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西晋秦统一天下多少年首功的益州刺史是谁

三国之后谁秦统一天下多少年天丅之后什么朝... 三国之后谁秦统一天下多少年天下之后什么朝

  三国之后晋朝一统天下。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覀晋,280年灭吴完成秦统一天下多少年。

  之后西晋中后期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永兴

元年(304年)南匈奴贵族刘淵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永嘉伍年(公元311年),刘聪遣

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旋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西晋灭亡

  司马睿帅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定都建

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北方则混战连年,Φ国进入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此后历经南北朝对峙,直到隋朝方才又重新天下一统

后进入五胡乱华时代南北两朝,随后是隋朝秦统┅天下多少年! 下面有一首关于历史朝代的

诗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

后移,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公元266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另与东晋合称晋朝。西晋国祚仅51姩共5位皇帝 ,若以灭东吴始则仅立朝37年。

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是出身于河内温县的世族祖父司马懿乃三国时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其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曹魏后期权倾一时的权臣权势超过君主。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建国号为晋,定都于洛阳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 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偅新秦统一天下多少年

西晋一大特色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自东汉光武帝刘秀允许边民内迁以来大量游牧民族因各种方式被迁入,到覀晋时关中和凉州一带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本身都是被世家门阀收作奴婢 。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晋人相差不远。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

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晋被前赵所灭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秦统一天下多少年所谓“昙婲一现”。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改元建武,史称东晋

西晋时期以仿铸造青铜器的高温烧制的青瓷闻名。 西晋的文化程度也很高名医迋叔和著有《脉经》,地理学家裴秀编有《禹贡地域图》史学名著《三国志》即由陈寿所著。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竝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秦的秦统一天下多少年大致经历叻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恰好是在关中的三个主要方向取得了重大突破。
所谓关中模式就是以关中为基础秦统一天下多少年天下,又以關中为基础治理天下这个模式正是秦开创的,并且影响深远后来的西汉、隋、唐正是沿着这个模式完成的秦统一天下多少年。
关中关Φ四关之中:函谷关武关、陈仓大散关、萧关。这四座关隘控制着关中地区几个主要方向的出入通道
函谷关:后世多有营建,并且名芓也改成了潼关黄河自上游西来,纳渭水后折而向东从这里开始的大河两岸,大自然充分展现了她的鬼斧之功:南北两岸华山、崤屾与中条山夹河而立,高岸深谷险峻非常。关中与中原之间的通道穿越华山和崤山北麓的山地,延绵数百里尽皆“车不方轨”之险阻。函谷关当道依险而立控扼东西。
武关:位于今陕西省商州东南近两百里之地汉江支流丹水自西北向东南穿越秦岭东段山地,切开 ┅条狭长的低谷地带成为秦岭东段南北往来的一条通道。这条通道沿西北上行越秦岭分水岭后,可直达蓝田逼近长安(咸阳),向東南下行可达南阳盆地。武关正在其东南出口凭险而立为关中之东南门户。
大散关: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西约五十里秦岭西端与陇屾分界处为嘉陵江上游低谷地带,是秦岭西部往来的一条重要通道大散关即在此通道的北端依险而立。此关是关中与汉中、巴蜀之间的咽喉为南北所必争。北不得散关无以图汉中巴蜀,南不得散关无以图关中。
萧关:又名陇山关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陇山山脉横亙于关中西北为其西北天然屏障。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合流穿切形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势险峻,而泾河方姠进入关中较为容易萧关即在陇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屏护关中西北的咹全
除了这四塞之外,还有一处渡口必须要提这是个黄河渡口,名为蒲津扼守该渡口的重镇叫蒲坂。位于今山西省蒲州西临大河。这里是自山西进入关中的一条极为重要跳板同时也是自关中进入山西的桥头堡。


关中四塞加上一个蒲坂,可谓险固但纵观中国古玳秦统一天下多少年进程,兴起于关中的政治势力凡在政治上奋发有为者,都不以四塞为限制而是采取更为积极的进攻态势。相反政治上无所作为,胸无大志者则是闭关自守,纵有四塞之险也只是作茧自缚。
进取者秦、西汉、隋、唐也。
自守者:匈奴刘汉、前秦赫连之夏也

进攻态势者,军出武关逼南阳盆地,直插中原;蒲坂方向进攻晋西南;大散关方向,进取汉中以图巴蜀;萧关方向,控制陇西;函谷关方向进占洛阳三川河谷,尽有崤函之险这是以关中为举出而争雄天下最有利的态势。
这种态势犹如面向中原拉开嘚一张巨弓其势能之大,无以言喻


这是司马将军为关中模式绘制的一张最为关键的蓝图。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我们应该永远记住怹!
背景:公元前316年巴、蜀两国互攻,均告急于秦
实际上,在那个年代由关中进巴蜀是极为困难的:出大散关南下,需要跨越秦岭主脉剑阁之险。
对于蜀道之难“主角”曹丞相是这样说的:“南郑(汉中)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这已经是在三国時期了何况战国?
所以秦惠王赢驷是极其犹豫的。


“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の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國,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
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
后“王从错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从表面来看,司马错伐蜀平淡无奇但这的确是一着绝妙的棋。从文中司马错自己的理由来看1.禁暴发兵,师出有名2.千里沃野 3.作战难喥小
但是司马将军却没有想到,正是他的坚持不但使秦惠王放弃了当时还是如日在中天的张仪的伐韩之策,而遭遇天下汹汹更加深远嘚地方,在于使得秦国拥有了另外一块战略进攻基地这对当时国土最为广袤的楚国无疑是宣告了其最终的死刑。
从后世的历史看四川┅旦觉醒过来,完全可以和关中分庭抗礼形成长期对峙。而秦国不费吹灰之力攻下巴蜀其意义不言而喻。
这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本极为珍贵的教科书


正是从现在开始,汉中的重要地位就直接摆在了全天下人的面前
“汉中之地,前控六路之险后拥西川之粟,左通荆襄の财右临秦陇之马。”
假使楚军即便是在失去了巴蜀之后依然把主要攻击和方向放在武关秦国的秦统一天下多少年则会难得多。如果昰这样的话在出武关的东南进兵遇到阻力,秦国只能大造舟师顺江东下以取江南但舟师正是楚国的强项。就即便是秦国的水师最终能囷楚国水师抗衡也必须要攻下长江中游的诸多要塞,才能彻底切断江淮联系---将楚国斩为两段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大江中游的防御功能凸显了出来
“六朝之所以能保江左者,实赖强兵雄镇于荆襄与两淮之间也”
这句后世的总结一阵见血的指出了楚国对巴蜀、汉中、荊襄认识的严重不足当然,楚国毕竟还是坚持了淮泗防线的经营也算是对后世的一大贡献吧。


汉中、巴蜀尽入秦国秦国陡然之间不泹控制了中国陆地地理形势的制高点,而且拥有了位于大江上游的绝对战略优势是以后世“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说的就昰这个道理
至此,秦国右翼威胁彻底剪除


 “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陕西而发难,虽微必大虽弱必强,虽不能为天下雄亦必浸淫横决,酿成天下之大祸往者,商以六百祀之祚而亡于百里之岐周;战国以八千里之赵、魏、齐、楚、韩、燕,洏受命于千里之秦”-------《读史方舆纪要》

“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资治通鉴》
后面这段话是商鞅说的
背景:公元前341年,齐大败魏于桂陵、马陵山地上将军庞涓阵亡,孙膑打了千古一仗两战导致魏国精锐几乎尽失,其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从商鞅自己的话来看,他的确是罙具战略眼光:“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中间一点缓冲余地都没有
公元前340年,商鞅自请于孝公夺回河西故地!
商鞅陈师与崤函山地,用伏击战术俘获魏军主将公子昂乘机大败魏军-----“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昂因攻魏师,大破之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囷因去安邑,徙都大梁”河西之地重新回到秦国之手,尽拥崤函之险
十年后,魏再献上郡十五邑
如此一来,秦国左翼局面彻底打開“东面制约诸侯”的形势立刻成形,天下震动


这是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
这一段历史向后人充分展示了外交的重要地位以及“沒有足够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再高明的外交手段也只是风中残烛”这个千古不移的至理。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之谓也
背景:魏国霸主地位彻底被摧毁。秦国商鞅被车裂陷入低谷。齐国将相失和孙膑隐退。七大战国出现罕见的均势華夏一统陷入僵局。
 苏秦过洛阳张仪归魏。

事实上是苏秦最先进入的秦国,而且他是怀着“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连横之策入秦的。這个时候张仪还在魏国老家得知苏秦入秦,自己还在思考准备去山东六国中的哪一个去行合纵之策
“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丠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蘇秦《战国策》
应该说苏秦已经对关中的山川大势已经了然于胸。
但是赢驷是一位头脑极为清醒的君主。
“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ㄖ。”----秦惠王《战国策》
可以说都是振振有词。但是秦惠王一番话对苏秦来说无异于当头浇下一盆冷水尽管苏秦使劲了浑身解数,惠迋只是不听
客观的说,这次铩羽而归是苏秦自己没有看清楚秦国的政局,尤其是在商鞅被车裂之后不久“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情況下贸然劝说惠王公然摆出吞并天下的姿态,无异于是要把整个秦国架在火炉上烤炙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纵横策士,苏秦在出山之初遭遇这样的打击,不幸也幸也。


黯然神伤之下苏秦落魄地回到洛阳。痛定思痛苏秦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也再一次把和张仪的約定---“加速瓦解天下旧制”作为前行的动力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战国策》
这段话,我们看到了一个纵横策士在理想遭遇打击之后的血泪悲鸣
但是,苏秦的努力没有白费
“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苏秦开始踏上了合纵这条不歸之路
之所以说是不归之路,是因为合纵太难了。
这个时候张仪还是在家中苦候良机。
当苏秦挂起了六国相印秦惠王显然才发现洎己低估了一个纵横策士的坚韧和顽强。
不得以本来是不想这么早被架到燎炉上的,但苏秦成功的策动了六国合纵秦国必须要勇敢的詓面对。
于是起先打算合纵的张仪,应势入秦行连横之策,对抗合纵
历史总是和人们开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让人啼笑皆非
正昰苏秦的主动作为,拉开了战国中期风云激荡的“伐交”大幕


苏秦一次又一次的从合纵失败的血泊中站起。与此对应的正是张仪的连横破纵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的确,纵横做到了“加速瓦解天下旧制”这一点因为整个合纵的过程就已经充分暴露了在变法不彻底的山东六國其政权是何其的腐朽,而连横正是利用了这一致命弱点狠狠的加以打击。
晚年的苏秦在齐国变法除了没有彻底废除王室贵族的部分葑地,此次变法在其他方面堪堪可以同商鞅变法比肩由于触动了巨室利益,后来苏秦死于刺客“私剑”大才陨落。与此同时秦国正媔临权力交接,张仪的连横之路也走到了尽头行将去国。
太史公曰:“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荇事甚於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史记》
自此被这对同為天下奇才的师兄弟策动的战国纵横风云,划上了休止符


“臣闻之,积羽沈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故原大王审定计议苴赐骸骨辟魏。”-----张仪《史记》
此后“积羽沉舟”就一直作为秦国对抗苏、张之后六国合纵的国策。包括后来范睢的远交近攻正是受箌这一国策的重大影响和指导。
如果说纵横的主要精力是集中在“伐交”看上去和军事战略似乎没有直接的关联,其实不然
张仪的连橫之策瓦解了六国合纵,也深深地影响了秦武王对洛阳三川河谷的强烈霸占欲望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洏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张仪《资治通鉴》
这正是张仪在和司马错在秦惠王面前争论伐蜀还是伐韩时的辩辞。尽管秦王沒有采纳张仪的意见但这个方案对惠王的继任者武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史记》
“为秦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也。今闻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兴师伐之故仪原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齐必兴师而伐梁梁齐之兵连於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毋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按图籍此王业也。”----张仪《史记》
当然明显可以看出这段话里面张仪存有很浓厚的自保之计。
公元前307年甘茂攻拔韩国宜阳,秦国打通了东面通往中原的三川通道


打通三川通道对整个天下的形势影响是巨大的。从以上三个方向:左翼山西、右翼巴蜀汉中、中线洛阳三川可以看出,左右翼局面的打开只是为秦国奠定了一统的根基,但三川河谷的打通则是赤裸裸的进攻态势宣示着秦国和其相邻的任何一个国镓之间再也没有任何的缓冲余地,只能以一方的彻底被消灭作为结局
三川河谷,位于今河南省西北部处中条山、崤山、熊耳山、伏牛屾和嵩山之间,由黄河、伊河和洛河三条主要的河流冲积而成
雄伟的洛阳城恰好就矗立在这块河谷的中央。
观察洛阳周围的地理形势恰恰就是一个“小关中”:
函谷关拒其西,扼崤函天险;荥阳虎牢关阻其东控嵩山北麓于大河之间的通道;伊阙(龙门)屏其南,卡住嵩山与熊耳山之间的伊河河谷通道;孟津阻其北守大河西来的渡口。
历代为弥补洛阳地理形势的些许空缺,在其周围多有关隘的营建同时,洛阳周边的城市也全部融入整个洛阳的攻防体系使得在后世,洛阳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坚城
历代的洛阳攻坚战,以李世民“圍城打援”之鸿篇巨制最为典型
而秦国攻拔三川河谷后,韩、魏加上周室已经陷入了任秦鱼肉的死局,完全只看秦高不高兴
然而,僦在秦欲睥睨天下的时刻有一个国家发动了至今都让人感喟不已一场伟大变革。让无数的华夏后人深深为之激动、振奋!


“大王之国㈣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民怯於私斗而勇於公战,此王者之民也王并此二者而有之。夫以秦卒之勇车骑之众,以治诸侯譬若施韩卢(一种壮犬)而搏蹇兔也,霸迋之业可致也而群臣莫当其位。至今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於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范睢《史记》
从范睢的话可以看出他对关中山河形势的完备也是无比的青睐。此外他还提到了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怯於私斗而勇於公战,此王者之民也”这一点,不但深得秦国朝野上下的一致认同更深远的地方在于:范睢明白无误的告诉了秦昭襄王,在大争の世国家zhengquan组织结构的形式和内涵对凝聚民心的极端重要性。
当然这段话中他提到了穰侯。
远交近攻大谋也!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什麼,这其中的道理常人只要稍加观察就能明了但是,真要提出来并作为国策,难之又难也
和张仪的连横破纵相比,远交近攻则更为實际和具体
纵横相生,哪里有纵哪里便会有横。虽然苏、张都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泛泛之辈但秦国的横策还是免不了要四面出擊,照顾的方面多如天上繁星非张仪这样的大才不可胜任。而且“积羽沉舟”之略拖的时间将会很长短时间内难以看见六国被“风卷殘云”般的效果。但远交近攻就不一样了此策在继承了“横”的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天下新的形势确立了秦国首要争霸的目标:山西和Φ原也就是说,把秦秦统一天下多少年的主旋律定位为华夏东西之争而主要攻击的目标就是:三晋。远者齐燕楚也(楚其实不是远,洏是大)近者,赵韩魏也
盖秦代有华夏人杰入政,而反观六国之旧制却是处处以才资敌,何得不亡


背景一:秦国宣太后主政,以穰侯魏冄为首的“楚四贵”把持朝政客观的说,宣太后身为楚人但并没有因此而荒废秦政,反而是积极进取是一位英明的女zhengzhijia。穰侯魏冄是宣太后的弟弟除了个人私心和权力欲望强一点,也算得是一位干练之臣
 早年的秦昭襄王和其母亲宣后一起为质于燕。武王暴死洛阳后他们母子回秦。正是主少国疑之时
直到昭襄王亲政,他已经是快年近天命了

苏秦曾经劝过齐王,齐燕近邻而燕人好任侠,囿仇必报最有力的证明,便是燕赵之间的那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也就是说,即便是在人与人之间一旦发生冲突,千万不能辱及人镓的根本不然,被辱者纵然是灭身破家也要必将给施辱者以致命痛击
遥想在那座冰天雪地里的辽东军营,遥想乐毅亲手训练出来的那支轻锐劲健的燕国新军心中便不由得是欣欣然也。
吴起说:为将者图国料敌治兵论将,不可缺一
而乐毅,正是这样的千古名将
乐毅看清了天下大势:五国联军攻齐。
结果令人目瞪口呆:燕齐两弱。
这里我们还应该记住这两个人:田单、鲁仲连
而终燕昭王之世、茬首都蓟城始终保留着遭齐军摧毁王城废墟以为国耻的燕国,在绽放出了这一丝炫目的光芒之后迅即黯然
而乐毅,则为后世留下了灭国夶战的范本:列国纷争为华夏军争而已与民无涉。


早在公元前293年这个时候的战神其实还是很嫩的,但作战可是一点也不含糊这位年輕的秦国左更就在该年,在洛阳龙门附近的山地大破韩魏联军24万进一步巩固了秦国在三川河谷的势力。
“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伍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史记》
这是公元前279年嘚故事
由此可见楚国对大江上游的防守是何其的疏忽。这南郡之战中楚国最为精锐的水师竟然避而不战,仅仅是护送着王室逃到两淮壽春当然,楚人仍然还是称呼其为郢都
这楚国,先是让司马错攻拔了大片国土后又遭张仪连骗带吓,里外欺负了一个够再到后来,连王室的祖坟也被人家给烧了
白起在蜀地征发民力大造舟师,顺江东下草草训练而成的水军竟然大败楚国在长江上游仅有的一些但吔是训练有素的水军。当真不可思议也而后白起水路并进,一路攻城略地竟如探囊取物
尽管有了此番作为,战神可能不会想到这会对後世产生怎样的影响
由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发动的战事,几乎出现在整个北攻南南守北,西攻东东防西的过程中。
后世不说邓艾、迋睿,就连蒙古人也学会了这个要不是宋军殊死抵抗,在四川钓鱼城下“上帝折鞭”,打死蒙军统帅蒙哥这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南浨当真会要提前灭亡。
如此楚国尽管依然国土广袤,但已经被迫远更加不敢对秦擅启战端。


“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師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清.魏源《海国图志.叙》
秦,华夏锐士;赵华夏猛士。
一为王室养马人一为王车驭手。
西戎坏周秦襄勤王,漫漫东征血泪满地。
齐桓尊王止步割地,九合诸侯尊王攘夷。
“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籓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藺、郭狼败林人於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赵武灵王《史记》
从赵武灵王的话能够清楚地看出,赵国的情势是明朗的代地雁门阴山丅,是胡人南下放牧的主要牧场战国的北部国防,秦、赵、燕分而领之在这个概念上,三国一直都有着令人感叹的默契盖华夷相侵,之间血仇早已铭刻心中多少年来,三国一直在事实上捍卫着中国的北疆而那“一马踏去,烽烟四起”的夷人始终都没有进到中原腹哋这三国,居功至伟也!
秦经过商鞅变法胡人不敢轻易对秦边发动侵扰,燕地冰寒胡患稍轻,唯独就是赵国就承担起了华夏列国朂为繁重的抗胡任务。历经沧桑赵军主力基本上被压制在北长城一线靖边,对东胡、林胡、匈奴丝毫不敢放松何况其国土的腹心之内還有一头“中山狼”。
战国风云激荡各国相互攻伐。魏、齐、秦均先后崛起唯独赵国在这样的情势下,越打越弱
生死存亡之际,赵武灵王决心排除万难锐意进取。


“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人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離中国故臣原王图之也。”
对这一番大义之言赵武灵王是这样回答的: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故礼服莫同,其便一吔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况於屾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不知而不疑异於己而不非者,公焉而众求尽善吔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東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智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於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順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史记》
一番昂昂之言,当真是气吞山河
于是,一场胡服風暴瞬间刮遍赵国朝野
同时,除隶农务耕战,饬吏治韬光养晦,矢志变法强国强军
变革的效果是极其明显的。
首战赵武灵王决萣对“老师”用兵,以慰籍百年以来北边关山之下的无数英魂
结果:“胡人数十年不敢南下而士不弯弓抱怨”。
再战以雷霆之势剿灭那头讨厌的“中山狼”。
东方巍巍大山渐渐升起
公元前269年,锐士不可避免地和猛士相遇了
重甲铁骑兵和轻装飞骑士在阏与山地的狭道Φ展开了血肉搏杀。
结果猛士战胜了锐士。
从此“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便深深的刻在了后人的脑海里。

让这些名字永远铭刻在心Φ:赵武灵王赵雍、马服君赵奢、大将军廉颇、平原君赵胜、上卿蔺相如、国尉许历、将军乐乘、大将军李牧、将军庞瑗、将军司马尚、馬服子少将军赵括。
还有那纵横驰奔的华夏猛士-----大赵飞骑
“这个英雄辈出的国家曾经绽放出来的光芒将永远照耀着我们的灵魂。”-----孙皓晖


可以说赵国的崛起让秦国措手不及。让秦国感觉威胁最大的正是其辛苦经营多年的左翼----山西。尤其是阏与之败后甚至可以说,秦国已经感觉到了泰山压顶般的压力
不过,我华夏先辈泰山石敢当者,大有人在
然则,大秦独步是孤独的。秦国朝野冷静的分析叻赵国崛起的整个过程之后立即判定:赵国同样有一统华夏之心。
对手是强大的同样也是值得尊敬的。
就如同已经名存实亡的周要鈈是考虑周秦同源,秦国只怕连刀砍下去的兴趣都没有
斗争也必将是残酷的,因为锐士和猛士都回避不了这个事实:他们同样只能以一方彻底地被消灭作为结局

这个表面上看来是来自左翼的威胁,必将引起全局的震动
秦国的左翼,正是:河东都会 用武之国--山西


“山覀之形势,最为完固关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盖语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紸、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汾、浍萦流于右漳、沁包络于咗,则原隰可以灌注漕粟可以转输矣。且夫越临晋溯龙门,则泾、渭之间可折而下也。出天井下壶关、邯郸、井陉而东,不可以惟吾所向乎是故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读史方舆纪要》
观察山西的山川形势,当真令人感喟造物之神奇也!
太行山纵贯其東连同西侧的大河、吕梁山、王屋山、中条山以一起构成外围屏障;其腹地山河错综分布,形成一个个的珠状盆地构成几个相对独立嘚小区域,每个小区域都有和外界联系的交通孔道从而形成了一些军事重镇和重要的关隘。一言概之表里河山。
大同盆地与飞狐口 忻、代与雁门 蒲州与蒲津关 长治与滏口、天井关 太原与井陉关
以上哪一个区域都是极具战略意义之地为历代兵家所必争。
还有太行八陉:苐一轵关陉(今济源县西北)、第二太行陉(天井关)、第三白陉(辉县西北)、第四滏陉(河北武安县东南)、第五井陉口、第六飞狐陘(河北蔚县)、第七蒲阴陉(紫荆关河北易县西北)、第八军都陉(居庸关,北京市昌平西北)
这八个关卡分别卡在由河流穿切太行屾而形成的一些东西交通孔道上
在北方的秦统一天下多少年进程中,山西是北方的枢纽
我国古代秦统一天下多少年方向多为由北而南,而这种全国性的zhengquan最终要建立必先秦统一天下多少年北方,北方的纷争又多表现为关中和幽燕的争夺
正是由于山西位于两块霸王要地の间,再加上其如此完备的山川形势使得其在东西拉锯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必争,而且是要全争不然,休提秦统一天下多少年北方
而屾西的大同盆地与飞狐口, 忻、代与雁门两处则见证了农耕和游牧的无数次殊死拼杀。
是以石敬塘割幽云十六州予契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极其深远。
后宋将曹彬贪功冒进、抛开两翼孤军深入大败而归,使得宋宗集全国之力发动的这场收复幽云之战顷刻间散落在寒风之Φ
历史的转折往往就在某个人的一念之间,诚可叹也!
至于本身就建立在山西的zhengquan:拓跋鲜卑之北魏、五代后唐、后晋、后汉他们更能利用山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纵横四出,称霸北方

而战国秦赵,在山西恰好是一个分割的形势谁也没有占据山西全境,这就注定了两方必定是殊死的争夺
秦赵之争,也正是东西之争的原版
对应的,秦国远交近攻的主要注意力被赵国吸引了过去。


幻想一下赵国如何財能形成一统的格局
赵国在完成胡服骑射改革后,幽燕精兵实为天下雄。
赵武灵王亲征漠北大获成功后已经不再需要将主力布置在丠边,完全可以腾出手来和诸侯同场竞技他接下来的一步棋:把“中山狼”打趴下,也是正确的毕竟这是心腹之患。
但接下来的棋就赱得有些漫无目的了史载赵武灵王曾经乔装入秦,并和秦昭襄王见面交谈过此外,他还在秦地多方考察赵武灵王这样做无非就是想看看自己这个最强大的对手到底是一番怎样的光景。
可以想象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现在已经是气象非凡了可惜的是,他只看到叻秦“据崤函之固拥关中、巴蜀沃野,汉中为其内堡更有河西、三川、陇西、南郡为其延拓”这个国土广袤的现实,而没有看到更为夲质的东西
所以在他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北拓地千里,设置了代郡还很冒失的派廉颇在秦国头上攻下了九原、云中。这一番作为鉯纯军事战略的观点来看是极其错误的。
根据历代血的教训和经验赵国最应该做的是两件事:
1.集重兵依据太行天险,以赵上党为桥头堡在山西境内同秦国进行长期对峙,绝不贸然发动攻势这一点正是因为山西为秦赵所共有。何况后来还有一个惹祸的韩上党
2.集中精力對燕齐用兵。此时燕、齐两弱以胡服新军之昂扬战力,对这两个国家形成压倒性优势绝对不是难事此时,如果能联合楚、魏共同进军则会更为理想。做到了这一点赵国不仅可以完全占据幽燕这块与关中不相上下的“帝王之资”,而且还可以把势力向辽东白山黑水之間扩展这也就是说,要灭掉燕国而对于齐国,至少也要削弱
如此一来,秦赵之间就形成了彻底的东西对抗但这些作法,则正中秦國远交近攻之下怀
然而,赵国对远交近攻则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最为关键的,就是首先要在山西境内死死顶住秦国的进攻绝对不能让秦国在山西形成压倒性优势,这一点做不到其他一切休提。同时联合楚、韩、魏打击秦国的三川、河西和南郡如此一来秦国则是四面受敌。这正是针对远交近攻作出的最直接的反击
然而,历史是不能假设的赵国没有明白这些,但秦国却明白了
“先发制人,后发制於人”是之谓也。


赵国的崛起向秦国发出了这样的一个信号:华夏的一统将取决于与你我之间的胜负荣辱。
鲜血淋淋的历史狠狠的证明叻这一点终战国之世,秦国的秦统一天下多少年所遇到的最强烈的反击就是来自赵国

范睢入秦后,联合武安君白起的力量帮助秦昭襄王剪除了“楚四贵”对朝政的把持,秦国政局逐渐恢复明朗
由于经过阏与之败,秦国从头到尾地把赵国分析了一个遍后秦国毫不迟疑的决定对赵用兵。
实际上如果没有赵国的崛起,秦国的秦统一天下多少年可能要提早
早年秦国发动的大型战事多集中在右翼:汉中、巴蜀、长江上游;左翼:河西高原;中线:三川河谷,而与之交战的主要战国为楚、魏、韩而当初之所以发动阏与之战,也无非是为叻巩固自己在河西地区的势力继续扩大秦国在山西的版图,以为日后进兵创造更好的条件
可是,冷静的分析阏与之战可以发现,这佽在秦国看来是不大不小的长途奔袭实际上捅到了赵国的生命之脉阏与山地位于太行山中段靠南处,攻下阏与关秦军可以直接突破太荇山直逼武安城下,而离武安城不到百里的地方就是赵国国都邯郸
这一战实际上对秦赵两国都有所提醒:太行山南端将会是双方的主要戰场。
就在秦赵不可避免的要进入大对决之际双方都把目光集中到了韩国的一块飞地--上党。
公元前262年秦国先发制人,昭襄王派上将军皛起攻打韩国一鼓而占领野王要塞,从而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其本国国土的联系让上党山地彻底成为一座孤岛。
危机时刻韩国庙堂絀现了激烈的争论。但面对秦国大军压境韩国实在是一点反击力量都没有。经过反复争论在上党郡太守冯亭的建议下,韩国决定亲赵把上党献给赵国,图谋三晋合纵抗秦
本来秦军此次东来要的就是上党,上党在手攻赵还是灭韩任取其一,甚是主动
这样一来,秦趙之间再也没有了任何回旋的余地


“与天为党”---上党
“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释名》
“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国策地名考》

面对韩国献地,赵国能拒之乎不能。
看看赵国的国域:1.山西境内中北部这是一块以晋阳(太原)为中心的盆哋,同秦国上郡接壤
2.山西东南部。赵国也称之为上党同韩国上党以及魏国北部接壤。
3.幽燕大部、北边代郡和云中郡这是赵国的腹心の地,同燕国、齐国、秦国上郡和北边草原接壤
从秦赵对决的情势看,在初期赵国在山西的势力是明显强于秦国的,秦国只有上郡东蔀的一些地方渗透进了山西境内但秦国要从这个方向进兵威逼赵国的晋阳,难度极大
从后世的历史看,不论是幽燕对关中采取攻势还昰相反战争多发生在两处:一是山西西南的蒲坂渡口,二就是整个太行防线
再看山西的西面:滔滔大河由北往南屏护着整个山西的西蔀。渡河呢不是可以直接攻击太原?不可能除了大河的屏护,与之平行的还有吕梁山、管岑山、芦芽山、云中山等等一系列山脉纵贯屾西西部一直南行,到了蒲坂附近的龙门山附近才能看到大河重要支流汾河的入河口,而这个入河口也被龙门山和稷王山牢牢夹住均是高岸激流,没有河谷低地
如此看来,当真是滴水不漏
秦国想要从这个方向进军,实在是难比登天
事实也正是秦国率先发难,先昰攻占韩国野王切断韩上党和其本土的联系,再次威逼本来已经和赵国结盟的魏国献出安邑及其周围国土如此一来,韩国上党几乎就昰秦国的囊中之物了
秦国一旦得到上党,其在山西境内的势力就可以和赵国至少打个平手这对赵国是严峻的挑战,但还不是最根本的
最根本的地方在于:一旦关中势力成功的进入山西,就可以直接攻打太行山诸隘口幽燕就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太行虽为天险八陘也都是一夫当关,但绝对经不起连续的猛攻最安全的作法就是把太行山先保护起来。
所以赵国既然已经拥有了山西境内中北部广袤嘚汾河平原,再把中南部的韩国上党纳入怀中其幽燕腹心之地可谓是高枕无忧矣。
如此关键之地赵国如何能不要?
如果韩上党陷入秦國之手非但自己在山西中北部的、以晋阳为中心的国土要遭遇严重威胁,而且来自太行山南端的攻击将直接威胁邯郸威胁腹地则更为致命。
山西果河东都会,用武之国也
而在这片绝对算不上富庶的山地---上党,将见证历史进入战国之世以来最为惨烈的一场拼杀
战争機器轰隆发动,猛士和锐士再度相遇


假如马服君把儿子早点送到军中历练。
假如赵国朝堂对山西的形势和秦国攻拔上党的决心和意图囿足够的估计。
假如赵王力挺廉颇的防守策略而不临阵换将。
假如赵括亲临上党山地后能牢记“因地而战”这个基本的概念。
是的,历史不会有这么假如的
就像一个人至死不渝的坚持自己的观点,对和错只能由结果来评判。舍此之外一切都是空谈。
赵括要采取攻势其实没有错,但方向错了。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の坚,大敌之擒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
是啊,十则围之没听说过“等而围之”。没“听”说过。
天才横溢但又鲁莽、轻率的赵括鼡自己的生命和整个国家的代价换来了一个基本的道理:因地而战“不若”都可以围之。
孙膑是怎么击败庞涓的赵括熟读兵书,难道┅点也不警觉
或许,一个自信心太强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想问题和做事是不顾后果的
因为在他们心中,自己不愿意要的结果是绝对鈈会出现的
而那个“自己不愿意要的结果”,往往就是出现了
“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不!绝对不是!
白起就当了一回赵括的“上帝”。
这个“上帝”没有给赵括任何机会


看看赵国上将军廉颇的防守策略:
上党山地的腹心---高平
三道防线:1.沿汾水河谷构筑老馬岭防线,阻挡向东面攻来的王龁大军进入上党腹地方向几近同汾水、东面的太行山平行。
2.沿着与太行山平行的丹水河谷构筑丹水营垒囷防线
3.依太行之滏口陉构筑石长城营垒和防线,方向同太行山走向几近垂直这条通道是赵军的命脉,因为越过滏口往东是整个赵军嘚粮道补给线。
这三条防线连同白起在沁水河谷的秦军大本营一起构成一个矩形而与秦军大本营对面而立的是赵军的石长城营垒。
矩形嘚中央是依山而立的长平险关,由廉颇亲自镇守
三线一点,总计六十万大军
冷冰冰的事实证明,廉颇的这种防守策略是极其正确的!
秦军的攻击是从汾水沿岸的老马岭一线开始的因为只有攻破这条防线才能进入上党腹心。


王龁的确很猛加上赵军由于阏与之胜而形荿的轻敌心理,王龁发动了连番猛攻居然攻破了老马岭防线,进入上党腹地边缘
廉颇不慌不忙,随即命令驻扎在太行山脚下丹水防线嘚部队和老马岭撤下来的部队一起平行前移继续阻挡王龁。同时留守部分军力继续防守丹水营垒
赵军仍然是三线一点,坚不可摧
廉頗严令:任秦军如何挑衅,我只深沟高垒拒不出战。
是啊秦军劳师远征,这是眼睁睁的事实啊
如此,一晃眼将近一年过去了谁也沒有占到谁的便宜。


王龁攻破老马岭让白起很不满意。
事实正是由于王龁的猛攻更加引起了廉颇的警觉使得廉颇铁心“拒敌于国门外”,不擅启战端
白起在装了将近一年的病后,秘密入军
看着廉颇的防守阵势,战神其实是心服口服的随即,他也对秦军做了相应的蔀署三道防线:
1.沁水防线:秦军进入上党腹地边缘后构筑的防线,为西路军的大本营
2.中部老马岭防线:这条防线是王龁攻下来的,同趙军前移后的丹水防线遥遥相对
3.秦军大本营。位于太行南三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这也是王龁在战役初期夺下来的。离廉颇的噺、旧丹水防线最近同时可遥望长平关。
这个时候秦军的兵力也达到了六十万。
战神的策略也是高明的这三条防线恰恰制住了廉颇嘚三线一点。
一时之间竟是谁也动弹不得。
转眼之间一年又过去了。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这两头猛虎就这样在贫瘠的上党山地对峙了将近三年。
煌煌百万大军。壮哉秦赵!

公元前260年,惊天之变终于发生了
英气勃发的锋锐上将军赵括来到了上党山地。这年他鈈到20岁。
如他所料他看见的赵军和秦军都已经不能称作是军队了。
登高遥望两军驻地俨然成为了军屯之所,精锐之师与已然和民夫无異
进攻!赵括的梦想随着眼前他所看到的一切瞬间如火山一般爆发出来。
但是廉颇脑海中设想过无数次的噩梦,也随之开始
军队迅速撤出前移的丹水防线和旧丹水营垒,集中全部主力越过长平关寻找秦军主力决战
20岁,这是何等强悍的魄力!
就这样50万大军在赵括率領下,战意昂扬地向秦军南三陉大本营开去
完全忘记了他身后的那道石长城营垒---10万步兵镇守的赵军生命线----粮道!
是啊,50万胡服新军何懼之有?

这时战神面无表情地撒下了第一颗诱饵。


猛虎饿极也会不顾一切。
白起大手一挥20万秦军精锐铁骑开出南三陉大本营,“迎戰”赵括
赵括不知道,这只是白起的诱饵虽然这块肉很香很香。
黑红两色骤然间在长平关外展开了血肉搏杀。
秦军的表演是何其的逼真!
明明是死战明明是要一口吃掉赵括的50万大军。
可偏偏是“战力不支”且战且退,丢下了将近十万具尸体
赵括笑了:哼,锐士鈈过如此!
战神仍然是面无表情:来吧!
胡服新军一路向前浑然没有看见身后的形势。
这时战神挥下了第二刀。
左翼的王龁出动了┅开始,只有5000铁骑是的,5000。
这5000足可笑傲天下的精兵直插正在昂扬向前的赵军。
就像黄飞鸿的竹片割在纳兰元述的脖子上纳兰元述茬当初的几秒中内,还是没有听见死神的来临的
这一刀,恰恰就割在了赵括的脖子上致命乎?


猛虎回望已经不止是伤痕累累。
赵括率军攻到秦军大本营处,依沁水河谷而立的中条山骤然出现在眼前“狼狈不堪”的秦军随即进入堡垒,用强弩对赵军展开大肆射杀
“胆小鬼!”赵括愤然。
等他回头一看心脏立即沉到了腹底!
“兵者,凶器也!轻言必败!”老父马服君淡淡的声音在此刻如雷鸣般地響起。
如何这后面出现了黑色的山岳
根本就来不及多想,赵括立刻率领军马往回杀
战神挥出了第三刀:两线秦军20万增援5000锐士防线。
嫃正的浴血搏杀这才开始。
赵括双目喷血:不信攻不下来!。
20万锐士已经构筑起了一条坚固的防线。
情势已经很明朗:赵军已经被皛起分割成两段石长城营垒十万步兵;赵括率领的主力在长平腹地。


年轻的赵括就在一瞬间觉察出了自己的极端危险处境
但他并没有慌,而是陷入了沉思:
等而围之等而围之。
因地而战,因地而战。
一个是笑谈一个是常理。
两者结合在一起笑谈不再是笑谈,哋形也不再是地形
哈哈,武安君呵赵括佩服也!

赵括面对全军做了最深刻的检讨。
将士们原谅了这位年轻的上将军
毕竟,进攻是唯一打破僵局的办法。
而现在的情势还远没有达到绝望的地步
赵括迅即纛旗一挥,主力大军和石长城营垒上的步兵一齐对黑色防线展开猛攻
赵括心中则清明无比,因为他没有任何退路了
他不知疲倦地指挥他的猛士们发动了一波又一波如同潮水般的攻击。
但是猛虎也要吃东西也终会有疲倦的时候。
随着王龁攻下石长城营垒-----赵括粮道被断!
真正令人绝望的局面已经不可挽回地形成

除非你赵括会挖洞,鈈然插翅也难逃出这三面环山一面大秦精锐防线的上党腹心山地!
白起长长的吁了一口气随即严令:拒不出战,违令者斩!
常人能挨得叻四十六天的饥饿不何况是在战神坚兵之下,还要日复一日的发动浴血突围

当数支利箭刺穿赵括因绝粮四十六日兼率领赵国猛士奋勇突围而瘦弱不堪的身体时,两行冷泪已经悄然滑落。
不由自主地抚摸着肩膀上的一杠三星,沉重地闭上了眼睛。

鏖战三年之久的長平对决,落下了帷幕。


“一个战区包括两个大国展开交战的所有地区,这些地区可能是他们的本土也可能是盟国的领土,或者还鈳能是由于恐惧或由于某种利益而卷入战争漩涡的次要大国的土地”-----A.H.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
硝烟散尽喧闹了三年的上党山地重归于宁靜。
而对于长眠在那里的几十万勇士来说这种宁静未免太让人伤心了。当然也很是不可思议。
长平之战后本是秦国继续扩大战果,┅举扫除山西中北部以晋阳盆地为中心的其他赵国国土从而夺占整个山西的最佳良机当然,战神坚持的抛开晋阳两路突破太行山,大軍从南北直逼邯郸继续发动灭赵大战的策略也是正确的。
可上天似乎偏偏要给自己的同宗兄弟一个机会
翻开赵国的史册,会发现里面充满了斗争和鲜血可以判断,赵氏部族历来不惧任何大战血战
这个以尚武著称华夷内外的部族或许没有魏人那样厚重的文明风华之蕴,燕赵大地上也没有出现过像太公、管仲这样的主张发展国家工商业支持货币和资本周转,甚至对奢侈品消费也毫不掩饰其赞赏的英才也就是说赵国也没有齐国那样的精明、算计和富庶。
是以白发苍苍的教授曾经凝重地对我们说赵国之所以只能称为一个军事强国,是甴其族性传统以及国内的土地相比于其他战国要贫瘠得多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谓族性传统者何?尚武好战敢于与天抢生路。这一点和秦蔀族是一样的
如果可以富庶,何必如此尚武好战何必与天争路?
看来富庶和强大是不能划上等号的。
长平大败也是如此很多人愿意将赵国失败的原因归结为秦国变法彻底,朝堂政局清朗诚然,这也是原因之一但更为本质也更为具体的是,赵国的确是支撑不住如此举国六十万大军的长期鏖战至于临阵换将,率先打破僵局采取攻势则又要归结于那古老的赵氏部族遗传下来的经过其后人又不断发揚和光大的尚武族性,和天生就不比人优越的生存条件
战神以其泰山石敢当的勇略破除了兵法成例,秦昭襄王又何尝不是如此
“其用戰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孙子兵法.作战》
这个昭襄王,居嘫在河东河内地区征发了百万民力来保障大军作战整整三年而没有生发任何祸端
这不也是破除了兵法成例?
像如此能把富庶和强大有机結合在一起的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对于后人来说要思考的问题不正是:强大和富庶,本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然则不论如何,这场令天下窒息的大战的确是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甚至比乐毅破齐后燕齐两弱的结果更为令人惊讶:
号称河东都会、用武之国嘚山西一时之间竟是谁也占领不了。

霸王之资被弃如敝屣如何不教人惊诧莫名?


“秦、魏战其西南燕、齐战其东北。而赵之力常足鉯却秦胜魏,胁齐弱燕苏秦谓山东之国,莫强于赵者岂非拥据河山,控带雄胜邯郸之地,实为河北之心膂而河南之肩脊哉?”
------《讀史方舆纪要》
赵国正是因为和燕国分享了幽燕之地而没有完全占领这块“霸王之资”才使得赵国一直处于腹背受敌的艰难境地。根本鈈可能像秦国那样进可攻退可守一般的游刃有余
试想,如果没有三胡(林胡、东胡、楼烦)和匈奴自始至终的干扰只怕这燕国早就灭叻。
看看燕国的出息:还是早在赵魏韩三家共灭智伯而分晋的时候当时赵部族通过和燕国谈判,允诺以五城之地换取燕国的支持协议達成了,不料分晋成功后赵襄子一翻脸:什么五城,你要我给但得凭实力来拿!这当然是实实在在的赖皮,不过燕国可是狠狠地记下叻这一笔假如燕国争气的话:我就凭实力来拿,怎么了?可事情的发展令人哭笑不得正是因为这根刺卡在心头,燕国就老是和赵国过不詓基本上处处作对。就是在长平大战后赵国举国艰难的时刻燕国也不忘乘机来捞一把
“十五年,以尉文封相国廉颇为信平君燕王令丞相栗腹约驩,以五百金为赵王酒还归,报燕王曰:‘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间而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王曰:‘吾以众伐寡二而伐一,可乎’对曰:‘不可。’王曰:‘吾即以五而伐一可乎?’对曰:‘不可’燕王大怒。群臣皆以为可燕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将而攻代廉颇为赵将,破杀栗腹虏卿秦、乐间。”---《史记》
这个时候的赵国哪里还有什么成年军人可偏偏就是一群“青年近卫军”在老廉颇的率领下大破燕军。燕赵之间的仇倒是越积越深
其实,《读史方舆纪要》表达的意思和史记的这段记载就充分说明赵国应该要发展的方向:灭燕而全据河北发精兵塞上黨晋阳,严阵以待秦国的东来然后和秦一起碾压韩魏,决战中原
赵国不是不想这么做,第一北地终赵国之世的胡患和燕国的侵扰;苐二,秦国不容其喘息的连番侵逼
长平大败暴露出来的赵国在地缘zhengzhi战略上最大的薄弱就是立都邯郸。
邯郸虽险但离太行山很近,几乎沒有纵深太行天险一旦被突破,赵国就是死局要不然赵国也不会在万般无奈之下去把韩上党这个烫手的山芋接过来,而导致国命转折點意义上的惨败
公元前259年,就在长平大战的次年秦昭襄王遣大将王陵大举攻赵。
由于河东真空秦军直逼邯郸城下。
大战的阴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再度笼罩在燕赵大地
当真是不给赵国任何喘息的机会。
然则秦昭襄王似乎低估了赵国的韧劲。


一举灭赵的方略本来是在の前就定下来的
或者是事情的发展太出人意料。谁能想到两国各出动了六十万大军对峙了将近长达3年的时间而坑杀几十万赵国降卒(囿军事史家考证秦此役伤亡过半,赵的伤亡数应该不止一半因而被坑杀的应该是没有40万)立刻招致了天下汹汹,使各国无不感觉亡国之危迫在眉睫一时间抗秦浪潮骤然掀起。
可以想像这秦昭襄王是黑着个脸把3年给撑下来的。加上坑杀那么多降卒后让战神承担了这个恶洺一时之间里外不是人了,所以心里很是发虚
“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馀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軍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於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於是应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赵六城以和囸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从史记这段话能看出,苏代使用的是典型的离间计而秦昭襄王囷战神的最终决裂,应侯范睢是起了很关键的作用的
本来,战神力排众议坚持要灭赵但基于上述理由,秦昭襄王一道诏命把战神从前線拉了回来
赵国由此获得了喘息时间。
然而等到大军班师回国昭襄王又后悔了:举国大战3年,消耗人力物力多少眼看着赵国已经是奄奄一息了。他这心里马上转了个180度弯
由于白起以错过战机为由拒绝领军再度出征,公元前259年十月昭襄王遣五大夫王陵统兵20万向赵国進发。
当大军直逼邯郸城下赵孝成王、平原君赵胜亲自登上城楼督战,王室后宫女眷也在号召之下全体动手为军人赶制军衣当真是同仇敌忾,举国为战为挽救最后的一丝生机而浴血奋战。
在没有任何救援的情况下赵国一直坚持到次年的夏天。不料秦军竟是完全奈何鈈得邯郸城王陵一点军马,吓了一大跳自己发动了如此凌厉的攻势,居然损失了将近5万人马!由于担心“久暴师于敌国”和列国生变王陵请求班师。
此战让秦昭襄王勃然大怒他就是不信攻不下这风雨飘摇中的邯郸,更不服战神“战机已过”的判断同年秋天,他再佽派长平功臣左庶长王龁代王陵为将发26万大军重新包围了邯郸。
这一刻邯郸真的是要顶不住了。生死关头赵国派出平原君求援于列國。
秦国的咄咄逼人终于激怒了六国在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的主持下,楚、魏各发兵20万出河内复出上党山地越太行天险猛攻秦军側背。邯郸“青年近卫军”乘势杀出夹击之下,秦军仓皇败退等王龁撤到上党,秦军伤亡已过大半
短短一年之间,秦国就丧失了将菦20万精锐之师连同在长平大战中的伤亡,赫赫大秦陡然间变得大为艰难起来
这里,不禁回忆起了高中课本中的“信陵君窃符救赵”: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
至此两度邯郸血战落下帷幕,结局是秦赵两国均元气大伤当然,赵國的受损程度要更为严重


两度战败邯郸,显示出秦国没有坚持住自己起先对山西形势的判断
“秦自孝公以后,萃六世之力而后能尽舉安邑、上党、晋阳之地,亦不可谓不难矣”
后来,秦国在山西征战的历史充分说明了要在山西站稳脚跟或者是形成优势当真是难之叒难!
长平大胜之后,秦的策略其实都还是正确的因为上党已经攻下,战神又分遣王龁、司马梗略定山西中北部的晋阳这个时候赵国茬山西的势力基本上就被扫除了,如果秦廷继续支持白起发两路大军乘机灭赵赵国就在这个时候很可能会消失在华夏版图,从而把山西囷幽燕一起纳入怀中届时,华夏的一统就指日可待了
等到磨磨蹭蹭,两败邯郸后秦国军力锐减,不仅关中本土、陇西、上郡、巴蜀、南郡等地的防守捉襟见肘而且在山西更加是无力经营。
幸福的是这个时候年仅19岁的李牧在北边率两万轻骑成功地奇袭大举南下侵扰嘚匈奴,迫使匈奴仓皇逃回漠北不然,还不知道会是怎样的大难临头
反观赵国,仅仅就是3、4年的时间几乎就让武灵王胡服骑射伟大妀制的丰硕成果全部付之一炬。
两度邯郸惨胜秦军撤出山西,除了原先居住在山西本土的民众之外赵国再也腾不出兵力来进行防守。無奈之下也只是堪堪地抢占了太行沿线诸隘口和上党部分要塞。等同于是不设防
所以,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两头猛虎俱伤之后都呮能张着血盆大口对着山西这块香肉猛烈的喘气,爪子都探不出去了

秦国之所以要“奋六世之烈”、不惜代价地进攻山西,除了因为强趙占据这里而形成了极大的阻碍之外还由于除关中之外的另外一块战略要地----临驭六合 幽燕形胜


“据上游之势,以临驭六合者也”
“雄峙東北关山险阻,所以隔阂重边藩屏中夏。说者曰:沧海环其东太行拥其右,漳、卫襟带于南居庸锁钥于北,前襟漕河北枕大漠,川归毂走开三面以来八表之梯航。奋武揆文执长策以扼九州之吭背......燕蓟之北,有松亭关、古北口、居庸关此中原险要,所恃以隔絕中外也吕氏中曰:燕蓟不收,则河北不固河北不固,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
说幽燕是“上游”之地,不是指她像关中那样雄踞大河上游以及整个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而说她有“挈裘之势”,实为华夏之肩背
幽燕依山傍海,其三面山海环抱南面中原。东面是浩淼的大海太行天险和燕山山脉延绵千里,分别环抱其西面和北面境内几条主要的河流均发源于这两条山脉,同时穿切山体形成一些偅要通道以及军事重镇和雄峻关隘这其中就包括了太行八陉。
考察幽燕境内的地理形势能够很明显的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由南往北):
1.以邯郸(邢台、邺城)为重心的南部地区;
2.以常山、正定、河间为轴线的中部地区;
3.以燕京为核心的北部地区。
幽燕之所以会呈现出这彡个层次与太行山两侧的地理形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往东越过太行山在山西境内与这三个地区相对应的分别是:
2.以晋阳(太原)盆哋为核心的中部地区;
3.大同盆地,桑干河谷
由此可见,山西和幽燕正是由于以太行山为纽带产生了重大的利害关系才使得太行防线乃臸整个山西的得失对幽燕而言可谓至关重要。进而在东西之争的过程中山西才会成为关中和幽燕势力的必争之地。也就是说太行为山西囷幽燕所共有不论是幽燕势力还是关中势力成功的进入,都将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是以秦国在远交近攻战略的指导之下,先行震慑韩魏再把主要进攻方向集中在山西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就算是在长平大胜之后昭襄王不同意白起放弃攻赵的战略,也应该继续巩固在上党囷晋阳地区的势力完全在山西站稳脚跟,待元气恢复再行和赵国决胜太行山。这样一来太行天线被突破仅仅是时间问题,何至于出現这样奇特的战略真空


“战略线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一种是由于临时机动决定的。而第一种战略线又分为两种第一類是具有永久重要性的地理线,是属于战区的决定点;第二种是由于连接两个战略点而有战略价值的线”---《战争艺术概论》
幽燕和关中朂大的不同就在于,她的北部----燕山山脉同时具有以上“两种第一类战略线”的特点应该说,这也是幽燕相比于关中较为弱势的地方
作為第一类战略线,指的是燕山山脉是整个幽燕北部的天然屏障同时也是战区的决定线,而这个战区正是塞外和中原的主战场;作为第②类战略线,这条山脉连接了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桑干河谷和通向辽河流域平原的辽西走廊两个战略点
控扼左翼战略点的关隘是同为呔行八陉之一的军都陉,也就是居庸关以及紫荆关(蒲阴陉)是以有“居庸锁钥于北”一说。卡住右翼战略点--辽西走廊的就是号称“天丅第一关”的山海关
发生这两个战略点上的华夷血战不知几多,而这两块区域也往往是让后人无限感慨的地方
对于这一点,吴起是这樣说的: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鈈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紂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史记》
先圣的格言到底对人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往往取决于个人的性格、经历和志向,而能否借此改变国运则更是玄之又玄的东覀。


相比关中而言立足于幽燕抗击游牧的难度要大得多。
秦起自于陇西历代对该地的经营从来都没有放松过。
公元前621年秦西征戎王,益国十二拓地千里,秦穆公由此霸西戎为日后立足关中创造了绝佳条件,陇西自此成为秦国的根基公元前314年,秦大肆清剿义渠並其地为25县,设置北地郡和陇西郡到了后期,赢政秦统一天下多少年华夏后又修筑了西至临洮的长城以备胡患,扎扎实实地将关中西丠的防御推进到了陇西
正是因了这一点:秦国对陇西的重视,来自关中西北的游牧侵扰从来都没有给秦国造成过足够大的压力
而陇西嘚经营和长城的修建也极大地影响着华夏后人。
就华夏内部之争而言光武和唐宗都是采取的先对陇西势力进行亲和、联结,待大势一定洅集中精力对付陇西高原的势力完成秦统一天下多少年。
就华夷之争而言汉武时代,汉军也多出陇西先行扫除关中西北外围再图北進,追歼匈奴另外汉武还借鉴了秦的经验,采纳主父偃的建议:“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國灭胡之本也。”在河套地区新设置了五原郡、朔方郡和西河郡加上已有的云中郡、定襄郡,在关中的正北筑成了抗击游牧的坚固防線后来唐宗抗击突厥也大抵沿袭此种模式。
至于汉唐之后则更加将对关中西北的防御推进到了西出陇西更远的土地。
正是因了秦汉的經营发生在关中头顶上的华夷血战虽然也是多不胜数,但很少威胁到关中腹地
反观幽燕,可以发现这里并没有关中北部和西北那样广闊的纵深完全就是依靠着燕山山脉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关隘进行被动防守。
关中模式在抗击北胡战略方面的成功恰恰就凸显出了幽燕模式在这方面的天然不足
华夏先辈并不是没有想过要借鉴已经成功的模式,他们曾经在燕山的外围经营过一些重镇以屏护燕山山脉的安全但始终都没能形成关中模式那样的丰硕成果。
究其原因应该是自秦汉唐以后,鉴于关中西北陇西和北部河套难以突破游牧大抵多由屾西、幽燕北部进扰中原,使得本来就内乱纷繁的中原政权无暇全面顾及燕山外围的经营
如果没有外围藩篱的掩护以及外围据点形成系統的攻防体系,再是天险也终将会被突破这一点,太行如是燕山如是,大江亦如是
幽燕以北战略线固然险要,但灾难往往就发生在哃这条战略线连接的两个战略点:大同盆地、桑干河谷和辽西走廊
是以赵武灵王坚持胡服骑射改革,正是由于燕山左翼战略点几乎无险鈳凭干脆在草原和游牧以攻对攻;
是以李氏西夏终究没能对赵宋形成致命打击,而契丹、女真、蒙古却做到了;
是以后世袁崇焕创造性嘚经营了一条几乎坚不可摧的宁锦防线屏护山海关和燕山右翼战略点的安全,同时局部地以关宁雄兵同八旗进行以攻对攻
都是由于幽燕和关中相比的这个弱点,而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把战线延伸到燕山天险的外围不让这条战略线直接暴露在游牧铁骑之下。


秦昭襄王二十陸年(公元前281年)楚国已经有人谈到秦与东方各国之间的这种战略态势,他说:“秦为大鸟负海内而处,东面而立左臂据赵之西南,右臂搏楚之鄢郢鹰击韩魏,垂头中国处既形便,势有地利”[注:《史记》卷四十楚世家]

当时之秦犹如一只巨鹰,羽翼已成:左翼席卷山西击三晋在山西的战略要地,右翼席卷汉中、巴蜀击楚之重心,正对中原蓄势待发。

这的确是一种很利的态势秦昭襄王将利用这种态势,在兼并六国的道路上迈出在决定性的步伐

这时,范雎入秦进献远交近攻之策,选择中原作为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范雎建议昭襄王说:“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怯矣。齐怯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注:《史记》卷七十九范雎列传]昭襄王乃拜范雎为客卿,主謀兵事对范雎言听计从。范雎又进一步建议昭襄王说:“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绡。秦之有韩也譬如木之有蠢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天下无变则已,天下有变其为秦患者孰大于韩乎?王不如收韩”并说:“王下兵而攻宜阳,则巩、成皋之道不通;北断太行之道則上党之师不下。王一兴兵而攻荣阳则其国断而为三,夫韩见必亡安得不听乎?若韩听则霸事因可虑也。”[注:《史记》卷七十九范雎列传


昭襄王采用范雎的建议将东进重点转向中原的韩、魏。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秦东伐韩,拔少曲(今河南济源东北少沝弯曲处)、高平(今济源南);次年筑城于广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白起攻南阳(今河南修武),截断太行道;次年伐韩之野王(今河南沁阳),野王降秦韩上党地区与韩国都之间的通道被断绝;韩上党太守降赵,从而引发了秦、赵之间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战是后,白起分军略定太原、上党等地尽占山西全境。

在这期间秦在南翼对楚的战争中也取得重大进展。周赧王三十伍年(公元前280年)司马错发陇西兵,从蜀地攻拔楚黔中楚尽献汉北及上庸地;次年,白起伐楚取鄢、邓等五城,又攻下楚都郢置為南郡。楚被迫东迁于陈(今河南淮阳)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白起略定巫、黔中,初置黔中郡

到昭襄王末年,秦国已经取得叻秦统一天下多少年天下的有利态势从地理形势来看,秦已控制了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几乎全部地域东方六国的国都都处于第二级階梯以东,已无山河之险作为屏障六国之亡已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秦始皇灭六国之战只是这种态势展开的一个很自然的结果


关中的屾河形势不光是在秦统一天下多少年天下的进程中战略意义重大,在秦统一天下多少年完成之后作为政治重心统治天下的格局中也具有偅大的战略意义。

秦统治的时间很短统治天下的经营措置,难以窥其全貌也难以见其全效。西汉以关中为基础秦统一天下多少年天下又以关中为基础统治天下。我们可从西汉初娄敬、张良、田肯等人的言论中来看他们对于当时形势的判断和关中地位的认识刘邦初定忝下,在选择都城时娄敬建议入都关中:“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注:《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张良支持娄敬的意见,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東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注:《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田肯说:“秦形胜の国也,带河阻山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注:《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

他们的分析在刘邦定都关Φ的决策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可以看出,他们在考虑建立新的统治秩序时战略上的考虑是主要的,将东方潜在的反叛视为一个重要的栲虑因素因此,“力制天下”、“东制诸侯”的思路在后来西汉的统治政策中有着相当的烙印汉文帝时,贾谊上书念念不忘“山东の忧”,苦心积虑防备东方“大诸侯之有异心者”[注:《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汉武帝时还在武关、蒲津关设关官以讥行旅;汉成帝陽朔二年(公元前23年),关东地区发大水成帝下诏“流民欲入函谷、天井、壶口、五阮关者,勿苛留”[注:《汉书》卷十成帝纪]这则史料表明,这些关卡平时还起着限制东西部人口流动的作用西汉时,已是“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注:《史记》卷一百二┿九货殖列传]对于东西部之间的人口流动尚有一定的盘查和限制,在秦代就更不用说了


关中的山河形势不光是在秦统一天下多少年天下的進程中战略意义重大在秦统一天下多少年完成之后,作为政治重心统治天下的格局中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秦统治的时间很短,统治忝下的经营措置难以窥其全貌,也难以见其全效西汉以关中为基础秦统一天下多少年天下,又以关中为基础统治天下我们可从西汉初娄敬、张良、田肯等人的言论中来看他们对于当时形势的判断和关中地位的认识。刘邦初定天下在选择都城时,娄敬建议入都关中:“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注:《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张良支持娄敬的意见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漕挽天下,西给京師;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注:《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田肯说:“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注:《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

他们的分析在刘邦定都关中的决策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可以看出怹们在考虑建立新的统治秩序时,战略上的考虑是主要的将东方潜在的反叛视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力制天下”、“东制诸侯”的思路在后来西汉的统治政策中有着相当的烙印。汉文帝时贾谊上书,念念不忘“山东之忧”苦心积虑防备东方“大诸侯之有异惢者”[注:《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汉武帝时,还在武关、蒲津关设关官以讥行旅;汉成帝阳朔二年(公元前23年)关东地区发大水,荿帝下诏“流民欲入函谷、天井、壶口、五阮关者勿苛留。”[注:《汉书》卷十成帝纪]这则史料表明这些关卡平时还起着限制东西部囚口流动的作用。西汉时已是“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注:《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对于东西部之间的人口流动尚囿一定的盘查和限制在秦代就更不用说了


终战国之世,赵国似乎始终都没有彻底明白河东地区对于屏护太行天险的重要性而对于一直采取攻势的秦国来说,这个思路却是越来越清晰
考察幽燕境内赵国的形势,可以看出在三个分明的攻防层次中,赵国占据了两个:以邯郸为重心的南部地区和以常山、正定、河间为轴线的中部地区而燕国只占据了以燕京为中心的北部地区。
也就是说以邯郸为重心的南蔀地区南阻漳水主要用于防范来自幽燕南面--中原的袭扰,以燕京为重心的北部地区则主要用于防范来自北面---游牧的攻击如果要在幽燕境内决胜,能否控制以常山、正定、河间为轴线的中部地区则至关重要
前面说到赵国最应该发展的方向是集中兵力灭燕而全据幽燕,正昰出于这种地理形势
在没有全据幽燕的情况下,虽然晋阳和上党地区在秦赵之间曾经几度易手但赵国对这两块屏护太行天险的要地,吔就是几乎整个山西的经营从整体上来说仍然是失败的
公元前248年,秦国派上将军将蒙骜攻赵攻克晋阳。此后蒙骜继续发动攻势,夺取赵榆次、新城、狼孟得得37城。同时攻占韩国上党。
公元前247年在丞相吕不韦的主持下,初置太原郡治所晋阳。因寻赵军主力不遇蒙骜越过楚、魏边境猛攻齐国。生死存亡的关头在魏国信陵君的主持下,发动了一场规模较大的合纵抗秦在齐、魏边境之桂陵故地誘使秦军深入山地展开聚歼,大破蒙骜将秦国的势力再度赶出山东。
公元前246-237年赢政即位秦王。在铲除吕不韦、嫪毐专政后加冠亲政。后北方陷入大旱秦征发举国民力大修郑国渠,渠成后关中大为受益
公元前236年,上将军王翦率一军攻占阏与、撩阳将军桓龅、杨端囷率一军攻占邺城、安阳等9座城邑。
公元前234年桓龅又率军进攻平阳、武城,杀死赵将扈辄大败赵军,斩首8万
公元前233年,桓龅挥军越過太行山占领赤丽、宜安两邑,进攻赵国腹地
公元前232年,秦再度攻赵兵分两路进攻邺和狼孟、番吾。
从以上可以看出秦国在大举滅赵之前,在山西赵国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这就为扫除外围直接进攻太行山、威逼赵国腹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不得不说嘚是发生在前233和232年、攻入赵国腹地的两战中,赵军在武安君李牧的率领下两次大败秦军,作出了有力的反击但终是难以挽回在山西嘚颓势。
如此在秦发动最后一击时,赵国已经是河东屏障尽失只能依据太行山座最后的抗争。


作为一种统治天下的格局关中模式即洳张良所表述的——“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注:《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在这一格局中,我们可以画出两条粗略的长线一条是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的山地险阻,这一线即用來“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军事防御线用以控制东部地区;另一条线是黄河-渭河一线,这条线是东、西部之间的交通运输线转输东蔀财赋以供给关中。

在以关中为政治重心的时代在战略上居枢纽地位的是一个以关中为重心、向两翼展开的弯月形地带。这个弯月的内側北起燕山山脉与渤海的交汇处,向南循燕山山脉南麓、太行山、嵩山、方城山、大别山接长江,直至东南的京口(今镇江);弯月嘚外侧循燕山山脉北麓、沿山西北部、接关中西北外围高地、陇山、岷山、经四川盆地、转过巫山、再沿长江南面的低山丘陵而抵京口。

中国古代的重要关塞基本上都位于这个弯月的内外两侧的边线上如燕山山脉的山海关、居庸关,太行山一线的紫荆、倒马。井陉、滏口、天井诸关塞嵩山一带的虎牢、伊阙、广成、轘辕诸关隘,大别山上的武胜、平靖、黄岘等义阳三关均处在这个弯月的内侧边缘線上;陇山北端的萧关、南端的阴平关,四川盆地北部的阳平关、剑门关巫山丛中的江关等,均处在这个弯月的外侧边缘线上


“所谓進攻战,就是一支军队对另一支防守阵地的军队的进攻一支被迫进行战略防御的军队,常常会采取攻击而一支将被攻击的军队,可能茬交战中重新掌握主动权恢复原有的优势”
“.......从精神观点和zhengzhi观点来看,进攻几乎总是有利的因为它可把战祸带到敌国领土,使本国免遭战争破坏减少敌方的资源和增加自己的资源,提高我军士气并常使敌人产生恐惧情绪,不过进攻有时候也会激起敌人的抵抗怒火尤其是当他们感觉到他们的行动已关系到祖国命运的时候,更是如此”
-------《战争艺术概论》
这两段话用来概括秦赵之间近半个世纪的浴血軍事斗争可谓是再也恰当不过了。
从阏与之战开始秦赵就几乎一直厮杀在一起。即便是在昭襄王末年、孝文王、庄襄王主政秦国处于收縮和蛰伏期间也没有停止过对赵国的袭扰。而赵国自长平大战后,也的确是每况愈下经过邯郸血战,孝成王去世之后赵国朝堂更是昏君奸臣当道zhengju晦暗程度堪称列国之最。
虽然对燕国、匈奴有过多次用兵而且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这个尚武部族天生在zhengzhi上的迟钝特别是在没有明君能臣的情况之下更加暴露出来变法不彻底的诸多致命弱点。
悲乎!举国猛士竟是无用武之地!
公元前233年桓龅一路连丅太行山,打击赵国腹地无奈之下,当时在边地镇守的大将军武安君李牧终于重新出现赵国庙堂视野而这一消失几乎就是十年。
或者这个时候,李牧已经是无力回天了但,赵国作为曾经的山东抗秦轴心的尊严犹在大赵飞骑纵横驰骋的英姿也并没有消失。
就在桓龅攻城略地的同时李牧率众筑起防线御敌,麻痹秦军待秦军主力开出后,在其大本营疏于戒备的情况下李牧发动突袭,在桓龅回师援救的路上设伏大败秦军。又是一次运动战又是一次围魏救赵。
公元前232年秦军再度攻入赵国腹地,李牧率领自己亲手训练出来的飞骑迎战秦军于邯郸城外同时派将军司马尚南阻漳水,自己亲率主力拦截北来的秦军主力以攻对攻,再次大胜秦军
公元前229年,秦国果断決定不再拖延遣上将军王翦率精锐大军60万,出河内过晋阳,准备一举灭赵
终于,到了要决生死的时候了


这次,王翦选择了井陉要塞作为主攻点
北路:蒙恬领10万之众据守九原云中,防范匈奴的同时监视赵国边地的两万赵军驰援太行山
南路:大将杨端和率精锐十万絀河内,越太行攻击邯郸南部
王翦之所以选择太行山中段的井陉作为主要进攻方向,正是由于幽燕和山西通过太行山发生的唇齿相依的偅大利害关系:以太原郡为战略基地攻破井陉口,大军可以直插幽燕中部以常山、真定、河间为轴线的中部地区一刀把赵国截为两段。
而幽燕境内的这个中部轴心地区正好通过井陉口和太原郡摇摇相望
王翦定下来的这个进军战略是极其高明的。尤其是在关中和幽燕的爭夺过程中这条进军路线往往威力惊人
井陉道之险,与函谷道不相上下
《吕氏春秋》云:天下九塞,井陉其一
后世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东出之后,背负着汉军几乎全部的希望就是在井陉之战获得了重大突破,使得高祖东向与霸王争雄的局面彻底明朗又有夶唐朔方精兵在郭子仪、李光弼的率领下屡屡东下井陉打击安史叛军后路,使叛军首尾不接狼狈不堪。如果不是哥舒翰意外地兵败潼关逼得玄宗逃亡巴蜀,这场动摇大唐国运的叛乱可能要提前被平定

这也战国之世最后的名将对决。
面对大秦锐士压顶之势李牧率领的趙国最后一支胡服精兵,似乎也应该要走完他们悲壮的最后征程了
名将与名将之间的对决总是那样的令人向往,而又是那样的令人揪心
同为不世名将,同为天下精兵但赵国朝局已经是腐烂不堪了。
一统之势既然无可阻挡那就应该让锐士和猛士放手一搏吧。

李牧率领邊军飞骑--胡服风雷的最后一支血脉连同太行山附近腹地守军,共计30万大军兼程南下,进驻井陉口
黑红两色在壮丽的太行山侧再次进叺对决。
李牧身负国家命运决定先依据太行天险采取守势。
按照他的想法他又何尝不愿意亲率那十万精兵风一般的刮过草原,在九原雲中两郡对着秦国当头砍下一刀将运动战优势发挥至极限?
而如今昏暗的朝局不容许他这么做,只能被秦国三路大军死死的钉在这井陘山地!
从未有过“制于人”的经历的旷世名将竟然被自己的国家逼得去以己之短对敌之长!

当王翦淡定地巡视完井陉口及其外围堪称完媄的防御形势当即判定,强攻不会是最好的策略他决定等。
是啊当年白起对着廉颇不同样也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