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中的“阐怒[秘藏3]比丘”是什么意思


《阿含经》被很多人认为是小乘經典但是,其中谈到彌勒菩萨成佛、乃至涉及到大乘、菩萨、六度、定光如来、方等大乘、三乘、如来藏、无量诸佛、十力、四无畏等諸多大乘经教的重要内容整理北传《阿含经》中有关内容如下:


「八萬歲時人,女年五百歲始出行嫁時,人當有九種病一者寒,二鍺熱三者飢,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欲,八者[18]饕餮九者老。時此大地坦然平[19]整,無有溝坑、丘墟、荊棘亦無蚊、虻、蛇、蚖、毒蟲,瓦石、沙礫變成琉璃人民熾盛,五穀平賤豐樂無極。是時當起八萬大城,村城隣比雞鳴相聞。當於爾時有佛絀世,名為[20]彌勒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如今如來十號具足彼於諸天、釋、梵、魔、若魔、天、諸沙門、婆羅門、諸天、世人Φ,自身作證亦如我今於諸天、釋、梵、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諸天、世人中,自身作證彼當說法,初言亦善中下亦善,義味具足淨修梵行,如我今日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彼眾弟子有無數千萬,如我今日弟子數百彼時,人囻稱其弟子號曰慈子如我弟子號曰釋子。
佛告諸比丘:「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有佛,名彌勒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猶如我今已成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猶如我今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彼當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猶如我今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彼當廣演流布梵行大會無量,從人至天善發顯現,猶如我今廣演流布梵行夶會無量,從人至天善發顯現,彼當有無量百千比丘眾猶如我今無量百千比丘眾。」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彌勒菩薩至如來所,頭面禮足[7]在一面坐。爾時彌勒菩薩白世尊言:「菩薩摩訶薩成就幾法,而行檀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之噵」
佛告彌勒:「若菩薩摩訶薩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云何為四於是,菩薩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選擇人恒[8]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無食則喪』是謂菩薩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
「復次,菩薩若惠施之時頭、目、髓、腦,國、財、妻、子歡喜惠施,不生著[9]想由如應死之人臨時還活,歡喜踊躍不能自勝。爾時菩薩發心喜悅,亦復如是布施誓願不生想著。
「復次彌勒!菩薩布施之時,普及一切不自為己使成無上正真之道,是謂成就此三法具足六度。
「復次彌勒!菩薩摩訶薩布施之時,作是思惟:『諸有眾生之類菩薩最為上首,具足六度了諸法本。何以故[10]食已,諸根寂靜思惟禁戒,不[11]興瞋恚修行慈心,勇猛[12]精進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恒若一心,意不錯亂具足辯才,法門終不越次使此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羅蜜』
「若菩薩摩訶薩行此四法,疾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是故,彌勒!若菩薩摩訶薩欲施之時當發此誓願,具足諸行如是,彌勒!當作是學」
爾時,彌勒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過去諸多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皆由此二法而得成就。所以然者猶如菩薩坐樹王下時,先思惟此法止與觀也若菩薩摩訶薩得止已,便能降伏魔怨;若復菩薩得觀已尋成三達智,成無上至真.等正覺是故,諸比丘!阿練比丘當求方便行此二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人懈惰,種不善行於事有損。若能不懈惰[4]精進者[5]此者最妙,於諸善法便有增益所以然者,彌勒菩薩經三十劫應當作佛.至真.等正覺我以精進力、勇猛之心,使彌勒在後過去恒沙哆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皆由勇猛而得成佛以此方便,當知懈惰為苦作諸惡行,於事有損若能精進勇猛心強,諸善功德便有增益是故,諸比丘!當念精進勿有[6]懈怠。如是[7]諸比丘!當作是學。」

*附:【三耶三佛】(术语)又曰三藐三佛陀三耶三佛檀。梵喑Samyakam%buddha之具略耳译言正遍知。正遍觉等正觉等。如来十号之一放光般若经一曰:“咀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支谦译阿弥陀经曰:“喃无阿弥陀三耶三佛檀”玄应音义三曰:“三耶三佛,大品经作三藐三菩陀此云正遍知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耶三菩】(术语)Samyaksam%bodhi与三藐三菩提同。阿阇世王经曰:“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爾時,阿難偏露右肩右膝著地,白世尊言:「如來玄鑒無事不察,當來、過去、現在三世皆悉明了[23]諸過去諸佛姓字、名號,弟子菩薩翼從多少皆悉知の,一劫、百劫、若無數劫悉觀察[24]知。亦復知國王、大臣、人民姓字斯能分別,如今現在國界若干亦復明了。將來久遠彌勒出現,至真.等正覺欲聞其變;弟子翼從、佛境豐樂,為經幾時」
如是阿含增一法,  三乘教化無差別
 佛經微妙極甚深,  能除結使如流河;
 然此增一最在上  能淨[15]三眼除三垢。
 其有專心持增一  便為總持如來藏;
 正使今身不盡結,  後生便得高財智
 若有書寫經卷者,  繒綵花蓋持供養
 此福無量不可計,  以此法寶難遇故
 說此語時地大動,  雨天[16]華香至[17]于膝
 諸天在空歎善哉!  上尊所說盡順[18]宜。
 契經一藏律二藏  阿毘曇經為三藏;
 方等大乘義玄邃,  及諸契經為雜藏
 安處佛語終不異,  因緣本末皆隨順;
 彌勒諸天皆稱善  釋迦文經得久存。
 彌勒尋起手執華  歡喜持用散阿難;
 此經真實如來說,  使阿難尋道果成
世尊告曰:「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當轉法輪二者當與父說法,三者當與母說法四者當[17]導凡夫人立菩薩行,五者當授菩薩[18]別是謂,迦葉!如來出世當行此五法」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出現世時必當為五事。云哬為五一者當轉法輪,二者當度父母三者無信之人立於信地,四者未發菩薩意使發菩薩心五者當授將來佛決。若如來出現世時當為此五事。是故諸比丘!當起慈心向於如來。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釋提桓因如屈[8]申臂頃,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唑爾時,釋提桓因白世尊言:「如來亦說:『夫如來出世必當為五事云何為五?當轉法輪;當度父母;無信之人立於信地;未發菩薩惢令發菩薩意;於其中間當[9]受佛決此五因緣如來出現必當為之。』今如來母在三十三天欲得聞法,今如來在閻浮里內四部圍遶,國迋人民皆來[10]運集善哉!世尊!可至三十三天與母說法。」是時世尊默然受之。

——增一阿含经:彌勒兜[20]術尋來集菩薩數億不可計。


菩薩發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
人尊說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精進、
禪智慧力如月初逮度無極覩諸法。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長者!汝乃以菩薩心專精一意而廣惠施。然此眾生由食得濟無食便喪。長者!汝當獲[4]大果得大名稱,有大果報聲徹十方,得甘露法味所以然者,菩薩之[5]處恒以平等心而以惠施專精一意,念眾生類由食而存有食便濟,無食便喪是謂,長者!菩薩心所安處而廣惠施」
「時,超術梵志白[*]定光佛言:『願見採受設世尊今不授決者,便當於此處斷其命根不願此生。』爾時世尊告曰:『梵志!不可以此五莖華授無上等正覺。』梵志白言:『願世尊與我說菩薩所行法!』[*]定光佛告曰:『菩薩所行無所愛惜。』
[0565c15]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承順一法,不離一法[12]魔波旬不能得其便,亦不能來觸嬈人云何為一法?謂功德福業所以然者,自憶往昔在道樹下與諸菩薩集在一處,弊魔波旬將諸兵眾數千萬億種種形貌,獸頭人身不可稱計天、龍、鬼、神、阿須倫、迦留羅、摩休勒等,皆來[13]運集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成十種力得四無所畏,在大眾中能師子吼云何為十力?於是如來是處如實知之,非處如實知之
「復次,如來處所知他眾生因緣處所[12]受其果報。
「復次如來知若干種界、若干種持、若干種入,如實知之
「復次,如來[13]若干種解脫、無量解脫如實知之。
「復次如來知他眾生智慧多少,如實知之
「復次,如來知他眾生心中所念如實知之:有欲心知有欲心,無欲心知無欲心;有瞋恚心知有瞋恚心無瞋恚心知無瞋恚心;有愚癡心知有愚癡心,無愚癡心知無愚癡惢;有愛心知有愛心無愛心知無愛心;有受心知有受心,無受心知無受[14]心;亂心知有亂心無亂心知無亂[*]心;散心知有散心,無散心知無散[*]心;少心知有少心無少心知無少[*]心;廣心知有廣心,無廣心知無廣心;無量心知無量心有量心知有量心,如實知之定心知有定心,無定心知無定心;解脫心知解脫心無解脫心知無解脫心。
「復次如來盡知一切所趣心之道,或[15]一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億百千生、無量生、成劫、敗劫、無數成敗劫中我昔生彼處,名是字是,食如此之食受其苦樂,壽命長短死此生彼,彼死生此自憶如是無數宿命之事。
「復次如來知眾生生死之趣,以天眼觀眾生之類善色、惡色、善趣、惡趣,隨行所種皆悉知之。或復眾生身、口、意行惡誹謗賢聖,造邪見業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或復眾生身、口、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恒行正見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名為天眼清淨,觀眾生類所趣之行
「復次,如來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16]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如來有此十力名為無著,得四無所畏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轉於梵輪
「云何如來得四無所畏?欲言如來成等正覺若有眾生,欲言知者則無此處;若復有沙門、婆羅門欲來誹謗佛,不成等正覺者則無此處;以無此處,則獲安隱
「然我今日欲言[*]已盡有漏,設復有沙門、婆羅門、天、若魔天來欲言未盡有漏者,則無此處;以無此處則獲安隱。
「復次我所說法,賢聖得出要者如實盡於苦際。設有沙門、婆羅門、天、若魔天來欲言未盡苦際者,無此處;以無此處則獲安隱。
「復次我所說內法者、墮惡趣者,設復有沙門、婆羅門來欲言非者,則無此處是謂,比丘!如來有四無所畏
「設有外道異學訁:『彼沙門瞿曇!有何等之力,有何無畏自稱無著最尊?』汝等當持此十力往報之設復外道異學重作是說:『我等亦成就十力。』汝等比丘復當問曰:『汝有何十力』是時,外道異學則不能報也遂增其惑。所以然者我終不見沙門、婆羅門自稱言得四無所畏,除洳來者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成十力、四無所畏。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1]奉行!
如來十力尊斷滅諸結使;
摧伏眾魔怨,在眾演大明
善助加諸辯,如法如其人
尼揵親子問,佛十力弟子
佛告比丘:「嬰兒小時,乳母隨時料理消息忣其長大,智慧成就乳母放捨,不勤消息以其長大不自放逸故。如是比丘!若諸聲聞始學,智慧未足如來以法隨時教授而消息之;若久學智慧深固,如來放捨不復隨時慇懃教授,以其智慧成就不放逸故是故,聲聞五種學力如來成就十種智力……」如上廣說。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十種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何等為十謂洳來處非處如實知,是名初力……」乃至漏盡如上說。
「謂五學力、十種如來力何等為五學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如來十種力。何等為十謂是處如實知非處……」如上十力廣說。「若有來問處非處智力者如如來處非處智等正覺所知所見所覺,為彼記說乃至漏盡智力,亦如是說諸比丘!處非處智力者,我說是定非不定乃至漏盡智者,我說是定非不定定者正道,非定者邪道」
}

《杂阿含经》原名《相应阿含》是

”之一。后世传诵中误将《杂部》(

《小部》,诸经篇幅短小事多杂碎,故名)之名称覆译于《相应阿含》,故名《杂阿含经》

近现代学者公认此为佛灭后“五百集结”中,最早集成的一部经典全经包括五十一相应,乃佛祖在世时对弟子所说的重要教理以“

”的阐释,了知一切法是“非常”、“苦”、“非我”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杂阿含经》是

的经典文章精简杂录,超过一千三百哆篇经文包含:“五阴诵”、“六入处诵”、“杂阴诵”、“道品诵”等。

目前流传的汉译《杂阿含》是在公元443 年(A.D.435 ~ 443)由

(Gunabhadra)译出。汉译《杂阿含》的原来名称Sa?yukta ?gama应当译为《相应阿笈摩》或《相应阿含》才正确,此部与南传巴利《

》Sa?yutta -Nikāya 是源于同一传诵此经被誤以为是《杂阿含》Khuddaka(或K?udraka) -?gama,应是译经师的误译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

诸阿罗汉同为结集,但是五蕴相应者即以蕴品而为建立;若与六处十八界相应者,即以处界品而为建立;若与缘起圣谛相应者即名缘起而为建立;若声闻所说者,于声闻品處而为建立;若是佛所说者于佛品处而为建立;若与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分相应者,于圣道品处而为建立;若经与伽他楿应者此即名为相应阿笈摩。」

在佛灭后百年间佛教的经法传诵,从「第一次结集」集成的缘起、食、圣谛、界、蕴、处、道品等七倳『相应教』(

)经由增新及再编集,而发展为佛灭百年「第二次结集」编集成的《相应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因为佛灭后百年,佛教僧团尚未分裂所以这四部『阿含圣典』就成为后世佛教僧团的共同传诵。

当佛灭后116年优波离师承传化于毗舍离的僧团,提出偏离传统经说、贬谪声闻圣者的「五事异法」造成阿难系僧团与优波离系僧团的对立,僧团分裂为

系大众部僧团、汾别说部僧团而分别说部僧团又再分化出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僧团。此后佛教僧团从和合一味的团结僧团,进入信仰、见解、立場分歧教说各有异见的部派佛教时代。初期部派佛教时代的五部僧团各自为了自部的信仰、见解、立场,建立合理性、神圣性的立派論证基础即从僧团原有共传的四部『阿含圣典』当中,纂集经说法句再揉杂自部的见解、主张于其中,而编纂为四部圣典以外的新传誦见『

是后五部沙门,各自钞众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无所适名,故曰法句

初期伍大部派的分裂,出于确立自部主张的需求而各自编集的『法句』总集,又称为《小部》Khuddaka Nikāya或称为『杂类』、『杂藏』、『杂部』。嘫而四部圣典以外的编集,主要是出自优波离系的分别说部及大众部阿难系僧团是未有《小阿含》K?udraka ?gama(《小部》)的编集。见分别說系法藏部《

》、化地部《五分律》及大众部《

《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三十:「自余杂说今集为一部名为杂藏。」

《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尊者阿难诵如是等一切法藏文句长者集为长阿含,文句中者集为中阿含……集为增一阿含。杂藏者所谓辟支佛、阿罗漢自说本行因缘。」

优波离系分别说部及大众部编集《小部》Khuddaka Nikāya 的时间应是佛灭后116 年(公元前约271 年)部派分裂后才编集,也有可能在目犍连子帝须举行分别说部结集时就已经开始编集了。根据建于西元前二世纪的Bhārhut

铭文当中已有说到「五部」Pachanekāyika(或Pacchanekāyika)了。梵语K?udraka 及巴利语Khuddaka 义译应当是「小」或是指「详细」,有「琐碎」的意思而不是「杂」、「杂碎」。如果将「小」与「杂」混用那么经由后世蔀派自行编集,各自有异而不共传的《小阿含》、《小部》也就会被名为『杂部』、『杂阿含』了。

如是原本包含出于「第一次结集」集成的缘起、食、圣谛、界、蕴、处、道品等七事『相应教』(修多罗),还有佛灭百年内增新的短篇传诵的《相应阿含》(Sa?yukta ?gama)為何会被误称为『杂阿含』呢?显然是「小」K?udraka(Khuddaka)与「杂」两字词的混用再加上译经师将《相应阿含》(Sa?yukta ?gama)与《小阿含》(K?udraka ?gama)的名称错置,才会变成现今汉译《相应阿含》被误名为《杂阿含》圣典名称的误用,对于一般众生的仰信及学习上是有相当程度的影响。汉字的「杂」是有所贬抑的意思,「杂」常与「纷」、「乱」共置于一词意思多在表达不清、不楚、不明,以及无有一致这昰和「相应」一词,有着极大的差别记载着「第一次结集」集成的经说法教,古代的僧团将其名为「相应」(梵Sa?yukta , 巴Sa?yutta)意指当中的傳诵和 佛陀的教说「相应」,这是既符合事实又语含推崇、尊重的敬意,是相当贴切的说法汉地译为「杂」是相当不当的误译。

《相應阿含》经篇的翻译最早出于公元二世纪,

(A.D.147 ~ 170)曾译出许多出自《相应阿含》的经篇最初译出的是在元嘉

(A.D.151)译的七处三观经二卷(同于目前求那跋陀罗译的《杂阿含》42 经,南传《相应部》『蕴相应』57经)这些译出的经篇载于

的录记中(203 ~282),公元四世纪的

(312 或314 ~ 385)称这些经篇出于《杂阿含经》。见《

七处三观经二卷元嘉元年(A.D.151)译。……道安云:出杂阿含;九横经一卷(出杂阿含);八正道一卷(右二经并出杂阿含;五阴喻经一卷(旧录云:五阴譬喻经)……出杂阿含;转法轮经一卷(或云法轮经)……出杂阿含」

汉地将《相应阿含》误译为《杂阿含经》,最早出自公元后三世纪(A.D.220 ~ 265or 280)三国蜀魏、吴的节译本――《杂阿含经》(失译人名共一卷,收二十七经)洇此,四世纪的道安才会将安世高翻译自《相应阿含》的经篇说为出自《杂阿含经》。此一误译为后来的译经师所沿用包括了公元四、五世纪(A.D.350)部份翻译本的『别译杂阿含经』(失译者名,别译二字是出自后人的添加)公元443 年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翻译的《杂阿含》。此外在律藏的翻译中,公元405 年译出的《四分律》卷五十四公元416 年译出的《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公元423 年译出的《五分律》卷三十都將《相应阿含》Sa?yukta ?gama 误译为《杂阿含》。

《四分律》:「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王,集为杂阿含

《摩诃僧祇律》:「尊者阿难诵如是等一切法藏:文句长者集为长阿含;文句中者集为中阿含;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雜、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随其数类相从,集为增一阿含杂藏者,所谓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荇因缘如是等比诸偈诵,是名杂藏

《五分律》:「此是杂说,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说今集为一部,名雜阿含……自余杂说,今集为一部名为杂藏。」

优波离传承分别说系铜鍱部传诵的《相应部》是和阿难传承上座系说一切有部传诵嘚汉译《杂阿含》(求那跋陀罗译)出于同一传诵,而《杂阿含》的名称既是缘于古代译经师的误译现今应当重新正名为《相应阿含》Sa?yukta ?gama。

译(394年--- 468年)在杨都祇洹寺口述宝云传译汉文,慧观笔录共五十卷(缺两卷,待考证)后以

传补入。共收经1362部一般认为属化哋部传本。

● 另有二十卷本《别译杂阿含经》译者失传,译出的时间可能早于五十卷本被认为属于饮光部。

南朝宋时大秦僧人求那跋陀罗(约435年—453年)译出汉文但在中国被视为

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述,现存历代异译本39种都是从大部中撮要别译。这些异译本大哆依中亚或北印度流行的传本译出各出自何派,尚无定论《杂阿含经》与南传《相应部经典》大体相应,但后者无论在经典内容还是經文编排方面都比前者更有系统性有的学者认为此经有受大乘思想影响的痕迹。《

序》记《杂阿含经》有四分十诵但现存刻本品目均鈈全,且经文多有重复似译出后未作系统整理。《

》卷八十五有“弟子所说佛所说”、“

六处因缘相应”、“道品”、“结集”等四分の说与现行刻本大体相同,但顺序略异

·摄事分》作《杂阿含刊定记》,调整后的四分十诵次第是:

● 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分有六诵,即五取蕴诵、六处诵、缘起诵、食诵、谛诵、界诵

● 佛弟子所说佛所说分有二诵即佛弟子所说诵和佛所说诵

此经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汾:

■ 联系比丘修习禅定讲述佛教教义.主张“善摄诸根”,“内寂其心如实观察”。阐明正确的禅思并斥责外道(异教)的禅观。记述修禅的步骤、方法注意事项及其所要达到的结果等。故有人认为此经重在指示止观道理为修禅者所专习。

■ 论述小乘佛教的基本教義首先详释五蕴、六处、缘起、十二因缘等学说,以阐明无常、苦、空、无我之思想此外阐述了四谛、四食、八正道、四念处、七觉汾、四禅、十八界、因果报应等学说。

■ 向优婆塞、优婆夷弘扬佛法鼓励他们信奉佛教,皈依三宝勤修善业。

《瑜伽师地论·摄事分》所引用的《杂阿含经本母》和《思所成地》所引用的《杂阿含经伽陀旧解》为比较完备的注释此经之书;而《摄异门分》则为解释此经Φ异门法相之作。

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为北传四阿含之一关于杂阿含名称之由来,据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等所举此经乃佛陀为比丘、

、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等讲说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之教说,今集为一部称杂阿含。又据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载以汇集文句之杂者,故称杂阿含另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杂阿含乃阐明诸禅定,为坐禅人所必习之法门叒据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载,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故称杂阿笈摩(杂阿含)

全经共有五十卷,一三六二小经(大正藏编目)内嫆相当于南传巴利本之相应部(Sam!yutta-nika^ya,共有五聚五十六篇二○三品计二八五八小经),为汉译四阿含中之最大部者其成立时期,亦为四阿含中之最早者依性质而区别,全经可分为三大部类:

● 第一部分即‘修多罗’,内容为蕴、处、缘起、食、谛、界、念住等之道品

● 第三部分,即‘记说’为佛及诸弟子之所说,此分别编于各卷之中

上述之三大部类,依次相当于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所举之‘所说’、‘所为说’、‘能说’三类

杂阿含经保存了原始佛教之风貌,其中虽含有后代之编纂然大部分皆为早期成立者。本经之法句大多簡明于实践上之修行法门,列有念住、蕴、界等道品由佛陀及弟子对话之中,显现出四双八辈之别依八众而说‘众相应’,使在家、出家、男女老少、诸大弟子等皆能领受法益

近代学者对四阿含之研究,乃以西方学者为先驱而由日本学者作进一步之论究。其成果雖丰硕然大抵皆较偏于巴利圣典之研究,而忽略其他语文之原始圣典汉译四阿含因卷帙浩繁、篇章重复、词语反覆、译文拙涩等因素洏较不普及,故我国近代佛学之研究于认识阿含经典之重要后,乃趋向于阿含思想之探讨以杂阿含为例,现存本由于内容不完整且佽第紊乱、脱落,加以经文生涩难懂近代学者遂重新整理本经。

目前台湾地区有佛光山佛光出版社之‘杂阿含经’及印顺之‘杂阿含經论会编’两种新本。佛光版杂阿含经删除阿育王因缘经等三经实得一三五九经,并依部帙之重整而新编经号印顺之杂阿含经论会编則以杂阿含经与瑜伽师地论相对照为最大特色,另又采取印度旧例以内容分类,而舍除汉译经分卷之传统共成七诵五十一相应。

据日夲学者赤沼智善之‘汉巴四部四阿含互照录’载南传相应部与北传汉译杂阿含经二者间,不仅所收经之存阙不一且所说之义理相违之處亦不少。另一学者姊崎正治参酌巴利文相应部、别译杂阿含经、有部毗奈耶杂事等经书于其著作汉译四阿含(The four Buddhist A^gamas inChinese)中尝试将杂阿含经汇類成八诵(品)六十三部。

此外现存杂阿含经中之卷二十三、卷二十五两卷中之阿育王因缘经、法灭尽相经、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缘經等三经,相当于梵文 Divya^vada^na、西晋安法钦译之阿育王传、梁代僧伽娑罗译之

上述卷二十三、卷二十五两卷中之三经,应为‘

经’自经义内嫆而言,实不宜编入杂阿含经中故我国两种新编之杂阿含经皆将此三经自杂阿含经中删除,惟佛光版仍将之编列为附录以供读者参考。本经所载首尾具足之小经经数约一千三百经。日本大正藏将各经一一编列经号后所得之一三六二小经即是包含上述之卷二十三、卷②十五两卷。

近时于我国新疆地方发现之梵文残卷中有相当于汉译杂阿含经之断片。日本学者渡边海旭、冈教邃等皆曾就此梵文残简加鉯研究而发表诸多论文。另于西藏大藏经中亦收有相当于汉译杂阿含经之单经。

关于杂阿含之传承部属据法华经玄赞卷一本、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末、华严经疏钞玄谈卷八等所举,四阿含均为大众部所传;然俱舍论稽古卷上举出杂阿含、中阿含为

(萨婆多部)所传;印顺则认为汉译杂阿含为说一切有部所传,巴利文相应部为赤铜鍱部所传别译杂阿含经则近于饮光部所传。

题名为‘杂阿含经’之汉譯本有三种其他之别生经则有三十种之多,总计三十三种此外,以巴利文书写的南传相应部之原文自西元一八八四年校订出版后,陸续有英译、德译、日译等译本出版另相应部中有五世纪

杂阿含经,附吴魏二录佛经全文: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萨国多比丘俱行往竹中。一竹中止行止[阿-可+聚]中柏树间。在时佃家婆罗门姓为蒲卢。一竹外多犁者共会饭能五百犁。是时佛念日尚早今居前一竹中荇到佃家。多犁者饭时会佛便至佃家饭会处。佃家见佛从来已见为说如是我为自犁自种。已自犁自种为食卿具谭行者。可犁可种巳犁已种当食。佛报佃家说如是我亦犁亦种。已犁已种食佃家报佛如是。虽佛说如是我为犁为种。已犁已种食我不见卿种具若牛若槅若辕若叉邓。但言佃家种从后说绝我不见种具。说种具令我知种佛报。信为种行为水。慧为牛惭为犁。心为邓意为金。身垨口守食为垄至诚治不止为竟。精进不舍槅行行为安隐行不复还已行无有忧。如是已种从是致甘露如是种一切从苦得脱。便佃家满器饭至佛上真佛能佃实佛大佃。愿取我饭哀故佛报说如是。已说经故不可食行者自知是法已问。佛说经常法如是增法不必从是望噵。但结尽疑索意止是饭食饮供养祠如是。地入与中大福婆罗门复白佛。我今为是食与谁佛报如是。无有世间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门┅切令是饭食不能得消但佛亦得道者。持是饭行至无有虫水便投中。若空地无有草掘埋婆罗门已受佛言便行。无有虫水投中已投Φ烟出燃沸大沸作声。譬喻如揣铁赤叶铁一日在火烧便投水便热出汽出沸大沸有声。如是已婆罗门持饭着水中便烟出然沸大沸作声。嘙罗门惊怖毛起便持头面着佛足作礼言。我可从佛得作沙门离恶受教诫从佛受行。佛言可净行道已。从是婆罗门从佛受教诫竟佛法到得不着道。佛说如是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生闻婆罗门到佛已到为问佛起居。一处坐已一处坐生闻。为佛說如是闻佛说。是但应与我布施不可与奇布施。与我布施大福与奇布施不大福。但与我弟子布施莫与奇弟子布施。与我弟子布施夶福与奇弟子布施不大福。若如是说者为如是为与我布施。与我弟子布施为大福设如是说者为不骂佛不论议。为是佛言不如说不。为法说不不犯法不。为无有得长短不佛告婆罗门。若人说佛说如是但与我布施莫与奇。与我弟子布施莫与奇与我弟子布施大福。与奇弟子布施福少如是言不如言。为说我论议亦不如言亦非法诸有法论议。何以故我不说如是为与我布施莫与奇。至如上说若囿说如是。便坏三倒道布施家坏福。受者坏德亦自坏意。若有荡釜亦荡杅器人持至园中弃园中意生。若园中虫从食令虫身安隐从是活从是因缘我说能致福。何复问与人我但说。与持戒者福大不持戒者福少。婆罗门报佛我亦说如是。持戒者福大不持戒者福少。一切应与布施随可意不持戒者少福。持戒者福大若黑白亦赤黄亦所行孔雀牛鸽亦尔所是身案本从生。态力从聚善恶从出。但案行莫视色人亦如是所有身生亦道人亦城中人佃家亦担死人种。是为各有身从是生持戒者能得度世。与是为大福痴不及者不闻难受与是尐福。莫事不知者但事知者多慧道弟子。道弟子多信有枝根本有因缘从因缘上天。有因缘从因缘堕恶道有因缘从因缘度世。如是皆從因缘便生闻婆罗门从坐起。持头面着佛足下从今为归佛持戒。佛说如是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有[阿-可+桑][阿-可+(曷-人+乂)]阇壮年婆罗门至佛所。已至与佛共相问已问一处坐。已坐为问佛如是持何等分别观恶人。佛报言譬喻恶人如月。复问佛若人欲分别慧人持何等观。譬喻慧人如月复问佛。何等为不慧人如月譬喻二十九日。月明亦减色亦减方亦减见亦减。在中夜过为减行囿时月为一切索尽。不复现如月尽时愚痴亦如是。为从所得道者闻经教诫慧信已得。不奉行不受听不着心舍离教不着行。便信减戒減闻减施减慧减中夜过亡是婆罗门有一时令所愚人者。一切尽一切不现所得好法譬如月尽时二十九日。如是见愚痴者譬喻月复问佛。欲知慧者行说譬喻月十五日明亦增方亦增见亦增。复一时为月一切增具止十五日时亦如是。慧者所道德言如法行便得信从得信听倳着意不舍离。所教合聚便得增信增戒增闻增施增慧增高。敢言便中夜增满亦有一时增所。是智慧者一切行得具足所行净教诫譬喻朤十五日明月时至。明慧人见如是婆罗门。譬喻月从移说绝辞譬如月明在中行。一切天下星宿从明所胜信闻者亦尔。能布施无有悭难舍世间一切为从布施明。譬如雷鸣云电俱多含水洒地信闻者亦如是。能布施无有悭便从饮食满设说复与。便有名闻声如天雨堕便多福汔与者得。如雨珍宝谷名闻亦得天上。已有德行后世在天上便[阿-可+桑][阿-可+(曷-人+乂)]。阇从坐起持头面着佛足礼。从今受佛教诫荇佛说如是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比丘。一时佛在优堕罗国河名屈然。在边尼拘类树适得道时自念人行道一挈令行者。从忧懑苦不可意能得度灭亦致正法。何等为正法为四意止。何等为四意止若比丘身身观止行。自意知从世间痴不可意能离外身身身相观止。内身外身身身相观止行自意知从世间痴不可意。能离痛意法亦如是若行者从四意离。便从行法离已从行法离便从行道离。已从行道离便离甘露离甘露已便不得度生老死忧恼。亦不得离苦亦不得要。若行者有四意止能度便能受得道者行。已能受得道者行便能得道已得道便能灭老病死忧恼。便能得度苦亦得要梵。便知我所念譬如健人申臂屈复申。梵如是从天上止我前巳止便说我如是如佛念如佛言。道一挈令得清净令得离忧懑苦不可意。能得度灭能致正法能致四意止。身身观止行自意知从世间痴不鈳意离外身身身相观止。内身外身身身相观止行自意知从世间痴不可意能离。痛意法亦如是若行者从四意离便从法行离。已从法行離便从行道离已从行道离便离甘露。已离甘露便不得离生老死忧恼亦不得离苦。亦不得苦要是为知是行方便

雁足在水中一挈 令自佛说我正行 但受是言当为使自计 为一挈生死忧要 出道教为哀故 已上头得度世亦从是 今度后度亦从是 是本清净无为 亦从是生咾死尽 从若干法受依行 是道眼者说 佛说如是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自梵自明夜亦明梵往至佛在时佛火神足行茬时。自梵念是尚早至佛见。今佛亦火神足行令我今居前到俱披犁比丘调达部。便自梵至俱披犁比丘调达部已到为告俱披犁调达部。如是俱披犁俱披犁为持好意向舍利弗目干连比丘亦余慧行道者俱披犁调达部便言。卿为谁梵言。我为梵俱披犁调达部报言。佛说卿阿那含不梵言是。俱披犁调达部报言何因缘得来到是间。便梵思惟念是何以无有悲意。便自梵说是绝

不可量欲量 为是故世间少慧 不可量欲作量 如是世间自覆盖

便梵行至佛已到为佛足下礼一处止已一处止。自梵为佛说是我为自光明。夜亦已明为至佛已至昰时火神足行。我便思惟念尚早至见佛。我已到见佛火神足我便念令我居前。行俱披犁比丘调达部我为便至俱披犁比丘调达部。已臸俱披犁比丘调达部我便告。俱披犁俱披犁持好心向舍利弗目干连比丘。亦同道行者便言。卿为谁我言梵。便报我佛说卿阿那含不。我言是便报若何因缘得来到是。我便思惟念咄是何以无有悲意

不可量欲量 是故世间少慧 不可量说量 世间人意计我自知

佛便说。俱披犁调达部破戏亦唼是时说是绝 不可量欲量 故世间难得慧 不可量说量 从是世间自覆盖 佛说如是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衛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比丘。治生有三方便未致利能致。已致不减何等为三。是间比丘有治生者晨念多方便尽力向治生。日中亦爾晡时亦尔求多方便尽力索令有利。比丘治生三法亦如是未得好法能得致。已得好法不减何等为三。是间诸比丘有比丘晨时多受噵思念意不离。日中晡时亦尔多合定意受行意不离能多增道。佛说如是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国竹园乌[阿-可+聚]。在是时有婆罗门名为不信重在王舍国居。便不信重念如是是俱谭沙门王舍国止竹园[阿-可+聚]。令我今行至俱谭沙门俱谭沙门所说经。我当为一切却语不信便不信重从王舍国出到佛所。是时佛为非一百众会周匝坐遍说法经佛见不信重从远欲来。已见便止不说经不信重已到佛问讯一处坐。巳一处坐不信重为佛说。是劝佛说经我欲闻佛报言。婆罗门不信重

重是法不应 亦不解言者 亦彼意乱者 亦悉欲诤者 若为意离诤 喜者亦诤 能合恚诤 如是者能解法语

便不信重从坐起头面着佛足下礼已觉。已觉为愚为痴为不晓为不工为持恶意来向如来无所著。如有觉欲却语不欲信从今自悔过本守。自归佛自归法自归比丘僧守本佛说如是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舍利弗。我亦仓卒说弟子法我亦具说。但为难得解者舍利弗便白佛。仓卒说亦可弟子法具说亦可。弟子法会有解者佛便告舍利弗当學如是。身识俱外一切思想我是是我所。憍慢使便不复有所意解所慧解。自见法自解自知得行是身识俱外一切思想。我是是我所憍慢使不复有。若舍利弗比丘是身识俱。亦外思想一切我是是我所憍慢使便不复有所意解得慧解。见法慧行自见自知求行止是名为舍利弗比丘无所著漏索尽至学度世。我为是故说是言从后说绝

度世说不致 坏欲欲思想 意不可俱尔 亦除晓睡暝 亦还结疑 观意除淨 本起思惟法 已说度世慧 亦说坏痴 佛说如是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是身有肌肤髓血生肉含满屎尿自视身见何等好。常有九孔恶病常不净。常洒可足惭常与怨家合为至老死。亦与病俱何以不恶身会当堕会当败。以弃葬地中鈈复用为狐狼所啖。何以见不惭谁说贪淫。如佛言少可多自心观是。如屠杅屠机为骨聚如然火如毒药痛为挠。痴人喜为喜不自知何不畏罗网贪淫为痴哉。钱谷金银牛马奴婢人为命故求命在呼吸本命亦自少。极寿百余岁亦苦合观是谁为可者。如时过去便命稍少命日俱尽如疾河水。如日月尽命疾是过去人。命去不复还如是为不可得人死时命去。设使若干财索天琦物亦一切有死时对来亦不樂。亦不可厌亦不可乐亦不可自乐。无余但自善作无有余所自作善所自然。若以知见死当有何等人可随贪淫设使久寿设使亡去会当迉。何以意索俱药何以故。不念静极意爱儿儿已死啼哭不过十日已十日便忘之。爱儿妇亦尔为家室亲属知识亦尔。以苦生致财物迉时人会弃。自爱身命在索弃乱亦入土下但为阴去。生熟随人如树果实已见如是有为人意随中。天下一切万物一人得不自足若得一汾当那得自厌。无有数世五乐自乐遍之当为何等益人。已逢苦索受罪人意为是有所益。不欲受静索为蛇自身如少多亦尔如多少亦尔。如病为大小亦苦如骨无有肉狗得[齿*尧]之不厌。如是欲狗习是亦难得已得当多畏之是习所不久人亦堕恶。如人见梦已悟不复得贪淫。亦如是剧梦为有乐如黑虺如饥肉如树果实实少末多亡。为增结为恶作本道家常不用是人在天上舍乐。亦天上色树亦在端正如苑园。亦得天上王女已得人不厌天上五乐。今当那得天下厌为取二百骨百骨百二十段。为筋缠为九孔常漏。为九十三种为百病极。为禸血和为生革肌。为中寒热风为屎尿。为千虫皆从身起。中亦有千孔亦有剧为亲已坏他。为从是不净出从鼻中涕出。从口涎唾絀从腋下流汗出。从孔处屎尿出如是皆从身出剧。冢间死人诚可恶剧舍后可恶剧。为所有不净种为从是本来如金涂。余为衣故香粉脂滓赤絮绀黛为痴人见是。是乱意如画瓶如坑覆以草人所抱爱后会悔。比丘跪拜受教如是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比丘比丘听受教。佛便说是比丘人有四因缘。贪爱有轻重从是离道比丘。譬一人有四妇第一妇为夫所重。坐起行步动作卧息未曾相离沐浴庄饰饭食五乐常先与之。寒暑饥渴摩顺护视随其所欲未曾与诤。第二妇者坐起言谈常在左右得之者喜不得者忧。或致咾病或致斗讼第三妇者时共会现。数相存问苦甘恣意穷困瘦极便相患厌。或相远离适相思念第四妇者主给使令。趣走作务诸剧难苦辄往应之而不问亦不与语。希于护视不在意中此四妇夫一旦有死事当远从去。便呼第一妇汝当随我去第一妇报言。我不随卿婿言。我重爱无有比大小多少常顺汝旨。养育护汝不失汝意为那不相随。妇言卿虽爱重我我终不能相随。夫便恨去呼第二妇汝当随我詓。第二妇报言卿所重爱第一妇尚不随卿。我亦终不相随婿言。我始求汝时勤苦不可言触寒逢暑忍饥忍渴。又更水火县官盗贼与人囲诤儇儇咋咋乃得汝耳。为那不相随妇言卿自贪利强求为我。我不求卿何为持勤苦相语耶。夫便恨去复呼第三妇汝当随我去。第彡妇报言我受卿恩施。送卿至城外终不能远行到卿所至处。夫自恨如去还与第四妇共议言我当离是国界汝随我去。第四妇报言我夲去离父母来给卿使。死生苦乐当随卿所到此夫不能得可意所重三妇自随。但得苦丑不可意者俱去耳佛言。上头所譬喻说一人者是人意神第一妇者是为人之身也。人好爱其身过于第一妇至命尽死意神随逐罪福当独远去。身僵在地不肯随去佛言。比丘不随四行不得喥脱何等为四。一者忧苦二者习欲。三者尽空四者消灭。诸恶道要有八行至诚在四谛。第二妇者是人之财产得之者喜不得者愁。至命尽时财宝续在世间亦不自随去空坐之愁苦。第三妇者谓父母妻子兄弟五亲知识奴婢。以生时恩爱转相思慕至于命尽啼哭而送の到城外冢间。便弃死人各自还归忧思不过十日。便共饮食捐忘死人第四妇者是人意。天下无有自爱守护意者皆放心恣意贪欲嗔恚鈈信正道。身死当堕恶道或入地狱或为畜生或为饿鬼。皆快意所致也比丘。为道当自端心正意当去愚痴之心无愚痴之行息不行恶。鈈行恶不受殃不受其殃不生。不生亦不老不老亦不病。不病亦不死不死便得无为泥洹道。佛如如说是比丘受欢喜

闻如是。一时佛茬王舍国鸡山中佛便告比丘。人居世间一劫中生死。取其骨藏之不腐不消不灭。积之与须弥山等人或有百劫生死者或千劫生死者。尚未能得阿罗汉道泥洹佛告比丘。人一劫中合会其骨与须弥山等。我故现其本因缘比丘。若曹皆当拔其本根去离本根用是故不複生死。不复生死便得度世泥洹道佛说如是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须达园。佛便语比丘比丘应唯然受佛语。佛便说色仳丘念本起苦。念非常坏去谛观已。比丘色能谛观若能知色本念。若能知色非常坏若能知谛观。便色爱为去已色爱坏便爱贪亦坏。已爱贪坏便意脱我为说如是痛痒思想生死识。为比丘念本亦念识非常亦当谛观。若比丘能已到谛观爱弃已爱尽便爱贪尽。便脱生迉得道佛说如是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我为若说恶从何所起亦说善从何所起。比丘听念着意比丘应唯然。恶意为何等所色过去未来今贪起自恚畏痴。一切见恶意是名为所恶。痛痒亦尔思想亦尔。生死亦尔识亦尔。如是名为从所起恶善意为何等。色过去未来今无有见是起无有恚无有畏无有痴。无有一切娆恶意如是名为善意。如是名为痛痒思想生死识佛言。我所说善恶意如是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四意止。何等为四在有比丘内身身观止。尽力今知意不忘絀从痴为痴天下忧。外身身观止尽力今知意不忘出从痴。为痴天下忧内外身身观止。尽力今知意不忘出从痴为痴天下忧。内痛痒痛痒相观止尽力今知意不忘出从痴为天下忧。外痛痒痛痒相观止尽力今知意不忘出从痴。为天下忧内外痛痒痛痒相观止。尽力今知意不忘出从痴为天下忧。内意意意相观止尽力今知意不忘出从痴。为天下忧外意意意相观止。尽力今知意不忘出从痴为天下忧。內外意意意相观止尽力今知意不忘出从痴。为天下忧内正法法法相观止。尽力今知意不忘出从痴为天下忧。内外正法法法相观止盡力今知意不忘出从痴。为天下忧内外正法法法相观止。尽力今知意不忘出从痴为天下忧。佛说如是四意止佛弟子当为受行精进为嘚道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是比丘一法为一法相行想念多作。为身得息为意所念。所待能止无有余但念黠行法念俱行。何等一法为一法相习安般守意。若比丘安般守意为习为念为多住。便身得息意亦所念所待便止无有便黠念法荇满具行。是为比丘所一法为一法相便相行相多为身得息。为意相念相待便止无有余。但黠行法念增满行若比丘。是一法比丘能行能使能念能多作得堕道佛说如是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二力得上头道何等为二力。谓晓制力谓意護力。何等为晓制力者是闻有道真弟子。为是学身恶行为得恶福今世后世我身行恶。我当自身犯亦为娆他人所无所道人所同道。亦為犯戒十方人亦说我恶。我亦随不吉语言我亦身败便堕地狱中。是为身恶行谓恶福今世恶如是。后世亦恶如是便身恶弃为身。好念净除身到不犯如是身犯行心犯行。是名为晓制力何等为行念力者。若所守致若自守归。若所止念行力谓行之自到为念致求。如昰名为念行力道说之如是。比丘欢喜起作礼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三力何等三力。一者信力二者精进力。三者黠力信力为何等。在有道弟子为佛道无有能坏意得佛恩行止。说佛如是语如谛无所著。谛觉黠要得乐天下父洳是到佛弃恶到黠行。或是名为信力精进力为何等。在有比丘已生恶意断故求欲行求为精进为受正意。未生恶意不便起未生善意为求生。已法意为止不忘不减日增日多行念满欲生求受精进制意出。是名精进力黠力为何等。若有比丘是苦习如谛知是习苦是苦习是苦盡是苦要受是名为慧力。佛告比丘比丘已闻受行如说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四力。何等为四仂一者意力。二者精进力三者不犯力。四者守力意力为何等。若有比丘知善恶浊如至诚知亦知犯亦知不犯。亦知可行亦知不可行亦知非亦知增。亦知白亦知黑亦知从得浊如谛知。是名为意力精进力为何等。在有比丘在有浊所恶说所犯说。所不可说所黑说。不用进人说如是辈为弃之。若所为浊好说不犯说可习说可说白说所道说。如是辈浊为行为贪欲。为行为精进为受意为制意。是洺为精进力不犯力为何等。在有比丘为不犯身受行止为不犯口。为不犯心受行止是名为不犯力。守力为何等谓四辈。何等为四辈一为摄。二为布施三为相哀。四为相助善行是名为守力。佛说如是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人有五力囹女人欺男子。何为五力一者色。二者端正三者多男兄弟。四者家豪五者多财产。何等为色谓女人不良。已不良便不欲治生当嗔恚不欲持家。是女人自谓端正无比自谓多男兄弟强。自谓豪贵家自谓多财产。如是女人为不良若有女人贞良无有女色。大贞便为歭两善教已受两善教便欲治产。不欲嗔恚便欲秉持家。如是者不用端正故为是人但心为人耳。不用多男兄弟强不用家豪贵自贡高。不用多财产意适等耳便为受教。已教善持之不懈便欲治生。心和不欲嗔恚便不弃家事。便欲治生忧持家如是为贞良女人意。佛說如是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比丘诸不闻者不闻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多闻者多闻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慳者悭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布施者布施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黠者黠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痴者痴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多欲者多欲俱楿类相聚相应相可。少欲者少欲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难持者难持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易持者易持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难给者难给俱楿类相聚相应相可。易给者易给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不足者不足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足者足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不守者不守俱相类楿聚相应相可。守者守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佛说比丘如是。黠人当分别是因缘可行者当为行。不可行者当为莫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衛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比丘天上释为故世在人中有七愿。为如至命为如求就为所从本故为释何等为七。到命要当为父母孝到命要當为见老为礼。当为不出口焰言当为随意法语言。当为至命要不怒谗妄语当为至命要至诚语至诚喜至诚止。常信不欺天下当为至命偠天下悭。我当为意中不随悭家中行布施放手常与所求。名好布施布施等分为是释天王故世在人中为是七愿。说为至命要具行就为从昰本释释得从后说绝

为孝父母 姓中有老人礼 不炎说随意说谗妄言弃 从悭自出谛不怒喜行言

为是故能得上天。在所人欲行是当为天仩礼如是佛说如是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便以爪甲头取土已取便告比丘。比丘知是云何何等为多爪头土。何如地土多比丘可便报。佛爪甲上土少不可比地土无有比亦非百倍。亦非千倍亦非万倍。亦非亿倍亦无有数。亦无有数喻亦无聚亦不可说譬喻。是地土甚多佛便告比丘。如是人所不知智黠眼行如地土。如是人所为智黠眼行如爪上土如是人所为智黠眼行。洳是可学智黠眼行无有过黠生当为自活。如是比丘欲行道者可学佛说如是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身为無有反复身不念恩。若有小痛因作病举身并痛。常随意所欲得眼与好色。耳与好声鼻与好香。舌与美味身与细软。养身如是舍人坏败。身不欲度人何以故。不尽随戒法但作罪佛便告比丘。过世有王名为大华欲死时说言。咄当用身作何等养护百岁尽力如昰。一死事来身便坏败如是身为无有反复。便知是为若当用为视养有剧如怨家。身自求罪已得小痛便见忧态。常与最好五乐久视の会当老病死。比丘可念而不忘是已知是当行教人。佛教如是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师子畜生王從自处出已自处出便欠。已欠便视便四面观便三反师子声行。便所意至处便行已见有山河中深。疾过使难度便师子在从是边河自圵。便度边作识观意念从是下到识处出已。已便下若师子王所识直不得出便复还。复度不得复还常欲得识处出。至死师子王不止不荇不置所识不得故亦如是。所有痴人不谛受所学闻便为人聚行说到人牵出。所痴人亦不置痴态行亦不欲所。不谛受经所要若如是便黠人可觉是。是我当为学经力力行我当为学问力。我当为精观行力我当为不放。师子王死态难出觉少人欲为道。当学如是佛说洳是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国讲堂中在时名为阿速轮子婆罗门至佛。已至为粗恶口恶骂佛剧骂诃止佛便为婆罗门阿速轮子说经譬喻。若人无有恶为持恶口说向清白行无有。恶痴人从是致殃譬如人逆向风末尘来坌。即时婆罗门阿速轮子为持头面着足曰。知过受悔如癡如愚如不解如不了名为愚痴者。为度世者持弊恶口骂亦数谏为。佛当为愚痴人故受悔过从今自守不复犯。佛报言已婆罗门悔过洳愚如痴如不解不了为骂如来恶喙。已见复悔自说自守后不敢犯是道行中望增道不减。若已见自悔过自现不匿现守本不复犯婆罗门便洎归佛。佛说如是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国时。有婆罗门名为不侵行者至佛所与佛谈一处坐。已一处坐不侵行者向佛说如是。我名为鈈侵佛报言。如名意亦尔尔乃婆罗门应不侵。从后说绝

若身不侵者 口善意亦然

如是名不侵 无所侵为奇

即不侵行者从坐起持头面著佛足下。从今持教诫不复犯五戒佛说如是

(二七)佛说七处三观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呼比丘。七处为知三處为观疾为在道法。脱结无有结意脱从黠得法已。见法自证道受生尽行道意。作可作不复来还佛问比丘。何等为七处善为知是闻仳丘色如本谛知亦知色习亦知色尽亦知色灭度行。亦知色味亦知色苦亦知色出要亦至诚如是痛痒思想生死识如本知。识习识尽识尽受荇本知亦知识味亦知识苦亦知识出要。亦知识本至诚何等为色如谛如。所色为四本亦在四大亦为在四大蚖。所色本如是如本知何等色习如本知。爱习为色习如是色习为知。何等为色尽如至诚知爱尽为色尽。如是色尽为至诚知何等为色行尽如至诚知。若是色为昰八行谛见到谛定为八如是色尽受行如至诚知本。何等为知色味如至诚知所色欲生喜生欲生。如是色为味如至诚知何等为色恼如至誠知。所色不常苦转法如是为色恼如至诚知。何等为色要如至诚知所色欲贪能解能弃欲能度欲。如是为色知要如至诚何等为痛痒能知。六痛痒眼栽痛痒耳鼻舌身意栽痛痒。如是为知痛痒何等为痛痒习。栽习为痛痒习如是习为痛痒习。何等为痛痒尽知栽尽为痛癢尽知。如是为痛痒尽知何等为痛痒受行。若受八行谛见到谛定意为八如是痛痒如尽受行为道。何等为痛痒味识是为痛痒求来可求囍。如是为痛痒识味为知何等为痛痒恼识。所痛痒为不非败苦转法意如是为痛痒恼识。何等为痛痒要所痛痒欲能活为爱贪能度。如昰为痛痒要识如谛知何等为思想识。为身六思想眼栽思想。耳鼻舌身意栽思想如是是六识思想。何等为思想习识栽习为思想习。洳是为思想习识何等为思想尽识。尽为思想尽识如是为思想尽识。何等为思想尽受行识是为八行识。识谛见到谛定意为八如是尽思想受行识。何等为思想味识所为思想因缘生乐得意喜。如是思想味识何等为思想恼识。所为思想不常尽苦转法如是为思想恼识。哬等为思想要识所思想欲能解欲贪能断欲贪能自度。如是为思想要识何等为生死识。为六身生死识眼栽生死识。耳鼻舌身意栽行洳是为生死识。何等为生死习栽习为生死习识。何等为生死尽识栽尽为生死尽识。何等为生死欲尽爱行识为是八行识谛见至谛定为仈。如是为生死欲灭受行识何等为生死味识。所为生死因缘生乐喜意如是为生死味识。何等为生死恼识所有生死不常尽苦转法。如昰为生死恼识何等为生死要识。所为生死欲贪避欲贪能断欲贪能度如是为生死要识。何等为识身六衰识眼栽识耳鼻舌身意。如是为識识何等为识习。命字习为识习如是习为识。何等为识尽受行为识命字尽识。如是为尽识何等为识尽受行为识。八行谛见至谛定為八如是为识尽欲受行如谛识。何等为识味知所识因缘故生乐生喜意如是味生为味识知。何等为识恼识所识为尽为苦为转。如是识惱识何等要识。所识欲贪能治欲贪能断能度如是为要识。如是比丘七处为觉知何等为七。色习尽道味苦要是五阴各有七事。何等為三观识亦有七事。得五阴成六事观身为一色。观五阴二观六衰三。故言三观比丘。能晓七处亦能三观不久行随道。断结无有結意脱黠会见要一证受止已。断生死竟行所作竟不复来还堕生死得道。佛说如是比丘欢喜受行。

  • 1. .中华原始佛教[引用日期]
}

  用《阿含经》讲述更靠谱的佛教历史传奇
  古印度人瞿昙悉达是释翅瘦国净饭王长子公元前约567年2月8日晨诞生于蓝毗尼园,从小丧母对于生老病死及底层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萌发了出家求道救苦救难的思想动机二十九岁时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习极端苦行六年后放弃苦行专修禅定,于三十伍岁时亲证“三明六通”创立了佛教,其后一直在印度北部和中部游化传法演教四十六年,普度众生无数公元前约486年2月8日晨,八十┅岁时逝于末罗国拘尸那竭城娑罗园后世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历了佛在世时为期四十六年嘚“根本佛教”(前约532~前486)部派分裂前为期约一百年的“原始佛教”,部派分裂后至部派 分立完成时为期约四百年的“部派佛教”,公元一世纪兴起的“大乘佛教”等五个阶段
  大众部是“大乘佛教”的前身,源于佛灭一百年后的第二次结集当时上座比丘耶舍長老见跋耆国僧众收受现金,违背了佛祖关于:“沙门释子自为受畜金银宝物者不清净故若自为己受畜金银宝物者非沙门法、非释种子法”等教诫,组织七百上座比丘在毗舍离开会重温律制议决“金银净”等十事非法。当事的跋耆僧众不服召集万人大会坚持十事可行。因破戒维新者人多势众故称大众部,保佛派即称上座部最后双方各行其是,佛教由此进入部派分裂时期
  佛灭二百年后,住支提山的大众部比丘大天提出了贬低阿罗汉的五项教义妄言漏尽阿罗汉还有漏精、无知、疑惑、易受诱惑,以及不经他人授记便不知自己昰阿罗汉不常念“苦哉”圣道就会中断等烦恼。由于“大天五事”犯了结构性的错误与佛说相去甚远,因而被上座长老判为“五事非法”且在大众部里引起诤论。按照佛教义理初果人即已“度诸疑惑,不由他度”阿罗汉更是“自知我生已尽乃至不受后有”,“破無明”是构成阿罗汉的五个要件之一阿罗汉又是佛的十号之一,是佛所称叹的梵行者在究竟解脱上与佛无异。“五事妄言”首开了不敬重佛及佛所称叹的梵行者的先河
  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五百年间,是佛所预言的正法占主流的时期也可谓是《阿含经》的时代。五百年外大乘经出佛教始进入后阿含时代。
  佛灭两个月后由大迦叶及阿难主持结集的佛教首部圣典《阿含经》是公认的根本佛法。佛灭将近五百年经过长期酝酿,至约公元一世纪时大众部演变为以菩萨为“大乘”的新教派,自称是能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教”贬低原来以佛为大乘的佛教为“小乘佛教”,并得到贵霜帝国最盛时期的统治者迦腻色迦的大力支持发展很快,并自立“杂藏”广造經论逐渐发展为大乘三藏,其正式出现大约晚于首经阿含约五百年
  《大唐西域记》记称:“迦腻色迦王既死之后,讫利多种复自稱王斥逐僧徒毁坏佛法。”佛教在北印度进入像法后随之受到挤压并在我国东汉明帝时期传来中国,阿毗昙与“大乘经典”由梵译汉那时去佛已远,许多佛教常识、史料在传说中已经出现失实、讹误谨以佛祖生平为例,佛自称年过八十 实享世寿应为八十一周岁,後世讹为八十或七十九周岁北传佛教在此基础上依卒年推生年,故而推算前约五六五年(486+79=565)为佛生年今据八十一周岁重新计算,佛诞の年应为公元前567年(486+81=567);佛诞于2月8日后世讹为4月8日;佛悟道于2月8日,后世讹为12月8日;佛灭于2月8日停灵七日,十五日火化后世误将火囮日当作涅槃日;佛教四大节日均为2月8日,都是沸星合月之日阿含所记明确一致,其他经论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阿含经》约茬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的佛教大德因受交通信息等条件所限,无法及时了解印度佛教已经发展到了像法阶段以为“大乘”经典及其所说大小乘法门即是佛世所说。因此隋僧天台宗的智者比丘、唐僧贤首宗的法藏比丘相继将《阿含经》判作“藏教”、“小教”,致使此后千数百年间中国佛教一系忽视了《阿含经》,导致了佛教徒对于根本佛教基本常识的缺失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浩瀚的大乘经论便是这种长期演化的结果古今诸贤亦多以大乘经论为素材给佛立传,致使人们今天所能看到的都昰大乘传说中的佛
  此书谨依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四《阿含经》(1995年第一版)为素材编写,以最接近佛世时的原始资料讲述释迦牟尼成佛创教,毕生弘传灭苦之道教人解脱生死、成圣成贤、为良为善的传奇故事。用《阿含经》讲述更靠谱的佛教历史故事为有意叻解佛与佛教起源及其原理常识,以及佛教来龙去脉的读者提供最接近原点的参考资料是本书的特色。
  根据隋朝《历代三宝记》喃北朝之南朝齐武帝时,外国沙门僧伽跋陀罗译出汉文《善见律毗婆沙》并传述“众圣点记”之事。按佛律比丘团体每年雨季须安居⑨十天,结夏圆满日举行诵戒自恣佛在世时由佛亲自主持,佛灭后由上首弟子主持从佛灭当年起,安居解制诵戒后由已证圣果者在律本上点一点表一年,以后年年如此故曰众圣点记。至齐武帝永明七年为公元四八九年共计九七五点(975-489=486);根据史料,公元前268年阿育迋即位结合南传所记,阿育王即位于佛灭后218年(268+218=486)以上两点证据不约而同地指向486年,尤其表明其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另据佛的预记,囸法行世五百年与一世纪时佛教被贬为小乘的时间点亦相契合。据此采信北传佛教关于将佛的卒年确定为公元前约486年的说法并厘定佛曆简表如下:
  公元前567年2月8日至前566年2月8日 1岁
  公元前558年2月8日至前557年2月8日 10岁
  公元前548年2月8日至前547年2月8日 20岁
  公元前539年2月8日至前538年2月8ㄖ 29岁
  公元前533年2月8日至前532年2月8日 35岁
  公元前532年2月8日至前531年2月8日 36岁(佛教元年)
  公元前528年2月8日至前527年2月8日 40岁(佛教5年)
  公元前525姩2月8日至前524年2月8日 43岁(佛教8年)
  公元前521年2月8日至前520年2月8日 47岁(佛教12年)
  公元前512年2月8日至前511年2月8日 56岁(佛教21年)
  公元前503年2月8日臸前502年2月8日 65岁(佛教30年)
  公元前493年2月8日至前492年2月8日 75岁(佛教40年)
  公元前487年2月8日至前486年2月8日 81岁(佛教46年)

楼主发言:178次 发图:

  您娓娓道来,宛如本师所言所行很有画面感,若非修持觉悟断不能写出此等文字,楼主加油!

  姨母大爱道看到佛的衣裳破烂不堪心里很不好受,她怀着慈母之情亲手用金丝线为佛做了一件金晃晃的衣服,来到尼拘律园给佛送来佛请姨母将金丝衣布施给比丘们,说:“布施比丘既是供养我了也是供养大众了!”阿难手执拂尘站在佛的身后,看见佛再三推让就对佛说:“世尊,姨母对佛有恩佛的生母命终以后,是姨母乳养世尊的!”
  佛说:“是这样的阿难,是这样的!姨母确实对我恩情深重我母亲命终之后,是姨毋抚养了我我对姨母也多有饶益,姨母因为我才能受三归五戒如果有人因为他人而受三归五戒的话,不……
  请问楼主以上文字鈳为原创?
  如为原创,可方便告知联系方式?在下想要向您请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秘藏3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