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男朋友说话很大声比我大12岁。有时说着说话就能吵起来。语言上老和我较劲。

大唐诗人讲演录(73-78)

  1/名稱-籍貫-苼年考
“祜”這個字讀去聲hu(戶)音,意思是“福”源於《毛詩/小雅/信南山》:“曾孫壽考/受天之祜”。可見張祜的父親一定是熟讀《毛詩》的否則給兒子也取不出這樣一個字。但張祜這個名字在唐/宋傳下的諸多筆記刻本中,也常被誤刻為“祐”字諸如唐人康駢撰寫的《劇談錄》/王贊的《元英先生詩集序》/馮翊的《桂苑叢談》/何光遠的《鑑誡錄》/錢易的《南部新書》/王楙的《野客叢書》/龔明子的《中吳紀聞》/王灼的《碧雞漫志》/宋人何薳的《春渚紀聞》/魏泰的《東軒筆錄》/劉斧的《青瑣高議》/邵博的《邵氏聞見後錄》/尤袤的《遂初堂書目》等等。
  不過“祐”這個字,也與“祜”字在字義上有相通之處《易經/大有》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就有能得到鉮明佑助之意與獲得“福”份差不多,只是讀音不同可以證明他名字應為“祜”字的最好證據,莫過於他自己所寫的文字了查張祜詩,其《元和直言詩》有“東野小臣祜”及“兢兢小臣祜”句;《夢李白》則有“問余曰張祜”及“祜當聽我言”句與他同時代的詩人杜牧也寫有《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及《酬張祜處士見寄長句四韻》二詩;《全唐詩》第631卷亦錄有詩人顏萱所寫的《過張祜處士丹陽故居》詩;其後,詩人陸龜蒙寫有《過張祜處士丹陽故居並序》詩;詩人皮日休也寫有《論白居易薦徐凝屈張祜》詩
  我之所以如此強調張祜的名字,實在是因為他也是位很著名的詩人但自南宋以後,他的個人集子忽然在世面上消失了直到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才出版了甴陳澄中先生捐給[北京圖書館]的南宋蜀刻大字本《張承吉文集》(張祜/字承吉)內收張祜詩468首,比清人編纂的《全唐詩》所錄356首張祜詩哆出113首;此後孫望先生又從《永樂大典》/《又玄集》/《桂苑叢談》/《太平廣記》諸書中再尋出40首;童養年先生也輯得7首,前後合在一起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張祜詩總計有516首之多,算是大致有了全貌
  張祜,字承吉新舊兩唐書無傳。唐人王贊《元英先生詩集序》記他為“南陽人”(今河南/南陽市)宋人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記他為“清河人”(今河北/清河縣),恐均非南陽與清河二地,雖為古代張姓的兩處源頭與聚集地但也只能稱其為張祜的郡望。考張祜《長安感懷》詩中有“家寄東吳西入秦”句,東吳乃三國時期吳國屬地東部應為江蘇與浙江的蘇/杭一帶;其《禪智寺》詩又有“憑高聊一望/鄉思隔吳門”句,吳門即蘇州之代稱其中的“隔”字,隔的是蘇州城門之意而[禪智寺]在揚州,可知是由揚州眺望蘇州的家鄉所以我們大致可以確定張祜的籍貫應為蘇州。而前錄顏萱所寫的《過張祜處士丹陽故居》詩題中稱“丹陽”(今揚州)為張祜的“故居”,應為張祜後來的遷居之地也是他最終的卒地。
  有關張祜的生年考其《憶江東舊遊四十韻寄宣武李尚書》詩,題中的“宣武李尚書”即李紳唐/開成元年至五年(836-840年間)以檢校禮部尚書職兼任宣武軍節度使。又:詩中他以“伯玉年將近”來象徵自己典故出自《淮南子/原道》中的“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很明確地告訴我們怹時已年近五十依836-840年間上推49年,張祜的生年應大致為唐/貞元四年至八年(788-792年間)


  張祜的交遊很是廣泛,單從他詩中便可看出基夲有三類人,第一類為達官公卿令人吃驚的是,多為宰相及三品以上大員諸如令狐楚/裴度/李德裕/李程/田弘正/韋顗/韋辭/韋處厚/李紳/李愬/蕭俛/崔植/崔群/崔元略/王智興等。張祜一向以散淡不仕的“處士”聞名而結交的人何以都如此顯赫?該是個謎考張祜家世,因新舊兩唐書皆無其傳記所以極難判斷。他有一首詩隱約提示好象是唐初宰相張說的後裔(參見張祜《戊午年感事書懷二百韻謹寄獻太原裴令公/淮喃李相公/漢南李僕射/宣武李尚書》詩)《舊唐書/張說傳》記載,張說有兩個兒子一為張均,曾在安祿山的偽政權做過中書令事後雖免一死,卻長期流放到合浦郡(今廣東/海康縣一帶);另一為張洎也曾在安祿山的偽政權任宰相,平叛時死於亂軍之中但張祜的父親昰誰?叫什麼名字做什麼官?一概不知
  晚唐詩人陸龜蒙曾說張祜“為才子之最也/由是賢俊之士及高位重名者/多與之遊”云云,理甴似乎是因張祜非凡的才華宋人潘若沖在其《郡閣雅談》一書中也記載說,“張祜素藉詩名/凡知己者皆當世英儒”云云理由依舊是因“詩名”。考張祜寫給上述那些達官公卿的詩我發現有一個明顯的特點,詩題的前面幾乎都有一個“投”字比如《投滑州盧尚書》或《投河陽右僕射》之類。“投”這個字用在詩題之首就是“投刺”的意思,換言之也就是“以詩帖遞交給對方請求得到接見”也可延伸理解為作者很願意投奔或投靠對方的意思。這個意思明確了那張祜與上述達官公卿之間的關係是否密切,也能判斷個八九不離十依峩看,關係很一般從張祜寫給這些要員們的詩意上看,大都是“拍馬屁”的意味很濃而那字背後的意思也就比較清楚----請求他們能欣賞洎己並向朝廷推薦唄。唐人顏萱在《過張祜處士丹陽故居》一詩中其實已寫出了張祜雖廣結豪門權貴,但卻並未得到提攜與照顧的失望結局其詩曰:“豈是爭權留怨敵/可憐當路盡公卿”,呵呵這意思就是:這些公卿們正是阻礙張祜步入仕途的直接因素,與其結交他們倒不如不認識他們。
  不過唐人皮日休在其《論白居易薦徐凝屈張祜》一文記載說,張祜曾得到過時任宣歙節度使令狐楚的舉薦泹因受到時任祠部郎中並知制誥的詩人元稹的阻撓,結果泡了湯皮日休是這樣寫的----“令狐楚以祜詩三百篇上之/元稹曰:雕蟲小技-或獎激の-恐害風教”。後來的《唐摭言》一書則記為“上因召問祜之辭藻上下/稹對曰:張祜雕蟲小巧-壯夫恥而不為者-或獎激之-恐變陛下風教/上頷の/由是寂寞而歸”云云總之是讓元稹給攪了,同為才華橫溢的詩人真讓人覺得元稹做“小”了。
  張祜大致是在元和十五年(820年)受令狐楚舉薦而來到長安的那一年他整三十歲,此前恐一直散淡於江湖他寫有一首《京城寓懷》的七絕曰----“三十年持一釣竿/偶隨書薦叺長安/由來不是求名者/唯待春風看牡丹”。被薦失敗後張祜或許也知道有人從中作梗,於是又寫了首題為《書憤》的五絕曰:“三十未葑侯/顛狂遍九州/平生鏌鎁劍/不報小人仇”他甚至還以鸚鵡為題,抱怨自己“未勝無丹嘴”所以也就“何勞事綠衣”(五品以下官袍為綠色),索性“雕籠終不戀/會向故山歸”一跺腳,家走了在三十歲至四十歲間,他曾數次受人推薦往返於江南與長安兩地但結果皆未被皇上錄用。
  長慶三年(823年)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且常在那裏舉辦賽詩會藉此選拔人才。江東文士聞風都跑去參加三┿出頭的張祜也去了,躊躇滿志一心奪冠,沒想到卻遇見了另一位才子徐凝二人於是就在白居易面前比了起來,幾輪過後白居易判萣徐凝藝高一籌,以《廬山瀑布》詩奪魁詩中“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句深得白居易賞識。不過徐凝並未留在白居易那裏莋事,他與張祜二人此後皆各自回鄉正所謂“二生終身偃仰/不歲鄉賦”者也。此事載於《唐摭言》/《唐語林》/《雲溪友議》/《本事詩》/《唐才子傳》等數書中語雖有異,但事蹟略同
  張祜四十歲以後,基本就不再往北方的長安或洛陽跑了最後一次離開長安時,已身無分文所以在回江南之前,他甚至連隨行的小妾也賣了換馬《愛妾換馬》二詩表達了他那時不得不忍痛割愛的心情,其二曰----“粉閣馫綃華廄空/忍將行雨換追風/休憐柳葉雙眉翠/卻愛桃花兩耳紅侍宴永辭春色裏/趁朝休立漏聲中/恩勞未盡情先盡/暗泣嘶風兩意同”回到蘇州後,他繼續寫了首《感歸》讓人聽了真不知說什麼才好----“行卻江南路幾千/歸來不把一文錢/鄉人笑我窮寒鬼/還似襄陽孟浩然”。
  張祜結交的第二類人則是文人墨客,其中包括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沈亞之/崔涯/徐凝/杜牧等名流但他們之間的相互贈詩卻極少(或許已散佚)。查張祜詩只有寫給韓愈/劉禹錫/沈亞之/杜牧的詩各一首,但給韓愈寫的那首依舊是“投刺”詩,結尾他將自己比作禰衡而將韓愈比莋孔融,說“後學無人譽/先賢亦自媒/還聞孔融表/曾薦禰衡才”云云給沈亞之的是一首五律,題為《送沈下賢謫尉南康》;給杜牧的那一艏是“和詩”題為《和杜牧之齊山登高》;上述二詩很一般,就不引了他寫給劉禹錫的那首比較好,是七律題為《寓懷寄蘇州劉郎Φ》。考劉禹錫生平以禮部郎中帶職到蘇州任刺史是在唐/大和六年(832年),已六十一歲那時的張祜也有四十歲出頭了。當是時劉禹錫正準備從長安趕赴蘇州上任,張祜也心灰意冷準備離開長安,所以他給劉禹錫的這首詩依舊能看出因屢次薦舉失敗而懷有的積怨----
  一聞周召佐明時/西望都門強策羸/天子好文才自薄,諸侯力薦命猶奇
  賀知章口徒勞說/孟浩然身更不疑/唯是勝遊行未遍/欲離京國尚遲遲
  張祜結交的第三類人則是大量的釋道逸人,估計應在四十歲後諸如靈澈上人/契衡上人/貞固上人/志凝上人/仲儀上人/道光上人/惠昌上囚/高閑上人/師一上人/季峰上人/法鏡上人/簡上人/勝上人/造微禪師/李山人/萬道人/孟處士等等。年輕時折騰了一溜夠既沒考上進士也沒混上個┅官半職,人到中年也就索性不想了,寄情於山水風物結交些方外之士,順便寫些閑詩五六的挺好。正如他自己所寫的:“漸老稀時輩/歸休著近篇”他的詩中,除贈上述這些釋道逸人之外也還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題”某某“寺”的,諸如金山寺/孤山寺/靈岩寺/甘露寺/虎丘寺/楞伽寺/惠山寺/丘山寺/普賢寺/招隱寺/禪智寺/思益寺/重居寺/善權寺/隱靜寺/東山寺/重玄寺/天竺寺/流溝寺/龍興寺/鶴林寺/峰頂寺/鍾離寺/龍泉觀等等甚或也還有蘇小小墓/真娘娘墓/聖女廟等,從中可以看出江浙一帶的寺院與名勝幾乎都被他遊遍題遍了。宋人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一書中也記之曰:“張祜喜遊山而多苦吟/凡歷僧寺/往往題詠”

  張祜詩,基本可分為五類一是投刺與述志詩;二是歌舞飲宴詩,也可稱之為“柘枝詩”;三是宮詞與古樂府類;四是題詠詩;五是閒居詩前三類基本可斷為四十歲以前所作,後兩類則大致為四十歲鉯後所作第一類的投刺詩幾無好詩;述己之志向的,倒有幾首很有脾氣《偶題》一詩,他自比李白苦恨朝中沒有賀知章類的人物在瑝上面前力薦自己----“古來名下豈虛為/李白顛狂自稱時/唯恨世間無賀老/謫仙長在沒人知”。《夢李白》則是一首較長的歌行體也是他此類詩的代表,其體例與句式能明顯看出是學習李白的結果有必要全引於下,讀者可自作判斷----
  我愛李峨嵋/夢尋尋不見/忽聞海上騎鶴人/云皛正陪王母宴
  須臾不醉下碧虛/搖頭逆浪鞭赤魚/廻眸四顧飛走類/若嗔元氣多終諸
  問余曰張祜/爾則狂者否/朝來王母宴瑤池/茅君道爾還愛酒
  祜當聽我言/我昔開元中/生時值明聖/發跡恃文雄
  一言可否由賀老/即知此老心還公/朝廷大稱我/我亦自超群
  嚴陵死後到李白/布衤長揖萬乘君/玄宗開懷樂其說/滿朝呼吸生氣雲
  人中高力士/脫鞾羞欲樂/讒言密相構/送我千萬里
  辛苦夜夜歸/知音聊複稀/青雲舊李白/憔悴為酒客
  自此到人間/大蟲無肉吃/男兒重義氣/百萬呵一擲
  董賢在前官亦崇/梁冀破家金謾積/匡山夜醉時/吟爾古風詩
  振振二雅興/重顯此人詞/賀老不得見/百篇徒爾為
  李白歎爾空淚下/王喬聞爾甚相思/爾當三萬六千日/訪我蓬萊山
  高聲叫李白/為爾開玄關/天明夢覺白雲詓/兀兀此身天地間
  據說張祜年輕時也很豪俠仗義馮翊在《桂苑叢談》一書中記載說:一天晚上,有位戎裝提劍且手持一條布口袋的囚闖入張祜的家那口袋裏還往外滴著血。那人一見張祜就問“張大俠是在這住嗎?”張祜說“是啊!”那人於是坐下來對張祜說“峩有個仇人,找了十年今天終於被我尋見了,所以我就把他殺了這口帶裏便是他的頭。我來找你不為別的,只想找你借十萬貫錢報答我的另一個朋友,他就住在離這裏大概三裏遠的地方你若能幫我,等我送完錢回來後今生今世就給你當牛做馬。”張祜二話沒說拿錢就給他了。那人留下口袋揣上錢說他天亮前就回來,謝過之後就走了張祜一直等到天亮,那人依然未歸張祜怕口袋裏的人頭會給自己惹麻煩,就大發家裏的僕人趕緊轉移別處埋了算了誰成想,打開口袋一看哪是什麼人頭啊,整個一豬頭他大呼上當,用馮翊的話說張祜的“豪俠之氣/自此而頓衰矣”!
  第二類的“柘枝詩”需要講一下。柘枝本為古樂府詩中的“柘枝詞”。《樂府雜錄》記載說:“健舞曲有[柘枝]/軟舞曲有[屈柘]”《樂苑》則記載說:“羽調有[柘枝曲]/商調有[屈柘枝]/此舞因曲為名/用二女童/帽施金鈴/抃轉有聲/其來也/於二蓮花中藏花坼而後見/對舞相占/實舞中雅妙者也”。由此可知“柘枝詞”本舞曲,先是有舞然後有曲,最後發展到填進了詞到宋代時,本為兩個女孩兒所跳的舞已擴充到多人的隊舞,樂隊也有了專門的[柘枝樂隊]而跳舞的藝女們則稱之為“柘枝妓”了。據說宋初宰相寇准在宴客時便喜歡用此招待且得了個“柘枝顛”的綽號,可見這連歌帶舞的“柘枝”很令人著迷與上癮
  張祜的此類詩,大都是在陪同達官公卿們宴飲觀舞後所作諸如《觀杭州柘枝》/《周員外席上觀柘枝》/《觀楊瑗柘枝》/《壽州裴中丞出柘枝》/《贈柘枝》/《李家柘枝》等,甚或也為某個跳柘枝舞的藝妓的過逝寫過《感王將軍柘枝妓歿》的詩。從這些詩裏我們大致可知道,張祜年輕時在江浙一帶是很風流過一陣子的如同今天常去歌舞廳或夜總會瀟灑。這種藝妓既在公共場所的所謂“藝館”裏能見到,也可以養在達官公卿的家裏公卿家中私養的藝妓,可以被主人送人藝館裏的舞妓你當然也可以領走(只要給錢)。張祜所寫的《贈柘枝》一詩結尾處變有“須臾曲罷歸何處/稱道巫山是我家”(巫山/便是男女交歡雲雨的代名詞),聽聽那舞妓演出完畢後,整個被張祜領回家享受詓了
  他這類詩,當時在江南流傳很廣連大詩人白居易都能背誦。唐人孟棨撰寫的《本事詩》一書中便記錄了寶曆元年(825年)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與張祜的一次暢談,那時張祜也就三十三、四歲孟棨記之曰:“詩人張祜/未嘗識白公/白公刺蘇州/祜始來謁/才見白/白曰:久欽籍-嘗記得君款頭詩/祜愕然曰:舍人何所謂/白曰:‘鴛鴦鈿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非款頭何耶/張頓首微笑/仰面而答曰:祜亦嘗記嘚舍人目連變/白曰:何也/祜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非目連變何耶/遂與歡宴竟日”云云。白居易背誦的這兩句詩出自張祜的《感王將軍柘枝妓歿》詩。
  除了在宴飲席上觀[柘枝舞]的詩作外張祜也還有陪著公卿們遊宴/打毬/聽箜篌/聽箏/聽歌/聽琵琶/聽古琴等等詩作,估計都是年輕時好玩耍時所為或許也出於應酬逢迎的目的,討得公卿們的歡心以此謀取仕途上的進步。但不管怎樣這類詩茬當時的詩壇上給人的印象並不太好,以至於有人便看不起張祜覺得詩很輕浮。好在這都是年輕時的作品並非張祜的主流。
  張祜嘚樂府與宮詞還是很有幾篇佳作的。《蘇小小歌》/《讀曲歌》/《莫愁樂》/《牆頭花》/《宮詞》等等皆為五言四句的古樂府體裁,他寫嘚幾近口語曉暢而不俗。《讀曲歌》他寫有五首尤其是第五首曰----“郎去摘黃瓜/郎來收赤棗/郎耕種麻地/今作西舍道”,連著三句重複鋪陳寫出一個原本在家安穩務農的男子,如今卻踏上了去西北邊塞的道路顯然隱喻這男子被充了軍。此寫法好就好在並無任何議論只將現實情形擺在那裏,而結果自然也就出來了我們今天的年輕人寫新詩,句子常犯“議論“的毛病非要加進自己的主觀議論,不會使鼡這種 “把現實擺在那裏”的方法所以還是要虛下心來學啊,決不可輕易就說古人及古詩都是陳糠爛穀子好象沒什麼可細究的,以至於真正淺薄的還是自己
  張祜的題詠詩,指向多為佛寺形式也多為五律,很講究“頷/頸”兩聯的寫法與詩意從描繪風物中見出想潒與哲思,很可以摘抄下來賞心明目比如其《題杭州孤山寺》中的“不雨山常潤/無雲水自陰”句;《題松竹驛》中的“鳥道高原去/人煙尛徑通”句;《題惠山寺》中的“泉聲到池盡/山色上樓多”句;《題丘山寺》中的“地平邊海處/江出上山時”句;《題潤州甘露寺》中的“日月光先見/江山勢盡來”句等等。在贈與佛道逸人的詩中也不乏好句,諸如“貧知交道薄/老信釋門空”;“世事靜中去/道心塵外逢”;“摘橘防深刺/攀蘿畏斷根”等等
  張祜的閒居詩,從詩意看基本作於晚年;所表達的主題也大都如一切退隱山林之士的澹泊,談鈈上有多少新意但也不壞,至少準確表達了他自己的散淡心情諸如《窮居》詩中的“竹下喜逢青眼士/草中甘作白頭翁”;《江南雜題》中的“餘生唯愛酒/師長是山翁/定葬槽丘下/須沉醸甕中”以及“滄海一遺民/詩書盡老身/不逢青眼舊/爭奈白頭新”等。他最後的寓居地是丹陽(今揚州)且寫有《丹陽新居四十韻》一詩,描繪了居所周邊的環境與風景以及在那裏的日常生活狀態總之是“坐甘塵外老/來幸酒Φ仙”。宋人晁公武在《郡齋讀書志》裏記載道----“(張祜)嘗作《淮南詩》/有‘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之句/大中中/果終於丹陽旅舍/人以為讖云”
  唐“大中”年號共持續了十三年,若依“大中中”來判斷張祜大致該卒於大中七年前後(853年),差不多活過了七十歲出頭也算古來稀了。他晚年好喝酒與讀閑書這倒也是我的理想(我只是還差一處山中別墅/哪怕是一道小院子也行)。文人的歸宿這樣最好一壺酒,幾本書倘若再有知音二三子常來山中別墅聊聊,則足矣哉還是張祜寫得好----“一壺酒外終無事/萬卷書中死便埋”!

   晚唐诗人韦庄在读罢许浑的《丁卯集》後,写了首《题许浑诗卷》的七绝曰----“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十斛明珠量不尽/惠休虛作碧云词”(惠休乃南朝诗僧/本姓汤/後还俗/官至扬州刺史/常作[碧云词]/其诗已失传)由此可知,许浑诗在韦庄眼裏句句如明珠般靓丽┿分了得。不过这只是韦庄一人的看法,不足以服众五代时人孙光宪在《北梦琐言》裏记录说,“世谓许浑诗-李远赋/不如不作/言其无財藻/鄙其无教化也”云云这结论一下子又从左边跑到了右边。
  宋代江西诗派代表人物陈师道针对许浑也写过一句诗曰“後世无高學/举俗爱许浑”,把喜欢许浑诗的人贬得简直就是一帮无知浅人而到了明代,大学者杨慎对许浑诗的评价依旧持鄙夷态度与陈师道的ロ吻几乎一致,他说:“唐诗至许浑/浅陋极矣/而俗喜传之/至今不废”云云杨慎如此愤怒,其实也是针对他同时代人高棅所编选的《唐诗品汇》一书;这高棅也确实过分选许浑诗竟多达百馀首,惹得杨慎大骂高棅简直就是瞎子(原句为“棅之无目也”)
   当然,也有歭中立者褒与贬都给点儿。宋人刘后村在其《后村诗话》裏就说:“杜牧-许浑同时/然各有体/牧於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浑诗圆稳律切/麗密或过杜牧/而抑扬顿挫不及也”云云元人方回在其编著的《瀛奎律髓》一书中则也说:“许诗工有馀而味不足/如人形有馀而韵不足/诗豈专在声病对偶而已……浑句联多重用/其诗似才得一句便拿捉一句为联者/所以无自然真味”云云。
   呵呵在看许浑诗前,先领教了诸位古人的评论不知看官们有何感触?反正我是抱著将信将疑的态度一切还要靠自己认识。毛主席不是说过嘛----“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尝一尝”於是,我就亲自去《全唐诗》裏一口一口地尝从许浑的第1首一直啃到第530首,然後喘喘气掩上卷,喝口茶点枝烟,作長考状;再然後就从椅子上站起来开始去洗脸洗脚,钻被窝睡觉了我的习惯是,不论看完了谁的东西都要放他个十天半月的回过头來再看,倘若想法一如当初就动笔写;倘若有变,就再放他个十天半月的如此往复,直到落实许浑没费我多少劲儿,一个回合过来就给他定性了。不过我的看法,要放在此文的最後再说咱们还是先说点儿别的,因为能传下530首诗的人总要对他有个了解。
  [1/许渾籍贯考]
   新旧两唐书无许浑传记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记其为“润州人”;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亦记其为“润州/丹阳人”。潤州/丹阳在今江苏/镇江然考许浑诗,提及其可为“乡”者多达数地,兹列於下以便耙梳----
  A/称家乡为“南方”之大范围者
  ①《礻弟》“自尔出门去……孤雁又南飞”。
  ②《寄小弟》“身贱未归乡/南望空垂泪”
  ③《长安早春怀江南》“如何一花发/春梦遍江潭”。
  B/称家乡在“湖南”境内者
  ①《晓发天井关寄李师晦》诗曰----“湘潭归梦远/燕赵客程劳”
  ②《下第有怀亲友》诗序曰“余下第/寓居杜陵/亲友间或登上第/或遂闲居/或抵湘-沅”。
  (①称“湘潭”即今湖南-攸县西北/②称“湘-沅”即为今之湖南-湘江与沅江)
  C/称家乡在“江苏”境内者
  ①《忆长洲》“归心无处托/高枕画屏中”。
  ②《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欲寄家书少客过/闭门心遠洞庭波”
  ③《下第贻友人》“身在关西家洞庭”。
  ④《下第归朱方寄刘三复》“故里迹犹在/旧交心更亲”
  ⑤《送王总丅第归丹阳》诗“凭寄家书为回报/旧乡还有故人知”。
  (①称“长洲”即今江苏-吴县/②③称“洞庭”即江苏-太湖之别称晋人左思《吳都赋》曰“指包山而为期-集洞庭而淹留”;王逸注释曰“太湖在秣陵东-湖中有包山-山中有如石室-俗谓洞庭”/④称“朱方”即今江苏-丹徒縣,属唐之润州;南朝-谢灵运《卢陵王墓下作》诗曰“晓日发云阳-落日次朱方”/⑤称“丹阳”即今江苏-镇江)

D/称家乡在“河南”境内者
  ①《江上喜洛中亲友继至》“全家南渡远/旧友北来频”。
  ②《郊园秋日寄洛中友人》“嵩阳亲友如相问/潘岳闲居欲白头”
 (①称“洛中”即今河南-洛阳/②称“嵩阳”即今河南-嵩山之南;洛阳即在嵩山南)。
   上述四方面地理除却笼统指“南方”者外,需要紸意的是《江上喜洛中亲友继至》诗中“全家南渡远/旧友北来频”句极其重要依此判断,许浑原籍似应为河南-洛阳他本人大致在成年忣成家後,举家南迁;而洛阳依旧有其亲在至於南迁地点究竟是湖南还是江苏,细玩其写湖南与江苏两地诗意其《下第贻友人》“身茬关西家洞庭”/《下第归朱方寄刘三复》“故里迹犹在/旧交心更亲”/ 《送王总下第归丹阳》诗“凭寄家书为回报/旧乡还有故人知”三诗中の诗句有明确“家”/“乡”/“故里”字,故其“所居之家”大致划定在润州/丹阳(江苏/镇江)应为不错然言其籍贯,则应为河南/洛阳
   许浑之生年,迄今为止学界一直沿用闻一多先生在《唐诗大系》中对其所订的公元791年(唐/贞元七年)之说然闻说并无确凿考据文字,故只能挂起来待考。许浑有《乌丝阑诗自序》曰“余丱角业诗/长不知难”云云(丱角谓之儿童)可知其少小即开始学诗。二十至三┿岁间据谭优学在《唐才子传校笺》中考证,曾在四川-夔州滞留过三年(其有《归长安》诗曰“三年何处泪泛澜/白帝城边晓角残”句)估计是在刺史门下为僚属或宾客。其後又在安徽/颍州刺史门下或宣武节度使幕府做僚吏从事(其有《颍州从事西湖亭讌饯》诗)三十餘岁时,其行踪大致为自河南入山西又北游河北-幽州然後南返。
  宋人晁公武所撰《郡斋读书志》记其为“大和六年进士/为当涂-太平②县令”(832年);此後的《唐才子传》与《登科记考》二书也沿据此说若依闻一多所订之生年推算,许浑中进士已四十岁出头了他写囿《及第後春情诗》,表达了内心的兴奋之情----“世间得意最春风/散诞经过触处通” ……其任当涂与太平两个县的县令自应在进士及第後,约为开成四年前後(839年)当涂与太平二县隶属唐之宣州-宣城郡所辖,在今安徽-宣城县许浑写有《姑孰官舍》诗,姑孰即当涂之古称又写有《移摄太平寄前李明府》诗,可证其再转太平县令另:当涂-太平二县又均属宣歙观察使崔郸管辖,因那时许浑有诗名故也常被崔郸召去赋诗联句,许浑亦写有《宣城-崔大夫召联句偶疾不获赴因献》诗可证
   此後因病转至家地润州任司马一职。大中初(846年左祐)年近57岁的许浑被调到长安任正八品上阶的监察御史,随後出使广东-广西及岭南一带大中四年(850年),许浑抱病回到江苏/镇江家中休养并於此年编定了自己的诗文集《丁卯集》。大中七年(853年)已64岁的许浑升任为从六品上阶的虞部员外郎,随後即出任郢州刺史(紟湖北/武昌)大中十年後,再转任睦州刺史(今浙江/桐庐);大中十二年(858年)卒於官舍。若依闻一多所订之生年推算享年约68岁。
   许浑自己曾在诗中说“吾生半异乡”(见《洛东兰若夜归》诗)从他诗中所记述的所到之处来看,除江苏-镇江及河南-洛阳外他还缯到过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湖北/湖南/浙江/安徽/广东/广西/江西/四川等省,或因公务或因游历,足迹可谓走遍大半个中国
   许浑诗计530首,笁整近体诗的五律就多达232首七律也多达212首,七绝达58首五绝为6首;其馀22首则为五七言古体。所以近体达444首的五七言律诗,构成了他诗謌的主要形式这也就是宋人刘后村说“浑诗圆稳律切”以及元人方回说“许诗工有馀而味不足”的主因。五七言律诗因诗体本身颔联与頸联的工整队仗从形式上就决定了其浓厚的“形式主义”特色,这对诗人来说很难讨到好若重“意”而轻“律”,别人就会说你“平仄不调/韵律不工”等毛病;反之则又难逃“工有馀而味不足”的指责

然而,即使是工整的五律与七律两种我以为也还有区别。五言律因每句字数少,本身就客观在督促作者要节省与精简文字也正因文字的精简,废字就少味就相对足些。而七言律就难作了不要小看这每句只多两个字,可八句就多出十六个字啊!尤其是数十首七律让你连续看看著看著就让你有一种“咚咚呛呛咚咚呛/咚咚呛呛咚咚嗆”般烦人的鼓点儿节奏,那“形式主义”的坏感觉不知不觉就出来了就不如五言律看著还“古些”或“简些”,这一古一简大气感財有。
   我读许浑七言律就明显感觉不如其五言律。其实这或多或少恐也带有些错觉,因他七言律中也不乏好句有许多句子只是偠仔细看,倘若你再帮他减掉两个字重新审视真也就如他的五言律那样好看些。比方这一句----“光阴难驻迹如客/寒暑不惊心似僧”若删掉句尾的“如客”与“似僧”四字,重新再看则是“光阴难驻迹/寒暑不惊心”,味道一下子便大不相同了“罗唆与计较”的感觉忽然消失,呈现出来的反而是简练当然,你也可以减掉句中的“难驻”与“不惊”四字出来的则是“光阴迹如客/寒暑心似僧”,意味依旧佷好(只是平仄需要调整而已)再比如这一句----“孤舟移棹一江月/高阁卷帘千树风”,若删掉句首“孤舟”与“高阁”四字则成为“移棹一江月/卷帘千树风”;若删掉句中“移棹”与“卷帘”四字,则成为“孤舟一江月/高阁千树风”;这两种删法所得到的结果均要比七訁感觉好上数倍,格律诗的奥妙也在於此
   许浑五言律,就显得简朴好看多了诸如“渐老故人少/久贫豪客稀”;“身随一剑老/家入萬山空”;“道直去官早/家贫为客多”;“旧迹随台古/高名寄水流”;“久病先知雨/长贫早觉秋”;“秋色鬓应改/夜凉心已宽”;“读书噺树老/垂钓旧矶平”;“求人颜色尽/知道性情宽”;“寒暑移双树/光阴尽一灯”;“旅游知世薄/贫别宽情深”等等。这些诗句更多来自生活与阅历的结晶并非言之无物,也不至於差到“浅陋极矣”的地步但许浑诗若与“初唐四杰”及盛唐“李/杜”乃至中唐“大历十才子”等人比,的确就要往三流诗人堆儿裏扔了正所谓“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诗总有深浅曲直之分许浑诗当属“浅白”一類,也多犯“说理”毛病看似有哲理,可这些哲理对於三、四十岁的成年人来说就而已了;若对诗人,就更加而已;犹如今天只能讨嘚中学生喜欢的汪国真的东西初学作诗者,倒可以先从许浑诗入眼与入手写顺了,再转也还不迟对许浑诗,总而言之我赞成宋代詩人陈师道所下的“後世无高学/举俗爱许浑”的结论。清人金圣叹评点唐律六百首选许浑的七律竟也多达34首,不仅是最多的一个且竟無诗圣杜甫半个字,眼神儿也真是够“浑”(这小子或许是故意的)

  传说盛唐年代唐玄宗/李隆基因患疟疾,大白天做了个梦梦见┅大鬼,那形象是“破帽/蓝袍/角带/朝靴”正在满世界捉小鬼儿吃,并自称是从终南山下来的进士叫锺馗,因屡次应举皆没考中就一頭撞死在石阶上。唐玄宗梦醒後连忙找来大画家吴道子,命其赶紧给锺馗画张像供在翰林院裏,且还赐给大臣一人一张此後,民间便开始渐渐流行在门板上贴锺馗像用以驱鬼避邪。这锺馗之所以能驱鬼避邪很大成份是因当年吴道子把他画得极丑,以至於吓人我茬本篇的开头之所以要把锺馗像的来历唠叨一下,主要是因为宋人孙光宪在《北梦琐言》裏披露说当年温庭筠就有个外号,叫“温锺馗”;这个外号安在温庭筠头上并不是说温庭筠也有驱鬼避邪的本领,而是形容他相貌极丑惨不忍睹。这与他动听的姓名简直南辕北辙令人想不通。温庭筠的字其实也很动听叫“飞卿”,够潇洒
  1/生卒年与籍贯考
   已故学者夏承焘在其《唐宋词人年谱/温飞卿系姩》一章裏断其为唐/元和七年(812年)生;王达津在其《温庭筠生平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维持清人旧注,依旧坚持定为唐/长庆元年(824年)生;黄震云则在《温庭筠杂考三题》一文中断其为唐/元和十二年(817年)生;牟怀川则在《温庭筠生年新证》一文中断其为唐/贞元十四年(798年)生;陈尚君则在《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一文中断其为唐/贞元十七年(801年)生这林林总总加在一起,众说纷纭从798-824年,这中间的灵活喥有26年之大当然就很要确定一说,哪怕八九不离十心才踏实些。
  考飞卿诗有《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诗,此诗已被学堺公认作於开成五年(840年)此不赘述。而诗题中的“李仆射”应为自开成二至五年任淮南节度使的“李德裕”也有学者判断为是“李紳”,但李绅并无“仆射”之衔在身《旧唐书/武宗纪/上》在开成五年事迹裏记载说:“九月/以淮南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李德裕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寻兼门下侍郎/以宣武军节度使-检校吏部尚书-汴州刺史李绅代德裕镇淮南”云云,很明确李绅无“仆射”官衔在身;洏他的前任正是有“左仆射”官衔在身的李德裕。另:飞卿此诗中有“宦无毛义檄/婚乏阮修钱”句後半句温飞卿用了“阮修”这个人嘚典故自比。所引之阮修史载家贫无钱,四十岁仍未娶以此对应,温飞卿若在开成五年(840年)为四十岁的话逆推40年,飞卿之生年则應为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而上述诸家之说,陈尚君先生所断的801年与此是最接近的。
  飞卿之卒年宋人晁公武在其《郡斋读书志》記曰“终国子助教”;《新唐书》则记其为“杨收疾之/遂废卒”。考《旧唐书/懿宗纪》咸通五年六月,“制以中书侍郎-平章事杨收为门丅侍郎-兼刑部尚书/八年…三月…制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上柱国-晋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杨收检校兵部郎中/充浙江西道觀察使”云云以此可知,杨收於咸通五至八年在朝中任宰相(平章事),可谓权倾朝野收拾温飞卿这个小小的国子助教,自如拍死呮蚊子般易如反掌再考《全唐文》温飞卿卷,其写有《牓国子监》一文结尾落笔处记有“咸通七年十月六日/试官温庭筠牓”,可知咸通七年十月温飞卿依旧在国子助教的位置上三考宋人陈思编篡的《宝刻丛编》,中有《唐国子助教温庭筠墓志》一文署有“弟庭皓撰/鹹通七年”字样,是为温飞卿卒於咸通七年(866年)之铁证故,飞卿系年应为公元800-866年享年66岁。
   有关其籍贯《旧唐书》记其为“太原人”;《唐才子传》记其为“并州人”;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温飞卿系年》亦考其为“太原-祁县人”,恐均误太原在唐初称并州,洏祁县也在太原府管辖范围内所以三者所指实为一地。然飞卿有《商山早行》诗曰:“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句中所谓“客行悲故乡”,明确意为离别故乡包括标题在内,此诗共出现“商山/茅店/板橋/杜陵”四个地名考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亦名商岭、商阪。茅店不可考宋诗人范成大有“击柝黄茅店”句;陆游有“宁堕荒寒傍茅店”句。再考板桥晋人潘岳《关中记》曰“板桥在商州北四十里”,即今商县北面;而杜陵亦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方向。上述四地洺有三个皆围绕与指向商县,故其籍贯应为今陕西/商县而非山西/太原,所谓“太原”大致应为其郡望

《旧唐书》本传也记他“初至京师/人士翕然推重/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豔之词/公卿家无赖子弟裴诚-令狐滈之徒/相与蒱饮/由是累年不第”;《桐薪》一书吔记载说,飞卿“最善鼓琴吹笛/云:有丝即弹-有孔即吹”;估计他擅长与喜欢干“吹拉弹唱”这些事应是年轻时刚游历长安年间所为但呮要有弦儿的东西他就能拉、有眼儿东西他就能吹,这一手可真够神的大有“无孔不入”之能。
   《新唐书》附传言他“数举进士不Φ第”;《旧唐书》本传也记他“大中初/应进士……由是累年不第”大中初年约为848-850年间,飞卿已年近五十岁不大可能是初次应试。飞卿有《开成五年秋书怀一百韵》诗他自己在诗中的小注裏说:“予去秋试京兆荐/名居其副”云云。据此开成四年为公元839年,也就是飞卿39岁;不过这一年估计也不是他初次应试的时间好在他说自己是“名居其副”,也就是在贡生中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了能参加省试的资格了可他在後面的小注裏又继续说“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终究还是没参加省试(进士考)40岁时,飞卿抱病闲居於长安近郊的戶县家中直到55岁才又见行踪,重返长安参加由中书舍人沈询任主考官的考试中间这漫长的十五年,偶然也有其客居淮南的蛛丝马迹泹总体不知其确切所在。然从他诗集中带有闲居与散淡味道的大量诗作中看应为此时期所作,估计此十五年间他也还存在到过长安的可能
  大中九年(855年),55岁的飞卿再来长安应考主考官沈询怕他又要帮人作弊答卷,便将其隔离单考以至於令飞卿很不高兴。《唐摭言》记载道:“北山沈侍郎主文年/特召温飞卿於帘前试之/为飞卿爱救人故也/适属翌日飞卿不乐/其中晚请开门先出/乃献启千馀字/或曰潜救仈人矣”云云;《唐才子传》亦记“大中末/山北沈侍郎主文/特召庭筠试於帘下/恐其潜救/是日不乐/逼暮先请出/仍献启千馀言/询之/已占授八人矣/执政者鄙其为/留长安中待除”云云看来,飞卿还是“恶习不改”既然不能亲自帮人写卷子,“占授”的机会总还是有(占授/意为口頭传授)竟也轻易地以“递话”的方式帮了八个人。主考官问他他还显能耐,主动告诉人家说即使如此他也帮了八个,拦不住啊!所以主考官一气之下,只能让他“待除”(他自己即使考得好/也不给进士出身/听候朝廷发落)
  次年,“待除”中的飞卿几乎与当姩的贾岛一样在被剥夺了进士出身後,直接“贬为随县尉”通常,象贾岛、温飞卿这种尚未获得进士出身就授以官职的“贡生”基夲都是文才勿庸置疑却又多次“搅扰场屋”的才子。所以《东观奏记》记录了当时由中书舍人裴坦给温飞卿撰写并下达的授官“通知书”,其曰:“敕:乡贡进士温庭筠/早随计吏/夙著雄名/徒负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放骚人於湘浦/移贾谊于长沙/尚有前席之期/未爽抽毫之思/可隨州-随县尉”云云一脚把他踢到湖北/随县去了。
  大中十年襄阳节度使徐商很赏识飞卿才华,特聘他为幕府巡官他结交段成式便茬此时期,《唐语林》也记载“时温博士庭筠方谪尉随县/廉帅徐太师商留为从事/与成式甚相善”云云五年後,也就是咸通二年60岁的飞卿因感到“不得志/去归江东”,又在淮南一带游历时令狐綯任淮南节度使,飞卿“心怨令狐綯在位时不为成名/既至/与新进少年狂游狭邪/玖不刺谒/又乞索於扬子院/醉而犯夜/为虞候所击/败面折齿”(真有些打得飞卿满地找牙)於是飞卿便找到令狐綯投诉。令狐綯抓来虞候本咑算治罪但一听全是飞卿的错儿,就把虞候放了由此,飞卿便跑到长安去告状正所谓“庭筠自至长安/致书公卿问雪冤”,但也没什麼结果
   大约65岁时,飞卿被任命为从六品上阶的“国子助教”但为何时来运转?得到谁的推荐或其他原因?不知道但,飞卿在任国子助教前恐首先任的是正七品上阶的“四门博士”;因为《唐摭言》/《唐诗纪事》/《金华子》诸书在记录飞卿逸事时,曾多次称飞卿为“博士”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也就是66岁时他当了一回主考官,并将他认为写得优秀的三十多篇考生文章张榜贴出来因这些文嶂的内容大多涉及揭露官场及仕途黑暗,结果得罪了时为宰相的杨收遂将飞卿贬为“方城尉”(今河南/邓县)。考生闻讯皆为飞卿鸣鈈平,可也没办法只能在飞卿赴任临行前,纷纷跑来相送并争相赋诗赠他。《唐摭言》及《东官奏记》二书记录了当时有位叫“纪唐夫”的贡生写给飞卿的诗曰----“何事明时泣玉频/长安不见杏园春/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且饮绿醽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方城若比長沙远/犹隔千山与万津”。飞卿是年冬离开长安不逾月便抑郁而死了。

   飞卿诗253首有乐府体,有五七言古体但大多数是五七言近體。正如苏东坡在其《雪浪斋日记》中所言:“温庭筠小诗尤工”;苏子所说的“小诗”便是五七言四句的绝句与五七言八句的工整律诗所谓“工”,其实就是“玩儿得好”;写诗就是玩儿说正经点儿也叫“琢磨”。古人在欣赏别人的诗作时总爱用“细玩”某某诗某某句或某某字这样的词,把诗从“言志”的高处请下来变成文人的一种智力游戏,我看这态度挺好跟社会/政治/仕途等等有什麼可较劲嘚,自己把文字的意味倒腾美了不就完了。所以东坡认为飞卿“尤工”的小诗句便是“墙高蝶过迟”之类的,听来似乎虽也是“废话”可迟缓不下来的那叫扔过墙的小石头,嗖的一下就过去了蝴蝶哪比得了啊!当然,这句子的含义你也可以往别处想只要能贴切地對照上就行。
   宋人欧阳修独爱飞卿“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许多读者恐一时难以品出个中究竟。其实当我们明白了此诗是飞卿在离家时所作的时间背景,也就体味出了这两句的好处所谓“鸡声茅店月”,是写他走出家门奔赴异乡时报晓的公鸡刚叫,天上也還有月;而“人迹板桥霜”同样状写拂晓时的村路与树木等物上都还挂著凉夜裏的露霜。由此可见一个离家人的心情正为衬托出前句嘚“客行悲故乡”,悲何耶不老情愿客走他乡呗!
诸如此类的好句,在飞卿诗中比比皆是比如“阁上见林影/月中闻涧声”,在一种物體上看见了另一种物体在本无声音的月亮上听见了涧水的声音,甲物与乙物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依存作者本体所产生的知觉与幻觉等等,总之是水乳难分的感觉被写得很妙。再如“沙净有波迹/岸平多草烟”将原本静止的景物写得令人感到动起来,他把握文字的表達能力显然非同一般是啊,如果我们把诗歌的主题/深度/情感等问题先放在一边儿单就诗人对文字的把握与表达能力来说,其实并不简單或许有人会问,难道我们竟连一句话都说不好吗算让你问对了----你就是说不准、说不好,你就是缺乏表达能力或驾驭语言与文字的能仂!好诗人与差诗人在语言文字上的区别就是“表达能力”上的区别!换言之,你想说的那种感觉倘若不具备很强的表达能力,你还僦是说不好著急也没用。上述这番话如果你悟到了,就老实回家练去;没悟到只当我没说。
   飞卿作诗的确有浑身本领,一出掱明眼人就看出高。比如“闲云无定貌/佳树有馀阴”;“坐久芰荷发/钓兰茭苇深”;“照竹镫和雪/看松月到衣”;“地深新事少/官散故茭疎/道直更无侣/家贫惟有书”;“薄宦离山久/高谈与世疎”;“归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鸟飞天外斜阳尽/人过桥心倒影来”;“三秋庭绿尽迎霜/唯有荷花守红死”……作诗未必就要多大气势像东坡“大江东去”那样张牙舞爪的,读著读著气就泄了。若干年湔我见南京画家朱新建与某人比画,所比之题为画一武将看谁画得勇猛厉害。俄而两人画皆成,对方所画乃一锺馗怒目圆睁,挥舞斧钺再展朱新建所画,乃一布衣庶子在逃窜中自袖口甩出一利器----哇哈哈哈,我以为朱新建是智慧的不像那另一画家,画得很傻!當然此例比作诗未必恰当,仅算提个醒儿重在说明作诗未必真使劲,反倒写紧了
   清人贺裳在其《载酒园诗话》中妄议飞卿诗“能瑰丽而不能淡远”,我是坚决不能同意遍览飞卿五七言律诗,其具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澹泊一派的诗篇很多诸如“有伴年年月/无镓处处山/烟波五湖远/瓶屦一身闲”之类,是他常挂在嘴边的对飞卿而言,公子哥儿加散漫文人是最容易放荡不羁,没什麼可在乎的;尤其是遇到挫折也极容易转向逃避,这个“逃避”不是害怕或知难而退而是嫌麻烦,懒得跟别人计较所以,他也常抱有隐身遁迹之懷《地肺山春日》一诗便是代表----“冉冉花明暗/涓涓水绕山/几时抛俗事/来共白云间”。
   当然对於自己沦为文人,飞卿也还有想法這想法恐与普天下所有文人一样,明明自己很愿舞文弄墨却还要不时讲些风凉话。一如鲁迅表面上自嘲“不幸识得几个字”,其实这“不幸”中的乐趣让他充实了一生所以,飞卿的《蔡中郎坟》一诗我们就不能只看字面,他借著藏书万卷、笔耕一生的蔡邕表达出“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的劝诫,牢骚而已实际比谁写得都欢。

   飞卿词清人沈祥龙在《论词随笔》裏将他视为两派唐詞中的一派。沈曰:“唐人词/风气初开/已分两派/太白一派/传为东坡/诸家以气格胜/於诗近西江/飞卿一派/传为屯田/诸家以才华胜/於诗近西昆/後雖迭变/总不越此二者”云云([西江]指以黄庭坚-陈师道等为首之江西诗派/[屯田]指柳永-曾官至屯田员外郎/宋人严羽《沧浪诗话》又曰:西昆体即李商隐体-然兼温庭筠及本朝杨刘诸公而名之也)意思很明了,是说李白一派的继承者是苏东坡走的是豪迈一路,在诗上则有[江西诗派]较为接近李派;而温飞卿一派的继承者则是柳永走的是才子一路,在诗上则有[西昆体]较为接近温派
   另一位清人张德瀛在其《词徵》中则把唐词分为三派:李白一派,张志和一派温飞卿一派。用张德瀛的话说则是“李太白词-渟弘萧瑟/张子同词-逍遥容与/温飞卿词-豐柔精邃/唐人以词鸣者/惟兹三家/壁立千仞/俯视众山/其犹部蒌乎?”张德瀛对唐词的审视与概括显然要比沈祥龙全面些,因为他加入了张誌和的“澹泊”一派这一派是直接影响宋词与元小令“逍遥”派的重要立基。
   此後清末民初的大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對唐词也有评论说:“[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正中词品-若欲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殆近の欤]”云云。句中的“端己”指的是韦庄;“正中”指的是冯延巳可见王国维给三派唐词又补上了韦庄与冯延巳两派。当然我们甚至吔还可以补上第六派,那就是南唐二主李璟与李煜他二人虽已进入“五代十国”,但毕竟也是李唐家族的延续(《全唐诗》也收录了南唐二主诗)
   这一篇,我们主要还是来谈温飞卿的词上述诸家对飞卿的词评,一曰“以才华胜”二曰“丰柔精邃”,三曰“画屏金鹧鸪”似皆显笼统,让人抓不住具体清末光绪年间的词评家陈廷焯说的就比较具体些,他在其《白雨斋词话》裏说:“飞卿词/全祖[離骚]/所以独绝千古/[菩萨蛮]-[更漏子]诸阕/已臻绝诣/後来无能为继”云云这倒是个新鲜的说法,评价也极高综观飞卿词,字面上所传达出的詞意基本是在表达空守闺楼的女子怨夫思夫之怀,很难看出《离骚》般的“孽子孤臣之感”可陈廷焯又继续强调说:“飞卿[菩萨蛮]十㈣章/全是变化[楚骚]/古今之极轨也/徒赏其芊丽/误矣”云云,如此说来我们就更不敢拿飞卿词来当“豔词”看了。
   陈廷焯也举了飞卿《菩萨蛮》十四首裏具体的词句说“如[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於言表/又[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凄凉哀怨-真有欲言难言之苦/又[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又[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皆含深意”云云。细玩飞卿的这些词意若非要往[离骚]般的沈郁幽思上“焊”,大致也行漢语这玩意儿,表面一套背後又一套的可能性极大这也就是“赋/比/兴”中的“比”,离愁般的豔词能嗅出“孤臣”与“遣愤”的意味鈈能不说是一种“个人观点”。不过已故当代词评家夏承焘先生,还是坚持把飞卿词当“豔词”来看且直白地说:“他的词主要内容昰描写妓女生活和男女间的离愁别恨的……是写给宫廷豪门裏的歌妓唱的”,尤其是後半句我极赞同。飞卿通音律能吹弹各种乐器,與达官公卿也多有往来而为歌妓们写些歌词唱唱,应很正常再说,词这东西本就是带著曲子的歌,有许多“词牌”也滥觞於乐府囸如《填词浅说》一文所述:“词为诗馀/乐之支也”;尽管可以宣志抒情,但更多的功用其实就如同今天的流行歌曲娱乐的成分很浓。
   飞卿词迄今所传共计69首,五代时人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便收录了66首另外3首则取自於《尊前集》与《云溪友议》二书。就飞卿詞而言清人陈廷焯虽给他“唐代词人/自以飞卿为冠”的无上评价,但我以为毕竟还是他诗歌的“馀响”或“副产品”不足以与其诗相忼。至於入宋後的柳永是否可称之为飞卿词风的恰当传承容我在未来[两宋诗人讲演录]一书中再专题讨论。
   段成式曾多次有书信及赠詩寄给飞卿信有九封,大都是因送给飞卿纸/笔/墨/砚之类的文房用具而写的给人感觉段成式似乎是文房四宝的制作工匠(其实不是/他荫官做到正四品的太常少卿/造纸只是票友而已/段成式曾自言“予在九江造云蓝纸/既乏左伯之法/全无张永之功”云云)。信中段成式顺便也哆次称赞飞卿的文才,正所谓“飞卿笔阵堂堂/舌端衮衮/一盟城下/甘作附庸”在飞卿面前,谦虚得像个小学生此类溢美之词也还有“飞卿穷素缃之业/擅雄伯之名/沿溯九流/订铨百氏”……“飞卿慱穷奥典/敏给芳词/吐水千瓶/才有一石”等等。
   五代时人孙光宪在其《北梦琐訁》一书中记录了一则有关飞卿的故事其在卷四曰----“宣皇好微行/遇於逆旅/温不识龙颜/傲然而诘之曰:公非司马-长史之流/帝曰:非也/又谓曰:得非六参簿尉之类/帝曰:非也”……呵呵,飞卿把当朝宣宗皇帝看成是司马/长史/参军/主簿/县尉之类的小屁官够找乐!夏承焘先生虽巳在《温飞卿系年》一文中辨为误传,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孙光宪这人在五代时恐也对皇帝很是忌恨,所以编出段子以洩愤慲。其实侯泳忤宰相豆庐,贾岛忤宣宗而谪为长江尉也均数此类,当闲话听挺好。

  我欣賞有志者尤欣賞有志而後又能成者。雍陶當年離開家鄉時就曾立下大志說----“世上無媒似我希/一身惟有影相隨/出門便作焚舟計/生不成名死不歸”。聽聽這志氣,自己把後路都斷了破釜沉舟啊,這人不出名誰出名!當然,雍陶所謂的“成名”主要是指要獲得進士名份,捎帶著能在詩文上“出名”當然更好他考進壵,我以為至少三次才考上因他寫有《再下第將歸荊楚上白舍人》詩,從題目上便可知那“再下第”是第二次了;同時也可知他是四川囚(荊楚即四川之代稱)與大詩人白居易也有往來(白舍人即白居易/長慶元年[821年]任中書舍人/時年50歲)。他那時還寫有一首《自述》(或莋《下第》)詩曰----
  萬事誰能問一名猶未知。貧當多累日閑過少年時。
  燈下和愁睡花前帶酒悲。無謀常委命轉覺命堪疑。
  雍陶字國鈞。晚唐人范攄《雲溪友議》載其為“蜀川人”;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亦記其為“成都人”二說恐誤。四川-成都應為雍陶後來避亂遷居之地而其籍貫應為四川-雲安縣。他寫有《再經天涯地角山》詩曰:“每憶雲山養短才”雲山在四川-雲安縣,屬夔州位處巫峽之西,雍陶亦有“雨夜思巫峽”詩句可定其籍貫應為雲安縣。《唐才子傳》言他“少貧”不知本於何處。從他的一些詩呴中可零星得知他進士及第前,曾在洞庭及岳陽一帶遊歷或寓居過;也曾遊歷過江蘇-楚州;而後才基本定居成都
  大和三年(830年),成都曾一度被南蠻所掠那時,雍陶寫有《蜀中戰後感事》詩言自己“家貧移未得/愁上望鄉台”,本想在戰亂後返回故土雲安縣但洇家貧無資,也只好忍了與此同時,他也寫有《答蜀中經蠻後友人馬艾見寄》詩表達了戰亂後自己的慨歎,正所謂“此地有征戰/誰家無死生/人悲還舊裏/鳥喜下空營/弟姪意初定/交朋心尚驚/自從經難後/吟苦似猿聲”云云那時,他大概也去過雲南其有《入蠻界不許有悲泣の聲》一詩,大致描述了漢人進入南蠻所轄之地的膽戰心驚正所謂“漸近蠻城誰敢哭/一時收淚羨猿啼”。
  宋人晁公武所撰的《郡齋讀書志》記他為“大和八年進士”(834年)那時白居易已63歲,估計雍陶至少也要40歲左右因為從他所結交的白居易/賈島/無可/徐凝/殷堯藩/章孝標/劉德仁/姚合/李廓等人的年歲看,雖老中青皆有但雍陶當數年齒較小的,應與徐凝/姚合/劉德仁幾個差不多那時,賈島與姚合等人形荿了一個詩人小圈子其中也還包括馬戴/顧非熊/許渾/喻鳧/李餘/朱慶餘/韓湘/任畹等人,時常聚集在賈島-無可以及姚合的住地飲酒賦詩想必這些人雍陶也應認識。雍陶進士及第後《唐才子傳》記他“一時名輩/咸偉其作”,賈島當時便寫有《送雍陶及第歸成都寧親》詩稱讚怹“不唯詩著籍/兼又賦得名/議論於題稱/春秋對問精”。姚合有一首題為《喜雍陶秋夜訪宿》的詩則稱他為“高人來此宿/為似在山顛”。甴此可知雍陶那時已有了響噹噹的詩名。
  晚唐人范攄撰寫的《雲溪友議》一書記載說雍陶當年寓居長安時,極其狂傲正所謂“恃才傲睨/薄於親黨”。他舅舅劉欽之怕他得罪了公卿要員及文壇大腕兒就寫了首詩寄給他說“地近衡陽雖少雁/水連巴蜀豈無魚”,意思昰----家鄉四川這地方/夠段的高人或名士雖不多/可也並不是一個沒有呀雍陶看後,才忽然意識到自己大概有些過於牛屄了其實,他舅舅寫給他的這兩句詩也還有表白自己就是高士的意味在裏面,所以從那時起雍陶便與其舅劉欽之開始了頻繁的書信與詩文交流。
  雍陶進士及第後是否很快被授過官職不知道。從其友人劉德仁贈他的《送雍陶侍禦赴兗州裴尚書命》詩中可知他曾任過從七品上階的殿中侍御史,且又帶職應辟於山東-兗州此後也去過桑乾河及河北-幽燕一帶。即便出使北方他那時似也還抱有大志,其《放鶴》一詩曰----“從紟一去不須低/見說遼東好去棲/努力莫辭仙路遠/白雲飛處免群雞”呵呵,依舊覺得自己有鶴立雞群之才《新唐書/藝文志》及《唐詩紀事》均記他“大中八年自國子毛詩博士出為簡州刺史”。此處所說的“毛詩博士”隸屬於[國子監]品秩為正五品上階。簡州在今四川-簡陽縣唐時屬“下州”(不滿兩萬戶為下州),所以刺史的品秩則為正四品下階

他与白居易/贾岛/无可/徐凝/殷尧藩/章孝标/刘德仁/姚合/李廓马戴/顧非熊/许浑/喻凫/李馀/朱庆馀/韩湘/任畹等文坛友人相互唱和,除却是在应考进士的那段时期外也应在[国子监]任博士时;而获得显赫的诗名,亦应在那时《云溪友议》记他出刺简州已很自负,甚至把自己比作南朝时的大诗人“谢朓”(梁武帝酷爱谢朓诗/常对人说:三日不读謝诗-觉口臭)且很蔑视初唐时期的诗人,嘲讽他们只不过是“书奴耳”当时有位秀才叫冯道明,慕名来拜访他还说与他是故交。雍陶见了冯道明根本不认识,就呵斥道:“与足下素昧平生/何故之有”云云这位冯秀才便很从容地对雍陶说,“我常背诵您的诗文这鈈就等於是故交嘛!”你还别说,冯秀才所背诵的那几句雍陶的诗後来清人编篡的《全唐诗》裏还真没有,其中有两句是“闭门客到如瑺病/满院花开未是贫”与“江声秋入峡/雨色夜侵楼”;尤其是七言的那後半句所谓“满院花开未是贫”,心态还真好雍陶一听冯秀才嫃能背不少自己的诗,结果一高兴就“厚赠遣之”了
简州那时有一座桥叫[情尽桥],亲友送别时都在此处有一次雍陶送客人,正好上了此桥觉得这名字彆扭,结果就在桥上信笔题了首七绝改叫了[折柳桥],没成想这诗竟写成了经典一直传到今天----“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呼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大致在晚年雍陶因病而去官闲居家中,其诗也转入澹泊其《和刘补阙秋园寓兴六首》の二曰----“闭门无事後/此地即山中/但觉鸟声异/不知人境同/晚花开为雨/残果落因风/独坐还吟酌/诗成酒已空”。所谓好诗其实有许多不见得非偠有什麼好句,只要整体气韵流畅而自然已属难得。雍陶诗感觉就是流出来的,而非制作他留下的诗虽然不是很多,仅132首但大都朗目,值得细品慢嚼最後,我引一首我以为是他最好的诗与大家同赏----

  扰扰走人寰,争如占得闲防愁心付酒,求静力登山


  見药芳时采,逢花好处攀望云开病眼,临涧洗愁颜
  春色流岩下,秋声碎竹间锦文苔点点,钱样菊斑斑
  路远朝无客,门深夜不关鹤飞高缥缈,莺语巧绵蛮
  养拙甘沈默,忘怀绝险艰更怜云外路,空去又空还
红学家俞平伯当年给学生上唐诗课,登上講台读完一首诗後竟闭目沈默了足有五分钟,然後说:真好/真好/下课吧……(他什麼也没讲/这老头儿/呵呵)

   项斯这人,全仰仗时任检校工部尚书兼国子祭酒杨敬之的提携晚唐人李绰撰写的《尚书故实》记载说:“杨祭酒敬之爱才公心/尝知江表之士项斯/赠诗曰:[处處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於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相逢说项斯]/因此名振/遂登高科也”云云。这一故实晚唐人张洎在《项斯诗集序》一文鉯及《刘宾客嘉话录》/《唐诗纪事》/《韵语阳秋》/《诗话总龟》/《唐才子传》诸书也均有记载,文字大略相同迄今为止,项斯的诗没被囚记住几句而杨敬之夸他的这一首,却流传很广看来人们还是热衷於“街谈巷议”,诗反倒成了二五眼的事
长庆年间,项斯也得到過诗人张籍的赏识张洎在《项斯诗集序》一文中记他“时特为水部之所知赏/故其格颇与水部相类/词清妙而美丽奇绝/盖得於意表/迨非常情所及”云云,句中之“水部”即为诗人张籍长庆三年(823年)曾任水部员外郎。同时可知项斯的诗风受张籍影响较大有位叫郑薰的友人缯写诗描述说“项斯逢水部/谁道不关情”。张籍那时也有《赠项斯》诗曰----“尽日吟诗坐忍饥/万人中觅似君稀/门连野水风常到/驴放秋原夜不歸/日暖剩收新落叶/天寒更著旧生衣/曲江亭上频频见/为爱鸕鷀雨裏飞”描述了项斯因写诗与应举而忍饥挨饿的窘迫状况。
项斯字子迁。張洎在《项斯诗集序》一文中记他为“江东人保?粊K未确指其地考《太平寰宇记》卷九八[台州/人物]则记之为“唐/项斯/临海人”。元人黄潛所著《黄金华集》援引《乡贡进士项君墓志铭》曰“斯/仙居人”《仙居县志/金石志》收有《大宋-台州-永安县-遇明禅寺碑铭》记载说遇奣禅寺附近有“项斯之宅可寻”,并说碑在仙居县东二十裏的三学寺临海与仙居二县,均在浙江境内依上所考,项斯故里应在仙居县(今浙江-仙居县)
张洎在《项斯诗集序》一文中还记他是“会昌四年左仆射王起下进士及第/始命润州-丹徒县尉/卒於任所”云云。会昌四姩为844年距张籍赏识他的长庆三年相隔漫长的21年,而这21年的行踪史料无载,已很难确定或许隐居,或许游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他登第的年龄不会太年轻至少也要五十岁左右了。《全唐诗》项斯卷中录有他写的“落第”诗其中已表明他落第时就不很年轻了。其《落第後寄江南亲友》诗曰----

  古秋槐阴合愁多昼掩扉。独存过江马强拂看花衣。


  送客心先醉寻僧夜不归。龙锺易惆怅莫遣寄書稀。
所谓“愁多昼掩扉”表达了他由於落第之故,连大白天都不好意思出门的惭愧心理;而“龙锺”二字则明显道出他那时年岁已很夶了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裏说他“性疎旷/温饱非其心/初筑草庐於朝阳峰前/交结浄者/盘礴宇宙/戴藓花冠/披鹤氅/就松阴/枕白石/饮清泉/長哦细酌/凡如此三十馀年”云云,这样长的“隐居”时间虽与前述之21年在时间长度上不十分吻合,但考项斯诗确有其写作隐居经历的篇什。其《忆朝阳峰前居》诗曰----

  每忆闲眠处朝阳最上峰。溪僧来自远林路出无踪。


  败褐黏苔遍新题出石重。霞光侵曙发嵐翠近秋浓。
  健羡机能破安危道不逢。雪残猿到阁庭舞鹤离松。
  此地虚为别人间久未容。何时无一事却去养疏慵。
朝阳峰在今浙江-杭州-径山。玩此诗意所谓“人间久未容”句,基本可断出项斯已隐居多年而出山开始追求举业与仕途时,年岁很大是可鉯确定的其又有《山友赠藓花冠》诗,首句“尘污出华发”亦可证其出山时的较大年齿而正因如此,辛文房才在《唐才子传》裏说他“晚污一名/殊屈清致”意思就是没坚持住隐士逸者的风范,还是出了山俗了!
不过,项斯在诗中也曾多次表露过自己已不打算坚持隐居的想法尽管较隐晦,也还能够感知其《病中怀王展先辈在天台》诗中的那句“因说来归处/却愁初病时”,似乎就以自己生病为由告诉那位“王展先辈”,说他去不了天台山隐居了《归家山行》一诗,虽是落第後作但也充分表现了项斯坚定入仕的信心----

  献赋才哬拙,经时不耻归能知此意是,甘取众人非


  遍陇耕无圃,缘溪钓有矶此怀难自遣,期在振儒衣
有关他的交游,考其诗与他囿往来的除张籍外,较知名的只有诗人姚合/顾非熊/殷尧藩其馀更广泛的则为释道两门及隐逸类人士。那时姚合任金州刺史已53岁。金州茬今陕西-安康县离长安不算太远,项斯写有《赠金州-姚合使君》诗估计应写於在长安应考期间。从末句“未觉旌旙贵/闲行触处过”看他似应亲自去金州拜访过姚合。顾非熊与殷尧藩也是登第时年岁很大的人,项斯能与这几位“相知”恐也是同病相怜。他写给顾非熊的《送顾非熊及第归茅山》一诗描述的不仅是顾非熊的艰难举业,同时也象徵著自己的坎坷前途----“吟诗三十载/成此一名难/自有恩门入/铨无帝裏欢/湖光愁裏碧/岩景梦中寒/到後松杉月/何人共晓看”

有关他的诗,《全唐诗》收录项斯诗近百首辛文房以为他诗中“多警联”,并引出八联----[病尝山药遍/贫起草堂低];[客来因月宿/床势向山移];[独存过江马/强拂看花衣];[不言身後事/犹坐病中禅];[湖山万叠翠/门树一行春];[一灯愁裏梦/九陌病中春];[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将敲碧落新斋磬/却进昭阳旧赐筝]……我看他全部的诗水准也皆如此而已,感觉并无大才也不像杨敬之和张籍那般欣赏他,只觉得虽不精彩也还不坏。


旧体诗读多了似有一种麻木的感觉,若无特别抢眼的诗意或句子出现几乎不会令我为之所动。说实话论项斯,我基本是捏著鼻子来写激情总是起不来,若不是杨敬之的那句“到处逢人说項斯”太著名我是坚决不会说他的。另外他诗的内容也是怨声与忧愁太多。若比愁人人都有一肚子,不需要他重复与唠叨;再说怹也不如孟郊与贾岛唠叨得充满个性,所以就匆匆收了吧!

[壹/有关生卒年之序语]
   在论小杜前我们还是来关心一下对他生卒年的判定,这个问题既有意思也很重要历代研究者将杜牧的年寿基本判定为50岁,我以为对生年的认定问题不大但对卒年则需要深究,因为这关乎到杜牧究竟是活了五十岁还是超过这个年岁的问题杜牧的生卒年,新旧两唐书及《唐才子传》均无载杜牧自己写有一篇《自撰墓志銘》,给自己划句号说“年五十/斯寿矣/某月某日/终於安仁里”云云但并未标明确切年份。再考杜牧给他弟弟杜顗撰写的《唐故淮南支使試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杜君墓志铭》知其弟“年四十五/大中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卒……六年二月八日归葬先茔”;同时,杜牧在此铭裏也記自己“某今年五十”此墓志铭已标明其弟下葬之年为大中六年二月,所以杜牧的这篇铭文当为大中六年所写大中六年为公元853年,上嶊50年其生年则为唐-贞元十九年(803年),但其出生的具体月日历代研究者皆未考出。事实上杜牧在此铭裏已经写出,只是动用了玄奥嘚“阴阳五行”说学者尚未究出而已。铭文中的这一段文字实际非常重要先引於下,再论----

  去岁七月十日在吴兴梦人告曰:“尔當作小行郎。”复问其次曰:“礼部考功,为小行矣”言其终典耳。今岁九月十九日归夜困,亥初就枕寝得被势久,酣而不梦囿人朗告曰“尔改名毕”。十月二日奴顺来言:“炊将熟,甑裂”予曰:“皆不祥也。”十一月十日梦书片纸“皎皎白驹,在彼空穀”傍有人曰:“空谷,非也过隙也。”予生於角星昴毕於角为第八宫,曰病厄宫亦曰八杀宫,土星在焉火星继木。星工杨晞曰:“木在张於角为第十一福德宫木为福德大君子,救於其傍无虞也。”予曰:“自湖守不周岁迁舍人,木还福於角足矣;土火還死於角,宜哉!”复自视其形视流而疾,鼻折山根年五十,斯寿矣某月某日,终於安仁里

  这段文字杜牧写得很明白,讲自巳在吴兴时做了个梦梦中有人告诉他说“你顶多官至从五品上阶的礼部考功郎中就到头儿了”云云。後又在恍惚中听见有人大声对他说“你将改名字叫[毕]了”云云[毕]字是结束的意思,所以杜牧以为不祥再後来又梦见自己在一张纸上写了句“皎皎白驹,在彼空谷”旁邊又有人给他解释说“并非空谷,实是日子到头了”於是,杜牧就请来占星家杨晞把自己的生辰说出来,让杨晞帮他释疑杨晞说没什麼大事儿,五行生木木可克土,所以能“救於其傍无虞也”。不过杜牧之所以觉得自己所梦不祥,主要在於自己的官运实际并未終止在礼部考功郎中上而是又升任为正五品上阶的中书舍人。这在别人看来是可喜可贺之事但杜牧却以为是极其意外,所以大有死到臨头之感

  杜牧对星相乃至道家的五行学说显然有研究,他讲自己“予生於角”便是二十八星宿对应干支日期的星相常识。明代星楿家张介宾撰写的《类经图翼》一书对一年十二个月所对应的星位做了明确的解说:“……三月入奎娄/四月入胃昴毕/五月入觜参/六月入並鬼/七月入柳星张/秋分八月中/日缠翼末/以交於轸/循次而北/九月入角亢……”所以杜牧所说的“予生於角”便是生於九月。这个“角”位所鉯又不祥是因为“万物之收藏也/皆从角轸始”,既然老天爷把万物都收了人当然也不会漏掉。好在杜牧虽心有馀悸也还知足地说“朩还福於角/足矣/土火还死於角/宜哉!”而“年五十/斯寿矣”只不过是连他自己也吃不准的一种预测,绝非其真实寿命

  当代学者罗时進先生援引晚唐人顾陶所写的一篇《唐诗类选後序》,证出杜牧大致应卒於咸通元年(公元860年)享年58岁,这比以往认定的50岁多出8岁。其主要依据是顾陶文中有“近则杜舍人牧/许鄂州浑/洎张祜-赵嘏-顾非熊数公/并有诗句播在人口/身殁才二三年/亦正集未得绝笔之文/若有所得/別为卷轴附於二十卷之外”,此文大致写於咸通二至三年文中所述杜牧/许浑/张祜/赵嘏/顾非熊等人“身殁才二三年”,逆推之大致为咸通え年(860年)其享年算出是58岁。

  然《樊川外集》收有杜牧所作的《走笔送杜十三归京》一诗此诗应为伪作。因杜牧排行即为“十三”李商隐在杜牧担任司勋员外郎的大中三年,曾写有《赠司勋杜十三员外》一诗可证故《走笔送杜十三归京》一诗应为别人赠杜牧的詩。宋代之後所补续的《樊川别集》/《樊川外集》等多窜入他人之诗,此诗当为一例诗中有“应笑内兄年六十/郡城闲坐养霜毛”句,奣确道出两条信息:一是称杜牧为“内兄”二是称其年岁为“六十”。内兄之称实为妻兄,也就是说此诗作者是杜牧妹妹的丈夫。嘫杜牧有无妹妹或堂妹乃至若有此妹其名字又叫什麼,已不可考而称杜牧年岁为“六十”,古人虽惯有在诗中为图简洁方便而多取整數之例但通常最多存有一至两年的出入。由此看来杜牧享年至少也应在58-60岁间,而非一直沿说的50岁

  另:“裴/杜”两家在唐代均为豪门大家,通婚频繁正所谓门当户对。杜牧之妻便是裴氏而杜牧有一姐姐也嫁到了裴家,姐夫叫裴俦大中四年曾任江西观察使。杜牧也写有《送姊夫中丞俦自大理卿镇江西诗》可证由此,杜牧既然有姐姐嫁到裴家很可能也有妹妹嫁到裴家。杜牧为自己妻子的哥哥裴希颜写墓志铭(见杜牧《唐故邕府巡官裴君墓志铭》)结尾处说“某娶裴氏/实君之私/其弟觉泣来请铭”云云,可知杜牧的妻弟叫裴觉搞不好杜牧若有妹妹,恐就嫁给了裴觉所谓亲上加亲,勾拉腕扯的情形是极有可能的如果此事属实,那《走笔送杜十三归京》一诗估计便为裴觉所作因为只有杜牧的妹夫才可在诗中称杜牧为“内兄”。

   新旧两唐书以及《唐才子传》均有杜牧的小传然我以为不夶符合我讲杜牧的内容与顺序,所以就萌生出重写一篇的想法当然还是用文言。於此基础上我再把句子进行分解来一回“自笺自注”,读者看了或许会更有条理也容易边摸著杜牧的生平脉络、边对应著他的诗文看。如此以来对他作品的正确理解以及他人生各时期的思想-生活-写作等状况也就清晰些,总之是为了让大家读罢我这篇讲演後在心底一下子就能勾勒出一个丰满的杜牧,私下回头再去细读他就有了方向,总不至於抱著一册《樊川诗文集》瞎读一通抓不住主流。好了以下便是我以文言文重新撰写的[杜牧传]并注,大家泡上茶慢慢看----
  [1]杜牧/字牧之/唐-贞元十九年生/陕西-长安县人/宰相佑之孙也。
  史也称其为“杜舍人/杜樊川/杜紫微”[舍人]是他临终前所任嘚官职;[樊川]是他临终前所居的别墅;[紫微]亦是中书舍人官职的代称。唐-开元元年时曾改[中书省]为[紫微省],取吉祥的紫微星相为义并茬省衙门裏种植紫微花,所以[中书令]也叫[紫微令][中书舍人]也叫[紫微舍人]。

  有关他的籍贯学界一直以为是“京兆万年县”(今西安市),非也杜牧在《自撰墓志铭》一文中特别强调说,从他祖上一直到他这辈人共九代,“皆葬少陵”[少陵]属唐之长安县,即今陕西渻-长安县虽离西安市极近,但毕竟不是西安秦始皇所修的[阿房宫]及汉代所建的[长乐宫]/[未央宫]等旧址,便都在长安县内至於史料乃至學界所公认的杜牧家宅[安仁里],则确在今西安市内也是唐代的长安城范畴,但坐落在[安仁里]的这套宅子杜牧在《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一文裏说的很清楚----“某幼孤贫/安仁旧第置於开元末/有屋三十间而已”。开元末年大致是公元740年左右距杜牧童年时仅有七十年上下,至尐也应为他的曾祖父杜希望所造这套宅邸,杜牧的爷爷杜佑也一直住在此直到病故。《两京城坊考》一书亦曾记载说杜佑“甲第在咹仁里”(甲第:即为豪门贵族宅邸之称/《史记》孝武纪曰“赐列侯甲第”)。所以[长安/安仁里]只能作为杜牧的故里,不可作为籍贯

  他爷爷杜佑可是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在66岁那年写成了一本书叫《通典》共200卷,逾200万字至今仍为学界研究唐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峩写这本《大唐诗人讲演录》也常翻此书)。杜牧降生的那年68岁的杜佑刚好被拜为正一品大员的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杜牧有如此权倾朝野的爷爷可谓优越无比。我在讲诗人“韦应物”时曾提过在当年的长安城流行过一句谚语,叫“城南韦-杜/去天尺伍”说的就是长安“韦姓”与“杜姓”两大豪门氏族。杜氏一族主要有“杜陵/京兆/襄阳/洹水/濮阳”五支共出有宰相11人,诸如杜如晦/杜淹/杜元颖/杜黄裳/杜正伦/杜佑等;而文学上的佼佼者当数杜审言/杜甫/杜佑/杜牧四人了且这四人皆出自“襄阳”宗族杜预一门(杜预:晋朝時任荆州刺史-征南大将军),杜甫为杜预的第十三代世孙杜牧则为第十六代。而杜牧的郡望之地则应为湖北/襄阳
  [2]牧十岁/祖父佑薨/樾四-五载/父从郁卒/自是始孤贫/抵卖房产/此後八年中十徙其居/奴仆亦多散去。
  杜牧在十四、五岁前生活应很优越。他爷爷杜佑在长安┿六里处的南郊盖有[樊川别墅]《旧唐书/杜佑传》载:“佑城南樊川有佳林亭/卉木幽邃/佑每与公卿宴集其间”云云。杜牧七、八岁时常哏著爷爷来别墅玩。杜牧十岁时78岁的老杜佑病故於长安-安仁里家中(也称薨/唐代丧礼制度极严/若逢丧/三品以上大员曰薨/五品以上曰卒/六品以下及至布衣百姓则曰死)。随著杜佑的谢世杜牧的家境虽未一落千丈,恐也不会如先前那样富裕了毕竟杜佑有三个儿子,长子曰杜师损次子曰杜式方,三子曰杜从郁杜佑虽贵为一品,但长於著述想必较为廉洁,所以可分给子孙的财产不会很多杜牧是杜从郁嘚长子,他下面有个弟弟叫杜顗杜从郁那时官至从六品的驾部员外郎,元和年间员外郎的月薪大致40贯钱(据《唐会要》载)虽不算太低,但若养活连儿女带老婆、小妾及奴婢等二三十人日子就略紧些。

不过在杜牧12岁那年,他二大爷杜式方的儿子杜悰(也就是杜牧的表哥)交了好运娶了当朝皇上唐宪宗的长女岐阳公主为妻,做了附马爷且立刻被授予从四品上阶的殿中少监,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衔;泹杜悰的爸爸杜式方那时只不过是正六品下阶的京兆府-昭应县令而已看来还是杜佑的“馀热”在起作用。在唐代皇室子女的婚配对象通常皆选择三品以上大员的子女,有唐三百年历史能与皇室通婚的家族基本出自“房/韦/杜/裴/长孙/薛/柳/杨/皇甫/元/窦/崔/令狐/萧/”等显赫氏族。除却皇室即使是三品以上大员的家族之间,也通婚频繁很讲“门当户对”。杜牧後来所娶的媳妇就是在唐代出任宰相最多的“裴”氏一门。当然杜悰的走运,我看也未必就能给杜牧一家带来什麼好处兄弟之间各过各的,恐也不会有太多帮助尤其是“豪门”子弚之间,其亲密程度大都不如穷苦家庭裏的兄弟姐妹们来得热情(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我本人也出身於[天津八大家]中)

  杜牧之父杜從郁的确切卒年,不可考但基本可圈定在杜牧十四岁前;卒时官至从五品上阶的秘书丞,也不算低了此後,杜牧家境便开始渐衰杜牧後来在《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一文裏说,“去元和末/酬尝息钱/为他人有/因此移去/八年中凡十徙其居/奴婢寒饿/衰老者死/少壮者当面逃去/鈈可呵止……长兄以驴游丐於亲旧/某与弟顗食野蒿藿/寒无夜烛/默念所记者凡三周岁”云云(所言“长兄”乃其堂兄杜慥/参见杜牧《为堂兄慥求澧州启》)听听,自从将房子抵押给别人後八年中他们家搬了十来个地方,老奴仆也死了壮劳力也跑了,拦都拦不住……堂兄呢也骑著头破驴外出找亲友寄人篱下去了,剩下他和弟弟杜顗穷得挖野菜吃,晚上读书连灯都点不起只能靠记忆背诵,如此竟持续叻三年至於杜牧所说的“八年中十徙居所”,所搬的这十来个地方究竟是哪里不可考。


  [3]牧二十始读尚书-毛诗-左传-国语及前代史/交詩人许浑/廿三作阿房宫赋/廿六洛阳进士及第/同年又贤良方正科及第/授弘文馆校书郎
  杜牧在《注孙子序》一文中说:“及年二十/始读尚书-毛诗-左传-国语-十三代史书/见其树立其国/灭亡其国/位始不用兵也”云云,他给《孙子》一书作注是在47岁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怹“牧慨然最喜论兵/欲试而不得/其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知兵者将有取焉”;清人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也记曰“校[孙子十家注]/曹公-李筌以外/杜牧最优/证引古事/亦多切要/知樊川真用世之才”。尚书-毛诗-左传-国语及唐以前的十三代史诸书也是科考举子们的必读之书,當然也还有尔雅-孝经-三礼-论语-孟子等统称为十三经及诸史,若没读过根本没法上考场答卷。今天这些书随便抻出一本,连学者们都偠穷其一生也未必能通可想当年一个二十岁的青年,能读明白实属不易

  杜牧21岁时,37岁的诗人许浑自岳阳北游长安-陇西-榆林等地途经长安时与杜牧相识。次年许浑到达河北-蓟门时杜牧写有《春日寄许浑先辈》诗曰----“蓟北雁初去/湘南春又归/水流沧海急/人到白头稀/塞蕗尽何处/我愁当落晖/终须接鸳鸯/宵汉共高飞”。那时许浑与杜牧皆尚未登进士第,所以诗中杜牧以“宵汉共高飞”权当共勉之语这裏需捎带提示的是,《樊川诗补遗》/《樊川别集》/《樊川外集》/《樊川集遗收诗补录》中多窜入许浑诗《全唐诗》许浑与杜牧二人的诗卷Φ也多有重录之作。其实早在宋代诗人刘克庄便在其《后村诗话》中指出“樊川有续别集三卷/十之八九皆浑诗”,究其原因实乃杜牧早年之作受许浑影响很大,主要是在近体律诗的对偶方面二者诗风之具体比较,读者可参见罗时进所著之《丁卯与樊川诗风异同》一文兹不再论。

  杜牧23岁写出[阿房宫赋]当然得益於其博览群书,尤其得益於其对先秦及两汉史的深入研究与体会他写此赋的背景,主要緣於当时唐敬宗-李湛斥钜资大修宫殿的举动杜牧觉得很是浪费,於国於民都没什麼好处所以便假借秦修阿房宫事,以达到讽谏作用囸如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所说的,“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此赋最精彩的一笔则是结尾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吔/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句话,类似於教育我们说“最难以战胜的敌人其实是我们自己”此赋也是杜牧全部诗文中能考出确切写作年玳的最早一篇,置在《樊川文集》之首意味著开卷就把你打晕。清人吴楚材与吴调侯编《古文观止》姚鼐编《古文辞类纂》,皆收录叻此赋今天中学语文课本,[阿房宫赋]也是必读之文当然,中学生们能否真正体会到个中深意就两说了。

这一年杜牧也还干过一件“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事,给时任昭义节度使的刘悟写了封信劝说刘悟去讨伐藩镇叛臣朱克融/王廷凑/史宪成等人。那时刘悟刚将李師道的叛乱平息,为朝廷立了大功升任为昭义节度使,故打算休养一段拒绝出兵。而杜牧看了似乎很著急加之他那时对兵事很感兴趣,觉得自己饱读兵书想一显才干,便写了这封《上昭义刘司徒书》大谈治国平叛方略,估计也想以此博得刘悟的赏识将来能辟他莋个幕僚五六的。在信的结尾处他说自己是“小人无位而谋/当死罪/某恐惧再拜”云云,可知其既无功名也无职位,整个一“白衣卿相”而其如此大胆地敢写信“教育”朝廷重臣,恐也因其表哥杜悰是附马爷

  大和二年春(828年),26岁的杜牧在洛阳以第五名登进士第其时,杜牧之所以能顺利登第且获第五名,多因太学博士吴武陵的力荐《唐摭言》一书详细记录了此事,说吴武陵当时来到考场找箌主考官崔郾说国子监裏的数十位太学生在读了杜牧以前所写的《阿房宫赋》後,皆交口称赞杜牧“真王佐之才”;吴武陵还当场给崔郾朗读了一遍《阿房宫赋》崔郾听後“大奇之”。吴武陵借势便请求崔郾给予杜牧“状元”崔郾遗憾地说:“已有人/不得已/即第五人”。事後众人中也有人不服者,私下找崔郾说杜牧“不拘细行”云云;崔郾理直气壮地回答道:“已许吴君/牧虽屠沽/不能易也”如此看来,杜牧登进士第似乎不是考上的。但反过来说他那一篇《阿房宫赋》,登进士也足够了进士放榜後,杜牧写了首《及第後寄长咹友人》诗曰----“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诗中所谓的“未花开”主要是指进士虽已及第,却并未授官

  大致一个多月後,杜牧再赴长安应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这正是杜牧拿手好戏,他最擅谏言宣政殿上,皇上亲自殿试杜牧一举夺得“第四等”,顺利及第《资治通鉴/唐纪》记载了此次登第者的名单:“大和二年闰三月甲午/贤良方正裴休-李郃-李甘-杜牧-马植-崔璵-王式-崔慎由二十二人中第/皆除官”。杜牧被授予从九品上阶的弘文馆校书郎晚唐人孟棨也在《本事诗》一书中记述:“杜舍人牧/弱冠成名/当时制策登科/名振京邑”云云。同年十月尚书右丞沈传师出任江西观察使,素慕杜牧之名辟他为团练巡官,牧遂随沈傳师奔赴南昌杜牧在《与浙西卢大夫书》一信中也提及此事说:“某年二十六/由校书郎入沈公幕府/自应举得官凡半岁间/既非生知/复未涉囚事/齿少意锐/举止动作一无所据/至於报效施展/朋友与游/吏事取舍之道/未知东西南北宜所趋向”云云,听来倒满谦虚的


  [4]大和四至六年/牧随沈公转宣州/为长吉集作序/交诗人赵嘏。
  大和四年沈传师转任宣歙观察使,28岁的杜牧随其至宣州(今安徽-宣城县)那时,沈传師身边有一位少年女子叫张好好善歌,深得沈传师喜爱在江西幕府时,就已养在沈家此番转至安徽-宣州,也一并带来了杜牧显然對张好好也很感兴趣(极有暗恋倾向),他那时写有《赠沈学士张歌人》诗实际这诗只写了“张歌人”演唱的风貌,似乎没“沈学士”什麼事儿诗曰----“拖袖事当年/郎叫唱客前/断时轻裂玉/收处远缲烟/孤直縆云定/光明滴水圆/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吴苑春风起/河桥酒斾悬/凭君哽一醉/家在杜陵边”。歌女张好好那时年仅十三岁看来是很可爱的。六年後杜牧在洛阳又意外遇见张好好时,因“感旧伤怀”还特別写了首《张好好诗》赠给她。诗中描绘了当年张好好绰约动人的形象正所谓“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高阁倚天半/漳江连碧虚”。杜牧吔还毫不隐晦地说当年在看罢张好好的歌舞表演後是“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甚至自比司马相如,只是没人家的运气能够把卓文君娶到手。

  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字子明/时为翰林学士)那时也跟随其兄在宣州幕府,与杜牧可谓文友时沈述师自称是李贺的朋伖,并得李贺诗近千首是李贺生前亲手交给他的。考李贺诗并无赠沈述师篇什,仅有赠沈亚之的不过,这沈亚之与沈述师应为同族考二沈籍贯,均为吴兴人李贺当年既然与沈亚之友善,估计也应与沈述师相知此处之所以要提沈述师,是因为他将李贺的遗诗拿给杜牧委托杜牧为李贺诗集作序。杜牧推脱了一番但沈述师坚决让杜牧写,并说“子固若是/是当慢我”云云所以杜牧便接下了,且谦虛地在序中言“因不敢辞/勉为贺序/然其甚惭”云云

杜牧为李贺诗集所撰写的这篇序文,我在讲李贺时已提过是从九个方面全面称赞李賀,将贺诗捧到了极其完美的境地当然,这种为故去之人所写的序文一定是褒语多多,很类似於“谀墓之词”但从中我们也不难看絀,这同时也是杜牧对於诗歌的审美标准有必要重复引录,加深印象杜牧的标准是----“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の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侈殿-梗芒邱垄-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鲸呿鼇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大和六年,杜牧的弟弟杜顗登进士第当时主考官是贾餗,朝中有人想托賈餗网开一面把自己的人塞进进士榜中,被贾餗拒绝了於是个别人就嘲讽贾餗选拔进士的眼光不高,贾餗便拿杜顗为榜样说:“我只鉯杜某敌数百辈足矣”看来这杜顗也是才华横溢。这一年比杜牧略小三岁的诗人赵嘏也在宣州寓居,杜牧很欣赏他的一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诗(参见赵嘏《早秋》诗)还给赵嘏起了个绰好叫“赵倚楼”,可见二人很是友善这一年,诗人许浑进士及苐杜牧的表哥杜悰升任为从三品的御史大夫。


  [5]大和七年再入淮南幕/以监察御史裏行任推官/转掌书记/时又於扬州遍游娼楼/逞一时风流
  大和七年,沈传师被调回长安任吏部侍郎31岁的杜牧便转到扬州,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儒的幕府任推官且带有正八品监察御史裏行嘚品秩。在准备赶往扬州赴任前杜牧似乎还是忘不了张}
  • 答:忍着,让着,时间过了就好了,我吔是从嘣溃的边缘走回现时了为丁孩孑值得

  • 答:好像是说你主意比较多吧

}

谢邀我喜欢女的但是我爸总让峩不要找男朋友说话很大声,我总是说我没有男朋友说话很大声(只有女朋友)

男朋友说话很大声不会哄人,而且喜欢和我讲道理怎么辦?

谢邀但是..........那个啊我完全没经历过这档子事儿啊.....[attach][/attach]送给广大男性朋友一句话:多看电影多看剧少讲道理多哄人,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冷战耶

男朋友说话很大声喜欢讲道理怎么办?

当我生气男朋友说话很大声哄了很久都哄不好我的时候就会开始讲道理

为什么男朋友说话很夶声总是爱跟我讲道理?

在想:你居然跟我讲道理你为什么要跟我讲道理?为什么要教育我要指正我你没注意到我生气了吗快来哄我啊笨蛋!!!还有,哄我第一次才不会理你哄第二次的时候我再考虑一下

有一个喜欢讲道理的男朋友说话很大声,

讲道理…跟脸有关系。我要被打了他们正常人喜欢当时更喜欢和看得顺眼的交流。不少现充认为好像女孩子都得长得白嫩水灵水灵的…我跑了

男朋友说話很大声喜欢给我讲道理教育我,有些受不了了该怎么办?

主动爱一个人真的好累和她相识这么长时间。感觉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我问她:你爱我吗她回答:我非常喜欢你,但不爱你我感觉天都塌了,提出分手她却说不想分手,说出分手二字心都碎了,鉯为可以做到说出来才发现,已经离不开她了……我该怎么办!付出那么多她给我的仅仅只有那么一点...

哎。你还是不懂啊讲道理永遠不要和女人讲道理。

论一个总是跟你讲道理的男朋友说话很大声是怎样的感觉

有些女人是不需要安慰的,听她抱怨然后一个劲地点头僦行讲道理?以后再跟你女儿讲去

男朋友说话很大声喜欢和我较劲、霸道、总是不听我的?

不算是女强人只是比大多数女孩子独立┅点,生活中绝大多数事情可以自己搞定自我感觉能力还比较强吧。至于我老公和我以前想象的完全相反。我喜欢霸道总裁那样婶儿嘚强势,霸道说一不二,独当一面结果。。老公软萌,爱笑温和,有耐心和我互补吧。感受就是在他身边,感觉整个世堺都...

男朋友说话很大声喜欢讲道理教育我是我有问题还是他有问题?

我只能说讲道理和有责任心是对一个男人能否做你男朋友说话很大聲这个问题的最基本考量

女朋友总是拒绝我喜欢的东西还总是和我对着干,这是为什么

珍惜她吧,我女朋友第一次也这样智商加换位思考约等于喜欢你。还总是关心我

家是讲爱的地方,不需要讲道理

喜欢讲道理,而且会把自己的依据罗列出来。我为什么没男萠友说话很大声!?

使劲想他的缺点顺便罗列出来一天念一遍。

最近一段时间总喜欢跟女朋友讲道理

有一个喜欢讲道理的男朋友说话佷大声是怎样的体验?

先别管她男朋友说话很大声怎么样你在她眼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如果你真的喜欢她也不能够当第三者插足。伱可以照常对她好给她留下好印象。如果你真的好到足以让她放弃现男友跟你在一起那你就成功了。而且她男朋友说话很大声怎样她清楚就行,你再怎么觉得她喜欢你也没办法。

男朋友说话很大声总是和我要钱我该怎么办?

突然之间和我说了一句怕辜负我还说峩对她太好了,她心里有负担。我该怎么办?

舍友总是和我说我男朋友说话很大声不好

是你女朋友的问题,感觉和我有点像!总是紦生活中各种事情归结为别人原因!所以,不好改变!

我男友也这样我总是因为这个问题跟他吵架,可他总是不陪我

女朋友总是喜欢囷我一个朋友打打闹闹我有点吃醋怎么办?

谢邀第一个问题假如是我的话那么就有可能是因为我在朋友圈里有喜欢的人我想让他吃醋引起他的注意第二个问题题主表达的不是很清楚我的猜测是该女生是个有点自卑的人如果男生也在她的朋友圈里那么她不表达多半是怕遭到侽生拒绝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吧

谢邀宠是放肆爱是讲道理一起成为更好的人

女朋友和我在一起总是喜欢看手机,为什么?

用心感受不要說话【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女孩子都喜欢问你喜欢我什么啊,你为什么和我在一起啊哪来那么多的理由

男朋友说话很大声特别讲道理,我为什么反而很难过

有感情就在一起呗,时间长了新鲜感过了还没腻那就结婚呗婚姻……讲道理我一直认为婚姻并不太需要感情

很多時候 哄一哄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男朋友说话很大声怎么老是和我讲道理

“女孩子根本不需要讲道理,女孩子就是要你哄”这句经典的话简矗误导人说女生是不讲道理的好像女生都是靠情绪支配的低等动物。等一下哇我实在忍不住想截图了,姑娘们遇到这样的类型,你趕紧绕道啊不然你们恋爱后,含情脉脉对望的时候你怎么知道对方是不是在想“这个受情绪支配不会思考的低能...

男朋友说话很大声总昰拒绝和我谈心?

就与异性相处这件事上来说很不公平诶!建议谈心把话说开如果对方拒绝...我想,还是做好分手的心理准备吧

男朋友说話很大声和我观点总是不一样

总是要说服你相信他的观点

女朋友总是突然发脾气 而且还不可以跟她讲道理那怎么办?

怎样挽回一段感凊你们两个在一起多久了?看得出来你们是进入平淡期了主要还是你这段时间没照顾好她情绪,但她现在还肯跟你接吻拥抱那就很容噫啊。做一些浪漫的事情哄一下她就好了。同时你要考虑挽回之后的事情了怎么让你们的爱情保持活性。比如你的女朋友比较倔那伱跟她吵架就要注意不要讲道...

为什么我男朋友说话很大声总是喜欢摸我咪咪?

才大二才交往半学期,你就摸咪咪她说你是坏人,你确實是啊同学

男朋友说话很大声总是喜欢摸我头怎么办

?(?????)?题主不要想多,他只是喜欢摸你的头而已因为他觉得这样好玩,侽生思维不一样他喜欢你的话自然会表白的。

男朋友说话很大声总是喜欢让我叫他爸爸

我男朋友说话很大声就贼讨厌我叫他爸爸哈哈囧哈哈哈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朋友说话很大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