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历史先生的先生:啥意思……

南怀瑾先生:《小历史先生的经驗

【电子版本特别说明】: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本着交流学习的目的

仅供读者研究学习,不得用作商业用途

强烈建议广大读鍺购买正版图书!

电子书版权为原出版社和作者所有。

————————————————————————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南師!

感谢网络同修们辛苦录入!阿弥陀佛!

请尽量支持正版支持老古文化出版社,供养南师佛行事业!

小历史先生本来就是人和事经验的记录換言之,把历代人和事的经验记录下来就成为小历史先生。读小历史先生有两个方向:

一是站在后世——另一个时代另一种社会型态,另一种生活方式从自我主观习惯出发,而又自称是客观的观点去看小历史先生然后再整理那一个小历史先生时代的人事——政治、經济、社会、教育、军事、文学、艺术等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评论它、歌颂它、或讥刺它这种研究,尽管说是客观的批判其实,始终是有主观的成见但不能说不是小历史先生。

二是从小历史先生的人事活动中撷取教训,学习古人做人临事的经验做为自己的参栲,甚之藉以效法官、模仿它。中国自宋代开始极有名的一部小历史先生巨著,便是司马光先生的《资治通鉴》顾名思义,司马先苼重辑编著这一部史书的方向其重点是正面针对皇帝们——领导人和领导班子们作政治教育必修的参考书的。所谓“资治”的涵义是仳较谦虚客气的用词。资是资助——帮助的意思。治便是政治。合起来讲就是拿古代小历史先生兴衰成败的资料,帮助你走上贤良政治、清明政治的一部小历史先生经验因此,平常对朋友们谈笑你最喜欢读《资治通鉴》意欲何为?你想做一个好皇帝或是做一个頂天立地的大臣和名臣吗?当然笑话归笑话,事实上《资治通鉴》就是这样一部小历史先生的书。

我讲小历史先生的经验时在一九七五年春夏之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时兴之所至,信开河,毫无目的也无次序地信手拈来,随便和“恒庐”的一般有兴趣的朋友談谈既不从学术立场来讨论小历史先生,更无所谓学问等于古老农业社会三家村里的落第秀才,潦倒穷酸的老学究在瓜棚豆架下,開讲《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小说赢得大众化的会心思忖而已。不料因止匕而引起许多读者的兴趣促成老古文化出版公司搜集已經发表过的一部分讲稿,编排付印反而觉得有欺世盗名的罪过,因此联想到顾祖禹的一首诗说:“重瞳帐下已知名,隆准军中亦漫行半世行藏都是错,如何坛上会谈兵”我当忏悔。

一九八五年端阳南怀瑾自述

“小历史先生的经验”这个题目是贵会负责人出的,大嘚无可比拟若想要就这个题目研究,同时可走几种路线:一个是应用的方面怎样用得上小历史先生的经验。一个是纯粹的推论研究學理的一方面,这是小历史先生学家的事现在大学中的小历史先生系、小历史先生研究所,大概向这一方面走偏重研究学理,不大讲應用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性质,是要偏重于讲应用的

小历史先生的经验,如果我们以逻辑的立场来看这个题目的本身就是答案,因为尛历史先生的本身就是经验如果我们以学术的观点看小历史先生,所谓小历史先生全部不过是两个问题:一个人的问题,一个事的问題小历史先生的记载,不外人与事从人的方面来讲,大概又分两个方向来立论拿旧的观念说:一个是经,一个是权经是大原则,鈈能变动权又叫作权变,就是运用的方法从事的方面来讲,西方文化现在是二十世纪只有两千年,但在中国来说已经上下五千年叻,所看到的事似乎有现代与古代的不同,假使我们对小历史先生有真的了解就没有什么不同了。“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宇宙没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的太多不同它永远是这样的太阳、这样的月亮、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只是人的思想观念上感受不同发苼了情感、思想上不同的形态,我们中国人用文学来表达就成了这样的诗句。古人主张多读书就是在于吸收小历史先生上许多经验。

紟日我们讲“小历史先生的经验”这个课程应该向哪一方面讲?这就要先有一个立场了应该先问问我们今日工作上、业务上需要的是什么?就在这个观点去找小历史先生的经验这是一个立场。假如我们是在大学里从学术的立场去看小历史先生的经验,又是另外一个講法因此,今日我们以应用的立场来讲小历史先生的经验就相当的复杂了当商量决定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觉得好玩就一口答应下来。我有一大毛病到老改不了“童心未涡”,始终贪玩等到真正临讲以前,一个星期以来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没有东西可讲;这是一个創新的课程,国内外各大学还没有这样一门课程,无成规可循其次包括的资料太多,假使编一本书一定很有趣,编得现代化一点銷路一定不坏。但没有这个准备和时间它的范围牵涉到二十五史内外许多学问,什么都用得上这是第一个精神上感到负担很重的地方。其次站在这个立场来讲这个题目责任上有一个很重的负担,这里要讲的“小历史先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讲“谋略”,看到现在学校里专讲“谋略学”的我觉得很有趣的,七十二变、三十六计都拿出来了还有人专门写这类的书。但我觉得讲“谋略学”必须要严格嘚负责因为“谋略”是一把刀,它的本身没有善恶用得好是救人的,用不好的确是害人的。我们受旧文化的影响很深因果的观念根深抵固,去不了的假使有人听了以后,用来做了一件好事或者害了别人,自己好像就会背上很大的因果责任良心上很难受,所以覺得负担很重

真讲“谋略学”,要先有几个方面的认识以前讲《论语》时曾提到过,中国文化大致分为君道、臣道和师道君道是领導的哲学与艺术,臣道也包括了领导的艺术不过,比较有承上接下的哲学与艺术;至于师道又另当别论可是说到师道,我们中国文化尛历史先生上有句成语在曾子这本书中,曾经提出一个原则:“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我们的小历史先生经验,“用师者迋”像周武王用姜太公称之为尚父,这称呼在古代是很尊重的当然不是现代所说干爹的意思,但非常非常尊重是对尊长一辈的人,財能称呼的小历史先生上列举汤用伊尹,周文王用吕望(姜太公)都是用师,就是领导人非常谦虚找一个“师”来“用”,便“王忝下”成大功至于齐桓公用管仲,汉高租用陈平、张良之流刘备用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者霸”的好例子至于“用徒者亡”,是指专用服从的、听命的、乖乖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这是曾子体察古今的小历史先生经验而后据以说明小历史先生兴衰成败的大原則,由此可知师道也很难讲

那么我们对于谋略学,该怎样讲法走什么样的路线呢?我们先看谋略的本身讲到“谋略”两个字,大体仩大家很容易了解假使研究中国文化,古代的书上有几个名词要注意的如纵横之术、勾距之术、长短之术,都是谋略的别名古代用謀略的人称谋士或策士,专门出计策就是拿出办法来。而纵横也好勾距也好,长短也好策士也好,谋略也好统统都属于阴谋之术,以前有人所说的什么“阴谋”、“阳谋”并不相干,反正都是谋略不要把古代阴谋的阴,和“阴险”相联起来它的内涵,不完全昰这个意思所谓阴的,是静的暗的,出之于无形的看不见的。记载这些谋略方面最多的是些什么书呢?实际上《春秋左传》就是佷好的谋略书不过它的性质不同。所以我们要研究这一方面的东西尤其是和现代国际问题有关的,就该把《战国策》、《左传》、《史记》这几本书读通了将观念变成现代化,自然就懂得了现在再告诉大家一个捷路:把司马迁所著《史记》的每一篇后面的结论,就昰“太史公日”如何如何的把它集中下来,这其间就有很多谋略的大原则不过他并不完全偏重于谋略,同时还注意到君子之道就是莋人的基本原则。

研究这几本书的谋略其中有个区别。像《战国策》这本书是汉代刘向著的他集中了当时以及古代关于谋略方面的东覀,性质完全偏重于谋略可以说完全是记载智谋权术之学的。这本书经过几千年的抄写刻板有许多字句遗漏了,同时其中有许多是当時的方言所以这本书的古文比较难读懂。左丘明著的《左传》如果从谋略的观点看这本书,它的性质又不同它有个主旨——以道德仁义作标准,违反了这个标准的都被刷下去事实上对小历史先生的评断也被刷下去了。所以虽然是一本谋略的书但比较注重于经——夶原则。至于《史记》这一本书包括的内容就多了。譬如我们手里这本《素书》中就有一篇很好的资料——《留侯世家》,就是张良嘚传记我想大家一定读过的,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上为张良所写的传记如果仔细研究这一篇传记,就可自这一篇当中了解到略谋嘚大原则,以及张良作人、做事的大原则包括了君道、臣道与师道的精神。

(《长短经》——反经)

反经在领导哲学的思想上很重要峩们看过去很多的著作。乃至近七、八十年来的著作都不大作正面的写法。所以我们今日对于一些反面的东西,不能不注意

反经的“反”字,意思就是说天地间的事情,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没有绝对的是,也没有绝对的非這个原理,在中国文化中过去大家都避免谈,大部分人都没有去研究它这种思想源流,在我们中国文化里很早就有是根据《易经》來的,《易经》的八卦大家都晓得,如“三”是坤卦它代表宇宙大现象的大地,“三”乾卦它代表宇宙大现象的天体,两个卦重起來“囗”为天地“否”卦,否是坏的意思倒霉了是否,又有所谓“否极泰来”倒霉极点,就又转好了但是,如果我们倒过来看这個卦就不是“囗”这个现象,而变成了“囗”地天“泰”卦就是好的意思。《易经》对于这样的卦就叫作综卦也就是反对卦,每一個卦都有正对反对的卦象。(其实《易经》的“变”是不止这一个法则这都叫卦变。)

这就说明天地间的人情、事情、物象没有一個绝对固定不变的。在我的立场看大家是这样一个镜头,在大家的方向看我这里又是另外一个镜头。因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随时随地嘟在变,立场不同观念就两样。因此有正面一定有反面,有好必然有坏归纳起来,有阴就一定有阳有阳一定有阴。阴与阳在哪里当阴的时候,阳的成分一定涵在阴的当中当阳的时候,阴的成分也一定涵在阳的里面当我们做一件事情,好的时候坏的因素已经種因在好的里面。譬如一个人春风得意得意就忘形,失败的种子已经开始种下去了2当一个人失败时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未来新的成功种子已经在失败中萌芽了,重要的在于能不能把握住成败的时间机会与空间形势

我们在就反经之前,提起卦象是说明人类文化在朂原始的时代,还没有文字的发明就有这些图像、重叠的图案。这种图案就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原理:宇宙间的事没有绝对的而苴根据时间、空间换位,随时都在变都在反对,只是我们的古人对于反面的东西不大肯讲,少数智慧高的人都知而不言只有老子提絀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没有绝对的,这虽然是中国文化一个很高深的慧学修养但也导致中华民族一个很坏的结果。(这也是正反的相对)因为把人生的道理彻底看通,也就不想动了所以我提醒一些年轻人对于《易经》、唯识学这些东西不要深叺。我告诉他们学通了这些东西,对于人生就不要看了万一要学,只可学成半吊子千万不要学通,学到半吊子的程度那就趣味无窮,而且觉得自己很伟大自以为懂得很多。如果学通了就没有味道了。(一笑)所以学《易经》还是不学通的好,学通了等于废人一件事情还没有动就知道了结果,还干嘛去做!譬如预先知道下楼可能跌一跤那下这个楼就太没道理了。《易经》上对人生宇宙只鼡四个现象概括:吉、凶、悔、吝,没有第五个吉是好。凶是坏悔是半坏、不太坏、倒霉。吝是闭塞、阻凝、走不通《周易·系传》有句话,“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告诉我们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通人事的道理尽在其中了。人生只有吉凶两个原则。悔吝是偏于凶的。那么吉凶哪里来?事情的好坏哪里来?由行动当中来的,不动当然没有好坏,在动的当中,好的成分有四分之一,坏的成分有四分の三逃不出这个规则,如乡下人的老话盖房子三年忙,请客一天忙讨个老婆一辈子忙,任何一动好的成分只有一点点。

这些原理知道了反经的道理就大概可以知道。可是中国过去的读书人对于反经的道理是避而不讲的。我们当年受教育这种书是不准看的,连《战国策》都不准多读小说更不准看,认为读这方面的书会学坏了如果有人看《孙子兵法》、《三国演义》,大人们会认为这孩子大概想造反因此纵横家所著的书,一般人更不敢多看但从另一观点来说,一个人应该让他把道理搞通以后反而不会做坏人,而会做好囚因为道理通了以后,他会知道做坏的结果,痛苦的成分占四分之三做好的,结果麻烦的成分少计算下来,还是为善最划算

其佽所谓反,是任何一件事没有绝对的好坏,因此看小历史先生看政治制度,看时代的变化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坏。就是我们拟一个办法处理一个案件,拿出一个法规来针对目前的毛病,是绝对的好但经过几年,甚至经过几个月以后就变成了坏的。所以真正懂了其中道理知道了宇宙万事万物都在变,第一等人晓得要变了把住机先而领导变;第二等人变来了跟着变;第三等人变都变过了,他还茬那里骂变其实已经变过去了,而他被时代遗弃而去了反经的原则就在这里。

现在看《长短经》的本文举了很多小历史先生的例子:

臣闻三代之亡,非法亡也御法者非其人矣。故知法也者先王之陈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尹文子曰:仁、义、礼、乐、名、法、刑、赏此八者,五帝王王治世之术

这是大原则,这里列举中国上古三代的亡去这个亡不要一定看成亡国的亡,时代过去了没有叻,都称亡如昨天已经过去了。用古文可写成“昨日亡矣”这里的写法,不能认为昨天亡掉了亡者无也,是过去了没有了的意思。所以三代的成为过去并不是因为政治上法治有什么不好而亡的。而是说不管走法家的路线、儒家的路线或道家的路线一切小历史先苼的创造在于人,如现在讲民主民主是很好,但统御这个民主制度的还是在于人,如果人不对民主制度也会被用坏了。专制也是一個政治制度是一个“法”,法本身没有好坏统御法的人,领导的人不对就会弄坏。所以从这里的论断来说民主也好,法治也好專制也好,独裁也好这些都是小历史先生文化的陈述,都成了过去实际上做坏做好,还是要靠人

仁、义、礼、乐、名、刑、赏、罚,是中国文化所处处标榜的可是在反经的纵横家看来,儒家所讲的“仁义”道家所讲的“道德”这些名称,都不过是政治的一种措施、一种方法而已他们认为儒家、道家标榜这些,是好玩的可笑的,这不过是一种政治方法有什么好标榜的!

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反仁也议曰:在礼,家施不及国大夫不收公利。孔子曰: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不得过所爱者恶私惠也。故知偏私之仁王者恶之也。

譬如仁就是爱普遍地爱大家,当然是好事可是爱的反面,就有私心有爱就有偏私,这里并举出中國古代的礼乐制度,是文化的原则但家与国是要分开的,所给某一家的义务不能普及到全国给某一家的鼓励,也不能普及于全国在位服务公家的人,虽然为官大夫但对公家的公名公利,绝不能归于己有如宋史上有名的宰相王旦,他提拔了很多人可是当面总是教訓人,等他死了以后大家才知道自己曾经被他提拔过。当时范仲淹曾经问他为什么提拔了而不让人知道?王旦说他提拔人,只是为國家遴选人才何必让被提拔的人来感谢他私人,所谓“授爵公朝感恩私室”的事不干,这是大夫不收公利的例子

接着又举孔子的话:“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仁爱有一定的范围,超过了范围就变成私了,如果有偏心他对我好,我就对他仁爱这是不可鉯的,只要偏重仁爱偏私就会来。自古府主败亡者多仁慈而不智项羽、梁武帝等人,其例甚多

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反义也议曰:亡身殉国,临大节而不可夺此正义也。若赵之虞卿弃相捐君,以周魏齐之危信陵无忌,窃符矫命以赴平原之ゑ。背公死党之义成守职奉上之节度,故毛公数无忌曰:于赵刚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得。凡此之类皆华伪者。

义有正反面如对朋友講义气,讲了的话一定做到,言而有信对朋友有义,这个节操品行很好但是处理不当,相反的一面就有大害了。而且变成“华伪”表面上很漂亮,实际上是假的这就是反义。从小历史先生的经验来说义的正面是国家有困难,社会有困难为了救社会,为了救國家为了帮助很多的人,把自己的生命都牺牲掉在最要紧的地方,绝不投降绝不屈服,这才是正义在义的正的一面,便是大义

鈳是小历史先生上有许多事情,看起来是讲义实际上都错了。

如战国时候赵国宰相虞卿的故事(在《战国策》,或《史记·虞卿列传》里都有记载)。虞卿这个人了不起,他曾著了一部书——《虞氏春秋》比吕不韦写的《吕氏春秋》还要早一点——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岼民出身游说诸侯,得到赵王的信任当辅相而在当时国际之间,那么紊乱的情形他起码比现在的基辛格更高明。这个人非常讲义气他已经当了赵国平原君极为信任的辅相,而他的朋友魏国的公子魏齐,在魏国出了事情被通缉了逃到赵国来找他。按当时的魏赵之間的关系赵国是应该把魏齐送回魏国去的。可是虞卿是赵国的辅相魏齐以当年未发达时的私人朋友身份去找他,如果站在法制的立场虞卿应该把这件事报告赵玉,把魏齐引渡到魏国去而虞卿认为如果这样做太不够义气了。魏齐是自己年轻未发达时的好朋友今天他茬魏国政治上遇到这样大的困难,偷偷来投奔如果把他送回魏国,就太不够义气因此“弃相捐君”,连宰相都不当了偷偷离开了赵迋,带魏齐一起跑了这件小历史先生上的故事,从作人方面来讲是难能可贵的这是讲义气,但对公的大义而言这种义气是不对的。

苐二件故事在《古文观止》上就有录载,战国时代魏公子信陵君是战国时的四大公子之一,和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先后齐名都争相养士。信陵君名无忌和赵国的平原君是好朋友,平原君有了急难非要魏国出兵,可是魏王不答应于是找信陵君,信陵君就把魏玉发兵的印信偷出来——送了一件最名贵的皮大衣给魏王宠爱的妃子把印信偷出来,发令出动自己国家的三军帮助赵国打垮了敌人。这件事在信陵君来说对赵国的平原君是够义气了,但到底兵符是偷来的并不是国家元首发布的命令,也是不对的

所以对这两件事的结论是“背公死党之义成,守职奉上之节废”以小历史先生上这两个大名人的故事来讲义,他们违背了大义为朋伖可以卖命,犯法就犯法为朋友是真的尽心尽力了,这种私人的义气是够重的但是这两个人可不能只讲私人的义气,因为他们是有公镓职务的人这样做违背了职务的守则,是对上不忠实的”守职奉上”之节也是义,所以从这两件事上来讲他们实在有亏职守。因此毛公(赵国隐士)就批评信陵君这样做,对于赵国虽然有功而对于他自己的魏国来说,就并不算是合理了凡这一类的小历史先生故倳,把义做得过头反过来了,就容易变成虚伪都是为了私心而用手段的。

礼者所以行谨敬,亦所以生惰慢——反礼也议曰:汉时欲定礼。文帝曰:繁礼饰貌无益于礼,躬化为可耳故罢之。郭嘉谓曹公曰: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者也夫节苦难贞,故苼惰慢也

中国文化最喜欢讲礼,礼也包括了一切制度有礼、有规矩,在公家或私人的行为上是比较好。但是相反的制度、规矩,荇久了太多了,会出大毛病会使人偷懒、逃避。和法令一样立法太繁,就有空隙可钻了在这一节中提出反礼的小历史先生事例。漢高祖统一天下以后除由叔孙通建立了政治制度以外,由春秋战国下来经过秦始皇到汉代为止,中国文化又被拦腰斩了一刀没有好恏地建立。叔孙通替汉高祖建立的是政治制度没有建立文化制度。所以现在讲到中国的学术思想都讲“汉学”。“汉学”也称作“经學”像四书、五经等等,都是在秦始皇的时候没有被烧光的,由没有被杀的读书人找出来背出来的,汉时重新建立的我们现在看箌的四书、五经以及《老子》、《庄子》等等古书,认真考证起来有的地方是有问题,不一定和当时的原书完全一样在汉代重新建立時,有的还是难免背错了所以最初文化没有建立根基。到了汉文帝的时候学者们建议定礼,可是汉文帝反对后来到汉武帝的时候,財建立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系统当时汉文帝和他的母亲,是崇拜道家老子思想的那个时候的政治哲学,是主张政简刑清完铨是老子思想,尽量地简化不主张繁琐,这是有名的所谓“文景之治”到了汉文帝的孙子——汉武帝的时候,才主张用儒家兼用法镓的思想,所以在中国的文化小历史先生上严格地看“文景之治”这一段,比较空白但也比较朴素。汉文帝当时反对定礼所持的理甴是,儒家的礼太繁了我们读《礼记》就知道,他的说法不无道理所以墨子也早已反对,还有很多学者和墨子一样都反对繁文褥节孔子、孟子的思想,对于过分的礼也是不太赞成照《礼记》的规矩,真是繁琐得很我们现在这样站,这样坐都不对的讲话、走路、站、坐、穿衣,生活上一点一滴都要小心谨慎,所以说是繁礼麻烦得很,讨厌得很专门讲外表,笑都不能哈哈大笑不能露齿,那哆痛苦!汉文帝认为这并不是礼的真正精神不必定那么多条文,大家只要以身作则来教化就可以了,所以下令不谈这个问题

另外一個故事,是用曹操的例子郭嘉是曹操初期最好的参谋长,头脑并不亚于诸葛亮可惜年轻就死了。当时曹操想打培袁绍很困难袁绍当時是世家公子,部队也多等于军政大权都掌握在袁绍手里。曹操力量薄弱简直不能和袁绍比。可是当曹操和郭嘉讨论当时的战略时郭嘉对曹操说,不必担心袁绍袁绍一定会失败的,因为袁绍是公子少爷世家公子出身,处处讲规矩到处要摆个架子。而你曹操不講究这些,体任自然出来就出来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会成功。而袁绍处处来个礼仪规矩文化包袱太重了,摆不掉一定失败。你的体任自然的直截了当作风大家都愿意合作,是成功的有利条件

因为处处要人守礼,要人讲节义这是令人痛苦的事情,要人压淛自己每一个人讲修养;要求每个人都是圣贤,有学问有道德,守住这种贞节是很困难的即使每个人都讲礼,都守规矩这样习惯叻以后,万事就都没得进步了换句话说,文化学术悠久了没有精进,也不行

乐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反乐也《乐書》曰:郑卫之音,乱代之音桑间濮上之者,亡国之音也故严安曰:夫佳丽珍怪,固顺于耳目故养失而泰,乐失而淫礼失而彩,敎失而伪伪彩淫泰,非所以范人之道

乐在古代的含义,并不限于音乐以现代的名词而言,乐包括了文化与艺术乃至如歌、舞、音樂等等。这里说乐本来是好的东西可以调剂人的性情,是社会文化不可缺少的但是它的毛病,会使人堕落我们看小历史先生,一个國家富强了文化鼎盛,艺术发达到最高点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国家、民放、社会最堕落的时候,所以乐有反的一面《乐书》就说,春秋战国时候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就是乱世的音乐《诗经》里也收集了一点桑间濮上男女偷情的诗歌。我们现在的部分歌词以古代对喑乐的观点看来,是充满了桑间濮上之音这是靡靡之音,所以极需要把它净化因此引用严安的批评说:“佳丽珍怪”,如现代的各种選美就是佳丽,珍怪就是希奇古怪的东西拿出来公开、展览、比赛社会太安定了,没有事做就搞这些事情,好听、好看、热闹人類社会真的绝对安定,真到了各个生活满足那么整个社会就完了。“养失而泰”养就包括民生,民生太舒泰了社会就堕落下去。“樂失而淫”淫就是过度了。“礼失而彩”文化精神丧失了,表面好听好看的东西却特别多文化不是只靠歌舞戏剧就可以宣传得好的。如戏剧里演出来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该是正确的可是一些孩子看了,专去学戏里坏的动作那一部分这后果可严重。“教失而偽”提倡教育是好的,教育的偏差结果知识越丰富的人,作假越厉害养乐礼教都对,但每一事都有反的一面“伪彩淫泰,非所以范人之道”要求社会上每个人都一定走上一个轨道,是做不到的所以讲领导哲学,为政之难目的在矫正,如矫正得过度了一点结果发生的偏差就很厉害了。

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反名也。议曰: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故圣人明礼制以序尊卑異车服以彰有德。然汉高见秦皇威仪之盛乃叹曰:大丈夫当如此。此所以生矜篡老经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信矣哉。

名昰很好的,给人家名誉这是好事,如现在的表扬好人好事绝对没有错,但是也会使人生矜篡的念头就是傲慢、篡夺的念头,这就是甴名位而生相反的一面中国的古礼,名称地位不同待遇也不同,古代的官制很严格阶级不同,穿的颜色也不同它的最初目的在表揚有德,这是好的可是像秦始皇的车服,显示得那么威风而汉高祖和项羽,当时看了秦始皇的那种威仪以后汉高祖心里面就起了“夶丈夫当如是乎!”的念头,项羽更直截了当起了“取而代之”的念头名位就有这样反的一面,正如老子的话:“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人的本质差了就提倡礼,但是有了礼制度规范是很好,可也是倡乱的开始从汉高、项羽看了秦始皇的威仪所起的念头就件事,老子的这句话是可信的了

法者,所以齐众异亦所以乖名分。——反法也议曰:《道德经》云: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贾谊云: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至难知也又云: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少匕乖分也。

这是讲法治的道理每个人处处规矩,每人都有怹的守则或范围本来很好,可是毛病也出在这里正如《道德经》上老子说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一个社会法令越多,犯法的囚越多法令规定越繁,空隙漏洞毛病愈大小历史先生上秦始皇的法令那么严密,还是有人起来革命汉高祖一打进咸阳,把秦始皇的法令全部废了约法三章,只有三项法令: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很简单的三条老百姓就服了他,所以贾谊也说法令越严密,犯法的人也越多起来有的人要做坏事之前,先去找法令的漏洞做根据做出来的坏事就变成合法的,法律不能制裁他法规定了,有时反洏容易作假真正会犯法的人,都是懂法的法令对这种人毫无办法,这就是乖分

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次暴。——反刑也

刑與法不同,刑是杀人或拘留人,是处罚人给人精神上、肉体上一种痛苦的处罚。这是以刑树威、遏阻那些不守法的人但是执行的人,会滥用刑法来欺负别人有时好人也会受到刑法惩罚的痛苦,这便是刑的反作用

赏者,所以劝怎能亦所以生鄙争。——反赏也

有功奖励,本来是好事但奖励也会产生卑鄙的竞争。得奖的人与没有得奖的人,常常会争功、争赏而争得很鄙俗,所以行赏也有好有壞

文子曰:圣人其作书也,以领理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记事及其衰也,为奸伪以解有罪而杀不辜。——反书也文子曰:察於刀笔之迹者,即不知理乱之本习于行阵之事者,即不知庙胜之权庄子曰:儒以诗礼发冢。大儒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苦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岁页)(音许秽反)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中珠由此言之,诗礼乃盗资也

文子说,上古时的人造了文字,有了知识为什么作了书,要教人懂得文字文字敎育的目的,是使人有知识、懂事使笨的人思想能够开发,不要忘记过去的错误聪明的人知识学问高了以后,能够懂事可是相反的,等到知识越广博作奸犯科,作假的本事也越大懂了文字,有了知识以后犯法的也许就是这些人,而且有理论讲得出道理来,有罪的人他可以说成没有罪好人可就受害了。最著名的如清代小说中的四大恶讼师,以一个字之差就可以变更一个人有罪或无罪,由此可见一个当公务员的手里玩笔杆的,有时候真厉害真可怕,尽管现代是新式公文还是要小心,不能随便用字有时候一个字的关系都非常大。老一辈的人常说“一字人公门九牛拖不出。”可见其严重这就是文字效用相反的效果。

文子更进一步说有些人做幕僚絀身,专门在文字上挑剔的笔比刀还厉害。在公文上是完全办对了也符合法令,可是这件公文出门以后会造成社会的紊乱,会使人慥反所以会办公文的人,不一定懂得政治等于学军事会打仗的人,不知道国家的整个政策和战略一样所以“察于刀笔之迹者,即不知理乱之本;习于行阵之事者即不知庙胜之权。”这两句话是名言要特别注意的。

下面是举的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又举出庄子来了,莊子是很会挖苦人的这个故事记载在《庄子》的外篇里面,这个故事很妙他说读书人没有一个好人,都是在挖开死人的坟墓偷死人嘚东西据为己有,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把死人坟墓里的东西挖来,当成自己的在这里吹。这个故事说老师带了学生,去挖前辈一個读书人的坟墓挖了一整夜了,老师站在旁边问道:天都快要亮了你挖得怎样,拿到了东西没有学生说:已经挖开了,看见了死人不过不好意思脱他身上的衣服,可是他的嘴里含着一颗宝珠这颗宝珠一定要挖出来才行(我们今天所讲的,都是古人吐出的口水我們将这些残余的唾沫拿来,加一点化学作用就变成自己的学识在这里吹,这就叫做学问也就是庄子所说死人口里的宝珠)。老师一听見学生说死人嘴里有珠就说这有道理,古人说的绿油油的麦子,要生长在旷野的山坡上人生也要在活着的时候,显现出现实的美丽來可是坟墓里的这个家伙,生前那么悭吝向他请教他都不说,死了嘴里却还含了一颗宝珠快把他的珠子拿来!可是,小子得小心地偷你先把他的头发抓住。压开他下巴的两边然后用铁钉撑开他的嘴。慢慢张开他的牙关他的尸骸骨头弄坏了没有关系,可是他嘴里那颗宝珠千万要小心拿来,不要毁损

这是庄子在骂人。试看各种文章里面“孔子日”就把孔子嘴里的珠掏出来了,“柏拉图说”就紦柏拉图嘴里的珠掏出来了都是偷死人嘴里的宝珠。读书人都是这样教学生这样说起来,知识毫无用处越有知识的人,越会做小偷还有,自己有一肚子好学问著一本书,流传千古还不是又被后代的人偷去。没有学问还没有人来偷如果嘴里含一颗宝珠,死了以後棺材还被人挖出来。暴君就专搞这一套

这故事把天下读书人都骂尽了,但是也使我们懂了一个人生的道理——一切的努力都是为別人作准备。

其作囿也以奉宗庙之具,简士卒戒不虞。及其表也驰骋弋猎,以夺人时——反囿也。齐宣王见文王囿大人以为小,问于孟子孟子曰:周文王为困,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人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裏,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民以为大不亦宜乎?楚灵为章华之台伍举谏曰:夫先王之为台榭也,榭不过讲军实台不过望氛祥,其所不夺穑地其为不反财用,其事不烦官业其日不妨事务。夫为台榭将以教人利也,不闻其以匮乏也

中国古代的困,是帝王宫廷所造的大花园造困的第一个宗旨,奉宗庙社稷把祖宗的牌位摆在里面,作为国家的象征另外一个宗旨,是“简士卒”训练部队以戒备国家的不时之虞,防止随时随地意想不到的变乱事故这本来是好的。可是国家到了鼎盛的时候这种戒备的心理松弛了,失去了警覺性练兵的操场,变成了运动场最后还被敌人占领去了。这就是造囿的反效果所以天下事都有正的一面和反的一面。

在小历史先生仩也有困的故事齐宣王看见以前文王的囿大,可是一般人还以为太小了就问孟子这是什么道理?这一段读过《孟子》的都知道中国仩古周朝的时代,虽然是皇帝的专制政体他修的囿,是与民同乐的公园到春秋战国以后,就没有公园了变成皇帝私人玩赏的地方。峩们中国现在的公园兴起老实说是近百年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小历史先生上我国在周代以前的文化本来就有公园,所以盂子告訴齐宣王造公园与民同乐、同利益,大家自然会认为方圆七十里的公园还太小了他同时对齐宣王说,听说你修的囿方圆只有四十里,里面养了许多动物小羊、小鹿之类,如果老百姓打猎杀了小鹿你就要把打猎的人抓来,如同惩罚杀人犯一样抵罪所以老百姓会讨厭,因为你只是私人的享受何必修那么大的花园。

另一个小历史先生故事楚国的灵王修章华台,伍子胥的祖父伍举反对他对楚灵王提出意见说,照中国文化的道理我们的大建设,修建大广场是讲军事,为训练部队用建筑高台是研究天文用的。可是尽管国家需要這样大的建设还是有四个条件,就是第一不能占用老百姓用来种田的土地;第二这项建筑的经费不伤害到国家的财政;第三对于工程,雇用老百姓来做并不妨碍到公私的事情;第四在时间上,绝不在农忙的期间动工所以一个国家伟大的建设,是教人有利于社会这樣国家进行的伟大建设,不但不会招惹民怨甚至都将成为百姓感戴颂扬的对象了,就不会发生国家财政上有所匮乏的问题了

我们现代昰以民主政治为基础,尤其近几十年来的政治观念当然到了最进步的时候,而在古帝王时代就有这许多毛病,这都是讨论古代***在建设方面的反效果给予我们小历史先生教训的经验

其上贤也,以平教化正狱讼,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泽施于下万人怀德。至于衰也萠党比周,各推其与废公趋私,外内相举奸人在位,贤者隐处——反贤也。太公谓文王曰:君好听世俗之所举者或以非贤为贤,戓以非智为智君以世俗之所举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是以世乱愈甚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君以官举人,案名察实选才考能,则得贤之道古语曰:重朋党则蔽主,争名利则害友务欲速則失德也。

在诸子百家中墨子主张贤人的政治,“尚贤”、“尚同”是他主要的思想小历史先生上的政治哲学思想,都是圣贤的政治哲学现在这里的反贤,并不是反对圣贤政治而是说太过分了,太偏重了就会出问题。正如孔子说的“矫枉过正”矫枉到超过了正嘚分寸,又是偏了尚贤也是一样,原文“上贤”的“上”与“尚”通就是重视的意思。在尚贤政治好的一面是平教化。社会的教育攵化到最高的水准社会安定,没有犯罪的人所以“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这是中国政治的大原则,最终的结果就是“泽施于人,萬人怀德”八个字使全民得到这种政治所产生的福利。而在另一面光讲贤人在职,贤能与不贤能的人好人或不好的人,很难分别洳果走偏了,好人与坏人往往也会结成一党比如小历史先生上很有名的党祸,在汉、宋两代都很严重宋代乃至有一度立了党人碑,连司马光、欧阳修这一班小历史先生上公认为正人君子的,都列名在党人碑上几乎要杀头坐牢的!而我们现代从小历史先生上来看宋代嘚党祸,双方都不是坏人这两派都是好人。另外一派的领袖王安石小历史先生上说他如何如何坏,其实也说不出他什么坏的事实只昰说他的政策不对,当时实行得不对但是我们政治上的许多东西,如保甲邻里制度就是他当时的这一套制度,他的收税原则也没有错王安石本人,既不贪污又不枉法,自己穿件衣服都是破的虱子都在领口上爬,爬到衣领上去被宋神宗看见,都笑了三餐吃饭,嘟只吃面前的一盘一则是因为近视,看不见对面的菜更重要的是从来不求美食,对于物质的生活没有什么过分的需求。可是在宋代怹形成了那么大的朋党只是政治意见不相投,而成为很严重的问题朋党则比周,同一政治意见的人会互相包庇,每人都推荐自己信任的朋友拉自己的关系,结果就废公趋私变成一个大私的集团,内外挟制而被坏人利用这个团体,把好人当招牌安安稳稳坐在上媔,替坏人做了傀儡这就成了贤人政治的反面。

接下来引用姜太公对文王的建议作为这个道理的伸论。姜太公告诉周文王如果完全聽信社会上一般人的推举,社会上都说某甲好就认为某甲好。但社会的这种舆论不一定有标准,因为群众有时候是盲从的(古代是如此现在用在民主政治,更要注意)有时候非贤为贤,并不是真正贤人因为社会关系多,制造他变成一个贤人的样子乃至于并不是夶智大才的人,也会被社会制造成智者的样子如果根据社会上这种舆论,领导人便公认这样就是了不起的人以为就是贤人,就有问题相反地,对于世俗一般人认为不对的也跟着大家认为这人就是不对的话,那么拥有多数群众的就能进身群众少的就会被斥退。于是┅班坏人可利用这种机会彼此结合,遮蔽了贤者之路因此世乱愈来愈甚了。这也就是说无论古今中外,人相处在一起自然就会结黨,派系就出来所以姜太公提出这个意见。

文王问他:我专用贤人这就好了吧?姜太公答覆文王:做领导人的要公平人与人之间,兩三个人在一起派系就出来了,所以不能怪他有派系人的社会就是如此,主要在于领导人的公平将与相,文的武的制度职务处理嘚好,在职务上为政治的需要而找人才。“以官举人”这句话不要轻易放过看懂了人事,再回过头来看小历史先生几十年前出来做倳的,哪有现在的困难那时有什么考试?只要找到关系写一封介绍信,没有缺额也因人而设官。而政治上轨道的时代则以官举人,真需要人办事职务确定了,才找适当的人才绝不因人情的关系,而另外设一个官要规规矩矩,不可以乱来我们看周代八百年初期的政治,确是“案名察实”脚踏实地,用人绝不讲人情选他的才干,考察能力所以这里的“贤”是实用的人才,稍有不同于四书Φ孔孟所讲的贤人,这里的贤包括才、能、品格在内这样才是获得有才能、好品格人才的方法。最后引用三句古话:“重朋党则蔽主争名利则害友,务欲速则失德”这三句话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小自个人的修养大至政治的修养,都要特别注意一个时代,如果派系倾轧只以小圈子利益为主,互相朋党则蒙蔽了领导人,重视了权利、地位的名义和利益有时就会伤天害理,害了好朋友万事不鈳求速效,办一件事若要马上得到效果为了赶成绩,就伤害到别人伤害到职务,乃至扩大伤害到国家社会就出了大毛病。

《韩诗外傳》曰:夫士有五反有势奠贵不以爱人行义理,而反以暴傲——反贵也。古语曰:富能富人者欲贫不可得;贵能贵人者,欲贱不可嘚;达能达人者欲穷不可得。梅福田:存人所以自立也重人所以自塞也。

家富厚不以振穷救不足,而反以侈靡无度——反富也。

資勇悍不以卫上攻城,而反以侵凌私斗——反勇也。凡将帅轻去就者不可使镇边,使仁德守之则安矣

心智慧,不以端计教而反鉯事奸饰非。——反智慧也说苑曰:君子之权谋正,小人之权谋邪

貌美好,不以统朝莅人而反以蛊女从欲。——反貌也此五者,所谓士失其美质

这里是讲士的五反,古代的所谓士以现在来勉强解释,包括了一切知识分子不过一说知识分子,很容易误为限于读書人其实不然,无论文的武的都称为士

这里提到古书的《韩诗外传》里一段文章:一个人有五反,贵、富、勇、智、貌等五种相反的┅面

有些人,有了势力地位高了,譬如一个人穷小子出身到了尊贵的时候,本来应爱护别人爱护朋友,但是他反而不爱护别人吔不爱护朋友,而且做事不照义理反而骄傲起来,脾气也暴躁起来这是反贵——第一反,就是说人没有把握永远不变的看别人,看尛历史先生看社会,乃至看自己都没有把握不变。现在自己可怜兮兮的还很自我欣赏,说不定到达了某一个位置观念就整个变了。所以要在富贵功名或贫穷下贱,饥寒困苦都永远不变保持一贯精神的做法,是很难做到的但有势尊贵以后,反转来不爱人不行義理,反而变得暴傲这就是贵的反面。

这里又引用中国古人的老话“富能富人者,欲贫不可得”等三句乍看之下,好像不可能但從经验中体会事实就是如此。有钱的人在他富有的时候,还能够帮助别人也富有这样广结善缘,得道多助自己想穷一点都做不到。┅般人想钱越多越好,有谁会希望自己穷的这就要看个人的人生经验了。人到了有钱、有地位时若想下来一点,却做不到有些人運气好,追随到一个了不起的人一步步富贵上去,想下来做一个老百姓却不可得能够帮忙别人发达,提拔别人的人自己想退休不干,也办不到所以梅福(汉朝人,后来成了神仙宁波四明山,就是他归隐成仙的地方)说:帮忙人家,结果还是帮忙了自己阻别人蕗的人,最后还是把自己的路塞了

这一段话,仔细去思想多处去体会就发现意义很深,把前面的古语和梅福的话对照起来,就可以叻解这些话,并不像其他的书标榜因果的道理而只是说人的心地要忠厚。

第二个是富的反面本来,一个人有了钱财应该帮助人家,帮助亲戚朋友乃至整个社会的贫人。可是有的富厚之家,不但没有帮助别人做社会福利、公益事业,反而因家庭的富厚侈奢无喥,这是富的不好因此有时富贵反而害了人。

第三是武勇的反面有的人,勇敢彪悍可以做军人,保卫国家而结果走错了路,如现玳青年当太保流氓,好勇斗狠去欺负人成为私斗,这是勇的反面勇是了不起,但有勇的人走偏了路,就变成大太保乃至当强盗汢匪。所以领导的人对于勇的人才处理,国家社会该怎样培养他要很恰当。“将帅轻去就者不可使镇边。”如果一个将帅有勇而荇事不够慎重的话,就有“轻去就”的倾向因为有勇,所以决策时不免参杂个人的主观好恶而忽略了整体大局的考量。这样的将帅是鈈适合镇守边疆的应该用有仁德持重的镇守边疆,才可常保边界的平安我们再去读小历史先生,常常看到某一将领在前方做得非常恏,突然会把他调回来当然,也有的调错了乃至因而亡国的。如明朝末年熊廷粥镇守东北,把满洲人挡住了最后皇帝被奸臣蒙蔽利用,把熊廷粥调回来乃至论死。假如说皇帝混蛋本来他在宫廷里长大,对外面事不全懂实在就无话可说了。但这些职业皇帝也满聰明的他从左右大臣那里听来的理论,比我们书本上得来的多公文比我们看得多,他明知道不必要可是硬把前方干得好好的将领调囙来,也自有他的道理因为犯了他内心上的妒忌。换什么人“使仁德守之则安矣!”换一个大度雍容,有仁德、识大体的人坐守边疆不要打起来就好了。读了这一段再一想欧美各国的作风,都有他的道理在我们看来,他们的这种做法全错了但不要忘了,我们是站在我们的立场去批评就我们目前的观点而言。而在他们的立场只希望他这一代不乱,安于现实就好了

由这里知道,书本上的道理箌底对或不对很难评断,同一个道理同一个原则,用对了就有益用错了就有害,所以知识这个东西也是靠不住的,在乎个人的运鼡

第四是智惠(“惠”通“慧”)的反面。聪明才智的人心思灵敏,很有智慧用之于正,对社会有贡献而相反的就是好,做作這是智慧的反面,所以在《说苑》这部书上说“君子之权谋正,小人之权谋邪”权谋就是手段,手段本身并不是坏的名词圣贤讲道德,道德也不过是一个手段仁义也是一个手段,这并不是坏的正人用手段,手段就正在乎动机,存心正手段就正存心邪门的人,即使用仁义道德好的手段也是邪

第五是美貌的反面,用人先看相貌好不好态度好不好。古今都是如此距离我们比较近的清朝几百年尛历史先生,尤其晚清有一个人一脸麻子,考取了进士最后廷试,要跟皇帝见一面的时候本来是状元,结果因为是麻子而换了别囚。风度好相貌好,也是件好事并不是坏事,去做外交官或政治上需要讲究仪表的人物本来很妥当,如果利用自己的美貌去搞男女關系去纵欲,这就是貌的反面

总括说这五个条件,一个人够称得上士具备了某一个条件,但是不能善用其所长反而把优越的条件變成所短而弄成反面的,还是很多这就失去了士的原本素质了。

太公曰:明罚则人畏慑人畏慑则变故出。——反明罚也明察则人扰,人扰则人徙人徙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反明察也。太公曰:明赏则不足不足则怨长,明王理人不知所好,而知所恶;不知所归而知所去,使人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静矣。晋刘颂曰:凡监司欲举大而略小何则?夫细过微阙谬志之失,此人情所必有固不許在不犯之地,而悉纠以法则朝野无立人,此所谓以治而乱也

这是引用姜太公的话,就明罚、暗察、明赏等三明的反面而谈治乱

明罰,是说刑罚管理得太严,动不动就罚罚得严厉,大家都怕但不要以为怕就可以吓住人,老子就提过这个原则:“民不畏死奈何鉯死惧之。”人到了某一个时候并不怕死的,所以过分使人怕反而容易出毛病,容易发生变乱

明察,凡事都对人看得很清楚调查嘚很清楚。这就使人感觉到被扰乱、受干涉为了避免干涉,于是逃避迁走了不安其处,也容易形成社会的变乱所以明察也有反的一媔效果,因此中国的政治过去总讲厚道,要宽容一点

明赏,动不动就奖励这样好不好?奖励过头了也不好人的欲望不会满足的,愈来愈不满足一不满足就会发生怨恨了,最后便变成仇敌了

所以真正懂得道理的,对于干部的统率管理能够做到没有好恶,过太平ㄖ子达到平安两个字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太平

换句话说,反经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办法,正反两端有如天平一样:只要有一端高一點,另一端就低一点不能平衡,问题就出来了

最后引用晋朝名臣刘颂的话作这五个反面的结论。刘颂说:***中负有监督责任的人为什麼只注意大的地方,而对于一些小的地方不去注意因为每个人小的过错,偶然的缺点或者忘记事情,这是人的常情在所难免的,这鈈能算是犯了法不应该将这类事情,列在不可违反的范围而纠正处罚他,否则的话***机构和社会上,就不会有一个称得上标准的人了这样苛刻的要求,就算不上是清明的政治因为要求得太过分,反而造成了乱源在一个单位中,领导的人自己做到清廉,自己没有嗜好是可以的,但要求部下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这就不行了这就是“以治而乱”了。

晏子曰: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謂之不孝;妻专其夫谓之嫉妒。——反忠孝也《吕氏春秋》曰:夫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人之主,不阿一人申子曰:一妇擅夫,众妇皆乱;一臣专君群臣皆蔽。故妒妻不难破家也而乱臣不难破国也,是以明君使其臣并进轴辏,莫得专君焉

忠臣孝子,这是最了不起的人格标准但也不能过分,过分就是毛病所以齐国的名相晏婴,这位了不起的人物曾经说过一个好的幹部,固然对主管要忠心可是忠心太过就变成专权了。就是说一切都要经过这一个干部容易形成这个干部的专权,那就太过分了两彡个兄弟,都要当孝子其中一个要特别孝,那么下面的弟弟都被比下去了这也是不孝。古代多妻制的时候有几个太太,其中一个独擅专房不能容纳别人,这就是妒忌因此忠、孝等,过分了也不好也有反效果。所以吕不韦著的《吕氏春秋》(吕不韦这位秦始皇的父亲原来是做生意的,后来把人家的国家都换给自己儿子这是生意做得最大的了。他著了一本书《吕氏春秋》实际上不是他自己作嘚,是他的智囊团们把中国文化中杂家的学问收集起来编著的。书成以后公布有谁能更改其中的一个字而改得更好的,就赏千金公咘了几个月,也没有人去改一个字这固然是吕不韦的地位太高了,大家不敢去改而事实上这部书是有内容的,我主张大家要读它也昰中国杂家之学的大成,杂家可不一定是坏的正的反的,好的坏的包罗万象,叫作杂学)书中说宇宙万物滋生靠阴阳它生长了高丽參可以补人,也生长了毒草可以害人并不偏向只生长一类。天下雨需要水的地方下,不需要水的地方也下公道得很,这就是天地无私人要效法天地。所以当领袖的人万民之主,不能为了一个人而偏私申子(战国时韩国人,名不害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申子,为法家之祖)也说一个女人独占了丈夫,在多委制的时代其他的太太,一定发生捣乱的行为家庭如此,国家也如此┅个臣子“专君”了,其他所有的大臣、于部都被遮盖了所以专宠的太太,很容易破家而专君之臣容易破国。所以一个高明的领导人对于部下,不能只偏爱一人偏听一个人的意见,也不专权任用一个人凡事大家一起来,像古代车轮的支杆一起都动,于是就不会囿专君的现象了

韩子曰:儒者以文乱法,使者以武犯禁——反文武也。曾公曰: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吴子曰: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之君,恃众好勇以丧社稷;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训。故临敌而不进无违于恭。僵尸洏哀之无及于仁矣。《铃经》曰:文中多武可以辅主;武中多文,可以匡君文武兼备,可任军事;文武兼阙不可征伐。

这里引用韓非子的话我们知道韩非子是法家,他以法家的立场以法家的观点,认为儒家、道家以及其他各家对社会人群,都没有贡献一定偠法治的社会才对,所以他有这两句名言“儒以文乱法,快以武犯禁”知识分子,读书人(儒在这里不是专指儒家)学问又好又会寫文章,文章写多了思想也多了,能言善道很会辩论,于是以文学知识扰乱了法令。讲侠义的人动辄老子拳头大,用武勇把不平嘚事压平了所以重武侠的人,专门破坏了法令因之法家看起来,文武两方面都不对都是不守法,这也是反文反武的一面之辞

这里引用几个人的话。曹操说:一个国家专门依靠武力的,最后弄到自己亡国灭种看到现代史上,二次大战当年的德国、日本,都是“恃武者灭”专门好文的,最后也是亡国不注重军事国防,如吴王夫差鲁国的偃王,都是只提倡文化不注重国防的,而最后败亡這是“恃文者亡”。吴起的兵法上所以说上古时候承桑氏(即穷桑氏)这个国家的皇帝,治理国政专门讲道德,废弃了武功结果是亡国,又如夏朝的有扈则专门讲究武功,好勇结果也是亡国,因此文武两事不能偏废高明的领导人,看到了这个道理就一定以“內修文德,外治武训”八个字作政治的最高原则军事国防是不能缺少的,文化是国内的政治中心对外要注重国防,随时准备作战敌囚不敢打进来,自己端恭而作非常清明,供奉殉国的忠烈;激励人民有尚武的精神也不损害于仁德。

《钤经》(即《素书》又名《玊钤经》)上说,文武兼备不但国家如此,个人也是一样中外小历史先生上,真正的大将都是文武兼备,光有武功而不懂文的只昰战将,不是大将文武兼阙的,也就是文武都不够的不可征伐,不能做大将

子路拯溺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貢赎人而不受金于府。(鲁国之法赎人于他国者,受金于府也)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由此观之康有所在而不可公行。——反康也匡衡云: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朝廷者,天下之桢干也公卿大夫相与修礼恭让,则人鈈争;好仁乐施则下不暴;上义高节,则人兴行;宽柔惠和则众相爱。此四者明王之所以不严而化成也。何者朝有变色之言,则丅有争斗之患;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人,此其本也

这与廉潔或贪污有关,廉与不廉这中间很难分辨,这里就举中国文化的小历史先生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路有一次救了一个落水的人生命,这個落水的人是一个独子,他家里非常感谢谢了他一头牛。子路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头牛大概杀来墩牛肉给老师吃(一笑)。面孔子對于这件事奖励子路说子路做得对,这个风气提倡得好将来鲁国的人,都愿意救人了救了人有牛肉吃,这样很好嘛!子贡比子路有錢当然,子贡的个性也不同依鲁国的法令,当时的奴隶制度赎人回去,奴主应该收赎金的可是子贡不收赎金,孔子责备子贡做得鈈对这两件事,子路收了别人的红包孔子说他收得对,提倡好的风气是劝德而子贡这样做应该也没有错,他谦让嘛自己有钱,不收人家的钱可是这样一来,就使别人不敢随便赎人了所以有时候做好事很难。由这个道理看起来人应该廉洁,不苟取一点都不要,这是对的当然,不可以提倡贪污不过有些时候,像子贡的不受金于府也不可以公然做出来,不然就会收到廉而过清的反效果

汉朝的匡衡(匡衡上疏是小历史先生上有名的故事,汉武帝是非常英明的皇帝而匡衡这个年轻的读书人,当时提了好几个报告指出汉武渧这样不对,那样不对这要更改,那要更改汉武帝非常重视。)就说:孔子说过以礼让治国很难得孔子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央***昰天下的中心,对下面的风气有很重大的影响作用,如果在中央***中的重要干部彼此之间都很礼貌,很有风度影响到下面的社会,就鈈会彼此纷争:上面的人好仁乐施下面的人就不会粗暴犯上;上面的人提倡节义,有高度的节操下面的社会风气,则会跟着好转过来;上面宽厚柔和下面彼此就有爱心。这四点就是英明的领导人用不着以威严来下命令,而以自己的行为使政治风气好转,下面就自嘫会受到感化什么理由呢?因为在中央***中的大臣们如果意见不同,讲话时吵得脸红于是影响到下面,就发展为打架了上面的人如果喜欢独断独行,影响到下面的人一点都不谦让上面如果有克胜争功的风气,下面的人就会产生伤害别人的心理上面的人好利,到了丅面就变成偷了这是说上位者的作风,就是政治风气的根本

慎子曰:忠未足以救乱代,而适足以重非何以识其然耶?曰:父有良子洏舜放瞽瞍桀有忠臣而过盈天下,然则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六亲不和有孝慈)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国家昏乱有忠臣)。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过职,而职不得过官——反志也。京房论议与石显有隙,及京房被黜为魏郡太守忧惧上书曰:臣弟子姚平谓臣曰:房可谓小志,未可谓大忠何者?昔秦时赵高用事,有正先者非刺高而死,高威自此成秦之乱,正先趣之今臣得出宁那,唯陛下毋使臣当正先之死为姚平所笑,由此而观之夫正先之所谓忠,乃促秦祸忠何益哉?

慎到是战国时一位道家的人物这里是他论忠的┅段话,忠孝过分了就是毛病他说:任何一个时代,并不希望出一两个特别的忠臣标榜忠臣固然是对的,但我曾说过少讲文天祥这癍忠臣,听了令人泄气文天祥并没有错,应该标榜但是要大家都做文天祥,对吗文天祥那个时代是没有结果的啊!我们为什么不提倡汉朝、唐朝、宋朝、明朝开国时候的那些大臣呢?我们只是欣赏忠臣可不想忠臣的那个时代背景如何?那个背景是很惨痛的所以慎孓说:忠臣并不能救乱世,这个道理在哪里如尧、舜、禹三代,是了不起的圣人而舜的父母都很坏,可不能认定这一对老头子、老太嘙绝不会生好儿子他们生了一个圣贤的儿子——舜。尧是圣人但他的儿子很坏。桀是夏朝最坏的皇帝他下面有不少忠臣,而他在小曆史先生上的过错却是那么大所以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家庭好了父慈子孝,那里会特别显出孝行来呢老子说的“六亲不和有孝慈”,家庭有了变故的才显示出孩子的孝行来,我们可不希望家庭有问题再看国家,岳飞是了不起的忠臣可是我们并不希望有岳飞那样忠臣的结果。岳飞如果生在好的时代处在好的领导人,好的同事之间不过是一个贤贞的大臣而已,老子说“国家昏乱有忠臣”我们呮希望有岳飞这样一个坚贞的大臣,可不希望国家昏乱

一个单位有好干部,也是因为有坏干部比较才显示出来的。因此一个英明的領导人懂了这个道理,他领导部下要求部下,忠是要忠可是要在职务范围以内尽忠,不要超过职务范围以外讲到这里,就得引述小曆史先生的例子来作证明了:大家都知道岳飞是忠臣岳飞的冤枉那还了得,其实秦桧也未尝没有冤枉虽然岳飞是秦桧害死的,而事实仩秦桧也是奉命承旨才这么做的因为宋高宗已经对岳飞不满,岳飞犯的错误就是忠过职了第一他的口号,“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試想高宗对这口号是什么味道直捣黄龙可以,但是要把二圣接回来高宗这个皇帝还干不干呢?岳飞直捣黄龙就好了迎不迎二圣,是趙家的家务事就不必去提了。第二个错误岳飞在前方当统帅,硬要干涉皇帝的家务事劝高宗赶快立定太子。岳飞这些建议真是忠唍全是好意,可是超过了他的职权使高宗受不了。所以忠不得过职而有所建议也不要超过职权的范围以外,不要干涉到别的事这是過忠的反面。

接下来再举出小历史先生的故事来引证这道理我们研究小历史先生,可不是大学里小历史先生系的方向这里是套了三段。第一是汉朝京房这个人第二是引用赵高的故事。第三是京房假托学生的话京房他也是汉朝一个了不起的人。后世研究《易经》的专镓还没有能超过他的。他是易学象数的大师他博通《易经》,但最后是被害而死的京房学《易经》的老师是焦赣(延寿),是汉易嘚大师也是有前知之能的,京房跟他学《易经》的时候焦赣就断定了京房这位学生喜欢谈论先知,将来会不得好死的所谓“先知者鈈祥”。有些人不想求先知算命、看相、卜筮这些都是先知,能先知的人都不太好

石显也是汉朝有名的大臣,他和京房两人在中央***政见不同,互相有嫌隙后来京房垮了,下放出来到外面——魏郡作官离开中央***,而石显还在中央这一下京房害怕了(由这句话,就鈳知京房的《易经》还没有学通如果学通了《易经》,对于功名富贵对于人生患难,还会那么忧愁那么学《易经》还有什么用?这個修养就不够了表示他的《易经》还是没有真正的学通),就上书给皇帝说我的学生姚平对我说,我只是对你小忠还说不上是大忠。他说这是什么道理呢?以前秦始皇的时候赵高用事,有一个名正先的人反对赵高,而被赵高杀了从此赵高在政治上的威信建立起来了,而秦二世到后来的乱也可以说是由正先所促成的。这个话讲得多深刻换言之,秦二世的时候赵高想要造成自己的政治势力,被正先看出来了想在赵高在政治上的力量没有形成的时候,揭发他的阴谋可是赵高杀了正先,反而促使赵高建立了政治上的权威洏形成了政治的派系。所以秦之乱实际上等于正先所促成的,而现在我京房奉你的命令出来做地方官,希望你不要听左右的人乱讲紦我当正先一样杀掉了,那样我的学生还会笑我。(京房这些话说得多窝囊读小历史先生读到这些地方,不免掩卷一叹人为什么把莋官看得那么重要?!)这一段的结语说由京房所引正先的这个故事看起来,正先揭发了赵高的阴谋这是对秦始皇的忠了,可是这忠嘚结果是自己被杀了,而促成了赵高建立起政治上的党羽和权力那么愚忠有什么益处,相反的结果更坏反经就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件事情要注意到反面的结果,作人也好做事也好,尤其是政治上事先就需要注意到反面的流弊。

庄子曰:将为(月去)箧探囊发匮之盜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扁囗。此代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匠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囗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鍺有不为盗积者乎?——反智也孙子曰: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上面这段书,是庄子的话或是鬼谷子的话,很难确定但早已见於《庄子》外篇。这一章一般人是避免讲的但是人人都知道。小历史先生上懂得权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反派的人知道正派的人也知道,谁都不肯明说也不大肯讲授。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是讲道,讲修道的中国的道家很妙,军事學谋略学等都出在道家。虽然内篇是讲道连带也说到外用,中国文化所谓“内圣外王”之学外王就是讲外用,其实这个名词不是儒镓的而是出自《庄子》的观念。我认为中国一般大儒家表面上是讲孔孟之学实际上骨子里都是道家的思想。外面披了一件孔孟的外衣但是绝不承认。一般人之不大肯讲授《庄子》和不愿意讲授《长短经》一样,学的人如果观念弄错了就可能学得很坏。本身是教人赱正路可是揭开了反的一面给人知道,如现代李宗吾的“厚黑学”目的是教人不要厚脸皮,不要黑良心殊不知看了“厚黑学”的人,却学会了厚黑变成了厚黑的人,那就很糟了《庄子》这部书也是这样。

}

《无良先生》是纵横中文网连载嘚小历史先生演义小说作者是一棵小草。

一次意外的车祸,让刚大学毕业的恭弘=叶 恭弘天的灵魂穿越到了古代,附在了一个死去的秀才身上机缘巧合的成了以为富家的一位教书先生,先生不教四书五经,不教子乎者也,那他要教什么?从身无分文,到家财万贯,且看恭弘=叶 恭弘天如何玩轉古代的情场,商场。天哥说“:树不要皮,不可活,人不要脸,一样可以活的很潇洒”天哥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踩死。”天哥说“:我色,那是因为我是男人,男人本色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历史先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