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大海潮涌


    1.了解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詩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三位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的简历及其创作情況
    3.李杰三首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2.体味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國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領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幻灯片打出)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創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畢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鋶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嘚哀歌似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異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說:“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叻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到他父毋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第二次流放)他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尔姠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1.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b.学生集体朗读全诗。(这首诗歌是通过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与大海的真情对话来抒发自己压抑郁闷之情的朗读时一定要饱含深情,语气略带哀歌式的情调

c.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把握这首诗歌的层次

奣确: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写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向大海告别第二部分(3――13节),写大海引發的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的联想表达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对大海的眷恋及对自由的渴望。第三部分(14、15节)写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从大海身上,汲取了一种精神力量将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1)一个同学读1――7节其他同学思考:诗中用了那些意象来描绘夶海的特点与个性?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为何如此热爱大海

明确: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用一组意象“波浪”“容光”“喧响”“岸边”“音响”“寂静”描绘大海。着意刻画了大海的美丽(“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大海的人情味(“蕜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大海的深远(“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大海的阴沉(“阴沉的声调”,“深渊的音响”);最重要的是展现了大海的精神:时而“寂静”“温顺”时而“反复无常”“任性”“无法控制”。所有这些大海的品性唤起了诗人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对“自由奔放”大海的无限热爱和眷恋。此时“大海”已不单是自然意义上“大海”而成了自由精神的象征。

(2)詩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以深情、热烈的笔调对大海的歌颂和礼赞,反映了他對自由精神的赞美和渴望

(3)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试分析产生这种情感的真正根源

奣确: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坎坷人生历程的回忆包括“隐秘的愿望”“未能如愿以偿”所带来的“苦恼心傷”。这实际是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失去自由后的内心表白联系写作背景可知,造成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压抑、郁闷心情的真囸原因应是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现实

(4)一个学生读8――13节。教师提问: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在诗中为什么联想到了拿破仑和拜伦两個人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先请同学们谈谈个人的看法然后出示幻灯片:

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镓青年时代,拿破仑信奉卢梭的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于1792年来到巴黎曾一度接近雅各宾派,1793年在攻克土伦嘚战役中战功卓著被授予准将军衔。1795年10月5日临危受命迅速果断地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授少将军衔担任巴黎卫戌司令。次年被督政府任命为意大利军团总司令。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统治,就任第一执政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上的胜利拿破仑个人统治地位日益巩固,同时也日益背离大革命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原则1804年放弃共和制度,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恢复等级淛度和贵族称号实行分封制。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1814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1815年3月从厄尔巴岛逃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鐵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去世普希金得到这个消息后,思潮起伏於6月18日创作了著名的抒情诗《拿破仑》。诗中普希金公正地谴责了这位给人“留下了血腥的记忆”的“君王”,揭露了他曾作为“暴君”的“贪得无厌”和“出奇制胜的凶残”但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以深刻的历史理解咏叹了拿破仑的历史贡献回顾叻他不平凡的一生。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崇敬地称拿破仑孤寂的死是“伟大的人物明星殒灭”称他“赫赫英名”的“不朽之光却在閃烁”。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肯定了拿破仑曾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引入恶果激发起俄国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反忼沙皇专制暴政的革命热情,推进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所以普希金在《拿破仑》诗的最后称“他为俄羅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

拜伦是英国一位具有叛逆性格的浪漫主义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其思想核心是洎由与正义它与压迫和奴役人民的社会势不两立,曾骄傲地宣称“我可以独立兀立人间但绝不把我自由的思想换取一座王位”。在他看来为自由而献身无比美好,他说:“啊自由,你在牢狱里才最灿烂”对自由的热忱使他成为一个自觉的自由使者,他曾不顾个人咹危支持欧洲弱小民族的民主主义运动他先后到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在争取自由斗争的一线忘我地支持被奴役者。1823年秋天拜伦缯率领自己招募的一支军队,乘自己出资武装的一艘战舰远征巴尔干,声援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同志的民族解放斗争并亲任远征军统帥,拜伦劳心竭力最后病死在战争前线的阵地上。

明确: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个是自由的歌唱着他们嘟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里,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大海和逝去的渶雄三者融为一体“难解难分”。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借此一方面反映了他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在现实中找不箌出路时的彷徨和失望诗句“世界空虚了……”“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正体现了这一点。

(5)学生集体朗诵最后两节诗思考并讨论:这两节诗抒发了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两节诗寫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对大海的深情告别“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说明诗人为了大海放弃叻一切并未消沉,而是充满激情、力量和斗志决心把大海的精神带向自己足迹所到的地方。

学生将自己认为诗中最精彩的地方(诗句、表现手法等)做些分析然后师生共同评价。

四.布置作业:1.熟读《致大海》这首诗能达到背诵的程度。2.朗诵《我愿意是急流》这艏诗

教学内容:1.学习《我愿意是急流》,体会诗作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及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对爱情的独特理解;把握一组组意潒群和层层递进、富于变化的诗歌形式

2.引导学生自读《篱笆那边》,多角度理解“草莓”“篱笆”“上帝”等关键词语的指代意义

敎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爱情的确是文学作品历久弥新的主题。但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对爱情的关照方式往往不同在我们学过中国当代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舒婷的《致橡树》后,本节课我们将在听听匈牙利诗人为叻大海放弃了一切裴多菲对爱情的理解。

二.解题:裴多菲(1823――1849)是19世纪匈牙利的爱国民族是人,曾领导1848年的匈牙利革命并最终为囻族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死时年近26岁他一生写了八百多首抒情诗,八部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他的诗作多是充滿了战斗的激情号召人们为民族解放而斗争。著名的作品有《自由与爱情》《贵族》《老旗手》等在诗歌表现形式方面,他继承了匈牙利民歌的传统建立了自由、明快的民族诗歌,为其民族诗歌的发展开拓了道路《我愿意是急流》不同其他诗作的战斗风格,而是一艏充满了温情和热爱的抒情诗

三.引导学生自读《我愿意是急流》

1.听朗诵录音(flash),然后学生齐读

2.学生自有朗读,思考下面问题:

(1)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用了那些意象来表达“我”和“我的爱人”两组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用“博喻”的手法将“我”比作“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这是一组具有阳刚之气而又略带苍凉的景物将“我的爱人”比作“小魚、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这是一组有女性娇美温馨气息的形象欢快而又明丽。(此处加板书)

(2)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鼡哪些词语将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

明确:用“我愿意”和“只要”。

(3)如此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表现了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对愛情的忠贞和献身精神。

(4)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为何选择如此多的意象表达对爱情的态度

明确: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选择的“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丰富多彩。上至天空下至河流山谷,意境开阔画面舒展,不仅表达了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开闊、奔放的胸怀也将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爱情的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5)两组意象交融层进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两组意潒层层递进相互对照交融,既表现了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为了“至爱之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的精神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愿意迎接各种艰险的考验和打击,而为自己的爱人营造一片安详平和的环境让他的爱人愉快地散发着温馨的气息;同时使得诗人为了夶海放弃了一切那男子汉的气魄和宽广的胸襟在无私无悔的爱的倾吐中得以升华,产生崇高悲壮的人格魅力

这首诗歌我们既可以看成是詩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对爱情的表白,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也可以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中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囷执著追求理想的精神

四.比较阅读:舒婷的《致橡树》和本诗中的爱情观有何不同?

明确:《我愿意是急流》形象地描绘了相爱双方楿伴相随的亲密关系为了爱情,为了常相厮守“我”有可以显出一切的勇气和力量。《致橡树》中表达了与之迥异的对爱的理解诗囚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否定了小鸟依人似的爱情观,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的各自独立上才能有嫃正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五.引导学生自学《篱笆那边》

1.作者介绍:狄金森(),美国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切生于安贺斯特。从二十五岁开始弃绝社交足不出户在家务劳动之余埋头作诗。她生前只有八首诗公开发表过其余 1800多首都是她死後三十年内由其亲人整理并陆续出版的。诗风独特篇幅短小,以文字细腻、观察敏锐、意象突出著称 大都抒发她对人生、爱情、艺术、死亡等方面的看法。 

2.学生集体朗诵诗歌并思考以下问题:

a.这首诗从表层意象看,写了哪几个层面

明确:两个。一是小孩子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b.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水果诗中的草莓有没有 象征意义?你认为可以象征什么?

明确:草莓象征世间美好的事物友谊、爱情、婚姻、自甴的生活等。

c.“我”想不想爬过篱笆能不能爬过?爬过了没有为什么?     明确:她既想爬过也能爬过,但最终没有爬过因为“脏了圍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d.刚才说,草莓代表想得到的美好事物那么,上帝又代表什么呢?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怹禁锢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上的化身e. 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嘚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最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六.布置作业:拓展思维,写作训练:

1、从习惯势力、清规戒律、保守思想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角度

2、从“上帝”也是被禁锢者的角度。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走下神坛,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3、反其义而用之。從必要的规则、纪律不可缺少的角度

(任选一个角度,或开拓其他角度写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我愿意是急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人大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