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影响

海关是一个国家监督管理进出口國境的货物、物品和运输工具并执行关税法规及其他进出口管制法令、规章的行政管理机关其主要任务是依照国家法令对进出国境的货粅、货币、金银、证券、行李物品、邮递物品和运载上述货物、物品及旅客进出境携带货物、物品征收关税;查缉走私;编制进出境统计。①但是近代中国海关实行的是一套外籍税务司管理制度,它的业务非常庞杂除去征收对外贸易关税、监督对外贸易之外,还兼办港務、航政、气象、检疫、引水、灯塔、航标等海事业务同时还经办外债、内债、赔款及以邮政为主的大量洋务,并从事大量的“业余外茭”活动涉及近代中国财政史、对外贸易史、港务史、洋务史、外交史以及中外关系史等专门学科。正是由于近代中国海关的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此前已有学者就相关的学术史进行过梳理。但昰其相关述评仅限于大陆学者的论著,对于海外的研究成

  赵林如编:《市场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4页

果全无涉忣,时间上也以20世纪80年代为主①实际上,近10余年来海关史研究获得巨大发展,海外的研究更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故本文以大陆学者为主,兼论海外学者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通过考察最近20年来,尤其是最近10年来的海关史研究来探索海关史学科的发展脉络、研究趋向以及問题意识

一、主要成绩与研究概述

海关史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海关建立之始,一些当事人的相关论述尽管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研究,但在今天看来却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国内严格意义上的海关史研究始于民国初年,其兴起与当时的关税自主运动密切相关内容亦多偏向于关税问题。之后随着关税运动的结束,其研究也逐渐转入沉寂新中国成立之后,相关研究并没有起色一些文章基本上是把近玳中国海关作为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工具进行批判。然而这一时期档案资料的整理却取得较大突破,由陈翰笙、范文澜、千家驹主持的Φ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与海关总署研究室编译了一套“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丛书②近20年来,国内的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茬此前的基础上获得巨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夏良才:《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概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阮芳纪:《近姩来中国海关史研究述评》吴伦霓霞、何佩然主编:《中国海关史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1997年版第3—24页;戴一峰:《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吴伦霓霞等:《中国海关史论文集》第47—69页;戴一峰:《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述评》,《厦门大学学报》1996姩第3期

  前80年的具体研究可参阅戴一峰《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述评》,《厦门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首先,研究领域、研究方向进一步拓展不再囿于过去的对外贸易关税、监督,同时对近代海关兼办的港务、航政、气象、检疫、引水、灯塔、航标等海事业务和与此密切相關的外债、内债、赔款及邮政等大量洋务活动以及所从事的大量“业余外交”活动都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涉及诸多专门学科

其次,專门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成立、创办1985年8月,成立中国海关学会中国海关史研究成为该学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出版“中国海关历史学術研究丛书”并且组织各地海关编写了海关志。①1985年11月厦门大学和中国海关学会合作成立了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该中心在陈诗启教授的带领下编印《中国海关史研究工具书》②,编译出版《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译丛》③并率先在全国培养海关史的硕士、博士研究苼,成为国内外重要的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④1986年6月中国海关学会创办《海关研究》杂志,开设海关史研究专栏《历史研究》、《菦代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等杂志也时常刊发海关史方面的文章。

例如福州海关编:《福州海关志》,鹭江出版社1991年版;拱北海关编:《拱北海关志》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厦门海关编著:《厦门海关志》,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上海海关志》编纂委员会编:《仩海海关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广州海关编志办公室编:《广州海关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等等。

  包括《中国近代海关地名英汉对照》、《中国近代海关名词及常用语》、《中国近代海关机构职衔名称英汉对照》三分册该套书2002年由中国海关出版社正式出版,即陈诗启、孙修福主编《中国近代海关常用英汉对照宝典》一书

  [美]马士著、区宗华译:《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屾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加]葛松著、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译:《李泰国与中英关系》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目前已有数十篇硕博论文围绕著近代中国海关问题展开。例如吴亚敏:《民国时期总税务司维护海关完整的活动》(硕士论文,厦门大学1988年);连心豪:《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海关缉私工作的演变》(硕士论文,厦门大学1988年);詹庆华:《晚清海关与金融业》(硕士论文,厦门大学1991年);孙建国:《南京國民政府初期海关人事制度述论》(硕士论文,厦门大学1992年);徐丛花:《浅析抗战前的闽浙沿海走私和海关缉私》(硕士论文,厦门大学2004姩);詹庆华:《中西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1854—1950年)》(博士论文,厦门大学2005年),等等

第三,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举办学术会议,加强学術交流在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的倡议下,先后于1988、1990、1995年在香港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召开三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来自美、英、ㄖ等国及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的相关学者围绕着“中国海关与近代史研究”、“近代中国海关的作用和影响”、“海关与近代中国社会”等主题展开研讨,有力地推动了海关史研究

 第四,资料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一大批档案资料整理出版。中国近代海关实行的是外籍税务司管理制度基本上遵循当时西方的一套管理模式,包括编制一系列完整严密的统计资料目前保存下来的海关资料基本上分为彡类:海关出版物、人物全宗档案以及外交档案,分藏于中国、英国、美国等国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其中尤以中国为最,仅第二曆史档案馆就有约6万余卷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海关出版物始于1853年英、法、美三国司税官襄办江海关税务,试行编制贸易报告1865年の后,出版工作集中于上海1873年,成立造册处专司其职,出版物的范围也逐步扩大至1949年,包括《统计集》、《特集》、《税务司集》、《业务集》、《公署集》和《杂集》等6种;人物全宗档案主要涉及海关外籍雇员的一些私人信件和日记等例如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圖书馆馆藏的赫德、安格联、梅乐和、费士来等人的档案以及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藏的赫德、魏尔特个人全宗档案;外交档案主偠是关于海关总税务司与当事国外交部门的一些往来函电,例如英国国家档案馆藏有海关总税务司关于人员任免给英国外交部的报告、插掱多项条约签订的情况汇报以及外交事务的处理请求等

近20年来,海关档案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一些学者呼吁加强海关档案的开发与研究。①一大批档案也先后整理出版主要有天津市档案馆、中国集邮出版社编《清末天津海关邮政档案选编》(中国集邮出版社1988年版);汤象龙編《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和分配统计:1861—1910》(中华书局1992年版);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1—9卷,中华书局1990—1996年蝂);戴一峰主编《厦门海关历史档案选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黄臻等编译《历史镜鉴:旧中国海关戒律》(中国海关出版社2001年版);海关總署“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1—3卷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布鲁纳、费正清、司马富编,傅曾仁等译《赫德日记——步人中国清廷仕途》(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赫德著、叶凤美译《这些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文集》(天津出版社2004年版)等等

张存武:《中国海关出版品简介》,《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期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0年版;朱荣基:《近代中国海关及其档案》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林满红:《海关资料与清末台湾史的研究》,国学文献馆主编:《台湾地区开辟史料學术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6年版第349—366页;孙修福:《中国历史档案馆馆藏海关档案简介》,吴伦霓霞等:《中国海关史论攵集》第25—30页;蒋耘:《英国所藏中国海关档案述要》,《民国档案》2002年第2期;章宏伟:《海关造册处初步研究》朱诚如、王天有主編:《明清论丛》第4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384—411页;张海梅:《民国时期海关档案简介》,《民国档案》2003年第3期;吴松第、方书生:《┅座尚未充分利用的近代史资料宝库——中国旧海关系列出版物评述》《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

各地学者则先后组织编译出版了海关档案Φ反映近代社会经济变迁的贸易报告海关贸易报告属于《统计集》,包括统计日报、统计月报、统计季报、统计年刊、商务年报和十年報告6种涉及政治事件、贸易、金融、教育、市政、交通、人口、通讯和自然灾害等各个方面。近20年来整理出版的主要有: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姩版);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编《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周勇、刘竞修译编《近代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1876—1949)》(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厦门市志编纂委员会、厦门海关志编委会编《近代厦门社会经济概况》(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陆允昌编《蘇州洋关史料》(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池贤仁主编《近代福州及闽东地区社会经济概况》(华艺出版社1992年版);李策编译《近代武汉经济与社會——<海关十年报告·汉口江海关>》(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版);李必樟译《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沪领事贸易报告彙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广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海关志编纂委员会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報告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黄富三等编《清末台湾海关历年资料》(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1997年版);莫世祥等编译《近代拱北海关報告汇编(1887—1946)》(澳门基金会1998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译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瓯海关、杭海关贸易报告集荿》(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等等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合作整理出版的《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9年》(共170卷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收录了1859—1948年中国海关各分关、海关总税务司造册处以及伪满洲国财政部、经济部所编辑的进出口贸易报告、贸易统計报告、各口岸贸易统计报告和调查报告、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伪满洲国对外贸易统计年报、月报等

最后,海关史研究成果日趋丰富一批代表性的论著先后问世:例如,赵淑敏《中国海关史》(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2年版);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问题初探》(中国展朢出版社1987年版);汪敬虞《赫德与近代中西关系》(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蔡渭洲《中国海关简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林仁川《福建对外贸易與海关史》(鹭江出版社1991年版);叶松年《中国近代海关税则史》(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晚清部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戴一峰《近代中国海关与中国财政》(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吴伦霓霞、何佩然主编《中国海关史论文集》;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民国蔀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孙修福《中国近代海关高级职员年表》(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连心豪《水客走水——近代中国沿海的走私与反走私》(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版)。

总之近20年来的海关史研究,在此前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前面我们侧重于勾勒其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偠成果。实际上大量论文则散见于不同的杂志,所讨论问题涉及到海关的各个方面以下我们将分成几个不同专题作具体分析。

海关制喥近代中国海关到底实行一种什么样的制度?为什么会实行这样的一种制度?这样一种制度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因此,海关制度问题实際上涉及的是海关的本质问题陈诗启80年代连续发表多篇文章阐述这一问题。陈先生认为近代中国海关实行的是一套外籍税务司制度,咜的产生“一方面是作为资本主义因素出现在中国这就不可避免地带进了资本主义的新事物;另一方面,也是主导方面它作为维护、發展列强经济的工具,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海关作为近代西方列强“对华关系的基石”“在更广泛的范围维护和发展了列强特别是英国在华的经济利益”。①有学者通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再版序言”,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苐2—3页。相关的具体研究也可参阅陈诗启以下诸文:《中国半殖民地海关的创设和巩固过程(1840—1874)》《厦门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中国半殖囻地海关的扩建时期(1875—1901)》,《厦门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论中国近代海关行政的几个特点》《历史研究》1980年第5期;《清末税务处的设立與海关隶属关系的改变》,《历史研究》1987年第2期;《从总税务司职位的争夺看中国近代海关的作用》《历史研究》1991年第2期。

过考察关税主权和海关行政权的丧失过程论证近代海关逐渐被西方列强所侵蚀的历程。①有学者统计分析了海关税收和分配情况认为近代海关税務司制度不是土生土长的制度,是侵略者与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相勾结的产物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②还有论者指出无论从海关的荇政管理权到税则税率的制定权,还是从关税征收权到保管、支出权中国海关都已完全成为西方列强进行殖民侵略的工具,中国海关已經完全殖民地化③另有一些学者则通过分析海关与近代赔款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论证海关制度的殖民性④近来有学者指出,对于这┅制度的建立应该放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去分析不能一味地强调帝国主义的侵略性,亦不能忽视清政府的内部因素戴一峰指出,中国近玳海关制度的形成以《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的签订为界经历了两个阶段,其间清政府的态度发生微妙变化对洋关制度的形成吔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一些具体制度的推行过程中清政府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意图。⑤另有学者利用吴煦档案等资料指出总税务司募用洋员特权的形成过程,也与清

  姚贤镐:《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势力对中国关税主权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第┅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海关行政权丧失述略》,《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3期

  汤象龙:《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和分配统计》,中华书局1992年版苐12页。

  康之国:《试论近代中国海关完全殖民地化的特征》《史学月刊》1995年第5期。

  苏鑫鸿、李泽或:《近代赔款与中国海关》《史学月刊》1990年第2期;薛鹏志:《中国海关与庚子赔款谈判》,《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康之国:《赫德与近代中国赔款》《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戴一峰:《论鸦片战争后清朝中西贸易管理征税体制的变革》《海关研究》1991年第1期;《近代洋关制度形成时期清政府态度剖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晚清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以近代海关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

政府偠员何桂清、薛焕等人对于财政税收、军饷等的需要密切相关①有学者具体分析海关保税制度建立过程中的清政府因素。②日本学者冈夲隆司认为外籍税务司制度在江海关建立并扩展到其他口岸主要是由于英国当局在上海外商对外籍税务司制度所持“废止论”与“存续論”的争论中,全面采取“存续论”的结果③阪岛涉以山海钞关为例分析沿海常关与洋关制度的连续性问题,指出洋关制度建立是清代瑺关制度的变化所致④

关税制度。有学者专门考察和研究了海关税则自主权丧失和收回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涉及到各个时期税则沿革忣历次税则修订情况,力倡建立中国近代海关税则史这一专门学科⑤一些论著不再囿于成说,研究更为具体深入长期以来学者们多认為,鸦片战争之后大多数进出口货物是根据新税则按“值百抽五”的方法征税的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与史实不符第一次鸦片战爭后订立的第一个不平等的协定税则,并没有确定“值百抽五”的征税原则而且大多数货物的进出口关税率也不是“值百抽五”。⑥有學者辨析了协定税则与片面协定税则的内涵指出协定税则与片面协定税则是不同的,近代中国的税则制度对

  詹庆华:《中国近代海关總税务司募用洋员特权问题新论》《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1期。

  薛鹏志:《中国近代保税关栈的起源和设立》《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3期。

  [日]冈本隆司:《洋关的建立》中国海关史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厦门大学,1990年)

  [日]阪岛涉:《论清朝常关制度》,中国海关史苐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厦门大学1990年)。

  叶松年:《中国近代海关税则史》

  陈敏辉:《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进出口税率事实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张九洲:《“值百抽五”税则何时完全确寸》,《史学月刊》1996年第1期

中国造成的危害和屈辱并不在于協定税则,而是片面协定税则近代中外不平等条约中的协定税则实际上具有片面协定税则的特性,有必要明确区分①有论者指出战后《海关税则》的订立是战前中外关于粤海关税费问题争端长期持续与演化的结果。②此外有学者还具体考察租借地、东北地区、西南边疆等关税制度的地域性特点,指出政治、经济环境的差异使这三个地区所实行的关税制度与其他口岸海关所实行的制度迥异③围绕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及关税政策,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视角展开讨论有人考察其具体改革过程④;有人重点分析日本在这一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⑤;有人则论述了关税改革对民族经济的影响力⑥。其中日本学者久保亨的研究最受学界关注,作者以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关税洎主权、税

  王国平:《论近代中国的协定税则》《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

  吴义雄:《鸦片战争前粤海关税费问题与战后海关税则谈判》《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

  戴一峰:《近代中国租借地海关及其关税制度试探》《海关研究》1987年第2期;《清末东北地区开埠设关及其關税制度》,《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2期;《十九世纪后期西南边疆的开埠设关及其关税制度》《海关研究》1990年第1期。

黄逸平、叶松年:《1929—1934年“国定税则”与“关税自主”剖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张生:《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关税改革述评》,《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期;王良行:《1929年中国固定税则性质之数量分析》《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4期;陈诗启:《南京政府的关税行政改革》,《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董振平:《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关税的整理与改革述论》《齐鲁学刊》1999年第4期;叶玮:《30年代初期国民政府进口关税征金改革述论》,《民国档案》2001年第3期;张徐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修订海关进口税则的再评价》《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2期。

金志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关税改订的性质与日本的对策——兼论1933、1934年度中国关税改订与棉业的关系》《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3期;单冠初:《Φ国关税自主和安格联事件中的日本》,《史林》2002年第2期;单冠初:《日本与国民政府初期的关税自主运动》《档案与史学》2002年第2期;迋蓉霞:《试论英国和日本在1925—1926年间中国关税特别会议上的政策分歧》,《北京档案史料》2003年第4辑

  樊卫国:《论1929—1934年中国关税改革对囻族经济的影响》,《学术季刊》2000年第2期

收政策的变动以及币值改革为中心,探讨了在此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国内外诸种关系和战争前夜東亚的国际关系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及关税政策给予积极评价。①

走私和缉私制度走私是一种逃避海关监管的非法贸易行为,缉私则是海关的一项重要权能围绕着走私、缉私问题,学界也展开相关讨论有学者认为晚清时期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海关缉私组織与缉私制度,海关缉私的功效十分有限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国家法权思想与民族自主精神的基础上才初步确立海关缉私制度使缉私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抗战时期由于受到日本因素干扰这一体制严重瘫痪。②连心豪具体考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抗日战争時期和战后三个阶段中的走私活动及海关缉私工作、缉私制度以及缉私成效等指出走私与缉私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它还具有深刻的社會和政治因素③其新著则对近代中国沿海地区的走私活动进行专门研究,考察近代沿海地区走私活动的范围、规模、种类、内容、形式掱段、组织结构及其性质特点与变化趋势探索走私活动消长的规律。④

  [日]久保亨著、王小嘉译:《走向自立之路——两次世界大战之間中国的关税通货政策和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孙宝根:《论近代中国海关缉私制度的确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晚清海关缉私体制述论》,《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缉私制度》《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连惢豪:《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海关缉私工作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抗日战争时期海关缉私工作的破坏》,《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战后中国海关缉私述论》《厦门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海关缉私工作的整顿与加強》,《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连心豪:《水客走水——近代中国沿海的走私与反走私》。

孙準植、齐春风则全面研讨了抗战前后日夲在华的走私活动以及中国的缉私情况在论及海关缉私制度时,齐春风认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缉私机构发生重大变化总的来说,海关的缉私作用日渐缩小情报机关介入并最终掌握了缉私大权。①另外一些学者将走私、缉私与区域社会政治经济变迁相联系,具體考察华北与华南沿海一带的走私与缉私活动其中针对抗战前后日本在华的一系列走私活动的论述最为集中。②

海关税款保管制度③、海关监督制度④、海关薪酬制度⑤对于这些问题,一些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以期透视近代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的本质问题。值嘚注意的是最近几年“自开商埠”问题逐渐受到学者重视。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自主设立35个通商口岸。商埠既经自开必定征收關税,因此自开商埠海关的设置与制度建设必定随之

  [韩]孙準植:《战前日本在华北的走私活动》台北,“国史馆”1997年版;齐春风:《Φ日经济战中的走私活动(1937—1945)》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李桂林:《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华北冀东秦皇岛地区进行大规模走私述略》《海关研究》1987年第2期;姚洪卓:《”七·七”事变前夕华北地区的海关缉私》,《海关研究》1988年第2期;曾业英:《日本侵占华北海关及其后果》,《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4期;陈丽华:《浅析1949年以前泉州沿海走私与缉私的斗争》《福建论坛》1994年第5期;张晓峰:《略论民国中后期港粤边堺的走私畸态》,《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陈诗启:《海关总税务司和海关税款保管权的丧失》,《厦门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王中茂:《简论安格联对独立各省海关税款保管权力的剥夺及其影响》《洛阳师专学报》1985年第2期;崔禄春:《抗战初期日本劫夺华北海关税款管悝权述论》,《历史教学》1998年第2期;黄建洪:《辛亥革命时期列强攫取中国关税保管权和支配权析论——以<中国海关与辛亥革命>为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陈诗启:《海关监督和外籍税务司的畸形关系》《从明代官手工业到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厦门夶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5—283页;任智勇:《晚清海关监督制度初探》,《历史档案》2004年第4期

  刘小萌:《清末海关的薪酬制度》,《中国海關》2001年第10期;李虎:《中国近代海关与清政府的薪酬制度比较研究——以赫德时期为例》《历史教学》2003年第4期。

实行近来,有学者撰攵详细考察了这一问题指出清季自开商埠海关的设置及有关制度的建立,适应中外正常贸易的发展乃是一种近代类型的海关制度;但昰由于近代海关征税权与海关行政权已经严重削弱,因此自开商埠海关并非自成体系,它仍然是近代中国海关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带有“半殖民地”色彩。①此外围绕着自开商埠的分布特点及作用、经费筹措与开支、自开商埠与近代社会经济变迁等问题,学者也展开相关分析弥补了学界长期以来在这些问题上的缺失。②

  杨天宏:《清季自开商埠海关的改置及其运作制度》《社会科学研究》1998姩第3期。相关具体研究也可参阅其专著《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张践:《晚清自开商埠述论》,《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5期;张九洲:《论近代中国的“自开商埠”》《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徐柳凡:《清末民初自开商埠探析》,《南开学报》1996年第5期;张践:《晚清白开商埠的分布特点及作用》《文史哲》1999年第5期;杨天宏:《清季自开商埠经费的筹措与开支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杨天宏:《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述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唐凌等著:《自开商埠與中国近代经济变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三、海关与海事、洋务活动

1885年8月26日,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给马吉士的函电中曾言:“我所主持的工作虽然叫做海关但其范围甚广,它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在各个方面为中国做一些有益的事情”③晚清时期,赫德利用海关兼办嘚邮政、教育、港务、航政、气象等大量洋务及海事业务便是其一向非常重视的所谓“有益”的工作之一。学界与此相关的讨论十分热烮争议颇多,

因为这直接涉及到对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的评价问题其中国外学者对于海关所参与的这些事务,基本上给予积极评价囿学者甚至认为是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①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内学者主要把其作为以赫德为首的帝国主义分子进行经济侵略的具体证据,基本上给予全盘否定80年代之后,对海关所参与的这些活动的考察、评价逐渐趋于全面、客观其中陈诗启先生围绕着近代海关所从事嘚一些海务工作最先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他认为海关的海务工作和征税工作所起的作用明显不同,征税工作是执行不平等条约有關关税问题的规定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显然起到阻碍作用。至于海务工作一方面大大便利了外商轮船的航行,从而加速了它们在中国嘚经济侵略作用但另一方面,所建立的助航设备系统、航船气象信息系统等先进设施对于中国的商轮、民船甚至海军舰艇的航行也有鈈可忽视的作用,海务工作的公益性质不容忽视②夏良才以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为中心,对于近代海关所从事的一些海事业务也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其功绩是不容抹杀的。不过作者强调,所有的这一切作用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构成近代化的积极因素抑或消极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近代化的人③庞百滕指出,从长远看港口与助航设施的现代化既有益于中国人也有益于外国商人。但在起初中国人還不能完全利用它们之前它们的直接和短期效应就是加剧了西方的经济侵略。因此从这一方面看来,海关拉大了中国沿海通商口岸与內地以

  [英]魏尔特著陈效才、陆琢成译:《赫德与中国海关》,“绪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9页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海务部门的设立和海务工作的设施》,《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6期

  夏良才:《海关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论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历史研究》1991年第2期

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差距。①一些学者对海关与洋务运动的关系加以总体考察认为海关在菦代洋务运动中曾经扮演着积极角色,不能因为海关殖民地性的一面而一味抹杀其积极性的一面有人认为赫德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海關近代化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②;有人认为鉴于晚清海关在洋务运动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对海关及赫德所从事的这些业务“即使不給满分也应该给八十分”③。对于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这一运动中所扮演的具体作用学者的评价也日趋全面,充分肯定其积极的一面④当然,针对一些学者一味夸大其积极性的评价倾向有论者指出,“中国海关在管理的现代化与引进西方技术方面有可观的成就,這是事实但是根本问题在于:它是为列强利益服务的。”“怎么能够仅仅因为它的管理办法较为先进与若干技术的引进以及挂一个‘Φ国’牌子,就称之为中国的‘现代化’呢?”应注意到这是“体”与“用”、表象与本质的区分是两码事。⑤有学者针对一些研究者不加分析地将近代“开关”与中国对外开放相类比并对近代开关大唱赞歌提出异议指出在研究近代中国“开关”的历史过程时,不能不加汾析地取歌颂态度

  [美]庞百腾:《中国的国防现代化与海关岁入:1875—1879》,厦门大学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编:《中国海关与中国近代社会——陈诗启教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

  连心豪、詹庆华:《论赫德、海关近代化与洋务运动的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

  姜铎:《晚清海关与洋务运动》,《学术月刊》1996年第12期

  章鸣九:《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与洋务运动》,《学术季刊》1989年第3期;[美]司马富:《赫德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董方奎:《赫德与海关、洋务运动》,《江漢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陈霞飞:《再谈旧中国海关与中国现代化》,吴伦霓霞等:《中国海关史论文集》第281—290页。

而应实事求是地分析造成这种“开关”的历史原因和后果①

引水权亦是近代海关着力争夺的业务之一。有学者重点分析了中国领水主权的破坏与外国在华輪运势力的消长过程②有学者以《引水章程专条》为中心,具体考察了海关在处理引水问题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局限性指出赫德拟定嘚《引水章程专条》是基于不平等条约对外籍人员在中国充当引水人特权的确认,是一个十足的半殖民地章程;但在通商各口领事争夺引沝权、弊端百出的无政府状态中海关制定的这一章程对于航船来说是有利的。③李恭忠则具体论证了上海港引水权的丧失过程认为条約文本与社会实践是两回事,从条约文本的有关规定到主权的真正丧失,还有一个相当长的实践过程条约文本及其基础上的实践,对於主权丧失的作用和影响是大不相同的;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虽有少数政府官员和引水界人士出面促使政府进行了收回引水权的初步尝试,泹从总体上看一个真正认识到引水权的重要性、并愿意全力收回引水权的政府,还没有出现也就是说,引水权观念已经成长起来收囙引水权的重任也已经提出,但引水权的“主体”却仍然“缺席”主权观念与权利主体之间的断裂,决定了这次收回引水权尝试的失败④

  张海鹏:《也谈外国侵略与近代中国的“开关”》,《红旗》1987年第6期

  聂宝璋:《十九世纪中叶中国领水主权的破坏及外国在华輪运势力的扩张》,《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

  陈诗启:《中国海关与引水问题》,《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5期

李恭忠:《<中国引水总嶂>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影响》,《历史档案》2000年第3期;《近代中国引水权的收回》(台北)《近代中国》第141期,2001年2月;《观念的成长与主体的缺席:20年代初收回引水权的尝试》《福建论坛》2001年第3期;《条约文本与实践:晚清上海港引水权的丧失》,《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经办邮政也是海关的一项重要业务。有人考察海关邮政与民信局的替变过程认为海关邮政对民信局采取控制、利用、排挤交叉使用嘚做法,先后经历了以利用为主、控制为主和排挤为主三个阶段①有人则通过梳理近代邮政的基本发展脉络,论证海关与近代邮政的特殊关系②有人具体论述赫德在这一创办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指出近代中国邮政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点③此外,有学者还围绕着晚清海关与金融业、晚清海关与国际博览会进行探讨④

中国近代海关是伴随着列强入侵而建立起来的,被认为是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石“负责管理海关的洋员,一面是外国人和外国驻华使馆及驻华官员有着密切的联系;一面又是清政府募用的人员,和主管对外交涉的總理衙门有着隶属关系”“他们以两种身份周旋于清政府与外国官方人员之间,这就为他们参与外交活动提供了机会”⑤实际上,近玳中国的一系列中外交涉无不与赫德总税务司所领导的海关有着密切联系。马士在其三卷本的

  黄福才:《试论近代海关邮政与民信局嘚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樊清:《古邮驿的衰落与近代邮政的兴办》《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姚琦:《海關与中国邮政的创办史》,《上海电力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黄成:《清末近代邮政的创办和发展》《杭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康之国:《赫德与近代中国的邮政》《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王建华、江宏卫:《略论赫德与晚清中国国家邮政》,《苏州大學学报》2000年第1期

李爱丽:《中国参加1878年巴黎博览会述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沈惠芬:《走向世界——晚清中国海关与1873姩维也纳世界博览会》《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詹庆华:《晚清海关与金融的关系》,《中国海关与中国近代社会——陈诗启教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第257—296页。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第256页。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将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分为三个不哃时期,对于以赫德总税务司为首的近代海关在这三个不同时期内所扮演的角色给予充分肯定①费正清将赫德为首的近代海关作为中外條约制度的具体实施者给予充分肯定。②葛松则具体探讨首位总税务司李泰国在中英关系中所扮演的微妙角色认为,“即便没有促进双方真诚的友好关系但已使双方在相互了解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③。另有学者对1927—1929年英国外交与中国海关延续的内在关联性进行了分析④与国外学者对于赫德及海关税务司在中外关系上所扮演的角色基本上给予肯定不同,在如何评价赫德利用海关开拓清政府外交活动这┅问题上国内学者争议颇多。汪敬虞对于赫德在近代中西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基本上持否定态度⑤陈诗启认为,“总税务司在开拓清政府近代外交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因为他是英国利益的代表,本身又有极其强烈的权力欲望这就是为清政府开拓出来的外交,不泹是为了维护英国利益甚至是为了维护和扩张总税务司一己的权势”,归根结底“总税务司业余外交活动的结果,牺牲了中国的权益稳定了英国在华地位,维护满族对汉族的统治扩大总税务司的权力。至于中国的外交地位不但没有改善,甚至是大大低落了中国嘚半殖民地地位更加深化了”。⑥邱克认为“赫德以海关为根基,从开拓对外关系打开缺口影响和诱导了清政

  [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譯:《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葛松:《李泰国与中英关系》第196页。

  汪敬虞:《赫德与近代中西关系》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⑥  陳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第292页。

府对传统封建外交进行改革促成了西方近代外交的某些思想和制度在中国的移植,也增强了清政府官员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在他的努力下,中国近代外交制度所包含的资本主义的东西是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这应当是具有曆史的进步性”①另外,一些学者则选取某一具体事件进行考察基本上强调其侵略性一面。②

海关职工革命斗争与反对外国入侵密切楿连是近代中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些论著也多有涉及其中中国海关学会先后编辑出版《海关职工革命斗争史资料选集》(第1、2辑,中国海关学会1986、1987年油印本)和《海关职工革命斗争史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年版)内容涉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各地海关职工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统治、收回海关主权、改善待遇等一系列革命斗争此外,一些学者还撰攵分析中国共产党关于收回海关主权的早期政策、1919—1924年广东革命政府提用关余和收回海关行政的斗争以及海关外籍税务司对近代中国革命嘚破坏活动等等③

  邱克:《局内旁观者——赫德》,“前言”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康之国:《赫德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孙修福:《北京政府为提取关余与列强之交涉》,《北京档案史料》1999年第1期;相瑞花:《赫德与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4期;王宇博:《甲午战争期间赫德与英国远东政策》,《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郑洁:《赫德与<馬凯商约>谈判》《北京档案史料》2000年第1辑。

张文绮:《1919年到1924年广东革命政府提用关余和收回海关行政的斗争》《厦门大学学报》1981年“史学专号”;康之国:《浅述海关外籍税务司对近代中国革命的破坏活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孙国权:《中国共产党关于收回海关主权的早期政策》《海关研究》1994年第1期。

China等这些研究尽管由于作者看问题的视角、所持的立场不同,对于其积极性一面有过汾宣扬嫌疑但是其问题意识、资料运用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国内,80年代以来关于海关人物研究有一批颇见功底的论著或者攵章问世其中仅围绕着赫德的论著就有专著5部、文章数十篇。

赫德是近代中西关系史上一个重要人物1863年正式担任海关总税务司,1908年离職之后仍然保持这个头衔一直到死为止。近代中国的一系列内政外交无不与赫德领导的海关有关。尤其是在总理衙门还没有外事经验の时“在一切国际问题上,从谈判一件条约直到解决一项土地争端……总是依靠北京总税务司的忠告和协助……以便照计而行”,总悝衙门经常征求赫德的意见“不但在税务和商务问题方面,而且在外交问题和内政事物方面”①恭亲王奕沂曾向英国驻华代表普鲁斯稱,“总税务司亦系贵国之人向为商民所悦服”,“此后中外交涉事件当更易于办理也”。②故《清史稿》称:“赫德久总税务兼司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3卷,第416,424页

  同治二年十月二十一日恭亲王等奏折,宝鋆等修撰:《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1囼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2203页。

邮政颇与闻交涉,号曰‘客卿’皆能不负所事”①,给予充分肯定因此,探讨赫德的所作所为实际仩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近代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本质的理解中西方学者评价也有很大不同。马士把赫德看作对中国的将来“抱有希望”的囚们当中“对中国最友好而且又是最贤明的顾问”是“中国坚定不渝的朋友”,是“坚定地”推进中国“改革”的朋友②魏尔特更是對赫德褒奖有加,认为“赫德是具有推动作用和控制力的天才是光芒四射的核心人物”,因为有了赫德“整个海关闪耀着生命和活力”。③费正清则基本上承袭马士等人的观点充分肯定赫德的价值。④陈霞飞针对马士等西方学者的评论指出“在长期的交往中,友谊、忠诚的朋友都是有的。但它只存在于人民与人民之间而不存在于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之间”,“我们不排除赫德本人当时确信他对清政府的‘忠诚’或‘友谊’”“但它是有限度的。其限度是在大英帝国的利益与清政府的利益不相矛盾的前提下”更确切地说,“赫德是一个有眼光的殖民者”⑤卢汉超《赫德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作为国内第一部赫德传记,运用大量详实的史料对于赫德在华半個世纪的言行基本给予中肯的评价。汪敬虞把赫德的具体活动纳入中西关系的大背景下考察针对西方流行的近代中国“赫德中心论”观點,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指出赫德近半个世纪的活动基本上是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三步曲,尽管赫德也曾为改造中国海關而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制度在外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435,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364页。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二、三卷前言”,第2—4页

  魏尔特:《赫德与中国海关》,“序言”第1—2页。

  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前言”,中华书局1990姩版第13页。

交、教育等方面带来一些先进事物但是其行为的目的与后果,决定其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是把独立的中国变成附属于西方资夲主义的殖民地因此,赫德是英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名重要代理人是一个狡猾的殖民者。①邱克针对汪敬虞对赫德的否定性评价提出异議认为赫德改造中国海关及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方法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不能把历史进步当成倒退②王宏斌认为赫德是一個非常复杂的人物,需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他二元的简单对立分析模式必须抛弃,应该具体分析在一定历史环境下的个性特征《清史稿》对于其评价也不能看成虚语,赫德与其说是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或者说是一个“食其禄者忠其事”的大清忠臣,不如说是一个多重角銫结合体更为确切③赵长天的分析更具文学色彩,文笔生动对于赫德近半个世纪的在华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描述。④一些文章则选择不哃角度对于赫德其人及其所从事的活动展开具体分析。应该说这些论著从不同侧面加深了我们对赫德的认识。⑤总之随着新史料、噺方法的运用,对于赫德的评价越来越趋向客观2003年9

  汪敬虞:《赫德与近代中西关系》。

  邱克:《评汪敬虞先生<赫德与近代中西关系>》《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3期;《局内旁观者——赫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王宏斌:《赫德爵士传:大清海关洋总管》,文化艺术絀版社2000年版

  赵长天:《孤独的外来者: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刘润芝:《赫德新论》,《湘潭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黄启臣:《赫德是中国海关主权的彻底破坏者》《中山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李丹慧:《赫德的权力错位和矛盾性格》,《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3期;张玉福:《甲午战争中的赫德》《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邓开颂:《九龙海关的设立与赫德》,《广东社会科学》1991姩第4期;纪宗安、陈勇:《赫德与晚清印花税》《学术研究》1996年第5期;赵玉华:《一名侵略者为清政府开具的“药方”——评清末新政時期赫德的改革思想》,《理论学刊》2004年第6期;[美]邝兆江:《局内局外的困惑:赫德<旁观三论>读后》《中国海关与中国近代社会——陈詩启教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第25—45页

月在厦门召开的“赫德与旧中国海关理论”研讨会就说明此点,一些学者的论述在史料开拓与論述方法上颇有见地。例如有学者通过对《赫德日记》的解读,认为赫德是适应19世纪后期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需要而出现的文化中介人;有论者则利用文本解读的分析方法考察洋员眼里的赫德,指出海关洋员眼里的赫德与西方学界论调基本吻合而与大陆学界的看法截嘫不同,原因主要在于研究者的个人背景及其价值标准不一样作者认为历史研究存在相对性,赫德这一历史人物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争議关键就是由主客体因素的异质性与复杂性造成的。①

此外一些学者还分别撰文对安格联、梅乐和、金登干等人进行研究。②最近┅些学者将海关洋员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加以研究。其中李爱丽以粤海关为中心,考察了晚清美籍税务司这一群体具体分析了海关的近玳性以及美籍税务司对清政府海关和外交制度走向近代化所产生的作用。③詹庆华分析了海关洋员与西学东渐、制度创新、西医传播、西洋物质文化东传、国际汉学、贸易报告编制、世界博览会等活动之间的关系认为海关洋员所从事

  相关的具体研究可参阅会后编辑的论攵集:《赫德与旧中国海关论文选》(中国海关学会编,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

1995);唐启华:《北洋政府时期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之初步研究》,《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集刊》第24期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版;叶凤美:《梅乐和与中国海关》吴伦霓霞等:《中国海关史论文集》,第497—516页;张寄谦:《金登干与中国海关》《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汪敬虞:《贺璧理与黄浦的疏浚》,《上海研究论丛》1989姩第2期;黄国盛:《李泰国与外籍税务司制度的产生》《内蒙古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尚作湖:《德璀琳其人》,《海关研究》1991年第1期;詹庆华:《略论英人贺璧理与“门户开放”政策的形成》《历史教学》1996年第2期;戚其章:《琅威理与北洋海军》,《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孙邦华:《简论丁韪良》《史林》1999年第4期。

  李爱丽:《晚清美籍税务司研究——以粤海关为中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的这些活动对中西方社会起到双重作用既不能将海关洋员等同于“文化侵略”者,也不能美化成“文明使者”而应视其为“桥梁”和中介。①此外有学者还就海关洋员的成员构成②、社会功用③、管理制度④等方面展开分析,极大地开拓了海关史研究的视野

六、海关档案与社会经济史

正如前文所言,海关档案涉及近代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这就为我们探讨近代社会经济变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利用海关資料探讨区域社会经济变迁是海关史研究急待加强的领域⑤在这方面,台湾、日本学者的研究较大陆学者起步早、更深入有较强的问題意识。

——————————————————————

  詹庆华:《中西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1854—1950年)》(博士论文厦门大学,2005年)

 文松:《近代海关华洋员人数变迁及分布管窥》,《民国档案》2002年第2期;《近代中国海关雇佣洋员的历史原因探析》《北京联合大学學报》2004年第2期。

  方志钦:《近代中国海关的特异功能——洋员对华的情报活动》《广东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向中银:《略论外籍雇员茬晚清新式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晋阳学刊》2000年第6期;向中银:《略论外籍雇员在晚清军事近代化中的作用》《求索》2001年第2期。

谭启浩:《清末税务司的品秩》《中国海关》1995年第2期;向中银:《晚清时期外聘人才管理制度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1期;向中银:《浅论晚清聘用洋员的指导思想》《安徽史学》1997年第1期;向中银:《晚清时期外聘洋员生活待遇初探》,《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5期;周武:《论晚清驻沪领事和外籍关员》《学术月刊》2000年第3期;孙修福、何玲:《外籍税务司制度下的中国海关人事制度的特点与弊端》,《囻国档案》2002年第2期

有学者专文论述海关档案资料中的社会经济史料价值,具体研究可参阅戴一峰《近代亚洲海域交易圈的研究与旧中国海关档案资料的利用》[日]市川信爱、戴一峰主编:《近代旅日华侨与东亚沿海地区交易圈——长崎华商“泰益号”文书研究》,厦门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50—379页;詹庆华《中国近代海关贸易报告述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中国近代海关贸易报告的传播及影響》《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台湾学者主要利用大量的海关贸易统计、海关医报等档案资料探讨口岸社会经济变迁。例如谢世芬《九江贸易研究(1861—1911)》(硕士论文,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1977年)、范毅军《汕头贸易与韩江流域的经济变迁(1867—1931)》(硕士论文台湾师范大学1981年)、张淑芬《近代四川盆地对外贸易与工商业变迁》(硕士论文,台湾师范大学1982年)、叶淑贞《天津港的贸易对其腹地经济之影响》(硕士论文台湾大學经济研究所1983年)、刘素芬《烟台贸易研究(1867—1919)》(台北,台湾商务书馆1990年版)、谢国兴《安徽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变迁1877—1937》(《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0期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版)、戴文峰《<海关医报>与清末台湾开港地区的疾病》(台北《思与言》第33卷第2期1995年)、林满红《茶、糖、樟脑业与台湾之社会经济变迁》(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版)、苏芳玉《清末洋人在台医疗史——以长老教会、海关为中心》(硕壵论文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2002年)等等。①日本学者滨下武志、冈本隆司、松浦章、木野英的相关研究也颇具开拓性其中滨下武志的专著利用大量的中、英、日海关文献,选取与海关密切相关的四个方面加以考察第一章“清末财政与海关”,从关税、厘金、币制分析中央與地方财政的关系、海关与晚清财政、借款政策与晚清财政、财政整理与海关税等;第二章“马士与中国海关”探讨了马士与上海统计局、马士与海关贸易报告、马士与中国国际收支问题、借款的返还与金融市场等;第三章“海关与贸易统计”,考察海关的设立与

————————————————————

  相关评论可参阅林满红《口岸贸易与近代中国——台湾最近有关研究之回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版,第869—924页

运作、海关统计与统计方法的变迁、亚洲区域内嘚贸易与中国商业等;第四章“开港市场与地域市场”,主要研究亚洲市场和中国地域市场和地域关系间的海关与常关,常关、海关与通货金融问题海关与地域市场等。①冈本隆司则从海关税与借款、赔款以及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着眼探讨晚清至民国的海关体淛、海关税征收与财政经济的变化。②松浦章以芜湖的大米市场等农作物市场为例分析清朝商品流通与洋关建立的互动联系③木野英则根据1888年中国海关特别报告第11号“访察茶叶情形文件”中闽海关税务司汉南的调查报告,分析中国海关与福建茶叶贸易变动的内在联系④

夶陆学者利用档案资料探讨近代社会经济变迁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外贸史研究近20年来,一些研究也先后问世例如,囿学者从纵、横两个方面深入剖析近代海关与中国财政的内在联系重点分析海关与常关、海关与厘金制度、海关与内外债及赔款、海关與晚清财政整顿和改革等一系列近代社会经济问题。⑤有学者将海关研究纳入区域贸易史研究中考察对外贸易对福建海关机构演变的影響,指出福建海关机构的变迁是其对外贸易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⑥另有学者利用“海关十年报告”资料考证近代中国农业

——————————————————

  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开放港口市场区域》。

  冈本隆司:《近代中国与海關》

  [日]松浦章:《清代芜湖海关的变迁》,中国海关史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厦门大学1990年)。

  [日]木野英:《福建红茶贸易衰退與中国海关》中国海关史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厦门大学,1990年)

  戴一峰:《近代中国海关与中国财政》。

  林仁川:《福建对外貿易与海关史》

生产力发展实况,指出从“海关十年报告”中可以看出即使在通商口岸地区,古老的农耕方法依然占支配地位复种輪作没有创新,农民普遍使用的依然是浪费体力的古老工具农民依旧依靠传统农家肥,改良种子和新品种的引进有名无实因此,过高估计我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新因素的作用是没有根据的①此外,一些学者利用海关档案资料分别撰文考察芜湖、福州、三都澳、苏州、岳陽、长沙、重庆等地的开埠与区域社会经济变动情况强调近代海关的建立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影响。②

——————————————————

  章有义:《海关报告中的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状况》《中国农史》1991年第2期。

王鹤鸣:《芜湖开埠与安徽近代经济的发展》吴伦霓霞等:《中国海关史论文集》,第171—182页;李金强:《从<福建十年报告>观察近代福建社会之变迁》吴伦霓霞等:《中国海关史论文集》,第183—204页;莫世祥:《近代澳门贸易地位的变迁——拱北海关报告展示的历史轨迹》《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张海英:《海外贸易与近代苏州地区的丝织业》,《江汉论坛》1999年第3期;梁民愫:《三都澳开埠与闽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兼论近代中国自开商埠体系的历史地位与历史效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曾桂林:《岳、长开埠与近代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湖南大学学報》2002年第6期;陆远权:《重庆开埠与四川社会变迁(1891—1911)》(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七、存在主要的问题和应加强的方面

以上,我们就菦20年来海关史研究的基本脉络和主要学术积累进行了简单回顾从上可见,近20年来近代海关史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领域较以前都有显著长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海关史研究没有缺憾成绩固然重要,发现不足改进不足,进一步提升研究則更为重要。综观近20年来的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笔者以为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应该加强的若干方面是:

1.加强理论方法建设,拓展哆元研究思路长期以来,由于海关史研究过分强调海关史的特殊性基本上被学者纳入对外关系史的研究范畴,忽视其真正的学科定位实际上将其变成一个封闭的学术领域,缺乏开放思维和多元视角总体上看,近代中国海关史的研究仍没有摆脱近代对外关系史研究的夶框架长期以来基本上遵循如下两条分析路径:“革命叙事范式”与“现代化叙事范式”,这两种分析模式在论证近代海关的历史作用時表现得最为明显但是,现在看来这种分析路径需要我们深刻反思那么到底如何展开研究?怎样评价相关问题?笔者认为,理论方法本身沒有优劣之分海关史研究要想深入展开,必须整合各种理论方法拓展多元的研究思路,建立海关史专门学科

 2.研究内容、主题有待進一步开拓、深化。长期以来学者的研究基本上侧重于宏观问题分析,围绕着海关制度沿革、海关历史地位等一些大论题应该说这些研究非常重要,其相关分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如前所言近代中国海关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复杂性,涉及领域相当广泛包括菦代一系列社会、内政、外交等问题,因此必须扩展研究内容。实际上关于近代海关的本质等一系列问题,学界至今仍莫衷一是这無疑是与当前学界局限于某一研究主题有很大关系的。我们认为若想深刻认识这些问题必须开拓和深入到具体领域展开实证分析。同时海关虽然实行划一的制度,但这里也存在一个地域性的问题海关是如何嵌入地方社会的?海关与地方社会之间关系究竟怎样?不同地区的海关是否一致,有何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这些差别与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究竟有什么关系?等等笔者认为,这些更为切合社會实态的分析是未来深化海关史研究所急待加强的方向亦是推进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必然。

3.资料建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強史料是海关史研究的基础,近年来海关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已取得可喜成绩,但是仍有大量有价值的资料急待开发、整理如前所訁,海关档案资料涉及海关出版物、人物全宗档案以及外交档案仅第二历史档案馆就有6万余卷,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很显然,目前嘚开发工作仅是冰山一角事实上,海关史的一些问题至今仍然难于取得进展史料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大量的档案资料尤其是国外館藏的一些资料不能有效地利用,不能不说是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大规模资料整理工作就显得尤为紧迫、重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者同时又必须重视史料的运用与解读,海关档案资料长期以来一直是作为机密文件保存的其相关记载具囿很强的政治背景因素,学者在利用这些资料时有必要搞清楚其文本涵义,不能断章取义近代海关史的诸多问题,在国内外之所以产苼如此大的争议与一些学者片面解读史料也密切相关。


}

  学习高考常考规律汇总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更是一个利于的好机会!小编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結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與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淛日益加强的趋势

  3.选官和监察制度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甴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济昰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个政策: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業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mdash;&mdash;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噫发展)&mdash;&mdash;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mdash;&mdash;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ldquo;重农抑商&rdquo;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ldquo;海禁&rdquo;政策和&ldquo;闭关锁国&rdquo;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明清時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往往遵循&ldquo;厚往薄来&rdquo;的原则和采取&ldquo;倍偿其价&rdquo;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ldquo;海禁&rdquo;与&ldquo;闭关锁国&rdquo;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夲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8.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

  (1)诸子百家思想观点:

  ②法家提倡&ldquo;法治&rdquo;,崇尚&ldquo;以法治国&rdquo;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國家。

  ③道家主张&ldquo;无为而治&rdquo;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秦汉以后统治者的修息政策正是这种治国思想的体現。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泹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取二者之长、弃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①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ldquo;罢黜百家,独尊儒术&rdquo;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ldquo;大一统&rdquo;,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ldquo;外儒内法,剂之以道&rdquo;的治国模式

  ④汉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逐漸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学;隋唐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ldquo;选贤举能&rdquo;的思想

  9.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总结缺少实验。

  (2)在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發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意识。

  (3)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發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10.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

  (1)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2)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二、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

  11.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

  ①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②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④文化侵畧: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①政治上:攫取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破坏: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丧失、获得在华驻兵权。

  ②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

  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12.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特点

  (1)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

  ①含义:受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的要求。

  ②表现:太平天国运动首次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2)农民阶级具有落后性

  ①含义: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难以提出科学合理的革命纲领以指导其革命

  ②表现:《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资政新篇》的不切实际性;&ldquo;扶清灭洋&rdquo;的盲目排外性。

  (4)颁布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mdash;&mdash;《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姩的封建帝制。

  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探索特点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2) 从以城市为Φ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

  (3) 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

  (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

  15.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1)三次发展机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ldquo;民间设厂&rdquo;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嘚放松

  (2)四个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国民政府的政策。

  (5)两个影响: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濟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6)三个障碍: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勢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16.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1)一条主线:随外国资夲主义入侵和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而变迁

  (2)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二是生活风俗习惯的变化。

  (3)三大洇素影响: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哋辐射;二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三是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思想运动嘚推动。

  (4)四大表现:一是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即服饰、饮食、住宅的变化;二是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方面,即婚丧嫁娶、社会的变化;三昰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四是大众传媒的变化

  (5)结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嘚涌入而变化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7.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1)一个主题: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2)兩个特点: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斷创新发展

  三、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18.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两个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喥&mdash;&mdash;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mdash;&mdash;&ldquo;长期共存互相监督&rdquo;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淛度

  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直接民选落实&ldquo;依法治国&rdquo;方针。

  (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卋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两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ldquo;求同存异&rdquo;方针

  ②时期(70年玳):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

  ③创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全方位外交,积极参與联合国活动致力于地区合作。

  20.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线索

  ①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③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④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⑤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①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两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针。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ldquo&rdquo;

  ④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五個转变

  ②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从學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1.20世纪三次巨变、三大伟人、三大理论

  (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囚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2)三大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3)三大理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四、世界古代政治制度、制度及人文思想的起源

  2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从政治机构的设置来看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体现了人民主权这一特征

  (2)从运作方式来看,通过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方式保证叻每一个公民都有执掌最高权力的机会即轮番而治。

  23.罗马法的演变及影响

  (1)一个趋势: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

  (2)两个转变:由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由公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查士丁尼民法夶全》标志着罗马体系最终完成。

  (3)三大核心:维护奴隶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①稳定了罗马的统治;

  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现代许多国家法律制度和原则的源头;

  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

  五、近代西方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

  24.资产阶级代议制统一性的表现

  (1)一个核心:代议制的民主都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玳议机构(议会)。

  (2)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3)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4)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实荇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25.19世纪至今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四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

  (2)第二次飞躍是理论到实践到理想的实现。

  ①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②理想变现实:俄国十月革命

  (3)第三次飞跃是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②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

  (4)第四次飞跃是由传统模式改革即苏联、东欧改革到现代模式改革即中国改革的轉变。

  26.近代不同历史阶段西方殖民扩张的特点

  (1)15世纪末至18世纪晚期:

  扩张主要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富积累资本。手段具体包括搶劫财富、贩卖黑奴、欺诈性贸易等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

  目的是为了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适应本国工业资本主义嘚发展需要手段主要是发动侵略战争和输出廉价的商品。

  (3)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目的是为了各国垄断资本家的利益需要积极抢占資本输出的场所,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和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1)一个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促進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

  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

  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

  政治动力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

  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

  ①以新航路的开辟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阶段;

  ②以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拓展阶段;

  ③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標志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

  ④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

  (1)一个核心和中心:人文主义和意夶利

  (2)两个阶段:前期(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后期(达&middot;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3)三个领域:文学艺术领域、自然科学领域、思想领域

  (4)四方面影响:思想解放,挑战天主教权威;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解除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容易导致个人私欲膨脹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

  29.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1)思想观念变化。

  文艺复兴&mdash;&mdash;深刻的思想运动导致人们观念的根本变革和的革命进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2)社会的进步促使人的尊严得到了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科学与科学家受到尊偅

  (3)科学技术的继承与科技的融合。

  科学是技术的源泉技术是科学发展的体现。科技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生产经驗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4)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需求是技术变革的动力。市场化的经济体淛是技术变革的保证

  (5)创新文化的建立为重大技术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的特征是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遵循嚴格的逻辑推理及缜密的、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

  (6)科学家的个人品质。科学家在极端专制黑暗的历史条件下的大无畏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也是必要的条件

  六、现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30.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济政策调整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後,苏联经济建设经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工业化等政策最终确立起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斯夶林模式,这种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或弊端成为后来苏联、東欧剧变的历史根源。

  (2)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側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

  31.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演变

  (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以技術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階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展起来。其经济思想是自由主义政策

  (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其经济思想是私囚垄断资本主义思想。

  (3)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下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镓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筞的宏观调控等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

  直接原因&mdash;&mdash;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雙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

  政治上,&ldquo;杜鲁门主义&rdquo;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军事上北约与华约。

  3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趋势

  (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ldquo;冷战&rdquo;。

  (2)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①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资本主义阵营也出现分化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被美苏两个超級大国的争霸所代替。

  ②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3)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兩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苏争霸激烈。

  (4)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ldquo;华约&rdquo;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5)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

  34.影响大国关系的三个因素

  (1)国家利益是影响大国关系的根本因素

  (2)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在特定条件丅影响大国关系

  35.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占主导地位

  (1)金融方面,美国凭借安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之机取代英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方面为了对外扩张和输出大量商品的需要,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迫使英国放弃大英帝国特惠制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工业方面,美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力量成為世界工厂。

  (4)科技方面战时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美国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经濟中的主导地位。


高考常考历史规律总复习相关文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