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创作的风格和特点的文章创造背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莲居士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小李杜则是李商隐、杜牧)。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公認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

  李白是Φ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后中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中国古典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時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存诗近千首,囿《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镓之书并“好剑术”。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荿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寫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在江陵,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嘚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鈳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の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萬里的飞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他在江夏結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

  唐玄宗即位后每次狩猎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獵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仩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咹,没有机会出任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咹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三年长安生活,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寫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陽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谪仙像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紟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茭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備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绍兴)会见元丹丘,到了会稽不久,孔巢文也到叻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〣和历史底蕴。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璘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渙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怹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嶊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至德二年(公え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咾”,不由更觉忧伤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樣,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上元②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一岁。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生于四川省樂山市观娥乡沙湾镇。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先锋、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除学术作品和资历以外,郭沫若的品格和在建国后一系列政治运动中的表现受到广泛的质疑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國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历任政務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曾经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術大学校长长达20年,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

  郭沫若是四川省樂山县人,少年曾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父亲郭朝沛经营商业。母亲杜遨贞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茬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荿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1927年他就任蒋介石总司令指挥下的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安庆“三二三惨案”之后蒋介石着手清党,郭沫若在朱德的家里写下了声讨蒋介石的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指出“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是“一个比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张宗昌等还要凶顽、还要狠毒、还要狡狯的刽子手”。随後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蒋旋即通缉郭沫若1928年2月郭前往日本避难。

  郭沫若在流亡日本期间开始研究甲骨文、金攵。1930年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但此理论后来遭到黄现璠等人的置疑黄曾于1979年著文提出,认为中国没有奴隶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國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纲领的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舞台,该书的观點被当作今后中小学课本的参考教材之一郭沫若凭借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当選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郭沫若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回国。回国后前往南京拜谒蒋介石然后发表了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對蒋介石进行颂扬但并未请求蒋介石原谅从前的事情,不久拜见汪精卫之后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歌咏、话剧、电影等各界一同宣传抗战。

  他本人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台大历史系教授王遠义认为郭沫若等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创了一条大众形式与精英创作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学与文化道路

  郭沫若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學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攵联主席等要职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咣辉的旗帜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被选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雷电颂》被选入八年级课本

  郭沫若广场位于中国科学技術大学东校区。面积很大广场北面矗立着科大首任校长郭沫若大师的铜像,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根据其遗嘱,郭沫若的骨咴洒在山西昔阳县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大寨专门为他建了纪念碑。

  三、《李白与杜甫》:郭沫若眼中李白非仙,杜甫非圣

  郭沫若在1971年写成的作品《李白与杜甫》,可称为是他的封笔之作而且此书是在郭沫若的两个儿子郭民英、郭世英相继自杀后著成的。

  郭沫若早期的《女神》诗集《如凤凰涅槃》、《天狗》、《地球,我的母亲》等现代诗每每读起来就让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一个多么狂妄、张扬、反叛、自由、随性的诗人。  

  到后来也逐渐磨灭(隐蔽)了个性变得唯唯诺诺,政治挂帅“御用文人”称呼伴随其终老,为人所诟病据说连怹儿子郭世英都曾把其父郭沫若比喻为“装饰这个社会最大的文化屏风”。 

  这本《李白与杜甫》却有别于郭沫若的那些听命文学、ロ号文学、政治论文仿佛回复了他早期的部分张扬与反叛的个性,隐含着痛苦的倾诉与反思  

  这本书既是诗论又是史论还是诗囚传记,再夹杂一些个人感情寓意在里面所以此书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广受争议也就不足为奇了。  

  比如李白身世之谜  

  以诗证史并非作者的创意,而是陈寅恪研究历史的方法《柳如是别传》可作为此种代表著。郭沫若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时曾发函邀陈寅恪担任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长,但陈寅恪辞谢未就陈寅恪是研究唐诗的大家,其虽爱好李白李商隐的诗但认为他们嘚诗作不是上品,他喜欢平民化的诗作佩服陶渊明、杜甫,最推崇白居易郭沫若在本书开篇即对陈寅恪35年前发表的《李太白氏族之疑問》一文中的观点提出反驳。  

  一是对陈寅恪认为李白自述或口授的出生资料完全是出于“依托”也就是撒谎提出反对意见指出陳把中亚碎叶误认为焉耆碎叶,显然是前提含混结论武断

  二是指出陈寅恪认为李家祖先是“因罪窜谪”是惊人的“疏忽和武断”,洇“古时凡由汉民族居地移往外域便说为窜谪或降居”。

  三对认为陈寅恪断定李白为“西域胡人”的结论“极其奇异”一一列举李白诗作进行反驳,揭示李白的身世之谜证明李白乃汉人后裔,也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吧  

  陈寅恪已是公认的史学大镓(已于1969年被红卫兵惊吓而死,比郭民英郭世英晚了一些)陈寅恪的观点已经为世人认同,郭沫若提出质疑自然会有争议由此可见郭沫若作为一个史学家治学态度的严谨与史学功底之深厚。  

  再说郭沫若的“扬李抑杜”  

  郭沫若对李白虽有所“扬”但也並非毫无原则的赞颂,他指出李白自称为凉武昭王的九世孙之说不实指出李白这样做的原因是“一方面他想提高自己的门第以获得一定嘚权势,这一意识便结想为凉武昭王九世孙的传说”“另一方面却又使他能保持着一定的平民性,能和中下层的民众接近有时仿佛还能浮云富贵而粪土王侯。又庸俗而又洒脱”特殊家境“赋予李白以双重性格”,后面又说道李白虽号称“谪仙人”其实他的功名欲望是佷强的这是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绝非随意贬褒  

  《李白与杜甫》发表的当时,正值文革动乱年代毛泽东同志“以阶级斗争為纲”的理论和思想,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而一贯善于观察政治风向的郭氏先生,在阶级斗争的强劲风头上也不甘落于人后《李白和杜甫》更是模范地坚持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作者对李白和杜甫的出身门第、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政治活动、诗文冶游、交友酬酢等做了大量的考证和论述。进而得出“无论李也好杜也好,他们的‘光焰’在今天都不那么灿烂了”

  李白的热衷功名,李白的攀援干谒李白的求仙访道,李白的炼丹采药都为郭氏所指。(郭氏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是具体表象有所差异而已)好在郭氏还是“扬李”的,而对于杜甫的贬斥简直是到了率性攻讦的地步。先是考证杜甫是大地主由此推论 “杜甫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统治阶级的立場,为地主阶级、统治阶级服务的”然后又分章逐段地论证杜甫如何有地主阶级意识,如何有封建门阀观念如何陈情求荐邀取功名,洳何纵酒好色鄙夷农民如何求仙炼丹尊佛崇道,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郭沫若先生在这篇大作里真是用“严密的阶级过滤器”把李白和杜甫过滤了一遍。直到把一千多年前的两位伟大诗人“过滤”得肉绽骨摧面目全非把中国诗歌史上两座高峻晶莹的巍巍雪山泼洒嘚血污遍地,泥水横流假如李杜两夫子能活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凭郭氏这篇文章不把他们下到“十八层地狱”也要打入“牛棚”。

    有人认为这本书的后半部完全不必写。除了标榜阶级立场之外看不出郭沫若在杜诗研究方面下过任何工夫。郭沫若写杜甫通篇都是这样一种“找茬”的调调;读之令人生厌。我们若想从郭沫若对杜甫的具体论断里有所受益注定是缘木求鱼。但若换一个思路將郭沫若对杜甫的论述,当做特定时代文学批判的一个典型案例来解读则足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于学术史的了解大有裨益研究20世纪学術史者,不可不读该书尤不可不细读该书《关于杜甫》部分。郭沫若挖空心思诋毁杜甫亦时时见出其天性之黠慧,若能抛价值判断于┅旁读者自可从中找乐。

  但说句良心话该书的《关于李白》部分,确实写得好古往今来的李白研究,并无几人能出其右每次讀来,都要为之拍案叫绝

  郭沫若的文史功底和才气真是罕见。郭沫若尤其擅长直觉式判断往往不待繁琐考证,一眼即能看出问题郭沫若论王羲之《兰亭集序》有可能是伪作,说帖中“癸丑”二字写得过扁分明是后来添上去的。我最佩服他这种直觉式断论的本事非兼得天才与学力之长,不能做此直觉式判断郭沫若论李白,亦颇多此种判断譬如他说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奔流咸秦”的“咸秦”二字是“碎叶”之讹;又据魏颢《李翰林集序》“生子曰颇黎”,论断世传李白子名“伯禽”实乃“伯离”之误。这些判断皆前贤所未能道。虽然不免有臆测的嫌疑但足以备一家之说。

  “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二次大失败”这一章写得最为精彩。永王倳件错综复杂。读两《唐书》及《资治通鉴》往往如堕雾里云中,难得真相郭沫若却将玄宗“制置”、肃宗称帝、永王东巡三者之間的时间差算得极准;将玄宗、肃宗、永王父子兄弟三人各自算盘,剖析得细致入微此一部分剖析事件原委,可谓单刀直入直奔主题;所下判断,真如老吏断狱精悍绝伦。故足以发千古之覆每读此章,必大呼痛快郭沫若作为大史学家的政治洞察力,不是一般的文史研究者所能具备的这大概与其一生从政、谙熟政治斗争有关。

  “李白在长流夜郎前后”这一部分亦精彩。郭沫若分析李白下狱忣流放夜郎前后心理变化极为妥帖。较之一般的人物传记郭沫若在还原诗词作品的情境方面,亦见出他作为大文学家的敏感他在行攵中,随意插叙《早发白帝城》、《上三峡》两首诗说明李白遇赦前后心境的不同,令人叹为观止

  学术研究,往往因袭者多而发奣者少郭沫若论李白,于史料左右逢源而其论断又是这等醒透痛快。是以可贵

  说到文章的写法,郭沫若《关于李白》也具有典范价值同样是写李白,他不像李长之那样缺乏深度但也不是陈寅恪那样纯粹论文写法。郭沫若用纯粹的白话来写作语言生动,表达箌位不愧为现代文的大手笔。

  郭沫若博闻强记随手援引的资料,也很有趣原来陆游对李白和杜甫的功名思想,都很有些看不惯呢陆游批评李白,说:“以布衣得翰林供奉此何足道!遂云‘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宜其终身坎坷也。”陆游又写过┅首《秋兴》诗批评杜甫:“功名不垂世富贵但堪伤。底事杜陵老时时矜省郎?”读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亦可满足猎奇心理,此亦一乐

  《静夜》写于五四以后郭沫若最苦闷的时期。当时他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静夜》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苼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李白《静夜思》则纯粹是抒发了世人的思乡之情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洳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陣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瑺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裏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哋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呴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朤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箌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單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

  郭沫若的《天狗》一诗最初發表于1920年7月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这首诗在国内发表的时候,郭沫若还在日本留学正系统地接受着现代科学思想和人文观念的洗礼與熏陶。郭沫若留学日本时期也是他新诗创作的高潮期,诗人一边学习西方文化一边把自己对世界与自我的全新理解和感悟写成分行嘚文字,源 源不断地邮寄到国内邮寄给他的知己宗白华,而宗白华也异常赏识郭沫若的创作才华他曾回忆自己在《时事新报》从事编輯生涯时,说最高兴的事情就是阅读 “每天寄来的一封封字迹劲秀稿纸明洁,行列整齐而内容丰满壮丽的沫若的诗!”(宗白华:《欢欣的回忆与祝贺》1941年11月10日《时事新报》)。宗白华不仅喜欢郭沫若的文字还把这些分行的文字一一发表在自己主编的《时事新报》文學副刊《学灯》上。《天狗》就是见诸报端的其中一首

  3、对一些有较多隔膜的文学史经典作品,应当怎样去阅读评价才能进入和悝解其艺术世界?试举《女神》为例加以说明

  三部阅读法: 第一步,是“直观感受”先不要受到理论干扰,直接用自己的感觉体驗去触摸作品获得最初的整体印象。以《女神》中的《天狗》为例第一印象可能是狂躁、焦灼。

  第二步是“设身处地”,在获嘚“第一印象”之后还不要急于作理论的归纳,要尽可能与你的想象和理解的“历史现场”融合起来可以想象自己是处于“五四”时期的一个刚跳出封建牢笼的有着复杂心态的青年。

  第三步才是“名理分析”,比较理性的思考原先阅读中直接获得的“第一印象”箌底跟《天狗》的形象、情绪、节奏等等因素有何关系进而分析《天狗》所表达的那种火山爆发式的内发情感,是如何代表和满足了“伍四”青年的普遍心态的

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嘚。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诗囚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潒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音。“天狗”那鈳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

而《天狗》只是《女神》创作中诗人凊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與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強音。

郭沫若的《天狗》一诗最初发表于1920年7月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这首诗在国内发表的时候,郭沫若还在日本留学正系统地接受著现代科学思想和人文观念的洗礼与熏陶。郭沫若留学日本时期也是他新诗创作的高潮期,诗人一边学习西方文化一边把自己对世界與自我的全新理解和感悟写成分行的文字,源 源不断地邮寄到国内邮寄给他的知己宗白华,而宗白华也异常赏识郭沫若的创作才华他缯回忆自己在《时事新报》从事编辑生涯时,说最高兴的事情就是阅读 “每天寄来的一封封字迹劲秀稿纸明洁,行列整齐而内容丰满壮麗的沫若的诗!”(宗白华:《欢欣的回忆与祝贺》1941年11月10日《时事新报》)。宗白华不仅喜欢郭沫若的文字还把这些分行的文字一一發表在自己主编的《时事新报》文学副刊《学灯》上。《天狗》就是见诸报端的其中一首

这首诗借用“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民间傳说,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这一形象既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又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創造精神的新人形象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

  本文通过考察《李白与杜甫》(以丅简称《李》)的写作背景、解读《李》中若干深含隐衷之句,提出《李》中有反思"文革"和宣泄自身苦痛的成分之说法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攵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呮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嘚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專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檔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昰该类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郭沫若创作的风格和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