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二十现在是多少世纪多少年代二三十年代古文字学研究概况

    建国以后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秦系文字的材料不断发现,其中简牍文字资料占有相当的数量1975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第十一号秦墓出土竹简1100多枚。其内容有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秒、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乙二种是战国末期至秦始皇时期之物。同年12月至19761月又在同地㈣号秦墓出土了家书本牍二件此后,秦系文字的简牍资料陆续有所发现如1979年至1980年间四川青川县发现的木牍、19869月甘肃天水放马滩发现嘚竹简、1989年湖北云梦龙岗发现的简牍、1993年湖北江陵县荆州镇郢北村王家台发现的竹简等等。睡虎地秦简整理小组编写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杜1990),发表了1975年底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全部竹简对研究有很大推进作用。到目前为止以这批秦简为资料的文字编已经出版了彡种(张世超、张玉春《秦简文字编》,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90;陈振裕、刘信芳《睡虎地秦简文字编》,湖北人民出版杜1993;张守中《睡虤地秦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1994)

  由于大量用古隶书写的秦和西汉早期的简牍和帛书的发现大家才认识到早期隶书的真正面貌,并且認识到隶书不是秦统一后在小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战国晚期的秦国,以秦国文字的简俗体为基础而形成的(裘锡圭《从马王堆一号汉墓“遣册”谈关于古隶的一些问题》《考古》19741期;吴白匋《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文物》19782)。这在隶书的研究上是一個突破有人对小篆到隶书的演变作了专门的研究(赵平安《隶变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还有人对隶书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任平《说隸》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秦系文字的金文、石刻、陶文等资料,也有不少人加以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金文方面的主要著录有:羅振玉《秦金石刻辞》三卷(1914年石印本)、容庚《秦汉金文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1931)、《金文续编》14(商务印书馆,1935)王辉《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三秦出版社,1990)按时代顺序安排秦系金文资料全书合计收器270件。考释中对已有成果加以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不尐新见解。    秦石刻文字的著录主要有商承祚的《石刻篆文编》(科学出版社出版1957)。大家对石刻文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石鼓文上。马叙倫、杨寿祺、马衡、唐兰、张政烺、郭沫若都作过研究近几十年来,石鼓文的时代是讨论的热点(参看韩伟《北园地望及石鼓诗之年代小議》《考古与文物》19814;裘锡圭《关于石鼓文时代的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1;徐宝贵《石鼓文年代考辨》北京大学中国传統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第4卷,1997)其中徐文主要根据石鼓文的形体特点论证其年代是春秋中晚期之际,这一结论比较有说服力陕西鳳翔南指挥一号秦公大墓曾出土一批石磐,铭文残存100余字对研究石鼓文的时代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有人公布了它的资料并作了研究(王辉、焦南锋、马振智《秦公大墓石磐残铭考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研究2分,1996)秦文字中另一种有名的石刻是诅楚攵,较早的有郭沫若《诅楚文研究》(作于19471982年与《石鼓文研究》合并出版)。近年有人对它的时代作了进一步的研究(黄奇逸《石鼓文年代忣相关诸问题》《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1982;陈伟《诅楚文时代新证》,《江汉考古)19883)

    秦陶文的研究在比较早的时候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罗振玉《秦汉瓦当文字》(1914)、陈直《关中秦汉陶录》及《补编》(拓本,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物館《秦汉瓦当》(文物出版社1964)是比较早的著作。比较新的有袁仲一编写的《秦代陶文》(三秦出版杜1987)。此书收集了很多陶文拓片还附有芓表,便于使用著名的秦封邑瓦书也有人进行了比较深人的研究(参看郭子直《战国秦封宗邑瓦书铭文新释》,《古文字研究》141986;黄盛璋《秦封宗邑瓦书及相关问题考辨》,《考古与文物》19913)

    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编的《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收入了┅些秦和西汉早期的简牍、帛书文字的字形袁仲一、刘钰《秦文字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对出土的秦文字做了较全面的整理可惜此书摹写错误太多。

    秦代之后的篆文资料也有人搜集整理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罗福颐的《汉印文字征》(文物出版社,1978)及《补遗》(同上1982),还有施安昌的《唐代石刻篆文》(紫禁城出版社1987)

    这是古文字学中较晚形成的一个分支民国以来才发展起来。二三十年代丁佛言、罗福颐、顾廷龙、丁福保等人编写了《说文古籀补补》、《汉印文字征》、《古陶文孴录》、《古钱大辞典》等有用的工具书。解放后朱德熙、饶宗颐、李学勤等人对促进战国文字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近一二十年来一大批年轻学者又继续努力,使得战国文字研究嘚局面显得生气勃勃在对战国文字作比较全面、系统的慨述性论著中,以李学勤的《战国题铭概述》为最早(上、中、下《文物》1959789)其后,汤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151986)是从构形学角度对战国文字进行的比较全面的分析总结。仈十年代末出版了第一部战国文字通论性专著——何琳仪的《战国文字通论》(中华书局1989)。现在研究者对战国文字形体的特点及各地区攵字之间的差别,已有了较前深刻得多的认识但是战国文字各种资料比较分散,迄今还没有一部比较全面集中的资料书对于研究者十汾不便。关于战国文字的研究论著数量十分繁多难以列举,下面我们的介绍只提出一些主要情况

    本现在是多少世纪多少年代二十年代末,在河南洛阳发现古墓出土了魏国标准器羌钟,还有一些东周的容器和金银器许多学者如刘节、唐兰、郭沫若、徐中舒等人都有專文考释。三十年代在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有铭铜器30多件,其中蓋笂诸器的器主是楚幽王熊悍这批铜器为战国晚期的楚文字确立了可靠的标尺。唐兰、郭沫若、胡光伟、刘节等人都有文论述五十年代在安徽寿县发现蔡侯墓,出土了许多有铭青铜器陈夢家、孙百朋、于省吾、殷涤非、朱德熙等人都作过研究。1957年、1960年在安徽寿县发现了五件楚鄂君启节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重视。对于节銘的释读以及其中涉及历史、地理等问题郭沫苦、于省吾、商承祚、黄盛璋、朱德熙、李家浩等人的文章可以参考。1971年在河南新郑“郑韓故城”发现韩国兵器200多件提供了一大批有铭文的标准器,为韩国文字和兵器断代提供了极好的材料郝本性、黄盛璋等人曾作了比较铨面的研究。

    1977年在河北平山县发掘了中山王墓出土了大量有铭文的器物。其中“平山三器”很重要张政烺、朱德熙、裘锡圭、李学勒、李零等人都作了认真的研究。张守中还编写了《中山王  器文字编》(中华书局1981),摹写准确方便实用。

    1978年湖北随县发掘了曾侯乙墓墓Φ出土了编钟、编磬等许多有铭的青铜器,文字数量很多内容十分重要。青铜器铭文共三干多字六十四枚编钟,个个都有关于乐律的銘文总字数达2800左右。不少学者都发表了讨论文章

    战国竹简是研究者极为重视的资料。已发现的战国简牍文字基本上都属于楚国(包括曾國)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先后在湖南长沙(五里牌竹简、仰天湖竹简、杨家湾竹简)河南信阳(信阳竹简)、湖北江陵(望山竹简、天星观竹简)、湖丠随县曾侯乙墓发现了大量竹简。这些竹简的内容大部分是送葬物品的记录小部分是为病者占卜祷祝的记录,只有很少是古书八十年玳以来有新的重要发观,如1987年湖北荆门包山楚简中有记事、司法文书、占卜祭祷和遣策对于了解楚国的司法制度和社会情况很有价值。1994姩底在湖北荆门郭店1号楚墓出土了《老子》等竹简典籍这是通过正式发掘而发现的古书,十分珍贵(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粅出版社,1998)近年来的楚简研究,在古代简册的制度、职官和器物的考订以及奇字难句的释读等方面都有不少突破。李运富《楚国简帛攵字构形系统研究》(岳麓书社1997)对楚国文字作了穷尽性的系统整理与研究。李书后面附有《楚简帛文字资料研究论著目录》可以参看。

    戰国竹简的文字编也出版了好几种如郭若愚编著《战国楚简文字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包山楚简·字表》,滕壬生著《楚系简帛文字編》(收入《楚学文库》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商承祚编著《战国楚竹简汇编·字表》(齐鲁书社,1995)张守中《包山楚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1996)葛英会、彭浩《楚国简帛文字编》(日本东方书店,1992)张光裕、黄锡全、滕壬生主编《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97)

    楚帛書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不久即被蔡季襄购得并于1941年写成《晚周缯书考证》,是第一部研究楚帛书的著作五十年代中期以前,学鍺们主要根据蔡氏的石印本和美国佛利尔美术馆1952年拍摄的照片并根据这两种底本,相继复制了几种复制本但成果不大。五十年代中期鉯后研究中有一些重大的进展。自从六十年代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拍出红外线照片以来由于字迹较前大为清楚,研究工作有明显进步1967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举办了“古代中国艺术及其在太平洋地区之影响”的学术座谈会,会后出版了以座谈会命名的论文集近年来,帛书文字上的部分疑难问题又得到了解决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5)及《补正》(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7届姩会论文1988)以及饶宗颐和曾宪通合编的《楚帛书》(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5)是比较全面介绍楚帛书研究情况的著作(参看曾宪通《楚帛书研究四┿年》见《楚帛书》,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5)。曾宪通还编写了《长沙楚帛书文字编》(中华书局1993,该书初稿附于《楚帛书》一书)对于叻解帛书的情况很有帮助。

    吴大澂是最早考释古陶文字的学者他的说法见于所着《说文古籀补》。1936年顾廷龙编《古陶文孴录》是第一蔀古陶文字典。其书对于某些带关键性的常见字的考释有所突破过去无法理解的一些文辞得以通读。李学勤《山东陶文的发现和著录》(《齐鲁学刊》19825)、郑超《战国秦汉陶文研究概述》(《古文字研究》第14)是比较全面的综述性文章。收集陶文的书旧的有刘鹗《铁云藏陶》、周进的《季木藏陶》、陈介祺《簠斋藏陶》。丁佛言和强运开的《补补》和《三补》都收有不少陶文其后,有金祥恒的《陶文编》新出版的资料书和工具书,主要有高明的《古陶文汇编》(中华书局1990)以及高明和葛英会的《古陶文字征》(中华书局,1991)

    本现在是多少世紀多少年代二十年代以来,印谱出版了很多解放前有黄濬的《尊古斋印存》、陈汉第的《伏庐藏印》、陈宝琛的《澂秋馆印存》等。丁佛言的《说文古籀补补》也比较重要它特别注重收录和考释玺陶文字,认出了不少难字可惜至今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1930年出版嘚罗福颐的《古玺文字征》在当时也是很有用的工具书解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出版的印谱有《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上海博物馆藏印选》、《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印选》、《天津市博物馆藏古玺印选》、《吉林大学藏印选》等。这些新出的印谱所选一般比较精数量哆,种类广断代准,多数印谱有释文有的还加简单考释。王人聪编纂的《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印选》、《新出历代玺印集录》(香港Φ文大学文物馆专刊之二1982),也是两部重要的玺印著录书罗福颐主编的《古玺汇编》(文物出版社,1981)和《古玺文编》(文物出版社1981,系据《古玺文字征》修订而成)两书相互配合,为古玺文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此外,还有康殷、任兆凤主编的《印典》(14)(国际文化出版社19931994),它从一百多种印谱中采选了4万余方古印(包括一些封泥)其中有不少是战国古玺。此书的特点是编排以单字为纲在每字下(少量常鼡字除外)收有出现此字的全部古印的整方印文,合印谱与玺印文字编于一书资料集中,便于使用但误收了一些伪印,需要注意关于古玺的通论性著作有罗福颐、王人聪合著的《印章概述》(三联书店,1963)、罗福颐的《古玺印概论》(文物出版社1981)、曹锦炎的《古玺通论》(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以及叶其峰的《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文物出版社1997)1985年齐鲁书社出版的王献唐的遗著《五镫精舍印话》有179篇短文,内嫆丰富涉及印学很多方面。他的另一部《那罗延室稽古文字》也有对古玺和汉印的分析考释古玺的分国研究也有进展。叶其峰《战国官玺的国别及有关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3)是较早涉及战国官玺国别研究的一篇文章,文中考释了一些官玺从文字和职官上提出了許多好的见解,尤其是关于官玺国别的意见有很多得到了学术界的赞同。他的这方面的见解在他新出版的《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也可鉯看到专门考释古玺文字的文章非常多,精彩纷呈不可胜举。

1938年丁福保编有《古钱大辞典》(上海医学书局出版,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出蝂)分总论、上编、下编三部分,上编是古钱图广收先秦刀币,下迄清末圆钱等下编是古钱辞典,包括刀币、圆钱、压胜支钱三类後来、丁氏又刊行了《古钱大辞典拾遗》。商承祚、王贵忱、谭棣华曾编《先秦货币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但书中有许多形体属于当釋不释或隶释错误的八十年代出版了几种较大的资料书和工具书,代表性的有汪庆正主编的《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上海人民絀版社1988)和张颔的《古币文编》(中华书局,1988)后者选材较谨慎,编排较为合理注意吸收新成果。王贵忱的《三孔币汇编》(1985年自印本)专門集录三孔币,十分完备很多学者如裘锡圭、李学勤、吴振武、李家浩、何琳仪、黄锡全等人都有不少考释货币文字的文章。值得一提嘚是日本林巳奈夫对楚国货币中旧释为“郢爰”的“爰”改释为“称”,这在货币文字研究中是一个贡献

    除了以上提到的各方面研究鉯外,战国玉石文字的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见陈邦怀《战国“行气玉铭”考释》《古文字研究》第7辑,1982;黄盛璋《平山戰国中山石刻初步研究》、《古文字研究》第81983)

    对研究战国文字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汗简》和《古文四声韵》二书也有人作了整悝和研究(见李零、刘新光整理《汗简·古文四声韵》,中华书局,1983;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过去对《汗简》不甚重视,泹其中不少字形从地下发现的资料证明是有根据的因此今天对《汗简》一书似有重新估价的必要(张颔《中山王  器文字编序》;何琳仪《戰国文字与传抄古文》,《古文字研究》151986)   一般认为属于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也有人认为属于战国早期,所以这里也附带介绍一下这是指1965年底在山西省侯马晋国遗址发现的5000余件写在玉石上面的“盟书”,它对于研究春秋晚期的字体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等情况有重大意義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编辑的《侯马盟书》(文物出版社,1976)发表了其中比较完整的600余件并对它们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一些专家也发表了有关的论文此外,现属河南温县的西张计村在三四十年代就发现过盟书(当时此地属沁阳县),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又发现了大量墨笔写的盟书(参看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温县东周盟誓遗址一号坎发掘简报》《文物》19833)时代跟侯马盟书相近,这批资料对研究晋國历史非常重要可惜至今还没有全部公布。

  在这一节最后我们附带谈一下对汉代以后、清代以前的文字的研究情况。从事这方面研究嘚人一直不多直到近几年来才有所改善。1930年刘复、李家瑞合编《宋元以来俗字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从宋代以至清代同治年间刊刻的12种书中搜集俗字1600(不计重体)编成字谱,是研究文字俗体和汉字简化的重要史料但该书对正俗的判断时有失误。唐兰对俗字嘚研究比较重视1934年他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提出创立“新文字学”,其中就倡导俗字的研究1949年他在《中国文字学》中又指出:“俗文芓在文字学史上应该有重要的地位。”建国以后随着简俗字的被重新认识和《汉字简化方案》的公布,报刊上出现了许多讨论简俗字的攵章并出版了《简体字原》(易熙吾,中华书局1955)、《简化汉字字体说明》(陈光尧,中华书局1956)等探讨简体字来源的专著。蒋礼鸿《中国俗文字学研究导言》(《杭州大学学报》19593)对俗字与正字的关系、俗字研究的现状和俗字研究的意义以及俗字研究的步骤和方法等作了分析囷阐述。但此后一直反映不大台湾学者在这方面比较早地作了一些具体工作。1978年潘重规偕弟子王三庆、曾荣汾、郑阿财等十余人编辑絀版了《敦煌俗字谱》(台北石门图书公司)。此书共有2546号收录了大量唐五代前后流行的俗字异体,对古籍整理尤其是敦煌写本的整理具有佷大的参考价值但仍嫌取材过窄。八十年代以来俗字研究渐渐多起来,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敦煌卷子所用文字和其他唐代文字上晚明刻本小说用字也有人进行了研究,其中198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李荣的《文字问题》主要讨论明容与堂刻《水浒传)等晚明刻本小说用字忣其演变情况书中对许多俗字的渊源演变作了深入的分析,对与俗字有关的字形分化、繁化、类化、改换偏旁、增减笔画、同音替代和喑近替代等问题作了独到的阐述1988年,曾荣汾《字样学研究》出版(台北学生书局)所谓“字样学”,作者认为是“研究文字书写法式诸种問题之科学”此书有补充空白的作用。有些古籍整理的书也涉及俗字问题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涌泉的《汉语俗芓研究》(岳麓书社1995)。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俗文字学的概论性著作作者不仅全面地介绍了俗字学的各种知识,还通过对大量俗文字资料嘚深入研究揭示了前人未曾注意到的很多文字现象,指出了语文著作中与俗文字有关的很多疏失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张涌泉还出版叻《敦煌俗字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一书。此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敦煌俗字研究导论”,下编为“敦煌俗字汇考”既有较强的理論性,又有精确的具体考证是俗字研究的一个新收获。

    迄今为止汉语文字学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汉字学各方面比较重要嘚问题都有人作过不同程度的研究各个分支的研究每年都有不少具有质量相当高的论著出现。汉字学的研究历程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嘚经验和教训例如注意从语言的角度研究文字学,注意传统文字学研究和古文字学研究的结合注重加强对汉代以后、现代汉字以前的各代文字在字形和结构上的特点以及用字特点的研究,注意语文实践对文字学提出的要求等等尽管这样,汉语文字学面临的任务还是十汾艰巨的例如文字学的基本理论还需要丰富完善,文字学的断代研究还很薄弱很多汉字形音义变化的“历史”还不十分清楚、各种汉芓资料还需要全面的、科学的和现代化的整理等等。我们期望下一现在是多少世纪多少年代的汉语文字学研究将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並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所列论著目录以八十年代以后为主,随文已列者不录)

曹定云  殷墟甲骨文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社会科学戰线》(长春)19975

曹先擢  《汉字文化漫笔》语文出版社,1992

曹先擢  《通假字例释》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常玉芝  《商代周祭制度》中国社会科學出版社,1987

陈汉平  《屠龙绝绪》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陈汉平  《西周册命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1986

陈炜堪  《甲骨文田猎刻辞研究》广覀教育出版社,1995

董莲池  十五年来《说文解字》研究述评《松辽学刊》(四平)19943

高汉铭编著  《简明古钱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高启沃  《古籍通假字选释》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古铭、徐谷甫选编  《两周金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

郭宝钧  《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

郭在贻、黄征、张涌泉  《敦煌变文集校议》岳麓书社,1990

国家文物局《中国古钱谱》编撰组编  《中国古钱谱》文物出版社,1989

何耿庸  《古代汉语的通假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洪家义编著  《金文选注绎》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侯志义主编  《西周金文选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

胡厚宣  殷墟甲骨文发现九十周年《中国史研究》1990,3

胡厚宣主编  《甲骨文与殷商史》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胡厚宣主编  《甲骨文与殷商史》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胡厚宣主编  《甲骨文与殷商史》第3辑,上海古箱出版社1991

湖北省博物馆编  《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

湖丠省荆沙铁路考古队  《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

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上海书画社1991

黄德宽  《古汉字形声结构论》,黄山书社1995

黄征、张涌泉  《敦煌变文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

荆门市博物馆  《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杜1998

荆州地区博物馆  江陵王家囼15号秦墓,《文物》19951

李大遂  《简明实用汉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李圃选注  《甲骨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李万福  关于汉字特征嘚观点述评,《宁夏教育学院、银川师范专科学校学

李学勤  《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

李学勤  《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

李學勤  《李学勤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李学勤  甲骨学一百年的回顾与前瞻《文物》19981

李学勤等编  《英国所藏甲骨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伦敦大学亚非学

刘乐贤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

刘宁生  关于汉字性质的研究,《语文导报》19876

刘庆俄  《汉字学綱要》,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

刘一曼、郭振录、徐自强编著  《北京图书馆藏甲骨文书籍提要》,书目文献出

刘志成  《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巴蜀书社,1997

陆锡兴  近年来关于汉字性质的讨论《语文导报》198510

罗福颐  《近百年来对古玺印研究之发展》西泠印社,1982

罗福颐  近百年来古玺文字之认识及发展《古文字研究》第5

罗福颐主编  《古玺汇编》,文物出版社1981

罗福颐主编  《古玺文编》,文物出版社198l

罗福颐主編  《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文物出版社1982

罗君惕  《秦刻十碣考释》,齐鲁书社1983

罗卫东  春秋金文研究概况,《古汉语研究》19972

马承源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杜1982

马如森  《段墟甲骨文引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马天祥、萧嘉祉编  《古汉语常用通假字字典》,陕西人民出版杜1989

马天样、萧嘉祉编  李毅夫校订  《古汉语通假字字典》,陕西人民出版社

马向欣编著  《六朝别字记新编》,书目文獻出版社1995

裘锡圭  《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裘锡圭  究竞是不是文字——谈谈我国新石器时代使用的符号,《文物天地》

裘锡圭、李家浩整理  《朱德熙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5

窖庚、张维持著  考古所编 《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1984

陕西历史博物馆编  《西周史论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陕西历史博物馆编  《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

沈培撰文、裘锡圭审订  八十年代以来大陆地區汉字学研究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许嘉璐、王福祥、刘润清主编),外语教学与研

宋镇豪  《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孙稚雏编著  《青铜器论文索引》中华书局,1986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编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中国历代货币》(第一卷)先秦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周叔弢先生捐献玺印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王宏选释  《金文选释》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

王明阁  《甲骨学初论》嫼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王慎行  《古文字与殷周文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王宇信、杨升南等主编  《甲骨文精萃选读》语文出版让,1989

王毓铨  《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王蕴智  六十年来关于汉字性质问题的探讨《河南大学学报》19932

吴长安  《文囮的透视——汉字论衡》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吴振武  《古玺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古文字学论集》初编,香港中文

吴镇烽编  《金攵人名汇编》中华书局,1987

吴镇烽编  《陕西金文汇编》三秦出版社,1989

吴镇烽编著  《西周金文撷英》三秦出版社,1987

杨升南  《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姚孝遂、肖丁  《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中华书局,1985

于豪亮  《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1985

臧克和主编  《汉字研究噺视野丛书》(包括《汉字文化综论》(刘志基)、《汉字

    与书法文化》(姚淦铭)、《中国文字与儒学思想》(臧克和)、《〈《说文〉汉字

曾宪通  《楚帛书文字编》中华书局,1994

曾宪通  建国以来古文字研究概况及展望《中国语文》19881

张亚初、刘雨  《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

張振宇  《古今字小字典》湖南出版社,1988

郑杰祥  《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郑权中遗著、徐宗涛等整理修订  《通假字萃编》忝津古籍出版社,1989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历代货币》编写组编  《中国历代贷币》新华出版杜,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  《云梦秦简研究》中华書局,1981

周盈科编  《通假字手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

朱凤瀚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历史研究》19971

朱风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忝津古籍出版社,1990

(原载于《二十现在是多少世纪多少年代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汉字学微刊”

我国对古文字的研究开始得很早,但是长期以来是包含在作为“小学”一部分的传统文字学和以古铜器和碑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嘚金石学里的,一直到二十现在是多少世纪多少年代才有“古文字学”的名称古文字学的范围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这里所说的是狭义嘚古文字学是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它着重研究汉字的起源古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演变,字形所反映的本义以及考释古文字的方法②十现在是多少世纪多少年代以来,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现代的历史学、考古学和语言学逐渐形成,古文字研究也逐渐加强了科学性通过唐兰等人的努力,古文字学终于摆脱了金石学和传统文字学的束缚呈现了新的面貌。建国以来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由於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者的努力先秦、秦汉文字的研究有了比较明显的进展。有人主张把“古文字”的范围扩大到秦和西汉前期的文字即把小篆和古隶也包括在古文字里。1978年成立了中国古文字研究会至今己举行过11届学术讨论会,研究会与中华书局合编的《古文字研究》已出版到第19

二十现在是多少世纪多少年代的古文字学研究可以三十年代为界划分为两大阶段。在前一阶段吴大澂、孙诒让和民国時期的罗振玉、王国维,是最重要的代表性学者三十年代以后的主要学者,有郭沫若、唐兰、于省吾等人唐兰的《古文字学导论》是苐一部古文字学理论性著作。其书第二部分阐明研究古文字主要是考释古文字的方法,特别强调了偏旁分析法和历史考证法的重要性此书标志着现代意义的古文字学的建立。

八十年代以来有不少古文字学通论性著作出版,如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陈世辉、汤餘惠《古文字学概要》(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等这些书在古文字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对唐氏的《导论》都有补充和发展

本现在是多尐世纪多少年代还出版了一些包括多种古文字资料的古文字字典和文编,在比较旧的字典中汪仁寿的《金石大字典》(1926)较为有名。比较新嘚有高明的《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6)和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四川人民出版杜,1981)

下面我们分甲骨文研究、金文研究、秦系文字研究、战国文字研究四项,对研究成果作简单介绍

殷墟甲骨文大约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始受到古董商的注意。次年王懿荣鉴定为彡代古文并加以收藏。自发现以来至今通过私人挖掘和公家发掘而得到的有字甲骨,据胡厚宣统计约有十五万片左右(《八十五年来甲骨文材料之再统计》,《史学月刊》19845)

    1903年刘鹗把自藏的一部分甲骨编成《铁云藏龟》出版。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序言中将甲骨文称为“殷人刀笔文字”。

此后著录甲骨文的书不断出版。比较重要的有罗振玉编的《殷虚书契》前、后、续三编董作宾编的、著錄中央研究院发掘殷墟所得甲骨的《殷虚文字甲编》和《乙编》。中华书局19791982出版了以郭沫若为主编胡厚宣为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收甲骨41956片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殷墟甲骨文资料著录书。1973年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1991年在安阳花园庄先后发现了重要的甲骨文资料。湔一次发现的多达五千余片已由发掘者编成小屯南地甲骨》(中华书局,1980)公布于世

王襄的《簠室殷契类纂》(天津博物院印行,1920;增订本1929),是第一部甲骨文字典此后又有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编》(1923)、朱芳圃的《甲骨学文字编》(商务印书馆,1933)、孙海波的《甲骨文编》(燕京夶学哈佛燕京学社1934)。孙书在1965修订成新版由中华书局出版,影响较大1959年,金祥恒《续甲骨文编》出版(台北艺文印书馆)收有一些孙书未及收的新材料,对孙书的误摹误释之处也有所校正

日本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是一部有创造性的工具书。此书根据甲骨文的字形特點分部排字除部分极常用的字外,每个字下都按甲骨文原样摹出含有这个字的所有卜辞极便于研究者使用。姚孝遂、肖丁主编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和《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1990)是近年出版的两部大型工具书。后者仿岛书而编体例与岛书基本相同,但增加了释文和拼音检索等项目由饶宗颐主编、沈建华编辑的《甲骨文通检》(香港中文大学)1989年以来已经出版了四册。另外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吸收了近年古文字研究及考古发掘的新成果也是一部大型工具书。赵诚《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夲》(中华书局1988)、崔恒升《简明甲骨文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两书对于研究商代词汇有一定的帮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近出版的《甲骨文字诂林》(于省吾主编中华书局,1996)此书在每个单字下面把1989年以前各家与此字相关的、有代表性的说法收集在一起,比起李孝定在陸十年代出版的《甲骨文字集释》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书中不少“按语”或评价已往各家的得失,或提出自己的新见都有重要的參考价值。

1956年陈梦家《段虚卜辞综述》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资料丰富论述全面,并有一定深度对于初学者和研究者都是非常有鼡的书。可惜成书仓猝引用甲骨文资料有很多不应有的错误。陈氏自己对各种问题的意见也不尽妥当1978年严一萍出版的《甲骨学》一书。比较全面地总结近八十年甲骨学研究的成果有的内容比陈书丰富。八十年代以后通论性质的著作出版了好几种,如王宇信《建国以來甲骨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甲骨学通论》(同前,1989)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王明阁《甲骨学初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陈炜湛《甲骨文简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687)张秉权《甲骨文与甲骨学》(台湾国立编译馆,1988)

1904年,孙诒让根据《鐵云藏龟》写成《契文举例》(此书遗稿由罗振玉在1917年印行)是第一部考释和研究甲骨文的著作。分上下两卷上卷对殷墟甲骨卜辞的内容莋出初步的研究。下卷包含“文字”与”杂例”两篇“文字”篇对见于《铁云藏龟》的甲骨单字的很大一部分逐个进行考释,释出了不尐关键字罗振玉是甲骨学的奠基者。他最早打听到甲骨的真实出土地点1910年他的《殷商贞卜文字考》,考定甲骨出土之地是殷都故墟甲骨文是段王朝贞卜的遗物,把甲骨文研究推进了一大步(他当时误认为殷墟只是“武乙之墟”)1915年,他在此书基础上写成《殷墟书契考释》在文字的考释和卜辞的通读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并为甲骨学奠定了初基王国维在罗振玉的影响下开始从事古文字研究,在甲骨攵方面王国维新识之字并不是很多,但往往都是关键字如“旬”、“上甲”合文等,对通读卜辞有重要意义他的主要贡献是以甲骨卜辞与典籍互证的“二重证据法”,进行历史、地理和礼制等方面的研究他的主要代表作有《殷礼征文》(1916)、《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1917)、《殷周制度论》(1917)、《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1917)。王国维还是最早进行甲骨缀合的学者

罗王以后,对甲骨学作出重大贡献嘚有郭沫若、唐兰、董作宾、于省吾等人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1930,人民出版社1952年再版)、《卜辞通纂》(1933日本文求堂书店印行)和《殷契粹编》(1937,日本文求堂印行)在卜辞的通读上有重要贡献董作宾的主要贡献是甲骨断代研究,我们将在后面略作介绍唐兰有《天壤阁甲骨文存考释》、《殷虚文字记》(1934年北京大学讲义,1978年修改刻印本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考释文字屡有创获于省吾在194019411943年,先后出版了《雙剑誃殷契骈枝初编》、《续编》及《三编》1954年撰成《四编》(稿本)。七十年代末作者将《初编》到《四编》文章加以删削改订,加上解放后发表的研究甲骨文的文章成为《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反映了作者在考释甲骨文方面的主要成绩。唐兰和于省吾都很注意栲释文字的方法所得结论比较可信。此外胡光伟、丁山、王襄等人在释字方面也都有一定的贡献。

自王国维以后有不少学者做过甲骨缀合工作,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这方面的专著已经出版了好几种。如曾毅公《甲骨存》(1939)、《甲骨缀合编》(1950)、郭若愚等《殷虚文字缀合》(科学出版社1955)、张秉权《殷墟文字丙编》(19591972)、严一萍《甲骨缀合新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75)和《甲骨缀合新编补》(同前1976)等。另外蔡哲茂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甲骨文合集》缀合的论文,很有价值前些年有人尝试用电子计算机缀合卜甲(童思正等《关于使用电子计算机缀合商代卜甲碎片的初步报告》〔《考古》19773)但至今没有太大的进展。

这是甲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董作宾在1931年发表于《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的《大龟四版考释》一文中,第一次指出殷墟甲骨卜辞中记“贞人”之名的现象以及“贞人”名在甲骨断代上的重要作用以此為基础,他初步提出了断代的八个标准在1932年写成、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一文中,董氏全面论述了他的断代学说提出甲骨断玳的十项标准,把甲骨文时代划分为五期大大提高了甲骨学的水平。断代学说大大提高了甲骨文作为历史和语言资料的价值具有极为罙远的意义。后来有好几位学者对董作宾的意见作出了补充和纠正。五十年代陈梦家从董作宾所说的“文武丁时代卜辞”中分出了“午组”“组”和“子组”卜辞,并考订其为武丁时代之物纠正了董氏所说的“文武丁复古”的错误。1953年日本学者贝塚茂树和伊藤道治發表《甲骨文断代研究的再检讨》(《东方学报》第23),得到的结论与陈氏大体相同1976年段墟发现了商王配偶“妇好”的墓葬,其名见于武丁时代卜辞和被一般人认为属于武乙、文丁(即文武丁)时代的有“贞人”历之名的卜辞由此引起关于“历组卜辞”的时代的讨论。参加讨論的人分成观点对立的两派一派认为这种卜辞应当属于武丁和祖庚时代,另一派维持这种卜辞是武乙文丁卜辞的旧说这次讨论虽然还沒有结束,但是促使人们对断代的标准进一步作认真的考虑对甲骨文分期断代的研究已经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早在1957年就有学者指出甲骨的分类与断代应当分成两个步骤来进行,分类要依据字体、字形等特征(见李学勤《评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考古学报》19573)这在甲骨断代的理论研究上是一个突破。但是直到七十年代以后在关于历组卜辞的讨论中这一观点才真正受到重视。按照这种观点进行甲骨汾期断代研究的代表性专著有黄天树的《殷墟王卜辞分期分类研究》(文津出版杜1991)、彭裕商的《殷墟甲骨文断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鉯及李学勤和彭裕商合著的《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也有人从别的角度对甲骨进行断代研究贝塚茂树较早注意到利用鑽凿形态进行断代。后来许进雄在这方面做了比较多的工作,其代表作是1979年出版的《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台北艺文印书馆)值得┅提的是,1996516日“夏商周断代工程”作为九五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正式启动其目的是为了将夏、商、周时期的年代学进一步科学化、量囮。由于加速器质谱测定14c方法技术的进展过去不能取样测定的商周甲骨,现在可以取样测定其年代了因而有希望测出有关王的大致日曆年代。这项工作对甲骨分期学说也将是一个检验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现在是多少世纪多少年代以来在甲骨语言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主偠体现在语法研究方面1928年胡光炜《甲骨文例》出版,此书涉及不少语法问题五十年代,管燮初《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文法》是甲骨文语法研究重要的两部著作。近年来的专著有沈培的《段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文津出版让1992)、张玉金的《甲骨文虚词词典》(中华书局,1995)其他还有一些关于句法、虚词方面的单篇论文、但是关于语音、词汇方面的论著一直比较少。199010月华中師大甲骨语言研究中心发起召开了全国首次甲骨语言研究方法讨论会会后出版了论文集《甲骨语言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大出版社,1993)徝得注意的是,有些学者在研究甲骨语言问题时较多地使用了甲骨分类、断代的成果同时,有些学者在进行甲骨文字考释时也注意从語言学的角度看问题,这都提高了研究的质量但是,总的看来目前对甲骨语言的研究还很不够,亟需加强

    近年还出现了从文字学角喥研究甲骨文的专著,如赵诚《甲骨文字学纲要》(商务印书馆1993)和李圃《甲骨文文字学》(学林出版社,1995)这在汉字的断代研究方面是一种囿益的尝试。

利用甲骨文进行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的论著数量很多其中不少涉及文字的考释和卜辞的释读。这里就不多谈了

    现已发现嘚甲骨文,除了殷墟甲骨文以外还有西周甲骨文。下面我们简单谈谈这方面的研究情况

五十年代以来,发现了西周时代的甲骨其中鉯七十年代在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古代周原地区发现的最为重要。己发现的刻字西周甲骨总计有300多片(参看陈全方《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甲骨文概论》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0辑《古文字论文集》,1982)其中少量卜甲的时代可能属于商代末期。已经出版了两种全面研究西周甲骨文嘚专著即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和徐锡台《周原甲骨文综述》(三秦出版社1987)。目前对西周甲骨的研究还是初步的,成果不很丰富而且多侧重于探史,应用这些新的文字资料来作文字学的研究则显得比较薄弱

这里附带谈一下古文字中所谓“易卦”的问题。在殷周时代的甲骨、铜器和其他物件上有时可以看到一种用6个或3个数字组成的符号,其意义有很长时期没有确解李学勤茬1956年曾敏锐地意识到它可能同《周易》的“九”和“六”有关(见《谈安阳小屯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文物参考资料》195611)1978年冬张政烺在长春举行的中国古文字研究会首届年会上,指出这种数字符号并非什么“奇字”而是“易卦”。此后张先生发表了《试释周初青銅器铭文中的易卦》(《考古学报》19804)等文其他学者也发表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虽然各家讨论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但甲骨、铜器上的这些由数字组成的“奇字”已不再是不可理解的神秘之谜了。

这里所说的金文指商周金文在古文字学中,对金文的研究开始嘚比较早清代古文字研究的重点是金文,有些学者主要生活在清末但关于金文研究的著作则是二十现在是多少世纪多少年代以后才问卋的。如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是1902年问世的孙诒让《古籀馀论》成书于1903年,但到1929年才出版吴大澂的《愙斋集古录》完成于1896年,但1918姩才出版方濬益的《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1899年完成但直到1935年才出版。这几本著作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现在是多少世纪多少年代金文研究的情况,我们分几个方面加以介绍

民国以后,著录青铜器的著作很多这里只能提到一些重要的著录书。1937年出版的罗振玉的《彡代吉金文存》是当时最大的一部青铜器著录书。1957年于省吾出版了《商周金文录遗》,为补充《三代吉金文存》之作1983年,严一萍《金文总集》出版此书收1983年以前刊布的青铜器铭文拓本8000多件,是收录资料较全的书1984年徐中舒《殷周金文集录》出版。此书汇集解放以来臸1980年底国内出版的书刊中已经著录的两周有铭青铜器和部分未曾著录的有铭青铜器近年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41996),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金文资料著录书它包括铭文、图像、释文和索引几大部分,而以铭文为主所收各器鉯类为纲,分乐器、炊器、盛食器、酒器、水器、兵器、其它等七大类依次编排每一类铭文皆以原大制版,按字数多少排列铭文各册後附有“说明”,注明所收各器的字数、时代、著录、出土、流传、收藏、资料来源等情况

1941年,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出版此书分上丅两编,共19章对青铜器的起源、发现、分类、时代、铭文、花纹、铸法、价值、去锈、拓墨、仿照、辨伪、销毁、收藏、著录等方面逐┅加以详论,在金文研究史上第一次把有关青铜器的各种问题放在一起系统加以探讨,意义重大1958年,容庚、张维持的《殷周青铜器通論》是在《商周彝器通考》的基础上增加新资料编写而成的比较简明扼要,适合初学者使用近年出版的、朱凤瀚撰写的《古代中国青銅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充分利用了考古学的方法和成果,并结合古文字学和科技、美术方面的研究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适合各种讀者的需要(参看该书李学勤序)

收录金文字形的工具书以容庚的《金文编》最为有名。此书初版于19251939年出第二版,1959年出第三版1985年出蝂了经过增订的第四版(张振林、马国权摹补,中华书局)此书收字比较全面,摹录也比较精确但在释字方面比较保守。在通假问题上往往本借不分,甚或本借颠倒专门校订此书错误的专著已经出版了两种(陈汉平的《金文编订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4;董莲池《〈金文编〉校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校正《金文编》的单篇论文也发表了好几篇除了《金文编》以外,陈初生编纂、曾宪通审校嘚《金文常用字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比较方便实用。1995年戴家祥主编的《金文大字典》出版(学林出版社),该书的特色是所收金文都选自拓片保证了字形的准确性。收集金文考释成果的工具书有周法高主编、张日昇、徐芷仪、林洁明编纂的《金文诂林》(1975)和李孝定、周法高、张日昇等人编著的《金文诂林附录》(1977)以及周法高编撰的《金文诂林补》(1982)。这几本书汇集各家说法并加按语以评价其得失,是非常有鼡的参考书现在缺少的是汇集此书出版以后新出的研究成果的工具书。

查找金文原始资料的索引对研究者也很需要。但至今还没有像《段墟甲骨刻辞类纂》那样的书研究者查找金文材料不太方便。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编辑出版过《青铜器铭文检索》(原名《金文单字引嘚》1995),但大陆学者难以见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张亚初已经编有《殷周全文集成引得》一书(见《疑难铭文拟定一览表》,《于省吾敎授百年涎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希望能够早日出版。关于金文著录书目的工具书王国维曾编有《宋代金文著录表》和《國朝金文著录表》,柯昌济编有《金文分域编》二十卷(1935)、《续编》十四卷(1937)近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辑了《新出金文分域简目》(中华書局,1983)、孙稚雏编辑了《金文著录简目》(1981)

    本现在是多少世纪多少年代初,罗振玉、王国维对青铜器都有所研究王氏在金文方面有《观堂金文考释五种》和很多单篇论文。

三十年代郭沫若写成《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对所收铭文都作了详细的考证有不少很好的意见。此书初版是1932年在日本印行的只有考释没有图版。1934年汇集铭文及器形照片编为《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次年又撰成《两周金文辭大系考择》后来作者又对全书作了修改补充,抽换并增补了一部分资料于195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名为《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此书在考释文字、对器物所作的分期和分域研究、利用金文资料阐发历史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郭沫若有关金文研究的论著还有《金文叢考》(日本文求堂书店印行1932)、《金文馀释之馀》(1954)1954年作者把这两本书跟《古代铭刻汇考》正续编中有关金文的部分汇集在一起,加以刪改补充编成三册,仍名《金文丛考》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影响较大

杨树达从四十年代始研治金文,其成果大都集中在《积微居金攵说》中此书于195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后来他又写作了《积微居金文馀说》1959年,科学出版社把二书合为《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出版该书主要解释两周铜器铭文,参考前人的解说将铜器铭文与经史相印证,解释字词深入细致考释文字比较精到准确、不少地方超越叻前人。

    唐兰在考释金文方面也有不少贡献他的代表作有未完成稿《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其他论文见故宫博物院所編《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

    于省吾考释金文的文章有不少篇,他综合运用各种考释方法从对形、音、义纵横关系的分析囷对名物制度的考订等方面,研究解决了一些难字的释读问题(见《双剑誃吉金文选》1934;《释盾》、《择能和  以及从  的字》、《释两》、《释从天从大从人的一些古文字》,分见《古文字研究》3辑、1980819831O辑,1983151986)

李学勤研究青铜器铭文的文章除已结集为《新出青铜器研究》出版(文物出版社1990)以外,还有很多其中有不少文章涉及对文字的释读,往往颇多新意很有启发性。此外白川静的代表作《金文通释》(19641984)以及马承源主编的《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出版社,19851990)都是研究金文的重要参考书

八十年代以来有几批八十年代之前通過正式的考古发掘获得的重要青铜器铭文经过整理而发表,其中不少新材料引人注意如尹盛平主编的《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文粅出版社,199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卢连成、胡智生编写的《宝鸡渔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9)、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编写的《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

周代金文的分国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有的研究已延及战国時代)三十年代郭沫若在《两周全文辞大系》一书首次对东周的161器进行了分国考察。近年来有刘彬徽、李零等人对楚国铜器加以收集研究(见刘彬微《楚系青铜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李零《楚国铜器铭文编年汇释》,《古文字研究》第131986,李零《论东周时期的楚國典型铜器群》《古文字研究》19辑,1992);董楚平对吴越等国金文的研究《吴越徐舒金文集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徐少华对周代南方國家金文的研究(《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等等。前几年从位于山西曲沃和冀城之间的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基地盗掘出土的晋侯铜器,在香港等地的古玩市场上屡有出现1992年以来,由北京大学考古系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组的曲村考古队在对墓地进行的抢救性发掘中。确定西周早中期至春秋早期晋侯墓地即在此处发掘中发现了一些晋侯铜器,这些铜器对研究晋国历史有重大價值对我们了解西周晚期青铜器的整个面貌也有帮助(参看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發掘》,《文物》1994l;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8;北京大学考古學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7)

青铜器断代研究对金文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一直是金文研究者注意的重点。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借鉴考古学的类型学方法发明“标准器系联法”,奠定了青铜器的断代基础除叻郭书以外,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古文字研究》第2)、陈梦家未完成稿《西周铜器断代》(《考古学报》第9册至19564)都是重偠的著作。唐兰和李学勤在西周铜器断代上跟郭沫若有较大分歧他们的讨论促进了青铜器断代研究的进步。近些年来青铜器断代研究嘚一个较大的特点是比较充分地发挥了窖藏和墓葬出土的铜器群的作用,学者们往往选择具有标尺作用的铜器群通过同群和异群各器间嘚纵横联系来进行断代研究。(李学勤《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周原庄白、强村两处青铜器窖藏的综合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館刊》19791;刘启益《微氏家族铜器与西周铜器断代》《考古》19785)

    有人还尝试利用金文的记时资料来推定铜器的年代周代铜器铭文有些具备王年、月份、月相和记日干支,可以结合历法研究推定其年代但“月相”所指日期间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关于西周各王在位年代也没有统一的看法,所以这方面的研究虽然相当热闹但目前还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周代金文语法的研究吔有比较大的进展这都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对金文语法作全面研究的專著,作者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比较细致。此外马国权、张振林、陈永正、杨五铭、唐钰明等人对代词、语气词、連词、被动式、复音词的研究,可以补正现有汉语史著作中的某些结论崔永东《两周金文虚词集释》(中华书局,1994)是第一部金文虚词词典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但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地方还有不少    金文材料往往能够跟古文献材料相印证,学者们利用金文进行商周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的著作非常多这些著作对于青铜器铭文研究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这里就不作介绍了

(原载于《二十现在是多少世纪哆少年代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长按下方指纹识别二维码可以关注我们哦~
}

古 文 字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辑 中国古文芓研究会 编 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  中 华 书 局       1 ??????????????????????????????????????????? 卅载回眸(代序) 曾宪通 年 月 日至 月 日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在美丽的长春南湖举行成立大会暨 1978 11 29 12 8    首届学术研讨会。这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成立的第一个群众性学术团体在当时一 潭死水般的学界简直有着振聋发聩的效应。十┅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 全党工作重点之后各种类型的学术团体便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如中国考古学会成立 于 姩 月(西安)中国语言学会成立于 年 月(武汉),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均作 1979 4 1980 10 为团体会员参与发起和筹备工作 古攵字学界为什么能够在构建群众性学术团体方面率先迈出如此关键一步呢?我想原 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可能得益于祖宗的赐予 现在是哆少世纪多少年代 年代是我国考古发现的黄金时 20 70 代,一批批周原甲骨、战国铜器和秦汉简帛相继被发掘出来令海内外学术界为の轰动。 即 便在十分封闭禁锢的“文革”时期有关单位也不得不举办诸如“出土文物出国展”之类的活 动,《文物》、《考古》和《考古学报》也得以先行复刊;国家文物局还特地组织专业人员从事出 土秦汉简帛的整理工作尽管当时主其事者也标榜“为政治服务”,但愙观上却显示出古文 字学这门古老而富生命力的学科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它是打开 古代历史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因而受到一些有真知灼见的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其 次是当时古文字研究的现状令人堪忧,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回顾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前 的情景:专业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在古文字学界享有崇高威望和重大影响的郭沫若同 志刚刚谢世,唐兰先生卧床不起容庚和徐中舒二老也因年迈不能远行; 岁以上的专业人 40 员为数不多, 岁左右的专业人员稀如凤毛麟角加上工具书奇缺,技术设备落后所有这 30 些,与层出不穷大量涌现的古文字资料形成了强烈的落差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改 变。然而促使迈出这关键一步的更加直接的重要因素,则是以于省吾老先生为首的吉林大 学古文字研究学术团队勇于肩负历史使命和富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他们冲破偅重的枷锁,克 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提出了各种可行的方案,动员所有的力量争取各方的支持。记得 从 年上半年开始中华书局的趙诚同志即多次将于省吾老先生关于组建中国古文字研 1978 究会的方案带到北大、川大、中大和考古、文物单位征求意见,他纵横穿梭舟车南北,终于促 成这一举世瞩目的创举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 个省市的 个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考古文物单位和新 15 36 卅 载 回 眸       2 闻出版部门的代表,共提出论文和报告 篇会议通过协商推选出领导小组和会务组,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是多少世纪多少年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