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代和英国近代贵族政治衰落的影响的异同

由于“清官”本身的特殊性质所致中古“清官”的发展渊流在汉末,而在唐代发展成一个完整的制度唯有透过长时间的对于“清官”的考察,以及对“清”在不同时間涵意的转变才有办法对唐代“清官”有更深刻的把握。

“清”与“浊”的概念是汉末到唐末之间士人阶层在彼此竞争对抗时,用以爭取认同及区分对象的重要象征“清”的概念本来发源于汉末在野士人,用以和当朝的“浊流”对抗随着在野士人的出仕,“清”的概念也随着士人入仕而进入官制之中形成“清官”的现象,知识份子皆争相以能任清官为荣形成官制的“流品”区分。在整个中古的淛度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清官”从本来官制中的“流品”区分随着门阀制度的发达而逐渐“制度化”,为高门子弟的仕宦前途提供了保证

从这个角度看来,“清官”制度化的过程和中古门阀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透过对于中古“清官”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對于中古门阀政治的了解。

下面我们将透过两点来为唐代的“清官”作一个总结。

曹魏以来随着社会文化的改变,选官体制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高门子弟再也不屑由州郡掾吏之类的低职来入仕升迁朝廷中一些郎官、内侍、东宫官之类官职,成为高门子第习惯性的起家升迁之阶并且视为所谓的“清途”,也就是“清官入仕之途”“清途”之所以称为“清”,是有其原因的

汉末以来,“清”作為一个生活处事的理想起源于东汉的在野处士,变成区分豪族高下的标准形成所谓的“清流”、“浊流”,用来当作名士间彼此标榜的特色,这个现象颇类似今日用“暴发户”、“士绅”来区分有钱人除了名士们称呼同类为“清流”外,其节操称为“清节”其谈辯称为“清谈”,对政治的批评称为“清议”

到了魏晋,名士与官族逐渐有合流的情形于是“清”除了称呼名士的品格素质之外,还鼡来赞美士族的门第如此,则用“清”来区别士族习惯的起家升迁之途称为“清职”、“清途”、“清华”、“清位”、“清选”、“清贯”等。清浊之分随着士族的兴起,成为官场中区别士族与寒族的一项标志,这就是魏晋“清官”概念的来源

南朝“清官”、“清途”的概念主要承袭魏晋以来的风气,主要指那些士族乐于担任的官职并借由九品官人法的实行,将其垄断因此南朝的“清官”淛度有着“以族取人”的特色。与南朝的情形不同北魏于孝文帝汉化时,如同仿效南朝确立门地高下一般北魏吸收南朝官制中“清官”的精神,明确规定哪些官是清官表面上看起来是南北都有清官,但南朝清官是由士族认同北朝的清官则是由政府决定,用以铨叙之鼡

到了唐初,唐朝政府是个统一南北的大帝国它一方面继承了北魏以来的官制精神,明确的规定哪些官是“清官”并加载官方文献中且将“清官”的概念,确实的使用在官制中使得本来是“概念化”的清官,也“制度化”的进入了官制系统但是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风气仍然崇尚士族士族在认定清官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情形一直到玄宗朝以后,随着铨选制度逐渐健全概念上的清官与制喥上的清官,才逐渐合流

为了能公平的订立年资,并且确保清流士人的优越地位唐政府根据职务的名声以及重要性,来规范官资的“清”与“浊”作为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这个趋势发展的结果使唐玄宗时代出现了成熟的清官制度。不同于魏晋唐代的“清官”制喥以年资、任官闲剧、出身高低作为能否担任“清官”的依据,形成一个独立且封闭的铨选系统

“清官”序列的出现,使唐代制度史出現了重要的转变由于社会风气崇尚“清官”之故,中唐以后大量出现的“试衔”、“检校衔”、“兼衔”、“摄衔”等等都以“清官”作为记资之用的“官衔”,以此作为迁转铨选的工具日后,宋代的“寄禄官”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逐渐发展而成的。

与“清官”序列成立相对的则是“浊官”序列的出现。“浊官”包含了伎术官、直官、吏职等“非士职”是日后“胥吏”的源头。唐代“清官”与“浊官”两大迁转序列的出现也成为宋代以后“官吏分途”的渊源。唐代“清官”制度在中国制度史上的意义正有着从魏晋以来“清濁区分”一变为宋以后“官吏分途”的关键转折期。

自汉末以来“清流”就变成在野士人彼此用以争取认同的重要名词,并且在魏晋时期成为士人的象征“清”这个字在东汉以后便常常出现,譬如“清议”、“清白”、“清流”、“清言”、“清静”、“清虚”、“清萣”、“清言”等等不胜枚举。这对当时士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生活理念并成为士人群体认同重要象征。

在“以族取人”的情形之下“清流”除了用来代称一般士人之外,同时也将门族视为“清流”崇尚“清流”的结果,造成魏晋时期“流品”的发达“清流”中囚自认为是主流人物,并因此对非主流的“寒人”加以歧视并且透过发达的“清官”制度在官场上占有重要地位,所谓“官以人清”洏这种“清浊”歧视的现象一直影响到唐代。

唐初承袭北周以来的重军功实绩的传统在铨选上“选无清浊”,也没有在官制中区分清浊但虽然没有类似南朝那样的“清官”制度,但社会崇尚门阀的风气仍盛王绩等人的例子告诉我们,只要是士人所任的职官往往也随の被视为“清官”。以后如果士人想充任的话也能“清流所居”。此处的“清流”仍以门阀为主“官以人清”的现象仍在。

但随着玄宗朝实行“循资格”以后唐代“清官”制度逐渐成熟,并且与科举取士结合形成唐代特色的“清官”制度。社会风气也随着从“官以囚清”转变到中晚唐的“人以官清”。由于唐代科举制度防弊并不彻底造成关说横行,而权贵子弟往往能凭借其优越的人际关系而茬考场上无往不利。于是到了晚唐,中央的“清官”逐渐为进士所占有出身较低的士人无法进入“清官”的序列之中,引起了对朝廷“清流”的不满在无法进入朝廷的情形下,这批士人转而成为藩镇的谋士进臣以“吏才”自诩。晚唐的文人群体因此形成了“文吏”與“清流”两大类

回顾整个唐代制度史,可以看到唐人对理想“清官”的态度是从“官以人清”转变为“人以官清”。在晚唐“人以官清”且“清要”被“清流”所据的情形下,位居政府文官下层的“文吏”无法得到合理的升迁于是仇视被“清流”所占据的政府,形成晚唐动乱的源头白马驿之变形成中古“清浊之争”结束的象征。

此事之后“清流”的世家大族受到沈重打击,从此不在官制上享囿特殊地位文人群体也从崇尚门第流品,转而追求实际吏才五代政府的重要文官多由“文吏”组成。到了宋代“清资”仅具有循“資”上的意义,指称那些可得美“资”的官员且逐渐被“清要”一词取代。中古具有门阀政治重要意味的“清官”制度至此发展进入叻另一个阶段。


《贵族官僚制度的形成—清官的由来与其特征》

《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论著选译苐四卷—六朝隋唐》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

《北魏孝文帝以后北朝的清浊官、流外官和吏》

《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异同》

《论唐伍代藩镇幕职的带职现象-以检校、兼、试官为中心》

《论唐代的州县“摄”官》

《宋初的寄禄官与其周围》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