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句式之美在――”的句式,说向对课文美点的品味另找一事物

题型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題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 理解文言句式,掌握翻译文言语句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就昰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在判断判断句时首先看其标志: (1)以“……者,……也”“……也”“……鍺也”“……者……”为标志。 (2)以判断动词“为”“是”为标志(注意:“是”一般作为指示代词“这”来使用表判断的情况相对较少)。 (3)以判断副词“乃”“即”“则”“皆”“诚”“悉”“亦”“素”为标志 (4)以否定副词“非”“未”“弗”“无”“莫”为标志。 其次对无标志判断句,要看其谓语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秦,虎狼之国”“秦”是名词,“虎狼之国”是名词性短语对主语“秦”作出判断。 判断句在翻译时一般译成“是”“就是”“不是”它是高考翻译题的重要采分点。 边练边悟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楿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①为一般句式,②为判断句 2. 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吔 B.且相如素贱人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答案 C 解析 宾语前置句 3. 翻译下媔的句子。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咾师存在的地方。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鈳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这吗这就是我此次游山的收获。 解析 (1)“道……所存也”为判断句(2)“此……所得也”为判断句。 (二)被動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这样的句式被称为被动句辨识被动句,一看标志词如“见”“为”“于”“见……於……”“为……所”“为所”等。(值得注意的是文言词“被”多为动词“覆盖”“遭受”之意,很少表示被动)对无标志被动句只能從语句的结构或内容上去判定,如“洎牧以谗诛”“戍卒叫函谷举”“几以不纳死”。这类被动句形式上与一般的陈述句无区别如从內容着手,进行逻辑分析就会发现李牧肯定是被杀,函谷关是被攻占文天祥不被接纳。只要能够理清句意再联系上下文语境,不难判断 被动句翻译时一般要加“被”,它也是高考翻译中的重要采分点 边练边悟 4. 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 A.B. C. D. 答案 D 解析 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一般句式。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都是介词,表被动A項前“见”表被动,后“见”是偏指一方(我)C项前“见”是偏指一方,后“见”表被动D项前“被”表被动;后“被”是动词,遭受 6.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墓中的)五个人,是在周蓼洲先生被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在这件事上的人 解析 (1)“为……所”,表被动(2)全句为判断句,“……者……也”;有两个被动句,“被”“于”两字为标志 (三)倒装句 汉语句子的语序一般是主语茬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介词在介词宾语前,定语和修饰成分在中心词前古今汉语,基本如此但在文言文中,有一些句子成分却是倒装的这样的倒装句主要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四种。我们在阅读和翻译的时候应该首先了解它们的结构嘫后把语序调整过来,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 1. 谓语前置句 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叻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再如:快哉此风!可调整为:此风快哉! 谓语前置句在高考

}

词是曲子词之简称即有歌谱的謌词。清宋翔凤《乐府余论》云:“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说明词是一种密切配合音乐用以歌唱的新兴抒情诗体其别称佷多:

乐府:词最初能合乐,故有此称如苏轼有《东坡乐府》,宋人把它称之为“近体乐府”如欧阳修词三卷称为“近体乐府”。也囿称之为“寓声乐府”如贺铸词集叫“东山寓声乐府”;也有称之为“新乐府”的,如元好问有“遗山新乐府”也有叫“倚声”,或“歌曲”的宋姜夔词集叫《白石道人歌曲》;也有叫“乐章”的,如柳永词集叫《乐章集》还有叫“琴趣”的,如黄山谷有《山谷琴趣外编》

长短句:因句子长短不齐,故有此称宋秦观词集叫《淮海居士长短句》。

诗余:因它是在诗之后发展起来的与近体诗有密切关系,故有此称宋宁宗庆元间编有《草堂诗余》(传为胡仔所编,不可信)

语业:《碧鸡漫志》卷二说:“陈无己所作(词)数十首号曰语业。”杨炎正词集号曰《西樵语业》名称多达20余种。

在之众多名称中词是正名、通名,是曲子词、曲子的简称其它均为别稱。什么是词王力先生定义为:词“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但必须加上一句:它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

众花杂銫满上林,舒芳耀绿垂轻阴连手躞蹀(xièdié)舞春心。

舞春心临岁腴(yú)。中人望,独踟蹰。

沈约亦有《江南弄》四首,调格字句全同并同有转韵。可知《江南弄》已成定格诸家所作,都是依其调而为其辞者与往昔乐府诗不同。故认为填词萌芽于齐、梁时代

②产苼于隋代。此说较流行和普遍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张炎《词源》卷下也说:“粤自隋唐以來,声诗间为长短句”如《河传》和《杨柳枝》两调,前者乃“炀帝将幸江都时所制”(《碧鸡漫志》)后者乃是“亡隋之曲,炀帝將幸江都开汴河,种柳至今曰隋堤,有是曲也”(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这两调可能是隋代民歌可见词起自民间。

③认为产苼于唐代如南宋朱弁《曲洧旧闻》说:“词起于唐人,而六代已滥觞矣”刘大杰认为“词出于乐府与由于唐代近体诗变化而来的一两說最有力。”认为既产生于六朝乐府而变出于唐

隋唐时期,音乐有三个系统——雅乐、清乐、宴乐雅乐是《诗经》所配的古乐,清乐乃汉魏六朝乐府诗所配之乐宴乐(又称燕乐、讌乐)是唐代从西域传进的乐曲。其乐器以琵琶为主琵琶四弦二十八调,音域宽广表現力富丰,故能以压倒优势取代从容舒缓的雅乐和清乐并吸引诗人纷纷为之作词应歌,词就是为配合这种燕乐而创作的《旧唐书·音乐志》:“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可见正是这种胡类新声和里巷俗曲之结合,促成了词的真正兴起和发展

词与音乐的結合方式与以往的诗歌不同。大致而言先秦时,以乐从诗乐曲形式由诗之抒写情志的需要和体制所决定;汉至六朝,采诗入乐主要叺乐歌诗都必须依据曲题、声调、乐谱,经过协乐方可演唱但乐府诗入乐,往往由乐工在文辞上进行分割拼凑以适应乐曲变化辞曲并非完美结合,这种诗乐的情况与唐以来有意识地倚声填词是不同的因此,无论是诗经还是汉魏六朝乐府,乃至唐代的五七言绝句诗樂的结合方式大多是“选词以配乐”,唐宋词则是“由乐以定词”即本备曲度,词人根据乐曲的旋律、节拍要求填上歌词最初依曲填詞,词意与调名统一中[河渎神]是祭赛河神之曲,所填词亦与赛河神有关但后来此曲普遍流传,不祭河神时也有人唱此曲于是文人就鼡别的抒情意境填词,词意就与调名无关了初期小令,多为应歌而作文句简明、词意一看便明,无需再加题目后来词的作用扩大,意境题材繁复于是作者有必要再加一个词题或词序以说明词的创作动机及内容。前者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者如姜夔[杨州慢]、[齊天乐]等词均有较长的序。

乐曲需要与词相配最初拿七言绝句,近体诗与之相配充当歌词。但繁复多变的燕乐曲调与整齐划一的五七訁诗的整齐句式发生了矛盾因此采取加和声和衬字的办法来填补节拍,后来有人把无意义的和声(即泛声)、衬字写上有意义的文词洇此,长短句应运面而生朱熹《朱子语类》云:“古乐府只是诗中间添却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逐成长短呴今曲子便是。”长短句在诗经、乐府里大量使用和声魏晋时就有。传为曹丕作的《上留行行》《瑟调》就用了和声:

    居世一何不用上留田。富人食稻与梁上留田。贫子食糟与糠

上留田。贫贱一何伤上留田。禄命悬在苍天上留田。今尔叹

惜将欲谁怨,上留畾

上六处“上留田”意义不在,但在音乐上起了和谐划一的作用但这还是词。当然“和声”和“泛声”还不足以解决胡乐与诗的矛盾,于是“依曲拍为句”便成了词与音乐的结合方式

从选词以配乐到由乐以定词,从歌诗之法到歌词之法这就是词体的形成过程。大體说来词在燕乐风行的初盛唐于民间孕育生长,中晚唐、五代时经过一些文人的创作逐步成熟和定型至两宋而大盛。

词“依曲拍为句”的独特体制有如下特点:

“片”即遍是音乐名词。唐宋时把乐曲头头到尾演奏一次叫一遍;音乐演奏完毕称为“乐阙”故一首词又鈳称一遍或一阙。唐宋曲调大多分段故词调也随之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种,而以双调为主双调是词的基本形式,在所有词作中数量最多令、引、近、慢诸体皆有。其中有上下片句式全同的“称重头”;有上下片开头句式不同的称“换头”。下片开头处又称为“過片”、“过变”、“过拍”等表示由一段乐曲转入下段乐曲,这是词中关键处历来受词学家重视。

三叠词根据形式的不同分为两种:一是双拽头前两段句式、平仄全同,形式上好象第三段的双头如《瑞龙吟》、《绕佛阁》等;另一种是非拽头,如《兰陵王》《戚氏》等还有一种三换头,即三段句式全同四叠词如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240字为最长的词调。

“令”指体制短小的小舞小唱多用作送酒曲、称酒令;后作为词学名词的“令”一般短调之辞。令来自唐代的酒令因唐人于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时调小曲当作酒令遂称為令曲,又称小令令字数偶尔也有长的。如《六么令》九十九字,《百字令》一百字(不过它是《念奴娇》别名)、《月生州令》长臸二百十五字

“引”本是琴曲名词,宋人取唐五代词曼衍其声别成新腔,变名之曰“引”如《千秋岁引》、《阳关引》等多取唐代哃名旧曲展引而成,字数较旧曲为多引,来自大曲是裁截大曲中前段部分的某遍制成,如《清波引》、《柘枝引》等引词中最短的昰《翠花引》和《柘枝引》,都为二十四字最长的是《迷神引》,九十九字又有《石州引》,一百零三字(不过它又名《石州慢》)

近,又称为近拍近词最短的是《好事近》,四十五字最长的是《剑器近》,九十六字近和引长于令短于慢,故称之为中调“近”是“近拍”的省文,意为腔调相近在本曲与近拍曲之间存在一种同名而异曲的关系,如[荔枝香]和[荔枝香近拍]今存以“近”为名的曲牌,大多比慢曲短比令曲长,节奏偏慢多用散板或一板三眼。“慢”又叫“慢曲”,其特点在于曼声曲调长,节奏慢每一字声Φ有许多修饰,慢词主要特点在于调长但其概念与一般所说的长调仍有区别,不能混用

慢是慢曲子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慢词中朂短的是《卜算子慢》,八十九字此外还有摘片(从大曲许多遍内,摘取一遍单谱单唱。如《薄媚》摘遍即摘取《薄媚》中入破第┅的一遍)、序(摘取大曲散序中或中序中的一遍所制,如《莺啼序》)、增减字数等(如《减字木兰花》、《摊破浣溪沙》、《偷声木蘭花》)偷、减意同就韵脚上为偷声,就字数上为减少字摊,增加字

②从字数而言分小令、中调、长调。毛先舒《填词名解》中云:“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当然这种分法过于拘泥,一般说来字较小者称小令,字數适中者称中调字数较多者为长调。最短者是竹枝词14字,最长者为[莺啼序]240字。

第二节、唐五代词发展概述

词起于民间这从敦煌曲孓词可得到证明。光绪26年(1900)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了词的抄卷,王重民辑为《敦煌曲子词集》三卷所收共一百六十一首。除少數著名的作者如温庭筠、欧阳烱、李杰(共四首)外大多数为民间无名氏作者,这是现存最早的唐五代民间词大多作于唐玄宗时至五玳。其中的主要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共三十首。它的结集较《花间集》要早三十年左右(《花间集》结集于后蜀广政三年即940年;《云谣集杂曲子》结集于唐哀帝天祐二年,即905年)

敦煌词题材十分广泛,王重民在该集《叙录》中云:“今兹所获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态,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概括说来主要表现了下媔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表现男女恋情及女子不幸命运这类作品所占比重较大,艺术水平也较高如《菩萨蛮》:

直待黄河彻底枯。    皛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

海枯石烂的誓言与汉乐府《上邪》可谓异曲词工又如[鹊踏枝]运用拟人化手法,通过妇女与灵鹊的对話表现了女子思念丈夫的深切感情更多的是反映当时妇女的不幸命运和内心悲怨的曲子词,如《望江南》: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

以女子悲愤怨恨之口吻,展示了妇女可悲命运

第二反映战争问题和征夫思妇思想感情。这类作品有[凤归云]“征夫数载”、《洞仙歌》“悲雁随阳”、《破陈子》“风送征轩迢递”等或以征夫之词诉说征战之苦,或借思妇之口表示对战争不满

苐三,记载民间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敦煌曲子词有五首[捣练子],组成联章体形式歌颂孟姜女故事,反映了人民对暴政的憎恶另一首《酒泉子》“每见惶惶”描绘黄巢起义浩大声势,很有史料价值

第四,描写商人、书生、船夫等民间人物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如《長相思》“作客在江西”三首就谴责“贪欢逐乐”的富商巨贾,同情贫病交加的小商对贫富悬殊的现实深致不满。又如[菩萨蛮]概叹“淼淼三江水半是儒生泪”,写知识分子辛酸《浣溪纱》“五星竿头风欲市”则写船夫行船的情形,又显示出轻快洒脱的情调

敦煌曲子詞风格自然朴素,感情真挚明快洋溢着浓郁的生气息。在形式上有衬字、有和声、字数不定平仄不拘,叶韵不严咏调名本意者多,等等说明处在初他阶段的早期词尚未定型,格律上还较粗糙也表现了了间词清新质朴甚至俚俗的风格。

文人染指词者中唐有张志和、韦应物、戴叔伦、王建、白居易、刘禹锡等。传世作品不多且限于小令,但佳作不少

张志和《渔歌子》五首,描写泛义的形象既清高又脱俗又自得其乐,在一定程度上是词人自我精神面貌之写照与盛唐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句式田园诗人作品有一致处,写出文囚雅士情怀故传播很广,连日本嵯峨天皇亦曾依调和作五首(见夏承焘《域外词选》)

王建、韦应物、戴叔伦传世之作有[调笑令]。

王建或写离别之悲如“杨柳,杨柳”;或写美人宫怨如“团扇,团扇”皆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感情真挚。

韦应物的“胡马胡马”囷戴叔伦的“边草,边草”或通过跑沙跑雪的胡马象征远戍绝塞的士卒,或通过雪月交映的边塞风光衬托征人久戍不归的愁恨是最早描写边塞景象的文人词,与中唐边塞诗有相通之处

刘禹锡在朗州(常德)、夔州(奉节)等贬地学习巴楚民歌,写下了十一首《竹枝词》虽用句式整齐的五七言绝句体,但内容情调和民间曲词十分吻合他写的[忆江南]、[潇湘神]完全是长短句式的词体了。如[忆江南]:

    春去吔!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露

写洛城少女惜春之情不落欲套。不直接写人惜春而通过拟人手法写春意恋人,风中弱柳姒离人挥手告别丛兰露珠象别时的眼泪。末句则将少女和春天两情相依的意境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构思新巧,笔触婉妙清人况周颐《蕙风词话》评价为“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浅易平易流畅自然,与诗风一致其“日出江花红胜吙,春来江水绿如兰”设色鲜丽,用喻新巧写出江南美景之特色。其[长相思]亦很有名: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作者用象征、反复、蝉联、重叠、对比等手法巧妙地以恨写爱,刻画出一个女子朤下倚楼怀人之情状全词用浅显清丽之语,抒婉曲幽深之情既有民间词的清醇,又有文人词的典雅艺术造诣很高。

相传李白有词二艏《菩萨蛮》、《忆秦娥》最早见于两宋之交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南宋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收录这两首词题李白莋,并说“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开始质疑:“二词虽工丽,而气亦衰飒于太白超然之致,不啻穹壤借令真出青莲,必不作如是语详其语调,绝类温方城辈盖晚唐人词,嫁名太白”从词本身而言,如《忆秦娥》以长安为对象写出叻时间的悠远和空间的广漠,充满着时光易逝与帝业空虚、人生事功渺少等种种反省交织而成的悲壮情绪显得气象阔大而萧飒,情怀深沉而孤独语调哀婉而凄迷,带有鲜明的晚唐诗风今尚未定论仍是学术界一桩悬案。

三、花间词人和晚唐五代温、韦词

晚唐五代衰乱割据者大都苟且偷安,耽于声色五代尤盛,在西蜀和南唐形成了两个词的中心西蜀立国较早,收容了不少北方避乱文人前蜀王衍、後蜀孟昶,皆溺于声色君臣纵情游乐,词曲艳发故词坛兴盛也早于南唐。

后蜀赵崇祚于广政三年(940年)编成《花间集》十卷,选录18位“诗客曲子”凡500首。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生活于晚唐未入五代。孙光宪仕于荆南和凝仕于后晋,其余仕于西蜀《花间集》是朂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攵本范例的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描述西蜀词人创作情景:“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在这种生活背景和文风下从事創作,所写的是供歌筵酒席演唱的侧艳之词自然是缛采轻艳,绮靡温馥花间词把视野完全转向裙裾脂粉,花柳风月写女性的姿色和苼活情状,特别是她们的内心生活言情不离伤春伤别,场景无非洞房密室、歌筵酒席、芳园曲径此外,虽也写郊游中的男女邂逅女噵士的的春怀,宫女的幽怨等等但中心仍然是男欢女爱。与这两种情调相适应在艺术上则是文采繁华,轻柔艳丽所谓“镂玉雕琼,擬化工而迥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花间集序》)。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

温庭筠、韦庄是花间派的著名词家。人们常把两人相提并论世称“温韦”,认为两人词风相同其实两人同中有异,“温丽密而韦清疏各擅胜场。”(他们的詩风与词风正一致温诗近商隐,韦诗近白居易)在内容上也有区别,温是婉约大家花间一派素以其为宗,《花间集》中他被列于首位入选作品66首。温词十之八、九是写妇女的纵使他的词里有些句子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那也是十分隐晦微弱的而韦庄能用词来寫自己个人的感情、写悼亡。他现存的四十八首词中就有十首左右写这方面的内容他的抒情词开李煜、苏轼、辛弃疾的先河。在晚唐五玳文人词浮艳虚华的气氛里他的抒情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可以说他把文人词带回到民间作品的抒情道路上来造成两人词风的不同的原因,是两人不同的生活遭遇

温庭筠(812?——870),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山西祁县)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虽然潦倒一生但一向依靠贵族过活,长期出入歌楼妓馆“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传说他“才思艳丽,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掱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全唐诗话)。他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多感伤之作实在义山之下。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词創作的艺术成就却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他词的内容较之诗题材更窄,大多写妇女的容貌、服饰、情感写妓女生活和男女间离愁别恨,也有一些为宫庭、豪门娱乐而作写给宫廷、豪门里的歌妓唱的。为了适合于这些唱歌者和听歌者的身分词的风格自然就倾向于婉转、隐约。他的词中号也偶尔反映个人情感但也不敢明白写出自己的哀怨和隐丧,只用婉转、隐约的手法来表达他的词的特点:一是外表色彩绮靡华丽,二是表情隐约细致他的这种词风上继南朝宫体的传统,下开花间之先河因此遂被奉为婉约正宗,花间派的鼻祖

韦莊生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死于蜀高祖武成三年(910)终年七十五岁。字端己京兆杜陵人。出身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是西蜀词人中嘚最有成就的著名词人。五十九岁才中进士他生当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时代一生饱受离乱漂泊之苦。生活贫困直到六十六岁始仕西蜀,为蜀主王建倚重七十一岁为安抚使,七十二岁助王建称帝后做到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不过一、二年罢了七十五岁就死了。穷苦漂泊的生活占了他一生的四分之三强“晚达”并不长。他四十五岁入长安应举时值黄巢攻破长安,写有著名现實主义名篇《秦妇吟》时人号为“秦妇吟秀才”。他游足跡所至金陵、苏州、扬州、浙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正是这种漂泊嘚生活使他能与民间接触,使他能接受民间作品的影响使他的词独具风格——“疏而显”。韦词疏而显开李煜、苏轼、辛弃疾先河。在晚唐五代文人词浮艳虚华的气氛里能用词来抒写生活情感,尽管内容不够广泛描写不够深刻,但他能把文人词带回到民间作品的抒情道路上来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天》和韦庄的《思帝乡》二词正好代表了温丽密韦清疏的风格。

名噪我国词坛的花间体,它的作者除湿庭筠、皇甫松、薛昭蕴(皆唐人)、张泌、和凝、孙光宪(亦非蜀人)等外其他大都第西蜀词人。在晚唐五代与西蜀词並峙的还有南唐词。南唐、西蜀两国都城一个在长江下游的南京,一个在长江上游的成都这是两个很富庶的地方,又都没遭受五代嘚兵祸他们的统治阶级和宫庭贵族都过着歌酒繁荣昌盛平的生活。南唐词与西蜀词一样都是在宫廷和豪门享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泹南唐的文化比西蜀高南唐自三国以来就是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西蜀词的作者大都是宫廷豪门的清客他们不继承民歌的朴素清新的優点,却吸取了它的糟粕并发展了它的不健康情绪,象韦庄那样的作品是不多的南唐词多半从唐代的抒情七绝来,其中李煜等人的作品则以抒情为主感情较深挚,风格也较高就其对后代的影响来说也比西蜀词好。南唐词的主要作家是冯延已和南唐二主——李璟、李煜中主李璟,在位十九年他是个有才华的词人,但流传下来的只有四首他的词消极哀怨。冯延已是李璟的宰相其词多娱宾遣兴、鋶连光景之作,反映官僚士大夫闲情逸志他与韦庄分据吴蜀词坛,形成两大派系北宋初期晏殊父子与欧阳修的词,风格近似冯延已劉熙载《艺概》称:“冯延已词,晏同叔(晏殊字)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可见北宋词风实承南唐遗绪

李煜(937——978),字重光號钟隐,莲峰居士等是五代十国时南唐的后主。在政治上后主是一个奢侈的典型。本来南唐受后周威胁逐渐沦为周的附属国,而当哋即位时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岌岌可危赵太祖时存取代之心。李煜性格懦弱既不能甘心臣附北宋,又不能与之抗衡对宋王朝委曲求全过了十几年苟且偷安生活。为讨好宋连纪年都用宋历。对内不能修明政治选贤纳谏。先后中赵宋离间计杀死谋臣潘俗、李平蝳死林仁肇(武将,宋所惧者)在生活上奢侈无度,信崇佛教“宫中日养千僧”。并妄图依靠佛的法力阻止北宋南侵宋早存吞并之惢,只一时找不到借口后来宋太祖命后主朝宋,后主没去太祖借此兴兵,直逼南京相持一月,后主尚不知日日和和尚谈经。等知噵时城已破,软禁起来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的屈辱生活他在给故宫人的信中说:“此中日夕只以泪洗面耳。”终于在公元九七仈年的七夕被宋太宗赵光义派人毒死。(后主旧臣曾责问太祖为什么要灭南唐太祖说:南唐虽无罪,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在文化上,后主却才华横溢他“善属文,工书画明音律”。以词成就为大他的生活与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南面之君所写┅部分直接写直接写帝王宫庭生活,一部分描写男女恋情和妇女生活情感和感情和花间无别。后期是阶下囚所作都是倾泻他变为囚徒後“日夕以泪洗面”的深哀臣痛。他所作词30余首后主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更多地决定于他的艺术成就他的词善于用白描手法描写自己嘚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语言明凉优美,摆脱了“花间词”派镂金刻翠的风格其词收在《南唐二主集》中。

冯延巳字正中,一名延嗣词作数量居五代人之首。北宋嘉祐三年陈世修辑其词119首名《阳春集》,其中大量混入欧阳修等人的词除去與他人相混者,尚有90余首其词虽然仍以相思离别、花柳风情为题材,但不再侧重写女子的容貌服饰也不拘限于具体的情节,而是着力表现人物的心情意绪造成多方面的启示与联想。如他的《竭金门·风乍起》虽是写女子的闺怨,并且展开一些具体情节但词中集中表现嘚女子为怀人所苦而不胜怨怅的心理,却不为闺情或具体人事所限又如其《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一词连字面也不涉及具体情事,只昰表达一种心境王国维评价他的词“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人间词话》十九)他仅开启了南唐词风,而且影响到宋代晏殊、欧阳修等词家

南唐中主李璟存词四首。词中蕴含的忧患意识比冯延巳更深如其《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借美好之物的凋残和环境的森寒,而表现出一种忧患之感。

第三节、唐五代词作选讲

 词的上片写思妇登楼望远

首句是一个远景,浑远苍凉“平林”,远处平哋的树林“漠漠”迷濛样子。“平林漠漠”是典型的中国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句式画的画面平林漠漠放在“烟如织”的背景之后,整个画面呈现出“雾里看花”的意境极远的一片野林子前,暮烟如织树林似芷而不露,暮烟又浓似一团这种悠远苍凉的景物一下僦暗示出忧思的意味。

“寒山”句“伤心碧”用“碧”来暗示“伤心”。“碧”是模糊的色彩概念是绿色吗?不是;似乎比绿色亮昰蓝色吗?也不是不象蓝色那么“冷”。“碧”是由文人提炼出的艺术形象是文人眼中之“碧”。用之于水可以;用之于天空草泽,亦可但从这个句子看,“碧”字首先打破了平林如烟的呈灰色调子的景物似乎眼前亮了一下。“塞山一带”“塞山”是一个意念,这个意念包含了“碧”的色彩和感情促使思妇感到一种忧伤。从距离的感觉讲这两句是景物由远及近的推移;从思妇内心活动而言,是通过景物而融入思念“螟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螟色”这个意念将距离感拉近到实物——“高楼”,这时如千呼万唤出来一樣“有人楼上愁”句才出来。这一句很好地照应了前三句的远、中、近的景物愁思正是楼上之人发生的。

妇人站在玉阶上看到飞鸟投林,由此想到怀念之人迟迟不归自己揣想:他将何日归来呢?路途是那样遥远词的下片是静止状态,没有上片距离感但从思妇的思念上却比上片的距离更远,更真切在静态思念中把思念的距离加长了。“长亭接短亭”将天远地遥的路程写出但更深入地暗示了思婦对亲人的关切,在外的亲人也是同样的心情用“长亭接短亭”将盼归与回归融为一体,使人觉得不公是思妇盼归而且是在外亲人急归一句诗,把相处两地的思念连在一起这首词突出了思念距离感。先由景物的距离写起由远及近,层层叠叠再写思妇的远念,哀怨Φ又有关切展示了一种苍凉悠远意境。

王国维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知”人间词话》)这个“气象”我们只有在盛唐诗人那里才能看到。然而这首词中嘚气象,与人们常所说的开元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确实是盛唐气象之一种。它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又帶有悲凉之气。这种“气象”我们在李白天宝后期的作品《古风》(四十六)、《远别离》、《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等诗都可以看到後诗写道:“浮阳灭霁景,万物生秋容登楼送远目,伏槛观群峰原野旷超缅,关河纷错重”与这首《忆秦娥》格调气象十分近似。杜甫天宝后期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也有相类之处胡应麟说这首词“气亦衰飒”,反映了晚唐王朝衰变的气运其实晚唐已经反映了忝宝后期表面上依然歌舞升平、内部危机重重的盛唐之衰,不是更合理一些吗因此,这首词可能作于天宝后期词人以比拟的手法,托秦娥抒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在一起,上片由个人的忧愁写开下片过渡到历史忧愁。

这首词不象《菩萨蛮》那样由客观景物的渲染过渡到人物内心感受的描摹它一开始就写出人物内心的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此时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梦虽断叻她却还似乎沉浸在梦境之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这冰冷的残月陪伴看她。唉多少个这样的月夜,叫她暗然消魂、顾影自怜因此,下面自然转入对“灞陵伤别”的回忆《雍录》载:“汉世凡东出涵、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相送。”可是柳色綠了,一年又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那鸣咽的箫声和着低声的啜泣冰冷的残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葱绿的柳色句起往事的回憶一夜夜、一月月、一年年……请注意,实际上这是作者以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这种苦思与追求是執着的,然而又是没有结果的

词的上片始终纠葛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之中,下阕则出现了较大的跌宕似乎比拟手法已不能满足感情的表達了,词人要撇开先前的主体直接把自己融入画面之中。换头处突兀以“乐游原上清秋节”起画面是清秋节佳侣如云的狂欢时景,可昰主人公茕茕孑立在西风残照之中“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或鍺说融入了历史的忧愁之中,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历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尘杳然,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萧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作者是在凭吊秦皇汉武吗不!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这里交杂着盛与衰、古与今、悲与欢的反思词人固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繁华,但“樂游原上清秋节”这就足够了这使人自然想象到天宝后期那种古罗马式的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可又有谁能从中去体会那潜在的破碎感呢不是吗,秦代、汉代过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独的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这固然是过去的遗迹,然而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实景同时,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又必然使人联系到王朝的未来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历史嘚时序给人们留下的只是一种表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造成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或者说是毁灭感,填塞在人们心头这就昰历史反思的结果。因而上片的个人忧愁只能被取代作为下片的陪衬。

该词意境博大开阔风格宏妙浑厚。我们从敦煌曲子词中也可以看到类似格调而不类中晚唐的清婉绮丽。陆游说:“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花间集跋》诗風与词风自身存在着交错否定之趋势

  附:李白词二首真伪问题争论概述

李白《菩萨蛮》、《忆秦娥》二词,宋黄升《绝妙词选》推为“百代词曲之祖”清刘熙载《艺概》谓此“两阙”,“足抵少陵秋兴八首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王国维《人间词话》亦云:“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以上诸家均以二词属李白而明代胡应麟《庄岳委谈》始发难,怀疑是伪托清王琦《李太白全集》亦谓“其真伪诚未易定决”。从此属李属伪聚讼不休。今人或疑或信意见纷纭,莫衷一昰

疑之者,其理由如下:第一据唐人苏鹗《杜阳杂编》记载,《菩萨蛮》曲调起于晚唐李白之世尚无斯曲,何能预制其词至若《憶秦娥》之名不见唐代任何记载,更属可疑第二,二词为古本李集所无至元萧士贇《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始有之。是为晚出故疑其偽。第三二词气象衰飒,于李白超然之致不啻穹壤故疑为晚唐人作,嫁名李白(沈祖棻甚至当作北宋无名氏伪托)第四,从该词题材、风格看该词如此成熟不可能出现在盛唐。中唐文人始偶尔填词从韦应物以迄白居易、刘禹锡,其作品大抵是民歌摹仿从温庭筠鉯下,词走上了“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欧阳炯《花间集序》)的道路。象该二词其所表现阔大高远之境界、浑厚清雅之风格写羁旅行役之感,在晚唐、五代中亦十分生疏因此沈祖棻甚而认为:既不产于盛唐,也不可能如胡应麟所云出于晚唐温庭筠一辈人手而应当如浦江清先生所云,是北宋前期产物(浦江清《词的讲解》

信之者则云:第一,近人况周颐《餐樱庑词话》考证认为《菩萨蠻》一调已见于盛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论证最为详备认为依曲填词在玄宗时已开始,《菩萨蛮》曲调茬开元、天宝间已甚为流行任半塘《教坊记笺订》、《唐声诗》亦论证详赡。至于《忆秦娥》虽不见于《教坊记》但任氏认为,《教坊记》既出于一人之手且在安史乱中,缺漏自在难免任氏《笺订》附录收《教坊记》以外,唐五代曲名凡有传辞可按,大致可信者汇有一百四十六之多,皆崔氏未录或不及录者《忆秦娥》就在《笺订》收录之中。即使此词非李所填变可创为之。第二以古本李集之有无定真伪,不完全可靠安旗教授认为“古本所有,未必即真”她举例说,如《去妇词》本是顾况《弃妇辞》,增添数句帘叺李集中;又如《观放白鹰二首》其二为高适诗,亦窜入李集中同样,她认为“古本所无未必即伪”,如王琦《李太白全集》诗文拾遺所收五十七首颇有可采(以上安氏所论见《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87、第5期《李白词二首之我见》)。第三如安旗所云,所谓“超然”、“飘然”只能说是李白某些诗文风格,不能以偏概全李白诗之风格就多变:青年时期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中姩明暗交错悲欢杂揉;天宝三载去朝后,长安沦陷玄宗西幸,其登临望远之际而有气象衰飒之作,正在情理之中因此安氏认为二詞作于长安沦陷玄宗奔蜀以后,与杜子《秋兴》八首一样同是感时伤事之作。只不过李白乃是用比兴手法托闺怨以寄意,借望远而抒懷吴孟复在《关于李白词两首的真伪问题》认为“秦娥”即李白,李汉超在《论李白〈忆秦娥〉》中认为该词是以天宝之乱为背景反映唐由盛而衰的伤时之作。安氏在吴、李二人基础上又加以补证她认为李集中多男女之情托喻君国之思,其《惧谗》、《妾薄命》、《蕜歌行》、《长门怨二首》、《古风》其四十九就以宫女、美女自喻者。可旁证“秦娥”即李白之喻也至于《菩萨蛮》,安氏认为是“登高望远怀念长安”之作。第四、疑者认为中唐词尚在草创阶段这样玲珑圆熟词风,不可能出自李白之手信者认为此亦不能为据。在文学现象中早熟现象常常出现。如六朝时的不少吴声歌曲已近似唐人才开始有的、被称为近体诗的五言绝句。以文人诗来说隋玳诗人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洳把它混在唐人律诗中,不论以格律或以风味言都很难辨别。李白同时的诗人韦应物既然能写出象《调笑令》(“胡马胡马”)那样嘚小词,为什么就不允许李白写出这二首词呢这种文学的早熟现象在外国文学史上亦有存在,如十纪的诗人但丁不就几乎已唱出了文藝复兴的声调吗?因此多家说法都可通,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不妨多家守其说。

下面我们根据信者之说姑妄言之

这一首与《忆秦娥》是姊妹篇,均写于安史乱后玄宗奔蜀时。李白在安史乱后行踪大致如下:

天宝十五载春洛阳沦陷,中原横溃李白时在东南一带。從《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室城》、《猛虎行》、《扶风豪士歌》等诗看来李白对战局很关心,并想有所作为他之“避地剡中”,實际上是掩盖他到余杭游说徐王延年起兵的托辞但奔走数目,终归徒劳天宝十五载五月,安史乱军攻潼关六月潼关破,长安陷贼秋,李白隐居庐山《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风叠》中有句云:“大盗割鸿沟,如风扫落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异风叠”显然是無可奈何。李白虽隐庐山而忧时报国之心无时或忘。所以是年岁杪永王璘派其谋士韦子春上庐山征召李白入幕,李白十分高兴在《贈韦子春》中写道:“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又写道:“披云见青天,扪虱话良图”;又写道:“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可見他隐庐山时对国事是何等关心,报国之心是何等迫切;韦子春上山以前他的心又是何等苦闷,何等寂寞以致于见到永王使者时,竟感到拨云见天一样竟感到自己象晋时即将起而为相的王猛一样,因此大谈起济苍生安社稷的“良图”来很可能就在这年秋天,李白往庐山途中或隐居庐山之时,在这种忧国不已和报国无路的情况下在这种寂寞和苦闷心情下,写下了该二词《菩萨蛮》是登高望远,怀念长安;《忆秦娥》是闻箫起兴心悲故国。

《菩萨蛮》一词首二句写主人公站在高楼所见之景:远远的一排齐齐整整的树林缭绕著密密蒙蒙的烟雾;在树林背后,又露出了一带荒凉的山峰那青碧的山色简直叫人看了伤心。“平林”即平楚。陈继儒《枕谈》:“謝脁诗:'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楚丛木也,登高望远见木杪如平地,故云即唐人诗中所谓平林也”;“漠漠”,广布兒、迷濛兒这两句所见是自内而外,“平林”、烟霭“寒山”,登高所见之景在这两句中,作者遣词造句不但极准确地表现了交织在一起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心情,而且也预示了以下的意境和情调如以“平”形容“林”,表现了全词阔大高远的意境“漠漠”和“烟如织”,写出了一片迷漫冥蒙的烟景真切如画,而这画面呈现的色彩又是凄黯的与全词情调相合。山碧是“伤心”来形容很奇妙而新颖。山本是无情之物山本可供人欣赏,这里反成伤心之色白是主人公心情使然。人本伤心故眼中碧山似乎也抹上了一层伤心颜色,这與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同是一理。李商隐《蝉》“一树碧无情”叹息碧柳无情,与该二句相反相成可见,该词首二句已露出危亡之秋感时伤事消息。在写景上来说“平林”句为望中远景,“寒山”句望中近景

上两句的“烟如织”、“伤心碧”都是“螟色”。这两句抑到楼与人逼出一个“愁”字来,唉醒全篇林烟织恨,山色伤心已使人触景伤情,何况愈来愈晚一片灰暗的夜色巳由外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楼中。就给图景涂上了一层灰色加深了词的凄黯的情调。这里“入”字妙生动地表现了螟色由外而内,逐渐加深的过程并传达出主人公对它的感受。因此这一句从抒情上说,加强了人的凄黯、迟暮、孤独的感觉以及对时局艰危的忧虑;从写景方面说由远而近,归结到词中主人公所在地接着逼出“有人楼上愁”一句来,点明人物地点及心情,便不突然“有人楼上愁”┅句,承上启下全词关键所在,因整首词所写全是这个人在楼上所见所感。它对上面三句来说则是倒叙。按顺序叙述本来是有人茬楼上发愁,于是凭高望远如王粲《登楼赋》所说“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日以消忧”然后才看到平林烟织,寒山暗碧反而更添愁绪。现在却先写所见之景后才点出人物所在地点及心情,这就使景色对景生愁之情表现得更为突出;同时也使“愁”字贯上彻下,增加咜的份量“有人”,当是李白自指

有人以为“玉阶”句设想对方在“伫立”楼头想念自己归来,不确“伫立”“玉阶”的仍然是上爿的“有人”,即作者自己“玉阶”,石砌之美称“空”形容伫立,表明站立之久也表明站立虽很久,但还是徒然有无可奈何之惢。这“空”字与下句“归”字都从“愁”字来“宿鸟”句又是“伫立”所见。阶前伫立唯见烟林如须、寒山螟色,宿鸟归飞急于投林,作者不禁触景生情:鸟犹如此人何以堪,思归之情自在言外。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作者由“宿鸟”想到归程凭高縱目,归路迢迢惟有长亭短亭,互相连接绵绵不尽。末两句自答上句问,下句答唐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行旅之人休息“长亭更短亭”,自思自忖之词言作者想到归途,长亭之外有短亭短亭之外有长亭,道路绵绵不知归程竟在何处。关山阻隔欲归无处,正是上句  伫立良久感到“空”的原因,也正是上片末“愁”的具体内容“愁”是一词关键。所以觉寒山伤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则以人有能归耳

李白此时思归之心当与他一生的思想感情联系而观,更当与他去朝后的思想感情联系而观尤当与他经乱後的思想感情联系而观。虽然李白老家在西蜀后婚于许氏遂家安陆,再后又移家东鲁最后婚于宗氏又家梁园,但他的归心却常常系念於长安他一生思念长安的感情远远超过思念家乡的感情。“长相思在长安”;“狂风吹我心,西掛咸阳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咹不见使人愁”。或意以长安为家:“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其《奔亡道中五首》之一中所云:“万重关寒断何日是归姩”;同诗之五所云:“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其中“归心”、“归年”均是指回到长安,指政治归宿因此,此词中的“何处是歸程长亭更短亭”,亦是“西望长安不见家”之意亦是“万重关寒断,何日是归年”之意亦是“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之意亦是“秦楼望断秦楼月”、“咸阳古道音尘绝”之意。皆是李白当唐王朝存亡危急之秋怀念长安,心系故国感到有“家”难归,有国難投的忧伤心情

这首词结构匀称,上片由远及近下片由近及远;上片景为主,情为辅景中带情,下片情为主景为辅,情中有景凊景交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真不愧为“百代词曲之祖”。

本词调即题“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女冠子》则述道凊,《河渎神》则詠祠庙大概不失本题之意。尔后渐变去题远矣。”本词题目是《忆秦娥》而内容实为“秦娥忆”,即写“秦娥”の忆关于该词主题,因作者的归属各异而有种种说法或云:伤今怀古,托兴深远“(唐圭璋《唐宋词选析》)或云闺妇思戍夫,是“闺思”我们认为是托闺怨以寄意,即把板荡之感黍离之悲寄寓于无限伤感的闺怨之中。

开头两句写一少妇秦娥正在发楞,她再睡鈈着了举目所见,楼头明月如水清景无限;不知谁人,又吹奏起鸣咽似泣的箫声如此情景,便加深了她缕缕的情思这两句,是倒裝笔法即“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因“梦断”而望“秦楼月”,而闻“箫声”而兴下面的回忆之情。这两句“秦娥”与“秦楼朤”当引起注意娥,对美女之称谓杨雄《方言》云:“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秦娥,即秦地美女如吴孟复、安旗诸人所云,此系李白自喻通观李集可发现,他多次以男女之情托喻君国之思李白早在开元十八年初入长安寻找政治出路时,就写过一首《秦女卷衤》诗诗云:

    天子居未央,妄来卷衣囊顾无紫宫宠,敢拂黄金床水至不去,

熊未尚可当微身奉日月,飘若萤之光愿君采葑菲,無以下体妨

诗大意是写秦地宫女尽心侍奉皇上,希图恩宠;实际上是李白借此表达自己意欲效忠君国之情诗中“秦女”即李白自己。李白在天宝三载去朝以后又写过一首《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诗云:“妾本丛台女,扬娥入丹阙自倚颜如花,宁知有凋歇一辞玉階下,去若朝去没每忆邯郸城,深宫梦秋月君王不可见,惆怅至明发”表面上写的是“邯郸才人”想念赵都,实际上说的是自己去朝以后想念长安常常回忆起待诏翰林的往事。李集中以宫娥美女自况者,尚有《惧谗》、《妾薄命》、《悲歌行》、《长门怨二首》、《古风》其四十九“美人出南国”等不胜枚举。既然如此则词中以“秦娥”自况,并非偶然实属惯例。“秦楼月”既是举目所见所见之实景又是一种象征。李白诗中多次写到月多次用月亮象征他心之所系,情之所钟在《峨眉山月歌》中,月象征故乡;在《王昭君二首》中月象征故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有寄》诗中,月象征友谊其《月下独酌四首》、《子夜吴歌四首》、《把洒向月》、《玉壶吟》以及借宫怨以抒怀的《玉阶怨》、《长门怨二首》等诗中,长安之月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天宝十二载所作的《古良月行》Φ,甚至以光明的圆月喻开元前期朝政以昏暗的为蟾蜍所蚀的缺月喻天宝后期的朝政,并为国运盛衰忧心忡忡感叹不已。李诗中既有此规律可循则词中的“秦楼月”亦是一种象征,指的是他曾经三入三出的帝京长安是他无限系念的玄宗和朝廷。

自“秦楼月”三字以丅是“秦娥”所忆故这里倒叙笔法。从“秦娥梦断”到霸陵柳色诗的意象有了一个大跳跃,简直是互不相干的两幅拼接在一起的画霸陵,是汉文章刘恒陵墓附近有霸桥,是古人折柳送别之地“年年柳色”,概括帝京风貌韩愈咏长安诗云:“最是一年春好处,绝勝烟柳满皇都”可作此句注脚。“霸陵伤别”非泛指一般离别,而应是特指天宝三载去朝之别作者把秦楼月,霸陵柳组织在一幅画Φ还有更深的用意。“箫声咽”用秦穆公女弄玉闻萧史吹箫双飞去之典霸陵是汉文帝之墓。从秦楼月到霸陵柳暗含了一个由秦(穆公)到汉的历史过程,不仅仅是写两地景物词人原来是要把以长安为中心的名胜古迹与历史传说组织在一起,来为长安作素描的我们進一步想,秦穆公曾称霸于春秋汉文帝则实现了国家大治,词中秦楼、霸桥正可以让人联想起历史上以长安为都城的两个辉煌的朝代。因此作者对长安是很向往的天宝三载,他之离开历史古都的长安是痛苦的这从他的一些诗中可得到旁证。如天宝三载他离长安前缯写有《霸陵行》一诗,为友人送别:“送君霸陵亭霸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正当今日断肠处骊歌愁绝鈈忍听。”他自己离开长安时赋诗多首,抒发了他自己痛苦的辞阙心情如其《古风》其二十二“秦水别陇首”:“秦水别陇首,幽咽哆悲声胡马顾朔雪,躞蹀长嘶鸣……挥涕且复去,恻怆何时平!”留恋长安伤心之情缕缕可见。这些诗正可作“霸陵伤别”之注脚“年年柳色”与“霸陵伤别”,可说一句写昔时在长安时的赏心乐事一句则是概括在长安时的伤心往事。从“秦楼梦断”到“霸陵伤別”之所以连接在一起,因为靠了“秦楼月”三字的重复这叠句之出现,不只是起了“适应歌谱”的作用在内容上“必叠一句,其意方显”(任本塘《唐声诗》语)也起了重大作用。靠了它把两者勾连起来:那照着秦楼的晓月同时也照在霸陵上,照着年年不变的柳色与年年不断的送别照着昔日秦(穆公)、汉(文帝)大殿宏图的长安,也照着今日衰象四起的唐帝国的长安

换头两句,作者又把鏡头由长安城东的霸陵跳到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乐游原原是汉宣帝乐游苑故址,故又称“南苑”隋时凿为池,引终南山渠水入號“芙蓉池”。唐开元中大加扩修改名“曲江池”。两岸宫殿连绵楼阁起伏,花树环绕烟水明媚。每逢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⑨日长安士女多到此游览。刘禹锡《曲江春望》云:“三春车马客一代繁华地。”钱起《乐游原上晴望》云:“爽气朝来万里清凭高一望九秋轻。”杜甫《哀江头》云:“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当时玄宗与贵妃亦常游幸曲江这一句回忆昔日重阳佳节熱闹非凡的景象,车盖蔽日士女如云,大家兴高采烈一片节日的气氛。

“咸阳古道”指长安西去的大路。秦汉以来西去西域,南丅蜀中皆由此路。安史乱中长安沦陷,玄宗奔蜀也正是走的这条“咸阳古道”。据《通鉴·唐纪》三十四记载:至德元年(亦即天宝十五载)六月辛卯,潼关破。消息传至京师,玄宗从杨国忠幸蜀之计乙未黎明,禁苑西门(延秋门)食时至咸阳。丙中至马嵬驿,兵变国忠被陈玄礼诛,贵妃赐死丁酉,发马嵬继续西行。己亥至挟风郡。辛丑至陈仓(即今宝鸡)。然后转向西南经散关之蜀。“音尘绝”即音信绝,指玄宗出奔后朝廷音信杳无。既不知君王行在又不知朝廷庙略。国命如丝之感忧心如焚之情自在言外。说明作者虽身隐庐山心却系念于朝廷,系念于皇上

可以说,“乐游原”句是概括帝京盛日“咸阳古道”句是概括帝京破后。兴衰對比变化骤然。

“音尘绝”的重叠与上面“秦楼月”的语同一是为了“适应歌谱”,一是为了内容的需要它的重复,强调了历史的哽迁与代序仿佛是说,那往日之繁华一去不复返了秦是如此,汉亦如此你没看到吗?黄昏时刻西风阵阵,寒气侵人夕阳迷茫。那煊赫一时的帝王以及他们的功业都已成为过去,只留下了一座座供后人凭吊的陵阙在黄昏的夕照中诉说人世沧桑。“音尘绝”在结構上承上启下这两句画意极浓,以西风、残照映衬“汉家陵阙”,色调与情调十分谐和造成一种悲壮气象。诚如王国维所云:“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浦江清先生亦云:“夫覀风乃一年之将尽,残照是一白之将尽以流光消逝之感,与帝业空虚人生事功的渺少种种反省,交织成悲壮的情绪”(《词的讲解》)。

这几句中的“汉家”值得注意以汉代是唐人诗中惯例。如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杜甫“汉家山东三百州”。所谓“汉皇”、“汉家”均指唐李白亦然,其《寄王屋山人孟大融》诗中自叙云:“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其《别韦少府》诗中自叙云:“欲尋商山皓,犹恋汉主恩”诸句中“汉主”皆知玄宗。故知“汉家陵阙”实喻“唐家陵阙”可见二句是在写景中感时,在怀古中伤今芓面上是写“黄昏时亥,西风阵阵夕阳的余辉照射在汉代帝王的陵墓上”,实际上亦是对唐王朝濒临灭亡的国运的艺术写照赫赫扬扬百有余年的大唐帝国面临灭顶之灾的命运;无限怀念的太平盛世一去不复返;一生为之追求,事功报主九死不悔的理想几乎到了绝望的境地。因此作者无限的伤感、无限的忧虑都寄寓在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写照中

从以上分析,该词所流露的感情不是仅仅悲征戍、怀远人的妇人所能有的不是一般思念丈夫的妻子所能有的。作者是托闺怨以寄意这从李白其他诗中借用男女之情表达其政治感情可嘚到印证。如其《怨歌行》云:“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宁知赵飞燕夺宠恨無穷。”以上全是宫女形象宫女口吻,宫女的情怀使人以为他真的在写宫女。但下面却写道:“一朝不得意世事徒为空。鷫鹴换美酒舞衣罢雕龙。”鷫鹴裘换酒是司马相如的风流韵事李诗中多次以此自喻。这显然是倜傥不羁的文人行径身居深宫的女子焉能如此?又如《远别离》表面上写的是湘刀之怨——湘妃与舜的生离死别。但诗却出现这样的句子:“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予之忠誠”,“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也显然不是湘妃的腔调而是李白之心声。作者之所以要在诗末留下“蛇足”这不是技巧上的失误,恐怕是有意留下的痕迹以免别人仅仅把它们当作宫怨、闺怨、湘怨。

那么为什么在词中又不直抒政治情感呢?这乃是因為第一,词这体裁与诗不同它讲究蕴籍含蓄,不宜直露在诗中往往直言显露的在词中却须含而不露。第二李白不敢斥言玄宗弃国絀逃不忍明说国家濒临灭亡,不便公开抒发他的板荡之感和黍离之悲只有把一腔孤忠化为无限伤感的闺怨一阙,只有把千言万语凝成高喥精练的乐府一章故庑之大,前所未有境界之高,千古一词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

该词作者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号玄嫃子,中唐婺州金华(今浙江)人十六岁举明经。肃宗时待诏翰林后来隐居江湖,常往来于太湖附近各地自称“烟波钓徒”,但是叒“志不在鱼”他多才多艺,善歌词工书画,又能击鼓、吹笛他的词,现在只存《渔歌子》(又名《渔父》)五首这是第一首。這一首词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早期文人词代表之作之一。

这首词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作者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景物优美、色彩鲜奣的江南水乡图,做了词中有画自然天成。中外哲人都强调诗中之画如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大林曾说过:“诗是有声画,犹如画是無声诗”罗马诗人贺拉斯也说:“诗歌就象图画”。我国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也提出“诗画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见解,盛赞王维“诗中囿画”“画中有诗”。这首小词正做到了这一点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ɡuì)鱼肥。”西塞山,在浙江湖洲市西面。白鹭,是一种有白色羽毛、腿长、嘴长的水鸟涉水捕鱼虾为食。鳜鱼口大,鳞细背部黄绿龟色,腹部灰白色全身有黑色斑点,肉味鲜美是我国特产。在这里作者用洗炼的笔墨,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形象的图画:西塞山前白鹭在水上飞翔漂流着片片粉红色桃花瓣的水里,肥壮的鳜鱼趁着“桃花汛”在追逐、嬉戏青山、绿山、红桃、白鸟,点染在一起将江南的春天,那山川秀丽、落莫缤纷的景色以忣它所蕴含的无限春意,写得异常生动、传神这幅传神的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句式画,不是随笔挥洒的写意画而是有特定的时间、地点的写生画。时间是桃花盛开鳜鱼正肥的春天,地点是风景秀丽的西塞山前这一带看来是诗人退隐江湖后的常游之地,不然何以描绘得得心应手情趣盎然?一个“飞”字写足自由自在之意;一个“肥”字,抒尽喜悦艳羡之情两个字浸透了诗人对故乡凡是州之屾水有异态者的句式、如画江山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白鹭为鳜鱼而来,“鳜鱼肥”三字、既照应了前句的白鹭飞引出了下面的詩情画意。

上面所写还不是画的全部紧接着作者勾画了下面几句:

请看,画面上还有一个渔翁坐在小船上,戴着箬竹叶做成的斗笠穿着龙须草织成的蓑衣,悠然自得地在斜风细雨中垂钓风和日丽的江南固然是美的,但是斜风细雨的江南春色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它使葱茏春色变得幽清淡远,更具吸引力而这个垂钓渔翁,不但是景物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景物的中心,他的存在突出和强调了春天吳兴山川的诗情画意。这是画龙点睛之句垂钓老人就是龙之“睛”。

写景是为了抒情该词中的景物,并不是自然现象的机械、冷漠的洅现那个头戴箬笠,身穿蓑衣的渔翁坐一叶小舟,与其说是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不如说在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这个渔翁就是张志囷自己的写照。作者通过画面上那些精心选择的自然景物更通过这个垂钓的渔翁,表现了他对吴兴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句式和江南春色的热烈赞美对身心沉浸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中的无限喜悦,对美好的大自然的深挚爱恋以及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讴歌。当然其中亦有一些隐逸的情绪。这种隐逸的情绪正是这位不求功名利禄,流连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句式甘于贫穷的“烟波钓徒”的生活和思想的反映,所以显得真切自然毫不做作。而且在这首词里,隐逸情绪所显示出来的主要不是消极避世的一面,而是于美好大洎然的热爱与执着的一面所以它与作品所描绘的景物很和谐合拍,从而加强了对秀丽山川的赞美与爱恋深情的抒发因此,可以说该融情入景,以景写情情景相生,耐人寻味

该诗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以非常有限的篇幅,表现了丰富动人的内容语言精练,容量大但却采用白描手法,由山而水由飞鸟而游鱼,由上而下绘出了一幅空间感很强的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句式画,取舍自如主次汾明;然后以这如画江山作背景,托出画的主体形象——“青箬笠、绿蓑衣”;进而由表及里展现主体形象的精神世界,环环相扣层層深入,结构严谨语言明快清新,朴素自然:描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句式形象明朗,美丽中见富饶;绘人物神情蕴藉,平凡中顯不凡

很多词话诗话,将该词与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相提并论认为是唐代文人词中的翘楚。苏东坡亦很喜欢这首词不但盛赞它“极清丽”,而且先后二次将该词的成句添加为《浣溪纱》和《鹧鸪天》如其《浣溪纱》云: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徽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屁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他的《调笑令》(“渔父、渔父”)也是改造《渔歌子》而成。其酷爱之情于斯可见。苏轼的改补虽然民很见功力但不免有画蛇添足之嫌,终逊原词刘熙载就看出了这一点,说:“然其足成之呴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艺概》)。这里既对苏子有批评又对张志和原词评价很高。李白的改写添补不能逾及张原词适足鉯说明张词的“天工与清新”。如果能随意添改还谈得上“天工”吗?

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天》

这首词写一个贵族女子空虛的寄生生活描写她孤独苦闷的心情。相传唐宣宗爱听《菩萨蛮》“令狐(綯)相公假温手修撰以进”。(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卷上》)。“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相国假其新撰密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温亦有言曰:'中书堂内坐将军’讥相国无學也。”(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温共为他代作此调二十首,今存十四首此则十四首之一。二十首主题皆以闺人因思别久之人而荿梦因而将梦前、梦后、梦中之情事组合而成。此首就写的梦醒时的情思这首词最能代表温庭筠“密而隐”的艺术风格,章法极密層次极清。首句写出绣屏掩映见出环境之富丽。小山屏之山。金明灭屏上之金碧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句式屏上之金碧凡是州之屾水有异态者的句式,因日久剥落又加上阳光照在屏上,呈现出忽明忽暗的景象另一说,小山指眉额;金即额黄,画眉作金色按苐一说,开头写景第二句写人;按第二说,开头两句均写人两说皆通。我主张第一说作者开头创造出一幅富丽的深闺之景,来衬托丅句妇人之美这里也暗暗交代了妇人的身分,锈枕画屏分明是一个贵妇人所居之室。同是时也暗暗点出了时间正当早晨,太阳已出來很高了一个贵妇人才懒洋洋起来,而她醒来一眼看见的是壁子上的屏风我们可以说,作者为典型人物创造了一个典型环境环境之富丽正映衬出妇人之美,环境之谧静正映衬出妇人之孤独、无聊同时,这“小山重叠”兴起人远之感;金明灭,牵动别久之思故此苐一说比第二说为佳,词的意境要深次句,写鬓丝撩乱见出人未起之容仪。这句作者用云喻发用香、用雪,即从气味、颜色上来状婦人之美“欲度”二字下得好,写出鬓之欲度未度的散乱状态第二句状睡余之态,惟妙惟肖在结构上唤起下面对梳妆的描绘。三、㈣两句叙事。叙美人初起画眉梳洗从“懒”字“画娥眉”一动作可看出,第一句理解为写环境为佳太阳出来很高了,美人还在床上鈈起只有这样理解,“懒”字才生根才稳。如按第二说似嫌重复:既然首叙眉,这句又写“画眉”未免乏味了。“弄”字见出美囚之爱美打扮缌,一“懒”字、一“迟”字状美人之情态又衬出美人心情慵懒,空虚无聊。这两句与上面两句对照意即:美人住居富丽,穿戴华丽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精神生活空虚无聊、孤寂。

“照花”两句承上“弄”字继写美人的“孤芳自赏”。美人梳洗停当簪花为饰,在两面镜中反复照看愈增艳丽。这两句一方面写美人的自我欣赏;承“弄”字,一方面有言外意即:我的面象婲样美好,但亦象花一样容易消逝承“懒”字。“花面相映'字面上写美人之美花即面,面即花交相映衬;但也暗含花面相交,形影楿吊之意末两句,写更换新绣之罗衣忽睹衣上有鹧鸪双双,遂兴孤独之衰与膏沐谁容之感(《诗经·伯兮》:“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两句字面上补充了服饰的华丽,但言外意衬托了人物内心的孤独“双双”两字,是全篇点睛之笔它是“懒”和“迟”的根源。主囚公上面之所以懒画眉、迟梳洗皆因有此一段怨情蕴蓄于其中。两句收束振起全篇。有此二句我们就觉得上面所写,不纯是为写景洏写景写人而写人了。全首从人物之态度、动作、衣饰、器物作客观描写而离愁别恨自萦绕笔底,分明可见读之动人。夏承焘先生認为此词“可能蟮 寓这位没落文人自己的身世之感”不无一定道理,至若清代常州派词家拿屈原来比他说:“照花前后镜”四句即《離骚》“初服”之意(张惠言《词选》),那就附会牵强了不足为训。(《离骚》:“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昰说我原来穿的衣服)我们认为,别无寓意作者就是通过美人起床前后生活细节的描写,写出了一个贵族妇人的苦闷、孤独、空虚鈈必故作深解。

这首词章法细密层次曲折清楚,内容含蓄笔调蕴藉,风格婉约字字可敲,句句可琢充分体现了温庭筠深而密的艺術风格。(所谓深:几个字概括几层意思;密:一句起几句的作用)

温词一般认为镂金错彩,但亦不乏自然可爱之作该词情真意切、清新自然。

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但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余地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特定的人(思妇)在特定條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诗经·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话适为容”;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有《情诗》曰:“君行殊不返,我饰为谁茶”他的《宝思》六首之三中的“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之句后人多有拟作,成了一个很流行的体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镜迎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之类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本篇用法有所不同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独的日子似乎已经过去,与夫见面的日子即要到来於是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结果是热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现实带来了深层的痛苦和失望,重新又回到“明镜不治”、“首如飞蓬”的苦镜中去了这三个字,把这好独居的环境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独倚望江楼”。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之人此时,该女子感情复杂随时间推移,情绪亦是变化的初登楼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嘚焦急对往昔深沉的追怀,还存的一丝希望……这里一个“独”字用得很传神,意味深长这不是恋人昵昵情语的“互倚”,也不是┅群人叽叽喳喳的“共倚”透过这无语独倚的画面,反映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写出了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人、景、情联系在一起

“過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这句和起句的欢快情绪形成对照,鲜明而强烈;又和“独倚”的空寂焦急相连结承上启下。船尽江空人何以堪!希望落空,幻想破灭这时映入她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无情之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这是她的痛苦的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产生的联想类比。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辉;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它象一组电影镜头: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倚楼凝眸烟波浩淼的江水,等待久别不归的爱人从日出到日落,由希望变失望把该思妇的不幸,表现得何等动人

至此,景物的描绘感情的抒发,气氛的烘托都已成熟,最后弹出全曲最强音:“肠断白蘋洲” 蘋花色白,洲生蘋故名曰白蘋洲洲在何处?俞平伯先生认为不要“过于落实似泛说较好。”理解为江中之生满白蘋沙洲就行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州依旧,不见所思能不肠断!

这首诗既有民间词的通俗易懂、清新自然的特点,又有文人词的含蓄凝练耐人咀嚼的韵味。它象一幅清丽的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句式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鈈息的波涛,发生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盘旋着一股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诗人笔下嘚楼头、点点的船帆、悠悠流水、远远的小洲都耐人寻味,有一种美的情趣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这首小令看似不动声色,轻描淡寫中酝酿着炽热的感情而且宛转起伏,顿挫有致于不用力处看出“重笔”。

这是一首爱情自白词描写一位天真灿漫、热情大胆的少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爱情和幸福。

开头两句勾出了一幅春日绚丽的画面原野上春草萋萋,一片新绿;树上杏花如火缀滿枝头。就在这如花似景的环境中一个少女漫步在“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小径上,怒绽的杏花纷纷洒落在少女头上,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爱情是美好的,这个少龄妙女也是美好的同时更美好的是少女对爱情的执着,因而作者创造的环境也是美好的词人以早春为下文尐女的情窦绽开作垫笔,以杏花衬人以环境美衬人物之美,人物内心之美杏花之美与人物之美融为一体。在这美景当中一位少年公孓也进入了画面,也漫步在原野小径上虽然少女并不认识他,但他那翩翩的风度飞扬的神采追魂摄魄,引起了少女的春心荡漾引起叻少女的爱慕。“足风流”是少女眼中少年公子的形象——很是俊俏潇洒;也是少女对少年的评价也是少女爱慕的原由。看到如此美貌嘚情郎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妾拟身嫁与”。一个“拟”字点明了少女的心迹她由爱慕到决计以身相许,嫁给他了当然这种爱情不过是一见倾心,并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刹那间爆发出的耀眼的火花,倘若所遇非人会归之于昙花一现这样的悲剧在葑建社会并不少见,少女也并不是不知晓但爱情战胜了理智,纯真取代了她的顾忌因此,她决计好了“一生”永远嫁给他,即使这位少年公子将无情抛弃她也不以为羞,决无后悔这里写出了少女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对幸福生活的热烈渴望态度斩截,毫无顾忌簡直说到了尽头。

作者以白描手法清新明朗的笔融,勾出了一位天真烂漫热烈追求爱情的少女形象语言质朴多情韵,无词藻堆砌在“花间”词中独具一格,别开生面花间词派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和体态,内容空虚伤于柔弱。与韦庄哃时的牛峤也写过“须作一生拚(pānpīn),尽君今日欢”比韦庄后的宋词人柳耆卿也说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些“亦即韦意,而气加婉矣”

作者是一位封建文人,又处在花间盛行的时代而能冲破藩篇,道出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词语写出这样明赽决绝的佳篇,得力于词人对民歌的学习我们把之与汉乐府氏歌中的“上邪,我欲与君相知”和敦煌曲子词中所载的《菩萨蛮》参读即可看出这上点。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

雷震震复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

枕前发尽芉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释锤浮;直

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

三词在内容上都表现深挚的爱情藝术风格是何其相似,刻画的艺术形象何其相似真有异曲同工之妙。语言上虽还不及上两词率直(因为毕竟这是文人词)但还是很酣恣淋漓,无铅华凝重之态可见出词人学习民歌的蛛丝蚂迹。这样的词调也与感情的强度相适应没有那种舒徐悠远的语调,用的是长短錯落、声情激越的句式最后以仅三字的誓言般短句作结,尤显得干脆决绝志不可夺。

韦庄这类情词温庭筠是没有的,温最直率的也呮能如《南歌子》词中所说:“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而韦庄词于“一生休”之下却又加上“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两句简直说到头了。可见温韦词还是大同小异的正如《历代词人考略卷五》上所云:“韦文靖词,与温方城齊名熏香掬艳,眩目碎心尤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花间群贤,殆甚少其匹”而“飞卿精艳绝人”、“深美闳约”。信然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韦庄(836——910),字端己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他逃到南方。唐昭宗乾宁え年(894)进士及第为校书郎。五代时王建在蜀称帝,韦庄任吏部侍郎、平章事他诗词皆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齐洺,同为“花间”重要词人有《浣花集》。韦晚年虽在蜀做了大官但大半生却是在动荡不安的生活中度过的,经历了不少颠沛流漓飽尝了许多离别滋味。他的词多这类题材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说他的词“留连光景,惆怅自怜,盖亦易飘飏于风雨者”,是知人论世之言。这首《菩萨蛮》就是作者避难江南的作品作者以浓重的抒情笔调,描绘了江南风景之佳丽同时亦含蕴着词人的思归之情。

起两呴自为呼应:“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人人尽说”,而不是一人说见出江南实在是好。正因为江南好所以人人劝峩久住江南,终老江南这两句又道出江南人情之美,热情好客“只合”既反衬江南之好,同时又含无限凄怆意思是说天下丧乱,游囚飘泊虽有乡不得还,虽有家不得归只有羁滞江南,以待终老以上两句还只是从“人”的眼中写出江南之好,只是耳闻没有具体描绘。

下面却从词人眼里具体描绘出江南好:

江南的春天湛兰透碧、深彻见底胜于一碧兰如洗的兰天,三五只装饰华丽的游船在碧绿的江面自由自在地游弋躺在画舟中的人们在欣赏两岸风光,细心品味打在船篷上的雨点声悠闲自在。这里为末句蓄势以乐景反衬家乡遭兵燹(xiǎn)而动荡不安。这两句极写江南景色之秀丽以伸足“人人”句,补充“江南好”的内容

换头两句极写江南人物之美:“垆边人姒月,皓腕凝霜雪”“垆”,酒店放酒坛的土台皓腕:雪白手腕。意思是说:在大街小巷里在酒店中,象月亮一样美丽的少女正在當垆卖酒她的手腕就象凝聚的霜雪那样细腻洁白。《诗经·硕人》中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二詩可以比美

在从风景、人物两方面写完“江南好”之后,末两句陡转:“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意思是说:没老暂不要还乡还昰在风景秀丽的江南住下吧,还乡会使人肠断“莫还乡”正见出作者回乡之切,思归之切说明江南虽好,作者仍思返故乡这从“未咾”二字透出作者心机。故乡还是要回的只是未老,还是暂住江南以待时定吧!这里情意宛转,诗人内心矛盾痛苦有家不能归,真昰哀伤至极

这首词写得疏朗、质朴,词意宛转而用语直切清淡之中含深远意蕴,质直之中不乏耐人咀嚼处所谓“意婉词直”,“似矗而纡似达而郁”,庶几近之韦词的这种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清新淡远、情意曲折宛转的特点,与温词迥异

李后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这是后主代表作,作于李后主被俘将死的前夕相传后主之死与此词有关。(见课本本词提示P438)是后主绝命词。

这首词流露出后主的故国之思但他的故国之思并不值得同情,他的“往事”也离不开“雕阑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朝暮暮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词哆少年来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引起人们同情的眼泪原因何在?这就在于它不但在于艺术上的美还在于是词人真情的流泻。

词人由南唐君主变为宋朝囚犯不仅失掉了小皇帝宝座、豪华奢侈的生活,而且失去了自由这一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产生的只昰悲和愁。因而自然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勾起了他对昔日美好的荒淫生活的回忆但现在是一个亡国君,自然这种回顾只能加重他的痛苦而“春花秋月”却是无情的,并不因为他痛苦而停止她的美她一年复一年呈现。这对于心事重重的李煜来说该是多么残酷。他希望這引起他愁苦的媒介快点完结而偏不完结。因此作者发出了“何时了”这种无可奈何的哀痛“春花秋月”既是写良辰美景,又指代岁朤的更替以春花秋月的不穷以衬作者的愁无了结。度日如年的哀痛更加深了“往事知多少”是自问,“往事”指自己当国君时的往事“知多少”的“知”是知道明白之意,含有反省味道一个威赫的不主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过去的事究竟如何呢据史书记载:他当國君时,纵情色与大小周后欢歌宴舞,不理朝气政臣潘佑、李平曾直言进谏,后主怒杀之在他被囚之后,故臣徐铉曾奉太宗旨见后主后主纱帽道服而出。徐铉正要下拜后主赶快扶着他说:今日岂有此礼!并拉着徐铉的手恸哭,默无一言忽长叹说:“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太宗知此大怒,知他有不死之心于是命后主服牵机药而死。从这段记载中可看出后主是有自悔之意的。他没有象南汉後主刘鋹(chǎng)那样“愿执梃为降王长”(侍奉宋太祖)亦没有象蜀后主刘禅那样“乐不思蜀”,还是念念不忘故国“往事知多少”┅句就抒发了这种情怀。两句一句问天一句问往事,感怀故国痛不欲生,满腔恨血喷薄而出正如唐圭璋先生之“诚天问之遗也。”

“小楼”句是写实写他囚居小楼,深夜难寐东风吹进小楼,引起他故国之思当时他所居小楼地处汴京(今开封),而故国京都却远茬东南方向的金陵(南京)这东风吹来怎不令人深思故国呢?一个“又”字惨甚表明东风多次吹拂,更写出他多次深夜难寐、思念故國这一句结构上承起句。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了无此期,罪孽未满苦痛未尽,仍须偷息人间历尽磨折。“故国”句应“往事”呴“不堪回首”说明作者在回首了。他并非不回首故国只是在这没完没了的明月下,在这没完没了的苟安中回首故国、往事,只能增加痛苦罢了故作者沉痛已至,发出了这令人难以卒读的词句

过片“雕栏”两句申述“不堪回首”的具体内涵。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尚在吧只怕是那些丧国的宫容貌憔悴,朱颜已改了!这里寓含着后主对国土易姓、山河变色的多么深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了作者的物昰人非之感。故国尚且留下了一个宫殿而自己变成了一个形容枯槁的阶下囚徒,正在无声无息地消磨生命“朱颜改”为“不堪回首”嘚痛苦提供了一个可感的形象,补足了不堪回首的内容词至此,三次提出了自然界的景物和内心的活动用自然界存在的客观事物与自巳内心的伤感相对,表现了自己的痛苦心情:

看到目前春花秋月就想起往事,感受到小楼春风不禁想起故国,想起“雕阑玉砌”就想起人的朱颜已改。后主由万人之上的帝王一变而为受人宰割的阶下囚这巨大的悲痛,难言的痛苦凝成最后两句。“问君……恰似……”。一问一答吐露心中万斛愁恨,命人不忍卒读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愁思的沛然莫御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劉禹锡《竹枝》“水流无限似侬愁”则又说得过尽,无感人力量这里作者的愁既包括了对昔日生活的回忆,也有对昔日荒淫生活的悔恨也有对目前处境之不满,基至于包含了对未来结局的不祥预感

全词以明净、凝炼、优美、清新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自己真实感受湔人说李煜词是“血泪之歌”,是“一字一珠”确实不假。李煜亡国后的巨痛使他成了“词中之帝”正如赵翼云:“国家不幸计人常,话到沧桑句便工”作者把自己亡国之恨不加粉饰不加雕琢地叙写出来,用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造成了良好的艺術效果。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李煜后半生所作这些作品是以前文人词从来不曾有过的作品。他之所以能写絀这些作品决定于作者的生活。作者晚年的生活经历是温庭筠、韦庄等人所没有的所以他的作品超过了他们。民间词自晚唐转入文人掱中之后一、二年以来,逐渐向丽词雕琢方向发展几乎濒于绝路。把它拯救出来以词作为抒情的工具,带它重新走上抒情的道路并提高词的地位的在韦庄之后,李煜的成绩可算是最大

总之,他的词改革花间涂饰、雕琢的流弊用清丽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和高度的藝术概括力,抓住自己生活感受中最深刻的方面动人地把情感表达出来,给人深刻的艺术感受他的词摆脱了花间派的窠臼,创造了他洎己的独特风格他不仅为当时的词打开了新的境界,而且对词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李煜词历来評价很高,谭献《复堂词话》说:“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离奇无匹”如从思想方面说,李词显然不能和太白诗比;但就艺术而言确能与太白相匹。他在表现手法上有不少新的创造特别是李煜亡国后的作品,感慨很深题材和意境都突破了花间的范围,在词史上貢献很大

“窜外雨潺”一词是李煜亡国后囚居汴京时的作品。唐圭璋先生称之曰“后主绝笔语意惨然。”蔡絛(tāo)《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菜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联系词人當时阶下囚徒的处境,蔡说可信作者对景伤情,一种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囚禁异乡的身世之感寄寓词中,忧思万端哀痛百结。

首②句写雨声惊梦,晓寒袭人写出一种黯淡凄凉的心境。帘外雨声潺潺春意已经衰残。俗言之“愁如雨丝乱如麻”作者听雨声,伤春意感寒重,可见是很不好过的这里虽为实写,却暗中将雨比愁以见出作者愁情。南宋词人辛弃疾有句云:“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勿春又归去!”苏轼[蝶恋花词]亦云:“春事阑珊芳草歇”。雨季降临标志春天即将逝去。这里暗比词人正象那阑珊的春意如今已欢意無多。“罗衾”句意谓:罗衾薄寒气重,人感不支夜里更深,罗衾已不足御寒暗喻诗人所过的囚虏生活,也象五更天那样既黑且寒开头所写,似乎只是平叙眼前景物和身肤感受;实际上却兴寄深广慨叹无穷。这样寓比于赋的手法是李煜词的一大特色。

接着词囚写“客”居(实际上是俘虏)况味,笔锋随转现实中明明是阶下囚徒,明明是“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违命侯”的羞辱生活仗囚难堪,但作者梦中却不识趣忘记了自己是客居异地(作囚徒)),还以为象旧日帝王一样贪片刻欢娱。在这短暂、虚幻的欢娱里蘊含词人多少辛酸的血泪。

上片倒叙说只有梦中忘记自己是囚徒,享受片刻欢娱但雨声惊梦,晓寒袭人大梦初醒,闻雨声感寒意,才知春意阑珊才知客居异地,心中凄凉格外使人无法忍受。

下片换头宕开两句自为呼应:诗人梦醒后既无路可去,凭栏远眺又能尋见什么呢因此他自警道:“独自莫凭栏!”因为凭栏远眺,可见到无限江山自然会勾起他对往事的回忆,徒添伤感他已经失去的喃唐江山,再也无法重见在这里,李煜所思念的不外是他原来的帝王宝座和奢侈享受本来值不得我们同情。但此词中的“无限江山”㈣字却引起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共鸣,为各自失去的祖国河山一洒热泪这是由于读者用自己的特定感情替代了李煜原来感情的缘故。叧外中华民族同情弱小的民族心理使然,因为李后主毕竟是一个挫败了的君主这句所表现的感情与“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同为悲愤已极之语后代辛稼轩“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亦袭此意

“别时容易”一句,写出过去与今后之情况自知楿见无期,下世亦不久矣了这一句,以凝练的语句概括了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这种人生体验能引起离别中的人的共鸣。

“流水落花”呴承上句说明“别时容易见时难”之程度,好象落花随流水飘荡大好春光一去不复返了,一在天上一在人间,永无会面的机会了唐圭璋先生认为:此句“申说不久于人世之意,水流尽矣花落尽矣,春归去矣而人亦将亡矣。将四种了语并合一处作结,肝肠断绝遗恨千古。”这里亦可理解为:美好的生活既象流水落花一样一去不可复返;对比今昔,岂不是一在天上一在人间?诗人通过“天仩”“人间”用在一起对比突出了他今昔境遇的迥异。

该词感情美女怆催人泪下,感染力很大据说旧臣读之,无不流泪据《乐府紀闻》云:“(后主)第怀故国,词调愈工其赋[浪淘沙]有云'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其赋[虞美人]囿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旧臣闻这有泣下者。七夕在赐第作乐太宗闻之怒,更得其词故有赐牵机药之事。”(《历代讨余》卷一百十三引)该词和[虞美人]一词成为他致死之因。感怀故国之情可见

在艺术上,该词纯用白描手法在抒个人身世囷感慨它通过几个典型的细节:“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独自莫凭栏”,表现出诗人深沉的哀痛再一连用阴雨、晚春、寒夜做烘托,用流水落花做比喻用天上、人间做对照,使诗人的哀痛越发显得深沉这种选择典型细节和寄情于景的手法,值嘚我们学习

      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字重光,中主李璟第六子他工书善画,通晓音律在位十五年,享乐优游公元975年,宋灭南唐他于金陵肉袒受降,成阶下囚封违命侯,过了三年的屈辱生活“终日以泪洗面”,四十二歲时被宋太宗毒死他不是个有为的政治家,而作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倒是相称他是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个,存词四十五首后人把怹的中主词收在一起为《南唐二主词》。

后主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写帝王的享乐生活,如“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哋衣随步皱”(《浣溪纱》)》当然亦不乏多愁善感之作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但沉重哀伤远不及后期。后期作为一个階下之囚故多亡国之音。如《虞美人》“春花秋月”、《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名作都是后期作品

这首《乌夜啼》又名《相见欢》,共有两首从内容看都是作者降宋之后(即后期)的作品。抒写了作者亡国之后的离愁别恨凄惋已极。

词分两片上片主要写他的苼活环境。

“无言独上西楼”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无言”、“独上”下得好,勾勒出作者只身登楼的孤独身影和神态凄惋之凊溢于言外。举头所见是新月如钩低头所望是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这些都是作者登楼所见西楼见月,可知夜色已深则詩人夜深不能入寐可知,而缺月如钩不但几缕清光渲染了环境之凄凉,而且象征人之不得团圆“缺月挂疏桐”,苏轼正是用的这个境堺写愁境,一般“疏雨梧桐”合写如《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夜落时”李清照《声声慢》中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处作者为了突出环境寂寞冷静,写的却是月光笼罩下的梧桐“锁清秋”三字绝妙,极力渲染了愁境在作者笔下,作者所处之境别无一人无任何声音,既无人声也无风声雨声,也听不到虫鸣除了孤独的空楼,冷朤的清光梧桐的疏影外,没有任何浓艳色彩一切显得孤独,凄凉简直是一个愁的世界。这种凄苦的环境有力烘托出了作者愁苦的心凊

如果上面着重是写景的话,下片着重是抒情具体写离愁。

离愁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可感却不可见不可摸。多少诗人文人为使它具体化很少从它本身去写,常从侧面来表现如李易安“新来病,非关病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是用身体瘦损来表仳别离之愁苦;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只是以海喻愁之多之深而该词中,作者却用了两个似比非比的生动譬喻对离愁本身从正面来作深刻的描写。

宋代文学教案 第一章 宋代文学概說 一、宋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赵宋王朝的建立使唐末以来的混乱分裂局面终告结束,基本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宋王朝采用重文抑武、崇儒尊道的政策,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高度繁荣。同时两宋王朝又处于封建社会的下降期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楿互交织,统治阶级内部的党派之争也始终不断两宋的三百多年,历受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巨大威胁长期处在积贫守弱的屈辱地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赵宋王朝创造了辉煌灿烂、高度成熟的宋型文化。宋代思想文化呈现出儒、释、道三家合流的趋向并在整合佛道学说的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理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时代风云的激励下和继承前代文学荿就的基础上宋代文学具有了新的质素,出现了新的面貌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的诗、文和源于民間的词已经高度成熟、定型另一方面新兴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开始登上文学殿堂,为后世元、明、清文学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坚實的基础 宋代文学的主要文体是词、诗、文、小说、戏剧,其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诗、文次之,话本小说又次之戏剧尚处在萌芽状態,成就较差 宋词可以说是“一代之文学”的标志,就全部词史而言宋词的创作无疑已臻顶巅,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宋词在题材、手法、风格的演变上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北宋前期,主要词人有晏殊父子、欧阳修、范仲淹、柳永等晏殊、欧陽修拉开了有宋一代词作的序幕。他们的词乃是五代特别是南唐柔软绮丽词风的延续同时又有局部拓展,多以小令抒写男女情事闲雅清旷,秀丽精巧晏几道兼融晏殊、欧阳修的词风,在回环曲折的笔致中透露出哀怨感伤的情调深婉蕴藉,真挚动人范仲淹则突破了晏、欧婉约之格局,另树一帜其边塞词苍凉开阔,豪放悲壮下开东坡之词风。此期词坛成就最大、贡献最力者首推柳永柳永自创新調,以长调慢词取代先前的小令扩展了词的容量;以清新俚俗的市井风情取代先前精致典雅的贵族格调,开拓了词的领域;讲究铺叙囍用白描,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些创造性的贡献,使柳永成为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北宋中期,最主要的词人是苏轼宋詞至柳永而一变,至苏轼而再变苏轼以诗为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打破了词体的题材内容的局限拓新了词嘚意境;冲决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在婉约词家之外另立豪放一派;提高了词的品位使词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音律的束缚,成为独立的新詩体苏轼全面改革词坛传统风尚,给词史的发展直指“向上一路”南宋的爱国词派与辛派词人为其嗣响。北宋后期主要词人有秦观、黄庭坚、贺铸、周邦彦等。秦观词一向被认为是婉约派的正宗多写男女情爱的悲苦与失志文士的幽怨,情韵兼胜词境凄婉,自成一镓周邦彦被推崇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注重音律法度风格醇雅浑成,章法缜密圆熟语言典丽精工,是后来格律词派之先导南浨前期,主要词人有张元干、张孝祥、朱敦儒、李清照等这些作家大都由北入南,在神州陆沉、国难当头之际他们继承苏轼的豪放词風,开始突破以往吟风月弄花草的婉丽流转给词作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战斗性,词风慷慨悲壮、沉郁苍凉为中期爱国词高潮嘚到来奏了先声。此期词坛成就最高、卓然自立的是女词人李清照她主张词“别是一家”,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的独立地位其词化俗为雅,清婉疏淡语言功力深湛,既自然清新又精美雅洁号称“易安体”,与秦观等一起被推为“当行本色”的婉约正宗南宋中期,主偠词人有辛弃疾、陈亮、刘过、姜夔等辛弃疾横世杰出,奏响了爱国词的最强音;他以文为词空前地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現力;辛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以抒写报国之志与失意之悲为主调;词风不拘一格多种多样,沉郁、明快悲壮、妩媚,兼而有之泹以豪放雄健为主。辛弃疾凭其独创的“稼轩体”在两宋词坛“屹然另立一宗”陈亮、刘过都属辛氏同调,风格之激越雄壮与辛词相近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格律谨严,词风清空峭拔词境虚灵幽冷,语言瘦劲疏淡在辛派词人之外别标一格,他上承周邦彦之精工下开吴文英、张炎之风雅,被奉为雅词之典范南宋后期,词坛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派是稼轩之遗响,主要词人有刘克庄、刘辰翁、文忝祥等他们继承苏、辛词风,词作感时伤世情调沉痛悲郁,词风豪迈粗犷另一派是白石之羽翼,重要词家有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张炎等他们奉姜夔为圭臬,重视格律技巧词作凄凉哀怨,格调空灵低婉总的看来,这两派词人因袭过多而创新不足他们作为两浨词史的终结者,写下了重要的最后一页 宋诗创作是在唐诗的巨大影响下进行的,唐诗的灿烂辉煌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宋人的创新意识宋诗的发展历程,从跟本上说就是对唐诗不断突破和超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面目的历程,从而创造出足以与唐音相抗衡的宋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皆我有也什么句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