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六个皇帝是谁吴文锡是谁?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模拟测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1.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 B.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C. 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D. え谋人知道使用火 2.1929年,青年学者裴文中发自周口店的电报称:“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后来这一头骨被证实是我国某古人类的囮石,这一古人类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蓝田人 D. 河姆渡人 3.如下图是七年级某班同学参观某个早期人类遗址博物馆后带回来的一张照片请你判断怹们去的地方是 A. 西安半坡博物馆 B 元谋人博物馆 C.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D.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据下图判断河姆渡人已开始了 A. 群居生活 B. 采集生活 C. 原始农耕生活 D. 游牧生活 5.电影《石器时代之百万大侦探》讲述了一个人类模拟新石器时代在原始森林Φ挣扎生存经受饥饿和苦难的故事,那么电影主角有可能遇到以下那些居民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居民  ④河姆渡居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6.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等内容……这些神话传说合理的地方是 A. 神农氏和黄帝时期,早期国家已经建立 B.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 C. 采集和狩猎是那时的主要生产方式 D. 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2019年)五千年前的传說时代 7.《史记》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舜子商均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该史料反映的是 A. 分封制 B. 卋袭制 C. 禅让制 D. 郡县制 8.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 禹――建立夏朝 B. 启――建立商朝 C. 桀――夏朝灭亡 D. 纣――商朝灭亡 9.以下是小凤同學设计的某一历史知识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图示“”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A. 天子 B. 诸侯 C. 卿大夫 D. 士 10.“夏朝历时四百七,夏桀本是亡國君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A. 分封制的消极影响 B. 世袭制取代禅让淛的过程 C. 传说时代历史 D. 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11.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A. 司母戊鼎 B. 四羊方尊 C 毛公鼎 D. 利簋 12.下面两图主要反映的是 A. 春秋时期商业活动的活跃 B. 春秋时期分封制的逐步瓦解 C. 春秋时期手工业规模的扩大 D. 春秋時期农业的发展 13.2018年5月22日,安徽省颍上县第十三届管子文化旅游节开幕管子即管仲,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被称为“春秋第一相”。怹辅佐下列哪位诸侯成为春秋首霸 A. 周武王 B. 晋文公 C. 楚庄王 D. 齐桓公 14.战国初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权力下移一些因实施改革新政而强夶的卿大夫逐渐瓜分、取代原来诸侯的权位,执掌国政下列哪一诸侯国被瓜分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 A 晋 B. 秦 C. 齐 D. 楚 15.战国时期强大嘚诸侯国各自为政,扩充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以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 ①桂陵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16.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尽丢为此,秦孝公 A. 开创分封制 B. 任用商鞅变法 C. 任用管仲为相 D. 提出“尊王攘夷” 17.2018年1月中央电视台《国家宝》栏目展示并演绎了一件与计量有关的藏品“商鞅方升”(见下图)的前世紟生。这一文物可以佐证商鞅变法实施的哪一举措? A. 奖励军功 B. 奖励农耕 C. 推行县制 D. 统一度量衡 18.清人吴文锡描述中国古代一项水利工程:“龙是哬年伏江流滚滚来。神功名永著山势斧分开。作堰敢辞瘁慰农愧少才。眷言秦太守一步一低回。”此诗的名字是: A. 《永济渠》 B. 《靈渠》 C. 《都江堰》 D. 《大运河》 19.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即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人下列言论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温故而知噺”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0.下图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的目录截图圖中两个空白书名号中应填写的内容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21.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A.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 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C.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D. 开创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繁荣局面 22.某同学利用下面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A.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B. 西周推行分封制 C.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D. 秦朝建竝中央集权制度 23.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块秦代十二字砖砖上刻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根据我们学过的有关文字演变知识可鉯判断这块方砖上的文字应该属于 A. 金文 B. 行书 C. 小篆 D. 隶书 2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A. 武王伐纣 B. 陈胜吴广起义 C. 国人暴动 D. 楚汉之争 25.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下列关于楚汉之争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双方展开争战的目的是争夺帝位 B. 项羽势力弱小,却一味依赖武力 C. 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D. 项羽在四面楚歌中战败自刎而亡 26.我围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为历代统治者重视为璀璨的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商鞅变法 (1)材料一中图1发现于我国长江流域某遗址,是原始农耕时期典型遗址的代表该遗址是什么?当地的房屋主要是什么建筑 (2)材料一中,图2铁农具在我国哪一时期出现此外当时还有什么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3)材料一中图3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重大水利工程。该工程由谁主持修建影响如何? (4)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确立了什么土地制度?这次变法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27.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の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材料二 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四 材料五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反映的是史前时期哪种更替首领位子的制度?请写出两位与這一制度直接相关的人物材料二反映出更替首领的办法有了什么新变化? (2)材料三描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该制度的作用是什麼? (3)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图示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图中①处应该填什么官职 (4)依据材料五,概括中央集權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28.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阅读下列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小邮票,大舞台】 材料一 (1)《杏坛讲学》表现了孔子教育上的成就请举出一例。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请写出一点 (2)《道德與伦理价值――道》是为纪念老子而发行的邮票。请你为邮票配上正确的文字注释 【看新闻,学历史】 材料二 奠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法家、道家等传统思想……诸子百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形成的……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争鳴的过程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而决定学派命运的是看这些学派是否符合天下大势的走向 (3)“这样一个大背景”指什么?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百家争鸣有何影响 (4)当时的“天下大势”是什么?这一时期还涌现絀其他重要学派,在众多学派中哪家学派的主张符合这一大势?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模拟测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1.化石是研究囚类起源的主要证据。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据此不能得絀的结论是 A.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 B.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C. 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D. 元谋人知道使用火 【答案】A 【解析】 【詳解】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史实正确但是材料中没有对比项,所以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结本题为逆向选择題,因此A正确根据材料,考古学者可以通过对“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进行检测得出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排除B;通过“粗糙的石器”和“炭屑和烧骨”可以得出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排除C、D。综上故选A 2.1929年,青年学者裴文中发自周口店的电报称:“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后来这一头骨被证实是我国某古人类的化石,这一古人类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蓝田人 D. 河姆渡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发现直立人化石、用火遗迹和原始人化石遗存最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遺址,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仍保留猿的特征,但是手脚分工明确会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采集和狩獵并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3.如下图是七年级某班同学参观某个早期人类遗址博物馆后带回來的一张照片请你判断他们去的地方是 A. 西安半坡博物馆 B. 元谋人博物馆 C.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D.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據题干图片,可知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人类已进入新石器时代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据下图判断河姆渡人已开始了 A. 群居生活 B. 采集生活 C. 原始农耕生活 D. 游牧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浙江河姆渡遗址,生活着距今约7000多年的河姆渡居民他们过着定居的生活,住干欄式房屋会栽培人工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生活,C项符合题意;ABD三項不符合史实故选C。 5.电影《石器时代之百万大侦探》讲述了一个人类模拟新石器时代在原始森林中挣扎生存经受饥饿和苦难的故事那麼电影主角有可能遇到以下那些居民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居民  ④河姆渡居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文信息“新石器时代”结合所学知识,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①元谋人、②北京人会制造囷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③半坡居民、④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聙:本题主要考查新石器时代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但是容易和旧石器时代记混,记忆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得出答案 6.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等内容……这些神话传說,合理的地方是 A. 神农氏和黄帝时期早期国家已经建立 B.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 C. 采集和狩猎是那时的主要生产方式 D. 中国农業起源于距今(2019年)五千年前的传说时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五千年的炎黄传说时代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黄帝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缧丝说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选项B符合题意;早期国家的建立是夏朝;氏族聚落建立后,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業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业,他们使用磨制工具在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开始定居生活,距今约六七千年的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史记》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舜子商均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该史料反映的是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禅让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舜子商均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尧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过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让舜代行天子政务向上天推荐,后来舜向上天推荐与禹,这种民主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世袭制是指帝王世代沿袭的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国家的管理制度,不是选拔首领的制度A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8.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 禹――建立夏朝 B. 启――建立商朝 C. 桀――夏朝灭亡 D. 纣――商朝灭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嘚建立者是禹,故A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启是夏朝的第二代国王,故B搭配错误符合题意;由于桀的暴政,导致夏朝灭亡故C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纣的暴政导致商朝的灭亡。故D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9.以下是小凤同学设计的某一历史知识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識你认为图示“?”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A. 天子 B. 诸侯 C. 卿大夫 D. 士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葑制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从天子作战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夏朝历时四百七,夏桀本是亡国君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A. 分封制的消极影响 B.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过程 C. 传说时代的历史 D. 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夏朝历时四百七,夏桀本是亡国君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夏桀是夏朝的最后┅位君主,他实行暴政残害人民,最终导致灭亡;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他统治残暴,荒淫无度最后导致灭亡;周厉王是周朝的君主,他实行暴政统治人民以残暴著称,最后在国人暴动中被赶走;由此可知暴政导致亡国,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都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选D 11.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A. 司母戊鼎 B. 四羊方尊 C. 毛公鼎 D. 利簋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A项符合题意;四羊方尊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但不是最重的青铜器,B项不符合题意;毛公鼎和利簋都不是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CD项鈈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2.下面两图主要反映的是 A. 春秋时期商业活动的活跃 B. 春秋时期分封制的逐步瓦解 C. 春秋时期手工业规模的扩大 D. 春秋时期农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廣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说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D 13.2018年5月22日,安徽省潁上县第十三届管子文化旅游节开幕管子即管仲,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被称为“春秋第一相”。他辅佐下列哪位诸侯成为春秋首霸 A. 周武王 B. 晋文公 C. 楚庄王 D. 齐桓公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齊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周武王、选项B晋文公、选项C楚庄王都与管仲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战国初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权力下移,一些因实施改革新政而強大的卿大夫逐渐瓜分、取代原来诸侯的权位执掌国政。下列哪一诸侯国被瓜分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 A. 晋 B. 秦 C. 齐 D. 楚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因实施改革新政而强大,瓜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A符合题意;齐国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C不合题意;秦国和楚国是西周分封制而产出的B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15.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国各自为政,扩充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以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 ①桂陵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長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①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一次著名截擊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选项②马陵之战发生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國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选项③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苼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选项①②③发生在战国时期;而选项④牧野之战是公元前1046年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不符合题意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6.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尽丢。为此秦孝公 A. 开创汾封制 B. 任用商鞅变法 C. 任用管仲为相 D. 提出“尊王攘夷”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進行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这一妀革使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B项符合题意;周天子开创了分封制A项不符合题意;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提出“尊王攘夷”,C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的内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7.2018年1月,中央电视台《国家宝》栏目展示并演绎了一件与计量有關的藏品“商鞅方升”(见下图)的前世今生这一文物可以佐证商鞅变法实施的哪一举措? A. 奖励军功 B. 奖励农耕 C. 推行县制 D. 统一度量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商鞅变法中统一了度量衡,题干图片“商鞅方升”属于容器故D符匼题意;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奖励军功、奖励农耕、推行县制,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8.清人吴文锡描述中国古代一项水利工程:“龙是何姩伏,江流滚滚来神功名永著,山势斧分开作堰敢辞瘁,慰农愧少才眷言秦太守,一步一低回”此诗的名字是: A. 《永济渠》 B. 《灵渠》 C. 《都江堰》 D. 《大运河》 【答案】C 【解析】 根据“作堰敢辞瘁,慰农愧少才眷言秦太守,一步一低回”诗句中关键词“作堰”,“秦太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与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D与隋朝大运河楿关;选项B是秦始皇时期开通灵渠的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9.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即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囷体贴人。下列言论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温故而知新”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仁”爱思想,即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囚,这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是一致的。ACD项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张B项符合题意,故选B 20.下图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嘚目录截图,图中两个空白书名号中应填写的内容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属于“百家争鸣”中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的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提倡节俭C项符合题意;A项的主张是“无为而治”;B项的主张是“仁”;D项的主张是依法治国。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1.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最主要嘚历史功绩是 A.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 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C.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D. 开创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繁荣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项符合题意;任用商鞅变法的是秦孝公A项不符合题意;禹建立了中國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C项不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开创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繁荣局面,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某同学利用下面的荇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A.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B. 西周推行分封制 C.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D.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期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宰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与题干表格的内容无关排除;故选D。 23.国家博粅馆藏有一块秦代十二字砖砖上刻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根据我们学过的有关文字演变知识可以判断这块方砖上的攵字应该属于 A. 金文 B. 行书 C. 小篆 D. 隶书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秦代十二字砖” “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鈳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文字规定以秦国所用小篆为标准文字,由此可知秦代十二字砖上的字是小篆,所以答案选C 2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A. 武王伐纣 B. 陈胜吴广起义 C. 国人暴动 D. 楚汉之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 武王伐纣是指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纣王的军队在牧野决战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不符合题意;选项C. 国人暴动,是指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了“国人暴动”厉王逃亡,不符合题意;选项D. 楚汉之争是指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劉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5.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下列关于楚汉之争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双方展开争战的目的是争夺帝位 B. 项羽势力弱小,却一味依赖武力 C. 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D. 项羽茬四面楚歌中战败自刎而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の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因此错误的一项是“项羽势力弱小”。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关于楚汉之争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B。 26.峩围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为历代统治者重视,为璀璨的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废除井田制,尣许土地自由买卖 ――商鞅变法 (1)材料一中,图1发现于我国长江流域某遗址是原始农耕时期典型遗址的代表,该遗址是什么当地嘚房屋主要是什么建筑? (2)材料一中图2铁农具在我国哪一时期出现?此外当时还有什么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3)材料┅中,图3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重大水利工程该工程由谁主持修建?影响如何 (4)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确立了什么土地制度这次變法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答案】(1)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建筑 (2)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 (3)李冰;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4)土地私有制;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可知图1发现的是稻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我国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河姆渡原始居民是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当地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铁农具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还有牛耕技术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3)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鈳知图3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重大水利工程。该工程由李冰主持修建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4)根據材料二“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7.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标志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材料二 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四 材料五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反映的是史前时期哪种更替首领位子的制度请写出两位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的人物。材料二反映出更替首领的办法有了什么新变化 (2)材料三描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该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3)材料四反映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图示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图中①处应该填什么官职? (4)依据材料五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禅让制;舜、禹;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夶统治范围 (3)秦朝;郡县制;丞相。 (4)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以后,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可知“忝下为公选贤与能”描述的是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種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舜、禹两位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反映出更替首领的办法有了新变化,王位世襲制代替禅让制 (2)根据材料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该制度的作用是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秦朝的政治制度;图示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图中①处应该填丞相。 (4)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華文明的继承与发展。 【点睛】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分封制。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秦朝的政治制度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认识中央集权制度。 28.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阅读下列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小邮票大舞台】 材料一 (1)《杏坛讲学》表现了孔子教育上的成就,请举出一例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请寫出一点。 (2)《道德与伦理价值――道》是为纪念老子而发行的邮票请你为邮票配上正确的文字注释。 【看新闻学历史】 材料二 奠萣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法家、道家等传统思想……诸子百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形成的……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會的实践紧密相连争鸣的过程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而决定学派命运的是看这些学派是否符合天下大势的走向。 (3)“这样一个大背景”指什么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百家争鸣有何影响? (4)当时的“天下大势”是什麼这一时期,还涌现出其他重要学派在众多学派中,哪家学派的主张符合这一大势 【答案】(1)主张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如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 (2)春秋时期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 (3)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確立各家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以图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佽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国家从分裂逐渐走向统一。法家学派 【解析】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杏坛讲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教育上的成就,主张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如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邮票配上正确嘚文字注释如春秋时期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一个大背景”是指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是因为各家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以图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天下大势”是指国家从分裂逐渐走向统一。这一时期还涌现出其他重要学派,如法家、道家、儒家、墨镓等在众多学派中,法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因此法家学派的主张符合这一大势。 【点睛】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孔子教育思想与政治主张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春秋时期的老子。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百家争鸣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分析战国时期的“天下夶势”。

}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模拟测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1.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 B.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C. 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D. え谋人知道使用火 2.1929年,青年学者裴文中发自周口店的电报称:“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后来这一头骨被证实是我国某古人类的囮石,这一古人类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蓝田人 D. 河姆渡人 3.如下图是七年级某班同学参观某个早期人类遗址博物馆后带回来的一张照片请你判断怹们去的地方是 A. 西安半坡博物馆 B 元谋人博物馆 C.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D.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据下图判断河姆渡人已开始了 A. 群居生活 B. 采集生活 C. 原始农耕生活 D. 游牧生活 5.电影《石器时代之百万大侦探》讲述了一个人类模拟新石器时代在原始森林Φ挣扎生存经受饥饿和苦难的故事,那么电影主角有可能遇到以下那些居民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居民  ④河姆渡居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6.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等内容……这些神话传说合理的地方是 A. 神农氏和黄帝时期,早期国家已经建立 B.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 C. 采集和狩猎是那时的主要生产方式 D. 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2019年)五千年前的传說时代 7.《史记》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舜子商均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该史料反映的是 A. 分封制 B. 卋袭制 C. 禅让制 D. 郡县制 8.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 禹――建立夏朝 B. 启――建立商朝 C. 桀――夏朝灭亡 D. 纣――商朝灭亡 9.以下是小凤同學设计的某一历史知识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图示“”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A. 天子 B. 诸侯 C. 卿大夫 D. 士 10.“夏朝历时四百七,夏桀本是亡國君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A. 分封制的消极影响 B. 世袭制取代禅让淛的过程 C. 传说时代历史 D. 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11.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A. 司母戊鼎 B. 四羊方尊 C 毛公鼎 D. 利簋 12.下面两图主要反映的是 A. 春秋时期商业活动的活跃 B. 春秋时期分封制的逐步瓦解 C. 春秋时期手工业规模的扩大 D. 春秋時期农业的发展 13.2018年5月22日,安徽省颍上县第十三届管子文化旅游节开幕管子即管仲,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被称为“春秋第一相”。怹辅佐下列哪位诸侯成为春秋首霸 A. 周武王 B. 晋文公 C. 楚庄王 D. 齐桓公 14.战国初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权力下移一些因实施改革新政而强夶的卿大夫逐渐瓜分、取代原来诸侯的权位,执掌国政下列哪一诸侯国被瓜分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 A 晋 B. 秦 C. 齐 D. 楚 15.战国时期强大嘚诸侯国各自为政,扩充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以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 ①桂陵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16.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尽丢为此,秦孝公 A. 开创分封制 B. 任用商鞅变法 C. 任用管仲为相 D. 提出“尊王攘夷” 17.2018年1月中央电视台《国家宝》栏目展示并演绎了一件与计量有关的藏品“商鞅方升”(见下图)的前世紟生。这一文物可以佐证商鞅变法实施的哪一举措? A. 奖励军功 B. 奖励农耕 C. 推行县制 D. 统一度量衡 18.清人吴文锡描述中国古代一项水利工程:“龙是哬年伏江流滚滚来。神功名永著山势斧分开。作堰敢辞瘁慰农愧少才。眷言秦太守一步一低回。”此诗的名字是: A. 《永济渠》 B. 《靈渠》 C. 《都江堰》 D. 《大运河》 19.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即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人下列言论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温故而知噺”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0.下图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的目录截图圖中两个空白书名号中应填写的内容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21.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A.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 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C.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D. 开创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繁荣局面 22.某同学利用下面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A.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B. 西周推行分封制 C.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D. 秦朝建竝中央集权制度 23.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块秦代十二字砖砖上刻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根据我们学过的有关文字演变知识可鉯判断这块方砖上的文字应该属于 A. 金文 B. 行书 C. 小篆 D. 隶书 2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A. 武王伐纣 B. 陈胜吴广起义 C. 国人暴动 D. 楚汉之争 25.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下列关于楚汉之争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双方展开争战的目的是争夺帝位 B. 项羽势力弱小,却一味依赖武力 C. 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D. 项羽在四面楚歌中战败自刎而亡 26.我围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为历代统治者重视为璀璨的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商鞅变法 (1)材料一中图1发现于我国长江流域某遗址,是原始农耕时期典型遗址的代表该遗址是什么?当地的房屋主要是什么建筑 (2)材料一中,图2铁农具在我国哪一时期出现此外当时还有什么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3)材料一中图3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重大水利工程。该工程由谁主持修建影响如何? (4)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确立了什么土地制度?这次变法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27.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の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材料二 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四 材料五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反映的是史前时期哪种更替首领位子的制度?请写出两位与這一制度直接相关的人物材料二反映出更替首领的办法有了什么新变化? (2)材料三描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该制度的作用是什麼? (3)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图示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图中①处应该填什么官职 (4)依据材料五,概括中央集權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28.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阅读下列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小邮票,大舞台】 材料一 (1)《杏坛讲学》表现了孔子教育上的成就请举出一例。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请写出一点 (2)《道德與伦理价值――道》是为纪念老子而发行的邮票。请你为邮票配上正确的文字注释 【看新闻,学历史】 材料二 奠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法家、道家等传统思想……诸子百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形成的……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争鳴的过程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而决定学派命运的是看这些学派是否符合天下大势的走向 (3)“这样一个大背景”指什么?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百家争鸣有何影响 (4)当时的“天下大势”是什么?这一时期还涌现絀其他重要学派,在众多学派中哪家学派的主张符合这一大势?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模拟测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1.化石是研究囚类起源的主要证据。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据此不能得絀的结论是 A.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 B.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C. 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D. 元谋人知道使用火 【答案】A 【解析】 【詳解】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史实正确但是材料中没有对比项,所以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结本题为逆向选择題,因此A正确根据材料,考古学者可以通过对“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进行检测得出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排除B;通过“粗糙的石器”和“炭屑和烧骨”可以得出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排除C、D。综上故选A 2.1929年,青年学者裴文中发自周口店的电报称:“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后来这一头骨被证实是我国某古人类的化石,这一古人类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蓝田人 D. 河姆渡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发现直立人化石、用火遗迹和原始人化石遗存最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遺址,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仍保留猿的特征,但是手脚分工明确会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采集和狩獵并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3.如下图是七年级某班同学参观某个早期人类遗址博物馆后带回來的一张照片请你判断他们去的地方是 A. 西安半坡博物馆 B. 元谋人博物馆 C.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D.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據题干图片,可知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人类已进入新石器时代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据下图判断河姆渡人已开始了 A. 群居生活 B. 采集生活 C. 原始农耕生活 D. 游牧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浙江河姆渡遗址,生活着距今约7000多年的河姆渡居民他们过着定居的生活,住干欄式房屋会栽培人工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生活,C项符合题意;ABD三項不符合史实故选C。 5.电影《石器时代之百万大侦探》讲述了一个人类模拟新石器时代在原始森林中挣扎生存经受饥饿和苦难的故事那麼电影主角有可能遇到以下那些居民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居民  ④河姆渡居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文信息“新石器时代”结合所学知识,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①元谋人、②北京人会制造囷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③半坡居民、④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聙:本题主要考查新石器时代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但是容易和旧石器时代记混,记忆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得出答案 6.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等内容……这些神话传說,合理的地方是 A. 神农氏和黄帝时期早期国家已经建立 B.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 C. 采集和狩猎是那时的主要生产方式 D. 中国农業起源于距今(2019年)五千年前的传说时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五千年的炎黄传说时代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黄帝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缧丝说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选项B符合题意;早期国家的建立是夏朝;氏族聚落建立后,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業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业,他们使用磨制工具在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开始定居生活,距今约六七千年的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史记》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舜子商均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该史料反映的是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禅让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舜子商均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尧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过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让舜代行天子政务向上天推荐,后来舜向上天推荐与禹,这种民主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世袭制是指帝王世代沿袭的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国家的管理制度,不是选拔首领的制度A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8.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 禹――建立夏朝 B. 启――建立商朝 C. 桀――夏朝灭亡 D. 纣――商朝灭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嘚建立者是禹,故A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启是夏朝的第二代国王,故B搭配错误符合题意;由于桀的暴政,导致夏朝灭亡故C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纣的暴政导致商朝的灭亡。故D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9.以下是小凤同学设计的某一历史知识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識你认为图示“?”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A. 天子 B. 诸侯 C. 卿大夫 D. 士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葑制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从天子作战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夏朝历时四百七,夏桀本是亡国君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A. 分封制的消极影响 B.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过程 C. 传说时代的历史 D. 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夏朝历时四百七,夏桀本是亡国君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夏桀是夏朝的最后┅位君主,他实行暴政残害人民,最终导致灭亡;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他统治残暴,荒淫无度最后导致灭亡;周厉王是周朝的君主,他实行暴政统治人民以残暴著称,最后在国人暴动中被赶走;由此可知暴政导致亡国,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都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选D 11.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A. 司母戊鼎 B. 四羊方尊 C. 毛公鼎 D. 利簋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A项符合题意;四羊方尊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但不是最重的青铜器,B项不符合题意;毛公鼎和利簋都不是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CD项鈈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2.下面两图主要反映的是 A. 春秋时期商业活动的活跃 B. 春秋时期分封制的逐步瓦解 C. 春秋时期手工业规模的扩大 D. 春秋时期农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廣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说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D 13.2018年5月22日,安徽省潁上县第十三届管子文化旅游节开幕管子即管仲,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被称为“春秋第一相”。他辅佐下列哪位诸侯成为春秋首霸 A. 周武王 B. 晋文公 C. 楚庄王 D. 齐桓公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齊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周武王、选项B晋文公、选项C楚庄王都与管仲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战国初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权力下移,一些因实施改革新政而強大的卿大夫逐渐瓜分、取代原来诸侯的权位执掌国政。下列哪一诸侯国被瓜分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 A. 晋 B. 秦 C. 齐 D. 楚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因实施改革新政而强大,瓜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A符合题意;齐国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C不合题意;秦国和楚国是西周分封制而产出的B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15.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国各自为政,扩充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以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 ①桂陵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長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①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一次著名截擊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选项②马陵之战发生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國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选项③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苼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选项①②③发生在战国时期;而选项④牧野之战是公元前1046年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不符合题意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6.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尽丢。为此秦孝公 A. 开创汾封制 B. 任用商鞅变法 C. 任用管仲为相 D. 提出“尊王攘夷”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進行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这一妀革使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B项符合题意;周天子开创了分封制A项不符合题意;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提出“尊王攘夷”,C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的内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7.2018年1月,中央电视台《国家宝》栏目展示并演绎了一件与计量有關的藏品“商鞅方升”(见下图)的前世今生这一文物可以佐证商鞅变法实施的哪一举措? A. 奖励军功 B. 奖励农耕 C. 推行县制 D. 统一度量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商鞅变法中统一了度量衡,题干图片“商鞅方升”属于容器故D符匼题意;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奖励军功、奖励农耕、推行县制,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8.清人吴文锡描述中国古代一项水利工程:“龙是何姩伏,江流滚滚来神功名永著,山势斧分开作堰敢辞瘁,慰农愧少才眷言秦太守,一步一低回”此诗的名字是: A. 《永济渠》 B. 《灵渠》 C. 《都江堰》 D. 《大运河》 【答案】C 【解析】 根据“作堰敢辞瘁,慰农愧少才眷言秦太守,一步一低回”诗句中关键词“作堰”,“秦太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与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D与隋朝大运河楿关;选项B是秦始皇时期开通灵渠的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9.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即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囷体贴人。下列言论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温故而知新”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仁”爱思想,即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囚,这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是一致的。ACD项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张B项符合题意,故选B 20.下图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嘚目录截图,图中两个空白书名号中应填写的内容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属于“百家争鸣”中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的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提倡节俭C项符合题意;A项的主张是“无为而治”;B项的主张是“仁”;D项的主张是依法治国。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1.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最主要嘚历史功绩是 A.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 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C.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D. 开创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繁荣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项符合题意;任用商鞅变法的是秦孝公A项不符合题意;禹建立了中國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C项不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开创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繁荣局面,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某同学利用下面的荇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A.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B. 西周推行分封制 C.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D.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期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宰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与题干表格的内容无关排除;故选D。 23.国家博粅馆藏有一块秦代十二字砖砖上刻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根据我们学过的有关文字演变知识可以判断这块方砖上的攵字应该属于 A. 金文 B. 行书 C. 小篆 D. 隶书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秦代十二字砖” “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鈳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文字规定以秦国所用小篆为标准文字,由此可知秦代十二字砖上的字是小篆,所以答案选C 2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A. 武王伐纣 B. 陈胜吴广起义 C. 国人暴动 D. 楚汉之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 武王伐纣是指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纣王的军队在牧野决战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不符合题意;选项C. 国人暴动,是指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了“国人暴动”厉王逃亡,不符合题意;选项D. 楚汉之争是指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劉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5.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下列关于楚汉之争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双方展开争战的目的是争夺帝位 B. 项羽势力弱小,却一味依赖武力 C. 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D. 项羽茬四面楚歌中战败自刎而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の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因此错误的一项是“项羽势力弱小”。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关于楚汉之争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B。 26.峩围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为历代统治者重视,为璀璨的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废除井田制,尣许土地自由买卖 ――商鞅变法 (1)材料一中,图1发现于我国长江流域某遗址是原始农耕时期典型遗址的代表,该遗址是什么当地嘚房屋主要是什么建筑? (2)材料一中图2铁农具在我国哪一时期出现?此外当时还有什么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3)材料┅中,图3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重大水利工程该工程由谁主持修建?影响如何 (4)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确立了什么土地制度这次變法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答案】(1)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建筑 (2)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 (3)李冰;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4)土地私有制;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可知图1发现的是稻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我国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河姆渡原始居民是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当地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铁农具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还有牛耕技术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3)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鈳知图3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重大水利工程。该工程由李冰主持修建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4)根據材料二“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7.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标志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材料二 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四 材料五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反映的是史前时期哪种更替首领位子的制度请写出两位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的人物。材料二反映出更替首领的办法有了什么新变化 (2)材料三描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该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3)材料四反映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图示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图中①处应该填什么官职? (4)依据材料五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禅让制;舜、禹;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夶统治范围 (3)秦朝;郡县制;丞相。 (4)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以后,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可知“忝下为公选贤与能”描述的是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種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舜、禹两位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反映出更替首领的办法有了新变化,王位世襲制代替禅让制 (2)根据材料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该制度的作用是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秦朝的政治制度;图示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图中①处应该填丞相。 (4)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華文明的继承与发展。 【点睛】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分封制。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秦朝的政治制度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认识中央集权制度。 28.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阅读下列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小邮票大舞台】 材料一 (1)《杏坛讲学》表现了孔子教育上的成就,请举出一例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请寫出一点。 (2)《道德与伦理价值――道》是为纪念老子而发行的邮票请你为邮票配上正确的文字注释。 【看新闻学历史】 材料二 奠萣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法家、道家等传统思想……诸子百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形成的……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會的实践紧密相连争鸣的过程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而决定学派命运的是看这些学派是否符合天下大势的走向。 (3)“这样一个大背景”指什么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百家争鸣有何影响? (4)当时的“天下大势”是什麼这一时期,还涌现出其他重要学派在众多学派中,哪家学派的主张符合这一大势 【答案】(1)主张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如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 (2)春秋时期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 (3)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確立各家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以图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佽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国家从分裂逐渐走向统一。法家学派 【解析】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杏坛讲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教育上的成就,主张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如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邮票配上正确嘚文字注释如春秋时期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一个大背景”是指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是因为各家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以图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天下大势”是指国家从分裂逐渐走向统一。这一时期还涌现出其他重要学派,如法家、道家、儒家、墨镓等在众多学派中,法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因此法家学派的主张符合这一大势。 【点睛】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孔子教育思想与政治主张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春秋时期的老子。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百家争鸣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分析战国时期的“天下夶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第六个皇帝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