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家族新安塘

开说公之次子读永由萝蔓而迁此。  

开说公之三子讳远由萝蔓而迁此。  

开说公之四子讳周由萝蔓而迁此。  

开说公之五子讳同由萝蔓而迁此  

开说公之六讳纳,因鄱阳縣令居此  

由丰厚而迁此。宋户部侍郎余万顷紫宸殿学士余元嘉,翰林检阅提调史馆事余华国子学录余舜琪,明吏部主事余纯礼部儀制司郎中余致中,敕赐赠监察御史余如乐山东兼交趾道御史余濯,江西武宁县令余希贤广东阳山县令余悦,即其裔也  

万顷公之兄諱万福,由儒洪迁此宋太傅邹国公余端礼,谥忠肃兵部尚书余嵘,丰城县令余峹湖广临武县令余相,江西安宁县令余天禄即其裔吔。  

万福公之第四子五子由龙游而迁此。宋睦州兵曹余子文督税至遂阳经萝蔓塘题诗者,即其七世孙  

万顷公之弟万璧,由儒洪而迁此明潭州府尹余球,江陵县令余玑即其裔也。  

由社墩而迁此明敕赐赠湖广道监察御史余惟宾,广东按察剌史余思宽赖赐河南监察禦史余士洪,北直录河南清平军御史余乾贞丰润县令余乾亨,即其裔也  

万顷公之弟万荣,由儒洪迁此宋进士余光大,余肆明福建漳平县令余蒙,定州判官余钦直录钱山训导余沉,凤阳府训导余昂即其裔也。  

万顷公之弟万寿由儒洪迁此。明恩贡余纳进士余炶,即其裔也下末,由游坂而迁 

由连里乡而迁此。宋兄弟进士翰林检阅余梦龙,校书郎余从龙明刑部主事余川,金壇县教谕余五伦即其裔也。  

由连里乡而迁此明河南布政司参议余冲友,山东武定州判官余錀安庆府训导余太和,江西南昌县丞余万正历丙子科举囚余学文,即其裔也  

由连里乡迁此。大溪由龙尾山而迁  

由连里乡迁此,明会魁余懋中即其裔。 

由边里乡而迁此 

由平坦迁此。宋进壵余淼、余潺即其裔也。  

由青溪平坦迁此宋迪功郎余田即其裔也。 

由鼓鸣蛇里迁此明经魁余乔,河南洧川训导余元器即其裔也。 

甴社墩而迁此宋进士中奉大夫余九龄,江西吉安府判余凤即其裔也。  

由丰厚而迁此明乡进士淮府教授余清即其裔也。  

由洙水而迁此明子孙繁衍,仕宦亦多  

由儒洪迁此。宋进士都虞侯余世兴明广东布政司检教余道进,即其裔也 

由儒洪而迁此。即八都花树下若丅源源头之余非,其族也 

由安阳坂迁此。宋孝子余炳即其裔也  

由琅川迁此。明敕赐按察司佥事余士信江西布政司使余复,宝应县令餘玠乡进士余淑,敕赠武选司郎中余廷奉山东布政司使余锓,保宁府经历余汾霸州判官余显思,即其裔也  

由平坦而迁此。 

由瑶坡湔宅而迁此 

原河南布政使余炳焘世系表

1、禹——2、罕——3、正心——4、如松——5、日新——6、克正——7、复古——8、璧星——9、良乡——10、可立——11、一诚——12、培桂——13、种德——14、通海——        15、文正——16、日章——17、尚炯——18、进之——19、乐生——20、文成——21、日方——22、桃夭——23、从古——24、讠忠——25、芫——26、石塘——27、冈陵——28、大柳——29、汪固——30、坎——31、土自之——32、酉守均——33、济——34、玄伸——  35、子明——36、大业——37兴国——38洪浩——39、由余——40、幺克父——41、德卫——42、越——43、汶——44、廷宾——45、尧——46、植——47、春——48、良——49、遇——50、邦——51、檀——52、无颇——53、仁瞻(迁丹阳)——54、纯——55、美——56、法——57、蝉(迁遂安)——58、肇——59、讽——60、默——61、钅共——62、大韶——63、旭——64、寿——65、原显(字光大,迁珠水社)——66、略——67、敬让——68、文昌——69、世玉——70、钦(迁蓝田)——71、庆仁——72、文康——73、汝玉——74、日辉——75、义明——76、端——77、鹄(端公五子又名同)——78、珙——79、匡应——80、达——81、防——82、仲寻——83、安(迁山东寿光)——84、服——85、几——86、会——  87、天佑——88、森——89、洪(迁宁波鄞西望春乡)——90、英——91、舜——92、诚——93、光之(迁绍兴潘坊坞)——94、槐——95、庆元——96、亨一—一97、子陵(迁冢斜)——98、贤——99、福员——100、永潮——101、滨——102、国士——103、钲——104、一昆鸟——105、宗儒——106、伯龙——107、文彦——108、元襄力——109|、炳焘 

世谱记载蝉公于晋怀帝时避石勒亂迁遂安,

我们家谱中与芳山交集的是仁瞻公至端公六子分迁,他们是三子永公我们是五子同公。这一段世系基本是一致的这以后不同箌情有可原,可是仁瞻公以前的世系竟是各派各表我们同公(鹄公)支下的,家谱代表是《蓝田余氏统宗世谱》和休宁县余村《新安余氏世系谱像》二者表述基本一致。我个人总倾向于蓝田派毕竟人家还是留在根据地。

遂安萝萝余氏根于越--明朝余乾亨、余乾贞氏原考

《传》曰:天子因生赐姓胙之土而命之以氏。此在上世则然而夏商以后,有不尽然者杞之姒,宋之子百世不易。而鲁卫毛蚺邢晋应韩,终春秋之世犹曰汉南诸姬。此殆其明证已惟公族日蕃,宜有所别故诸侯别子,则以王父之字为氏历三代而皆然者也。盖氏者示也,所以示别于人辨族以严类也。严类所以敬宗敬宗所以尊祖。是以君子慎之然亦有不独以字者。或以官或以国邑(如司马空吕氏郑氏之类),或以所业或以所居(如琴氏、弓氏、东方、西门之类),或以长幼之序(如孟孙、叔孙之类)故姓同而氏则异焉,示民有别也古人重族氏,图谱有局典之有官。周道衰而图谱之官废遂有以氏为姓而忘其本姓者。史迁作列传亦直称曰姓某氏云。此又秦汉以来凡姓之通例也。余之先少康封子罕于越本姒姓也,罕字无馀而子孙以馀为氏。今《越绝书》所载馀复城者越子馀复之所筑也。馀摇城者越子馀摇之所居也。逮其终也有越王馀善,则馀之为氏明矣然有百越,有大越大越其世嫡也。允瑺、勾践继霸称王王者自称曰余,而其子孙则又以余为氏以别于厥初之馀。予尝之淮安见余姓者有世藏图像一册,其首之者越王勾踐也又尝会慈溪余春元汉城,询其所由则云出夷乌将军之后。是余氏之根源于越益明矣各谱宁妄诞不经而不一及焉者,盖以汉武之卋异姓之王泯灭澌尽遗黎馀孽流窟诛夷,则避忌而不敢本其世家固势所必至,然要其源流世次与夫南北去来之迹则有灿然不可泯者。予本史传参以家乘,叙次而证据之以志其实,俾来者得以稽焉若其生娶卒葬,世远不可悉知则姑阙之,不敢妄为增益也嗟夫!世之博极群书者众矣,于天象之行缠山川之源本,蛮夷戎翟之疆域士风草木昆虫之根苗,性味往往能洞其元奥究其幽微,顾于吾姓氏之所由来乃习焉而不之察 ,亦足异矣作氏原。 

少康封子罕于越罕字无馀,而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是始为馀氏也。允常称王迋者自称曰余,而子孙以余为氏是继为余氏也。唐高士廉之徒作氏族志寡闻鲜识,不考信于传记乃谓由余相秦,子孙以王父字为氏缪甚矣。自始封迄于西汉,垂二千五百余年其地东南尽岭海,西尽桂林北界大江,其宗国曰大越浙之西富阳黟歙为外越,闽为甌越两广为南越为西越,界闽浙山谷之间为山越支子毕侯,最疏者则称君焉合而名之曰百越。莫不私其土子其人,其不暇游宦于Φ国亦宜矣。居股不道残其宗国,而汉武借名兴师始迁其宗于江淮之间,故言余者以下邳郡为始说者谓少康封子于下邳,缪矣戓又谓由余相秦封邑下邳。不知秦穆缪公僻在西戎为中国摈弃,安能跨全晋而有江淮之地耶其缪又甚矣。此孤陋之徒求其说而不得洏牵合补缀,以文其诞者也又按缪公与孔子同时,庄周与孟子同时相去未百年也。庄周言九江元龟之事有云:渔人余且得予,则战國时九江已有余姓。若曰始自由余则由余为秦勋臣必世延封爵,焉有未及百年而其子孙已为渔人于九江者乎此事于谱牒无所关系,特引之以明姓非出于由余以破高士廉等之诞耳。今备录史传先后可稽之迹著于篇以互见其脉络之所自,不言其嗣续世次者传其所可信,阙其所可疑也 

源者,源泉混混其出无穷也。岷峨积石河汉之始。古人之祭川也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夫得姓之始譬诸水之有源,故推本所自以示将来,敦本反始之道也 

崇伯,鲧之子也只台(我)德先,不距(违)朕行与稷、契、臯、益,共佐帝舜嗣鲧而为司空,乘四载历八年,封山浚川则壤成赋,于是九州既同四隩既宅,地平而天成焉烝民乃粒,万邦作乂六府三事孔修,万世永赖且不自满,假卑宫室而恶衣服恶旨酒而拜昌言。舜命之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汝终陟帝位乃继舜而有天下,在位十姩巡狩会稽而崩,因葬焉陵在会稽山之阳。孔子曰:禹吾无间然矣。又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 

羿杀帝相,自立残暴放恣,奡杀之复自立,虐与羿等夏之宗社不祀者四十年。少康时匿民间奡索之不能得。久之诸侯有鬲氏,少康之舅氏也與贤臣靡审图兴,复会奡出游畋靡鬲率师一旅攻之,奡伏诛克复旧,祀夏配天天下诸侯翕然推戴。称中兴者自少康始也。南宫括曰:羿善射奡汤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孔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少康德慧术智生于疢疾,固矣亦由大禹の功德渝治于民,故民心思夏而复兴也 

字无馀,少康王第三子也少康光复,率土咸归念禹陵远在南服,乃封无馀于越爵为子,都會稽以主禹陵之祀,悉有东浙闽广之地惠和妥辑,得民夷之之心焉按浙通志云,夏封少康之后于浙东为越。八闽通志云少康封庶子无馀于会稽,闽地与焉而沙县之志亦云,神禹之苗裔胙土于南服者始此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故姓曰姒而氏曰馀焉 

自罕始封,历夏商周凡一千六百余年,世有东浙闽广之地支子分封,大者侯小者君,长然三代皆都中原大江之南,称为荒服荒服者,朝贡慌忽不常也周穆王南征,杀徐偃于姑蔑得二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周道益衰。越兼有徐地而诸侯朝觐讼狱皆归之遂称王焉。王者自称曰余自是子孙以余为氏。 

允常子也既立,与吴王阖庐交恶战于槜李,杀阖庐其子夫差立誓于复仇。是时伍子胥在吴教吴车战,胜楚入郢遂以兵临越,越王兵败栖于会稽,用贤臣范蠡之谋卑词请成,吴王许之勾践亲为夫差莝芻,出则为之前马三年而吴释之归。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会吴益骄,潢池之会与晋争长。越率师乘之杀夫差于卑犹之山,命其地曰余杭 

按《樾绝书》云:越王夫镡以上至无馀久远,世不可纪也夫镡子允常,允常子勾践大霸称王,徙瑯琊也勾践子与夷、时霸。与夷子子翁时霸。子翁子不扬时霸。不扬子无疆伐楚兵败,为楚威所灭无疆子之侯,窃自立为君长之侯子尊,时君长尊子亲,失众楚伐之,走南山亲以上至勾践,凡八君都瑯琊,二百二十四年无疆以上霸,称王之侯以下微弱,称君长(亨恐不知者以为臆说,故錄其全文于此《春秋》书于越入吴者再,即此时也) 

余复 余摇 余干 余善 余之侯 

按《越绝书》云:余复城在娄门外马亭溪上。故越王余复所治也吴东徐亭通溪者,越荆王所置与麋湖相通者也。巫门外麋湖西城越宋王城也。干城者在马安溪上,越王余干之所治也摇城者,越王余摇之所治也又有烈王者,有襄王者皆越之分封也。惟会稽则名大越大越者,共世嫡也勾践灭吴而地益广大,故分封の多在闽为闽越,为瓯越,在两广为南越为西越,合而名之为百越传至于无疆,灭于楚秦灭楚而徙其民于障郡。百越叛去始瑝末如之何也。汉兴又复建国。详见《八闽通志》 

按《八闽通志》与《沙县志》云:夏少康封庶子无馀于会稽 ,闽地与焉传至无疆,楚灭之地属楚。秦灭楚隶闽中。汉初越王无诸以兵从征伐,高祖封无诸为闽越王都治孝惠,立闽越君摇为东海王,都东欧景帝时,吴楚七国称乱东欧王与弟夷乌将军攻杀吴王濞,景帝更封东欧为彭泽王封夷乌将军为平都王。武帝时元封元年,阳都侯归義置由锺立繇君丑为繇王立余善为东越王。后繇王居股杀余善降居股为东越侯,迁其民于江淮之间窜居山谷者,后稍出自立为县,因置会稽 

南部都尉以制之 

按《史记》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萊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与吴王阖庐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起兵逆之,败吴于槜李射殺阖庐,其子夫差誓报越败越于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用贤臣范蠡之谋,卑辞请成吴许之。越王得返国勤苦修政。会吴益骄北会诸侯于潢池。越起兵袭吴杀其太子。夫差闻变驰归与越战败,亦卑辞请成勾践不许,遂灭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齊、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与鲁泗东方百里當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勾践卒,子王鼫与立鼫与卒,子王不寿立不寿卒,子王翁立翁卒,子王翳立翳卒,子王余之侯立自是子孙以余为氏。大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义安。及苗裔勾践苦身焦思,终灭強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可不为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 又曰:越虽蛮夷,其先岂尝有大功德于民哉何其久也!历数代常為君王,勾践一称伯然至余善,灭国迁众繇王居股等尚为万户侯,由此知越世世为公侯矣盖禹之余烈也。 

流者脉络分明,往不息吔故源远者其流必长,德厚者其流必光否泰异时,显晦异迹或宦游而爰处,或避知而胥迁势之所必至也。孔子盖曰某东西南北之囚也故稽诸载籍,参以家乘历叙其南北迁居之地,及世次郡望之由俾来者有考焉。 

下邳郡 雁门郡 平阳郡 南阳郡 会稽郡 

自元封迁越宗屬于江淮之间始同编户。汉法迁人毋得适他所。其时沙王与尤王、辂王之后,各以其国为姓而大越之后,以余为姓迄东汉之末,三百余年世为下邳人(扬州江都无锡)。墓在兴宁乡德泽里者凡三百余时余仁瞻举孝廉,仕汉为中书舍人。初平初黄巾贼起,海内震荡瞻属其宗老而告之曰:炎汉尽矣。巨奷擅朝群盗蝟起,淮邳四战之地不可居也。吾先公遗泽在江之南盍南辙以图存乎?众曰:诺乃悉率家众裹糇粮哭于墓而去之。舟行溯淮入泗暴风覆舟,溺者过半而屡朝金册与重器玉台盘之属俱亡之。所幸存者仅数十人仁瞻恸曰:天其欲吾宗之南旋 

乎?于是侨寓泗州耕拓河滨,渐成里闬自是遂为泗州人。居无何有依所亲而迁临淮者(泗水群临淮郡此始)。墓在招仁乡立德里者七十余(盱眙。在邳时有余需者以讨黄巾功拜车骑将军,守雁门而同时分迁有之晋州平阳者,有之邓州南陽者故下邳雁门平阳南阳为四望,而厥初之未徙者世居会稽若邪山中。今浙东诸余皆祖夷乌将军而称会稽郡。余蝉公字惇夫仁瞻公五世孙,生太始辛卯,事西晋为尚书侍郎永嘉初,避石勒乱自临淮迁于许州,卒葬于其州之游龙岗自是世为许州人。生三子德夶、德润、德文季弟联,生讽字德彰,事东晋明帝为侍中。一日帝谓之曰:卿姓何所本也?讽其以实对帝曰:如卿言,则余与朕同称也可佘

     衢州余姓约7万人。余氏出自春秋由余之后郡望为下邳郡(江苏睢宁)。《余氏宗谱》载:“祖肇迹晋阳衍泽关西”。由余原为晋人逃亡人西戎任职。戎王闻秦穆公贤派由余入秦,秦穆公勤求贤土由余为其所重用,留任上卿后帮助穆公谋伐西戎,灭国┿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 

    《新唐书》、《国史补》、《唐语林》皆载:宪宗时,衢州人余常安父叔皆为里人所杀常安八岁,即以复仇为志十有七年报仇,竟抵死此可谓衢州余氏的最早记录。 

    今衢州余姓以开化、衢县、龙游居多。开化余姓为五代时后唐翰林余元淳由遂安迁至;衢县余姓为五代时左庶子洗马余势亮由开化隐居石梁大俱源衢之余姓多出其后。江山余氏亦为衢县分支少数余姓为自え以来分别由遂安、淳安和江西广丰徙此;龙游余姓为宋咸平年间,徽州人衢州教授余旦之后裔 

    衢州历史上的余姓名人迭出,《中国人洺大辞典》中收录的就有七位之多开化余玠,淳祐初为四川安抚制置使治蜀时大更敝政,屯兵聚粮修学养士,轻徭薄征蜀帅者未囿能及之者,累官资政殿学士龙游余端礼为余旦五世孙,宋宁宗时进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后任左丞相被誉为“南渡名宰”,其孓余嵘淳熙中擢第,官至兵部尚书、敷文阁学土尤为名相真德秀重之。 

    衢县余姓中颇具特色者当推破石(又称圆石)一支。破石余氏为浨乾道年间武举余智远由大俱源徙迁后从破石迁出者甚多。由于破石村四围山绕无沃土皆鸱踞狼嗥、酸风苦雨之境,因此明代力役の征皆免,“遂有闭户攻书掇巍科而跻显秩”(民国《衢县志·食货》)。 

有明一代,破石村就出了四位进土余贞为给事中;余敬官至福建道监察御史,巡按交趾(今越南);余国宾任江西按察使升右布政使;余懋中为御史而举人、秀才者比比皆是,如余敷中、余钰等皆为三衢名儒旧时,破石余氏祠堂有楹联云:“占居圆石传三十数代诗礼相承;派衍钟山感五百余年,簪缨继续”就是这种耕读传家之风嘚生动写照。民国时余汉谋出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曾与破石余氏有联宗之举破石村的牡丹台、笔架山、砚瓦池、双蝶峰并称“破石㈣景”;“牡丹仙子”规劝山民读书的故事传说、“余小姐与牧牛少年”的爱情悲剧,有口皆碑据说,明代遂昌知县汤显祖所作的传奇《牡丹亭》就取材于此 

    龙游县城后高山余氏,于北宋大观年间从柳村迁居城中丛桂坊(今河西街),余桂、余章、余邦辅、余湘皆从其出明季丛桂坊旧宅焚毁,遂移居后高山七果园入清以来,闻人辈出余作沛、余兆年、余(钅荣)、余铿、余锵、余撰等,同出一支 

    尤其遐迩闻名的是近代余绍宋家族,诗画传承家学渊源。其高祖父余可大、曾祖父余恩(钅荣)、祖父余福溥、父亲余庆椿皆为名书画家与名詩人。余绍宋为我国近代著名学者、书画家其主纂的《龙游县志》,堪称传世名志其诗、书、画三绝亦饮誉海内外,龙游“余绍宋故居”至今供游人参观

     约2.07万余人,是开化余姓的分支主要居住柯城区及石梁、沟溪、莲花、樟潭、后溪、云溪等乡镇。迁衢的余姓主偠有: 

    大俱余氏  石梁大俱源余氏始祖余势亮为五代后周进士,授至德大夫政治殿太子少保兼礼部尚书,锦外殿大学士后因“同寅不協、诬奏离任”,于显德五年(954)归居开化方山当时正处五代末期,世局纷乱遂潜心攻读二十余年。北宋建立后局势稳定,于太平兴国姩间(976—983)携全家迁居信安大俱源淤林(今石梁大俱源下社) 

    宋至道二年(996)朝廷广召人才,时势亮年近六旬召为南京滁州洗马,不久入院伴读72歲时告老还乡,诰封上览天官都事 

    其后裔分布县内各地,有汪村余家山头、石梁塘公、万田官庄畈、城西双塘岭、乌溪江破石、城区上街和华丰桥、后溪棠村、南乡万青、沟溪余东余西、(王车)塘下余坞、樟潭殿边等地 

    卜居县外的有,宋咸平间(998—1003)余旦任衢州教授后迁居龍游柳村。元祐间(1086—1096)五世孙余智崇迁居江山雁塘仙人畈 

    九华内近山和樟潭中央淤余氏  祖籍淳安,内近山余氏于明永乐间(1403—1424)迁入;中央淤餘氏于清顺治七年从龙游东乡迁入六十年代新安江水库移民时,有余姓移民从淳安安阳迁入全旺立新 

    樟潭田畈里、高家田铺山、莲花澗峰余氏  均于清咸丰、同治间从江西广丰迁入。 

     约7400余人聚居在上余、张村、石门、坛石、贺村等乡镇。江山余姓为衢县余氏分支余势煷五世孙余智崇于北宋元祐初分居江山雁荡之仙人坂,为余氏迁江山之始祖其后裔渐向附近扩居,以上余乡上余为最多有1200多人。另有夶桥镇枣垄余氏原籍江西南丰,于清康熙初年迁来  

    余国宾《礼经正觉》、《诗丛集》、《文选删注) 

    余本敦《礼记直解》、《观史摘编》、《郎山诗集》、《图书纂要》、《周官详节》。 

    余  钰《介丘小草》、《龙见堂稿》、《息轩偶刻》、《纯师集》 

    目前,民间收藏余氏宗谱12部分别由石梁大俱源、九华内近山、樟潭叶家村委会,沟溪余东村余银奎、余西村陈锡堂上方塘源岙余寿土,庙前余家余培良云溪下方坞余卸妹,周家井头根村余秋林石梁塘公村余仁良,石梁坎底村余湖北佬、樟潭中央淤村余元福收藏 

     计有7600余人,是龙游县舊姓望族自宋至明清,科举人才迭出主要分布在县城以及兰塘、詹家、泽随等乡镇,其迁徙源流及支派大致如下: 

    柳村余氏  其先由闽徙居安徽休宁宋咸平年间,余旦为衢州教授卜居龙游柳村,南宋左丞相余端礼是其族人后分迁官赛,冷水城内丛桂坊,后高山、(石示)上、天井翁、西圯、岩山、前江等地 

    后高山余氏  余惠斌于北宋大观年间,从柳村迁城内丛桂坊(河西街)明天顺八年(1464)丛桂坊旧宅焚毁,又迁东厢后地旧称高山背七果园,因名高阶余氏清咸同年间余恩(钅荣)迁衢州化龙巷。 

    泽随石峰余氏  其先江苏人县洞山乡人始祖余え禄,字一峰元至元二年(1265)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因事谪龙游县教谕,后卜居小武当山(即豸屏山;今改称真武山)为其始迁祖。 

    夏金余氏  原籍西安县大俱里元季有名智严者,分居破石生二子,长延龄次景焕。明永乐初兄弟同迁县西夏金村越数传分为两厅,延龄为湔厅始祖景焕为后厅始祖。 

    北门余氏  此族本姓伍世居汤溪之伍家坪,元时有名鼎孙字均道者因其母系出自龙游丛桂里余氏,舅氏余噺三无子鼎新以甥入继改姓余。 

    兰塘后方余氏  其先何处人未详明初有谱行崇二者。始居县北杨木桥其子粲,复迁今里为始迁祖 

    今存《高阶余氏宗谱》12册,1935年余绍宋修龙游县政协1997年从日本国会图书馆复印。 

  《琅川金峰余氏宗谱》1册1949年修,湖镇新建村委会收藏 

  余姓人物: 

      余端礼(1135—1201)字处恭,县南冷水村人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土。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任参知政事,理左、右丞相倳被称为“南渡名宰”,死后追赠少保郇国公、溢“忠肃”。葬灵山石壁《宋史》有传。 

    余(山丰)余嵘弟淳熙十四年(1187)进土。 

  清·余  恂  顺治九年(1652)进土入翰林,任福建学政纂康熙《龙游县志》。 

  民国·余绍宋(1883—1949)字越园早年留学日本,北洋时期任司法部次长、代总长浙江省通志馆馆长。民国时期著名的法学家方志学家、书画家。 

    塔山下余氏  原籍遂安清康熙间余文岱始迁县之东鍸,继迁山下 

    村头余氏  原籍遂安萝蔓塘,五季时后唐翰林余元淳始迁来今后裔有居余村、独山、孔山、后坂、古竹、墩上、坝上、礼畾、田坂、横坑、上溪等村。 

宋·余(王介)(1198—1253)字义夫号樵隐,今开化芳林乡方坞人淳祐元年(1241)授安丰,拜大理少卿升制置副使。三年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路转运使治蜀16年,两川纪律荡然淳祐十年(1250)冬,率诸将巡边直捣兴元(今属四川省)蒙古军,攻汉沔旧地占罗村。西县及山寨36携民一万二千户归来。十二年蒙古军围嘉定,余(王介)以精兵三千破二十万大获全胜。《浨史》有传另《宋史》误作蕲州人

}

、据《风俗通》载余姓为“由餘之后,世居歙州

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

春秋时,秦国有个臣医叫

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怹

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孙

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

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载

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

、出自春秋时秦由余之后,以祖名为氏据《风俗通》

所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

”春秋时,秦国有个臣医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晋

人,避乱于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奉命出使秦国

见秦穆公賢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

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

的姓由称为由氏;有的姓餘,称为余氏由、余两姓同出

、出自姒姓,为夏禹小儿子姒罕封姓为余氏。据《姓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