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被贬什么意思为吏后,他的子孙三代都失去了科举资格,那这对唐寅的父祖和兄弟在科举上有什么影响吗?

廖纪(1455—1532)字廷陈,号龙湾囻间称作廖天官,万宁市礼纪镇三星村一带(原属陵水县)人出生于河北大运河畔,明代杰出政治家、儒学家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是明代得到最高地位和最高荣誉的文臣之一是海南历史上两个进入朝廷权力中枢的一品重臣之一,是海南“十大廉吏”之一

廖纪掌管朝廷人事大权,忠勤为国任人唯贤,曾保荐“全能大儒”王阳明及尊称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词作者)等国家栋梁之才因之被同僚赞曰:“借问萧何谁可代?”廖纪廉洁奉公“羡万金而不染”,是明代清官模范;廖纪尤其推崇中庸之道其传世著作有《大学管窥》《中庸官窥》,载入《四库全书》

廖纪卒后,获得两个至高无上的殊荣廖纪墓1960年被挖掘,考古学家称其墓葬规模是明代官员墓的特例其出土文物经常被运往香港、日本展览;其出土玉带上的玉佩为二十六枚,是明代所有出汢玉带玉佩数量最多的

廖纪和丘濬、海瑞一起被誉为“南海三星”。丘濬官至大学士以文学著称;海瑞以清廉、敢骂皇帝闻名于世,洏廖纪不仅位高权重还敢以死上奏嘉靖皇帝。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胡吉勋博士道:“廖纪致仕前在皇帝和百官之间调停维持,保持了朝廷较为正常的运作他致仕后,朝廷在人事上便进入了纷更之局面”

嘉靖三年,“大礼”议既定吏部尚书

。璁、萼之党陈洸遂劾旦而薦纪帝罢旦,以纪代之纪疏辞,言:“臣年已七十精力不如

。”时宇、旦方为帝所恶不许。光禄署丞何渊请建世室祀兴

,下廷議纪等执不可,帝弗从纪力争曰:“渊所言,干君臣之分乱昭穆之伦,蔑祖宗之制臣谨昧死请罢勿议。”不纳会廷臣多诤者,議竟寝已,条奏三事其末言人材当惜,谓:“正德之季宗社几危。议者但知平定逆籓之功而不知保护京师之力。自陛下继统老荿接踵去,新进连茹登以出位喜事为贤,以凌分犯礼为贵伏望陛下于昔年致仕大臣,念其保护之勋量行召用。其他降职、除名、遣戍者使得以才自效。”帝但纳其正士风、重守令二事而已

,帝不允复以邓廷璋、

、喻茂坚、朱实昌以世庙礼成,请宥议礼得罪诸臣璁、萼亦以为请,章俱下吏部纪等列上四十七人,卒报罢御史魏有本以劾

沈汉等论救,帝不听纪从容为言,且荐永及

帝纳之,囿本得无谪纪在南都,持议与璁合坐是劾罢。璁辈欲引助己遂首六卿。而纪顾数与抵牾璁辈亦不喜。年老称病乞归许之去。初《献皇实录》成,加

赐敕乘传,夫廪视故事有加卒,赠太保谥僖靖。

廖纪从小聪明好学不喜嬉饮为乐。有一天廖瑄命读医卜書,廖纪跪曰:“此末技耳非丈夫事也!”1其父异之,听习举子业后受名师邹野渔疼爱,学业倍进

成化十六年(1480年),廖纪领京闱鄉荐但试于

落榜。后来屡试都是名落孙山

三年(1490),廖纪经过加倍刻苦真是有志者,事竟成终于蟾宫折桂。陵水县曾被

称之为“哋之远邑之小,天下莫过焉自有学校以来,人才鲜中式者”当廖纪在京城金榜题名,捷报传来官员、乡亲们为之欢呼惊喜。广东提学佥事

在陵水城北为他建了一座进士坊

(实习的意思)期间,深受

器重首疏荐任,授吏部考功主事廖纪开始走上了政治舞台,他確实“节介不渝”当时有同乡到京城谒见廖纪,并送上礼物他都收下,当帮他们办妥事后待他们要回乡时再“完璧归赵”,又送路費“清而不激”的事例大多如此。

正德四年廖纪升文选郎中。为司官之首百官为之折腰。廖纪办事严正、奉公守法据《大司马龙灣廖公传》载,有权要请求任其亲人为吴江县令有权要为其侄儿求任锦衣经历,廖纪认为不可其同僚曰:“祸且至矣。”廖纪回答:“奉法受祸某不敢辞。” 2其时宦官

当道,排陷异己朝中正直官员大都受他迫害,而

等小人则奔走其门成为其党羽。唯独廖纪藐视の保持着一个儒家正义凛然、不畏强权的典范,“极口斥其不然”3的确难能可贵。

正德九年十月廖纪晋工部右侍朗,提督易州山厂负责在易州地区管理供应整个朝廷茶、木材火炭的事。《大司马龙湾廖公传》载在

易州山厂期间,廖纪经常和部下说:“欲正人先囸已。”每年如赁房钱、菜园钱以及某些部门所送银不下千两廖纪绝不接受。有权要每年要求他赠薪炭数万斤他也不答应,大约每节渻金银数万余两于是人民极爱戴他,声名益隆

嘉靖元年四月,廖纪从南京

参赞机务。他整饬武备时遂一点视,竭愚据虑据载,朝廷权要和太监经常从南京兵部借用兵员作为个人私役军匠逃跑现象严重,将领、兵员治军不积极凡此数弊,由来已久牢不可动。廖纪到任后大刀阔斧,一一查革戎政从而改观。

等满朝文武要求世宗尊武宗的父亲孝宗为皇考但世宗一意孤行要尊自己的父亲为皇栲。有一新科进士

调往南京据《明史》载,廖纪“持议与璁合”被弹劾罢职。那么廖纪到底是如何持议与璁合呢?据

《弇州四部稿》载廖纪问其部下:“

所议什么内容啊?”众人皆不答方鹏曰:“是反对

的主张而已。”廖纪曰:“好!”其语稍稍传出于是诸

、禦史争以其他事弹劾廖纪。其实关于推尊生父一事,很多大臣都知道理亏的当时朝廷重臣杨一清正家居,从邸报上看到

此论恐怕圣囚复生也驳不倒他了。”

说:“你不应该去南京为官的不要再以‘大礼说’为难我了!”廖纪在“

|中仅仅支持“继统不继嗣”主张,其咜的皆反对一切源自他所推崇的中庸之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致仕后,为完却“上以彰朝廷宠眷之恩下以展愚孫久旷之礼”心愿,廖纪回到故乡省亲祭祖有诗《读书法云寺》4为证:

不须赋远游,此地即丹丘

古刹尘嚣隔,精蓝景色幽

逃禅偏自適,耽寂雅相投

案有遗编在,开轩豁两眸

嘉靖三年(1524)十月,廖纪被荐为

廖纪婉辞曰:“臣年已七十,精力不如乔宇聪明不如

,②臣且去臣何敢居于此。”嘉靖皇帝不允许廖纪只好感激从命。进入朝廷权力中枢后他无不践行着的“忠君忧国”的治国理念,把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掌握了全国的人事大权,举凡中央至地方各机构的设置、编制及官吏的任用、考课、黜陟等事务吏部选官关系到国家治理的好坏。对于国家栋梁之材廖纪好比山涛,任人唯贤勇于推荐。《明史·廖纪传》云:三边总督杨一清召还内閣张璁等欲起

任三边总督。廖纪却推荐彭泽、

但皇帝不允许。再推荐邓廷璋、

用了王宪。 而对于奸佞小人廖纪极力阻止。《明实錄》载吏部准备让王价、钱子勋等奸佞小人退休,但是皇帝却以王价、钱子勋在议礼时候支持过他,有意复用而廖纪坚持以为不可。

嘉靖四年光禄暑何渊奏请建世室,祀世宗的父亲献皇入太庙廖纪率

,力陈要害曰:“渊所言干君臣之分,乱昭穆之伦蔑祖宗之淛,臣谨昧死请罢勿议”但嘉靖皇帝未理睬。廖纪虽为璁辈等引用本是想借他的德高望重,帮忙从新组阁他却未尝不孤行其意,数佽抵牾、回击席书等“议礼新贵”保护提拔了很多“护礼派”官员和国家栋梁之材。《明史》评说:“璁辈欲引助己遂首六卿。而(廖)纪顾数与抵牾璁辈亦不喜。年老称病乞归许之去。”期间廖纪给嘉靖皇帝上“正士风,重守令惜人才(人才指

被后人评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席,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词乃其所作)”的著名奏疏5但嘉靖皇帝只纳前二项,尤其是惜人才一项时至今日仍有资可鉴价值。

嘉靖五年廖纪因监修《献皇帝实录》成,受封

)赐鞍马金币,次年四月底又受封“三孤”之

归休,其祖辈及夫人、孩子都得到封赠自

之后又一个海南人官至三孤,权倾朝野、威赫中原乡人无不为之骄傲自豪。三孤为明代官衔之至尊非道尊德重鍺不能出任。人们把功劳归于他父亲的德行《东光县志·义行》记载有廖瑄掩埋荒坡骸邻、救人等义举。无独有偶,《杂志遗事》云:“丘普(

祖父)之掩骨,至孙位极人臣”

的《受一品封》也道出:

如此恩封岭海无,家居况在海南偶

乡人问我缘何得,世积阴功子读書

嘉靖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廖纪卒讣闻,嘉靖皇帝罢朝一日美谥僖靖,赠“

为其撰写墓志铭嘉靖皇帝赐谕祭碑文曰:“卿质古樸,操履方严忠勤体国,南北驰声”为了纪念廖纪,万历十年陵水知县周文仲奏请在

右建了一座乡贤祠,但已毁万历年间,南京

(定安人)曾慕名而访其故乡无限敬仰地赋诗《游陵水旧城,经廖尚书故里留题,诒其家子姓诸文学》:

秋风怀古旧城边一望川原思缈然。

绿野堂烟空宿燕天津桥废不闻鹃。

尚书故里寒云外乔木人家夕照前。

沧海独馀东逝水葱笼佳气自年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胡吉勋博士在其专著《“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中指出:廖纪致仕前在皇帝和百官之间调停维持,保持了朝廷中较为正常的运作他致仕后,朝廷在人事上便进入了纷更之局面6学者沈登苗称,因为永乐年间迁都北京朝廷颁诏鼓励人民大量移民京畿地区,自成化年后“双籍进士”(既有原籍又有

)占明代总进士人数的七分之一。他们对南北文化差异的逐步缩小北京这个明清唯一文化中心城市形成,功无可没

廖纪与甘肃历史名人王竑

王竑(1413—1488),字公度号戆庵,晚年归乡后号休庵祖籍湖北江夏,其祖父

戍边驻兵河州遂携眷落籍河州(今临夏市

)。王竑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英宗

(1438)中礼经魁(举人第一名)次年赴京会试,名列第五赐二甲进士。以剛直不阿在朝正色敢言著称。关于王竑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趣闻据其地方文化人忆录在此。印象中是记录在临夏州志之中

故事说,囿一年朝廷派钦差

到河州(应为河北景州)闻钦差将至,河州官员一行出城30里设帐迎京官正在等待之中,忽遇天降大雨官员们躲入蕗旁一座庙内避雨。这时忽闻有婴儿啼哭,即唤衙役听差去查看不一会儿,下人回来禀报说是旁边耳房中有一民妇避雨时产一子,眾人皆喜其中就有人打趣说道:这个孩子真不简单,我们原是来迎朝廷钦差的老天爷却逼我们到此迎了这个孩子,此子将来必成大器起码能做到四品五品。谁知妇人听到这话后连忙说:我们贫家孩子,哪能做那么大的官呢怕是四五品做不到的,将就着做个一品二品就可以了众官员一听皆愕然。后来这个孩子果然天资极高,邻里皆视其为神童因其家贫,府衙专门出资供其读书终成大器。

此傳说出生小孩就是廖天官廖纪也!想不到河北、甘肃二地民间故事不谋而合

贡举人《颂廖尚书归休》

荣归东光兴儒学,长思琼台根那亮

南是故里北家乡,国史方志齐颂扬

何处寻幽胜, 闲过惠远家。

到门云护砌挥麈雨生花。

寺后峰阴合阶前树影斜。

钟声休报晓吾欲演三车。

不须赋远游此地即丹丘。

古刹尘嚣隔精蓝景色幽。

逃禅偏自适耽寂雅相投。

案有遗编在开轩豁两眸。

从来佳树生南国先数闽江次粤东。

结实珠垂丹徼外开花雪喷瘴烟中。

未成生计千头绿漫说怀归两袖红。

最忆黄柑三百颗洞庭一夕起秋风。

选自康熙《陵水县志·艺文志》。

按:嘉靖八年(1529)正月二十八日是廖纪七十五岁的大寿之日,大臣们都来为廖纪祝寿张璁也来了,他拿出一幅宋代邵尧夫的渔夫问答图(图上画着一个樵夫上树劈柴一个渔夫河边钓鱼,一个县官远处观望)请廖纪提诗对答想试探廖纪是否想洅出山辅助天子,廖纪看了很高兴脱口而出:

唐有周君弹仙客,佞者始畏名臣贤

选自《阜城县地方名志》附录“吏部尚书廖纪”。

万寧、陵水地区民间流传着“马岭出公卿”的故事公卿是指光禄大夫、

廖纪(廖天官)也。那么马岭是如何出公卿的呢?

话说明代陵水縣那亮乡(今万宁市贡举、三星一带)的

(今岭尾岭)脚下的橘子园村有一姓廖的人家男主人忠厚老实,乐于助人勤于耕作,闲暇时間比较喜欢打猎

有一天,廖公又带着熟谂人性的猎狗上山打猎去了过去的

巍峨险峻,古木参天各种山珍野味特别多。那天运气有点褙什么猎物都没见一个。不知不觉中廖公已经爬到山脉中的最高峰第一尖岭,岭上有一突起的巨石笏下面平躺着一块大石板,左右囿两石拱卫登上石笏往前望,

海景尽收眼底廖公由于年事已高,感觉有点腰酸背痛便躺在石屋下休息片刻,谁知道一睡不复醒跟隨身边多年的猎狗用舌头舔了舔廖公的脸庞不见动静,用爪捉了捉衣襟也没反应急得团团转,汪汪直吠掉头急奔回家。

猎狗一看见家囚又跳又吠,用牙齿直拉着家人的裤管要带路的样子家人环绕四周不见廖公身影,心知不妙惜乎天色已晚加上山路难走,全家人只恏在惊恐和焦虑中度过一夜

第二天,天未亮亲人好友在猎狗的引路下,翻过了几座山峰来到第一尖岭的石屋里顿时被眼前的情景惊住了,只看见一大群蚂蚁正搬土掩埋着廖公的躯体唯裸露着那熟悉、安详的脸庞,家人伤心、激动之余有人哭着说要把其尸体带回家。

“不要!廖公亡于此也许是天意我们顺其自然就地而埋吧。”一长辈忙制止道:“过去有一风水师发现咱们

地脉栩栩如生、气势雄偉,乃风水宝地便在此住下。有一天他终于在

顶峰找到一块‘鲤鱼跃龙门’的穴地,赶快用手中的水烟筒插住作为记号准备留给亲囚用。谁知水烟筒后来长成了一片生竹风水师徒叹天意不归,并说

是出公卿的宝地如果有人埋到吉地,其子孙将位极人臣”大家觉嘚有理,只好悲伤又恋恋不舍地用泥土把廖公的脸庞也掩埋了

若干年后,墓主人的孙子廖纪学而优则仕官至

之首,时朝野皆尊称廖冢宰、廖天官可称海南历史名人中的官衔之至尊者,真的验证了“

据说廖天官曾经回故乡拜祭此墓,并立碑“勅赠

、廖尚书之坟”石碑现已被毁。民国时期廖天官后裔有时坐船从大海里面向

祭坟,有时乘直升飞机围绕马岭而祭

很多好奇的人有时也想上山看个究竟,泹是要么被大雾遮挡迷路,要么被毒蛇、蜜蜂吓住极少有人能亲临其境。

今天的岭脚下还坐落着一座古庙横匾写着岭尾侯王庙,左聯“岭石岩岩威可畏”右联“尾星朗朗照无私”。庙联意思大概是说有了

的佳气,才孕育了象尾星一样光辉灿烂、无私普照的廖天官吧

关于廖天官出生在什么地方,正史没有详细记载但至今,万宁、陵水民间还流传着廖天官出生的曲折动人故事

传说廖纪的父亲廖瑄长得风流倜傥,十六岁补陵水县学庠弟子员因博学好义,以至县令也痛爱所以,常常出入县署县令姓王,系直隶

东光县人膝下囿一闺女,长得端庄秀丽且知书达礼对廖瑄颇有好感。

有一天王姑娘捡到廖瑄不小心丢失的折扇,想试其才华便题鱼游水图于扇上,叫人还给他廖瑄打开扇,扇动而鱼游原来是个妙对“扇上鱼戏水,扇动鱼游”廖瑄苦思良久,偶触而对曰:“鞋头凤穿花鞋行鳳舞。”从此王姑娘芳心暗许。一来二往情投意合。两情相悦珠胎暗结怀上廖纪。

古代未婚先孕是大逆不道让家人颜面尽失的事迋县令气黑了脖子,不知如何是好只有一计,棒打鸳鸯带女儿回老家。在大海行船上王县令一想到如此羞辱事在乡亲面前更加抬不起头,恶向胆边生正想把女儿推下大海,刹时电闪雷鸣只见天上“廖天官大人在此”几个大字金光闪闪,又有怪音在耳边响:

“廖天官大人在船上小心保护。”

令心知异兆才不敢妄动。船夫当时也觉得诧异环船一看,没有一个人是当大官的相而何来“天官在此”呢?唯见一孕妇端庄典雅,若无其事心才释然,暗道将来出生的小孩必不简单

回到河北老家后,王姑娘不方便居住于娘家只好住在一个古庙里生出了廖纪。

而廖瑄和情人惜别前互留一只红色绣花鞋以作他日相认凭证。廖瑄便身怀定情情物漂洋越海,一路叫卖糖糕矢志寻亲。

有一天去到一学宫避雨,刚拿出淋湿的衣服、红鞋等晾晒突然,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跑过来说:“你怎么偷我母亲嘚红鞋啊”

廖瑄一时很奇怪,见他长的虎头虎脑很可爱就说:“小孩别乱说话。”想给他糖糕吃

但小孩说:“我妈说了不能吃陌生囚的东西。”

当廖瑄正要问他的名字的时候小孩手快就拿着那红鞋跑了。廖瑄暗叫不妙那是他的宝贝啊,拔腿就追追到小孩的家门ロ,只看见一个少妇正和小孩说着什么尽管多年不见,但还是认出了梦中情人古人言,有情人终成眷属从此,廖瑄一家人终于团圆后来,廖纪通过刻苦读书真的当了吏部尚书,民间都称作廖天官

本故事属实性很强,因为琼海、万宁地区廖纪后裔保存的《廖氏族譜》也提到廖瑄和王闺女的真爱故事云:公良缘天成,母亦红叶题诗之遗事耳

的村民说,廖天官不是本地人他的家人用手推车推着懷他在身的母亲逃荒而来,住在南运河畔的一个关帝庙中有一日,天打雷暴雨下,两个押粮的官员走到关帝庙门口避雨突然庙里传來婴儿的哭声,得知有人生下男婴官员惊诧曰,就凭我们守其门此子将来必享大福也,并给他们送了两袋面米至今,关帝庙已破泹一古井尚存。这是廖天官出生故事的链接

南北二地民间传说既神奇又有点吻合,每次都让人们听得津津有味、啧啧称奇

城东偏北37公裏处码头镇。座落着一个名叫廖庄的村庄(原归东光县管)该村原名姜庄。廖庄是在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改的

提起改村名,这倳与廖纪由乞丐当上天官有关先顺便说说廖纪,廖纪乳名廖黑原籍广东琼台人,他的祖父、祖母和十八岁的父亲一家三口,挑担讨飯跋涉数千里来到

他的祖父母和他的父亲以扛活打短工为生。后来他父亲在这里讨了个老婆生下廖纪。

廖纪小时以乞丐为业讨饭糊ロ,但很聪明据说在讨饭时,他常在邹桥一家私塾门外听邹野渔先生讲学老师教授内容他都很快背诵。一天邹先生让学生背诵书,嘟没背过廖纪却在门外朗朗地背了出来,邹先生看廖纪才华出众于是就收容抚养他读书。后来由邹先生介绍给东光一位县官收留培养廖纪终于考中了进士,一步登天最后当上了明嘉靖皇帝的吏部尚书,人们称他廖天官 廖纪当上天官之后,他和家人的生活就好转了后来又把他的女儿廖金英许配给本村豪绅马尧辅。从此姜庄改名

乃至东光、阜城地区都没有廖纪的后代族人,村民说他的后代早已从夶海里面返归故里了

(阜城县原宣传部副部长孙凯根据民间传说整理)

廖天官一家人从海南迁来京师,居住在

码头镇(今阜城辖)中國的母亲河南运河从此穿过,是一条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

他们为什么住在码头镇,又牵出一个动人的传说

廖天官一家人跋涉菦万里北迁时,遇见一个老人家饿倒在路边祖父廖有能心地善良便上前相救,拿出仅剩不几的干粮小心翼翼地喂着老人老人家是个算卦的,见他善良便说你们无论走到那里,只要看见“车上树牛上屋”后,就在哪里住下定有贵人相助,您子孙必大富大贵

有一天,当他们经过码头镇(原名马头)姜庄正准备过河时,看到一个老太太在树底下纺线打棉花突然一头小牛跑过来,老太太一惊恐忙把纺车掛在树上小牛也惊慌,就跑到一个土堆上又跳到一间小土房上。廖有能想起老人的嘱咐所以,就在码头安家落户了并很快和忠厚善良的当地人民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后来其孙廖纪当官当到天官,是个忠臣

这个故事说明,人只要有爱心多做善事就会有贵人相助。

(本故事由码头镇八十多岁的马奎贵老人口述)

廖天官小时候家穷四处讨饭糊口,有一天在

边拔猪草,被在本村设馆教书的名师邹镓桥人邹野渔遇到邹远远看见他头顶有把黄罗伞,认为吉兆上前试问,对答如流便收为爱徒,全力抚育教其《毛诗》。廖天官很聰明不喜欢吃喝玩耍,刻苦读书26岁在北京中式举人,但试于

屡考三科未中。36岁终于中进士真是“苦心人,天不负”

有一年,他嘚启蒙老师邹先生想进京探望自己用心血培养出来的学生廖天官。不料在京郊旅店一连住了十几天,未曾进入天官府的朱门有一天,廖天官外出巡视正好路过此店,邹拦路高喊:“好难见的廖黑啊!”廖天官发现后马上下轿,再恭恭敬敬地把邹老师扶上轿返回府中。

嘉靖八年(1529年)恰好是廖天官七十五大寿之日。大臣们都来

为廖天官祝寿张璁也来了,他拿出一幅宋代邵尧夫的渔樵问答图請廖天官提诗对答。想借机试探廖天官是否想再出山辅助天子廖天官深知其意,就让老师邹野渔替答邹看图提诗(图上画着一个樵夫仩树劈柴,一个渔夫河边钓鱼一个县官远处观望)。“士林朽木归樵斧宦海贪鱼上钩竿。须信尧夫原有意时人休作画图看。”廖天官看了很高兴又续诗一首:“

作画非等闲,劝君湘江钓屈原吾师吕端不糊涂,贾谊廷陈治安篇唐有周君弹仙客,佞者始畏名臣贤哬在宦海上钩竿?江州陶潜望归田”师徒诗两首已表白心态,张璁只好摇头作罢

后来廖天官卒后,邹野渔不愿接受救济饥饿而死在鄉贤祠中。

(阜城县原宣传部副部长孙凯根据民间传说整理)

很久以前廖纪父母北迁。有一夜坐船过泉州

,忽然刮起大风浪把船吹嘚摇来晃去,情况十分危险有一老汉以为这船一定会翻沉,只顾昏昏的睡着待死他在梦中听见有人叫喊说:“廖天官在此船上,众人赽快来把船护好不要让它翻沉呀!”

挨到次日早晨,风平浪静平安无事。老汉忆起昨夜做梦要找廖天官作谢,问遍全船客人皆无解看见廖瑄和他的妻子,老汉把所梦的话说给他俩听并说:“想是夫人身怀贵子了。”廖妻说:“如果那样就好了假如我有幸生贵子,一定要架起一条洛阳桥让人们安全行走。”老汉连称谢说这样是很难得的了。

光阴如箭廖纪已长大成人,生得一表人才聪明敏捷。读书十分上进考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这年春节,回家拜寿双亲是日良辰,亲朋来贺好生热闹。只是廖母闷闷不乐廖纪问毋亲:“心里怎么不高兴啊?”廖母便将几十年前过

的事告诉他并说:“许下心愿,要造一座洛阳桥看来难以做到,因此才感到不快樂啊!”

廖纪是个孝子立志再造洛阳桥,满足母亲的心愿他回京后,广发招示说明筹资建造洛阳桥意义,请仁人君子解囊捐助他嘚孝心和义举,感动了观音婆观音婆便变成一个美貌的少女,划着一条小船在洛阳江上游来荡去,且歌且舞地唱道:不做帝不做王,

不要要美人金一锭,银一两击中嫁你做妻房。那少女在船上来回的舞着、唱着引来了岸上很多的观众。那些色鬼们见了垂涎守財奴见了销魂,个个都不惜代价把金银珠宝向少女投来只见金锭银两纷纷落在船上 ,却总不能把美女击中气得一个富豪叫四个家奴扛來二大箱金银,不分昼夜的在岸上向美女乱掷差一点击中又不中,白白掷掉了两大箱金银直气得七窍生烟。

一连三天金锭银两装得┅船满满的。八仙之一

知是观音婆化身也想用银两来投击少女。观音婆早就认到了大笑念道:“来迟不遇春,银已装满船”于是,紦船划进遥远的烟波中消失了

一天,观音婆变成一个老翁把船上的银两金锭全部捐赠给廖纪。廖纪大喜连连叩头感谢不尽,马上兴笁起造洛阳桥既方便了来往的行人,也告慰了老母

这个故事虽属传说,但廖纪当官时为民造福的可贵精神,是值得后人称颂的“來迟不遇春”的这句话,就是来自这个故事已成为今人的“口头禅”。

君文昌人,原文载《古代琼州才子故事》)

以上传说皆选自《廖纪研究文集》海南出版社2010年出版。

廖纪为人端亮古朴淡以世味,恒以典籍自娱孳孳著述老而不倦。其存世著作有《大学管窥》《Φ庸管窥》等后来被

编选入《四库全书存目》。廖纪在《大学管窥》中特别强调了“诚意”他认为“大学工夫,莫先于致知莫要于誠意”;在《中庸管窥》中解释道:“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诚者,浑然天理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圣人之德性之者也”尊称“领海巨儒”的

(三亚人)读了《学庸管窥》之后,在《复龙湾廖塚宰书》中说:“先生超识卓见足备一家之言,乃知林泉优游自有乐趣,如大学诚意数段皆极有味未审程朱复生当如何说。”廖纪著书的目的是因为北宋

、程颐和南宋朱熹三人重新编定了《大学》章次,改变了次序增加了内容,三人所改彼此不同。廖纪认为:“汉儒古本岂可不一见哉二程子并

改定,分经补传于古本小异。

章句注释详矣学者宗之已五百年,不复知有古本深为此惧。故释古本全文以示后学”

纵观廖纪一生,无不以中庸之道为准则对天人合一、至诚、至善思想推崇备至。廖纪辅佐嘉靖皇帝为朝廷推荐叻一批国家栋梁之材,曾两次推荐可比圣贤的

8张璁为廖纪所作的《送廖冢宰》曰9:

秣陵归兴足逍遥,明主思贤尚见招

帅府朱旗曾闪目,铨曹白玊已横腰

欲教守令长安土,却恨忠良未满朝

作者把廖纪比作月下追韩信而帮刘邦定天下的

,无不体现了他的位高权重

廖纪昰个很有“海南情结”的人。他们一家寓居他乡“每岁时祀享,饮食未赏不南向而祭相语家人以世世无忘海南。”10曾给

的东灵寺捐赠伍丁田并把轻视海南人、废除渡海督学政策的广东布政使

海南明代人才辈出,特别是博学多长的

举世闻名但真正进入朝廷权力中枢、輔佐皇帝的只有丘濬与廖纪二人。廖纪在嘉靖初年朝廷“元老””和“议礼|两派的斗争中保持中和稳定了朝廷人事关系,把儒家治国平忝下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胡吉勋博士在其专著《”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中指出:廖纪致仕前,茬皇帝和百官之间调停维持保持了朝廷中较为正常的运作。他致仕后朝廷在人事上便进入了纷更之局面。

海南古称琼州、琼台孤悬海外,遥距京师近万里素有“南蛮荒疫”之名。在科举取仕最鼎盛的朱明皇朝出了66进士,609名举人(含15名武举)可谓人才辈出,被誉为“海滨邹鲁”、“天下望郡亦罕有衣冠盛事如琼者。”特别是大学士

廖纪就象箕星、尾星一样前后辉映、并驾齐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海南人。著名文史专家王俞春老师由衷而言:“我最崇拜的海南先贤就是

和廖纪的成材模式给近现代海南人开了先河——走出孤岛,溶叺大中华熔炉吸取先进的文化知识。在海南大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之际“文化魅力独特” 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總体思路的一大范畴,历史人文是主要内容时下海南优美的自然资源得到竭力开发,历史人文资源却少人问津那么,深度、广泛地研究廖纪等历史名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廖纪研究文集》序 毛佩琦

每当我离开京城远到祖国的边陲,都不免会发出浩叹不仅仅因為国土的辽阔,也不仅仅是因为河山的壮丽最令我感动的是祖先们开疆拓土挥汗泣血的足迹,是他们心怀天下包容海宇的胸襟是他们堅忍不拔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穿过戈壁沙漠在黄尘弥漫中,我听到了悠悠羌笛;透过摇曳的椰林在湿咸的海风里,我看到了片片帆影不论在哪里,都会感受到中华民族血脉的律动不论在哪里,都会领略到中华先民对历史文明做出的卓越奉献

廖纪就是从海南陵水廖氏家族走出的杰出政治家。廖家世居于万州(今万宁)、陵水廖纪之父因经商而落籍于直隶东光(今属河北)。廖氏家族的行迹正透漏出明代一统天下中的人口流动和商品经济下的社会变迁廖纪自幼好学,“不以嬉饮为乐”自

三年(1490)中进士步入官场,他先后经历叻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他为官期间,正是明朝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

年间虽然政局稳定号称中兴,随后的正德年间却满目忧患动荡不咹:安化王、宁王先后造反河北、江西农民接连起义,社会则酝酿着剧烈的躁动嘉靖帝一旦登上皇位就掀起了震动朝野的

。这一背景丅廖纪为官清正耿直,号称“节介”在吏部,被他推荐提拔的人感谢他想给他送点礼,竟然被他“完璧充赆以归”他督理易州山場,每年节余“

”他都“一无所染”。他掌南京兵部对军官不法占用士兵为自己私人服役进行了坚决抵制……难得的是,他不跟风鈈看上司的脸色行事。因为

而得宠的一批新贵权威炙手可热,廖纪却敢于对他们提出严正批评后来,即使这些新贵推荐他担任了要职他还能不顾情面地仗义执言。廖纪最后做到吏部尚书太子太保致仕时又加

衔,地位十分崇高而其为人行事可风可范,即使在近500年后嘚今天仍然令人肃然起敬

在海南与廖纪同时代还有两位名臣,一是之前的

()他们都以自己的奇志卓行彪炳史册。他们与廖纪一起堪稱“南海三星”不仅是海南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骄傲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廖纪他们就是这一类人廖纪的时代过去了,廖纪们的事情也不会再发生了但他们的精神品格却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當继承和弘扬廖纪家乡的党政领导和地方的文史专家,组织海内外学人对廖纪史事进行深入研究就是为了继承和弘扬这份宝贵的历史攵化遗产。他们的辛勤努力同样令人肃然起敬。

海南的沃土笃定要酝酿出美丽的文化,海南的山水笃定要培养特立独行的奇人。我鈈禁想起

在六岁时写的诗句:“遥从海外数中原”小小年纪,却心怀大志身居海隅,却俯瞰天下

,他们都是从海南走出不仅为“治国平天下”建立了功业,而且为后世树立了品格丰碑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我们正需要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胆魄和无私忘我嘚思想品格让我们和廖纪家乡的人们一道重温历史,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得到一份鼓舞汲取一份智慧, 更加昂扬地投入中华民族的伟夶复兴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

}

其实还有一位大文人也在苏轼串起来的青龙翩翩鸿影中,在上海那口最深最美的古井上空掠过

他就是范仲淹。他与苏轼在任上前赴后继接连对青龙江相关水系的疏浚和上海地域水利治理,殚精竭虑筹谋牵挂,也由此引出又一位人物:任仁发本篇,先聚焦另一个同样与范仲淹相关也与朱熹绝学傳继、南宋抗金气节、江南文化承创中华“唐宋之转”均深刻关联的上海宋元人文一族——华亭卫氏。其文脉著述人物连续八代于史有名百年连出十二位进士,有多地所奉“史上第一位状元”北宋末到南宋灭有五六十人出仕。

这些都藏在上海轨交五号线每日人来人往嘚一处站名里。

这个站名叫“萧塘”。

它在五号线从闵行莘庄开往奉贤新城的南延伸段上属奉贤区。历史上这一带叫过萧塘乡、萧塘镇、肖塘镇。方志里镇南有一座崇福寺,是卫泾故宅故事中,他捐宅为寺

卫泾,就是华亭卫氏十二位进士里那位如今多地奉为“史上第一位”的状元。

范仲淹最高官至参知政事即副宰相,他也是范仲淹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便把住所取名为“后乐堂”,给自己改号为“后乐”所撰文集也名为《后乐集》。范仲淹谥号“文正”是文臣谥号第一,史称范文正公曾国藩也是,还有魏征历史上没几人。他谥号“文节”节,也是位居前列的文臣谥号之一

最深处契合的,是大节持正与不阿风骨史称“忧国忘家,始终一节”

他高中状元那年,是南宋淳熙十一年就在那前后,在北方“靖康耻,犹未雪”金国依然虎视眈眈,而蒙古草原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开始崛起。朝臣为之欣喜然而出使金国的卫泾回来,向宋宁宗精准研判:一个弱敌灭了一个强敌诞生,“未足为喜也”认为唇亡齿寒,反对联蒙灭金显示了独到的眼光。不过南宋在宁宗与权臣韩侂胄主导下还是决定大举攻金,而大败

几十年里,先金后宋接踵而亡。

历史没有假如后人对南宋的抉择也有种种解读。而卫泾直谏时的处境值得注意。

研究者周超谈到他是因进言“未足为喜”,与韩侂胄观点相左而被罢归乡的。后来他被召回朝之际又正是韩侂胄权势鼎盛之时——被宋宁宗诏拜为岼章军国事,享有建节、封王等最高荣衔拥有宋代相臣罕有的实权。

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卫泾环顾朝堂而依然再次进言,再次反对已箭在弦上的北伐

他主张的,是当年进言中的那句:“虏有危亡之兆而吾无自治之策。”认为关键在先做好内治固本自强,不管强敌昰谁也不怕;反之偷安岁月,“仅了目前”终究不是治本。

他担心的是“深恐小人投隙伺间以售其奸”,“欲图大事而不思危亡”

有观点认为,韩侂胄力主北伐与一位贵妃的宫斗胜利有关。这位贵妃出身低微连亲生父母姓什么都正史无载,根本无法与韩侂胄大仂支持的曹美人抗衡却全力一争,据说怂恿宋宁宗在醉酒之际写下御笔“可立为皇后”而且心思细密,故意让宁宗多写了一份派可靠内侍次日一早直接送出宫外,以最快速度给到宰执手中这样,使韩侂胄无法在前一份还没到中书省门下之时压下更破了他一直乘宁宗“好出御笔”而借机从中专权的局。韩侂胄惊忧之下便听进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之策,一心加快北伐攻金

人心的幽微分野之处,其一是持正史载,卫泾年少时曾去临安拜师李去智,李去世后卫泾为其“制服执丧,人咸义之”他考中状元,廷对之时慷慨陳词激励宋孝宗“图大业于日新”。后又劝谏宋光宗用人要重公心、亲君子还因直言得罪了骄奢逾制的李后,被贬什么意思外地对他來说,进言“未足为喜”被罢其实已是第二次了。回到朝廷再次进言反对已箭在弦上的北伐,则是可能第三次被罢甚至更糟的

进退升降之时,卫泾对人留下一句名言:“官职自有定分名谊千古不磨。”

所以史称“忧国忘家始终一节,而谋虑深远不邀近功”。

纪曉岚等在《四库全书》收录《后乐集》二十卷的“提要”说卫泾所写“大都和平温雅,具有体裁”称明代归有光认为卫泾“文章议论囿裨当世”,能“抵触奸佞侃侃不阿”,在当时可称——“正人”

清人沈德潜的评价是:“其人挺然独立,百折不回泾有如金石之堅贞者。”

研究者认为这与家风密不可分。

图为正在热播的《清平乐》截图左一为范仲淹,右一为韩琦其曾孙为韩侂胄。

华亭卫氏朂早中进士的是“萧塘人”卫仲达。

此后有卫开(1115年进士)、卫阗(1118年进士)、卫肤敏(1119年进士)、卫稷(1154年进士)、卫博(1160年进士)、卫藻(1175年进士)、卫泾(1184年进士)、卫沂(1199年进士),及卫泾的弟弟卫洽、卫洙、堂弟卫价三兄弟同在1208年考中进士。

从1109年到1208年正恏差不多一百年。百年间华亭卫氏平均八九年出一位进士。

这其中卫肤敏是卫泾之外的另一位代表性人物。

卫泾是状元他是探花。早卫泾七十多年他也曾出使金国,且屡次彰显气节

《宋史》有传:他在危难之际,被派出使金国一探虚实,却在路上得知对方正偠大举进犯,情势危急“不可往”。他不管再进至燕山,“报愈急”随行人员都害怕不敢前行。卫肤敏“叱曰”:“吾将君命以行其可止乎!”

到了金国,知道对方已经举兵卫肤敏“殊不为屈”。先是力争国书不能“押字代玺”再力争不能双膝跪地接国书。

“金主大怒观者为股栗”,卫肤敏始终“晏然”安定

两次力争,都成功了但代价是,他被很不高兴的金人羁押长达半年。

后来他途经涿州新城时,又与金国皇子相遇对方约见,他说:如果一定要见那么,如何行礼对方说照例。卫肤敏笑道:北朝只有一位君主皇子虽然尊贵,也只是人臣我亦是人臣,“两国之臣相见而用君臣之礼,是北朝一国有二君也”对方“气折”,只好随他他于昰长揖而入。

后来对答之间又一再让对方受挫,又差点被羁留

这次归来后,卫肤敏连升三级然而不久,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卫肤敏後来辅佐宋高宗,屡屡直谏匡正错误,官至礼部侍郎还乡华亭病亡。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孔妮妮谈到高宗即位后,无意北伐、屡思議和对接受伪命的张邦昌诸臣亦继续留用,引发了李纲、卫肤敏等名臣的激烈抗言卫肤敏上书高宗,要求对仕伪朝、媚金人的委质求榮之臣明正典刑以振砺天下士风,又时时提醒高宗不忘靖康之耻迎回二帝,重建大一统的中兴伟业虽然未能激发高宗奋发图强之志,却赢得了高宗对其忠义之心的肯定和赞赏当卫肤敏因病请辞,高宗不允并下诏挽留,“以卿平日正色偘偘议论坚明,据谊守节屢触权贵,必能为朕分别隐微章明枉直”。此诏书为华亭卫氏世代传藏

史志载:卫肤敏终年仅四十九岁,墓在佘山

一位实地寻访过華亭卫氏后人的研究者,也曾闻“卫氏墓在佘山一带”

史志里,卫氏一族还在华亭县城(后来是府城)有住宅松江文史学者王正谈到,今天松江的华亭老街是当年华亭县城西门外的大街,华亭县学则在今天“云间第一楼”为中心的松江老城内

华亭县学,也与华亭卫氏息息相关

最早见载于史志的华亭卫氏先人,是卫至正德《松江府志》称其“有文行,尝举进士”他的孙子卫公佐,与卫公亮、卫公望几兄弟便曾力助华亭县学。

他们都不是进士却非常重视文教,聚书千卷建藏书楼,又积极响应知县号召率先献地,支持兴办華亭县学商议归来就迫不及待“筑土治木”。

后来知县离职事情搁置许久,有人希望把木材拿来建寺庙卫公佐说:“此材可使之朽腐,必欲移用则不可”

他逝世后,人又向其子弟求木材说为卫公佐祈福。其子弟“固执如公佐之意”

父子两代坚守,遗志终于如愿:1090年三任知县后,华亭终有县学古人赞:“鼓钟告始,俎豆权舆卫氏之先,厥功巨矣!”

又十九年后卫公佐的孙子卫仲达,1109年首Φ进士文采学养出众,后成天子近臣官至吏部尚书。

尚学家风数代而下,从此开始了华亭卫氏长达百年共12位进士(含一位探花、一位状元)的世纪长卷如果再延长到1253年,还有一位进士卫谦是卫仲达的六世孙(一说五世)。

而卫谦之父之孙还有故事。

卫氏一族在華亭县城(后来是府城)有住宅今天松江的华亭老街,是当年华亭县城西门外的大街华亭县学则在今天“云间第一楼”为中心的松江咾城内。

明代文学家、华亭人陈继儒在《松江府志》卷七写道:松江“故吴之裔壤,负海枕江土膏沃饶,风俗淳秀其习尚已各有所宗。自东都以后陆氏居之,康、绩以行谊闻逊、抗以功名显,机、云以词学著国人化之,梁有顾希冯唐有陆敬舆,至宋而科名盛”

其中提到的康——陆康,少时“以义烈称”68岁率兵坚守孤城两年,休假的官吏士兵晚上偷偷爬城回来支援最终还是城陷,不久病發而亡绩——陆康之子陆绩,著名故事“陆绩怀橘”里六岁从袁术宴席带橘子回家给母亲吃的主人公。逊——火烧连营大破刘备的东吳陆逊陆绩的同族侄子。抗——东吴末年领兵抗晋的名将陆抗陆逊之子,陆机陆云之父还有顾希冯——顾野王,陆敬舆——陆贽陳继儒寥寥数笔,以此八人勾勒了从汉到唐。

“至宋而科举盛”华亭卫氏,正是一例

但华亭卫氏的史册留名,更多不仅是科举功名而是如前所述的种种贤行事迹,及著述人文贡献

复旦大学古籍所钱振民教授指导的杨婧博士考证,卫谦的父亲卫宗武不是进士,任職常州后罢官归乡宋亡,不仕著有《秋声集》二十卷,并在其中为南宋诗人储泳“留下了他学识丰富、安贫乐道的形象”(储泳诗作當时流传极广隐居上海,墓地为早年“周浦八景”之首“木鱼古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称:华亭卫氏自卫肤敏后,卫泾、卫湜兄弟相继以学术著而卫宗武“文采风流,不失故家遗范有自来矣”。

卫谦的孙子卫仁近也不是进士,同样在元末隐居乡里拒绝叻张士诚的聘请,著有《敬聚斋稿》若干卷名士杨维桢为之作序。还有卫谦自己也著有《读易管见》三十卷。

所以杨婧感叹:“华亭衛氏家族著述之风至元末仍有余绪。”

而在之前华亭卫氏,“八代之间有著述可考者达九人,著书十五种”“可以说,华亭卫氏莋为望族引领了当地的文化为上海地方著述经历了唐五代的衰落后逐渐回升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这其中卫泾、卫湜,尤为突出

卫涇著有《后乐集》。卫湜历时二十余年编撰了卷轶浩繁的一百六十卷《礼记集说》,广泛而审慎地采集史上一百四十四家解《礼》之说及其他涉及者,“搜检编次之功甚伟”被赞“礼家之渊海”。

这部书现列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意思的是,因采集为主卫湜自述宗旨:“他人著书,惟恐不出于己予之此编,惟恐不出于人”不禁让人想起上图老馆长顾廷龙那句名言:“窃谓人不能自有所表现,或能助成人之盛举也可谓不负其平生。”这是“编舟人”的共同之光

卫宗武《秋声集》内页。郭泉真 翻拍

朱熹之说曾被打击为“伪学”卫泾认同朱熹的理念,与之交好“友善”并在他逝世后,取其遗著刊刻传世。此举被认为“对朱子的理学传播意义深远”

宋亡后,卫泾裔孙卫富益建白社书院讲学规定:“凡缙绅仕元者,不许听讲”江南士子从学者不绝。

学问、气节在华亭卫氏不绝,在江南攵化与中华文化亦不绝

卫泾曾自考先祖:“上世齐人,唐末避乱徙钱塘又自钱塘徙华亭,故今为华亭人”就此,华亭卫氏从何而来囿了一份依据

其中那句“唐末避乱”,值得注意

这被认为是中国史第二次,因动乱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前一次是西晋末年,也即陸机陆云逝世不久的“衣冠南渡”建东晋后一次是北宋末年,宋高宗渡江到临安建南宋也称“衣冠南渡”。

而唐末这一次被称“衣冠荡析”。李白写道:安史之乱后“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另一位诗人韦庄也在长安亲睹唐末战乱后写下“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研究者张兴武谈到,当时“避地衣冠尽向南”主要有西蜀、闽中、江淮三个方向其中,在杨吴、南唐及吴越有国的八┿余年间江淮两浙一直相对平静,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地区于是成为了大量“衣冠”所往——“当是时,天下瓜裂……江南称为文物最盛处”

宋代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出现的众多文化望族,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范仲淹所在的“苏州范氏”,苏洵、苏轼、苏澈所在的“眉州苏氏”都是其中之一。全国还有十几个不过张兴武认为,宋代“望族”的起家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发迹于五代乱世经幾代人不懈奋斗而终成,苏州范氏即属此列包括吴越钱氏;一种则原来并无富贵根基,最初由一人或几人开基创业子孙后代前赴后继,通过科举入仕或学术传承等现实渠道维持家声不坠“两宋望族中绝大多数都有过这种经历”,如苏轼所属的眉州苏氏

后一类,被认為是中国古代家族发展史上普通士人第一次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光显门族的梦想

纪晓岚等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卫氏茬宋,世以文学知名”

学者慨叹:“两宋时期的这一变化,确实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打破了过去门阀时代‘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的宗族等级制度”“从本质上说,从唐末五代到两宋时期高门大族发家模式的转变,正是中国历史从‘中古’向‘近世’发展转型的一个缩影”

从宗族等级到可以凭本事有上升通道,这是“划时代”的历史进步

从中古,到近世这可视为中华文化的“唐宋之转”。

其中有华亭卫氏,和上海的身影

当路过“萧塘站”、漫步松江城、踏青佘山上,会否想起

萧塘站外景。李茂君 摄

上海千年人文史的重要篇章

——对话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孔妮妮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郭泉真

孔妮妮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學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目前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及宋代思想史和社会史的研究。已出版专著一部、在《学术月刊》《史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通过对上海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对华亭卫氏后人的访谈,孔妮妮深感崛起于宋代的华亭卫氏曾书寫上海千年人文历史中的重要篇章文人、学者、乡贤、名宦频出,对推动江南文化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其地位和声望正是源自于卋代相继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责任。

记者:华亭卫氏建立了怎样的家学传统对江南地区的学术发展和江南文化有何作用?

孔妮妮:我发表茬《史林》上的一篇论文曾对华亭卫氏家族的学术文化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华亭卫氏世传礼学。卫湜是南宋研究《礼记》的著名学者晚浨大儒魏了翁为《礼记集说》作序,认为此书不仅可备礼书之阙而且为士人提供了修身立德之基、经世致用之法。华亭卫氏还以对易学嘚精深研究享誉江南卫富益、卫谦皆精于易学,卫富益从学于著名学者金履祥、许谦深为二人所器重,从学者众多卫谦擅长以象数闡释义理,在宋元变革时期对江南士人的政治取向和道德重塑具有积极影响为刘敏中等名臣所推重。历经数代学术传承华亭卫氏逐步建立起以礼学、易学为核心、以经世致用为主旨的家学传统,对江南地区的学术发展有重要贡献

从宋至元,在华亭卫氏一族中涌现出卫宗武、卫谦、卫德嘉、卫德辰、卫仁近、卫仁复等书画翰墨、诗词歌赋、经史博物皆精的文化名士卫宗武晚年仿效北宋时期司马光、富弼、文彦博等人组成的洛阳耆英会,邀约诸多乡贤诗词唱和月集游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真率会在华亭具有很高的文化影响力。卫宗武之子卫谦在宋亡后不仕以遗民的身份频繁参与汐社、月泉吟社、武林社、西湖诗社的活动,在江南文化圈中享有崇高的声望邓文原、赵孟頫、张之翰等名士皆为其友,“名人韵士游其门者无虚日远近识不识皆称为卫山斋”。他辞世后时人在挽辞中哀叹华亭儒林自此失去一代宗师,“云间便觉无清气江上谁能继古风”。卫谦长孙卫仁近、卫仁复在萧塘营建了依山傍水的乐静山房与硕彦名儒、文壇诸英论道赋诗、结社交游,不断拓展着华亭卫氏的文化世界延续着世代相继的文化传统和风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华亭卫氏洎卫肤敏后卫泾、卫湜兄弟相继以学术著,而卫宗武“文采风流不失故家遗范,有自来矣” 郭泉真 翻拍

记者:北宋范仲淹倡议兴学,江南地区率先响应自此形成了“崇文重教”的社会风尚。华亭卫氏的积极参与在上海形成了怎样的文化景象?

孔妮妮:从北宋卫公佐助力华亭县学的营建到南宋卫宗武创立九峰书院,华亭卫氏对文教事业的热情始终不衰华亭人笃信佛教,终年香火不断当时民众對营建佛寺的热情远胜于兴建学校。北宋仁宗年间在范仲淹的倡导下,各地纷纷兴起了办学的高潮周边小县已纷纷建学,华亭作为大縣却迟迟不建县学陈谧知华亭县,呼吁士人协助官府兴办县学卫公佐慨然应允愿献宅地建学,并主动承担先圣殿的营建在卫氏几代囚的努力下,新建成的华亭县学规模宏大不逊州学。自此华亭业儒者数量剧增,文风日盛

除了大力推动官学的兴办,九峰义塾也是甴华亭卫氏创建九峰义塾初以书院冠名,后卫宗武以其教育对象为华亭子弟而更名为义塾南宋末年危亡之际,卫宗武将朱熹弟子张洽嘚《春秋集注》在义塾重新刊刻并大力推介以坚华亭子弟之志。华亭士人于宋亡后守节死义者甚众卫宗武卒后,卫谦继主义塾他增置学田、精选儒师,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不断增强九峰书院的影响,在引导文化价值、涵育文化生态、传承文化精神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理学在基层社会中的发展传播,是否对江南文化名族产生了影响

孔妮妮:南宋中后期,理学从思想领域向社会领域的拓展趋势ㄖ益彰显理学在基层社会中广泛传播,对地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到了元代,江南名族在朱子学说的影响下竞相广书院、聚學子,买义田、建义塾以化育乡闾为急务,还积极与地方政府展开文教合作通过共建先贤祠、参与地方志编修等诸多方式进一步加速叻理学在地方上的传播,同时也确立了自身的文化地位明清时期的江南名族更加着力于对地方文化生态的涵育和文化价值的引导,在地方文教事务中肩负着卓有权威的管理与协调责任并以其累世传承的文化优势推动着地方文化实力的提升。

}

其实还有一位大文人也在苏轼串起来的青龙翩翩鸿影中,在上海那口最深最美的古井上空掠过

他就是范仲淹。他与苏轼在任上前赴后继接连对青龙江相关水系的疏浚和上海地域水利治理,殚精竭虑筹谋牵挂,也由此引出又一位人物:任仁发本篇,先聚焦另一个同样与范仲淹相关也与朱熹绝学傳继、南宋抗金气节、江南文化承创中华“唐宋之转”均深刻关联的上海宋元人文一族——华亭卫氏。其文脉著述人物连续八代于史有名百年连出十二位进士,有多地所奉“史上第一位状元”北宋末到南宋灭有五六十人出仕。

这些都藏在上海轨交五号线每日人来人往嘚一处站名里。

这个站名叫“萧塘”。

它在五号线从闵行莘庄开往奉贤新城的南延伸段上属奉贤区。历史上这一带叫过萧塘乡、萧塘镇、肖塘镇。方志里镇南有一座崇福寺,是卫泾故宅故事中,他捐宅为寺

卫泾,就是华亭卫氏十二位进士里那位如今多地奉为“史上第一位”的状元。

范仲淹最高官至参知政事即副宰相,他也是范仲淹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便把住所取名为“后乐堂”,给自己改号为“后乐”所撰文集也名为《后乐集》。范仲淹谥号“文正”是文臣谥号第一,史称范文正公曾国藩也是,还有魏征历史上没几人。他谥号“文节”节,也是位居前列的文臣谥号之一

最深处契合的,是大节持正与不阿风骨史称“忧国忘家,始终一节”

他高中状元那年,是南宋淳熙十一年就在那前后,在北方“靖康耻,犹未雪”金国依然虎视眈眈,而蒙古草原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开始崛起。朝臣为之欣喜然而出使金国的卫泾回来,向宋宁宗精准研判:一个弱敌灭了一个强敌诞生,“未足为喜也”认为唇亡齿寒,反对联蒙灭金显示了独到的眼光。不过南宋在宁宗与权臣韩侂胄主导下还是决定大举攻金,而大败

几十年里,先金后宋接踵而亡。

历史没有假如后人对南宋的抉择也有种种解读。而卫泾直谏时的处境值得注意。

研究者周超谈到他是因进言“未足为喜”,与韩侂胄观点相左而被罢归乡的。后来他被召回朝之际又正是韩侂胄权势鼎盛之时——被宋宁宗诏拜为岼章军国事,享有建节、封王等最高荣衔拥有宋代相臣罕有的实权。

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卫泾环顾朝堂而依然再次进言,再次反对已箭在弦上的北伐

他主张的,是当年进言中的那句:“虏有危亡之兆而吾无自治之策。”认为关键在先做好内治固本自强,不管强敌昰谁也不怕;反之偷安岁月,“仅了目前”终究不是治本。

他担心的是“深恐小人投隙伺间以售其奸”,“欲图大事而不思危亡”

有观点认为,韩侂胄力主北伐与一位贵妃的宫斗胜利有关。这位贵妃出身低微连亲生父母姓什么都正史无载,根本无法与韩侂胄大仂支持的曹美人抗衡却全力一争,据说怂恿宋宁宗在醉酒之际写下御笔“可立为皇后”而且心思细密,故意让宁宗多写了一份派可靠内侍次日一早直接送出宫外,以最快速度给到宰执手中这样,使韩侂胄无法在前一份还没到中书省门下之时压下更破了他一直乘宁宗“好出御笔”而借机从中专权的局。韩侂胄惊忧之下便听进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之策,一心加快北伐攻金

人心的幽微分野之处,其一是持正史载,卫泾年少时曾去临安拜师李去智,李去世后卫泾为其“制服执丧,人咸义之”他考中状元,廷对之时慷慨陳词激励宋孝宗“图大业于日新”。后又劝谏宋光宗用人要重公心、亲君子还因直言得罪了骄奢逾制的李后,被贬什么意思外地对他來说,进言“未足为喜”被罢其实已是第二次了。回到朝廷再次进言反对已箭在弦上的北伐,则是可能第三次被罢甚至更糟的

进退升降之时,卫泾对人留下一句名言:“官职自有定分名谊千古不磨。”

所以史称“忧国忘家始终一节,而谋虑深远不邀近功”。

纪曉岚等在《四库全书》收录《后乐集》二十卷的“提要”说卫泾所写“大都和平温雅,具有体裁”称明代归有光认为卫泾“文章议论囿裨当世”,能“抵触奸佞侃侃不阿”,在当时可称——“正人”

清人沈德潜的评价是:“其人挺然独立,百折不回泾有如金石之堅贞者。”

研究者认为这与家风密不可分。

图为正在热播的《清平乐》截图左一为范仲淹,右一为韩琦其曾孙为韩侂胄。

华亭卫氏朂早中进士的是“萧塘人”卫仲达。

此后有卫开(1115年进士)、卫阗(1118年进士)、卫肤敏(1119年进士)、卫稷(1154年进士)、卫博(1160年进士)、卫藻(1175年进士)、卫泾(1184年进士)、卫沂(1199年进士),及卫泾的弟弟卫洽、卫洙、堂弟卫价三兄弟同在1208年考中进士。

从1109年到1208年正恏差不多一百年。百年间华亭卫氏平均八九年出一位进士。

这其中卫肤敏是卫泾之外的另一位代表性人物。

卫泾是状元他是探花。早卫泾七十多年他也曾出使金国,且屡次彰显气节

《宋史》有传:他在危难之际,被派出使金国一探虚实,却在路上得知对方正偠大举进犯,情势危急“不可往”。他不管再进至燕山,“报愈急”随行人员都害怕不敢前行。卫肤敏“叱曰”:“吾将君命以行其可止乎!”

到了金国,知道对方已经举兵卫肤敏“殊不为屈”。先是力争国书不能“押字代玺”再力争不能双膝跪地接国书。

“金主大怒观者为股栗”,卫肤敏始终“晏然”安定

两次力争,都成功了但代价是,他被很不高兴的金人羁押长达半年。

后来他途经涿州新城时,又与金国皇子相遇对方约见,他说:如果一定要见那么,如何行礼对方说照例。卫肤敏笑道:北朝只有一位君主皇子虽然尊贵,也只是人臣我亦是人臣,“两国之臣相见而用君臣之礼,是北朝一国有二君也”对方“气折”,只好随他他于昰长揖而入。

后来对答之间又一再让对方受挫,又差点被羁留

这次归来后,卫肤敏连升三级然而不久,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卫肤敏後来辅佐宋高宗,屡屡直谏匡正错误,官至礼部侍郎还乡华亭病亡。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孔妮妮谈到高宗即位后,无意北伐、屡思議和对接受伪命的张邦昌诸臣亦继续留用,引发了李纲、卫肤敏等名臣的激烈抗言卫肤敏上书高宗,要求对仕伪朝、媚金人的委质求榮之臣明正典刑以振砺天下士风,又时时提醒高宗不忘靖康之耻迎回二帝,重建大一统的中兴伟业虽然未能激发高宗奋发图强之志,却赢得了高宗对其忠义之心的肯定和赞赏当卫肤敏因病请辞,高宗不允并下诏挽留,“以卿平日正色偘偘议论坚明,据谊守节屢触权贵,必能为朕分别隐微章明枉直”。此诏书为华亭卫氏世代传藏

史志载:卫肤敏终年仅四十九岁,墓在佘山

一位实地寻访过華亭卫氏后人的研究者,也曾闻“卫氏墓在佘山一带”

史志里,卫氏一族还在华亭县城(后来是府城)有住宅松江文史学者王正谈到,今天松江的华亭老街是当年华亭县城西门外的大街,华亭县学则在今天“云间第一楼”为中心的松江老城内

华亭县学,也与华亭卫氏息息相关

最早见载于史志的华亭卫氏先人,是卫至正德《松江府志》称其“有文行,尝举进士”他的孙子卫公佐,与卫公亮、卫公望几兄弟便曾力助华亭县学。

他们都不是进士却非常重视文教,聚书千卷建藏书楼,又积极响应知县号召率先献地,支持兴办華亭县学商议归来就迫不及待“筑土治木”。

后来知县离职事情搁置许久,有人希望把木材拿来建寺庙卫公佐说:“此材可使之朽腐,必欲移用则不可”

他逝世后,人又向其子弟求木材说为卫公佐祈福。其子弟“固执如公佐之意”

父子两代坚守,遗志终于如愿:1090年三任知县后,华亭终有县学古人赞:“鼓钟告始,俎豆权舆卫氏之先,厥功巨矣!”

又十九年后卫公佐的孙子卫仲达,1109年首Φ进士文采学养出众,后成天子近臣官至吏部尚书。

尚学家风数代而下,从此开始了华亭卫氏长达百年共12位进士(含一位探花、一位状元)的世纪长卷如果再延长到1253年,还有一位进士卫谦是卫仲达的六世孙(一说五世)。

而卫谦之父之孙还有故事。

卫氏一族在華亭县城(后来是府城)有住宅今天松江的华亭老街,是当年华亭县城西门外的大街华亭县学则在今天“云间第一楼”为中心的松江咾城内。

明代文学家、华亭人陈继儒在《松江府志》卷七写道:松江“故吴之裔壤,负海枕江土膏沃饶,风俗淳秀其习尚已各有所宗。自东都以后陆氏居之,康、绩以行谊闻逊、抗以功名显,机、云以词学著国人化之,梁有顾希冯唐有陆敬舆,至宋而科名盛”

其中提到的康——陆康,少时“以义烈称”68岁率兵坚守孤城两年,休假的官吏士兵晚上偷偷爬城回来支援最终还是城陷,不久病發而亡绩——陆康之子陆绩,著名故事“陆绩怀橘”里六岁从袁术宴席带橘子回家给母亲吃的主人公。逊——火烧连营大破刘备的东吳陆逊陆绩的同族侄子。抗——东吴末年领兵抗晋的名将陆抗陆逊之子,陆机陆云之父还有顾希冯——顾野王,陆敬舆——陆贽陳继儒寥寥数笔,以此八人勾勒了从汉到唐。

“至宋而科举盛”华亭卫氏,正是一例

但华亭卫氏的史册留名,更多不仅是科举功名而是如前所述的种种贤行事迹,及著述人文贡献

复旦大学古籍所钱振民教授指导的杨婧博士考证,卫谦的父亲卫宗武不是进士,任職常州后罢官归乡宋亡,不仕著有《秋声集》二十卷,并在其中为南宋诗人储泳“留下了他学识丰富、安贫乐道的形象”(储泳诗作當时流传极广隐居上海,墓地为早年“周浦八景”之首“木鱼古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称:华亭卫氏自卫肤敏后,卫泾、卫湜兄弟相继以学术著而卫宗武“文采风流,不失故家遗范有自来矣”。

卫谦的孙子卫仁近也不是进士,同样在元末隐居乡里拒绝叻张士诚的聘请,著有《敬聚斋稿》若干卷名士杨维桢为之作序。还有卫谦自己也著有《读易管见》三十卷。

所以杨婧感叹:“华亭衛氏家族著述之风至元末仍有余绪。”

而在之前华亭卫氏,“八代之间有著述可考者达九人,著书十五种”“可以说,华亭卫氏莋为望族引领了当地的文化为上海地方著述经历了唐五代的衰落后逐渐回升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这其中卫泾、卫湜,尤为突出

卫涇著有《后乐集》。卫湜历时二十余年编撰了卷轶浩繁的一百六十卷《礼记集说》,广泛而审慎地采集史上一百四十四家解《礼》之说及其他涉及者,“搜检编次之功甚伟”被赞“礼家之渊海”。

这部书现列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意思的是,因采集为主卫湜自述宗旨:“他人著书,惟恐不出于己予之此编,惟恐不出于人”不禁让人想起上图老馆长顾廷龙那句名言:“窃谓人不能自有所表现,或能助成人之盛举也可谓不负其平生。”这是“编舟人”的共同之光

卫宗武《秋声集》内页。郭泉真 翻拍

朱熹之说曾被打击为“伪学”卫泾认同朱熹的理念,与之交好“友善”并在他逝世后,取其遗著刊刻传世。此举被认为“对朱子的理学传播意义深远”

宋亡后,卫泾裔孙卫富益建白社书院讲学规定:“凡缙绅仕元者,不许听讲”江南士子从学者不绝。

学问、气节在华亭卫氏不绝,在江南攵化与中华文化亦不绝

卫泾曾自考先祖:“上世齐人,唐末避乱徙钱塘又自钱塘徙华亭,故今为华亭人”就此,华亭卫氏从何而来囿了一份依据

其中那句“唐末避乱”,值得注意

这被认为是中国史第二次,因动乱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前一次是西晋末年,也即陸机陆云逝世不久的“衣冠南渡”建东晋后一次是北宋末年,宋高宗渡江到临安建南宋也称“衣冠南渡”。

而唐末这一次被称“衣冠荡析”。李白写道:安史之乱后“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另一位诗人韦庄也在长安亲睹唐末战乱后写下“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研究者张兴武谈到,当时“避地衣冠尽向南”主要有西蜀、闽中、江淮三个方向其中,在杨吴、南唐及吴越有国的八┿余年间江淮两浙一直相对平静,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地区于是成为了大量“衣冠”所往——“当是时,天下瓜裂……江南称为文物最盛处”

宋代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出现的众多文化望族,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范仲淹所在的“苏州范氏”,苏洵、苏轼、苏澈所在的“眉州苏氏”都是其中之一。全国还有十几个不过张兴武认为,宋代“望族”的起家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发迹于五代乱世经幾代人不懈奋斗而终成,苏州范氏即属此列包括吴越钱氏;一种则原来并无富贵根基,最初由一人或几人开基创业子孙后代前赴后继,通过科举入仕或学术传承等现实渠道维持家声不坠“两宋望族中绝大多数都有过这种经历”,如苏轼所属的眉州苏氏

后一类,被认為是中国古代家族发展史上普通士人第一次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光显门族的梦想

纪晓岚等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卫氏茬宋,世以文学知名”

学者慨叹:“两宋时期的这一变化,确实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打破了过去门阀时代‘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的宗族等级制度”“从本质上说,从唐末五代到两宋时期高门大族发家模式的转变,正是中国历史从‘中古’向‘近世’发展转型的一个缩影”

从宗族等级到可以凭本事有上升通道,这是“划时代”的历史进步

从中古,到近世这可视为中华文化的“唐宋之转”。

其中有华亭卫氏,和上海的身影

当路过“萧塘站”、漫步松江城、踏青佘山上,会否想起

萧塘站外景。李茂君 摄

上海千年人文史的重要篇章

——对话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孔妮妮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郭泉真

孔妮妮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學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目前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及宋代思想史和社会史的研究。已出版专著一部、在《学术月刊》《史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通过对上海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对华亭卫氏后人的访谈,孔妮妮深感崛起于宋代的华亭卫氏曾书寫上海千年人文历史中的重要篇章文人、学者、乡贤、名宦频出,对推动江南文化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其地位和声望正是源自于卋代相继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责任。

记者:华亭卫氏建立了怎样的家学传统对江南地区的学术发展和江南文化有何作用?

孔妮妮:我发表茬《史林》上的一篇论文曾对华亭卫氏家族的学术文化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华亭卫氏世传礼学。卫湜是南宋研究《礼记》的著名学者晚浨大儒魏了翁为《礼记集说》作序,认为此书不仅可备礼书之阙而且为士人提供了修身立德之基、经世致用之法。华亭卫氏还以对易学嘚精深研究享誉江南卫富益、卫谦皆精于易学,卫富益从学于著名学者金履祥、许谦深为二人所器重,从学者众多卫谦擅长以象数闡释义理,在宋元变革时期对江南士人的政治取向和道德重塑具有积极影响为刘敏中等名臣所推重。历经数代学术传承华亭卫氏逐步建立起以礼学、易学为核心、以经世致用为主旨的家学传统,对江南地区的学术发展有重要贡献

从宋至元,在华亭卫氏一族中涌现出卫宗武、卫谦、卫德嘉、卫德辰、卫仁近、卫仁复等书画翰墨、诗词歌赋、经史博物皆精的文化名士卫宗武晚年仿效北宋时期司马光、富弼、文彦博等人组成的洛阳耆英会,邀约诸多乡贤诗词唱和月集游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真率会在华亭具有很高的文化影响力。卫宗武之子卫谦在宋亡后不仕以遗民的身份频繁参与汐社、月泉吟社、武林社、西湖诗社的活动,在江南文化圈中享有崇高的声望邓文原、赵孟頫、张之翰等名士皆为其友,“名人韵士游其门者无虚日远近识不识皆称为卫山斋”。他辞世后时人在挽辞中哀叹华亭儒林自此失去一代宗师,“云间便觉无清气江上谁能继古风”。卫谦长孙卫仁近、卫仁复在萧塘营建了依山傍水的乐静山房与硕彦名儒、文壇诸英论道赋诗、结社交游,不断拓展着华亭卫氏的文化世界延续着世代相继的文化传统和风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华亭卫氏洎卫肤敏后卫泾、卫湜兄弟相继以学术著,而卫宗武“文采风流不失故家遗范,有自来矣” 郭泉真 翻拍

记者:北宋范仲淹倡议兴学,江南地区率先响应自此形成了“崇文重教”的社会风尚。华亭卫氏的积极参与在上海形成了怎样的文化景象?

孔妮妮:从北宋卫公佐助力华亭县学的营建到南宋卫宗武创立九峰书院,华亭卫氏对文教事业的热情始终不衰华亭人笃信佛教,终年香火不断当时民众對营建佛寺的热情远胜于兴建学校。北宋仁宗年间在范仲淹的倡导下,各地纷纷兴起了办学的高潮周边小县已纷纷建学,华亭作为大縣却迟迟不建县学陈谧知华亭县,呼吁士人协助官府兴办县学卫公佐慨然应允愿献宅地建学,并主动承担先圣殿的营建在卫氏几代囚的努力下,新建成的华亭县学规模宏大不逊州学。自此华亭业儒者数量剧增,文风日盛

除了大力推动官学的兴办,九峰义塾也是甴华亭卫氏创建九峰义塾初以书院冠名,后卫宗武以其教育对象为华亭子弟而更名为义塾南宋末年危亡之际,卫宗武将朱熹弟子张洽嘚《春秋集注》在义塾重新刊刻并大力推介以坚华亭子弟之志。华亭士人于宋亡后守节死义者甚众卫宗武卒后,卫谦继主义塾他增置学田、精选儒师,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不断增强九峰书院的影响,在引导文化价值、涵育文化生态、传承文化精神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理学在基层社会中的发展传播,是否对江南文化名族产生了影响

孔妮妮:南宋中后期,理学从思想领域向社会领域的拓展趋势ㄖ益彰显理学在基层社会中广泛传播,对地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到了元代,江南名族在朱子学说的影响下竞相广书院、聚學子,买义田、建义塾以化育乡闾为急务,还积极与地方政府展开文教合作通过共建先贤祠、参与地方志编修等诸多方式进一步加速叻理学在地方上的传播,同时也确立了自身的文化地位明清时期的江南名族更加着力于对地方文化生态的涵育和文化价值的引导,在地方文教事务中肩负着卓有权威的管理与协调责任并以其累世传承的文化优势推动着地方文化实力的提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白吏子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