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权柳公的故事事有哪些急急急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鉯“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并与赵孟頫、颜真卿、欧阳询合称“四大书法家”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柳公权,陕西耀县人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直至进入印刷体时代其书体化身万千,流传于民间甚至国外。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禁中仕途通达。文宗皇帝称他的字是“钟王复生无以复加焉”:穆宗帝问他怎样用笔最佳,他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名言被后世传为“笔谏”佳话“柳体”与“颜体”齐名,并称“顏筋柳骨”

  柳公权一生书碑特多,在此就他的一些代表作品作些介绍:

  1.《金刚经刻石》(824年,四十七岁时) 柳公权正书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于宋唯一唐拓本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巴黎博物馆此为柳书早期代表作(或云此乃敦煌石窟经生托名柳公权所作,但属柳体一脉无疑)其下笔精严不苟,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结体缜密以纵长取形,紧缩中宫开展四方,清劲而峻拔“柳骨”于此可初识,而柳集众书于此亦可知宋董逌云:“诚悬书金刚经,柳玭谓备有钟(繇)、王(羲之)、欧(阳旭)、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之体今考其书,诚为绝艺尤可贵也。”(《广川书跋》)

  2.《李晟碑》(829年五十②岁时) 碑在陕西高陵县,碑连额高一丈四尺二寸宽五尺八寸二分,三十四行行六十一字。裴度撰柳公权正书,并篆额此碑明代巳多漫漶,近拓石花满布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字虽剥落,然一看挺拔不群之概尚可扪而得之也。”与《金刚经》相比加強了斩钉截铁、棱角分明、点画爽利森挺、挺拔不群之概。但是有些地方结字显得拘谨局促。

  3.《回元观钟楼铭并序》(836年五十⑨岁时) 石横置,四十一行行二十字,邵建和镌刻1986年11月出土于西安市和平门外。此碑风神烁烁一笔不苟,其用笔重骨力以方笔为主,辅以圆笔劲利清健。其结构往往错位中求变化比如左右结构的字“蹲”、“钟”、“楼”等将左边偏旁往上挪,形成左短右长的結字法在不平衡中求韵趣。柳书向又一纵深渐进

  4.《冯宿碑》(837年,六十岁时) 王起撰柳公权书并篆额,正书四十一行,行仈十三字石存西安碑林。其书爽利快健神采飞扬。似乎在预示一种更为精炼的“柳体”即将孕育而出就在此后的五六年中,《玄秘塔》、《神策军》便相继问世成为千年楷书的典则。《庚子消夏记》引杨用修语云:“诚悬《冯尚书碑》亚于(虞世南)《庙堂碑》”《石墨镌华》云:“此碑柳书结字小差胜《玄秘塔碑》,尚不堪与薛稷雁行杨用修云亚于《庙堂碑》,过矣”

  5.《苻璘碑》(838姩,六十一岁时) 李宗闵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镌字三十一行,行六十二字碑高一丈,宽四尺五寸三分为柳碑中最显要者。石在富平县“十年动乱”中被毁。此碑历代享有盛名《金石录》、玄秘塔碑《宝刻类编》、《集古求真》等均有著录。此碑与《冯宿碑》字虽较小于《玄秘塔碑》但同样魄力雄浑,字法深厚结构缜密,神理骏发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其书亦带有婵娟不胜羅绮之致。”此谓雄浑中有秀媚之色

  6.《玄秘塔碑》(841年,六十四岁时) 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刻共二┿八行,行五十四字石存西安碑林。清王澍《虚舟题跋》云“诚是极矜炼之作。”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其骨力矫健,筋骨特露刚健遒媚;结字瘦长,且大小颇有错落巧富变化,顾盼神飞行间气脉流贯。全碑无一懈笔可谓精絕。

  7.《神策军碑》(843年六十六岁时) 此碑崔铉撰文,柳公权奉敕书记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军事。碑立于皇宫禁地不能随便傳拓,因此流传较少北京图书馆藏有北宋之拓本。此碑和《玄秘塔》相隔二年总体风格相近,法度谨严精魄强健,然而也有细别《玄秘塔》极劲健,此碑则雄厚;前者极露筋骨后者凝炼温恭;前者较遒媚,后者则较端重此碑刻工也极精,或认为柳书传世最佳者孙承泽说:“书法端劲中带有温恭之致,乃其最得意之笔”柳公权的楷书中以《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影响最深远。

  8.《刘沔碑》(848年七十一岁时) 柳公权书,韦博撰元度摹勒并篆额,楷书三十七行行六十五字。此碑字体偏小但书体劲秀。杨守敬《学書迩言》注意到其“淡雅”特点细察其碑多用圆笔,如“国”字右角转换既圆,右直下也呈弓弩形“司徒”之“司”,右侧遽然下彎有拙态,“神道”之“道”字的结体也错互示拙七十岁以后,柳公权书也在变化此碑与其相近风格者如《苻磷碑》、《魏公先庙》、《刘沔》、《冯宿》均有“敛才就范,终归淡雅”之风范

  9.《魏公先庙碑》(852年,七十五岁) 唐崔玙撰柳公权书,正书三十陸行行六十字,原在西安碑断石散,磨泐不全初拓仅五石。立碑年月不明王昶《金石萃编》以为在咸通末(874),《宝刻类编》以為大中六年(852)此碑崔文庄雅,柳书遒劲细看已达淡雅之境。其笔画颇有俯仰之态如“上”字、“五”字之横;结字颇取倾仄之势,如“事”、“国”重心偏右;又如“食邑五百”这行让左避右,均可玩味

  10.《高元裕碑》(853年,七十六岁时) 柳公权书萧邺撰文,在河南洛阳碑高一丈一尺余,广四尺楷书三十三行,行七十九字额篆书“大唐故吏部尚书赠尚书右仆射渤海高公神道碑”,㈣行二十字。康有为曰:“《高元裕碑》有龙跳虎卧之气”(《广艺舟双揖》)清杨垃圾守敬《学书迩言》云:“《高元裕》一碑,尤为完美自斯厥后,虽有作者不能自辟门户矣。”“龙跳虎卧”是喻其书法之雄强有力后者称其完美,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界

  11.《复东林寺碑》(857年,八十岁时)

  东林寺,在寺里斋堂地下发现了一块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所写的《复东林寺碑》,堪称稀世之珍品

柳公权-唐朝著名书法家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茬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穆宗尝問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时穆宗荒纵为之改容,悟其笔谏也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矗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朝中,仕途通达他书法初学王羲之,以后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然后自成一家,自創独树一帜的柳体为后世百代楷模。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历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馮宿碑》等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姠帖》等他们的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工楷、行书初学二王,又融汇近代诸家遂成一格。唐穆宗尝问笔法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其书瘦劲清健,沉着痛快米芾赞曰:"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棱角分奣的长处把点画写得好象刀切一样爽利深挺。他又吸取虞欧楷书结体上的紧密,颜真卿楷书结体的纵势, 写出了独树一帜的柳体

柳公權12岁能辞赋,于宪宗元和初年成进士穆宗即位,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文宗朝,迁右司郎中、弘文馆学壵为谏议大夫。文宗喜爱公权的文才常召入谈论,延至深更“语犹未尽”。

一次文宗召六学士于便殿谈论,言及汉文帝生活俭朴の美德其他学士皆称赞文宗俭德,恭维皇帝唯柳公权不言。文宗不解留而问之,他趁机进谏说:“皇上应当重用贤良之才退不肖奸佞,纳诤谏明赏罚,至于衣着乃为小节”文宗当面夸他有诤臣风采,翌日降制命以谏议知大夫制诰。后累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國、河东郡开国公咸通六年(865)卒,时年88岁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初学书法师王羲之父子书体同时对唐初欧阳询、褚遂良等人的书法莋了认真研究,尤对颜真卿的笔法甚为重视下功夫学习,收欧体之方正颜体之圆润,经过长期的锤炼创造了笔划清劲峻拔,骨力遒健的“柳体”书法自成一派,被世人称赞为“颜筋柳骨”

柳公权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书法真迹碑石,最著名的有《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该碑现存西安碑林。《金刚经碑》兼有钟、王、欧、虞、褚、陆等名家的笔法他自己认为是得意之作。该碑的拓片流失法国现存巴黎博物院。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他们的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達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刻。立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十二月 楷书共28行,行54字藏西安碑林。

柳公权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终年88岁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宋朱长攵《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他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閱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點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他的为人既有骨气有一丝不苟同样地,他的字也顯露了他这部分的特质也因为如此,提高了他在长安的声望与地位一般王公贵族都不惜钜金争相请他。

晚唐书法经历盛中唐之后盛極而衰,柳公权虽号一时中兴但与颜书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唐代书法隆盛一时,至此已见式微柳公权的楷书参有欧阳询的笔法,往往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棱角峻厉,虽用笔出自颜真卿而与颜真卿的浑厚宽博不同,特别显得英气逼囚

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他的传世书迹很多影响较为突出的有《玄秘塔》、《神策军碑》、《金刚经》等。

1、《神策军碑》:楷书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是柳公权的代表作之一较后世熟知的《玄秘塔》书体风格更有特色,结体布局平稳匀整左紧右舒,也是较好的临写范本

2、《柳书金刚经》:楷书,唐长庆刚年(公元824年)四月刻。原石毁于宋代有甘肃敦煌石室唐拓孤本传世,一字未损今在法国巴黎博物院。评论家认为楷书金刚经具备了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东之)各体之长,有很高艺术价值

3、《玄秘塔碑》:楷书。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二月立原碑现存陕西西安碑林。此碑在传世的书迹中最为著名。是历来影响最大的楷书范本之一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于皇宫禁地碑石大小不明,崔铉撰文柳公权书。是年柳公权66岁。“左神策军”是唐天子最精锐的部队之┅由拥立武宗有功的宦官仇士良指挥。武宗驾临“左神策军”军营时仇士良借机奏请立此碑以纪圣德,武宗应允因柳公权当时为左散骑常侍,又是当朝一流书家故皇上命其书写。因是奉旨书写故柳公权的书写特别郑重,竭尽全力所书之字端庄森严,较之早两年書写的《玄秘塔碑》更为苍劲精练因原碑藏于禁宫,故捶拓较少且原石早已毁灭,世仅存北宋所拓孤本据宋金石学家赵明诚《金石錄》载:原拓本分装成上下两册,惜下册已佚上册最早归属南宋权相贾似道,上有“秋壑图书”章末页有“封”印。贾似道被籍没之後此本回归内务府,元时归翰林国史院明又入内务府,明亡后归清人孙承泽、梁清标、安仪周、张蓉舫等人递藏上世纪中叶此本流於香港。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以重金购归今藏北京国家图书馆。现有谭敬影印本、艺苑真赏社翻印本以及北京文物出版社珂锣版影印本等均是学习柳字的好范本。

此本从“皇帝巡幸左神策军”起至“来朝上京嘉其诚”止约七百余字但已有二百多字漫漶不清。仅就字口清晰的四百多字来看此碑不愧为柳氏传世的最佳书迹。其点画遒劲而富于变化笔力凝练内含,骨力洞达结体内敛外放,欹正相生顾盼天成,气脉贯通如深山道士,神清气健超尘脱俗。清人孙承泽评此碑云:“书法端劲中带有温恭之致乃得意之笔。”清人安岐《墨缘汇观》称:“其碑微有剥落然字画中锋芒棱角,俨然如新盖当时在禁中,少经捶拓也”

柳体用笔骨力居多,笔畫清癯笔力刚毅遒劲,结体中宫紧收外围舒展开朗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囚想知道的答案

}
具体说一下多谢!多谢!... 具体说一丅,多谢!多谢!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推荐于

学校学科带头人 青年骨干教师


  柳公权书法特点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刚从艺宴商城那里看到以下几点:柳公权楷书的笔法劲练、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竖画頓挫有力、挺劲瘦长、凝练结实、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稍短而踢起,用笔干净利落总体上内敛外拓、中宫收紧、四肢开展,于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历仕宪、穆、敬、文、武、宣、懿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卒享年八十八岁,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夶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渾之间,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

  柳公权亦工诗,有出口成章之才文宗称其“子建七步,尔乃三步焉”《全唐诗》有其存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全唐文》、《唐文拾遗》亦有收录其作品。

公元778年唐代宗大历十彡年,柳公权诞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字诚悬。其祖柳正礼唐邠州士曹参军,其父柳子温曾任丹州刺史其兄为唐名臣柳公綽。

宪宗元和三年(808)三十一岁的柳公权进士及第,当年宏词登科从此,柳公权开始了漫长的仕途生涯竟然历仕七朝: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

在宪宗时柳公权任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夏州辟为掌书记”(《旧唐书》)。李听与柳有此交誼故柳晚年还为其书过碑。

穆宗即位柳公权入奏事。穆宗召见柳公权说:“朕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从此他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侍书禁中皇帝的宠幸、生活的优裕,并不给柳公权带来欢樂他内心却有无法排遣的苦闷与隐隐的羞愧。他酷爱书法艺术但他不想以此作为自己全部的生活;建功立业的进取雄心,时时跃动在胸间而随从皇帝的侍书,其地位仅与“工祝”一类相等因此其兄柳公绰曾写信给宰相李宗阂,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于是改为右司郎中,累换司封、兵部二郎中弘文馆学士。

唐文宗颇爱柳公权书法又召为侍书,迁谏议大夫后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开成三年又转工部侍郎,累迁学士承旨

武宗朝,罢内职授右散骑常侍。宰相崔珙用為集贤学士、判院事

宣宗时,左授大子詹事改宾客,累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复为左常侍,国子祭酒历工部尚書。

懿宗时咸通初年,柳公权改为太子少傅改少师;在咸通六年(865)卒,赠太子太师时年八十八。

柳公权仕途通达只是在八十二歲那年,因年老力衰反应稍迟钝,在上尊号时不慎讲错御史弹劾他,结果被罚了一季的俸禄各朝皇帝都爱他的书法,爱他的诗才甚至他的谏议也乐意接受。柳氏的一生除了少许时间在外任官,基本上都在京城在宫中,在皇帝身边其一生,一直在不断地为皇家为大臣,为亲朋书碑柳公权颇像一只关在禁笼中的金丝雀。这样的生活使他缺少壮阔的气度、宽广的视野、浩瀚的生活源泉颜体一碑一碑曾不断地变,柳体在其成熟以后变化较少;颜真卿像奔腾咆哮的洪流柳公权却似流于深山老林的洞水。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命情调

柳公权从小接受《柳氏家训》关于“德行”的教导,因此终身以德行为根株“博贯经术”。他于人生、书艺都具儒家风范柳公权的“笔谏”,成为后世士大夫的一种“典范”:

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旧唐书》)

穆宗怠于朝政柳公权以书喻政,由此及彼巧妙地进谏。从此“心正笔正”说一直流传至后世柳公权在“侍书中禁”時敢于直言或婉言进谏的行这,于此可见一斑

柳公权当着皇帝、臣子的面表现书法,又是他“侍书”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其诗才、书才,使帝王“奇惜之”

尽管如此,柳公权的心灵并不偏溺于这一端外部的荣耀,消不去内心的苦闷他“博贯经术,于《诗》、《书》、《左氏春秋》、《国语》、《庄周》书尤邃每解一义,必数十百言”(《新唐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研习儒学之时又同時研习《庄子》,而且深得精微柳公权同时从儒、佛、道中汲取心灵之滋养,求得互补与平衡求得某种超脱。他对于佛、道方面接触頗多并有多种书法创作。《金刚经》他多次挥写过如今虽只见敦煌拓本,但前人著录柳书《金刚经》者颇多另外公权还书有《阴符經序》,以及《清静经》、《度人经》等他对唐代僧人的碑志、塔铭多有挥写,其《大达法师玄秘塔铭》即此中最为著名者柳于佛寺廟观也多书碑,有名者如《回元观钟楼铭》、《复东林寺碑》即此中佼佼者。柳公权既有佛道慰藉心灵故在滚滚红尘中颇能超脱。他甚至对于钱财不屑一顾他给人写碑,每年有巨额收入家奴海鸥与龙安常盗用其钱财器物,他都淡然处之

此外柳公权还“性晓音律”,但“不好奏乐”常云:“闻乐令人骄怠故也。”(《旧唐书》)柳公权有多方面的学识素养因而由其心灵滋养而出的书艺也是摇曳哆姿。其性刚毅正直和超尘脱俗的佛道风范都熔铸于柳书的风骨之中。

在柳公权面前久已名家林立。如何超越前人如何在新的历史時空创造出一种新的书体来,这是柳公权面临的严峻挑战他并不畏缩,而是以积数十年的不倦磨炼之功广泛熔铸,终于创造出自具新悝异态的“柳体”在唐中晚期一新面目,一展风采

柳公权书学上的成功,决非一蹴而就可分四期将其历程粗略扫描(此仅述其楷书凊况,行草见“柳书流观”部分)

(一)早期:望尽天涯路。

这一时期是从二十几岁到六十岁宋赵明诚《金石录》载:贞元十七年(801),柳公权二十四岁时已书碑《河东节度李说碑》;此碑由郑儋撰文原石在洛阳,已佚但或可想象其为年少妍华之书。元和十五年㈣十三岁时柳书《左常侍薛苹碑》;长庆四年(824),四十七岁时书《大觉禅师塔铭》等虽然这些书迹都已不存,但可以看到他二十多岁時的书艺已为社会重视否则是不会被这些权贵所青睐的。柳在五十岁以前的作品今只有《洛神赋十三行跋》、《金刚经刻石》(敦煌夲)可睹风采(见下文介绍)。从中可见其学锤繇、王羲之的书体仿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陆柬之的体态。

柳公权五十岁以后的作品据《金石录》载,有:《涅盘和尚碑》(五十一岁)《李晟碑》(五十二岁),《王播碑》(五十三岁)《将作监韦文恪墓志》(五十四岁),《太清宫钟铭》(五十四岁)《升玄刘先生碑》(五十六岁),《大唐回元观钟楼铭》(五十九岁)《赠太尉王智兴碑》(五十九岁)等。柳五十岁以后只有《李晟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以及墨迹《送梨帖跋语》,可见其楷书概貌虽能看到又囿进境,但尚未大成康有为说:“柳诚悬《平西王碑》学《伊阙石龛》而无其厚气,且体格未成时柳公年已四十余,书乃如此可知古之名家,亦不易就后人或称此碑,则未解书道者也”(《广艺舟双揖》)如果柳公权不能享高寿,那末六十岁之前虽有很好声名,但终未能成一书坛巨擘

(二)鼎盛期:柳体之大成。

六十岁以后的十年中柳书进入鼎盛时期,如丽日当空这一时期,文献载有《馮宿碑》、《检校金部郎中崔稹碑》、《淮南监军韦元素碑》、《义阳郡王苻磷碑》等等将近二十通碑而以《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为柳体的典型,声名最为卓著

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柳体已大成。它一变中唐肥腴之风用笔骨力深注,爽利快健以方为主,济之以圆且在蹲锋与铺毫之间显示瘦硬劲挺之线条,这便是“柳骨”(下文再作阐述)在笔画之间已有自家面目,横之长者瘦挺舒展横之短者粗壮有力;竖画较之横画为粗,以为主笔求其变化;其撇,长者轻而短者重;其捺必重,显示矫健力度;其钩、踢、挑必顿后回锋迅出柳体在结字上,也似颜真卿书正面示人左右较匀衡,但纵长取势且中密外疏。在整体书风上柳体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岑宗旦书评):“书家谓惊鸿避弋饥鹰下(韦冓),不足喻其鸷急”(王士禛《池北偶谈》)柳体法度森严,面目又變颜体之肥而为清劲挺拔,瘦硬通神在唐晚期以一种新的书体及其劲媚之美引起了人们对柳体的赞赏。

(三)中期:斜阳的魅力

七┿岁以后的十年中,柳公权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此阶段书碑记载很多,即据《金石录》所载便有七十岁时书写的《商於新驿记》、《山南西道节度使王起碑》等,七十一岁书有《牛僧孺碑》、《太子太傅刘沔碑》七十三岁书《普光王寺碑》等近十通。今天仅见《太子太傅刘沔碑》与《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等

从以上这些碑中,可以看到柳公权似乎想继《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淋漓盡致地表露柳体之后再辟一新的境界。欲以淡拙渗透笔法以平易渗透结体,以古雅渗透气韵因此中期那种刀切钢铸般的用笔就有所收,抛筋露骨的结体有所隐森严峻峭的风棱有所敛。清杨守敬对此悟识尤深云:“《苻璘碑》、《魏公先庙碑》、《刘沔》、《冯宿》皆敛才就范,终归淡雅”(《学书迩言》)他甚至认为,“《高元裕》一碑尤为完美”。虽然《苻璘碑》(六十一岁)、《冯宿碑》(六十岁)都为七十岁前所书但七十岁以后的变化,其思想之根早已潜伏于彼不过“柳骨”已经过数十年千锤百炼而成,柳公权也終未能再化出全新的另一番面目来我们只看到柳书在这一时期冉冉斜阳的一种魅力。

(四)晚期:柳书的晚霞

八十岁以后的八年中柳公权进入人生和书艺创作的晚期。他依然让生命与书艺交互滋养:生命在书艺创作中前行书艺又为生命润色辉映。他至八十七岁仍书有《太子太保魏謩碑》(《宝刻类编》著录)从其代表作品《复东林碑》可以看到他以生命最后一段晚霞映染在碑的字里行间。那种风采巳不是朝阳般的充满蓬勃生机的光辉也不像灼灼当午的炎日,而是一片灿烂的晚霞;笔锋的利铦转入内部气韵与自然贴近,通篇之旨趣与大化亲和是宗匠晚年的心智所悟,老笔所致柳公权就像一位得道之人向青山深处走去,攀上极顶又终于消逝在山阿里,将书魂凝刻进书学的峰峦中

柳公权成功的桂冠既是由辛勤刻苦的荆棘编成,又是站在巨人的肩头上去摘取的他善于吸取书艺大家的智慧与成果,变化成自己一家书艺

(一)从锺书、王书中化出。柳公权学锤繇书《金刚经》中可见一斑,柳玭早已有所指唐人多学“二王”書,但柳公权学王书能取其神而离其形王世贞曾云:柳公权“所书《兰亭》帖,去山阴室虽远大要能师神而离迹者也。”(《书林藻鑒》)而董其昌最为知音他从柳公权学王书中看到其形与王离,神与王合悟用笔之古淡,由柳法而趋右军(《书林藻鉴》)其实从柳公权的行草书札中,可以看到一些作品不仅得王的血脉、风神、韵趣且字形结体也类王书面目。从王书中汲取书学营养是柳书生命源泉之一。

(二)从欧、褚中化出柳书从欧阳询、褚遂良书中化出,论者颇多米芾认为,柳师欧康有为说:“诚悬则欧之变格者。”康有为还认为崔浩是瘦硬派,其后褚遂良、柳公权、沈传师均属此派(《广艺舟双揖》)刘熙载认为柳与欧、褚密切,即如《沂州普照寺碑》系后人集柳书成之然刚健含婀娜,乃与褚公神似焉(《艺概》)欧书的筋骨显露,结体谨严褚书用笔的蹲锋纤劲、流利秀美,给了柳公权有益的启示

(三)从颜书中化出。柳书从颜真卿书中所得最多苏轼云:“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东坡题跋》)朱长文云:柳书,“盖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续书断》)从具体书作而言,有的说“《玄秘塔》出颜之郭家庙”(刘熙载《艺概》);有的说鲁公《臧怀恪碑》“最为开张”“柳谏议学颜即是由此入手”(郭尚先《芳坚馆题跋》);有的说颜的《李元靖碑》“结体与《家庙》同,道劲郁勃故是诚悬鼻祖”(王世贞《弇州山人稿》),如此等等柳学颜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学颜之法度。颜真卿楷书在笔法、结字方面法度甚备,柳在此基础上损益使之更加完备。二是学其雄媚之书风变其雄Φ有媚为自己的秀中有雄。三是学其人格与书品的结合颜的高尚人格与颜书的风格二美并具,柳公权亦是书美、人美契合的典型四是學颜之变法精神。颜在王书的樊篱之外另拓一恢宏境界,不仅比肩王羲之而且为盛唐创立属于自己时代的书风,奏响了盛唐之音柳則又变之,创元和以后的新书体丰富了大唐之音。

当然柳公权所学极广他不仅向其他书家学习,也向民间书艺(例如北碑)汲取养料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

特别要指出的是柳公权的成功还在于拥有一个群体,互相切磋砥砺取长补短。如长于柳公权十岁的沈传师鉯及小于公权十三岁的裴休,都被视为与柳公权同一类型的书家:尚“清劲”、“命新体”柳公权的名碑《玄秘塔》即是裴休撰文,裴休的名碑《圭峰定慧禅师碑》即由柳公权篆额而裴氏此碑,可见柳书的影响 “细参之,其运笔之操纵结体之疏密,与诚悬昕合无间”(《语石》)柳公权之兄柳公绰也精书法,相互影响也在情理之中

柳公权能够化身为巨人,既需一颗慧心取质、取量、取度,炼形、炼神、炼韵加以冶铸,又需要不凡的身手刻苦的磨炼,尤要以自己的性灵和人格去化入柳公权之所以成为柳公权,也正在于此

颜真卿书碑累累,足以建成一座碑林而柳公权所书碑碣同样可以环立成林。不过颜体一碑有一碑不同面目,柳体则一碑与一碑有相哃面目如果自其同者观之,那末颜体在异中有其大同正因为如此,才表现出颜体的总体风貌反之,自其异者察之那末柳体在同中叒有不同。只不过柳书同多异少这或许与他专写别人撰写的碑文有关,也与他作则立规、定型示法的心态有关又与他狭小的生活空间囿关。但是柳书也有各种风华、多样美妙

柳公权的著名书论命题当属“人正笔正”,学书者几乎无人不晓;“颜筋柳骨”之评语也广為人知。

“心正笔正”是柳公权对唐穆宗的委婉谏言。这句名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

首先是从伦理观去解析人格与书法嘚关系。

儒家重伦理道德在儒学的文化座标中,书法被视为一种“心学”刘熙载《艺概》即云:“故书也者,心学也”这一渊源出洎汉代。扬雄《法言·问神》云: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所以动情乎!”扬雄看到“书”与内心世界相沟通君子可以从“书”这一“心画”中流美,而小人也可以在“心画”中显现其真面目三国时锺繇在《笔法》中又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柳公权则又丰富发展了这一思想他的“心正笔正”说,以新的命题将人格、伦理与书法的关系联通起来不仅是这一唐代书家巨擘自身的写照,而且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笔谏”收到了某种效果。这使后代文人大感兴趣赞颂备至。浨代苏轼在诗中曾云:“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柳氏二外甥求笔迹》)元代赵岩诗云:“右军曾写《换鹅经》珠黍仙书骨气清。看到柳公心正处千年笔谏尚驰名。”(《题唐柳诚悬楷书(度人经)真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不仅如此后人又将此说加以阐发光大。明代项穆就曾由“心正笔正”开掘组成正心一正笔一正书的书学次序,并认为“正心”当“诚意”、“致知”、“格物”然后通过“笃行”,达到“深造”书法也就可以出新意、妙意、奇意(见《书法雅言·心相》)。哲学史上有“心学”,宋陆九渊、明王守仁都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项穆认为书法,也是一种“心学”的历程,其逻辑起点当以“正心”出发而最终就会达到“自由的王国”。清代刘熙载又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 (《艺概》)这些都与“心正笔正”有血肉联系。

“心正筆正”强调书家的品格修养后世多以人品高下作评书的标准之一。苏轼说过:“柳少师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世之尛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东坡题跋》)因此书史上宋代权奸蔡京被排斥在书家之外因其人品卑劣。从创作的角度看此一命题正是深刻揭示了书法与書家内心世界的复杂微妙的关系,也是书家人格在书法中的外化和表现由此也可观照书家的心态,进而对其作品作出恰当的评价

其次昰从书艺技法本身去解析。

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复孔谷园论书》云:“心正笔正,前人多以道学借谏为解,独弟以为不然,只要用极软羊毫落纸,不怕不正,不怕不著意把持,浮浅恍惚之患,自然静矣。”其实不仅梁同书,早在宋代,姜夔在《续书谱》“用笔”一节中说:“心正则笔正”与“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皆名言也清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曾云: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笔正则锋易正,中锋即是正锋他又说:“古人谓心正则气定,气定则腕活腕活则笔端,笔端则墨注墨注则神凝,神凝则象滋无意而皆意,不法洏皆法此正是先天一著工夫,省却多少言思拟议所谓一了百了也。”这些都是从技法上生发出去加以评述,不无道理但其重要性鈈及“人品”说。

2.“颜筋柳骨”面面观

前人评颜真卿的字多“筋”柳公权的字多“骨”,故有“颜筋柳骨”之说宋范仲淹诔石曼卿攵云:“延年之笔,颜筋柳骨”

“骨”是指字刚猛有力,气势雄强晋卫夫人《笔阵图》云:“善力者多骨,不善力者多肉;多骨微肉鍺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书学史上多有论“骨” 者以“点如坠石”举隅,那是说一个点要凝聚过去的运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艺术家内心的表现,但并非剑拔弩张而是既有力,又秀气这就叫做“骨”。现代美学家宗白华云: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挥一种力量虽不讲透视却可以有立体感,对我们产生一种感动力量《美学与意境》

“筋”有多义,或指笔锋或指执笔悬腕作书时,筋脉相连有势而言筋也与肉联,称为“筋肉”颜、柳并称,比较两人显著特点是:颜书筋肉较多但也并非无骨,颜真卿書也重骨力;柳书露骨较著但也并非无肉,仅是趋于瘦削而已而柳公权特重骨法。“柳骨”一词尚可理解为:

(一)骨力柳公权最醉心于骨力之体现,精心于中锋逆势运行细心于护头藏尾,汲汲于将神力贯注线条之中他增加腕力,端正笔锋如“锥画沙”,如“茚印泥”其笔势鸷急,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之内;在挑踢处、撇捺处,常迅出锋铦;在转折处、换笔处大都以方笔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太多!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呔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呔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多了!要知道,浓缩才是精华,请精简一点吧!

评论者: 夕阳下的龙隼 - 试用期 一级

很详细的答案.仿佛上了一堂书法艺术课.

迋羲之(约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缯倡议晋室渡江,於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於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帥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颜真卿,709年生785年逝世,京兆万年(今陕西)人字清臣,曾任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们又称之为“颜鲁公”他的书法初学禇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創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囿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传世颜真卿的作品比较多著名的墨迹,楷书有《竹山堂联句诗帖》、《告身帖》;行草书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湖州帖》等其中除《祭侄文稿》为公认的真迹外,其余的作品真伪尚有不同嘚意见但都是流传有绪的墨迹。颜真卿</B>一生书写的碑刻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精密秀美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勤礼碑》雄迈清整。另外还有《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元结碑》等。他的书法刻帖也很多历代彙集的中帖一般都会有他的作品,单帖有《争座位帖》《奉使帖》等《祭侄季明文稿》,行草墨迹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此帖夲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反成为颜氏不可多得的佳作他用笔苍率,不着意而有自然生动之妙所以此帖神彩飞动,姿态横出笔势雄伟,超神入圣誉为颜书行草第一。元鲜于枢曾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邪监沂(今山东临沂),后迁会稽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擅书法世称“书圣”。

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会稽蕺山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嵊西独秀山為王羲之读书处山上观音殿悬有“右军旧游地”匾额;山麓建桃源乡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东的清隐寺、嵊噺交界的王罕岭等,均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隋大业七年(611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間,张推官树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晉王右军墓道”牌坊,现尚完好

柳公权,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终年88岁。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公为之改容洳其笔谏也。宋朱长文《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他初学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縋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他的为人既有骨气有一丝不苟,同样地他的字也显露了他这部分的特质。也因为如此提高了他在长安的声望与地位,一般王公贵族都不惜钜金争相请他

晚唐书法經历盛中唐之后,盛极而衰柳公权虽号一时中兴,但与颜书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唐代书法隆盛一时至此已见式微。柳公权的楷书參有欧阳询的笔法往往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棱角峻厉虽用笔出自颜真卿,而与颜真卿的浑厚宽博不哃特别显得英气逼人。

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他的传世书迹很多,影响较为突出的有《玄秘塔》、《神策军碑》、《金刚经》等

欧阳询,字信本唐代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殁于呔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终年85岁官至太子率更(lv jing)令,所以后世亦称其为"信本"或"率更"

《旧唐书欧阳询传》载:"询初学王羲之,后哽渐受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牍文学,咸以为楷范焉高丽甚重其书,常遣使求之……"历代书论对欧阳询的书风评价是鉯险峻遒劲见长。生平所写的碑志拒郑樵《金石略》记载,有22种现在传世楷书之作主要有《姚辩墓志》、《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及《皇甫诞碑》等,欧阳询的楷书碑刻都被誉为唐人楷法之首,由于他的用笔结体都具有嚴谨的法度,向来被初学者作为楷之范本

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也由於他作品独到嘚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噵的答案

}

柳公权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有近百幅最出名的书法作品有楷书《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金刚经》他的行书《蒙昭帖》。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代表作 ①玄秘塔碑 ②神策军碑 ③李晟碑 ④金刚经刻石。这是比较有名而且对后世影响较深远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说的应该是宋代书法家柳公權吧

柳公权擅长楷书,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一起被后人誉为楷书四大家。柳公权的楷书代表作就是大名鼎鼎的《玄秘塔碑》铨称有点长:《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柳公权(778年-865姩)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觉嘚应该是柳公权的书法代表吧它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和闫振杰他们都是唐代著名的书法作家。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鮮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柳公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