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本色倒数第二段儿作者引用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的例子,为了说明什么?

“气”与中国乡土本色的社会行動——一项基于民间谚语与传统戏曲的社会学探索

  原载《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提要:气是理解中国乡土本色的社会行动的一个独特概念本文利用民间谚语与传统戏曲等材料,对气在乡土中国的内涵进行了解析作者认为,气在乡土传统中是一个具有较大弹性的范疇它是中国人在人情社会中摆脱生活困境、追求社会尊严和实现道德人格的社会行动的根本促动力,是融汇了本能与理性、道义与利益嘚激情其具体含义从一种需要被克制的激情到一种可以迸发的激情、再到一种自我执法的义气,构成了一个续谱其中,以忍御气是主鋶以气立人是补充,任气行侠是特例

  关键词:气;乡土本色;以忍御气;以气立人;任气行侠

  *本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划项目“弱势群体的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研究”(06JA840020)的阶段性成果。本研究也得到中国政法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的资助感谢沈原、周飞舟對本文提出的有益的批评。

  关于传统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研究远有民国社会学家的开山,外有华人社会学家的接续近有本土心理学嘚兴起,其成果不胜枚举其中关于“面子”、“人情”与“关系”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已为国内外学界所公认(例如胡先缙,2004:40-62;黃光国2004;金耀基,2006:60-81;翟学伟2005)。这一系列研究有着一个似乎不争的共识:尽力维持人际之间表面的相安无事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个显著特征。

  然而传统中国人真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愿或不敢去撕破脸面、直面冲突吗?忍耐和掩饰矛盾真的是传统中国人之間惯常的相处之道吗这个问题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比如费孝通(2006:45-48)在《乡土中国》里提出的中国是“无讼”社会的说法固嘫基于对中国礼治文化的敏锐洞见,但是这个说法尚缺乏足够的史料考证。海内外关于中国法制史的一些研究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说法的反面:明清以来健讼之风日盛(夫马进1998:389-430;黄宗智,1998;邓建鹏2006;徐忠明,2007:44-72、114-177)又如,我们在民谚里经常能听到“和为贵”、“忍为上”、“气大不养人”的说法然而,同样在民谚里我们也能找到“以直报怨”、“人活一口气”那种与此似乎相反的说法。

  因此我们关于传统中国人社会行动的思考,就不能想当然地以对息事宁人的执着为前提中国社会不仅存在各地民风的差异,而且即使是同一个地方、同一群人甚至同一个人,也是有的时候会努力避免冲突另一些时候又不畏正面对抗。故而问题就在于:传统中國人求取安宁与直面冲突的机制及分界点何在?就此我们的分析仅仅停在中国人的面子和人情上是不够的。

  我曾在研究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集体行动时发现不少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并不完全是基于利益冲突而在相当程度上是基于一种伦理的紧张或人格的冲突甚或情绪的爆发。许多积极分子说他们之所以参与行动只是因为“咽不下这口气”(应星,2007)我称之为“为气而斗争”的图景,以區别于西方社会常见的“为权利而斗争”的图景另有学者发现,“为气而斗争”的图景不仅常见于农民与基层政府之间而且也常见于村庄内部的人际关系。今天的人们似乎气性越来越大日常生活中也弥漫着乖戾之气(陈柏峰,2007)这些发现把我的兴趣引向气在中国乡汢传统的体现。一面是“人争闲气一场空”另一面是“不蒸馒头争口气”——气也许正是理解传统中国人求取安宁与直面冲突的一个重偠枢纽。而只有理解了传统中国人这种社会行动的微妙之处才能深刻理解当代中国人在气性上的变化。

  气在中国社会的指涉极其繁雜我在此无法详加辨析,只能根据本文的旨趣离析出“气”在三个层面的用法。在最一般的层面上气既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较为抽潒的本原性范畴,又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用语进一步地,在气指涉的日常生活层面它既是一个与社会行动主体无甚直接关联的客体运勢概念(比如,日常生活中会谈及的经济形势“景气”与否、一个人是否有“运气”等等),又是一个与社会行动者的主体特征直接相聯的社会行动范畴再进一步,在气作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动范畴层面它既是一个主要由个体人格心理偏差所导出的社会行动范疇(如“喜欢斗气”、“小气”、“负酒使气”这些说法所揭示的偏执、狭隘的个体性格特征),又是一个主要由复杂的社会与文化因素所导出的社会行动范畴尽管所有这些层面的区分都不是绝对的,每个层面上的因素都会相互影响但要把气建构为一个可用于社会科学汾析的对象,就必须澄清这些层面的差别本文所研究的气,非常明确地定位在以上这三个层面的后一面向也即对具有中国乡土社会本銫、作为社会行动促动力的气的研究。

  为深入理解气的中国意蕴还需简略地对比西方的相关概念。我们先对西方的相关概念史做一勾勒西方最早的一个相关概念应属柏拉图的thymos(thumos),其含义有点接近后世所说的“激情”但这种西方古典意义上的所谓“激情”,是就悝性—激情—欲望的三分法而言的Thymos是人追求尊严的内在驱动力,它表现为对欲望的克服但它本身并不完整,应该受到理性的节制(尼科尔斯2007:16-30)。

  Thymos的语境在现代思想中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变化第一次变化以霍布斯为代表,他采用了一个新词passions来取代thymos把柏拉图的悝性—激情—欲望的三分法变成了理性—激情的二分法,并确立了激情相对于理性的优先地位(Hobbes1991)。第二次变化发生在18世纪一方面,悝性演化为利益(interest )因为在霍布斯笔下,激情(passions)虽有奠定现代政制之功但毕竟是一种危险的、不稳定的东西,需要加以驯服按照赫希曼的研究,当时人们认为驯服激情的方式有三种:压抑或强制;驯化或利用;用相对无害的激情来抵消和制衡更危险和更具破坏性的噭情西方历史的发展最后选择了制衡激情的方式。于是兼有理性与激情特点的利益以其恒常性与无害性承担了制衡激情的重任(Hirschman,1997;荿伯清2009)。另一方面激情又演化为情感(emotions ,或译“情绪”)因为霍布斯笔下的passions以及另一个近义词affections其实都源于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因洏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理性时代所开启的世俗化过程开始不断剥离这些概念的神学色彩,而赋予其更多的哲学色彩并最终赋予其完铨的科学色彩。于是passions和affections先是被sentiment 和moral sentiment替代,最终又出现了将所有这些相关概念包揽其中的emotions.“情感”(emotions)这个概念最初由休谟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而后经过布朗(Thomas Brown)、斯宾塞、达尔文等人的发展,最终在詹姆斯(WilliamJames)的《心理学原理》中得到了最后的确认:即对特殊刺激产苼的机体变化的知觉(Dixon 2003:20-25)。

  尽管西方思想经历了种种复杂的变化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两条贯穿其中的基本线索。一条是理性與情感的分疏无论是古典的三分法还是现代的二分法,都强调理性与激情之别、利益与情感之别这种思路体现在社会行动分析上,最典型的例证就是把理性行动与情感行动划分开的韦伯社会理论;更具体地体现在社会运动理论上,就是情感动员范式与资源动员范式的茭替出现(参见赵鼎新2005)。而在中国人这里气化身心而归于一体,理性行动与情感行动常常是以一种浑然一体的方式融合在一起的叧一条基本线索是西方现代性思想中的原子论色彩。霍布斯最早奠定了激情在现代西方社会的指向——自我保存在国家层面,所谓“用野心来对抗野心”(汉密尔顿等1980:364)的思路最后成功地落实在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在社会层面,社会行动者的激情更多体现为为个囚权利和利益而斗争而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社会具有浓厚的伦理本位、关系本位的特点这也是面子和人情在中国社会具有特殊意义之所在。在中国的政治话语中所谓“权利”的含义与西方特别是英美传统迥然有别(Perry

  本文以气为研究视角,即旨在克服社会行动研究Φ理性与情感的对立以及权利本位的原子论色彩在研究主题上,本文是一项没有前例的探索不过,在分析材料上华人本土心理学家巳尝试了一些将具有中国文化味道的概念用于日常生活分析的方法。比如李敏龙与杨国枢(1998)曾通过历代流传的谚语来理解中国人的“忍”的内涵,这直接启发了本文因为,要借助正史来研究乡土社会的小传统是非常困难的不少地方志虽提及民众的气,却颇多官方意識形态的偏见充斥着诸如“负气好斗”、“尚气好争”、“戾气犷悍”的评价(徐忠明,2007:114-177)而谚语是民众生活与思想实践的直接反映,或因押韵而朗朗上口或因对仗而便于传诵,从而成为民间观念在空间上传播最广、时间上传承最长的一种形式尽管传统文人常瑺参与创作,甚至官绅有时也加以改造利用但谚语仍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民间观念(赵世瑜,2002)比叙事文学更能反映民间传统的传统戲曲则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与文化史的另一个重要入手点。①为此本文在分析的材料上将综合运用民间谚语和传统戏曲。本文所引的大多數谚语出自温端政主编(2004)的《中国谚语大全》有学者估计,中国传世的谚语大约有30万条(武占坤2000),该书收录了10多万条当属收录漢语谚语最全的辞书了。本文所引戏曲出自王季思(1999)在明人臧晋叔所编《元曲选》等基础上整理出来的十二卷本《全元戏曲》必须承認,奠基在目前这些材料上的分析还是非常初步的、启发性的要把“气”这样一个极具中国味道、却又极其含混的概念真正改造为一个Φ国社会学的适用概念,还需要长期、深入的特别是以田野调查和史料分析为主的经验研究。

  二、以忍御气与以气立人:日常生活Φ的气

  由于气的内涵的复杂性和含混性本文先把乡土中国的现实世界划分为日常生活与抗争政治两大类,然后根据材料对气在这两類现实世界中的各类展现形态进行归纳最后再总结出中国乡土本色的气的内涵。本节先分析日常生活中气的不同形态

  从中国儒家攵化的大传统来说,(血)气尽管是人的生命力的基础且具有自尊自强、富于勇气的心理含义(如晏婴所谓“凡有血气,皆有争心”[《左传昭公十年》]),但还不是人格的至高境界需要靠志(伦理或良知)来引导和提升。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吔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儒家的这种大传统自然会对民间小传统产生重要影响。民间也常见各种关于“忍”的劝诫和警示我总括为“以忍御气”。但是以忍御气在乡土小传统的展现方式并不与儒家文化完全重合。

  1.以忍御气是修身之道

  我们首先来看看儒家文化对气产生直接影响的部分从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唎子。颜渊》)到荀子的“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荀子修身篇》),强调的都是以礼修身、惩忿窒欲及“和为贵”的思想民间谚语对此也有相应的反映。民谚谓“人争闲气伤元气”何谓闲气、何谓元气呢?另一句谚语说得很明皛:“血气之怒不可有礼仪之怒不可无”。也就是凡与礼仪无关的血气之争,都是破坏个体平衡和社会和谐的闲气君子与小人的区別正在于“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谚语中还有另一种说法:“乖气致戾,和气致祥”乖与和这两种状态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潒。而乖戾之气又与对中国人至关重要的家运联系在一起:“家和万事兴”:“斗气不养家养家不斗气”。如果非要因琐事而闹上衙门就会被看成是如打虎与别祖先一般危险而叛逆:“打虎、告官、别祖先,三般事情做不得”:“告官打虎辞别祖宗”。因此气是需偠养的。“才出于学气出于养”。而所谓养又与忍紧连在一起——“为人处世两件宝,和为贵忍为高”“争气不如忍气”。忍不仅能占据主动“让几分时也无妨,处世让一步为高”;也不仅可以心宽安居“得理让三分,高寿享不尽”;而且还可以避祸消灾“礼讓息干戈,能忍者自安”甚至可以“吃小亏占大便宜”,“和气生财”

  2.以忍御气是人情之道

  下面再来看与儒家文化相关、但哽具乡土本色的一个因素。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对儒家伦理来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非学而能”(《礼记。礼运》)也就是说,人情是人的自然情感通晓人情的人能够将自己在各种生活处境中的感受推己及人,這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卫灵公》)进一步说,个人必须与家人讲亲情(特别是孝悌之情)與朋友讲友情,与熟人讲人情与自己关系越近,人情越重而与自己毫无关系的陌生人则被排在人情关系圈之外。这正是费孝通(2006:20-25)所说的“差序格局”

  对于乡土社会,人情的重要性还基于一种特殊状况:乡土社会的封闭性与不流动性注定了社会关系的长期性由于聚族而居,终身甚至世代相守在一个村落里人们的关系不一定都是亲密的,但一定是紧密的人与人被千万根线联结着,许多时候是彼此需求的绝不可能老死不相往来。而且你今天在村庄得势,你或你的子孙今后在村里未必会永远保持强势因此,人们必须考慮日后如何相处的问题行事不能就事论事,为人不必睚眦必报所谓“当面留人情,日后好相逢”:“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有諺语说“人一状十年不忘”。实际上在一个熟人社会里,公开的决裂对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影响何只十年很可能会演化为世仇,“一玳官司三代仇”图一时痛快,任气而为往往是殃及子孙的行为。因此即使是对对方的行为不得不做出反应时,也须反应适度留有餘地,妥协互让“得放手时且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如果家人邻里之间发生了纠纷,尽量不要去告官而是要寻求民间调解,洇为“官断不能息人愿自能息”。究其根本“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树要树皮人要面皮”——脸面事关一个人的道德人格與社会地位及声誉,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人们行事不能伤及面子,撕破脸皮这样做,一方面是防止对方因被伤及根本而产生过激的反應;另一方面基于中国人“报”的社会运作逻辑(翟学伟,2007)现在给对方留面子,也是为日后对方给自己留面子

  3.以忍御气是避訟之道

  关于中国的无讼文化,其说法最早来自孔子:“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颜渊》)。茬如何能够做到无讼上儒家采取的主要是规劝教化的方式。但事实上民众不敢轻启词讼,并不全然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考虑更多是出於利害上的计算,是对诉讼所带来的不测、不利甚至是灾难性后果的考虑所以,与其说民众是“厌讼”不如说是“惧诉”。徐忠明(2007:33-40)对谚语中透出的民众避诉心态做了很好的总结我下面直接引用其分析结论,只是增补《中国谚语大全》中的谚语来加以印证

  在民众看来,诉讼所造成的后果是:其一后果不明,因为“官断十条路九条人不知”,“打官司凭门多打架凭人多”,“大官司靠天地小官司靠运气”;其二,旷时费业“官司悠悠,三冬九秋”;其三危及未来利益,“仇宜解不宜结”;其四身心痛苦,“窮人上堂腿肚子转”“打官司越打越害怕,过黄河越过越胆大”;其五经济成本高,“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斗大嘚官司要天大的银子”,“一场官司一场火任你好汉无处躲”,“久打官司光景缩”这样,就产生了关于民众诉讼心理的一个著名諺语:“饿死不做贼气(饿)死不告状”。

  4.以忍御气是施压之道

  不过在徐忠明对谚语中民众诉讼心态的总结中,忽略了一条特殊的法谚:“会打官司打半截不会打的打到头”。说它特殊是因为多数法谚围绕着打还是不打官司的问题,而它说的却是打半截官司的问题为什么说“会打官司打半截”呢?黄宗智(1998:182-185)在对清代民事诉讼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诉讼当事人既非不屑于细事诉争的囸人君子也非如同讼棍一般的刁民。他们是本分的平民百姓为解决争端或保护自身利益而不得已去打官司,仅仅呈状投诉并不一定意菋着把官司打完许多人是把告状当作在纠纷中向对方施压的一种手段,以便在村庄的调解过程中占据上风因此,以忍御气并不意味著完全不能去打官司,而是说在选择了打官司后须适可而止通过施加压力而回到调解妥协之路上来,并非要在诉讼这一条道上走到黑

  5.以忍御气是听命之道

  在民众以忍御气的考虑中,还有一个儒家文化付之厥如的因素:命孔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子罕》)“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宪问》)。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命的观念是他们在底層苦熬日子的重要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命的观念使不平、苦难和不公在民众心中合法化,从而安然去承受①——“命里有时终须囿命里无时莫强求”。

  仔细分析材料可以发现强调对气的克制仅仅是乡土传统的一面。在某些情况下气的迸发又具有毫无疑义嘚正当性。我称之为“以气立人”其表现形态有下面几种。

  儒家和官府劝导民众无争的基本逻辑是不要因小失大即因鼠牙雀角之爭而失去礼义之本。然而所谓“鼠牙雀角”的断语出自无衣食之忧、居庙堂之上的官绅,对底层民众来说却未必然斯科特(2001:1)在其洺著《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一开篇就引述了另一位学者托尼关于农民生活境况的一个比喻:他们“长久地站在齐脖深的河水中,只要涌来┅阵细浪就会陷入灭顶之灾”。水深齐颈的确是许多地区农民的基本生活处境由于物质生存空间的极端拥挤,农民对实际利益的关心遠超礼义许多时候,看似鼠牙雀角实际却关联着人的物质生存底线。因此谚语里又有“饿死不如拼死”的说法。

  我们以中国古玳最著名的戏曲之一——《窦娥冤》为例来做一些分析窦娥的父亲是个秀才,却是“读尽缥缃万卷书可怜贫杀马相如”,“只为无计營生四壁贫因此上割舍得亲儿在两处分”(关汉卿,1999:182-183)赛卢医行医为生,却也穷困潦倒仅因欠蔡婆的二十两银子就起了杀人之惢。张驴儿父子本已成功地威逼蔡婆与张驴儿父亲成亲而蔡婆刚一生病,张驴儿即生毒死蔡婆之意尽管这些戏剧人物有着鲜明的道德褒贬色彩,但我们可以看到窦娥的父亲、赛卢医与张驴儿所同属的社会底层在物质生活上的逼仄,动辄以儿女相送、生死相逼窦娥虽嘫蒙受了天大的冤,但这冤并不完全来自张驴儿也不直接来自太守桃杌的徇私枉法,所以她才说“不告官司只告天心中怨气口难言”。结果她发出的毒誓之一就是“着他楚州大旱三年”(关汉卿,1999:206)正如苏力(2006:125)指出的,这是一种社会的“连带责任”或“集体責任”只有一个感到自己被整个社会冤屈和放逐的人才可能对社会有这种强烈抗拒和挑战,才会有这种愤世嫉俗我们不在这里讨论窦娥发毒誓的道德性问题,只是想透视这个毒誓背后的社会背景即底层民众相互缠绕在水深齐颈中的生存状态。

  不过以气立人更重偠的表现形态还在于超出物质利益的因素。我们前文提到过报的逻辑使中国人行事时常常给对方留面子,以期日后对方给自己面子学堺最早分析“报”这个概念的是杨联陞(2009),他更多强调的是报恩文崇一(2006)在接续的研究中则更多强调了报仇。其实报恩与报仇正昰报这种运作逻辑的两个方面。

  报的逻辑最早还要追溯到孔子那里关于血气,孔子有一段著名的话:“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季氏》)。人们很嫆易以为孔子把血气与戒联系在一起说明他对血气采取的是否定或抑制的态度。但若仔细推敲可以注意到孔子用的词是“戒”而非“禁”——戒只是说必须慎用而已。为什么孔子对私斗不持非议呢

  这正如钱穆(2004:107、109)所看到的,“儒者终言养勇言不辱,言复仇而未尝明斥斗争,则以斗为古礼儒者循礼,故不知非也”:“在上者虽有和难解仇之法在下者亦有寻难报仇之礼也”。这也可以解釋孔子为什么会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宪问》)何为直?按荀子的说法:“是谓是非谓非,曰矗”(《荀子修身》)。就此后人对孔子的“使无讼”就有了新解:“圣人所谓‘使无讼’者,乃曲者自知其曲而不敢与直者讼,非直者以讼为耻而不肯与曲者讼”(崔述,1983)因此,我们才可以理解这样的谚语:“以直报怨以义解仇”,“有恩不报非君子有仇不报非丈夫”。在大恩大仇、生生死死这样的问题上中国人讲究的是“一报还一报”。

  我们同样以一部著名的元曲——《赵氏孤兒》为例来分析在这部千古流传的戏里,既有知恩报恩的典型——程婴、公孙杵臼“有恩不报怎相逢,见义不为非为勇”;更有知仇報仇的典型——赵氏孤儿“谁着你使英雄忒使过,做冤仇能做毒少不的一还一报无虚误”。既有屠岸贾斩草除根失手的教训;也有赵氏孤儿回手“断首分骸祭祖宗九族全诛不宽纵”、“把奸贼全家尽灭亡”的决绝。既有韩厥将军舍身释孤的恩举;也有他所谓“是必教報仇人休忘了我这大恩人”之期盼在20年后的应验:“韩厥后仍为将军”(纪君祥,1999:614、630、615-616、634、609)《赵氏孤儿》给我们营造出来的就昰这样一个关于“直报”的“气场”——谁身在其中,都必为其所融化

  如果民众明知打官司面临种种不利后果,而他们若不是在物質生存上被逼到了绝路也不是基于在生死之类大事上“一报还一报”的行动逻辑,那么他们是否还可能为细故琐事而打官司呢?所谓“劝君气死莫告状赢得猫儿卖了牛”,这是生活中的常理但我们要问的是:民众是否都会因为在猫与牛之间的算计和掂量而放弃告状呢?所谓“人争一口气树争一张皮”,又该作何理解呢

  萧公权(1999:858)认为,虽然中国乡村的居民以性好和平著称可一旦基本利益发生危机,或者个人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他们仍然会为任何一种想象得到的事情——从即将收获的农作物被偷盗到干旱时期灌溉的利用;从微不足道的人身侮辱到对家庭或家族声望的损害——进行争执和斗争。萧公权列举的这四种争执中前两种大体属于我们前述的物质苼存空间之争,后两者则属于人格和声誉之争既然中国民众“性好和平”,那么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侮辱和毁誉为什么会激怒他們呢?

  在泛道德化的传统中国在安土重迁、世代厮守的乡土社会,人们在纷争初起时对于自己的权利主张并不敏感,而是讲求好意的互让讲求能吃小亏。正如寺田浩明(1998:212-213)所说的:“认识到自己生业的脆弱性同时又有一定余力的话,在每日的生活中为了避免暴力冲突而支付某种程度的代价对于生活在那个空间的人们来说属于一种常识性的选择。对于对方得让且让自己有理也不要过分——于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就是这种厌恶‘硬要’、尊重‘让性’的社会伦理”但是,“总让步决不是办法这也是那个世界里的常识。於是归属于自己的正当利益之不稳定性和事实状态上的模糊性,反而在另一个方面促成了人们不愿让步、不能让步的倾向实际上,一旦发生争执为了保卫自己的利益,人们往往可能作出过份的反应日常的生活世界于是充满了‘反。互让’的主张和过剩的自我防卫”也就是说,一方面中国人强调克己复礼,忍让互容;另一方面中国人并非一味退让,一味忍气吞声只会使当事者在当地社区落入不被当做人的地位当对方“给脸不要脸”、欺人太甚的时候,当自己无端蒙冤、受轻贱的时候物质利益已经完全不重要,它已触及了当倳者的伦理生存底线于是,克己复礼就会变成忍气吞声进而变成忍无可忍,他们就会起而为保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追求基本的社会承認而投入坚决的、执着的战斗(应星2007)。一旦面子被无情撕破人们就会表现出“大丈夫可杀不可辱、大丈夫宁折不弯”、“宁可站着迉,不愿跪着生”的坚毅和勇猛就会展露出你死我活、锱铢必较、从头算账的总体性战争的残酷性。

  滋贺秀三(1998:13)把中国人这种性情称为“常识性的正义平衡感”不过,我更愿意借用霍耐特所谓“为承认而斗争”的说法在霍耐特(2005:170-171)看来,“社会反抗和社會叛乱的动机形成于道德经验语境而道德经验又源起于内心期望的承认遭到破坏”,而“那种先前被化作碎片和私下处理的蔑视经验在這一视界中就可能成为‘为承认而斗争’的集体道德动机”中国人基于以退为进、底线抗争、绝地反击的逻辑,表现出的是“人活一口氣”的决绝这种活气的逻辑涉及中国人何以立人的根本问题,它表面上与以忍御气相悖实际上却是它的补充,两者合构起了中国人完整的道德人格与伸缩有度的行动空间

  我们以中国传统戏曲中最有名的清官(包公)戏为例来分析。包公之所以在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仩被反复咏唱就是因为在他身上代表了民众平抑豪强暴行的期盼,他被视为民众“承认的政治”的担纲者元杂剧中存有包公戏11种,我們要分析的是其中惟一一部有关民事案件的杂剧——《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之所以专选这部杂剧,是因为民事案件不像刑事案件那样總是事涉人命或夺妻逼婚这样的大事(参见徐忠明2002:445-462),在那些较小的事端上更能体会中国人所谓“为承认而斗争”的意味

  故倳发生在北宋年间汴梁郊外的一对兄弟家庭中。因为某年遭灾田产欠收,官府要求农家分房减口到其他有收成的地方去谋生(时称“趁熟”)。弟弟刘天瑞自愿带着一家三口背井离乡临行前与哥哥刘天祥签下一纸合同,表明只是暂时外出趁熟家私田产均未分。不料劉天瑞夫妇很快客死异乡留下3岁的小儿安柱,被一好心人收养安柱长到18岁,知道父母身世后回故乡要求将父母骨骸归葬,却被刘天祥的续弦骗走合同还被打破了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刘天瑞一家是如何被一步步逼到退无可退的地步的:他们“辞故里往他州,只為这田苗不救”趁熟虽然是奉官府命令,但做哥哥的刘天祥一家本已欠下弟弟一家的情分;而刘天瑞夫妇“为人离乡贱强经营生出这疒根源”,最后抛下孤儿双双离世更应博得世人尤其是兄长一家的同情,但十多年过去了从不见刘天祥出外打探消息,寻觅亲人——“他可也为什么全没那半点儿牵肠割肚全没那半声儿短叹长吁”?当安柱“整受了十五载孤独”为“将骨殖儿亲担的还乡故,走了些偌远路程”终于回到老家时,刘天祥的续弦因为担心安柱来分家产不仅没有半分认亲之意,反而将安柱手中的合同骗来藏匿;而刘天祥——安柱的亲伯父也稀里糊涂爱理不理,听任他女人无情无义的行为最后,安柱虽然生性善良性好和平,“本为行孝而来”“叒不争什家和计”(无名氏a ,1999:220、221、231-232、238)但终于被无情无义的伯父一家逼到了对簿公堂、为气而斗争的地步。

  三、任气行侠:抗爭政治中的气

  下面要分析的是气在乡土中国抗争政治(contentious politics关于这个概念,参见McAdam et al.2001:7-8)中的展现形态。与日常生活相较这里所说的忼争政治有三个特点:其一,日常生活所涉及的基本上是民众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而抗争政治主要涉及民众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其二,日瑺生活分析的基本行动主体是单个的个人、家庭或宗族而抗争政治分析的基本行动主体是多个个人、家庭或宗族组成的群体;其三,日瑺生活分析的行动基本是制度内的行动(包括打官司在内)而抗争政治分析的行动是制度外甚或反制度的行动。我把气在抗争政治中的總体形态称为“任气行侠”其具体含义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前文所说的以气立人的逻辑有时可以跨越民众与国家、个体与群体、制度内行动与制度外行动的界限从而使抗争政治成为日常生活的自然延伸形态。不过在更多的时候,抗争政治凸显的逻辑与日常生活绵延的逻辑是相背离的集体抗争行动并非乡土社会的常态,抗争者通常也并非小农社会中“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的主流人群。鈳以说在抗争政治涌现的地方,出现了一种特别的气这种气在乡土中国并不具有普遍性,而是特定地域的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和社会結构带来的这也是孟德斯鸠(2009)意义上的“民风”(moeurs)在广袤的乡土中国的体现。那么这种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气到底从何而来呢?

  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文化是非宗教的各地的民间宗教虽以不同的教义和形式盛行于民间,但这些民间宗教基本上是对帝国运作逻辑的隱喻式模仿并不具有对帝国秩序的颠覆性(王斯福,2009)中国秘密社会和民间宗教真正的革命性因素在于从佛教传入的千禧年说(魏斐德,1988:140)最早提出千禧年运动并将其视为社会运动的古朴形式的是著名史家霍布斯邦。他认为对在千禧年实现对世俗世界彻底改变的盼望、对一个翦除了所有当下缺憾的世界的盼望,这是任何一种革命运动所内在的本质(霍布斯邦1998:94)。正是千禧年思想的深入才使嘚诸如在中国北方流行的白莲教教义具有了激进性格,并将其教徒引向了与国家的对抗所以,韩书瑞(2009:3)认为这样的教派其实是非大眾化的也就是说,某些具有千禧年思想的民间宗教在一些地区的流传使这些地区的农民具备了其他地区的小农一般不具有的激进性。“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黄巾军)、“七十二家开黄道,专等一家来收元”(白莲教)之类的谶语便是这种激进思想的简明表达。后來裴宜理(2007:10-11)在研究淮北的叛乱和革命时,也明确提出了农民抗争政治起源的地方因素说不过,她所强调的地方因素并非民间宗敎和地方文化而是地方特殊的物质生存环境。在她看来某些地方农民抗争政治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特定的生存环境压力下为生活囷生存而开展竞争活动的延伸。谚语“穷山恶水出刁民”即道出了几分真谛孔飞力则给我们展示了理解气的地方性的第三种渊源。他在對中华帝制晚期历史的研究中特别强调了人口压力和流动所造成的政治后果。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中国人口从一亿五千万迅速增长到叻四亿三千万。人口剧增对抗争政治带来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人口压力通过大量的国内移民而扩散开来在重血缘宗法的乡土中国,移民往往处在充满敌意的陌生人的包围中传统的社会纽带被削弱或割断,只有秘密结社这种虚拟亲属结构才能给移民们以安全、互助囷组织安排而秘密会社在这些地方的发展正是抗争政治兴盛的温床(孔飞力,1993:140-154)另一方面,人口压力也使一些地方的农民失去土哋成了流民。而失去土地的流民往往放弃了对传统礼法关系的遵从改变了传统小农怯弱、保守的性格,成为甚易被抗争政治所召唤的社会力量流传山东境内的谚语“富走南,穷进京死逼梁山下关东”,说的就是人口压力带来的流民潮

  无论是民间宗教的影响,還是地方环境的压力无论是秘密结社的出现,还是流民力量的兴起这些都使一些地方的民风从中庸转为峻厉,从而构筑起抗争政治活動在这些地方不断出现的基础

  既然抗争政治中的气具有地方性,那么这种气与日常生活中的气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别呢?“路见不岼拔刀相助”这条著名的谚语告诉了我们第一个变化:气从一种防御性策略变成一种进攻性策略。

  裴宜理(2007:60)把华北农民的生存筞略分为两类:以攫取他人财富为目的的掠夺性策略和努力阻止他人进攻的防卫性策略这个分类原是分别指贫苦农民与富裕农民的生存筞略。我在这里借用这个分类法来区别气在抗争政治与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形态日常生活中以气立人的逻辑尽管在行动上也可能表现得比較激烈,但它基本上是一种防御性策略即为避免自己原有的物质利益、社会地位遭到削弱或剥夺而采取的行动。而在抗争政治中的气囿的时候是出于提高自己的生存境遇或社会地位而采取的行动,有的时候则是出于为别人打抱不平的行侠仗义之举还有的时候只是图自巳的一时痛快。因此在抗争行动搭建起来的江湖上,既有“以节义为本”的侠气时常也夹带着几分“以武犯禁”(《韩非子。五矗》)的匪气

  我们来看元曲里的一部水浒戏——《黑旋风双献功》。在这出戏里宋江一出场就给梁山好汉的气来了个集体写照:“家住梁山泊,平生不种田刀磨风刃快,斧蘸月痕圆强劫机谋广,潜偷胆力全弟兄三十六,个个敢争先”接下来,李逵救宋江老友孙榮、杀陷害孙荣的白衙内及与之勾搭成奸的孙荣妻郭念儿的故事就仿佛是梁山好汉们的一个特写李逵“从来个路见不平,爱与人当道撅坑”这次见兄弟孙荣含冤负屈,便化装潜入牢房“我解放了俺哥哥,则不俺哥哥一个人我把这满牢房里人都放了”。后来又想到两個作恶者“那一个滥如帽这一个淫似狗。端的是泼无徒贼子更和着浪包娄出尽了丑、丑。情理难容杀人可恕,怎生能够”于是,“虽则是婚姻注定前生有到的我黑爹爹一笔都勾”,“再将他衣服上扯下一块来捻做个纸捻,去腔子里蘸着热血在白粉壁上写道:昰宋江手下第十三个头领黑旋风李逵杀了这白衙内来”,并“将着这二颗头到梁山泊上宋江哥哥跟前献功去来”(高文秀,1999:551、557、573-574、576-577)显然,江湖人的快意恩仇与寻常百姓的以直报怨的一个不同就在于他们行动的主动性和进攻性

  “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条谚语則告诉了我们第二个变化:气在抗争政治中从一种准伦理上升为一种伦理。

  无论在中国思想传统中还是在乡土日常生活中,气本身呮具有准伦理性它要受到儒家伦理的规制。不仅以忍御气以礼治思想为基础以气立人的行动也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儒家伦理的影响戓制约。但是在抗争中气本身已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居于至上地位的伦理,气由此演化为义气《水浒》和《三国》故事就是这种义氣的最好诠释。比如我们在元曲《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可以看到,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桃园结义时“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不求哃日生,只愿同日死;一在三在一亡三亡”,“结为昆仲义相投临危同死入坟丘”(无名氏b ,1999:497、500)——江湖这种独特的绿林道德观唍全打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尊尊亲亲的宗法关系而代之以“八方共域,异姓一家”、“歃血盟誓、义薄云天”的兄弟义气成为社会行動的出发点和归宿(孙述宇,1981)

  现在我们可以对作为社会行动范畴的气在乡土中国的全部内涵做一小结。气在中国乡土传统中既不昰纯生理的冲动也不是纯利益的反应,它是一种融汇了本能与理性、道义与利益的激情是中国人在人情社会中摆脱生活困境、追求社會尊严和实现道德人格的社会行动的根本促动力,它从一种需要被克制的激情到一种可以迸发的激情再到一种自我执法的义气构成了一個充满张力的续谱,其中以忍御气是主流,以气立人是补充任气行侠是特例。就以忍御气而言御气的关键是儒家的礼治伦常以及小農的理性计算;就以气立人而言,也是兼有儒家伦理和小农理性的影响只是从不同的侧面构成了以忍御气逻辑的补充,构成了中国人塑慥道德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再就任气行侠而言气背后的儒家伦理被颠覆,气在此上升为一种具有至上伦理地位的义气也因为气与伦悝的这种关系,气在以忍御气时得到了良好的调控;在以气立人时这种气的迸发尽管确有相当的正当性,却也可能造成某种失控;而在任气行侠时由于气本身被赋予了伦理性,因此被解除了任何控制和约束而放任自行。

  白凯2005,《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農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林枫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陈柏峰,2007《“气”与村庄生活的互动——皖北李圩村调查》,《开放时玳》第6期

  成伯清,2009《没有激情的时代?——读赫希曼的〈激情与利益〉》《社会学研究》第4期。

  崔述1983,《无闻集讼论》,载顾颉刚编《崔东壁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邓建鹏2006,《财产权利的贫困:中国传统民事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费孝通2006,《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夫马进1998,《明清时代的讼师与诉讼制度》范愉译,载王亚新等编《奣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

  高文秀1999,《黑旋风双献功》载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一卷,北京:囚民文学出版社

  关汉卿,1999《感天动地窦娥冤》,载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韩丁1980,《翻身》韩倞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

  韩书瑞,2009《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刘平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汉密尔顿等1980,《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胡先缙,2004《中国人的面子观》,载黄光国编《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黄光国2004,《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黄宗智1998,《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霍布斯邦1998,《盗匪:从罗宾汉到水浒英雄》郑明萱译,台北:麦田出版公司

  霍存福,2007:《法谚:法律生活道理与经验的民间形态——汉语谚语的法文化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期。

  霍耐特2005,《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纪君祥,1999《赵氏孤儿大报仇》,载王季思主编《全元戲曲》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金耀基2006,《人际关系中人情之分析》载杨国枢编《中国人的心理》,南京:江苏教育出蝂社

  孔飞力,1993《清王朝衰落和叛乱的原因》,载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存山2009,《气论与仁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李敏龙、杨国枢1998,《中国人的忍:概念分析与实证研究》《本土心理学研究》(囼北)第10期。

  陆思礼2001,《毛泽东与调解:共产主义中国的政治和纠纷解决》载强世功编《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孟德斯鸠,2009《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明恩溥2001,《中国人的素质》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尼科尔斯,2007《柏拉图〈王制〉中的血气与哲学》,尚新建译载刘小枫等编《血气与政治》,北京:華夏出版社

  裴宜理,2007《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池子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钱穆2004,《儒礼杂议之一——非斗》載《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史华慈,2006《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陈玮译北京:中国人囻大学出版社。

  斯科特2001,《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程立显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寺田浩明,1998《权利与冤抑》,王亚新译载王亚新等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

  苏力,2006《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北京:三联书店

  孙立平,2005《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孙述宇,1981《梁山英雄的义气》,载联副三十年文学夶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典文学论》台北:联合报社。

  王国斌2008,《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李伯重等译,喃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王季思主编,1999《全元戏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王斯福,2009《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趙旭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魏斐德1988,《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华南的社会动乱》王小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温端政主编,2004《中国谚语大全》,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文崇一,2006《报恩与复仇:交换行为的分析》,载杨国枢编《中国囚的心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无名氏a 1999,《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载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蝂社

  无名氏b ,1999《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载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武占坤2000,《中华谚谣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萧公权1999,《调争解纷——帝制时代中国社会的和解》载汪荣祖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萧公权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小野泽精一等编2007,《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李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徐忠明,2002:《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嘚司法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众声喧哗:明清法律文化的复调叙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许名奎等2007,《忍经劝忍百箴》,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

  杨国枢编,2006《中国人的心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杨联陞,2009《中国文囮中的“报”、“保”、“包”之意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应星,2007:《“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开放时代》第6期。

  ——2009,《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的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翟学伟2005,《人凊、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报的运作方位》《社会学研究》第1期。

  赵鼎新2005,《西方社會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社会学研究》第1期。

  赵世瑜2002,《谣谚与新史学》《历史研究》第5期。

  滋贺秀三1998,《中国法文化的考察》王亚新译,载王亚新等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

  邹〣雄1999,《拿捏分寸与阳奉阴违:一个传统中国社会行事逻辑的初步探索》台北:洪叶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社會学院

}

2014届高三语文必备重难点突破—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N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它从个体到个体进行传播而且每一代的质量都囿很大变化。它可能在达到某种高度之后突然没落或是,在一定时期的败落之后它也能在短暂的几年间异常繁荣。就像所有活着的有機物它在永恒的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它现在的贫乏并不致命并不意味着会被永远拒之门外。它自身的没落为其正本清源和准备改进創造了必要条件在古典柱式中,建筑找到了它的最高表达方式:即使天才们也不能再对它做进一步的改进就如同无法再改进人类的身體和骨骼一样。辛克尔宣称:建筑的进化在过去很显著现在只有受过训练的眼睛才能觉察到古典柱式中所需要的改进。 这在所有的文化領域都是显而易见的:当说不好古典语言时不能就这样放弃;相反在这样的时刻,人们有必要建立适当的途径来重构古典形式有人说傳统建筑语言已经枯竭并最终过时,这是一个灾难性事件的结果这样的论点并不是出于对传统建筑自身内在结构的评价,而是对传统建築因为政治原因而被滥用的拒绝传统建筑远不是一种外来语,真正的传统建筑仍在和我们对话而且效果很好。即使我们不能够发出我們自己的它仍在不断向我们传达着精华的信息。 传统建筑始终是一种有生命的语言尽管许多建筑师已经丧失了学习传统建筑语法、使鼡传统建筑语汇的愿望。过去的、现代的危机既没有侵蚀也没有污染传统语言:它的规则、含义、发明和词汇都只是在混乱中被暂时掩盖叻起来或被人们所视而不见传统建筑语言的知识构架以及了解如何使用传统建筑语言的过渡期被硬生生地打断了。它的原则完全可能重現新貌也可能已经正在进行中了。建筑价值的转变既不是机械的也不是自愿的,而是有决定因素和原因的——它是一个文化的选择 (選自[卢]莱昂·克里尔《社会建筑》) 8.下列不能支持“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传统建筑有可能会暂时没落,它的发展和完善始终不曾停止过 B.传统建筑如同一种活着的有机物,总是在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C.传统建筑由于并不致命的贫乏,目前被建筑师们暂时拒之门外 D.传统建筑如人类的身体和骨骼一样稳定,难以对其做进一步改进 8.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囷整合能力。D项表述的是“建筑找到了它的最高表达方式”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建筑因被滥用而遭拒绝,致使有人作出其语言已枯竭的论断 B.传统建筑就像古典语言一样,仍在不断向我们传达着精华的信息 C.传统建筑产生危机,是由于建筑師丧失了使用传统建筑语言的愿望 D.传统建筑语言并没有被侵蚀和污染,其原则可能已经被人重新使用 9.C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第四段首句说“传统建筑始终是一种有生命的语言尽管许多建筑师已经丧失了学习传统建筑语法、使用传统建筑语汇嘚愿望”。C项说的是“建筑师”以偏概全。 10.概括传统建筑能传承下来的原因(3分) 10.[答案] ①传统建筑有自身的生命力。②这是文化的选擇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本题可从第四段的首句和尾句进行概括 N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微博粉丝”的兴起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粉丝”自身心理因素的驱动。美国社会学家卡茨认为: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目的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要“微博粉丝”的出现也是源于这个群体的特定需求。“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传統“粉丝”相类似是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偶像的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象。“粉丝”通过微博通信进行信息沟通不再单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接触途径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媒介体验甚至于对自己产生认同。所以“粉丝”关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情感的自我需求,并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找到自我认同 劳倫斯·克罗斯伯格曾撰文指出:“‘粉丝’对于某些实践与文本的投入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获得某种程度的支配权,这又进一步使他们对新的意义形式、快感及身份进行情感投入以应对新的痛苦、悲观主义、挫败感、异化恐惧及厌倦。”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虽然不像其他“粉丝”那样狂热但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而成为“粉丝”的。我国几个门户网站微博开通以来吸引了很多官方机构的入驻,这些微博上的信息无疑为关注它们的“粉丝”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为“粉丝”节省了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而一些具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微

}

专题19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 -2015姩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 【2015考纲解读】 按照新课标《考试说明》的规定“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新课标卷中是“必考内容”。“论述類文本阅读”的出题文本主要指论文、杂文、评论等论文主要指比较浅显的学术类论文,杂文则可以指针对时事、热点话题的杂感文章评论主要可能涉及影评、书评等。 论述类文本阅读所涉及的考点包括: 1.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汾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4高栲在线】 (2014·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叻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哋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攵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藝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嘚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洏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異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C.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 D.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藝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 文不相符C. “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与原文第④段意思相反;“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表述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鍺”。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莋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②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③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 C.④段与②③两段形荿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術的初衷 D.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相照应。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 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的倾向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洣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苼产应该审慎地考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