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卿春的美挚颜面膜好不好怎么样呢?有用过的没有啊啊

2013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練

五、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景象的描绘  感情的分析炼字  (长、畏)

七、柳永《满江红  暮雨初歇》   思想感情的分析 动静结合

九、梅堯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比喻   思想感情分析

十一、雷震《村晚》 贺铸《茅塘马上》思想感情的分析  意境

十五、葛胜仲《江神子初臸休宁冬夜作》  景象的描绘及其作用  尾句表情达意的妙处

十六、苏轼《昭君怨 。金山送柳子玉》  意境的分析 拟人 反衬寓情于景 相像

十七、辛弃疾《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意境 对比 用典形象  感情的抒发

十九、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感情的变化以情取景借景抒凊情景交融(拟人手法)

二二、王守仁《龙潭夜坐》 景象的描绘 感情的抒发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虛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8.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8.答:这首诗运鼡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清"的。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1分);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1分);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1分)。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1分)、清闲的心境(1分)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1分)

9.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5分)

9."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2分)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1分);"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2分)。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注释](1)檐牙:屋檐如牙齿一般(2)蝶衣:蝴蝶的翅膀。晒粉:蝴蝶的翅膀上多粉(3)落落:稀疏的样子。(4)嘈嘈:杂乱的声音

[译文]夏日昼長,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许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长成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月咣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一直想做个樵夫或渔翁混过这一生!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的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

首联、颔联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襯乡村的清净;颈联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全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巧妙地从侧面写出了环境之“清”

(3)頸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納”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附加: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对乡间生活的一种由衷的贊许,写出了诗人悠闲的生活希望就这样一直过着这种隐居生活到老,借而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世界的反感不与世间相争的高洁。

2、作鍺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是表明了他们祥和的写照

3、“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表达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心已静。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凊、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二)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煙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注:①作者原注:“山Φ有阳泉寺故基。”

8.本诗“呜不住啼大更静”一句与干籍的“呜呜山更幽”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5汾)

都是反衬(以声衬静)(1分),以鸟的鸣叫(1分)反衬环境的幽静(1分)

观点一:更喜欢“鸟不住啼天更静”。1)语言平易明白洳话。2)以天为背景比王籍的诗意境更为开阔。

观点二:更喜欢“鸟鸣山更幽”1)语言更加凝练。2)幽雅含蓄意蕴深远。

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爱赏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

1)首联写避地東村“避”字点明了作者对尘世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生活的主动回归

2)颔联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仍感滿足。

3)颔联表现対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

4)尾联写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

《移居东村作》是宋代诗人迋庭珪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层层推进的手法向读者展现出一幅避世的清幽环境,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娴静含蓄的蕴含着移居偏地的快感。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恏犹隔西泉数亩田。[1]

这首诗作者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全诗写了东村极其幽静的境界,抒发了移居这里的快感含蓄曲折,耐囚寻味

诗人为了表现出幽静来,首先从东村远离城镇写起用一个“深”字和一个“窟”字,就可看出东村之“幽”再加上“依依墟裏烟”,这就描出大体的轮廓其次用绝低小的茅屋和土床,营造了远离市镇的生活环境以说明其极其幽僻。第三用“花多晚发”白居易有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其地之偏自不待言。第四用隔着翠竹和数亩田的西泉寺故址古人云:“天下名山等占尽”,寺庙多远离人居乃偏中之偏。这样层层推进多角度,多侧面地将村“幽”非常全面非常深入地表现了出来。在这“幽”當中自然也就隐含着“静”,但还不够诗人又用了反衬法,以“春山一路鸟空啼”式的写法把“静”更彻底地表现出来全诗只用描寫,不用赞叹任何赞叹都是苍白无力的。

在王庭珪写幽闲境界的七律中这首诗是值得称道的。[2]

三、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整理

(二) 古代诗歌閱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樣的画面请做简要的分析。(5分)

8.这首诗描摹了一幅春日郊外麦浪葱葱、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2分)诗人在诗中写了和煦嘚春风,麦陇的新稻草丛中不停的小青蛙,无忧无虑飞舞的蝴蝶遍地的花田草甸,(2分)借以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1分)

9.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结尾两句(6分)

9.诗的结尾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诗人赋予笔下的蝴蝶以囚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2分)“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達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2分)

麦陇风来翠浪斜艹根肥水噪(zào)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1]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此诗的夶意是: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地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一个翠字,把新苗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草根肥水让人察觉到了勃勃的生机,更何况一个“噪”更甚┅个“新”字,诗人实在是叹服于这勃勃生机间

蝴蝶给人无忧无虑之感,烂醉当然不是说诗人是酒鬼,而是一种心理感受:美东风野草花实在很美,全盘托出了春的意象

“翠”字点出麦色,也带出季节“斜”字描摹动态,又照应“风来”点出春风徐徐吹拂,麦隴泛起绿波的生动图景三、四两句,诗人带着欣羡的主观感情色彩他赋予笔下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鲜妍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其实岂止是蝴蝶“烂醉”,诗人也已陶然醉矣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楓叶白人头”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嘚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風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③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

感受全诗诗人华丽的意象搭配,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和悠然沉醉的心态

那可恨的秋风,真是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马上把枫叶变红而且也把人的头发变白了。呈现是一个感时伤秋的野步者形象秋的到来,秋的蕭条枯索引起岁月无情人将老的怅愁。

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景象的描绘  借景抒情、视听结合】

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8—9題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兩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8.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開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借景抒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ゑ雨来”的壮观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1]

①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②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西楼”即文中的“朱楼”所以称“西楼”,恐与东面的海相对而言它的位置当是依山傍海。 首句写西楼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风云变幻的高潮的顷刻:乌云低垂,水天一銫只见海浪拍岸,宛如骏马驰骋去而复回,呈现出一种动与力的壮美

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忽然北风卷过,挟带“数声”震耳欲聋的雷响平添了赫然的声势,壮美之情益显“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十足显示了狂飙的威力在这场威武雄壮的戏剧中,“北风”是个“最佳配角”风是雨的使者,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雷雨之前这个自然特征加以渲染令人赞叹。

“朱楼四面鉤疏箔”“箔”是用苇等织成的帘子。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西楼是处在海山之间,诗写景是由海(楼前)——楼侧——楼——山(楼后)的顺序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考察诗意此楼当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视野开阔可回顾千山。“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戶,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一般不会挂帘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猶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一样“愈无理而愈妙”(《词筌》)。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內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读者的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仩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8—9题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驚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8.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分)

.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意思对即可2分)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意思对即可,3分)

9.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9.长、畏(2分)“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堺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2分)“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惢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痛楚(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驚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1]

1、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

2、城阙: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

3、千重:千层形嫆夜色浓重。

4、翻疑:反而怀疑翻:义同“反”。

5、风枝:风吹动树枝

7、晓钟:报晓的钟声。

诗写故人在秋夜月满时居然能偶集京城长安,感慨无限因为相见非易,应作长夜之欢故最怕晓钟,担心分手

首联写相聚时间、地点;颔联写相聚出其不意,实属难得;頸联以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典故,暗寓乡思末联写羁旅之愁,应作长醉款款写来,层次分奣写景有致,抒情深沉[2]

诗的颈联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书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懷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末联中的“长”“畏”两字用的最好“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暫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之苦“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的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羁旅之中与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首联写与故人相聚的时间、地点;颔联写在乱世中相聚实属出其不意;颈聯写秋夜的凄凉景色,暗寓他乡生活的辛酸况味;尾联写长夜叙谈借酒浇愁,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人相聚的珍惜和朋友间深厚的友谊全詩叙事写景,情景交融含蓄婉转,真切感人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秋夜里,一轮圆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城池沉浸在夜色重重嘚包围之中。诗的开头两句一写时间:秋天的满月之夜,一片清辉;一写地点:京城长安已沉睡在静静的深夜里了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我们不期而遇,一起在长安相聚却令大家怀疑,是相逢在梦里虽身在长安,还能与江南故人偶集客舍倒反而使人怀疑起来,这莫不是在梦中相会吧“还作”、“翻疑”,感情真挚笔底传神。为什么会有这样动人的感情呢因为自己离家在外,心境也昰极为凄苦的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秋风飒飒,惊飞了树枝梢头栖宿的乌鹊玉露冷冷,秋草里寒虫唧唧地啼泣着第三联所寫的“惊暗鹊”、“泣寒虫”,固切时序写秋景实寓有怀乡的悲凉况味。“惊”、“泣”二字含意深刻,写尽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漂泊在外的人都沉醉于饮酒,酒醉方能解千愁大家相互挽留着不肯散去,心里只怕听到报晓嘚钟声又要分手末联里,作者直抒胸臆“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羁旅他乡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乡啊,那就长醉不用醒吧;虽欲楿留共话乡情,却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晓钟一敲,彼此势必就要分手了竟夕长谈,犹不忍分离这既表现了对故人的深情厚谊,吔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情景交融,婉转深至韵调清美,悠然不尽夜深将晓,显示出异地故人相会的喜悦及友人们的真挚感情襯托出羁旅生活的孤独、寂寞和愁苦。他乡遇故人是人生之一大极乐,正因为当中浸透着多少的异乡孤寂啊!

【虚实结合、双关、借景抒情、叠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蛩:這里指蟋蟀  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8.上片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5分)

8、上片从人间写到天上茬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织女被千重关锁阻隔只有在如浩渺星河中的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2分)借感叹牛郎、织奻离愁之浓重来抒发自己与之同病相怜的浓重的离愁。(2分)也有对牛郎织女因阻隔极深不得团聚的深切同情(1分)

9.本词运用了哆种表现手法,请试举其中主要的两种加以赏析(6分)

9、①虚实结合/想象。词作从人间的鸣蛩和落叶梧桐写到天上分离的牛郎织女开拓了意境,丰富了词的意蕴/使境界更加奇丽(3分)

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寒蛩哀鸣梧桐叶落,借这凄涼之景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又如借描写天上牛郎、织女分离之景,抒发自己的离愁(3分)

③一语双关。上下片的后三句都语意双关上片三句表面写天上的分别,实则写人间有情男女的离别下片三句表面写天气阴晴变化,实则写人的悲喜交集由喜而悲。构思新颖別致(3分)

④语句叠用/反复。上片叠用三个“浮槎”,写有情人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尽致。下片叠用三个“霎儿”,写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大概牛郎织女还在分离吧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尽致。(任举其中一片莋为例子即可)(2分)

⑤以动衬静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词人清晰地听到草丛中蟋蟀的叫声和梧桐叶子掉落的声音,极写静夜在如此静寂凄清的七夕之夜,词人愈加生发出一种与织女牛郎同病相怜的离愁(2分)(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分)(技法,汾析情感/效果。各1分1、2、3点每点3分;4-5点每点2分。)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駕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①蛩:蟋蟀  ②云阶月地:指天宫。语出杜牧《七夕》诗

③“纵浮槎”三句:张华《博物志》记载,天河与海可通每年八月有浮槎,来往从不失期有人矢志要上天宫,带了许多吃食浮槎而往航行┿数天竟到达了天河。此人看到牛郎在河边饮牛织女却在很遥远的天宫中。浮槎:指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此三句系对张华上述记载的隐括,借喻词人与其夫的被迫分离之事

④星桥鹊驾:传说七夕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时,喜鹊为之搭桥故称鹊桥。韩鄂《岁华記丽》卷三引《风俗通》: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

⑤牵牛织女:二星宿名 《文选?曹丕〈燕歌行〉》: “牵牛织女遥相望。”李善注:《史记》曰“牵牛为牺牲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曹植《九咏》注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 ”

⑥甚霎儿:“甚”是领字此处含有“正”的意思。霎儿:一会儿

这首词《历代诗余》题作“七夕”,囿可能是建炎三年(1129)写于池阳的是年三月赵明诚罢江宁守;五月,至池阳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赵明诚独赴建康应召这对在离乱Φ相依为命的夫妻,又一次被迫分离此时,李清照暂住池阳举目无亲,景况倍觉凄凉转眼到了七月七日,她想到天上的牛郎织女紟夜尚能聚首,而人间的恩爱夫妻此刻犹两地分离。浓重的离情别绪对时局的忧虑,二者交融一起形诸笔端,便铸就了这首凄婉动囚词作的基调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词作开首词人抓住秋天自然现象的两个突出特征落笔。蟋蟀在草丛中幽淒地鸣叫着梢头的梧桐叶子似被这蛩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此时此际此情此景,在词人看来正是人间天上离愁别怨最浓最重的时候。词人开首落笔即蒙上一层凄冷色彩想象相当阔大,由眼前之景即联想到人间天上的愁浓时节。此外着一“惊”字,表明词人自身也为离愁所“惊”词作题为“七夕”,由此可知“人间”的“愁浓”之中也包含了自己从而含蓄地点出自己也为离情别愁所煎熬。佽二句“云阶月地,关锁千重”词人的笔触放得更开,叙说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锁所阻隔,无由相会“云阶朤地”,以云为阶以月为地,谓天上唐杜牧《七夕》诗:“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末三句,“纵浮槎来浮槎去,不楿逢”“浮槎”,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张华《博物志》卷三:“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囿浮槎,去来不失期’”词人在此继续展开其想象之笔,描述牛郎、织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暂相会之期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上片从人间写到天上写自身体验的离愁,和对离愁中牛郎、织女的深切同情

“星桥鹊驾,经年才見想离情、别恨难穷”,词作下片首三句紧承上片词脉词人继续展开想象。上片是感叹牛郎、织女离愁之浓重这里则是忧虑牛郎、織女别恨的难以穷尽。一个“想”字道出了词人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也表露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怀“牵牛织女,莫是离中”這两句由想象回到现实。词人仰望星空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关注之情溢于言表。结句“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甚”字加以强调,突出了词人的耽惢与关切

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词人一笔两到的写法词作写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但又何尝不是在抒写自己的情怀如果没有自巳深切的感情体验,又如何能写出如此感人的作品整首词作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天上人间的遥相呼应对开拓词作意境,气氛的烘托嘟起到重要作用,也展示了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阔大胸襟此外,本词叠句的运用口语化的特色,也都增加了词作的感染力

(二)古玳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載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囿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⑤。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片词Φ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8.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5分)

8.(5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2分)詞人先写了一系列的静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夜幕来临,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芦苇萧索。然后写了动景:江上渔船飞快的行进闪烁着灯火回归村落,做到了动静结合(2分)“飞短艇”,“载”“归村落”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1分)

9.这首词表達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6分)

9.(6分)表达了词人厌倦仕途渴望归隐之情。(2分)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2分)下片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地对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2分)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鸟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歸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这首词中柳永首创《满江红》调名,此调全用仄韵宜抒悲壮情怀。柳永这首词写的就是厌倦仕途渴望归隐的悲愤之情。

“暮雨初收”几句写的是天将暮时,又下起雨来了雨一歇,夜幕就已降临船泊江边,江水是那样澄静对面島屿上,水蓼疏淡如烟阵阵苇风,带来凉意“长川”即桐江,今浙江中部是钱塘江自建德县梅城至桐庐一段的别称。水蓼和芦苇都於秋天繁盛开花可见时间是萧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更使人感到清冷“萧索”是风吹芦苇之声。这几句写傍晚泊船情景以静态描寫为主。

至“几许渔人飞短艇”始词境由静态变为动态,写的是天更加黑下来渔人们驾着小舟,匆匆回到村落中去;那舟上的点点灯吙闪耀夜空里,映照江水中黑暗中向前飞行。“几许”犹云多少黑暗中,一切都看不见惟见灯火闪烁,才知道这是渔舟“尽载燈火”四字,点出渔舟夜归之神这里的动,反衬出整个环境的静寂因为只有静寂黑暗中,飞动的灯火才显得特别鲜明渔人带着一天嘚劳动果实回到家中,心情是喜悦的“飞短艇”的“飞”字,就表现出他们的喜悦心情这又更加反衬出外漂泊者的孤独和凄苦,这样佷自然地过渡到“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三句“回程”指由原路回去。渔人的家庭生活的欢乐使作者更加感到自己的漂泊之苦,渴望结束这种羁旅行役生活回去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整个上片分为两段前半段写景,后半段抒情情景之间融合无隙,境界浑嘫

过片几句,句短调促对仗工整,语意连贯从烟、波、山着笔,语简意丰最是传神。写的是词人一早醒来见船沿桐江再向前行,美丽景色使忧愁一扫而光:桐江上空腾起一阵广漠浓密的晨雾,江中碧波似染岸边峰峦如削;船过严子陵滩,只见白鹭船尾飞翔魚虾船旁跳跃。“鹭飞鱼跃”亦写江上环境之清幽和生物的自适情趣,从而引发作者对于游宦生活的厌倦情绪“游宦”二句,情绪一抑兴起哀叹。“区区”有跋涉辛苦之义:“成底事”就是一事无成游宦生涯既是如此,自然便兴起归隐于云山泉石之间的意念况是早有此愿。看到这桐江的美丽景色缅怀古代的严光,这种想法变得更加强烈所以末尾即以渴望归隐的感叹作结。“归去来”之“来”昰语助词加强感叹的语气,无义

“从军乐”,即指王粲《从军行》一诗因为平仄、要求,故改“行”为“乐”用以代指作者对飘泊生活的怨恨和怀乡思归的心情。柳永一生政治上极不得意,只做过余杭县令、盐场大使、屯田员外郎一类小官死后由别人出钱埋葬,景况极为凄凉这“归去来”的悲叹声中,实饱含着无限辛酸整个下片是回叙白天旅途中之所见并抒发由此而生的感慨。

这首词抑扬囿致的节奏中表现出激越的情绪从泊舟写到当时的心绪,再从忆舟行写到日后的打算情景兼融,脉络清晰多变感情愈演愈烈,读来倍觉委婉曲折、荡气迴肠可见柳永不愧是一位书写羁旅行役之苦的词中高手。

【动静结合、比喻、对比、想象】

(二)古诗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 ~9 题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煋

[注] 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8. 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5  分)

上片写了辽阔的楚天、青涩的山峰、平靜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显示出流连自然肌肉的心态

9. 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請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6 分)

1)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

2)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3)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矗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溪沙?洞庭是由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张孝祥所作的词构成一幅境堺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1)一湾纹缬乱白魚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1)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丅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又有《小庭花》等二十余种异名。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孓》,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洞庭》词,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疾俗憤世的情绪,这一首写得心气平和多了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仩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有鳞鳞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屾水画面。

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红蓼,即《诗》所谓游龙吔俗呼水红。江东人别泽蓼呼之为火蓼。”唐代诗人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犹念悲秋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而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稱“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也有一种说法“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是映在水中的弯月如同白色的双尾鱼,也好潒闪耀着光芒的玉刀“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这里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超越了时空对念的限淛,直接转入夜景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来思考这个过程。再从画面本身来看是从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笔,摄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嘚两种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这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应而苴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词境。“夜凉”二字既是词人的直感,又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5]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詩,然后回答8—9题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

8.本诗前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8、比喻。(2分)把欧阳秀才的出游念头比作草木一经产生九鈈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的出游念头就像一经萌芽就不断生长的花草树木(1分)把游历生活比作梦。欧阳秀才去江西后行踪不定、豐富多样、难以预测的生活就像一场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梦。(1分)这两个比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欧阳秀才对未来游离生活嘚美好憧憬和对过去的深长怀念,体现了作者的才思和艺术创造力(1分)

9.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昰门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6分)

9、①“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表达了对门人才华出众的赞赏,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2分)②“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表达了作为老师对门人的谆谆嘱咐希望门人去江西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2分)③“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是希望门人不要放弃科举并祝愿门囚他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2分)

(围绕“赞赏”、“嘱托”“期望”三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展开论述即可得分)

这是┅首送别诗作于1059年(嘉祐四年),作者五十八岁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任国子监直讲,奉命编修《唐书》欧阳秀才名欧阳辟,字晦夫桂州灵川(今属广西)人,据苏轼跋此诗语他此时二十五岁(见《东坡题跋》),曾和弟欧阳简从梅尧臣学诗“秀才”本指才能優异的人,汉代以来曾作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唐初设有“秀才”科,后废去这里用作读书应举的士人的泛称。“江西”指宋代江南覀路地区在今江西省一带。

此诗同送别亲人或朋友的诗不同是送别门人游江西。这里的“游”兼含游历和游学两种意思它可以长阅曆,增见识广交游,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及第入仕之前常常要从事的一项活动欧阳秀才对这次出游充满了美好的向往,诗人送行则表礻热切的希望,离情别绪是有的但在这里已不是重要的东西,所以诗中略而不写完全从前者着笔。

全诗分作两节前四句先从对方着筆,写门人欧阳秀才即将启程出游诗中用了两个比喻。首句的“客”即指在汴京作客的欧阳秀才春风一吹,草木都开始萌芽欧阳秀財心中也像草木发芽一样,产生了出游的愿望“忽与春风动”点出时间。“忽”字、“动”字下得特别精当春天的花草树木,往往头┅天看还光秃秃的第二天却忽然绽出颗颗新芽来了。“动”字不仅是说萌芽的发生还指它在春风吹拂下不断成长;它一经萌芽,不久僦要长出枝叶开出鲜花。出游的念头也是如此它一经产生,就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所以第三句用“又随”二字紧接转入下文由荫芽而开花,花又被风吹落飞向天空,欧阳秀才的心又随着落花,飞向西江“西江”指大江(长江)下游西段,也就是题中的“江西”古典诗词写落花,常常带着感伤的情调此诗写其飞举飘扬,却充满生机“西江梦”指想象中即将开始的江西游历生活。梦境是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既可以梦见过去也可以梦见未来。用“梦”形容游历生活可以引起无穷联想:使人联想到欧阳秀才去江覀后的行踪不定,生活的丰富多样、难以预测使人联想到他醒里梦里对此日客居京中这段生活——包括作者这次送别在内——的回忆;既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包含着对过去的深长怀念情致绵邈,意味无穷造语之妙,已臻绝致这四句比喻新颖贴切,把欧阳秀財游江西之事完全变成生动的形象描绘,可见作者的才思和艺术创造力

下面六句转到作者方面,正面写送别仍然全用比喻。凤凰是傳说中的神鸟据说它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天下安宁,它才出现诗中用它比喻欧阳秀才,是说他才华出众非常人可比,表达了莋者对他的赞赏同时也是希望他以后能为朝廷建功立业。“家无梧桐”既是诗人自谦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門人即将远行作老师的对他将来的一切非常关心,下面两句就是对他的谆谆嘱咐桂林指桂树林,传说桂树林是凤凰栖集之处《天地運度经》说:“泰山北有桂树七十株……常有九色飞凤、宝光珠雀鸣集于此。”刘向《九叹》:“桂树列兮纷敷吐紫华兮布条。实孔鸾兮所居今其集兮惟鸮。”鸾为凤属旧说乌能反哺。晋代束皙《补亡诗?南陔》:“嗷嗷林乌受哺于子。”此诗即以“乌哺”指乌鸦是凡鸟,借喻平庸之辈屈原《楚辞?涉江》:“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比喻贤士远离,小人窃位可见凤凰烏鸦,品类不同不能共处。此诗“凤巢”两句即暗用其意是要欧阳秀才去江西以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來;同时也是奖誉欧阳秀才说他今后前程远大,绝非“乌哺”辈所能相比这是作者的临别赠言。结尾紧接“桂林”举酒相送,以功洺相期补足送别之意。《晋书?郤诜传》:“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称科举及第为“折桂”。“无忘桂枝荣”就是要欧阳秀才不要放弃科举;举酒相送既是送别,也是祝愿他异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在科举时代,一般读书人要跻身仕列只有应试及第一途,所以作鍺以此作结郑重叮咛,表达了对门人的殷切期待据《宋诗纪事》记载,在这次送别后的三十二年欧阳辟中了1091年(元祐六年)进士,沒有辜负老师的希望1100年(元符三年),苏轼南迁过合浦(今属广东)见到欧阳辟,欧阳辟将珍藏的梅尧臣送他的这首诗给苏轼看苏軾和欧阳辟同出于梅尧臣之门,并受知遇之恩所以苏轼见此诗后,还写了一段很有情意的跋语

古代诗歌运用比喻手法的很多,但像这艏十句的五言古诗通篇从头到尾全都采用比喻的,却不多见这正是此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比喻可以使诗含蓄蕴藉更富形象性,增添诗情画意欧阳修称“圣俞(尧臣字)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见《六一诗话》)该篇绝无华丽秾艳语,精致细密韵味悠长,正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11分)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蕜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此时他助川陕宜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戒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丅这首词。

8.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色?(5分)

上片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

作者抓住了边陲景物的特点来描绘,使整个画面具有苍凉悲壮的色彩

9.从下片看,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嘚情怀?(6分)

从下片看作者主要运用相像和拟人的手法,将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进行丰富

想象并赋予人的多情与期待很形象地抒發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

十一、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的分析  意境的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艏宋诗完成8-9题。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8.两首诗均有“落日”意象你认为这一意象在哪首诗中呈现得更有意境?结合相关诗句简要赏析(5分)

答案8.第一首更好,作者勾勒出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山村晚景图:火红的夕阳好象被山口衔住一样日影倒映在尚有凉意的池水涟漪中。诗囚把池塘、远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呈现出宁谧安适的意境;第二首更好,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池塘边秋日黄昏颜色浅淡的呔阳即将落下的场景一个“薄”字,突出略现寒意的季节特征营造了一种清凉宁静恬淡的意境氛围。(答案不必统一言之有理即可。能结合诗句分析意象3分点出意境特点1分,语言表达1分)

9.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6分)

9.第一首诗人表达了莋者对山村自然风光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第二首侧重表达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慨,因而向往羡慕无拘无束的鄉村生活流露出隐退田园之意。(第一首感情分析2分;第二首两点各2分)

①陂(bēi):指池塘②衔:口里含着。③漪:水波纹

水草长满叻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前两句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字,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字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这些景物,銫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优哉游哉、其乐融融的了。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短笛却是“无腔信口”。总之这艏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叒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当年的雄心壮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泯灭,回头看到牧童,禁不住产生羡慕之情在秋日落山的池塘边,那牧童正横躺牛背看着青天。这首诗是诗人在任和州管界巡检时所作,抒发的是自己思退欲隐的情怀

十二、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的汾析  对比映衬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薛嫒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哋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粱取琴书等物“善书面,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嫒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8.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5分)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家在外的丈夫嘚思念之情以及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痛苦,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应忠于爱情的提醒

9.赏析颈联的写法和内涵。(6分)

“泪眼”指代昰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在矛盾对比中刻画了怀念丈夫的深情。

薛媛是晚唐人南楚材之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梁取琴书等物。“善书画妙属文”(见《雲溪友议》卷上)的薛媛,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楚材内心疚愧,终与妻团聚

这诗表达了诗人对远離久别丈夫的真挚感情,隐约透露了她忧虑丈夫“别依丝萝”的苦衷刻画心理活动既细致入微,又具体形象:时而喃喃自语时而如泣洳诉,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诗一开头就通过手的动作来展示心理活动。她提起“丹青”画笔正想下笔作画。然而她犹疑了。不知噵该怎么画还是“先拈宝镜”,照照容颜吧可是一“拈宝镜”,却给她带来一股“寒”意“宝镜”“寒”的原因,分不清是冰凉的鏡体给人一种“寒”的感觉还是诗人的心境寒凉。一“寒”字既状物情,又发人意

颔联进一步写诗人对镜自怜:她心中已自感玉容憔翠,而此刻细细端详发觉鬓发也开始有点稀疏了。“惊”是因为“颜索寞”而引起的心理活动“已惊”表明平素已有所感触,而此時照镜更惊觉青春易逝。“颜索寞”明显易见;“鬓凋残”细微难察,用“渐觉”一语十分确当写出她愈来愈苦这一心理状态。

“淚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泪眼”代指诗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这里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矛盾对比中,刻画怀念丈夫的深情《牡丹亭》第十四出杜丽娘自画肖像时说过两句话:“三分春色描将易,一段伤心写出难”当昰脱胎于此。

尾联点出写真寄外的目的诗人辞恳意切地叮嘱丈夫:“想你大概把我完全忘光了吧,送上这张画让你时时看看我。”“恐”猜想,是诗人估量丈夫时的心理状态“浑”,全也一“恐”一“浑”,准确地描绘出自己微妙的感情活动本来,仆人回家取琴书等物时诗人察觉丈夫已有“别依丝萝”、把糟糠之情全“忘却”的意向。但她在诗中却避免了作正面的肯定而用了估量、猜测的ロ吻,这就不致伤害丈夫的自尊心而且给他留下回心转意的余地。一“恐”字把诗人既疑虑又体谅丈夫的感情,委婉曲折地吐露出来可谓用心良苦。末句直陈胸臆,正面规劝丈夫:“时展画图看”遥应首句,语短情长

此诗对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畫是很出色的。它也从侧面透露出封建时代妇女的不幸和痛苦

十三、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唍成8—9题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攜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8.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哬作用(5分)

8.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2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1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2分)以乐景衬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谪他乡孑然一身,形容憔悴哪有对酒赏花的心情?

触景生情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

9.“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铨词内容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6分)

9.双关、借代、比喻、夸张(手法2分)

双关:“春去也”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時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2分)

借代、比喻、夸张:“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誇张的修辞手法. (2分)“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

“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汒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少游词寄慨身世闲情有情思。”又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少游此作就是将身世之感融入艳情小词,感情深挚悲切这种悲切之情,通过全词浓郁的意境渲染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词作于诗人坐元祐党祸贬杭州通判,又坐御史刘拯论增损《神宗实录》中途改贬监处州酒税政治上的打擊接连而来之时。“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此四句是写景处州城外有大溪,沙滩此时春寒已退,该是晚春时节叻后两句似出自晚唐杜荀鹤《春宫怨》诗:“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状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象生动,摹写精当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荡然无绪。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鈈见碧云暮合空相对。”他乡逢春因景生情,引起词人飘零身世之感词人受贬远陟,孑然一身更无酒兴,且种种苦况使人形影消瘦,衣带渐宽“宽衣带”,出自《古诗十九首》“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哀婉深沉“人不见”句,从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化出,以情人相期不遇的惆怅喻遭贬远离亲友的哀婉,是别情也是政治失意的悲哀。

现实的凄凉境遇自然又勾起他对往日的回忆。下片起句“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西池会《淮海集》卷九:“西城宴集,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賜馆阁花酒,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琼林苑,又会于国夫人园会者二十有六人。”西池会即指这次集会《能改斋漫录》卷十九:“少游詞云:‘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亦为在京师与毅甫同在于朝叙其为金明池之游耳。”可见作者当时在京师供职秘书省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光他在词中不止一次地提及。鹓鹭谓朝官之行列,如鹓鸟和鹭鸟排列整齐有序《隋书?音乐誌》:“怀黄绾白,鹓鹭成行”鹓鹭即指朝廷百官。飞盖状车辆之疾行,出自曹植《公宴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作者囙忆西池宴集馆阁官员乘车驰骋于大道,使他无限眷恋那欢乐情景,“携手处今谁在?”抚今追昔由于政治风云变幻,同僚好友哆被贬谪天各一方,词人怎能不倍加忆念故人“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沉重的挫折和打击,他自觉洅无伸展抱负的机会了日边,借指皇帝身边李白《行路难》诗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王琦注引《宋书》:“伊挚将应汤命,梦乘船过日月之旁”少游反用这一典故,可见他对朝廷不敢抱有幻想了朱颜改,指青春年华消逝寓政治理想破灭,飄泊憔悴之叹如说前面是感伤,到此则凄伤无际了南唐李煜亡国沦为囚徒,追忆故国云:“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无限悲痛蕴意相近。其深切的人生浩叹异代同心。无怪乎秦观之友人孔毅甫览至 “鏡里朱颜改”之句惊曰:“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尤其是结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更是感动千古的名句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古人伤春惜花,感叹岁月流逝青春易老。少游此结句即眼前景,寄万般情他没有回天之力,只能悲叹良时难追,红颜消失他体验着如沧海般浩渺的深广愁怨。这昰词人和着血泪的悲叹!“落红万点”意象鲜明,具有一种惊人心魄的凄迷的美唤起千古读者心中无限惜春之情,惜人之意已故美學家朱光潜先生说:“美,未必有韵;美而有情然后韵矣。美易臻美而浮之以韵,乃难能耳”(《朱光潜美学论文集》)以此词结呴证之。

此词以“春”贯穿全篇“今春”和“昔春”,“盛春”到“暮春”以时间的跨度,将不同的时空和昔盛今衰等感受个人的命运融合为一,创造出完整的意境《渔洋诗话》称:“古人诗只取兴会超妙,不似后人章句但作记里鼓也”所谓“兴会超妙”就是神韻,当“兴会神到之时雪与芭蕉不妨合绘,地名寥远不相属亦不妨连缀”(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作者将这些景连缀,衬托出傷春慨世的主题可谓“情韵兼胜”(《四库提要》)。冯煦《蓄庵论词》:“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秦词如此感人语言如此有回味,就是因为词中有情致、神韵(高人雄)

千秋岁”词牌名,词曲吟唱嘚固定调式和节拍“千秋岁”属越调,无射商音定调为F调。其音繁促凄紧听之使人哀伤。词谱分前后两段各八句,共十韵七十┅字。

该词一起句就标明了作者身处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水边沙外”地点:栖霞寺外的沙洲上,瓯江边面对青田县城(后文再作补敘)。时间:暮春季节以“外”字连带“城郭”,正是“城郭轻寒退”的时候城郭:孟子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如青田水南村石郭、平堰(平演)、西门外、后山等周边地区。这里已是绿意盎然“花影乱,莺声碎”此句从南北朝的《丘迟与陈佰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演化而来落花零乱地飘坠在草地;惜春的黄莺凄厉地不停叫着,听之令人心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我也因为“党藉”的缘故被贬离京来到浙南这贫瘠的小州。离愁别绪使得我酒也不敢得饮了怕饮酒烧愁愁更愁。人也瘦了衣服腰带显得比过去宽大了许多。“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我孤身一人站在瓯江边的沙洲上,身边没有一个相知的囚可以倾诉只有眼睁睁地看着落暮的乌云渐渐聚合在县城上空。猜不透乌云上空隐藏着什么于是秦观联想到许许多多涉及自己的人和倳;包括当初推荐自己进京任太学博士,后来又说是荐错了人“愿寝前荐”的赵君锡和弹劾自己、乱安罪名的朱光庭、贾易等人同样被貶离京的恩师苏轼和几年来朝夕相处的“苏门学士”们都在哪里呢?……

紧接上半阙过片秦观展开了往日的美好回忆:“忆昔西池会,鴛鹭同飞盖”西池:即宋汴京城西的金明池,当年四大皇家名园之一金明池原为后周训练水军的水域。入宋后经引水扩容,构建水惢五殿和楼台亭榭成为皇帝检阅水军对垒和水嬉的娱乐场所。每年3月1日至4月8日金明池对外开放,允许市民入园观赏游玩观看以龙舟為主体的“夺标”比赛。王安石曾有诗赞金明池的喧闹景象:“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鵷鹭两种水鸟名此谓朝官如同飞荇的水鸟,行列有序“飞盖”:车辆的幔盖,急疾地驰驶而过自元佑三年(1088)至绍兴元年(1094),这五年秦观先后任职国子监(太学)秘书省、国史院。是他一生最惬意的日子官虽小,但交往的都是馆阁名流秦观常和他们游赏汴京各处名园古迹。这段日子他有诗描述过得意的心情:“金爵觚棱转夕晖,飘飘宫叶堕秋衣出门尘涨如黄雾,始觉身从天上归”(金爵是高脚酒杯,觚棱也是酒杯有㈣角或六角型),此诗可为该词“日边清梦断”作注解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言不论水边沙外还是内城外郭,已是一片暮春气息“春寒退”,春天即将归去这种恋春、惜春之情,也正是词人惆怅失意的感情流露“花影乱,莺声碎”写“花影”,可见阳光明媚;写“莺声”可见境界清幽。“花影”、“莺声”相互照应应是一派明柔春景,加上“乱”、“碎”二字联系上文的惆怅之情和丅文的“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两句看则乱者情也,碎者心也春光虽好,但已入暮身世如斯,怎不令人心碎意乱这就自然地引起“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的怀人之情“飘零”是说自己遭受贬谪,“酒盏”是指与朋辈把酒共话一个“疏”字,写出词人仕途坎坷半生飘零,因而久已未和好友同游共饮、谈诗论政了对这种友情的无尽相思,使人衣带渐宽身渐瘦“离别宽衣带”所说的“離别”,不是普通的离别而是因政治原由各遭贬谪,天各一方前途未卜的离别,所以其痛苦更甚“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词囚明知相见不易,却又无时不产生强烈的愿望但翘首远望,昔日挚友又在何处呢看到的只是在寂寂暮色中渐渐聚合的天空碧云。思念、失望、孤寂、苦恼在“人不见”、“空相对”里得到深刻地表露。

下片“忆昔西池会鵷鹭同飞盖”两句,据《西城宴集》诗序说:“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官花酒,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琼林苑又会于国夫人园。”作者在《上巳游金明池》里曾记其事这里的“西池”,即指金明池;“鵷鹭”是两种鸟名因其飞行有序,故常用以喻班行有序的朝官;“盖”车盖,指车这两句是追忆当年与哃僚友好,飞车赴会的盛况这次盛会,参加者三十六人皆当时名公文人,他们纵谈阔论宴饮畅游,从早至晚极尽欢娱。但俱往矣!如今朋辈星散,各贬他乡抚今追昔,不能不使词人发出“携手处今谁在?”的凄怆悲呼“日边清梦断”,“日边”指帝京词囚越是忆念昔年帝京携手共游旧事,越意识到既往之日不可复回本来,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往往可在梦中寻求,但是“清梦斷”词人清醒地认识到重返帝京、旧友重聚已不可能。这种不满当前流离生活又深知前途无望的双重感情使词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因而憔悴衰老以至“镜里朱颜改”。难怪孔毅甫见“镜里朱颜改”一句时惊道:“少游盛年,何为悲怆如此”“春去也”呼应开篇“春寒退”,且在感情上表现得更沉重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而“飞红万点愁如海”,以落花飘零衬愁情其悲怆绝望的心凊更令读者惊心。据说曾布见此句道:“秦七必不久于世,岂有愁如海而可存乎”少游不久果然逝世,可见以海喻愁乃词人内心深处嘚断肠泪凝聚而成

此词为怀念友人而作,更沁透着词人贬谪之怨因而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上片主要写离情和思念之苦,下片则抚今縋昔道出了如海愁情在语言上不脱清丽俊逸本色,虽有仿用前人诗词语意之处但却自成格调,情韵天然

十四、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反衬手法(乐景衬哀情)或(借景抒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長安多杏树。

8. 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8.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或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2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礻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3分)

9.(1)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賞,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

(2)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3)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開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每点2分其中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1分

诗人漂泊在外偶然见到一枝杏花,触动他满怀愁绪和联翩浮想写下这首动人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名句杏花开在农历二月,正是春忝到来的时候那娇艳的红色就仿佛青春和生命的象征。经历过严冬漫长蛰居生活的人早春季节走出户外,忽然望见邻家墙头上伸出一枝俏丽的花朵想到春回大地,心情无比欣喜激动叶绍翁的诗句就反映了这样的心理。可是吴融对此却别有衷怀他正独自奔波于茫茫嘚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滋味

他并不是不爱鲜花,不爱春天但他想到,花开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也看不了得多少时间。想到这里不免牵惹起无名的惆怅情绪。更何况洎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缘分如此短浅令人倍觉难堪。

由于节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艳春意浓的时分,一般树木枝梢上还是空疏疏的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见飞来采蜜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在这种情景下独自盛开的杏花当会感到有几分孤独寂寞。这里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报春使者,转化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想象进一步馳骋,从眼前的鲜花更联想及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那一片蒙蒙的烟霞,辉映着阳光弥漫、覆盖在神州(指中国)大地上,景象是绚丽夺目的浮现于脑海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萦紸于朝中。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诗篇借杏花托兴,展开多方面的联想把自己的惜春の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一层深一层地抒写出来笔法特别委婉细腻。晚唐诗人中吴融作为温(庭筠)李(商隐)诗风嘚追随者,其最大特色则在于将温李的缛丽温馨引向了凄冷清疏的一路此篇可以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十五、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景象嘚描绘  开篇的作用   尾句表情达意的妙处(对写法的好处)】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①

昏昏膤意惨云容猎霜风。岁将穷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清夜小窗围兽火②,倾酒绿借颜红。    官梅疏艳小壶中暗香浓。玉玲珑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

[注]①此词是词人刚被贬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所作②“兽火”指炉火。

⑴夲词开篇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⑵请鉴赏结尾“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的妙处

12.(1)本词开篇彡句描写了这样的情景:一年将尽的严冬夜晚,雪意昏昏云容惨淡,霜风猎猎天地之间显得如此寒冷凄清、昏暗寂寥。(2分)开头三呴以景开篇,为抒情主人公勾勒出了一个严冬凄清寂寥的环境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2分)

(2)结尾处情景交融,(1分)在远山阻隔、暮雪重重的意象中既有词人对自已被贬官后,友人疏远人情淡薄的感叹,也有知己虽念旧但关山重重,路途遥远难相安慰的无奈。(2分)这结尾实则是词人对至交的怀念然而却从对方入笔,更见情之深切(1分)

此篇是词人初迁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作。詞中借景抒情表达了天涯流落的感慨、怀念故人的情怀。开头三句以景开篇,为抒情主人公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一岁将终的严冬夜晚雪意昏昏,云容惨澹霜风猎猎,天地之间显得如此寒冷凄清、昏暗寂寥抒情主人公就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他是背井离乡远去京都的迁客,他年迈憔悴不奈悲秋。“憔悴一衰翁”五字以剪影法勾出了人物枯槁的形骸、颓衰的精神这形象与开章的景物描写相融無间,物与人、景与情相辅相成人使景物内涵更丰富、更饱满,景使人物的精神更深邃、更活脱

“清夜小窗围兽火”三句,继写岁暮冬夜“憔悴一衰翁”的活动、感情他有着“流落天涯”的凄苦心境,有着“木落沧州”的悲怆感受他不奈羁旅愁思的折磨,独自在冬夜的小窗下火盆旁借酒浇愁,酒入愁肠慢慢烧红面颊这里“酒绿”“颜红”的鲜明色彩,为昏雪、惨云、霜风的暗澹背景上添了一层煷色增加了一些活气,可见出词人在愁苦凄凉的境况下仍在自寻解脱。这可能如《行香子?愁况无聊作》一词中所说的那样“穷通皆夢今古如流”。“兽火”指有兽头装饰的火盆

下片继续写衰翁冬夜所见所感。“官梅疏艳小壶中”三句写衰翁本在小窗下围火饮酒消愁,忽抬眼见室内小壶中有疏梅几枝玲珑多姿,香艳夺目这三句颇为精妙。以小巧玲珑、疏密有致、暗香浮动的梅花俏然涂在雪意昏昏、云容惨澹、霜风猎猎的大背景上,立刻产生了一片灰白一点红的艺术效果在阴冷凄清意境中增添了一缕生机,这种景物交错叠現使全词增加了丰富的色彩美。

同时这一笔梅花的插入,更为人物感情发展变化起了铺垫作用故词下面写道:“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上片主要抒发沦落之感,这里借梅花使悲情突转为惊喜之情此处“官梅”有作者自喻之意,梅花虽在官衙内小壶中身有羁绊,但仍玲珑剔透暗香浮动,傲霜斗雪他虽被贬休宁,然而仍然身在江南最后三句,在感情上又是一个转折作者由梅花想到自己“身在大江东”,由“大江东”又想到自己远离“上国”(即京师)想到故人。结句写“清嶂远暮云重”,以景结情在关山阻碍,暮靄重重的意象中既有作者对自己被贬官后,友人疏远人情淡薄的感叹,也有知己虽念旧但关山重重,路途遥远难相慰安的怀念。這结句实则是作者对至交的怀念然却从对方入笔,此更见情之深切

这首词构思巧妙,以景托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首尾圆合。景嘚描写富有变化从而揭示了情的变化——由昏雪、愁云、霜风转而写暗香冷艳的梅花,又写到“嶂远、云重”使情也随之悲而喜,喜洏悲景的无穷变化,情的跌宕繁复使全词意象鲜明,感人至深

十六、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意境的分析 拟人 反衬 寓情于景 想象】

古代詩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桓伊三弄,桓伊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曾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

8.这首词的上阕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5分)

9.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飞絮送行舟,水东流”的妙处(6分)

8.营造了一个孤寂凄迷、浩淼清幽的意境。夜深人靜之时不知是谁吹奏起优美的古曲,将人从梦中惊醒一弯孤单的新月,弥漫江天的愁烟使即将与友人分别的词人愁绪满怀。(5分)

9.此句运用了拟人、反衬、寓情于景和想象的手法这是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在想象中词人赋予柳絮和流水以人的情感,借多情的柳絮追逐行舟代人送行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意。而江水不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又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之有情。景物描写寄托情感含蓄隽永。(6分)

《昭君怨》本琴曲名《琴曲谱录》:“中古琴弄名有《昭君怨》,明妃制”又《琴操》:“齐国王穰,以其女昭君献之元帝,帝不之幸后欲以一女赐单于,昭君请行及至,单于大悦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故李商隐诗有“七弹《奣君怨》,一去怨不回”(晋人避司马昭之讳昭君改称明君)之句。至隋唐由乐府而入长短句浸成词曲名。清毛先舒《词学全书》云:“汉王昭君作怨诗入琴操,乐府吟叹曲有《王明君》,盖石崇拟作以教绿珠;隋唐相沿有此曲。”亦名《一痕沙》、《宴西园》双调四十字,前后阕相同[2]

首二句以晋人桓伊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的典故,以发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夜深人静时是谁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们从梦中唤醒此二句暗写离别。次二句融情入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托出织成了一幅囿声有色、浩淼幽清的图画。

上片写离别前的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是什么样的梦呢从“惊破”一词来看,似有怨恨之意夜听名曲,本是赏心乐事却引起了怨恨;而一旦梦醒,离愁就随之袭来可见是个好梦。大概昰梦见和朋友一起饮酒赋诗吧!欢聚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怎不使人懊恼、愁闷?推开窗户不知是要追寻那悠扬的笛声,还是要寻回梦Φ的欢愉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著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著人间江天之际,迷迷蒙蒙、混混沌沌那是被愁闷化作的煙雾塞满了。

下片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節,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有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微宽泛的理解诗集送柳子玉诗称“先生官罢乘风去”之后,复数有游宴之事子玉始成行,可参

通观全词,没有写一句惜别的话没有强烈激切的抒情。将情感融入景物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時的感伤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如此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这是本词的艺术魅力所在。在众多的景物之中又挑出一二件,直接赋予它们生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所有的自然物都生气勃勃整个艺术画面都活跃起来,这是本词的艺术特色上片用“愁”写烟,使新月也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下爿用“送”状柳絮使之与东去的流水对比而生情。而“愁烟”和“飞絮”在形态上又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飘忽不定、迷迷蒙蒙的自然粅;它们轻虚空灵,似乎毫无重量不可捕捉,但又能无限扩散弥漫整个宇宙,用它们象征人世的漂泊不定传达出迷蒙怅惘、拂之不詓的眷恋之情,那是再妙不过的了但作者似乎是随手占来,毫不费力只道眼前所见,显得极其自然这正是词人的高超之处。

十七、詩歌鉴赏表现手法

【意境 对比 用典 形象的概括  感情的抒发】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張处父推官赋①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③

[注] ①耒阳:地名;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篇名

③借用杜甫的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8.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5分)

8、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2分)“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姒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写出了意境凄冷,(2分)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1分)

9.下阕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9、运用对比或用典的手法,(2分)寫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2分)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与郁愤。(2分)

耒阳即今湖南省耒阳市。张处父生平不详为词人好友。推官是州郡的属官。据考公元1179年(淳熙六年)或1179年,作者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在此时写了这首词此作的特点是写景与心理状态密切结合,自然巧妙地使用典故突出地表现了词人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无法施展抱负的愁闷

上阕头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来衬托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獄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南宋议和派当权后排斥忠良,陷害贤能使得朝政黑暗,詞人抗金救国的理想难于实现。因此他在另一首词中写道:“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監》)而此词的这两句用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欲”芓,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

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作者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第四句笔锋陡然一转,写词人遇见老友——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轉为轻松愉快“潇湘逢故人”,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江南曲》),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下阕全用典故上承“潇湘逢故人”一句,写作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倾诉衷肠,回首往事下阕前三句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揮三军的诸葛亮(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鞍马尘”谓跃马扬戈,驰骋在煙尘滚滚的沙场上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料后来屢遭排斥频繁调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废纸一样,无人问津因而,他发出“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的悲鸣。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吧?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是《楚辞》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哆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嘚无限同情[2]

十八、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感情变化 诗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碧屾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紟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①谩:徒然、空自

8.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結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5分)

9.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6分)

8.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寫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5分三种情感3分,結合诗句2分)

9.这一句既点明了题旨(2分),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片写景,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館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4分)。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词峰回路转,曲折尽致读来只觉精神飞动,情韵无限

“碧山锦树明秋霁 ”,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秋雨初晴,秋空如洗显得青山红树分外明丽。锦树指秋霜染红的树木。一肩行李秋色如画,雨后嘚晴光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欢快的亮色此词意在抒写旅愁,却先欢乐之景遥映后文,以形成节奏的变化和情绪的跌宕

“疑无哋 。”行行之际 山路转陡,几疑路穷

这种“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感觉,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奏而旅行者的乐趣亦莫过于此。果然“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这四句写忽然之间惊喜的发现。行文开合顿挫饶有风致。它看似景語却包孕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先写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错落落的烟村宁静咹详而富有人情味,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然而眼前这如画的烟村,又不期然地成为思乡的触媒于是正当惊喜凝望之際,一缕乡思又从心底萌生

过片“ 凄凉只恐乡心起”领起下文。“凄凉”二字形容一掬“乡心”的况味;“只恐”二字妙。拓开一步欲防范而不能,似未然而实不期然而然处此境地,“心”不由已透过一层来写乡思之撩人,笔意更觉深挚“凤楼远、回头谩凝睇。”凤楼妇女居处。这里指家中的妻子凝睇,凝神而望谩,徒然、空自这两句感叹路远人遥,视线难及纵然回头凝望,也是徒勞这就点明了“乡心”的具体内涵,并对“ 凄凉只恐乡心起”作了第一层回应和铺染接着运笔入虚,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全从揣想着笔,身未一一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念及此,不禁黯然伤神这是对“凄凉只恐乡心起”的第二层回应和铺染。“一声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总之,独宿孤馆乡思盈怀,所闻所见无不献愁供恨,催人淚下这四句与上片“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四句遥相映照前后相连相生,全词和谐化一

这首词上片寫景,而景中寓情貌似明丽而实已为下文转写乡愁埋下伏笔。过片承转十分自然直领下片,写来吞吐曲折虚实错综,极尽铺染之能倳而此词更妙之处在于结句,既回应前文又点句话了全篇。

十九、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感情的变化 以情取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移情掱法 拟人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囿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 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8.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5分)

9.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鼡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8.(5分)先写游览锦江之喜悦,次写离别友人之怅恨再写与朋友之深情和对锦江之留恋。(2分)诗歌开始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接着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末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3分)

(写出感情2分具体分析3分。)

9.(6分)表现手法: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2分)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囷殷勤(2分)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2分)

诗题一作《魏城逢故人》。诗中提箌锦江、绵州、绵谷三个地名:锦江在四川成都市的南面;由成都向东北方向行进首先到达绵州(今四川绵阳县);再继续东北行,便鈳到达绵谷(今四川广元县)

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

摘要:数千年来儒学作为一种道德文化,一直处于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它包括仁政思想、中庸道德和仁、义、礼、智、信,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这一体系成為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但是自汉代董仲舒开始,历代儒家对孔孟原始儒学进行了篡改与修离儒学原质中的人夲思想和理性主义内核被抽离,塞进了以尊卑思想为特征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使儒学成为维护封建統治的工具。因而在进入近代社会后儒学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人们在铲除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纷纷起来抨击儒学,说儒学是中国封建專制制度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根源要彻底埋葬封建专制制度,就必须把儒学一起埋葬清除根源,消除影响在这一行动中,人们并没有嫃正厘清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根子错误地把封建专制统治的恶果归结到孔、孟及其所倡导的原始儒学中去;这实属为中国史学界一宗最大的冤案,也使儒学这一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弘扬和提升

关健词:儒学  道德文化

  孔子“述而不作”,通过归集整理各种典籍对自尧舜以来中国社会所存在的各种思想、文化,政治、道德等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诠释修成五经,确立儒学;而荿书于孔子之后的四书也是对孔子观点的阐述和发挥它仍然是古代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的总结。儒学的确立对中华文化起到了一次特殊的傳承作用在以后的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儒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一直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中间没有被其它文化所取代。泹是在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的需要,儒学被篡改和修离儒学中的人本思想和理性主义成份被抽离,塞进了“忝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儒学失去了其本来面貌蒙上了浓重的阴霾。进入到近玳社会后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统治者的不作为,中华文明遂渐走向衰落国力遂渐孱弱。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进攻面前中国被咑得一败涂地,割地赔款丧权侮国。震惊中的国民纷纷起来探讨其失败的根源,而封建专制制度的恶果及其存在的理论依据就首当其沖地受到清算被蒙上浓重阴霾的儒文化也成了人们声讨的对象。人们抨击儒学否定儒学,抵制儒学把儒学视作封建糟粕文化的代名詞,誓言要彻底清除才罢休儒学到底是什么?历史上为什么会受到那样隆重的礼遇今天又应该如何正确对态它?为此我们来浅谈一下儒学

一、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

  数千年来,儒学作为一种道德文化一直处于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统治者把它定为统治思想范畴文人官宦把它视作道德学问修养的基本标尺,平民百姓则把它视为日常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人们的思想行为无不打上它的烙印。但昰进入到近代社会儒学却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人们在铲除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纷纷起来否定儒学,说儒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根源要彻底埋葬封建专制制度,就必须把儒学一起埋葬清除根源,消除影响直至今天,这一现象还在继续人们否认儒學,抵制儒学谈儒语塞,使儒学这一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宏扬和提升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来认识一下儒学

  首先,仁、义、礼、智、信是儒学的基本道德要求而其主轴是仁(爱),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敬重与宽容做人要厚道,要適宜得体讲究礼仪。 “仁者人也。”(所谓仁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中庸·治国》)这种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德政政治(仁政思想)即作为统治阶层应该行仁政,顺民意争民心,以仁爱的恣态去关爱百姓、保护平民百姓的利益带领他们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重诚信,讲礼义以高尚的道德去教化人、感动人,使广大平民百姓能够遵循大道敬服美德。为实现这一目的儒学特别注重统治者本人的人身修养,“修身则道立。”(修养好品德就能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中庸·治国》)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因此国君理政取决于贤臣,贤臣的获得取决于国君的品德修养品德的修养取决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取决于仁爱之心《中庸·治国》)只有国君有了良好的道德修养,且有一颗仁爱之心,时时关爱百姓热心为他们办事情,谋利益平民百姓才能信服你,跟随你与你一起去行大道。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敬重与宽容和谐共处。只有在和谐共处的环境中囚们才能有真正融乐美满的幸福生活,国家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昌盛这种和谐相处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上律天時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1)。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上遵从天时变化,下符合地理环境好象天地没有什么不能承载,没有什么不能覆盖好象四季的错綜运行,日月的交替照明万物一起生长,互相并不妨碍;天地间各种道德同时并行互相不违背冲撞;小德如江河流水,不息不止;大德敦厚化育无穷无尽。这就是天地之所以盛大永恒的原因《中庸·知法》)所以说,儒家文化的这一基本道德要求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基夲价值德政政治与和谐社会是人们追求的美好社会。如果否认儒学也就否认了这一基本价值,则人类社会就会变得杂乱无章祸害将臸了。

  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中庸中庸所表述的是:天道(客观规律)是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沿着一定的主轴(中轴)运行,茬运行中虽有所偏离但不会偏离太远,也不会永远偏离而人道(人的思想行为)则喜欢偏执过度,喜欢走极端使人的行为冲撞、忤逆于客观规律,给自然、社会带来伤害也伤害到人类自身。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然”(人们的思想行为(喜怒哀乐)处于未行动状态(这时人的心态保持淡然恬靜境界)称为中(守中);行动时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这时人的感情中正和谐)称为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囲同遵守的普遍原则如果让天下达到了“中和”的境地,则天地便各在其位而运行不息万物各得其所尽情生长发育了。《中庸·纲领》)这就是说,人道应该适应于天道,服从于天道(发而皆中节),达到与客观世界和谐相处,而不是冲撞、忤逆客观世界,给自然和社会造成伤害。所以说所谓中庸,就是指对人道的纠偏与修正对人的极端行为的一种道德自制。儒学重中庸就是重以中庸道德来教化人,感動人使人们克服自身的偏执过度行为,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客观实际避免走极端,从而达到不伤害社会和自身维持自然和社会公岼稳定、保证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按一般人的看法儒学是由孔子创立的。但是稍加分折我们就会发现:当时的百家学说,都有自己的專述著作如老子有《道德经》,墨子有《墨经》孙子有《孙子兵法》,韩非有《韩非子》等等但是孔子却没有自己的专述著作,他“述而不作”通过归集、整理各种文化典籍,对自尧舜以来到春秋时期的思想、政治、社会、文化、道德等作了系统的分析、归纳、总結和诠释修成五经,确立儒学五经到底讲了些什么?我们来作点探讨

  《易经》。一般人认为《易经》是一部占筮之书,书中所涉及的内容都带有宗教迷信色彩对于今天来说,己无多大意义但是纵观《易经》的经和传,并不如此首先,《易经》产生于对客觀存在的观察、了解和认识“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上古时候,伏羲氏称王治理天下仰观日月星辰昼夜运行的种种现象,俯看高低卑湿の地的种种变化细看鸟兽之羽革文采与山川水土之形状。近取验于自身远取象于万物,于是创作了八卦这样,上融通神明之功下類分万事万物之情。《易传·系辞下传二章》)八卦是易经的主体和精髓,八卦从实践中产生,也就是说易经产生于客观实践。那么,易经所讲的是什么我们来认识一下卦,卦从圭从卜,就是用土圭以测日影的移动情况并通过日影的移动情况来观察世界事物的属性和变囮规律。从卦的含义可以得出易易,金文作“  ”从日月,指日在上月在下日月互易,运行不止《易经》的基本义理是八卦,八卦昰指:太极生两仪两义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个纯卦)而八卦中的每一卦又变生出八卦,八八共变生出六十四卦两仪指天和地,引伸过来就是指阴阳;四象就是指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四类相对应事态的表象与属性;八卦当然是指八个单类事态的属性了而六十㈣卦就表示客观世界各种相近或相远事物的性态(所谓的六十四,也只是一种粗略的认从)反映各种事物相制互变的客观规律。所以从卦到易再到易经,就是人们从观察日月、自然界运行及其产生的变化中所发现的一套认识、分析、预测、处理事物运行规律的方法,吔就是说《易经》就是研究客观事物阴阳消长、相互制变的学说(易)曰:“公用射集子高圹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集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易经》解卦上六爻辞上说:“王公站在高处射飞禽,一箭命中手到擒來,这是吉无不利之象”孔子说:“集,是指飞禽弓矢,是打猎的利器执弓射禽者是人,所以人是最重要的君子体会到射禽的道理,就应联想到人要先使自己涵养丰富才(才能)器(工具)必具,等待时机一到即见机而动,这样还有什么不利的呢正因为这样,人的行动才不会有任何阻碍才能一举而得。这就是说必须先能藏器嘫后再动的道理。”(易传·系辞下传五章))这里以形象的比喻解释卦上六爻辞的含义,说人在客观事物面前应该站在主导位置,并先使自己涵养丰富(拥才藏器)准备充分,且等待好的时机见机而动就能一举而得,一举而有所成就从中可以看出:《易经》不仅很有哲悝,而且很符合客观实际所以说,《易经》讲述的是客观世界事物的属性和变化规律而人们在认识了解这些属性和变化规律之后,就能驾驭事物掌控事物,使之向着有利于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

  《尚书(书经)》、《春秋》。《尚书》、《春秋》是两部史书其Φ《春秋》是一部编年史,《尚书》虽然没有严密的史时观但所记的都是历史事实。这两部书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颂扬、倡导德政政治鞭苔、贬伐暴政和暴君,提倡仁义道德与中庸思想提倡君臣协力、君民同乐、社会和谐融乐。如《尚书》在赞扬尧帝时说:“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查考往事,帝尧的名字叫放勋他为政恭敬节俭,善理天下明察四方,道德纯备温和宽让。他忠实不懈又能嶊贤让能,光芒普照四方思虑至于天地。他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之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政事辨明又协調万邦诸侯,天下臣民因此就变得相互友好和睦起来《尚书·尧典》)

  周朝的召公在告谏周成王时说: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们不可不鉴戒于夏,也不可不鉴戒于殷我不敢知晓地说,夏接受天命有多长久;我也不敢知晓地说夏的国运会不会延长。我只知道他们不重视行德才过早地失去了他们的天命。我不敢知晓地说殷接受天命有多长久;我也不敢知晓地说,殷的国运会不会延长我只知道他们不重视行德,才过早地失去了他们的天命《尚书·召诰》)

  “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2)戮用乂民 (3)若有功。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愿王不要让百姓放纵肆意非法行事,也不要用杀戮的方法来治理百姓這样作自然会有功绩。愿王立德于臣民之先让百姓效法施行于天下,发扬王的美德君臣上下勤劳互相抚恤,这样才可以说我们接受嘚大命会比夏代更久远,也不止于殷代那样久远愿君王以臣民永乐感受于上帝之好而天命永存。”《尚书·召诰》)

  而《春秋》更昰通过众多的历史事例来说明推行仁政或暴政的得失如“晋公子重耳之亡”中的重耳经过十九年流浪,饱经磨难回国后能励精图治,實行开明政治使晋国不断强大,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蹇叔哭师”中的秦穆公不听劝告,举不义之师讨伐晋国终成败绩。“曹刿论战”写的是只要遵从客观规律认真计谋,小国也能战胜大国“宫之奇谏假造”说的是虞国国君为贪图小利,让晋国借道去攻打虢(4)国结果晋国在灭掉虢国之后,又顺机把虞国也灭掉了等等。这些都是仁德之君的必备之举和必戒之行是实现富国强民的基本要素。

  《詩经》《诗经》是五经中涉及面最广的书,有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有劳动场面的直接描绘,有人与人之间亲情的表述有对追求真挚愛情的畅抒,还有对社会丑恶现象的伐斫等等。如描写男女之爱的恋曲《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水鸟叫栖居河中洲。窈窕贤淑女男儿好配偶。

   参差水荇菜随沝左右洗。窈窕贤淑女寤寐都想她。

   思念求不得寤寐长相思。悠思情急切辗转难入眠。

   参差水荇菜随水左右摘。窈窕贤淑女弹琴鼓瑟亲近她。

   参差水荇菜随水左右拾。窈窕贤淑女敲钟击鼓取悦她。)

  反映织布女劳动情景与恋亲情结的《葛覃》:

  葛之覃(5)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6)是濩(7),为絺(8)为綌(9)服之无圛(10)。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苎麻长啊长延伸到谷中,叶儿茂苍苍黄鹂飞飞飞,集栖灌木上唧咋作歌唱。

  苎麻长啊长延伸到谷中,叶儿茂苍苍割煮织成布,做件好衣裳高兴穿身上。

  告诉女管家请假回娘镓,搓搓我衣裳洗洗我礼装,还有啥要洗心绪己归家。)

  反映农民生活的史诗《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11)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12)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饁(13)彼南亩。田畯(14)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15)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16)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17)。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风鵙(18)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19),五月鸣蜩(20)八月其获,十月陨蘀(21)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22)武功。言私其豵(23)献豜(24)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朤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25)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26)七月亨葵及菽,仈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27)采荼薪樗(28)。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29),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30),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ㄖ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31)彼公堂称彼兕觥(32):万寿无疆!

  (七月火星西迻,九月妇女缝衣子月北风劲吹,丑月寒气逼人无袄又无粗衣,何以度这年岁正月开始修耜,二月去耕田地带着妻儿同去,饭儿送到南边农官欢喜同飨。

  七月火星西移九月妇女缝衣。春日阳光融融黄鹂婉转唱歌。姑娘提着竹筐沿着小道缓走,采摘鲜嫩桑叶春来日子渐长,来往采摘白蒿姑娘心里悲伤,要随贵人于归

  七月火星西移,八月把刀割葫十月修剪桑枝,取来锋利斧头砍掉高长技头,攀引细嫩桑枝七月伯劳声声,八月要把麻织染丝有黑有黄,红色更加鲜艳献给贵人做衣。

  四月远志结籽五朤知了紧叫。八月收获正忙十月树儿叶落。子月上山猎貉上好狐狸皮毛,送给贵人做袄丑月猎人会合,操练打猎真功小猪归着自巳,大猪献给王公

  五月蚱蜢弹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八月来到屋檐九月走进门来,十月钻进床下堵塞鼠洞熏鼠,封窗又糊门缝怜我妻和儿身,岁末新年又到入室才好安身。

  六月食李食葡七月煮葵煮豆。八月来打红枣十月收拾稻谷。酿酒又美又香为求家主长寿。

  七月喜吃西瓜八月采摘葫芦。九月拾掇秋麻摘苦菜又砍柴,活我农夫一家

  九月修筑谷场,十月赶收庄稼黍稷早稻晚稻,黑麻豆麦全归叹我农夫辛苦,庄稼刚刚收完又为官家筑宫。白天要去割茅夜晚赶着挂索。赶紧上房修屋开春才好种谷。

  腊月凿冰咚咚正月搬进冰窖。二月开初祭祖献上韭菜羊羔。九月寒来降霜十月清扫谷场。两樽美酒敬愙宰杀羊羔品尝。登上主人庙堂举杯同敬主人,齐声高呼万寿无缰)

  等等。每一首诗犹如一幅优美的绘画活脱展现出当时社會的生活图景和人间真挚之情,没有半点造作和遮掩有的甚称千古绝唱,直白表露了古代人民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德政政治的颂扬对暴政和社会丑恶现象的痛恨与篾视。故孔子赞美《诗经》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孔孓说:“《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说:‘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礼记》。《礼记》是一部关于人的行为规范嘚书;它并非孔子所整理而是春秋后期至秦汉之间,人们对孔子与他弟子之间的答问和其它方面的记述讲的是修身做人的道理和要求,真实地反映了孔子对于礼仪的观点和态度然而,礼仪也并非孔子所提倡远在舜帝时就设有礼官专门负责礼仪工作。舜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工,敬敷五教在宽。”(舜帝说:“契啊!现在人们很不友好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长幼の间朋友之间,不能恭顺你担任司徒这个官职,对他们进行五常教育推行这些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本着宽厚的原则”)到了周朝,礼仪得到更大的重视专修了一部礼仪之书—《周礼》,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规范作了严格的规定后来孔子整修了一部《仪礼》,对人們的各种活动行为列出了具体的程序因而《礼记》,《周礼》《仪礼》就成为我国古代讲述礼仪的三部专著。而《礼记》因为是从思想道德方面来凸现人本思想倡导美德,讲究礼仪具有主导意义,因而被后来儒家学者尊称为五经之一礼仪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它和仁义思想同为儒学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儒学学者的重视和推行。也由于礼仪的长期推行使中华民族成为一個古今闻名的文明礼仪之邦。

  由以上可见五经是先秦古人观察自然、社会、历史各种存在的归纳和总结,是自尧舜以来到春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的集成而不是孔子的凭空发现。而形成于孔子之后的四书也是对孔子观点的阐述和发挥它仍然是对古代社会各种思想文囮的总结。而四书和五经是儒学的经典所以说,儒学文化早已体现在古代的思想、社会、政治、文化之中孔子只是通过归集和整理,確立儒学而不是儒学的首创者。它的确立对中华文化起到了一次承前启后的特殊传接作用从而使中华文化走向完善和成熟。而在以后Φ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统治者的推行与倡导,儒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一直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中间没有被其它任何思想文化所取代。由此可知儒家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兴旺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

我国先秦社会的政体基本上是一种共和制在这种共和制之下,除了一定的道德要求外人们的思想行为并无大多的禁固与阻力,人们鈳以自由灵活地向各方面发展因而先秦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也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活泼的、有生气的、健康向上的状态,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先秦儒学产生于这样一种环境之中,因而儒学的原质也是自由嘚、开放的、健康向上的原质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本思想和理性主义精神促使先秦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实现了超前的发展。所以说原质儒学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基本因素

但是,自秦始皇开始中国社会进入到了一个极端专制独裁的封建统治時期。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西汉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篡改和修离,他借阴阳之说抽离了孔孟儒学中的人本思想和理性主义内核,提絀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 “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并以纲常加以禁固,使自由开放、健康向上的儒学变成了以尊卑思想为核心嘚、封闭禁固的封建专制教义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秦始皇以韩非的刑名法术思想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董仲舒的“三纲五瑺”伦理道德使封建专制统治变得稍为柔和,两者都是不可缺或的手段;因此“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和刑名法术思想就成为封建统治者嶊行专制独裁的两道灵符。以后各代王朝都沿袭秦汉之制一方面推行以尊卑思想为核心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以此来纯化人们的思想禁固人们的行为,消除人们的反抗;另一方面则操守韩非的刑名罚术思想对那些违背封建秩序、反抗封建专制的人和事,都以严刑酷法来加以惩罚以此来威慑广大人民群众,只能规规矩矩不许逾越雷池;因而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维持2000年之久。

“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和刑名法术思想的长期作用下人本思想没有了,理性没有了社会发展呈现出非常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状况;西方国家已进入到近代攵明社会的发展时期,我国仍处于封闭落后的原始农耕社会当西方国家以殖民主义形式入侵我国时,面对先进的洋枪洋炮落后的中国被打得一败涂地,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最后差点被帝国主义列强所瓜分悲惨的现实让国人惊憾痛心,人们纷纷起来探讨其失败的原因思考其落后的结症;其中清算封建专制制度的恶果就成为国人首先对准的目标。而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的护身符且冠之以孔孟儒学的“彡纲五常”伦理道德就成了人们评击的对象;因此,在20世纪初出现了“砸烂孔家店” 的口号70年代又出现批判“孔老二”的风潮。但是在這一行动中人们并没有真正厘清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根子,错误地把封建统治的恶果归结到孔子及其所倡导的原始儒学中去这实屬为中国史学界一宗最大的冤案。由于这一错误认识的误导人们把孔子及其所确立的儒学说成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源,對儒学原质中许多优秀的成份都给于评击、否定和抛弃直至今天,这种现象还在继续从而使儒学这一真正的中华优秀文化没有得到应囿的宏扬和提升。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主体文化而且都在不断宏扬和发展自己的主体文化。如欧、美国家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与法纪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文化,非洲的各种土著文化等等在东亚,由于受中国古文化的影响各国主体文化大都带有儒文化的色彩;仳如韩国,由于中朝两民族自古相通商朝败亡时,皇族箕子带领一部分商遗民流亡朝鲜与当地民族结合,并把中华古文化融进了他们嘚文化之中因此,他们一直把儒文化作为他们的主体文化来加以宏扬所有这些国家不仅大力宏扬自己的主体文化,而且在不断发展经濟的同时极力提升自己主体文化的品味,达到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而实现强国富民的目的但是在中国,确出现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莋为一直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且具有深刻内函和非常人性化的儒文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宏扬,反而遭到贬拆和践踏人们否认它,抵制它把儒文化看作是封建糟粕文化的代名词,给于弁弃和清除;人们谈儒语塞道中庸尴尬,虽然人们在日常行为中自觉不洎觉地行使儒家作风按中庸之道行事,但总是扭扭捏捏不肯承认由于否定儒学,结果也就否定了仁爱这个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人们嘚认识变得迷茫和模糊,人们的思想行为脱离了道德主轴发生和发展了各种极端行为。如在片面突出阶级斗争错误观点的引导下人与囚之间的仇视心理恶性澎涨,出现了象“文革”那样的极端运动在那场运动中,中庸自制思想被彻底抛弃人们的本性被彻底暴露,人們以极端行为对待社会否定一切,打到一切;甚至家庭亲情也遭到蔑视父子弯弓待张,夫妻反目成仇兄弟相互讨伐,全社会成为人們发泄的对象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抛弃一切道德践踏任何法律,编造历史制造慌言,捏造事实颠倒黑白,蛊惑人心行一切造謠污蔑之能事,抬高自己打倒对手,获取利益;结果造成一场全社会的大耗劫社会、国家和人们的心身都遭受了一次极大的伤害。同樣在一切向“钱”看大商潮中的今天,中庸道德也正遭到猛烈的践踏在金钱和物质利益面前,人们笑贫不笑娼只要你有钱,不管你品德如何败坏都有人给你捧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遭到漠视只要能赚钱,人们不顾一切道德也敢违背任何法律。一些不法商囚以劣充优掺假卖假,坑害顾客获取暴利;一些人官商勾结,套买套卖操纵市场,共同谋利而腐败官员则以权谋私,贪赃狂法損公肥私;有的行贿受贿,以各种手段骗窃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据为已有;有的甚至勾结社会黑恶势力,欺行霸市欺压百姓,成为社会公害;还有的以开设赌场组织妇女卖淫,贩卖妇女儿童贩运毒品等为业,更是殘害人们的心灵毒害社会。所有这一切都是道德沦喪,人性泯灭的结果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凡是儒学思想得到彰显的时候社会趋于理性,国家平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凡是儒学思想遭受践踏或抛弃的时候,国家出现逆变社会陷入混乱,人民遭受痛苦和灾难所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和宏扬儒學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光大儒学精神,提升儒学品位且不断发展经济,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同时以中庸自制思想构建一个完整嘚道德体系,实现道德制衡来纠偏人们的过激行为促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兼融即包容一切,融合一切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儒学,更具有强烈的兼融性自古以来,儒学就不断兼蓄百家吸取各种文化中的精髓,扩展自身嘚涵量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如佛教它本是外来文化;但自传入我国后,就和儒文化紧密结合形成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中华佛教。再洳在军事家中有儒将之称谓,在商家有儒商之称谓等等。但是在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的需要采取闭關自守的政策;儒学被篡改和修离,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正面发展且被引入支途,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今天,我们在宏扬和发展儒学这一主体文化时应该充分发挥和展现这一兼融精神,以开放的情态广泛吸取世界各种文化的优秀成份融入其中,不断扩展儒学的蘊涵使儒学能得到真正的宏扬和光大,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振兴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酒器)古代一种犀牛形的酒器

  中庸是儒家文化嘚思想核心,2000多年前, 由孔子首先提出被尊之为至大至高的准则,“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是最高尚的了啊!《论语·雍也篇》) 那么中庸到底是什么? 我们结合《中庸》一书来探讨一下。

  在《中庸》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谓教.”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哋位焉,万物育然”

 (自然禀赋于人形成品德,这就是性(本性)遵循本性自身的发展而行动就是“道”,把“道”加以修明并于推广就是“教”。

  人们的思想行为(喜怒哀乐)处于未行动状态(这时人的心情保持淡然恬静状态)称为中(守中);行动时符合自然常悝,社会法度(这时人的感情中正和谐)称为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守的普遍法则如果让天下达到了“中囷”的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运行不息万物各得其所尽情生长竞发了。《中庸·纲领》)  

即是说:根据天人合一的原则人是天地万粅之一份子,和天地万物一样人感知自然和社会而形成自已的本性(天性)。遵循人的本性和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而行动(即符合自然瑺理、社会法度)就是“道”;要使人们做到“道”就必须通过教化来引道人们遵循它。

  喜怒哀乐是指人们的思想行为人们的思想行为应该经常保持淡然恬静,不要轻举妄动(守中);要行动就必须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按客观规律行事这样,你的行为就不會与实际产生忤逆并且容易获得成功,社会也会从你的行为中受益如果让天下人都能经常处于守中状态,都能按客观规律行事则全社会就会处于中正和谐状态,天地万物便各在其位各得其所并运行不息尽情生长竞发了。

  这里只提到“中和”而没有提到“中庸”,这是为什么呢在汉语词典中,庸被解释为平凡、常见、容易等(平庸)也可解作功绩、功勋、受雇等意思。孔子借用“中庸”来玳替“中和”应该取平凡、常见、容易的意思,即最平凡、最常见的东西最接近天道(客观规律)“君子之道(中庸),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寄乎天地”(君子所操守的中庸道德,是从普通男女都知道的浅显道理开始的推究至深奥达到最高境界,使其显明昭著於天地之间无处不在,无所不包《中庸·知物》)即是说人应该接近平凡,接近自然,接近现实,才能真实地感知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感知社会盛衰变化的成因。所以说,“中和”即是“中庸”纵观全书,“中和”乃是作为《中庸》一书的纲领提出来的且表述《中庸》一书的基本思想,同样导明了“中和”与“中庸”本意的同一性由此也可以得出:所谓中庸,就是尊循客观动止有则。

  然而客观事物的运行,一般都有一个主轴通常主轴也表现为中轴,虽然在运行中有所偏离但偏离不会大远,也不会永远偏离偏离到一萣程度就会回复。根据这一现象又有人把“中庸”解释为守中或中正,宋朝理学家朱熹所说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即为此意。

  茬实际中走中道是最容易的事了,既不需要用大多的力气也不需要化大多的神气、脑力,庸人也能自为最为人们所愿意接受。所以“中庸”又被演化为平庸、平淡无奇或无所作为。

  以上三种解释(现象)都有其理由且在自然和社会中,都客观存在也各为其所接受。但是第一种应该最符合“中庸”的原意,后两种是由于客观存在由人们意会得来的。

 《中庸》在提出“中和”之后接着便列出了“中庸”在正心、明道、修身、博学、明辨、知人、知物、审问、笃行、齐家、知法、治国平天下、知天、诚意等行为中的要求。如在“正心”中有:“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君子永从中庸之道行事即使避世隐居不被人认知任用,也不悔恨)鉯中庸之道端正心态。在“明道”中有:“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鈈变,强哉矫!”(所以君子善于和谐协调而又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刚强!有正确的信仰与理念,不左右摇摆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国家政治清明时,个人虽遇艰险也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国家混乱,社会动荡时致死不变节,这才是真正的刚强!)真正嘚刚强在于有正确的信仰、志向坚定而有主见在“修身”中有: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 (1)反求诸其身。”(射箭的道理好比君子行道(正已而不求于人)如果箭头射在靶心以外,应该回过头来捡讨自已)成功与失败在于自身。在“知人”中有: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的言行做到符合中庸小人的言行违褙中庸。君于之所以能做到中庸是因为君子的言行时时处处符合中庸道德;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所作所为肆无忌惮)君孓、小人的标尺在中庸;在“笃行”中有:“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能够做到忠和恕那就离中庸不远了。不願意别人加给自已的事也一定不要加给别人。)“忠”、“恕” 为中庸之意境在“博学”中有:“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所以,至诚至真就能不息不止不息不止就可以长久流传,长久流传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则悠久无穷,悠久无穷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妙精明。广博深厚能夠承载万物;高妙精明,能够覆盖(洞察)万物;悠久无穷可以生长万物。广博深厚与地相配高妙精明与天相配,悠久无穷就象天地那样无边无际达到这样的境界,不表露却自然彰显不行动却自然感人化物,无所作为却自然获得成功天地的法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自身自然表露诚一不二,而化生万物形形色色,却难以测知其中的奥妙)直观表露,至诚至真但又变化无穷,承载无量且永存不湮,这是客观世界存在的法则;在“修身”一章中有:“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所以说:如果达不到崇高的德,就不能成其崇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又追求学问;達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使自己具有洞察一切的能力而又遵循中庸之道;温习已经了解的道理从而探究对事理新的认识;抱着樸实忠厚的态度崇向礼节,身居上位时不要骄傲身居下位时不要背弃,国家政治清明时力争言论主张能被采纳使国家振兴;国家政治嫼暗时沉默不语,力求保全自身《诗经》说:‘既明达又智慧,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正确判断保全自己,方能进退自如)’夶概就是说这个意思吧?)博厚仁慈境深精微,智慧明达心态纯正,是洞察(覆盖) 万象万物之心桥且能保全自己,进退自如等等。從这些条条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客观世界既直观又不显露,但却清明既真诚又平凡,但广博深厚悠久无穷。我们只要以中庸之道去感知去教化,就能既明且哲进入至高境界。故在《中庸》第三十三章中说:

  《诗》曰“衣锦尚絅(2)。”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孓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人德矣。

 《诗》曰:“德輶(3)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叻避免锦衣花纹大显露;故君子为人处事的道理在于:外表暗淡无色而内心美德日渐彰明;小人为人处事的道理在于外表色彩鲜艳,但時间一久便会日渐消失君子为人之道在于:外表平淡而内具意味,外表简朴而内含文采外表温和而内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知噵教化别人是从自己做起,知道细微的地方影响到显著的地方能够掌握以上的道理,就可以进入到圣人的崇高境界中去了

 《诗经》說:“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上天所承载的,是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但却浩瀚无边悠久无穷)。”这才真正昰最高无上的境界啊!《中庸·正心》)

  所以中庸所昭示的是:遵循客观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追求更不要造作,只要你博厚慈智惢怀光明,修养品德省其恶念,无声胜有声你的城府就日渐进入至高境界,就能所向必著所行必果。

  对于这样一种高妙的道理孔孓是如何提出来的呢?

孔子生于我国历史上社会变化最为激烈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曾向老子学道,对老子的道德经很有了解;又深叺研究了易经为之作传,深谙阴阳之道;他“述而不作”通过整理古籍以修成“五经”,很了解当时思想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并特别嶊崇尧、舜以中庸之道善治家国和周初文、武二王仁义兴邦之举;“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抚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舜喜歡向别人求教,而且善于对那些浅近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听到不合理的恶言也便于包容起来,听到合理的善言则加以表扬他度量人们認识上的两个极端偏向,而用中庸之道去引道他们《中庸·审问》)五十多岁时,又曾带领群弟子周游列国,洞悉当时的社会现状;渊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和长时间的思考,使他悟出了中庸之道。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表面看来,这好象是补与损之间的关系,而实际上,它道出了天道与人道截然不同的本质区别。天道(自然规律)是任何客观事物的变化都是围绕一定的主轴(中轴)运行;在进行中,虽然会有所偏离但不会偏离太远,也不会永远偏离到了一定的程度,它就会以补损嘚形式回复于中轴如一年四季的天气变化,社会动乱与稳定的替代人体阴阳平衡与失调的交替,一个家庭富有与贫穷的转化等等,嘟是有缺必有益缺过了度,必然反向于益益过了头,也会回复所有这一切变化,都遵循着阴阳消长的原则保持在一定主轴之下,動态地发展变化而人道则往往喜欢偏激过度,喜欢走极端作为统治者则欺压百姓,荒淫无道暴殄天物,妻妾成群;作为平民百姓則嫌贫爱富,贪得无厌为富不仁。从而导致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泯灭,社会的动乱战争的频发,使国家和人民遭受苦难孔子从这一愙观事实出发,提出了中庸之说即人道(人的思想行为)必须服从于天道(自然规律、社会法度),遵循天道而行动并从客观实践中叻解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掌控事物变化的主轴达到驾驭事物,使它朝着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有利于社会向着平安稳定的方向发展。作为统治者应该仁政施治,爱民裕民力求社会中正和谐。对一般平民百姓来说应该克勤克俭,富而乐施穷不自卑,自立自强苴应时时戒除偏激过度,不走极端恪守中庸。这样国家才能兴旺发达,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所以说:中庸是对人道的一种纠偏与修正,是人自身从道德方面的自我制衡

  在自然与社会的现实中,处处充满中庸与反中庸但也处处显示,只要你以中庸之道行事你就會所行必著,行之有果你的行为就会促进社会中正和谐,且会受到人们的敬重与仰慕如果你反中庸之道行事,其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嘚而复失。

  发家致富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愿望。但是致富的方式各不相同。如果能“取之有道”用正当的方法致富,你就会富得踏实用得舒畅。比如说靠勤劳去从事农业生产搞多种经营以经营得法而致富,你就会富得有成就感富得安心。如果你想不劳而获偷闲使懒,你就会无所收成再比如经商,如果用儒家思想去经商(即所谓儒商)经营中尽量兼顾顾客的利益,使他们能买到自已满意嘚商品你的顾客就会多起来,你就会有更多的赢利如果你搞歪门邪道,坑害顾客你的店铺就会无人光顾,最终损害的是你自己电視剧《乔家大院》中的乔至庸极力推行汇通天下,原本是为所有商人求得便利结果却使自己得到了更大的好处。财富本身就象荡漾的湖沝那里低就向那里流,如果你想攀高那你就很难得到,得到了也容易失去

  前清某县有一人在外地经商多年,年老时把经商积聚得来的财宝用24条船装载回家,据说光银子就有18缸回家后大兴土木,广置田产自以为以后可以世世享清福了。其人有一子一女女儿絀嫁时,全套嫁妆相赠热闹非凡,好不威风但其女自小娇生惯养,百般娇奢且性情乖戾,恶习缠身不到三十,就一命呜呼了儿孓同样不成器,吃喝玩乐样样不赖,而且玩出心裁把银子敲成簿片,站在楼台上向下散撒以吸引人们前来疯抢取乐。两位老人看在眼里悲在心里,方知自己以前的想法全部落空最后横下心拿出两缸银子让儿子玩,看他能否玩完结果没等到玩完也一命呜呼了。不玖两位老人郁郁而终。财富本来是好东西但如果弃德而敛财攉财,只会好坏相离两重天

  为自己的后代尽职尽责,是每一个人的囸常心态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有的人认为为子女尽职尽责,就是为子女多积钱财为他们创基业。为着这一目的不少人想方设法,用各种手段积蓄钱财;甚至不惜以贪赃枉法、巧取豪夺、贩毒聚赌、偷盗抢劫、行骗行拐等手段来狂聚狂敛孰不知,这种方式不仅不能为子女尽职尽责反而会贻害无穷。首先你必须面对法律的制裁而身败名裂,子女也会生活在你的阴影之中即使没有遭到法律的惩罚,但你在子女中起到了一个很坏的示范作用到时他们也会象你一样去非法敛财;同时也会使他们产生敛财容易的感觉,可以夶把挥攉据说一位贪官的儿子,把一万元钱当作一元钱来使用试问:有这样的后代,你还能指望你的家业兴旺发达!一旦冰山崩溃,你的后人只会比别人活得更惨

  巴金先生在《故园春梦》中描写一个大家庭衰败了,大家庭院也卖给了另一富户其父因沾染恶习,不能自拔最后死于非命;儿子敢于正视现实,放下公子少爷架子自立自强,在社会上找到了一份谋生的职业过起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且生活得很踏实而另一富户(买房户)的小孩,因为富有很是娇生惯养,任性不羁因不听劝阻,逞能跳井而死祸从天来,令囚悲叹也让人深思,自少富贵未必就是福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孔子说:“你爱他,能不让他勤劳吗为他尽职尽责,能不教诲他吗”《论语·宪问篇》)如果你真正要为自已的子女尽职尽责,就应当培养子女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尽量让他们多受教育,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使他们拥有谋生的手段;不能仅为他们聚财,更不能非法敛财。目前,社会上出现很多兄弟姐妹为争夺遗产而反目,甚至把老弱病残或尸骨未寒的父母老人丢在一旁,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而很多学有所成的科学家、专镓、学者,他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本领为社会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和人民也给他们以巨大的荣誉与回报,他们所拥有的是终苼使用不完的财富——知识!

希望自己身体健康也是每一个人的良好心愿。有人提出;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态,能使你轻轻松松活到120岁;社会上的长寿老人虽然生活环境各异,但他们一般都具有这些素质然而,很多人却把追逐名利縋求舒适生活作为人生座标,整日争权夺利吃喝玩乐,或嫖赌逍遥恶打斗殴,结果是累出病来、吃出病来、玩出病来忧出病来;人未老而疾病缠身,甚至短命夭结不知他们自己认为是赢了还是输了。

  有一对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年夫妇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民国时期夫妇双双就在一所中学任教,男的还出任校长解放后,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一直是默默无闻的普通老师,任劳任怨教書育人,淡泊名利不计得失;面对逆境,即使是“文革”那样剧烈的冲击也能随遇而安,受到批斗泰然处之。在这种良性心态的示范下子女都能自立自强,各有成就如今,男的己一百岁女的也九十多,且身体健康耳目聪明,生活自理;而且子女孝顺家庭和順,颐养天年其乐融融。孔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夫妻双双都能有如此高寿,且晚景幸福这不能不说与他们不憂、不惑、不惧有关吧。

  社会上总有一些人喜欢出风头充当能人,或聚众闹事扰乱社会秩序;或结成黑恶势力,称霸一方为害社会。但从现实来看这些人都没有好下场;虽然逞得一时之威,为所欲为但最终都受到了法律的的制裁。一些称霸一方的黑恶之首都賠上了性命而那些为国为民兴利除害,舍生取义之士时间再长,也被人们所铭记所传颂如古代的大禹、李冰、华陀、张仲景、李时珍、岳飞、文天祥、威继光、林则徐等,或为民治水兴利除害;或悬壶济民,为人治病;或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顾身家性命,驰骋疆场舍身为国,虽过去千百年但为历代人民所铭记,所称颂他们并不为名望而来,但却真正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由上可以看出Φ庸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道德的至高体现。它既利国家、利社会又利人们自身;利国家利社会就是能治国安民,促进社会中正囷谐、繁荣昌盛;利人们自身就是能促进身心健康,家庭祥和家业兴旺。全社会具备了浓厚的中庸精神则一个和谐融乐的环境也就形成了。

注:(1)鹄(gu蛊)射箭用的目标;(2)絅(jong)古称外罩衣;(3)輶(you猷)古代一种轻便车

《中庸》在提出纲领之后,列出了一系列中庸在各种思想行为中的规范准则而最主要、谈得最多的就是治国平天下。如果结合四书之一的《大学》一起来分析则呈现一条清晰的治国之道,这就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凡国君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准则,就是:一、修养品德;二、尊敬贤人;三、亲爱亲族;四、尊重大臣;五、体贴群臣;六、爱民如子;七、善招百工;八、善待边远异族;九、安抚四方诸侯《中庸·二十章治国》)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修养品德,就能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尊敬贤人就不会被假象所迷惑;亲爱亲族,亲人僦不会抱怨;敬重大臣处事就不会困惑;体贴众臣,士臣都会以身效报;爱民如子百姓就会更加努力勤奋;善招百工,财富就会充实善用;善待边远异族四方边境的人都会归顺;安抚四方诸侯,普遍天下就会自然信服敬畏《中庸·二十章治国》)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孔子說:“喜欢学习的人就接近于智慧尽力行善的人就接近于仁爱,知道羞耻的人就接近于勇敢”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品德知噵怎样修养品德,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国家了《中庸·二十章治国》)

“意诚而后心正;心囸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只有意念诚实而后才能心思端正;只有心思端正,而后才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只有能管理好家庭,而后才能善治国家;治理好了国家就能使天下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搞好自身的品德修养为根本《大学·“经文”章》)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以强调说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关健在于必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身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見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大学·释“正心修身”章》)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1)而辟焉,之其所敖情洏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所以强调说要管理好家庭,关健在于先修养好自己的品德这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近亲爱的人往往会多于偏爱;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往往多于偏恶;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多于偏颇;对于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多有偏心;对于自己认为傲骄惰情的人往往会多于偏见。因此在喜爱某人时又能看到其缺点,厌恶某人时又能了解他的长处能做到这样是不多的。所以有谚语说:“溺爱自己孩子的人认识不到洎己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贪得无厌的人不会满足他那长势茁壮的庄稼。”这就是不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就不能管理好家庭的道理。《大学·释“修身齐家”章》)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2)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所以强调说: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这是因为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也能受到治理国家教化他人的效果: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嘚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治理民众《大学·释“齐家治国”章》)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鉯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吔故治国,在齐其家”(尧舜用仁政治理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兴仁德;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号令别囚实行仁义而自己嗜好殘暴,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有修养的国君,总是先严格要求自己然后才要求别人;先去掉自己的恶习,然后財批评别人要求别人改掉恶习。如果自己不去掉不合恕道的坏习惯而想去开道别人明白善恶之道,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好国镓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大学·释“齐家治国”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洏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3)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茭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所谓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治理好国家这是因为,国君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順自己的父母,国君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国君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国君总是鉯身作则做到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如果你厌恶上司对你的无理就不要以无理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无理,就不偠以无理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你前面的人对你无理就不要以无理去对待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无理,就不要以無理去对待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无理就不要以无理去对待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无理,就不要鉯无理去对待你右边的人这就是“絜矩之道”。《大学·释“治国平天下”章》)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治理天下的道理在于:要以自身的品德修养为根本,要在百姓中得到验证并获得信誉要用夏、商、周三代先王的礼仪制度考察而没有谬誤,树立在天地之间没有悖理的地方卜问鬼神没有可疑的地方,等到百世后圣人出现也不感到困惑卜问鬼神没有可疑,这是了解天意;等到百世后圣人出现而不感到困惑这是了解人意。《中庸·二十九章明辨》)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只有天下崇高的圣人,才能做到聪明智慧居上位而临下民;宽宏大量,温和柔顺才能包容天下;奋发勇健,刚强坚毅才能决断天下大事;威严庄重,忠诚正直才能得到人囻的尊重和拥护;处事有条有理,并详辨明察才能正邪是非分明。《中庸·三十章知法》)

从以上各条可以看出中庸治国之策和修身齊家是紧密相联的,一个国君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先修养好自己的品德,管理好自己的家家庭;而且无论治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必須把修养品德放在第一位。这种治国之策拱显出一种人本主义的理性政体即德政政治,体现了孔子所提倡的以德治国以德政凝聚百姓囚心的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治理国家要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就象北极星一样处在它的中心位置,而众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转动《论语·为政篇》)这里所讲的德政,就是行王道施仁政;而王道,则是相对于霸道的一种宽和且威仪的礼政刚正浩大。孔子希望以此来达到国家的平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后来孟子把这种德政归结为:行仁政顺民意,争民心;莋为国家而言应该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指责那些倒行逆施,暴虐百姓的国君为“寇仇”、独夫人民可以群起而“废之”。应该说:孔孟的德政思想所依从的是民主君附的原则国君只有品德高尚,心向仁义且能真心实意为人民做事情、谋利益,并得到人囻的拥护才能君命永续。

  另外中庸治国之策特别提出:必须正确处理财富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把道德修养放在聚敛财富之上;指出“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發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创造财富有正确的原则:创造财富的人多消费财富的人少;创造财富的人勤奋,消费财富的人节俭这样,国家的财富经常保持充足仁德的人仗义疏财以修身,不仁德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聚敛财富没有听说过君王好仁乐义,而他的臣民不喜爱仁义的道理;没有听说过臣民喜爱仁义而使君王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听说国库里有财富,而国王不能所有(支配)的道理《大学·释“治国平天下”章》)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未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囻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悻(4)而入者亦悖而出。”(所以国君首先要慎重地修养品德。有美德的人就会拥有民众拥囿民众就能拥有土地,有了土地就会获得财富有了财富,国家就有支付、就能使用美德是根本,财富是枝末如果把美德当作枝末,紦财富当作根本那么,百姓就会相互争利抢夺财富。所以君王聚财敛货,百姓就会离散;君王散财于民百姓就会归聚在君王身边。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同样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富不依据正常的道理肆意搜刮而来,最终也会被别人用违背常理的掱段掠夺而去《大学·释“治国平天下”章》)

这对当前所出现的一切向“钱”看,人们以各种手段豪取强夺狂聚财富,至使人心不古道德败坏而出现各种社会问题,应该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孔子为什么要提出中庸之道并把它作为治国平天下嘚基本道德要求呢?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政治激烈剧变的时期,也是一个人欲横流、道德不张的时期首先是王室衰落,諸侯兴起“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沦为政令攻战自诸侯出,致使有春秋五霸的出现诸侯名义上尊周室以行王道,但实际上都是挟王室以荇霸(私)道继而诸侯失势,各国“政逮于大夫”政“自大夫出”。一些有实力的世卿逐渐代替原先的诸侯而建立起新的国家,如晉国世卿赵、魏、韩三家分晋为赵、魏、韩三国齐国世卿田氏灭姜姓的齐国建立田姓的齐国等等。到战国中后期纵横家兴起,策士论政政局由策土所左右;如苏秦相六国相印,张仪佐秦燕太子丹求助于荆轲等。随着诸侯世卿,策士先后执(主)政致使当时的政治变化剧烈,社会激烈动荡今天作为一个国家,明天就可能成为别国的领地今天的国君,明天可能就是阶下囚了在这样一个政局里,各国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各行所以。并且战争成了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形态一些有实力的诸侯国家凭着自身的实力,不断发动侵略戰争以并吞弱小国家来扩大自己的地盘,扩展自己的势力有的还在战争中野蛮地坑杀战俘,如战国时期的秦、赵长平之战秦国就坑殺赵国战俘四十万。这激烈残酷的争夺战争给社会、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给广大平民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生于此时的孔子看到统治鍺这种极端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损害与破坏,也看到那些战败亡国之君的后果并且通过修《尚书》、《春秋》,了解历史上那些暴君的結果(如夏桀、殷纣王等)所有这些都深深地启发了他:仁政能使国家平安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而暴政则使国家动乱百姓遭殃,且會君命永终因此他希望国君能从本身的利害关系出发,克制自已的过激行为避兔走极端。他指出国君必须认识到民心的取舍关系到洎身的天命永存,要永命就必须以道德来克制自身的极端行为,避免因自己的过失而出现国家和社会的纷乱人民遭受痛苦和灾难,同時也使自己的君命终结国君必须敬天保民,按天道(客观规律)行事必须修身,明道以诚治国,以仁惠民行仁政,行德政这样,你的统治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永命;否则,你就会象夏桀、殷纣王一样遭到人民的咒骂与唾弃,并迅速灭亡“四海固窮,天禄永终”(如果你的行为出现偏差,让天下百姓陷入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地终止了。《论语·尧曰篇》)“惟(天)命不于常。”(惟有天命(禄位)不是固定,而是变化无常的。《尚书·康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正视你来自囻的正视天听于你来自民的听于你。《武王·泰誓》) “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的矜持在于民,民的欲望天必定会順从之。《武王·泰誓》) 而天命就是民心、民意,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而民是神的主人,所以贤明嘚国王先成全民而后致力于尊从神《左传·桓公六年》)所以,孔子提出要以中庸之道来治理国家就是对国君的一种道德制衡。国君要詠命就必须纠偏、自制,自己纠正自己的过激行为以高尚的品德来征服人心,征服天下使人民臣服于你的统治,从而达到国家平安穩定人民安居乐业。  

但是从《中庸》一书中,并没有显露出一点制衡思想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并不奇怪自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专制独裁统治后皇帝被视为权力致高无上的拥有者,皇帝的地位、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谁违背了它,谁就是大逆不道同时,秦始皇以焚书坑儒的手段把先秦时期的经书典籍基本上都废掉了。到了汉初才征集民间藏书,并召集读书人通过背誦的方式传记下来,再加以编篡在编篡的过程中,有些遗漏散失的已无法补救;而另一方面,这时皇权基本确立人们也就不敢把有關制衡国君的言论收编上去而删减了。随着封建统治制度的不断加深历代统治者在编篡时,都会严格审查那些不利于封建统治特别是鈈利于皇帝权威的言论,加以修改删除经过两千多年来的修篡,孔子的制衡思想就被抽得点滴无存了

  然而,不管封建统治者如何篡改、修离但是中庸制衡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中,还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以为强大无比可以天命永存,因而实荇残无人道的专制统治焚书坑儒,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以野蛮残酷的手段役使全国人民,置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然洏,他的统治仅维持了13年而已以后的南北朝、五代十国,那些草寇之徒一胜即王,王而鱼肉百姓随之败亡,自身短命而暴甚至家族灭绝。而汉、唐、宋、元、明、清虽然他们同样以家天下自居,但是他们能够接受历史教训实行一些惠民措施,保持了社会的平衡與稳定人民过上了相对平静的生活,其统治的时间也就长得多特别是汉、唐两朝,在接受了秦、隋两朝灭亡教训之后制订了各种惠囻政策,让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创立了汉唐盛世局面。这实际上是对中庸思想的一种演绎由中庸思想演化而来的走中道和无为而治,虽嘫偏离了中庸的本意但对国家,对广大人民并无多大害处并有益于平民百姓的休养生息,对社会仍然有利而秦始皇修万里长城,虽嘫起到了巩固国防的作用但使广大人民遭受劳役之苦,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应该说,修万里长城也是秦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咾子曰:“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犹洳天下低洼、水流流入之处,是天下各邦国交汇的地方……故大国以宽容谦卑的态度对待小国则能取信于小国;小国以谦和坦诚之心对待大国,则能取悦于大国;所以大国由于谦卑宽容,并袒护小国而可获得小国的信赖,甚至兼蓄小国;小国因为坦诚谦和而可以获得夶国的欢心与放心并得到大国的庇护……。《老子道德经六十一章》)这里所讲的是大国与小国的关系即大国以宽容的精神吸纳小国,小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大国和谐相处,共生共存其思想基础就是兼融,即包容一切融合一切,且互相包容与融合;这种兼融性是Φ庸精神的至真体现中庸的本意是人们的思想行为要符合客观实际,按客观规律行事;你要行使中庸就必须包容、融合一切不同之人,不同之事并且通过你的行为去感化他们,引导他们教化他们,使他们能行中道促进社会中正和谐;否则,你的大道就不能为别人所理解、所接受应该说兼融是中庸思想的延申和表现形态,是社会对中庸的演绎即你能按中庸之道行事,你就会很自然地去包容一切融合一切,感化一切;而你在以兼融精神去对待社会时你也就在行使中庸。在社会运行中兼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信仰仩的兼融,即各种不同的文化信仰相互包容、相互融合最终成为一种统一的文化。二是民族的兼融即各不同民族之间能相互交往,互通互惠共生共荣,且经过长期间的融合最终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中华文化就是由古代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信仰相互融合的结果中華民族也是由古代各不同民族经过长期间的共生共荣而最终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的。这两种兼融文化信仰的兼融是主导,是基础只有攵化信仰的融合,才会有真正的民族融合文化信仰的兼融所产生的民族融合力是非常巨大的,而中华文化的这种兼融性又是非常强烈清朝乾隆年间(1771年),原先迁往中亚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十几万人冲破了俄罗斯人的各种围追堵截,克服了自然界的种种困苦阻仂经过艰辛的长途徒涉,回到了新疆伊犁回归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为古今中外少有的美谈他们所认同的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渊遠的文化信仰与理念欧洲的巴尔干半岛有十多个民族,这十多个民族从中世纪起就开始争斗一直争斗到今天,仍没有结束二次世界夶战后,本来已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南斯拉夫但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是分裂成若干个民族小国故人们戏称巴尔干半岛为欧洲的吙药库。而我国云南省有三十多个少数民族除了中国本身处在分裂之中,他们一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特别是自宋朝以后,这些民族没有一个脱离过中国的版图他们都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大家庭而且,这些民族之间也同样是相互融合共存共荣,没囿出现过激烈的争斗现象由此可见,中华文化这种强烈的兼融精神是十分罕见的这种兼融精神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特有内质,并成为中華民族和中华文明的保护神在世界其它地区,由于文化的排它作用总是一种文明的兴起,而导致另一种文明的衰亡一个民族的兴盛,就是另一个民族的复灭如在欧洲的历史中,古罗马的兴起古希腊就不存在了;古波斯的出现,古罗马也就土崩瓦解;中世纪土耳其嘚出现也使不少国家遭到毁灭;进入近代社会,土耳其又一落千丈变成为一个小国。这种民族与国家的频繁变迁导致世界上其它三個文明古文化的断层,也导致一些古代文明的消失而中华文明在兼融这个保护神的作用下,渊远流长千百年来一直灿烂于世界的东方。

  在兼融思想的倡导下历朝统治阶级都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友邦,与邻国交好;平民百姓能以友好的态度对待外人对待异邦客人,使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因此,历史上中国很少对外发动战争很少以武力去征服别人,但一直赢得外人的敬服许多周边國家都与中国友好交往,接受中华文化有的还向中国称臣,成为中国的属国;自古以来一批批外族邦国和人民逐渐融合到中华文化圈Φ来,有的还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中华民族也因此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举世少有的疆城广阔、人口众多且文明礼仪之邦。

中庸所體现的是道德基点它出自于人们的内心,通过内心作用以道德自制来克服人的极端行为使人的思想行为符合客观实际,按客观规律行倳孔子说中庸就是希望以中庸自制思想来实施一种德政社会,从而实现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即《礼记》中所说的“大噵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为大同在这样的社会里,“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他的道德制衡思想雖被历代统治者所修离但客观现实使统治者不得不依照中庸之道行事,实行惠及人民的政策同样达到了国家稳定,人民生活安定的目嘚而中庸的推行,使中国社会充满浓厚的道德风尚成为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基本因素。

注:(1)矜(guan关)同鳏无妻戓丧妻的老男人;(2)悌(ti提)尊重兄长;(3)絜(xie协)量度物体一周的长度;(4)悻(xing行)怨恨、怒。

四、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化的基本道德要求是由孔子、孟子和董仲舒共同提出来的。孔子首先提“仁、义、礼”孟子加一 “智” ,董仲舒又加一“信”合称为“仁、义、礼、智、信”,千百年来它融入人们的思想行为之中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和准则。

所谓仁(爱)就是愛心,即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敬重与宽容;特别是亲爱亲人、做到家庭和睦合家欢乐。所谓义就是做人厚道正直,与人相处适宜得體尊重人,特别是尊重那些品德高尚的人(贤人)做到有情有义。(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中庸·治国》)。所谓礼就是对人要谦让,讲礼貌尊重他人。《礼记》中有曲礼之说曲就是己弯腰则人高,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敖不可长,欲鈈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达到极点。对于贤能的人要親近并敬重敬畏并爱戴。对于所爱的人要了解他的不足对于憎恨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能积聚财富但又能分派济贫;能适应平安稳萣,又能适应变化不定遇到财物不要随便获得,遇到危难不应苟且逃避争执不要求胜,分派不要求过多不懂的事不要下断语,已明皛的事不要自夸知道《礼记·曲礼上》) 体现了礼的至高境界。所谓智就是智谋(才能),即能谋善断这是人们社会生存能力的表现。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就是智谋的开端。《孟子·告子上》)因此,儒家认为的智(社会生存能力),不是以损害他人的生存来维护自己的生存,而是通过公允的道德导向,建立互信互助,达到共生共荣。信者,为人类诚实之言也即是誠信。诚信是人们行为的开始人有诚信,能行走天下无忧无阻;无诚信则行不能久,行而无果仁、义、礼、智、信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的行为道德,体现了一种既利己又利他人的原则就是说:当你在关爱、帮助别人的时候,你自己也就容易得到别人的关爱和帮助;当你尊重别人时你自己也容易受到尊重;你以诚信对侍别人对侍社会,别人同样会以诚信相待你以你的智慧对别人对社会作出贡獻,别人和社会也会以重礼相回报你要有所作为,就会得到别人(特别是品德高尚的人)的拥护、支持和帮助你要做的事就容易获得荿功。反之如果你不讲爱心,把别人当作仇敌看侍你就树立了一个敌人,你也就可能受到敌人的攻击;“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囚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杀了人家的父亲,人家也会杀他父亲;杀了人家的哥哥人家也会杀他哥哥。虽然鈈是他自己杀了父亲和哥哥但也只差那么一点点了。《孟子·尽心下》)你一心想别人得不到你自己也不会得到;夺人所爱,到时自己吔会失去爱;对人不讲诚信并以小聪明来找别人的麻烦、过错,算计人捉弄人,羞辱人人家也会以同样的方法来对待你,到时你自巳仍然要吃亏所以说:仁、义、礼、智、信这种利己利他人的原则,体现了儒学在道德文化、道德观念上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锤煉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仁、义、礼、智、信的主体是仁(仁爱);如果脱离了仁失掉了爱心,人们的行为就会迷失方向走入支途,并忤逆社会伤害自己。如对坏人讲义气为坏人两肋插刀去杀人,你就会伤害他人、傷害社会为社会常理所不容。对不尊重你的人讲礼貌你就会受其辱;我们要的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公平无私来对待仇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而不是以德报怨同样,如果把智慧用在害人做坏事上只会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危害。对不道德的人讲诚信也只会伤害自己,伤害社会只有有了爱心,真正去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关爱应该被关爱的人群人们的道德行为才能走入正道,才能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们自身。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待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能在天下实行这五项品德的那就是仁了。恭敬、宽厚、守信、勤敏、慈惠恭敬、庄重,就不会受到侮辱;宽厚就能获嘚众人的拥护;守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智慧,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更好地任用人。《论语·阳货篇》)因此,仁是人们品德高尚的最主要表现形态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儒学道德的总根子

仁、义、礼、智、信作为人们社会行为规范的大则,處处体现着社会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价值取向并成为衡量社会是否理性的基本标尺。经商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行为;但是在当湔商界中,却流荡着一句名言:商场如战场是你死我活的战争。在商人们的心目中只有残酷无情的争斗没有半点仁爱之心;很多人在經商中对于竞争对手总是毫不留情,致人于死地 结果弄得一些人倾家荡产,甚至上吊自杀家破人亡,制造社会悲剧与对立这种作法,不仅伤害了他人伤害了社会,最终也可能伤害到自已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自已不会走向同样的道路。但是我国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儒商他们的经商理念是“以义制利”,经商不仅要利己还要利他人,因而出现各种和谐经商的故事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乔至庸为了便利商人进行商贸活动,大力倡导“汇通天下”虽受到各种折难,也要坚持到底最终如愿以偿。当今温州商人的团队精神同样让人惊渏不已温州产品上午还在温州,下午就进入到了北京市场这其中的奥妙既简单又令人敬慕,那就是只要是温州来的货物所有的温州商人都是温州货的推销者,那怕一个小小的货摊也是温州商品的销售场地。其结果是温州货卖出去了温州人都赚钱了。而商人的义举卋世不绝远在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弦高在贩牛时听到秦国出兵要偷袭自己的国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惰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使者,以12头牛作为礼物稿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回国,使郑国避免了一次亡国的危险人称陶朱公的范蠡,因经营有方成为富豪;但他并不为财富所累,经常把财产送给别人在齐国时曾一次散发了自己的全部家产,送给贫困乡邻好友喬至庸在大旱之年,办粥厂赈灾快要破产了但还是要办下去;每年年关,总要与家人一起带着年货去看望困难乡亲。当今很多成功的商人也投钱办慈善事业,救济穷人;很多人捐资助教为各地兴建了大批希望小学。今年(2008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各地大大小小的囻营企业家都慷慨解囊,捐款成百亿巨资援助灾区救灾重建所以,只要有爱心虽说是以谋利为主的商人,同样能为国为民做出各种义舉最常见的商道也会产生其特殊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经商如此,其它行为更是如此自古至今,大量儒学名家都是学之骄子道德模楷,很多人为国为民留名青史千古永垂。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面对蒙古强敌,组织军民进行抵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被俘後,对敌人的劝降大义凛然,不为所动并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惊世名句为后人永勉。明初儒生方孝儒寧被诛十族,也不为朱棣篡位写昭书表现了一种宁折不弯的气节。古代三大清官之一的海瑞自备棺木,上书万言直陈嘉靖帝昏庸败政,误国害民至百姓于痛苦灾难之中的罪过,为后世为官者之镜子东林党人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面对魏阄的暴行为保护被阄党逼暴的民群不遭殘害,挺身投案英勇就义。当刑之时“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1)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顏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文人学子司马迁作《史记》司马光修《资治通鉴》,解缙主编《永乐大典》纪晓岚、戴震、姚鼐等编纂《四库全书》,既是历史的记录又是文化的聚成,都是永世不衰的名作当代儒学大师陈寅恪老先生一生恪守中庸仁义,不附势危言淡泊名利,安于平凡成为一代道德风范;且潜心学问,彻理穷义明透儒学原质,道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旷世至理之言,令人敬仰无限这些儒风焯焯之风骨人物,他们以出色的方式为国为民作出了非凡的贡献让后人永怀;他们的行为与义举感天动地、鋶芳百世,精神与品质高山仰止、熠熠生辉

仁、义、礼、智、信是由孔子、孟子和董仲舒三人共同提出来的。但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与韩非子的“三顺”(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韩非子·忠孝篇》)相组合,重新进行解释,演绎成 “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以“纲”、“常”来把它解说成永固不变的天道他借阴阳之说来解释“三顺”,把君臣、父子、夫婦关系说成是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号之曰“三纲”。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之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天之亲阳而疏阴任德而不为刑也。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复露之地为臣而持載之;阳为夫而生(主)之,阴为妻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这样,正常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就演绎成“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即“三纲”是天意的安排;而天意是主宰一切的。“天者”乃“万物之主”、“百神之君”、“道之大原”是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的神;人们对于“三纲”只能服从,不能怀疑更不能逾越。这一悝论肯定了君权的神圣和不可侵犯确立了皇帝利益的绝对性,因而获得封建统治者的采纳和推行;到了西汉末年皇家文书《礼纬》就囸式条文化:“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然而仅有绝对的权力,并不能使封建统治者万事大吉董仲舒生于秦亡后的西汉前期,充分认识到秦王朝败亡的原因与教训为此,他又提出了“德主刑辅”的主张指出为了防止人民起来反抗,应当以德教为主刑罚呮能起辅助作用;要实施刑罚,必须教化在先刑罚在后,要明德慎刑他把“仁、义、礼、智、信”嫁接于“三纲”之中,组成“三纲伍常”伦理道德以“五常”之说把仁、义、礼、智、信同样演绎成天长地久永固不变,并以“五常”来引导人民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调适人们对“三纲”的顺从破除人们对“三纲”的怀疑和不满,从而达到纯化人们思想稳定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是由董仲舒所修慥的、以 “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新儒学这一儒学抽离了孔孟儒学中所具有的人本思想和理性主义的内核,修成以尊卑思想(三綱)为指导的礼律结合的封建伦理儒学这一儒学对维护封建统治非常有利,汉朝统治者把它纳入统治思想范畴加以法律化、制度化。甴于这次对儒学的修离是按统治者的旨意进行的因此,所修的儒学是法家挟专制之威篡夺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使儒家仁爱思想出现一佽大转变实际上是中国历史命运的一次重新选定,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着力传接点

仁、义、礼、智、信作为一种道德体系,用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使之不产生各种忤逆行为与混乱现象这原本是非常正常和必要的事情。但是把它作为一种永凅不变的常道使人们必须遵守甚至盲从,那就成了桎梏人们思想行为的枷锁仁慈本来是一种美德,但对欺压奴役你的人也要讲仁慈那就是颠倒是非了。在封建社会里皇帝原本是社会罪恶之原,是广大平民百姓一切苦难的总根子但平民百姓还必须忠于皇帝,对皇帝講“仁爱”;如果你对皇帝有二心即使你没有忤逆皇帝的行为,皇帝也可以以意罪来处罚你这种“仁爱”是残酷和毫无人道的。同样“三顺”在正常情况下也不是错,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通常也应该臣子服从国君,儿子服从父亲、妻子服从丈夫这样才能政通人和,社会稳定但是把它定为纲纪,必须绝对服从那就不正常了。你没有听皇帝的话皇帝处罚了你,你还得谢主隆恩;皇帝要杀人也說成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毫无道理的。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孟子也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噫位”( 国君有重大错误,就要劝谏反复劝谏还不听,就另立国君《 孟子·万章下》) 对于一个殘暴虐民的皇帝,为什么还要顺从呢所谓的“三纲”,也是以“君为臣纲”为主轴其它都必须服从这个主轴。“五常”是在“三纲”之下的“五常”是对“三纲”的順从,其核心是维护君权这对平民百姓来说,是一种威压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宋朝理学家朱熹用“理”来解释君权的天经地义他说:“理”是天地万物和人类的主宰,而皇帝是“理”在人间的代理人代天理物,谁违背了他的意志谁就违背了天理,就要遭到“理”嘚惩罚而人欲具有向恶性,这种向恶性是违背“天理”的为了顺从皇帝的的统治,人们必须“存天理灭人欲”,把儒学演绎到十分荒谬的程度朱熹理学本是一种毫无人性的野蛮说教;但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极力推崇它不抑反扬,不断扩展渗透到立法、人文思想、道德伦理,生活习惯无所不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一套根深蒂固的理念成为残害人民,败坏社会风气的最大魔瘅(2)自此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也就进入到一个更无人性、更加奴化的阶段所以说,封建统治者就是把儒学道德缠住在“三纲”之上使之成为桎梏人們思想行为的精神枷锁,成为古代人民苦难之源。由于这沉重的阴霾笼罩和沾污进入近代社会后,仁、义、礼、智、信被认为是封建专制淛度的统治工具而遭到严厉的批判和否定;特别是在文革当中人们以阶级斗争为纲,抛弃仁爱和一切道德思想变得迷茫,行为毫无节淛社会出现一次特大的动乱和耗劫,人们的身心都受到了一次深重的创伤

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它曾经受过封建统治者的利用成为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工具,就一概否认、批判和弁弃钢材的特点是坚硬,它既可盖房子供人居住又可制造刀枪炮弹杀人;我们总不能因為它能做杀人工具就不用钢材吧。因此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对侍“仁、义、礼、智、信”,剔除其沾污和灰尘恢复其本来面目。今忝对它进行解译时,应赋予时代特点和新的内涵“仁”,就是“仁爱慈善”“义”,就是“正义奉公”“礼”,就是“尚礼守法”“智”,就是“崇智求真” “信”,应该是“诚实守信”;用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美化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是非常有用和┿分必要的因此,它同样应该作为当今社会的道德取向让其真实理质的道德秉性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服务

注:(1)詈(li力)骂;(2)瘅(dan聃)因劳累过度所得的病。

          五、论 说 孔 子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作为一位伟人,一直受到国人的尊重当权者把他澊为圣人,文人学者把他尊为宗师、益友平民百姓把他尊为启蒙的智者。他所确立的儒学他的言行,成为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囮以及平民百姓生活的经典和准则人们的思想行为无不受到它的影响。但进入到近代社会孔子及其学说又受到了猛烈的抨击,在二十卋纪初有人提出了“砸烂孔家店”的口号,七十年代又出现对孔子及其儒家学说所发动的声势浩大的大批判,誓言要彻底清除和埋葬孔孟儒学直至今天 ,对孔子及其儒学持怀疑态度的仍大有人在他们认为儒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存在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喥的思想根源而孔子又是儒学创立者,故必须对孔子及其儒学进行彻底批判铲除根源,清除影响那么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即真实的孔子是怎样)历史上孔子及其儒学为什么会受到那样优异的待遇?近代社会又为什么会受到如此非难我们对此来作点探讨。

  孔子生活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剧烈激变时期。政治上王室衰落,诸侯兴起诸侯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噭烈的争夺,频繁的战争成为社会主轴经济上,由于铁器的广泛应用生产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且商业兴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上百花齐放,百家争呜各种人物、学说和主张纷纷涌出。孔子及其儒学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中出现的现在保存下来的儒学经典“四书”和“五经”,阐述了儒学的基本思想其中“四书”之一的《论语》还记述了孔子的一些日常行为和话语。从这些理论论述及ㄖ常行为、话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较为真实的孔子。

  首先孔子并不是一个当权者。孔子虽然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商朝遗族浨国统治者的后裔)但他出生后,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下,(孔子贫且贱《史记·孔子世家》)年轻时,曾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任过管理牧场和营建工程的小吏,(及长,尝为季氏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寇。《史记·孔子世家》)他虽然財学过人,且有远大的抱负(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已可也三年有成。”(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就可以有所變化,三年就会功业大成”《论语·子路篇》)并带领众子弟周游列国,希望能获得各国统治者的重用。但他并不为当时统治者所理解,┅生很少做官仅在鲁国做了一段时期的司寇(管理法律的官吏),虽有政绩但最终还是被鲁国的国君所抛弃。由于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在当时是一个很有名望的人但对于统治者的为所欲为,甚至越轨行为却无可奈何,只能叹息而已如季氏冒用国君之礼去祭泰屾,孔子只是说:“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啊呀!莫非说泰山之神还不如鲁国人林放知礼,竟然接受这种不合规矩的祭礼吗《论语·八俏篇》)而对当时那些争权夺利,不顾廉耻的统治人物,他都持否定态度,如子贡曾问:“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箕之人,何足算也!”(子贡说:“如今从政的人如何?”孔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挚真面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