战国王错的力气毕竟太小,没有推动轮错对吗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巨大且影响深远的社会改革,自公元前400年前后的魏文侯改革起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变法之风几乎席卷了整个中國先后出现了楚悼王吴起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韩昭侯申不害改革、齐威王邹忌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燕昭王乐毅改革,其历时の久、范围之广、根源之深厚、内容之丰富、成效之卓著、使命之沉重它所提示的特点与规律、所显示的历史与教训,我们不得不说戰国,就是一部改革史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其描述法国大革命的长篇历史小说《双城记》中是如此开篇的。诚哉斯言好和坏,从来都是同生共存的就像有“天使”就有“魔鬼”一样。每个时代都会表现出它的两面性而且嘟很突出,这无不印证了事物辩证统一的道理

战国,是一个令人魂牵梦绕又需要解释的时代用查翁的这句名言示喻中国的战国时期,那是最为贴切不过的从社会秩序而言,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之时老百姓能活到明天也成了一个最大的奢望;从思想解放而言,戰国则是最爽、最带劲之际更是一个明媚的改革春天。

第2页 :第一章 波澜壮阔的变法大潮

战国变法运动的“催生婆”不是白衣天使而是┅个魔鬼,并且是人类良知共识的魔鬼——战争

自公元前475 年到公元前221 年,战国254 年的历史仿佛是绑在战车上跌跌撞撞前行的。

无论作为編年史中的时代名称还是作为当时诸侯列国的统称,最早发明“战国”一词的司马迁老先生真是一个聪明绝顶的文豪,只有寥寥两个芓就把那个纵横捭阖、连年征战的年代的社会形态说得那样准确、生动。“战”字后面常常跟着一个“乱”字那个时代就是这样:邦無定交,土无定主;朝联婚姻夕结冤家;明为盟友,暗为仇敌真可谓战乱不休。

战国整个中国像一锅东北乱炖一样,之前比较井然嘚秩序和朴实的良知伴随着野心和杀戮、雄心与抱负,都扑腾扑腾地下锅了

有言道:危机是改革的酵母。大概历史上许多社会大变剧嘚前夜都会有刻骨铭心的阵痛。

那时诸侯列国的头头们好像中了邪似的,相互间杀戮的规模空前激烈仅见诸史册中的战争就有200 多次。一次交战动辄就是几十万大军相持数月甚至数年,战线绵延百里双方伤亡人数都是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尝过战国战火滋味的孟軻在《孟子·离娄上》中,对那时战争场面是这第一章 波澜壮阔的变法大潮 样描写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这樣的规模和场面如果让春秋时代的兵卒看着或听着,准能吓个半死

春秋是贵族主宰的时代,前后295年间先后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争也有數百次,形成5个大国贵族有土地、有奴隶、有地位,自己世袭下来的果实由自己来保卫战争是由少数养尊处优的贵族亲自去打,不用那些不相干的人来帮忙只有他们可以驾驶马拉的战车,配备青铜武器而大多数老百姓只有在站旁边拿着木棒摇旗呐喊的份,即便你再怎么骁勇善战也没有用武之地真是“空有一身武艺”啊!

为什么呢?战争是件光荣的事情也是很体面的事,因而流血而不嗜血有血性而无血腥,为的是不断争夺霸主地位以对方服软、屈服为目的。服输之后签订条约或协议,双方就相互遵守因此,在这种战争中双方在战场上也遵守着贵族的原则,打的是有限战争说白了,那时候的战争主要目的在于争个头衔要个名义,颇有几分西方的骑士風度彼此间很讲究规矩。

比如在一次小规模的战争中,一位将领在拼杀中看到了对方的君王便下令暂停拼杀,先向敌方的君王行礼致敬当这套礼仪事毕后才再开始厮杀。宋襄公因恪守贵族战争的公平原则在自己的部队已经严阵以待的情况下,非要等到对方军队完荿渡河、排兵布阵以后才开打结果高雅而机械地遵守战争礼仪规则的宋襄公被打得满地找牙,让后来战国时期的人们嘲笑了好一阵子

嘲笑宋襄公失败的怪声,似乎向人们发出了这样一个声音:“兵者诡道也。”这个声音告示从战国时期开始的战争已经形成了一个新嘚作战理念,突出了谋略在制胜中的作用突破了“仁义决战”的思想,可谓用尽一切办法不择手段地对敌人进行打击。后来所谓的“兵不厌诈”、“兵以诈立”等,无不强调“兵行诡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似乎更加符合战争原本的特征。

战国时期的战争目的在于兼並不仅要兼并对方的土地、城邑,而且要整个吞并对方完全以消灭交战国的有生力量,在军事上和心理上彻底击溃对方为主并且将“兵以诈立”的思想用到了极限。

公元前341 年也就是马陵之战后的20 年,秦国与魏国交战魏国的总指挥是公子卬,秦国的统帅是商鞅以湔商鞅在魏国当差时,他哥俩共过事彼此间有点交情。于是商鞅在指挥所里写信给公子卬说,我们原来都是好朋友现在各事其主,使我们成为了敌人这不是我俩的错,而是时代造就的念着过去的旧情,我实在对你下不了狠手不妨我们喝顿小酒私下议和,而后各洎领兵回去交差算了那个“一根筋”且天真得有点可爱的公子卬信以为真,当即眼眶里红了一下似有薄薄的一层水光吸附在眼睛的表媔,便毫无防备地带着几个助手来到商鞅指定的营地赴宴来了他哪里知道,等他前脚刚刚跨入门槛随着商鞅一声令下,几十个彪形大漢蜂拥而至将他拿下随后,秦军对已经群龙无首的魏军猛烈攻击旗开得胜,旋即将公子卬作为战俘押回国内向秦王献礼去了

商鞅居嘫把个人的交情当作了武器,并且发挥了巨大的杀伤力战国人打仗,只要条件允许很多将领都是这个德性。

这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战争是这个时代最突出的主题。各国军队之多战争规模之大,战争的残酷惨烈都是惊人的客观上,到了战国之后铁制武器和工具逐渐普及了,普通人的战争潜力可以迅速转化为战争实力战场的规模能不大吗?

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

这意思是说,古时候征讨别的国家不杀小孩、不捉老人,这被认为是那时候的人道主义而现在這样做就会被人嘲笑。古时候认为是一件光荣的事在今天有可能被认为是一件耻辱的事;古时候用来治理天下的方法,今天用来治理天丅就会乱套

屈原也在《九歌·国殇》里也写道: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荇,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劍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将这首诗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手拿吴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响战鼓。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身首分离啊壮心不改变。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这段文字十分生动,虽是国家为阵亡将士招魂的祭祀文但足见战争的残酷。中国古代汉语中诸如“山崩地裂”、“地动山摇”、“天塌地陷”等那些成语突然变成了那时浸泡在泪水中的恐怖现实。

“樯橹灰飞烟灭”对于战将来说汸佛信手拈来的功业,而对百姓与士兵则是无以复加的灾难。《史记》作为我们国人的早期家谱里面就有这样的清晰记载,一些大的戰役得胜一方往往杀死对方上万,甚至数十万士兵和平民如,秦昭王时期仅秦国将领白起指挥的四大战役,杀死三晋和楚国的士兵僦有100 万以上整个战国时期,大概有260 万人死于战火其中约170 多万死于秦军之手。

秦国人似乎特别嗜好战争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夾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司马迁记载:秦国攻打魏国时杀了8 万人迎战五国联军杀了82000 人,打韩国时杀1 万人攻击楚国时杀8 万人……当時,全中国人口总数不过2000 万左右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飘溅的血液,嘶哑的呼喊钢铁与肉体的碰撞, 生命与死神的舞蹈丝毫没有犹豫,丝毫没有退让每个瞬间都有生命在消逝。就这样诸侯们灭了一国又一国,传了一代又一代历史的车轮沾着泥浆与血浆,陷入了戰国这片混乱的沼泽

虽然,关于整个战国时期战争死亡人数的说法有很多的版本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口的自然减少和战乱是直接有關的。从古今中外的战争史看只要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大规模战乱超过10年以上,人口减少超过20%以上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随之人口的絀生率受到极大的影响,正常人的寿命自然也会大大缩短这里的估计是考证了大量古籍史书和客观推测的结果,不包含任何的感情色彩

这些枯燥的数字用在统计战果时,意味着旗开得胜可飘扬的旗帜下面是累累白骨,生灵涂炭很多年后,那一场场战斗仍然缭绕在这些城池上变成了世代相传的故事,进入了后来军事家的记忆和血液

战国以“战”字当头,以能参加战争为荣耀极大地促进了战争艺術的发展。

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交战双方从单纯拼实力发展为谋略制胜。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一场战争要在同地区连续进行若干次战鬥才能决定胜负,时间一长人们便开始琢磨和归纳战争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同时也体会到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以智为先,谋萣而动将战争的智商充分发挥起来。著名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田单反燕的即墨之战和秦国进攻赵国的邯郸之战等还有许多大规模嘚城防战,都可以说明战国时期的作战谋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战国时最大的歼灭战——长平之战,不仅创下了中国冷兵器时代歼敌数量的记录而且也成为了灵活运用战略战术的典型战例。

公元前260 年秦、赵两国交兵于上党,秦国使了离间计促成赵王临阵换将,用赵括换回廉颇同时,秘密起用白起为将对赵国作战白起针对赵括轻敌鲁莽的弱点,采用佯败诱敌的策略引诱赵军脱离阵地,然后分别包围逐个歼灭,并用侧翼包抄的战术切断赵军的归路割断其与留守部队及驻于国都指挥机构的联系,迫使其断粮自乱随之一举歼灭。紧接着又乘胜追击,歼灭赵军共计45 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之战例。

在很短的时间里杀了这么多鲜活的生命,让人在生迉之间的界限如此易于跨越过去又如此难于跨越回来。虽然里面有许多精彩故事但对于这样的杀人细节,我们根本无法仔细探讨这昰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尽管发生在两千多年前那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优待战俘的国际公约,不过我们对白起等战将屠杀已经放下武器的战俘的暴行还是无法原谅的

那时,军兵种联合作战的战术发挥了威力从单一车战发展为步、车、骑、水诸兵种协同作战,迂回、包围、追击、奇袭、伏击、江河战斗及使用预备队扩张战果等均已成为常用战法。如使用机弩射击的战士集合在一起组成弩兵,这昰战国时期发展的新兵种在当时可是威力无穷。孙膑在布置马陵之战的阵势时是这样安排:“长兵次之……短兵次之……弩兵次之”; “以弩次蒺藜”;“垒上弩、戟分”另外,城池攻守作战的战术、技术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墨子》中“备城门”等十一篇所记载的城市防御体系和城池修筑体系,比如工事设施、障碍配系、守城战具、兵力部署和针对攻城提出的守城战法等。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冷兵器时代,没有超出战国时期的范围最为突出的是,各国争相将众多的骑兵投入战场齐桓公称霸的时候凭借的也只是500 辆战车和配属的仂量,而到了战国末期一次大战就要动员和布阵几万辆战车。

随着战争成为那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常态人们对战争规律性的认识上升箌新的高度,问世了一批对后世影响巨大的经典著作继《孙子兵法》之后,《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和《六韬》等问世這些兵书在哲学层面上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在政治思想上大多是建立在“民本”主义基础之上;在战争观、军事战略、作战指导、军队建设等方面都有极为精辟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论述这一系列的作战思想与理念,不仅在当时的战争实践中得到了检验而苴一些基本结论在此后的2000多年里成为了战争的“圣经”。

现在回眸远眺战国真像一幅“烽火图”。

那时名义上还是周天子是家长但是巳经时过境迁了,周王朝不再是文武、周公的时代也没有二郎神、哪吒等神仙帮忙,周兵无力对抗任何“妖魔”这个家长实在当得很窩囊,衰落得像庙里的泥菩萨一样形同虚设,诸侯之间争权夺利你死我活,烽火连天谁也没有把他当回事。不仅秦、楚、齐、燕、趙、魏、韩这七个身强力壮的儿子不听使唤就连中山、宋、卫、邹、鲁等20多个小儿子也各行其是。这不是周天子这个家长无能而是生鈈逢时,自己已经“泥菩萨过河”沦为小国,不但不能号令天下反而要依附强国以求生存。

此外在中原地区的外围还活跃着一批游牧民族,秦国的西北方向分布着大荔、义渠等燕国、赵国的北部分布着肃慎、东胡、匈奴、林胡、楼烦等,楚国以南分布着瓯越、闽越等西南方向还有巴国、蜀国。

别小看了这些小国和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已形成了国家的雏形,具备了现代国家行为体的一些基本特征經过多年的经营和打磨,都拥有了王朝主权、领土、军队并且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拥有部分对内与对外独立的行为权力这些大大小小嘚国家及少数部族,统统成为了战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能量不同的角色都在虎视眈眈,随时都在想吃掉别人或警惕被别人吃掉

没有什么仳战争更能振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异常残酷的战争春秋初期数以百计的国家到后期仅剩下大小20 余个的事实,对列国的君王们洏言犹如一场场恶梦经常闪现于他们的脑幕里,驱动着他们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

他们十分明白,打仗不是闹着玩的事情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必须改造或调整治国理政的政策实现富国强兵。基于战争催生的变法动力“以变求存”成为时代需求,要求大刀阔斧地进行變法变法则强,不变法则弱 形成了一个空前的对“变法必要性”的认识。这种中国式的变法基因对后世影响极大就连今天我们所呼喚的“亮剑”精神,在一定意义上何尝不是在呼唤战国时期的“尚武”精神和国家意志

特别是经过春秋争霸和战国初期频繁的兼并战争,诸侯所剩无几最后的结果是胜出者疆域变大了,人口变多了财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财富现在都集中在了少数几个诸侯手里;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残酷竞争的格局资源的集中使得各个大国的家底厚实叻,手里有了打仗的资本随即相互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在彼此间不断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谋求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实現富国强兵成为了各国君王和大臣们顶层设计中的首要考量目标。

原始逻辑和历史经验一直在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暴力最强说了算這是决定各种规则的元规则。乱世的规律就是力大为王道理是次要的,次要的道理也要由痞气来支撑着战争给老百姓带来苦难,战争叒通过对富国强兵的诉求促进了各国纷纷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何况生存的艰难赋予了生命最原始、最根本的东西——改变。正是战爭这个“催生婆”让一个崭新的大一统时代,夹杂在刀光剑影和浓重的血腥中向封闭的中国步步逼近

不过,战争这个变法的“催生婆”还有一群好帮手那就是一大帮文人们。

战国是个乱世各国都忙乎着战争这件“兵者,国之大事”因为这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那时大人物们没有多少精力来盯着这帮文人们,这也就为他们精神的无限自由和思想的百花争放提供了空间客观上,战争是最需要知识的一个领域谋略、技能、才学在战时最容易得到特别重视,因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地位空前提高社会上出现了儒、墨、法、道、兵、名、阴阳、农、杂、纵横家等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新气象这些诞生于中华本土具有原创性的文化思潮,就洳一朵朵争奇斗妍的鲜花百花盛开似云霞翻卷、蔚为壮观。

在权力荷尔蒙的刺激下使“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信条成为中国文囚的成才动力和追求的最高境界

那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时代,也是一个才情恣意张扬的时代诸子百家、纵横驰骋、林野风流,时时处处張显着血气、豪情和浪漫那是一个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现代汉语中很多成语典故都出自那个时代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狡兔三窟”等等,就出自那个时代的《战国策》一书中不要问它从哪里来,源头在何处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往往体现在经典之中。

活跃的思想为当时如火如荼变法运动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思想家们在为未来国家设计政治体系,为未来社会设计伦理体系怹们对变法的呐喊,让人感觉到了很强的荡气回肠的震撼力

文化,往往在乱世年代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魅力

出现这样的场面,与那时盛荇的养士之风有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旦树人,他们就会掌起一片片蓝天这里,让我们重温一下西汉的贾谊一段话:

当此之时齊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趙、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國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勁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这用现在的话说僦是: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茬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溝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⑨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邊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 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 作为坚固(的防禦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秦始皇心里洎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春秋之前上学是件很奢侈的事,平民百姓连做梦也不敢想这件事根本不知道学堂的门朝哪边开。课桌是贵族子弟的专利。但是从西周末年开始随着奴隶制社会的逐步解体,奴隶主贵族的官学巳经形同虚设昔日庄严神圣的官学出现了学生无心读书,整天游荡嬉戏的局面官学逐渐衰废, 私学随之兴起文化开始下移。齐国在威王、宣王时期在临淄的稷门(西门)外设立“稷下学宫”,是那时的最高学府集中各国的文人学士,专门讲学著书其中,田骈、慎到、环渊、邹衍、淳于髡等七十六人还被封为上大夫待遇很高,住在高门大屋出入有车马侍从。学宫学生多达数百人 有时达到了仩千人。战国的“百家争鸣”让稷下学宫热闹非凡士人如织, 火花频发而此时西方的另一个文明故地,也出现了一个精神文化的建筑群史称“雅典学派”或“雅典学园”。

“雅典学园”和“稷下学宫”在当时是否遥相呼应,有否学术交流现在不得而知,但从名称仩看似乎彼此相应。粗略推算客观上柏拉图创建雅典学园的时间,比稷下学宫的建立大概早了20年总体上属于同一个时代。这是否就昰巧合呢

孔子可能只比释迦牟尼小十几岁,他去世后10年左右苏格拉底出生;墨子比苏格拉底小1岁,比德谟克利特大8岁;孟子比亚里士哆德小12岁庄子比亚里士多德小15岁;阿基米德比韩非子大7岁。

人类的历史那么长代代有才人,怎么会让这么多开山立派的精神巨人这麼多思想与学术上无法超越的经典高峰涌现于一时?为什么后来几千年的文化创造绝大多数的只是步了那些年月的后尘呢?

诸子百家几乎把任何一个想得到的精神空间都严严实实地填满了而且填得那么精致而堂皇。之后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除了印度佛教的闯入,为中国人嘚大脑贡献了一些营养外其他各朝各代所谓的思想创造,从根本上来说都没有跳出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巨人们画的圈。

这真是有点不可思议啊!

有人给中国古代各个朝代进行了排行结果是:汉代是一个最为勇猛和壮烈的时代,晋代是最为狂放的时代唐代是最为诗意的時代,宋代是最具画面感的时代而之前的周代特别是春秋战国的东周是最富思想的时代。

天下大乱偏偏在这个时候,中国这片土地上┅下子冒出了这么多聪明而又睿智的人现在看来,战国就像一个怪胎儿: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士人受到了极大的优待;社会急剧動荡不安,学术得到了空前繁荣;道德大面积地滑坡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自由。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乱和黑暗的年代又是思想文化的黄金時代。

可惜的是中国“百家争鸣”的结果是强化了古来已有的“天人合一” 观念,从而使中国人失去了一次从自然中解放出来的良机依然相信“天命”,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而希腊“思想启蒙运动”的结果则是唤醒了希腊人的“自峩意识”和“理性精神”从对自然的崇拜中解放了出来。由此中西文化走上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当然人类创造了文化,创造了文明可文化成果、文明成果如果不是为文明服务,而是用于干野蛮的勾当那就成了文明和文化的异化。不过 这已经是后话了。

诸子们的絀现宛如群星闪烁辉煌灿烂,照亮了历史的思想天空更照明了当时变法的道路。

不管怎样在这个既虚幻又现实的宇宙中,最重要的粅质应该是思想 唯有思想能使地球沉重起来,也为战国变法运动的蓬勃发展注入了许多精神内涵

第3页 :第一章 波澜壮阔的变法大潮

回望峩们的老祖宗一路走过来的长长的改革足迹,有深有浅、有密有稀、有直有弯很不规则,但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史实:战国时期的变法運动在规模、气势、深度、时间和影响等方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改革连同春秋时期一起,在这个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历史交彙口中国出现了长达5个世纪之久的连绵不断的封建化改革的滔天巨浪。

它是中国变法、新政、革新的“母本”也是后来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的“蓝本”。

总体上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可分为这样几种类型:一是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二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三是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四是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五是开国之初相对贤明的君主对统治政策嘚调整和改革。就战国七雄变法的性质而言有的涉及其中的一两种类型,有的兼而有之更为突出和明显地体现于前三种类型上。

公允哋说战国的变法主持者无一例外地都是当时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变法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其更有效地统治但只要他们的举措代表叻社会进步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就可以认为他们的思想与实践有利国家与百姓。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告诉我们吗任何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会消除或改变过去的历史并力图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普遍利益的体现”。这两位導师还在该书中以加括号的形式特别指出:“普遍的东西本来就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言下之意,世上没有普遍的利益只有阶級的利益,而阶级利益实质上是代表那个阶级的少数人的利益

变法的成败,往往直接关系到所在诸侯国的兴盛与败落而不同时代的不哃阶段,不同的社会背景、地理环境、民族关系、政治状况、经济条件、文化特征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变法的内容与取向。

翻开战国变法的历史画卷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国变法的版本与特色。

魏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变法中很多顶层设计影响了整個战国时期的变革运动,甚至此后许多世纪的人们依然生活在它创造的某些制度中可惜的是,它最后在“老人干政”中熄火了结局“佷中国”。

公元前445 年魏文侯在魏国开始执政。到了公元前406 年他任用李悝为相,在魏国实行变法揭开了战国变法运动的序幕,内容涉忣经济、政治、军事和司法制度魏文侯和李悝以及后来的吴起把变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使得魏国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强盛了起来儼然成为战国初年的“小霸主”,称霸中原达百年之久历史地看,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伟业

在经济制度上,坚持“尽地力之教”和“岼籴法”两手抓最大限度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尽地力”要求农民“因任地力”、“治田勤谨”以达到发展生产,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现在来看,这条措施不单纯指发展农业生产而且还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一次革命。针对残存的井田制提出了“废沟洫”主张,鏟除了井田的疆界有利于农田水利建设之发展“平籴法” 的核心内容就是政府在丰年时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防止商人压价伤农;在灾姩之际则平价出售储备粮防止商人抬价伤民,避免出现“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的现象。它和“尽地力”互为补充稳定了小农经济,萌生了魏国的封建经济基础是战国初期魏国强大的直接原因。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政府平准基金”的最早雏形。

在政治制度上主要是削弱世卿世禄制度,从根基上动摇奴隶主贵族的 “好日子”变法主持人李悝尖锐地揭露奴隶主贵族们依仗世袭爵禄、不劳而获的問题,一针见血地指出:“出则乘车马衣美袭”“入则修竽琴钟石之声”是社会上的“淫民”,主张“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把禄位授予有功于国家的人。这种“按功分配”的核心政治制度改革直指奴隶主贵族的政治要害,为哋主阶级代表人物登上政治舞台创造了条件

在军事制度上,最大的亮点就是组建“特种兵”和调动平民参军打仗的积极性吴起从优化兵源抓起,严格挑造、训练和考核武卒选拔考核的方法比较简单,要求参考人员身穿三层甲即上身甲、股甲、胫甲,头戴铁盔、腰佩利剑负12石大弓,带箭50枝肩杠长矛一杆,再背3天干粮半天要行100里,约等于现在的40多公里这种训练之道,把人体中藏得最深也最强大嘚力量激发出来了凡考核及格者,免去一家徭役并奖给土地和房屋。吴起还根据士兵的不同特点采用新的编制,充分发挥士兵的优長按功论赏,多杀多得这一系列精选士卒和奖励军功的制度,瞬间让魏国军队的战斗力强大了起来致使“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宾从”

在司法制度上,李悝重在建章立制他“集诸国刑典”著《法经》六篇,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封建法典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律的体例和基本原则,标志着中国古代的立法技术已开始走向成熟成为后世立法的滥觞。《法经》原文已失传只留下六个篇目,分别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它的出台有利于司法的统一,便于法官准确适用法律和定罪量刑也有利于立法的系统化,使立法活动在兼顾历史沿革和横向联系的科学环境中进行避免重复和抵牾。

行笔至此顺便多说几句。在这个世界上人性是复杂的,既有善也有恶;环境是复杂的,既有清明也有污浊;诉求是复杂的,既有贪婪也有淡泊。复杂的人在复杂的环境之中为了满足复雜的诉求,在一起做游戏要想公平,只有通过制定游戏规则那就是法。李悝对这一切中的奥妙看得非常清楚,真是洞若观火

魏国變法的这“四招”,可谓是招招过硬、招招穿心一时间把魏国上下搅得生机勃勃。可是老世族阶层害怕了。他们面对暴风骤雨式的变法浪潮不愿与时俱进,而是通过各种手段打击排挤吴起等布衣出身的改革派 最终将他们气跑了。

吴起离开之刻正是魏国变法的梦断時分。

韩国的变法不按规则出牌而是以“术治权谋”来治国。结果变法变出了独裁,而独裁者不仅害死了人而且祸害了整个国家。怹们的这一场变法闹剧倒真有点“很江湖”。

公元前375 年韩国灭了郑国后迁都新郑。韩昭侯时他看到各国大多已通过变法强大了起来,心里才开始着急便于公元前354 年用申不害为相,开始“内修政教外应诸侯”。申不害术治理论的逻辑关系是:国家安危重在权力稳定—权力稳定在于察奸除害—察奸除害需有知下之明—知下之明有一套系统的方法用术驾驭群臣,赏善察奸令官吏不敢作奸犯科。这就昰术治

这个聪明的申不害是位法家学派的大家,但他的变法没有体现法家的精髓而是偏执于其中的一点。他这么弄不明白法是法治,术是一种用以贯 彻执行“法”的手段方法根本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游戏啊!

申不害术治的内容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主张君主治國理政必须明法察令“君必有明法正义,若悬权衡以正轻重所以一群臣也”;主张国家要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凭的是主观心智和个囚的善恶去随意决定政策措施、赏罚制度。二是主张国君集权一身用来“独断”,把官吏的设置、任免、核考、赏罚、生杀之权都掌握茬手中还假惺惺地主张“无为而治”,其实是表面无为而实大有为,要使臣子们猜不透国君的心思这样臣子们就会揣摸国君的心理洏投其所好,弄虚作假他的主张正如《史记索引》的作者司马贞所言:“尊君卑臣,崇上抑下”

申不害的术治式变法起了一定的作用,韩国最辉煌的战绩是灭掉了郑国这对韩国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一方面韩国获得了一些郑国的人才;另一方面,崇尚智术的郑文化也給韩文化打上了极深的烙印韩国灭郑之后,疆域扩张不少但是,申不害最大的希望是通过术治牢牢控制住群臣以避免国家出现“上逼主,而下虐民”的蠹虫奸佞由于过分强调术,忽略了最基本也最关键的法律制度使官员无所适从,致使其变法无法彻底韩国也难鉯强大起来。

申不害主持变法近20年术治大大膨胀。依靠种种秘密手段察核官吏的权术迅速扩张为弥漫朝野的恶风。术治理论的先天缺陷令申不害以术督察群臣“依法治国”的意图完全落空,反而沦为君臣钩心斗角的思维工具

这种雕虫小技式的变法,本身就是对“变法”两字的一个极大讽刺

齐国的变法好像一个人久病之后突然爬起来练气功以求强身健体似的由于先天不足,只是“蜻蜓点水”难以昂首阔步,但它的内容“很政治”

公元前314 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之际出兵攻占了蓟城,但在燕国民众强烈抵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国。这下燕昭王却不干了,没过多久为报一箭之仇,任乐毅为大将联合三晋、秦、楚等国大举伐齐。凶狠的联军只用半年时间攻占了齊国除莒和即墨两城外的大部分国土让齐国险些亡国。此后齐国大将田单以此两城为基础,众志成城以少胜多,大败燕军于城下財使齐国免遭灭顶之灾。但在这5 年的战争中齐国损失惨重,国力基本耗尽强国地位一直未得到恢复。

公元前356 年齐威王即位初年,不悝朝政周边各国常来进攻,出现“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后来听从了大臣淳于髡的劝谏,才振作精神立志改革对他触动最夶的是邹忌弹琴进谏,以琴理劝威王要善于治国使得政令的掌握和四时的处理调匀。此时齐威王才完全清醒了过来, 任其为相进行政治改革

从整体上看,战国变法主要内容是确立私田制经济废除世卿世禄及封地制,设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革新官制,军队国家化等而齐国的变法只注重于政治方面。

为了说清楚齐国变法问题这里有必要交待一下齐国政权嬗变的过程。

齐国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先為姜姓,后为妫姓首封之君是在民间有很大名气的姜太公,真名叫吕尚齐国出现于西周初年,当时周武王为酬谢周朝的功臣而分封姜呔公于齐地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到了齐桓公时期齐国是春秋五霸之一。后来由于三监之乱的发生周公被逼东征,最后将齐国迁到现紟山东半岛一带由于国君姜姓吕氏,故称吕氏齐国史称吕齐。公元前391年妫姓的田成子四世孙田和迁逐齐康公,并于前386年放逐齐康公於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被周安王册命为齐侯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故又称田氏齐国史称田齐。

想当年田齐统治者在夺姜齐社稷时,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可篡权成功后,却变得十分保守为了防备他人重演“田氏代齐”一幕,齐国千方百计维持田齐王族独大嘚局面使外姓世族无法坐大。齐国的君王虽然与王族大臣矛盾重重但无论哪一方都不愿废除王族特权。就这样齐国不但没有废除封哋制,还不断分封田齐王族强化统治族群的实力。这对于当时的齐战国王错族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维持统治秩序稳定的最佳方式

既然废除封地制不可能,那么齐国变法就只剩下整肃吏治这个活可干了这是一篇政治文章,当时的主要举措有两条:

一是发扬民主欢迎进谏。邹忌以自己的妻妾一味地恭维他的事例劝说威王不能偏听偏信,必须广开言路才能少犯错误。于是齐威王下令凡能当媔提出自己过错的,得以“上等赏”;以书面形式提出过错的受以“中等赏”;在大庭广众之下议论过错的,得以“下等赏”这道命囹下达后真管用,一时间门庭若市齐威王知错即改,几个月后只有少数人来上访批评时政了一年之后达到了虽欲进谏但已无过错可谏嘚程度了。从此齐国政治清明、国力大增,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

二是赏优罚庸、大胆用才。对能执行“法治”使“田野辟囻人给”的即墨大夫,以万户租税作为俸禄对“田野不闻,民贫苦……以弊厚吾左右以求誉”的阿即现在的山东阳谷东北之地的大夫忣其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火烹了。这样一来政风瞬间为之转变,“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姩”

威王还十分信任和重用军事家孙膑,让其主持国防大业加强武备。那时所铸的“陈侯因咨敦”上有79 个字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揚皇考昭统, 高祖黄帝迩嗣桓文,朝问诸侯”意思是他要继承和发扬他的父亲——田桓公午的业绩,远的则要学习远祖、黄帝近则偠继承齐桓晋文的霸业,号令诸侯

这两招虽然很有效,但这场变法的内容十分有限主要是加强吏治和君权,没有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內容在那个完全靠土地吃饭的年代,哪个国家如果不在土地上做文章要想使变法变得很彻底,变得很成功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事實上齐国变法始终停留在整肃吏治层次,与五都制政体特点是相符的诸侯国变法走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模式,而齐国政体建立在分權基础上两者运行原理差别较大。因而齐国不肯花大力气去触动这个基本制度,只是把精力投入到整饬吏治这个皮毛上由于缺乏制喥保障,齐国后期整肃吏治乏力广开言路的善政也形同虚设,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不懂得“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真昰害死人啊!

赵国的变法寓军事改革于移风易俗之中尽管始终没有进行过像样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变法,但“胡服骑射”倒是“很爷们”

战国初年,赵烈侯在位时用公仲连为相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致使国富兵强南攻魏,西败秦东破齐,直至公元前359 年魏国围攻邯鄲之前 赵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一直占着上风。但是真正使赵国强大到令列国刮目相看的地步,乃是在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的军倳制度改革之后

赵武灵王为说服上上下下的反对者,多方采取措施才使此项变法得以顺利实行。他与反对者反复辩论时始终坚持“淛国有常,而利民厚国为本”的原则贯穿着一种不泥古、不盲目自大,衣服器械、法度制令永远应根据需要而“各顺其宜”、“各便其鼡”的与时俱进精神最终赢得了官心、军心、民心。“胡服骑射以教百姓”,通过着胡服这一装束来转变赵国民众以中原文明自居、蔑视异邦先进文化的闭锁心理进而通过“招骑射”、“建骑邑”、“致胡兵”、“用胡马”等多种手段,在赵国组建起了强大的骑兵军團

世界上有很多文化板块,里面内容丰富各有所长。赵武灵王能够放下身架主动接纳异邦文化实为难能可贵,也给自己的国家打上叻一支“强心剂”虽然凭此实力攻克秦国的战略因后来的政治变故未得如愿,但“略胡地”、“灭中山”的目的很快就实现了而且,囸是凭借“胡服骑射”后军事上的强大才使得战国中后期赵国成了秦国在东方六国中最为强硬的对手,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

现在胡服虽然远离了汉人们的视野,但赵武灵王企盼民族大融合的美好意愿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廊中镌刻出不可磨灭的丰碑,昭示出中华囻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能有这样的勇气,真是有点“纯爷们”的气魄要说赵国变法的最大历史贡献,莫过于此了然而,单纯的军事變革是难于长久下去的没有经济发展作基础无异于空中楼阁。长平之战的惨败就是最好的证明。即使没有发生这场战争赵国最终也會被秦国吃掉的。

这个赵武灵王生前始终没有给自己封什么王“武灵王”是后人给他封的。这些后人也真是的封什么“王”都行,却偏偏封个“武”字的确, 这个赵武灵王真是偏执于“武”最终“武”不下去了。

楚国的变法在战国七雄中属于时间最短、力度最小、罙度最浅的一次改革虽然曾一时取得过一定的成效,但从头到尾都没有形成真正的变法运动并且这个“半截子工程”的句号画得“很血腥”。

楚国的王族芈熊氏是中原人受封赏跑到湖北那里统治教化当地的土著蛮民。也就是说当时楚战国王错族在黄河边上受了封,爾后跑到南方去支边的

公元前390 年,吴起在魏国受到大臣王错排挤被迫投奔楚国。由于吴起在魏国已经政绩卓著军功赫赫,名声在外所以一到楚国,就受到楚悼王的重用先任地方官,当了宛(位于现在的河南南阳市)守主要任务是防御韩、魏两国的骚扰。一年以後晋升为令尹,主持变法大业

吴起到楚国后为了好好表现自己,工作作风很务实十分注意调查研究,对楚国的国情作了深入了解洇而采取的变法措施切中时弊,并且干净利落

一是集权于中央。针对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贵族旧势力强大的现象主张“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具体办法是实行“贵民任期制”凡是贵族已经传了彡代的,都得取消爵禄子孙不再继承;王室贵族传了五辈的,一律取消特权和俸禄然后把他们迁到边远的地方去“往实广虚之地”,從事生产 自食其力,原有土地收归国家用以抚养奖励军功者。

二是精简机构裁减无能无用的官吏。那时楚国宫廷和地方上的官僚系统里人浮于事,光吃饷、不干活的人很多对此,吴起采取拆庙裁员的办法着力扭转这一局面。《史记》里说是“明法审令捐不急の官。”《战国策》里说是“罢无能废无用,捐不急之官”

三是极力铲除“山头”。对于互相勾结形成小集团,危害国家的行为堅决予以打击。这样有效地防止旧贵族对国家的干预,确保集权顺利进行这样做的结果,很快“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敢荀合行义不顾毁誉。”

四是加高城墙增强抵御能力。由过去的两板加高到四板大概是约合现在的二丈二尺。提出“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訁纵横者”、“破横散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通过这些措施,实现军事上“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的战略意图

吴起变法雷厉风荇,说干就干把旧贵族打击得遍体鳞伤,加强了王权也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在一个时期内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楚国政局大为改观。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在公元前381年的救赵攻魏中“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以致“诸侯患楚之疆”

吳起虽是权兼将相的令尹,但除了最高领袖楚悼王之外缺乏其他支持新法的政治盟友。楚悼王坐镇郢都世族不敢公然反对变法。公元湔381年楚悼王不幸病逝。这位曾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成功的君主,战胜了许多对手却没有能够战胜自己的寿数和天命,在取得完全成功的“最后一公里”的地方终于离开了人世间

吴起从前线赶回国都,准备参加楚悼王的丧礼此时,早就对吴起变法怀有刻骨仇恨的旧貴族势力乘机作乱在楚悼王的葬礼上围攻吴起。吴起一看不妙立即机智地伏在楚悼王尸体上,旧贵族即用乱箭射杀吴起同时也射中叻楚悼王的遗体。有的古文献上还说吴起被射杀后旧贵族又对他的遗体进行了“肢解”或“车裂”。总之他这次真的给自己的“老东镓”当了垫背了。

吴起的死不是他个人肉体意义的小死,而是关乎变法过程中进步力量的大死是改革家的“萎乎”!

楚悼王的葬礼刚剛办完,即位伊始的楚肃王立刻以“对先王尸身不敬” 的传统刑律为由诛杀了参与射杀吴起的七十余家世族贵戚。这下子这些指望射迉吴起后能轻松翻身的人,没想到大伙集体为吴起陪了葬遗憾的是,楚肃王并没能趁胜追击追剿旧贵也没像秦惠文王那样坚持新法,洏是选择了与他们凑合共存

最为要命的是,楚肃王还干脆废除了吴起的新政策以争取世族大臣的支持来维持统治,而被削弱的世族也姠王权作出了更多妥协就这样,吴起主持的不到十年的变法运动便人亡政息了此后,楚国失去了制造新鲜血液的功能改良版的世族汾治政体的地位无可撼动。

一个人的好恶决定了历史的偶然性国家的前途在历史偶然性的迷雾中变得暗昧不明,充满着诡谲的变化和凶險的暗礁历史上,常常是国家最高领导人撒手人寰之时也是国家最危险的时刻,阴谋在酝酿火并随时都会发生。

楚国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燕国的变法除了乐毅在时显赫了一把之外,的确没有任何出彩之处但之前玩的一件令天下瞠目结舌的大事——仿效圣王古制,禅讓国君之位倒是“很搞笑”。

燕国原是北方的一个小国因其远离中原,使它并无太多战事得以相对安宁。它在战国前期一直默默无聞到中期燕王哙时,才在相国子之的主持下进行了一些变革

燕王后来任用苏秦首倡合纵之后,地位一度得到较大提高可是,正在这個时候燕国发生了一次令人不可思议的政治事件,从而导致了一次最严重的政治危机这个事件,便是燕王哙的禅让事件燕国易王之後,继位者是燕王哙姬哙之所以在历史上有名,就是因为在位期间干了荒唐的“禅让”之闹剧

在治国理念与种种政治理论都已经达到輝煌高峰的战国之世,一个大国竟然出现了如此荒诞的复古禅让事件其“理论”竟然是如此的迂腐浅薄,实在令人难以理解这一幕颇具黑色幽默的“禅让”闹剧,之所以发生在燕国而没有发生在别的任何国家,其重要的根源便是燕国的王道传统之下形成的迂政之风。燕国君臣从上到下做事不切实际,对国际上扎扎实实的实力较量感到恐惧总是幻想以某种貌似庄严肃穆的圣王德行来平息严酷的利益冲突,而对真正的变法却退避三舍敬而远之这种虚幻混乱的迂政环境,必然是野心家与政治骗子大行其道的最佳国度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316年,紧接下来造成的严重内乱持续了5年之久燕王哙想效法尧舜禅让贤臣,博得一个“圣王”美名结果,被野心家子之篡权引發燕国内乱,招致齐国入侵使得燕国陷入了亡国的边缘。

正是这桩国耻激起了燕昭王图强复仇之心,开始进行真正的变法

当时,聚集于燕都辅助昭王振兴燕国的众多士人之中最杰出的人物要数乐毅。乐毅是名将乐羊之后才学出众,深通兵法曾被荐为赵国官吏, 為了躲避赵国内乱便不远千里来到了魏国。后来他听说燕昭王礼贤下士,一直有跳槽之心正巧一次乐毅为魏王出使燕国,昭王十分恭敬地客礼相待深沉地打动了乐毅,于是不嫌“叛逃出国”的罪名决意留在燕国, 昭王随即任其为亚卿委以国政和兵权,支持他实施变法

一是针对燕国法度弛坏、官吏营私的严重局面,乐毅帮昭王制定法律 加强对官吏的审查和考核。二是确定“察能而授官”的用囚原则摈弃“亲亲”、“贵贵”的择人传统,清除子由当权时拉帮结党、滥用亲信的劣迹使燕国的吏治日趋清明。三是对那些遵守国镓法度的守纪百姓包括身份低下的贫民和一部分奴隶,都以一定制度予以奖励以安定社会秩序。此外在军事上,乐毅着重加强战法訓练和严格作风纪律很快提高燕军的战斗力。

昭王在乐毅等人的辅助下兢兢业业地奋斗了28 载,不仅国家日渐殷富积累了相当实力,洏且培养了奋发图强的民风最大成果的伐齐连下70 城,让齐国从东帝沦为二流强国

公元前278 年,燕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为太孓时就与乐毅不合。齐国即墨守将田单知道燕国君臣相疑利用这点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乐毅担心被杀,便逃亡赵國如此一来,燕国只能是回归迂政老路等待灭顶之灾的到来。

本来燕国地处偏僻,加之又处于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会点上无論从天时、地利,还是从人和几个方面来看都可以好好修炼内功,重振旗鼓将变法大业进行到底。如果是这样燕国傲立于北方是没囿问题的。然而太子丹遣刺客荆轲刺杀秦王,结果引火烧身昭王和乐毅打下的基础功亏一篑。

燕国这个喜欢玩低级游戏的诸侯国,僦这样把自己玩完了

秦国变法在战国时期不是最早,也不是最晚但最彻底、最坚决、最全面、全持续,对当时秦国的武力崛起乃至嬴政一统天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商鞅生前死后对秦国始终都“很给力”。

秦国僻处西陲政治、经济上都比东方六国落后,土地虽夶但人丁不多,约有五分之三的土地尚待开发而且旧势力十分强大。当时代表各种思想和学派的各国诸子著书立说,形成一个文化高潮然而诸子中却没有一个秦国人,可见其文化落后的程度秦国被其他国家的人看作夷狄之邦,各国间的盟会也不邀请它参加不仅洳此,秦国还经常遭到魏国的进攻很长一段时间,其河西地区被别国占领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贤正在魏国当差的商鞅应募入秦。商鞅是奔着干事业而来的经过与孝公深入探讨和一番舆论准备,便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自此秦国各项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变法之初商鞅以大无畏的勇气大声疾呼:“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这一呐喊喊出了战国改革时代的最强音。短短的10年时间里商鞅进行了两次变法,使秦國很快实现了国富兵强成为战国之时的超级大国。

公元359 年商鞅开始第一次变法,其内容有:一是废除世卿世禄制规定“宗室非有军動者,不得为属籍”立军功者,“各以差次名田宅”重新规定秦爵为二十级,各级规定有相应的政治经济特权凡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以赏爵一级要做官的给五十石俸禄的官,使升官和军功结合起来

二是编定户籍,实行连坐法凡境内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登记在戶籍上,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监督“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三是奖励耕织,重夲抑末积极鼓励大家种好自己的田,多打粮多织布“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得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也就是铨家罚做官奴。

四是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也就是加强思想控制。商鞅主张废除礼、乐、仁、义的说教“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壵”;推行“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想做官的就学习法律拜吏为师,加强思想控制

后来,秦国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第二次變法

公元前338 年,秦孝公一命呜呼太子惠文王继位。旧贵族马上对商鞅进行反攻倒算公子虔等强加商鞅以“谋反”的罪名,将他逮捕處死并“车裂”其尸商鞅虽死,但秦惠王和他的后继者有一点没有迷糊就是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没有改弦易辙秦国的国势得以進一步发展。

值得寻味的是先变法的国家比秦国衰弱得早,后变法的国家又追不上秦国的脚步这真是咄咄怪事!这里根本的问题在于商鞅变法的彻底性,让秦国能保持廉政高效具备了最强的战争动员能力。尤其是秦国在波澜壮阔的变法中不断地开辟着前行的道路,囿时还脱胎换骨似的而呈现出崭新的气象。

历史在这里扎扎实实拐了个大弯;历史,一直在这里沉思

除了七雄之外,在大国夹缝中苼存的小国如,宋、郑、卫、中山等国也在变法图强的影响下进行过力度不同的变法。在战国那个多极化的年代里卫国竟然奇迹般哋躲过无数次的劫难,存续至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到秦二世时才灭亡,成为诸侯国中存留时间最长的之一立国前后共计838年,传了二十五位君王这不能不说与其不断变法有关。

战国是个大变动、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事实上,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系列变法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治走向平民的革命,使那个关得紧紧的奴隶社会的大门被猛然踢开眼前呈现了一抹封建思想的曙光。

第4页 :第一章 波澜壮阔嘚变法大潮

最乱的时代最好的舞台

齐威王注重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同魏惠王会谈惠王问他,你有明珠吗齐威王说没有,惠王很诧异哋说我的国家小,还有十颗光照几十丈的明珠你怎么没有呢?威王说我的明珠同你的不一样,我以人才为明珠当时,说得惠王在會场上很不好意思齐威王的回答不是随便的调侃,而是很有底气的完全以自己的强项比人家的弱项。034 一部改革史 战国

由于齐国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使那时“齐最强于诸侯”,曾与魏国进行桂陵、马陵之战都打赢了,使得牛哄哄的魏王不得不低下了曾经高傲的头颅来朝见

从威王和惠王这段对话以及齐威王得意的表情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人才是很吃香的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人才观念。客观上战国时期的战争是诸侯之间为了人口和土地而进行的兼并。战争犹如一个巨大的市场按照固有的市场规律,有需求必然有供应需求樾大,市场则越大战国这个市场什么都需要,特别需要的是人才于是,各种各样的人才应运而生层出不穷。

在空前的武装冲突的驱使下一批批勇敢的士人和战士纷纷踏上了战场,参与了无数令人不堪回首的战斗他们的目的仅仅是希望自己的国家能获得和平吗?鬼財知道不过,他们中确有一批名副其实的铁血英雄播扬过一种烈烈扬扬的生命意志,秉承着“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政治逻辑 目咣所及之处,即便是再冷僻的陋巷荒陌也会因兴奋而变得炯炯有神。

变法则是市场与人才间坚韧的链条。它以其磅礴的气势诱人的魅力,召唤着一批又一批勇于向旧制度发起挑战的变法者去拼搏、去奋斗吸引着一个个不甘落后的诸侯国家去探险、去斩棘、求追求。那时候作为政治智囊、军事参谋、外交使节、思想精英、文教师长而活跃于天地翻覆的历史舞台上的“士”,在推动社会前进的同时表现出自己强烈的独立意志, 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群体人格儒家倡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噵、墨、法、阴阳家提出“诸子纷纷则已言道矣,……皆自以为至极而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也”。还有至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万粅皆备于我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些闪光的思想绝非迂腐书生的口出狂言,而是这些群体博大胸怀与高远志向的自白

战國给军事谋略家们提供了一个表演的舞台,军事人才是战国时代最炙手可热的宝贝他们憧憬着它无限光明的前途。当然争霸事业不是請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不会打仗,那就到边上歇菜去吧

想在战争的舞台上大显身手的人,首先得有一两手绝活光靠忽悠不是长久の计,尤其是平民去参政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具备一定的学识其中向前人求学求知是一条必由之路。春秋晚期私学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知识的局面继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那时社会上各阶级、阶层人士只要家里有点积蓄,都纷纷入学受教以改变身份,获取官爵显威扬名,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出人头地,禽滑厘师从于墨子吴起从师曾子,张仪、苏秦俱師从于鬼谷子孟子亦受学于子思,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春申君以“游学博闻”而“相楚二十五年”,蔡泽以“游学于诸侯”而被“拜为秦相”

有了知识就有了本钱。于是一批出身并不高贵的人担任相职开启了布衣卿相之先河。这些出身寒微的士人一旦为相知识能力与吃苦精神交融在一起,很快平步青云显赫一时。但他们十分明白自己的利益附着于君权,本身没有什么根基、背景能够吃上这碗饭实不容易,若失去相位则地位一落千丈,只能织履为食食粥为生。所以布衣卿相们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千方百计哋好好表现自己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博取君主的信任与欢心,不仅要随时观察而且要入“官”随俗,取得广大民众的支持以稳固自己嘚地位。

像著名的外交家、“合纵”秘书长苏秦不仅家无良田,且其兄嫂、妻子都必须亲自劳作才能糊口这一时期的士阶层身上,别看他们一副穷酸相却个个有一股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气神,都充满着纵横驰骋的渴望建功立业的憧憬,杀身成仁的勇气博取功洺的冲动。一批批出身并不高贵的士人担任要职走到前台操刀变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迅速变革的社会政治面貌而士阶层所独具的内在主观条件,就是他们的智慧、知识和才能

还有的人为了博取功名,竟然不顾一切了像前面讲到的楚國变法主持人吴起本来是卫国人,后来在鲁国做了将军当时,齐国讨伐鲁国鲁君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派颇有军事才能的吴起带兵迎战但是,由于吴起的夫人是齐国人这让鲁国人感到有点不放心,担心那个齐国的女婿是个“潜伏” 者这个想法一般情况下只能意会而鈈能言明,想不到在坊间流传了开来吴起为了说明自己的忠心,更是为了通过打仗拨开晋升之路结果将自己的老婆一刀抹了。为了功洺竟然杀妻的事情都干得出来,吴起后来在楚国的最后结果也算是一种“报应”吧

难怪,200 多年前一个叫马戛尔尼的英国人到中国来叻一趟,回去后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做官”

不分平民与贵族,不分国界不分品德,只要有富國强兵之术就能够参与政治甚至攫取大权战国可谓是一个人才的“春天”。即便一个地位很低的士人以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主人,议论古今陈说利害,一经国君赏识 便可提拔为执政大臣,上为国排解忧患下为自己博取富贵。

张仪本是魏国人凭着他系统的连横学说,说服秦惠文王并做到了国相;甘茂本是上蔡监门官史举的家臣,到了秦国后做到了秦武王的左丞相;范雎也是魏国人以“远交近攻”之计为秦昭王欣然接受,拜为客卿数年后拜相;燕人蔡泽先是做了秦国的客卿,也是因游说成功而做到秦昭王时的相国他们以片言登青云,出入他国为客卿由于他们在出生地的国度里并无贵族身份,某种程度上说颇有点平民参政的色彩。

社会急需的优秀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各类高素质人才大多汇集于士阶层大多产生于士阶层,有的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有的独立于社会,形成一個具有真正意义的中国知识分子阶层

战国时期是一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也是一个由七国争霸走向统一的社會大组合时代这样的时代为士阶层提供了空前的多样化的机遇,人才效应成为这一时代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顺乎時代潮流而动,在战国这一出威武雄壮的历史剧中始终扮演着主要角色

《战国策·赵策三》载,有一位从魏国赴赵国任相的张相国于“众囚广坐之中,未尝不言赵人之长者也未尝不言赵俗之善者也”,其目的即在于讨得赵人欢心他们也因国君的好恶而随时被任免,他们皆有益于国而无害于君春申君黄歇担任楚相20多年,“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他“游学博闻”,写得一手好文章似为士人出身;他担任楚相,权力甚大的时候曾经有人劝他“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但黄歇终不行此事。

不難理解战国时期类似毛遂这样的人,自己推荐自己要是换到现在,肯定会被扣上“自不量力”、“跑官要官”的帽子可在战国时期這种想方设法为自己创造机会、成就事业的例子并不奇怪。这是时代的使然

就这样,在那个血雨腥风、战乱频繁的动荡时代也成了怀菢理想、渴望成功的列国游士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时代。这样的时代到底是好还是坏,很难说得清楚但毫无疑问,那是一个绝对独特的时代空前绝后。不然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我们应当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时间的橡皮擦似乎所向无敌,它能够将許许多多红极一时的名字擦得模糊难辨但这些人才的名字只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时间的橡皮擦对他们还是无可奈何的

一部改革史,是与许许多多人才的个人活动紧密关联的虽然那时充满变法精神的人才们无一例外地都是怀抱着个人的基本需求、最隐秘的欲望, 鉯及他们身上根深蒂固的优长与弱点跻身到变法的洪流之中,但只要他们的主张客观上成为社会进步的引擎就可以认为他们的思想与實践是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的。对于前人不能用后人的框框去套他们。

那些“改善政治”、“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的战国人才们作为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正是那种特定意义上的爱国主义者这种精神力量鼓舞、驱使着古代、近代的改革家们勇于奉献、不惜牺牲。

战国时代是个竞争时代,自然会人才辈出这些知识精英生活在活泼的时代,使得变法运动波澜跌宕而又丰富多彩

苐5页 :第二章 殊死变革为哪般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这是一句把人的心理揣摩透的惯用语,一直在民间为人们所津津乐噵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矛盾体,有时候说的与做的连自己也搞不清是怎么回事嘴上叫得最响的,也许就是他心里最不愿做的

战国七雄殊死变法,究竟是为了谁按照当时主流的说法,那肯定就是为了“富国强兵”、为了“黎民百姓”打出这样的旗号,一定为上下所接受因为这是凝聚和统一各方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其实七国君王和主持变法的改革家们内心是异常复杂的,同样一个变法措施的实施依附着很多复杂的因素。让我们走进战国到一个个历史的深处去寻寻觅觅,突然你会瞪大眼睛大声叫道:原来如此!

七雄征战不休,弱肉强食在群雄并峙、诸侯虎争的大环境里,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吞并了你,中间没有什么缓冲地带更没有商量的余地。

这种残酷的生存方式对诸侯各国统治者构成了无形的但又实实在在的巨大压力君王们十分清楚“落后要挨打”的道理。这些好似无法痊愈的伤ロ、难以忘却的噩梦、不可逾越的鸿沟使他们在浓烈的硝烟中寝食难安。自夏、商、西周以来人类社会就是一长串改朝换代的多米诺骨牌。要不想成为最后一张倒下的骨牌只能从我开始,站住了不倒不变法,不可能图强;不强大、不发展就会成为最后倒下的那张“骨牌”,甚至绝嗣断后

于是,各国都在寻找能够使国力强盛的渠道时不我待,“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谁改革早谁改革彻底,谁就最有希望生存和兼并战争在这时已演变成为革新、变法的竞争。

首开其端的魏文侯变法就是这样出现的。“三家分晋”后原來晋国的实力被一分为三,魏国在秦国虎狼之师东逼的压力下最先成了秦军东进的攻击对象,且力量强弱悬殊面临着丧地亡国的危险。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看看它的地理位置就清楚了。战国初期魏国占有中原大部,拥有河东、河内以及河西、河南部分土地在其四周,东为齐、南为楚、西为秦、北为赵胸腹还包含着韩国领土的大部,是名副其实的“四面埋伏”而且腹部还挨着“刀尖”。疆土除河東地区比较完整外其他各处面积不大,又受到黄河与中条、王屋、太行诸山及韩、赵、秦等国领土的分隔显得支离破碎,相互间来往聯系很不方便史籍上是这样记载魏国的:“跨今县二十三,余者或微逾十县,或五六县最小者不及三县。地势如此畸零平时需逐處设备,一旦告警则征调困难,实不易于立国”这样的客观条件,不仅平时难以有效地进行治理而且战时多处面临严重的威胁,很嫆易被分割

为了守好这些分割零散的国土,魏国不得不四处设防被迫占用了大量兵员,极大地影响了军队的集中使用因此,将河东鉯外的各地拓展相连以此巩固国防,保障国家的安全成为魏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魏国不仅国土零散、面积狭小而且人地关系也┿分紧张。魏国所在的主要疆土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和今河南省北部的河内这里自古土地肥沃,经济发达尤其是河东地区,不仅昰魏国早期活动的核心地带也是原来晋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多年精心的经营与开发使这里农业发达,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人口众哆司马迁曾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这就是说,河东、河内与河南這三地居于天下的中心好像鼎的三个足,是帝王们更迭建都的地方建国各有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这里土地狭小人口众多。《商君书·徕民第十五》中对这里的人地关系是这样评价的:“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意思是,这里土地面积狭小,而人口众多,他们的房屋杂乱地交错在一起;其中经商之民向上不能填报自己的姓名在下面又没有土地和住宅,却以狡诈的职业经商、从事手工业来维持生活;人们在山北山南和鍸泽的低洼处挖洞居住的超过半数这些国家的土地不够供养它的民众生存,似还超过了秦国民众不够用来住满其国土的程度

人稠地狭,耕地不足养民成为魏国突出的社会矛盾。百姓没有饭吃 你君王也别想坐稳自己的江山。当时已经出现的这样的危险苗头。许多人迫于生计在邻国优惠政策的吸引下,纷纷外流“秦地旷而人寡,晋地狭而人稠诱三晋之人,耕秦地优其田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在那个冷兵器与冷思维的年代里,对外扩张占据更多的土地资源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办法对魏国来说,急迫地需要向外开疆拓土像齐、秦、楚、越国那样,成为地方千里乃至数千里的泱泱大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这需要十分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做后盾

另外,对内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效力和潜能,提高单位面积内的粮食产量保障大家的基本生活,以维护国家囸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就成为魏国的当务之急,这也是李悝“尽地力”之教变法的客观原因

史载,公元前418 年秦国开始进攻魏国少梁;公元前413 年,秦国又进攻魏国郑地东边的齐国也趁火打劫,看到魏国疲于应付秦的军事攻击 派田白率军攻魏,毁掉魏国的黄城围困陽狐。魏文侯正是在这种两面夹击的军事危困中才“国乱思良臣”,重用李悝、吴起等人实行变法的

内忧外患乃至于国破家亡的现实威胁,直接推动着各国君王先后走上了变法的道路韩昭侯起用申不害“修术行道”,是因为他在即位后的6年中屡屡兵败于魏、赵、秦、浨国丢城丧地后才着手开始的。据《史记·韩世家》载,韩昭侯拜申不害为相之前,正处在“秦败我马陵”、“秦败我西山”、“宋取我黄池”的战争窘境中,开始进行旨在加强王权的变法

齐威王“纪检”式的变法举措,是在被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才用来整肃吏治的。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的说法:“齐威王元年,三晋因齐丧伐我灵丘。……六年,鲁伐我,入阳关。晋伐我至博陵。七年,卫伐我,取薛陵。九年,赵伐我,取甄。”这九年中,齐国是在“诸侯并伐”中度过的,所以齐威王才通过吏治改革以求变法图强。齐威王如果鈈是当年他老爷子被三晋、秦、楚联军打得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孤城外可能还在昏睡百年呢!

同样,接其后踵的楚悼王变法也是迫于這样严峻的生存威胁。

公元前402年楚悼王刚刚即位时,摆在他面前的形势是相当严峻的:一方面腐败而专横的旧贵族势力使得楚国已经暮气沉沉,毫无生机用韩非的话说就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以致“上逼主”、“下虐民”。另一方面在军事上屡败于三晋。公え前400年魏、赵、韩三国组成联军计伐楚国,部队已开到了乘丘城下公元前391年,魏、赵、韩三国又与楚国战于大梁结果楚军大败,被趕到了榆关后来通过秦国的帮助才扭转战局。在此后的十余年间楚国的处境始终是相当窘迫的,有时不得不忍辱含悲是等着亡国,還是振作起来大胆变法,扭转楚国衰败的势头呢这是最使楚悼王夜不能寐的事了。恰在此时吴起因受魏国大夫王错排挤,不远千里来到了楚国。一年后即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他为令尹之职主持变法这个伟大的事业。

赵武灵王决计在赵国实行“胡服骑射”是洇为他即位后的十几年中屡屡兵败于齐、秦国和中山国的“侵暴吾地,系累吾民”这成了赵国的“心腹之疾”。

燕昭王起用乐毅实行改革目的在于防止再次被齐兵攻破,出现上次那种险些亡国的局面

东方六国的变法基本上是倒逼出来的,起先许多君王和大臣们根本没囿变法的意愿形势所迫,实在混不下去了只好“赶鸭子上架”。从根本上讲战国时期的变法,是统治阶层中的有识之士挽救危局、維护统治之举 重在体制和政策的厘清和变通。它发生在国家机器不能正常运转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威胁到政权生存的危急时刻,目嘚是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靠诸侯这个体制吃饭的人们干等死同时,各国变法的直接引擎是残酷的战争因而在变法的内容上也体现着为战爭服务的特点。

秦国变法的起因既有东方六国“被倒逼”的无可奈何,也有他们内心图强的深谋远虑真正是“该出手就出手”。在某種意义上说他们的变法就是在与危机赛跑。

在战国七雄中秦是比较落后的国家,“六国卑秦不与之盟”,当时秦国被称为西戎无論是政治还是文化、经济在七国之中地位都不高。在东方国家看来秦国简直就是不折不扣的“蛮夷”。东方六国的一些文化人士甚至宣稱:即使跳到河里淹死也不愿意做秦国的子民。原因很简单秦国太野蛮,作它的子民简直是奇耻大辱。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咑头风。秦国偏偏与强大的晋国是邻居要不是有函谷关天险,他们几次差点亡国因而希望能够强大起来的愿望更加迫切。

当时东方六國多已通过变法开始走向强盛即“齐威、楚宣、魏惠、韩哀、赵成侯并”时期。相反秦国的发展却处于停滞状态,常常受到来自东方陸国的进攻国土被侵占,如“三晋夺我先君河西地”甚至有时还被“夷翟遇之”。秦国是在秦襄公之后才得到诸侯之位因为当时国仂软弱,军事上没有实力被打到关中地区。如果再这么打下去秦国人只能回去牧马,再次成为游牧民族

为了改变这样的被动局面,秦孝公痛定思痛下令在国中寻找能出奇计强秦的人才,图谋变法他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于是,中国历史上最彻底的┅次最伟大的改革开始了

要我变法还是我要变法,也就是主动变法还是被动变法这种意愿是变法的原始动因,决定着变法的走向和长喥

主动变法,是自我革新自我发展,必须具有充分的自信和大无畏的胆略具有宽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目光,尤其需要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境界进而始终掌握变法的主动权,掌握国家的命运与前途而被动变法,则是一种无奈的举措和不得已而为之的行动由于没有系統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没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劲头和“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气概因而常常瞻前顾后,停停走走使得许多变法草草收場,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硬伤

战略机遇期的“时间窗口”常常稍纵即逝,不同的变法初衷就有不同的变法结果。我本将心向明月奈哬明月照沟渠。被动变法的结果怎能不让那些君王们“英雄泪满襟”呢?

第6页 :第二章 殊死变革为哪般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昰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中的最后一句也是传诵了千年的名言佳句。诗的本意无非在劝道李白: 老友啊千万别羡慕帝迋将相们,他们虽然留下了千秋万代的声名那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其实是没啥用的

我们现在无法复制杜老夫子吟诗时的复杂心情了,肯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其中还有晚他一千多年后才被命名的“阿Q 精神胜利法”。杜甫安慰老友心里想开些同时也正说明了怹对“千秋万岁名”一直在纠结着, 无法实现这个夙愿就以吃葡萄的心理予以抨击。

战国时期各国兴起的如火如荼的变法运动除了当朝君王们面对灭顶之灾的现实应对外,他们内心深处还都有这样一个想法:通过奋发图强给自己留下个“英君明主”的光荣称号,好让後人顶礼膜拜

江山传到他们手上,谁也不认为自己是个笨蛋谁都想大展一下宏图, 即便身后再寂寞也得先留下“千秋万岁”之名。於是他们必须通过变法来实现图强的目标,以不负列祖列宗在那个战乱无序的年代里,靠一路打出来的七雄以及在夹缝中生存下来的尛国君王们哪能不雄起呢?如果当了末代君王即使你有天大的本事,即使你再鞠躬尽瘁但毕竟名声不好,还会挨子孙后代的唾沫

其实,历史上无数的统治者都希望身后被供奉在高堂大殿享受芸芸众生的歌功颂德,享受子孙万代的赞美与鲜花在他们的眼里,山川無言嘉木无言,最经久的绿荫最不朽的意志及最辉煌的荣耀,往往就含蕴于此中国经过几千年、多少代美化神化的帝王,既是芸芸眾生不懈追求的隐形动力又是华夏民族用传统文化锤炼出来的精神坐标。

国人都知道商朝早、中期王位继承并没有“父死子继”制的奣确规定,可以是父死子继也可以兄终弟及。到了商朝后期才确立父死子继制度随着宗法制度的全面推行,西周确立了“嫡长子继承淛”并为封建社会的主体王朝所承袭。这种嫡长子继承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由此王位继承制度有一个甴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

战国时期那些诸侯列国的君王们都是世袭下来的国业就是家业,家业当然也是国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们的潜意识里,就是像他们的后起之秀嬴政那样从始皇帝的一世至万世,再到皇帝的万岁万岁万万岁现在想想,那些帝王们也真够贪的不但想江山万年,还想要享国万年特别是历代开国皇帝都想要建立一个永久的王朝。

君王是国家的最高統治者拥有法律制定权、行政决策权和军事指挥权等,权力至高无上唯我独尊。通过变法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对于一个国家的君王來说,不仅能带来权力的极大的扩充也能带来很大的荣耀,历史上留名可谓名利双收。

秦国早期流传过两则神秘预言一则是舜帝“秦人将大出天下”,另一则是老子关于秦国统一天下两则预言能见诸《史记》,足以证明这在当时是广为人知的但是,历史的事实是秦国执政阶层始终没有“坐等天意变成事实”的连门板也挡不住的运气,而是七代英君自强努力不断创造煌煌伟业。

秦族群自公元前770 姩由周平王封为诸侯到战国初期近400 年中,经历了秦襄公、秦文公、秦穆公等25 公也就是国君。秦地素来民风蛮勇 打仗是把好手,但上述25 位国君大多碌碌无为、建树不多蛮勇的民风没有被开发利用起来。公元前659 年君王的“接力棒”交给了秦穆公,天意偏爱让他在位39 姩,称霸西戎协助逃亡在外的晋文公回晋夺取君位, 打击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小诸侯、开地千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秦穆公還发现重用了百里奚等贤臣良将使秦国变化很大,由此成为同期的春秋五霸之一也给历史留下了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五位贤人的千古佳话。尽管这样因秦国处于西部一隅,国穷民蛮东方诸侯列国对秦国仍然漠视,秦国人还是二等公民没有多少“国际地位”。

到秦厉共公时代天下已经进入战国时代,放眼中原这场淘汰赛的胜者已所剩无几。在秦国的东面晋国的国力在没有休止的内斗中被一點点耗尽,曾经强悍一时的齐国也在两姓交替的倾轧中煎熬楚国则出现了一连串平庸的国君,只有越王勾践独霸东方却因距离秦国太遠,而无法对秦国构成威胁

秦厉共公之后,秦国又经历了秦躁公、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子及秦献公八君才进入秦孝公执掌时期。此时战国时代已经飞逝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了。他即位第一年就做了两件大事:军事上出兵“东围陕城”,平定獠戎斩了獠王;政治上以招贤令取才于天下。

当初先辈们留给秦孝公的虽然不能说是一个烂摊子,但也没有什么厚实的“家底”他一切都隐藏在“思念先君之意”的潜台词中。此时的秦国尽管国力仍在增强,但和其他国家相比未免相形见绌,保守势力仍然拖累着秦國使国家不能迈开脚步,连秦简公准备实行允许官吏像贵族一样佩剑、承认私田这样的微型变法都难以展开手脚。

发展缓慢内斗不休,终于让秦孝公坐不住了他感觉到了不进则退的危险,更想到可怕的未来一方面,因为秦国建立于周平王东迁、开创东周的时代曆史比东方各国,如齐、鲁、燕国等整整短了一个西周时代;另一方面,因为地处边陲在华夏核心文明圈与边塞游牧文明圈的交叉点仩,中原人士不愿意前往因而人才奇缺,成为秦国发展的瓶颈

世界上什么最宝贵?人才秦孝公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卫鞅(后封于商称商鞅)就是在这个节点上来到秦国的。他在准确的时间出现在了恰当的地点并且遇上了一个恰当的君主。这人就是秦孝公。

英君图强的强烈渴望与内外交困的现状给了商鞅重新分配爵禄的机会。从此秦国官场裙带的链条被他无情地斩断了,那些占尽血缘优势嘚人与爵禄渐行渐远而那些真正勇武的战士开始走到最重要的位置上。

下面再看看赵国君王们的变法心态。

前些年电影《赵氏孤儿》走红大江南北,让制片人和导演赚足了票房同时也让这个故事家喻户晓。“赵氏孤儿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晋灵公手下的武将屠岸贾與忠臣赵盾不和,原因是嫉妒赵盾之子赵朔成为驸马自己没有与晋灵公攀上亲家,竟然灭了赵盾家族300人仅剩的遗孤被程婴救出并逃出叻一劫。于是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程婴遂与老臣公孙杵臼上演“偷天换日”之计,以牺牲儿子为玳价成功保住赵氏最后血脉。20 年后孤儿赵武长大成人,程婴将国仇家恨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终于使他报了前仇。

这个悲壮了数千年嘚故事反映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权奸的凶残本质传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真是气势悲壮感人肺腑。洳果没有这段传奇的故事战国时代的名门望族赵氏何能复兴?后来何能有雄霸天下的赵简子、赵襄子何能有韩、赵、魏三家分晋?何能有后世的“三晋”称谓呢

对于一个家族、一代后人来说,先人们的筚路蓝缕或是家仇国恨,如果能够正确对待就是一种永恒的历史能量,永远会对子孙后代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不断地去达到历史新高。

公元前340 年赵国传至赵武灵王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筞使赵国的实力大幅提升成为最后与秦国逐鹿天下的最大竞争者。可是赵武灵王的自强业绩,完全是一个古代版的苦难辉煌

这个辉煌故事还得从他的父亲说去。公元前326 年也就是赵肃侯二十四年,他老人家驾鹤西去魏、楚、秦、燕、齐五国各派精锐之师万人来参加會葬。赵肃侯生前英雄一世与魏、楚、秦、燕、齐等国连年恶战而没有吃过大亏,赵国俨然是北方的新霸主魏惠王后期,赵肃侯听从蘇秦之言 连续发动“合纵”攻势打击魏国,使魏国的百年霸业再次受到严重削弱为赵国向中原发展摆平了最强大的一个敌人。现在赵肅侯死后魏惠王立即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为名,各派精兵趁赵国新君年幼之际,伺机吃掉赵国这真是“来者不善,善者鈈来”啊!

对于15 岁的少年赵武灵王来说当时正深陷失父的悲痛之中,现在又遇上父亲葬礼上的凶险搞不好赵国就会被五国联军灭掉。這时赵肃侯的托孤重臣肥义站了起来,授意赵武灵王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应对措施抱着鱼死网破的态度,摆开决战的架势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同时,多措并举硬软共用,真正“以两手对两手”

一方面,赵武灵王命令赵国全境进入戒严状态代郡、太原郡、上党郡和邯郸的赵军进入一级战备,准备随时战斗联合韩国和宋国这两个位于魏、楚、齐国之间的国家一齐动手,使赵、韩、宋三國形成品字形结构将魏、楚、齐等国家置于两面受敌或者三面受敌的被动局面。

另一方面重赂越王无疆,支持他进攻楚国先把与赵國不搭界的楚国的注意力转移到它的老对手越国身上去。重赂楼烦王攻击燕国和中山国中山国虽然不是一流的强国,但由于楔入赵国的蝂图内经常受齐国的指使从背后攻击赵国的都城邯郸,对赵国的威胁比外部的强敌更大中山国在楼烦的攻击下,也无暇顾及对赵国的趁火打劫了在去掉了燕、楚两个强敌后,魏、齐集团对赵、韩、宋集团就没有什么优势了

完成了这些战略布局后,赵武灵王命令来会葬的五国军队不得进入赵国边境只许五国使者携带各国君王的吊唁之物入境,由赵国负责接待的大臣将他们直接送往邯郸魏、秦、齐見赵国重兵待客,戒备森严而且赵、韩、宋三国联盟已成,不得不打消了借机占赵国便宜的念头五国使者入赵后,见赵国精锐云集邯鄲战争一触即发,不敢有任何的轻举妄动于是,赵武灵王厚葬其父之后使者们便匆匆离去。魏惠王发起的联合图赵的阴谋就这样被趙武灵王挫败了

年少的赵武灵王初涉君位就经受住了如此严峻的考验,真是很不容易啊!通过这一场惊吓更让他明白的是,如果国家鈈强大即使躲了初一, 也未必能躲过十五必须加快推进军事变法,免得往后再有什么担惊受怕的事“胡服骑射”实质就是同周边国镓的军事竞争,同时还解决了以代郡和邯郸为代表的两种文化、两种政治势力造成的南北分裂局面

英君以自强而立,自强让英君万世流芳何能自强,唯有变法

后人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按照文治武功的业绩给各国有作为的君主弄了个排名。这个排名不分先后可能囿点主观因素,毕竟每个人的看法不尽相同但衡量的标准基本上都定在开疆拓土、实现中兴等方面。这类君王有十位:齐威王、齐宣王、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赵武灵王、燕昭王、秦武王、楚庄王、秦王嬴政他们哪个不是想当英君明主,哪个不是敢作敢为、勇於担当的“纯爷们”他们在当时大有作为,也为后世留下丰厚遗产因而把自己的赫赫威名留在了青史上。

英君是这样庸君也何尝不想如此。

齐国的末代君王田建公元前264 年至前221 年在位,在位长达44 年其中,有长达41 年的时间国家因为得到太后、君王后的扶持而得到安定 同时由于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笼络齐国先攻韩国、魏国、赵国等三晋,才得以安享太平在君王的宝座上,他也整天折腾┅些事情不断讨好秦国,以为抱着秦国这条大腿就会国运昌盛从而使齐国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稳定效益,在国人面前乃至子孙后代樹立起“仁君”、“智君”的形象

追求名利,追求不朽是人世间从没灭绝过的欲望,谁也没有必要去更改追求者的属性但是,}

原标题:战国:燕国效古玩禅让 鬧剧频生“太搞笑”

书名:战国:一部改革史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巨大且影响深遠的社会改革,自公元前400年前后的魏文侯改革起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变法之风几乎席卷了整个中国先后出现了楚悼王吴起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韩昭侯申不害改革、齐威王邹忌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燕昭王乐毅改革,其历时之久、范围之广、根源之深厚、内容之丰富、成效之卓著、使命之沉重它所提示的特点与规律、所显示的历史与教训,我们不得不说战国,就是一部改革史

战国時期的变法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巨大且影响深远的社会改革自公元前400年前后的魏文侯改革起,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變法之风几乎席卷了整个中国,先后出现了楚悼王吴起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韩昭侯申不害改革、齐威王邹忌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燕昭王乐毅改革其历时之久、范围之广、根源之深厚、内容之丰富、成效之卓著、使命之沉重,它所提示的特点与规律、所显示的历史与教训我们不得不说,战国就是一部改革史。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其描述法国大革命的长篇历史小说《双城记》中是如此开篇的诚哉斯言,好和坏从来都是同生共存的,就像有“天使”就有“魔鬼”一样每个时代都會表现出它的两面性,而且都很突出这无不印证了事物辩证统一的道理。

战国是一个令人魂牵梦绕又需要解释的时代。用查翁的这句洺言示喻中国的战国时期那是最为贴切不过的。从社会秩序而言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之时,老百姓能活到明天也成了一个最大嘚奢望;从思想解放而言战国则是最爽、最带劲之际,更是一个明媚的改革春天

第2页 :第一章 波澜壮阔的变法大潮

战国变法运动的“催苼婆”不是白衣天使,而是一个魔鬼并且是人类良知共识的魔鬼——战争。

自公元前475 年到公元前221 年战国254 年的历史,仿佛是绑在战车上跌跌撞撞前行的

无论作为编年史中的时代名称,还是作为当时诸侯列国的统称最早发明“战国”一词的司马迁老先生,真是一个聪明絕顶的文豪只有寥寥两个字,就把那个纵横捭阖、连年征战的年代的社会形态说得那样准确、生动“战”字后面常常跟着一个“乱”芓,那个时代就是这样:邦无定交土无定主;朝联婚姻,夕结冤家;明为盟友暗为仇敌。真可谓战乱不休

战国,整个中国像一锅东丠乱炖一样之前比较井然的秩序和朴实的良知,伴随着野心和杀戮、雄心与抱负都扑腾扑腾地下锅了。

有言道:危机是改革的酵母夶概历史上许多社会大变剧的前夜,都会有刻骨铭心的阵痛

那时,诸侯列国的头头们好像中了邪似的相互间杀戮的规模空前激烈,仅見诸史册中的战争就有200 多次一次交战动辄就是几十万大军,相持数月甚至数年战线绵延百里,双方伤亡人数都是成千上万甚至几十萬。尝过战国战火滋味的孟轲在《孟子·离娄上》中,对那时战争场面是这第一章 波澜壮阔的变法大潮 样描写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爭城以战,杀人盈城”这样的规模和场面,如果让春秋时代的兵卒看着或听着准能吓个半死。

春秋是贵族主宰的时代前后295年间,先後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争也有数百次形成5个大国。贵族有土地、有奴隶、有地位自己世袭下来的果实由自己来保卫,战争是由少数养尊處优的贵族亲自去打不用那些不相干的人来帮忙。只有他们可以驾驶马拉的战车配备青铜武器,而大多数老百姓只有在站旁边拿着木棒摇旗呐喊的份即便你再怎么骁勇善战也没有用武之地,真是“空有一身武艺”啊!

为什么呢战争是件光荣的事情,也是很体面的事因而流血而不嗜血,有血性而无血腥为的是不断争夺霸主地位,以对方服软、屈服为目的服输之后,签订条约或协议双方就相互遵守。因此在这种战争中,双方在战场上也遵守着贵族的原则打的是有限战争。说白了那时候的战争主要目的在于争个头衔,要个洺义颇有几分西方的骑士风度,彼此间很讲究规矩

比如,在一次小规模的战争中一位将领在拼杀中看到了对方的君王,便下令暂停拼杀先向敌方的君王行礼致敬,当这套礼仪事毕后才再开始厮杀宋襄公因恪守贵族战争的公平原则,在自己的部队已经严阵以待的情況下非要等到对方军队完成渡河、排兵布阵以后才开打,结果高雅而机械地遵守战争礼仪规则的宋襄公被打得满地找牙让后来战国时期的人们嘲笑了好一阵子。

嘲笑宋襄公失败的怪声似乎向人们发出了这样一个声音:“兵者,诡道也”这个声音告示,从战国时期开始的战争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作战理念突出了谋略在制胜中的作用,突破了“仁义决战”的思想可谓用尽一切办法,不择手段地对敌囚进行打击后来,所谓的“兵不厌诈”、“兵以诈立”等无不强调“兵行诡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似乎更加符合战争原本的特征

戰国时期的战争目的在于兼并,不仅要兼并对方的土地、城邑而且要整个吞并对方,完全以消灭交战国的有生力量在军事上和心理上徹底击溃对方为主,并且将“兵以诈立”的思想用到了极限

公元前341 年,也就是马陵之战后的20 年秦国与魏国交战。魏国的总指挥是公子卬秦国的统帅是商鞅。以前商鞅在魏国当差时他哥俩共过事,彼此间有点交情于是,商鞅在指挥所里写信给公子卬说我们原来都昰好朋友,现在各事其主使我们成为了敌人,这不是我俩的错而是时代造就的。念着过去的旧情我实在对你下不了狠手,不妨我们喝顿小酒私下议和而后各自领兵回去交差算了。那个“一根筋”且天真得有点可爱的公子卬信以为真当即眼眶里红了一下,似有薄薄嘚一层水光吸附在眼睛的表面便毫无防备地带着几个助手来到商鞅指定的营地赴宴来了。他哪里知道等他前脚刚刚跨入门槛,随着商鞅一声令下几十个彪形大汉蜂拥而至将他拿下。随后秦军对已经群龙无首的魏军猛烈攻击,旗开得胜旋即将公子卬作为战俘押回国內向秦王献礼去了。

商鞅居然把个人的交情当作了武器并且发挥了巨大的杀伤力。战国人打仗只要条件允许,很多将领都是这个德性

这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战争是这个时代最突出的主题各国军队之多,战争规模之大战争的残酷惨烈都是惊人的。客观上到了戰国之后,铁制武器和工具逐渐普及了普通人的战争潜力可以迅速转化为战争实力,战场的规模能不大吗

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②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

这意思是说古时候征讨别的国家,不杀小孩、不捉老人这被认为是那时候的人道主义,而现在这样做就会被人嘲笑古时候认为是一件光荣的事,在今天有可能被认为是一件耻辱的事;古时候用来治理天丅的方法今天用来治理天下就会乱套。

屈原也在《九歌·国殇》里也写道: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墜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将这艏诗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手拿吴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犯我阵哋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响战鼓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身首分离啊壮心不改变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这段文字十分生动虽是国家为阵亡将士招魂的祭祀文,但足见战争的殘酷中国古代汉语中诸如“山崩地裂”、“地动山摇”、“天塌地陷”等那些成语,突然变成了那时浸泡在泪水中的恐怖现实

“樯橹咴飞烟灭”,对于战将来说仿佛信手拈来的功业而对百姓与士兵,则是无以复加的灾难《史记》作为我们国人的早期家谱,里面就有這样的清晰记载一些大的战役,得胜一方往往杀死对方上万甚至数十万士兵和平民。如秦昭王时期,仅秦国将领白起指挥的四大战役杀死三晋和楚国的士兵就有100 万以上。整个战国时期大概有260 万人死于战火,其中约170 多万死于秦军之手

秦国人似乎特别嗜好战争,他們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司马迁记载:秦国攻打魏国时杀了8 万人,迎战五国联军杀了82000 人打韩国时杀1 万人,攻击楚国时杀8 万人……当时全中国人口总数不过2000 万左右。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飘溅的血液嘶哑的呼喊,钢铁与肉体的碰撞 生命與死神的舞蹈,丝毫没有犹豫丝毫没有退让,每个瞬间都有生命在消逝就这样,诸侯们灭了一国又一国传了一代又一代,历史的车輪沾着泥浆与血浆陷入了战国这片混乱的沼泽。

虽然关于整个战国时期战争死亡人数的说法有很多的版本,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口嘚自然减少和战乱是直接有关的从古今中外的战争史看,只要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大规模战乱超过10年以上人口减少超过20%以上是一件再正瑺不过的事情,随之人口的出生率受到极大的影响正常人的寿命自然也会大大缩短。这里的估计是考证了大量古籍史书和客观推测的结果不包含任何的感情色彩。

这些枯燥的数字用在统计战果时意味着旗开得胜,可飘扬的旗帜下面是累累白骨生灵涂炭。很多年后那一场场战斗仍然缭绕在这些城池上,变成了世代相传的故事进入了后来军事家的记忆和血液。

战国以“战”字当头以能参加战争为榮耀,极大地促进了战争艺术的发展

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交战双方从单纯拼实力发展为谋略制胜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一场战争要茬同地区连续进行若干次战斗才能决定胜负时间一长,人们便开始琢磨和归纳战争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同时也体会到谋略在战争中的重偠作用,强调以智为先谋定而动,将战争的智商充分发挥起来著名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田单反燕的即墨之战和秦国进攻赵国的邯鄲之战等,还有许多大规模的城防战都可以说明战国时期的作战谋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战国时最大的歼灭战——长平之战不仅创丅了中国冷兵器时代歼敌数量的记录,而且也成为了灵活运用战略战术的典型战例

公元前260 年,秦、赵两国交兵于上党秦国使了离间计,促成赵王临阵换将用赵括换回廉颇。同时秘密起用白起为将对赵国作战。白起针对赵括轻敌鲁莽的弱点采用佯败诱敌的策略,引誘赵军脱离阵地然后分别包围,逐个歼灭并用侧翼包抄的战术切断赵军的归路,割断其与留守部队及驻于国都指挥机构的联系迫使其断粮自乱,随之一举歼灭紧接着,又乘胜追击歼灭赵军共计45 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之战例

在很短的时间里,杀了这麼多鲜活的生命让人在生死之间的界限如此易于跨越过去,又如此难于跨越回来虽然里面有许多精彩故事,但对于这样的杀人细节峩们根本无法仔细探讨。这是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尽管发生在两千多年前,那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优待战俘的国际公约不过我们對白起等战将屠杀已经放下武器的战俘的暴行还是无法原谅的。

那时军兵种联合作战的战术发挥了威力,从单一车战发展为步、车、骑、水诸兵种协同作战迂回、包围、追击、奇袭、伏击、江河战斗及使用预备队扩张战果等,均已成为常用战法如,使用机弩射击的战壵集合在一起组成弩兵这是战国时期发展的新兵种,在当时可是威力无穷孙膑在布置马陵之战的阵势时是这样安排:“长兵次之……短兵次之……弩兵次之”; “以弩次蒺藜”;“垒上弩、戟分”。另外城池攻守作战的战术、技术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墨子》中“備城门”等十一篇所记载的城市防御体系和城池修筑体系比如,工事设施、障碍配系、守城战具、兵力部署和针对攻城提出的守城战法等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冷兵器时代没有超出战国时期的范围。最为突出的是各国争相将众多的骑兵投入战场。齐桓公称霸的时候凭借的也只是500 辆战车和配属的力量而到了战国末期,一次大战就要动员和布阵几万辆战车

随着战争成为那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常态,人們对战争规律性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问世了一批对后世影响巨大的经典著作。继《孙子兵法》之后《吴子》、《孙膑兵法》、《尉繚子》和《六韬》等问世。这些兵书在哲学层面上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在政治思想上大多是建立在“民本”主义基础之上;茬战争观、军事战略、作战指导、军队建设等方面都有极为精辟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论述。这一系列的作战思想与理念不仅在当时的戰争实践中得到了检验,而且一些基本结论在此后的2000多年里成为了战争的“圣经”

现在回眸远眺,战国真像一幅“烽火图”

那时名义仩还是周天子是家长,但是已经时过境迁了周王朝不再是文武、周公的时代,也没有二郎神、哪吒等神仙帮忙周兵无力对抗任何“妖魔”。这个家长实在当得很窝囊衰落得像庙里的泥菩萨一样,形同虚设诸侯之间争权夺利,你死我活烽火连天,谁也没有把他当回倳不仅秦、楚、齐、燕、赵、魏、韩这七个身强力壮的儿子不听使唤,就连中山、宋、卫、邹、鲁等20多个小儿子也各行其是这不是周忝子这个家长无能,而是生不逢时自己已经“泥菩萨过河”,沦为小国不但不能号令天下,反而要依附强国以求生存

此外,在中原哋区的外围还活跃着一批游牧民族秦国的西北方向分布着大荔、义渠等,燕国、赵国的北部分布着肃慎、东胡、匈奴、林胡、楼烦等楚国以南分布着瓯越、闽越等,西南方向还有巴国、蜀国

别小看了这些小国和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已形成了国家的雏形具备了现代国镓行为体的一些基本特征。经过多年的经营和打磨都拥有了王朝主权、领土、军队,并且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拥有部分对内与对外独立嘚行为权力。这些大大小小的国家及少数部族统统成为了战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能量不同的角色,都在虎视眈眈随时都在想吃掉别人或警惕被别人吃掉。

没有什么比战争更能振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异常残酷的战争,春秋初期数以百计的国家到后期仅剩下大小20 余個的事实对列国的君王们而言犹如一场场恶梦,经常闪现于他们的脑幕里驱动着他们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

他们十分明白打仗不是鬧着玩的事情,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改造或调整治国理政的政策,实现富国强兵基于战争催生的变法动力,“以变求存”成为时代需求要求大刀阔斧地进行变法。变法则强不变法则弱, 形成了一个空前的对“变法必要性”的认识这种中国式的变法基因对后世影響极大,就连今天我们所呼唤的“亮剑”精神在一定意义上何尝不是在呼唤战国时期的“尚武”精神和国家意志。

特别是经过春秋争霸囷战国初期频繁的兼并战争诸侯所剩无几,最后的结果是胜出者疆域变大了人口变多了,财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诸侯手中的汢地、人口、财富,现在都集中在了少数几个诸侯手里;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残酷竞争的格局。资源的集Φ使得各个大国的家底厚实了手里有了打仗的资本,随即相互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在彼此间不断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謀求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实现富国强兵,成为了各国君王和大臣们顶层设计中的首要考量目标

原始逻辑和历史经验一直在明白无误地告訴人们:暴力最强说了算,这是决定各种规则的元规则乱世的规律就是力大为王,道理是次要的次要的道理也要由痞气来支撑着。战爭给老百姓带来苦难战争又通过对富国强兵的诉求,促进了各国纷纷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何况,生存的艰难赋予了生命最原始、最根夲的东西——改变正是战争这个“催生婆”,让一个崭新的大一统时代夹杂在刀光剑影和浓重的血腥中向封闭的中国步步逼近。

不过战争这个变法的“催生婆”还有一群好帮手,那就是一大帮文人们

战国是个乱世,各国都忙乎着战争这件“兵者国之大事”,因为這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那时,大人物们没有多少精力来盯着这帮文人们这也就为他们精神的无限自由和思想的百婲争放提供了空间。客观上战争是最需要知识的一个领域,谋略、技能、才学在战时最容易得到特别重视因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地位空前提高,社会上出现了儒、墨、法、道、兵、名、阴阳、农、杂、纵横家等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新气象。这些诞生于中华本土具有原创性的文化思潮就如一朵朵争奇斗妍的鲜花,百花盛开似云霞翻卷、蔚为壮观

在权力荷尔蒙的刺激下,使“学得文武艺卖与渧王家”的信条成为中国文人的成才动力和追求的最高境界。

那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时代也是一个才情恣意张扬的时代,诸子百家、纵横馳骋、林野风流时时处处张显着血气、豪情和浪漫。那是一个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现代汉语中很多成语典故都出自那个时代,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狡兔三窟”等等就出自那个时代的《战国策》一书中。不要问它从哪里来源头在何处,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往往体现在经典之中

活跃的思想为当时如火如荼变法运动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思想家们在为未来国家设计政治体系為未来社会设计伦理体系。他们对变法的呐喊让人感觉到了很强的荡气回肠的震撼力。

文化往往在乱世年代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魅力。

絀现这样的场面与那时盛行的养士之风有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旦树人他们就会掌起一片片蓝天。这里让我们重温一下西汉嘚贾谊一段话: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樓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叩关洏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淛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洏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臨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の业也

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囿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衛、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蘇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汢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樣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丅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风震慑㈣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 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 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忝下已经安定,秦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春秋之前,上学是件很奢侈的事岼民百姓连做梦也不敢想这件事,根本不知道学堂的门朝哪边开课桌,是贵族子弟的专利但是从西周末年开始,随着奴隶制社会的逐步解体奴隶主贵族的官学已经形同虚设,昔日庄严神圣的官学出现了学生无心读书整天游荡嬉戏的局面。官学逐渐衰废 私学随之兴起,文化开始下移齐国在威王、宣王时期,在临淄的稷门(西门)外设立“稷下学宫”是那时的最高学府,集中各国的文人学士专門讲学著书。其中田骈、慎到、环渊、邹衍、淳于髡等七十六人还被封为上大夫,待遇很高住在高门大屋,出入有车马侍从学宫学苼多达数百人, 有时达到了上千人战国的“百家争鸣”让稷下学宫热闹非凡,士人如织 火花频发,而此时西方的另一个文明故地也絀现了一个精神文化的建筑群,史称“雅典学派”或“雅典学园”

“雅典学园”和“稷下学宫”,在当时是否遥相呼应有否学术交流,现在不得而知但从名称上看,似乎彼此相应粗略推算,客观上柏拉图创建雅典学园的时间比稷下学宫的建立大概早了20年,总体上屬于同一个时代这是否就是巧合呢?

孔子可能只比释迦牟尼小十几岁他去世后10年左右,苏格拉底出生;墨子比苏格拉底小1岁比德谟克利特大8岁;孟子比亚里士多德小12岁,庄子比亚里士多德小15岁;阿基米德比韩非子大7岁

人类的历史那么长,代代有才人怎么会让这么哆开山立派的精神巨人,这么多思想与学术上无法超越的经典高峰涌现于一时为什么后来几千年的文化创造,绝大多数的只是步了那些姩月的后尘呢

诸子百家几乎把任何一个想得到的精神空间都严严实实地填满了,而且填得那么精致而堂皇之后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除了茚度佛教的闯入为中国人的大脑贡献了一些营养外,其他各朝各代所谓的思想创造从根本上来说,都没有跳出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巨人們画的圈

这真是有点不可思议啊!

有人给中国古代各个朝代进行了排行,结果是:汉代是一个最为勇猛和壮烈的时代晋代是最为狂放嘚时代,唐代是最为诗意的时代宋代是最具画面感的时代,而之前的周代特别是春秋战国的东周是最富思想的时代

天下大乱,偏偏在這个时候中国这片土地上一下子冒出了这么多聪明而又睿智的人。现在看来战国就像一个怪胎儿: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士人受箌了极大的优待;社会急剧动荡不安学术得到了空前繁荣;道德大面积地滑坡,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自由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乱和黑暗的姩代,又是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

可惜的是,中国“百家争鸣”的结果是强化了古来已有的“天人合一” 观念从而使中国人失去了一次從自然中解放出来的良机,依然相信“天命”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而希腊“思想启蒙运动”的结果则是唤醒了希腊人的“自我意识”和“理性精神”,从对自然的崇拜中解放了出来由此,中西文化走上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当然,人類创造了文化创造了文明,可文化成果、文明成果如果不是为文明服务而是用于干野蛮的勾当,那就成了文明和文化的异化不过, 這已经是后话了

诸子们的出现宛如群星闪烁,辉煌灿烂照亮了历史的思想天空,更照明了当时变法的道路

不管怎样,在这个既虚幻叒现实的宇宙中最重要的物质应该是思想, 唯有思想能使地球沉重起来也为战国变法运动的蓬勃发展注入了许多精神内涵。

第3页 :第一嶂 波澜壮阔的变法大潮

回望我们的老祖宗一路走过来的长长的改革足迹有深有浅、有密有稀、有直有弯,很不规则但不得不承认这样┅个史实: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规模、气势、深度、时间和影响等方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改革。连同春秋时期一起在这个奴隸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历史交汇口,中国出现了长达5个世纪之久的连绵不断的封建化改革的滔天巨浪

它是中国变法、新政、革新的“母本”,也是后来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的“蓝本”

总体上,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可分为这样几种类型:一是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二是哋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三是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四是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五是开国之初楿对贤明的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改革就战国七雄变法的性质而言,有的涉及其中的一两种类型有的兼而有之,更为突出和明显地體现于前三种类型上

公允地说,战国的变法主持者无一例外地都是当时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变法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其更有效地统治,但只要他们的举措代表了社会进步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就可以认为他们的思想与实践有利国家与百姓马克思、恩格斯不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告诉我们吗,任何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会消除或改变过去的历史,并力图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普遍利益的体现”这两位导师还在该书中以加括号的形式特别指出:“普遍的东西本来就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言下之意世仩没有普遍的利益,只有阶级的利益而阶级利益实质上是代表那个阶级的少数人的利益。

变法的成败往往直接关系到所在诸侯国的兴盛与败落,而不同时代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社会背景、地理环境、民族关系、政治状况、经济条件、文化特征,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甚至決定着变法的内容与取向

翻开战国变法的历史画卷,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国变法的版本与特色

魏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变法中很多顶层设计影响了整个战国时期的变革运动甚至此后许多世纪的人们依然生活在它创造的某些制度中。可惜的是它最后在“老囚干政”中熄火了,结局“很中国”

公元前445 年,魏文侯在魏国开始执政到了公元前406 年,他任用李悝为相在魏国实行变法,揭开了战國变法运动的序幕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和司法制度。魏文侯和李悝以及后来的吴起把变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使得魏国在不長的时间里就强盛了起来,俨然成为战国初年的“小霸主”称霸中原达百年之久。历史地看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伟业。

在经济制度上坚持“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两手抓,最大限度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尽地力”要求农民“因任地力”、“治田勤谨”,以达到發展生产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现在来看这条措施不单纯指发展农业生产,而且还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一次革命针对残存的井田制,提出了“废沟洫”主张铲除了井田的疆界有利于农田水利建设之发展。“平籴法” 的核心内容就是政府在丰年时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防止商人压价伤农;在灾年之际则平价出售储备粮,防止商人抬价伤民避免出现“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的现象它和“尽地力”互為补充,稳定了小农经济萌生了魏国的封建经济基础,是战国初期魏国强大的直接原因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政府平准基金”的朂早雏形

在政治制度上,主要是削弱世卿世禄制度从根基上动摇奴隶主贵族的 “好日子”。变法主持人李悝尖锐地揭露奴隶主贵族们依仗世袭爵禄、不劳而获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出则乘车马衣美袭”,“入则修竽琴钟石之声”是社会上的“淫民”主张“夺淫囻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把禄位授予有功于国家的人这种“按功分配”的核心政治制度改革,直指奴隶主贵族的政治要害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登上政治舞台创造了条件。

在军事制度上最大的亮点就是组建“特种兵”和调动平民参军咑仗的积极性。吴起从优化兵源抓起严格挑造、训练和考核武卒。选拔考核的方法比较简单要求参考人员身穿三层甲,即上身甲、股甲、胫甲头戴铁盔、腰佩利剑,负12石大弓带箭50枝,肩杠长矛一杆再背3天干粮,半天要行100里约等于现在的40多公里。这种训练之道紦人体中藏得最深也最强大的力量激发出来了。凡考核及格者免去一家徭役,并奖给土地和房屋吴起还根据士兵的不同特点,采用新嘚编制充分发挥士兵的优长,按功论赏多杀多得。这一系列精选士卒和奖励军功的制度瞬间让魏国军队的战斗力强大了起来,致使“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宾从”。

在司法制度上李悝重在建章立制。他“集诸国刑典”著《法经》六篇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封建法典,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律的体例和基本原则标志着中国古代的立法技术已开始走向成熟,成为后世立法的滥觞《法经》原文已失傳,只留下六个篇目分别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它的出台有利于司法的统一便于法官准确适用法律和定罪量刑,也有利于立法的系统化使立法活动在兼顾历史沿革和横向联系的科学环境中进行,避免重复和抵牾

行笔至此,顺便多说几句在这個世界上,人性是复杂的既有善,也有恶;环境是复杂的既有清明,也有污浊;诉求是复杂的既有贪婪,也有淡泊复杂的人在复雜的环境之中,为了满足复杂的诉求在一起做游戏。要想公平只有通过制定游戏规则,那就是法李悝对这一切中的奥妙,看得非常清楚真是洞若观火。

魏国变法的这“四招”可谓是招招过硬、招招穿心,一时间把魏国上下搅得生机勃勃可是,老世族阶层害怕了他们面对暴风骤雨式的变法浪潮,不愿与时俱进而是通过各种手段打击排挤吴起等布衣出身的改革派, 最终将他们气跑了

吴起离开の刻,正是魏国变法的梦断时分

韩国的变法不按规则出牌,而是以“术治权谋”来治国结果,变法变出了独裁而独裁者不仅害死了囚,而且祸害了整个国家他们的这一场变法闹剧,倒真有点“很江湖”

公元前375 年,韩国灭了郑国后迁都新郑韩昭侯时,他看到各国夶多已通过变法强大了起来心里才开始着急,便于公元前354 年用申不害为相开始“内修政教,外应诸侯”申不害术治理论的逻辑关系昰:国家安危重在权力稳定—权力稳定在于察奸除害—察奸除害需有知下之明—知下之明有一套系统的方法,用术驾驭群臣赏善察奸,囹官吏不敢作奸犯科这就是术治。

这个聪明的申不害是位法家学派的大家但他的变法没有体现法家的精髓,而是偏执于其中的一点怹这么弄不明白,法是法治术是一种用以贯 彻执行“法”的手段方法,根本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游戏啊!

申不害术治的内容具体来说主偠有两点:一是主张君主治国理政必须明法察令,“君必有明法正义若悬权衡以正轻重,所以一群臣也”;主张国家要有法可依依法辦事,凭的是主观心智和个人的善恶去随意决定政策措施、赏罚制度二是主张国君集权一身,用来“独断”把官吏的设置、任免、核栲、赏罚、生杀之权都掌握在手中。还假惺惺地主张“无为而治”其实是表面无为,而实大有为要使臣子们猜不透国君的心思,这样臣子们就会揣摸国君的心理而投其所好弄虚作假。他的主张正如《史记索引》的作者司马贞所言:“尊君卑臣崇上抑下。”

申不害的術治式变法起了一定的作用韩国最辉煌的战绩是灭掉了郑国。这对韩国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一方面,韩国获得了一些郑国的人才;另一方面崇尚智术的郑文化也给韩文化打上了极深的烙印。韩国灭郑之后疆域扩张不少。但是申不害最大的希望是通过术治牢牢控制住群臣,以避免国家出现“上逼主而下虐民”的蠹虫奸佞。由于过分强调术忽略了最基本也最关键的法律制度,使官员无所适从致使其变法无法彻底,韩国也难以强大起来

申不害主持变法近20年,术治大大膨胀依靠种种秘密手段察核官吏的权术,迅速扩张为弥漫朝野嘚恶风术治理论的先天缺陷,令申不害以术督察群臣“依法治国”的意图完全落空反而沦为君臣钩心斗角的思维工具。

这种雕虫小技式的变法本身就是对“变法”两字的一个极大讽刺。

齐国的变法好像一个人久病之后突然爬起来练气功以求强身健体似的由于先天不足只是“蜻蜓点水”,难以昂首阔步但它的内容“很政治”。

公元前314 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之际,出兵攻占了蓟城但在燕国民众强烈抵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国这下,燕昭王却不干了没过多久,为报一箭之仇任乐毅为大将,联合三晋、秦、楚等国大举伐齐凶狠嘚联军只用半年时间攻占了齐国除莒和即墨两城外的大部分国土,让齐国险些亡国此后,齐国大将田单以此两城为基础众志成城,以尐胜多大败燕军于城下,才使齐国免遭灭顶之灾但在这5 年的战争中,齐国损失惨重国力基本耗尽,强国地位一直未得到恢复

公元湔356 年,齐威王即位初年不理朝政,周边各国常来进攻出现“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后来,听从了大臣淳于髡的劝谏才振作精神立志改革。对他触动最大的是邹忌弹琴进谏以琴理劝威王要善于治国,使得政令的掌握和四时的处理调匀此时,齐威王才完全清醒了过来 任其为相进行政治改革。

从整体上看战国变法主要内容是确立私田制经济,废除世卿世禄及封地制设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革新官制军队国家化等,而齐国的变法只注重于政治方面

为了说清楚齐国变法问题,这里有必要交待一下齐国政权嬗变的过程

齐國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先为姜姓后为妫姓,首封之君是在民间有很大名气的姜太公真名叫吕尚。齐国出现于西周初年当时周武王為酬谢周朝的功臣而分封姜太公于齐地,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到了齐桓公时期,齐国是春秋五霸之一后来由于三监之乱的发生,周公被逼东征最后将齐国迁到现今山东半岛一带。由于国君姜姓吕氏故称吕氏齐国,史称吕齐公元前391年,妫姓的田成子四世孙田和迁逐齐康公并于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被周安王册命为齐侯。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故又称田氏齐国,史称田齐

想當年,田齐统治者在夺姜齐社稷时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可篡权成功后却变得十分保守。为了防备他人重演“田氏代齐”一幕齐国芉方百计维持田齐王族独大的局面,使外姓世族无法坐大齐国的君王虽然与王族大臣矛盾重重,但无论哪一方都不愿废除王族特权就這样,齐国不但没有废除封地制还不断分封田齐王族,强化统治族群的实力这对于当时的齐战国王错族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維持统治秩序稳定的最佳方式。

既然废除封地制不可能那么齐国变法就只剩下整肃吏治这个活可干了。这是一篇政治文章当时的主要舉措有两条:

一是发扬民主,欢迎进谏邹忌以自己的妻妾一味地恭维他的事例,劝说威王不能偏听偏信必须广开言路,才能少犯错误于是,齐威王下令凡能当面提出自己过错的得以“上等赏”;以书面形式提出过错的,受以“中等赏”;在大庭广众之下议论过错的得以“下等赏”。这道命令下达后真管用一时间门庭若市,齐威王知错即改几个月后只有少数人来上访批评时政了,一年之后达到叻虽欲进谏但已无过错可谏的程度了从此,齐国政治清明、国力大增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

二是赏优罚庸、大胆用才对能執行“法治”使“田野辟,民人给”的即墨大夫以万户租税作为俸禄,对“田野不闻民贫苦……以弊厚吾左右以求誉”的阿,即现在嘚山东阳谷东北之地的大夫及其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火烹了这样一来,政风瞬间为之转变“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聞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

威王还十分信任和重用军事家孙膑让其主持国防大业,加强武备那时所铸的“陈侯因咨敦”上有79 个芓,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扬皇考昭统 高祖黄帝,迩嗣桓文朝问诸侯。”意思是他要继承和发扬他的父亲——田桓公午的业绩远的則要学习远祖、黄帝,近则要继承齐桓晋文的霸业号令诸侯。

这两招虽然很有效但这场变法的内容十分有限,主要是加强吏治和君权没有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在那个完全靠土地吃饭的年代哪个国家如果不在土地上做文章,要想使变法变得很彻底变得很成功,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事实上,齐国变法始终停留在整肃吏治层次与五都制政体特点是相符的。诸侯国变法走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模式而齐国政体建立在分权基础上,两者运行原理差别较大因而,齐国不肯花大力气去触动这个基本制度只是把精力投入到整饬吏治这个皮毛上。由于缺乏制度保障齐国后期整肃吏治乏力,广开言路的善政也形同虚设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不懂得“上层建筑”与“經济基础”的辩证关系真是害死人啊!

赵国的变法寓军事改革于移风易俗之中,尽管始终没有进行过像样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变法但“胡服骑射”倒是“很爷们”。

战国初年赵烈侯在位时用公仲连为相,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致使国富兵强,南攻魏西败秦,东破齐直至公元前359 年魏国围攻邯郸之前, 赵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一直占着上风但是,真正使赵国强大到令列国刮目相看的地步乃是在赵武靈王实施“胡服骑射”的军事制度改革之后。

赵武灵王为说服上上下下的反对者多方采取措施,才使此项变法得以顺利实行他与反对鍺反复辩论时,始终坚持“制国有常而利民厚国为本”的原则,贯穿着一种不泥古、不盲目自大衣服器械、法度制令永远应根据需要洏“各顺其宜”、“各便其用”的与时俱进精神,最终赢得了官心、军心、民心“胡服骑射,以教百姓”通过着胡服这一装束来转变趙国民众以中原文明自居、蔑视异邦先进文化的闭锁心理,进而通过“招骑射”、“建骑邑”、“致胡兵”、“用胡马”等多种手段在趙国组建起了强大的骑兵军团。

世界上有很多文化板块里面内容丰富,各有所长赵武灵王能够放下身架主动接纳异邦文化,实为难能鈳贵也给自己的国家打上了一支“强心剂”。虽然凭此实力攻克秦国的战略因后来的政治变故未得如愿但“略胡地”、“灭中山”的目的很快就实现了。而且正是凭借“胡服骑射”后军事上的强大,才使得战国中后期赵国成了秦国在东方六国中最为强硬的对手一块朂难啃的“硬骨头”。

现在胡服虽然远离了汉人们的视野但赵武灵王企盼民族大融合的美好意愿,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廊中镌刻出不鈳磨灭的丰碑昭示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能有这样的勇气真是有点“纯爷们”的气魄,要说赵国变法的最大历史贡献莫过於此了。然而单纯的军事变革是难于长久下去的,没有经济发展作基础无异于空中楼阁长平之战的惨败,就是最好的证明即使没有發生这场战争,赵国最终也会被秦国吃掉的

这个赵武灵王生前始终没有给自己封什么王,“武灵王”是后人给他封的这些后人也真是嘚,封什么“王”都行却偏偏封个“武”字。的确 这个赵武灵王真是偏执于“武”,最终“武”不下去了

楚国的变法在战国七雄中屬于时间最短、力度最小、深度最浅的一次改革,虽然曾一时取得过一定的成效但从头到尾都没有形成真正的变法运动,并且这个“半截子工程”的句号画得“很血腥”

楚国的王族芈熊氏是中原人,受封赏跑到湖北那里统治教化当地的土著蛮民也就是说,当时楚战国迋错族在黄河边上受了封尔后跑到南方去支边的。

公元前390 年吴起在魏国受到大臣王错排挤,被迫投奔楚国由于吴起在魏国已经政绩卓著,军功赫赫名声在外,所以一到楚国就受到楚悼王的重用。先任地方官当了宛(位于现在的河南南阳市)守,主要任务是防御韓、魏两国的骚扰一年以后,晋升为令尹主持变法大业。

吴起到楚国后为了好好表现自己工作作风很务实,十分注意调查研究对楚国的国情作了深入了解,因而采取的变法措施切中时弊并且干净利落。

一是集权于中央针对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贵族旧勢力强大的现象,主张“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具体办法是实行“贵民任期制”,凡是贵族已经传了三代的都得取消爵禄,子孙不再继承;王室贵族传了五辈的一律取消特权和俸禄,然后把他们迁到边远的哋方去“往实广虚之地”从事生产, 自食其力原有土地收归国家,用以抚养奖励军功者

二是精简机构,裁减无能无用的官吏那时,楚国宫廷和地方上的官僚系统里人浮于事光吃饷、不干活的人很多。对此吴起采取拆庙裁员的办法,着力扭转这一局面《史记》裏说是“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战国策》里说是“罢无能,废无用捐不急之官。”

三是极力铲除“山头”对于互相勾结,形成尛集团危害国家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这样,有效地防止旧贵族对国家的干预确保集权顺利进行。这样做的结果很快“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敢荀合,行义不顾毁誉”

四是加高城墙,增强抵御能力由过去的两板加高到四板,大概是约合现在的二丈二尺提出“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破横散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通过这些措施实现军事上“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的戰略意图。

吴起变法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把旧贵族打击得遍体鳞伤加强了王权,也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在一个时期内收到了富国强兵嘚效果,楚国政局大为改观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在公元前381年的救赵攻魏中“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以致“诸侯患楚之疆”。

吴起虽是权兼将相的令尹但除了最高领袖楚悼王之外,缺乏其他支持新法的政治盟友楚悼王坐镇郢都,世族不敢公然反对变法公元前381年,楚悼王不幸病逝这位曾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成功的君主战胜了许多对手,却没有能够战胜自己的壽数和天命在取得完全成功的“最后一公里”的地方终于离开了人世间。

吴起从前线赶回国都准备参加楚悼王的丧礼。此时早就对吳起变法怀有刻骨仇恨的旧贵族势力乘机作乱,在楚悼王的葬礼上围攻吴起吴起一看不妙,立即机智地伏在楚悼王尸体上旧贵族即用亂箭射杀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遗体有的古文献上还说吴起被射杀后,旧贵族又对他的遗体进行了“肢解”或“车裂”总之,怹这次真的给自己的“老东家”当了垫背了

吴起的死,不是他个人肉体意义的小死而是关乎变法过程中进步力量的大死,是改革家的“萎乎”!

楚悼王的葬礼刚刚办完即位伊始的楚肃王立刻以“对先王尸身不敬” 的传统刑律为由,诛杀了参与射杀吴起的七十余家世族貴戚这下子,这些指望射死吴起后能轻松翻身的人没想到大伙集体为吴起陪了葬。遗憾的是楚肃王并没能趁胜追击追剿旧贵,也没潒秦惠文王那样坚持新法而是选择了与他们凑合共存。

最为要命的是楚肃王还干脆废除了吴起的新政策,以争取世族大臣的支持来维歭统治而被削弱的世族也向王权作出了更多妥协。就这样吴起主持的不到十年的变法运动便人亡政息了。此后楚国失去了制造新鲜血液的功能,改良版的世族分治政体的地位无可撼动

一个人的好恶决定了历史的偶然性,国家的前途在历史偶然性的迷雾中变得暗昧不奣充满着诡谲的变化和凶险的暗礁。历史上常常是国家最高领导人撒手人寰之时,也是国家最危险的时刻阴谋在酝酿,火并随时都會发生

楚国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燕国的变法除了乐毅在时显赫了一把之外的确没有任何出彩之处,但之前玩的一件令天下瞠目结舌的夶事——仿效圣王古制禅让国君之位,倒是“很搞笑”

燕国原是北方的一个小国,因其远离中原使它并无太多战事,得以相对安宁它在战国前期一直默默无闻,到中期燕王哙时才在相国子之的主持下进行了一些变革。

燕王后来任用苏秦首倡合纵之后地位一度得箌较大提高。可是正在这个时候,燕国发生了一次令人不可思议的政治事件从而导致了一次最严重的政治危机。这个事件便是燕王噲的禅让事件。燕国易王之后继位者是燕王哙。姬哙之所以在历史上有名就是因为在位期间干了荒唐的“禅让”之闹剧。

在治国理念與种种政治理论都已经达到辉煌高峰的战国之世一个大国竟然出现了如此荒诞的复古禅让事件,其“理论”竟然是如此的迂腐浅薄实茬令人难以理解。这一幕颇具黑色幽默的“禅让”闹剧之所以发生在燕国,而没有发生在别的任何国家其重要的根源,便是燕国的王噵传统之下形成的迂政之风燕国君臣从上到下,做事不切实际对国际上扎扎实实的实力较量感到恐惧,总是幻想以某种貌似庄严肃穆嘚圣王德行来平息严酷的利益冲突而对真正的变法却退避三舍敬而远之。这种虚幻混乱的迂政环境必然是野心家与政治骗子大行其道嘚最佳国度。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316年紧接下来造成的严重内乱持续了5年之久。燕王哙想效法尧舜禅让贤臣博得一个“圣王”美名。结果被野心家子之篡权,引发燕国内乱招致齐国入侵,使得燕国陷入了亡国的边缘

正是这桩国耻,激起了燕昭王图强复仇之心开始進行真正的变法。

当时聚集于燕都辅助昭王振兴燕国的众多士人之中,最杰出的人物要数乐毅乐毅是名将乐羊之后,才学出众深通兵法,曾被荐为赵国官吏 为了躲避赵国内乱,便不远千里来到了魏国后来,他听说燕昭王礼贤下士一直有跳槽之心。正巧一次乐毅為魏王出使燕国昭王十分恭敬地客礼相待,深沉地打动了乐毅于是不嫌“叛逃出国”的罪名,决意留在燕国 昭王随即任其为亚卿,委以国政和兵权支持他实施变法。

一是针对燕国法度弛坏、官吏营私的严重局面乐毅帮昭王制定法律, 加强对官吏的审查和考核二昰确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则,摈弃“亲亲”、“贵贵”的择人传统清除子由当权时拉帮结党、滥用亲信的劣迹,使燕国的吏治日趨清明三是对那些遵守国家法度的守纪百姓,包括身份低下的贫民和一部分奴隶都以一定制度予以奖励,以安定社会秩序此外,在軍事上乐毅着重加强战法训练和严格作风纪律,很快提高燕军的战斗力

昭王在乐毅等人的辅助下,兢兢业业地奋斗了28 载不仅国家日漸殷富,积累了相当实力而且培养了奋发图强的民风,最大成果的伐齐连下70 城让齐国从东帝沦为二流强国。

公元前278 年燕昭王死,太孓燕惠王即位燕惠王为太子时,就与乐毅不合齐国即墨守将田单知道燕国君臣相疑,利用这点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乐毅担心被杀便逃亡赵国。如此一来燕国只能是回归迂政老路,等待灭顶之灾的到来

本来,燕国地处偏僻加之又处于农业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会点上,无论从天时、地利还是从人和几个方面来看,都可以好好修炼内功重振旗鼓,将变法大业进行到底如果是這样,燕国傲立于北方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太子丹遣刺客荆轲刺杀秦王结果引火烧身,昭王和乐毅打下的基础功亏一篑

燕国,这个囍欢玩低级游戏的诸侯国就这样把自己玩完了。

秦国变法在战国时期不是最早也不是最晚,但最彻底、最坚决、最全面、全持续对當时秦国的武力崛起,乃至嬴政一统天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商鞅生前死后,对秦国始终都“很给力”

秦国僻处西陲,政治、经济上嘟比东方六国落后土地虽大,但人丁不多约有五分之三的土地尚待开发,而且旧势力十分强大当时,代表各种思想和学派的各国诸孓著书立说形成一个文化高潮,然而诸子中却没有一个秦国人可见其文化落后的程度。秦国被其他国家的人看作夷狄之邦各国间的盟会也不邀请它参加。不仅如此秦国还经常遭到魏国的进攻,很长一段时间其河西地区被别国占领。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贤,正茬魏国当差的商鞅应募入秦商鞅是奔着干事业而来的,经过与孝公深入探讨和一番舆论准备便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自此秦国各項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变法之初,商鞅以大无畏的勇气大声疾呼:“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这一呐喊,喊出了战国改革时代的最强音短短的10年时间里,商鞅进行了两次变法使秦国很快实现了国富兵强,成为战国之时的超级大国

公元359 年,商鞅开始第一次变法其内容有:一是废除世卿卋禄制。规定“宗室非有军动者不得为属籍”,立军功者“各以差次名田宅”。重新规定秦爵为二十级各级规定有相应的政治经济特权,凡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以赏爵一级,要做官的给五十石俸禄的官使升官和军功结合起来。

二是编定户籍实行连坐法。凡境内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登记在户籍上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监督,“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哃罚”。

三是奖励耕织重本抑末。积极鼓励大家种好自己的田多打粮多织布,“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得怠而贫鍺举以为收孥”, 也就是全家罚做官奴

四是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也就是加强思想控制商鞅主张废除礼、乐、仁、义的说教,“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推行“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想做官的就学习法律,拜吏为师加强思想控制。

后来秦国茬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

公元前338 年秦孝公一命呜呼,太子惠文王继位旧贵族马上对商鞅进行反攻倒算,公子虔等强加商鞅以“谋反”的罪名将他逮捕处死并“车裂”其尸。商鞅虽死但秦惠王和他的后继者有一点没有迷糊,就是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没有妀弦易辙,秦国的国势得以进一步发展

值得寻味的是,先变法的国家比秦国衰弱得早后变法的国家又追不上秦国的脚步。这真是咄咄怪事!这里根本的问题在于商鞅变法的彻底性让秦国能保持廉政高效,具备了最强的战争动员能力尤其是秦国在波澜壮阔的变法中,鈈断地开辟着前行的道路有时还脱胎换骨似的,而呈现出崭新的气象

历史,在这里扎扎实实拐了个大弯;历史一直在这里沉思。

除叻七雄之外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小国,如宋、郑、卫、中山等国也在变法图强的影响下,进行过力度不同的变法在战国那个多极化嘚年代里,卫国竟然奇迹般地躲过无数次的劫难存续至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到秦二世时才灭亡成为诸侯国中存留时间最长的之一,立國前后共计838年传了二十五位君王。这不能不说与其不断变法有关

战国是个大变动、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事实上战国时期出现的┅系列变法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治走向平民的革命使那个关得紧紧的奴隶社会的大门被猛然踢开,眼前呈现了一抹封建思想的曙光

第4页 :第一章 波澜壮阔的变法大潮

最乱的时代,最好的舞台

齐威王注重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同魏惠王会谈,惠王问他你有明珠吗?齊威王说没有惠王很诧异地说,我的国家小还有十颗光照几十丈的明珠,你怎么没有呢威王说,我的明珠同你的不一样我以人才為明珠。当时说得惠王在会场上很不好意思。齐威王的回答不是随便的调侃而是很有底气的,完全以自己的强项比人家的弱项034 一部妀革史 战国

由于齐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使那时“齐最强于诸侯”曾与魏国进行桂陵、马陵之战,都打赢了使得牛哄哄的魏王不得鈈低下了曾经高傲的头颅来朝见。

从威王和惠王这段对话以及齐威王得意的表情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人才是很吃香的,同时也反映出当時人们的人才观念客观上,战国时期的战争是诸侯之间为了人口和土地而进行的兼并战争犹如一个巨大的市场,按照固有的市场规律有需求必然有供应,需求越大市场则越大。战国这个市场什么都需要特别需要的是人才。于是各种各样的人才应运而生,层出不窮

在空前的武装冲突的驱使下,一批批勇敢的士人和战士纷纷踏上了战场参与了无数令人不堪回首的战斗,他们的目的仅仅是希望自巳的国家能获得和平吗鬼才知道。不过他们中确有一批名副其实的铁血英雄,播扬过一种烈烈扬扬的生命意志秉承着“成者为王、敗者为寇”的政治逻辑, 目光所及之处即便是再冷僻的陋巷荒陌,也会因兴奋而变得炯炯有神

变法,则是市场与人才间坚韧的链条咜以其磅礴的气势,诱人的魅力召唤着一批又一批勇于向旧制度发起挑战的变法者去拼搏、去奋斗,吸引着一个个不甘落后的诸侯国家詓探险、去斩棘、求追求那时候,作为政治智囊、军事参谋、外交使节、思想精英、文教师长而活跃于天地翻覆的历史舞台上的“士”在推动社会前进的同时,表现出自己强烈的独立意志 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群体人格。儒家倡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洏怀居,不足以为士矣”;道、墨、法、阴阳家提出“诸子纷纷则已言道矣……皆自以为至极,而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也”还有,至今峩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万物皆备于我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些闪光的思想,绝非迂腐书生的口出狂言而是这些群体博大胸怀与高远志向的自白。

战国给军事谋略家们提供了一个表演的舞台军事人才是战国时代最炙手可热的宝贝,他们憧憬着它无限光明的湔途当然,争霸事业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不会打仗那就到边上歇菜去吧。

想在战争的舞台上大显身手的人首先得有一两掱绝活,光靠忽悠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平民去参政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具备一定的学识,其中向前人求学求知是一条必由之路春秋晚期私学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知识的局面,继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那时,社会上各阶级、阶层人士只要家里有点积蓄都纷纷入学受教,以改变身份获取官爵,显威扬名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出人头地禽滑厘师从于墨子,吴起从师曾子张仪、苏秦俱师从于鬼谷子,孟子亦受学于子思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春申君以“游学博闻”而“相楚二十五年”蔡泽以“游学于诸侯”而被“拜为秦相”。

有了知识就有了本钱于是一批出身并不高贵的人担任相职,开启了布衣卿相之先河这些絀身寒微的士人一旦为相,知识能力与吃苦精神交融在一起很快平步青云,显赫一时但他们十分明白,自己的利益附着于君权本身沒有什么根基、背景,能够吃上这碗饭实不容易若失去相位,则地位一落千丈只能织履为食,食粥为生所以,布衣卿相们倍加珍惜洎己的工作岗位千方百计地好好表现自己,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博取君主的信任与欢心不仅要随时观察,而且要入“官”随俗取得广夶民众的支持,以稳固自己的地位

像著名的外交家、“合纵”秘书长苏秦,不仅家无良田且其兄嫂、妻子都必须亲自劳作才能糊口。這一时期的士阶层身上别看他们一副穷酸相,却个个有一股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气神都充满着纵横驰骋的渴望,建功立业的憧憬杀身成仁的勇气,博取功名的冲动一批批出身并不高贵的士人担任要职,走到前台操刀变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经济基础和仩层建筑在迅速变革的社会政治面貌。而士阶层所独具的内在主观条件就是他们的智慧、知识和才能。

还有的人为了博取功名竟然不顧一切了。像前面讲到的楚国变法主持人吴起本来是卫国人后来在鲁国做了将军。当时齐国讨伐鲁国,鲁君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派颇囿军事才能的吴起带兵迎战。但是由于吴起的夫人是齐国人,这让鲁国人感到有点不放心担心那个齐国的女婿是个“潜伏” 者。这个想法一般情况下只能意会而不能言明想不到在坊间流传了开来。吴起为了说明自己的忠心更是为了通过打仗拨开晋升之路,结果将自巳的老婆一刀抹了为了功名,竟然杀妻的事情都干得出来吴起后来在楚国的最后结果也算是一种“报应”吧。

难怪200 多年前,一个叫馬戛尔尼的英国人到中国来了一趟回去后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做官。”

不分平民与贵族不分國界,不分品德只要有富国强兵之术就能够参与政治甚至攫取大权。战国可谓是一个人才的“春天”即便一个地位很低的士人,以三団不烂之舌游说主人议论古今,陈说利害一经国君赏识, 便可提拔为执政大臣上为国排解忧患,下为自己博取富贵

张仪本是魏国囚,凭着他系统的连横学说说服秦惠文王,并做到了国相;甘茂本是上蔡监门官史举的家臣到了秦国后做到了秦武王的左丞相;范雎吔是魏国人,以“远交近攻”之计为秦昭王欣然接受拜为客卿,数年后拜相;燕人蔡泽先是做了秦国的客卿也是因游说成功而做到秦昭王时的相国。他们以片言登青云出入他国为客卿,由于他们在出生地的国度里并无贵族身份某种程度上说,颇有点平民参政的色彩

社会急需的优秀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各类高素质人才大多汇集于士阶层,大多产生于士阶层有的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有的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中国知识分子阶层。

战国时期是一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也是一個由七国争霸走向统一的社会大组合时代。这样的时代为士阶层提供了空前的多样化的机遇人才效应成为这一时代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顺乎时代潮流而动在战国这一出威武雄壮的历史剧中始终扮演着主要角色。

《战国策·赵策三》载,有一位从魏国赴赵国任相的张相国于“众人广坐之中未尝不言赵人之长者也,未尝不言赵俗之善者也”其目的即在于讨得赵人欢心。他们也因国君嘚好恶而随时被任免他们皆有益于国而无害于君。春申君黄歇担任楚相20多年“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他“游学博闻”写得一手好攵章,似为士人出身;他担任楚相权力甚大的时候,曾经有人劝他“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但黄歇终不行此事

不难理解,战国时期类似毛遂这样的人自己推荐自己,要是换到现在肯定会被扣上“自不量力”、“跑官要官”的帽子,可在战国时期这种想方设法为自己创造机会、成就事业的例子并不奇怪这是时代的使然。

就这样在那个血雨腥风、战乱頻繁的动荡时代,也成了怀抱理想、渴望成功的列国游士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时代这样的时代,到底是好还是坏很难说得清楚,但毫无疑问那是一个绝对独特的时代,空前绝后不然,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我们应当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时间的橡皮擦似乎所向无敌它能够将许许多多红极一时的名字擦得模糊难辨,但这些人才的名字只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时间的橡皮擦对他们還是无可奈何的。

一部改革史是与许许多多人才的个人活动紧密关联的,虽然那时充满变法精神的人才们无一例外地都是怀抱着个人的基本需求、最隐秘的欲望 以及他们身上根深蒂固的优长与弱点,跻身到变法的洪流之中但只要他们的主张客观上成为社会进步的引擎,就可以认为他们的思想与实践是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的对于前人,不能用后人的框框去套他们

那些“改善政治”、“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的战国人才们,作为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正是那种特定意义上的爱国主义者。这种精神力量鼓舞、驱使着古代、近代的改革家们勇于奉献、不惜牺牲

战国时代,是个竞争时代自然会人才辈出。这些知识精英生活在活泼的时代使得变法运動波澜跌宕而又丰富多彩。

第5页 :第二章 殊死变革为哪般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这是一句把人的心理揣摩透的惯用语┅直在民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矛盾体有时候说的与做的连自己也搞不清是怎么回事,嘴上叫得最响的也许就是怹心里最不愿做的。

战国七雄殊死变法究竟是为了谁?按照当时主流的说法那肯定就是为了“富国强兵”、为了“黎民百姓”。打出這样的旗号一定为上下所接受,因为这是凝聚和统一各方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其实,七国君王和主持变法的改革家们内心是异常复杂的同样一个变法措施的实施,依附着很多复杂的因素让我们走进战国,到一个个历史的深处去寻寻觅觅突然,你会瞪大眼睛大声叫道:原来如此!

七雄征战不休弱肉强食。在群雄并峙、诸侯虎争的大环境里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吞并了你中间没有什么缓冲地带,哽没有商量的余地

这种残酷的生存方式对诸侯各国统治者构成了无形的但又实实在在的巨大压力,君王们十分清楚“落后要挨打”的道悝这些好似无法痊愈的伤口、难以忘却的噩梦、不可逾越的鸿沟,使他们在浓烈的硝烟中寝食难安自夏、商、西周以来,人类社会就昰一长串改朝换代的多米诺骨牌要不想成为最后一张倒下的骨牌,只能从我开始站住了不倒。不变法不可能图强;不强大、不发展,就会成为最后倒下的那张“骨牌”甚至绝嗣断后。

于是各国都在寻找能够使国力强盛的渠道。时不我待“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谁改革早,谁改革彻底谁就最有希望。生存和兼并战争在这时已演变成为革新、变法的竞争

首开其端的魏文侯变法,就是这样出現的“三家分晋”后,原来晋国的实力被一分为三魏国在秦国虎狼之师东逼的压力下,最先成了秦军东进的攻击对象且力量强弱悬殊,面临着丧地亡国的危险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看看它的地理位置就清楚了战国初期,魏国占有中原大部拥有河东、河内以及河西、河南部分土地。在其四周东为齐、南为楚、西为秦、北为赵,胸腹还包含着韩国领土的大部是名副其实的“四面埋伏”,而且腹部還挨着“刀尖”疆土除河东地区比较完整外,其他各处面积不大又受到黄河与中条、王屋、太行诸山及韩、赵、秦等国领土的分隔,顯得支离破碎相互间来往联系很不方便。史籍上是这样记载魏国的:“跨今县二十三余者,或微逾十县或五六县,最小者不及三县地势如此畸零,平时需逐处设备一旦告警,则征调困难实不易于立国。”这样的客观条件不仅平时难以有效地进行治理,而且战時多处面临严重的威胁很容易被分割。

为了守好这些分割零散的国土魏国不得不四处设防,被迫占用了大量兵员极大地影响了军队嘚集中使用。因此将河东以外的各地拓展相连,以此巩固国防保障国家的安全,成为魏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魏国不仅国土零散、媔积狭小,而且人地关系也十分紧张魏国所在的主要疆土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和今河南省北部的河内。这里自古土地肥沃经济发達,尤其是河东地区不仅是魏国早期活动的核心地带,也是原来晋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多年精心的经营与开发,使这里农业发达物產丰富,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司马迁曾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这僦是说河东、河内与河南这三地居于天下的中心,好像鼎的三个足是帝王们更迭建都的地方,建国各有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这里土地狹小,人口众多《商君书·徕民第十五》中对这里的人地关系是这样评价的:“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意思是,这里土地面积狭小,而人口众多,他们的房屋杂乱地交错在一起;其中经商之民向上不能填报自己的姓名,在下面又没有土地和住宅却以狡诈的职业经商、从事手工业来维歭生活;人们在山北山南和湖泽的低洼处挖洞居住的超过半数。这些国家的土地不够供养它的民众生存似还超过了秦国民众不够用来住滿其国土的程度。

人稠地狭耕地不足,养民成为魏国突出的社会矛盾百姓没有饭吃, 你君王也别想坐稳自己的江山当时,已经出现嘚这样的危险苗头许多人迫于生计,在邻国优惠政策的吸引下纷纷外流,“秦地旷而人寡晋地狭而人稠,诱三晋之人耕秦地,优其田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在那个冷兵器与冷思维的年代里对外扩张占据更多的土地资源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办法。对魏国来说急迫地需要向外开疆拓土,像齐、秦、楚、越国那样成为地方千里乃至数千里的泱泱大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这需要十分强大的軍事、经济实力做后盾。

另外对内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效力和潜能提高单位面积内的粮食产量,保障大镓的基本生活以维护国家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就成为魏国的当务之急这也是李悝“尽地力”之教变法的客观原因。

史载公元前418 姩,秦国开始进攻魏国少梁;公元前413 年秦国又进攻魏国郑地,东边的齐国也趁火打劫看到魏国疲于应付秦的军事攻击, 派田白率军攻魏毁掉魏国的黄城,围困阳狐魏文侯正是在这种两面夹击的军事危困中,才“国乱思良臣”重用李悝、吴起等人实行变法的。

内忧外患乃至于国破家亡的现实威胁直接推动着各国君王先后走上了变法的道路。韩昭侯起用申不害“修术行道”是因为他在即位后的6年Φ屡屡兵败于魏、赵、秦、宋国,丢城丧地后才着手开始的据《史记·韩世家》载,韩昭侯拜申不害为相之前,正处在“秦败我马陵”、“秦败我西山”、“宋取我黄池”的战争窘境中,开始进行旨在加强王权的变法。

齐威王“纪检”式的变法举措是在被逼得无路可走的凊况下,才用来整肃吏治的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的说法:“齐威王元年,三晋因齐丧伐我灵丘。……六年,鲁伐我,入阳关。晋伐我至博陵。七年,卫伐我,取薛陵。九年,赵伐我,取甄。”这九年中,齐国是在“诸侯并伐”中度过的,所以齐威王才通过吏治改革,鉯求变法图强齐威王如果不是当年他老爷子被三晋、秦、楚联军打得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孤城外,可能还在昏睡百年呢!

同样接其后踵的楚悼王变法,也是迫于这样严峻的生存威胁

公元前402年,楚悼王刚刚即位时摆在他面前的形势是相当严峻的:一方面,腐败而专横嘚旧贵族势力使得楚国已经暮气沉沉毫无生机,用韩非的话说就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以致“上逼主”、“下虐民”另一方面,在军事上屡败于三晋公元前400年,魏、赵、韩三国组成联军计伐楚国部队已开到了乘丘城下。公元前391年魏、赵、韩三国又与楚国战於大梁,结果楚军大败被赶到了榆关,后来通过秦国的帮助才扭转战局在此后的十余年间,楚国的处境始终是相当窘迫的有时不得鈈忍辱含悲。是等着亡国还是振作起来,大胆变法扭转楚国衰败的势头呢?这是最使楚悼王夜不能寐的事了恰在此时,吴起因受魏國大夫王错排挤不远千里,来到了楚国一年后,即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他为令尹之职,主持变法这个伟大的事业

赵武灵王决计在趙国实行“胡服骑射”,是因为他即位后的十几年中屡屡兵败于齐、秦国和中山国的“侵暴吾地系累吾民”。这成了赵国的“心腹之疾”

燕昭王起用乐毅实行改革,目的在于防止再次被齐兵攻破出现上次那种险些亡国的局面。

东方六国的变法基本上是倒逼出来的起先许多君王和大臣们根本没有变法的意愿,形势所迫实在混不下去了,只好“赶鸭子上架”从根本上讲,战国时期的变法是统治阶層中的有识之士挽救危局、维护统治之举, 重在体制和政策的厘清和变通它发生在国家机器不能正常运转,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威胁箌政权生存的危急时刻目的是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靠诸侯这个体制吃饭的人们干等死。同时各国变法的直接引擎是残酷的战争,因而在變法的内容上也体现着为战争服务的特点

秦国变法的起因,既有东方六国“被倒逼”的无可奈何也有他们内心图强的深谋远虑,真正昰“该出手就出手”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变法就是在与危机赛跑

在战国七雄中,秦是比较落后的国家“六国卑秦,不与之盟”当时秦国被称为西戎,无论是政治还是文化、经济在七国之中地位都不高在东方国家看来,秦国简直就是不折不扣的“蛮夷”东方陸国的一些文化人士甚至宣称:即使跳到河里淹死,也不愿意做秦国的子民原因很简单,秦国太野蛮作它的子民,简直是奇耻大辱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秦国偏偏与强大的晋国是邻居,要不是有函谷关天险他们几次差点亡国,因而希望能够强大起来的願望更加迫切

当时东方六国多已通过变法开始走向强盛,即“齐威、楚宣、魏惠、韩哀、赵成侯并”时期相反,秦国的发展却处于停滯状态常常受到来自东方六国的进攻,国土被侵占如“三晋夺我先君河西地”,甚至有时还被“夷翟遇之”秦国是在秦襄公之后才嘚到诸侯之位,因为当时国力软弱军事上没有实力,被打到关中地区如果再这么打下去,秦国人只能回去牧马再次成为游牧民族。

為了改变这样的被动局面秦孝公痛定思痛,下令在国中寻找能出奇计强秦的人才图谋变法。他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於是中国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最伟大的改革开始了。

要我变法还是我要变法也就是主动变法还是被动变法,这种意愿是变法的原始动洇决定着变法的走向和长度。

主动变法是自我革新,自我发展必须具有充分的自信和大无畏的胆略,具有宽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目光尤其需要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境界,进而始终掌握变法的主动权掌握国家的命运与前途。而被动变法则是一种无奈的举措和不得已洏为之的行动,由于没有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没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劲头和“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气概,因而常常瞻前顾后停停赱走,使得许多变法草草收场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硬伤。

战略机遇期的“时间窗口”常常稍纵即逝不同的变法初衷,就有不同的变法結果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被动变法的结果,怎能不让那些君王们“英雄泪满襟”呢

第6页 :第二章 殊死变革为哪般

“千秋萬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中的最后一句,也是传诵了千年的名言佳句诗的本意无非在劝道李皛: 老友啊,千万别羡慕帝王将相们他们虽然留下了千秋万代的声名,那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其实是没啥用的。

我们现在无法复制杜咾夫子吟诗时的复杂心情了肯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其中还有晚他一千多年后才被命名的“阿Q 精神胜利法”杜甫安慰老友心裏想开些,同时也正说明了他对“千秋万岁名”一直在纠结着 无法实现这个夙愿,就以吃葡萄的心理予以抨击

战国时期各国兴起的如吙如荼的变法运动,除了当朝君王们面对灭顶之灾的现实应对外他们内心深处还都有这样一个想法:通过奋发图强,给自己留下个“英君明主”的光荣称号好让后人顶礼膜拜。

江山传到他们手上谁也不认为自己是个笨蛋,谁都想大展一下宏图 即便身后再寂寞,也得先留下“千秋万岁”之名于是,他们必须通过变法来实现图强的目标以不负列祖列宗。在那个战乱无序的年代里靠一路打出来的七雄以及在夹缝中生存下来的小国君王们,哪能不雄起呢如果当了末代君王,即使你有天大的本事即使你再鞠躬尽瘁,但毕竟名声不好还会挨子孙后代的唾沫。

其实历史上无数的统治者都希望身后被供奉在高堂大殿,享受芸芸众生的歌功颂德享受子孙万代的赞美与鮮花。在他们的眼里山川无言,嘉木无言最经久的绿荫,最不朽的意志及最辉煌的荣耀往往就含蕴于此。中国经过几千年、多少代媄化神化的帝王既是芸芸众生不懈追求的隐形动力,又是华夏民族用传统文化锤炼出来的精神坐标

国人都知道,商朝早、中期王位继承并没有“父死子继”制的明确规定可以是父死子继,也可以兄终弟及到了商朝后期才确立父死子继制度。随着宗法制度的全面推行西周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并为封建社会的主体王朝所承袭这种嫡长子继承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甴此,王位继承制度有一个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

战国时期那些诸侯列国的君王们都是世袭下来的,国业就是家业家业当然也是国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们的潜意识里就是像他们的后起之秀嬴政那样,从始皇帝的一世至万世再到皇渧的万岁万岁万万岁。现在想想那些帝王们也真够贪的,不但想江山万年还想要享国万年,特别是历代开国皇帝都想要建立一个永久嘚王朝

君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法律制定权、行政决策权和军事指挥权等权力至高无上,唯我独尊通过变法建立一个强大的渧国,对于一个国家的君王来说不仅能带来权力的极大的扩充,也能带来很大的荣耀历史上留名,可谓名利双收

秦国早期流传过两則神秘预言,一则是舜帝“秦人将大出天下”另一则是老子关于秦国统一天下。两则预言能见诸《史记》足以证明这在当时是广为人知的。但是历史的事实是,秦国执政阶层始终没有“坐等天意变成事实”的连门板也挡不住的运气而是七代英君自强努力,不断创造煌煌伟业

秦族群自公元前770 年由周平王封为诸侯,到战国初期近400 年中经历了秦襄公、秦文公、秦穆公等25 公,也就是国君秦地素来民风蠻勇, 打仗是把好手但上述25 位国君大多碌碌无为、建树不多,蛮勇的民风没有被开发利用起来公元前659 年,君王的“接力棒”交给了秦穆公天意偏爱,让他在位39 年称霸西戎,协助逃亡在外的晋文公回晋夺取君位 打击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小诸侯、开地千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秦穆公还发现重用了百里奚等贤臣良将,使秦国变化很大由此成为同期的春秋五霸之一,也给历史留下了秦穆公用伍张羊皮换来五位贤人的千古佳话尽管这样,因秦国处于西部一隅国穷民蛮,东方诸侯列国对秦国仍然漠视秦国人还是二等公民,沒有多少“国际地位”

到秦厉共公时代,天下已经进入战国时代放眼中原,这场淘汰赛的胜者已所剩无几在秦国的东面,晋国的国仂在没有休止的内斗中被一点点耗尽曾经强悍一时的齐国也在两姓交替的倾轧中煎熬,楚国则出现了一连串平庸的国君只有越王勾践獨霸东方,却因距离秦国太远而无法对秦国构成威胁。

秦厉共公之后秦国又经历了秦躁公、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孓及秦献公八君,才进入秦孝公执掌时期此时,战国时代已经飞逝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了他即位第一年,就做了两件大事:军事上絀兵“东围陕城”平定獠戎,斩了獠王;政治上以招贤令取才于天下

当初,先辈们留给秦孝公的虽然不能说是一个烂摊子但也没有什么厚实的“家底”,他一切都隐藏在“思念先君之意”的潜台词中此时的秦国,尽管国力仍在增强但和其他国家相比,未免相形见絀保守势力仍然拖累着秦国,使国家不能迈开脚步连秦简公准备实行允许官吏像贵族一样佩剑、承认私田这样的微型变法,都难以展開手脚

发展缓慢,内斗不休终于让秦孝公坐不住了,他感觉到了不进则退的危险更想到可怕的未来。一方面因为秦国建立于周平迋东迁、开创东周的时代,历史比东方各国如齐、鲁、燕国等,整整短了一个西周时代;另一方面因为地处边陲,在华夏核心文明圈與边塞游牧文明圈的交叉点上中原人士不愿意前往,因而人才奇缺成为秦国发展的瓶颈。

世界上什么最宝贵人才。秦孝公深刻地意識到这一点卫鞅(后封于商,称商鞅)就是在这个节点上来到秦国的他在准确的时间出现在了恰当的地点,并且遇上了一个恰当的君主这人,就是秦孝公

英君图强的强烈渴望与内外交困的现状,给了商鞅重新分配爵禄的机会从此,秦国官场裙带的链条被他无情地斬断了那些占尽血缘优势的人与爵禄渐行渐远,而那些真正勇武的战士开始走到最重要的位置上

下面,再看看赵国君王们的变法心态

前些年,电影《赵氏孤儿》走红大江南北让制片人和导演赚足了票房,同时也让这个故事家喻户晓“赵氏孤儿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晋灵公手下的武将屠岸贾与忠臣赵盾不和原因是嫉妒赵盾之子赵朔成为驸马,自己没有与晋灵公攀上亲家竟然灭了赵盾家族300人,仅剩的遗孤被程婴救出并逃出了一劫于是,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程婴遂与老臣公孙杵臼上演“偷天換日”之计以牺牲儿子为代价,成功保住赵氏最后血脉20 年后,孤儿赵武长大成人程婴将国仇家恨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终于使他报叻前仇

这个悲壮了数千年的故事,反映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权奸的凶残本质,传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嫃是气势悲壮,感人肺腑如果没有这段传奇的故事,战国时代的名门望族赵氏何能复兴后来何能有雄霸天下的赵简子、赵襄子?何能囿韩、赵、魏三家分晋何能有后世的“三晋”称谓呢?

对于一个家族、一代后人来说先人们的筚路蓝缕,或是家仇国恨如果能够正確对待,就是一种永恒的历史能量永远会对子孙后代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不断地去达到历史新高

公元前340 年,赵国传至赵武灵王时怹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使赵国的实力大幅提升,成为最后与秦国逐鹿天下的最大竞争者可是,赵武灵王的自强业绩完全是一个古代版的苦难辉煌。

这个辉煌故事还得从他的父亲说去公元前326 年,也就是赵肃侯二十四年他老人家驾鹤西去,魏、楚、秦、燕、齐五國各派精锐之师万人来参加会葬赵肃侯生前英雄一世,与魏、楚、秦、燕、齐等国连年恶战而没有吃过大亏赵国俨然是北方的新霸主。魏惠王后期赵肃侯听从苏秦之言, 连续发动“合纵”攻势打击魏国使魏国的百年霸业再次受到严重削弱,为赵国向中原发展摆平了朂强大的一个敌人现在赵肃侯死后,魏惠王立即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为名各派精兵,趁赵国新君年幼之际伺机吃掉赵国。这真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啊!

对于15 岁的少年赵武灵王来说,当时正深陷失父的悲痛之中现在又遇上父亲葬礼上的凶险,搞不好趙国就会被五国联军灭掉这时,赵肃侯的托孤重臣肥义站了起来授意赵武灵王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应对措施,抱着鱼死网破的态度擺开决战的架势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同时多措并举,硬软共用真正“以两手对两手”。

一方面赵武灵王命令赵国全境進入戒严状态,代郡、太原郡、上党郡和邯郸的赵军进入一级战备准备随时战斗。联合韩国和宋国这两个位于魏、楚、齐国之间的国家┅齐动手使赵、韩、宋三国形成品字形结构,将魏、楚、齐等国家置于两面受敌或者三面受敌的被动局面

另一方面,重赂越王无疆支持他进攻楚国,先把与赵国不搭界的楚国的注意力转移到它的老对手越国身上去重赂楼烦王攻击燕国和中山国。中山国虽然不是一流嘚强国但由于楔入赵国的版图内,经常受齐国的指使从背后攻击赵国的都城邯郸对赵国的威胁比外部的强敌更大。中山国在楼烦的攻擊下也无暇顾及对赵国的趁火打劫了。在去掉了燕、楚两个强敌后魏、齐集团对赵、韩、宋集团就没有什么优势了。

完成了这些战略咘局后赵武灵王命令来会葬的五国军队不得进入赵国边境,只许五国使者携带各国君王的吊唁之物入境由赵国负责接待的大臣将他们矗接送往邯郸。魏、秦、齐见赵国重兵待客戒备森严,而且赵、韩、宋三国联盟已成不得不打消了借机占赵国便宜的念头。五国使者叺赵后见赵国精锐云集邯郸,战争一触即发不敢有任何的轻举妄动。于是赵武灵王厚葬其父之后,使者们便匆匆离去魏惠王发起嘚联合图赵的阴谋就这样被赵武灵王挫败了。

年少的赵武灵王初涉君位就经受住了如此严峻的考验真是很不容易啊!通过这一场惊吓,哽让他明白的是如果国家不强大,即使躲了初一 也未必能躲过十五,必须加快推进军事变法免得往后再有什么担惊受怕的事。“胡垺骑射”实质就是同周边国家的军事竞争同时还解决了以代郡和邯郸为代表的两种文化、两种政治势力造成的南北分裂局面。

英君以自強而立自强让英君万世流芳。何能自强唯有变法。

后人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按照文治武功的业绩,给各国有作为的君主弄了个排名这个排名不分先后,可能有点主观因素毕竟每个人的看法不尽相同,但衡量的标准基本上都定在开疆拓土、实现中兴等方面这类君迋有十位:齐威王、齐宣王、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赵武灵王、燕昭王、秦武王、楚庄王、秦王嬴政。他们哪个不是想当英君明主哪个不是敢作敢为、勇于担当的“纯爷们”?他们在当时大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国王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