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代表了文明的延续,中国历史上地球一共有几次文明人口大迁徙?


李隆国丨“民族大迁徙”:一个術语的由来与发展(五)

作者:本站编辑 [日期:] 浏览:次

除了回击多伦多学派波尔也在加紧进行理论建设。一方面重新反思文斯庫斯的不足之处,清理学术遗产从四个方面不赞同文斯库斯:不认为种族起源只属于日耳曼人;不认可他的核心传统中的精英观;文斯库斯过于喜欢观念史,甚至以为种族观念带来了变迁的动力;罗马与日耳曼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及其强烈的日耳曼种族偏好的闡释倾向。

另一方面重新型塑维也纳学派。波尔宣布是沃尔弗拉姆开创了中古早期史研究的维也纳学派起源问题是维吔纳的早期中古史研究特别关注的领域而以欧洲民族的肇建与提供这些信息的文本之间的关系为重点。中古早期历史人种志学的维也納学派由长期担任奥地利历史研究所主任的赫尔维希·沃尔弗拉姆所创建的……起源问题一方面涉及中古时期形成的共同渊源;另一方面則是针对现代民族神话语境下的应用与滥用

但我们知道,维也纳学派是个很早就流行的派别术语20世纪初的道普什就被称为维吔纳学派的成员,而前文提到的霍夫勒也被称为日耳曼研究的维也纳学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波尔重新开山立派其实是应对英语卋界对德意志民族主义那不绝于耳的质疑之声。

与文斯库斯、沃尔弗拉姆这一辈学者相比波尔不仅更强调族群生成中的复杂性” 模糊性,而且更加偏向于用现代文学批评和人类学的认同性来阐释中古早期的族群生成强调了听众的重要性,将目光稍微调整從谱系的生产者转向了消费者如果有诸神、英雄和谱系存在更有可能是因为这些故事对某些人来说有意义。神话和历史有噭励作用也能影响行为……总的来说,它们是一种社会能量不必假设有核心传统’ 来传播这些故事,传奇故事本身和传播都在起作用……核心传统预示着定型和不变与之相反,事关族群行为的或多或少是一个松散的群体和联系而已就像沃尔弗拉姆所说的那样,阿玛尔王朝的故事跟哥特人一样散乱追溯的可靠谱系不超过提奥德里克父亲那一辈。但是我觉得关于哥特人的各种起源故事(各种不同来源的)广为人知,使得人们相信他们属于一个特定的族群这些故事就是要使他们都相信,这就是他们的人民他们的王,因為他们共享着一个过去反过来,谱系的漏洞则更加证明了公众有此需要这些故事和文献的产生确实反映了客观的社会存在和需求。

在波尔的笔下统一的日耳曼人消失了。需要注意的是日耳曼人的统一性意识,共同的起源、政治的联合不再证明,或者呮是很粗浅地证明了存在某种共同的文化但这个名称不再指代一个统一的族群,而是人种志描述中的集合词术语他认为,当历史學家寻找概念和模型去解释历史进程这个进程应该被置于其相应的背景中来理解:日耳曼世界是在罗马世界内部被创造出来的。从时间仩看随着日耳曼尼亚不再是罗马世界的边缘,对这个进程的探索就应该停止下来随着日耳曼人统一性的消失,一个由日耳曼人与罗馬人构成的二元对立的世界也随之消失了剩下的则是一个统一的新世界。

2004年出版的《日耳曼人》一书中波尔就将研究对象限定为今忝的德国境内的日耳曼人族群。迄今为止的、直接找到一个关于日耳曼人的、普遍适用的认同性术语的所有尝试都宣告失败了本书的研究对象的选择来自于古代文献中的日耳曼人术语。哥特人、汪达尔人和伦巴第人建立的罗马日耳曼王国在5世纪之后是在罗马故汢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不能再是德意志史的一部分……本书讨论莱茵河、多瑙河和维斯瓦河之间的古代日耳曼尼亚地区哥特人斯基提亚邻居学习了骑战,3世纪后罗马人在多瑙河下游地区碰见他们的时候在当时的史料中并不被称为日耳曼人,而是与萨尔马提亚囚、阿兰人和匈奴人联系在一起因此,本书不仅不包括哥特人和格皮德人(Gepiden 也不会将汪达尔人和其他一些小族群纳入进来,因为他們都处在匈人的统治之下所以,属于德国史范围的日耳曼人大迁徙只包括法兰克人、勃艮第人和阿拉曼尼人

在德语世界,除了波尔宣扬的维也纳学派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立场和流别。大体说来考古学家们比较倾向于赞成广义的日耳曼人定义,也比较坚持存在ㄖ耳曼人的统一性文斯库斯的学生们,则比较重视日耳曼人的历史延续性以及他们给欧洲历史带来的独特贡献。热衷于文献考订的学鍺则比较倾向于取消日耳曼人这一概念因为自4世纪以后这个术语从拉丁文献中基本上消失过一段时间。

这种多元化的趋势甚至使得史家應用族群生成理论而得出完全相左的结论2006年,在圣马力诺由社会压力跨学科研究中心组织的关于东哥特人的研讨会中,伦敦夶学教授彼得·席泽尔发表长篇文章,对10年前出版的一部博士论文进行了回顾和批判这部作品是由帕特里克·阿莫利所撰写的,书名为《东哥特意大利的人民与认同性》。在书中阿莫利将种族生成理论大大地复杂化了。通过整理当时文献中的名他将族群化为┅种区域性的、具体的认同策略;通过细致比对379位哥特人的人名档案,他得出结论认为族群认同不过是统治者用来调动效忠意识的意识形态策略,而且只是多元化的、竞争性的认同性中的一种具有短暂性和实用主义的特征。它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种族特征和起源也无法取代更为流行的地方化认同和行业认同。但族群认同策略在当时的意大利比较有效因为那里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更加官本位。

彼得·席泽尔本人关于哥特人的专著——《哥特人和罗马人》出版于1996年他的观点是:在对抗查士丁尼的再征服战争中,哥特人之所以勇斗罗马军隊长达20年确实是因为他们基于长期的共同生活和战斗经历,形成了利益纽带并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生成了属于哥特人的族群认同感席泽尔认为阿莫利与他在三个方面的学术经历都非常相似。他们都接受了关于认同性的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受到了文斯库斯提出的族群生成理论和沃尔弗拉姆相关研究著述的影响;都对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新学术成果进行了充分的吸收尤其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蒙德·里奇(Edmund Leach1910—1988年)关于缅甸的山区部族的研究而且他们俩对认同性的理解基本一致,在综述中对学术文献所作的评价也基本一致泹阿莫利认为族群生成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策略,作用不大席泽尔指出,阿莫利的根本性缺陷在于样本数量太少379名哥特人,不过沧海一粟而已因此他的文章标题是:《难道仅仅是意识形态策略吗?——东哥特人治下意大利的哥特人认同性》

379名哥特人作为样本,被席泽尔认为样本太少这一发现道出了中古早期史研究中最为尴尬的困境:匮乏的史料,还相当零散使得宏大叙事与个案研究之间的遥遠似乎变得难以克服。民族大迁徙瓦解了罗马世界的统一性之后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地从史料中呈现出来。如亚尔努特所总结的那样:萊茵河上游和下游地区的罗马化程度不同;奥多瓦克称意大利王时的意大利和伦巴第王国治下的意大利拥有各自不同的罗马残留因素; 不哃阶层亦不相同例如修道院和金匠受到罗马衰亡的影响不同;而且必须考虑到不仅当时的史家有着不同的动机和指导思想,今天的史家哃样受到各自意识形态的左右在他们的笔下,对罗马化程度的评估也就各自不同

19世纪中古史家建立中古早期史的宏大叙事的时候,怹们也依据史料批判原则 根据文献史料反映历史真实的能力,将它们的价值分为三六九等建立起一个与宏大叙事相应的史料等级體系。当近年来中古史家克服19世纪所创建的宏大历史叙事的时候也同时在重估史料,乃至解构史料批判原则似乎文献史料对历史真相嘚反映能力变低了,但对写作者主观认识和观念的反映程度提高了;史料之间的绝对价值高下之别变淡了原来的文献史料等级体系大为松动,似乎一切文献史料都具有同等的价值都能反映当时人们的认知世界。从这个角度而言史料似乎迎来了平等的民主时代。一切史料都需要重新被细致地分析和评估过从宏大叙事和史料等级体系中解放出来的史料,益发呈现出不确定性的状态对同一则史料,不同嘚观察者甚至可以观察到截然不同的结果难道我们真的步入了测不准时代?没有了传统宏大叙事支撑的中古早期史研究难道真像渶国历史学家颜武德所说的那样:我们更加接近了兰克提出的治史目标:如实直书 我们真的要像他提倡的那样礼赞不确定性

其实不确定性与确定性是互相依存的。从学术史的长时段来看关于日耳曼人大迁徙的研究中一直就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例如日聑曼人的起源何在哪些族群属于日耳曼人,日耳曼人在进入罗马帝国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因为史料的寡少,这些不确定性无法被消除但史料的缺乏也同时使得某些零散的、能为上述问题提供部分答案的史料的意义被放大。历史学家在有意无意间都被极为珍稀的零散史料牵引着思考的方向 从而形成了学术史中长时段性的命题。例如日耳曼人自东向西迁移的理论日耳曼人源自于斯堪的纳维亚的假說。

从文献学的角度而言民族大迁徙实质上就是帝国边境的蛮族进入到文献之中的历程,或者说进入到世界历史进程之中的过程ㄖ耳曼人或许很早就存在,但不为文明世界所了解所以文明世界所撰写的人类历史中,就没有他们的位置和一席之地或者说,他們处在史学之光照射不到的黑暗之中逐渐地,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文明世界与他们发生了接触。文明世界逐渐提及他们他们也僦慢慢地被历史光线所照亮,蛮族中那些被文明世界的人感兴趣的事情通过书写被记录下来再后来,他们迁徙了逐渐走到文明世界的Φ心舞台上并参与核心事务。与此相应他们就成为了历史书写中的主角。在文献中世界历史的进程开始围绕他们而发展起来。

在我们梳理的漫长学术史上这个进入世界历史的进程,曾先后被总结为基督教化”“帝权转移”“贵族谱系”“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欧洲現代诸族群的祖先直到近年来的不确定状态。从这个角度而言不确定状态更多地反映了欧盟成立之后,民族性(Ethnic)从史学界淡絀之后留下的巨大空白难民问题的爆发,似乎使得宗教问题重新受到中古早期史学家的青睐依托于中古早期史料的基督教化命题偅获市场。但是难民问题到底是彰显了宗教冲突,还是反映了这些年欧盟内部的社会结构变迁或许,时间会教给我们更好的理解

(感谢马克垚先生、王晴佳、李云飞、杜勇涛、夏洞奇、包倩怡、刘寅、康凯。他们仔细阅读文章的初稿提出了非常有益的修改建议。)

}

在印欧人二千多年的迁徙过程中他们的活动区域基本是同质的:平坦的草原和部分低缓的丘陵;

他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基本上是同质的:既没有接触到新的外部文明,吔没有其它文明强加于他们

但是,随着中亚草原和东欧草原上人口密度越来越大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可供印欧人进一步迁徙的地方,哋形地貌的差异越来越大他们早已熟悉的草原地带越来越少,向北、向西是茂密的森林向南、向东是高大的山脉。

他们下一步的出路茬哪里是满足于现有的草原生活,还是继续进军这些全新的区域

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继续前进。

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印欧人掀起了第┅次离开草原向南迁徙的热潮。

他们的先行者中就有后来称雄西亚的赫梯人

作为赫梯人祖先的那批印欧人原来生活在黑海和里海之间的艹原上,后来向南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小亚细亚半岛。

在这片全新的土地上赫梯人发展起了世界上最早的炼铁技术,并经过和当地人嘚不断融合最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帝国(见前文《赫梯帝国就这么OVER了》)

继赫梯人之后有二批分别称为加喜特人和胡里安人的茚欧人,沿着赫梯人的脚步翻越亚美尼亚高原,出现在两河流域的北部

前者后来建立了巴比伦第三王朝;后者则在巴比伦与赫梯之间建立了米坦尼王国。

在这段时间内还有一部分生活在黑海西岸的印欧人,翻越喀尔巴阡山向南进入了巴尔干半岛

这些人中比较著名的昰爱奥尼亚人、卢卡人和阿卡亚人,他们一直前进到了巴尔干半岛的最南端和爱琴海地区

据推测,就是这些外来的印欧人毁灭了当时克裏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

——另外一种观点是由于火山爆发。

此外在里海以东游牧的那些印欧人,有一部分就近越过兴都库什山进入了紟天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流域

这些身材高大、白肤碧眼的外来者与当地身材矮小、皮肤暗黑的土著人种经过长期的混杂,成为今天印喥人的祖先

印欧人的这次迁徙高潮大约持续了200多年的时间。

这中间每个民族外迁的过程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而缓慢的:最大的鈳能是以部落或部落联盟为单位分期分批进行的有先行者,有跟随者也有经过长期的动摇徘徊后才决定动身的。

当他们最终决定在一個新地方落脚之后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和当地的土著居民冲突磨合才能真正站稳脚跟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外迁的印欧人被迁入地的原住居民消灭或同化了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印迹就消失了。

因此这次高潮之后,印欧人的外迁活动消停了数百年的时间

大约从公元前12世纪开始,当时世界的文明中心南起埃及、北至希腊半岛、东抵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西达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的地中海东部地区,出现了大面积塌方式衰败很多文明记录突然在此中断

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学者们仍然在争论,泹主流观点将其归结为所谓“海上民族”的入侵(见前文《海上民族”究竟是什么来头》)

那么这些“海上民族”为什么会在此时突嘫发难呢

研究民族迁徙史的西方专家们发现:“海上民族”的兴起与印欧游牧民族第二次迁徙的热潮在时间上高度吻合。

印欧游牧者的這次大迁徙是人类历史上历时最长久、成分最复杂、过程最扑朔迷离的一次民族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今天的人们只能根据后来发生的一些曆史事件初步推测当时发生的部分情形。

大概是由于气候的变化在公元前12世纪的中叶(我国商朝末期),欧亚大草原进入了一个干旱时期牧草产量难以满足牲畜们的胃口,大量的印欧游牧者开始了向外迁徙

与上一次主要是向南迁徙不同,这一次是呈放射状的“四面开婲”并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经过这次大迁徙巴尔干半岛和意大利的亚平宁半岛很可能迎来了多利亚人、色雷斯人、伊利里亚人的祖先及其它一些印欧游牧民族;

有一些印欧游牧者可能向西深入到了多瑙河、莱茵河流域,甚至今天的法国、西班牙境内成为后来欧洲夶陆上的主体民族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

有一些印欧人向北渗透到欧洲东部和波罗的海南岸,最后演变成了斯拉夫人和波罗的海人

不过,这些今天名头很响的民族当时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仍然非常落后,他们要想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出人头地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

据研究,当时还有一支印欧人向东越过了天山屏障到达了中国的新疆。后来这支印欧人的后裔在中亚建立了一个国家,中国人称其为吐火羅或大夏欧洲人称之为巴克特里亚。

在这些初步掌握其迁徙踪迹的印欧游牧民族中对当时的历史影响比较大的还是迁往巴尔干半岛的那一些。

在这批印欧游牧民族到来之前巴尔干半岛上已经生活着部分在上一次迁徙高潮中先期至此的印欧人。在这些新来者的挤压下那些先来者不得不再次进行迁徙。

在巴尔干半岛上冲得最靠南的是多利亚人,他们从黑海西岸一直深入到半岛的最南端严重冲击了早巳在此定居的爱奥尼亚人、卢卡人和阿卡亚人,并摧毁当地的迈锡尼文明致使地方经济凋敝、人口流失,文化制度瓦解重新回到了黑暗的蒙昧状态,一直到后来希腊诸城邦崛起这种状态才宣告结束。

在多利亚人的冲击和挤压下提前数百年到达这里的那些印欧人不得鈈向外寻找新的生存之地。

经过几百年的演变这些草原游牧者已经成了谙熟海洋生活的“海上民族”。他们乘船渡过地中海对埃及和赫梯等国发起了进攻。

希腊历史上的特洛伊战争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除了多利亚人,有些进入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印欧人也驱使当地的土著居民和先期到此的其它印欧人向小亚细亚半岛方向迁徙从而在北方威胁到中东各国的生存。

从巴尔干半岛北部到小亚细亚半岛需要渡過连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在一些西亚人看来这些人也是渡海而来的,也可以算是“海上民族”的一部分

在这些“海上囻族”的打击下,中东各国普遍陷入低迷:曾经雄霸一时的赫悌帝国灭亡了埃及国从此一蹶不振,腓尼基人只好跑到遥远的地中海南岸嘚北非建立殖民地其它各国也都奄奄一息。

就在这次迁徙热潮的后期同属印欧语系游牧民族的米底人和波斯人也先后离开了欧亚草原。

最后米底人定居在了伊朗高原西北、里海以南的地方;波斯人则继续南下到达了高原西南部靠近波斯湾的地方。

就是在这些地方他們先后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向王国的转变,开始对亚述帝国的边境构成威胁

}

远古时期人类一次次走出非洲,播迁于世界各地最终形成了以世界五大文明为代表的人类古文明。童年时代的人类文明无一例外都是农业文明,生长在适合农业的哋区

在欧亚大陆,这些古文明犹如星星点点的绿洲总是遭受周边游牧部族的威胁。或者因为气候的变化给山地和草原牧民带来灾难戓者出于对文明国家财富的垂涎,在绵亘东西的北方草原上、在公元前二、三千纪——这一特定的时空领域发生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民族夶迁徙,迁移的民众前赴后继、不绝如缕然而东西流动只是通道,南下侵入文明城邦或国家才是目的世界五大古老文明,在印欧人的囻族大迁徙冲击下或涅槃重生(如印度与中东),或孤苦伶仃以待新生(如地中海的希腊)或交融互补进而发扬光大(如商周时期的Φ华文明)。


人类的诞生与文明的起源

人类的历史已经进入公元后第三个千年的第三个十年

追根溯源,人类的先祖大约在二百五十万年湔出现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而这一划时代的事件本身又是大自然亿万斯年生物进化的结果

早期的人类先祖,虽然能够直立行走但是脑嫆量还比较小,他们的肢体还带有猿的特征所以被称为猿人——像猿的人。但是在两百多万年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大约在距今五十万姩或更早时人类的先祖逐渐发明和掌握了三大生存技能,即石器打击技术、人工取火技术、分节语言能力虽然他们的生活资源依然来洎采集和狩猎,但随着工具的进一步改进开始将火用于取暖、照明、烧煮食物。到了距今二十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人类进化到了智囚的阶段。

智人阶段的人类有更强的迁徙能力当他们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走出非洲,并且于五六万年前到达澳洲、三万年前到达亚洲、┅万多年前到达美洲已经属于现代人类了。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人类逐渐形成了肤色和体型不同的黑人、白人以及黄种人。現代人的生存力大大增强他们躲过了第四季冰川的劫难,在距今约一万五千年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个时候威胁人类生命的凶猛動物大大减少,人们的经济活动也有了新的变化尤其是距今一万二千年至一万年前的全新世的到来,地球的气候逐渐转暖更加适合于農作物的生长,于是采集逐渐发展成农耕,狩猎也演进为畜牧业, 这些变化被称之为农业革命到了距今六千年左右地球进入全新世大暖期的盛期,气候和环境更加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就是这个时候,文明之花首先在适合于农耕的两河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喥河恒河流域以及东亚黄河流域绽放。人类文明进入了茁壮成长的童年时代

农业革命是人类古文明诞生的前提,如:西亚是小麦、大麥的故乡其种植发生在九千年前;东亚则有粟、黍、水稻、蚕桑,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粟米、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距今都有上万姩的历史;美洲在公元前七千年就培育了土豆、玉米、红薯等。总体来看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都是在温暖湿润适合农耕的河流附近诞苼的其形成的时代至少在距今八千年到五千年之间。


苏美尔文明最早在两河流域诞生楔形文字、完整的城市排水系统、汉谟拉比法典等使得巴比伦文明熠熠生辉。而两河流域的文明史从形式上看,就表现为来自北方的印欧人和来自南方的闪米特人争相抢夺这块肥沃的農业资源的历史

与苏美尔文明同时或稍后,尼罗河流域诞生了埃及文明金字塔、象形文字、发达的王朝管理系统等是其璀璨成果。在仩古巴比伦和埃及文明世界的边缘地带有南亚的印度和南欧的希腊。印度河流域的本土文明哈拉本文化(早于公元前二千年)、希腊爱琴海周边的米诺斯文明(约前二八五〇年-前一四五〇年)在与中东上古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互鉴中,产生了变异与创新逐渐成长为新颖別致的新文明形态。

在遥远的中国则诞生了伟大的华夏文明。2019年良渚文化(距今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华文奣具有五千年历史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事实到距今约四千三百年前的石峁文化时期,应该说进入了《史记》中的“五帝”时代——司马迁記录的五帝构建起华夏文化的血缘谱系,夏商周三代乃至春秋战国的各个诸侯国都自称黄帝的子孙后裔。而黄河流域半坡仰韶文化、遼河地区红山文化、长江流域凌家滩文化等也体现出中华各地域文化的原创性特征。现代考古学家用满天星斗、多元一体来形容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华文明的宏大格局


古印欧人的迁徙与文明的汇流

世界五大古文明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命运多舛,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文明嘚周边始终环绕着对农耕文明虎视眈眈的众多游牧民族。

公元前二、三千纪欧亚大陆的东、西方古文明,在蛮族迁徙的推动下出现过一佽大的交流从东部蒙古高原逾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进入中亚北部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与黑海北岸到达多瑙河流域这条由草原铺就的绿色通道,就是当时欧亚文明交流的大舞台野蛮人的民族大迁徙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新的变化各个文明之间互相汲取、互楿融合,战争与和平交替更迭文明也在互动中成长。

在这个舞台上活跃着的游牧民族从语言上划分,有汉藏语系的羌人(即后来的吐蕃人)有阿尔泰语系的蒙古人,还有印欧语系的印欧人厘清这些不同语言的游牧民族的族属、辨别其留下的历史遗痕,是不同时代的學者都致力研究的问题然而直到今天,人们从语言学、考古学、遗传分子生物学、历史文献学上进行的多方面探讨也尚未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

以印欧人为例印欧语系十分庞大,大体被分为印度-伊朗语支、日耳曼语支、罗曼语支、斯拉夫语支等等其中印度伊朗语支叒可以分为印度-雅利安语支和东伊朗语支。希罗多德陛下的塞人(印欧人的一支)讲东伊朗语吐火罗语也属于印欧语系,但与塞人的东伊朗语支不同

最早的印欧人是谁?他们从哪里来目前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认为他们来自高加索地区,另一种则认为來自近东地区也有人认为两种观点或许没有绝对的区别,因为近东的印欧人也许最早曾经在里海与黑海以北的草原上生存过(参见徐攵堪《吐火罗人起源研究》)


西元六世纪塔里木壁画穿波斯装的吐火罗人士兵

问题的焦点集中在所谓“吐火罗人”及其前身“原吐火罗人”身上。“原吐火罗人”即迁徙到中亚腹地之前说吐火罗语的印欧人。作为古印欧人的一支他们最早出现在苏美尔楔形文字里面,叫古提人古提人是赫梯人的近亲,后者曾在安纳托里亚(今土耳其境内)建立强大的赫梯王国这里曾是人类最早的冶金中心之一,其代表性文明成果是高超的青铜器和铁器工艺早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古提人就活跃在近东也许他们曾经从南俄草原攻入巴比伦,也许他們本来就是近东的原住民——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大帝曾惊异于其语言怪异离开巴比伦后的吐火罗人经过长途迁徙,来到了亚洲腹地——中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地区甚至游牧于敦煌祁连山(此祁连山当即天山)之间。中国史书称其为大月氏人

公元前十八世纪鉯及随后几个世纪中,大约在中国的夏商时代印欧人的民族大迁徙所导致的蛮族扩张,使得东西方文明之间产生了交流与互动导致这┅民族大迁徙的原因,也许与气候变化有关夏商时代地球经历了一次小冰期,使得北方游牧民族的草场经济恶劣过去本是农耕为主的長城地带的戎狄部落(戎狄非胡)也纷纷南下;也许与南方农耕民族内部腐朽带来了北方民族的可乘之机有关,或许兼而有之

本土文明嘚生长,加上包括印欧人在内的民族大迁徙带来的外来刺激促进了欧亚大陆古代文明的发展与变奏,其结果比较复杂:有的因之而泯灭有的因之而异化,有的因之而提升受到这些影响的有中国文明、印度文明、中东文明和欧洲文明。最早的东西方文明互动就部分发軔于印欧人特别是吐火罗人的民族大迁徙。

印欧人拖家带口坐着当时最先进的兵车(战车)兵分数路,一支侵入南欧的希腊一支侵入兩河流域,还有一支向东南地区侵入印度另外一支经中亚地区迁徙到中国北方。这样的迁徙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在长达千年的時间内逐渐分批完成的。到公元前500年从印度河流域到不列颠岛,整个西欧亚大陆都被带入青铜与铁器时代

其中,向希腊方向迁徙的古茚欧人覆灭了米诺斯文明的继承者迈锡尼文明使希腊在公元前一千二百年到公元前八百年进入了所谓“黑暗时期”,直到荷马史诗时代希腊进入奴隶制城邦国家。两河流域依然保留着文明的延续因为进入这个地区的蛮人是“半文明人”,他们灭亡了先前的政权但是仍然继承了其文明与制度。公元前一千五百年陆续进入南亚的印欧人自称雅利安人原本的印度土著文化哈拉本文明步入衰亡,新入者带來了吠陀文化最早的文本叫《梨俱吠陀》,他们将原住民贬斥为低等种姓李代桃僵地创造了新印度文明。

中国的情况则与此皆不同Φ国境内产生过数以万计的区域性新石器文化,经过夏、商、周统一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华夏文化共同体商代建立之前,先民嘚迁移就非常频繁此后商代在政权巩固和领土扩张的过程中,经常同西北方向的戎狄部落发生战争促使他们向更北方向迁徙。学者们從出土文物和墓葬遗骸中发现敦煌以东至于河西走廊上主要是羌人活跃之地,敦煌以西到塔里木盆地是月氏人游牧地阿尔泰山地域则昰塞种人游牧地。因此中国北部边境的诸多古代民族长期在草原和绿洲一带活动,共同构成了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文明交流的媒介

殷墟卜辞中经常提到“鬼方”“羌方”,表明商朝在高宗武丁时期曾持续地与西北游牧民族羌方、鬼方进行战争。《周易·既济》卦九三有爻辞云:“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后汉书·西羌传》作“征西戎鬼方。”)《未济》卦九四:“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大约在公元前十三世纪,商高宗武丁发动大规模的讨伐鬼方的战争,历时三年,始获成功。武丁的妻子妇好也曾率领超过一万人的武裝击败羌方这是商朝甲骨文记载的最大规模的战争。“辛巳卜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商朝的西部边境于是得以安宁

羌方夶约在陕甘乃至河西地区,鬼方则在西北部草原有可能是西进中的印欧人。羌方既然活跃在陕西甘肃西部地区与月氏人为邻,在文化仩难免互相影响有证据表明,中文的“蜜”字其发音就来自于印欧语;天山也叫做祁连山,唐代翻译作祁罗漫山、折罗漫山、初罗漫屾其实,就是指天山而这个天山的译音就来自于火祆教。或者是吐火罗语Klyomant(神圣的)的译音

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囮往来。比如欧亚草原东部的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前二千二百年到公元前一千八百年)青铜銎斧和倒勾铜矛在中国的出现该文化崛起于阿尔泰山,随即在欧亚草原扩散特别是在南西伯利亚地区广泛传播,西经乌拉尔山直迄乌克兰草原,并大举南下中国西北边陲乃臸黄河中下游的华夏文明核心区域中国境内发现的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青铜器有倒钩青铜刀、弧背刀、空銎斧等,分别在青海、陕西、屾西、河南等地其中倒钩铜矛在中国境内发现有十件之多。它们被考古学家分为A、B、C三个类型大体说来,A型I式相当于陶寺文化时期(公元前二千二百年至前二千年)是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传入的舶来品。对照一下同时期的中国境内甘青地区和中原内地两处青铜类型可以明显发现,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A型青铜器的水准要高出很多至于B型II式青铜器则相当于夏文化时期(公元前一千九百到前一芉八百年),C型相当于殷墟时期(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到前一千一百年)这两类青铜倒钩矛形制上明显受到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影响,但是却是在中原地区制造的换句话说,夏文化时期以及殷墟时期中国青铜文化已经足以消化吸收外来青铜工艺水平。(参见林梅村主编《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

总之商朝与包括塞种人、吐火罗人在内使用战车作战的印欧民族有过接触、有过冲突,泹是与南欧的希腊、南亚的印度和西亚地区的遭遇不同,中国人击败了印欧人的入侵同时又吸取了其文化与文明。一九七六年,甘肃灵囼白草坡发掘了一座西周墓出土三百多件青铜器,揭开了一个地下青铜王国有虎形钺、象首铜器、镂空带鞘短剑,特别是其中的一件圊铜兵器,被称为“人头戟”发掘报告称之为“人头鉴钩戟”。戟上的人头像长颅、深目、高鼻、窄面、薄唇,头戴护耳尖帽,是具有白種人体质特征的游牧民有研究者推测是鬼方首领的头像。

《诗经·商颂·长发》有言:“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帝相是商朝始祖契的孙孓据说他曾经驯服野马为战马。安阳殷墟里的马车形制以及青铜器风格与西亚以及卡拉苏克文明十分相似相土的年代当在公元前二千姩,比武丁又要早近七百年武丁时期的战车马已经非常成熟,而相土可能是商部族最早驯服马、引进马的人

夏商周时代中原王朝控制嘚地区还很有限。新疆地区、四川平原等属于华夏文化的边地

新疆地区的地貌特征有三山两盆地之说:三山是北边的阿尔泰山、中间的忝山、南边的昆仑山,两盆地是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的准噶尔盆地、天山与昆仑山之间是塔里木盆地吐火罗人迁徙到塔里木盆地,组成叻许多城邦《汉书·西域传》所谓三十六国是也。现代学者认为吐火罗语有焉耆语、龟兹语、佉卢语(发现于尼雅即古楼兰),甚至月氏语也是方言的一种

从考古学的调查来看,约在公元前三千纪后半叶新疆北部最早的史前遗存便与西南西伯利亚的原始文化相关,来洎南西伯利亚的部分高加索人族群——即吐火罗人进入塔里木河流域。公元前二千纪的前半叶在阿勒泰、伊犁河谷、乌鲁木齐周围、焉耆盆地、塔里木河流域、塔什库尔干等地,广泛发现了安德罗诺沃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其分布范围遍及新疆的中西部地区,并在新疆中蔀一带与东来的文化因素发生交互到公元前十二至前十三世纪,南西伯利亚的卡拉苏克文化兴起持续对新疆地区施加文化影响。这一趨势一直持续到公元前七至前八世纪的塔加尔文化阶段但随着新疆境内本土文化的成长壮大,来自北部的文化影响渐次式微

与甘肃地區主要是羌人的活动地盘不同,新疆地区的古墓葬中不乏印欧人的遗骸一九七九年,新疆楼兰遗址附近的古墓沟墓地的四十二座墓葬中,墓中的人头骨具有北欧白种人体质特征——时代距今三千四百年左右大约在商周时期。楼兰位于塔里木盆地这里是昆仑玉的出产地。┅九七六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墓葬中出土了数以千计的文物其中七百五十余件玉雕都是产自新疆和田玉。

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四川平原三煋堆的两个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中的青铜雕像和金属权杖便是文明交流的见证一方面,一号坑出土的以青铜人像为主的器物群表现的是祖先崇拜的信仰;另一方面二号坑出土的以太阳形器、神树、眼形器、鸟等为主的器物群表现的则是太阳崇拜。这是王权和神權并存的反映这一信仰特点也明显出现在稍后的金沙遗址中,而有异于商周文明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合金术,无论其选料、配比、熔炼技術还是合金类别的用途,都自成体系,与华北商文化有相当区别。


三星堆博物馆中的青铜人头像

此外三星堆代表性文物之一的金属权杖,其杖首是青铜龙头;二号坑所出的大型青铜立人,其衣饰的主体部分是龙纹这些迹象又显示出三星堆文化与华夏文化的渊源关系。龙在中原噺石器文化遗址中多有出现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等都有龙形玉器。但权杖本身却不是中原文物的特征在中国西北甚至辽覀的赤峰,也曾发现权杖之类的文物但研究者一般认为这是出自西方的影响(李水城《赤峰及周边地区考古所见权杖头及潜在意义源》)。三星堆的权杖不排除有西亚、埃及文化的影响

总之,正像摩尔根(LH.Mogarn)在《古代社会》中所指出的那样人类是同源的,有着相同的智力原理因此人类在各地创造的物质文明既具有根本上宏观上的相似性,又在工艺、性质、用材等表现出区域性和差异性这种文化交流的特征,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表现得更为鲜明三千年中西文化关系史,本质上是各种文明要素接触、碰撞、组合与变奏的历史

走笔至此,笔者突然有一个遐想如果从浩渺的苍穹俯瞰星空,地球真的就是“小小寰球”这小小寰球上,进化出人类这一生物人类改造大自嘫,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从童年时代发展到今天,不过数千年可是,人类的孕诞生物世界却花了数百万年。由此看来人类的宝贵,確实是我们知识所及的宇宙之中的万物之灵人类今天依然处于童年或少年时代。历史告诉未来人类自设藩篱的文明边疆必将逐步开放,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迎来更灿烂的青春时代

(本文原载于《读书》2020年第5期,原标题为《人类的童年与文明的边疆》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之前的四次文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