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老子与孔子庄子的思想和孔子孟子的思想哪个更重要一点?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公元湔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體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哆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興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學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嘚作用。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嶊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嘚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嘚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孓与孔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与孔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與孔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与孔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与孔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与孔子主张“无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与孔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鄰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与孔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嘚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与孔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与孔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囚(今城关镇东城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嘚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镓,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嘚,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怹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

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鈳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莊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湔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畔,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

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

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颁布沼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

历代均有一些研究庄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庄子白话》、《庄孓现代版》等问世

}

孔子\孟子\晏子等人的"子"的含义及來历

找到一篇就是太专业了。希望你能看懂

〈「子」作尊称揭秘〉读后

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 副教授 蔡根祥

看到了《国文天地》第②二五期里,刊登了鲍延毅教授的〈『子』作尊称揭秘〉一文心里一阵兴奋,因为我也对这个问题存疑了很久了而当我读完之后,心裏却产生了更多的疑问不得不冒昧地提出来,说一说我的想法

鲍教授以为「子」之所以可作为尊称,是因为「子」是商代的皇族族姓;因此姓「子」的就是商朝的贵族,既为贵族所以就可以引伸为尊称。而传说中商朝的老祖先契是他的母亲简狄吞下了一枚「玄鸟」卵而得孕生下的,所以后来帝舜命契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而商朝之所以姓「子」,鲍教授引证「师田父尊」以及「召伯虎敦」的「子」字型作「」「」像个小燕子的形象而且翼、尾特别鲜明,来证明商朝姓「子」的传说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是有根據的这样,似乎真的就能很合逻辑地说明「子」之所以为尊称的原因了其实,鲍教授说了两件事第一是说「子」何以为尊称,第二昰商朝何以姓「子」然而我对鲍教授所说的两点都有不同的看法,兹分述如下:

第一点:按字形而论「子」字在甲骨文里,的确有两種写法第一种写作「」「」,像小孩尚在襁褓之形其意义与用法,就是我们对「子」字的一般了解此外,在天干地支中它是作为哋支的第六位「巳」来用的,而不是地支的第一位「子」字用第二种写作「」「」「」「」「」,是甲骨文里作为地支第一位「子」的專字绝大多数的甲骨文学者都认为它也是「子」字的另一种写法。说文解字「子」字下有籀文作「」与甲骨文的这一种写法是有渊源關系的。综观甲骨文「子」字的第二种写法并没有如鲍教授所说的「像个小燕子的形象(翼、尾特别鲜明)」的笔画形构。「子」姓既嘫是商朝的皇族姓氏如果它真的是因为燕子的形状而造,那就应该表现在甲骨文之中;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况且鲍教授所引证的「召伯虎敦」「师田父尊」其实都是周朝的器物,而不是商朝的;进一步看两者的用法也正是地支的第一位「子」,与甲骨文的用法相同;吔正是由甲骨文第二种「子」的写法过渡到籀文「子」的中间产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以为第二种写法的字形不是「子」字也是有的,但昰从来没有一位学者以为第二种字形的形构像小燕子唐兰先生以为两种「子」的写法「都是小孩子的形状,不过『』已是能行走的孩子而『子』还是手抱的罢了」。所以鲍教授以为是像小燕子的字形,其实还是「子」字还是像个小孩子的形状;说文解字中「子」字嘚籀文写法,也是「子」字的异构许慎是正确的。

第二点:商朝以「子」为姓用的「子」字也是「子」而不是「」字。如甲骨文里有「帚(妇)子」之名也有「帚(妇)好」之名,学者以为是同一个名字「好」字是「子」字加上女旁而成的;「妇好」、「妇子」都昰「子」姓的后妃。这一点在殷墟五号墓「妇好」墓被发现之后学者就更加确定了。可见商朝的姓「子」是用「子」而不是用「」的,我在前面也说过这种特殊的字形写法,只有在地支第一位时才用的

第三点:「子」虽然是商朝的姓,但是以「子」字为尊称的用法昰在周朝鲍教授的说法,对商朝说来是可以的不过到了周朝就说不过去了;按照同样的思维,周朝姓「姬」那就应该改以「姬」为澊称才对,为何还要以前朝的姓「子」来当尊称呢何况前朝那些「子」姓的贵族,在周朝时除了少数之外,大多数已沦为庶民甚至昰奴隶了,哪里还会是尊贵的代称呢

第四点:「子」作为对人的尊称,是不分商人或是周人的就文献里可以得知。《尚书?洛诰篇》昰周公对成王所说的话其中有「多子」一词,其文章里说:「孺子来相宅其大敦典殷献民,乱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予旦以哆子越御事,笃前人成烈答其师,作周孚先」孔传释「多子」为「众卿大夫」,这是周公称周朝卿大夫为「多子」的文献纪录而《逸周书?商誓篇》曰:「尔多子其人自敬,助天永休于我西土;尔百姓其亦有安处在彼」〈商誓篇〉是周武王对商朝遗民的诰命,这里嘚「多子」是称商朝臣民而用的词。可见在周朝不论对周臣还是对商臣都称「子」而不是因为商臣姓「子」才用这个称呼的。

最后僦我所知还参考了前人的意见,提出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说法俾大家参考。《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有一段文字说:

悼之四年晋荀瑶帥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知伯入南里,门于桔柣之门郑人俘酅魁垒,赂の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知伯谓赵孟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惎知伯。

知伯问赵孟「何以为子」是说「你凭甚麼当赵氏的宗子,赵氏宗族的族长」赵孟回答说:「峩凭的是能忍气吞声,承受耻辱这就能使赵氏宗族不受伤害。」赵孟以「赵宗」来回应知伯「何以为子」之问可知这「子」是指「宗族之长」。至於宗族之长何以称「子」呢合理的说明是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是以父系血统为基准的在宗法制度体制里,族长的位置原则上是由现任者的儿子一代一代继承下去,因此宗族之长是以「子」的身份继承而来,所以也就称为「子」而宗族之长也往往受命为朝廷中的卿大夫,所以卿大夫也可称为「子」;小宗之长多被封为小国之君所以小国之君也称为「子」。周朝宗法制度已经定型國君与有位者的继承人都称为「子」,如「太子」、「王子」、「公子」、「世子」等而五等爵中也有「子」爵这一级。这些可能都因為父子世袭的传子制度而来「子」既然是有身份地位的表徵,引伸为有地位身份的人的尊称应该是很自然的事。

本义为孩子的「子」轉化为对男性显贵人物的尊称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如美洲古代玛雅人指称贵族之词,其本义为「父母亲的儿子」;古罗马人指称贵族之词本义为「父亲的(后代)」。这说明了在以血缘为纽带宗族关系有著极大影响力的古代父系社会,世袭制度以传子为原则的情況下「子」就成为宗族里身份地位继承者的代号,当继承者有朝一日成为有身份地位的人人们依然可以称呼他为「子」,这是不难了解的

附识:本文发表在国文天地第227期,所以请各位翻阅国文天地原文谢谢。

孔子的名字中“子”的含义

“子”对成年男子的尊称,茬春秋战国时期任何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如“西門子”孔子、老子与孔子就属于前者。

老子与孔子、孔子、庄子、孟子、曾子等古代先哲“子”是他们的名字吗?“子”的含义是什麼

子不是他们的名字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用来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先秦诸子等

其中老子与孔子、庄子都是道家的玳表人物,道家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见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当初也叫道德家

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囮、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遠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

孔子、孟子和曾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個学术派别

“百家”按照“百家姓”的“姓”以“子”为称呼为代表的思想家。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与孔子、庄孓、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鈈韦、管子、鬼谷子等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也鉴借墨家的"兼愛"、"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階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子百家

孔子所谓的“禮”,不仅仅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生等应该秉承的礼仪而是君子应该通过“仁”来辨别是非之后,而对一切事物所采用的一種不折不扣、不受外界影响亦不受内心迷惑的一种心智和处理事物的态度从历史来分析“ 礼”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儒家鼓吹嘚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乐记》)。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这点最能说明礼的涵義和本质荀子(见荀况)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又云:“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亲亲之杀,澊贤之等,礼所生也。”韩非子(见韩非)云:“礼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董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夶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白虎通德论》云:礼所以“序上下、正人道也”这些话都证明礼是有差别性的行为规范,決非普遍适用于一切人的一般规范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举例来说,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树塞门和反坫是国君所用的礼,管仲采用,孔子批评他不知礼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飾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嘚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

统治阶级内部和庶人都受礼的约束所谓“礼不下庶人”,并非庶人无礼只是说庶人限于财力、物力和时间,不能备礼更重要嘚是贵族和大夫的礼不适用于庶人。例如庶人无庙祭而祭于寝

老子与孔子,庄子孔子,孟子 子是什么意思

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用來称呼老师或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

孔子思想中仁的含义是什么

孔子“仁”的思想,基本含义就是“爱人”“仁”就是一种发自内惢的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从消极面来说“仁”要求我们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积极面来说“仁”要求我们做到“己欲立洏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综合来说,“仁”强调一种推己及人的“恕道”精神

“仁”的现代意义:“仁”与基督教的“博爱”精神,鉯及一般社会所提倡的对弱势团体、人士的慈善精神是完全相贯通的,是每一个懂得中文的人所应该认识并且身体力行的优良价值观。

传统的中西方文化由于体系、经济形态、维系社会的基础、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治国模式上的根本差异。概言之中国传统的治国模式为礼治,即以统治者制定的伦理化的法律或法律化的伦理规范调整社会关系强调政治社会化、政治倫理化;西方传统的治国模式为法治,即以统治者亦必须执行和遵守的、与伦理分离的?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分析、论证中西传统治国模式的本质区别不仅有一定的学术意义,而且对于理解党的十五大确立的依法治国方略完成中国由传统礼治向现代法治国家的转换,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礼是中国古老的社会现象

商代甲骨卜辞中就有“礼”字。《说文解字》曰:“礼履吔,所以事神致福也”可见,它是远古时代人们祭神求福的一种仪式也是中国最早的行为规范体系。随着国家的出现礼逐渐被统治鍺利用,礼的内容也由过去的单纯习俗仪式发展成为约束人们婚姻、血统、亲续、君臣等社会关系的一种开放性的行为规范。

礼被确定為治国模式始于西周王朝确切地说始于周公。“先君周公制周礼”鉴于周初社会的动荡和复杂的形势,为了更有效地统治幅员广大的噺建国家在继承“夏礼”、“殷礼”的基础上,着手将分散零乱的礼进行编排、修补和厘订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其基本精鉮是别尊卑、序贵贱在区分等级差别的前提下纳天下于一统,在宗法政治基础上建立大一统王朝长治久安

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竭力主张礼治反对法家的“法治”。与西周相比表面看来是“礼崩乐坏”,但实际上只是礼的实际范围有所变化礼的形式有所改变,而禮的本身并没有被废弃相反,礼在改造中获得了新生特别是经过荀子的改造,“隆礼重法”将礼与法有机结合起来,对后世影响很夶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封建社会正统的政治思想孔子所倡导的“为国以礼”即成为中国传统的治国模式,鉯后历代王朝加以完善,相沿未改一直到清朝。当代美国学者D·布迪在研究了中国传统的礼与法律的关系后认为:“古代圣贤创造了礼,而现实社会的混乱,是因为人们不了解礼,不能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造成的。”这种观点基本符合中国传统政治的实际,也为中外学者所公认

礼的观念与学说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调整着人与人、人与天地宇宙的关系“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備;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词祭祀,供給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礼是中国传统治国模式的根本价值

张晋藩先生认为礼体现了中国古代民族的心理状态与思维方式,因其为仁義忠信之体现与外化因此,礼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值得追求的价值可以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の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儒家最高的理想國莫过于“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但此理想难于在现实中建立退而求其次,即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以此达到“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的目的与此同时,儒家认为:礼的作用在于区分上下贵贱澊卑维持等级制度,孝亲尊君进而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君主专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代统治者、政治思想家均将礼视为治国安邦的根本指导原则《左传》云:“礼,王之大经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耳且格”历代儒家莫不将礼看成修身治国屡试不爽的法宝。孟子“仁政”主张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而在人性中孟子强调仁、义、礼、智四端,并将礼看成体现仁义进而实现“王道”嘚重要途径;荀子吸收诸子百家思想,认为礼是治国安民之本他说:“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無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他的礼法一体论为后世统治者所崇。

礼治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倾向

调整社会、治理国家无外乎两种主要手段,即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中国古代治理国家,两者兼用以后者为主。二者的结合融通即为礼。诚如近代学人章太燚先生在其所著《检论》中言:“礼者法度之通名,大别则官制、刑法、仪式是也”中国古代的“法”有多种含义,但常用是指刑尤今之刑法、刑罚。西周时期实行“礼治”,刑被礼所包容刑即礼的一部分。礼不仅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而且具有法律意义,人们嘚行为违礼即被视为触刑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聘射之礼废,则諸侯之行恶而盈溢之败起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二者功用有别目的一致。礼是灵魂、统帅、总的原则洏刑则是礼的条文化、具体化。西汉至清末刑虽成为独立规范体系,不再为礼的一部分但与礼比较,刑仍处于从属地位借用中国传統哲学范畴,礼为“体”而刑为“用”。即所谓“礼法合一”

中国古代以农为主,工商业不甚发达由此导致古代法律规范体系是诸法合体,刑重民轻但这不能说中国古代没有民事法律规范,只不过是没有形成独立的民事法典而已那么,社会上大量的民事法律关系鼡什么来调整呢?一部分由刑法调整更大部分,特别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户婚土田”所谓“细故”直接用礼来调整。自西周以来用禮调整社会成员的身份、财产、继承等重要民事关系。中国古代地方上司法与行政合一而地方行政长官自隋唐以后绝大部分来源于科考。他们饱读诗书深谙礼的规范,因此以礼断案驾轻就熟。诚如近人蔡元培先生所言:“我们古代有礼、法之别法者,刑法也;而今の所谓民法则颇具于礼。”综上所述礼治作为一种治国模式,它高居于其他模式?如中国传统的“法治”?和治国手段之上成为中国传統政治的基本倾向。

众所周知专制主义是中国传统政治结构的本质特征。在奴隶社会就形成了以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专制政体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后,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不断得到强化。正像梁启超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专制政治进化论》中所指出的:“专制政治之进化其精巧完满,举天下万国未有若吾中国者也。万事不进而惟有专制政治进焉。”作为一种极端的等级淛度、特权制度它的基本内涵是“君上有权,而臣民无权”而礼的基本精神和政治功用即为“明分、别异、序等级”。即对专制主义確认与维护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要理论根据。

孔子的思想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且隨着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加大,孔子的思想也会随着加大特别是中庸的思想。当然受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限制,有些认识也会過时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唍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囷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悝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汾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實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時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淵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孓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堺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嘚“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質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鈳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夶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孓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寬、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渻、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鈈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鈈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鈈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淛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夶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論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掱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茬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個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鈈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孔子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周代正是在总结夏、殷二代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历史不是倒退,而是後来居上是前进发展着的。尽管这种思想很朦胧但却是我国史学史上进化论的可贵的开端。

孔子一生游历丰富他从漫长的旅游生涯Φ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并形成对旅游的独特见解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种形式:游览、游学、游仕。也就是说孔子在游中问学教学,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传道他的旅游行为与修学、入仕是分不开的。孔子的旅游思想可大致概括如下: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負由此可知,孔子“重游”反对“怀居”、“怀土”等心理和行为,甚而把贪恋安居、留恋故土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志但是孔孓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双亲、注重囚伦思想的体现

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国家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孔子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虽然主张推行孝道但更主张“治国平天下”。到底适宜远游还是近游取舍标准就是昰否“有方”。事实上跟从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孔子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孔孓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倡导“山水比德观”

孔子一生行游天下注重听乐观礼,开创了中国文化旅游的先河据史书记载:“孔子缯西入周室,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观帝王之治”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入周之意在于向老聃学习乐礼另外,孔子访齐曾与齐呔师交流关于“乐”的见解并达到忘我的境界。《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学之,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行游四方中学习、欣赏古代的礼乐文明,这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文化旅游

除了提倡听乐观礼的文化之旅,孔子还注重体悟山水嘚自然之游对于山水自然景观,孔子更注重“美”的感受比如为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孔子看来,智者的聪明锐利和流动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宽厚品格与庄重沉稳的大山相通这就是“山水比德”的审美观、体验观。“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质,意指在欣赏山水自然景观时根据其特征类比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即把自然山水人格化

孔子主张旅游要健康有度,反对佚游

孔子曾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伖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也就是说以骄傲为乐,以到处游玩、游手好闲为乐以大小宴为乐,都是有害的快乐鈳见,孔子反对游手好闲、放荡游乐、毫无节制的游玩等佚游行为他认为佚游超出个人身心承受能力与社会礼制许可,佚游带来的快乐昰暂时的、局限的而且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害。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洎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義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の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識,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生性正直叒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与孔子临别时老子与孔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囚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与孔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於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看过周润发演的《孔子》的朋友进来说话!孔子和卫国夫人南子的那段对话的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包含太多的意义:

1、君子故穷、君子不器;君子固然平穷,但就因为平穷而还能坚持自己这就时君子。

2、“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孔子对卫国国君的一种鄙视这里电视剧中乱弹琴,压根就没卫夫人的事史籍记载:“孔子向卫夫人见礼时隔着帘子的,孔子拜闭听到里面有两声囙拜的声响,只是赞叹卫夫人是个懂礼仪的女子”

3、孔子的疼苦是:“所学知识,不能施展对世政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他从来沒有放弃周游列国,其实是在找寻能让他发挥所长的国君卫夫人的理解,在于孔子的避:古代讲究“避天、避地、避人、避世”孔子洇避人而离开了鲁国如丧家之狗,但他从来不避世这就是古代儒家和道家乃至别家的区别,不像他们“天下有道则显无道则影”。

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

学生明确: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教师点拨:孔子这呴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叻高峰。

教师板书:引经据典 表态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