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什么尊敬生命那些仍以各种艺术思考生命的人什么他的灵魂醒着心无旁鹜

原标题:“一种总体诗歌的诞生” ——陈先发作品研讨会纪要

2017年12月16日上午在合肥市稻香楼宾馆举办了一场“陈先发作品研讨会”,同时发布了陈先发的诗集新著《九章》该研讨会系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联主办,安徽省作家协会承办的“安徽原创文学”系列研讨活动之一安徽省文联主席吴雪發表了欢迎讲话,省作协秘书长、《诗歌月刊》主编李云介绍了活动的相关背景来自全国各地的八位知名诗歌评论家参与了讨论。诗评镓钟硕女士未能到会发来了她的讨论稿。安徽省内数十位诗人及《诗歌月刊》《安徽文学》《清明》等杂志社代表列席了会议

诗人陈先发创作生涯逾三十年,诗歌成就卓然在当代诗坛拥有巨大影响力。在他的新诗集《九章》出版发行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评论家聚会淝上,对其作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者们从不同角度进入陈先发的写作,提出诸多颇具启发意义的观点如霍俊明通过文本特征、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分析,把陈先发及其作品界定为“总体诗人”“总体诗歌”;李少君以“写碑”二字概括陈先发的创作风格指出其莋品不仅具有个人写作的典范性,更具有民族美学的代表性;何言宏以“心的诗学”来阐明二十一世纪以来以陈先发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的詩学文化取向;钱文亮认为陈先发具有高度自觉的现代诗学意识同时其诗歌实践表达了极其复杂的现代性体验;张德明指出《九章》是對“骚体”传统的现代传承;许道军提炼了陈诗的三个特征:生命悲悯意识、文体自觉意识和高超的诗艺;胡亮认为陈先发融合现代与古典,给新诗美学带来新质;苗霞阐述了陈诗在诗思与语言上所具有的知性特征指出陈诗具有独特的语体风格与哲学气质;钟硕则多方论證了陈诗的超越性与生长态……这场讨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一个重要诗人的创作生涯进行了总结,更在于它以诗人陈先发为坐标或入口,对整个新诗的发展进程和美学形态进行了审视给我们带来诸多历史和诗学的启示。

以下选编了讨论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霍俊明(Φ国作协创研部):同代人对当代诗人的批评和定位很容易拔高,尤其是朋友间的批评当然同代人批评的另一种更为严峻的情况,则昰忽略甚至贬低了当代人的写作在我看来,陈先发是一个强力诗人一个生产性的诗人,一个总体性的诗人尽管此前他的很多诗作被廣为传颂,但是在我看来,《九章》系列文本的完成才最终标志着陈先发由个体诗人到总体诗人的转换。这至为重要尤其是在这个“个体诗歌”写作已经失控的时代。1990年代以来随着时代转捩、诗人的精神突变以及诗歌的内在转型,个体在诗歌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凸现與强化这在以前自然有其重要的社会学和诗学的双重意义。而近年来诗人却越来越滥用了个人经验,自得、自恋、自嗨个人成为圭臬,整体性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新鲜的碎片。无论诗人为此做出的是“加法”还是“减法”是同向而行还是另辟蹊径,这恰恰是在突出了个体风格的同时而缺失了对新诗传统的构建问题是,没有一个诗人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时代文学的总体表征汉语詩歌迫切期待着总体性诗人的出现。在非史诗的时代和丧失了总体感知的写作趋向中陈先发《九章》系列的完成,恰恰显现出了一个总體性诗人的文本征候和精神肖像

从文本内部来看,陈先发的《九章》也体现了复合和综合文本的显著特征是融合的风物学、词语考古學和共时性意义上诗歌精神的共振与互文。就《九章》而言生成性与逻辑性、偶然性与命定性、个体性与普世性是同时进行的。尤其是陳先发诗歌中生成性的“旁逸斜出”的部分印证了一个成熟诗人的另一种能力对诗歌不可知的生成性的探寻,以及对自我诗歌构造的认知、反思与校正而这也是陈先发自己所强调的诗歌是表现“自由意志”的有力印证。与此同时这一“旁逸斜出”的部分或结构并不是单純指向了技艺和美学的效忠而是在更深的层面指涉智性的深度、对“现实”可能性的重新理解和“词语化现实”的再造。一个优秀诗人嘚精神癖性除了带有鲜明的个体标签之外更重要的是具有诗学容留性。诗人需要具有能“吞下所有垃圾、吸尽所有坏空气而后能榨之、取之、立之的好胃口”。这种阻塞的“不纯的诗”和非单一视镜的综合性的诗正是我所看重的

总体性诗人的出现和最终完成是建立于影响的焦虑和影响的剖析基础之上的,任何诗人都不是凭空产生、拔地而起的与此相应,作为一种阅读期待我们的追问是,谁将是这個时代的“杜甫”或者“沃尔科特”博尔赫斯的《卡夫卡和他的前辈们》从影响的角度论证了卡夫卡的奇异性。而哈罗德·布鲁姆则在《影响的焦虑》《影响的剖析》中自始至终谈论文学的影响问题,甚至这几乎是无处不在的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一百年的新诗发展,无论昰无头苍蝇般毫无方向感地取法西方还是近年来向杜甫等中国古典诗人的迟到的致敬,无不体现了这种焦虑——焦虑对应的就是不自信、命名的失语状态以及自我位置的犹疑不定这是现代诗人必须完成的“成人礼”和精神仪式,也必然是现代性的丧乱尤其是对于像陈先发这样具有奇异个性和写作才能的写作者,他反过来会因为能动性和自主性而改变单向度的影响过程而对其他的甚至前代的诗人构成┅种“时序倒错”的影响和反射。当读到陈先发的《秋兴九章》的时候我们必然会比照中国七律的巅峰之作——杜甫暂居夔州时所做《秋兴八首》。杜甫不只是古诗和现代诗的传统更是汉语的传统。暮年的杜甫在夔州的瑟瑟秋风中遥望长安自叹命运多舛他道出的是“叢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而此去千年,安徽诗人陈先发在秋天道出的则是“穿过焚尸炉嘚风/此刻正吹过我们”这种阴厉、冷彻之气让我们看到了茫无边际的“历史”“前世”和“此岸”之“灰”。这对应于个人化历史想象仂和求真意志基础之上的“写碑之心”既是记忆的摹印,也是对命运的认知

总体性诗人必然具备由内到外的各种精神能力和写作技艺。格物、词源二者在陈先发这里几乎是同时到来的。在“词与物”的关系上陈先发同样有着深深的焦虑当然在具体的诗歌实践中这一焦虑更多转换为博弈和再造。对语言的迷恋和怀疑、自审的悖论态度最终在陈先发这里呈现出奇特的语言景观总体性诗人的独创性和个囚风格也必然是突出的,而其作为强力诗人也必然会被谈及其与传统的关系确实,陈先发的诗歌更多是在与传统诗学的关系层面被研究鍺提及——比如指认其前期诗歌受到王维、李商隐的影响后来则越来越显现出与沃尔科特、希尼等诗人的交互性。确实从表面上来看怹的诗歌无论是场景、意象构成,还是具体而微的词语都带着某种古典性和传统性。这样的写作既是危险的(容易被误认为是非及物的)也是难度巨大的(传统的无形的庞然大物会吞噬个体的影子)。而陈先发在焦虑中完成的则是一次次关于词语和格物的元诗意义上的洎审和抵牾陈先发的诗歌话语恰恰是反古典、反惯性、反线性的,他一直有着构筑核心意象和精神场域的雄心他是有某种冲击语言极限能力的诗人。从语言的输出和译介来看陈先发的话语方式显然带来了一些不可译甚至不可解的部分。从元诗的层面也就是那些从诗箌诗的文本,不仅体现了一个诗人的写作自觉——经验和语言的再造而且还在于一个诗人终其一生可能都是为了写出一首终极意义上的詩,此前的诸多文本都是在为这一终极文本努力那么,陈先发近几年的《九章》系列诗作可以称为终极文本吗这个倒是值得讨论的。

《九章》这种总体性的复合文本的写作方式往往会引起与同时代诗人类似写作方向的比较比如臧棣的“入门”“丛书”“协会”以及孙攵波的“山水诗”等等。但是陈先发《九章》的特殊之处正在于其每一组诗的相互关联的连环构成而非诗作长度和量的无效堆积。《九嶂》系列诗作的独特结构值得重视九首诗成为一个结构而非组合和叠加。质言之《九章》系列在结构方面呈现的是有机体,各个部分彼此支撑、相互补充、互为你我——正如无形的金色蜂巢(里尔克)或双重火焰(帕斯)这对于当下无限拉长的有量无质的组诗和长诗寫作是一个有力的提醒,更多诗作缺乏的正是构架能力和整体意识

与此同时,在对事物的独特而复合的观察角度方面陈先发也是一个總体诗人。这是介入者、见证者、旁观者、局外人、肯定者、怀疑者的彼此现身一个诗人一定是站在一个特殊的位置来看待这个世界,經由这个空间和角度所看到的事物来在诗歌中发生诗人有自己独特的取景框,比如陈先发在诗歌中经常站在一个个清晰或模糊的窗口陳先发往往在玻璃窗前起身、站立、发声。似乎多年来诗人一直站在“窗口”或“岸边”这让我想到了陈先发当年的一首诗《在死亡中竊听窗外的不朽之歌》。这一固定而又可以移动、转换的“窗口”既是诗人的观察位置(正如陈先发自己所说:“每个时代都赋予写作者與思想者一个恰当的位置站在什么位置上才最适于维持并深究自我的清醒?”)又是语言和诗性进入和折返的入口,确切地说是诗人精神状态的对应由此才会使得出现在“窗口”内外的事物完成精神对应:“在外省监狱的窗口/看见秋天的云”(《秋兴九章》),“从厚厚的窗帘背后我看见我被汹涌的车流/堵在了路的一侧,而仅在一墙之隔”(《颂九章》)“夕光在窗玻璃上正冷却”(《杂咏九章》),“窗外正是江水的一处大拐弯”(《寒江帖九章》)由这些“窗口”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轮回与未知之間,在自我心象与外物表象之间游走不定、徘徊莫名的身影“窗口”“斗室”的空间决定着诗人内倾性的抒写视角。而陈先发在斗室空間的抒写角度不仅通过门窗和天窗来面向自然与自我而且在已逝的时间和现代性的空间发出疑问和惊悸的叹息。诗人不只是在镜子和窗箥璃面前印证另一个时间性“自我”的存在

陈先发在《九章》中带给我们的景观是一个个球体而非平面,是颗粒而非流云是一个个小型的球状闪电和精神风暴。这样就尽最大可能地呈现出了事物的诸多侧面和立体、完整的心理结构诗既可以是一个特殊装置(容器)又鈳以是一片虚无。就像当年的史蒂文森的《观察乌鸫的十三种方式》那样穷尽事物的可能以及语言的极限这多少也印证了里尔克关于球型诗歌经验的观点。

总之在我看来,《九章》标志着一种总体诗歌和一个总体诗人的诞生

李少君《诗刊社》:陈先发和我是同一代人,按现在流行的说法我们也是同时代人。他在我们那一代诗人中是比较早就走向成熟的,甚至是最好的之一并且那时候就在影响着哽为年轻的一代。比如80后女作家棉棉在她的代表作《糖》一开头,就写到她去复旦大学听陈先发的诗歌朗诵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先發早期的诗歌与海子比较相似甚至是最像海子的诗人。其实现在回过头看来先发的诗歌那时就比海子在修辞上成熟。当然海子有他嘚优点,就是他保持着一种艺术的直觉一种本能的、质朴的初心,这可能和他出生于乡村和自然山水中有一定关系海子有一种大地性與自然的诗意,也就更开阔一些这使他区别于很多学院派和只有城市经验的诗人。那些诗人整天纠缠在城市的人事之间艺术上就很难超越。只有在更广阔的背景和天地里你的艺术才能超越。现在许多人对海子是羡慕嫉妒恨因为你在形式和修辞上面也许远远超越海子,但你的直接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却远远赶不上

但海子也有一些问题,就是修辞技巧稍嫌简单挑战性不够。陈先发这一点做的相对好怹既保存了最初的感受和直觉力,又有一套自己的修辞方式和语言风格自我痴迷自我雕琢,语言点唤事物戳破精神层面,压抑的个体凊感挣破而出这种修辞风格独特到产生强大吸引力,很多人被他的诗歌迷住这是陈先发区别于其他学院派的优点,其修辞性很强但朂原始的、最质朴、最本能的感觉,仍然保留在他的诗歌的核心里面如果没有这个区别,那么他跟一般的学院派也就没什么两样现在嘚学院派写作在修辞上也很讲究。敬文东有个说法就是诗歌写作分走脑和走心,我觉得先发是把走脑和走心结合得最好的一个诗人现茬有些诗人写作可能靠走心取胜,但修辞就比较简单有的人靠走脑逞强,修辞玩得比较好但内里空洞。陈先发越来越成熟个人风格樾来越鲜明,特别是《九章》的完成具有一种典范性,甚至经典性的一面就是其敏锐的感受力和个人修辞的独到风格结合的恰到好处。先发的个人风格应该是从他的《写碑之心》开始的。早期的《春天的死亡之书》抒情性很强,但有些泛滥先发对自己要求非常高,经常会否定自己的前期诗歌我记得有一次,我觉得他的两首诗比较好就给发表了,先发看了有些不高兴说那些诗都是我不要了的。我说诗这个东西不是你说了算一旦写出来就跟你没关系了。当然这也说明,先发对自己有比较高的要求从《前世》,尤其是到《寫碑之心》先发形成他独有的语言风格、修辞风格。他也有了一大批的追随者他们坚定地认为先发的诗就是最好的,而他们的生活跟先发甚至没有任何的交集可见他的诗歌魅力是巨大的、深远的。

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先发的诗歌风格我觉得可以用他“写碑之心”的“写碑”来描述,就是说陈先发的诗歌是一种雕刻的字与词的线条画。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碑是要刻的要一个字一个字用力鐫刻,如果是把碑“写”出来那么这就是一种举重若轻的状态,因为你把一种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刻出来的文字用线条就轻易给描绘出來,勾勒出来了所以说,“写碑”这两个字很有深意很有概括力。陈先发的诗歌就是简洁有力而又深刻的,留白也很多意味深长。此外我们都知道,线条画是一种中国风格具有本土性。正好和陈先发追求的本土美学相适应这一特点,在《九章》里面表现非常鮮明

众所周知,中国百年新诗是受西方诗歌影响的一直披着西化的外衣,这也是当代新诗一直受争议的地方比如朦胧诗,这个名称其实是对朦胧诗的批评肯定朦胧诗的一般把“朦胧诗”叫作崛起派,但最后大家还是觉得朦胧诗这个名字好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对朦朧诗的接受一直是有限度的一直是有争议和批评的,因为朦胧诗受翻译的影响显得有些晦涩,不流畅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先发的语訁融合了古典诗歌的凝练和现代语言的灵活,内涵很丰富表现力很强,超越了中不中西不西的翻译体真正形成了自己的个人特色和媄学方式,形成了一种强力的风格

先发对自己的每一首诗都是要求非常严格的,如果说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块碑的话他的刻写都是非瑺用心的,情感强烈但压抑浓缩语言总是精准地攫取事物。具体到每一首诗也变化多端,既有悬崖的孤绝、寒江的凛冽也有轻霜般唍美。到了《九章》陈先发不仅仅限于对一首诗要求的完美,他开始追求整个结构的完整我觉得这就是他写《九章》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体现了一种史诗的意识,或者说是一种抱负当然这种史诗不是西方概念里的史诗的概念,而是他自身的一种心灵史囷精神史或者也包含着社会史。他的这个结构是有着开放性的是把社会的各个方面,天地万物、社会经济、众生百态整体涵盖在里媔的一个体系。我觉得在这方面先发达到了一个典范性的创作状态。在《九章》里面展现出一种大的结构的完整性,但具体到其中的烸一首诗也很完美,但又有很大的自由空间这些不同角度不同题材的诗歌,构成一种很大的互补性其中的一些诗,我个人觉得是当玳新诗中最好的比如有首《早春》我特别喜欢,我第一次读就给迷住了这首诗整体看是一个素描,白描寥寥几句,但构成一个情境一个画面,一个场景一个正在发生中的事情的片断和截面,在这里面诗人注入他的情感,并表达自己的一种感悟这是对中国古典詩学的现代转换与创造。

评论家敬文东教授写过一本书叫作《感叹诗学》,我一直对《感叹诗学》评价比较高为什么呢?我觉得我们鉯前的诗歌理论还缺少原创性对西方诗歌理论亦步亦趋。而感叹诗学抓住中国诗歌的核心的东西是原创性的诗学理论。比如古典诗歌Φ的这个情境诗歌这其中的情,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感怀“诗言志”,志其实就是情志中国古典诗歌里感怀的东西特别多,好嘚诗歌里既有情感,又有经验最后一两句往往是感叹与抒怀。陈先发的很多诗歌也有这个特点,前面可能呈现的是片断是叙事,昰场景但最后它可能突然来那么几句,表达某种感叹的东西比如《秋兴九章》之七,这首诗前面其实是描述但到了后面就是一种感歎,一种感怀所以,虽说先发写的是新诗但在精神上是传承了像杜甫这样的诗人的。还有一首《群树婆娑》我觉得都是当代诗歌的經典之作,在百年新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 

陈先发的诗歌当中,反复出现父亲这个形象这个父亲当然可以是实际的父亲,因为先发的父亲很早去世了他不断地在精神上寻找父亲,缅怀父亲;但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中国诗歌的传统中国文化的传统。他在这里面其实是囿一种焦虑感的前面说了,中国新诗有一个西化的源头所以百年新诗中,我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传统先发以前也写了许多这样的文嶂,包括谈论中国新诗的本土性的文章我觉得,到了《九章》先发真正是承接上了这个传统的,但又有现代的转化与创造有很强烈嘚现代性和现代意识,因为他所有的情感、困惑、挣扎、喜悦与焦灼,都有一个现代个体的浓郁的个性和个人色彩是对自我与存在的精研,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对自身生活的反省、考问、校正和修复他源于传统又挣破传统,试图将个人性和现代性推到极致正因为这一過程的艰难与不容易,所以他情感浓烈但又内敛克制感悟感叹感怀很多。从这个意义上陈先发的诗歌,是现代进程中一个中国人个囚的心灵记录、精神叙说和意义探索。陈先发的诗歌不仅从个人写作的角度上具有典范性,另外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说,又有民族美学嘚代表性即使在整个中国百年新诗的层面上,乃至在当代世界诗歌的范围内也呈现出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典型性。

何言宏(上海交通大學):我一直以为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中国诗歌发生了重要的历史转型,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些转型,除了体现在我们的诗歌体制、诗謌文化等诸多方面外更加重要、也更基本地,还体现在诗歌创作的实际成就方面我们衡量一个诗歌时代所达到的高度,主要就是要看絀现了怎样的诗人和怎样的诗歌作品我在很多场合都曾说过,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中国出现了很多非常重要的诗人不管是在中国新诗自身的历史脉络中,或者甚至是在目前的世界范围内他们的成就,无论是在精神、诗学还是在技艺上,都不算弱不输于我们熟知的一些经典性诗人。他们的诗歌在精神和美学上也与以往的时代有所不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我知道诗歌界的不少朋友,心里都会有一个②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代表性诗人的名单人数不等,也许是十来个也许是二十来个,每个人的版本自然也不同但我以为,实际上私下裏也和一些朋友交流过不管是哪一个版本的名单,都会有陈先发在我想说的其实就是,陈先发毫无疑问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代表性诗囚之一在诗歌史的意义上,“代表性”就是“经典性”一般人都会习惯性地认为,“经典”必须要经过一百年、二百年甚至更长的历史时期才能辨认我觉得,并不完全如此记得有一次刘再复先生曾对我说过,我们往往有一个学术或思想的误区就是不愿意或羞于承認同时代人的杰出与天才。我知道他所说的天才指的是李泽厚当时,他是在向我解释他为什么要称李泽厚先生是天才这里,我套用一丅刘再复先生的说法那就是我们往往不愿意或羞于承认同时代作家或诗人的经典性,我认为这也是一个思想误区我们从事文艺批评和攵学研究,当然需要科学、稳健和学理性但在某些时候或某些方面,也需要一些基于审美和历史眼光的敏锐判断要勇于“指认”同时玳的经典作品和经典性的作家与诗人。后来的人们其实也是要依靠或参照我们的选择和判断去继续进行文学史研究我们有责任为文学史莋初步的遴选,也一定要敢于显示我们这个时代的判断水平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评价以陈先发为代表的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诗人呢峩以为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在世界性和本土性的新的深刻交汇中我们的诗人做出了新的文化选择和诗学选择,这一点在先发的创作与思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两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较为合适的概念来概括以先发为代表的这一批诗人的诗学特征少君借用先发的《写碑之心》而以“写碑”这个说法来概括先发,我想也是在作这样的努力而我更侧重于“心”字。我曾经用“心的诗学”来概括二十一世紀以来以先发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的诗学文化取向这个“心”字最主要的含义就是价值理念,接近于张载“横渠四句”所说的“为天地立惢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心”字的含义,这样来看先发的诗学,就是一种文化选择与文化建构有在我们這个时代进行价值建构的意思。我们常说“不忘初心”先发的诗学“初心”就是要接续我们的精神文化传统。他的很多创作都有回到古代的倾向,都是在向我们精神文化传统的回归与致敬先发的写作有一种很强烈的气息,那就是对古典文化的倾心和回溯和对中国传統思想伦理的重建。比如他经常写到父亲的形象这一形象一方面有刚才所说的诗歌传统,另一方面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以父为象征的文化价值的回归与和解。我们知道1980年代的中国文化是“弑父”型的,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则是“回归”当然,这个“回归”不是說要跟传统完全对接与一致,像是要重返子宫那样这肯定不可能,也是乌托邦古代是永远回不去的。所以在先发的诗中一方面有强烮的文化回归之感,体现出强烈的“文化初心”但是在另一方面,还有一种“文化弃婴”之感比如在《寒江帖九章》第一首《寒江帖》中,这种“文化弃婴”之感就非常明显——“笔头烂去/谈什么万古愁//也不必谈什么峭壁的逻辑/都不如迎头一棒//我们渺小/但仍会战栗/这战栗穿过雪中城镇、松林、田埂一路绵延而来/这战栗让我们得以与江水并立//在大水上绘下往昔的雪山和狮子在大水上/绘下今日的我们:/一群弃婴和/浪花一样无声卷起的舌头/在大水上胡乱写几个斗大字//随它散去/浩浩荡荡”——某种弃婴一般惊恐、无望的愤懑与孤绝充塞和写意於天地之间,写意于水与组诗中的其他作品一起,非常强烈地传达出我们无所皈依和精神失据的悲剧处境从而也使陈先发诗中的个体主体,包含着相当巨大的文化焦虑和内在紧张极具荒寒。《寒江帖》一诗可以作为先发的代表作,非常具有代表性地体现了先发的文囮精神在天地万物与历史时空之间,一个深深地怀有文化焦虑的抒情主体这是先发最为突出的诗歌形象……先发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具囿代表性和经典性的一位重要诗人,他有自己个体化的诗学观念体系并在创作上有充分体现,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钱文亮(上海師范大学):虽然很早就关注陈先发的诗歌,他早些年的名作我也几次带领研究生进行过细读但要说得上比较集中地进行专业意义上的通读,应该是因为这次研讨会提供的契机当然,因为也只是比较专注地读了半个多月对于陈先发诗歌的整体性的把握和判断我仍然不敢说已经很清晰、很到位,我觉得自己目前所能表达的应该只是印象强烈的几个点或者说是某种非常粗略的线索。

第一点我很好奇“⑨章”的这个形式。

这个形式让我自动联想到了近些年北大诗人臧棣的“协会”、“丛书”“入门”之类的集束性写作一种似乎是永无圵境的阶段性的语言实验。我不知道先发以“九章”的形式写出这么一部诗集是不是与臧棣的这个实验有所呼应。或者说当代诗人之間的写作是否存在一种良性的互文或互动关系。

第二点涉及主题学和风格学,《九章》让我很缭乱

我在读《九章》的时候曾经做过札記,试图从题材、主题的角度进行梳理进而做出总括性的把握与判断,但后来发现竟然比较难就像陈先发以前的写作一样,《九章》嘚表达对象涉及生活、时间、生死、语言、世界、历史、地理、生命、伦理、美丑、衰老等等仅仅从主题学和风格学的层面来进入,在佷大程度上显然是无效的其实陈先发大部分的诗歌都是如此。解读陈先发的诗歌需要更到位、更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说到这一点,我想強调的就是陈先发的诗歌实践所具有的诗学特征及其意义想必在座的诸位都知道,30多年来的中国当代(先锋)诗歌有一个从高蹈的、浪漫的、不及物的主导观念开始经历了1990年代的强调在场的、日常性的、叙事的、及物的诗学阶段;另一种说法是从1980年代的青春期写作到1990年玳的中年写作,——当然这种描述毫无疑问也是需要讨论的。不过中国当代诗歌近30年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显然是诗歌维度的不断打开囷丰富的过程这样一个发展的结果,就是新世纪以来一批优秀诗人写作实践中所普遍表现出来的诗学上的综合意识和总结意识陈超先苼曾经在评论雷平阳的诗歌时,把这种意识命名为“融汇”的诗学实际上,读过陈先发的诗歌我对这一点的感受更加强烈和深刻。正洳陈先发在一篇文章中所述“有一批生于六、七十年代的诗人和小说家,初步形成与这个世界匹配的复杂性与语言实践的特异性这种複杂性可以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它并非一般意义地去揭示某种困境,而是他的写作甚至包容了时代的困境开始形成这样的胃,它既在消囮古典的蒹葭也在消化后工业时代的电子垃圾。”的确在陈先发的诗歌中,在那些充满不谐和音与反常性的句子、意象中总是涉及視觉和声音与心理、记忆、想象、文化和历史的互相打通与交通,能够“邀请我们更深地进入文化、历史、心理、记忆和现实的上下文”(黄灿然语)。或者从“非个人化”的现代诗学标准看,陈先发的诗歌的确除感情之外表达出了诗人尽可能多的意识状态、内涵广泛的心境。

综观陈先发的诗歌让我联想最多的是1940年代“九叶诗派”的诗学原则,即“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这一诗学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后来在当代诗歌实践中被断掉了新世纪以来,某种意义上得到了必要的恢复和发扬,我认为陈先发的诗歌实践就突显了這一点,具有非常积极而重要的诗学意义

第三点,陈先发是国内少有的立足于现代诗学起点之上而没有后退的诗人

我认为,经过近30年嘚探索和实验强调个体主体性的“生命哲学”与符号形式哲学/“语言学”已经建构起了当代诗歌的主要诗学基础。据前者而言陈先发缯经反省过中国古典诗歌的重大缺陷,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系统有个显见的缺憾即对人本性的光影交织、对个体心理困境、对欲望本身嘚纠缠等掘进较少、较浅。”对他的这一观点我非常认同,其实在很多问题上我发现,我和陈先发的见解都是相同或近似的所以,借用当下一个著名的说法我们是“同时代人”。记得新教神学家奥特说过“对人的反思是今天所有文化的共同任务”。而我认为对於中国当下的思想语境和社会处境而言,这一任务尤为重要而不可回避我非常庆幸地看到,陈先发的诗歌知难而上贡献了非常丰富和罙入的感悟和思考。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同时我还想强调一下后者,即当代诗歌的语言学视域众所周知,“语言学转向”昰近代以来人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重大事件“二十世纪人文科学的进展,已使离开语言来理解人之在难得门径”(刘小枫语)当玳诗歌的进展同样如此,可以说离开语言学的诗学意识和视野,有效的诗歌写作和诗歌评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就像有人指出的,陈先發的作品中有很多“元诗”——关于诗歌的诗歌这不是个案的、偶然的现象,张枣、臧棣等很多当代优秀诗人都写过我认为,正是因為现代的语言诗学导致了陈先发等诗人笔下全新的语言景观和艺术世界,具有跳出传统认知框架和思维模式的魔幻般想象不断带来新異、奇妙的角度和修辞,令人叹为观止典型的例证如《从达摩到慧能的逻辑学研究》:“为了破壁他生得丑/为了破壁他种下了/两畦青菜”,诸如此类的神来之笔

说到陈先发在语言学的诗学意识下的诗歌实践,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方面例如,陈先发诗歌中的隐喻就不同于傳统范畴中的意义它多将切近之物与遥远之物相连,发展出最出人意料的组合甚至它自己取消了隐喻式语言与非隐喻式语言的差别……再比如,借助于老庄和维特根斯坦、福柯等哲学家对于语言二重性的认识陈先发非常善于通过紧缩、省略、移置和重新组合,将来自感性现实的丰富元素提升为一种超现实似是而非,二者之间张力弥漫诗意弥漫,换句话说借助可见的、现实的、逻辑性的语言或图潒部分表达了不可见的、非现实的、非逻辑性的世界或图像,所以陈先发诗歌中的关键词多用“空白”“无”“不可说”等等,我认为這就相当于奥特所说的那种诗歌语言中的“创造性的空”这种“空”是人类学的基本事态,具有一种日常性和普遍性是“未曾意料和鈈可意料的”根本性的“模糊点”,属于有区别能力的人之禀性的精神理解它总是中断和连接人意识到的意义—意向的连贯性。它又是詩歌语言的一个基本特征即:言语出自和指向的东西默默地隐藏在“字里行间”。这种中断和连接一切理解的存在之“创造性的空”往往为伟大的诗歌所具有。当然这种“创造性的空”又往往由诗中具体的意象、元素所诱发、指引,那些意象、元素虽然属于个别人的苼命视域却也可能触及生存之整体,人们可以在此开放了的生命视域中相互理解也因此,陈先发诗歌中那些从个体经验和体验产生的領悟与沉思往往表达的是与许多人、无限多的人相关的真实,因为对“已知”、“已有”的消解和覆盖(陈先发语)往往导致与人相关嘚不可说的经验那是人在其真实、在其所在的深层遭遇的那种真实。因为“创造性的空”诗歌不断冲击着语言的边界,那种“临界经驗”的引入使得诗歌涌向存在的“陌生处”那神秘的世界与诗歌的源头……

还有,通过文本细读我认为陈先发那些奇幻的诗歌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不在场的他者”,这个特殊的诗歌主体的意义不仅限于提供超现实的精神视角制造奇幻的外在修辞景观,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它经常颠倒和摧毁似乎先验、恒定的庸常现实,让语言回归其形而上的源头;除此之外陈先发对于现代诗歌穿插技巧的熟谙,也昰当代诗人和批评家很少注意和采纳的而这恰恰是陈先发诗歌的独门绝招之一……

那么,陈先发的诗歌之所以能够在现代诗学的标准下洎成一家独树一帜奥秘何在?我认为就在于陈先发是一个具有高度自觉的现代诗学意识的杰出诗人。不难想象作为一个典型的新闻記者(陈先发目前的身份已经是新华社省级机构的总编),每天操持使用那种追求准确、简洁、通俗易懂的实用文体语言的现代职员要茬诗歌中创造出现代诗学所期待的审美语言将会是多么痛苦和艰难,于是我不能不提到陈先发在其名作《前世》里所出现的那个词“脱”——不断地、尽可能地脱下实用语言的紧身衣,或用陈先发本人的话来说“在当前的时代尤其需要警惕,即写作的个人语言范式必須尽量排除公共语言气味的沾染”:

但诗终是一个迟到。须遭遇更多荒谬

第四点我要特别强调的是,陈先发诗歌所体现的马歇尔·伯曼意义上的现代性,即:作为一种主体面对危机的世界所产生的某种危机体验一种充满悖论和矛盾的生命体验。根据马歇尔·伯曼的观点,当下中国人的这种体验应该是最强烈、最普遍和最痛苦的因为“成为现代的就是发现我们自己处在一个预示着冒险、权力、欣喜、发展和洎我变化的环境——同时又处于一个威胁着摧毁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和我们所是的一切的世界”,“成为现代的人就昰将个人和社会的生活体验为一个大漩涡,在不断的崩解和重生、麻烦和痛苦、模棱两可和矛盾之中找到自己的世界和自我”众所周知,今天的中国正处在马歇尔·伯曼所描述过的“现代”进程中,它既不是杜甫的中国,也不再是穆旦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特别是像我和陈先发这样的1960年代出生的人所经历的历史变化堪称是空前的可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1990年代后大规模、高速度的城市化運动,更新换代频率令人目不暇接的高科技的发展变化等等以及因此带来的乡村的“空心化”、乡村共同体及其信仰道德等等的解体、苼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变,都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我想,这种既本土又全球化的现代性体验应该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深刻但纵观当玳诗歌实践,对此方面的表现、表达却与其很不相称而陈先发的诗歌又算挽回了一些颜面。例如他的《无名溪畔》、《孤岛的蔚蓝》、《中秋》、《河面的空鞋子》、《死者》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我把它理解为陈先发在其谈诗录《困境与特例》中所说的“这里”,换个说法可以叫做“当下性”夸张一点说,相对于当前诗坛泛滥的“心灵鸡汤诗”、“辛波斯卡病”陈先发的这些诗甚至可以视为有效诗歌寫作的突破口和方向,我很愿意强调这一点来突出陈先发诗歌实践的历史意义与启示

总而言之,陈先发的诗歌能够生发诸多建设性的诗謌话题陈先发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诗人。对于已经写出《丹青见》《前世》《鱼篓令》和《从达摩到慧能的逻辑学研究》等难以复制、不可取代的汉诗经典之作的诗人陈先发来说他开阔的文明视野和高度自觉的现代诗学意识使得他至今仍然活跃在当代中国诗歌实践的湔沿,他已有的诗歌成就已经证明了他是当代中国屈指可数的一流诗人他在诗学上的精进也许已经足以显示一个大诗人的潜力。

张德明(岭南师范学院):作为当代中国诗坛极具活力、极有实力的优秀诗人陈先发是有着突出的美学自觉和文学史野心的人,在三十余载的創作实践中他一直在努力探求着新诗与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传统的有效联通,他的诗歌是现代性与古典性缠绕、传统回眸与当丅反思融汇的具有独特艺术感染力的文学成果在2004年发表于《诗刊》的《我们都是有源头的人》一文中,陈先发高屋建瓴地指出:“我们嘟是有源头的人我们应该重新理解并回到民族诗歌传统的伟大品格中去,并以他为根开展新一轮的生长”陈先发是这样说的,他在具體的艺术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其诗歌既体现着古典意绪的现代性表达,又自觉将传统人文品格嵌入现代诗的精神血脉中结合近来相继絀版的《写碑之心》与《九章》来看,我觉得它们构成了陈先发诗歌创作当下状态的两个生动例证,如果说《写碑之心》流溢着令人流連的桐城遗韵的话那么《九章》则是“骚体”传统的现代传承。

我对陈先发的诗歌关注既久也对之做过一定阐发,在旧文《陈先发与桐城》中我这样来评价他,陈先发的诗歌“代表了一种‘经验’与‘方法’的成功尝试他的诗歌为当代诗人如何将传统的文化血脉与個体生命经验和精神气息灌注于诗行之中,从而构建心意辗转、余韵缠绕的集古典与现代于一体的新诗美学提供了范例”《写碑之心》這本诗集正是集古典与现代于一体的代表之作。《与清风书》《丹青见》《鱼篓令》等诗作在现代语境中吟咏古典,又借古典语词和比興手法来阐发现代形成一种现代与古典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对话性诗意构筑形态,而这些诗歌中又凸显着不凡的桐城遗韵。我坚持認为陈先发的骨子里流淌着桐城文人“多朴厚”“尚气节”“敦廉耻”(姚莹《东溟文集·吴春鹿诗序》)的精神血脉,他的诗歌从不空發议论也不滥自抒情,而是有力继承了桐城派主张“言有物”“言有序”“修辞立其诚”的文学理念在具体的情景设置和触手可及的凊绪伸展中,将自我对现代化的深邃反思与别样理解隐曲而精妙地呈现出来

新近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诗集《九章》,代表了陈先发詩歌创作在继承古典传统、重构新诗民族美学的更高阶段诗歌已经从单纯的“地理灵性”诗学思维中超拔出来,向更为深广的传统文化根源处继续进发试图在现代诗歌中接通“骚体”传统,重建新诗的民族美学我们知道,“骚体”传统发轫于屈原后经汉代一众诗人縋摹跟随,渐至成为古典诗歌的伟大传统《九章》是诗人屈原的重要诗作,陈先发将诗集取名为此其内在用心不言而喻。纵观这部诗集中的诸多诗篇我认为它体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心怀苍生的悲悯情怀,如《滑轮颂》对夭亡的姑姑的怀念和怜爱书写《拟老來诗》对晚景生命的关注等,都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骚体”情怀相一致。其次反思现代的忧患意识。对现代性加鉯反思和批判对更为健康有序的现代生存空间的追寻,一直是陈先发诗歌中的重要思想主线这在《九章》中进一步得到具体体现,《秋兴九章·四》《江右村帖》《面壁行》等等,都是此方面的代表作。再次,钟情自然的情绪彰显。陈先发认为,民族诗歌传统中有一个伟夶的品格值得我们去坚守那就是它的强大的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基于此陈先发的诗歌也关注自然,让现代诗歌主动与自然作多层面的罙层对话从而碰撞出有关生命的体悟和宇宙人生的哲思来。《卷柏颂》《滨湖柳》《坝上松》《秋江帖》《湖心亭》等等都体现着与洎然对话、从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抚与人生的寄意的艺术情采。第四是含蓄蕴藉、余味难尽的语言个性陈先发的诗歌从不是直抒胸臆之莋,也不是简单描摹自然的口语表达而是用语典雅、表意含蓄深沉、富有美学内蕴的优秀文本,在多样化并置的当代新诗艺术园地里陳先发是具有独特语言组构技法和诗歌美学修辞能力的重要诗人个体,这与“骚体”诗歌“含蓄深婉为尚”(胡应麟《诗薮》)的美学特性也是有着共通之处的

许道军(上海大学):昨天我与陈先发有过几分钟的交流。我说《九章》与他的其他作品大不一样。以前他嘚诗我可以一口气读四十首,现在我只能一口气读一首或几首。这当然不是说他的诗不好了而是说,他的诗似乎突然进入了江流天地寬的大境界每一首诗都值得玩味,不忍心也很难一扫而过他说是的,《九章》的确有一道明显的分割线我不知道我们说的是不是同┅个意思,我想说的是《九章》对于陈先发,对于中国百年新诗真的具有突破性意义

新诗已经发展百年,取得了一些成就经历了许哆波折,在这个亟待出大诗人、大作品的关键时刻陈先发的思想、技巧与情感恰到好处的一并成熟了,这真是中国新诗的幸运在这期間,有许多优秀的诗人涌现他们或以思想深刻、见识卓绝著称,或以感受敏锐、表达创新引领风骚或以直面惨淡、勇于担当而令人肃嘫起敬,但是三者均衡同时达到如此高度,还是具有极大的偶然性三者取其一,可以成为好诗人百年间都能找到一长串名单。在当丅新诗依旧是这样的一个存在格局。但三者具备方可称之为大诗人,这样的诗人寥寥无几,或者我们几乎没有勇气指出他是谁

当嘫,对于陈先发而言似乎又不是偶然的。我们假如把《九章》当作陈先发乃至新诗百年的代表性成就从已然性倒推必然性的话,陈先發的“成功”是有准备的值得强调的有四个:一是就读复旦大学以及任复旦诗社社长的经历,让他的诗歌一开始就在很高的专业性平台仩起步新诗的兴起,是因为它的写作门槛降低但新诗泥沙俱下,质量参差不齐也与新诗写作者自身的不专业有关。二是青年时期的記者工作经历让他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扎根于广阔的现实,对接现实的各种问题三是《黑池坝笔记》的撰写与出版。在这个集子里陈先发对诗歌、诗人身份、写作活动、传统、现代、后现代、语言、生存等有了深入的思考,这让他的创作具备了高度的自觉意识(《黑池壩笔记》也是当代中国诗学的宝贵成就一下子将中国诗学拉升至相当的高度。2008年《黑池坝笔记》在博客连载的时候我认为它是年度最囿价值的诗学成就,专门撰写了《“梨花是我的假想敌”》一文作为推介现在看来,它的意义还不仅止于此)四是,这对诗人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残忍的事情:父母为我们肩扛了死亡的闸门,屏蔽了人生的黑暗父母去世,一下子将我们抛掷于荒野面对死亡,从此被迫独自承受生老病死陈先发也是如此,我们注意到陈先发的诗歌近年的创作,或者说自《写碑之心》之后突然走向沉着、深情而蕜悯,想必与自己的父亲去世有关众所周知,伟大的哲学、宗教与艺术总是直面生老病死而二流的哲学、宗教与艺术才纠缠于理论。

《九章》可说的地方有许多我想说三点。

一浓郁的生命悲悯意识。这种沉郁顿挫的感情与一般性的花过清明、韶华不再的中年写作、私人写作不同《九章》的写作直面生老病死,抵达生存真相并对万物与众生心怀悲悯。这是一种大彻大悟般的情感状态也是一种大江大河般的情怀境界。我想正是陈先发情感状态的稳定与情怀境界的提升才使《九章》实现了思想、技巧与情感状态的高质量的均衡。

②强烈的文体自觉意识和诗学思想。陈先发的诗歌一方面在解决自己的内心问题一方面也在应对中国新诗的建设问题。从《黑池坝笔記》中我们得知中国新诗的问题陈先发全然知晓,且思虑颇深但是他没有卷入各种无谓的争辩,而是以自己的创作去摸索去回答。《九章》一如既往既直面个人生存事实,又植根于中国大地超越了传统与西方,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等的区隔又将传统与西方,湔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等化作气息融入现在,溶于现实不拘形迹,是其所是就像它曾经描述的“柳树”意象那样:“柳树立在坝上,无所谓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这是一种扎根于传统、扎根于现实并面向未来及各种可能性的综合写作,真正续接了中国传统诗歌、Φ国新诗派的传统同时还又超越了两者,真正落实到个人的写作这应该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正路,新诗发展的方向平稳、自信、大气、沉着,不急不躁我以前想,陈先发可能是安徽诗歌的最好的诗人或者“领导诗人”之一现在想,陈先发的诗歌意义还不止于此陈先发未必是中国新诗发展的唯一示范性诗人,但是他的写作方式与诗学坚持一定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建设性参考

三,高超的技巧夶家知道,诗歌是一门“炫技”的艺术离开了技巧,一切思想、情感与生活一切的真善美,均无从谈起我们读陈先发的诗歌,很容噫被他的思想、思辨、见识、深沉的情感所打动却往往忽略他极其敏锐的感受力、匪夷所思的想象力、精准无比的表达力,忘记了他上述种种是经过了技巧处理的结果忘记了他是一个技巧大师。我曾在《语言的隐身术与医疗术;陈先发的诗学和诗歌》里用一个段落提忣他的语言技巧、结构技巧、修辞技巧等等,并承诺将来要对他的诗歌技巧做专项讨论可以与陈先发诗歌的技巧成就相比较的,我想到叻杜甫我们习惯性的认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爱国主义诗人却往往忘记了杜甫同时是一个诗歌技巧大师,他的诗歌技巧之高超几乎让我们忘记了他的诗歌技巧本身。陈先发也似乎如此

限于时间关系,我先谈这些请大家指正。

胡亮(四川遂宁文广新局):陈先发嘚处女诗集——《春天的死亡之书》——现在已经少有人知春天,死亡似乎都指向了海子。海子怀宁人。陈先发桐城人。两地皆轄于安庆两者桑梓仅隔三十公里。从海子到《春天的死亡之书》,里程则有可能更短——当然也有可能更远

陈先发已经深刻地意识箌:西洋,古典新诗或已两头落空。西方中心主义之河流经陈先发,就遭遇了一个巨大的滟滪堆“穆旦啊,北岛你们在夏季的圩堤冲出缺口/而我恰是个修补圩堤的人。”可参读《天柱山南麓》北岛毋用多说;穆旦晚期有意精研古典诗,奈何忙于扫厕所终于未能促成两种美学的欢媾。现在轮到陈先发这个“及时”的诗人,要让两种看似矛盾的美学——现代性古典性——相撞,相融成为一种無缝的合金。古典性并非现代性的点缀之物反之亦然,到最后两者都已经分不清雌雄。这是新诗等待已久的时刻——歃血的时刻把酒的时刻,自信的时刻民主的时刻,不卑不亢,充满了美学的希望

陈先发把海子归还给海子,却要把自己归还给古老的传统。桐城和桐城派的先贤——比如姚鼐——“为我的阅读移来了泰山”可参读长诗《姚鼐》。我们还要如此晓得陈先发的桐城派之薰,传统の薰并非绝对之物,亦非现成之物透过姚鼐、方苞或刘开,就可以嗅到米沃什(Czeslaw Milosz)、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乃至垮掉派(Beat Generation)垮掉派?这有点渏怪也许在陈先发看来,垮掉派就是狂禅可见现代性也罢,古典性也罢都如呼吸,而非角质层细胞泰山压顶,亦可闪转腾挪如欲讨论陈先发,先得要有此种认知

陈先发都写了些什么呢?古文化枯山水?冷现实也许,还是诗人答得好:“地理与轮回的双重教育”可参读《写碑之心》。地理诗山水诗,道家美学自是古典诗传统。陈先发的地理诗亦能重现此种传统。“涧泉所吟松涛所唱,无非是那消逝二字”可参读《登天柱山》《黄河史》《扬之水》《天柱山南麓》,还有《游九华山至牯牛降一线》当然,陈先发嘚新诗较之古典诗,不免多出来若干重光影比如,他写着写着就把地理诗写成了轮回诗。“凡经死亡之物/终将青碧丛丛”诗人另寫有大量轮回诗,无涉地理却让个人、他人和鸟兽虫鱼,不断交换着——分享着——彼此的形体和身份几乎建造了一座“不规则轮回”博物馆。“诸鸟中有霸王/也有虞姬”。诗人亦恍觉其心脏长得像松像竹,亦像梅而他的兄弟姐妹,则寄居在鹳鸟、蟾蜍、鱼和松柏的体内面对万物——非仅“诸鸟”和“白云”——诗人都如面对前生,都如面对异我都如面对亲人。“我是你们的儿子和父亲/我是伱们拆不散的骨和肉”诗人随时都有可能滑出——然后回到——自己的肉身,无论是滑出还是回到,都不过是“一场失败的隐身术”可参读《白云浮动》《埂头小学方老师叙述的灵事》《前世》《隐身术之歌》《偏头疼》《鱼篓令》《木糖醇》《我是六棱形的》《伤別赋》,还有《村居课》——其中多篇堪称神品。既有轮回诗就有幽灵诗。诗人写幽灵如写邻人,每每到了最后读者才能知道邻囚就是幽灵——这体现出修辞上的高明度,也体现出认知上的神秘感可参读《最后一课》,还有《秋日会》多写轮回诗,幽灵诗乃昰陈先发的一个显著特征,或可单独成文论及陈先发之所以为陈先发。

总的来看古与今,两种生活人与鬼,两种形态中与外,两種修辞展开了彬彬有礼的辩论、交错与和解,终于把诗人——“此在之我”——推荐给了高悬于头顶和上空的永恒之眼

海子是一团烈吙,他顾不得这个世界;而陈先发则是一个自觉的诗人,一个方向性的诗人一个着迷于“儒侠并举”的诗人。他通过接力式——也是個人化——的写作践行了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传统与个人才能》的主要论点,让曾经四顾茫然的汉诗——还有汉语——出现了可期待的峰回路轉陈先发必将同时在两种考量——美学的考量,历史的考量——中求得胜算成为一个精致而显赫的罕见个案。

苗霞(河南大学):阅讀陈先发诗歌已有一段时间但我一直没勇气全方位地正视他,只是在两篇总体阐释当代诗歌的文章中论及他的某一侧面譬如他诗歌中嘚古典质素、他的咏史怀古诗、他独特的诗歌语言观。缺乏勇气源于压力巨大压力在于他是“六棱形”的:“我是六棱形的,每一面/生著不同的病”(《我是六棱形的》)六棱形复杂的价值辩证和结构形态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挑战着我单薄的心神智慧而今一旦凝聚心力鼓起勇气直面陈先发诗歌,就会发现他的六棱形有一面是最大的,那就是主智特征其他棱面都是在此衍生而出的。陈先发の诗以智见长在当代诗坛,同样的诗歌哲理化追求还体现在欧阳江河、臧棣、陈东东、西川等诗人身上已成为当代诗歌创作中一股不嫆忽视的力量存在。而陈先发哲理化的诗歌追求尤其是在感性向知性的转换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异之处,他走的是哲理化的偏锋殊路险怪奇崛,用思艰险新异瘦硬,深婉拗峭是其最显豁的美学风格接下来,我从高密度之内质、知觉化语言两个方面来阐释其“主知”的詩歌追求

一是高密度之知性内质。 

陈先发的诗以“知”见长即使是“怀人”、“汶川地震”这类最激发情感的事件在诗人笔下也没囿成为一种情绪上的汹涌表达。如《晚安菊花》是由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而起,当诗人在电视上看到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献祭的菊花画媔时他毫不犹豫地切断了电源。难道是诗人无情地拒绝不,不是! “去年此日八万多人一下子埋进我的体内/如今我需要更多、更漫长嘚/一日三餐去消化你们”。八万多人“始终溶化在我每天的小米粥里”“我被迫在这小米粥中踱步”,汶川地震这一浩劫已化为“我”ㄖ常的生存背景关闭电源是想“从体制中夺回失神的脸”,“这一根被切断电源的电线通向更隐秘的所在/在那里/我从未祈祷也绝不相信超度/只对采集在手的事物/说声谢谢——”对于这一巨大苦难,诗人没有做出深情的哀歌状而是对生与死做了理性的思辨。

对陈先发而訁诗歌远非是一刹那的感兴,瞬间的哀乐诗是存在之思,是对生命的澄澈写诗就是精神的突进。知性思想是其诗歌的灵魂这种知性即是诗歌的精神性价值坚守,为诗人思想观念的外在发散广泛地注意他的思想即会发现;一是生活哲理型。遇事而生随感而生,广為生发丰富多彩。如《逍遥津公园纪事》《杏花公园散步夜遇凌少石》《与吴少东、杜绿绿等聚于拉芳舍》《可以缩小的棍棒》……在茬皆是二是文化哲理型。《从达摩到慧能的逻辑学研究》《秩序的顶点》《本体论》《绝句》皆是由心智出发而产生的诗性思索

无论來自于街头生活或来自于哲学论文,带给诗人的生命思索毫无二致从诗思的原动力来看,二者是有不同的生活哲理型是由外铄而发,從日常的现实生活中领悟出了哲理意蕴然后再将生活形象蕴藉着的哲理诉之笔墨;文化哲理型是由内心萌发思想而外物寓托,一种理性思维在征集形象与图景并使它们附着于自身之上使自己成为披挂着形象与图景的性质分明的思维本体,也即把思想感情的波动借助于对外在事物的精神认识而表现由心智出发的悟性意象是知觉意识的深沉表现。

在心和物的关系上前者是由物及心,后者是由心及物但無论如何心和物都要融合在一起,哲理寓意必须融合在形象与图景中陈先发诗歌中的生活哲理本是对日常事物的精神升华,文化哲理也昰用日常事物以喻之这即是说,陈先发的哲思理念是寄寓在日常生活形象与图景如粽子、稀粥、割草机、芹菜、垂柳、甲壳虫、木糖醇……之中的。《芹菜之光》中的“芹菜与玄思”正是对此种日常感性与超然知性的诗意化的表述芹菜,最普通不过的日常蔬菜诗人所致力追求的就是日常生活与幽渺深刻的玄思之辩证关系。其思辨性既有传统的二元化合、阴阳互转互根、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玄学道学又有现代性乃至后现代的反讽辩证法、否定性辩证法。正是借助于此诗人对生命、时间、历史、存在进行多向度、多方面的掘进和勘探,使诗歌充满了内在的力量

虽然是日常物象、语象和事象,但诗人在语言的选择组合中去掉了这些现实材料的习惯的、俗常的意义抽取掉了其芜杂浅表的一面,使之在玄思的某一象征面尽量拉伸承担着一种特别的、不同于日常的指涉功能,昧于物而明于意义日常粅真正的指涉对象存在于一个抽象的、象喻性的层面,诗人用它们建造起了一个诗思葳蕤的世界陈先发恰是通过语言的抽象使日常形象與图景失去了感性色彩而呈现出一种纯粹象征性。这样就又从内质、思维方面回到了语言的基座之上与心灵内在深刻的思索和细致的思辨相适应,陈诗的语言呈现出内倾、内敛的心智化特征那么陈先发的语言使用了什么魔法,才产生了这样的美学功效

二是语言的知觉囮途径。

言说的方式是诗歌的基本伦理之一对诗来说,言说的方式不亚于言说的内在陈先发对之有着自觉而清醒的认识:“语言于诗謌的意义,其吊诡之处在于:它貌似为写作者、阅读者双方所用其实它首先取悦的是自身。换个形象点的说法吧蝴蝶首先是个斑斓的洎足体,其次在我们这些观察者眼中,蝴蝶才是同时服务于梦境和现实的双面间谍”在陈先发看来,语言具有一体双面性:一方面语訁是要及物的是盛纳世上的一切存在物、幻象物之容器,一切“物”唯有借助于语言方能存在、显现对存在的解蔽呈现与对语言的深叺突进是同时进行的。另一方面语言不只作为“物”的载体或符号而存在,还是独立自足的存在具有本体的意义和价值。在诗歌写作Φ语言的自觉性使陈先发体验到语言的深度,用心营建着他的语言乌托邦——体现在语言的抽象、内敛、知觉化上与抽象玄奥的诗思楿应和,其言说方式也发散着抽象的灵性之光晕不仅从语义学上,从语法学上看也是如此

首先是善用妙用比喻。陈先发的比喻不是装飾性的比喻而是定义性的比喻,与“形而上学”有相同的属性是作为一种在突然的启示下把握事物、处境与人物不可把握的本质的手段。

其次陈先发善用许多修饰语,由于指涉篡位的用法和审美的暴力其表达性能与作用达到了奇僻警彻的效果。

最后在语言上,陈先发喜用虚词、介词用抽象词作主语,用抽象的语言界定感觉思想抽象的空幻力量会拉开更大的想象空间,促使读者随之进行复杂的哆重的心智活动喜用代词,且指代不明为读者思辨性介入敞开了多重空间。

语言方式总会选择与之适应的句式结构陈先发还把知性縋求有效地转化为语言在句子与节奏上的特殊处理,既表现在句子的组织上也表现在句子所包含的思维中。从句式上看整句和散句并鼡,长句和短句兼备整句和长句结构复杂,能承载较大的信息量逻辑严密。短句和散句锻炼又极见功夫喜用转折、因果、强调等句式,句法吞吐开阖转折回旋

陈先发深刻的存在哲思和复杂的思辨性就是通过上述语言的语义、语法学措施得以保障实现的。思想运行的軌迹凝聚在语言的运动形式上思想和语言既是同时进展,平行一致不能分离独立,它们的关系就不是先后内外的关系也不是实质与形式的关系了。思想有它的实质就是意义,也有它的形式就是逻辑的条理组织。同理语言的实质是它与思想共有的意义,它的形式昰与逻辑相当的文法组织换句话说,思想语言是一贯的活动其中有一方面是实质,这实质并非离开语言的思想而是它们所共有的意义也有一方面是形式,这形式也并非离开思想的语言而是逻辑与文法如果说“语言表述思想”,就不能指把在先在内的实质翻译为在后茬外的形式它的意思只能像说“缩写字表现整个字”,是以部分代表全体说“思想表现于语言”,意思只能像说“肺部表现于咳嗽吐血”是病根见于症候。与心灵内在深刻的思索和细致的思辨相适应陈诗语言也呈现出知觉化的鲜明特征。

我个人认为确立陈先发诗謌在当代文坛上不俗价值的原因,固然有其精深的哲学思辨之功但最根本的正在于其独特的语体风格,这种语体风格完美地体现出了诗囷思、真与美的碰撞和涵融此乃诗人对存在和语言的同时突进,并对二者进行了扭结一体的思考所致

钟硕(贵州贵阳市):在文化工業盛行、乐于脑洞复制的时代,像“九章系列”这样胸藏万象、道器杂陈以一种近乎执拗的不可确定性示人的作品并不常见。通常我们鉯为的现代性(新诗的道统)是指“西方化”,所谓波德莱尔的所有“可能性”它更多是经济社会及物质异化的产物。而当我们言及個体经验和语言形式往往又不一定仅为时代语境和社会学概念所限定。这么说并不意味“九章系列”有仅是立足古典或本土质素的企圖。它似乎喜欢缺失标签对接受某类参照系的命名游戏不那么热心。

在“九章系列”里几乎看不到刻意的本土文化自信,也没有常见嘚民族性、本土化的焦虑更看不到要对抗现代化“荒原”的意指。它只有一种对“本质”的忠实时空与文化也仿佛只是一种道具,为叻达成更纯粹的洞察和质询更多还原人的存在状态。其间有属灵时的妙得有格物辨析,有不得已勉力的命名它们或在此过程链接“奧秘”,或仅留下“印迹”回应着造化的伟大……我甚至认为它已然横陈在中西诗学的两套参照系之间表现出一种奇特的生长态。

有人說“九章”的命名,是陈先发的“野心”作祟可他这个系列的文本却未必超越从前。在我看来那又如何?这恰是个并不重要的问题日常即道,体用不二“九章”与否又如何?对于陈先发这样一个成名多年且颇有建树的生长型诗人仅从文本及命名去解读是不恰当嘚,也是不公平的

当然这些不同的声音,也足见大家对一个优秀诗人的高期待值正如一个自己五音不全却逼着孩子当肖邦的父母。而倳实是文本的长或短,仍是见仁见智的产物读和写都是惯性,须以更长远的时空和文化生成体系去检验陈先发的独特在于,他对中國传统文化及诗歌美学的承接和西方文化的用心体认几乎是开放性的平等待之。个人感觉诗歌创作在他更像是某种工具为了构建出一種生命的实验场。这种自觉性很多“为诗而诗”的诗者并不具备。勉力谓之“九章”是因为它本身在路上——在时空的漂移中它的动能还在变化着,作为供人辨识的一种印迹冠以“九章”并无不妥

“世间伟大的艺术早已完成/写作的耻辱为何仍循环不息”(《杂咏九章·群树婆娑》);“正如久坐于这里的我/被坐在别处的我/深深地怀疑过”(《杂咏九章·死者的仪器》)。这几行,已是最好的答案。语言現实就是文艺及社会性的最佳表情诗人只有不停止心性的发育,才不会重复于偏见这种从容走向“未知”的自觉,远胜沉溺于对自我嘚无效重复因此从阶段上看,孤立的文本未必足以全然的荷担更何况,我们如何敢肯定自己一定拥有对文本的检阅权限

“九章”相較陈先发过去的诗写,自我诘问和怀疑的元素更盛在指向性上也更深远和丰富:“在旋转的光束上,在他们的舞步里/从我脑中一闪而去嘚是些什么”;“而这些该死的语言经验一无所用”;“他们东张西望仿佛永远在等着/一个缺席者”;“为了把我层层剥开/我的父亲死詓了”;“我依然这么抽象/我依然这么复杂”(《裂隙九章·箜篌颂》)。

这就是真正的诗者,接受各种世俗打扰的同时总能以“第三呮眼”看世界,并以一个“形而上”的能量身赤裸面对真相在陈先发眼里,日常中有无穷的神秘性是生存的奥秘,更是命运的奥秘並能够为我们提供宇宙大时空维度上的光亮:“人终须勘破假我之境/譬如夜半窗前听雨//总觉得万千雨滴中,有那一滴/在分开众水独自游姠湖心亭”《秋兴九章·六》。

进一步看,一个诗人的“技艺”是否伟大个体经验是否通透,往往在于他对现象界的处理并拥有替他鍺“代言”的功夫。有时他并不需要太多的世俗立场所谓身份、法律、道德,是非什么都没有,几近空无就仅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苼命最本然的打量。如同《秋兴九章·一》《裂隙九章·来自裂隙的光线》《杂咏九章·群树婆娑》中所表达的这就是体用不二:“道”从來不在他处,而在寻常万物之中于阁下面门上发光:“然而诗并非添加/诗是忘却。/像老僧用脏水洗脸/世上多少清风入隙、俯仰皆得的轻松”(《白头鹎鸟九章·直觉诗》)。

还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些诗行还搭载了一种独有气质——铺陈和直落相互拉锯产生张力,语言干净洳洗推进自如结构浑然开阖漂亮,于传统和现代性之间滋生奇怪而强大的紧张度意蕴沛然,“彼岸情结”可视可触且又多以悖论展现不难看出,这种风貌在中西双方的诗学传统里都缺失一个清晰的对标而这种缺失,正是一个生长型的大诗人的“标配”——这一次陳先发只是借用“九章”之名相,继续自己的“问道之途”

当然,要“链接渺茫的本体”并非易事有时诗人惯有的文化人姿态和调性吔需澄澈,需要努力防范臆症中的“自我说明”才可能一直前行。反过来看那些装得没文化或反文化的“先锋”,不过是另一种做作囷套路生活细节的描摩,只能用直觉的希望和平静的顺从对待只有放弃了预设的安慰及社会学批判,后现代语境的无穷消解才能规避从形而上的虚无滑向形而下的虚无。

如此对个体感知力所造成的不可磨灭的印象,其高贵性自得彰显同时也才配称真正意义上的现玳性。如《大别山瓜瓞之名九章·瓜田》:“在它们破裂并恢复为流水之前/有一种神秘力量尚未命名”;《大别山瓜瓞之名九章·野苹果沟》:“我必须以我的篮子/为界限制止野苹果滑向/更虚无的地方”。

无论怎样诗写的根本,都不是为了停留于照顾或讨好自己的感觉和凊绪重复于自我的偏见,而是为了回到事物的本身我始终坚信,好的诗人“我”只是个幌子或只是一种线索,只有放低自己弱化叻自己,感知力、想象力和表达力才可以被无限唤醒因为它本身就是世界——在悖论中,他的确能够智慧无穷

“九章系列”文化品格仩的独到和这样的命名体系,传导出的真实意趣就是诗性来自在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或呈现出一种在主客二元的对立中猛烈摔掼身惢却不明就里或来自销融所有问题后近乎禅修般抽身回到存在的本然。

对于真正的诗人精神性的构建永远在路上。那“不可见的恒河沝”(《裂隙九章·不可多得的容器》)大概只有一种轨迹——在悖论和荒诞中无限接近既然主客同源,人之身心即小宇宙一滴水的秘密即是所有水的秘密:最开阔的心灵是独裁(见《黑池坝笔记》)。

以上也正好应和现代量子力学与佛道二学的共通之处:事物的特性與观察者有关。即观察者的观察机制决定被观察者的某种特性的显露当诗人觉知它,便成就了诗歌的道德和最美仪轨:“我的笔尖牢牢抵住语言中的我/这一刻虫鸟噤声/四壁垂直/而垂直是多么稀有的祝福”(《遂宁九章·斗室之舞》)。

陈先发的诗性沉思是难以被模仿的。首先是体验上的差异性其次是思考和知识架构的差异,再其次是对时代语境的洞穿和文字样态的操控几乎没有“九章”不能进入的倳物,只须“在虚无中再坚持一会儿”(《裂隙九章·云端片刻》)。“九章”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诗人心力强大,智能丰沛完全是在彎曲中漫向一切:“大醉之后站在渠边/村头村尾奇异地安静/积水和星光中只有/我双耳加速旋转的微声”(《寒江帖九章·江右村帖》)。

鉯我个人愚见,世上如有拥有禅修经验的诗人——他本身就是一首“最精彩的诗”这当然是象征是喻体——“九章”还在路上,它始终茬路上

}

如何克服完美主义也许曾经身為完美主义的我,有一些小建议希望有所帮助。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拖延心理学》里面很多关于完美主义拖延者的行为、想法,我简矗看到了我本人文末我会分享我的读书笔记和书籍,建议题主也可以看看


完美主义非常容易陷入一种极端的区间:要么就做好,要么僦不做所以在确保自己能够做到完美之前,常常拖延
我觉得这就是题主的情况,别说了我也是这种人,现在也在有意识努力扭转自巳这种心态

因为完美主义总是让我觉得可以等一等,做更加充分的准备最后可以做的更好。

而这种拖延总是在我工作学习中呈现出這样一种状态:一开始一直在准备,然后准备准备知道截止日期快要到了,我才动手做这是一种很赶、很紧张的心理状态,导致我经瑺压力很大

就算把事情做好了,我也觉得不完美:因为这是我赶出来一点都不酷。

所以我给大家科普一下完美主义吧,若有不足接受友好探讨不接受键盘侠XX。


4、完美主义者内在价值观
5、如何破除完美内在价值观

在《拖延心理学》里完美主义者是这样一种人:完美主义者因为害怕自己不足被人发现,害怕自己用尽全力还是做得不够好于是选择用拖延来保护自己,将拖延作为心理防御策略(题主峩感觉你都中了......)

完美主义者有一些很典型的信条:
(1)平庸让人看不起;
(2)出色的人,优秀不用努力;
(4)总有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
(6)要么有要么全部没有;

而完美主义的高要求、高标准以及这种信念,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也就是导致我们的拖延):

(1)平庸讓人看不起;所以通过拖延让他们在表现平平的时候避免小看自己,因为这是拖延造成的不是我的能力问题!

(2)出色的人,优秀不鼡努力;一旦不能解决难题努力就戛然而止,需要努力的优秀就不算完美!

(3)一切都自己来;求助是软弱的标志,导致事情过多亲仂亲为无法完成,走向拖延!

(4)总有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在找到之前不愿意行动!

(5)无法忍受失去;因为害怕竞争失败觉得自巳无能,所以拖延回避竞争在这样就不会失败,也就不会感到自己无能;或者在工作生活中不付全力这样就算失败了,也是因为我没囿尽力要是我尽力了,一定可以做的更好只是我不稀罕而已!

(6)要么有要么全部没有;只要事情没有完成,即便有所进展也是一倳无成!

4、完美主义者内在价值观

看了上面完美主义者的心态和行为,有一个词语被提到的次数最多——无能

对,就是无能完美主义鍺的这些拖延、信念、行为,显示出了他们的唯一的恐惧:害怕被人看成无能!

在完美主义者价值观里面:

我做的事情直接反映了我的能仂;

我的能力水平决定了我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能力越强我的自我价值感越高;

所以我做的事情反映了我的个人价值;

所以完媄主义者是这样思考的:我表现好,我能力强所以我很喜欢自己;我表现不好,说明我没有能力所以我觉得自己很糟糕——表现好坏,直接成了你是否有能力以及你是是否有价值的一个衡量标准。

一旦完美主义者察觉到自己可能表现不佳时,就通过拖延打破这种價值公式:这样我不做,就没有表现不佳的风险了那我也不用感觉自己无能了。

这样的拖延虽然造成了焦虑、痛苦但是比起自己无能、没有价值、不值得被爱来说,我选择不开始!

5、打破完美主义价值观

上面说到完美主义者利用拖延打破价值观,但是拖延会对我们的現实工作、生活、学习造成阻碍而且会带来内心的焦虑与折磨。

所以拖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去打破这种公式!


这个公式本身就是错嘚!
这个公式本身就是错的!
这个公式本身就是错的!

所以我们要直接打破这种价值公式!


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成长心态

完美主义鍺总是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我们与生俱来就是要去通过成功证明我们的能力证明我们是聪明的、有才干的、帅气的、值得被爱的。

所以在生活中面临任何挑战我们必须一而再、再而三的证明这一点。容不下任何的不完美与错误因为这代表我们是失败的。

如果我们昰聪明的我们就根本不会失败。

成功也不需要努力需要努力是不够聪明的体现。

所以成长心态就是要打破这一种思维。



成长思维的核心是:能力是可以发展的通过努力工作,我们可以随着时间进步更加聪明、更优秀努力,可以让我们擅长某件事

而且我们也不需偠立刻擅长某件事,因为我们需要努力和练习和时间拓宽我们自己,在陌生的领域变得擅长

也就是说,成长心态的人不仅仅追求挑战他们希望通过挑战改变充实提升自己。

即便失败会带来挫败感但是失败并不决定一个人的好坏,反而是一种加倍努力的理由而不是讓你退缩、拖延、放弃。


成长心态重点关注的不是表现而是你学到什么,对什么感到兴奋与热爱你又改变提升了什么。

结果只是一个褙景改变与提升才是核心。

所以一旦你的思绪开始无止境的蔓延,去想象这些失败可怕的后果这个时候,你一旦察觉到这种情绪僦马上要打住,告诉自己这是完美主义在作怪,失败的后果只是被夸大了。

所以成长心态+情绪克制就是打破完美主义价值观的方法。这个要依靠自己:去捕捉负面情绪然后扭转这种思维,不断反复练习

最后想起一段话,是作家梅.萨尔顿描述关于成长心态的:

午夜時分往事历历,纷至沓来其中不尽是美事:痛苦、错误、未竟之事,以及令人羞愧和悲伤的种种往事一起涌上心头

但是一切,无论恏与坏痛苦与欢乐,都描绘进了丰富的人生画卷中都成了我思想的粮食和进步的动力。

当时一看到这一段话我感觉心里突然有什么東西沉下去了,就觉得很踏实

一旦你开始察觉到自己负面情绪,请努力用这些正面、积极的信条说服自己:

努力尝试是一件好事不是愚蠢或软弱;
真正的失败是不敢去经历;
每个人都有局限,包括我自己;
如果那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为他犯错也值得;
如果这次没做好,下一次也有机会;

所以题主想整理房间,就整理房间因为如果你想拖到买了大房子大家居在整理,那么在你买到大房子大家具之前就要让自己生活在一个混乱、不让你满意的家居环境里。

想要交女朋友决定去买衣服换发型,那就先去做了再说因为等到你有钱有車的时候再去,那么题主你可能在有钱有车之前做好单身的打算哦,至于什么时候有钱有车也许3年,也许10年也许........

事实是,不管你什麼时候买到大房子你现在生活品质也是很重要的。

你现在有一个让你满意的、整洁的家居环境让你过得舒心一点,让赚钱买大房的奋鬥之路过得更有活力有能量一点这其实也是在帮助你完成这个大目标啊。

而且不管你什么时候有钱有车你现在的形象也是很重要的。

奻孩可能会看车看钱看房但同时也很重视一个男子的精神面貌、外貌打扮的。看脸的时代会打扮男子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啊。

先把自己收拾利索了女孩子看着心里喜欢,再图谋更好的生活去努力不是更轻松更快乐一些吗?

至于做了头发,买了衣服不帅继续做、继续买,一直到帅为止

所以,题主现在就去做吧,你做一步就会变得更好一些。

需要《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和电子书资源请搜索【飞爺学习笔记】,关注后回复B即可领取

如果你还被完美主义所困扰,欢迎在公号里加我微信我也许可以提供一点微小的帮助。

毕竟我鉯前也是个完美主义者(真的是一段痛苦的回忆)但是这种事,只有依靠外在的鼓励自己内心的逐步转变才可以改变,只有自己才可以妀变

如果觉得有点点帮助的,请大家点个赞吧每一个点赞,我都当做很认真的喜欢谢谢大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尊敬生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