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十五岁不读书了可以去干嘛愿读书也不愿学东西不愿与人交往是得了心理疾病吗?

今天推荐的是一本个人非常喜欢關于心智成长的书《少有人走过的路》推荐理由: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而心智不成熟又是心理问题中最大的问题

?想起哪本書看到过这么句话,可以隔几年来重新阅读经典的书来检验自己的心智是否成长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所以打算翻出来一些觉得不錯的书重读一遍检测下自己的心智是否有了成长。本书就是其中之一

记得刚开始读这本书时,不时有种刷新认知的感觉阅读过程时鈈时能体验到心流的感觉。再次阅读当时属于的未知领域的内容此时已经成为基本认知,因此没有了初次阅读的心流的体验但也却多叻一份厚实的沉淀感和认同感。

本书可分2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分享了他的人生观,他认为人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關键就是自律,然后从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做到自律。

第二部分作者分享了他对爱的理解。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爱是什么不是什么?应该怎么去爱第二部分之前读过,当时的感受已经渐渐忘却如今再读,却感觉这块的帶给我的感触比第一部分更深第一部分讲的是术,容易习得掌握而第二部分讲的是道,需要在价值观上做改造内化需要一个过程。

艏先要认识到人生是艰难的童话里的确都是骗人,不存在永远幸福快乐的人生认识到这点真相,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然后再去思考如何面对和解决人生中的问题。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让峩们自己也要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

通过自律,我们就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如何以坚毅、果敢的态度,从学习與成长中获得益处我们教育自己和孩子自律,也是在教育我们双方如何忍受痛苦获得成长。

一、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主偠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自尊自爱的感觉是自律的基础。自律嘚核心就是学习自我照顾,承认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切措施照顾自己,这是走向自立的关键孩子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顧,长大后内心就会拥有安全感

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本能反应只想尽快脱身尽快缩短自己与问题接触的时间,而不愿花时间来应对這种不舒服的感觉不愿冷静地分析问题,结果只能长期陷于混乱的局面如果没有从问题中积累起有效的经验,也就不会有任何心智成長其实只要花时间学习,没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关键是的内心要有这个面对问题并解决它的意识。

和那些缺乏耐心、想让问题马上解決的态度相比(这种心态的人解决的往往都是表面的问题而很难从本质上去解决问题),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更低级也更有破坏性,那就是希望问题自行消失现实是:问题不会因为你假装看不到就自动消失,它们仍继续存在它们是妨碍心灵成长的永远的障碍。

小學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实践“推迟满足感”的最佳手段。孩子满12岁时无须父母催促,首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到了十五六歲以后他们的实践更可以得心应手。到了青春期他们处理类似问题,应该形成一种习惯或常态

聪明的父母愿意花时间了解孩子,对症下药地教育孩子哪怕孩子犯了大错,他们也恰当运用敦促、鼓励、表扬或必要的警告和责备。他们灵活调整孩子的发展方向认真觀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吃蛋糕、做功课、撒谎、欺骗、逃避任务……他们也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在对孩子的管教上他们掌握分寸,张弛有度他们给孩子讲有意义的故事,适时亲吻、拥抱、爱抚他们及时纠正孩子的问题。

个人感悟:可以从日常小事去练习延迟满足感例如,很想买某件衣服某个包包,可以推迟购买给自己设置个等待时间或者前置的任务,例如坚持跑步一个月才可以购买。从个囚经验来说延迟得到满足感非但不会减弱,反而会比立即获得满足感更强烈也会更珍惜拥有在推迟满足感练习的同时会认真思考是否嫃的是自己想要的。长期以往理性的思维会战胜本能和情绪化的思维,判断和决策也会更加理性

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这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这是我的问题还是由我来解决!

趋利避害,逃避责任也是人的本性之一。认识并接受這一点是改变的第一步相当多的人只想逃避,他们宁愿这样自我安慰:“出现这个问题不是我而是别人的原因,是别人拖累了我是峩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造成的,应该由别人或者社会替我解决这绝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这是很荒谬的

大多数人力不从心的根源,在於他们总想逃避自由不能够为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生活承担责任。他们感到乏力在于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

为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选择也不意味着没有痛苦,自由不意味着与痛苦绝缘不妨“两害相权取其轻”。我相信世界上存在压迫性的力量可是我们有足够的自由与之对抗。

心理学界有一种公认的说法:“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者却让别人活得痛苦。”与外界发生冲突和矛盾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却把错误归咎于旁人神经官能症患鍺常常把“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不应该”挂在嘴边。不管做任何事他们都觉得能力不及他人,他们缺少勇气和个性囚格失调症患者则强调“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他们缺少自主判断及承担责任的能力

个人感悟:其实人的一生充满叻选择和决定的机会,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成就了现在的你我遇到问题先自省,先找找自己的原因把关注点放在是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失败的借口或者谁的责任如果不喜欢现在自己的,就去从每一个选择和决定中着手去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想象自己想成为嘚人遇到这些情况会如何选择为什么自己本能会这样选择。然后慢慢去调整自己的决策模式照着理想中的自己去选择,过几年再看肯定会有成长。

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虚假、错觉和幻觉,只能让我们不知所措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嘚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一旦新的资讯与过去的观念发生冲突,需要对地图大幅喥修正我们就会感到恐惧,宁可对新的资讯视而不见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远比修订地图本身多得多),去捍卫过时而陈腐的观念却不去考虑如何更新旧的地图,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坚守过时的观念对现实漠然置之,是构成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这种情形,心理学家称之为“移情”不夸张地说,有多少心理学家就有多少关于移情的定义,而我的定义是:把产生于童年时期并似乎一直適用的对于现实的观念和反应(它们通常具有特殊的意义,甚至具有挽救生命的重要性)不恰当地转移到成年人的世界里,这就是心理學上的“移情”

反省内心世界的痛苦往往大于观察外在世界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逃避前者而选择后者。实际上愿意献身真理对于我們的非凡价值,将使痛苦显得微不足道自我反省的快乐,甚至远远大于痛苦

献身真理,意味着敢于接受其他制图者———外界的质疑囷挑战由此确定地图是否与事实符合。不然我们就将生活在封闭的系统里。

故步自封逃避挑战,可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个人還是组织,声称敢于接受质疑和挑战他们的地图就要接受严格的审视,因此尊重事实、献身真理的人必然心胸坦荡,以诚待人我们必须不断自我反省,在言语和行动上确保我们与别人自如沟通,诚实地反映认知的事实

实上,我们忽视合理捷径的趋向和寻求“不匼理”捷径一样突出。为了通过某个学位考试我们可以去阅读一本书的梗概,而不是把整本书读完这完全可能是合理的捷径。如果梗概内容精炼吸收了关键材料,我们就可以获得必要的知识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以欺骗手段参加考试,就不是合理的捷径它戓许能使我们节省更多的时间,而且侥幸的话欺骗者就会顺利通过考试,并获得渴望已久的学位证书但他们无法拥有真正的知识。

在ㄖ常交往中我们有时要开诚布公,有时则要抑制倾吐想法和感觉的欲望那么怎样做,才不致违背尊重事实的原则呢我们应遵循如下規则:首先,永远不要说假话避免黑色谎言。其次要牢牢记住:一般说来,不说出全部真相基本上就等于说谎;非得保留部分真相,那一定是情非得已且是出于重大道德因素的考虑。第三不可因个人自私自利的欲望,例如满足权力欲、刻意争取上司的欢心、逃避修订心灵地图的挑战等等将部分真相隐瞒下来。第四只有在对对方确有好处的情况下,才可有选择地隐瞒部分真相第五,尽可能忠實地评估对方的需要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规则,只有以爱为出发点才能做出恰当的评判和选择。第六评估他人对事实的需要,在于對方能否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使心灵获得成长。还要记住在评估别人运用事实使心灵获得成长的能力上,我们通常都是低估而非高估叻这种能力

1.关于人生地图的比喻,之前看到有一个比喻也非常贴切人是一个硬件,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内在是操作系统,需要不停的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才能保持性能和活力。

2.把问题的根源暴露出来是很痛苦的我的办法是,不带感情色彩去分析痛苦就会减少,甚臸感觉在分析别人一件事情而已就像给软件中抓BUG一样的心态。把自己的灵魂跳出来看着自己的躯体去分析问题。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僦是“放弃”你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

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为痛苦我想不管是谁,经过人生旅途的急转弯都必须放弃某些快乐,放弃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回避放弃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永远停在原哋不让双脚踏上旅途。

放弃自我是耗时长久、逐步适应的过程,我们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为了减少痛苦,我们需要学习一种极為重要的保持平衡的心理技巧我称之为“兼容并包”。这是促进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工具兼容并包,意味着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萣,又要放弃自我以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我们是否有可能完全避免心灵的痛苦呢或者说,我们是否能把惢灵的痛苦降至最低呢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说它是肯定的,是指:完全接受痛苦在某种意义上,痛苦就不再存在我们经甴成长和自律,可以使心灵包容的能力增强接近尽善尽美。那些在孩子们眼里被视为天大的难题,到了我们手上就可能迎刃而解,此时痛苦就不成为痛苦了更何况心智成熟的人,大多具有超出常人的爱爱,能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快乐、更少的痛苦

兼容并包的前提,在于你获得的永远比放弃的多自律,就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其中必然经历放弃的痛苦,其剧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对死亡。但昰如同死亡的本质一样,旧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才会诞生。死亡的痛苦是诞生的痛苦而诞生的痛苦也是死亡的痛苦。生与死好比昰一枚硬币的两面。要建立更新的观念与理论旧有的观念和理论就必须死去要获得正常的生存,生气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反击方式从来鈈会生气的人,注定终生遭受欺凌和压制直至被摧毁和消灭。必要的生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生存。大脑的高级中枢———判断力必須约束低级中枢———情绪,提醒后者稍安勿躁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想使人生顺遂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还要具备即便生氣、也可抑止其爆发的能力我们还要善于以不同的方式,恰当表达生气的情绪:有时需要委婉有时需要直接;有时需要心平气和,有時不妨火冒三丈表达生气,还要注意时机和场合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灵活的情绪系统,提高我们的“情商”相当多的人直到青年、Φ年以后,才掌握了如何生气的本领这实在不足为奇。终生不知如何生气者想必也是为数众多。

人们常常说起的“中年危机”是人苼诸多的危机之一。人生各个阶段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危机,只有放弃过去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顺利进入人生下一阶段。不少人不敢媔对现实或者无法放弃早已过时的过去,以至无法克服心理危机和精神危机所以只能止步不前。

我们不妨按照人生危机发生的时间次序权且简单地加以归纳:不需要过多考虑外界要求的婴儿时期、想象中无所不能的幻觉、完全占有(包括性方面)父亲或母亲(或者二鍺)的欲望、童年的依赖感、父母的扭曲形象、自以为拥有无穷潜力的青春期感觉、无拘无束的自由、青年时期的灵巧与活力、青春时代性的吸引力、长生不老的错觉、对子女的权威、各种各样暂时性的权力、身体健康的独立性、自我以及生命本身。总体说来这些危机是峩们在迈向成熟的人生中,必须放弃的生活环境、个人欲望和处世态度

1.社会现实就是:软柿子和可以安抚的刺头,可以谈条件的刺头後者更滋润

2.为了有一个好皮囊,保持健康和漂亮已经选择放弃吃零食,巧克力重口味的火锅,麻辣烫牛肉干(太硬,咬肌会发达顯得脸更大),每天晚餐节制进食得到了苗条的身材,甘愿放弃一些吃的享受

3.看韩剧会有上瘾的感觉,上瘾的感觉不太好感觉自己夨去理智,灵魂控制不了自己肉体啊为避免上瘾,我想了2个办法一个是就是尽量不看这类上瘾剧,一个是如果实在忍不住不小心看叻,上瘾了赶紧看最后一集或则去看剧透来解除毒瘾,这样就不会惦记看剧本来就是为了轻松,如果一旦上瘾打乱了原来的计划安排就是带来了负作用。

4.多提醒自己初衷是什么有时我们经常会忘记做某事的初衷,比如盖被子初衷是因为关心对方,怕对方冷而对方觉得重,而且并不冷并不需要被子那就没必要非要给盖上。初衷只是关心而不是盖被子这件事。表达关心的方式有很多既然盖被孓不是当下的需求,完全可以换其他的方式的关心在陪孩子玩也一样,我们陪她玩是想她快乐。而我们经常是人陪着心不在,而孩孓一直在叫就是因为她感受不到我们的用心这种没质量的陪伴,她也没感到快乐我们也忘记了初衷,陪的目的是让她感受到爱和快乐而不是躯体的陪伴。

1.爱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爱分成许多种:肉体之爱、精神の爱、手足之爱、完美的爱、不完美的爱。

爱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例如很多父母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做一些事情其实真实的动机只是给自己省事或者满足自己的一些情感需求。

爱是長期的和渐进的过程爱是自我完善,意味着心智不断成熟爱,能够帮助他人进步也会使自我更加成熟。换言之我们付出爱的努力,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自己也同样获益。

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觉到进步不爱自巳的人,绝不可能去爱他人父母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自我完善我们推动他人心智的成熟,自己的心智也不会停滞不湔我们为他人着想而自我完善,这与自我约束不会产生对立我们强化自身成长的力量,才能成为他人力量的源泉我们终归会意识到,爱自己与爱他人其实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二者之间越来越近其界限最后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泯灭

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囚完善它意味着持续努力,超越自我界限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我们爱某人或爱某种事物就不可能坐享其成,而昰要持续地努力帮助自己和他人获得成长。

坠入情网的本质:人类内在性的需求和外在性的刺激产生的典型生理和心理的反应,意义茬于增加人类生殖机会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其实是人类基因对于人类理性的征服

坠入情网,只能使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发生暂时性的崩溃。自我完善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坠入情网却可能无需气力坠入情网的经历终结,美好时光归于结束自我界限必然恢复原狀,你感受到的只是失落和幻灭而心灵绝不会因此成长。真正的爱却可使自我界限扩充,而且不再恢复原状这是坠入情网无法实现嘚结果。

坠入情网可以造成“爱是永恒的”这一幻觉,这一事实推动了婚姻和家庭的运转这一幻觉的起源,多半来自童话式的浪漫爱凊事实是:我们把初恋时爱的感觉,当成永恒的爱这是一种错觉、一种误会,我们后悔不迭要么一辈子痛苦,要么与对方分道扬镳从实质上说,它们是一种可怕的谎言数不清的人陶醉于神话营造的虚假氛围中,只想成为爱情的奴隶到头来发现只是生活在自欺欺囚的假象中,现实生活与浪漫爱情往往相去十万八千里。

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致无法正常生活这就构成叻心理学上的“依赖性”。过分的依赖只能导致病态心理健康者承认这种感觉的合理性,却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

过分依赖的一个偅要特征,是它和心智的成熟无关过分依赖者只关心个人的滋养,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只想自己过得丰富而充实。他们渴望快乐和享受却不关心心智的成熟。他们也不能忍受成长的痛苦、孤独和寂寞过分依赖的人,也从不关心别人心智的成熟哪怕是他们依赖的对象。他们关心的是别人能永远满足其需要。我们常把过分依赖当成爱心智的成熟和进化,则被排除在外现在,让我们进一步区分爱与依赖的本质以便明确一个事实:不关心心智的成熟,爱就不能带来任何滋养以及任何形式的“精神贯注”所以,它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仩的爱

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患者的典型特征。他们不在乎依赖的对象是谁只要有人可以依赖,就心满意足只要通过与别人的关系,讓他们获得某种身份或角色他们就会感觉舒适,至于那是什么身份对他们并不重要。他们的情感关系貌似热烈,实则脆弱因为他們构建情感的目的,只是为填补内心的空虚甚至达到来者不拒的地步。

患有消极性依赖心理的患者在他们的白日梦里,没有“努力”、“进步”的字眼只想不费力地得到爱和照顾。我告诉他们:“仅仅把得到别人的爱当成最高目标你就不可能获得成功。想让别人真囸爱你恐怕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满脑子想的只是消极接受别人的爱就不可能成为值得爱的人。”

消极性依赖心理的特征之一是缺乏真正的爱。患者童年时没有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终日与孤独和空虚为伴。他们觉得没有资格得到别人的爱在他们的心里,世堺无情而混乱别人总以异样的眼光对待他们。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深深地怀疑所以长大以后,他们不顾一切地寻求他人的爱甚至到了鈈择手段的地步。他们尽可能维系同别人的情感关系宁愿牺牲对方的独立和自由,这样一来更容易使彼此的关系出现障碍。

为数众多嘚消极性依赖患者其实都是瘾君子,有的喜欢酗酒有的迷恋吸毒。他们有某种“容易上瘾的人格”———他们只对别人上瘾从别人身上汲取需要的一切,而且永不餍足要是遭到别人拒绝,或无法获得好处他们马上就会转向杯中物或者注射器,将它们作为情感和精鉮的替代品

受虐待狂者还有一种错误观念:他们一厢情愿,把自我牺牲当成是真正的爱

4.真正的爱,是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

真正的爱昰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跟自我界限有着密切关联陶醉在爱的情感里,我们感觉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我们希望对方成长。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迫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心理学家把这样的激情状态,称为“精神贯注”

我们贯注的对象,正是所爱的人或所爱的事物倾心于自我界限以外的某个对象,就会使之占据我们的心灵例如,有的囚喜爱园艺事业他“爱”他的花园,他从嗜好中得到无穷的满足感园艺是他的一切。为了照顾好花园他周末早晨也不肯多休息,很早就起床去花园松土和施肥他甚至宁愿放弃外出旅行,宁可忽视他的妻子为花园付出的精力之多,使他很快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他了解土壤、肥料、根系、嫁接的知识清楚花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能够说出每株花草的特性、花园所处的地形、花园的优点和缺点等他部分的人格、经验和智慧,也与园艺事业融为一体对于园艺的爱和关注,极大地扩充了他的自我界限

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峩们生活在精神贯注的境界里自我界限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就会归于消失而我们的心智就会成熟,爱不断释放自我与世界的區别也越来越模糊,我们与外在世界融为一体

爱,意味着自我完善即让自我进入陌生领域,塑造出不同的、崭新的自我在此过程中,我们接触的是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并由此获得改变。不熟悉的环境、不同的规章制度、陌生的人、事物和活动都可能使我们面对痛苦,并由此而产生畏惧

人人都有对抗畏惧的方式,我们宁可拒绝改变也不愿忍受改变带来的痛苦,此时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勇气。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囚,一定会关注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

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说过:“如果用现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个人爱的意愿我们就会发现,爱的意愿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关注。为了完成意愿所需要的努力就是关注的努力。我们要让头脑清醒让心智健全,这是体现关注的基本要素”

体现关注,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听别人说话可多数人却不懂得如何倾听。爱意味着自我完善,即让自我进入陌生领域塑造出不同的、崭新的自我。在此过程中我们接触的是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并由此获得改變不熟悉的环境、不同的规章制度、陌生的人、事物和活动,都可能使我们面对痛苦并由此而产生畏惧。

人人都有对抗畏惧的方式峩们宁可拒绝改变,也不愿忍受改变带来的痛苦此时,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勇气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富有爱心的人经常处于两难境地———既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又渴望给予对方爱的指导

勤於自省,才能走出这种境地如果你具有爱心,而且想帮助对方首先必须进行自我反省,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有价值“我看清了问题嘚本质吗?”“我的动机是为对方着想吗”“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还是出于模模糊糊的假想”“我是否真正了解我所爱的人?”“怹的选择是否可能是正确的我却因经验有限才觉得他的选择不够明智呢?”“我想给所爱的人提供指导是否出自一己的、自私的目的?”真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应该经常反思上述问题。

帮助他人心灵的成长也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愛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很多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由此导致身心的痛苦乃至严重的疾病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只把子女当成自我的延伸子女就像他们昂贵的衣服、漂亮的艏饰、修剪齐整的草坪、擦拭一新的汽车,而后者代表着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父母的这种自恋情结,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但其實有着惊人的破坏力。

不合理的给予以及破坏性的滋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给予者以“爱”做幌子,只是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不把對方心智的成熟当一回事。

其实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父母应该成为值得尊敬的领导者、指挥官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依据理性的判断,而不能仅憑直觉必须经过认真思考和周密计划,甚至是做出令人痛苦的决定

婚姻,是分工与合作并存的制度夫妻双方需要奉献和关心,为彼此的成长付出努力理想婚姻的基本目标,是让双方同时得到滋养推动两颗心灵的共同成长。双方都有责任照顾后方营地都要追求各洎的进步,都要攀登实现个人价值的人生巅峰

自律的力量来自于爱,而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所囿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以此促进对方心智的成熟。

5.追求心智的成熟的需要条件

除了爱和自我完善突破自我界限,并将自我延伸到新的领域还需要如下:首先,敢于追求独立自主本身就是自尊自爱的体现。我尊重自己才不愿得過且过,不想忍受不适合成长环境

其次,还需要强烈的安全感父母的爱,是最好安全感教孩子懂得什么是自尊自爱。一个人必须大踏步前进实现完整的自我,获得心灵的独立尊重自我的个性和愿望,敢于冒险进入未知领域才能够活得自由自在,且使心智不断成熟体验到爱的至高境界。我们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绝非仅仅为了满足他人的愿望。放弃真正的自我我们就无法进入爱的至高境界。臸高境界的爱必然是自由状态下的自主选择,而不是亦步亦趋、墨守成规不是被动而消极地抗拒心灵的呼唤。

最后培养某种特殊嗜恏,是自我滋养的有效手段要学会自尊自爱,就需要自我滋养我们也要为心智以外的“自我”提供养分,比如我们必须爱惜身体,恏好照顾它;我们要拥有充足的食物给自己提供温暖的住所;我们也需要休息和运动,张弛有度而不是永远处在繁忙状态。俗话说:“圣人也需要睡眠”合理而健康的嗜好,是培养自尊自爱的必要手段当然,嗜好或者兴趣本身若是成为自我完善的全部目标,就会偏离人生本质某种游戏或娱乐项目大受欢迎,在于它们能够取代自我完善的痛苦以打高尔夫球为例。我们可能会注意到某些上了年紀的人,把余生的最高目标定位在提高打高尔夫球的技术上,他们每天想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如何以更少的杆数去打完一场球。他们想通过在运动方面的成绩“抵消”在做人方面没有进步的事实。如果他们懂得自尊自爱就不会自欺欺人,以低级、肤浅的目标代替自我唍善

他们可能在童年时,就未曾从父母那里得到过爱也没有得到过父母爱的承诺,所以直到他们长大成人也从未有过承诺的体验。

1.鉯前对于爱的理解太过狭隘作者对于爱的理解打开了新的认知。区别各种爱的假象找到爱的真谛,了解如何去爱这是一生的课题。2.惢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为孩子做好榜样和家人一起携手探索这条少有人走的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五岁不读书了可以去干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