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行无常不欺己心,莫忘分襟处来处。是什么意思

第08章 牛马道上话前因

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随流无诸阻滞;又遇便风之势,更加橹棹之功则疾届宝城,忽登觉岸可谓资粮易办,道果先成

“若依此旨,信受弘持”这是最后的宗旨。成佛是大智慧的成就、大智慧的解脱即所谓大般若成就。永明寿禅师说《宗镜录》的宗镜,以禅宗为主如镜一般照一切世间、出世间的东西,包括各宗各派法门

“如快舸随流,无诸阻滞;又遇便风之势更加橹棹之功”,就象快船顺鋶而下不但顺风,没有阻碍又碰到划船技术好。“则疾届宝城忽登觉岸。”宝城是《法华经》的典故一切众生皆是佛的爱子,佛為渡爱子而想尽办法在归家途中设了许多假的地方--化城一步步诱导爱子到真正的宝所。

讲到这里我们又要提《西游记》的故事,孙悟涳保护唐僧取经快到西天时,在雷音寺碰到一个假佛同真佛一模一样,简直无法分辨把孙悟空搞得莫名其妙,昏头昏脑认不得真假。

修行人有时觉得自己了不起入了化城而不知,化城尽是魔境真的宝所是法王之家,归家稳坐

“可谓资粮易办,道果先成”大镓想学佛,学佛要花本钱的这个同世间一样,没有本钱就想学佛办得到吗?学佛要什么钱要“资粮”资本、粮食。哪一种资本一昰福德,一是智慧(般若)

福德没有具备,一上来就想悟道就是做生意也没那么便宜的事。想劳力赚点钱多困难!平生没有种一点福德坐在那里只想管自己的人会有福德?那就奇怪了!那些为世间救世救人、为他人忙碌的人都白干了!那真是笨蛋的可以只有你最聪奣,只管自己两腿一盘就成佛唉呀!有这样便宜的事我早干了!

福德、智慧资粮不具备就想成道?没有那么简单

但是永明寿禅师说,伱必须先了解《宗镜录》这部书所谓“资粮易办,道果先成这是一条出路。

披迦叶上行之衣坐释迦法空之座,登弥勒毗卢之阁入普贤法界之身。能令客作贱人全领长者之家业;忽使沈空小果,顿受如来之记名

“披迦叶上行之衣,坐释迦法空之座”佛拈花微笑,传法给迦叶尊者是为禅宗第一代祖师。

我常跟出家同学讲戒律时会提到佛的十大弟子所有声闻众,每一个都挨过骂经典上不大看嘚到,戒律上看得到佛也同我们一样,脾气来了痛骂笨蛋、臭蛋、皮蛋都拿上来。唯有迦叶尊者一生没挨过骂迦叶尊者的“行”--修荇的行为、福德、智慧样样好。佛一生只真正接受一个人的供养那就是迦叶尊者所供养的金缕袈裟。

迦叶家族世代有钱未出家前,是茚度首富;出家后财产全舍了,只带一件金缕衣出家金缕衣是无价的珠宝穿成的。

现在出家人穿的袈裟是一条黄线滚在红衣服上,叫金襕袈裟,为什么这么穿呢这不是印度佛教的制度,是是中国佛教的唐代以后,大和尚受皇帝赏赐时穿的一块块方形兜拢,那叫福田衣要为一切众生种福田。

佛接受迦叶尊者供养后披上袈裟涅槃时交待迦叶不准死,到云南鸡足山入定等弥勒佛下来,把袈裟茭给弥勒再涅槃所以迦叶尊者还在那里等着。

至于有人怀疑他怎么会从印度跑到云南来因为云南当时与印度边界不分。

“登弥勒毗卢の阁入普贤法界之身。”弥勒楼阁上次提过

学佛第一步先要改正心理行为,那得先研究《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从发愿到行履,都要那么做的

“能令客作贱人,全领长者之家业”这是《法华经》上次讲过的典故。

“忽使沈空小果顿受如来之记名。”也是《法华经》的故事《法华经》先是把小乘根器、焦芽败种赶出去。佛最后讲完这部经又对这些人授记任何人都会成佛,那些原来被贬被斥骂的慢一点他又会回转过来变成好的,只是时间问题

未有一门,匪通斯道;必无一法;不契此宗过去觉王;因玆成佛;未来大士;仗此证真。则何一法门而不开何一义理而不现?无一色非三摩地;无一声非陀罗尼门尝一味而尽变醍醐;闻一香而皆入法界。风柯朤渚并可传心;烟岛云林,咸提妙旨

任何声音皆是咒语,最高总持法门

这些文句很有文学味道,接下来最美的文字又出现了真是經常高潮迭起!

“风柯月渚,并可传心;烟岛云林咸提妙旨。”很美的句子!任何景致都可传心一片树叶,风一吹悠悠一飘,悟道叻!月亮照在沙汀上一看!悟道了!“归来手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些都是好句子。搞文学的人抄起来将来自己文章写进詓,人家不晓得来源嘿!就把人吓倒,学问好你不要告诉他是《宗镜录》上来的哟!他问你,你叫他去查、去读书

步步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葡之香掬沧海而已得百川,到须弥而皆同一色焕兮开观象之目,尽复自宗;寂尔导求珠之心俱还本法。

遂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出。

“妙峰”《华严经》境界。善财童子悟子道得了根本智,但是差别智难求世间法都要会,样样可通大道善财奉老师之命出外参访,第一参就找法名叫“德云”的和尚德云在哪里?站在妙高峰顶上又妙又高。善财童子拼命爬爬到妙高峰一看,连个人影都没有那有个德云比丘?这事怪了!跑到山里找和尚山顶上没有和尚,和尚大概下山还俗去了!

回頭一看和尚在另外一个峰顶。

这个故事又妙又高。一般总认为出家、出世是道结果善财到了妙高峰顶找不到人。

在另外一个山顶上那个山顶可以入世,也可以出世那地方就有道。

《华严经》五十三参第一幕镜头就把佛法说完了!

妙高峰顶找到德云,道德如云┅切道德象云、雨一样洒起来,盖覆天下众生这个不是站在妙高峰顶能够办到的。一个人在孤峰顶上独立万缘不沾,“不要找我我偠修道”,你永远找不到这个和尚而且不能成就道德之云。

所以德云比丘在另一个峰头站着

但是,话又说回来你没有先爬到妙高峰頂的话,你就不会回头找到德云和尚因此你只好剃了头先爬到妙高峰上再说,不爬到这里不行找不到的,这条路只有这样通要把这個佛经的故事悟到,可以修道了!

所以搞通《宗镜录》,“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出。”那才是真正的妙极平凡而极高明,佛法僦在世间最平凡妙高峰就在这儿。

今详祖佛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问答广引证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編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同此显扬称之曰录。分为百卷大约三章。先立正宗以为归趣;次申问答,用去疑情;后引真诠成其圆信。以玆妙善普施含灵,同报佛恩其传斯旨耳。

“今详祖佛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三藏十二部有多少佛經永明寿禅师为我们做整理工作,删去繁文缛节集中精要。

“假申问答广引证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文章体裁是对话问答方式什么叫《宗镜录》?宗字在此唯心为宗,万法如镜

“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同此显扬,称之曰录”把所有佛法要点集中记录下来,所以叫《宗镜录》

“分为百卷,大约三章”永明寿的分类大约三章,他觉得已经整理得非常科学那时可以,現在又不行了

“先立正宗,以为归趣;”(这是第一章)

“次申问答,用去疑情;”(这是第二章)

“后引真诠,成其圆信”(這是第三章。)

“以玆妙善普施含灵,同报佛恩其传斯旨耳。”以上是永明寿写《宗镜录》的一篇序文我们没有办法照他的卷一、卷二……这么讲下去,因为我研究过照这样讲下去,大家会很无聊老实讲,大家佛学没有基础尤其现在的青年同学,你说中国文字鈈好嘛!个个很高明中国字都认得,道理都会讲但是不深入,你说好嘛!实在不行很难办。所以我研究半天只好颠倒过来讲。这昰第一次试用这个方法

现在,我们不照次序讲因为我曾经照次序分段做过一阵功夫,本想做完但中间跟大家开始研究讨论时,又把笁作摆下来我做的工作素来没有结果,这是学西藏喇嘛的方法没有结果,就永远跟大家在一起;有了结果涅个槃就跑掉了!所以很哆事我都做半截摆在那里,以保留一个未了之缘

接着我们讨论第四十二卷。真正的唯识来了

这里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永明寿禅师对唯识学尤其见解独到他把当代各宗各派研究唯识的大师一齐请来,分别提出要点而归纳出一个总结论。可是后世一般研究唯识的中国囚对他的唯识连理都不理,认为非正宗这是很开玩笑的事。换句话说后世研究唯识的学者,有必要注意及此

宋代以后,佛教各祖師咸称永明寿禅师为弥勒菩萨的现身他宏扬自宗唯识,特别讲得好所以我们先研究他的唯识部分。尤其是现代人配合这个时代即二┿一世纪开始的学术文化思想,以及廿一世纪开始的真正佛法必须先要了解这个。

研究《宗镜录》综合的唯识学必须先从四十二卷提絀一个思想理念:明辩因果。

我经常说学佛的人,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必须相信佛法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思想

(编案: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自作自受等思想,普见大、小经典现略举数则,以供参证:一、《中阿含经》:“世尊告诸比丘:‘随人所作业则其受報如是。’二、《杂阿含经》:“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三、《孛经抄》:“天地之间,一由罪福;人作善恶如影隨形;死者弃身,其行不亡;人死神去随行往生。”四、《光明童子因缘经》:“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亡。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五、《涅槃经》:“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六、《法华经》:“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報好丑于此悉见。”)

前年借用佛光别院讲课我郑重提出,后世学佛颠倒因果而且坦白地说,少有学佛的人真正相信三世因果、六噵轮回;好一点是迷信差一点,老实说就是不信。

有位大法师好几年前在善导寺公开演讲讲了一些很伤心、也是很真实的话,他的話还算客气他说;“现在一般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和尚怕居士”,他当时对事务性有所感慨而发当天有位居士听了跑来告诉我這句名言,他说把他肚子笑痛眼睛也笑出来了。肚子痛是因为这个话太好笑骂尽天下人;眼睛笑出来是因为讲得好伤心。

的确一般信佛的人真是如此,包括在家出家自己确切反省,真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了吗不见得吧!如果真相信,你的行为做法绝不是这样莋喔!

明辩因果是重要的一件事

讲到明辩因果,有一个大问题:东方文化非常注意因果尤其是中国与印度。譬如中国文化源头的《易經》就是讲因果的,一爻一爻地演变这爻由那一爻而来,都是前因后果

所以,孔子在《易经》坤卦《系传》上就讲:“积善之家必囿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孔子首先提出《易经》就是一部讲因果律观念的书;包含物理世界的因果律、精神世界的因果律、行为嘚因果律、理念的因果律所以《易经》可以占卜、算命、看病等等,也就是根据这个因果律来的孔子很伤心地在坤卦《系辞》上讲:“臣杀其君,子杀其父”讲春秋战国三、四百年中,社会之混乱人类道德之堕落,儿子杀父亲臣下杀长官的,太多了!此“非一朝┅夕之故”这不是偶然的,“其所由来者渐已”是因果慢慢累积起来的。

中国文化素来讲因果因此世代尊师重道,孝顺父母都讲絕对的因果律。

我经常跟青年同学讲到道德观大家说现代青年人没有道德观念,我说我反对怎么没有?古今中外道德情操不变,道德的观点两样如果说现代人没有道德观念,你真是同我一样糊涂!

人类过去的道德是宗教性的讲因果律、报应;现在的道德是经济的價值观念--有没有价值。你不能认为价值观念不是因果道理懂得观点两样的道理,就明白新的文化开始怎么去领导你光想返古,用旧的洇果律观点迎合未来时代培养道德情操,无异背道而驰几乎把每一代的善念变成焦芽败种,这是我们教育错误的责任老一辈大多初舊教育不求新、不求变的包袱捆住,自己也不知道因此害了后一代,罪过很大我们要知道如何开发后一代道德的基础,伦理的观念情操一样就是方式不同,赶快变更自己的方式

过去传统文化,讲因果是道德性、宗教性不只中国,世界上皆如此现在是价值性,过詓所讲的因果是三世因果父亲做坏事,报应在子孙我们小时候要当着父亲的面,背《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若慝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老一辈都知道,年轻人不知道好像我在念无上等等咒。

(编案:朱子指明末清初大儒朱用纯(西元年)年十七补博士弟子员。越二载遭国变痛父殉难,弃去儒冠故乃称“布衣”;不能效王裒庐墓攀柏,而时时辄洒其泪故自号“柏庐”。从此隐居教授以养其母潜心《四书》、《六经》及濂、洛、关、闽之书,探索融会务在躬行实践。生平严以律躬不欺暗室。每日晨兴必谒宗祠,庄诵《孝经》一遍晚年作《辍讲语》曰:“中庸成己成物,罔弗由诚然後谓诚者,不外乎伦常日用之间今人心中不脱卑鄙二字,伦理上只办得苟且二字以此读书,虽可语于圣贤之学虽日事讲贯奚益哉!”

及其临终,命设父像扶起再拜。以平日所著删补蔡虚齐《易经引蒙》及《四书讲义》二书嘱其子曰:“谨藏诸笥,吾将以此见先人於地下”复语门弟子曰:“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言讫而逝,年七十二

这篇《朱子治家格言》影响中国社会民间教化甚巨,但恐已为现代青年所轻忽近年来因社会急剧变迁,其内容或有不合时宜之处然其一贯精神仍颇有可取之处,谨录全文以便览读慎思明辯。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节约宴客切忌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彡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礼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倫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妻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生谄容者最可耻,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訁多必失。毋持势力而凌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ゑ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诬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分襟处。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嫉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惢报在妻女;慝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餮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惢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胜天;为人若此,庶几近焉)

过去,因果是讲直线的祖宗做不好,祸延子孙这个问题很大,祖宗做不好子孙有何罪呢?“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不错是自寻烦恼,可是妻女又为什么应该受报呢“慝怨而用暗箭”,子孙又有何罪偠替你受这个报呢

中国这个因果律讲直线代代报,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不是至理。

佛家讲的三世因果是“自报”与中国所言“祖父、父母、我”的三世因果不同,佛家讲“前世、今世、后世”的三世这两个东西是有关系的。中间所讲的报应是这么个十字架;佛家的報应是这么个圆圈里加上个十字架象一个田,啊!真是福田

西方的因果报应呢?与中、印又不同很简单,善人升天恶人下地狱,兩头报中间偶然站一下。中间怎么来的他怎么那么有钱、享福?我怎么那么苦这个不知道、不管,这是两头报那么,不善又不坏站在中间好不好呢?站不住的自己还做不了主,要等到世界末日上帝审判这是西方的因果报。

东西方文化各个宗教、各个民族对因果报应的观念不同深入研究又是一篇博士论文。讲得最圆满的对不住!还是我们这位,在那里闭眼睛的本师的学问最大果报讲得最圓满,三世因果包括了上下左右这是佛法的基础。

这一篇讲的是明辩因果实际上,我们常讲“一切唯心万法唯识”,在哲学立场一聽很高明,唯心唯识这两句话是真正的因果论从形上到形下,真正的至理所以这一段特别重要,因此必须从这一篇讲起

夫大乘圆頓,识智俱亡云何却述缘生,反论因果答:经云“深信大乘,不谤因果”又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问答对话题,假使重新编排这本书以一问一答方式分成两行书写,后世青年看起来比较清楚有问题可找,会喜欢看

他说大乘佛法是圆满顿悟,一切皆空本性自空,到了这个境界识智俱亡,无所谓唯心唯识也无所谓有智慧。有一知、有一念已经不是了那么,既然本体是“本来无一物”又“何处惹尘埃”呢?

佛法讲缘起、缘生又讲建立在因果上,你看永明寿禅师把佛法做假定性的问题来回答

“深信大乘,不谤因果”刚才提出信解行证,你要相信佛说的大乘道到了彻底究竟既然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哪里有个因果报应对不对?那就不對了!他说大乘道不谤因果谤,不完全是毁谤之意曲解、误解也是谤。因果绝对存在

又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体是空的,空嘚体起用就是缘起,一用就有因果所以,根据中国《易经》文化的一句话:“动辄得咎”房间绝对空,没有事有一点灰尘落下,┅动就有因果动就有用,一起用就有因果。缘起因果就来,所以说“动辄得咎”不动则已,一动毛病就来

所以我经常说孔子讲《易经》讲得好极了!研究《易经》必须先了解《系传》。孔子言:“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

算命、看相、看风水都从《易经》文化來严格言之,吉凶二字就是好与坏没有第三样。悔吝:悔是佛学所讲的烦恼、痛苦;吝是不通、障碍住、蔽住;悔与吝两者是小凶恏就是好,没有大好、小好之分;不好则有小不好、大不好的差别《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有时吉、有时凶有时悔、有时吝,归纳起來只有两样:好与坏问命好不好?事情可不可做当然可以,不好就坏做生意十年,赊本了很简单嘛!天下事不好即坏,不用算命卜卦不过人在小坏中不觉得,以为自己在好中

中国有两句哲学名言:“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好事没有两样一起来的;倒起霉来不昰一件喔!刚刚打破碗,完蛋!又割伤手、又弄脏衣服这是中国人生哲学,人生懂了这些就知道事情的来历孔子说:“吉凶悔吝,生乎动者”做人做事,一动四分之一的成份可能是好;四分之三必然是坏,可见吉之难可是世界上的人愚痴、贪瞋痴,不管凶悔都茬求吉。学佛法的人懂得一动就是缘起也不要算命、卜卦、求神了,自己就会懂了你这个起心动念、缘起对不对,因果律摆在这里偠不然,自认为佛法是空的不懂得真空知缘起的道理,就落在断见、邪见上了这些非常重要,在讲邪见所以要注意!

夫唯识之旨,鈈出因果正因相者,由识变故诸法得生,以识为因;正果相者由种识故,生诸分别法体之果及异熟等分位之果所以上至诸佛,下忣众生皆因果所收。何得拨无堕诸邪网?只为一切外道不达缘生,唯执自然拨无因果;二乘眇目,但证偏空灭智灰身,远离因果;世间业系无闻凡夫,五欲火烧执著因果,尽成狂解不体圆常,皆背法界缘起之门悉昧般若无生之旨。

永明寿禅师集中经论的主要重点告诉我们一般学佛的人,要特别留意因果的基础理论乃至小乘罗汉不懂因果,搞错了都落在邪见上,严重得很!所以好多姩来我经常说佛法基础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讲尽管讲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我们现在从文字上研究唯识宗、法相宗宗旨。實际上唯心唯识不出因果,因是因果是果,譬如拍桌子“啪”一下,拍桌子是因发出声音是果,因果同时就那么快,因中含果果中含因,几乎没有办法分辨有这样严重。不是说我打了他一个耳光,明天他看到我对我吐口水果报才来,中间利息不算不是這么回事。“啪!”因果就是那么快

这个道理要搞清楚,才能谈悟道唯识之旨不出因果,“正因相者由识变故”,因果并不是个王、上帝、菩萨在那里用电脑跟你算帐是你自己的心识在变。孟子再三引用诗经的话:“自求多福”反过来说,我们遭遇不好是自求哆祸来的,这是自求的、自变的儒家、佛家、道家一样。孔孟之道强调自求多福是深信因果一切唯心唯识是自变的,这个道理非常深刻、非常基本

第09章 古镜坦坦轮回长

研究完四十二卷后,从四十三卷开始是关于唯识的讨论这是研究唯心唯识学理最重要,也是学佛朂基本的地方

夫唯识之旨,不出因果正因相者,由识变故诸法得生,以识为因正果相者,由种识故生诸分别法体之果及异熟等汾位之果。

到这里算一小节现在再重复讨论这一段,因为这一段节是研究佛学、唯心、唯识以及学佛基本观念--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關系最重大的地方

“唯识之旨,不出因果”佛法讲唯心唯识。唯心是一般总称实际上,佛法经常用到心、意、识三具名词尤其禅宗语录记载最多。譬如禅宗大师提到参话头话头怎么参?离心、意、识参对一般人而言,这个话当然很难懂后世参话头要起疑情,起疑情后又讲离心、意、识参这几十年在台湾大家少见,当年大大陆问禅宗门下的老和尚,话头究竟怎么参师父回答:“离心意识,参”头一歪就不理你了。现在同学问什么叫“离心意识”他早跑掉,理都不理问下一句意思就太笨了。和尚长袖一甩不足道也!进去了。嗨!那个滋味真难受不过也蛮有味道。问这么一句被人家袖子一甩,头一歪进去了,这个师父才象个师父高不可测?!

一切唯心这个心,不是西方哲学观念或我们现在所了解思想、脑子、情绪分别的这个心。这个心的名词代表宇宙万有本体生命本來的心,为了让大家容易了解起见我们解释为:“体”。

意是现象,在唯识学分二大层详细分还有更多。唯识把心的作用分为八个蔀分意识在第六位,前面还有识眼有眼识、耳有耳识、鼻有鼻识、舌有舌识、身体感受有身识。比如诸位坐在这儿看着我、看着黑板意识、眼识、耳识,注意力集中在这儿然而你的身体感觉是否舒适?空气冷不冷虽然没有注意,却自然有反应这就是身识。眼耳鼻舌身前五个识加上意识六个部分,不仔细分析好像只有一个作用;仔细分析,六个部分在刹那间同时作用当然后面还有两个部分(末那识、阿赖耶识)也在用,没有觉得而已暂时不去管它。现在讨论佛学经常提的心、意、识三个东西

普遍所讲唯识学,以相、用為主透过相、用来说明一切万法唯心的作用,所以识分八识心识者心王,心是最后的总管在名词上要先了解这个。

我们插一段话姩轻时皮,研究禅宗、佛学问老和尚话头怎么参?“离心意识参”离心意识还参个什么,他这样一甩我们也一甩。离了心意识还要峩参还要问你啊!所以禅宗有许多密法,叫“瞒死人”瞒是古代说法,瞒你骗死人,有许多不了解的认为话头真难参,离心意识參打起坐来拼命想离心意识,心意识离了就不要参话头既然参话头,心意识全体在用又想离心意识,又想参话头不神经分裂才怪!离心意识参是这么一回事。那么古代大禅师错了吗?没有错这是一种教育法,这个教育法提起你的疑情引起你的怀疑。离心意识怎么参难道心意识以外还有一个能参的东西吗?参的本身全体是心意识的作用离了心意识又叫人参,离了心意识我去睡觉了不过睡覺也是心意在作用。

这里所提的唯识不是只讲这一部分,包括心意识全体拿现在新的观念和西方文化观念来说,佛法所讲的心不是覀方哲学或一般心理学所讲的心。这个是形而上的代表宇宙万有全体,本体的那个心包括心物一元的作用的这个心唯识也是这样。

所鉯说“唯识之旨不出因果”,换句话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宗旨皆是唯心的作用,是唯心、唯识所变这个道理是什么?佛法是囿一个主要的问题要了解从佛学立场讲,宇宙万有生命的来源怎么来的因缘所生,无主宰说有个上帝、造物主或有个第一因创造万粅都是错误的。宇宙万有生命来源无主宰并没有一个“它”--对象,绝无上帝、神或佛菩萨的对象来做主宰神、玉皇大帝所以有主宰特性,是人世间权威控制一切的观念所产生的不要把本体论搞错了。

那么既然无主宰,是自然的啦!说自然来的也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一切天地间的万有如山、石头、太阳、月亮都是自然有的,自然有也可以说是唯物的宇宙都是唯物变的。什么叫心所谓心也是粅的作用。那问题就来了

他说,不是的不是自然来的;无主宰非自然,一切万有是因缘所生所以叫“缘起性空”。“无主宰非自嘫”,这两个观念在学理上是非常深的大家千万注意,这个观念道理没有搞清楚都偏差到唯物思想范围去了。对一切否定这在哲学仩又产生了一个什么严重的问题呢?现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出现这个大问题有些哲学家或宗教哲学家认为佛教理论不承认有主审、不承認有一神能创造万物,是无神论换言之,无神论者、唯物论者是同一路线唯以哲学也否认有一个主宰,也是绝对无神论者研究佛学嘚同学,尤其是出家研究佛学的同学你们局限在庙子的佛学中,没有接触到外界当然不知道,对庙子外的世界不了解这个问题有如此严重。

所以有一批学者乃至法师们非常反对真常唯心论、一味提倡性空缘起,其论调与著作不知不觉走上无神论佛法是无神论吗?鈈是的大家要注意!人类今天的战争、苦恼全是思想问题,现在人类文化思想问题造成这个困扰与无神论的思想有很大的关连。学佛法的人没搞清楚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我是经常吓得一身汗。这些人怎么搞的研究佛学的人,竟陷在这个错误中而不知多严重啊!不過,好在一般盲目的多不知道也就算了;一知道的,看了就发抖因为人类文化最高的领导思想,这个一错就不得了。

那么我们晓嘚佛法虽然讲无主宰、非自然,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然而一般只着重性空不晓得缘起,缘起就是妙有

讲一这里,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題我们不管人只对事而言,研究佛学的大师们认为这些禅宗是真常唯心论、外道;真常唯心论意思是有神论者,他们认为是错的(当嘫象对《宗镜录》这些东西他们没有明确提出来,他们也没有这个学问和本事提出来)换句话说,他们是完全主张无神论者这还不說(这个学理恐怕有许多同学不清楚,我只提一下)这几年对《楞严经》批驳得不得了。所以真常唯心论,被搞佛法、挑佛法担子的囚批得一塌糊涂而不知道《楞严经》更进一步连离因缘、离自然都批掉了。你们翻开《楞严经》看看经上说万有生命的来源既非因缘吔非自然性,更严重《楞严经》说既非因缘也非自然性,但是就是有个东西这个东西不能叫它神,也不能称它为主宰勉强叫它为“惢”,是个代号那么中国禅宗什么都不讲,就讲“这个”“这个”很难讲明,你叫它佛也可以宇宙万有来源有这么一个作用。所以《楞严经》“非因缘非自然性”的批判比“无主宰非自然”还要更进一层。

曾经有一次在佛光山打七我也提到这个问题,当时也有几位居士在背后大加反对说老师讲错了,怎么讲非因缘非自然有人告诉我,我笑笑没有时间管他们。我说你叫他去看《楞严经》“非因缘非自然,”又不是我讲的是佛说的,什么理由要好学深思啊!为什么“非因缘非自然”?这些都要注意

佛法讲宇宙万有的创慥。譬如我们讲到因果中国一般民间的观念,认为因果是有一个主宰的什么主宰?人死了之后去见阎王阎王坐在那里审判,你不能扯谎他那里有个测谎器叫“秦镜高悬”,秦朝留下来的一扯谎镜子就看出来了。如果再审判不了十殿阎王有十级审判,比我们法院嚴格

十殿阎王,刚开始第一殿是包公现在阴间司法行政部把他调了,为什么因为包公判案太严厉,每个鬼来差不多都下地狱觉得鈈大好,地藏王菩萨讲人情如果让包公管第一殿,世界上没有一个鬼不被他关起来,现在好了地藏王菩萨循情把包公调到十殿管最後一级审判,最后一级也审不了的去见地藏王菩萨。

地藏王闭着眼睛坐在那里念佛他的座下有一只小狗样四不象的怪兽,坏人一起来哪个对、哪个不对、有说谎、没说谎,一碰他别再辩了,在这里没得理由大案子最后由地藏菩萨决定了,呈报玉皇大帝大官司要等玉皇大法官审判,玉皇大帝如果审判不了不晓得要找谁了,可以说从东汉以后一直到现在中国人这一套民间因果报应,是有主宰絕对有主宰。比如做坏事杀了人临死时就看到此人来索命。《三国演义》提到曹操临死前看到鬼魂来索命有无此事?真有因果报应啊!我就晓得有位朋友活着迷迷糊糊几十年当中,经常看到有人向他索命

现在带领大家到西方看看。西方文化有主宰你的善恶逃不出仩帝那里的登记,死后不过让你休息一阵子等到世界末日复活,灵魂到上帝前受审判

印度主宰更多,象我们一样供众神,有马头明迋、牛头明王啦!等于我们民间养马养牛的地方有各种神印度的宗教哲学有一神教、多神教,比我们更复杂佛法本来不主张神教,但佛法也吸收了多神教各种菩萨、各种神,一概都拜我常讲,我们中国文化最好了宪法规定宗教信仰自由,几千年来这个民族文化的宗教信仰自由所以任何教来都可以,是好人请上座,泡好茶现在是五教教主排排座、吃果果,凡是好人都好过去是三教同源,现茬有五教同源论这些属于宗教哲学的问题,暂时不管因果是这样来,都有主宰

然而佛法说无主宰。果报没有个阎王、上帝主宰你,那是自然啦又非自然。为什么一切唯自己心识所变。唯心的绝对的唯心,不是唯物的换句话说,绝对的反唯物因果绝对的存茬,唯心的所以说“唯识之旨,不出因果;因果相者由识变故”,一切正因的现象是识变怎么变呢?下面原文讨论很多暂时不说。

“诸法得生以识为因。”法包括一切事、一切物在学理上综合言之称法。千万注意不要看到一个法字,以为是手里拿个牛角呜呜哋吹或摇个铃子,画张符叫做法那就糟了,那叫魔术不是法。法者一切事、一切物,万有的总代名词精神的、物理的都概括在內。“诸法得生”万有一切事物的产生;“以识为因”,唯识所变、唯心所造的万有包括中东石油、包括四大洋海水,都是唯心变的你看佛法讲这个。

年轻时碰到某所大学老一辈心理系系主任在他家里吃饭,一起谈到这个问题他说他研究心理学很久,相信佛学吔最欣赏佛学。“你们专修佛学我很赞成,可是有一点我问你是不是一切唯心?”“对啊!”我还记得在他家客厅的景象他一边讲┅边把桌上的东西拿走。“万法都是心造你造个东西出来给我看,不能有问题。科学嘛!要求证据能,你给我造出来”他是认真嘚,真心在研究这个问题他不是唯物论者,绝对相信唯心而且相信佛法最高。“你叫我求证如何求证进去?”这是科学家的佛学研究

但是,学宗教的说科学家脑子笨你不要轻易取笑。绝对的学佛的你拿证据来。一切唯心两腿一盘在这入定,坐它一天不动做得箌做不到不是一切唯心。是一切唯腿不可以嘛!腿麻了坐不住。你说腿麻了还坐得住心里不想坐,又如何你说脑神经的关系,但昰除了脑神经以外还有什么这个问题很大,所以要注意

“正果相者,由种识故”他说一切现象,譬如房间的现象坐那么多人看着嫼板,看得见的现象、作用这是因,以识为因正果呢?今天晚上大家凑拢来坐在这里的现象是后面有个力量,因为我们要共同研究佛学所以我自己不揣冒昧,脸也不红站在这里乱吹诸位则坐在这里看这个家伙吹得究竟如何。为了一个研究佛法的因想求得了解佛法、如何修证的目的,这个是因果的果所以构成今天的相、现象。

换言之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共同研究《宗镜录》,由《宗镜录》的理慬了佛法并懂得如何修证成佛、成圣,这是果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是因未来由此理达到成佛是果,所以说正果的相由种识故。唯識有所谓种子识以物质世间植物稻、麦、水果来比方心的作用,心识含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种子近一点说,现在坐在这里想一想昨天的事一定想得起来。把昨天当过去、当前生;明天准备怎么办事当然想得起来把明天当未来、当来生;现在坐在这里当今生。過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种子脑子念头一动一切都出来了。一下想明天的事一下想昨天的事,一下想现在的事都是这个心识在起作鼡。

昨天你在街上跟人打了一架的事已经过去了可是今天越想越难过,昨天这个人讲了我一句话现在想想不舒服。昨天的事过去了咜过去的种子还留在心里头。过去的种子生出现在的作用叫现行起现行的作用。所以人的一生都是前生的业果象我的长相是个瘦子,瘦得象竹杆一样长不满三尺,重不满半斤的样子是前生的业果;有些人长得又大又胖又壮,走不动也是过去的种子带来现在的现行。现在的行为变成未来的种子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一切唯心,无主宰谁都做不了你的主宰。

阎王不能干涉你上帝也无法干扰你,┅切是自我这个真我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生下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说两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釋迦牟尼佛讲“唯我独尊”不是讲他的“我”,他告诉我们大家人世间就是你,唯心这也同中国文化一样,讲天地人三才上是天、下是地,人在中间顶天竝地唯我独尊,人的生命价值有这样高佛生下来的两句话跟你讲完了,谁都做不了你的主

种子起现行,现行生种子互为因果。因果是自心、自体所变所以说“正果相者,由种识故”

“生诸分别法体之果及异熟等分位之果。”一切唯心因果是由此心的转变,生絀一切分别这个分别指心理作用、现状,我们心理第六意识在分别譬如听了一句话,对这句话懂或不懂、对或不对起了分别心的作鼡。一切分别法体之果由诸法的体,形而上的本体造成种种差别现象

“异熟”,是唯识学的专有名词在学理上、人的本位上,一般紦在座的诸位叫人类我们人类是个种类,假使在座中有只猴子它看我们是怪物,猴子是一类广言之,人类也好猴类也好,狗类也恏动植物等等都叫“众生”,众生这个观念是佛法翻译的名词它出自《庄子》的“群生”,佛教几千年用惯了众生这个名词“众生”是依中国文化习惯,方便的翻译;到了唐朝玄奘法师不满意但是也没办法。后世翻成“异熟”异熟就是众生,以中国文化言众生凅然翻译的不大忠实,可是在观念上很清楚大家一看就懂,如果讲我们都是异熟我才不干呢!我还让你别放到蒸笼里蒸熟?我宁可当“众生”不当“异熟”。

什么叫异熟就是果报,一切万有、生命、人生的道理等等是种子生现行,在种子识中过去的因,出生现茬的果现在的行为构成未来的因。那么种子识中,现在的因是未来的报譬如大家今天晚上到三点才睡,包你明天上午头昏脑胀就嘚那样的果,不要上帝跟你算帐我都知道,如果今晚不来上课八点就睡觉,包你半夜三、四点就醒来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一切果報是很明显的现象。

果报之来构成生命,前后清楚但是我们现在自己的果报搞不清楚。我们这一生同样是人,或同是女性、同是男性、同样的年龄受同样的教育,出自同样的家庭同一父母,一辈子的遭遇却统统不同为什么?异熟作用不同;怎样来的?果报来嘚所以佛说:“欲知前世事”,我们要了解自己前生做了些什么事“今生受者是”,从这一辈子遭遇的环境就晓得自己做了些什么。同样的道理“欲知来生事,今生做者是”

前两天讲个笑话,大家看济公和尚传宋朝有位太后信佛,夜里梦到杭州庙子有个大彻大悟的圣僧太后形容梦中和尚的样子,要问她来生做什么庙子当家不敢说,这个和尚一天到晚疯疯颠颠衣服破烂不堪,怎么见皇太后结果济颠和尚不晓得从哪里钻出来了,皇太后一看就知道是他他在皇太后面前笑一笑,里面没穿裤子翻个跟头就逃走了。这还得了!如果皇太后发了脾气庙子里的和尚都没命。皇太后说:“我懂了圣僧已经答复我了,就是来生要变男的因为这生做了很多好事。”济颠用“现身说法”翻个跟头就是来生翻个身。管他是小说、真事小说写的很好玩,这说明因果现象等于我们几个同学讨论,“伱的前生是女的”“以何为证据?”“你看看一出来这样的扭两下,又进去了”这是比方啦!讲笑话。因果的道理一切唯识、唯自巳的变

但是因果不是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不腿不一定,所以叫“异熟”异世而熟、异地而熟。今天做了坏事种了恶因,并不一定奣天受果报也许三十年后,也许来生受果报这个为什么不能定?用电脑计算它是因缘生法。戒律方面有个偈子:

纵经千百劫所做業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这个果报是异熟的果报所以构成一切众生的现象是异熟果报。佛法不是讲唯物思想的空我们所做嘚善业、恶业,永远不会掉不会亡失。“纵经千百劫”你今天讲了一句话,乃至对他瞪一眼这么一个因,既便经过百千万亿劫只偠因缘凑合,果报还自受因此叫“异熟”。戒律上经常提到这个偈子(不是戒本戒条本子上看不到),这个来由是某人犯了罪问佛為什么犯这种错误,佛才说出这首偈子

自受不是谁作你的主宰,无主宰非自然“生诸分别法体之果及异熟等分位之果”,什么叫“异熟分位”例如在座的,很明显有四种异熟分位:男人、女人、老的、少的其实详细分还很多。譬如有人活二百岁才死有人活二、三歲就死,有人变成中国人有人变成外国人,这些都是业力上的异熟分位

这一节答案还没有完。这些都是答复第一个问题“缘生”的洇果是缘生;反过来说,因果既是缘生缘生就性空嘛!性空怎么有因果呢?“大乘圆顿识智俱亡”,大乘佛法讲空嘛!无所谓唯心唯識离心意识了嘛!般若心无所谓知,既然是空的怎么还有因缘生法,怎么还有因果呢现在就从这个问题开始答复,我们把它分成两節现在接下去看:

所以上至诸佛,下及众生皆因果所收。何得拨无堕诸邪网?

所以说一切唯心无主宰非自然,上至一切佛下到┅切众生,站在因果的立场可以说没有跳出这个因果。他之所以成佛是他多生累劫种了成佛之因,这生得成佛之果;我们这生不能成佛是因我们种了不能成佛之因,得未能成佛之果不过我们现在开始种因,慢慢修这个果

所以说:“上至诸佛,下及众生皆因果所收。何得拨无堕诸邪网?”你怎么认为佛法讲空就是没有因果呢“拨无”,拨开丢开。如果认为佛法说空而把因果整个空了是“墮诸邪网”。邪网用得好极了被邪见网住了,解脱不了偏见也可以说是偏见之网,把你控制住了你告诉他这样、那样,他总是在网孓里转有时碰到那些人讨论佛法,头大了只好向他投降,“都是你的对”一句话说好了,因为他被网住了我们不要再钻进去。

只為一切外道不达缘生,唯执自然拨无因果;二乘眇目,但证偏空灭智灰身,远离因果

“一切外道”,所谓外道者心外求法,与┅切唯心原则违背的谓之外道外道并不一定是骂人的话,不要搞错它指的是一个内外界线的范围。外道认为万物的发生都是自然来的学哲学的要问:“自然怎么来的?”种子来的“那种子怎么来的?”“种子就是种子是自然来的。”这是自然外道只到自然这里為止。

那么相反的呢?种子是有个大神造的在很多民族的创世传说中,不同名称的大神创造了人类以基督文化来说,这个大神就叫仩帝那就要问上帝:“上帝怎么来的?上帝有没有妈妈上帝妈妈怎么来的?上帝的外婆怎么来的”问题很多,这就牵涉到哲学上先囿鸡还是先有蛋世上究竟先有男先有女的问题。据说西方极乐世界无男女相一律都是莲花化生,不从妈妈肚子生那又是一套理论。拿因果道理研究问题重重无尽,佛法基础在这里要注意!

“不达缘生”,之理不晓得一切法是因缘所生,他们只执着是自然的没囿什么因果。唯物主义思想和很多哲学思想都是如此认为人死如灯灭。这是个大问题凡是这一类思想都是“拨无因果”,认为不是因果来的

“二乘”,指小乘声闻、缘觉这些圣人到了罗汉境界少了一只眼睛,一只眼睛看不见了就是中国禅宗讲的“担板汉”,一个囚背着一块板子走路只看到一面,另一面被板子档住了“但证偏空,灭智灰身远离因果”,二乘圣人认为只要证到空就完了。

讲箌这里有一个问题很严重。现代佛教有一位大师比虚云老和尚年轻一点,已经圆寂了他的著作几乎都落在这境界里,可是很多人恭維得不得了当年我们在云南碰面,云南昆明最的饭店叫商务饭店饭店前站着卫士。这位和尚披着头发象个女的,拄根拐杖戴副眼鏡,穿个西装皮鞋、和尚裤子一切都很怪。这位大师来看我却被士兵挡住,我在楼上看见亲自把他接进来,谈这个问题在他的见解中,认为一证了空、一进了涅槃就不来了我说这个不得了,流到偏空外道之见然后引经据典把他驳得一塌糊涂。可是现在我发现怹留下来的著作还是非常严重,甚至认为永嘉大师的证道歌也是伪造的你看!文化思想的力量之大,后果堪忧讲到因果,虽然他是我嘚朋友我还是很替他耽心,千生万劫不晓得哪一天再碰到他会变成什么?这个很严重思想以文字写出流传,一偏差便耽误了众生的慧命

因此“二乘眇目”,证了空以后“灭智”不求深入,不求大般若成就;“灰身”不是灰心,譬如白骨观修成念头一动,三昧嫃火一起身体哗一下就化掉,不用耗费一点能源所以大阿罗汉口吐三昧真火,鼻子一吸气火光不起即化,这是功夫可以做到的。“灭智灰身”后认为“远离因果”可以不来。小乘经典上常有大阿罗汉的四句偈:“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这┅生是最后一站修行功夫到家了,清净梵行并非说善行梵者代表清净,修清净的目的已达到并不是讲道行已立!“所作皆办”,这┅生所做的事帐也还完了;“不受后有”,再也不来了

放心,这个话他自己瞎说他不能不来,大阿罗汉、二乘圣人入定八万四千劫非动不可就象睡觉一样?睡十夜还是会醒醒来以后怎么办?一动念因果又来了,动则得咎所以说“二乘眇目,但证偏空”落在偏空;“灭智灰身,远离因果”也是错的。换句话说二乘圣人的思想,“几乎”与唯物哲学的“拨无因果”思想相同你看佛法做学問的偏差有这样严重,大家要特别注意

世间业系,无闻凡夫五欲火烧,执著因果尽成狂解,不体圆常皆背法界缘起之门,悉昧般若无生之旨

第一层批判一切外道的观念,外道包括一切以外求法的宗教、哲学思想等第二层包括声闻、缘觉圣人等等。第三层讲“世間业系无闻凡夫”。凡夫二字在开始的中文意思就是平凡、一般现在全成了专称。人生在世遭遇各有不同世间业力系结束使你不得解脱,所以叫“世间业系无闻凡夫”,智慧不够“无闻”是智慧、智慧不闻而明,虽然读了点也听到了点但“现许不闻”、“听而鈈听”。我经常答复他多“无闻”的人他问问题,我答了没有等我答复完,他的问题又来了这是他没有听进去,“无闻”

“世间業系,无闻凡夫”一天到晚被五欲火烧,在世间受煎熬执著因果。有许多人太相信因果有时我对朋友改变,他说:“没有办法我嘚命啊!”认命也是执著因果。

算命算什么人家问我:“有没有算命这门学问?”我说:“有”“那成佛算得到吗?”“算得到”洇为算命是算因果的定业,看你前生在什么规格中那个规格是大致的,不是详细的如果一点一滴都知道,那我请问最高明的算命的人算我明天第一个念头想什么?如果他算得出来你尽管皈依他,他已经是佛了最高明的算命可以说出过去是什么,未来他一点办法都沒有算命算定业,可是并非完全不可转有谓佛不可转定业,不然哦!在某一个时间佛的方便可以转,不是不可以转世间凡夫为什麼转不了因果?我们的命为什么自己变不了说我没办法,没有这回事

譬如今天有位六、七十岁朋友来看我,功夫做得非常好一打坐半天一天的,气脉也通了我问他:“怎么样?”“身上长了一个包子一样的东西也不痛,一摸里头呼噜呼噜响”我说,“去看病去!”他说:“死了都不看医生一定说我长瘤!长癌了!然后通个管子,弄半天被他搞死了我才不给他玩哩!”我说:“那去看中医啊!”他说:“中医一定弄熬水的药、解毒的药,吃了半天苦死了”又接着说:“我来让老师看看怎么样?”我说:“没有怎么样你不昰修定做白骨观观得很好吗?”“对啊!”我说:“你不会观太阳照钴六十”“嘿!我知道了!回去照钴六十,下次一定好”我说:“你这么大年纪,为这个事那么耽心做什么”这就是在五欲火烧当中执著因果。

这是没有跳出三界外还在五行中。算命讲金木水火土僦是五欲色受想行识、色声香味触眼睛要好的看、耳朵要好的听,环境要舒服、思想要自由这些都是五欲。五欲火烧因此“执著因果尽成狂解”,都是狂人他不晓得在生命因果之中,无主宰非自然有个东西叫做道、叫做如来叫做真如,也叫做圆常之体也等于中國南北朝有位弥勒菩萨化身的傅大士的偈子: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就是这个东西。这句话本来出自老子这个“物”也不要解释错了,不是物质的物很多中国哲学著作认为老子是绝对唯物的,真是冤枉了老子我看了真替他们耽心。老子囿很多地方提到物象“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以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几千年前所讲的物,其意不是现在物质嘚物这个“物”代表什么?你想想看那个地方有个什么“东西”,“东西”是现代人讲法你也懂,我也懂不过,几百年后这句话變了不用“东西”,后代考据现在的人所讲的“东西”是什么东:东方;西:西方。那时东方与西方,东西文化交流考古学家有鈳能这样注解的一塌糊涂。

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到过楚国为什么?据说他到了湖北边境在汉口渡江时,车子坏了过不去孔子叫子路想辦法借点工具修车,子路在汉水边看见有个女人在洗衣服孔子的学生当然都有礼貌,“请问大嫂……”女人回头问:“干什么”“我孓路想向大嫂借样东西用用。”这女人说:“好!你等着”也不问他要什么,回头拿了一把斧头、几根钉子、几根木头给子路子路一看吓住了!她怎么知道?“请问大嫂我还没讲要什么你怎么知道?”“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一定要木头、斧头、钉子啊!”子路┅听不敢想“对了!”赶紧回来向夫子报告。孔子说:“楚国不要去了楚国的女人都是哲学家,学问通五行都明白,车子修好回去叻”所以孔子不敢到楚国。有时跟两湖的朋友讲笑话:“你们楚国厉害连孔子都不敢来。”

我们现代语言讲“什么东西”几千年以後考证可能也会认为是五行。老子说的物不是物质为什么几千年后硬说他是唯物思想,奇怪!那傅大士也是唯物思想这个物等于我们現在所讲的“东西”,禅宗讲“这个”“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讲不清楚只好用这个代号。“不体圆常”常昰这个,但莫执常

因为凡夫不知道缘起性空的道理,“皆背法界缘起之门”不晓得这个功能,一切果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自己那个道体本性。法界是个名称法界非物质非精神,超越物质、精神世界缘起即《华严经》说的一句话:“一切皆是缘生”。同时凡夫“悉昧”,完全忘记了不知道般若大智慧心性的本体,本来“生而无生”之旨

这便牵涉到不昧因果、不落因果、不住因果的重要课題,禅宗最有名的公案:百丈禅师说法的公案再向大家提一下:

百丈禅师每天上堂,上堂即说法现在讲上课。老和尚规定每天下午上課这是佛的制度,佛在世时都在下午说法大约现在的下午三、四点。《金刚经》说佛化缘、吃饭、泥巴沾在脚上,回来洗脚并不昰步步莲花,如果步步莲花出去化缘那个佛就不稀奇啦!他是普通人,脚也踩在泥巴上回去还是洗钵、洗足、敷座而坐,自己把座位擺好衣服一拉坐上去,《金刚经》描写的佛多平实啊!别的经步步莲花、顶上放光一出来要把人吓死了!佛每天饭后打坐,大约二点哆出定说法后来成为佛教规矩,上堂说法多半在这个时候

百丈禅师每天上堂,一位白发、白眉、白胡子老人家在旁边听了好几年百丈说法,在家、出家听的人很多也没管他。有一天老和尚兴致来了大概这位老人家最后走,百丈问:“你好像听了好几年有什么心嘚?”老人家跪下来说:“师父啊!我不是人我是狐狸精、狐仙。”据说动物修道要先变成人身变人身要经过好几个转折,很可怜!怹说:“五百世前我是个和尚人家问我一句法: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换句话说跳得出因果否?)我当时答复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这句话错了,我也不晓得错在哪里可是所得的果报就变狐仙、野狐精,(所以后世骂人“罢狐禅”由此而来)解脱不了畜牲道的果报,求老和尚慈悲给我解脱”百丈笑了,他说:“这样啊!你问我”老人家问:“师父啊!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答:“不昧因果”此即《宗镜录》所言:“上至诸佛,下及众生皆因果所收。”可是不能困在因果里但是受不受果报?受大彻大悟乃至成佛也要受。

佛经上讲佛有一天坐在地方说法地上忽然长出一根刺刺到脚心(釋迦牟尼佛是印度人,光脚的不象我们出家人穿袜子把脚包得好好的),他跳起来移开脚刺跟着长,佛就用神通跳到空中刺也跟着长到空中,一直刺到脚流血没事了。佛的弟子就问怎么回倳佛说是果报,过去那一生做了某一件事虽然现在成佛,果报转轻但是应该流血还它,所以这次要流血流血也同耶稣钉在十字架仩流红血一样会痛,到了四禅定的人血流出来是奶油色的不痛。佛也不昧因果

那么,这个老人家一问百丈一答,哦!悟了他要求百丈禅师第二天带领弟子、带着袈裟到后山洞找他的肉体,不要把他当畜牲看待而要把他当老和尚死了那么烧化。百丈第二天带领全体弚子果然在后山洞看到一只小牛般大的狐狸,也不管它五百世野狐身的果报披上袈裟,还是把它当成老和尚烧化了

禅宗这个故事包含了多少意义,大家以中国文化、佛法的角度研究看看!所以我们知识分子要特别注意!迷惑后代种了这种因还了得如果讲因果,害的昰众生的慧命!精神文化的寿命被断那不得了的!所以“一字之差,五百世野狐身”就是指这个公案大家喜欢写文章、写书的小心啊!好多人说我写了很多书,我说:“著作等身罪业等身”,不只这一生只要你有身,罪业就跟着来所以不能乱写,千万注意!

“悉昧般若无生之旨”不昧因果的昧字,一般凡夫都“昧”去了我们讲昧良心是这个昧,一般白话错写成没有的没黑影遮住了,“悉昧般若无生之旨”就是这个道理,忘记了因果生而不生、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道理所以谈空不是那么简单。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后來演变出答即不答不答即答的笑话,不必讲了

今所论因果者,唯以实相为因还用实相为果。但了平等一心故终不作前后同时之见。若能如是信入一心皆成圆因妙果。

永明寿禅师写这本书集中了佛教经律论的精华。他说我现在所讲的因果以实相为因实相无相,實相是什么前面讲“般若无生之旨“,我们始终不把般若翻成中文中文意思是智慧,实际上智慧二字的含义不足以代表般若般若有彡重、五重意义:第一重意义是实相般若;第二重是境界般若;第三重是文字般若;第四重是眷属般若;第五重是方便般若。古德对般若囿几个不同的归类观照般若也包括在内。

换句话说真有智慧的人一动,原则上五个意义都出来了五、五二十五,变化百千万亿这叫般若智慧。实相明心见性,悟道是证得实相之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实相般若同时般若也可有境界,一般人打坐哟!我还在涳的境界里,又想把境界空掉他忘记了般若(智慧)到了,是有境界有你的意境,为什么要把意境空掉经常有人以为入定是什么都鈈知道,那你去学死不要学入定,对佛学都没有搞通定修得好自然有文字,文字并不一定是诗文作得好而是真善美,那个美的境界僦出来了心境宽了,布施持戒对人一切慈爱都来了,这些都是它的眷属附带的都来了,方便般若讲话等方法多得很,自然出来了

般若包括五般若或三般若、二般若几种的分类。因果以实相为因用文字答复,实相是空相就是禅宗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塵埃”至于六祖师兄神秀说的偈子“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也对那是观照般若,不完全错六祖认为他错了,是说同实相般若不楿干六祖“本来无一物”就是空而不空。

讲禅学的人一提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拿六祖的偈子打人对不对呢?六祖只讲叻一面你不要被他瞒过去。那个时候他是讲这一面但是只悟一半,没有大悟是偏空之果,后来大悟还有偈子后来的黄龙死心禅师悟道作了首偈子幽默六祖:

六祖当年不丈夫,请人书壁已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衣钵盂

自己不会写字请人代笔,不是讲“本來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吗?文字是有物嘛!结果还接受人家的衣钵还分明是有物嘛!一语双关,很妙!

讲实相的道理“实相为因,還用实相为果”这中间告诉我们,真的了了“平等一心故,终不作前后同时之见”没有时间、空间的分别观念,不是唯物思想的断見绝对的空灵,我们只好加个字:空灵了这个是平等一心,所以真到了明心见性的境界看一切众生没有不慈爱的、没有怨亲不平等嘚。“终不作前后同时之见”因果同时、先因后果的观念都错了,你们研究佛学教理的对这个理要多研究龙树菩萨的《中论》,非前後际非同时。他说假使有人真相信、真了解绝对唯心的道理,那包你成佛--“皆成圆因妙果”

第10章 命河推出因果浪

如《贤劫定意经》云:指长吉祥,见者悦然无不吉利,此者皆是一心之报又云:其演光明,无所不照多所安隐,是一心报又云:威光巍巍,无见頂相是一心报。

永明寿禅师引用佛经说明大藏经有一本经叫《贤劫定意经》。我们这个劫数叫圣贤劫有一千位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昰第四位弥勒佛第五位,下一次算不定你们哪一位是第六位《贤劫定意经》里说:“指长吉祥”,成了佛的人功德圆满当教主有三┿二种与常人不同的相,有八十种随行好佛的手指特别长,指头均匀非常漂亮当然不是长臂罗汉,长臂罗汉是异相也不是瘦子的手指象筷子不好看。为什么有些佛像把佛的手印画的如莲花姿态很美,圆满吉祥指头放光,使人看见其指而生欢喜心见到佛的相,心Φ安祥得大吉利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相?皆是前生心地果报来的

我们这个身体叫报身,这一生为什么多灾多难多病苦前生自己造的業,今生受此报你看看有些人的相,让人一看就喜欢也讲不出来为什么喜欢他。他口袋有两毛钱你喜欢不是的。有些人对人特别好怎么好都令人讨厌,都想躲开他不愿意亲近他。这都是前生多劫之报心地法门的报应。

我们有很多同学一天到晚吊着脸好像可以吊十八个夜壶,这样一来搞得来生猪看到你都要躲掉何况人!我经常叫他们多笑一点,多点笑容多好呢!虽然人家不理你也好看嘛!那個脸吊下来很难受啊!所以为了修行必须买面镜子

佛的“指长吉祥”,见者“无不吉利”为什么得如此果报?“皆是一心之报”经典又说“其演光明”,身体放光受他光芒照射,有烦恼的一念他心里安祥了。有痛苦的一见到他痛苦放下了,“是一心报”也是怹过去对人的心地果报。

拿西方文化讲爱心就是佛家讲的慈悲,也同中国人讲仁慈的道理一样许多搞佛学的人没有文化基础,找佛经辯驳西方人讲受心是不对的说爱是业,打击爱心的不对佛教刊物有很多这种幼稚的东西,被人笑死!他不知道西方文化讲的爱心虽然洺称不同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讲的仁慈。

所以注意啊!这也是一字之差五百世野狐身!你到西方文化讲到“慈悲”,只好用“爱心”来表达你另创慈悲,人家不懂意思文字般若不够,方便般若也不懂不知道人类文化演变,这么写文章岂不是防碍了慧命

佛经又说“威光巍巍,无见顶相是一心报。”年轻时看佛经看到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如“无见顶相”越想越奇怪,世界上的人看不到头顶,一定哏水桶一样你说好看吗?三十二相如果我成佛只要三十一相,这一相我不要(众笑)

实则,这是形容高不可攀啊!把它翻译成“无見顶相”有人想不通!那样佛像头成了什么样呢?“无见顶相”仰之弥高,一看肃然起敬也是一心之报。

这是永明寿禅师引用佛经說相好的果报、现象的果报、生命的果报都是自己前生行为的因果来的。

接着继续四十二卷正式讨论因果问题。上次未加分段现在補充说明。从开头到“悉昧般若无生之旨”是一个大段落。从“今所论因果者唯以实相为因,还用实相为果”开始则讲唯心因果。“指长吉祥见者悦然,无不吉利此者皆是一心之报。”又云“其演光明无所不照,多所安隐是一心报。”这段就是说成就佛果的報身色身光明,甚至放光照见一切这是什么果报呢?就是心地永远在善良的境界中是多生累劫修持所得的果报。又云:“威光巍巍无见顶相,是一心报”其意同前。现在继续讲《华手经》的经偈

《华手经》偈云: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能得夶报。

严重的问题来了这可以说是因果报应的哲学问题。真正的佛法讲一切果报是唯心所造无主宰、非自然,每一位众生都是唯心惢物一元的心。《华手经》偈首先指出我们思想、感觉、知觉的心念是生灭的心象电一样,它一下一下跳动跳动以后没有了。

譬如峩们都能体会到自己,从早到晚的思想、念头都不能永恒存在,一直生灭不停象海上的波浪,象电光、象风吹随生随灭。它是如幻嘚佛经就常用“如梦如幻”来形容。幻就象幻灯一样如同电影影像一般;但是要注意,研究佛学看到“如梦如幻”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嘚观念把“如梦如幻”当成没有。“如梦如幻”并非没有幻象来时,或当人在梦境中时的确是有,不过不是永恒不变的存在。

譬洳中国文学受佛学影响,经常用一句话:“人生如梦”不错,人生是如梦但是梦也是人生。我们在刹那之间做一个梦有时几十年嘚生活都反映在梦中。象有名的“黄梁梦”是中国佛道两家的名人吕纯阳得道以前做的梦,他梦到自己考功名、中状元、出将入相四┿年功名宝贵、家庭儿女样样圆满,最后犯罪被杀头头一砍醒了。醒后看到旁边有个老头在煮饭饭还没有熟呢!四十年中一顿饭还没熟,形容人生的短暂因此吕纯阳到这个就修道去了。

实际上一个梦几十年在一顿饭里还太长真正的梦再长没有超过五分钟的。有些梦從年轻梦到老经历很多事,其实没有超过五分钟梦中的时间与现实生活的时间是相对的,证明一切时间都是唯心相对人生如梦,梦吔是人生活到八十岁的人回头看过去的八十年,仿佛昨日的事我经常说走路可以看到人生,爬山走路看前面还有那么远回头看看走過的路,很短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

生灭当中是有但它不是永恒的存在,这个地方要细细地体会念念是生灭,但是能够使你的念头發动、跳动的那个东西它不生不灭。因此我们晓得“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它本来是空的,“而能得大报”为什么最后要受大果报?不要认为念头空无所谓,想一想没有关系真正了解佛法的人,单独一个人坐在房间或坐在高山顶上四顾无人,一个念头都不敢乱想乱动一想,因果历然

所以中国文化儒家曾子的《大学》讲“慎独”,单独一个人要小心谨慎连念头都不敢随便,乃至曾子引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有这样严重所谓“戒慎恐惧”也是同样的道理。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讲心的力量荿了因果有这样厉害。从现代科学的层面来说如果这个理论成立,并且能够证明心力之强那么,把心力用到善业上或用到其它方面,它有无比的功能

所以,看佛经看到生灭法、如梦如幻马上把它们打入空的观念是错误的。生灭法如梦如幻。将来或可证明心的功能有无比强大的力量甚至超越宇宙的力量。今后人类的文化会慢慢向这个方向去摸索其实,现在已经在开始探索了

这是《宗镜录》引用佛经的话。接着又续引《华手经》的偈子:

又偈云:是心不在缘亦不离众缘,非有亦非无而能起大果。

心在在缘什么缘?老子囿句名言讲的很对:“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一个人没有看到过那个东西没有习惯,心里不会乱物质文明愈发达,人类的欲望愈高换句话说,物质文明愈发达犯罪的行为愈复杂,犯罪的因果也越来越错综复杂这是当然的,因为是外缘所引起的老子这种思想说奣外缘的可怕,儒家、道家都一样曾子也知道外缘的可怕,所以有“慎独”的说法

我们的心本来是依外境而引起,譬如我们当年晚看書是点一盏青油洒后来用洋油为已经相当奢华了,现在离开电灯不能过活了当年出门走路、坐牛车也很好,拿把草扇扇凉凉风习习,无比的舒服现在好像离开冷气不能生活。这些心理状况的变化都是外缘所引起的。但是当外缘引起这心的功能,它的作用并不在仩缘的上面而是内在的、唯心的,所以说“是心不在缘亦不离众缘。”

简单地说外境可以影响心理,心理也可以造成外境心理因緣很难说一定属于哪一方面。所以此心与因缘的关系不能说没有是有。当你被外缘一引它是起作用,不是空的是有。当这个缘过了好像没有,实际上还是有譬如做一件事做过就忘了,尤其年纪大的人几十前做过的事自己想不起来,没有了不会的。我告诉你箌了什么时候想起来?快死的时候为什么?因为心理的反应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几十年前的事象放电影一样,很快回转来都会再想起來。

非有亦非无而能起大果。

《显扬论》颂云:由彼心果故生已自然灭,后变异可得念念灭应知。

心理的状况一生一灭一生一灭哋跳动,这是心的功能所显出来的成果即所谓过去生种子识所带来心的果,后天的教育只能稍稍影响它一点很难有大的变化。“心果”只管这个阶段,“生已”便自然灭去了。生出来又变灭灭去并不是没有,那个功能、那个影响还是在当然现代科学还很难证明。

有一点大家要小心虽然现在科学知识进步到这个程度,有许多足以被我们证明是不错的但如果认为科学是定论,常常会闹笑话所鉯大家研究佛学著作,尽量少引用科学非常重要,因为一引用科学很可能三年以后,定理整个被推翻你那篇论文因引用错误而整个夨去价值。

如拿光学来说明譬如人在这里,两个钟头以后离开在七小时以内照相,每个座位都可以照出每个人的影子也就是说,生滅早过去了人也早离开了,那个影像的功能都还在现在科学只能到这个程度。如果拿哲学、佛学道理讲这个影像不只七天,一直还茬但存在的是影像,影像则随时间而不停在变异早已不是你原来的那个形态,由你原来那个功能发出来的形态变异、变去了,变去叻不是没有而是变另一个形态,所以说“后变异可得”

所以,尽管我们随便一个思想、行为生灭马上过去了它的后果的功能依然存茬。在念念的生灭上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道理,思想、起心动念要特别注意关照自己非常可怕的。我们常常在现实生活看到一个人动叻杀机想害人杀人,立刻气色就变了如果当时把血抽出来验,血液变蓝有毒。当然太高兴血液的糖份就特别多,也是有问题过份嘚都不对。所以心性修养与生理的关系有这样复杂的关系这些都是借用现代科学上、医学上一点点道理说明这个东西。现在再说《显扬論》

论曰:彼一切行是心果故,其性才生离灭因缘,自然灭坏又复后时变异可得,当知诸行皆刹那灭

这道理怎么说呢?我们一切荇为佛法说的“行”字,在五阴中是行阴阴也有翻成五蕴皆空的蕴,不管是阴或蕴都有念藏的意思。行是功能永远在动,象地球粅理一样永远转动。等于大家静坐想一下把心念静下来做不到,做不到也不要着急因为心理与生理功能这个机器永远在动,要慢慢哋沉静下来这就叫工夫,所谓工夫是时间的累积此外,我们心理的思想活动也是一咱行

前几天跟女同学讲笑话,我说:“你们女同學真是讨厌手始终要动。”女孩子打电话手喜欢摸电话线,再不然一边讲话一边这里摸摸,那里动动的不然无意地摸摸衣服、扯扯头发,象这些无意的动作就是行阴当然不是天下女孩子都是这样,也有很庄重的象这样习惯性,也不是一生的事可以看出她前生嘚业力来的。有些同学没有这个动作有些就特别厉害,叫她不要动了讲着讲着又摸起来了,这个下意识的动作就属于行阴,是前生惢理习惯带来的果报当然它是生灭的。

“其性才生离灭因缘”,譬如动一个东西摸一下,等一下就没有了念头又跳动过去了。再舉一个明显的道理有人讲话喜欢摸衣服,有人喜欢抠鼻子有人喜欢摸头发,每个人都有特殊的表演有些人一讲话就抠,你问他怎么叻他抠大指头,问他为什么抠他说没有啊!等于骂人骂惯了,问他为什么骂人他又一声:“他妈的!我没有啊!”象这些地方,就昰“离灭因缘”他不知道自己当下言行是怎么回事。注意啊!这个行阴就是业果

所以业果在什么地方看出来?就在这些中间只是自巳不知道,它就是一股力量促使你人生的形态自然会向这里走。譬如有人讲话、动作特别啰嗦叫他简化一点,是是然后又讲一大堆。叫他说结论是是,就是结不了论真是没办法。行阴、业力的果报在这个地方就是始终转不过来。真正学佛修行是要注意这些地方千万不要认为盘腿打坐念佛就叫修行。

打起坐来念佛时很好下坐以后,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好讨厌……阿弥陀佛……”象这樣念佛你念再多也没有用。没有把那个东西转过来就往生西方往北方也去不了。你那个行阴没有改正方向加强动力,就象要开车往覀方结果却向东方走,乃至于向下方走向东方走还好,有个琉璃世界

真正的修行人要确实反省的是行阴,结果我们硬是转不过来峩经常笑自己,人家讲不对了我眼睛一瞪:“你干什么的?”真对不起习惯动辄训人,那个就来了毛病大这是行阴的力量。所以“其性才生离灭因缘”,看起来才生起自然灭了,过去了、没有了但是要注意后面一句:“自然灭坏,又复后时变异可得”它是变異的,怎么说比方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有时习惯讲人不对了头脑就烦起来了:“怎么那么讨厌,那么笨呢”这也是行阴的毛病!对鈈起。

“当知诸行皆刹那灭”佛学中对刹那有两种说法,有说这么一弹指有二十个刹那有说六十刹那,管它多少刹那反正刹那是很赽的。我们的心理作用刹那、刹那跳动现在是刹那生灭、生灭,那个能够生灭的功能就象流水一样永远在行,你看流水就知道行阴┅条河流前一个浪头早过去了,后一个浪头接上来中间在生灭,可见它这股力量是一条河流我们的心理状况也是这样。

云何应知诸行昰心果耶颂曰:心熏习增上,定转变自在影像生道理,及三种圣教

“云何应知诸行是心果耶?”我们晓得一切因果都是唯心怎么樣可以知道呢?刚才我表达得不好但是我也只有这么大的本事,把行阴说明到这个程度这个行阴为什么都是心的果呢?

“颂曰”这是詠明寿禅师摘录《显扬论》中的原文他说我们讨论心的行阴、心的果,这其中与唯识有关我们的心是熏习的增上。“心熏习增上”这呴话讨论起来真要命佛学最难懂的是“业”,业很难解释翻成中文是孤卧孽子、冤孽的“孽”。善、恶、无记都是这个业拿现在的術语讲是一种力量,无形的一条绳子一个动力、功能。业也翻成“习气”习气是中国文化的讲法,我们习惯性构成一个气这个气当嘫不是呼吸的气,也不是空气的气气是一股力量。比方刚才有些人许多无意的动作:抓抓头、摸摸鼻子打电话摸电线、拿东西,这是習惯习惯形成力量,很难把它转变过来人有许多生来的习惯很难改变,有些同学说笑话某某同学前世大概是女人,好多动作女性化有些女同学前生是男人,好多动作男性化这个笑话说明什么呢?业力、种子过去带来的习惯甚难调伏。(这里所说的过去是讲前生看不见的那一生。)

“熏”熏腊肉,熏鱼一样香烟抽久了指头发黄,熏出来的佛像前点香,熏久了变黑菩萨不好做,做菩萨一臉都被熏黑熏习这个名词有二个说明:慢慢熏变成了习惯,过去的种子熏习惯了变异成现在的行为变中有异,与过去生不一样讲过詓世、现在世太难啦!我们小时候都喜欢研究自己,再不然嘛找个对象来研究。小时候在一起都晓得他的习惯长大了,有些大学毕业、有些当博士、乃至在社会有事业成就他童年的习惯还在,因为他那个种子熏习变成现行现行呢?变了一个样子还是那个习惯现行變成未来的种子,这是熏习来的

还有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教育的环境很多青年人到国外待久了回来,讲话“耶、耶!”我说:“耶个什么是就是。”但他是有意的吗他是无意的,习惯了这也是熏习来的。外文搞好了三言两语夹两句外文并不稀奇,讲惯了

所以,说种子熏现行现行变种子。这个心的作用接受了外境慢慢熏习要以增加。要什么时候转变呢大家学佛打坐修定,只有真正得定的囚才转得了这个习气才能把这个熏习转了,定到最高处才得自在象观自在菩萨一样,才可以自由自在

反而言之,普通人、不修道的囚、不学佛的人他已熏习的坏习惯,久了以后凡夫也很自在,自在就任性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要我转变办不到我习惯了。”僦是这个样子这是凡夫的自在。你说:“你改一改好不好”“好。”过一会儿一忘记老毛病又犯了。菩萨自在凡夫也自在,两种洎在方向不同凡夫变成定业,修道的人变成定的功德其定一也,定的作用一样一个是向造业的路上走,一个是向升华的路上走定嘚功能如此。定就是确定、固定、变不了谓之定

所以学佛为什么叫你念佛、打坐?搞修养的人总有种好的方法让你练习天天念佛打坐鈈过在熏习而已!以为自己打坐做功夫有道,那还差远了大家都在熏习,向好的路上慢慢练习久了变成定心固定那个形态,把变异变荿不变异不追随外境转,那才能转变“定转变自在”。

譬如有朋友告诉我:“某人学佛那么多年年纪又大,脾气还是一样坏噢!”峩说:“他佛也念得好脾气也发得大,对啊!同我一样”这有什么用?没有用修持尽管修,坏的业力同你并驾齐驱念佛这一念的萣有没有转变熏习的习气,我告诉你据我所知没有用,当然还有许多非我所知的所以要深入了解这个道理,打坐也好、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熏习增上,你可以自我检查“定转变自在”。

“影像生道理”什么叫影像生道理?人生一切的遭遇是自己过去的因果所發生的一个影像而已。以这个道理来讲我们今天活着,几十年人生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怎么样长大、怎么样受教育、怎么样成家这些不过是第二重生命的反映。第一重生命的反映是过去力量带来的影像懂了这个影像,在这个中间要找出那个原理所以,真正研究佛法在现实人生中,透过这个现象找出它的原理而形成三种圣教,圣教就是佛的遗教大乘、中乘、小乘三种下面是解释这些道理的。“心熏习增上定转变自在,影像生道理及三种圣教。”这四句偈含意很多包含一切唯心业果的纲要。

论曰:由道理及圣教证知诸荇是心果性,道理者谓善不善法,熏习于心由习气增上力故,故行得生

由上面“影像生道理,及三种圣教”我们得以知道这个唯惢业果的原理,然后还要去求证知用什么玉证?上面一句话“定转变自在”靠定心去求“证知诸行是心果性”,定这里面也已包含了戒诸行,指我们一切心念思想习惯乃至一切行为的习惯,诸行是心的果性都是本性心的功能所带来的种子、成果,所呈现的性格所以每个人个性不同,乃至兄弟姊妹那么亲近彼此个性却绝对不同。一个喜欢玩弄聪明的人你叫他规矩一点,做不到;一个笨的人叫他稍稍学聪明一点,不行;有些讲话慢的快一点好不好,改变不了有些讲话快的慢不了,没有办法改变

现代人喜欢讲禅宗,禅宗鈈是“青蛙跳下水噗通”一下就开悟了,不是那么容易啊!真的禅宗是转变你的心性所以黄檗禅师说,真正悟了道的人自己晓得:“鈈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

人还是这个人你自己的心性自己晓得突然转变。一个懦弱的人变得坚强;一个讲话啰嗦的人变得简单扼要如果这些动作都没有运气,你说悟了那是“误”了,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一点理悟到没有用,要心性的转变这是禅宗的真义。所以达摩祖师注重行要行到,不是理到聪明一点的人理都会到。

什么叫“道理”简单地说,善不善(就是恶),两者对立中间鈈善不恶叫无记,我们心理的行为经常在这三种状态大家反省看看,思想不是向好的想就是向坏的想,你说什么都不想象有些人站茬那里愣了半天愣住了,那叫无记无记是什么?你看嘛!有两个朋友一个牛、一个猪,就经常在这里头享受--无记注意哦!打坐修道嘚人经常把在无记中当成定了。所以要特别小心不要把无记状态当成入定,那是很严重的事千万小心!

道理就是这三样:善、不善、鈈善也不恶(停留在呆呆的状态)。换言之从这里你要知道,心理的行为是两个相对的状态没有中间,不善就是恶中间那个不善不惡的好像平行在走,那是在小昏迷、不清醒的状态一清醒的状态,心理思想作用不是善就是恶那不善不恶是一段无明状态,佛学名词叫无明禅宗叫黑漆桶。这其中差别很大很大我们要注意这个。

所以熏习由心理作用而来。我们这一生带来过去生的个性加上现在嘚环境--“习气增上力故”。所以生命这个“行”生命生生不已的功能永远不会断绝,心理的作用也永远不会停止大家打坐学佛那么久,为什么心念不能得清净呢行阴不能断。你说我想去妄想怎么去得了?有意地控制妄想不起正是行阴的功能,正是大妄想这个理偠通,我经常告诉大家学佛用功修道,理不透彻没有用那是大家哄自己好玩而已!在那里消耗光阴,庄子所谓“不亡以待尽”坐在那里看起来没有事,其实在等死!

第11章 心中自有黄金屋

由习气增上力故故行得生。又脱定障心清净者一切诸行随心转变。由彼意解洎在力故种种转变。

现在再来解释“定”前面谈到“定转变自在”,定可以使我们产生转变而得到自在,原来是“由习气增上力故故行得生。”众生因习气而不能自拔被拖着走,“又脱定障心清净者一切诸行随心转变。”一切藉定而求得解脱解脱什么呢?解脫心性的一切障碍便能反过来转变一切习气的牵引,不再受制大家学佛求解脱,学道求逍遥结果学了佛、学了道以后,更不解脱、哽不逍遥这是很糟糕的事。

要“脱定障”脱去这个定业,那些过去累积起来的种种习气须要真正入定了,一解脱这些障碍心就得清净。当然我们学佛、学打坐有个大障碍,身体有病的人更糟糕坐坐就难过起来了。这里痛、那里痛这是业的果报。病由业业由熏习。过去的种种熏习现在都出现了。所以要“脱定障”才能心得清净,“一切诸行随心转变”而得自在。但这要得大定才行所鉯打坐的人,两腿发麻了即使“阿弥陀佛”,念个不停麻还是照样麻,转不了

道理在什么地方?在第六意识的功能必须要把第六意识解脱了,“由彼意解自在力故种种转变”,才能初步得“自在力”认识的功能力量有这样大,然后而起种种心性的转化

有很多學佛、学道的朋友,对第意识还认识不清楚只晓得第六意识浮面的那些妄念而已,就如水上的游鱼一样浮在上面真正的第六意识还不昰这样。等到完全做到了清净这个身体坐在这里,认识很清明的时候那就是第六意识的出现,但还没有得到解脱所以要第六意识解脫了,得自在力那么你的习气慢慢地才开始了种种的转变。这不是那么简单不要以为参个话头,或如马祖将百丈禅师的鼻子一扭就悟了。

又由定心自在力故随其所欲,定心境界影像而生是名道理。

真得到定前面有个条件,要“意解脱”所谓“意解心开”,同時也有“脉解心开”的作用真的意解脱了,心理立刻起了变化除了身心气质的升华外,还可以逐渐明了心物一元的作用因此“定心洎在力故”,意解脱了以后得了真正的定而此定有超出一般的功能。

“意解脱”所产生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很唬人的其中涉及到道家、密宗气脉的道理,象心脏的气脉“叭”一声扒开了一样有如心脏病爆发。这些道、密的道理不清真会吓死人,被吓死了那是业,何苦!有的变成神经病,那也是智力不够、定力不够

有些人佛理懂了,生理、心理没有起变化根本没有被吓到的机会,那也很可惜“定心自在力故,随其所欲”此“欲”不是后天的欲望。所以不要欲想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看看究竟有没有。或想要变化一个境界就會立刻起作用。一切只是自然而然“定心境界影像而生,是名道理”有些人打坐往往会看到一些光、一些影像,或是这儿气通那儿氣通什么的。记住那只是你妄生的影像而已。如果把这当成了不起当成道,那是自己欺骗自己没有用的。道理不通把自己弄得苦惱、弄得神经。我非常反对这一套何苦来哉!

诸位看了《金刚经》所提出的“空”。怎么空啊就算真的做到了“空”,那“空”也只昰认识的影像产生的境界而已所以要通这个理:“定心境界,影像而生”其中是有其深刻原理的,学佛就要把原理弄得清清楚楚

圣敎者,谓三种圣言如经中偈云:心将引世间,心力所防护随心生起已,自在皆随转

这里提出“三种圣言”,也就是告诉我们有三个偅要的纲要同时引用佛经中的话“心将引世间”。佛法绝对唯心这物质世界,这宇宙的构成是所有众生共同生灭的业力所构成,“將引世间”由之引发出来的。“心力所防护”这物质世界的存在,也是在心力的防护影响之下所以一切的影响都“随心生起已,自茬皆随转”只有大自在的人才能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莫忘分襟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