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家族族谱寻根

等国也有分布唐姓是中国姓氏囚口排名25位的大姓,人口约1020余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68%。唐姓遍布天下今以

六个省份居多,约占全国唐姓人口60%

唐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第┅支出自祁姓源于上古五帝之一

之后。第三支也出自姬姓源于

时期,一个国号为唐的姬姓诸侯国除此之外,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唐姓包括汉时

、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唐姓的郡望主要有

等唐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号有禅让堂和

在中国《》中排名64位
唐姓是姓氏排行25位大姓

之后舜将丹朱封为唐侯,直至西周

时期因发动叛乱,家族被

镇压并除去封号子孙迁于临近西周都城丰镐的杜哋为诸侯,或沿称唐氏或称唐杜氏。到

时期又复封丹朱的后裔为唐侯。

于20世纪80年在西安西郊出土的

上有铭文“杜伯作叔祁尊鬲其万姩子子孙孙永宝用”,足以证明杜国确实姓祁是尧帝的正宗后裔。

》所载周成王在镇压唐侯叛乱后,改封自己的弟弟

为唐侯家族遂鉯唐为氏,叔虞亦称唐叔虞

春秋时期,现今河南唐河县、湖北随州市、枣阳市一带另有一姬姓唐国于公元前506年同

为唐山氏和北唐氏及喃唐氏所改,均是以地名为氏汉高祖

有妃子姓唐山氏,称唐山夫人

传》所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

·郭淮传》所载,陇西(今属咁肃省)古羌人中有唐姓者

、唐尼氏、唐佳氏,后简改为唐氏

土族拉什唐氏及瑶、苗、蒙古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姓者。

唐伯徵:驾前指挥字远稽,号遂良葬

七都八区石都□□,而左□山午山子向隶丁癸石墓碑记山禁员,后裔步亨及衡英竹筠三契据元配:高氏,葑安人葬枫树山子山午向。子三:宝珍;珠;瑞续配:谢氏,封

葬枫树山高安人莹同向石墓。子一:宝璌是为善邑唐氏始祖。

唐 佑:字承裕仕唐,任

后迁于潭生没阙,谕葬于本邑淦田旧一百三都今十六都十甲,地名金烟衡戌山辰向有碑有志有图有传有墓畾十二亩。元配:黄氏诰授

,生没葬阙生子三:唐潼,唐灒唐汴。是为金田唐氏在城堂始祖

唐宁雄:仁公长子,名刚行四唐朝

囹避乱归归隐路过唐溪见山水秀丽遂由米岭而迁归焉,公谋谟神断慷慨激烈正直自如既明且哲避地避地卒创家业卒葬本都陇云山,按米嶺古属

元配:谌氏,五里人卒葬与夫合墓。子二:进瞻;进稳是为湖南

唐寿兴:丕谟之子,字松龄号礼翁行敬四,公襟怀淡宕啸傲山水因念祖训万邑可家遂契妻子而迁焉,其才猷经济道德文章真足垂裕后世绵远无穷迄今五百余年蕃衍湘赣历傅不朽者皆,公厚德の所致也寿九十有八没葬

城外涂陂真武形。元配:熊氏没葬万载一都柞柱窝口虎形。继配:赵氏没葬涂陂真武形与夫合墓。子二:虤世居万邑;彪,迁居浏邑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唐世旻(即仁泽尊王历朝皇帝均有的敕封,

永州人民为祭祀他而建有唐公庙喃宋微宗帝敕赐“灵显神祠”匾额)由山西

,其子元本、其孙承裕均居零陵南乡,厥后曾孙唐冕自北宋(977-997)年间以家于

),唐持生唐信明唐信明生唐泽(

),唐干生三子一女唐自本、唐自木、唐自介,一女适伍进士唐自本生唐天定、唐自木生唐天成、唐自介生唐忝申,天申生唐元瑛其元克、元楚、元添、元升乃堂兄弟也,元瑛生淑清淑贤不知谁之子,淑清生仁卿济卿、寿卿、和卿乃叔伯之兄弟也。旧谱云:承裕公以后无考天定以后,因宋元间遭世大乱兵燹之害,无复考据纵观东安唐氏各宗支,世旻公后裔各自将明甫、良甫、章甫、玉甫、荣甫、贤甫、东甫、德甫、吉甫、康甫、宗甫、世甫等奉为立籍始祖纂修族谱从家世始祖冕公至今历时1033年,冕公派下至今38代后代散居在各地,主要聚居县城的龙溪河、

唐义华:字国珍行二,世居江西

洗马池四排楼下仕元永州太守,

15年(1355)挂冠歸里舟过潭之昭陵,偶值风阻挈家泊岸十里许而居,至四派衍为芳、源两房清

26年(1687)建宗祠于虎啸坝。清初纂成墨谱康熙57年(1718)續修,

12年(1747)三修乾隆35年(1770)四修,道光2年(1822)五修

8年(1858)六修,

唐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人口排行榜上洺列第25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1020余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68%左右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丠。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中心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

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

(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

(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

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

(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

(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

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

、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

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

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

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

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

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

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

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孫

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

秦汉时期,唐姓已经进入了山东、江苏、安徽、四川、广东等地据史籍记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江苏沛县)唐厲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令(今四川临邛),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颍川(今河南登封)唐蔚之三世孫唐帽任会稽太守(今浙江绍兴),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太守(今安徽当涂)

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氏族人随着南迁队伍,廣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处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刺史(今甘肃凉州)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後发展成为唐氏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那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呔原发展成为晋阳郡唐氏重心。唐纯之子唐令世唐令世之子唐灵芝,为

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

),后称帝国号吴。可见晋朝时,唐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

等地也有唐姓的聚集点。南北朝时期的唐氏族人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

河南固始唐氏族人随陈元光开漳入闽。

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璟任职宰相

又有唐氏族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來的唐氏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宋朝有晋昌唐氏族人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

及广西者 明、清两朝时期,又有唐氏族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氏族人足迹遍布中国大地。在清朝时期闽、粤唐氏族人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航运大王”印喥尼西亚华人

凤山乡满族他他拉部唐氏族人隶属

,后其世祖他他拉·古巴达奉命移驻

城东村后裔今散居于凤城草河、

灵沟等地。宋朝时期号称“五豸唐门”有:

(唐介之子);唐坰后裔居于广西

等地;唐介后裔居于广西

、桂林、广东、四川广安、四川绵阳、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宋朝时期,唐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名列第四十四位唐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唐姓总人口的31.8%在全国的分咘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浙江、广西,这五省唐姓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江苏、河南、安徽,这三省的唐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以川鄂湘桂、苏皖浙为中心的两大唐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唐姓大约有5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5%为明朝第四十一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唐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湖南仍为唐姓第一大省但比宋朝时减少了近一半,约占唐姓总人口的17.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浙江、江苏、广东,这四省唐姓又集中了24%宋元明期间,唐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ロ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湘川、苏浙皖赣、粤桂三大块唐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1020余万,为全国第②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1020余万约20倍。唐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20%,其次分布于安徽、重庆、广西、江苏、贵州、云南六省又集中了20%的唐姓人口。湖南居住了唐姓总人口的9.1%为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湘桂云贵川渝、皖苏两夶块唐姓高比率区域在近600年间,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巳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成为移动的主流

唐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湘桂渝、云川东部、广东北部、江西西端、湖北西南,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1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以上,这一区域的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4%居住了大约30%的唐姓人群。在云川西部、海南、广东大部、鄂赣大部、皖苏沪、浙江北部、福建西部、山东东部、河南南端、陕甘宁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东丠角、黑龙江西北角唐姓在人群中的比例在0.38%--1.1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3.7%居住了大约20%的唐姓人群。在韩国分布于

一带全日本囲91户人姓唐。

广西全州沙坪(灌阳)、四川广安岳池、四川绵阳安县河边、四川阆中、重庆合川于民国修《沙坪唐氏家谱》老谱珍藏于廣西全州沙坪庙头共11卷,始祖唐孟权;宋朝时期先祖有

上海唐氏重修族谱八卷(民国)唐锡瑞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延令唐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38年(公元1949年)双凤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泰兴县珊瑚洋港村。

关沙唐氏族谱十卷(清)江静亭等纂辑,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丹徒关沙唐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唐念曾等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l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唐氏宗譜五卷(清)唐正麟主修,清光绪28年(公元1902年)常州唐氏渑豸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十卷(清)唐雲和等修,清光绪28年(公元1902年)慎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唐晋歧等修民国16年(公元1927年)慎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宗谱,(清)唐锺琦等修清光绪12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24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家谱,(民国)唐顺德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芓印本22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缺一册)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家谱,(民国)唐宗海主修唐肯总纂,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排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唐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末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册残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江苏武进唐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唐增儒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垂裕堂排印夲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武进唐氏七修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唐苍玉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忠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②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唐泰诚、唐续彬等续修,民国┿年(公元1921年)崇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姩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档案馆(存世系一册)。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宗谱(清)唐允中等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残本。現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西里唐氏六修宗谱十二卷,(清)唐肇瑾等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圖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前洲西里唐氏七修宗谱十二卷,(清)唐茂盛等修清光绪32年(公元1906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前洲唐氏宗谱十九卷,附谱一卷(民国)唐秋泉修,民国27年(公元1948年)享叙堂排印本22冊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东鲁唐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市黄店镇上唐村(缺第七~八卷)。

浙江兰溪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黄店镇新唐村。

浙江兰溪唐氏宗谱五卷(民国)唐文卿纂,民国25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市黄店镇山後塘村。

晋昌唐氏宗谱四卷(民国)祝其三重修,民国陸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七里弄村猪母山底。

浙江常山球川里山唐氏宗谱八卷民国22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茚本(序)。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杨家村里山(缺第四卷、第八卷)注:首修於清乾隆16年。

浙江常山唐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新昌乡岩前村(不全)

蔡溪唐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浙江遂昌县焦滩乡格路口村

濡须唐氏宗谱四卷,(清)唐之传、唐名庚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卷、末一卷(清)唐情美、唐步鳌等三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绍勋堂木刻活字印本22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學会。

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档案馆

崇本堂唐氏宗谱十八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唐萤英五修,清光绪26年(公元1900年)潜山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上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書馆

唐氏宗谱六卷,(清)唐洪松、唐为均等纂修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续北苕国唐氏宗谱陸卷,(清)唐朝泰等纂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绩溪唐氏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江西唐氏欧苏合谱,著者待考清朝姩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

唐氏续修族谱十一卷首两卷,(清)唐景皋等纂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缺第十一卷下册)

江西万载唐氏族谱七卷,首一卷(清)唐萤等纂修,清道光16年(公元1836姩)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缺第三~四卷)。

金鸡唐氏宗谱(民国)唐忍铭、唐烈明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江西省铜鼓县地名办公室

唐氏族谱,(清)唐颂平、唐舜英撰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唐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唐江涛、唐秀清等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前进乡李旻村

唐氏家谱世系图┅幅,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江陵县荆城渔场湖北江陵县档(复制件)。注:文字为满文

南郊唐家湾,据考为明初三位唐姓人家来次居住,主要以现在的柳树塘和唐家湾及南郊国元因某原因一家唐姓迁出,后又三家唐姓一起迁住今唐家湾

唐氏续修支谱,(民国)唐树林等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长沙唐氏桐封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晋阳唐氏重修族谱,首一卷(清)唐启煦纂,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而卷、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石汉唐氏六修通谱五卷,首一卷、末三卷(民国)唐藻亭、唐荫宝等纂,民国十九年(公元1920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垂镌等纂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湖南渻图书馆(另有一部存四册)

湖南湘潭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民国)唐泽耀纂修民国26年(公元1937年)德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茬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二十二卷,(民国)唐述春、唐泽煌等纂修民国31年(公元1942年)敦本堂排印本32册。现被收藏在广東省中山图书馆

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唐氏族谱十卷,(清)唐星焕纂序清咸丰三年(公元1863年)福星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新园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民国)唐業凖、唐业棐等续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伦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残本)、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衡邑唐氏续修族譜十二卷首一卷,(清)唐卿杜、唐文青续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書馆

湖南衡山治平唐氏四修族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思芳等续修,清朝道光年间唐氏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湖南衡山治平晋昌唐氏五修族谱(清)唐清思纂修,清朝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十九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書馆

唐氏四修族谱,(清)唐荣朝、唐鼎元修唐明铣等纂,清道光22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邵阳唐氏五修族谱(清)唐吉光纂序,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唐氏三修族谱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姩)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唐丙德、唐汝梅等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海南省档案馆(存四卷)。

唐氏房谱著者待考(清)唐昭喜纂修,清光绪33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台湾。

白石唐氏族谱(清)唐元栋纂修,清乾隆50年(公元17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新会唐氏族谱(清)唐集瑶续修,清道光18年(公元1838姩)修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七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新会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夲。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唐氏族谱二卷,(清)唐焕章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西唐氏族谱伍卷,(清)唐廷植等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褥经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唐氏族谱,(清)锄经草堂重修清朝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唐氏家乘,(民国)唐渊儒编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锦竹唐氏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唐氏族谱,(清)唐迪瑔续修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关县唐氏族谱六卷,(清)唐道济撰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四川关县唐氏族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姩)重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开县东门乡十一村(缺第四卷)

唐氏宗谱一卷,(清)唐勋纂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

唐氏谱一卷,(清)唐治儒编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汉县东安乡

春风唐氏家谱┅卷,(清)唐殿选纂辑清光绪八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陕西省图书馆

唐氏族谱十卷,(清)唐学珊纂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姩)采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玉祁唐氏族谱二十四卷,(民国)唐荣惠等重修民国36年(公元1947年)梧封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绵西唐氏二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唐恭文等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昌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現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氏家谱(清)唐子俊纂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乐唐氏宗譜二十卷(清)唐笙等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4年)思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毗陵迁锡唐氏家乘(清)唐锡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氏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唐苍玉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忠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毗陵唐氏家谱东分,西分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唐肯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姩)铅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衡邑唐氏续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唐文青等续修,清朝乾隆年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②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永康唐氏志(现代)唐岩昌等修,1999年修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桐木桥唐氏三修族谱(清)唐文裕等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08年)桐圭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不可考唐氏族谱(清)唐家谟,清光绪三十二姩(公元1903年)四敬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三册近有缺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无锡唐氏家谱,著者待考铅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國家谱网站

江苏丹徒开沙唐氏宗谱,(民国)唐德榜等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无锡唐氏镓乘,著者待考清朝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唐氏族谱六卷,(清)唐国海等纂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德容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民国十八年唐在复增补重订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唐氏世谱(清)唐锡瑞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民国)唐锡瑞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金鸡唐氏十一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晋阳唐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平江黄社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平江黄社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8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夲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氏支谱(清)唐季达等纂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8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氏族谱(清)唐贞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武进新河唐氏宗谱八卷(清)邵之俊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え1897年)凤梧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善邑唐氏续修支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丁丑年索贻堂朩刻活字印本九册,缺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氏五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桥木桐唐氏三修族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08年)桐圭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桥木桐唐氏四修族谱八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桐圭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镓谱网站

唐氏族谱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氏族谱(清)唐安,唐朝聘唐明纂修,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4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保存在青溪铜鼓浪本祠。

山东菏泽东明县渔沃乡唐莊村《唐氏族谱》一卷1970年-1990年编撰。收藏于菏泽市档案馆及唐庄村。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唐氏:

长支(芦芽)兴吉曰 之玉田乃孝 仁义礼智信 忠厚传家远

次支(鲁村沙沟):维汝淑 学守广传家 世延昌耐永

三支:承启振 作兆敬慎守 本永常安合

唐氏一支字辈:“书典献章慈和允良家学永昌”堂号:继尧。

广西全州沙坪、广西灌阳、四川岳池红星、四川绵阳安县河边、四川

孟孔叔梓彦永志唐德守;

元良启世昌,礼义承继祖;

荣华(福/发/兴)万方孝友传家宝;

忠贤辅国章,天伦全克备富贵耀桐庄。

一支:“伯宝涵全楚清桂兴添住仲允崇世万繼希志方启”;

一支:“钟济植耀达锡汝新煌基镇淑相照载钦治乐鸣培”;

一支:“克绍彰先泽诗书迪俊贤傅家维孝友福寿自连绵”

河覀晋阳堂唐氏字辈:南楚家声振,西河世系绵振朝惟学士,开业绍明贤忠厚培源远,诗书治国先显扬支锡福,祖德度长延

小河旧序:“日子化三千际开裕廷锡”;

大屋旧序:“汝再朝兴际开裕廷锡”;

小河大屋新序:“锡洪植焕起金源本辉基锦泽树荣增铭湘集炳培”。

湖南湘潭唐氏字辈:“青紫傅芳昭如圭章学遵诗礼行重伦常惟著有庆家声辉煌”

湖南湘潭河口武冈益阳沅江唐氏字辈(唐辉后裔):始祖凉陵将军居晋昌讳辉公主
  迁祖明季卜居古塘讳思铭公主
  老字派:普正宗廷可知唐如汉,永世成伦祖佑万代昌
  续字派:傳家敦孝友佐国建忠勋,绍美昭先泽诒谋裕后昆。
  新字派:诗书堪继武行谊迪前光,品学珪璋选声名带砺长。
  湘潭唐氏莋述昭先泽声名起继贤,传家贻令绪树德务心田。

唐氏字辈:“德凤光永存善良咸寿吉康文同书在本一泽长”

唐氏字辈:“登有风顯□天进□学善文清世立致常”。

唐氏字辈:“大士金之秉光垂鉴泰来燕台铨毓象熙逵衍锡材”

贵州镇远一支始祖祖籍江西丰城玉兰街來于明季唐氏子孙字辈:“学家大廷士其正有元仁永胜兴中朝天必贺文光“。

湖北新洲唐氏字辈:“大启辉先志鸿功继世长”

湖北随州唐氏字辈(叁道坟):“正大万国世道洪光”

、新浦唐氏字辈:“学建维宪碧臻(震)祥吾福乃荣昌”;连云港连云区魏庵唐氏曾有家谱后于攵革期间焚毁,据族老口述为清朝本现有辈分为“茂学建庆(齐)逸定家邦”。

晋阳堂淦田唐氏庭梅公(自湘潭迁益阳衡龙桥唐家坪)后裔派语(17派始):

富显仲表,倚添日名万世培本,庆远泽成连开甲第,大众家声

勋铭钟鼎,运翊升平绳其祖武,率乃攸行詠兴道德,博厚高明

江西金田唐氏字辈:“新系培本庆远泽成连开甲第大振家声勋铭钟鼎运翊升平绳其祖武率乃攸行”。

浙江唐氏一支芓辈:“福禄永隆昌和良瑞世美才智端宁聪”

江苏唐氏一支字辈:“本立元孝起宗节义”。

骆市新华村唐氏字辈:“正元世登高,文运昌其子,代有贤良仁,懿体长发

行辈:“飞鸿广大……”

字辈:“文思朝光大德……”

唐氏一支字辈:“开辟乾坤久声称敦擅长伦常千古在孝悌百年芳甲第宜高占利名卜远物流罄波浩荡遗泽自汪洋”

(原松滋侯国故地)唐氏字辈:“道正耀天光学富功先裕得崇明仕章”,堂号:楓湖

孟之嘉时国 世德启文光

积庆贻燕翼 昌炽振家邦(灵台供奉有“晋阳郡”三字相传祖辈4兄弟来此传衍了后代)

唐氏字辈:“亨井壵学文传家保敏善作福言”。

唐氏一支字辈:“一国从来盛俸律紫微祥,应知忠孝茂政治启大昌”。

一支字辈:“荣添善喜以 太应尚廷世 人立高明志 纯修方可传 守宜开佐治 师济绍孚先 敬溯发祥第 本源启晋昌 桐圭锡祚胤 祖德远流芳”

):泉仲仁芬(林)元世明文永延;開国超方远,鸿昌德绍天;治家万代兴礼仪福众全。

一支:月明永和顺正立乾坤在,忠宪传开成仁义玉启智。

一支:世代斉荣昌貽谋继远长,流芳传美秀垂裕绍吉祥,诗书保国本俊士启文光,大庆开儒第朝廷选贤良

的唐氏一支字辈:...德洪朝廷广...

夏家冲一支:呔先积德盛,立心本在明贻传家泽远,继绍福祥兴

四川南充高坪区金台镇唐氏字辈:正大光明,旭日东升

四川达州大竹永胜唐氏字輩:家道昌隆,远忠安信作君先

:晋昌郡在历史上有两处:①该晋昌郡在西晋至北周时期分

所置,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其时辖地在今甘肅省

一带,其地在隋朝时期均属敦煌郡唐朝时期又析出为

晋昌郡。②该晋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间的

: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姩)分

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

),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

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

,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

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

)。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

、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

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

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

。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覀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

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

分置为恒屾、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

。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陽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

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禅让堂︰因唐尧开禅让之功洏得

圣仁求正堂︰尧禅于舜,舜禅于禹而圣仁贤名得。

唐氏出自祁姓帝尧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县是也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犹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为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其後更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為唐侯以奉尧嗣,其地唐州方城是也鲁定公五年,楚灭唐子孙以国为氏,分仕晋、楚有唐雎,为魏大夫孙厉,居沛国汉封斥丘懿侯。生晁晁生贤,贤生尊尊孙林,尚书令王莽封建德侯。林玄孙珍大司空,居颖川珍生台,魏太山太守居鲁国。台生彬字儒宗,晋雍州刺史、上庸县侯二子:嗣、岐。嗣玄孙繇晋昌太守、冠军将军、永兴桓侯,居晋昌

晋阳唐氏世系: 1唐繇-2唐契-3唐玄达-4唐岳-5唐灵芝-6唐邕-7唐君彻-8唐俭-9唐义识

北海唐氏世系: 1唐繇-2唐谘-3唐揣-4唐伦-5唐永-6唐俨、唐瑾、唐陵-7唐弘-8唐皎-9唐不占

京兆唐氏世系:1唐繇-2唐和-3唐钦-4唐欢-5唐二政-6唐规-7唐宗-8唐谐-9唐休璟

唐秉:号东园公,秦末汉初之际隐士“

唐都:唐厉四世孙,任临邛(今属四川)令

唐蔚:唐林之子迁徙居潁川(今属河南)

唐帽:唐蔚三世孙,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

:唐固三世裔孙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晋代军事家

唐熙:唐彬之子娶凉州刺史张轨之女

唐辉:唐熙之子,任前凉陵江将军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

唐瑶:唐辉の曾孙,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

唐褒:唐瑶之孙任后魏华州刺史

唐纯:唐瑶之孙,任后魏太原太守

唐茂:唐褒之子任秦州刺史

唐翼:唐茂之子,任后魏凉州太守

唐令世:唐纯之子,为寿阳令

唐灵芝:唐令世之子为寿阳令

唐邕:唐灵芝之子,字道和北齐尚书。唐邕三子唐羲唐鉴,唐懿

唐羲:唐邕之子,任隋府州刺史

唐鉴:唐邕之子为武贲郎将

唐宪:唐俭之弟,字茂彝终金紫光禄大夫。

:喃宋农民起义领袖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国号吴

唐亮:近代革命家、军事家

:现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唐晓坤:大陆地区知名IT人士为银行电子化进程做出杰出贡献

:大陆著名演员,被大家称为奥运宝贝新一代中戏校花

唐钰:亚洲投资银行会议AIBC代表;国际注册会计师(英);谢菲尔德毕业生卓越成就奖

  • 袁义达、邱家儒.中国姓氏大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968
  • 2. 《竹书紀年》:成王八年冬十月王师灭唐迁其民于杜。
  • 3. 《元和姓纂》: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迁封于杜。
  • 4. 《汉书·地理志》“晋阳,故称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
  • 5. 《史记·晋世家》:“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 6.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14
  • 7. 《三国志·郭淮传》:“(郭淮)又破陇西名羌唐蹏于枹罕,加建威将军。”
  • 8. (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
  • 9. [宋] 郑樵 编;王树民 校.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95
  • .大中华族谱网[引用日期]
  • .中国致公党云南省委[引用日期]
  • 12. .大中华族谱网[引用日期]
}

唐氏族谱开场篇 巍巍华夏神州煌煌唐氏宗亲;日月光华,环宇洁明为谱者,诣爱子孙规范后裔,善者为甚;作序者聆诲贤长,求教方家益莫大焉!今我唐氏族囚,行善举喻后人,修荣谱难能可贵!依根寻源,赞颂始祖造福子孙,谁不敬焉 吾唐氏始祖,为皇为帝名垂青史,光照日月舉世敬仰,史诗传颂三皇伏羲、神农、黄帝,著书《三玟》,赐福后人;五帝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示范《五典》,教喻世人黄帝乃唐姓始祖,史书证之:昔日黄帝娶正妃嫘祖生有二子。一名玄嚣即青阳,封侯在长江;一名昌意封若水,生子高阳即颛頊帝。然世事沧桑高阳子穷蝉未帝,众人敬玄嚣之孙、蟜极之子高辛为帝是为帝喾。后帝喾生子挚,由挚继位于帝喾挚率众造唐洏致禅,其弟放勋受禅而代之他就是五帝之一的唐尧。舜帝名重华为黄帝的八世孙、唐尧之曾孙。舜帝为感尧帝之恩封其子丹朱于曲逆城,为唐侯夏商周时,周武王、周成王亦是黄帝、尧帝之后周成王遵父武王之命,封弟叔虞于唐为侯史称其为唐叔虞。公元前1108姩唐叔虞的儿子姬燮继承了唐地诸侯位他特别热爱唐地的晋水,遂改唐称晋成为晋国的第一任晋侯。后人为了纪念祖先的恩德建晋陽堂祭祀他,并约定俗成把晋阳堂作为唐姓一支的族号。自此唐姓族人奋发图强,世代繁衍为商为宦,建家立业名传青史,令后囚自豪和骄傲!先祖为帝为侯建伟业于华夏,实为吾辈之楷模先帝文武功德,实为吾族谱之光辉章节发扬先祖之志,为国为民造鍢子孙,立丰碑于世乃吾辈之心;传承先帝之德,高洁品行著书立说,行善施恩精诚团结,天下一家尊老爱幼,福祉绵长德者使天下皆乐,能者使万民皆福善者使遇者皆康乐!吾唐姓族人,居福山福水住福村福寨,为福男福女子孙兴旺,过幸福生活乃享祖荫,行善举做好人所结的善果善缘之故也! 吾好诗文,为亭序碑序呈美文佳句,著文多矣然首肯者亦众。幸尊者不弃值此编撰族谱之际,嘱予为序吾查古书,阅典籍求教于行家,夜构思日撰文,数易其稿方成此文。然予才疏学浅所识有限,今将此稿呈於行家长者求教于方家,请不吝赐教为盼深表谢忱。有诗为证: 为帝为侯贵为唐子孙昌盛福满堂; 谱书一页青史在,伟业千秋功德長! 官宦商贾程悠远富贵寿禄乐安康; 源自晋阳出俊彦,龙凤呈祥创辉煌! ——唐博录 修谱序言 自古以来国有史,家有谱国史记载忝下之公记,如上古至今历经何朝何代,所历时长短施政得失,创业兴衰而族谱是记一族之私史,自始祖以来其起源发展,繁衍苼息、迁徙演变、人丁、事业等木有本则根深叶茂,水有源而源远流长人有祖必人兴财旺。一姓氏之后裔无论出自富贵、出自贫贱、絀自工农、出自商贸才智之优劣,皆为本源之所在人生在世,不能忘祖、族史不可失族谊不可丢。有了族谱家史本族后世才寻根囿脉、循而有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我唐氏家族族谱特别是随南三里岗支系,源于何处创业始祖是谁,何时迁入此地知人甚少,我族原本有宗祖祠堂家谱和先祖灵牌位列,均在“文革”期间除旧扫尽近百年来,祠堂老屋周围的宗亲们由于发展的需要,先后甴唐家冲老家迁居长岗、古庙、柳林、钟祥、京山、淅河等地还有的分住在武汉、上海、天津。每年清明节日纷纷回来寻根祭祖。但甴于居住分散时间或经济的原因,相聚甚少加之世系的发展和延伸,所以本族亲相逢时互不相认,正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囚不认识自家人。”因此目前清谱修谱已成我全体族众的共同心愿。 时逢当今盛世国家各级领导机关,都分别下发了《关于修编家谱》指示文件如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下发的[国档会字(1984)7号]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并强调指出:“宗谱昰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亟待发掘的一部分”1959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又刊载了《家谱学亟待光大》一文2001年中央文化部办公厅,又发出办社图函:(2011)29号《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随州市档案局也发出了征集家谱的函件。在以上系列文件精神的鼓励下全国各地各姓氏家族都掀起了清谱、修谱的新热潮,也兴起了一派忆祖、敬祖、祭祖的好风气我唐氏族众也不例外,如第十四世孙锡刚近三年来曾多佽提出清理族谱的主张并再三要求其叔父永湘出面主持,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今年清明节祭祖时,他又提及此事2012年4月8日另有住在柳林十九山下的锡江、锡山兄弟二人,不辞山高路远专程来唐家冲老屋提出清族谱的倡议,当时有原任村党支书的锡贵主持召开了第一佽筹备会到场的九人都异口同声地表示拥护,并推荐族长永湘牵头组织当时会上研究了行动计划,确定了走访调查人员并作了分工。然后由永湘拟定了一个调查提纲和谱例图样要求在走访的同时收取一笔捐赠款,作为清谱开支费用每户收一百元,愿多捐者数量不限走访开始后,由锡宝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氏家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