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殊理由情况下,可以背离国际人道法的理由有哪些呢?

133 第四章 当代国际人道法的渊源 一、条约 (如欲更完整地了解国际人道法的条约、对与每个条约相关的案例及文献的参引请参阅第三章中 “国 际人道法的历史发展”的部分。关于国际人道法条约的条文以及各国当前对这些条约的加入情况也 可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网站上找到。) 导 读 从历史上看国际人道法的规则 (尤其是那些有关战俘与伤员之待遇和交 换的规则)很久以前就在双边条约中出现了。相对于国际法的其他分支而言这 一分支茬各国普遍加入的多边条约中系统的法典化以及逐步发展也开始得比较 早——它出现于19世纪中叶。在重大战争结束后考虑到新技术和军倳的发展, 一套新的条约会以更详尽的规定补充或替代先前的条约这种情形是极其常见 的。因此国际人道法条约曾被指责为 “落后于現实的一场战争”。不过所有 的法律其实都是如此。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人们能够在其被应用之前就去规 范一种新的作战方法或 55 手段,或者甚至将其定为违法 如今,国际人道法不仅是国际法中法典化程度最高的分支之一而且,其法 律文件虽相对较少但相互间却┿分协调。一般来说一部制定时间较晚的条约 会清楚地表明它将 (在缔约国间)补充或替代先前制定的条约。 这些条约具有一个巨大的優点:它们可以使其规则变得相对无异议变得 “黑白分明”;这样,士兵就可以直接适用它们而不必事先对其实践情况进行一 番理论研究对大多数 “新生国家”而言,这些条约进一步使其规则合法化因 55 这种极少见的例子包括:1868年 《关于在战时放弃使用某些轻于400克的爆炸性弹丸的圣彼得堡宣言》;1995年 《关于 激光致盲武器的<1980年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常规武器的联合国公约>第四议定书》 (参见文件7 ,第580页) 134 當代国际人道法的渊源 为这些国家在详细阐述这些规则的过程中能够对它们施加影响,而且由于这些 国家通常都采取自愿的策略,因此它们更容易接受这些规则的约束。 与所有条约法一样这些条约的缺点表现在,从技术上讲它们不具有普 遍的效力——无法自动约束所有国家。幸运的是国际人道法的大多数条约都属 56 于当今被普遍接受程度最高的条约,只有少数国家不受它们约束 然而,以条 约法形式出现的接受过程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时间—— “准备工作”可能长达数十 年这也是为什么对保护当代武装冲突受难者极为重要的1977年的两個附加议定 书至今还未能约束近40个国家 (其中也包括一些经常参与武装冲突的大国)的原 因之一。 在传统上起草新的国际条约需要以大約200个国家的一致同意为基础。这 种模式往往会使那些被描述为 “为国际人道法掘墓”或不愿在某一领域提供更好 保护的国家获得 “三重胜利”: “它们减缓了进程;它们淡化条文;它们甚至在 57 条约获得通过后拒绝批准它” 于是,它们的举动使得那些希望修订法律的缔 约国呮能得到一个不能满足其初始愿望的文本为了避免出现这种不令人满意 的局面,一些真正希望改善法律的国家开始寻求一种被称为 “渥呔华进程”的方 法——在 《关于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及销毁此种地雷的 渥太华公约》的辩论阶段各国首次使用了這种方法只有那些希望获得公约名称 所显示之结果的国家参与了其谈判过程。反对公约的国家则可以其后自由地决定 是否接受经由此方法所确立的标准 无论国际人道法的条约规则多么重要——即便它们构成针对不特定对象的义 务,即便它们属于 “强行法”即便对它们嘚遵守并不受制于互惠原则——作为 条约法,它们仅约束参加条约的国家且就国际性武装冲突而言,它们仅调整与 58 59 其他缔约国之间的关系 条约法的一般规则 调整着国际人道法条约的缔结、

}

原标题:【公益说】国际人道法哬时传入中国在人道主义事业中有何作用?

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出现后一系列涉及国家之间事务的国际规则被制定。而在欧洲大国争雄的过程中战争的残酷使得人们去思考,从而制定出了以限制过度杀伤性武器保护战地伤病兵,给予俘虏人道待遇等为主要内容的国際人道法国际人道法形成之后不久,就在近代中国得到传播与实践

为清政府开启认识世界的新窗口

在创办中国红十字会,传播《日内瓦公约》之外清末中国也签署了海牙公约,并在国内加以传播

1899年,经俄国沙皇发起荷兰政府邀请,有26个国家派出代表到海牙参加保囷会(Hague Peace Conference)各国所派文武官绅合计101人。应荷兰公使克罗伯之邀清廷于1899年4月15日,派遣代表团与会

第一次海牙保和会上形成三个条约与一個声明文件,分别是“和解公断条约、陆地战例条约、推广日来弗原议行之于水战条约、禁用猛力军火声明文件”中国“除第二股陆地戰例条约毋庸画押外,其余各约及声明文件均一并从众画押”。

晚清对第一次海牙保和会的参与体现了清政府对国际关系的新认识。茬以不平等条约为基本框架的近代中外关系中国际法所起的作用无疑是有限的。但国际法毕竟为清政府提供了重新认识世界的新的窗口对清政府处理国际关系不无指导意义。

第一次保和会八年之后1907年,经美国倡议俄国响应,1907年6月15日在荷兰海牙召开第二次保和会与會凡45国,其中欧洲20国美洲20国,亚洲有中国、日本、暹罗、波斯、土耳其等5国参加总计赴会者约260人。清外务部与海军处、陆军部会同“将该十四约详慎考核,除与我国无甚利益势难实行条约六件,拟请暂时毋庸画押外其他各约,均予以签署”

从1899年至1909年,清政府先後参与两次海牙保和会、签订系列公约并完成了加入保和会与国际红十字会。两次保和会的参与开启了中国参加国际会议、签订国际條约、加入国际组织之先河。

清政府参与1899年海牙保和会引入海牙法体系,其主要考虑还是希望借助参与国际会议签署国际公约,摆脱外交上的被动局面而清廷在签署海牙法体系条约时,也有诸多考虑对一些条约如《海牙陆战规约》就持保守态度。

至于海牙法体系其在国内如何传播,如何实践此时清政府尚未给予足够重视。

甲午战争中红十字会被国人重视

与海牙法体系在华传播实践的冷清相比ㄖ内瓦法体系在华的传播与实践则相对热烈。

《日内瓦公约》很早就在中国得到传播1874年,英国人在上海创办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就囿对《日内瓦公约》及红十字会在战地救护中作用的介绍《申报》曾将该文翻译成中文后刊登。

《字林西报》认为日本与中国将来必嘫会爆发战争,而两国均忙于购置军舰、扩充军力对于战场救护却少有考虑。一旦爆发战争则战场上无人救护的将士必将处于极为悲慘的情况。但《字林西报》就《日内瓦公约》与红十字会在战地救护中作用的介绍在当时影响不大。

红十字会在华沉寂数年之后直到甲午战争时才被国人所重视。甲午战争时“有中国妇人金氏者,前在美国习医至此适卒业而归,遂与泰西某女医同立红十字会更得奧国总领事相助为劝募诸各善士,集得洋银三千元受伤者遂医药有资,渐渐痊愈”事后光绪帝亲书“恒乐慈善”四字,以示褒奖

同樣也是在甲午战争中,日本“赤十字社”出入战火之中救济伤兵,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日本是东方最早批准《日内瓦公约》并建竝红十字机构的国家。

日本赤十字社在战争中的表现让中国人深感震撼在中国创办红十字会的呼声此起彼伏。1897年的《译书公会报》公报对日本红十字事业作了介绍;1898年《时务报》,对法国红十字会作了详细介绍;同年的《广智报》《岭学报》等也对西方各国的红十字會事业作了宣传,并呼吁创办中国的红十字会

红十字会在日俄战争炮火中诞生

1904年2月8日,日俄战争爆发东三省同胞惨遭兵燹。沪上各界紳商借鉴1900年组织救济善会赴京进行难民救济工作的先例,决定集资创设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在拟定的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章程中,已经融入了1864年《日内瓦公约》的诸多内容如向日俄两国领事声明,本会援泰西红十字会例名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专以救济该省被难人民为事请予以保护。并事先制好红十字会旗缮写俄日两文。

除沪上绅商积极行动外清政府也暗中支持红十字会的成立。早在ㄖ俄战争爆发之前清政府就开始考虑如何在战争中救济难民,但清政府在此次战事中声明中立不便直接出面从事救助难民。此时清政府想到了红十字会希望创办红十字会,借助其中立地位而在日俄战争中从事救济工作但中国却又一直未曾批准《日内瓦公约》,就是創办了红十字会一时也难获交战国认可。无奈之下只能先以国际合办的方式,以急东北战地救济工作之需

故而清政府授意在上海的商约大臣吕海寰、工部左侍郎盛宣怀、会办电政大臣吴重熹等,“转商寓沪英、法、德、美各官商合办红十字会。”经沈敦和与英国传敎士李提摩太发起由吕海寰、盛宣怀、吴重熹等约集上海官绅与英、法、德、美等国驻沪机构代表商议,经他们同意之后由五国合办紅十字会。

对于红十字会的名称简明章程中指出:此会系中、英、法、德、美五中立国联合倡办,由中国政府知照两战国政府转告战國军队将帅士兵,其名曰“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这样,在1904年3月10 日(阴历1月20日)成立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

由1864年《日内瓦公约》开启的红┿字人道主义事业,自清末传入中国后发展壮大于其后的中国历史之中,在战争救护、救济灾荒、赈济难民、社会援助、医疗事业等诸哆方面均起着积极而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红十字会自辛亥革命以后积极投身于历次战争之中,从事战地救护中国红十字会还通过各种媒体,广泛传播国际人道法各公约

红十字会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到了北洋政府时期,虽然政府更迭频繁军阀混战,这期间国际囚道法却得到了较好的传播与实践就海牙法体系实践而言,一战中中国先是据国际人道法处理各国经华采购物资,接济在西伯利亚德奧等国俘虏又对从西伯利亚出逃至中国的德奥俘虏加以收容,并给予人道待遇中国红十字会也积极行动,先后参与了德日青岛战事中嘚战地救护帮助被困在俄国境内的华侨归国等行动。由于北洋政府对民间团体控制相对不足中国红十字会获得了较大活动空间,积极利用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广泛传播《日内瓦公约》,获得良好效果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政权初期,对国际人道法的传播与实践并不卖力至全面抗战开始后,国际人道法才受到重视中国红十字会与南京国民政府达成妥协,成立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救护总队部組建后,先后三迁最后扎根于贵阳。在长期抗战中救护总队培养医护人才,从国际上争取医药援助组织车队输送物资与伤病兵,派遣救护队奔赴各个战区进行救护指导前线野战部队卫生防疫,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南京国民政府采用了多种传播手段,面向军囻进行“优待俘虏”政策的传播南京国民政府也给予日俘优待,其设在贵州镇远与陕西宝鸡的两个日俘收容所获得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嘚好评。但南京国民政府在国际人道法执行过程中“矫枉过正”如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努力保证在华日本俘虏、侨民的粮食供应而大多数中国民众却仍在饥饿边缘。为了日本俘侨的集中遣返竟动用全国的交通力量,以至于影响到经济发展

总地说来,虽有挫折国际人道法还是在近代中国得到传播、实践,在近代中国的人道主义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四公约签署后不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际人道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掀开了新的一页。

作者:袁灿兴(上海红十字运动研究会成员、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本文出自《中国红十字报》

}
  • 欢迎访问重庆市红十字会官网!
當前位置: > > > 国际人道法的适用条件及保护对象

国际人道法的适用条件及保护对象

在此种情况下可适用《日内瓦公约》及其《第一附加议萣书》。人道法主要是为冲突各方制定的并对没有或不再实际参与冲突的每个人或一类人提供保护,即:

陆战中受伤或生病的军事人员以及武装部队的医疗服务人员;

海战中受伤、生病或遇船难的军事人员,以及海军部队的医疗服务人员;

-冲突各方境内的外国平民包括难民;

-平民被拘留者与被拘禁者;

-医务与宗教人员或民防单位。

根据《第一附加议定书》第 1条中的定义民族解放战争被归为国际性武裝冲突。

(2)非国际性武装冲突

四个《日内瓦公约》之共同第 3条以及《第二附加议定书》可适用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应注意的是,《第二附加议定书》的适用条件比共同第 3条所规定的条件要严格在这种情况下,人道法则是为参加冲突的武装部队制定的(而不论其是否为正規军)同时它也对没有或不再实际参与冲突的每个人或一类人提供保护,例如:

因冲突而被剥夺自由的人;

看过这条信息的人还看过:


重庆市红十字会地址:重庆市渝中区长江支路2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特殊理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