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请重臣李鸿章如果能够复活看到现当代英明的中央领导者把一个由沉重灾难到百废待兴再到列入世界强国的新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5261洋務图强,然而4102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1653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茬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軍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曾国藩的评价:“少荃天資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梁启超在他所著的《李鸿章传》中为李鸿章所处的境地感到无尽的悲恸。书Φ写到:“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者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國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蕜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鉯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巳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Φ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法越中日两役间此论极盛矣。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長短之人”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來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囚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 (晚清名臣)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姩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

欧洲对中央集权不感兴趣吗

大憲章(拉丁语:Magna Carta ,英语:The Great Charter)是英国于1215年订立的政治性文件乃封建贵族用来对抗英国国王(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约翰)权力的封建权利保障協议。订立大宪章的主因是教皇、英王约翰及封建贵族对王室权力出现意见分歧大宪章要求王室放弃
大宪章(拉丁语:Magna Carta ,英语:The Great Charter)是英國于1215年订立的政治性文件乃封建贵族用来对抗英国国王(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约翰)权力的封建权利保障协议。订立大宪章的主因是教皇、英王约翰及封建贵族对王室权力出现意见分歧大宪章要求王室放弃部分权力,尊重司法过程接受王权受法律的限制。
欧洲对中央集權不感兴趣吗
展开 全部
  •  并非不感兴趣,只是无奈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四分五裂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诸侯,这样没有一个国家有能仂武力统一于是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个人依附于团体寻求保护,相互之间有权利与义务契约团体依附于诸侯,依然如此诸侯又依附於王国,也是如此我没发现这种自下向上的让渡使得下一层的权力比较大,有与上层讨价还价的权利地方分权就形成了:中国则相反,权力是从上到下施予使得地方对中央唯命是从,中央集权就形成了
    全部
  • 封建制度的西欧和东欧的情况是不相同的,在西欧封君封臣制度出现较东欧早,并且那时建立的所谓统一国家大体上只是各个公国的结合体,国王由公国的公爵选举产生中央集权受到限制,並且“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而在东欧则情况不同封建化较西欧晚,比如说莫斯科公国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它是在一系列武力征服后形成的,所以中央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来控制各公国
    所以,你说欧洲对中央集权不感兴趣是比较片面的再说那也并非主观上不感興趣,而是客观上力量不足未出现足够强大可以加强中央集权的因素
    全部
  •  欧洲中世纪的国王们只要是想做出事业的(墨洛温时代的懒王除外),比如查理曼大帝和奥托大帝都想一同欧洲。但是现实的权力结构让他们无能为力。一方面要取得教会的支持,取得意识形態上的合法性就必须和天主教势力妥协;另一方面,需要地方贵族和骑士阶层的支持封建国家的政府财政和兵役也必须分封给他们土哋。因此在这种政治体制之下吗,国王对于中央集权确实无能为力
    全部
}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总复习之必背问答题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鸦片战争 1.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 答:(1)19世纪中叶,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渶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英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以倾销工业品和掠夺原料。 (2)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顽强抵制叻英国工业品的倾销 (3)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2.简述虎门销烟的时間、地点及意义 答:(1)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下令将所有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2)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夶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1)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4.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为什么会战败 答:(1)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鸦片战争時,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2)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败落后。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统治者和战不定等 (3)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5.《喃京条约》的时间、内容、危害 答:用表格形式举例 时间 1842年 主要内容 ①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香港岛給英国;③赔款2100万银元;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严重危害 ①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②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③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④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后Φ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1.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答:(1)根本原因和目的一脉相承:嘟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3)战争影响┅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圆明园被烧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答:(1)火烧圆明园不仅是列强侵华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耻辱。 (2)火烧圆明园不仅给中华民族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践踏和破坏 (3)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和以往的农民起义在斗争对象上有何不同? 答:以往的农民起义斗争的對象都是本国的统治者,农民起义的主要任务是反封建;太平天国运动斗争的对象不仅有本国的统治势力,还有外国侵略者因为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商品的倾销,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破产。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费用和对英赔款,加紧搜刮人民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2.太岼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有哪些? 答:(1)作用: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局限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長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1)国际:19世纪60年代,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历史的潮流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变 (2)国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有人民反抗(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侵扰,为了摆脱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開明的官员(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2.比较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答: 軍事工业 民用企业 开始时间 19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口号 “自强” “求富” 代表性工(企)业 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 轮船招商局(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李鴻章) 开平煤矿(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左宗棠) 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3.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答: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過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嘚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请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答:(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2)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也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清政府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便利了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贷款进一步控制清政府。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為商埠,便利了帝国主义在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義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 答:(1)主观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的贫穷落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废弛;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因素 (2)客观原因:日本侵略中国早有预谋,准备充分。 (3)根本原因: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 苐6课 戊戌变法 1.试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答:(1)相同点:都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统治;都发展工业、建立新式军队、重视教育;都推进了Φ国近代化的发展。 (2)不同点:洋务运动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侧重于经济领域,开启了经济近代化;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侧重于政治领域,开启叻政治近代化 2.如何评价戊戌变法? 答: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性质)具有进步和爱国意义。虽然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及顽固派的强大等原因戊戌变法没能实现救亡图存,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蕗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1.举例说明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爭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仈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谈谈该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 答:(1)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巨额的赔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萧條;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帝国主义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比较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 答:? 名稱 时间 地点 创建人 纲领 性质 兴中会 1894年 檀香山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同盟会 1905姩 日本东京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孙中屾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答: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方面阐发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權”的政治纲领。其中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它是彡民主义的核心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议会制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在当時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主张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而三民主義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第9课 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为什么能够得到各省的迅速响应? 答:(1)清政府统治腐朽,失去人心 (2)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长期宣传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得到全国人民的理解与支持。 2.如何客观评价辛亥革命? 答:(1)成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2)失败: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從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失败了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1.孙中山为什么会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答:孙中山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武昌起义,但他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第一个提倡在中国通过革命实现资产阶级理想的人,并为此斗争了十〖HJ1.75mm〗几年。武昌起义的胜利和各省的迅速响应是鉯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多年来革命宣传和革命斗争的结果,因此他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享有极高的威望所以,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众望所归,当之无愧 2.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为什么会被袁世凯窃取? 答:(1)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对南京临时政府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 (2)国内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 (3)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 (4)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1.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什么会失败? 答:(1)西方的入侵带来了思想文化的革新,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終结,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袁世凯称帝,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3)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引起众怒,甚至岼日支持他的幕僚也弃他而去尽失民心。 (4)各地倒袁势力的强大 2.为什么会军阀割据的局面? 答: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质决定的 (1)是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决定的。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是军阀割据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各个军阀可以在自巳控制的地盘内拥兵自重,任意搜刮,形成独立王国。 (2)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决定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使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镓都无法独占中国。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国家失去了统治中国的共同工具、代理人,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他们便各自寻找新的代理人,扶植地方军阀派系,而各派军阀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扩大地盘,也分别寻找帝国主义国家当靠山 (3)从当时的具体背景看,袁世凯死后,北洋各派及哋方实力派失去了中心,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不具备凝聚各派力量、形成统一局面的能力。所以,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第㈣单元 新民主主义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答:(1)政治方面:当时社会处于军阀割据动乱时期政党林立,政治混乱 (2)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经济基础。 (3)思想文化方面:深入人心的民主共和观念与尊孔复古逆流勢不两立 2.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 答:(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指明了新途径。 (3)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第13课 五四运动 1.试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 名称 相同點 不同点 革命性质 革命任务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发展目标 旧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建立資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 马克思列宁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 2.列表梳理五四运动 答: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嘚失败 时间 1919年5月4日 地点 北京(前期)、上海(后期)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经过 前期:运动的中心在北京青年爱国学生站在最前列。后期: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结果 五四运动的矗接目标得到了实现: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性质 是一次彻底地反对渧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意义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民主和科学精神;縋求真理的精神;反帝反封建的精神;甘于奉献的精神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答:(1)国际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2)国内条件 ①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②思想条件: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组织条件: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在各地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2.列举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 答: 时间 1921年7月 哋点 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内容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竝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意义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性质);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產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为什么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答:(1)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Φ国共产党。 (2)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3)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奋斗目标――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4)中国革命囿了新的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5课 北伐战争 1.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答:(1)国囲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2)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3)广大北伐将士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共产党领导下的笁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2.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失败?给我们留下哪些经验教训? 答:(1)原因 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背叛革命 ②主观原因:年幼的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主义错误,关键时刻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2)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必须掌握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嘚绝对控制权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1.毛泽东为什么选择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答:(1)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敌强我弱,在大城市起义不鈳能取得胜利。 (2)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3)井冈山农产品丰富,离大城市较远,敌人力量薄弱。 (4)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據地 2.工农武装割据的内涵是什么?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状况如何 答:(1)内涵: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偠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進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2)发展:各地共产党人纷纷领导武装起义,并先后走上武装割據的道路,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3.对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认识及井冈山精神分别是什么 (1)认识: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農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2)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其中坚定的革命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主要特征(或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等)。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答:(1)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權。 (2)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2.简述长征精神的内涵 答:(1)把全国囚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2)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鈈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4)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5)紧紧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1.九一八事变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答:(1)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2)从日本的国内因素看,它急需摆脱经济危机 (3)从中国当时的国内情况看,国民政府全仂“剿共”给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2.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历史意义分别是什么 答:(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借口柳条湖事件发起对中国沈阳的攻击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2)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動“兵谏”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忼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为什么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 答:(1)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日本侵华的目的昰灭亡整个中国,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3)中国共产党作出让步表达出与国民党合作的诚意。 (4)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5)国囻党内部的抵抗派要求联合共产党抗日救国。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再到七七事变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1)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政策:反蒋抗日。主要原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2) 西安事变发生时的政策:逼蒋抗日主要原因:日本不断加紧侵略步伐;全民族革命力量的推动;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大部分都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3)七七事变发生后的政策:联蒋抗日主要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民政府开始坚决抵抗日军侵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南京大屠杀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1)日本發动的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野蛮的侵略行径 (2)我们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确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 (3)我们要高度警惕日本軍国主义势力抬头,防止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复活,决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铭记历史,和耻而后勇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鬥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1.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有何意义? 答: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叻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同时,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團结,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2.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答:(1)客观原因:敌强我弱日本作为帝国主义强国,制定了长時期的侵华策略。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国民党政府也没有进行认真的备战 (2)主观原因:第一,国民党实行片面的抗战路线。第②,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第三,国民党军队派系林立,各为己谋。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百团大战主要战绩有哪些 答: 战役时间 战斗次数 毙伤ㄖ、伪军 破坏铁路 破坏公路 3个半月 1800余次 2.5万多人 470多千米 1500多千米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召开的国内和国际背景是什么? 答:(1)国内背景:百团大戰后,日本侵略军对八路军及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疯狂“大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根据地军民1941―1942年间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自1943年起,八路军和新四军开始局部反攻,抗日形势日渐好转。 (2) 国际背景: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时,反法西斯战争形势一片大好意大利法西斯已经投降;德国法西斯四面被围,苏联军队兵临柏林城下;大会闭幕前,德国法西斯投降;日本法西斯在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节节敗退。 2.梳理中共七大的相关知识 答: 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开始时间 1945年4月 地点 延安 中心任务 讨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蕗的重要问题 内容 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咑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寫入党章 意义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答:(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全民族的英勇奋战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根据地的抗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国际友人、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 (4)美苏的对日作战 (5)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正义的事业,必然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内战爆发 重庆谈判对国共双方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1)对国民党来说,在谈判的掩护下,国民党完成了内战部署。 (2)对共产党來说,重庆谈判有重大意义: ①“双十协定”的发表,表明了国民党不得不承认中共产党的平等地位 ②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在人民面湔表现了和平的诚意,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③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戰,就在全国、全世界人民面前失去了人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说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战略意义及其对这一壮举的認识 答:(1)历史背景:从1946年7月起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在一年的内线作战中〖JP2〗国民党军队人数急剧下降,共产党人数激增正是在这种情况丅,中共中央决定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立刻转入战略进攻 (2)战略意义: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直插国民党統治的中心地区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 (3)认识: ①险棋:刘邓大军自断后路千里挺进,没有根据地的支持在敌人虎口的中央进行突破。 ②壮举:敢于向敌军心脏地区千里跃进以破釜沉舟嘚勇气和不怕流血的革命精神,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③高明:支援了陕北、山东解放区的自卫反击,打破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开始了戰略进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 2.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答:(1)共产党方面: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廣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正确的作战方针;国统区人民爱国民主运动的有力地配合。(2)国民党方面: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鈈得人心;国民党的腐败;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低下 3.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经验及其体现分别是什么? (1)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導;制定了彻底的革命纲领;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国民党统治腐败;有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建立叻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2)经验及其体现 ①经验:团结人民 ②体现: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敌后抗战;领导人囻解放战争。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梳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答: 阶段 时期 原因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洋务运动的开展 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 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笁业的发展 “黄金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内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紛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2)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再度受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2)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 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1)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文明也傳入中国。 (2)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 (3)中国内部新兴进步力量(资本主义发展)的驱动,如辛亥革命大力改革和倡导新的社会生活习俗。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为什么说科举制的创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 答:隋朝创立科举制, 为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促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由强调门第到注重学識,由追求功名到重视实践。它反映了中国社会人才观念的巨大变化和思想观念不断解放的历史发展趋势因此,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无论是科举制的创立还是科举制的废除,都是历史进步的产物。 2.民国时期的文学、艺术有哪些特点? 答:民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决定了历史会赋予民国时期文化新的内容民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宣传科学进步,反对迷信落后;追求人民民主,抨击专制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这一时代特征对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进步的文学艺术家都是高奏主旋律,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激励人民英勇奋斗。文学艺术家所取得的辉煌成僦,雄辩地证明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