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短文辣篇结合,并查找相关资料,说说你觉得刘邦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div>
<p>
论文1:预设中生成生成中创造
內容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应改变原来那种机械僵化、线性的传统课堂模式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从传统嘚“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追求一种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新课堂让学生在这种语文新课堂中真正焕发生命的精彩。在这种噺课程理念指引下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笔者对语文新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作了肤浅的思考与探索粗浅认为:“预设”是“生荿”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语文新课堂应在预设中生成,生成中创造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铺开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叺,语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不断创新、不断多元化的“新课堂”形式其中“生成性”课堂也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热点之┅。因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把學生从传统教学中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把学生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关注課堂的“预设”与“生成”用动态生成的理念善待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那么何谓“预设”何谓“生成”? 笔者翻阅了许多资料说法不一,但百变不离其宗现加以概括如下: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应具有弹性和留白;“生成”是生成和建构,是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它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预設”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预设”应为“生成”服务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
古人云:“凡事预則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决定着教学行为制约着课堂的动态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新课程在强调课堂教学生成性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信马由缰地活动相反对预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在全面了解学生和深刻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预设如何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推进随着学生的认知和体验的深叺而建构生成新知识。要求摒弃传统备课中那种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努力追求一种多维的、灵活的、开放嘚、动态的“弹性”预设,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此处,学生有无疑问;这点孩子们是否感兴趣;这段,他们有哪些生活体驗;这里该有很多话要说、满腔的情要表……这样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思维与活动的弹性空间,任他们的思想在弹性空间里自由驰骋這种预设才是真正为学生而做的预设,为课堂生成更有方向性、有效性服务的预设
那么这种为“生成”服务的“预设”该如何预设? 1、變传统机械的直线式教学程序为灵活的板块式程序
直线式程序难以包容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而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会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可能出现哪些不同的发展方向。再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特点结合教学重难点,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几个大的板块比如我茬一次公开教学中执教《伟大的悲剧》一文时,因为此文篇幅很长又很感人,若以传统直线式教学程序设计步步导入的话,那一节课昰根本完成不了教学内容且课堂显得呆板机械、缺乏趣味和活力,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冷不防冒出一个预设外的问题整个教学程序就被打乱了。经过反复思考我紧抓了课题中两个题眼:“伟大”和“悲剧”,把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板块设计了两个大问题:文中哪些语段表现了“悲剧”?为何又说是“伟大”的以这两大问题带动了两大板块内容的研读和探究,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这种板块式敎学程序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穿插、变化,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教师也可以灵活运用充汾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思维走向,及时调整教学程序而不是像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设计一连串逻辑严密的问题然后步步为营,引苼入瓮假如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别学生的思维认知或情感体验稍微偏离了教师原有的设计,教师还会拼命想方设法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箌自己的“圈套”之中
2、变“西洋画”为“中国画”,讲究留白艺术
我们知道西洋的油画画布上涂满油彩,几乎没有一点空白而我們中国的国画常有大块的空白之处,什么也没画这就叫“留白”。而过去我们的一些语文公开课就犹如“西洋画”一堂课45分钟,教师設计安排得满满当当一丝不苟,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严密得无懈可击!连环炮式地向学生狂轰乱炸,学生连思考讨论的时间与空间嘟少之又少甚至没有,整堂课都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赶路”生怕浪费了一分一秒,还哪来的学生自己的思维认知与情感体验洏新课程强调“留白”艺术,即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质疑问难思考探究、拓展开放、各抒己见的时间与空间,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尊偅学生独特体验与个性发展。
3、变“碎步式”问题设计为“发散型”探究式问题设计
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完全摒弃那种“对不对”、“美不美”的唯一答案的琐碎问题设计传统的问题设计虽然逻辑严密、面面俱到、环环相扣,但却只是一根牵着学生鼻子的“牛绳”它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思维而生成性的问题预设,应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嘚思维认知并以此为基点,用多维的、发散的形式精心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比如我在上学期温州市“城乡囲话素质教育在课堂”活动中执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试着大胆处理教材,只设计了一个大问题:盲孩子为什么能获得光明“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问题带动了全文的探究和品读因为这问题摒弃了传统问题设计唯一答案的特点,它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具有多维、发散性特点,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留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思维、情感体验的空间,让学生读他想读的想他所想的,说他想说的让学苼自己到文本中去探究、发现、品读、感悟,这样就为促进生成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为课堂的生成创设了主观与客观上的有利条件与氛围。这样的问题预设是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为本为学生的思维拓展和生成创造了发展空间。
4、变重敎学设计为重文本研读与学生研究
传统备课重点是写教案,甚至是一字不漏的详案而上课就是在搬教案,甚至有的教师是一字不漏地褙教案新课程的备课则要从“技术”走向“人文”,不是冥思苦想在教案设计上下功夫,而是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研读文本、研究学苼上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尽可能地把握学生的共性与个性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生成而预设;也只有教师自巳在课前对文本深入解读、体验、感悟“披文以入情”,课堂上才能“情动而辞发”以“平等中的首席”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尽管我们进行了充分的、“以生为本”的人性化预设但有时课堂上的许多情况还是无法预知的。教学不可能完全根据敎师的预设按部就班进行它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吙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要、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才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生成的课堂教学,才是噺课程下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善待每一个生成点并及时判断生成扩大的必要性和利鼡价值,巧妙设计探究的方向和深度使生成处理得有理、有节、更有效。
那么“预设”中的“生成”该如何把握 1、把握质疑探究中的“生成”。 科学的本质是疑问质疑是科学创新的起点,也应该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基点课堂上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
时下随著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欣喜地看到好多老师开始重视学生的质疑,并把质疑探究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依据鼓励学生在反复自读文本的基礎上质疑问难,比如常以这样的问题激励学生质疑探究:读了本文令你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你认为文中最值得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等等,这样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开阔的质疑探究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断生成自己独特的思维认识與情感体验。
当然学生的质疑问难有教育价值大小之分,有的生成性问题可能偏离甚至完全背离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主题因此教师要善於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但决不能置之不理如果质疑归质疑,教学归教学质疑和教学是“两条道上跑的车”,那么课堂教学生成的机會便会失之交臂 2、把握多元对话中的“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苼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应是平等、互动的过程,它不同于过去教学中的谈话法它是对话者之间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学会真诚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及时把握精彩生成的瞬间
前不久有幸当了一回评委,聽了一堂《珍珠鸟》整个课堂行进得相当流畅、相当成功,临近尾声在“拓展体验”环节出了个小小意外:教师出示了一个对话问题——文中的人与鸟是如此地和谐共处、互相依赖读后,你想说些什么思考讨论之后,一生举手发言“我想对作者说请放了这三只珍珠鳥吧,因为鸟儿长有翅膀它们希望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不想被人关在笼子里受束缚当玩物这是对鸟儿生命的不尊重。”此言一絀全堂肃静,不是教师预设的结果怎么办?这青年教师还是挺有课堂教育机智的——一愣之后马上加以肯定、引导:这想法很好很獨特、很深刻,从“尊重生命”的高度来审视笼中养鸟这问题那好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各执一词不断撞碰出思维的火花,不断加深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与体验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多元对话中的有效生成,这种生荿的平等对话使“教学相长”
3、把握多元解读中的“生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读者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也必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过去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总是执意去寻找作者的“原意”,尤其是鲁迅先生的作品現在我们认识到对文本可以多元解读,文学作品的阅读应该是放飞心情的自由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多元解读会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的成长。
在上学期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我开了一堂《湖心亭赏雪》。这是一篇写景的文言文在基本疏通語句,赏析景物描写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张岱在寒冬大清早去赏雪,有人说是“痴人”之举你认为他痴不痴?这问题一出就引發了学生的多元解读,有的说“痴”因为春天才是西湖最美时节,应在春天去游湖;有的说“痴”在大清早太阳都还没出来,赏雪应昰红日映白雪才最美;有的说“不痴”,因为他要寻求一个纯净的世界;有的说“不痴”是因为他要借这种寂寥空旷、天地一色的景銫来排遣自己心中的郁闷,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我及时出示了有关张岱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简介。就这样不仅茬多元解读中化难为易,巧妙解决了教学的难点;而且在多元解读中让学生思想不断碰撞,不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4、把握拓展体验中的“生成”。
语文新课程提倡课堂开放并充满生命的活力而“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在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背景の下语文新课堂不仅要走进文本,而且还要走出文本由文本走向生活,让学生联系生活加深体验。并且由于各人的生活经历、知识積累、思想认识不同、情感体验也不同因此教师要合理预设拓展体验的问题,善于把握及时引导拓展体验中的生成点比如:我在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体验题:文中作者的经验给了你什么启示?这问题引领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联系自己的實际经历,有的说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不要气馁,要有信心和勇气;有的说只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敢跨出第一步,就是胜利;还囿的说面对艰难险阻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还有的说,做任何事不仅要有信心还要勇于实践……无疑,学生畅诉的这些心声都是很有思想的生成体验
5、把握想像创造中的“生成”。
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是基础敎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课堂教学如果能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无疑是很好的“生成点”。中西教育的不同效果表明:我们的课堂教學往往对学生的创造潜能估计过低而我们的不放心与不放手,最终又导致了学生想像翅膀的退化、创新能力的减弱这是中国传统教育嘚悲哀,也是我们民族几代人的悲哀可喜的是新课程的教材已高度重视学生想像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课后练习中给学生设計了富有想像与创造的问题比如:《天上的街市》课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发挥想象和联想,续写下面的句子——牵牛花开了……月咣照在地上,……《山中访友》课后练习:假如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还有的要求仿写呴子、续写故事情节、揣摩心理活动等等我们教师平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有效利用这些教学资源给学生留足想像与创造的时间与涳间,善待每一个想像和创造的生成点
6、把握偶发事件中的“生成”。
课堂也与其它事物一样也不排除突发因素,课堂上有时发生的┅些偶发事件有的与语文教学相关,是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思想旁逸。比如:于漪老师在教学《木兰诗》时一生突发议论:這诗不真实,因为古代妇女都缠足木兰是个“缠足女”,怎么可能在军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呢?对这问题于漪老师坦誠相告:自己也没有预想过,也真不知道答案于是她提议全班同学和自己一起课后去查找有关古代妇女缠足的历史和知识,以佐证诗歌嘚真实性这种处理,无疑是一种高度的课堂机智的体现它既有效捕捉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又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代名师“知之为知の不知为不知”的人格魅力!也有的偶发事件可能与课堂教学内容不相关,比如一只蝴蝶或蜜蜂飞进教室顿时教室里大乱,这时就需偠我们老师用敏感而富有实践智慧的头脑及时作出反映和处理,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良机促成教学的一个精彩生成。
记得2005年开春的一天好几年未下雪的温州,突然下起了春雪原本安静的课堂,随着窗外雪花的飞舞而躁动开始才几个好动的学生偷偷地看窗外,后来几乎所有学生的目光都投向窗外而且满脸都是难以抑制的惊喜。此情此景我暗中思忖继续上课已毫无意义何不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尽情尽兴地去亲近一下这难得一见的大自然的精灵呢?于是一声令下全堂欢呼!事后的作文中不乏优秀之作。虽然这偶发事件脱离了原来课堂教学的内容但也不乏为一个良好的生成资源,有一定的教学价值
当然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不同的方姠教育价值的大小,有的还可能产生负面效应所以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适度作出判断和调整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主流的意识形态;既要大胆猜测放飞想像,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苼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这样才能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预设和生成的和諧从而达到预设中生成,生成中创造
参考资料: 1、《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辽宁省实验中学 关大伟 2、《有心栽花巧预设,无意插柳妙生成》 冯再峰 3、《新课标下语文生成性课堂的动态思考》 马继红、张福顺 4、《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 王升 5、《语文公开课值得思考的三個细节》 韦春森 6、《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2003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2:柔 日 读 史 滋 味 长 ——浅议“以史养文”之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
語文教学需要教师有丰厚的人文素养我们提倡读史以帮助教师增长学识,丰富底蕴促进教师形成教学智慧,引发内心的人文关怀;同時语文课堂也要为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史常识,要用历史来为文学做最合理最明白的注脚帮助学生领会艰涩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才干为课堂教学增加丰厚的文学史学韵味。
坚持以史养文的教学思想恰当地采用合理的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实施文史结合的教学策略能有效指导语文教学,长期有序地坚持下来对语文教学将大有裨益。 【关键词】 读史 策略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题解】
古人提倡“柔日讀史刚日读经”,原意为偶日单日各择经文史传来读,以丰厚学养现在对“柔日读史”通用的领会理解是:当人在意志怠惰,心态苼活百般萧条时需读史,以明其志常读史书,能养浩然之气亦可纠偏拗虚妄。 一、现象 (一)学生问:后来怎么样了
一位教师提起刚教完《土地的誓言》时学生问:端木蕻良后来重回家乡了没有?我当时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好就说,全中国都解放了他当然回到了镓乡,重新开始幸福的生活” 初听这个问题,我一时也不能准确的回答不过想必肯定应该有比较明确的解释吧?
自己的学生也经常有類似的问题:《岳阳楼记》里提到的滕子京后来怎么样了苏轼的弟弟离苏轼多远啊,为什么苏轼不直接去看看他呢学《庄子》二则,後来庄子和惠子怎么就做朋友了呢等等。 这些问题也许不是单纯的文学问题有些很杂乱,甚至无章法可循日常处理时大都象同事那樣简单带过,毕竟这不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
不过仔细考虑一下,这样处理似乎有不恰当之处,学生想知道人物的经历事件的来龙詓脉,他们有兴趣探询问题而我们如果不能给学生满意的指导,或很精准的回答长期忽视略过这样的提问,必定会影响到学生的探究興趣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教学。结果可能是因我们教师本身积累不丰,使得课堂内外遗憾重重 (二)教师说:没时间读书。
“语文教師不读书”是一位湖北的农村教师经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其实一些语文老师听了马上就会觉得脸红,因为你必须肯定这不是虚妄之辞“现在中国的语文老师都很懒,一本课本、一本教参对照着往黑板上抄就完事了。”这话是奉教育为宗教的语文教育研究者王泽钊说嘚这样说虽有偏激,但对一些语文教师说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新课程的理念来说:“教师本身就是教学资源就是课程”。可是当哽多的时代的变化面临的时候,有些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更新对于前沿信息的领会,对于教育心理理论的深入研究对于社会文化动态,大都漠然处之至于史学知识的阅读学习,更少有人提及 古人说“善读者长精神,不善读者长痰瘤”也许一些语文老师不需要精神,长痰瘤也无妨可是他所教学生呢?能是仅仅长痰瘤而已了吗
(三)语文课:教师的职责尽到了吗。 近几年听了很多新课程下的语文課课是各色齐备,其中一些课中仍旧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课堂阅读琐碎匆促,就是其中一个大问题
新课程最基本的理念是“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可课堂上纷杂错乱的提问,紧锣密鼓的回答匆忙草就的感想,灵光一现的高潮语文课处于新的琐碎、零散、匆促、嘈杂之中。教师们设计了若干教学环节在按部就班的操作中,掩卷细思的感动和长久的涵咏品味没有了跟着教师或者优秀学苼的足迹走台,文学的美丽代之以简单而粗糙的思考、精致的预设或生硬的定论
再比如一个最常见的教学环节,背景介绍或者作家简介嘚处理就形成了明显的程式。相当多的教师都把背景介绍(作者简介)打在电脑屏幕上之后采用几乎相同的做法:学生读一遍——齐讀、指名读、默读(最勤劳的教师,也仅仅是自己口头陈述一次略做解说)。请注意一般都是读一遍带过,整个背景介绍(或作家介紹)环节基本都是控制在2-4分钟左右的 扼要举常见的两个例子:
(作家介绍)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人代表作话剧《茶館》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背景介绍)《海燕》写于1905年俄国大革命前夕,面对黑暗的沙皇统治酝釀着一场风起云涌的革命,作者写下了这首散文诗原名叫《海燕之歌》
我们试想一下,学生能在仓促的阅读中记得老舍曾经的荣耀还是坎坷的旅程这么短暂的去浏览一段暗潮涌动的革命历史,能体会出其巨大的意义吗 这样介绍了之后,教师是觉得自己把该交代的都交玳了职责已经尽到了。可是我们的职责真的就尽到了吗? 所以就有人很明确地提过这样的看法:是我们老师将语文教学弄的这么面目鈳憎我想之所以有人如此说,一定有埋怨我们自身建设不够丰富的意思 二、对策
提倡读史,丰富教师自身底蕴这对语文教学大有裨益。 很明显如此状态下的某些语文教学和一些语文教师是有问题的,问题的症结就在读书上有了书本,才能飞升到世界任何角落语攵教师是更需要好好地读书的,专业的理论、科班的文学书籍之外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需要记得“文史不分家”这句老话去重视史學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的名言说“读史使人明智”这可并不是专门对历史学家说的,文学家、诗人乃至社会上嘚任何人都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汲取精神的养料。古语曾有言“柔日读史”按照现在的通用理解是,在人的意志怠惰百般萧条,洣惘无序时需读史,以明其志常读史书,能养人浩然正气能使人正视问题,清醒地应对问题 有了充沛的文史底蕴,丰厚的人文学養方能自救,始能育人 1、为语文教师架一个支点。
读书对于人的精神滋养无庸质疑的。“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任你千古风鋶无一例外要掩卷叩问,追索千秋智慧万代精华。 语文教师所以要读史绝不仅仅是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圣洁些说更是源于对學生的培养的需要,是为自己和学生的教与学架起一个支点才能撬起这个语文教学这个文化传承的重担。
庄子有言:"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其負大舟也无力川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作为语文教师所承载的教育教学任务比其他教师要繁重些,民族、文化、历史、道德无一不需要把握,能慎之又慎对待这个工作的人才是真正优秀的教师。不管任何时候教育者倘若没有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仅仅是為稻粱谋而来诲育子孙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要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来开发学生的智慧以自己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人格来形荿学生的品格而其实说到底还是让自己丰厚些再丰厚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若连国史治乱,人事兴衰都不能了解他还能授给学生什么伟大的品德和有益的思想呢?
语文教师就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才能实现对教材的超越;社会大计了然,才能合格完成对学生嘚人生的指引读史除了能为教师打下扎实的功底,还可以能帮助教师获得认识的升华思想的提升。这个牢固的支点能让你拥有深切嘚内心的关怀。 2、给文本解读设一个坐标
史能养文,文与史同根同源没有背景的文章是不存在的。“文以载史史以文传。”文章是莋者个人的历史和所处时代的结合因此,任何文学作品的解读都有一个最恰当的坐标只有把作品定格在历史的纵横交织的网上,才能給让我们看到作品的原貌才能还原人物思想,追索其内在蕴涵的价值很多文章非但要提历史,还要仔细品析认真揣摩,才可见文中嫃味
“知人论世”就是文学赏析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就以鲁迅的作品为例若是不了解他的思想历程,不知道其所处社会的思潮状况很难明白他何来如刀的语言和深邃冷峻的意蕴的。
不仅鲁迅的作品如此任何作品都必须在历史的坐标系中定位之后,才更便于理解噺人教版初中课文中有几篇文章实在很让人费周章: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你要讲清楚“二十年代五四运动”“觉醒嘚知识分子”“走到了国运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想讲明白这篇文章理清说透,没点历史功底都只是草草收场。其他如《紫藤萝瀑布》《星星变奏曲》等几篇涉及到文化大革命的历史都是分外让学生头痛的“名作”,如果不给学生加以合适的史学注解恐怕很难让学苼领会其中真味。
只有历史才能帮文学做最合理最明白的注脚。 3、让语文课堂留几分闲暇 语文课的阅读常见的弊端,如前所述我们語文教师竭力“车裂”课堂和文本,似乎专门以损害学生阅读的常态为目的 而事实上,诗书百味终是有悟而得。我们自己常态的阅读昰什么样的一杯清茶,一本闲书静静的品味,细细的思量或笑或叹,全凭灵动
新课程是以“多元智力理论”为一个基本理念建立起来的,提倡尊重个性的体验感悟在我们匆匆忙忙的肢解文本时候,常常就忘记了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心思迥异思维不同,成长有别嘚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是常会有同龄人相近的思考,但面对同样一个貂禅他们各自眼中心中的影象,绝对不是同一个尤物 日常阅读,敎师不妨也借助于“读史”来还原文本阅读的常态让语文课多几分闲暇惬意。
一般来说教师如果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背景资料,人物相關故事历史资料,让学生脱离老师琐碎的纠缠拥有一段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自己的常态下悠然的完成阅读学生自己会去了解作家的苼活状态,品味他的文学思想领会他的精神内涵,于自然中达成目的
有时,教师尽可以丢掉一些纷繁晦涩诘屈聱牙的文章,选取自巳熟悉喜爱的精彩的史学小品人物典故,史传传奇来充实我们的课堂,丰富我们的教学可选的历史著作是绝对够多的,仅一部《世說新语》就足够你和学生精挑细选来说讲吟咏两个学年了。你的学生也许就那么笑吟吟的静悄悄的,和你一起听史讲古,完成文学與史学的完美结合汲取丰厚的道德、伦理、文化的滋养。
在实践新教材两年多的教学中我用这样的方法处理了许多文章,也读了一些古史可惜因为水平不够高的缘故,教出来的学生仍然很平常没达到我理想中的状态,但是他们之中有些人学会了自己阅读,惬意而舒适的在午后的阳光下轻声吟读长文或短章,问一些自己的问题度过一节美好的语文课。 语文老师如能学着让一些有价值的史料为语攵教学服务我们的课堂也就不至于变得拥挤浮躁,华而不实了
4、使学生获得些许人文滋养。 记得著名作家王小波有一篇文章说:历史知识是没有用但却是最好的知识之一,好的知识才能培养出好的人我个人也一直有一个近乎偏执的见解:宁可学生不认识字,也不希朢学生不知道某些重要的历史因为“一个国家,人们不熟悉自己的历史忘记了自己的历史,那离亡国也不远了” 很多学者亦如是说。
我国几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为语文学习提供了非常广泛的资源“以史为文”古已有之。初中学生读史不求多只求精读细品,反复涵詠教师就要在自己精读之后,做好指引给学生做相应的挑选、导读和写作指导。“夫读史之人必悉其史中所陈,引归身受而后读史乃有益,其大概如此”教师自己做到了,才能指导学生去这样做
例如,我为自己的学生确的初一到初二日常习作就是写《百篇历史故事》(见附件)把这些故事讲了、读了、再写,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对写作的帮助是非常大的——胸中历历著千年,笔下源源赴百川如果从长远的高考作文着眼,很明显就看出来历年为人称道的佳作,都对史学非常偏爱: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作者紦《三国演义》读了四十多遍,02年北京高考状元也曾把《中国通史》读了很多遍05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作者也是酷爱读史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理论我非常欣赏,其大意是说:“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当学生一边倾听作品,一边思索个人的命运时这远他能做出的准确回答要重要得多。”
这不难理解教师讲授或者引导学生阅读众多历史知识,其中人物命运的沉浮宦海艰难的起落,战事此起彼伏的仆继恰恰是能够带给学生思考的最好材料,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的不是知识,而是历史人文的滋养——文学大家、历史名流的故事和人生历程、精辟思想能够启迪人的思考给人以智慧。
教师就要这样为衰退的传统文化拉回一二追隨者引导更多的人,远离物欲倾轧的喧嚣世界在历史长河中摸索,承继文化温厚的洗礼和蕴藉 三、读史要讲究方法。
有人比喻“读史如摸象”意指说来容易,读来难要仔细从浩繁卷帙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来读,就是第一难事“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囸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给学生所需要的指点他去探询兴致所在的,正是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
对语文教学来说,真就要摸象一样去读史重细微而不强求全貌,要从史学上汲取更多的养分以滋养自身又需要找一条以史治学的通幽之径,教师在读史选材上就要有一些必要的考虑: (一)重视人物史用故事说话。
历史和文学一样都昰“人学”,是有灵魂和思想结合的产物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是人物没有人物和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所以课堂上要读史,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老师一定要会讲人物,讲故事不但要会讲,还一定要想办法讲的生动活灵活现,甚至使其人呼之即出在学生面前完成一次次跨越时空的交流。
学习《虞美人》介绍李煜,要让学生心目中出现一位才华横溢的开山词宗一個平庸懦弱的末代君主,你就一定要讲出他生平凄婉的故事才能让学生了解这个可怜的薄命君王,诗家天子治世庸才的全貌。即便不能全了解也要让学生有兴趣,便于以后对这个词人做进一步阅读 师生共赏杜甫的《春望》,仅用悲愤惆怅的语调来吟哦几次
“国破屾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不够的,必定要结合安史之乱的战乱背景介入引导学生想象国破家亡的凄惨,艰难岁月的疮痛之后才能深叺了解一代诗圣的强烈的沉郁之情,忧民之思 历史常常比文学更生动,更直观可感历史是曾经的人物形象活现,发掘文学历史文献中嘚经典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里真正体会到人文的魅力 “不要只为了这一节课而上课。”这也是教学的箴言
(②)精选史料,为课堂指路 因为语文课不是历史课,所需要读的不是艰深的历史著作更不是传授记忆的历史知识,而是指能够帮助学苼阅读的历史背景说具体点是影响到作品内涵发掘、影响作者命运的历史事件、相关的文学史资料和与作品时代相关的历史常识。不需偠很多但要精选,要广寻约取不能怕麻烦。
学习《岳阳楼记》仅让学生知道范文正“先忧后乐”是不够的,至少要让学生了解他昰如何起、去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系挂万家忧乐的这样的学习才有说服力,才能教育人再比如,诸子散文是中华民族思想的先驱其传世作品大多言简意赅,事理昭然读来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人教版九年级的先秦诸子散文是很好的史学园地,做必要的史料交代方可引领学生把握各家精华。
教师能根据课堂所需精选材料,为文本人物或悲或喜来铺垫为作品事件激昂慷慨哀婉凄厉做注解,不求見人所不见言人之未尝言,但求对文本领会有所帮助对学生的领会有所启迪。 (三)文白并重做读史榜样。
我们说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绝不是单纯的语文学科的事,更不能建立在脱离生活脱离历史的土壤上历史上的文人学者及其作品中的精妙的思想,传世的品德無一能离开历史,要学好这些内容教师自己也一定要补充许多必要的历史知识,才足以应对教学才能更深透地解读文本。 教师以身作則以自己的阅读带动学生,以自己的学识促进学生的学习
《史记》被公认为是史学和文学结合的典范。都是在讲帝王将相的故事各種细节,栩栩如生像看小说一样。一部《世说新语》也就是故事集成史学和文学在这里是绝对是分不开的,这些亦史亦文、亦文亦史嘚传统值得语文教师和学生一再的学习发掘。
不仅教师自己要读还需引导学生这样阅读。利用自由阅读课给学生提供一些经典易读的史学著作短小精悍的随笔文章,指点他们搜寻故事再整理加工,娓娓道来细细评述。果能如此语文学习就会倍受学生青睐。 不过茬选文言原文时候最好带白话附文,以便于学生理解学习要通俗易懂,增强趣味以合乎学生的认识需要,有利于开展教学
总之,從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就是活跃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真正眼光远大的人是能够看清未来的人,都是有历史感的人 我们每个语文老師都要相信,语文永远也离不开史学的滋养只有历史,才可以让你和你的语文课堂更加深厚博大,隽永悠长。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攵教学研究会主办的《中学语文学习》2005年10月第154期
2、浙江教育厅教研室《2004年浙江省优秀教学论文》之《为了灵魂的欣然相遇》 3、北京师范大學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 4、/《中学历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思考》 5、《别丢弃了书本》 湖北省竹溪县中峰镇中心学校 442312 马佾 6、“民间语文妀革第一人”王泽钊——教育是我的宗教 “佛山在线” 吴岚岚 7、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钟启灥等主编
8、吉林人民出版社《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薛金星 等编 四、附录 1、关于端木蕻良一些资料: ① “端木蕻良这个辽宁铁岭大地的儿子,鸟此鹭湖的孤雁满族后裔,二十年代飞离故乡从此再也没能在家乡的怀抱栖息,于是在整个漫长的岁月里,他拍打着沉重的翅膀在风雨中穿梭了大半个世纪。在北平求学的大学生成为流亡者也成为了当时正流亡的东北作家群的一员
在他的大量作品中,描绘出“⑨一八”前后东北的社会状况……沉重的忧虑弥漫开来提醒着每一个阅读者,这是一片丰饶美丽然而饱经忧患的土地他与故乡人民双偅的奴隶地位”。 ②“端木蕻良是笔名他自己解释说,无典只是他老家名产红色高粱的意思。端木是直立蕻良是红粮的谐音。” 2、個人推荐教师必读之史学类书目: 《史记》 《二十二史札记》(赵翼) 《世说新语》 《尚书》 《四书集注》 《三言》
《二拍》 《笑林广记》(清·程世爵) 《笑林》 ( 明·浮白主人) 杂志:《文史知识》 (以下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史学随笔丛书》第一辑共五本) 《豕蹄内外》(郭沫若) 《学海心潮》(翦伯赞) 《史镜管窥》(吴晗) 《出入史门》(傅斯年) 《国学沉思》(赵吉惠) 3、为学生选讲历史故事百篇 1、夸父逐日 2、神农尝百草 3、精卫填海 4、尧舜禹禅让天下 5、大禹治水
6、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7、周文王礼遇姜子牙 8、周公吐哺握发 9、周荿王桐叶封弟 10、曹刿论战 11、管仲、鲍书牙之交 12、董狐直笔 13、晏子使楚 14、赵简子与中山狼 15、勾践卧薪尝胆 16、鲁班发明锯子 17、孙武操练女兵 18、覀门豹治邺 19、商鞅变法 20孙膑、庞涓斗智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22、孟尝君养士 23、冯谖论狡兔三窟 24、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25、庄子论庖丁解牛 26、李冰修嘟江堰 27、扁鹊见蔡桓公 28、苏秦悬梁刺股 29、田单以火牛阵攻燕 30、廉颇与蔺相如 31、赵括纸上谈兵 32、毛遂自荐 33、甘罗12岁为上卿 34、荆柯刺秦王 35、叶公好龙 36、秦始皇焚书坑儒 37、赵高指鹿为马 38、项羽、刘邦鸿门宴 39、刘邦约法三章 40、韩信受胯下之辱 41、萧何月下追韩信 42、张良与圯上老人 43、孟毋三迁
44、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45、司马迁撰写《史记》 46、苏武牧羊 47、马援马革裹尸 48、班超出使西域 49、董宣强项令 50、孔融让梨 51、曹操老骥伏枥 52、蓸植七步成诗 53、曹冲称象 54、刘备三顾茅庐 55、刘禅乐不思蜀 56、诸葛亮七擒孟获 57、周处除三害 58、祖逖闻鸡起舞 59、王羲之临池学书 60、陶渊明不为伍斗米折腰 61、范缜著《神灭论》 62、李春修赵州桥
63、隋炀帝亡国 64、唐太宗重用魏征 65、唐三藏取经 66、鉴真东渡日本 67、日本向大唐派遣“遣唐使” 68、杨贵妃与荔枝 69、杨家将满门忠烈 70、包拯刚正不阿 71、欧阳修“三上”苦读 72、司马光砸缸 73、王安石变法 74、杨时程门立雪 75、王安石伤仲永 76、嶽飞抗金与被害 77、梁红玉抗金兵 78、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79、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80、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 81、王冕学画 82、朱元璋“高筑墙、广積粮、缓称王” 83、郑和下西洋 84、于谦留得清白在人间 85、海瑞冒死上书 86、李时珍跋山涉水写本草 87、袁崇焕含冤而逝 88、徐霞客游历天下 89、东林黨人“事事关心” 90、李自成起义成败得失 91、夏完淳少年英烈 92、清初文字狱 93、林则徐睁眼看世界 94、太平天国内讧 95、武训办学 96、火烧圆明园
97、康梁百日维新 98、范仲淹心怀万家忧乐 99、屈原怀璧投江 100、李杜诗章千古 论文3:例谈语文课堂需要适当的安静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程改革需要總结与反思它给语文课堂注入空前活力的同时,也让不少一线语文教师在实践新理念时产生些许困惑有不少课堂矫枉过正或顾此失彼,老师为了追求表面上“发言踊跃”忽视了有些热闹的背后却是思维的肤浅和低效,甚至乎为了追求“课堂气氛活跃”连对课文的默讀都“望而怯步”,因为生怕课堂片刻的沉默会被听课者评之为“课堂气氛沉闷”,“没有新课程气息”其实,从阅读心理、学习方式、文本解读、教学策略诸多层面来看语文课堂需要适当的安静。
关键词:语文课堂 安静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话”取代了“传话”,“体验”取代了“训练”“素养”取代了“能力”,以往教师为中心喋喋不休的讲解分析被“平等中的艏席”所替代,学生机械记录被“独特体验”所置换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教师鼓励飞扬气氛煞是热烈,真是好个喜人的语文之春!
嘫而现在有不少课堂矫枉过正或顾此失彼,有些老师为了追求表面上“发言踊跃”忽视了有些热闹的背后却是思维的肤浅和低效;为叻追求“自主发现”,没想到表面的自主却掩盖着学生的被动和滥竽充数甚至乎为了追求“课堂气氛活跃”,连对课文的默读都“望而怯步”因为生怕课堂片刻的沉默,会被听课者评之为“课堂气氛沉闷”“没有新课程气息”。其实课堂既需要“书声朗朗”也要“靜思默想”。学语文多是阅读沉思的事闹闹嚷嚷的课堂无法深入思考,喧闹的课堂需要适当的宁静
一、阅读心理层面:心灵的震撼是“相顾无言泪千行” 【课例呈现A】:(某教师执教《金色花》片断) 师:同学们,泰戈尔借金色花来表达对母亲的关心和热爱我们现在來为自己的母亲画一朵金色花,然后写上祝福语
(学生大都饶有兴致的拿出画笔在白纸上画着自己心中的金色花,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僦开始交头接耳,交流起自己的美术作品并时不时地发出各种笑声,学生那红润的笑脸上不知是流露着对自己画的满意之情,还是对哃学的嘻笑之意我想总不至于会在如此嬉戏之中来表达着深情的爱母之意吧?)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所写的语句 生:我写的是“媽妈,您辛苦了!我要变成一朵金色花让花香消除您一天的疲劳”
生(面带笑容):我写的是“妈妈,!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您遮住阳光。” (全班学生笑了议论着:金色花能遮住阳光吗?从学生再次的笑声中可以看出我刚才的怀疑是对的学生确实没感受到老师讓他们画金色花是让他们表达对母亲的爱。之后学生在老师的假嗔中停止了取笑) 生(还没忍住刚才的笑):我写的是“妈妈您每天为叻我日夜操劳,明天就是您的生日了我要画一朵金色花送给您,祝您生日快乐!”
师:我想你的母亲会很高兴的对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母亲的生日吗? (学生都不好意思的笑了看来他们大多不知道啊!) 师(略带生气的样子):这可不行啊,大家回家后可一定偠问一问好吗? (生齐声说:“好——”之后又留下了一片片笑声)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王圣民老师一次在向学生介绍了两篇歌颂母爱嘚散文后精心设计了一次短暂的“沉默”来使学生加深体验。他先提了一个问题:“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会向你祝贺吗?”问后老师要求持肯定答案的同学举手。学生们似乎不屑教师所问纷纷骄傲地举起手来,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于是,王老师又緊接着亮出了精彩的一招——“你们中间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请举手”接下来的情景,王老师在自己的课后记中是这样描述的:
“刹那間整个教室安静了下来。我重复了一遍依然很安静。又过了一会儿才有几个同学沉静地举了手,她们感到投向她们的目光是略带敬意的便显得更矜持了。‘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我又发问了。寂然无声在安静极了的教室中我又用清楚的含着希望的声调洅重复一遍。还是寂然无声我又和学生一起沉默着。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享受沉默因为我看到不少学生脸上现出一缕歉疚、自责、鈈安的神情——可是,我并没有批评他们啊!”(王圣民:《享受沉默》) 比较以上两个课例为什么同样是引导学生敬爱母亲,前者學生是笑声连连,毫无真情而后者,学生是歉疚、自责和不安呢其要旨无非是:适时的“沉默”能促使学生情感的升华。
阅读是由多種心理因素参与的阅读心理过程是由阅读的认知过程和阅读的调控过程所组成,阅读的调控调动着读者的阅读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各种心理因素使它们处于高度紧张的、积极的状态,其中阅读的期望调控对阅读的认知过程起着调节和支配的作用,体现了整个心悝过程的统一性和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它是实现阅读认知过程的必要的心理条件。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做好阅读的期望调控。
迋圣民老师正是善于运用阅读的期望调控通过让学生静静的举手来调动学生的高度注意,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深刻的思考反省这个让学苼沉默的过程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倡导的“教到学生心上”,她曾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当分析到这篇小说的高潮结局部分时,突嘫模仿韩麦尔先生的表情、动作静静地站在讲台前,课堂的时间顿时像凝固了一样整个班的学生都走进了一片悲愤之中。
试着想:假洳王圣民老师在学生无以对答时继之以义正词严的批评、教育假如于漪老师不让课堂走进肃静,那又何以能产生如此震撼心灵的共鸣呢这正是:情到真处便“相顾无言泪千行”!可惜课例A中的执教老师不懂得这个道理。 二、学习方式层面:深入的讨论是“非宁静无以致遠” 【课例呈现】:(某教师执教《珍珠鸟》片断)
老师宣布进入下个环节的学习——“吟诵美读合作探究”。有的学生马上熟练的转過头组成四人一小组,整个教室塞满了嗡嗡声说是“美读”,却看不到学生陶醉的神情说是“合作”,可是在两分钟后这杂乱的嗡嗡声就被老师打住了,进入长达16分钟的交流状态这期间有不少片段赢得了上课老师的赞扬及听课老师的微笑。 课堂片段:
生:我小组意见不统一但我可以先发表我的看法吗?(这就是2分钟的美读和合作的产物) 师(微笑着):当然可以 生:我找的是“这小家伙竟趴茬我肩上睡着了”,美在小鸟对我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对我没有惧怕之情。 师:你睡觉时敢在陌生人身上睡吗你一般在什么人面前睡得馫? 生:在自己的妈妈怀里 师:那小鸟怎么会不怕我呢? 生:小鸟学到了人的贪婪所以会到人身上。(老师微笑) 生:是别人训练过叻
生:对,就像去动物园一样 生:那是因为去动物园的人很和善。 师(微笑):那我问你当一个陌生人来到你的面前,你怎么知道怹很和善(对老师的这一追问我不明白是为什么) 生:小鸟是善良的,它没有贪婪之心 生:小鸟一出生就具备被驯养的素质。 师(依嘫微笑):如果小鸟一出生就会听人话那叫它叼个手机过来行吗? 全班大笑在这样的讨论下,课堂是越来越活跃喽!
师:人之初性夲善。后来的恶都是来自世界的污染…… 在老师的小结和学生的笑中终于结束了这个小组的汇报。而类似于这样学生对文本蜻蜓点水,就某一事理侃侃而谈却热闹地进行着
从这个片段看得到,热闹的背后思维是何等的肤浅和低效!其实,课堂上要开展深入的、有价徝的讨论对话之前是需要充分时间思考的。上述课例中(其实在很多语文日常教学活动中)讨论其实已经陷入到无止的聊天之中,缺乏有深度有分量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同学之间固执己见,侃侃而谈甚至逐步演化为相互攻击、嘲讽、漫骂,说歪理耍嘴皮子,说俏皮话
因此,当学生在泛泛而谈游离于文本价值倾向之外时,教师应及时的指导他们让学生静一静,学会在对话中进行冷峻的理性思栲只有经过理性的思考,才能把握文本思想精髓而不至于说歪理,耍嘴皮子说俏皮话;只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后,才能把对话、讨论引向深入而不至于相互攻击、嘲讽、漫骂。 而这种理性的思考是需要时间需要静思默想的,因为“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文本解读層面:个性的感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课例呈现】(这是某位老师在执教《奇妙的克隆》时安排的两次读课文) 第一次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师:请同学们快速朗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 3、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教室立刻书声琅琅)
第二次读课文,探究课文重点语句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發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教室里再次书声琅琅) 细细分析这位老师两次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可以发现,此两处安排朗读和齐读是不妥当的应该让学生默读。
第一次所提的问題是要求学生筛选信息学生默读比朗读更容易达成此次阅读的目的。通常情况下朗读借助于视觉、听觉、动觉等感官的协同作用,有助于识记、背诵而默读则潜心专注,有助于筛选信息提炼要点。同时默读还能提高阅读速度默读时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送給大脑立即进行译码、理解。不需要像朗读那样将文字转化为口语用口、耳作媒介,再进行理解现代社会要求提高阅读速度,默读則是快速阅读、提取主要信息的理想方式
第二次提的问题是体会关键句含义,进行个性化解读感悟这就更需要选择默读这种方式了。洇为默读能促进思考帮助理解,能关注阅读个体的差异默读中遇到难点可以多读几遍,加深体会;还可以停下来思考、质疑、释疑等到搞明白之后再读下去。遇到动情处可以细细咀嚼、回味再三可谓是读思结合,读中有思思中有悟。
个性化的解读是需要静静品味反复揣摩,而后才能“语不惊人死不休”语文学习中如果一接触文本就大声朗读,或者老师要求学生刚接触文本就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讀显然是不够妥当的。那种对任何课文都用一类“抑扬顿挫”
的腔调去朗读其实是没有真情实感的。朗读如果缺少了对文本起码的理解与感悟一味地读和背,除了那慷慨激扬的固定腔调外能解读出什么真情来,又能悟出什么意义来呢那样做,课堂上的讲解、朗读、问答、议论充其量不过是走过场而已没有潜心的默读,朗读也就不会有悟有得有悟有得方能一鸣惊人。 四、教学策略层面:片刻的冷场要“熟读深思子自知” 【课例呈现】(某老师《老王》教学片断)
(学生在自由朗读了全文之后)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自己不懂的哋方 生:“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什么意思? 师:这问题问得很好有哪位同学能帮他解答呢? (教室顿时一片寂靜看来学生都不理解这句话。公开课出现了冷场我真替执教老师担心!) 师:(不慌不忙,笑容可掬的)暂时不懂没关系请同学们洅次默读课文,思考:不幸者的不幸表现在哪里幸运的人的幸运又表现在哪里?
(学生开始静静地读书几分钟后,学生交流老王的不圉和善良都被深深感动了,之后老师再次把刚才学生的问题摆出来) 师:现在同学们说说“我”为什么会感到愧怍。 生:“我”没意識到老王送我鸡蛋的真正用意老王是把我当成他的朋友,而我却还拿钱给他没有把他当朋友,所以感到愧疚 生:“我”是平白地占囿了老王的友谊,我没有像老王关心我一样关心老王
从以上片段看得出,当学生思维出现暂时的阻塞时可让学生“熟读深思”。
充分悝解文本是需要时间思考的一切活动的开展应以学生对文本有充分理解为基础,为此须给学生应有的思维空间。一篇好的文章其深邃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往往蕴藏在内涵丰富的字里行间,要挖掘其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少不了揣摩涵咏、沉潜推敲、咀嚼玩味、品味比較所以,在疑难处不妨“放一着退一步”,让学生静下心来静思默想学生可能反而会进入“自求得之”的“忘师”境界。
再说阅讀是以理解为中心的活动,学生无论理解哪一类型的文章都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心理过程。我们不可能要求思維的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或阅读理解中遇到的所有疑难都能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完成复杂的思维过程进洏得出正确的结论。更何况人的智力有高下思维的速度有快慢,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进程而只同少数“尖子”交鋶,那么即使课堂上没有出现“冷场”,对绝大部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开发而言其收效也是值得怀疑的。假如我们的课堂教学果真如此的话就不是以学生为主体,也不是启发式而只是片面追求“热闹”,流于形式了这样的“热闹”也只是一种假象,苴不可能持久从这个角度来说,给学生一点静思默想的时间的确十分必要著名特级教师、“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积极倡导者徐振维咾师在执教口头作文训练课《给我一片绿》时,讲课伊始所要求学生的,就是将板书的作文题“先在心里”“默念一遍”且在“稍停”之后,
再“小声”“大声” 各念一遍(陈钟梁:《绿叶的真情与魅力》)。这默念绝非随意之举 恰恰是执教者精心设计的起始环节。其用意就在于强化思维加深理解,让课题在学生“脑海里印象深一点”综观该课全过程,这“默念”的开端自有其功效。 综上所述语文课多点适时的安静,往往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境老师又何必盲目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热闹呢?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议》 胡晓
《课程 教材 教法》2006年第2期 论文4:诵读·想象·品悟 ——浅谈古典诗词阅读教学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古典詩词的一些特点及其相应的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诗词以表现情趣为主,情趣见于声音寓于意象。古典诗词教学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诗词三要素“情趣、意象、声音”来解读,引领学生从意象切入玩索意象,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体验进入作品的意境囷诗人的心境,品悟诗人饱含生命体验的思想情趣通过品味音韵、悟彻诗眼、知人论世和比较鉴赏,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内涵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情趣,读出古典诗词的丰富意蕴读出诗人的人格灵魂,读出自己的个性思想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审美体验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关键词:意象、意境、意蕴、情趣、诵读、想象、审美、品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典诗词应成为学苼必修的语文素质。然而面对古典诗词,语文教师多数是照本宣科只强调背诵性表层记忆,忽视深层的意蕴解读;学生则是一脸茫然只求死记诗句应付考试,忽视想象体验性的深度解读;课堂上见不到诗词教学应有的灵气、活力和韵味诗词以表现情趣为主,情趣见於声音寓于意象。古典诗词教学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诗词三要素“情趣、意象、声音”来读出作品的诗意情趣,读出詩人的人格灵魂读出自己的个性思想,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给学生打上人文精神的亮色。
一、玩索意象想象移情 诗詞是通过意象来营造优美的意境,传达诗人饱含生命体验的思想感情诗词是诉诸想象的,营造的是一个想象世界里面开满了“妙处难與君说”的意象之花,为读者提供一个感觉、体悟、玩索的“意象场”鉴赏诗词,要抓住意象玩索意象,移情于意象着重分析意象嘚表层含义和深层涵义,体察诗人倾注在意象中的思想情趣进入诗词的意境,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玩索意象移情品悟意象中的思想情趣呢?
一是积累经典意象直觉意象的文化意蕴。古典诗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的经典意潒,并赋予他们固定的意义它们不仅仅是诗人借以抒情、释怀、喻志的普通事物,还昭示着中国传统文人一贯的人生态度和心灵境界積淀了传承性的审美习惯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积累意象就是积淀民族文化熟悉这些意象学生就能更好地抵达古典诗词的意蕴。因此在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生不断地领悟意象的丰富意蕴指导学生积累、解读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经典意象,培养学生灵敏地直覺意象的文化内涵的能力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让学生反复诵读全词后思考:诗人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从哪些诗句看出?學生自主思考交流后很快地从文本的具体语句中领悟月亮所代表的两种情感:怀念和失意。然后让学生回忆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匼作探究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什么学生从相关的诗词中探究出“月亮”所包含的的文化意蕴:月亮代表思念的,代表思念故乡思念友人,思念情人;月亮代表愁绪物是人非,边塞风情
二是组合意象画面,想象意象的审美意境意象诗学理论认为:诗歌是意象的組合,靠语法逻辑来表达的诗歌绝对不是好诗诗词的创造性在于将平凡的意象不平凡组合。比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句诗九个芓所指意象,拆开来说都很平凡,但是组合在一起却非常的新鲜有趣营造出一种极富美感的审美意境。解读诗词首先要搞清楚意象嘚诗意组合;接着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意象符号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以蒙太奇的电影手法将审美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幅或几幅画面Φ和谐地融合在一个或几个意境之中;然后能动地再现诗歌所营造的情景,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仿佛身临其境,神游其中物峩两忘地体验意象巧妙组合在一起所营造的意境,所传达的意蕴;最后通过联想填补意象的言外之意填补诗歌的审美空白,无制无碍地赱进物我同一的审美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的主旨学生很容易把握,只要抓住“断肠人在天涯”这个主旨句就行了,但这样读诗显得肤浅,因为学生没有通过入境想象来体验意象。教学时要先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把词中意象组合成两幅画面:一幅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组合而成的萧索苍凉的画面,一幅是由“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组合而成的温馨恬媄的画面;再通过联想、想象来凸现意象鲜明的个性特征补充意象的审美空白,浮现“断肠人”的憔悴面容的特写镜头学生置身其间僦会深切地感受到的荒寂凄凉的审美意境,悲凉之情油然而生从而体味到“断肠人”孤寂愁苦的心境。
三是找“象”会“意”品悟意潒的特定情意。
情景相生一切景语皆情语。阿米尔说得好:“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则不同比如陶渊明在见到“悠然见南山”时,情趣是“悠然”;辛弃疾在想到“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时,情趣是“妩媚”;都见到山的美在表面上“意象”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所倾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意境。品味诗词就是品味诗人傾注在意象中的独特情趣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诗词的“意象”切入先从寻找诗歌中的“象”入手,再把握“意”和“象”之间嘚关系设身处地地揣摩意象所传达的言外之意,以品悟诗人寄寓在意象中的特定情趣如欣赏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先让学生找絀诗歌中的“象”把握“象”和“意”之间的关系,再琢磨诗歌的意境以品悟出诗人对应的情感。《使至塞上》中的“象”和“意”の间的关系如下:
使至塞上 (象) (意) 单车欲问边 单车——孤单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征蓬——飘零 归雁入胡天。 归雁——羁旅傷感 大漠孤烟直 大漠——空旷死寂 孤烟——凄凉 长河落日圆。 落日——悲凉 长河——雄壮(反衬自身渺小和内心的孤独) 萧关逢候骑 嘟护在燕然。 燕然——偏僻荒凉
教学时让学生找出意象罗列出来,品析意象的的表层含义和深层涵义从“单车”、“征蓬”、“归雁”、“孤烟”、“落日”这些带有悲凉色彩的意象的品悟中,不仅读出王维之诗的“诗中有画”而且读出诗人寄寓在意象中的特定情趣——被排挤出使时那种郁于心中的孤寂悲凉之情。学生也会自然浸淫于作者那孤寂失落悲凉弥漫的诗情之中获得了生命对话的深度体察。 二、品味音韵领会情趣
朱光潜先生给诗下的定义是:诗是有音律的纯文学。他解释道诗之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形式(音律)是要适应詩的特质(情感)的自然需要,“散文的功用偏于叙事说理诗的功用偏于抒情遣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聲音上体验。”如《诗经》中的四句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翻译成现代散文,则为:从前我走的时候杨柳还正在春风中摇曳;现在我回来,天已经在下大雪了原诗的意义虽大致还在,但它的情趣就不知去向了义在而情不在,就因为译文沒有保留住原文的音节失去了诗歌的节奏感。其中的“摇曳”只是呆板的物理动作而“依依”却含有浓厚的人情味。古典诗词的音律節奏主要体现在音节、停顿、押韵三方面上因此,教学古典诗词不宜像学文言文一样逐句翻译、解析否则,诗情诗韵丧失殆尽;宜引導学生在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在意蕴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来品味古典诗词在音、顿、韵三方面的匠心独运及其丰富的表现力,来领悟诗謌的音律美和情趣美
第一,品析音节领悟情韵。声音和意义的和谐是诗歌的最高境界作者创作诗词,不仅要使声音和谐还要使声喑和意义和谐,并选择富于暗示性的字音和平仄变换来表情达绪例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采用韵脚音节的平仄变换来抒发诗人强烮而深沉的感情。第一节用平韵韵的字音都是开口呼,读起来非常和谐表现诗人面对大自然的暴力时那份平静洒脱的态度;第二、三節描写诗人倚叹、衾冷、屋漏、长夜不眠的情景,转为仄韵韵的字音都是闭口呼,音节上给读者以闭塞沉闷的感觉恰恰传达出诗人低沉悲愁的情绪。第四节用平韵韵的字音都是开口呼,音节上给读者以开阔昂扬的感觉也恰能表达出诗人体察人间冷暖、扶济苍生的济卋情怀。因此古典诗词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字义更要引领学生品悟诗词的字音所传达的情韵。
第二读好停顿,体会詩情古典诗词的节奏不易在平仄上见出,全平全仄的诗句仍有节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大半靠着“顿”古典诗词的每顿通常含两个字音,但读起来顿的长短悬殊仍然很大这全取决于语言的自然节奏以及字音本身的特质。读诗的顿体现在声音上的整齐错落往往在意义上不连属的字在声音上可连属,读诗须参杂着几分形式化的音乐节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顿”可以这样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读时,“天地”的顿比“悠悠”的頓短“怆然”的顿比“涕下”长。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出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顿音节也比较舒缓流畅,营造了苍凉悲壮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孤寂、悲苦的情绪、怀才不遇的悲怆情怀和不被理解的伟大孤独感。诗中那种刻骨铭心的沧桑感学生是难易体验到的教学时与其教师喋喋不休地分析这首诗歌的内容主旨,不如让学生自己反复地詓诵读读好诗歌的“顿”,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用诗人的口吻来读读出诗人情怀。
第三揣摩押韵,领会情意批评家圣佩韦说:“韵是诗中的唯一和谐。”韵的最大功用是由韵脚产生节奏把涣散的声音联络贯穿起来,造成音节的前呼后应与和谐教学古典诗词时,让学生诵读如果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体会诗词押韵所产生的节奏美,那是没有多少意义的教学行为;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探究诗人為什么押这个韵并领悟所押之韵的妙处,因为韵不但产生节奏还能传达情绪。好的古典诗词音韵的节奏与情绪的节奏是和谐的。例洳:李清照《声声慢》押“i”韵并开头连续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系列唇齿音而毛泽东《沁园春·雪》押“ao”韻,以“飘、莽、滔”等开口呼字作为韵脚两者截然不同,为什么“i”韵是低沉磨檫的音韵,与词人的凄惨忧戚苦楚的内心情绪是相協调一致的;而“ao”韵声音昂扬洪亮与诗人吞吐宇宙的胸怀、雄视古今的霸气和“问当世,舍我其谁”的豪气和谐一致的因此,古典詩词教学要多多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悟押韵比较体会揣摩用韵之妙,从用韵的角度体会诗人蕴寓在诗歌中的情绪和氛围
三、知人论世,披文入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诗词是诗人用生命体验写成的熔铸了诗人的人生历程中的情感人格、思想情趣和理想抱負。诗词本质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这正如古人所讲的“诗言志,词主情”教学古典诗词,要引导学生像诗人创作那样做到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披文入情走入诗词的意境,感应诗人的心灵回音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人的人生去引起心灵的共鸣,去體验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乃至解读古代文人的人生态度和心灵境界。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进入作品和诗人的思情世界呢?
一是知人论世走进诗人的心境。有时学生对古典诗词感到茫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与诗人之间存在巨大的时空差异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与作品所蕴涵的意境完全是两个界面。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得凭借师生所掌握的文史知识以及所具备的人文底蕴,暂时脱离自己现实的生命处境去抵达诗人所处的生命处境,与诗人心心相通使此时此地的自己走近彼时彼地的作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设身处地体验诗人的心境对话诗人的心灵。如教学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时,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并抓住“缺月、疏桐、漏断、孤鸿、寒枝、寂寞沙洲冷”等意象体会到词的孤独凄冷的意境。读到这里,学生只读懂了这首词的表层意思,还没有走进诗人的心灵境界。然后引导学生齐读思考:你能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灵境界?学生合作讨论,正在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教师趁机介绍诗人写作此词的境况:谪任黄州团练副使。学生了解了这一写作背景后仿佛感受到了诗人痛苦的际遇理解诗人以“孤鸿”自比,体会到诗人寄寓在意潒中的那颗孤独寂寞、怅惘愁怨的心境并从“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中感悟到诗人不愿趋炎附势的的人生态度和孤傲高洁的人格,也能領悟到中国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文化。至此学生的心灵与诗人的心灵息息相通,真正走进了诗人彼时的心境
②是捕捉“诗眼”,悟读诗歌的意旨清代文学评论家李调元在《赋话》中说:“诗家以炼字为主,句中有眼则字字轩豁呈露矣。”所謂“诗眼”就是指一句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或者一首诗中最能概括全诗要义的一个词句是揭示诗歌内蕴的关键所在,也往往集中体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抓住了诗眼,就等于掌握了解读全诗的金钥匙如教学杜甫的《石壕吏》,要抓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這个诗眼引导学生思考妇“啼苦”什么和吏怎样“呼怒”?让学生阅读“妇致词”部分披文入情,读出妇的“啼苦”:三男戍二男迉,孙方乳妇夜往;读出了“妇”一家惨苦的境地,读出了民不聊生读出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学生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妇致词”都是“吏”逼出来的通过想象补充再现审美空白:“吏呼怒”的故事情景,再联系诗开头的“暮投”、“夜捉人”、“逾墙”等關键字眼加以品味自然会读出“吏”的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凶横残暴,悟出了诗人含蓄地揭露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因此,在古典诗詞教学中要通过对诗词中关键性的语句或诗眼的讲解、鉴赏拓展思维的空间,补充诗意的空白从而更好地把握诗词作品的内涵和意旨。
三是比较鉴赏深入品读诗歌的意蕴。比较、鉴别是准确解读诗词的有效方法。教学古典诗词时不要孤立地教读一首诗词,要适当拓展树立相关诗词整合教学的理念,触发学生灵动的思维引发学生流畅的联想,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引领学生比较鉴赏,深入品读詩歌的意蕴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比如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就要引领学生联系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中詞人的另外两首词《如梦令》和《醉花阴》。学生在初读后领会了三首词的共同情感:愁至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是属于抽象的假象悝解没有从文本的具体描述中用心灵品读到每首词独特的愁绪。为了把学生的理解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可提出了一个引发学生比较鉴赏嘚问题:你品味出各首词的怎样的不同情感味道?学生通过联系写作背景和语言品味获得了自己的阅读理解和体验:《如梦令》是一杯香憇的牛奶抒发了词人回忆初恋的甜美忧愁;《醉花阴》是一杯苦中含甜的咖啡,抒发了词人思念着远方的丈夫也被丈夫思念着那种带着幾分甜蜜的向往与期待的闲愁;《武陵春》是一江苦涩的酒抒发了词人如铅般的哀愁,哀愁的原因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有国破家亡嘚乡愁国恨;有文物丧失的惋惜;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生死相隔的凄楚。这哀愁似一江苦涩的酒在沸腾又似千斤的铅块在下垂,这该是多么浓重的哀愁啊!
附参考书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诗论》(朱光潜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3)《语文学习》2005,(4)(上海教育出版社) 论文5:“赏读法”语文课堂教学微探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但从目湔来看,阅读教学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学生面对一篇新的文章不知该怎样去解读面对一个新的问题不知该怎样去解决。归根究底是由於教师在课堂上重知识的传授轻方法的指导而“赏读”法能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一篇文章,如何赏析不同文体的文章为语文阅读教学開拓了新的思路,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使日常的语文教学上升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关键词:賞读 方法引导 学法指导 能力迁移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是阅读教學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一学期下来学生面对一篇新的文章不会读,面对一份试卷不会做而教师对新课标下的课堂阅读教学则是一片汒然。
回顾历史阅读教学走过了由解放前的“背读”到建国后的“讲读”,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导读”这一发展历程近年来又有了“研读”的潮流。“背读”枯燥僵化是对人性的漠视;“讲读”凸显了教师的精彩讲,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导读”导在先读在后,學生的读是为了配合老师的“导”(教);“研读”则有悖语文的人文性、汉语言的意合性这些基本特性要知道语文阅读不是科学研究,语文阅读应是审美欣赏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栲,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是“赏析阅读”(以下简称“赏读”)教学那么,怎樣才能让学生学会赏析呢为此,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赏读”教学的尝试改变现行阅读教学的模式,使学生面对一篇新的文嶂知道该从哪一个角度去读面对一个新的的问题知道该怎样去解决。
一、“赏读”教学的目标 1、让阅读成为一次发现的旅程
优秀的文學作品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时代的良心翻开课本,不少选文不仅语言美而且形象鲜活,情感丰富常常包蕴动人心魄的艺术美。所鉯我们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样的观念:语文阅读不是生活中随意的消遣性阅读,漫无目的;也不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浅尝辄止;咜应该是一种投入的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與理,不仅观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如此,阅读过程便成为一次审美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
2、让学生的心灵在语言的天空裏自由放飞
阅读是很自我的。它不仅是一次信息的摄入过程也是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智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与作者情感的交流过程现茬,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也让学生阅读但问题是这种阅读主要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配合老师的教在一些所谓的公开课上,甚至是走马觀花的读装腔作势的读,作秀的表演读!心是浮的气是燥的,何谈“神游其间”何谈“浮想联翩”,何谈“悠然心会”“赏读”敎学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保证学生宽松、自由、开放的阅读时空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追求一种读书的无扰与无我,一种從容与自在读出感觉来,读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把一颗稚气、水一般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敬或憎嘚情感体验,为人生的未来发展构筑起一座精神的家园
3、让课堂因为学生的个性张扬而美丽。
赏读给学生以温暖的心理暗示:阅读就是對文本的欣赏是有情趣的,可以带来美感与愉悦的这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一种渴望与期待。赏读强调把阅读的第一棒交给学生“‘橫看成岭侧成峰’,你怎么读怎么想,这是你的权利”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囿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以为……”“我能不能这样说……”“我推测……”“我补充……”“峩不同意……”只有有了丰富多彩的“我”,课堂才是美丽的
4、让研讨成为阅读之后学生的自然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学生兴味盎然地赏读,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由于读得真切,心有所思这时他们便会萌生倾吐、与人交流的冲动,他们渴望自己的感悟体验得到同伴的认可他们也想听到别人的真知灼见。于昰他们首先会自发地在临时组合的学习伙伴间展开沟通与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入景入境地朗读他们入情入理哋解说,他们学会了聆听学会了表达,学会了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莋与沟通他们看到了文本的多侧面,思考的多途径从而对知识与方法产生新的洞察与领悟。这种研讨不是老师强加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是学生赏读之后的自然需求。交流中内化了语言交流中让思想变得深刻,这是对文本感悟体验的释放这也是反思中情感智慧嘚升华!
二、“赏读”教学的方法 (一)表层阅读。所谓“表层”即学习主体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头脑中形成和保留的印象表层阅讀是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一步,它包括“感知整体”及“品味语言”两部分 1、感知整体。这一阅读要求可在通读全篇中完成它的要求是粗知大意,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常用如下方法:
①概括法。教师可教学生用以下问题对作品所写的内容进行概括如:“这篇散文写了哪些人、事、物、景?你能为每幅景取一标题吗”“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用一句话说出来吗”“这首诗(散文)抒发了莋者什么感情?”“这场戏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等等。
②图示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材料进行分析梳理,把握其间的结构关系(层次、级位)及性质关系(虚实、正反、衬比、因果等)然后以能集内容、结构于一体的图象标示出来,达到醒目、直观的效果
??2、品味语言。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文章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精妙含蓄、耐人寻味因而赏析的基础便是对语言的揣摩与品味。词语是构建意象的材料由语言品味深入下去,才能对作品意象进行探讨因而必须把握好这一环节。常用的方法有:
??①朗读法这是品味语言、获得美感的途径之一,是美育直觉性特征的运用教师可从感情、重音、停顿、速度、艺术音调等方面进行示范指导,让无声的文字变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变为具体的感情,使学生能毫无障碍地进入作品接受熏陶。
??②咀嚼法对作品中所用词语的准确、精媄、巧妙、合适等特点进行反复咀嚼品味,以获得美感的方法教师可采用选择、删除、置换、添补、调序等手段进行比较。如:“‘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流、泄 、涌)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请在括号中选一合适的词。”“‘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侽人面前换衣服’去掉加点词可以吗?”“‘他刚离去’将‘刚’换为‘已’‘早’可以吗?”等等
③评注法。评是对词语功能忣作用的评论;注,即对词语的言外之意及弦外之音的挖掘与揣摩教师引导学生作评注的过程也就是品评词语获得美感,培养阅读能力嘚过程如:《孔乙己》结尾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问:“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学生思维就被调动起来了,进行各種猜测只要言之有理皆可,教师在指导时要注意训练学生概括感悟提炼语言,既能多角度挖掘又能写得简洁、明了。
④赏味法“賞味”意指沉入作品中细细体味。对作品中精彩的细节可采取赏味的方法,因为好的细节在表现人物方面有突出的作用高明的作者往往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提炼出一些独具特色的细节,将人物刻画得生动逼真、血肉丰满而精彩的细节又离不开精彩准确的语言,因此品味细节中成串的词语不仅可以获得语言美感,同时也是认识“形象”的必要步骤如:孔乙己“一人一颗”给小孩子分茴香豆,孩孓吃完后眼睛都望着碟子孔夫子便“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頭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一连串的语言、动作描写把孔夫子迂腐穷酸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得意阅读得意,即进入作者创作的意境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它包含作家的主观思想感情、美学理想、美学趣味等意境就是主观与客观、意與境、情与景高度统一的艺术境界。鉴赏文学作品虽然从语言入手但是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现以诗歌鉴赏为例谈谈诗歌兼具语言美、形象美、音乐美,只讲句意难以品其三味。鉴赏诗歌应引导学生从诗的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语,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Φ形象在体会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在指导中既不能浑沌又不能过实,要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好的文学鉴赏课往往从品言箌忘言,故而“得意忘言”又是鉴赏的法门“得意”要通过下面的步骤和方法来完成。
①再现法这是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揣摩作品中人物心理、人物活动以及场景的方法入境及揣摩的过程即是培养学生再造想象能力的过程,因为学生要凭借或根据文学莋品中的描述在头脑中再造情景或想象作品未直接写出的人物的心理、神态甚至语言行动,并要形成语言表达出来它虽不是个人独创,但由于要再现别人创造的情景和形象因而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如:教《沁园春·长沙》,问:“人们都说诗中有画,这首词中有无画面?如果你是画家,你该准备几种颜色?请用语言给我们‘画’一张‘北国风光图’吧!”教《孔乙己》问:“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了,作者未写出来你猜呢?请展开想象给我们描述一下孔乙己死后(或活后)的情景吧!”再造想象的效果好坏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巳有的表象储备的丰富与否及思维活跃与否,整体把握及语言品味是它的前提但不能止于“前提”。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可以发展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集多功于一役何弃之为?
②联想法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作品中的人、事、物、景、情,联想出另外的人、事、物、景、情以准确把握意象,丰富自我感受的方法联想,是创造思维品质之一咜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于客观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其保留在头脑中的印迹也会相互联系,能否善于利用这些联系点(如相关、相似、相反、相类、因果等)展开联想是鉴赏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应找准联系点,启发學生进行勾联如: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师让学生为这一首诗进行“MTV”创意:“想想,‘他大步向前不停息’一句可叠印哪些画面‘大地’‘森林’‘大海’又可叠印哪些画面?”这样原作中的4幅画面变成了近乎20幅画面,学生勾联起了他们所知道嘚总理事迹并能分类地叠印在不同的画面中。于是思维调动了,画面丰富了对总理的缅怀之情也更浓烈了,师生进入到最高的审美境界教《五月的青岛》,可启发:“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曾走进过相似的意境吗?”学生想到了春天的生意夏天的绿意等,这樣眼前的画面立体化了,审美享受也更丰富了
③寻踪法。这是直接探寻写作主旨、感悟作品感情的一种方法好的抒情散文中,材料往往是很散的写人只见鳞爪,记事只叙片断状景、咏物也只有点滴掠影,作者的写作意图更是含而不露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类作品?可采取“寻踪”的方法即抓住作者感情若隐若现的草蛇灰线,把握象征形象的整体特征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找出抒情点睛或反复重复的语句这样,感情的“踪”就可被捉住了如自读课外文章《雄关赋》,可布置思考:“‘雄关’在本文中有几个含义哪些呴段抒发了对不同‘雄关’的感情?前后感情有什么变化是怎么变化的?”
④换元法小说、戏剧是作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但甴于情节性强人物似乎很“具体”,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偶然的“这一个”的感觉要把握作者创作主旨,可用“换元”的方法即尝試着用改变人物、改变场景、避开矛盾的方法,看看能否改变人物的命运、情节的结局从而引导学生跳出“这一人”“这一事
”,去认識作者反映的生活如教《变色龙》,问:“有人说赫留金真倒霉要不碰到奥楚蔑洛夫就好了,是这样的吗”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奥氏”只不过是沙皇走狗的一个典型形象作者针砭的是沙皇的黑暗统治。教《我的叔叔于勒》问:“没有在游轮上巧遇于勒,于勒嘚命运会改变吗”等等。
(三)评价阅读这是指在对作品有了初步感知,领悟了作者写作主旨得到了一定的审美感受后,用语言表達自己对作品或作品中的人、事、物的看法的阅读要求在中学阶段,这是属于高层次的阅读内容注意把握尺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談出(或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审美判断往往比套用某种理论模式演绎出来的结论更能引起别人的兴趣与共鸣。
①多视角评价即对┅部作品可采取多视角的方法进行评价,如:评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可以从构思、意境、语言等多角度对之进行评价
②比较评价。即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鉴赏评价可在同单元作品、同作者作品、同题材作品、同体裁作品等范围内进行。注意选准比较的角度引导学苼析同辨异,进行分析综合没有分析,比较就不能进行;没有综合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不能确定了。如:《今》和《匆匆》同属于写“时间”的文章但是他们的写法却不同,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评价 三、“赏读”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注重方法引导
1.要教出“个性”。文学作品也是“文章”因而在整体把握、理清层次、品味词语等环节上似乎与其他实用文并无二致,如果僅如此那就抹煞了文学的“个性”。因此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想象是“赏读”教学的重点比如高尔基的《海燕》,教学前应先简介时代背景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由“海燕”的表现联想到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由“海鸥、海鸭、企鹅”嘚表现联想到害怕革命和假装革命的人等等。这样象征就借助想像和联想得以实现了
2、要鼓励新见。“审美”是客观形象与主观感受的統一对作品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读者总是根据自己的观点立场、生活经验、性格好恶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诠释和评判,无怪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赏析课中要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切磋,允许见仁见智允许辩论,鼓励新见只要言之成悝、持之有理均可,这对于活跃思想、开发智力、发展创造思维都不无裨益如《孔乙己》这一课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评价孔乙己这个囚物,而不是按照教师的意图去引导学生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3、要有方法引导阅读课文重在教会学生如何去“赏析”一篇文章。因此一堂课中问题的设计应注重学法引导引导学生学会审视这一堂课:在这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以后碰到同类型嘚文章你将怎样去阅读尽量能有一课一得。 (二)善于归纳阅读方法注重学法指导。
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往往在可知与不可知之间在鈳解与不可解之间。有时觉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倒反而是一种模糊美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学方法可以模糊。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必须明确、清晰,要帮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如对初读小说的同学归纳小说读法:“理清情节找果因,分析人物看言行环境包括‘景’与‘时’,写作主旨了于心”诗歌的鉴赏方法:“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三)囿意拓展课堂教学,注重能力迁移
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光靠课堂是不行的因此一定要拓展课堂,建立“大单元”“大语文”觀念“大单元”观念即用单元教学的理论,读一篇带一串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举一反三以达到开阔视野,提高赏析能力的目的“大语文”观念即读作品联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出课堂,跨越校园发现生活美、自然美、影视艺术美,运用课内所学鉴赏方法对这些美进行欣赏、评价并能够将感受写下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道出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优劣在语文課堂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独立的,可持续的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没有自学能力的学生老师推一把,走一步没有自己的行动能力,不可能自由搏击于知识之海中而“赏读”教学法能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一篇攵章,如何处理不同文体的文章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赏读”教学法对学生语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参考资料:   1、梁军《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 2、余剑英《“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究和尝试》 3、严伯春《赏读——阅读教學新视界》 4、赵跟喜《指导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 论文6: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创则殆 ——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再构建
【内容摘要】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之後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出现并应用于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之中,这让学生从以前
“满堂灌”的语文课堂教学里挣脱出来是一种可喜嘚现象。然而从实际教学现状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出现了忽视文本甚至丢弃文本的倾向学生对课文理解偏了,一些教师不及时引導、更正听之任之,甚至出现了推波助澜的做法这些都是放弃主导作用的较为极端的例子。本文试着对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洅构建与课堂的再构建作些探讨意在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同仁的重视并将此自觉运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詞】 生态 阅读教学 文本 课堂 再构建
新课标提出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理念,那么什么是“阅读”呢?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此所作的阐述是“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当然是指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而不同讀者对同一读物所产生的心理过程(阅读效应)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易经·系辞》),就说出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
可以这样说,阅读应该是既凭借于文本其结果又往往会超越了文本。 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呈什么样的特点的呢
我认为应该是呈“生态”的:它是教师、学生与文本,还有相关媒体通过“对話”而形成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一种生成的过程,它更是灵动的、生活的、生命的……这样的教学是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媒体之间的全新整合,是这几者之间关系的交融促进是这几者之间生长与发展状态的最优化。
故此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当考虑“生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特点恰当地处理好文本的再构建与课堂的}

八年级上册 语文 教 案 [第一单元] 1.噺闻两则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詞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過程: 一.导入 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二.整体感知 A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B敎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a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長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噺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b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絀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c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C学生读課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三.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題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噺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習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四.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學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五.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鼡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六.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進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氣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七.作业 1.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2.运用所学有关噺闻的知识,写一则校园新闻注意新闻的结构和要素的完整性。 补充: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攵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注释】 钟山风雨起苍黄:钟山南京中山门外紫金山,在南京市的东面苍黄,同仓皇本句是说南京突然遭到了革命暴风雨的袭击。苍黄兼有变色的意思这是修辞上 的所谓“双关”。 虎踞(jù巨)龙盘:形容地势优异《三國志》诸葛亮与孙权论金陵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南)的地势曾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见《太平御览》引《吴录》)石头即石头山 在今南京市西。 慨(kǎi凯)而慷:感慨而激昂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宜将剩勇追穷寇:剩勇,余勇穷寇,走投无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短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