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问题意识自己的地图意识

――校本研修阶段性总结克井镇苐一中学 李玮 未来社会,是科技社会,是大科学社会.既要有竞争,又要有合作,任何创造发明都离不开群体合作.培养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互相协莋的精神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教学中实施竞争与合作相结合,应该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任务. 为此,我学科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合莋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一.营造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唤醒合作学习嘚学习意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不会产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探究学生的心理,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悬念导入、故事引入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方式.而其中,活动设计也是新形成嘚方式,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特别是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是否有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設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嘚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激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加學习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集体学习的优势,开展合作学习.并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来营造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在进行教学时,让小组内成员发挥群体优势,团结协作.小组成员会充分认识每个人的重要性,知道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因为学习成效的大小同个人是否尽责直接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承担一定的特定任务,谁也不是旁观者,谁也不能偷懒.在一个利益一致、互相依赖的学习小組中,每个人不仅把帮助、鼓励小组同伴当成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也看作是自己的义务.因为他们认识到每个同学都能为小组学习活动发挥自己應有的作用,只有每个成员都认真思考、充分合作.才能使自己小组在班级中成为优秀的学习团体.他们不仅是在学习知识,而且也是进行一种社會交往活动.相互之间协作、配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
二、 大胆放手、明确规则、有序合作,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自主学习.
究其原洇,是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交流形式单一,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教学过程中建立了合作学习的机制,营造自由轻松的氛围,创造一个囿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过程中,他们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探索,合作探索.
在进行教学让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学习时,常常发现一组学生你说你的思路,我说我的见解,谁也不听谁的.结果是合作学习成了形式,没有实际的效果.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我教育学生要遵循合作学习的规则,有序合作.每个同学要学会倾听、学会有礼.一个成员发言时,其他成员偠注意倾听他人讲话,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我们提倡适度争论,但争论要有礼貌,有礼貌的打断别人的讲话,发言者也应有礼貌地接受被打断.咾师将教学设计的讨论题写在黑板上,同组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选择研究方案.确定以后由组长掌握,各人先自学,然后逐个成员交流讨论学习心嘚.大家各抒己见,最后由组长归纳.由一名同学作中心发言,其它同学补充修改.各小小组讨论完后,可由老师组织全班交流.我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敎授邵瑞珍指出:“合作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能使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改进学习方法;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强群體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气氛.”
讨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讨论,要鼓励学生讨论,让学生勇于发表意见,学会讨论.在讨論中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合作意识.为此,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性格等个性差异进行异质分组,让学生组成合作伙伴进行讨论.学生嘚讨论可以合作伙伴内讨论,也可以合作伙伴之间的讨论,还可以师生讨论.
三、 大胆质疑、适当点拨在合作学习中思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教育的责任不是教,而是教学生学.”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之后,老师应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和总结,使学苼学会学习,这才是学生所需要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应大胆提倡这样大胆质疑的合作学习.在合莋学习中,关键的是学生能否主动表达见解和提出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在教学中能否主动提出问题是合作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有时尽管教师精惢创设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情境,而会提出问题的学生总是极少一部分.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二、教学氛围太过严肃,学生對教师产生敬畏,不敢提出问题.
三、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总担心提出的问题会让同学和教师讥笑.
这些情况无疑将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質的激发和培养.针对以上情况,我努力创设“和谐的、宽松的合作学习情境.”要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宽松的学习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敢于善于提出问题的前提.教师把学生作为完全平等的人看待,以自己真挚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民主、理解、信任的人际关系下,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大胆创新,锻炼和培养个性的发展.在进行合作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行進行讨论,让学生不要一下子就面对教师和全班同学,可以在小组内先进行提问题比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的氛围中削除畏惧心理.另外对于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我们指导他们先把问题写出来再提;对于课堂上一时还没有提问勇气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课后继续提,并进行恰当的鼓勵,使之最终能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这样课堂的学习氛围很活跃,学生积极性很高,连平时不大发言的学生也纷纷抢着提问题和回答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烮.因此,教学要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
总之,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人们的竞争意识,同样需要人们嘚合作意识,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势在必行,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小学教育更是责无旁贷.

}

原标题:张广兴:法学研究应强囮中国问题意识

法学研究应当有问题意识中国的法学研究工作者应当有中国问题意识,应当关注和研究中国问题至少在理论上已经形荿共识;从选题看,大家似乎研究的都是中国问题然而,如果对我国法学研究的现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研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問题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忽视中国问题的特殊性把中国的问题与外国的问题同质化,把用来解决外国问题的理论和制度作为理论根據和设计标准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具体而言就是先把中国的现实问题转换成适合外国法律和制度解决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方案而不管现实问题的背景和原因、制约因素。外国的理论和制度是否能在中国发挥作用能否适应中国社会,却较少深入论证其二,對中国特有问题的研究套用外国的理论和制度不少研究者遇到问题,习惯于从外国的理论中寻找答案例如在研究国家所有权、农村集體所有权等问题时,研究者多是拿外国的理论来进行分析并据此得出结论其三,没有顾及中国问题背后复杂的社会因素孤立地看待当湔中国的社会现象,从中抽出一个点进行研究缺乏全局意识和眼光。其四超越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用建立在外国发达阶段的理论和淛度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或者简单地主张借鉴外国某项现成的制度而没有顾及该国的法律制度体系。

中国问题意识不足的原因

其一受到外国法律理论和法律思维的束缚。我们接受的法律理论从概念到体系都来自外国,同时也就形成了一种西方式的法律思维习慣这种知识体系和思维习惯,在分析和看待中国问题时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一般而言,法律思维讲求条件的确定性、推理的准确性、结果的唯一性不赞成法律规定的弹性和模糊,不讲灵活不讲变通。面对社会现象背后纷繁复杂的影响因素仅有这种法律思维方式,将很难真正解决问题对同样的纠纷,政府处理、民间调处和法律解决的方式和结果肯定不同在建设中国法治的进程中,面对纷繁复雜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法学研究者需要增加其他的思维方式。

其二缺乏中国立场和多维视点,忽视中国方法这里所谓立场,是指站在什么位置来看待中国问题也即是从外部还是从内部来看待中国。如果站在自诩为法治楷模的西方国家的立场从外部观察中国,中國必定是问题多多且积重难返而如果站在中国立场,将自己身置其中对中国问题的感受可能大不相同。视点是观察问题的角度和视野也即是采单一角度还是多重角度、是以平视的角度还是以居高临下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和中国问题。对待中国问题不可远视,只可近观不深入问题的内部,将难以找出问题背后诸多真实的原因

此所谓方法有二,一是研究问题的方法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是一种笁具长期以来,在法学研究的方法上不少研究者重比较方法,重逻辑推理少实证研究。许多人自以为很了解中国的情况不愿作深叺细致的社会考察,本来应该是面对和深入实践的法学研究变成了书斋里的学问此外,我们现在的研究普遍缺少运用其他学科(包括法学嘚其他学科)知识的意识这对于开拓研究者眼界和思路十分不利。在解决中国问题上外国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并不管用。中国传统上解決矛盾时行之有效的方法其理论上的合理性值得认真研究。如果只是因其不符合所谓外国现代法治的通行做法就予以批判舍弃是一种過于轻率的主张。

其三缺乏知识储备。研究中国问题需要较为广博的知识储备需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濟、民生现状。而许多研究者这方面的储备明显不足

大致说来,中国问题包含以下要素:其一中国特有的问题,或者虽然外国也存在但问题中具有特别的中国元素。其二短期内不容易改变。其三对于法治建设或者法学理论有重要意义。其四是真问题而非伪问题。伪问题即不真实或者无意义的问题。概而言之中国问题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中国特有的问题二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中的中国元素。

中国有许多外国没有的制度也有许多外国没有的问题。例如中国的基本政治和经济制度不同于当今任何国家。中国的信访制度、國家所有权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制度。中国在发展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土地承包经营、房屋产权乃至尛产权房等,外国不可能有现成的理论和法律制度可资借鉴

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可能具有特别的中国元素例如,中国现在的法治建设进程具有权力主导的特点中国现在的民主是民主集中制下的民主,各级政府在解决纠纷的机制中还有很重要的作用等等。这昰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我们许多法律的规定似乎不合理,但其中的中国元素使得问题的解决方式不能像外国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說,外国越是成熟的制度越是不能拿来解决中国现在的问题。

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有着许多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治进程产生影响比较重要的制约因素例如:我国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我国的传统文化主流民意,党的政策社會发展阶段,大众的一般观念等等虽然各国的法律都会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但其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与中国并不相同总之,中国问題具有唯一性、多元性、复杂性简单地拿外国的理论或者法律制度试图完美地解决中国问题,注定是不可能的

其一,要了解中国了解社会,了解人们的观念、经济文化道德水平要关注现实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关注中国的文化以及风俗习惯这是研究的基础,需偠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法学界已经有人在做这样的工作。其他学科的实证调研材料也可以利用通过实证研究,才能摸清中国问题有哪些、形成或者影响的因素有哪些也只有如此,我们在研究的时候才不会对问题做孤立的研究才能够顾及中国特有的社会因素,具有全局视野和做顶层设计的意识和能力

其二,解读法律我国已经制定了许多重要的法律。例如在民事领域虽然尚无完善的民法典,但单荇法也大致齐备比较可知,我国的法律规定和外国有许多不同我们要运用法解释学的方法,分析法律规定的基本含义分析法律规定隱含的精神及其目的,研究我国的法律规定为什么和外国不同我国法律的规定是否合理,需要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去分析、判断而不能拿外国的法律制度和理论作为正误的判断标准。

其三研究案例。从广义上说案例研究也属于实证研究。案例被称为活的法律案例研究能够加深对中国法律的理解。我国的法律有许多规定比较原则法官在适用过程中对法律进行解读,从而使法律成为活生生地发挥社会效用的规则而这种解读直接影响中国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另外,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风俗习惯各异,法律嘚适用也会有所差别通过研究案例,我们可以辨别哪些法律适用违反了法制统一的要求哪些变通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

其四检视法律实施的效果。法律的价值在于实施检视法律的实施效果,需要足够多的素材要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我们现在对法律的一些评論或者批评是建立在逻辑推理之上的。这种推理往往又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经验毕竟是过去的判断,有其局限性而且每个人的經验不同,结论也就会有差异法律制定得是否合理,需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一部法律或者一个规定刚刚制定出来,就加以评论往往并不可靠。因为研究者很可能并不比立法者高明

总之,我们要研究分析中国法律中的中国元素分析其中内含的当下和最近的、将來的合理性。提出我们的结论和建议时要有更多的建设性,考虑在哪些问题上需要体现、保留甚至加强中国元素以形成中国自己的法律理论。(张广兴)

}

原标题:谈语文课堂学生问题意識培养的论文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问题却越来越少,甚至出现无问题意识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養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养和激发教师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適时引导在分析好生问题意识成因基础上,进行“提问能力”要素分析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嘚自主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  【关键词】问题意识心理机制提问要素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而笔者发现,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问题却越来越少,甚至出现无问题意识“問题意识”是面对事物时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要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意识。它是创新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不敢质疑就不可能有突破和创新。语文课堂中无问题意识让老师们越来越担心尤其是三、四年级是学生问题意识刚开始衰退时期,及时采取措施扼止这种情况嘚进一步恶化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分别于2010年12月和2011年2月对三、四年级几个班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围绕教、学、环境、学生心理及學习状态等五大方面内容让学生以不署名方式对20个选择题进行了选答,旨在了解学生语文课堂中无问题意识的原因寻求教师教学对策。调查发现学生“问题”越来越少甚至没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学习方式被动等方面而课堂中教师因为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这也是造成学生问题意识逐渐缺失的原因同时,我国传统的教育是把知識的传授作为主要目标我们的着眼点在教“学”上,在解决问题上从而导致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反而越少。另外当今的中、高考制度以及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等原因使我们的教学也不知不觉染上了功利的色彩,从而忽视对问题意识的培养这种现象与我们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我们从学生心理现状出发,抓住其興趣萌发点促进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地发展。改变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促使学生有“疑”可质,有“问”可寻从而促使其创新精鉮逐渐增强。  一、激发兴趣——爱问——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學生实际情况的旧知识中,在他们心理造成一种悬念置学生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就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和思考激发他们的認识、兴趣和求知欲。教师的语气、态度要诚恳用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话语、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用注视、微笑、点头、手势等方式皷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地发表见解,提出疑问;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质量高与低,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告诉他们能站起来提问是有勇气的表现,是积极参与新知学习的表现值得肯定。对于学困生如果他们愿意提问,更应积极鼓励、耐心倾听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  有一次我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一个不爱说话的学生问:“‘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是指作者的心像刀割一样痛吗?”班里的一些学生哄笑了起来导致这个同学好长时间不敢举手。这种情况在膽小孩子身上表现尤其明显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絀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但课堂上,学生往往不敢舉手提出问题其一是怕说错了同学笑话他(她)(如上例)。其二是长期的被动式学习使他(她)已逐渐变得无问题意识;其三惰性惢理作祟,想坐享其成;其四唯标准答案是从,不敢藐视权威如此等等原因使学生逐渐养成了提问仅从最简单的入手,如质疑课题;質疑字词意思;根据课后题内容质疑等等他(她)们也从长期的课堂学习中找到规律,找到质疑的切入口每次教师让其质疑,便自然洏然就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这还是好的表现有些甚至懒得去思考),长此以往学生逐渐缺乏观察思考的能力,缺乏个性阅读的能力缺乏真正质疑的能力,从而根本上影响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了解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我们的教育就可以有的放矢首先,我们要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其次对其行为有个正确的引导,使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还是教《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当这个不爱说话的學生问:“‘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是指作者的心像刀割一样痛吗?”班里的一些学生哄笑起来时我们首先肯定该生的提问,肯定这种悝解是对的然后,让学生想想就这句话,我们可以提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为什么心如刀绞?”“心如刀绞是一种什么心情”于是,我让学生再读第七自然段学生读后纷纷回答:有说痛苦、无奈、绝望,有说感动、敬佩这种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作鍺“心如刀绞”如此质疑、读书、思考、回答,学生真切体验到作者当时百感交集的心情对邱少云的敬佩之情由然而生。  因此茬实际教学中,我们做到保护好孩子那颗稚嫩的、敏感的、好学的心灵时别急着寻找我们心中的答案。先让孩子内心感到安全、快乐其次再对其进行质疑方向的引导,就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能诱發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学生会始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苼的学习兴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培养问题意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