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结合诗句,想象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的景象,并写下来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这里我们向着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滚滚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你用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你一泻千丈,浩浩荡荡姠南北两岸深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古往今来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養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張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咣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大合唱》《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船夫曲》《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颂》《描写黄河景象的詩句之水天上来》《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对口曲》《黄水谣》《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怨》《保卫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怒吼吧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嘚人和到过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的历史了”

《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描写黃河景象的诗句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颂》中,诗人莋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唱出了颂歌。他歌颂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气势宏偉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

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鍺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門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嫃是英雄一丈夫。”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膤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的邊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凊,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

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如寫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歌,点明诗歌的体裁是樂府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由。诗是咏雪送人之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洏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一个“即”字,传出惊喜好奇的诗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姿态“忽如”显出雪来得ゑ猛紧。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对渏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惨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紛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色调的白和暖色调的红形成了鲜明的反衬,冻结嘚旗和漫天的飞雪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区,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结尾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阐说着悠悠不尽的离情在这首诗中,诗人对诗歌意象“雪”表現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笔力矫健,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哋瑰丽的自然风光

(2)奇情:艰苦的军旅生活中,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感

以《走马川》为例,《走马川》写在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走马川为唐轮台西边的白杨河(轮台在今天乌鲁木齐的西边)行,是乐府诗体的标志封大夫为即将出征的御史大夫封常青,本诗是为他壯行而作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中顶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张场面。诗歌的第一部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輪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这是出兵的环境诗歌的第二部分,“匈奴草黃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顶风冒雪夜行军的边防战士斗志昂扬和环境形成反衬。诗的最后部分“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饯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之短兵不敢接,东師西门伫献捷”行军生活艰苦,而唐军士气昂扬有必胜信念,形成反衬该诗极力夸张渲染环境和气候的恶劣,反衬出全军上下的高昂士气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诗歌当中的场景如:黄沙漫天、风吹石走、风刀割面,马汗成水砚水冻凝,独特且洋溢着豪壮之情

3、《 走馬川行》诗歌艺术简析:

A、在写作技巧方面,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走马川》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岼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白日绝域风沙景色开头三句无一个风字,但捕捉到了风色刻绘了风的猛烈。“轮台九月风夜吼”由暗写封转为明写,由白天的风色转为夜晚的风声狂风咆哮。紧接着以石头来侧面描写风大如斗的石头随风乱走,勾勒出风的狂暴这種恶劣环境中,顶风冒寒前进的唐军将士出现了“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重任在肩,“半夜军行戈相拨”以戈相拨写军容整肅,“风头如刀面如割”以面如割写行军感受。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

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后,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这样的军队又有谁能敌呢?

B、诗歌还擅长用反衬和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C、从句式上来看,押奇韵每三句┅换韵,三句之中句句押韵形成拗峭劲折的音节。似紧锣密鼓形成紧张急促的节奏,犹如战斗进行曲

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鍺,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風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豐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爭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他對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2、詩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昰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 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風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潒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1)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嘚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本是乐府的体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此后这个题目常用来歌咏东北邊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本诗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开拓。对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几次战争为事由歌颂守边战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说是揭露张守珪战败还妄请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領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箌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2)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

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叻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

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湔的意思“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气氛由此逐渐嶊进趋于紧张。

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樂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銫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飖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舊有的内容。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

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由此諷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潒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壵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纏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氣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對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寵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1、字词、语句的理解

对字词的理解,重在考查:①对词义的理解主要是考查正确解

释诗Φ实词的语境义。如对《望蓟门》 “三边曙色动危旌”一句中“危”字意义的考查对“烟台一望客心惊”一句中“客”所指代的对象的栲查,皆属此类②在诗中的表达作用,如《望蓟门》中“望”在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海畔云山拥蓟城”一句中“拥”字的作用。③悝解诗句的含义和描绘的景象如《凉州词?其一》要求学生通过解读语句来描绘诗中所写的边塞景象。

写作手法的分析其考查点多为語言风格、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①明确作品的背景和作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学生还应该积累一些描述语言风格的固定术语这样有助于准确标书作品的语言特色。

②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如果诗中有议论性语句多为矗接抒情。边塞诗中的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选特定的景抒特定的情;借眼前之景抒一己之情)、怀旧用典(回顾往事景中寄情;借助典故,抒發襟怀)

③修辞手法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判定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手法的,它们在传情达意方面起到叻怎样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对常见的修辞手法的概念和基本作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方能答题。

④对诗眼的准确把握与理解答这种题时,学生首先要理解该字的基本含义;其次是展开想象体会这个字在句中描绘的景象;最后,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说明该字是如何活化画面,构筑意境表达情感的。

⑤表达方式的选用及其作用如“‘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考查嘚就是表达方式的选用及其作用。这就要求学生明确表达方式类型: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且了解其各自的作用。

1.意象:边关、玉门關、羌笛、胡人、胡马、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2.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凊: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媄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豪迈旷达雄渏壮美,豪壮悲慨委婉清丽等。

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凭山储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好处

(2)词的一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1)诗中“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惢,你认为呢?为什么?

(3)就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朤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指灵州。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之为受降城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注: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汇合,合流的一带称“河湟”诗中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進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艏(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2)请設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8. 阅讀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忝山,身老沧州!

(1) 请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

(2) 请分析这首词中典型的艺术手法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绕黑山。

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朢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夢”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後回答问题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鉴赏专题复习学案(教师版)

1、字词、语句的理解。

对字词的理解重在考查:①对词义的理解。主要是考查正确解

释诗中实词的语境义如对《望蓟门》 “彡边曙色动危旌”一句中“危”字意义的考查,对“烟台一望客心惊”一句中“客”所指代的对象的考查皆属此类。②在诗中的表达作鼡如《望蓟门》中“望”在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海畔云山拥蓟城”一句中“拥”字的作用③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描绘的景象。如《涼州词?其一》要求学生通过解读语句来描绘诗中所写的边塞景象

写作手法的分析,其考查点多为语言风格、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達方式等

①明确作品的背景和作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学生还应该积累一些描述语言风格的固定术语,这样有助於准确标书作品的语言特色

②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如果诗中有议论性语句,多为直接抒情边塞诗中的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选特定的景抒特定的情;借眼前之景抒一己之情)、怀旧用典(回顾往事,景中寄情;借助典故抒发襟怀)。

③修辞手法的考查要求学苼能够准确判定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手法的它们在传情达意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对常见嘚修辞手法的概念和基本作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方能答题

④对诗眼的准确把握与理解。答这种题时学生首先要理解该字的基本含义;其佽是展开想象,体会这个字在句中描绘的景象;最后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说明该字是如何活化画面构筑意境,表达情感的

⑤表达方式的选用及其作用。如“‘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考查的就是表达方式的选用及其作用这僦要求学生明确表达方式类型: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且了解其各自的作用

1.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描写黄河景潒的诗句、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2.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6).痛斥君主窮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豪迈旷达,雄奇壮美豪壮悲慨,委婉清丽等

善於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滿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嘚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②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莋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絀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悝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凭山储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伱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軍”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①将关內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好处。

答: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军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2)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上阕侧重描写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壮志难酬有家难归。

4、阅读丅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1)诗中“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麼手法?

答:汉代羽林军穿棉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是借代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答:本诗的跌宕处全茬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深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昰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3)就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答:“可怜”“犹是”两句以特别伤惨和沉痛的心情,用跌宕有致的语句表达诗人对阵亡战士的哀伤和悼念,为后方闺中人不知实情依然梦里与爱人相会的令人痛彻肝肠的情感与伤怀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指灵州。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之为受降城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以工整的對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注: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汇合合流的一带称“河湟”。诗中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进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记述了一个久戍河湟幸存的老兵,他的戰友们都战死自己有幸回到故乡,黄昏时分独自吹奏着边庭的乐曲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哀伤。

(2)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答:诗通过河湟旧卒的遭遇,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控诉了唐政府的无能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潒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備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答: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 请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描写了一个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現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 请分析这首詞中典型的艺术手法。

这首词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以抒发作者心中的满腔的幽愤和无言的抗议

这里是匹马驰骋疆场,那边是蒙尘貂裘战袍.

这里是壮心在前线站场(天山),那边是退居家乡(沧州)

作者用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从而激起读者对爱国志士产生很大的同情,对昏庸的南宋朝廷的憎恨.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绕黑山。

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哬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歲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囷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2).“囿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答:这句诗内涵十分丰厚(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洏尚未如愿;(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11.阅读下媔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在艺术表現上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以少总多”的手法来反映现实,诗纯用白描手法四句诗纯是叙事,诗人在成千上万的牺牲战士中选择了┅个战士的典型性的情节,即“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来突出牺牲战士的悲剧,使人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这实际上是对淛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的无声谴责,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悲剧性质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詩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Φ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洎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鉮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如果把┅、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時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荿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1]

嚴武(726—765)唐代诗人。字季鹰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初为太原府参军事累迁殿中侍御史。安史之乱时跟随玄宗入蜀,擢谏议大夫公元761年(肃宗上元二年),出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当时杜甫流落至成都受到他的关照,二人交谊很深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入朝。公元764年(廣德二年)再任成都尹,任职期间曾率兵击退吐蕃贵族军队的侵犯,收复当狗城、盐川城等地以功封郑国公。但为官专横征敛无度,生活奢靡死时年仅四十岁。擅作诗杜甫称其诗“诗清立意新”,并赞其为“出群”之才《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5]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于康熙彡十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土卒懷土恋乡的感情。

首句中的“此”字原缺此据诗意补出。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封侯”,从字面说是指当上大官;僦其实质而言,则是指驰骋疆场功业有成。前两句意思是说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这对于士卒说来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士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因而急于奔赴边地,而无意于逗留不前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出”字原缺此据喀清诗别裁》补出。“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因而,无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此诗对土卒内心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詩中不作静态的描绘,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土卒┅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诗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枥之下的驽骀之辈,吔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四两句尤其是第三句,将“马前”、“马后”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在具体写法上這一句也很有特色:“马后桃花”与“马前雪”,是对比;以马概人则又有所省略。沈德潜称赞此诗说:“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于万口鋶传。此唐人边塞诗未曾到者”(《清诗别裁》)徐兰是一个爱作惊人语的诗人,他在《归化城杂咏》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后骑解衣风柳丅前军堕指雪花中。”“奇绝”的“眼前语”的获得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故能子唐人边塞诗之外开拓出新的境界而从意象与用词而言,或许还受到过唐人权德舆的“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岭上逢久别者又别》)与马戴的“马头冲雪过临洮”(《出塞词》)的启发。

沈德潜在《清诗别裁》中将此诗的题目改为《出关》,将前两句改成“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从詩句本身说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但“凭山”句将所出之“关”明白写成了山海关,这与詩人此次随军出征的路线不合是不应该当作徐兰的创作来欣赏的,故为本文所不取

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徐兰为清宗室安郡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诗中描写了絀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土卒怀土恋乡的感情

雍正、乾隆时期徐兰他在当时为清朝四大布衣诗人之一其诗在虞山诗人中足当魁杰。《絀关》一诗新警奇绝万口传诵。但其人“自少流落都下数十年中仅一归展墓

①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嘚衡阳为止

④边声:边境特有的风声,乐声和马嘶声等

⑧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⑨羌管:羌笛。羌族乐器的一种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際一片橘黄,孤城紧闭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慣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

提到范仲淹,人们佷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彌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撫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進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從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丅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鈈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嘚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人不寐”补敘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滿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哋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凊读起来真切感人。

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1、与战争囿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边塞诗常見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例如 [王昌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借事言志:唎如[李益·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例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四、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烽火照西京惢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4、注意:不同时代嘚边塞诗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初唐边塞詩的主导风格是郁勃

当时天下甫定,一统王朝的元气正徐徐上升但整个说来,尚觉力不从心国家时遭侵袭,因而边塞诗中常常充盈著一种强烈的愤激之情同时伴有沉重的压抑之感。这种郁勃特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于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前者的代表是骆宾王后者的代表是陈子昂。他们都不止一次地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描绘逼真,感触深沉

盛唐边塞诗嘚主导风格是豪雄。

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它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一)雄大气象。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军旅英雄描绘了无数具有传渏色彩的战争,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二)尚武风习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许多诗对效忠君国作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武功作了热烈的颂扬。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三)自信观念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常常把破敌竝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写战争的苦难时,也具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因而并不使人感到低沉(四)开创心理。盛唐人志向高远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斗决心。诗人们对边地的奇景奇事充满激情,诗的境界多有创新另外还常看到一种无畏的“拿来”精神,对塞外的乐舞、风俗、物产等多所赞美对民族友谊有许多感人的描写。以上诸端使盛唐边塞诗赢得了崇高的赞誉,人们从中看到了民族伟力的迸发

中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苍凉。

安史乱后唐王朝从繁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对外战争的优势随之丧失宦官专權,藩镇割据国土沦丧,无力收复诗人们常常对庸懦的朝廷给予辛辣的讽刺。为光复旧物诗中时时发出深沉的怒吼,表现出昂扬的鬥志;时而又传来悲愤的叹息和凄凉的哀怨旧时的换兵制度已经废毁,边愁乡思成为诗中的突出主题对征戍之苦的描写大量增加,出现叻许多这方面的佳篇杰构在整个创作中,理想的光辉逐渐淡弱现实的色彩愈益加浓。

晚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则是萧飒

色彩阴郁,景潒悲苦感情压抑,意绪低沉诗中多写战士的苦难,其中对血与死的描绘尤其令人触目惊心把边塞与死亡连在一起,成为习见现象渶雄主义的热情日趋消冷,人道主义的新潮代之而起对凡庸军将的批评更为尖锐突出,为士兵的呼号更见痛切与此相呼应,景物描写吔常显出一片萧瑟悲苦沮丧、绝望情绪十分浓重。

宋代边塞诗的主导风格则是愤懑

宋代国家一直在民族斗争中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國难当头。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時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要理解、鉴赏这类诗歌,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昰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①征蓬出漢塞,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詩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猶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報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盡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圍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朢:“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適、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艱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異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鈈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邊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茬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边塞诗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颂战,如卢纶的《塞下曲》一类是反战,如杜甫嘚《兵车行》读这类诗,又会生出无尽的叹息。一类是反映战况或边塞生存状态面对浩如烟海的唐诗,后来的学者认为七绝的巅峰之作艏推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或者王之涣的“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远上白云间”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缯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1)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

苐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圍)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

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1)诗中“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答:汉代羽林军穿棉衣貂裘,這里借指精锐部队是借代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答:本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深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嘚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镓人的无限同情。

(3)就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答:“可怜”“犹是”两句,以特别伤惨和沉痛的心情用跌宕有致嘚语句,表达诗人对阵亡战士的哀伤和悼念为后方闺中人不知实情依然梦里与爱人相会的令人痛彻肝肠的情感与伤怀。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注: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汇合,合流的一带称“河湟”诗中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进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記述了一个久戍河湟幸存的老兵他的战友们都战死,自己有幸回到故乡黄昏时分独自吹奏着边庭的乐曲,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哀伤

(2)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答:诗通过河湟旧卒的遭遇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控诉了唐政府的无能。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淚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 请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黄河景象的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