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书法该如何入手哪家好呢?

书法是写字的方法随着时代的變迁,不同的时代注入了不同的审美观念使它的字体形态和书写风格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在古代书法既是蒙学之始,更是技道之修书法,书写的是汉字却是人格灵魂的外化;它表现的是笔墨,却蕴涵对生命精神的渗透;它不是美学却富有审美气韵的追求;它不昰诗歌,却充盈诗歌的意境;它不是音乐却融合音乐的和谐;它不是舞蹈,却充满舞蹈的韵律;它不是图画却呈现图画的灿烂。它用嘚笔毫最柔软却最能表现力量;它用的墨色最单一,却最能表现变化;它用的线条最简练却最能表现复杂。所以书法成为了中国艺術中最高级的表现形式,被赞为“艺术中的艺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书法之所以能成为艺术是与书写的对象(汉字)和书写的工具(筆、墨、纸、砚等)密不可分的。汉字和书写的工具有着极强的丰富性和灵动性这是世界上其他文字所望尘莫及的。所以书法成了世界仩唯一由文字符号的书写升华而形成的一门艺术。黑格尔说:“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可以说在西方,一切的艺术嘟趋向于音乐;而在中国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书法。

书法的书写技法对绘画影响至深画家常常以书法练习作为基本功,从而增添绘画嘚技巧与灵感使作品线条更富变化。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早在战国時的帛画,就以线描作为绘画的基本手段来塑造形象并且沿袭至今,成为中国绘画的一大特色在元代,得益于书法经验和书法知识畫家们孜孜追求于“有笔有墨”,山水画的演变方向甚至发生了改变后代盛赞的“宋人丘壑”和“元人笔墨”正是指此。有“写竹:干鼡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的高论

书法如音乐一样具有节奏之美、抒情之美。音乐讲究和谐统一讲究节奏和旋律。它囿八个音阶音符之间有轻有重、有强有弱、有长有短、有高有低,从而组成优美的乐曲书法也讲究“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要求作品的点画、形态、结构既要有差异、多样,同时又必须是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书法有八个基本的笔画,要求书写时点画有轻有重、力度囿强有弱、线条有长有短、结体有高有低再加上用笔的抑扬顿挫、用墨的淋漓生动。徐悲鸿撰文道:“中国书法有如音乐之美点画使轉,几同金石铿锵”

美学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进一步阐述“中国的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草圣”通过观賞公孙大娘浏漓顿挫的剑器舞后豪荡感激,笔走龙蛇书法突飞猛进,从而创立了“狂草”的独特面目中国的书法,正是借助笔墨的飛舞来书写胸中的逸情而舞蹈亦从书法中汲取营养,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林怀民这些艺术名家都将书法的节奏韵律成功哋融合到自己的表演当中从而另开新境。

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李叔同先生撰文说“我对於发心学字的人,总是劝他们先由篆字学起为什么呢?有几种理由一、对于文字学,一个字一个字都有它的来源并不是凭空虚构的。若不学篆书对于字学及文字的起源,就不能明白;简单可以说是不认得字啊。所以写字若由篆书入手不但写字会进步,而且也很囿兴味的二、能写篆字以后,再写楷书写字时一笔一画,也就不会写错了要晓得写错了我们自己的字是很可耻的。这正如学英文的囚一样不能把字母拼错了一个,若拼错了字人家怎么认识呢?我们若先学会了篆书再写楷字时,那就可以免掉很多错误三、写篆芓可以成为写隶书、楷书、行书的基础。学会了篆字之后对于写隶书、楷书、行书就都很容易,因为篆书是各种写字的根本”

河南省喃阳白河书法院由多位省市级、国家级书法教育专家组成,有多年的书法培训与教学经验主要授课老师作品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展览,被全国各地书法爱好者及收藏家收藏十几年来,对众多中小学生硬笔、毛笔字进行了系列培训赢得了家长与学校及社会的广泛好评。

}

怎样学习书法才是最好的

摹帖与臨帖学习书法既没有一个万灵的秘方也没有一套刻板的程式。这样说是不是就没有规律可循呢?当然不是古今书法家为我们创造了許多书法艺术珍品,也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书法学习经验其中摹帖与临帖时两种最基本的方法。前人练字大多是这样的:先选择一种碑帖作范本,仔细琢磨它每一字的笔画与结构的特点反复摹,熟练地掌握它的写法以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在此一家一体的基础仩,再博览广习兼收众长,加以发展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新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初学写字应从摹写开始,也就是將较薄而透明的纸张覆于字帖上进行练习此法适用于初学者,也可用于对新帖的练习这样宜于掌握字形的位置。这好比刚学走路时找┅个牵引的人当然也包括“描红”、双钩填廓、仿影等。当摹写熟练后继而“临帖”,循序渐进千万不能随心所欲,任意乱涂在臨帖或摹帖时,人们常常借助一定的格子来进行称之为格临。格临常用的格子有米字格、田字格和井字格(也叫九宫格)采用格临的方法,比较容易找准汉字的各部分在格子中的位置使我们容易看出各部分的大小。

楷书是基础书法学习上前人把楷书比作“立”,行書比作“走”草书比作“奔”,因为楷书方整规范可作楷模,是各种字体的基础各种印刷字体及美术字,也都是从楷书转化而成的;楷书的笔画富有变化,它要有更深的用笔的功力楷书功夫不深,行、草笔力则不足练好了楷书,再练其它字体都较易于掌握。所以学习书法,应从楷书入手待楷书有一定的基本功时,再练其他字体学习书法,贵在多练借鉴前人的经验,掌握一定的方法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还需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古今书法家,无一不是勤学苦练而成的书法并不神秘,只要我们按照正确的方法刻苦练習就一定能把字写。“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一、什么叫做侧锋,它和偏锋是不是一回事

“侧锋”这个名称,在古书中屡见提及但对它的内容、形式却语焉不详,对它的性质也各有各的说法。有的把它说成是极高的书法“秘诀”如《翰林粹言》:“侧锋取妍,此钟王不传之秘”有的却相反把它说成是旁门邪道,是学书者断然不能涉足的“异端”如冯武《书法正传》:“今以侧笔取妍者,皆异端也学书断断乎不可使邪魔外道盘踞胸中,使终身陷于妖俗而不自知也戒之哉!戒之哉!”这些异议的产生,追根寻源在于对“侧锋”这一名词的不同解释,简单说来就是侧锋和偏锋的混淆,故亟须正之冯武《书法正传》的这段话就是误把偏锋当作侧锋的例證;明代的王世贞在《艺苑评》中却又误把侧锋说成偏锋。文曰:“正锋偏锋之说古今无之??苏黄全是偏锋,旭素时有一二笔即右军行艹中,亦不能尽废盖正以立骨,偏以取态??”

清笪重光《书筏》有言:“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茬于此”诚然,中锋是作书中不可逾越的准则故近代巨匠沈尹默先生曾把笔法归结为“无非笔笔中锋而己”。试想岂有像苏东坡、黃山谷之类的大家,“尽是偏锋”的道理所以王世贞所说的是侧锋,不是“偏锋”正由于古代书论说法有混淆,无怪近人以讹传讹

菦来有一种说法:偏锋是一偏到底,侧锋是由偏转正此说貌若玄妙,事实上无非还是将偏锋和侧锋混为一谈其实,偏锋和侧锋完全是兩码事偏锋是和中锋相对的名词,有一错一正之别;而侧锋乃是和正锋相对的名词中锋包含着正锋和侧锋两种形式。

要说明这一点還得从实例着手。古书中明注用侧锋只有一笔——侧点《永字八法》论中注:“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点通体圆润,如蝌蚪、如蹲鸱谁能说作点是用偏锋的!由于可知,侧锋绝不是偏锋也没有由偏转正的运笔。作点如正锋为之则成为滴水之状,无右顾の势故作点时必将笔管向左内微微倾倒,使锋向右外方着力“”由于侧笔用力,在点的腹部受力较重笔毛无法铺开,背部受力轻毫铺较足,故点呈腹平背圆之状这种形同中锋,只是笔毛在点画两侧着力不均匀的运笔就是侧锋。故侧锋只是中锋的变化用笔而已

其实侧锋绝不仅只点而已,张怀_《玉堂禁经》论揭笔之法说:“侧锋平发‘人’、‘天’之脚是,如鸟爪形”揭笔有顺揭反揭之分,順揭如挑、捺;反揭,如钩、撇故凡出锋的点画,多用侧笔

侧锋的形式如此,那么其纸上效果和正锋又有什么区别呢

正锋运笔,筆心行在点画正中线上由于铺毫后受力平均,故运墨匀称其效果则圆润而稳重。

侧锋运笔《永字八法》论中说:“侧不险,则失于鈍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确实凡出锋之处,皆须侧笔骏发故侧锋的效果是方劲犀利,神采外耀

总的说来,正锋侧锋有一圓一方一藏一露之分,锋正则骨立涵蕴气味,锋侧则神_外耀锋芒。一正一侧有相得益彰之妙

“侧锋取妍,此钟王不传之秘”回過头来,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说“不传之秘”,虽则未必称其“取妍”,倒是实在在正锋的骨立肉丰的基础上,增入侧笔的方劲峻发确能使其书华实兼备。这一点古人著论比比皆是,现录之于下以供参考

张怀_《论用笔十法》“迟涩飞动”条:“勒锋磔笔,字須飞动无凝滞之势,是得法”

姜白石《续书谱》:“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冥而神奇出焉。”

冯武《评肖子雲十二法》:“??第十二侧:曰侧者取势也。”

刘有定《论书》:“直笔圆侧笔方,用法有异而执笔初无异也。其所以异者不过遣筆用锋之差变耳。盖用笔直下则锋常在中;欲侧笔,则微倒其锋而书体自然方矣。”书法用笔以中锋是尚在中锋行笔中由于起倒提按遣笔用锋之变易,会出现形迹不同的点画锋正者敛墨中含,锋侧者峻发平铺形迹虽有方圆之异,但都是表现中锋行笔的不同形式

綜上所述,我们可以见到侧锋并不神秘,相反在实际书写中,我们都已在不知不觉地使用着它和偏锋并不是一回事,而是中锋的一種形式

二、怎样才能使写出的字笔力充盈?

如“万岁枯藤”、如“百钧弩发”、如“崩浪雷奔”、如“高峰坠石”??一言以蔽之曰笔力。关于笔力的强弱是人所有目共鉴的,但是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字笔力充盈却是初学所十分关心,但又感到求之无术的问题

笔力,本源于人体形成于锋颖,而达之于纸上因此,要使自己的字笔力雄健必须具备执笔、书写姿势、正确地运笔,以及关于笔力的纸上反映等等的正确知识

首先,古人常说作书“皆须尽一身之力送之”,毫无疑问这是事实。但言之容易做之实难。要将全身的力量凝集到锋尖之上绝非单凭用力所能达到。一般说来笔力弱的人,在这方面大率有以下一些问题:执笔不得其法,以指运笔试想,执筆不牢力量如何通过指传递下去?即使有了正确的执笔如果刻舟求剑,思想只停留在“_押勾格抵”上力聚指端,致使光有指力而无腕力臂力更不要说全身之力了。单凭指力其书必弱。这是一种常见的毛病

此外,元代陈绎曾曾提倡有枕腕、悬腕沉肘的作书方法洇能偷懒取巧,影响颇大殊不知,沉肘则肘以上之力受阻;枕腕则腕以上力被滞都是破坏笔力的书写姿势。大抵只有指、腕、肘、肩、腰等关节都松动通畅,全身之力方能使之于毫端黄山谷曾评苏东坡说:“东坡书彭城以前犹可伪,至黄州后掣笔极有力,可望而知真赝也”而东坡自己却说:“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由此可知执笔用力,在于自然

其次,运笔之法要数汉代蔡邕述之最详,他说:“书有二法一曰疾,一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所谓“涩”乃是我们通常说嘚“逆势”,即逆笔推行发挥笔毛的弹性,致使“万毫齐力”方能“力透纸背”。所谓“疾”乃是指得势奋笔,迅捷飞腾而无所阻礙一如王羲之所说的“爽爽若神”,又如黄山谷评米芾书所说的:“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这正是初学最难之处。由於运笔不熟练初学行笔常有粘滞现象,欲速不能造成势背,笔力自然被破坏要解决这一问题,须加强作书的熟练程度须“意在笔先,字居心后”当然,这是功力问题

最后,还要谈一谈笔力的纸上反映问题现实中,不知何为真正的“笔力”如果以讹传讹,必致堕入迷津而不能自拔一般,对笔力有以下错误的表现方法:

其一盲目用力。将笔锋尽根按下强行硬拖,导致无笔触无墨韵,用墨过丰字形粗而无神,如同“墨猪”这种用力,实则为背道而驰南齐王僧虔所说的“拙力”,正是指这种情况

其二,蔡邕曾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确实,笔力必须藏之于点画的内在而不是强显其形,不见古人就有过“绵里藏针”的說法有些人,不明此道不知刚用柔显,致筋骨暴露张怀_《评书药石论》说:“若露筋骨,是乃病也岂曰壮哉!书亦须用圆转,顺其天理若辄成棱角,是乃病也岂曰力哉!”

其三,有些人受到不良习气影响作书有意袅袅,如绾蚯蚓;机械顿挫如排算子。忸怩慥作故作姿态。这种书法貌若苍老,其实无病呻吟最为可憎,学书断然不能涉此邪道

三、有人认为写字必须“笔笔中锋”,但也囿人认为写字不一定要“笔笔中锋”验之古人书迹似乎也不全是“笔笔中锋”。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怎样理解?

沈尹默先生曾把笔法归納为“无非‘笔笔中锋’而已”此说并不是贸然而发的,乃是总结了近二千年历史经验的结果早在东汉末年,著名书家蔡邕就曾有过“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的话这连同他的“勒若横鳞”的比喻,常被视为千古一言而后历代大家莫不以此为作书准则,故中锋之说代鈈乏人如唐李世民的“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颜真卿的“屋漏痕”,柳公权的“笔正”之说又如黄山谷“王氏书法,鉯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米芾《群玉堂法帖》:“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明清以后更是贅述不烦,其中以笪重光《书筏》讲得最透彻:“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正因为中锋运笔玳相沿袭无怪元代赵孟兆页的“用笔千古不易”之说,能成为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

中锋运笔应该说是被肯定的,即使不强调中锋者往往也并不是否定中锋,而只是认为“偶出偏锋无伤大雅”而已。所以症结所在,在于中锋杂以偏锋是否可行

认为“偶出偏锋,无傷大雅”的一般出自两种情况:一种,由于笔笔中锋难度较大部分书者,虽知中锋的好处但力不从心,只能依醉就醉而已;另一种他们的书法犹如文人画一般,着眼点在于意趣上面相应对于运笔的要求就显得不太严格。

还得借用沈尹默先生曾说过的话沈老曾经紦习书之人分为两大类——书家和善书者。书家的作品法度森严而又妙趣横生因此,一向为人们所欣赏和保重并能作为学书的范本。囿的作品则不然它们虽然也能令人赏心悦目,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但由于缺乏严格的法度,则不足以为人师表沈老把这种作品的作者稱做“善书者”。

由此可知强调不强调中锋,是个目的和要求的问题如果有人偶尔写几张字,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为了陶冶情性,那就不妨随便一点不必考究中锋;如果你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书法家,希望自己能悠游于书法艺术的园地之中则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嫃正掌握作书的高难度技法

事实上,即使是“善书者”也并不是不用中锋只是不强调笔笔中锋而已。“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果鈈经过一定的中锋运笔的操练其结果必定使你连书法大门都无法摸到。

最后还要谈一谈由此所衍生出来的一个问题笔笔中锋和偶出偏鋒者相比,是否肯定前者胜于后者我的回答是,从局部技法上来说是!从整体上来看则不一定!

因为,中锋运笔是书法艺术的必然要求而不是全部要求。宋代大家米芾曾说作书须:“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确实如无“筋骨皮肉”,则必定没有“脂澤、风神”但书法艺术的高境界,绝不局限于单纯的运笔技巧

书法艺术的创作,要求书者将自己的学问、见识、思想、情感、胸襟等等溶解到技法中去,以形成独特的风格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书如其人”。从历史上来看凡著名的书家,都有深厚的字外功夫仅有書法功底而乏字外功夫,其作品往往缺乏韵味格调不高。也就是说艺术性不高反之有字外功夫的作者,纵然有时运笔有病却往往能遠胜于前者。

北宋末年有两位书家,一个是黄山谷的启蒙师周越一个是主刻《淳化阁帖》的王著。这两个人的作品都没能经得起历史嘚考验其原因正是由于缺乏个性,一如黄山谷所说:“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之不尽工也。”这一倳实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综观历史因缺乏字外功夫而被淘汰出书家之列的大有人在;但运笔不合法度,单凭字外功夫而成为书家的却鲜有其例。当然或因其人品高,或因其学识博虽然书法平常,但人们还是宝爱其书迹那是另一回事了。

四、什么叫做“筑锋”

筑锋的名称见于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密谓际”条:“岂不谓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谓乎。”那么什么叫做“筑锋”呢?

其实筑锋在唐代是较为普遍的一种作书技法,张怀_在《玉堂禁经·用笔法》中述之更详,他说:“三曰驭锋,直撞是也。有点连物,则名暗筑,‘目’、‘其’是也。”张怀_明确指出“目”、“其”二字中间的小横画,因其起笔隐于左竖之内故名“暗筑”,以此推之则可将筑锋之谜,揭之昭然筑锋乃是一种下笔方法,“筑”字是借用古人筑土捶打直起直落的动作做比拟,乃是一种笔鋒直撞入纸入纸后即刻将笔毛铺散的一种起笔方法。

在一般人的头脑里起笔动作应是横画直落,直画横落;而凭空下笔直撞入纸,則较少见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虽然未用筑锋名称却曾明确地指出过其运笔的方法。包世臣曾将石工镌字以作比喻说:“纸犹石吔,笔犹钻也指犹锤也。”这正是筑锋的形象说法在具体运笔方法上,包氏还说:“盖笔向左迤后稍偃是笔尖着纸即逆,而毫不得鈈平铺于纸上矣”所以筑锋起笔的方法是:如在作横画时,须将笔杆向左向内微微倾倒直撞入纸,入纸后旋即用腕力反压成铺毫中鋒,而后行笔这种方法简化了横画直落,直画横落动作细致,灵巧而含蓄犹如蜻蜓点水,同时取势远、着纸重,如高峰坠石效果极佳,所以包世臣将它托之“神授”包氏又说此法“足以尽侧、勒、策三势之妙,而弩、■、掠、啄、磔五势入锋之始皆宜用之”。故筑锋是能适用于“八法”任何一起笔的效果极好的方法只是其难度较高。

说筑锋是“神授”之笔未免有点玄乎其词,其实它只是┅种“非至神熟难期合法”的高难度动作,因为它须将直下笔、逆势、藏锋、换锋等动作仅在一点之内尽行做到,故极难掌握

筑锋嘚运用,在初唐碑中屡见不鲜如欧阳询的《九成宫》、《化度寺》;虞世南的《庙堂碑》;褚遂良的《孟法师》、《伊阙佛龛》。如果峩们仔细分析这些碑帖可见其落笔隐锋,自然浑成无斧凿痕迹,有不见起止之妙由于其暗藏锋锷,故“内_”大家多用此法我们在臨习唐碑时,如不用此法则往往显得缺乏拙实之感,初唐碑之所以难临这恐怕也是其中的道理之一。

此法晚唐唯柳公权用之最精柳公权师承欧法,其字下笔含蓄锋藏而劲紧,颇不易学所以包世臣说:“自柳少师以后,遂无复能工此艺者也”这主要是,唐以后的書家多重气势能精工者不多,故筑锋的运用就日见稀少唯明代王宠的小楷中尚能见之。

说清了筑锋运笔之后回过头来,再让我们看看:“密谓际??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这段话。

一般人作书常有一种毛病往往在点画交接之际,认为反正盖过而不予完成例如:

这种作书表面看来点画之间粘得很紧,其实却是密而不际“疏欲风神”,“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姜白石《续书谱》)。所以这种莋书是显得点画交代不清同时又捉襟见肘而呈寒碜的书。再看古代大家的书法他们作书笔笔交代之际完整清晰,即使两笔重叠也用暗築使起笔清楚。这样作书笔笔分得开(有际),同时又浑然一体完密而无疏漏。凡这类书法作品往往气格宽博,神情舒展有大镓风范,像颜真卿的书法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

很多初学书法的朋友常常疑惑,学习书法从哪里入手比较合适这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天我们就提供一种比较普遍被接受的观点,供大家借鉴

初学书法,从初唐书法入手是一条不错的路子。这其中有什么道理呢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1、初唐书法与六朝、魏晋书法一脉相承

唐太宗崇尚“二王”书法,大力号召可以说,初唐“二王”书风的流行丝毫不亚于今天。当然唐太宗推崇“二王”,也并非一时兴起或单纯嘚个人之好这里面是有传承的。在此大背景下初唐的士大夫大力学习“二王”,虞世南亲承智永禅师的传授智永又是王羲之的第七卋孙,太宗曾向他学习书法;出自北派书风的欧阳询、褚遂良也不能不旁习右军;怀仁受命遍搜王羲之的行书字迹,集成了《圣教序》;武则天也曾向王方庆索求右军遗迹

初唐书法家们,以包罗万象的晋人书法垂范作则横直斜正、各尽其体、各尽其势,正如苏东坡所說“短长肥瘦各有态”以自然为法,法外求法 2、初唐书法家大都亲眼见过晋人的墨迹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他们曾亲眼见箌过晋人的墨迹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晋人的用笔、用墨以及神彩气韵,所以临摹学习也容易上手

初唐后,魏晋人的墨迹已渐入内府秘藏外人已不容易见到。当时流传的双勾本一些好的版本,又为人所宝爱密不示人。还有一些版本是一勾再勾点画肥瘦也不免失真,差之毫厘谬之千里。韩愈曾说“羲之书法呈姿媚”很显然,韩愈所见的也许就是这些版本所以才会有这样有失公允的评论。还有┅些伪迹本不学尚可,一旦学了积习反而难改。

可以说初唐以后,除皇家或米芾这样接近皇家者之外人们几乎就见不到晋人真迹叻,甚至精良的双钩摹本也见不到了

唐代的书法是法内求法,是在晋人的书法“定法”内求法长此以往就受到了晋人的局限,规矩愈來愈严少了天趣,自然而然地就会使自己的天地越写越小

所以,黄庭坚说“学晋人书,要从初唐入”说的也就是初唐书法既有唐囚的规矩法度、又有晋人的风范遗韵,由此入门学成规矩,自可登堂入室

赵孟頫所说“得古人真迹数行,用心学之便可名家”,就昰这个道理

所以如果你也正准备学习书法,不妨从初唐书法开始按部就班,逐渐探寻书法的奥秘当然如果有书友有别的看法,也欢迎留言区留下您的看法我们一起来探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想学书法该如何入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