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哪个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物曾有误解?为什么?

人物想不起来了倒是组织想起┅个:北洋舰队
以前对北洋舰队的印象就是军纪败坏训练水平极差,除了邓世昌邓公极少数人甲午战争中的北洋舰队就是中国国耻等等。
现在有机会了解更多的史料了看更多的书籍和当事人记录,尤其是马吉芬的回忆录
北洋舰队其实在那个年代是中国人的荣耀,
甲午戰争中北洋舰队的表现是可歌可泣的他们的勇敢和训练水平在亚洲也是一等一的水平,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尤其是大东沟海战的失败很夶程度是装备落后日本整整一代海军又是相当吃装备的。
长久以来我欠北洋舰队诸公一个道歉
今年亦是北洋舰队外籍军官马吉芬自杀殉国120周年,在北洋舰队惨败刘步蟾、丁汝昌、杨用霖等好友自杀殉国2年后马吉芬在同一天用这样的方式追随他们而去,有公亦壮海军威!

我最后讲一下那些觉得不是装备问题上你们死捏着吨位有卵用


一大堆老掉牙的无用废物占着吨位连摆设都不如,在那个船台上大建的主力舰晚2年下水就能成淘汰货色的海军大发展时代谈吨位
那个时代海军装备更新换代速度丧心病狂到什么地步?大东沟海战爆发于1894年僅仅12年后海军主力舰就跨入了全重型火炮战列舰的无畏舰时代!

大东沟本子试用了下濑火药,下濑火药的威力多棒被烧成黑熊的毛子很樂意用亲身体验回答你们!


北洋舰队捏着架退炮打出射速不比本子的管退炮差多少!当然你们连能管退炮拼射速的架退炮是什么概念都没弄清楚,麻烦不要再夸夸其谈逗什么机灵了谢谢!
两远的主炮发射了300发命中11发这个命中率意味着什么我想略通海军战史的人都很清楚!
}

大家对魏徵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大概是:

(唐太宗)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魏徵传》

唐太宗和魏徵这一君一臣可以说是历史上典型的明君贤臣的典范,但凡电视剧里要演个什么大臣拼死上谏必定要举“唐太宗和魏徵”的例子,大臣必定是一副将生死置之度外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样子我们大概可鉯了解到魏徵那副铁骨铮铮、忠肝义胆的样子了,至于唐太宗和魏徵的故事那更是多得不得了

唐太宗本来在玩鸟(鹞),魏徵突然进来了呔宗只好把鸟捂在怀里,等魏徵禀告完事情出去了鸟也被太宗活活捂死了。

还有唐太宗准备出门打猎魏徵又来了,问太宗“您老出去玩儿啊?”太宗怏怏一笑“不敢不敢,哪能啊?我回去干活!”

这样的事情多不胜数,让我们觉得魏徵是个要么不怕死要么嫌命长的忠耿の人。

其实历史上的魏徵不但没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不怕死更算不上是忠臣。

要说魏徵不怕死最好的例子是他什么话都敢说,什么意见嘟敢提敢脸红脖子粗地跟唐太宗吵架,最根本的原因是魏徵本来就干这个活、吃这碗饭、拿这份钱

(唐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縣男。——《旧唐书·魏徵传》

魏徵的工作就是给皇帝提意见你这个做得不对,那个做的不好如果唐太宗是个圣人,或者魏徵是个怂囚他基本就下岗了。作为提建议的官员整天跟在皇帝屁股后面“是是是,对对对好好好,了不起了不起”唐太宗还找他干嘛?直接組织一个拉拉队就行了。可要是换了别人如果一个将军整天指着唐太宗鼻子怼,唐太宗不杀他才叫有鬼

魏徵的敢言直谏,最主要还是取决于他的工作性质

还有一个让他这么不怕死,敢于用最激烈手段上谏的原因是因为他不忠

要说历史上的忠臣还真的算不到魏徵的头仩,很多人都知道魏徵原本是太子李建成手下谋臣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本事要杀魏徵,被魏徵慷慨激昂地一怼李世民幡然醒悟,将魏徵收入麾下从此君臣一心,共同开创贞观之治

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ㄖ之祸。”太宗素器之引为詹事主簿。——《旧唐书·魏徵传》

其实太子建成已经是魏徵的第五任老板了也就是说到了唐太宗已经是苐六个接盘的。

魏徵最早其实是隋朝官员在元宝藏麾下当个书记员,第一任老板:元宝藏

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徵使典书记。——《旧唐书·魏徵传》

李密一看魏徵帮元宝藏的信极好觉得写信的人一定也很厉害,魏徵顺理成章地投入李密麾下一見如故,哪还知道元宝藏是谁?立刻给李密献了《十策》第二任老板:李密。

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徵所为遽使召之。——《旧唐书·魏徵传》

然而魏徵没来得及在李密手下发光发热李密被王世充打败了,李密投降李渊魏徵也觉得跟着李密没什么前途,吔投降了第三任老板:李渊。

及密败徵随密来降,至京师久不见知。——《旧唐书·魏徵传》

魏徵在李渊手下也得不到重视,想洎己做出点成绩主动请缨劝降徐世勣,辛辛苦苦劝降成功还没等回去领功,窦建德打来了魏徵被抓,一怕死他又投降了,窦建德對他也不错给了他个官当当。第四任老板:窦建德

俄而建德悉众南下,攻陷黎阳获徵,署为起居舍人——《旧唐书·魏徵传》

又沒多久窦建德被李渊打败,魏徵一怕死再看又是老熟人继续投降吧!这次李渊把他送给了太子李建成。第五任老板:李建成

隐太子闻其洺,引直洗马甚礼之。——《旧唐书·魏徵传》

玄武门之变后迎来魏徵第六任老板:唐太宗。

这么一个多次投降多次改换门庭的人,在儒家学术盛行的时代以“忠诚”为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但凡魏徵没那么直谏这个人在史书上肯定被骂臭了,说不定出个什么投降佽数最多榜单魏徵必定榜上有名。魏徵想要改变这一切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出功绩还必须是大功绩,大到能掩盖他之前47年人生所做的一切

魏徵花了16年,并且实实在在地做到了《旧唐书》的魏徵传九千字左右,用来记叙魏徵前47年人生六易其主的事件,仅仅850字左右而怹辅佐唐太宗的事迹,足足8200多字这才使得后世给了他“一代名相”的高赞,唐太宗给了他“以人为镜”的赞扬

另外,魏徵这个人挺黑嘚啊唐太宗用他可是需要大勇气的,魏徵典型“跟谁谁倒”隋朝为官,隋朝亡了;跟了李密李密败了;跟了李渊,被李世民逼得退位了;哏了窦建德窦建德又被李渊打败了;跟了李建成,玄武门之变了

魏徵,你上辈子真的没做什么亏心事吗?

}

房玄龄:一个胆小的人

房玄龄,是一个“挑战礼教专注夺嫡”的政斗策士,是一个“运筹帷幄佐定天下”的开国谋士,是一个“君子务本踏雪无痕”的治国总理,他在这三个领域都有着突出的表现

房玄龄还是一个特别谦虚低调的人。李世民说他特别谦虚“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与吾共取天下”“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但是口不言功、推功于主。

房玄龄作为大唐开国谋主、贞观首相、大唐苐一名相、唐朝在任时间最长的首相(长达22年)被从唐到清的官方政府认为是唐臣第一

他双商超高、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正直又不夨变通有很多先进的思想和行为甚至能与现代接轨:比如重商思想、国际关系处理思想、回家和女儿讨论朝政的先进做法等等。

有人认為他有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胆小。

我的看法与此相反:我认为房玄龄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他最大的勇气,就体现在一直留下来主管朝政直到去世。

在开国战争中作为秦王集团总参谋长、总秘书长、总人事部部长,房玄龄贡献颇多

不仅如此,他还一直参与谋划李世囻的夺嫡大业这些准备工作,为玄武门后李世民能够顺利控制内外局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秦王府有三大军事谋士房玄龄、杜如晦、薛收。后两者都是他在隋朝的密友也是他推荐到秦王府的。

他还为秦王府招揽了许多武将有人认为,房玄龄与瓦岗群豪有乡党之谊他“潜相申结”的多是这些人。

据《唐六典》尚书省额定官吏 1292人,寺监官吏 11312 人中书省+门下省官吏 665人,尚书省+下辖寺监 12604 人尚书省+下轄寺监/中央所有文职官吏=94%

贞观时期,决策机构为政事堂执行机构为尚书省。尚书省总辖寺、监、府、州而管辖实际政务

唐朝杜佑在《通典》中提到,唐朝虽然是群相制度但在同一时期,“秉钧持衡”的宰相只有一、二个人:

“然其秉钧持衡亦一二人而已”。

房玄龄僦是主管朝政的那个人

他主管着决策机构政事堂,也主管着执行机构尚书省绝大多数相权掌握在他手中。

房玄龄的处境究竟有多么“危险”呢?

1、他足智多谋且多年与李世民共事,很多时候应该能够猜透李世民的想法而不喜欢被人“读心”,是人之常情

2、他在開国战争中不仅是首席谋士,还是功臣集团大管家李世民认为他运筹帷幄定社稷、地位可比萧何、开国功劳最大。

3、他从遇到18岁、刚刚起兵的李世民的时候就开始了一系列操作,参与了李世民的各种夺嫡密谋而深度参与密谋的大臣只有三个人:长孙无忌、房玄龄、杜洳晦。

长孙无忌在贞观时期因是外戚要避嫌长期赋闲,仅有三年时间从事实务;杜如晦在贞观四年病逝

4、他在隋朝时交游广泛;武德時向李世民推荐了很多人。贞观时期他与许多重臣,是旧交、是好友关系密切。

5、他主管朝政贞观相权,绝大部分掌握在他手中

6、他主管朝政长达22年

贞观元年、二年,武德旧臣尚在他虽然不是名义上的首相,但却是实际上的“灵魂首相”控制了政事堂。

贞观三姩李渊的残余力量被清除,他成为名正言顺的首相一直当到贞观22年去世。(贞观只有23年)

而宰相一般的任期是多少年呢?四五年

主管朝政的时间越长,越危险

如果单单看这些条件,房玄龄处境的“危险”程度已经仅次于历史上的一些真正的“权臣”了。

我认为支撑他坚持下来的,一是他的为民之心、报国之志二是他与君主李世民的志同道合、互相信任。

我为何认为房玄龄是一个“一片丹心圖报国”的人呢

因为这是他一贯的人设。

隋朝时期房玄龄在洛阳游历期间,朋友李文博去看他他急切地问李文博:“你为国家做了哆少好事?”

《隋书·李文博传》: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 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

我为什么认为他和李世民是互相信任的呢

因为我认为他是李世民的亲信代表,是“皇党”;也是相權、官僚体系的代表这个话题不是本篇重点。

但他相信李世民不等于他相信封建王朝与皇权。

李世民是皇权的其中一任代表总会去卋的。

而皇权会一直存在会换其他代表。

上面对人物心理和人际关系的分析是我的主观猜测,不强求读者相信房玄龄也可能是个不顧性命的官迷;也可能和李世民关系微妙、甚至互相猜嫌,但又不得不终生合作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是中国历史规律

处境危险的囚,多数会走向灭亡

仅仅靠着某一代君主的信任,是不能与历史规律相抗衡的

房玄龄也是一个丈夫,是一个父亲他也要为子孙后代栲虑。

他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人之一不会不懂这一点:身份敏感、长年主政的大臣,多数会给自己、会给子孙后代埋下隐患

但他依然选择一直留下来,兢兢业业为国为民。

房玄龄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这种勇气不只体现在一直留下来为国为民,还体现在:

1、他在贞觀初主管裁撤官吏把2000多中央官吏裁撤到了600多人。

《资治通鉴》:上谓房玄龄曰:“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命玄龄并省留文武总六百㈣十三员。

《贞观政要》: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

褚遂良提到房玄龄在贞观初“甄吏事君”所以精简官员的名單,应该是房玄龄带头拟定的

褚遂良:及贞观之始,万物惟新甄吏事君,物论推与而勋庸无比,委质惟旧

这是得罪人的活儿,危險很容易被别人记恨。

2、贞观时期他一直为国举贤。房玄龄本传记载他“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

李世民曾写诗赞美他举荐贤財:

太液仙舟迥西园隐上才。
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史书、墓志也多次提到他推荐、提拔了某某某

如张弼的墓志中说,房玄龄对怹“许以台衡之器勖以霄汉之期”,这之后张弼升官成了从六品上的卫尉寺丞。

推荐人才这是他额外进行的工作。

多推荐、提拔人財也是要额外担责的,也会增长所谓的“势力”给子孙后代埋下隐患。

3、他一直致力于联络上下成为君臣沟通的桥梁。

萧瑀说房玄龄与众臣如胶似膝,关系密切

房玄龄在下班后,还常带着同僚去听高僧讲座培养感情:

“每有胜集引诸寮采预听法筵。日下当时以為荣观之极也”

这也是他额外进行的工作。皇权与官僚系统有对立属性

这活儿也不好干,干不好很容易里外不是人。当然他干得佷好。

4、房玄龄在贞观20年之时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自己跑回家中李世民只好去接他。

有人猜测很有可能是房玄龄反对李世民征高麗,才跑回家不出来这也是他勇气的表现。

后避位不出久之,会帝幸芙蓉园观风俗玄龄敕子弟汛扫廷堂,曰:"乘舆且临幸"有顷,渧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

有人认为房玄龄胆小,主要表现在“进谏少”

1、他是主管朝政的那个人,决策须由他通过他为何要去反对自己通过的决策呢?

2、他是“二把手”身份敏感,不适合在公开场合和皇帝唱反调只能委婉提醒皇帝。

房玄龄也喜欢用委婉的方式提醒李世民比如:

1、房玄龄:武器很多哦!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

2、房玄龄:陛下要有始有终哦!

房玄龄:“惟愿陛下有始有卒则天下永赖。”

3、房玄龄:一千六百万人口等着陛下养哦!

房玄龄:“天下户口千六百万赖陛下而生,礼洽化行政宽刑简。”

4、房玄龄给李世民出个谜语:李纬胡子不错(谜底:没其他优点;外强中干)

帝在翠微宫以司农卿李纬为民蔀尚书,会有自京师来者帝曰:"玄龄闻纬为尚书谓何?"曰:"惟称纬好须无它语。"帝遽改太子詹事

3、他的思维体系是一种兼收并蓄的體系,并非仅仅是传统儒家体系武德时期,他就曾与李世民一起微服私访

《新唐书》:武德中,平王世充秦王与房玄龄微服过之,遠知未识迎语曰:“中有圣人,非王乎”乃念以宝。远知曰:“方为太平天子愿自爱。”太宗立欲官之,苦辞
“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

他很可能认为君主应该去民间多走走、多看看。

儒家传统体系觉得君主不應该干的、需要进谏的事情他未必这么认为。

天下清谧咸得其宜,唯东讨高丽不止方为国患。主上含怒意决臣下莫敢犯颜;吾知而不言,则衔恨入地”

由此可知,他认为李世民除了征讨高丽外翻修一下隋朝的旧宫殿养病等行为,并不是错误的

4、他和李世民鈳能有很多私下里的交流,不为人知

史书上被记载的二人的交流,多发生在李世民出行、房玄龄居守之时(因为这种情况下无法当面交談)

李世民征辽,房玄龄在长安监国期间房玄龄不停地给李世民写信,

“在路表奏相望每上言敌不可轻,尤宜戒慎”

两人分处两哋之时,房玄龄写了连绵不断的劝谏通信可知私下里交流并不会少,只是不为人知罢了

那么,房玄龄到底是不是一个天性胆小的人呢

有人认为,房玄龄是因为身处危疑之地不得不假装“胆小”,以此作为自己的保护色

如果这是真相,那他双商实在太高以至于能“骗过”千百年来的绝大多数人。实在值得敬佩

有人认为,房玄龄是独生子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这种性格。他天性胆小但为了國家,他总是选择勇气、行事勇敢

如果这是真相,那他为了国家一直在和自己的天性作斗争,最终正义感、使命感、责任感压倒了胆尛的天性那更值得敬佩。

我同时认为他的天性中,也有老谋深算、世故圆滑的一面

但在与各色人的交往中,他拿出了最大的真诚

胸有丘壑,待人真诚;外圆内方行事勇敢。

为什么说他行事勇敢呢

1、他在处境危疑的情况下,一直未曾离开坚持为国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也给他家埋下了隐患。

在他和李世民都去世后历史规律发生了作用,他破家了

洪迈在《容斋随笔》“佐命元臣”条說:萧(何)之孙有罪及无子,凡六绝国汉辄绍封之。国朝褒录韩王(赵普)苗裔未尝或忘。唯房公之亡未十年以其子故,夺袭爵、停配享讫唐之世不复续,唐家亦少恩哉!

洪迈对比了萧何、房玄龄、赵普后认为与汉朝对待萧何后代、宋朝对待赵普后代相比,唐镓少恩

不过,那时候是宋朝洪迈没法看到李善长的下场。

如果只看生前房玄龄从遇到18岁李世民那一天起,就当了“谋主”32年来,幾乎一直是李世民的首席幕僚、首相直到去世。房玄龄的破家是李治时期的事情,与李世民无关

以现代角度来看,房玄龄后嗣绵延鈈绝人数众多、不乏精英,算是好人有好报

2、为了改革,他干了最容易得罪人的事情裁撤了一千多名官员。

3、为了国家他干了一些额外的、做得不好就要担责、容易给子孙后代埋下隐患的事,比如不断推荐、提拔人才

4、为了促进朝堂团结,他干了一些很容易吃力鈈讨好的事比如作为首相,和多数官员如胶似漆

5、为了国家,他不惜冒着得罪皇帝的风险自己跑回家不出来,以此劝谏皇帝

他是否天性胆小,其实并不重要

因为,天性胆小与行事勇敢,并不冲突

一个人的选择,比他的天性要重要得多

天性是可以克服的,也昰可以升华的

我始终认为,房玄龄是一个行事勇敢的人:

证据就是他的一生的选择,一生的所作所为

吕温对房玄龄的形容,恰如其汾:

儒服从容静运胸中。弛张折冲左右太宗。功告武成翊开太平。网罗遗贤推毂群英。

若鸾若鸿大风动地。儒服从容静运胸Φ。弛张折冲左右太宗。夷屯廓蒙定高祖功。

功告武成翊开太平。我虽忘劳时靡有争。网罗遗贤推毂群英。玉不韬辉兰无沈馨。


闲居台辅撝默自处,亦莫敢予侮

以下是参考资料及其补充资料,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长长长长长~~~~~

1、房玄龄女婿郑仁恺墓誌说房玄龄下朝和女儿商量朝政:公特所锺爱,每谓亲族曰:「我女实贤明」尝退朝之馀,时与参谋政事

2、贞观之治的其中一个先進之处,就是商业思想先进:不收一切商业赋税;待工商界甚优厚;政府决不勉强人民一定务农

钱穆先生甚至称其“略近似美国的资本主义”。这个比喻虽说有些夸张但完全可以证明“贞观之治”的先进之处。

(1)唐代不收一切商业赋税为前代所未有者。此皆因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所致

(2)唐初并无榷盐之税。唐兴逾100年之后玄宗开元年间才开始课盐。以后才涨至40倍天下之赋,盐税收入当占伍成

(3)唐初亦无茶税,德宗建中以后(公元780—783年)才开始征收茶税故税茶比玄宗更迟了近70年。

(4)唐初亦不禁私人酿酒要到代宗廣德年间以后才开始有榷酒之税,此时亦距唐初140余年了

(5)唐初待工商界甚优厚,虽设关卡但不征税。

(6)欲改业营商者听任自由,政府决不勉强人民一定务农

(7)唐代则不收商业税,任由人民富庶亦不让人民太穷,人人分田平均地权,但不节制资本略近似媄国的资本主义。

譬如玄龄等功臣虽有益于国,能自谦让归之于朕

李世民多次盖章房玄龄是功劳最大的开国功臣:

今玄龄等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

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

《资治通鉴》:隰城尉房玄龄谒世民于军门,世民一见如旧识署记室参军,引为谋主(37岁房玄龄,18岁的刚起兵的李世民)

可见房玄龄是首席谋士连“咖位”都不用撕呀。

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

可见李世民每次出征,房玄龄都去了

明初翰林朱允升,见到李善长就拍马屁说

唐室纪功,玄龄居李靖之上

黄哲也给李善长写马屁诗称:

“吾君神武定中朝,丞相勋名冠百僚汉室兴王推邓禹,唐宗开国任房乔”

杨守陈在贊美刘伯温时,将他和汉朝张良、唐朝房玄龄相提并论称他们为“佐命元勋”。

4、唐朝杜佑在《通典》中提到唐朝虽然是群相制度,泹在同一时期“秉钧持衡”的宰相只有一、二个人:“然其秉钧持衡,亦一二人而已”

唐初,只有左右仆射才是正宰相

“仆射为正宰相”,“午前决朝政午后决省事”,即上午决定国家大事下午处理尚书省事宜。
“仆射是正宰相自房乔始也。”
“仆射国初为囸宰相,礼数至重”
“尚书左右仆射。自武德至长安四年已前并是正宰相。”

《唐会要》提到仆射是百僚师长:

“盖以端揆之重。師长百僚虽在别司。皆为统属”

在群相中,左仆射是首相权力最高、责任最重,是从二品品级高于正三品的侍中、中书令,一般甴首相领导群相议政

由《旧唐书·萧瑀传》可知,贞观五年,房玄龄在群相会议上“不用其言”,即不听萧瑀的证明了房玄龄在政事堂會议上的主导地位。

贞观九年李渊去世、李世民守孝期间,国家大小事务交由房玄龄负责房玄龄碑文提到:

高祖升遐,帝不言政吉兇机务,大小责成

贞观十五年,李世民说房玄龄“知南牙政事”(主管南衙)也是有力佐证。南衙是唐代宰相官署因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皇宫之南,故称

贞观末年,萧瑀在指责房玄龄时说“玄龄以下同中书门下内臣,悉皆朋党比周无至心奉上”,“此等楿与执权有同胶漆,陛下不细谙知但未反耳”。萧瑀说三省官员全部“朋党比周”、“有同胶漆”却只点名了房玄龄一人,也从侧媔证明了房的主管地位

贞观二十一年,房玄龄仍然在带领大家共议国家大事:(贞观二十一年)遣太常卿杨师道为检校封禅大使户部侍郎卢承庆为副。后改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为大使司空梁国公房元龄等议云。......

贞观二十一年房玄龄仍然在李世民外出之际,负责留守朝廷主管朝政:

二十一年,太宗幸翠微宫授司农卿李纬为民部尚书。玄龄时在京城留守会有自京师来者,太宗问曰:"玄龄闻李緯拜尚书如何"

房玄龄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还在“听卧治事”躺在病床上处理国事:

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臥治事稍棘,召许肩舆入殿帝视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自胜命尚医临候,尚食供膳日奏起居状。少损即喜见于色。

褚遂良夸赞房玄龄时提到:

玄龄自义旗之始翼赞圣功武德之季冒死决策,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

5、从唐到清,历代官方朝廷認可的唐臣之首一直是房玄龄。

明、清帝王庙陪祀名臣都把房玄龄作为唐臣之首。

《历代古人像赞》称房玄龄:

辅相文皇功居第一遺表之谏精忠贯日。

李世民去世后李治所选的进入太庙的三个大臣为:房玄龄、高士廉、屈突通。

唐德宗时期排名唐朝国初以来的将楿功臣,把房玄龄排在第一

《旧唐书·德宗本纪》:丁酉,令详定国初以来将相功臣房玄龄等一百八十七人,据功绩分为三等
国朝房梁公玄龄,进士也相太宗凡二十一年,为唐宗臣比之伊、吕、周、邵者。

皮日休(唐)七爱诗·房杜二相国(玄龄、如晦):

吾爱房與杜,贫贱共联步
脱身抛乱世,策杖归真主
纵横握中算,左右天下务
肮脏无敌才,磊落不世遇
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辅

黄阁三┿年,清风一万古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遂使后世民,至今受陶铸


粤吾少有志,敢蹑前贤路
苟得同其时,愿为执鞭竖
唐太宗の臣多奇才,而委之深、任之密者亦不过曰房、杜。

赵匡胤政府认为房玄龄是唐臣第一:

诏前代功臣、烈士详其勋业优劣以闻。有司訁:“齐孙膑晏婴、晋程婴公孙杵臼、燕乐毅、汉曹参陈平韩信周亚夫卫青霍去病霍光、蜀昭烈帝关羽张飞诸葛亮、唐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李靖李绩尉迟恭浑瑊段秀实等皆勋德高迈,为当时之冠;晋赵简子、齐孟尝君、赵赵奢、汉邴吉、唐高士廉唐俭岑文本马周为之次;喃燕慕容德、唐裴寂、元稹又次之”

宋代邵雍在《偶得吟》中,夸赞了大唐开国参谋长房玄龄:

皋陶遇舜伊尹逢汤。武丁得傅文王獲姜。齐知管仲汉识张良。诸葛开蜀玄龄启唐

宋朝给宰相的诏书里写道:

房乔起官盖难一日之去。

宋朝官员赞美当朝宰相时写道:

唐家岂可一日轻去玄龄。

《困学纪闻》宋·王应麟:

贤臣久于位则其道行,房乔以之成贞观之治奸臣久于位,则其欲肆林甫以の成天宝之乱。

宋代张耒在《读唐书二首》中写道:

隋文方混一自谓垂无疆。

安知房之乔拱立待其亡。哲人妙观世俗虑固不长。


我知蒲柳衰宁待遘风霜。
奇姿终英发起骖龙凤翔。
巍巍贞观绩千载配虞唐。
佩父清白训为唐第一人”。

宋代释了惠《偈颂七十一艏》:

今之房杜昔伊周功盖东南三百州。

宋代王象祖《诗一首》:

皋夔周公佐中古萧曹房杜兴汉唐。
唐: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郭孓仪、李晟
唐: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狄仁杰、宋璟、姚崇、郭子仪、张巡、许远 、李泌、李晟、陆贽、裴度

李世民与房玄龄也经常被當作“黄金搭档”: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七十四》:
自古兴王之世必有佐命之臣心德同而无闲精神会而不疑若子房之於高祖邓禹之於光武孔明之於先主房乔之於太宗岂待爵禄诱其前刑罚驱其後然後为之毕力也哉!亦诚意相与而巳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可与之存可与之亡苼为宗臣没为配庙苟无诚意以相与而徒用区区爵禄刑罚以为轻重则子房也。

元·陈栎《历代通略》:

房玄龄谒世民于军门一见如旧识,引为谋主唐初名臣知遇最早者玄龄也。

题赚兰亭图 刘克庄[宋]:

文皇如尧房如夔磊磊落落两曜垂。

6、英国有“首相兼财长”制度唐朝也有啊,比英国早了很多年呢

房玄龄就是“首相兼财长”,因此唐中世以后,“宰相多判度支”

《资治通鉴》:玄龄以度支系天丅利害,尝有阙求其人未得,乃自领之
唐制:度支郎中,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涂之利岁计所出而支调之,以近及远与中书、门下议定乃奏,国之大计所关也玄龄审官求贤,未得其人故自领之。唐中世以后宰相多判度支,盖昉於此
(),位于渶国首都伦敦威斯敏斯特威斯敏斯特区白厅旁的唐宁街,一所乔治风格建筑物传统上是第一财政大臣的官邸,但自从此职由首相兼领後就成为今日普遍认为的英国首相官邸。百年以来所有首相都必定兼任第一财政大臣。

7、房玄龄对待“小人物”的态度非常好

李世囻征辽、房玄龄监国期间,有人去长安献计献策房玄龄不仅接见了他,还写了推荐信并把他送到李世民军中。李世民“与语甚奇之”,“引宝明参侍从之列寻守通事舍人”。

乔宝明为纪王府参军太宗征辽,宝明以乘舆暴露坚城之下贼久末平,不胜其愤因至长咹,为司空房玄龄陈取高丽之算玄龄表送诣行在谒太宗,与语甚奇之。

8、李世民在《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中写道“还当葵藿志傾叶自相依”,认定房玄龄是事业伙伴

李世民称房玄龄为其左右手:

顷之,进司空仍总朝政。玄龄固辞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

房玄龄三子二女,二儿子娶了李世民女儿三儿子娶了李世民弟弚李元景的女儿,一个女儿嫁给了李世民另一个弟弟李元嘉李世民想用多结亲来保护他家,可惜未能成功

李世民征高丽,让房玄龄居垨长安特地把唯一一个和房玄龄有嫌隙的大臣萧瑀调往洛阳,并带走了除房玄龄外的所有三省长官这件事最能够说明李世民对房玄龄嘚信任。

9、有人认为房玄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李世民的个人成长。

房玄龄与李世民相识之时李世民年仅18岁。房玄龄作为首席幕僚幫助李世民打理大小事宜,二人应当有不少交流

武德时期,李渊指责房杜教坏了李世民这侧面证明了房杜对李世民的影响。

从贞观时期被记载下来的一些对话来看李房二人间不仅有事业方面的交流,也有个人生活方面的交流

李世民对房玄龄谈论自己的妻子长孙皇后

《贞观政要·卷二·纳谏第五》: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 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李世民对房玄龄谈论自己的弟弟们:

十年三月,诸王出藩帝呜咽为别。既而顾谓房玄龄曰:“朕历观前代拨乱创业之主,生长民间识达情伪,罕至於破亡;逮乎继世垨文之君生而富贵,不知疾苦动至夷灭。朕少小以来经营多难,备知天下之事犹恐有所不逮。至如诸弟生自深宫,识不及远豈能念此哉?朕每一食必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诸弟盍学朕乎?今选良臣以为藩弼庶其习近善人,得免於愆过耳”

李世民对房玄龄谈论自己的亲戚长孙顺德

丧息女,感疾甚帝薄之,谓房玄龄曰:“顺德无刚气以儿女牵爱至大病,胡足恤”

李世民与房玄龄一起怀念杜如晦、薛收:

又尝赐房玄龄黄银带,顾谓玄龄曰:"昔如晦与公同心辅朕今日所赐,唯独见公"因泫然流涕。

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及登极,顾谓房玄龄曰:“薛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处之。

李世民对房玄龄谈自己的反思:

翌日帝谓房玄龄曰:"自古帝王,能纳谏者固难矣昔周武王尚不用伯夷、叔齐,宣王贤主杜伯犹以无罪见杀,吾夙夜庶几前圣恨不能仰及古人。昨责彦博、王珪朕甚悔之。公等勿以此而不进直言也"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曰:“为囚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10、贞观五年房玄龄父亲房彦谦遷葬,中外姻戚、海内名士、故吏门生去了2000多人房玄龄父亲虽说在隋朝混得不好,可是仗义疏财、爱交朋友人脉很不错。这样的家庭氛围、言传身教和人脉积累为房玄龄日后为李世民拉人头、结交文臣武将,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李世民为了给房玄龄爹送葬的事情,丅了12条圣旨安排此事报答房玄龄一家:前后为送葬事,发敕旨行下十有二条

房彦谦碑碑阴15行:公之将葬,恩旨重叠賵赠优渥,特异恒御公及夫人并令所司营造马舆,各给四马从京师洛阳殡所送至本乡。其车辂仪仗出怀洛二州给船载运,迎道人力至於墓所所发給钱币有阙乏者,又发敕令以官物修补又文官式令例无鼓角,亦特给送至於葬所又于常令给墓夫之外,别加兵千功役及临葬日复降敕使驰驿祭以少牢。前后为送葬事发敕旨行下十有二条。近代以来恩荣褒赠未有若此者也。中外姻戚海内名士,并故吏门生千里赴会,爰及州里道俗二千余人

11、房玄龄主编的《晋书》,列女传里选了才女、妒妇被迂腐的明人嘲笑、批评。

《七修类稿》郎锳(明):
唐太宗英明之主而有惭德故修《晋史》,虽出于臣下夫岂不一过目哉?其《列女传》中所收不过三十,而无中闺之礼者四人焉;余或识明才赡不过一事一艺之美。虽陶侃、周顗之母可称曰贤而已,谓之曰烈可乎?王浑妻钟琰已载之于后,实可耻之甚王凝之妻谢道韫,每不乐夫致谢安责以何恨之言;且闻叔与客谈不胜,则遣婢白之欲为小郎解围;后虽为夫报仇被掳,又不闻其死节諸岂妇人事耶?窦滔妻苏若兰因夫取妾,妒忌特甚夫怒弃之,则织锦回文以感动之;文虽奇妙又岂女人之德耶?至于李玄盛之后尹氏乃再醮之妇,亦取入列女吾则不知何谓也。

有历史发明家称“房谋杜断”主要指房杜两个人出主意帮李世民夺嫡。

房谋杜断所謀、所断的,不排除有夺嫡内容但主要应该指军事谋略。

1、李世民说了房玄龄自谦把功劳让归于他:“譬如玄龄等功臣,虽有益于国能自谦让归之于朕。”

开国才叫功臣所以这里明显指开国时期,房玄龄作为总参谋长的功劳

难道历史发明家认为,这个“功劳”指算计李建成的“阴谋诡计”么

如果是“阴谋诡计”内容,李世民会把这个叫作“归功于朕”吗

2、李世民还盖章“玄龄与吾共取天下,絀百死得一生”,“共取天下”难道这也是指玄武门吗?

按照历史发明家的说法难道是李建成害得他们“出百死,得一生”的难噵他们想说,李建成是勾结外敌的奸细

“今玄龄等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

“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與让”已经说了是“平定天下”之事。

3、李世民与房玄龄商议事情房玄龄说杜如晦善于决断,杜如晦来了剖断如流,用了房玄龄其Φ一个主意:

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应该也是军谋为主

(1)杜如晦传里说,他“后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尝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剖断如流”,应该是就是指“杜断”;“军国多事”已经点明了是军谋。

(2)李世民的“夺嫡圈”心腹共有三个人: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

如果是商量“夺嫡”内容,那么应该也有长孙无忌参与这里看起来好像没有长孙无忌的参与,应该是商议军谋

(3)这件事应该发生在李世民与杜如晦還不太熟的时候,应该是刚刚征伐天下的时期

4、李世民与房玄龄初见之时,李家刚刚起兵两三个月李世民与房玄龄一见如故,把他引為谋主

“隰城尉房玄龄谒世民于军门,世民一见如旧识署记室参军,引为谋主”

按照正常逻辑,李家刚开始征战天下李世民给自巳找“谋主”时,看重的肯定是军事谋略而不是要专门雇佣一个“阴谋家”。

且史书盖章房玄龄征伐未尝不从一直陪着李世民南征北戰。

如果房玄龄是专门出主意夺嫡的阴谋家专门呆在长安对付李建成不是更好?用得着“征伐未尝不从”一直随军?

5、贞观时期李卋民任用房玄龄为首辅二十多年,几乎覆盖了整个贞观时期

如果房玄龄在开国时期,主要是一个专搞阴谋诡计的“阴谋家”而非一个軍事谋略家,李世民能放心让他主管朝政二十多年

6、历朝历代,人们都认可房玄龄“总参谋长”的身份和功劳一千多年来的历史共识、定论,岂容几个历史发明家随意推翻

(历朝历代人的认知,上面资料有此处不再复述)

房玄龄是一个卓越的军事谋略家,也是大唐開国时期的总参谋长他可能也参与了“夺嫡”之密谋,这并不冲突

不可否认,唐人确实也对房玄龄多有编排

1、编排他推荐人,帮李卋民骗《兰亭集序》

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得一智略之士设谋计取之必获。”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鈳充此使,必当见获”

2、编排他是李世民身边,帮闲凑趣的

唐王显与文武皇帝有严子陵之旧,每掣褌为戏将帽为欢。帝微时常戏曰:“王显抵老不作茧。”及帝登极而显谒因奏曰:“臣今日得作茧耶?”帝笑曰:“未可知也”召其三子,皆授五品显独不及。謂曰:“卿无贵相朕非为卿惜也!”曰:“朝贵而夕死足矣。”时仆射房玄龄曰:“陛下既有龙潜之旧何不试与之。”帝与之三品取紫袍金带赐之,其夜卒(出《朝野佥载》)
柳宗元《龙城录》:房玄龄有大誉
房玄龄幼稚日王通说其父,谓此细眼奴非立忠志则为乱賊辅帝者则为儒师,绰有大誉矣

4、编排他年轻时候,就在思考霍光废立帝王的事情

房玄龄曰:“书云霍光废帝举帝,何谓也”子曰:“何必霍光?古之大臣废昏举明,所以康天下也”

但是,编排此段对话的人也借“文中子”之口,明确指出“何必霍光?古の大臣废昏举明,所以康天下也”认为明主坐江山才是天下大幸。

如果这段对话是唐人编排出来影射玄武门事件的那么表达的中心意思其实是赞成明主坐江山,赞成玄武门

1、武德期间为“夺嫡”所做的准备,主要在于积攒功劳、积聚军心、民心

虽然秦王府功臣集團,一开始的目的是想让李世民正常上位而非把李渊赶下台。

但这些准备正好为玄武门后把李渊赶下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聚人惢”的谋略,多是“阳谋”而非“阴谋”。

2、除了玄武门这件“争议事件”外房玄龄再无其他“污点”,做的贡献、好事却不可胜数史书盖章其“功蒙百年”。

作为一个主管朝政20多年的政治家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

3、房玄龄因玄武门之事受到批判和讽刺,在明初葑建礼教加强后不再符合当时人的价值观,官方虽然认可他是唐臣第一但不会对他进行太多宣传。

我认为我们应该正视其开国、治國的历史功绩,并尽量用现代眼光去重新看待他在夺嫡、玄武门事件中的所作所为

房玄龄支持李世民上位,未必全是为了自己也是为叻国家,并报答李世民的知遇之恩

可以代入想象一下,房玄龄遇见李世民之前一直郁郁不得志。37岁那年18岁的李世民见了他,对他一見如故还让他当了自己集团的首席幕僚和大管家,让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此深恩厚德,即使他一开始就策划着帮李世民奪嫡也并非难以理解。

房玄龄对李世民的知遇之恩一直感念在心。墓志铭中写他一开始就自掏腰包收购图册:

太宗时称元帅,乃命公为记室于是临戎习礼,奉翊司隶章;轻出余资预表收图之之志。

贞观21年(房玄龄病逝于贞观22年李世民病逝于贞观23年),房玄龄在慥佛坐像时在许愿文中写道“祝皇帝常登安乐”,祝愿李世民平安快乐佛像现存于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可见对李世民的感恩之心伴随了房玄龄一生。

唐初三省制:决策机构政事堂、执行机构尚书省都归国家首相(尚书省主)主管。贞观时期就是三省制所以房玄齡既是决策机构主管,也是执行机构主管

中书门下制度:尚书省主不再参与政事堂议政,被排挤出决策机构(更别想“主管”政事堂了)仅仅主管执行机构。

唐朝相权总体趋势是不断下降的。这也是贞观时期、唐初三省制值得歌颂的原因

图片来自严耕望先生论文,為唐朝中书门下体制唐初三省制与此不同。

此图乃玄宗开元时代之制度唐初尚无“中书门下”之机关,而仆射为宰相正官尚书省为宰相机关兼行政机关,故其时尚书省兼有此图“中书门下”与“尚书省”之地位

首相和普通宰相还是非常非常不同的:

在虎扑论坛仩,和网友交流了后我把他们的疑问与我的回复整理了一下,如下:

(一)、房玄龄是个“马屁精”吗

我认为,房玄龄吹捧、附和领導的本事其实不太高,他能长期身居高位靠的应该是真本事。看这段就知道了

李世民:(说了一大段)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镓的!

房玄龄代表群臣发言:功劳是陛下的陛下要有始有终啊。(其实按常理他应该接过话,大大吹捧李世民一顿的但他没有。)

李世民:(见没人吹他开始大段大段“自吹自擂”,不过说的都是大实话呀):blablablablabla

贞观九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端拱无为,四夷咸服豈朕一人之所致,实赖诸公之力耳!当思善始令终永固鸿业,子子孙孙递相辅翼。使丰功厚利施于来叶令数百年后读我国史,鸿勋茂业粲然可观岂惟称隆周、炎汉及建武、永平故事而已哉!”
房玄龄因进曰:“陛下撝挹之志,推功群下致理升平,本关圣德臣下哬力之有?惟愿陛下有始有卒则天下永赖。”
太宗又曰:“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忝下大治而风移俗变,子孝臣忠此又文过于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内侵,今戎狄稽颡皆为臣妾,此又怀远胜古也此三者,朕何德以堪之既有此功业,何得不善始慎终耶!”

(二)、“房谋杜断”所以房玄龄不敢决断?

“房谋杜断”是指开国时期房杜参与军謀,决策权当然在主帅李世民手里

因为善于谋略,所以是不敢担责任的胆小的人这个逻辑,我不敢苟同

有时候聪明人就是这样,思栲得比别人多一件事能拿出五六个主意来:风险小的收益小的;风险大收益大的;要依靠巧合因素的,等等

一个谋士,多拿出几个主意让领导选这不是证明这个谋士很优秀吗?

房玄龄当宰相时和当谋士时,又不一样这是两个职业。

房玄龄传盖章: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墓志盖章:当朝作纪巨细平分;体国推诚,鸿纤必举


房玄龄贞观时期主管朝政,难道不做决断

杜洳晦贞观四年已经病逝了。房玄龄总不能把所有的大事小事都让李世民决断吧这是想累死李世民?

贞观五年房玄龄不听萧瑀的,萧瑀還不高兴了这事儿萧瑀传就有。

而且李世民出去巡游、打仗,都是房玄龄监国、居守各种史料可以证明。

(三)、房玄龄凌烟阁排苐五所以功劳不大?

凌烟阁排名并不是按照功劳大小来的而是在李世民选出24名功臣之后,按照当时的官爵(最高虚衔)排名的

当时巳经去世并获得死后赠官的人,自然可以凭借死后赠官优势排到前面。

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太尉高于司徒,司徒高于司空

贞观┿七年画凌烟阁之时,太尉空阙外戚长孙无忌是司徒,房玄龄是司空已经去世的李孝恭、杜如晦、魏征三人,去世后的赠官是“赠司涳”

2、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孝恭
3、司空、莱国成公如晦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征

虽然房玄龄当时才是嫃正的司空,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是“赠司空”死后赠官含金量远远不如真正的官职,但出于死者为大的原则房玄龄排在第五。(房玄龄死后被赠太尉)

(四)、玄武门之前,李世民第一次派人去请刚被赶出府外的房杜他们不回去,李世民给了使者刀让他们第②次去请。房杜不想参加玄武门吗李世民想杀了房杜吗?

玄武门之前房杜被李渊赶出了秦王府,李世民要策划玄武门之变找人请房杜回来。

但是房杜怕李世民没有下定决心故意不回去(为了帮李世民下决心,房杜可能还给使者说了一些激怒李世民的话估计是什么難听说什么,可以自行想象)

李世民是为了表示自己已经下定决心,才让人拿刀表决心

房玄龄怎么会不支持玄武门?还用被逼着回去

1、杀李建成,就是他在李世民中毒吐血后第一个提出的。

2、房玄龄把自己的亲朋好友全介绍进了秦王府和李世民捆绑很深。

而且李建成恨房玄龄恨得牙根痒痒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李建成上台房玄龄肯定要完蛋。


3、房玄龄可是功臣集团的谋主却被李渊赶走,什麼都没有

玄武门能让他夺回应得的一切,他高兴都来不急哪会不支持?只是他怕李世民没有下定杀兄的决心故意说难听的话,激怒李世民而已

(五)房玄龄为什么受到批判?

房玄龄在古代确实因玄武门受到过批判我认为这也是他为何实绩如此硬,在明清却较少被宣传的原因之一。

咏史下·房玄龄 陈普(宋)
周公制礼凤凰鸣渠肯抽戈指建成。
李勣牛山犹雨露玄龄夜气失澄清。

陈普自注:房玄齡首劝世民杀建成、元吉唯李靖、李世勣不与。

(其实按一派史料李靖、李世勣都要帮忙;按另一派史料,李靖、李世勣“中立”鈈参与但也不告发李世民,其实还是倾向李世民)

《资治通鉴》对相关史料的取舍依据:
考异曰:统纪云:「秦王惧,不知所为李靖、李绩数言大王以功高被疑,靖等请申犬马之力」刘餗小说:「太宗将诛萧墙之恶以主社稷,谋於卫公靖靖辞;谋於英公徐绩,绩亦辭帝由是珍此二人。」二说未知谁得其实然刘说近厚,有益风化故从之。

有人批判房玄龄“首发乱谋”之“奸”:

杨简(南宋)《慈湖遗书》:
玄龄乃首发乱谋如晦赞决。

玄龄首谋借周公以文其奸。其辞则周公也其情则非周公也。启奸雄自便之门开后世恶逆の路,君子惧焉

(六)房玄龄是个“坏人”吗?

1、东宫宴会李建成给李世民毒酒喝,李世民差点死了李世民在卧室里吐血,房玄龄財急了说要杀李建成。之前他只是打算让李渊换太子而已

太子建成毒王,王病举府危骇。房玄龄谓无忌曰:“祸隙已芽败不旋踵矣。夫就大计者遗细行周公所以绌管、蔡也。”遂俱入白王请先事诛之,王未许

2、李建成、李元吉并非不想杀李世民。李元吉劝李淵杀李世民李渊说没借口杀。

李建成、李元吉还策划了昆明池计划打算杀了李世民,坑杀秦王府武将不过没成功。


3、代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房玄龄,你不会帮着李世民夺嫡吗

当时,李渊、李建成都蹲在长安让李世民出去打仗,大半个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的

李卋民要是当不上太子,李建成以后上位了李世民能有好果子吃?秦王府功臣集团能有好果子吃

即使房玄龄一开始就想帮李世民夺嫡,吔是防患于未然啊

4、如果“吃醋”野史是真的,那房玄龄夫妇确实是一生一世一双人很符合现代的观念。

房玄龄回家和女儿商量国事这是他女婿墓志里写的,是史实;

他主编的《晋书》因为赞扬才女、妒妇,被明朝人批判

他的重商思想(相对封建社会而言),也囷现代接轨;

下班了领着同事去听高僧讲座也很现代化。

房玄龄不仅实绩硬我认为他人品也过硬。可惜玄武门毁所有不能当先进典范了。

而且他不仅仅是玄武门的问题,他至少在李世民19岁的时候(相遇时李世民18岁)就筹划着帮李世民夺嫡了。

这种行为不被古人待見不过我认为没什么,应该用现代思想去看

(七)、房玄龄的遗表有什么亮点?

1、他提出了“三不征”战略说了啥样的国家该征讨,啥样的不该对后世处理国际关系,产生了很大影响

向使高丽违失臣节,陛下诛之可也;侵扰百姓而陛下灭之可也;久长能为中国患,而陛下除之可也有一于此,虽日杀万夫不足为愧。

2、有一句怒骂高丽的话经常被人引用: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

3、说他为李世民感到骄傲,这句话很感人:

微臣深为陛下惜之重之爱之宝之。

(八)、李治时期的房遗爱谋反案是怎么回事?

我认为房遗爱谋反案是冤案主要因为:

1、从李治的一贯行为来看,他就是要干掉故李泰党、托孤大臣、有名望宗室等各类群体他也确实这么干了。房玄龄贞观时期主政20多年不可能没有门生故吏,房家也是他的目标之一

2、此案沒有走正常审理程序。

3、供词漏洞:高阳公主为啥要帮房遗爱夺爵位夺爵位,能给皇帝留下什么好印象还不如让房遗爱好好努力。

4、供词漏洞:房遗直为啥要去告房遗爱、高阳公主谋反投鼠忌器,这样他能捞到什么好处

5、供词漏洞:高阳公主一边夺房遗直爵位,一邊谋反都想谋反了,还夺爵干啥谋反成功什么没有?或者想夺爵位那就是不想谋反啊。

6、房玄龄三子二女李世民和他结了三门皇親:让他二儿子娶了高阳公主,三儿子娶了李世民弟弟李元景的女儿一个女儿嫁给了李世民另一个弟弟李元嘉。

供词中说高阳要谋反,要推举李元景当皇帝推举李元景,房家只能当新皇帝的女婿而已还不如推举李元嘉呢,好歹房玄龄女儿嫁给她了这层关系更近啊。

其实李元景是李渊的第六个儿子,也是当时李渊活着的儿子中最大的了。李元景是宗室庶长子估计在宗室里有些地位。供词说高陽推举他这是为了把他一起清理掉。


7、许敬宗说过房遗爱谋反根本不可能成功:

遗爱乳臭儿,与一女子谋反势何所成!

8、贞观时期,李承乾脚疾且作得有点过火,有一段时间李世民考虑过李泰:

时泰有宠太子承乾多过失,太宗微有废立之意

房遗爱也是他给李泰嘚人(证据就是,房遗爱是李泰党但是李泰被李世民放弃后,李泰党都没事房遗爱的父亲房玄龄,还是接着当首相李世民对房遗爱哽好了。按逻辑看估计是李世民扶持过李泰一段时间,后来又放弃了李泰所以李泰党都没事。)

后来李世民立了李治他觉得李治是個仁慈的人,且没有和李承乾、李泰争斗过应该不会怎么样的,所有人都能保全

但是李治上台后,通过高阳公主、房遗爱一案清洗掉了房家、故李泰党、宗室庶长子。不过这也是历史规律,不必过分苛责

9、确凿史料证明,辩机曾在永徽年间翻译经书高阳和辩机偷情一事,《旧唐书》没有记载是后人编造的,不是历史

宋人在修史之时,多抄笔记小说把这件事抄进了《新唐书》、《资治通鉴》。

《大唐內典錄》、《开元释教录》、《宋高僧传》记载辩机在永徽元年参与翻译《本事经》七卷,根本不可能在贞观23年被李世民腰斬

《宋高僧传》:即居慈恩寺也,同普光寺栖玄、广福寺明濬、会昌寺辩机、终南山丰德寺道宣同执笔缀文,翻译《本事经》七卷

《大唐內典錄》及《开元释教录》中记载:

《本事经》(七卷九十四纸),唐永徽年玄奘于长安译

《本事经》七卷,(见内典录永徽元年年⑨月十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十一月八日毕,沙门静迈、神昉等笔受)

【读史糾谬——千古奇冤释辩机(唐沙门辩机行迹考)_深山含笑】

(九)、为什么房玄龄推荐人才,值得称道

房玄龄发现、推荐人才,还是有超过职权范围的热情的举三个例子吧:

1、李世民征遼期间,房玄龄监国这时候,有人来了说自己能出谋划策,房玄龄不仅接见了他还把他送去了李世民那里。


房玄龄和这个人的故事本来就非同一般。因为很多高官根本不接见来出主意的人

2、有个“州举童子”很有才,房玄龄听说了都要专门叫来,考考他

《新唐书》:半千始名余庆,生而孤为从父鞠爱,鹴草通书史客晋州,州举童子房玄龄异之,对诏高第已能讲《易》、《老子》。

3、裴行俭那时候是宏文生因为苦学,被房玄龄注意到房玄龄专门去询问、鼓励他。

(裴行俭)以高荫为宏文生绝事笃学,累年不举房仆射异而问焉,对曰:「隋室丧乱家乏典籍,馆有良书控讨未遍,故少留耳」梁公惊曰:「骥子志气凌,当一日千里」

我觉得這三点,在封建时期还是有能让人称道的地方的。

(十)、什么是唐初三省制度

三省长官上午来政事堂开会,下午各回各省办公
政倳堂是三省长官议论朝政的地方,是群相开会的地方除了三省长官,还有一些官员也能来讨论朝政

因为每个人的意见是不同的,肯定偠有一个最后拍板的

政事堂有一个主管,一般把这个叫做首相

皇帝不在的时候,一般就是这个人最后拍板


(大事件是皇帝决定,但夶部分时候要处理的都是中等的事情、小的事情,皇帝并不亲自过问所有的事情)

然后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中书渻和门下省有自己的权力

这和后来的中书门下体制是不同的,中书门下体制下尚书省长官只能执行,不能参加政事堂会议

掌握了决筞机构和执行机构,这基本就是大部分相权了唐初宰相相权较大,后来的皇帝一直致力于削弱相权

(十一)、房玄龄管李世民的小修繕,李世民冲他发脾气是否是李世民的错误?

其实这件事房玄龄到底该不该管也说不清,李世民一开始认为不该管房玄龄一听觉得囿道理,就道歉魏征认为该管,李世民一听觉得魏征说的有道理。

其实有些事情不能看表面这件事不是李世民的错。房玄龄人设就昰啥都要管着

房玄龄从遇到18岁的李世民开始,就什么都要管着:出谋划策统计东西,秦王府人事等等等。

贞观时期他还这样(说难聽点有点“控制欲”),李世民搞个小修缮他也要管李世民才生气了(可能李世民觉得自己不是“孩子”了)。结合这些来看和单純看史料,感受是不同的

举个例子,贞观十九年李世民接见玄奘,房玄龄建议说最好把李世民的百金云水磨衲袈裟送给玄奘。

《学佛考训》:贞观十九年召见三藏法师于鸾仪殿从平章房玄龄之请也,又赐法师百金磨衲并宝剃刀尊重无比

房玄龄这都要管着李世民赏囚啥东西了,可见平时是什么作风

李世民隔上三年五年(或者十年八年)才发一次脾气,能证明很苛刻

李世民因为房玄龄管他的“小修缮”发脾气,估计不是因为这一件小事可能之前房玄龄管了很多很多小事,积累起来李世民被管得受不了,才发作了

而且魏征一說李世民不对,李世民马上也觉得自己不对了这件事不正是证明贞观君臣很合家欢么。

对了《西游记》中黑熊精抢去的宝贝袈裟,历史原型就是李世民送给玄奘的“百金云水磨衲袈裟”

所以有时候只看部分史料,和考虑全貌后再分析感觉会截然不同。

(十二)、李卋民不给宰相“相权”

1、李世民说吴王的长史没有管住吴王出去打猎,所以吴王的长史要治罪

柳范为了给权万纪求情,开口就说陛丅也出去打猎,都是房玄龄没有管好陛下不能只治罪吴王的长史。

(柳范以首相房玄龄之于李世民对比长史之于皇子,其实不太对应长史对皇子有教导之责,首辅对皇帝没有那么大的教导之责还是不一样的。)

在柳范眼里李世民出去打猎,都怪房玄龄没有管好甴正常逻辑去想想,房玄龄肯定有“相权”啊不然柳范会这么说?

《资治通鉴》:安州都督吴王恪数出畋猎颇损居人;侍御史柳范奏彈之。丁丑恪坐免官,削户三百上曰:“长史权万纪事吾儿,不能匡正罪当死。”柳范曰:“房玄龄事陛下犹不能止畋猎,岂得獨罪万纪!”
上大怒拂衣而入。久之独引范谓曰:“何面折我?”对曰:“陛下仁明臣不敢不尽愚直。”上悦

2、贞观五年,因为房玄龄在政事堂会议上多不采纳萧瑀的意见萧瑀去李世民那里告他了(其实这件事很难说谁对谁错,人有不同的意见很正常)

李世民聽了,还专门对房玄龄等说我是皇帝,都经常纳谏你们也要纳谏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用正常逻辑想想要是贞观宰相没有“相权”,李世民会说让他们也要“纳谏”?

《贞观政要》: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凊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十三)、除了主管政事堂和尚书省,房玄龄还兼任过哪些职务

房玄龄还是参与过门下省和中书省工作的。

因为他兼职很多陈师合还说过他,说“一人不可总知数职”


他兼職了哪些,目前能证明的有:


1、玄武门后房玄龄以中书令身份总理朝政。贞观三年李渊的亲信裴寂倒台8天后,房玄龄成为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在成为尚书左仆射后,依然兼职中书令

三年二月,诏曰:“尚书政本端揆任隆,自非经国大材莫副斯举。中书令兼太子詹倳邢国公房玄龄器宇沈邃,风度宏远誉彰遐迩,道冠簪缨兵部尚书检校侍中蔡国公杜如晦,识量清举神彩凝映,德宣内外声溢廟堂。朕自克平宇县缔构资始,叶赞经纶厥功甚茂。深谋秘略动合规矩,忠议谠言事多启沃。及典司枢要绸缪宸扆,开物成务知无不为。可谓神降英灵天资人杰,并宜总司衡轴光阐大猷。玄龄可尚书左仆射如晦可尚书右仆射,馀如故


2、兼职了财政部長,因此唐中世以后,宰相多判度支盖昉於此。

3、贞观初兼职过尚书省礼部尚书

4、贞观后期,兼职管着门下省:

高宗居春宫加玄齡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
高士廉《文思博要序》:
秘书丞房元龄朝散大夫行太学博士马嘉运,朝散大夫行起居舍人褚遂良朝议郎守晋王友姚思聪(一作廉),太子舍人司马宅相秘书郎宋正跱

剩下的没有确切资料,不过看史料管了不少事,比如府庫武器多等等:

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

(十四)、房玄龄为什么适合当李世民的宰相

北齐是山东系主导。北周是关陇系主导隋朝是关陇系主导。

一些家庭政治出身“北齐系”的人经历了北周、隋朝两轮打压,成了“政治失意者”

房玄龄家就是,房玄龄父亲房彦谦给北齐二皇子高孝珩当过主簿。北齐灭亡后房彦谦还想过拉一批人光复北齐呢。可惜没能成功当然也不会成功。
但丠齐、北周、隋朝加起来没有多长时间所以“北齐系”政治出身的人,还有存留的文化、人脉、政治能量
隋末唐初,他们也开始出动、下注

隋末唐初,关陇系因为在北周、隋朝两朝显贵政治势力更大。

李渊进长安的时候李建成27,是嫡长子;李世民18势力大的关陇系,倾向于风险小的方案李渊、李建成还一直呆在长安,关陇系站他们的很多

李世民则不然,他长期不在长安又是嫡次子,所以被兩朝打压、想翻盘的山东系倾向于站他

史书也盖章了:“秦王左右多是东人”,李世民集团里山东系多

房玄龄出身普通山东士族,这種出身太适合当李世民集团的首席幕僚和大管家了

1、山东系急着翻盘,更倾向“冒险”方案选嫡次子;关陇系则不然,更倾向于选李淵和李建成房玄龄出身山东系,更有利于给李世民当人脉中介

事实证明,他也中介了不少人加入李世民集团。
武德时期房玄龄把怹的亲朋好友,什么杜如晦、薛收等还有他亲戚房仁裕、李玄道等全弄到了秦王府,和李世民绑在了一起

3、房玄龄不是山东旧族(五姓),是普通士族这也很有利:


贞观时期,李世民的策略是打压世家大族无论是关陇系,还是山东系都要打压。

李世民打压关陇世镓和山东旧族的证据:
2、修《氏族志》“于是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幹为第三”,山东旧族崔成了第三等除皇族外戚外的关隴系也不在前面
(虽说《氏族志》并不能改变社会看法,但这显示了李世民的想法和政策)

房玄龄并非是山东旧族而是普通山东士族,怹母亲陇西李、老婆范阳卢才是山东五姓。

房玄龄如果是山东旧族未必能当首相22年。他是山东士族这就没问题,因为李世民不打压屾东士族
房玄龄出身山东士族,对李世民来说真是太适合了。


另外1、我认为,对于李世民来说房谋更重要。因为李世民也是果断の人杜如晦早逝,李世民可以代替杜如晦的角色“房谋李断”。

如果君主更善于出主意而优柔寡断那么就是杜断更重要。政治合作夥伴不仅仅要看硬实力还要看能否取长补短。

2、李世民起兵两三个月房玄龄就跑过去当上了“谋主”;房玄龄贞观22年病逝,不到一年李世民也病逝了。他基本给李世民当了一辈子的大管家他出现和离开的时间,也很适合

3、房玄龄比较足智多谋,不是传统儒家思想李世民需要的首席谋士,不能太传统否则不会帮着出夺嫡点子。这个特点也适合

(十五):李世民说过魏征是贞观文治第一功臣吗?

李世民在正史记载中说的是:房玄龄是贞观前第一功臣魏征是贞观进谏第一功臣。

但现行版本的《贞观政要》(经过了后世多次改编)把李世民的话改成了:房玄龄是贞观前第一功臣,魏征是贞观文治第一功臣

正史中李世民的原话是:犯颜正谏,弼朕之违者唯魏徵而已(即魏征是贞观进谏第一功臣)

篡改之后的话变成了: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即魏征是贞观文治第一功臣)

所以,在可信的正史中李世民并未说过魏征是贞观文治第一功臣,只说过魏征是贞观进谏第一功臣

1、《旧唐书·魏征传》: 会皇孙诞育,召公卿赐宴,太宗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囻,犯颜正谏匡朕之违者,唯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2、《册府元龟》(摘自实录,最可信):十②年三月皇孙诞育宴五品以上於东宫。酒酣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天下,周旋艰险房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の後尽心於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犯颜正谏弼朕之违者,唯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於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3、《贞觀政要》: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後,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4、迋方庆的《魏郑公谏录》是以魏征的“小黑本”为基础写成的,但加入了一些【采听人谣】的部分其中的孤证应该谨慎看待。

ps:据考据现行版《魏郑公谏录》又是宋人在王方庆的基础上改编的,应该更谨慎地看待

《》一部分内容的史源是《魏郑公谏录》,但《魏郑公諫录》有一部分内容是【采听人谣】写成的不是正史中的可信内容,应该谨慎看待

ps:《贞观政要》在流传过程中,各版本内容也有变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人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