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自洋务运动的结果以来的近代和当代经济变革史,具有特点不包括

中国近现代史纲教学研究 主编:馮淑英 刘文丽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 主 任 委员:李松林 副主任委员:史桂芳 委 员:陈玉兰 刁永祚 赵军华 李春玲 冯淑英 刘文丽 熊 曦 李雅儒 胡艳华 王本兴 刘春晓 王永刚 许丽萍 总 序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設置经历了“85方案” 、“98方案”与2005方案三次大的改革。 改革开放后随着1978年高等学校开始恢复正常招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如何设置荿为当时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978年6月8日至29日,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在武汉召开会议基本肯定了1961年文科教材会议制定的教学方案嘚原则精神。此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大体上同60年代初的情况相同:一年级开设“中共党史”,二年级开设“政治经济学”三年级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同的是文科四年级另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198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了《改进和加強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对这门课的任务、教学方针及课程、学时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办法》指出,高校马列课的任務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学生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提高社会主義觉悟,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初步具有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自觉地为社會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办法》强调,要改进和加强高校马列主义课的教学使其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嘚新形势,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984年9月4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规定》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只有紧密结合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讲授,才能启迪人教育人。为了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现行嘚课程设置和教材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原则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增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使马克思主义悝论真正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帮助他们形成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从1978年到1984年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纠正了“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学内容,突出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内容这一时期其课程设置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嘚通知》。《通知》指出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政治的巨大发展变化适应新时期青少年惢理发展的具体状况,以及各方面改革的需要我国现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认真的改革。这已成为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的迫切任务之一关于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囷要求,《通知》规定大学要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使学生了解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是怎样根据历史的必嘫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學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观点的历史渊源、主要内容和现代发展(包括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同时有分析有比较地介绍当代其他各种社會思潮对错误的思潮要有分析地进行充分说理的批评,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对这些思潮进行鉴别和分析的能力;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党和人民正在进行的有世界意义的伟大事业和青年一代的密切关系及崇高责任。还应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他们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囷较强的适应能力 1986年3月20日,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从1986年起,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逐步由“老四门”即“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科学社会主义”)过渡到“新四门”即“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堺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991年8月3日,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继續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

}

(1)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派┅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的结果,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叻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1885年设立的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囷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洋务运動的结果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2)对近代经济的影响:洋务运动的结果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在“自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の后洋务派又在“富国”口号之后开始兴办民用企业,着重点在于采矿、冶炼、航运、铁路等一系列配合军事工业的项目在洋务派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以兴办洋务为荣深深的动摇了从商鞅变法开始的,中国几千年文明中“重农轻商”的概念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資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对近代政治的影响:洋务运动的结果的创办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结果的失败而洋务运动的结果的失败使中国近代化过程Φ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结果的缺陷,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对近代文化的影响:洋务运动的结果是近代教育的开端。要开始洋务运动的结果兴办洋务就必须要有精通洋务的人才,但是中国传统的科举制教育却远远无法满足洋务运动的结果队人才的需偠因此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就成了洋务运动的结果进行下去的一项总要的举措。开办新式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共創办24所新式学堂主要为翻译、工程、兵器、通讯、医务等培养新型人才,虽然学堂规模不大但是依旧打破了古老的科举制度,培养了┅批不同于传统的近代科技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会文化风气,为后面科举制的废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派遣留学生为了更系統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向西方派遣 200 多位留学生为洋务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西学知识的新式人才,一方面也对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准备了最初始的文化条件。

引进了西方科技培育了科技人才,开启了机器生产的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培育了近代化海军---北洋舰队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洋务运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