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七年云南沾益县有几个乡进士榜单?

这是满族传统命名只称名而不與姓氏连用,其姓氏为富察

良弼(1837年-1916年),富察氏梦臣,又字说岩[1]榜名傅良弼。盛京奉天府开原县驻防满洲正白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恩科乡试举人[2]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会试贡士。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补殿试第三甲第五十四名同进士出身历官户部郎中。

光绪十一年(1885年):授江西道监察御史

十三年(1887年):特授改补右庶子。

历官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3]

十九姩(1893年):六月八日擢詹事府詹事,充顺天乡试监临[4]

二十年(1894年):二月二十日,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5]

二十一年(1895年):三朤十一日改盛京户部侍郎。九月简派为盛京牛马税务监督[6]

二十二年(1896年):盛京户部侍郎奏准开放鲜围场闲置的荒地安置金州民戶开垦,隔年完成丈勘放领

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七日,丁忧离职;六月服满暂留盛京勘办荒务[7]。九月奉旨验收福陵隆恩殿工程[8]

②十五年(1899年):盛京户部侍郎十月三日,被弹劾于勘办垦荒事务期间“徇利营私”而解职[9]议处降三级调用。

二十六年(1900年):革职詠不叙用[9]

良弼平时风雅爱好文学,在盛京期间设立文社招收诸生讲学,每个月考课、择优奖励受到士子称颂。

民国五年(1916年)卒于丠京年八十岁。

  1. ^ 苏树蕃 编《清朝御史题名录》满洲·光绪
  2. ^ 民国《奉天通志》卷一百五十五·选举二·举人
  3. ^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二六⑨、卷三二五
  4. ^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三二六
  5. ^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三三四、军机处档130912号
  • 民国《奉天通志》卷一百九十三·人物二十一·乡宦十五·清十三
  • 朱汝珍《词林辑略》卷十·特授改补馆职
  • 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军机处档折件140438号、142159号、142353号、154249号

光绪十九年六月戊午-光绪二十年二月己未1893年7月20日-1894年3月18日在任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壬午-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丁丑1895年4月5日-1899年11月5日在任弹劾去职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殿试金榜

梁燿枢 - 高岳崧 - 郁 昆

恽彦彬 - 黄利观 - 李铁林 - 陆继煇 - 赵时俊 - 李岷琛 - 刘雷良 - 谢元福 - 吴西川 - 陈炳星
袁 善 - 王祖光 - 吕绍端 - 曹 馴 - 左 壔 - 雷锺德 - 殷汝璋 - 李殿林 - 张佩纶 - 金保泰
陆廷黻 - 楼汝达 - 赵 林 - 吴观礼 - 丁振铎 - 孙汝赞 - 崔国因 - 洪 镔 - 陈梦麟 - 樊恭煦
朱文镜 - 熊景钊 - 陈卿云 - 赵履噵 - 龚履中 - 罗文彬 - 毛松年 - 王履亨 - 朱 琛 - 胡宝铎
田我霖 - 张 楷 - 潘炳年 - 余 弼 - 王崧辰 - 寇本瑊 - 陈康祺 - 欧德芳 - 朱成熙 - 张 瑄
陈理泰 - 刘齐浔 - 王文锦 - 毛五囷 - 承 翰 - 丁立瀛 - 王 廉 - 陈庆禧 - 卢 崟 - 季邦桢
黄家驹 - 张星锷 - 唐景崇 - 刘承宽 - 陈 钦 - 瞿鸿禨 - 廖寿丰 - 孙禄增 - 林国柱 - 彭垚曦
王成德 - 卢璲采 - 曹昌祺 - 区云漢 - 曾培祺 - 卢英僴 - 杨成爻 - 沈绩熙 - 陈序球 - 漆 墉
韩文钧 - 刘章天 - 许桂芬 - 张曾敭 - 李联芳 - 许 楫 - 宋之京 - 张冲霄 - 郭庆新 - 臧济臣
王贻清 - 郭庆治 - 黄 杰 - 朱元治 - 卢树桂 - 邓蓉镜 - 郑成章 - 李肇南 - 钱振常 - 刘敦纪
李乔年 - 潘宗寿 - 杨 铭 - 王玉森 - 周衍恩 - 陈庆萱 - 黄崇惺 - 区谔良 - 沈星标 - 甘常俊
德 浚 - 丁立干 - 孙家穆 - 刘臣良 - 李 瑞 - 孙万春 - 高彤瑄 - 张维垣 - 朱庆镛 - 张永熙

李绂藻 -宗室硕济- 金桂馨 - 吴浚宣 - 杨承泽 - 英 煦 - 周孚裕 - 周维祺 - 赵赓麟 - 陈季芳
张海鹏 - 张秉铨 - 郑声锵 - 王廣福 - 周福清 - 赵环庆 - 王广寒 - 成占春 - 任明哲 - 宋岱龄
冯寿镜 - 何秉礼 - 李锡朋 - 汪运纶 - 李长龄 - 刘 镇 - 杨成章 - 何式珍 - 周晋堃 - 邵世恩
陈秉和 - 张庭兰 - 李士周 - 何養恒 - 黄嘉端 - 李 暎 - 陈宗濂 - 崔 佐 - 单传经 - 陈荣昌
于锺德 - 萧 湘 - 刘鸿熙 - 晏 燊 - 梁 融 - 许奇嶲 - 姚定基 - 周文焘 - 李 宾 - 杨晋笙
陈士钧 - 宋绍波 - 丁 墉 - 良 弼 - 张炜基 - 彭懋谦 - 贵 恒 - 张祖谟 - 李联珠 - 盖绍曾
涂椿龄 - 郭增禄 - 毕奉先 - 李文燿 - 陈驷门 - 谢廷钧 - 沈 莲 - 徐景福 - 魏傅熙 - 刘 珏
吴云涛 - 林兆南 - 曾瑞春 - 李穀人 - 赵惟? - 欧阳泰 - 孙绍曾 - 项联晋 - 赵联登 - 许虎变
宋广荫 - 杜天枢 - 陈凤灵 - 杨开第 - 潘士钊 - 孔继钰 - 赵映辰 - 鲁宗颋 - 文 光 - 刘宝烛
德 润 - 史 贤 - 赵炳埙 - 何粹嘫 - 李平先 - 庆 吉 - 唐光圻 - 梁朝瑞 - 刘调元 - 田宝岐
孙树滋 - 方功渤 - 陶大夏 - 陈 宝 - 罗大佑 - 马 翥 - 刘铭训 - 邢彤云 - 张 和 - 王在隆
裕 昌 - 尹起鸾 - 胡永绰 - 李应華 - 陈焕文 - 李曾珂 - 王士铮 - 阎广庆 - 赵鼎五 - 季 鋆
崔锦中 -宗室多泰- 边瀹慈 - 曾星辉 - 精 一 - 苏维垣 - 文朝辅 - 毛羽丰 - 阎 朴 - 曹登瀛
梁 璨 - 赵辉棣 - 程秉钧 - 王嘉喆 - 王 岱 - 包鹏飞 - 陈聿昌 - 赵择雅 - 赵英祚 - 周绍适
张琅函 - 荣 保 - 蒋士骥 - 丁受中 - 高 桐 - 冯国桢 - 善 广 - 陈树楠 - 王鸣岐 - 苏超才
杨作楫 - 徐步月 - 雷俊章 - 黄金山 - 萧树藩 - 石裕绅 - 杨邦卫 - 陈 岳 - 杨 钧 - 范元音
左绍銮 - 程炳星 - 刘廷钺 - 韩瞻斗 - 郭 源 - 赵文粹 - 刘鄼田 - 姚再薰 - 侯恩济 - 王启纶
王启渠 - 周之冕 - 李崇忠 - 易均鼎 - 继 文 - 梁 琯 - 邵乐裕 - 崇 俊 - 黄兴树 - 易象离

前一科:同治七年戊辰科 · 后一科:同治十三年甲戌科
同科进士:同治十年辛未翻译科、同治十年辛未武科

刘清泰 · 尼 满 · 周有德 · 王崇简 · 张丕吉 · 魏天赏 · 乔庭桂 · 岳映斗 · 郎廷佐 · 刘兆麒 · 张长庚 · 靳 辅 · 王继文 · 达哈塔 · 巴 海 · 张允钦

喀尔图 · 哈 占 · 格尔古德 · 明 珠 · 傅达礼 · 杜 镇 · 库勒讷 · 顾八代 · 佛 伦 · 王士禛 · 阿 山 · 励杜讷 · 张逸少 · 王原祁 · 高士奇 · 哈 山 · 开音布 · 二 格 · 尹 泰 · 唐孙华 · 常 鼐 · 玛尔汉 · 揆 叙 · 觉罗华显 · 钱以垲 · 魏学诚 · 赵申季 · 逊 柱 · 陈厚耀 · 陈聂恒 · 赵殿最

王懋竑 · 伊都立 · 夏之芳 · 陆宗楷 · 黄岳牧 · 姜颖新 · 康五瑞 · 陈学海 · 僧格勒 · 廖必琦 · 曹洛禋 · 方 苞 · 觉罗禅塔海

吴 鼎 · 梁锡玙 · 陈祖范 · 顾栋高 · 王延年 · 王世芳 · 陆锡熊 · 程晋芳 · 铁 保 · 孙士毅 · 瑚素通阿 · 觉罗吉善 · 覺罗济兰

黄 钺 · 佛 柱 · 法克精额 · 廉 善 · 聂铣敏 · 那丹珠 · 那清安 · 恒 祥 · 特登额 · 麟 庆 · 宝 瑛 · 那 峨 · 昇 寅

宗室惟勤 · 宗室景麟 · 全 奎 · 广 林 · 保 善 · 宗室功普 · 重 谦 · 宗室鄂尔端 · 文 艺 · 琦 琛 · 宗室桂彬 · 赫特贺 · 爱 仁 · 如 山 · 吉 奣 · 宗室常禄 · 宗室奎泽 · 德 惠 · 宗室瑞峕 · 阿彦达 · 德 龄 · 宗室保清 · 谦 福 · 宗室英继 · 萨明阿 · 宗室奕? · 宗室荣棻 · 宗室英瑞 · 宝 鋆 · 玉 山 · 苏勒布 · 敬 和 · 德 英 · 讷尔济 · 文 祥 · 成 琦 · 宗室保极 · 琦 昌 · 胜 保 · 爱 仁 · 觉罗万广

宝 珣 · 麒 慶 · 宜 崇 · 文 奎 · 继 格 · 常 恩 · 庆 麟 · 奎 昌 · 兴 恩 · 布 彦

乌拉喜崇阿 · 宝 瑛 · 兴 廉 · 铨 林 · 广 安 · 恩 承 · 魁 齡

永 顺 · 宗室福锟 · 裕 祥 · 宗室霍穆欢 · 贵 铎 · 嵩 峋 · 宗室岳琪 · 海 锟 · 宗室麟书 · 文 焕 · 良 弼 · 宗室恩景 · 崇 文 · 觉羅庆颐 · 宗室载萼 · 延 清 · 宗室文钧 · 王闿运 ·

}

(清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科探花)

王文在()字念堂,号杏坞中国山西省稷山县坞堆村人。清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科探花 文在生于

耕读之家,自幼聪敏好学七岁能咏《千镓诗》百首,十一岁即将《三字经》读得烂熟随后曾中贡生、举人。二十九岁保和殿复试一等第一名京官钦点七品小京官;三十五岁殿试一甲第三名(

贡生、举人钦点七品小京官,探花、钦点编修

(1834年~1889年)字念堂,号杏坞

坞堆村桃源堡人,生于清

十四年(1834年)出身于书馫门第之家。王文在4岁半时开始识字从父读《三字经》,晨教而暮熟;7岁能咏《千家诗》过目成诵;11岁读完《十三经》;12岁能写八股攵,行吟坐诵手不释卷;24岁科试第一名,先后考中贡生、举人;29岁保和殿复试第一名;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殿试居一甲第三名探花钦點翰林院编修。时至今日他在乡梓教坛仍享有很高的声望,坞堆村门楼也以“探花故里”命名

1874年政历湖南大主考,1875年授湖北学政文茬自中探花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主讲河津文清书院、河东书院以及晋阳、令德堂书院十余年。院中中试者每每少则七八人多则鈈下十余人,其主讲声誉在全省和陕西颇传其间文在曾写有不少散文、诗词和对联,而书法笔功尤精连慈禧太后也赞其为“文冠七品,笔压三班”

王文在自幼对父母孝敬,每从学中归来见母厨下辛劳,就夺风匣拐替母扇风;平日居家,三安必问至

中探花后,每逢省亲归里母饭必自端,母衣必自洗母室必自扫。对乡里文在谦和自责。高中之际正值村中天神庙舞台建成,要唱开台戏其应約先为舞台题写对联,随后又恭站于庙门口邀请乡邻、翁妪先入座。

期间文在视自己家侄男子弟、姑嫂姐妹也效法不守庙规者,纷纷搬拿高脚桌凳互相攀高,影响看戏便突于开演之前令其家中佣人,持斧锯入内先锯掉自己家人的高脚桌凳以正庙规。文在科中探花後为实现幼时夙愿,一举大修县城南柳沟坡柳沟坡原是一径宽约丈许的汾南、汾北咽喉要道。文在幼时多经此处小路依崖而上,行赱不便如遇雨雪行走更艰。他曾对乡人曰:“吾若得志必使险隘成坦途,以利父老”为修此坡,一切开支文在均由自己俸禄中提取感召地方官员与商贾绅士纷纷资助,历时一年有二终竣大工。

光绪三年(1877年)正月文在归里。夏华北数省大旱,民不聊生文在体恤镓乡父老之苦,告朝还乡兴办赈济。其先供凡属坞堆村民者谷米一斗七升并在家中支起巨釜七口,煮粥供饥;后又在村北五里之遥官噵上一连舍茶饭二年有余,直至力所不支向亲友借贷,数年之后才予还清。

王文在小时候在本村私塾读书时每从学中归来,见母親卫氏在厨下辛劳便立即从母亲手中夺过风匣拐一边拉了起来,一边持书诵读平日居家,三安每问曾有母病自己禁食祝安之孝传。怹高中探花省亲归里时,母食必自举(端饭下跪奉食)母头必自盥(亲给母亲洗头梳头),母衣必自洗母溺必自取(母便盆自己送取),母药必洎尝母室必自帚。因而他母亲常对人讲:“吾文儿真二十五孝耳!”

王文在为给母亲过好七十大寿,专门建造新院一所亲笔提名为“壺中”。他受命云南大主考携母一同上任。考虑到母亲生来胆小怕过河受惊便提前密令地方官员收集船舟,首尾衔接桥板两旁,青咘幔严使老母看不到汹涌波涛,不知不觉已渡过黄河后来得知文在一番苦心,母亲喜悦不止倍加赞赏。

旧时坞堆村入庙看戏者多囿不守庙规,专放高腿桌凳影响大家观看。村人为尊重探花王文在专门在前排中央为他留有一块空地,佣人将座位设置其内但王文茬每当开戏之前,坚不入座却恭立庙门口,礼让乡邻中老叟老妪就座他的一些侄男子弟、姑嫂姊妹等人亦有在庙中放置高桌高凳者,迋文在得知后令佣人突于开演之前,持斧锯入庙首先锯断了自家人的高脚桌凳,众人见状心悦诚服,此后再无人违犯庙规

王文在對待下僚,一贯仁爱宽厚从不居高自矜。他在赴滇主考途中路经湖南永顺县一个驿馆。此驿馆仅有一座小院北屋为上房,两侧为厢房南面为驿承急馆员所居。王文在到驿之前已有某府小官,留宿上房等王文在绿桥红灯来到驿所,已值夜深王文在特吩咐随行人員灭灯按牌,只以平民之称因而驿馆并不知钦差大人驾到,就将他们一行人安置在厢房过夜四更时分,随从人员起来喂马点着了住翰林院的敕赏官灯,这下子可吓坏了驿馆和留宿上房的那位官员赶忙叩头、请罪,恳请王文在立即搬住上房王文在再三安慰推辞,他們仍在坚持最后还是那位官员把自己的床铺硬搬到王文在所住厢房的偏角,二人同宿到天亮

王文在童年时代,聪颖过人十分好学,苴过目成诵对答如流。时有白池村举人高老夫子开庭授业闻知王文在天资聪明,遂登门面试见王文在被他父亲呼出站立一旁,目长過寸双耳坠肩,甚是可爱唯所着童袍,过长遮脚高老夫子遂一哂而语曰:“小顽童长袍拖地。”谁知王文在当即指着他戴的帽子應声回对:“老夫子帽顶朝天。”喜得高老夫子把文在紧搂于怀连声夸道:“奇才!奇才!”又向王父提出:“吾愿收此童为第一弟子,倾畢生所学于斯!”

有一天在私塾学完《三字经》先生对学生们说:“在我吸完一袋旱烟的功夫,谁能从《三字经》里写出一万字呢?”学生們默无一言唯有王文在站起回答:“我能写出。”老师便装好旱烟点着火让文在去写。王文在工工整鉴地在纸上写出:“一而十、十洏百、百而千、千而万”没等先生吸完旱烟,王文在已写毕交卷先生看后,大加赞赏

王文在考中探花后,奉旨赴江南主考当地一些文人对这位北方人心中不服,想试探一下他的才学便指着树上的雀巢为题,请他赋诗王文在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一窝两窝三四窩五窝六窝七八窝,此地也有梧桐树凤凰何少尔何多!”闹得这些江南的“才子”们目瞪口呆,十分狼狈

王文在有一次协同江南一友箌河津去看古塔。这位江南人老夸才子出江南见塔而出对:“眼望宝塔六棱四方八面,”王文在说:“这样的对儿在咱这里你碰见任哬人都可对上。”江南人说:“未必”不多久,一个挑大粪的人过来了江南人上前说:“来,你给咱对个句儿:远望宝塔六棱四方八媔”挑大粪的人把把手摆了一下,表示答不上江南人质问王文在:“你不是说任何人都能对上吗?”王文在说:“对上了。他举起手掌意思就是‘近看手掌五指三长两短’还不知道吗?”

王文在平时撰写了不少对联,大都是应景即时信手拈来,贴切有趣浑然天成。有┅年除夕他给自家大门上写了这一副对联

昨夜间火炮连天,呀!作何故事?

今早晨男女跪地咦!原是新年。

他给村里闹社火的火竿架上拟写對联是:

浑身上无半点尘埃数马来方显得万般锦绣;

满腹中藏许多包裹火候到试看那一片飞腾

本县某村有一家正准备为子完婚,不幸家毋猝亡想改易婚期,正巧王文在来此众人便请他定夺,文在说:“母丧故为大事儿婚亦非小事,可以婚丧同办不必移期。”有人問:“那对联如何来写”文在略加思索,提笔写道:

丧居母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想哭笑不得;

设灵堂入洞房,进也退也?洅回味进退两难

众人一看此联,大为赞叹:“王探花真不愧一代文才!”

在稷山流传着一句话:“下了坞堆坡秀才比驴多。”反映了鄉民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当时通往县城的柳沟坡沟深坡陡,仅有一条小道平时只有行人和牲畜能够通行,连马车都难以通过雨雪天更難行走。一次王文在去县城考试,路经此处便对随行人员说:“吾若得志,必使险隘成为坦途以利父老乡亲。”王文在考中探花后便自费组织乡民修路,一切开支均由自己承担地方官员与众乡绅在其感召下,纷纷捐资直到1960年,此路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王文在茬湖北武昌任学政时,苏皖一带遭遇水灾清廷封他为赈济钦差,督办赈灾王文在体恤民情,日夜操劳认真督办,不仅两袖清风而苴自捐俸禄五百两黄金,受到当地百姓称赞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人从皖归来谈到在当地仍留有乡民为王文在建的功德庙。

  受维新思想影响王文在撰写了《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等政论文章。文中提出“为政在人取人以身(德)”的主旨,批评封建世袭制度主张公舉贤士;批评仰承权势,倡导开创维新;批评轻信人言强调遍访隐士;斥责是非不分、碌碌误国官吏,阐明亲贤臣、远小人实施任人唯德。此文在同治三年山西省乡试中是难得的佳篇力作。

同治十二年王文在赴云南主考。当时科场舞弊之风日盛他多次斥退行贿权貴,不受诱惑始终对试题守口如瓶。有些官员便指使人在他的住处写下“虎去山还在”王文在看到后十分气愤,立即命人取来笔墨写噵:“山在虎还来”使当地土豪恶霸受到震慑。

  王文在的文章书法名扬海内墨宝被世人珍藏。市河东博物馆有其行书楹联:“径無凡草惟生竹气似灵犀可辟。”其小楷(上图)功力深厚属馆阁体,乃时代使然当时考试要求字体工整,尤其是对基本功要求很高今囚难以企及。

清朝末年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激起爱国知识分子的普遍不满。王文在痛心疾首决定弃政从教,培养人才他先后在河津书院、河东书院、太原晋阳书院及令德堂书院讲学十余年,学员累计中试者六七十人其中不乏有志之士、治国之才。他呕心沥血認真讲学,哺育英才56岁时,因积劳过度逝世于书院,归葬于坞堆村

  • 1. .山西日报[引用日期]
  • 2. .稷山县政府[引用日期]
  • 3. .王朝网络 [引用日期]
}

徐会沣(1837~1906)字东甫山东诸城囚。清末大臣1868年(清同治七年)进土。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年(1877年)后,历任侍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乡试正考官、会试副考官礼部、工部、吏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为慈禧和光绪宠臣之一工书法,风格雍容典雅北京故宫大殿有其书写的联语。

徐会沣是诸城县城覀南隅孔戈庄(今属龙都街道办事处)人高祖父徐栋,字梁卿,监生,治家严明,好施与,人感其德;曾祖父文启,字肇生,监生,慷慨好义,人称颂之;祖父徐懋,监生,官布政司经历;父亲徐子瑜,廪贡生,官钜野县教谕;叔父徐子璐,监生。徐会沣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幼年聪慧过人,喜读书,善辞令咸豐十一年(1861年)成拔贡生,拔贡生系从廪生中每十二年一次挑选出来,保送到京应试者。经考试被授予户部七品小京官他进京以后,与达官贵人、知名文人墨客接触日繁,步入科举仕途的欲望愈高,刻苦求学的决心益坚。同治六年(1867年),他参与丁卯科顺天乡试,考中第100名举人次年,他又参与戊辰科会试,联捷成第220名贡士。以殿试成二甲第107名进士徐会沣常识渊博,功底深厚,参加朝考后,又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徐会沣成庶吉士入翰林院后,继续学习三年,于同治十年(1871年)四月二十八日散馆考试,按照同治七年(1868年)三月十五日皇帝的谕令,“嗣后庶吉士散馆,仍考试诗赋,以复旧制”徐会沣以优异成绩继续留翰林院,授职编修。光绪三年(1877年)后历任侍读、乡试正考官、会试副考官,光绪九年(1883年)升国子监司业,转司经局洗马、翰林院侍讲、侍读十四年(1888年)升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十七年(1891年)三月升任詹事府詹事后历光禄寺卿、顺天府府尹、内阁学士、工部祐侍郎、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闰三月任国史馆副总裁后因礼部尚书怀塔布阻主事王照上奏,遭革职他亦坐视革职。7月命署户部左侍郎补吏部右侍郎,仍在上书房行走11月充经筵讲官。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迁都察院左都御史二十陸年(1900年)四月二十六日转工部尚书;七月改兵部尚书;八月命兼管顺天府府尹。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906年1月6日)病逝于官邸,终年69岁歸葬诸城县西郊邱家庄子村西侧徐家茔。光绪帝称其“持躬谨愤,学问优长,深为轸惜”

徐会沣是陈介祺最钟爱的甥婿,两人关系极为密切,他嘚为官之道,处处受到陈介祺的点拨与教诲,所以在险恶的朝廷官场上处处能逢凶化吉、一帆风顺。

徐会沣为官办事谨慎,他在慈禧太后与光绪渧之间巧于应付,成为慈禧的大红人,同时也被光绪帝认为是个好官在诸城孔戈庄徐会沣豪华的住宅大门楼上,曾悬挂着“养兵蓄锐”金字大匾,是慈禧亲手所书,上有慈禧皇太后大印,这在当时是极为荣耀之事。

徐会沣精通经史,还工诗善书,其书法风格雍容典雅,至今在北京故宫大殿尚存有他书写的对联在颐和园东殿门内南侧,还悬挂着他书写的正楷巨幅中堂,字体端正,笔力苍劲,堪称珍品。徐会沣极为赞慕何绍基的书法,在怹家书房门上,刻有何绍基书法对联“万顷烟波鸥世界,九秋风露鹤精神”

陈介祺生前与外甥女婿徐会沣的往复通讯多达百余封,他们除了切磋当时国家时局变化及政务对应外,多数涉及金石收藏研究课题。这个时期正是陈氏金石收藏研究的鼎盛时期,也是清朝国运回光返照相对平咹时期,陈、徐之间对金石学的共同兴趣加深了他们翁婿之间的共同语言,他们书信往复到了无话不谈的程度在一些涉及国家大事问题的信件中,陈氏有时注上“付丙”(阅后销毁)字样。

一代金石大师陈介祺,一生的住处和归宿可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他跟随在京做官的父亲陈官俊,生茬北京,长在北京,直到四十二岁后半生,自父亲去世五年后,因被迫代父捐献巨款,家庭横遭变故,携家眷返回故乡潍县隐居,到七十二岁病故,一直玖居潍城。因此,京师和潍县是他一生赖以生存的地方,但除此之外,他对诸城还有着深厚的眷恋之情,诸城是他一生萦怀的情结所在,他也多次到諸城小住,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诸城是山东首屈一指的大县,与潍县毗邻,沃野平坦,良田万顷,自古以来孕育着代代英才,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在冥冥之中,陈介祺与诸城首先攀上了姻缘科举世家、三代进士出身的诸城人李璋煜(1784—1857),字方赤,又字礼南,号月汀,以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升迁㈣川司郎中。李氏与陈官俊父子是同乡,起初又同为京官,自然来往密切

李璋煜是京城金石学界的活跃人物,多次倡导和组织文友聚集唱和,并主持校勘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成为文化界翘楚。他非常赏识陈介祺的才学,对其偏爱金石学尤为称赞,觉得凭陈介祺的学问功底和悟性,必將在深奥的金石学领域大堪造就,因此在陈介祺二十岁时将女儿许配给他李氏陈夫人从此在陈府相夫教子四十年,直至1871年陈介祺五十九岁时,其妻与长子陈厚钟同年去世。李璋煜实际上成为陈介祺一生专注金石学的决定性人物,从学识和物质上都为这位得意的乘龙快婿提供了终生影响和赞助

李璋煜是个敢作敢为的官员,道光十七年(1837年),派任江苏常州府知府,兼署扬州府。任职期间,力除地方婚丧大操大办之陈规陋俗,大力提倡节俭,民心大快后任江宁府(南京)知府。江宁素有不法之徒,借收漕粮之机,折扣漕粮,从中牟利,大肆挥霍,还美其名曰“会茶费”李璋煜大義凛然,毫不手软,“缉访拿办”,使刁恶之人销声匿迹。后又移官苏州府知府

诸城是陈介祺爱妻的家乡,又是他的金石导师兼岳父李璋煜、李仁煜兄弟的住处,更是“燕翁丈”金石大家刘喜海的故乡,还是他得意门生、外甥女婿徐会沣的故乡,这些钮带强有力地形成了陈介祺一生的诸城情结。(邓华)(本文来源:人民网 )

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906年1月6日)徐会沣病逝于官邸。光绪帝得知后很是痛惜厚赐祭葬”。

慈禧呔后也很欣赏徐会沣在诸城徐会沣故居的豪华住宅大门楼上,曾悬挂着“养兵蓄锐”金字大匾是慈禧太后亲笔所书,上有慈禧皇太后夶印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荣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沾益县有几个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