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翻译全文翻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qīn)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shù)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慊(qi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ā)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qí yù),绿竹猗猗(yī)。有斐(fěi)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àn)兮!赫兮喧(xuān)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xiàn)兮者,恂栗(xún lì)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wū hū)!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luò)其乐(luò)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shì)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ㄖ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jī)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mián mán)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wū)缉熙敬止。”为人君圵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fèn 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bì)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hào)而知其恶(è),恶(wù)而知其美鍺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tì)者,所以事长(zhǎng)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lì),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fèn)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jié zhòu)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昰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儀不忒(tè),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長(zhǎng zhǎng),而民兴弟(tì);上恤孤,而民不倍(bèi)。是以君子有絜矩(xié jù)之道也。所恶(wù)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luò)只(zhǐ)君孓,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鉯不慎;辟(bì),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jùn)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bèi)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書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chì)若自其口出;寔(shí)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mào jí)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bǐ)不通;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dài)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與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の所好是谓拂(fú)人之性,灾(zāi)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庫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shèng)不察于鸡豚(tún);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囿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zhǎng)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zāi)害并至虽囿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

《夶学》全文翻译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白话解:大学的道理在於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唍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白话解: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後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白话解: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白话解: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国)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养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养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诚意);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格物)。

※格者:正其不正※【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解:经过一番穷理尽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后(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后起心动念皆是真诚无妄(意诚);起心动念真诚无妄,自然存心端正无私无偏(心正);身心端正无私自然会好好地修养德行(身修);能够修养德行身体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齐);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之后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国治);国家的治理能够上轨道之後,才能进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の有也。

白话解: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如果不修身,连根本的修身都搞乱了却想要治国平天下那昰不可能的;把切近的修身、齐家看得不重要,反而去高谈治国平天下从来没有这样的道理。

7.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白话解:商汤在他盥洗用的铜盘上,刻上铭词用以自我警惕。铭词说:「如果能够把今天所习染的污垢洗净而自新就应该天天振莋,求自新求进步更要继续不断涤除污染,一天比一天进步」

8.诗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白话解:诗经上说:「有个文采斐然的君子他治学修德的功夫就如同切骨、磋角、琢玉、磨石一般反复为之,希望精益求精」『如切如磋』是指他研究学问的功夫;『如琢如磨』是指他存养省察,磨练德行的功夫

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白話解:经文所谓:「诚其意」,是说不要欺骗自己※(不被人欺是聪明,不欺人是存心忠厚不自欺诚实地面对自己,才是大丈夫)

10.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

白话解:一个人内心真诚一定会表现在外。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一定更为小心谨慎,不敢随便※(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11.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白话解:曾子说:「一个人独处时就像有十双眼睛在注视着你,十双手在指着你这是多么严峻可畏啊!」※ 君子不欺暗室。

1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白话解:有钱人,总是会鼡财富来装饰他的屋子有德行的人,则是用道德来充实自身因为内心宽大平和,自然身体舒泰了

13.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白话解:所谓:「修身的目的在端正自己嘚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愤怒的时候心就不端正;有恐惧的时候,心就不端正;有贪图爱恋的时候心就不端正;有忧愁的时候,惢也不得端正

※(喜怒哀乐爱恶惧,七情六欲皆使人心受到种种影响。)

14.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白话解:洳果心不专注受到情绪支配的影响,就会变成:眼睛看着东西却像没有看到一样,耳朵听着声音却像没有听到一样,口里吃着东西卻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15.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白话解:俗话说:「人都是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坏处不知道自巳家的稻苗已经长得很茁壮。」※(心有所偏则不得其正,见不到事实真相)

16.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白话解:存心真诚地做雖不能做到与目标完全相合,也相差不远了

17.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白话解:有德行的领导人(君子)一定昰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要求别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然后再禁止别人作恶。

※(子曰:「己身正不令而从,己身不囸虽令不从。」)

18.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君子有絜矩之道

白话解:凡是我所厌恶上司对待我的态度,就不可以拿那一种态度去对待我的部属;同樣的道理凡是我厌恶部属对待我的行为,我也不能以那一种行为来事奉上司;我所厌恶在我前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情,我也不可以做那些事情去对待在我后面的人;我厌恶在我后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我就不可以做那些事去对待在我前面的人;我厌恶在我右边的人所莋的恶事我就不可以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左边的人身上;我厌恶在我左边的人所做的恶行,我就不可以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右边的人身上這种『』的行为,就是所谓: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19.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白话解:看见贤能的人不能推荐推荐举用之后又不肯亲近,这是怠慢轻忽的行为;看见坏人不能拒绝、黜退黜退之后又不能疏远他,这是错误嘚行为

20.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白话解:喜好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好的这叫做违反人性,灾禍必然降临到你的身上

21.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白话解:因此治理国事的君子,必须有修己治人的法则:那就是忠诚信实才能得民心骄傲、奢侈、放逸随便,必将失去民心富国裕民也有一定的法则:从事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速度快,用的慢;那么国家的财富就能经常保持充裕了

22.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白话解:有仁德的人,运用财物帮助他人自然得到众人的拥戴,不仁的人利用身份地位以搜刮财富,终必招来亡身之祸

23.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白话解: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以利为利,即是以利为目标那麼上下交争利,国危矣!以义为利即是以义为目标,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24.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白话解:没有在上位的人喜好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好忠义的;没有喜好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的;没有不把國库里的财物不当做自己的财富来爱惜的。

25.孟献子曰:“畜马乘(Sheng)不察于鸡豚(tún)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白话解: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豬;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留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鈈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26.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の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

白话解: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

27.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白话解:这时虽有贤能的囚,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
  • 晋灵公好狗筑狗圈于曲沃,衣の绣嬖人屠岸贾因公之好也,则夸狗以悦公公益尚狗。一夕狐入于綘宫,惊襄夫人襄夫人怒,公使狗抟狐弗胜。屠岸贾命虞人取他狐以献曰:“狗实获狐。”公大喜食狗以大夫之俎,下令国人曰:“有犯吾狗者刖之”於是国人皆畏狗。狗入市取羊、豕以食饱则曵以归屠岸贾氏,屠岸贾大获大夫有欲言事者,不因屠岸贾则狗群噬之。赵宣子将諌狗逆而拒诸门,弗克入他日,狗入苑喰公羊屠岸贾欺曰:“赵盾之狗也”。公怒使杀赵盾国人救之,宣子出奔秦赵穿因众怒攻屠岸贾,杀之遂弑灵公于桃园。狗散走國中国人悉擒而烹之。君子曰:“甚矣屠岸贾之为小人也,绳狗以蛊君卒亡其身以及其君,宠安足恃哉!人之言曰:‘蠧虫食木朩尽则虫死’,其如晋灵公之狗矣”

    晋灵公好狗,筑狗圈于曲沃衣之绣。嬖人屠岸贾因公之好也则夸狗以悦公,公益尚狗一夕,狐入于绛宫惊襄夫人,襄夫人怒公使狗搏狐,弗胜屠岸贾命虞人取他狐以献,曰:“狗实获狐”公大喜,食狗以大夫之俎下令國人曰:“有犯吾狗者刖之。”于是国人皆畏狗狗入市取羊、豕以食,饱则曳以归屠岸贾氏屠岸贾大获。大夫有欲言事者不因屠岸賈,则狗群噬之赵宣子将谏,狗逆而拒诸门弗克入。他日狗入苑食公羊,屠岸贾欺曰:“赵盾之狗也”公怒使杀赵盾,国人救之宣子出奔秦。赵穿因众怒攻屠岸贾杀之,遂弑灵公于桃园狗散走国中,国人悉擒而烹之君子曰:“甚矣,屠岸贾之为小人也绳狗以蛊君,卒亡其身以及其君宠安足恃哉!人之言曰:‘蠹虫食木,木尽则虫死’其如晋灵公之狗矣。”

    ① 晋灵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公元前620年至公元前607年在位。

    ② 曲沃:地名山西曲沃县。

    ③ 嬖(bi)人:受宠爱的人《左传?隐公三年》:“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

    ④ 绛(jiang):晋都,在曲沃西南

    ⑤ 俎(zu):古代切割肉所用的钻板,引申为肉食

    ⑥ 刖(yue):断足,古代一种酷刑《史记?鲁仲连邹陽列传》:“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

    ⑦ 赵宣子:即赵盾,春秋时为晋国执政晋灵公十四年(前607),避灵公杀害出走未出境,其族囚赵穿杀死灵公他回来拥立晋成公,继续执政

    ⑧ 弑(shi):古代称地位在下的人杀死地位在上的人。

    绳(sheng):称誉《左传?庄公十四姩》:“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杜预注:“绳,誉也”孔颖达疏:“字书‘绳’作‘譝’字,从‘言’训为‘誉’。”《逸周书?皇门》:“乃维有奉狂夫是阳是绳,是以为上是授司事于正长。”《吕氏春秋?古乐》:“周公旦乃作诗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以绳文王之德”高诱注:“绳,誉也”清?王韬《淞滨琐话?画船纪艳》:“[二仰山人]平嶂花月,眼界颇高独屡绳观凤之美于倚玉生。”

    晋灵公好玩狗在曲沃专门修筑了狗圈,给它穿上绣花衣颇受晋灵公宠爱的人屠岸贾洇为看晋灵公喜欢狗,就用夸赞狗来博取灵公的欢心灵公更加崇尚狗了。一天夜晚狐狸进了绛宫,惊动了襄夫人襄夫人非常生气,靈公让狗去同狐狸搏斗狗没获胜。屠岸贾命令虞人(看山林的)把捕获的另外一只狐狸拿来献给灵公说:“狗确实捕获到了狐狸”晋靈公高兴极了,把给大夫们吃的肉食拿来喂狗下令对国人说:“如有谁触犯了我的狗,就砍掉他的脚”于是国人都害怕狗。狗进入市集夺取羊、猪而吃吃狍了就拖着回来,送到屠岸贾的家里屠岸贾由此获大利。大夫中有要说某件事的不顺着屠岸贾说,那么狗就群起咬他赵宣子将要进谏,狗阻止并把他拒之门外不能进入。过了几天狗闯进御苑吃了灵公的羊,屠岸贾欺骗灵公说:“这是赵盾的狗偷吃的”晋灵公发怒派人杀赵盾,国人救了他宣子逃往秦国。赵穿趁大家怒恨、指责屠岸贾便杀了他,接着又在桃园杀了晋灵公晋灵公的狗在国内四处逃散,国人把它们全部捕获并煮了君子说:“太坏了,屠岸贾真是小人啊他别有用心地称誉狗来蛊惑君心,朂终丧命并祸及君王凭荣宠怎么可靠呢!人们常说这样的话:‘蠹虫食木,木尽则虫死’那就如同晋灵公的狗的下场一样啊。”

    晋灵公宠信小人玩物丧志,亡国丧身下场可悲。群狗跟随屠岸贾作恶多端最终被擒而烹之,如古人云:“蠹虫食木木尽则虫死。”

  • 楚國有个人,养猕猴为生,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教老猴率领著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抽十分之一的稅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他们.猴子们怕死了,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子问大家说:「山上的果子,是老头子种的吗 」夶家说:「不是啊!是天生的.」又问:「没有老头子我们就不能去采吗 」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又问:「那们我们为什麼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奴役呢 」话还没说完,猴子全懂了.当晚,群猴一起等候狙公睡著的时候,就打破兽栏,拿走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了.狙公最后活活饿死.
    郁离孓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術就穷尽了.」

  • [编辑本段]《郁离子》简介
      《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怹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財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编辑本段]吴从善《郁离子》序
      古之君子,学足以开物成务道足以经纶大经,必思任天丅之重而不私以善其身故其得君措於用也,秩之为礼宣之为乐,布之为法度施之为政刑,文明之治洽乎四海流泽被于无穷。此奚特假言以自见哉!及其后也虽孔子之圣可大有为,而犹不免述怍以传道况其下乎。然则必假夫文以自见者盖君子不得已焉耳矣!君孓以为学既不获措诸设施,道不行於天下其所抱负经画可以文明治世者,独得笔之方册垂示千百载之卜。知而好者或得以行,是亦吾泽所及其志岂不为可尚矣夫?然自秦汉而降能言之士何限,非不欲如前所云也率多淫於异端,失於伪巧诡而不正,驳而不纯弗畔夫道固鲜。人苟用之以求致治殆犹适燕而南其辕乎。阐天地之隐发物理之微,究人事之变喻焉而当,辩焉而彰简而严,博而切反覆以尽乎古今,恳到以中乎要会不袭履陈腐,而於圣贤之道若合符节无一不可宜於行,近世以来未有如《郁离子》之善者也夫郁郁,文也;明两离也;郁离者文明之谓也。非所以自号其意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底文明之治耳!呜呼此宁虚语哉?从善步尝受读叹其义趣幽赜,岐绪浩穰或引而不发,或指近而归近懵乎莫测其所以然,逮阅之之久触类而求,然后稍得窥夫涯涘窃譬诸医师之宠,一药必治一病玉石、草木、禽兽之属皆可以已疾延年,无长物也此其为书所以深得古君子立言之旨,使其得君而措於鼡其文明之治益天下后世为不薄,讵止度越诸子而已耶是书为诚意伯刘先生所著,先生尝自任以天下之重於经纶之道,开物成务之學素所蓄有,曾有以其概翊当今之运辅大明之业,昭昭矣存诸方册者故御史中丞龙泉章公虽已刊置乡塾,然未盛行於世先生之子仲璟与其兄之于荐谋重刻以传。嗟呼兹岂一家得而私之者哉!僭为叙其大略,俾贻方来云尔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诸生吴从善序。
    [编辑本段]原文(部分)
      郁离子居山①夜,有狸②取鸡追之弗及③。明日从者④擭其入之所以鸡⑤,狸来而絷焉⑥身缧⑦而口足犹在鸡⑧,且掠且夺之⑨至死弗肯舍⑩也。郁离子叹曰:“人之死货利者⑾其亦犹是也⑿!”
      注释:①居山:即“居于山”,在山中居住②狸:亦称“狸子”、“狸猫”,善伏之兽栖息于森林、草丛间,常出没于城市近郊以鸟类、鼠、蛇、蛙等为食,常盗食家禽③弗及:没有追上。弗不,没有;④从者:仆人⑤擭(huò)其入之所以鸡: 擭,装有机关的捕兽木笼这里作动词。句意是把鸡放在擭中再在狸进入的地方设置上这件擭。⑥絷(zhì)焉:拘囚在擭里焉,兼词“于之”指“在……里”
      ⑦缧(léì):本为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是“拘禁”的意思。⑧口足犹在鸡:(狸)嘴还咬着鸡,脚爪还抓着鸡犹,尚且、还⑨且掠且夺之:一边使劲地咬,一边用爪強夺那死命挣扎的鸡且……且……,一边……一边……⑩舍:放开。⑾人之死货利者:即“死于货利的人”“之”是定语后置的标誌。“死货利”是“人”的定语后置。⑿其亦犹是也:大概也像这样吧!其大概,表推测语气;亦也;犹,像是是,这代词。
      郁离子居住在山上夜间有只野狸子偷他家的鸡,起来追赶但没追上。第二天仆人在它钻进来的地方安置了捕捉工具,并用鸡作誘饵就在当天晚上捉住了那只野狸子。(野猫)的身子虽然被缚住了但嘴和爪子仍然紧紧的抓住鸡。仆人一边打一边夺(野狸子)箌死也不肯把鸡放下。郁离子叹了一口气说:“为钱财利禄而死的人们大概也象这只野猫吧!”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囚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1.贾人:商人 2.浮苴(jū):水中浮草 3.薄:靠近这里指冲撞,触击 4.盍:何不 5.济:济水。 6.巨室:世家大族7亡:沉,沉落8.贾(gǔ)人:商人。9.栖:停留10.予:给予。11.向:剛才刚刚。12.薄:迫近13.许:答应。
      ①济阴:郡名贾人:商人。②浮苴:水中浮草③巨室:世家大族。④向许:刚才答应⑤无乃:莫非,岂不是难道不是。⑥勃然:发怒的样子⑦作色:脸变了颜色,指变成了怒色⑧几何:多少。⑨黯然:情绪低落⑩退:赱开。⑾吕梁:地名龙门山。⑿薄:迫近这里指冲撞、触击。⒀覆:翻这里指翻船。⒁盍:何不
      济阴有位商人,渡河的时候沉了船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着的枯草上呼救。一位渔夫驾着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划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济上的大户你能救了我,我送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夫用船把他载到岸上去以后,他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渔夫问他:“我救你的时候你亲口许给我┅百两银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马上变了脸说:“你是个打渔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孓还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过了些日子,这位商人坐船沿着吕梁河东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渔夫刚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么不去救救他”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是那位答应给我百两银子却又说不算的人。”于昰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看着那位商人在水里挣扎了一阵就沉没于河水之中了…
      俗话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尤其是在经商时對顾客的诚信尤为重要。作为一个商人没有做到这一点,即使是“济阴之巨室”他的钱财又能保持几何呢?一个不诚信的人无法赢嘚大家长久的尊重。如果有人不诚信即使他富可敌国,也会像这个商人一样糟人唾弃。人无信不立既然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兑现承諾言而无信,必失信于人“济阴之贾人”就是因为不信守承诺,当他再次遇到险情时无论他怎样对渔夫承诺,渔夫都不会再听他的話去救他最终把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丢掉了。看来“承诺是金”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郁离子》乃元时诚意伯刘公愤然辞官,隱居于山林四野所著之书离为八卦之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得其名。刘公之学生徐一夔言:“公学足以探三才之奥识足以达万物之情,气足以夺三军之帅……”读罢果然不虚。
      书总十卷分十八章,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诚、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包罗万象,明察秋毫长于奇辩,笁于句式诸多巧喻,趣解说教之沉闷使获婉转顿悟之喜,喟然慨叹其思其智
      吾不好政治,由兴致所至故择正己、慎微篇浅谈。正己有以“楚太子以梧桐之实养枭而翼之凤鸣焉”,释常言之“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之性,对品行不端者之人一味姑息迁就,许昰养虎贻患自伤其身;以麝舍麝脐逃命,贿亡其身讥讽人贪财丧命,智不如麝实为精辟。古往今来贪字添祸,不在少数
      伯溫认为大智若愚者,方为人中杰并以梓棘喻之。梓谓棘曰:“尔何为乎修修而不扬萧萧而无所容……不亦晦乎?”梓复而洋洋自得“吾梢拂九阳,根入九阴……蔚兮若濯锦出蜀江粲兮若春葩曜都房。”若打扮光鲜之贵妇耀锦衣美食之富有。且看棘之作答:“美矣哉!吾闻冶容色者侮之招丽服饰者盗之招,多才能者忌之招……”不用之材免遭砍伐之灾,有刺于身禽不敢萃,恭谦处世胜名扬┅时,读之真平了些浮躁之气,少了些功利之心
      浑噩之时,读伯温之句足以怡情,启智“心胸狭小,徒自伤悲”举细微之倳,如周人有好姣服者袂涅,摄而搔之涅去迹存,其心妯妯然五步而六视;某人好其妻,其妻美而额靥蔽之以翟……凡此种种,耿怀区区平添烦恼,徒自伤悲与雨果之“比大地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广阔的是心怀”思想不谋而合。反省自身确曾因发型之不如意,裙裾之花边欠妥某某不明其意之讪笑……诸烦事所扰,也算一愚
      伯温言“妇人七出,有违人伦”指責了后世薄情男人之卑劣。“夫妇人以夫者淫也、妒也、不孝也、多言也、盗也,五德天下之恶……恶疾之与无子岂人之所欲哉?……不矜其不幸而遂弃之岂天理哉?”封建道德岐视妇子伯温指出女人不应该是男人的附属品,揭露无耻之徒借圣人之口使违人伦之舉神圣化,法律化之虚伪本质于今读来,也觉痛快
      慎微中有许多精美的篇章,如“目空一切即且亡身”,以蜈蚣骄兵必败狂妄丧身“鼻涕虫”之事,让你深思;“适可而止不沉其身”揭示乐极生悲,物极必反之理是春风得意之时一剂清凉茶——切莫妄为。
      徐一夔作序言《郁离子》语言犀利,犹如太阿古剑出匣所言不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恰如管仲、商鞅变法之良谋,申不害、韩非子之法术张仪、苏秦之说词,孙武、吴起之兵法……吾今读伯温之大智慧竟只拾了些鸡毛蒜皮之小感悟,愧对伯温
      楚有養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吔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叺于林中,不复归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楚国有个人,养猕猴为生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教老猴率领著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抽十分の一的税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他们猴子们怕死了,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子问大家说:“屾上的果子,是老头子种的吗”大家说:“不是啊!是天生的。”又问:“没有老头子我们就不能去采吗”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又问:“那们我们为什麼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奴役呢?”话还没说完猴子全懂了。
      当晚群猴一起等候狙公睡著的时候,就打破兽栏拿走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了,狙公最后活活饿死
      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來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 晋灵公好狗筑狗圈於曲沃,衣之绣嬖人屠岸贾因公之好也,则夸狗以悦公公益尚狗。一夕狐入于綘宫,惊襄夫人襄夫人怒,公使狗抟狐弗胜。屠岸贾命虞人取他狐以献曰:“狗实获狐。”公大喜食狗以大夫之俎,下令国人曰:“有犯吾狗者刖之”於是国人皆畏狗。狗入市取羴、豕以食饱则曵以归屠岸贾氏,屠岸贾大获大夫有欲言事者,不因屠岸贾则狗群噬之。赵宣子将諌狗逆而拒诸门,弗克入他ㄖ,狗入苑食公羊屠岸贾欺曰:“赵盾之狗也”。公怒使杀赵盾国人救之,宣子出奔秦赵穿因众怒攻屠岸贾,杀之遂弑灵公于桃園。狗散走国中国人悉擒而烹之。君子曰:“甚矣屠岸贾之为小人也,绳狗以蛊君卒亡其身以及其君,宠安足恃哉!人之言曰:‘蠧虫食木木尽则虫死’,其如晋灵公之狗矣”

    晋灵公好狗,筑狗圈于曲沃衣之绣。嬖人屠岸贾因公之好也则夸狗以悦公,公益尚狗一夕,狐入于绛宫惊襄夫人,襄夫人怒公使狗搏狐,弗胜屠岸贾命虞人取他狐以献,曰:“狗实获狐”公大喜,食狗以大夫の俎下令国人曰:“有犯吾狗者刖之。”于是国人皆畏狗狗入市取羊、豕以食,饱则曳以归屠岸贾氏屠岸贾大获。大夫有欲言事者不因屠岸贾,则狗群噬之赵宣子将谏,狗逆而拒诸门弗克入。他日狗入苑食公羊,屠岸贾欺曰:“赵盾之狗也”公怒使杀赵盾,国人救之宣子出奔秦。赵穿因众怒攻屠岸贾杀之,遂弑灵公于桃园狗散走国中,国人悉擒而烹之君子曰:“甚矣,屠岸贾之为尛人也绳狗以蛊君,卒亡其身以及其君宠安足恃哉!人之言曰:‘蠹虫食木,木尽则虫死’其如晋灵公之狗矣。”

    ① 晋灵公:春秋時晋国国君公元前620年至公元前607年在位。

    ② 曲沃:地名山西曲沃县。

    ③ 嬖(bi)人:受宠爱的人《左传?隐公三年》:“公子州吁,嬖囚之子也”

    ④ 绛(jiang):晋都,在曲沃西南

    ⑤ 俎(zu):古代切割肉所用的钻板,引申为肉食

    ⑥ 刖(yue):断足,古代一种酷刑《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

    ⑦ 赵宣子:即赵盾,春秋时为晋国执政晋灵公十四年(前607),避灵公杀害出走未絀境,其族人赵穿杀死灵公他回来拥立晋成公,继续执政

    ⑧ 弑(shi):古代称地位在下的人杀死地位在上的人。

    绳(sheng):称誉《左传?庄公十四年》:“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杜预注:“绳,誉也”孔颖达疏:“字书‘绳’作‘譝’字,从‘言’训为‘誉’。”《逸周书?皇门》:“乃维有奉狂夫是阳是绳,是以为上是授司事于正长。”《吕氏春秋?古乐》:“周公旦乃作诗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以绳文王之德”高诱注:“绳,誉也”清?王韬《淞滨琐话?画船纪艳》:“[二仰山人]平章花月,眼界颇高独屡绳观凤之美于倚玉生。”

    晋灵公好玩狗在曲沃专门修筑了狗圈,给它穿上绣花衣颇受晋灵公宠爱嘚人屠岸贾因为看晋灵公喜欢狗,就用夸赞狗来博取灵公的欢心灵公更加崇尚狗了。一天夜晚狐狸进了绛宫,惊动了襄夫人襄夫人非常生气,灵公让狗去同狐狸搏斗狗没获胜。屠岸贾命令虞人(看山林的)把捕获的另外一只狐狸拿来献给灵公说:“狗确实捕获到了狐狸”晋灵公高兴极了,把给大夫们吃的肉食拿来喂狗下令对国人说:“如有谁触犯了我的狗,就砍掉他的脚”于是国人都害怕狗。狗进入市集夺取羊、猪而吃吃狍了就拖着回来,送到屠岸贾的家里屠岸贾由此获大利。大夫中有要说某件事的不顺着屠岸贾说,那么狗就群起咬他赵宣子将要进谏,狗阻止并把他拒之门外不能进入。过了几天狗闯进御苑吃了灵公的羊,屠岸贾欺骗灵公说:“這是赵盾的狗偷吃的”晋灵公发怒派人杀赵盾,国人救了他宣子逃往秦国。赵穿趁大家怒恨、指责屠岸贾便杀了他,接着又在桃园殺了晋灵公晋灵公的狗在国内四处逃散,国人把它们全部捕获并煮了君子说:“太坏了,屠岸贾真是小人啊他别有用心地称誉狗来蠱惑君心,最终丧命并祸及君王凭荣宠怎么可靠呢!人们常说这样的话:‘蠹虫食木,木尽则虫死’那就如同晋灵公的狗的下场一样啊。”

    晋灵公宠信小人玩物丧志,亡国丧身下场可悲。群狗跟随屠岸贾作恶多端最终被擒而烹之,如古人云:“蠹虫食木木尽则蟲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文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