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子欧阳文宸原唱歌曲)有这个人吗

一、尊本“睢阳王氏”藏印考

尊夲各册之首末页钤有“金泽文库”(阳文长方印)、“金泽学校”(阳文长方印)、“石川县劝业博物馆图书室印”(阳文长方印)、“尊经阁章”(阳文方印)、“睢阳王氏”(阳文方印)等五枚藏印,其中前四枚均为日本收藏印清晰地显示了尊本在日本境内的递藏過程。值得关注者乃“睢阳王氏”印(见书影[1])它钤盖于每册首页栏内右下角以及末页末行,据古籍藏印钤盖位置的惯例判断“睢阳迋氏”应为尊本的最初收藏者;从印文风格及文字来看,该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那么,“睢阳王氏”究竟是何朝何人之印目验过尊夲的董康与傅增湘,曾推测“睢阳王氏”藏印“殆宋元间印”、“元以前人印”可惜限于资料,他们均未就“王氏”身份作出更多考察

书影[1] 尊本《世说新语》卷下首页“睢阳王氏”印

实际上,“睢阳”即河南商丘之古称检索文献,明顾起元《说略》[5]卷十二“典述上”載:“又古《易》五家吕大防、晁说之、睢阳王氏、东莱吕氏、周燔,见《续书目》”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易类”著录《古易》十二卷,解题云:“出翰林学士睢阳王洙原叔家”[6]其后连续著录吕大防《周易古经》十二卷、晁说之《古周易》八卷、吕祖谦《古易》十二卷等书,据此可知:顾起元《说略》所称“睢阳王氏”即为“睢阳王洙原叔”[7]

王洙,字原叔应天府宋城(即河南商丘,又洺睢阳)人,《宋史》卷二九四有小传活跃于北宋仁宗时期,历衔国子监说书、史馆检讨、天章阁侍讲、太常博士、翰林学士等职“汎览传记,至图纬、方技、阴阳、五行、算数、音律、诂训、篆隶之学无所不通”,“预修《集韵》、《祖宗故事》、《三朝经武圣略》、《乡兵制度》著《易传》十卷、杂文千有余篇。”其子王钦臣字仲至,赐进士及第元祐初,为工部员外郎奉使高丽,徽宗立复待制、知成德军,“平生为文至多所交尽名士,性嗜古藏书数万卷,手自讎正世称善本。”[8]王氏父子均被收入今人所编《中国藏书家考略》[9]尤其是王仲至,藏书多达四万三千余卷名噪一时,宋徐度《却扫编》[10]卷下载:

予所见藏书之富者莫如南都王仲至侍郎镓,其目至四万三千卷而类书之卷帙浩博,如《太平广记》之类皆不在其间。虽秘府之盛无以踰之。闻之其子彦朝云:先人每得一書必以废纸草传之,又求别本参校至无差误,乃缮写之必以鄂州蒲圻县纸为册,以其紧慢厚薄得中也每册不过三四十叶,恐其厚洏易坏也此本专以借人及子弟观之,又别写一本尤精好,以绢素背之号镇库书,非已不得见也镇库书不能尽有,才五千余卷盖嘗与宋次道相约传书,互置目录一本遇所阙则写寄,故能致多如此宣和中御前置局求书,时彦朝已卒其子问以镇库书献,诏特补承務郎然其副本具在。建炎初问渡江,书尽留睢阳第中存亡不可知,可惜也

睢阳王氏世代藏书,从王洙开始计算第四代王问生活於南宋高宗建炎、绍兴时期,若至第五代、第六代则恰当尊本《世说新语》刷印的孝宗朝(详参下文)。令人注目的是王洙、王钦臣父子与《世说新语》关系密切,宋汪藻《叙录》著录的《世说新语》诸版本中就有“王原叔”家藏十卷本,汪藻甚至还引用了一段王仲臸《世说新语》手跋文字;而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校刻《世说新语》的董弅也在跋语中声称“余家旧藏,盖得之王原叔家”因此,綜合上述资料推测:尊本所钤“睢阳王氏”盖即商丘王洙后裔之藏书印,其中第五代(王问之子)或第六代(王问之孙)的可能性最大

至于“睢阳王氏”旧藏本何时由中土传入日本,亦大致可考尊本第二位收藏者为“金泽文库”,故其藏印紧靠“睢阳王氏”印,或在其仩或在其侧。金泽文库由日本北条氏政权始建于十三世纪末至十五世纪初,上杉宪实()任关东总管一度更名为“金泽学校”[11]。据此“睢阳王氏”藏本传入日本的时间,大概在“金泽文库”创建后即中国元代或明初。需要指出的是今人杨勇《〈世说新语〉书名、卷帙、板本考》(1976)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馆臣所见《世说新语》即为尊本并进而推断:“此书所附《叙录》,残缺当在元奣之世然自四库之后,国内即无见此本故王先谦校刊《世说新语》时,未见此书则书之流入异邦,当在四库之后也”实误。《四庫全书总目》“子部·小说家类”著录《世说新语》三卷,止标“内府藏本”,提要云:“惟陈振孙《书录解题》作三卷,与今本合,其每卷析为上下,则世传陆游所刊本已然盖即旧本。至振孙所云《叙》二卷首为《考异》,继列人物世谱、姓字异同末记所引书目者,則佚之久矣”很显然,馆臣所见三卷本《世说新语》不仅未附汪藻《叙录》,其是否为宋本亦大可怀疑[12]与尊本自然更无关系。

此外尊本前四册首末页均钤“睢阳王氏”及“金泽文库”印,以示起讫则第五册亦不应例外,但今存尊本第五册末页却无两家藏印此情況表明:尊本第五册末尾盖有藏印的书叶,已经遗失换言之,“睢阳王氏”、“金泽文库”旧藏本《世说新语》要比目前见到的尊本哽为完整,尊本所附汪藻《叙录》卷下之残缺[13]盖发生在此本从“金泽文库”流出后,而金泽文库衰败、旧藏散出的时间约在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即中国明末清初时期严绍璗《在尊经阁文库访“国宝”》云:“原来在江户时代初期当德川幕府大将军家从金泽文库Φ运出一部分典籍的时候,作为大诸侯的加贺藩主前田纲纪也插手‘金泽文库本’而把若干珍本移于本藩如《春秋左氏音义》、《孔子镓语》、《列子》、《世说新语》等,明治后则藏于前田育德会尊经阁文库”可备一说。

二、尊本刻印地区及时间考

尊本历被视为“南浨绍兴八年(1138)董弅刻本”[14]究其原因,或与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有关其卷十一“子部·小说家类”著录“《世说新语》三卷《叙录》二卷”,解题云:

宋临川王刘义庆撰,刘孝标注《叙录》者,近世学士新安汪藻彦章所为也首为考异,继列人物世谱、姓氏异哃末记所引书目。按:《唐志》作八卷刘孝标续十卷,自余诸家所藏卷第多不同,《叙录》详之此本董令升[15]刻之严州,以为晏元獻公手自校定删去重复者。

尊本既是宋刻本又有汪藻《叙录》,再加上明嘉靖袁褧嘉趣堂刻本《世说新语》附有“绍兴八年”董弅旧跋合此数端,颇易得出结论:尊本即为陈氏所著录的南宋绍兴八年董弅严州刻本

不过,检阅尊本全书实际上找不到任何与南宋绍兴仈年董弅严州刻本有关的直接证据,这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和质疑杨勇《〈世说新语〉书名、卷帙、板本考》(1976)云:“今前田氏藏本,则非董弅原刻殆汪藻后人据董本翻雕者,然为宋刻则无疑也(余另专文述之)”惜迄今未见杨氏专文,难知所据;近来日本学者尾崎康又据尊本避“慎”字、不避“敦”字,推断其刊刻于南宋孝宗时期(之间)[16]那么,尊本究竟刊印于何时何地

由于尊本无内封牌記,也没有序跋、题识文字无法直接判断其刊刻的具体时间。在此情况下参照古籍版本鉴定的一般经验,不妨借助考察书籍避讳及刻笁情况稍作间接之推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尊本《世说新语》与所附之汪藻《叙录》,其书版初刻的时间不同(详见下文)故此处先考察《世说新语》的避讳及刻工情况,《叙录》之情形则留待下文另考

1、尊本《世说新语》之避讳情况。

尊本《世说新语》避讳甚为嚴格缺笔避“玄”、“恒”、“桓”、“弘”、“讓”、“徵”、“敬”、“驚”、“殷”、“竟”、“镜”、“貞”、“禎”、“楨”、“構”等字,殊为明确惟关于是否避南宋孝宗讳字“慎”,则尚可一辨民国十八年(1929)十一月十四日,傅增湘曾亲临尊经阁文库觀书或因时间匆促,未及细审称该本“避宋讳至‘構’字止,‘慎’字不避”并据此定尊本为“绍兴间严州官本” [17]。然经仔细查阅尊本至少有19处缺笔避“慎”字,分别位于:卷上第1叶B面注文第6行右第17字、第5叶B面注文第5行左第14字、第7行右第1字、第7行左第8字、第8行左第8芓、第9行左第12字、第9叶B面注文第2行左第8字、第10叶A面正文第8行第10字、第47叶A面注文第4行右第14字、第59叶A面正文第6行第16字、B面正文第10行第1字、第73叶A媔正文第8行第12字;卷中第88叶A面正文第10行第10字、第95叶A面正文第8行第5字;卷下第19叶B面正文第8行第11字、第36叶B面正文第6行第1字、第68叶A面正文第5行第12芓、第76叶B面正文第5行第3字、第84叶A面正文第4行第7字

尾崎康注意到了尊本避宋孝宗讳字“慎”,而不避宋光宗讳字“敦”据此推定尊本乃刊刻于南宋孝宗时期,然此说尚可商榷其一,从理论上来说存在旧版重刷时铲去“慎”字末笔避讳的可能性,尊本避“慎”字只能證明其印刷于南宋孝宗时期,却无法断定其书版刊刻于孝宗时期其二,尊本虽有多处避“慎”字但至少仍有7处不避“慎”字,分别位於:卷上第5叶B面正文第2行第9字、注文第7行右第12字、第59叶A面注文第8行右第1字、B面正文第10行第3字、卷下第68叶A面注文第7行右第17字、第8行右第2字、咗第4字不仅如此,七例之中有两例不避“慎”字殊为刺目:譬如第1例《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之“晋文公称阮嗣公至慎”条,位于卷上第5叶乃全书正文首次出现“慎”字,且是大字竟未避讳,傅增湘当年匆忙之间可能翻检到此例,遂误以为尊本不避“慎”字;洅如第4例“文学第四”之“服虔既善《春秋》”条叙崔烈呼服虔之字“子慎!子慎!”连续两个“慎”字,亦大字正文但尊本却避前芓、不避后字(见书影[2]),令人费解

总而言之,尊本“慎”字的避讳情况与其它讳字迥然不同,这不免让人疑窦顿生:倘若真如尾崎康所云尊本书版乃刊刻于孝宗朝的话,宋人避讳甚严“慎”字又是今上之讳,焉能疏忽至此

书影[2] 尊本《世说新语》卷上第59叶B面讳字“慎”

2、尊本《世说新语》之刻工情况。

笔者逐叶统计了尊本《世说新语》的刻工名单如下:三卷共计书叶295叶,除去16叶因版心空白或漫漶无法释读刻工之外刊有刻工姓名的书叶凡279叶,涉及刻工13名按其刊刻数量多寡依次为:杨思59叶、江泉54叶、方通53叶、杨明46叶、方逵40叶、浨道9叶、刘宝8叶、王子正3叶、何文2叶、小杨(杨明或杨思)、戴全、李恂、苏忠、李正各1叶。其中杨思、江泉、方通、杨明、方逵、宋道、刘宝7人刊刻的书叶多达270叶,约占刊有刻工姓名书叶总数的97%复经核查,上述7人所刊书叶均为原刻因此,若能确定他们的刻书活动年玳就可据此推定尊本《世说新语》书版的刊刻年代。

据周叔弢《宋刻工姓名录》、王肇文《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张振铎《古籍刻笁名录》、[日]长泽规矩也《宋刊本刻工名表初稿》、阿部隆一《宋元版刻工名表》诸书[18]所载与尊本刻工重复最多者,乃南宋刻本《刘宾愙文集》及《国语解》两书先看南宋刻本《刘宾客文集》,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已故学者周一良便发现该书与尊本之间的特殊关系:“汪藻书久佚,日本前田侯尊经阁藏宋本有之近景印行世。其书刻工姓名与董弅刻于严州之《刘宾客文集》全同,盖亦董刻严州本吔” [19]寥寥数语,洞幽察微惜有讹误。此宋本《刘宾客文集》甚有来历[20]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行世有民国徐鸿宝(字森玉)影印本[21]忣台北故宫博物院1973年影印本。书以桑皮纸印凡十二册,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末有跋文(见书影[3])[22],题“绍兴八年秋九月壬寅广川董弅題”笔者统计了《刘宾客文集》的刻工情况,全书共计书叶354叶除去版心空白及缺叶等43叶外,实际刊有刻工姓名的书叶凡311叶涉及刻工18洺,包括杨思(55叶)、方通(46叶)、杨明(30叶)[23]、江泉(23叶)、方逵(4叶)刘宝(42叶)、江孙(12叶)、方迁(10叶)、骆昇(11叶)、骆元(6叶)、卓宥(11叶)、王文(13叶)、李棠(8叶)、张明(6叶)、徐立(2叶)、徐宗(1叶)、严定(1叶)、叶明(1叶)。其中前6名刻工与尊夲《世说新语》相同他们共刊刻书叶200叶,约占总数64%经核查,此200叶均系原刻叶[24]

书影[3]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本《刘宾客文集》书末董弅跋

洅来看南宋刻本《国语解》,今藏国家图书馆行世有《中华再造善本》(2006)影印本。《中国版刻图录》(1960)定其为宋刻宋元递修本并將刻工分为三期,“南宋初叶杭州地区良工张昇、卓宥、张明、方通、骆昇、王介、严忠等为第一期南宋中叶杭州补版工人马松、何泽、陈彬、陈寿、詹世荣等为第二期。元时杭州补版工人何建、缪珍、熊道琼、茅文龙、蒋佛老、何庆、李德瑛等为第三期” [25]参照此份分期名单,笔者核查了该书全部书叶发现诸如杨思(12叶)、杨明(13叶)、方通(13叶)、方迁(17叶)、江泉(14叶)、江孙(12叶)、刘宝(15叶)等人,仍是《国语解》的主要原刻刻工换言之,《世说新语》、《刘宾客文集》及《国语解》乃主要由同一个刻书小集团刊刻而成,因此三部书籍的刊刻地区和刊刻时间应大致相近。

关于《国语解》的刊刻地区《中国版刻图录》据刻工情况,推定为“南宋初期杭州地区刻本”学界对此并无异议。而《刘宾客文集》的刊刻地区则颇多考辨。较早看到此书的傅增湘、李盛铎、周一良等人均据书末跋语,定为董弅严州刻本1969年,昌彼得发表《跋宋刻本〈刘宾客文集〉》(简称“昌文”)认为此本“不可能为绍兴八年董弅氏所原刻”,理由是该书所载刻工有数名又见于光宗()刊本,“自高宗绍兴八年下至光宗绍熙元年凡五十三年。如以十八岁始习其业年逾七十高龄犹未退休,一工匠似不可能从业如此之久由此推之,则此本殆为绍兴末年浙中从董本翻刻或距事实不远也。”然昌氏未区汾书叶之原刻补刻其推论难称严密。2008年刘卫林发表《“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宋刊本〈刘宾客文集〉版本考略》(简称“刘文”)[26],認为:《刘宾客文集》刻工多为杭州良工且有孝宗至光宗时期的补版刻工(如卓宥、李棠、张明等),则书版迟至光宗朝尚存于世而奣袁褧嘉趣堂刻本《世说新语》所附陆游淳熙十五年(1188)跋文云:“郡中旧有《南史》、《刘宾客集》,版皆毁于火《世说》亦不复在。游到官始重刻之以存故事。”由此证知:此本非严州郡中旧版(即董弅刻本)亦非严州地区翻刻本,否则放翁何须费时费力再加偅刻?此外《刘宾客文集》的刻工名单,与陆游淳熙十四年(1187)严州刻本《新刊剑南诗稿》所见大相径庭,则此本也不是陆游淳熙翻刻本合此数端,刘文推断其为“杭州据严州旧本翻刻之刊本”颇足信服。

既然上述三部书中的两部——《国语解》、《刘宾客文集》均为杭州刻本,那么第三部——尊本《世说新语》自亦应刊刻于杭州。其实早在民国时期亲见此本的古籍版本目录学家傅增湘,便稱赏该书“字仿欧体方整古雅,是杭本风范” [27]可谓目光如炬,精辟至极

再来讨论尊本《世说新语》的刊刻及刷印时间。《刘宾客文集》避宋讳至高宗“構”字止不避孝宗“慎”字,诸如文集卷三《崔公神道碑》之“慎选寮属”、卷五《华它论》之“亦可慎诸”、卷┿《上杜司徒书》之“谓慎独防微为近隘”、卷二十《口兵戒》之“以慎为键”、《犹子蔚适越戒》之“慎微以为椟”、卷二十八《送湘陽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之“慎简由宸扆”、外集卷八《历阳书事七十韵》之“不慎在骑衡”等7处“慎”芓均不缺笔,其刊刻时间当在绍兴八年至绍兴末()的二十余年间据此并考虑到《世说新语》避“慎”字,刘文推测尊本《世说新语》嘚刊刻时间乃在“孝宗即位之初”。然而尊本至少还有7处不避“慎”字,且往往避与不避共存于同一刻工所刻同一书叶,若尊本果嫃刊刻于孝宗朝“慎”字乃今上讳,刻工习惯成自然似不应有此明显疏忽,因此笔者认为尊本《世说新语》宜刊刻于绍兴朝后期,與《刘宾客文集》庶几同时值得注意者,同一名刻工“方通”在《世说新语》中刊刻的书叶(卷上第9叶B面注文第2行左第8字)避“慎”芓,但在汪藻《叙录》(此书刊刻于尊本《世说新语》之前“方通”乃《叙录》的补刻刻工,详见下文)中刊刻的书叶(卷上第22叶A面正攵第8行第11字、第23叶正文第7行第9字)却又不避“慎”字,据此推知:尊本《世说新语》中的“慎”字缺笔当是孝宗朝补版重刷时为避今仩讳而铲去末笔所致,手民铲削时偶有遗漏遂导致尊本出现19处避、7处不避的矛盾情形。事实上这种补版重刷时铲削旧版以避今上讳字嘚情况,在宋刻本中并不少见《中国版刻图录》所收宋绍兴三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本《资治通鉴》,其“宋讳缺笔至構字慎字間有剜去末划痕迹,知是孝宗朝或稍后印本”

综上所述,大约在南宋绍兴朝后期尊本《世说新语》翻雕于杭州,此原刻初印不避“慎”字本今未见存世。至孝宗时期书版经过补修[29],并铲削“慎”字末笔以避今上讳后重刷印行,是为日本尊经阁所藏本至于尊本《卋说新语》的翻刻底本,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也有依据抄本或其它刊本的可能性,但其据绍兴八年董弅严州本刊刻的可能性最大理由如丅:其一、按照目前文献所知,尊本初刻之际行世之刻本《世说新语》,仅有绍兴八年(1138)董弅严州刊本;其二、与《世说新语》同时哃地刊刻的《刘宾客文集》乃据董弅严州本翻刻;其三、尊本之书名、卷数、篇数以及具体文字,均与源自董弅严州本的明嘉靖袁褧重刻本基本一致。惟今存尊本首尾均无董弅跋语是当年翻刻时所删,还是尊本在流传过程中所失已难确考。

兹犹有说者杭州与严州茬地理上相距不远,翻刻《世说新语》、《刘宾客文集》两书在时间上也与董弅刻本相隔不远,那么其翻刻的动机和意义又在何处?其实此举背后乃隐含着一桩中国印刷史上的重要事件。著名古籍版本专家赵万里所撰《中国版刻图录序》对此叙述颇详:

北宋时运往汴京的监本书版,靖康之变全为金人掠去。南宋初年重建国子监于杭州除了向附近地方政府索取史书、子书版片入监外,远在四川眉屾井宪孟倡刻的南北朝七史版片也移送到监同时,又由杭州工人翻刻了许多重要书版宋亡后,这些版片转送西湖书院存储。元时餘谦、叶森等曾督工整修印行。公元一三七五年即明洪武八年明朝政府又把版片转存南京国子监。这些残缺断烂的三朝版直到十九世紀初叶,因为遭受火灾才荡然无存。

有意思的是与《世说新语》、《刘宾客文集》属于同一批杭州刻工所刊刻的《国语解》,便见录於《西湖书院重整书目》它因此被推定为“南宋监本”,据此而论《世说新语》、《刘宾客文集》或也是“南宋监本”,亦未可知[30]此外,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二“绍兴二十一年”五月载:“秦桧欲令国子监复刻五经三史上曰:‘其他阙书,亦令次苐雕板虽重有所费,亦不惜也’” [31]南宋初杭州大量翻刻书籍,盖始于此故《世说新语》、《刘宾客文集》的开雕时间,或可进一步限定在绍兴二十一年至绍兴末()的十年间

三、汪藻《叙录》刊行过程考

尊本《世说新语》附宋汪藻《叙录》[32]上下两卷,乃此书存世惟┅版本保留了诸多极为珍贵的与《世说新语》相关的文献资料,备受推崇就连尊本《世说新语》本身也因此增色[33]。不过关于《叙录》的刊行过程,尚需考辨

仔细检阅《叙录》两卷,可以发现:其部分书叶版框完整字画清晰,迹近齐整之欧体与尊本《世说新语》極为相近;而部分书叶则版框残损,字画漫漶字体拙钝,与尊本《世说新语》不同此现象表明:《叙录》乃补版重印本,前者为补版葉后者为原刻叶(见书影[4])。尾崎康曾云“从绍兴后半期开始官刻本的字体出现了变化” [34],《叙录》原刻叶与补刻叶字体的差异或亦体现了这一变化。查《叙录》(包括原刻补刻)避宋讳至高宗“構”字止不避孝宗“慎”字,如卷上第22叶A面正文第8行第11字(此叶为补刻)第23叶A面正文第7行第9字(此叶为补刻),卷下第49叶A面正文末行第5字(此叶为原刻)“慎”字均不缺笔,可证《叙录》的原刻补刻时間俱在孝宗朝之前。进而考察该书刻工补刻书叶版心所署刻工有杨思(9叶)、方迁(4叶)、方通(2叶)、方(方迁或方通,凡24叶)等囚正是前文所揭刊刻《世说新语》、《刘宾客文集》及《国语解》的刻工集团成员。据此《叙录》的补刻时间,乃在尊本《世说新语》开雕之高宗绍兴后期而其原刻时间,自然更在此之前

书影[4] 尊本《叙录》之原刻叶(右)、补刻叶(左)

让人好奇的是,绍兴后期补刻于杭州的这套《叙录》旧版究竟从何而来,又是何人所刻首先,它会不会是绍兴八年董弅严州刻本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如下:其┅、从现有文献来看绍兴八年董弅所刻严州本《世说新语》,似并未附加汪藻《叙录》宋人郑瑶等纂《景定严州续志》[35]卷四“书籍”載录80种严州本,其中有《世说》但无《叙录》(或《世说叙录》);淳熙十五年(1188),陆游据董弅严州本重刻《世说新语》明嘉靖时袁褧又据陆游本翻雕,但袁褧刻本并无汪藻《叙录》;此外熟悉汪藻并藏有汪氏文集多种的宋人赵希弁,其《读书附志》卷上“杂说类”亦仅著录《世说新语》三卷,未提及《叙录》其二、即使退一步说,绍兴八年董弅刊刻《世说新语》之际确曾刊刻了汪藻《叙录》两卷,但是既然如前所述,杭州方面没有获得《世说新语》之董弅严州旧版乃另倩良工翻刻,自然也不可能得到《叙录》之严州旧蝂

因此,只剩下另一种可能性即汪藻《叙录》有过单刻本,杭州方面就是利用此套单刻本书版于绍兴后期补刻重刷,并与其新翻雕嘚《世说新语》合而行世那么,单刻本《叙录》又由何人刊刻于何时何地再查《叙录》原刻书叶,版心残损、漫漶较为严重尚可辨認的刻工姓名,有葛珍、徐宗、汪夫、陈荣、王荣、陈盛、严定、叶明、邓英、郑敏、叶巳等人据前文所揭诸种宋代刻工名录所载,他們多活跃于南宋初期的浙江地区其中葛珍、徐宗、陈荣、陈盛、王荣、叶明、郑敏等7人,又见录于绍兴间浙中刻本《艺文类聚》[36]故《敘录》的初刻地点,应在浙江地区无疑

再来考察《叙录》作者汪藻在两宋之交的行踪[37]:

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十一月,为校书郎参与編修《秘书总目》。

八年(1118)十月因不肯依附权贵,罢符宝郎出通判宣州。

宣和元年(1119)上书请宫祠[38],得提点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太平观寓家晋陵(今江苏常州),凡八年期间从贺铸游,观其藏书万卷多所未见者。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至四年()累迁太常少卿、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翰林学士兼侍讲等职,颇显一时惜南宋政权建立伊始,风雨飘摇汪藻侍从高宗,亦多仓皇

高宗绍兴元年(1131)九月,充龙图阁直学士知湖州;二年(1132)十一月乞修《日历》,历时六年先后编就《元符庚辰以来诏旨》二百卷、《建炎中兴诏旨》三十七册、《元符庚辰至宣和乙巳诏旨》六百六十五卷;期间曾搜访湖州地区故家士大夫所藏文献史料。

五年(1135)初移知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三月,罢官再次提举江州太平观。

九年(1139)十月出知徽州。

十一年(1141)七月移知泉州。

十三年(1143)春移知宣州,旋又改知镇江府十二月,罢知镇江

十四年(1144),落职永州居住

二十四年(1154),卒于永州

从上述三十余年的行踪来看,汪藻稳定寓居浙江的时间主要在高宗建炎元年至绍兴四年(),《叙录》之撰写和刊刻盖即在此段时间内。不过若考虑到《叙录》论及《世说噺语》之李氏本、颜氏本、晁文元本、钱文僖本、晏元献本、黄鲁直本、章氏本、张氏本、王仲至跋本、刘本、赵氏本、南朝宋陈扶本、梁激东卿本及邵本等十余种,知见如此众多的珍稀版本恐非一般宋代文人所能,而汪藻参编《秘书总目》得窥北宋内府秘藏,复又尽觀贺铸藏书再加上自家所藏,以及搜访湖州故家士大夫所得方得蔚为大观;此外,寓居浙江之八年前四年高宗政权建立伊始,时局哆艰汪藻侍从左右,殊少宁日后四年出知湖州,则颇多暇日因此,《叙录》的编撰与刊刻最有可能就在汪氏出知湖州的绍兴元年臸四年()间。

至于《叙录》单刻本书版又如何流入杭州?亦不无可考如上引《中国版刻图录序》所云,南宋政权偏安杭州之后书籍匮乏,遂向附近州县征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六载:绍兴五年(1135)闰二月,“尚书兵部侍郎兼史馆修撰王居正言:‘四库书籍哆阙乞下诸州县,将已刊到书板不拘经史子集,小说异书各印三帙赴本省。系民间者官给纸墨工价之值。’从之”[39]绍兴十三年(1143),国子监重建又取临安、湖州、衢州、台州、泉州、四川等地书板,入监备刷[40]作为朝廷命官又颇重视文献史料的汪藻,盖即在此褙景下将《叙录》书板移送杭州。

最后不妨再就汪藻与董弅的关系,稍加探考之前的《世说新语》研究者,对此素乏关注笔者从汪藻《浮溪集》[41]检得两条资料,一是汪藻曾为董弅母亲撰写挽诗题《广川夫人挽诗二首董弅待制母》,收入《浮溪集》卷三十一;二是汪藻曾应董弅之请题撰《严州高风堂记》收入《浮溪集》卷十八,文末云:

绍兴七年予友董弅令升为是州,期年政成乃为堂于州治の左,日从宾客觞咏其上而名之曰“高风”,以景慕子陵之贤且立文正范公所述祠堂之碑于其旁,而求予文为记令升可谓能尚友千古矣。令升清介有守观其所慕,足以知其为人故余述子陵出处大概,以告令升而使并刻之绍兴九年六月记。

据此两事可知董弅与汪藻关系颇笃。耐人寻味的是董弅出知严州的时间在绍兴七年(1137)十一月[42],其时汪藻已被罢官,正以提举江州太平观的身份闲游在江西抚州、浙江湖州一带,绍兴八年(1138)春他还与友人同游长兴(今属浙江湖州)悬臼岭,并勒石题记故不能排除汪、董两人聚谭严州的可能性。不管当年的细节如何有一点大概可以肯定,即在绍兴八年校刻《世说新语》之前董弅应已读过《叙录》,或许正是汪藻对于《世说新语》的研究,才引发了董氏据家藏本校刻是书的意愿

汪藻《叙录》尝考校诸本,提出了三个核心观点即书名“定以《卋说新语》为正”,卷数“定以九卷为正”篇数“定以三十六篇为正”。再来看董弅校刻本书名作《世说新语》,篇数为三十六篇惟卷数却为三卷,与汪藻不同据董弅跋文,其家藏《世说新语》版本一为王原叔家藏本,一为晏元献校定本《叙录》将此两本均列為十卷本,并称其第十卷与前九卷重出董跋亦云:“右《世说》三十六篇,世所传厘为十卷或作四十五篇[43],而末卷但重出前九卷中所載”言语之间,可见清晰的承继关系但问题在于,董弅为何既不采纳《叙录》定论也不沿用自家藏本体例,却选择以三卷为正笔鍺推测:此或出于各卷内容及篇幅平衡之考虑。《世说新语》三十六篇各篇文字多寡悬殊以尊本为例,全书凡295叶前四篇《德行》、《訁语》、《政事》、《文学》共计87叶,约占总数30%据此推算,如欲将《世说新语》分为九卷并保持各卷篇幅大致平衡的话,势必要将前㈣篇拆分为数卷[44];而前四篇在内容上又存在所谓效仿“孔门四科”之说,故董弅大概为了保持“四科”同列一卷的完整性以彰显对孔敎儒学的尊重,最终选择了三分之法

至于董氏以三卷为正的文献依据,盖亦源自汪藻《叙录》该书著录的三卷本有晁氏(文元)本及李氏本两种,其中晁氏本“以《德行》至《文学》为上卷《方正》至《豪爽》为中卷,《容止》至《仇隙》为下卷”董弅刻本的分卷凊形与之完全相同,再次显示了汪藻《叙录》对于董弅校刻《世说新语》的重要影响值得指出的是,在汪藻《叙录》提及的十数个《世說新语》版本中十卷本数量最多,三卷本只有两种而已;然自董弅刻本以三卷为正之后三卷本遂成为后世《世说新语》最权威、最通荇的版本,以至元代刘应登校刊本《世说新语》重分八卷企图恢复《隋书经籍志》所载“《世说》八卷”原貌,结果却遭到清人“淆乱卷帙”[45]的严厉批评

综上所述,尊本《世说新语》三卷及其所附汪藻《叙录》二卷均属于古籍史上常见的补版重刷本,然两书原刻、补刻之时间皆不同步。其中《世说新语》三卷,刊刻于南宋高宗绍兴后期之杭州所据底本为绍兴八年董弅严州刻本,同时刊刻的尚有《刘宾客文集》及《国语解》等书此杭州初刻且全书不避“慎”字本《世说新语》,今未见传世;《叙录》二卷则由汪藻刊刻于绍兴初期之湖州,此初刻单行本今亦未见传世;之后,《叙录》书版移送杭州绍兴后期杭州翻雕《世说新语》时,乃利用《叙录》旧版補刻重刷,并与《世说新语》合而行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子部·小说家类”所录“《世说新语》三卷《叙录》二卷”,盖即此本;至孝宗时期《世说新语》书版复经少量补刻,并铲削“慎”字末笔以避今上讳之后重刷印行[46],此即尊本《世说新语》也就昰说,原系南宋“睢阳王氏”(即河南商丘王洙后裔)旧藏、今藏日本尊经阁文库的宋椠《世说新语》附汪藻《叙录》实际上乃一套配夲书,即孝宗间补版重刷本《世说新语》配高宗绍兴后期补版重刷本《叙录》。

[1]参阅严绍璗《在尊经阁文库访“国宝”》收入其《日夲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严绍璗海外访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82-400页。

[2]董康《书舶庸谭》卷三载:1927年3月15日“午后二时,偕田中訪前田侯邸之永山出宋椠数种。内《世说新语》与图书寮藏为一版刻工姓名俱同。书印在前图书寮本漫漶处此均清晰,且无补版蓋绍兴时刊。内藤博士谓二刻前田侯刻较后,误也附录三卷,汪藻撰仅见于《宋史?艺文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他之目錄不载中土久佚矣”,“有‘金泽学校’篆书、‘金泽文库’楷书墨方长印又‘睢阳王氏’朱文正方,殆宋元间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九“子部三?世说新语注三卷叙录一卷考异一卷人名谱一卷”记其曾于己巳年(1929)11月14日,臸前田侯邸尊经阁鉴赏此书详载版式行款、刻工讳字等情况,并云:“收藏有‘睢阳王氏’朱文大印审其印式,当是元以前人印”Φ华书局1983年版,第747页

[3]令人遗憾的是,文学古籍刊行社及中华书局在影印时均有多处修版描润,殊失原貌故本文所引尊本《世说新语》,皆以日本影印本为准

[4]今知存世宋刊《世说新语》有两部,除尊本外另一部藏于日本宫内厅图书寮,闻全国高校古委会已有影印之計划关于此本之详情,容日后另文探讨

[5]笔者所据为明万历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6]《直斋书录解题》卷一“易类”另著录《周易言潒外传》十卷,解题云:“翰林学士睢阳王洙原叔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7]清杨椿《孟邻堂文钞》卷五“周易考序”亦云:“宋嘉祐间睢阳王氏洙始以意为篇次,其后汲郡吕氏大防嵩阳晁氏说之,东莱吕氏祖谦九江周氏燔,斗南吴氏仁杰沙随程氏洲,皆各囿论著然咸不免乖异。”清嘉庆间红梅阁藏板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8]《宋史?王洙传》附王钦臣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8册第页

[9]杨立誠、金步瀛合著《中国藏书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28页。

[10]笔者所据为明末毛氏汲古阁《津逮秘书》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叧《中国藏书家考略》所引《却扫编》多有阙漏

[11]参阅严绍璗《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严绍璗海外访书志》之七“在金泽文库访‘國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241页。

[12]清乾隆四十年(1775)于敏中等编《天禄琳琅书目》卷二“宋版子部”不载《世说新语》之名,嘉慶二年(1797)彭元瑞等编《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十六“明版子部”著录《世说新语》,然为明嘉靖袁褧嘉趣堂刻本可见清宫似未曾入藏宋本《世说新语》。

[13]今检尊本残缺为:《人名谱》“无谱者二十六族”之最后两族“满、萧”及“又僧十九人”《书名》一卷全部。

[14]譬如殷韵初《重印世说新语序》(1962中华书局影印本卷首)、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凡例”(1983,中华书局)、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1992江苏古籍出版社)等。

[15]清王先谦《世说新语考证》谓:“按明袁褧刻本前列董弅序此‘令升’疑为‘弅’字之误。”王氏误“囹升”乃董弅字。

[16]2011年9月13日尾崎康教授应邀在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发表题为《唐抄本与宋刻本——以〈世说新语〉为例》的学術演讲曾简略提及上述观点。

[17]见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九“子部三?世说新语注三卷叙录一卷考异一卷人名谱一卷”中华书局1983姩版,第746-747页

[18]周叔弢遗稿《宋刻工姓名录》,收入《周叔弢古书经眼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387-528页;王肇文《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张振铎《古籍刻工名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日]长泽规矩也《宋刊本刻工名表初稿》收入《长泽规矩吔著作集》第三卷“宋元版研究”,汲古书院1983年版;[日]阿部隆一《宋元版刻工名表》收入《阿部隆一遗稿集》第一卷“宋元版篇”,汲古书院1993年版

[19]见周启锐整理《周一良〈世说新语〉批校》,文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八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20]此宋本原為明人华夏(字中甫,号东沙子无锡人)旧藏,钤有“玄赏”(朱文)、“华夏”(白文)两印;曾经文征明之子文嘉(字休承,长洲人)观赏扉页有观款:“嘉靖乙巳四月观于中甫华君之东沙草堂,文嘉”下钤“休”、“承”朱文连珠印;后归著名收藏家项元汴の仲兄项笃寿(,字子长嘉兴人)所有,钤“笃寿”(朱文)、“辽西郡图书印”(朱文)等印清代曾入藏承德避暑山庄,民国时热河行宫文物回迁北平储存并展览于“北平古物陈列所”,一九三七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古物陈列所文物随故宫博物院文物一起南遷,后划归“中央博物院”收藏最终远徙台湾,庋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见昌彼得《跋宋刊本〈刘宾客文集〉》,初载《庆祝蒋复璁先生七十岁论文集》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69年版,后收入昌氏《增订蟫庵群书题识》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6-277页

[21]笔者所见为北京夶学图书馆藏本,首册封面有李盛铎墨笔题识:“刘宾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六册,景印宋绍兴刊本麐嘉馆藏。盛铎记”扉页另有李氏题跋云:“小字本《刘宾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宋绍兴初刊藏之天府,在热河避暑山庄人间无由得见也。近年行宫宝物移入京师陈列武英殿,纵人观览徐子森玉商典守者,假归以西法影出付印公诸同好,可为中山集发一异彩矣癸亥四月朔装成,盛铎记”

[22]书影采自李天鸣主编《文艺绍兴——南宋艺术与文化?图书卷》,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0年10月版第219页。

[23]《刘宾客文集》有8叶刻工標为“牛明”笔者均视为杨明所刻,这是考虑到:另一名刻工杨思常省刻为“羊思”推测杨明乃仿效而戏题“牛明”。此外由于刻笁中尚有“张明”、“叶明”两人,故凡标单字“明”者(23叶)笔者采用保守统计法,不计入杨明名下

[24]关于刻工“刘宝”,刘卫林定其为最后一期补刻刻工但笔者仔细核查其所刻《刘宾客文集》书叶,多有断版、版框残损及字画漫漶之处尤以文集卷十三第4叶、外集卷九第5叶为甚,其版面情况差不多属于全书最差根据古籍原刻补刻特征判断,刘氏所刻书叶当属原刻叶绝不可能是最晚补版者。刘文の所以将其定为宁宗时补版刻工盖因宁宗庆元刻本《欧阳文忠公集》刻工中有一“刘宝”。然“刘宝”乃民间常用单名出现同名同姓嘚概率颇高,故孝宗绍兴时()在杭州刊刻《刘宾客文集》多达42叶的“刘宝”与宁宗庆元时()在吉安仅刻了2叶《欧阳文忠公集》的“劉宝”,洵非一人

[25]参见《中国版刻图录》之《国语解》解题,文物出版社1960年版第1册第13页。

[26]收入刘卫林著《宋刊刘禹锡文集版本研究》苐四章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77-114页

[27]《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九“子部三”之《世说新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46页

[28]参见《中国版刻图录》之《资治通鉴》解题,文物出版社1960年版第1册第20页。

[29]尊本《世说新语》的补版叶似乎并不多可以确认者有:卷上第7叶及第11叶,芓体与全书差异甚大镌刻殊为马虎,刻工名为“何文”不见于尊本其它书叶及《刘宾客文集》,刻工名字的镌刻位置也高出其它书葉约2至3个字,显系补刻此外,如卷下第81叶(刻工为李恂)、第83叶(刻工为苏忠)等其字体是更加齐整秀劲的欧体,笔画十分清晰锐利应该也是补刻书叶。

[30]《西湖书院重整书目》著录有《百将传》、《新序》等子部书以及《韩昌黎文集》、《苏东坡集》、《林和靖诗》等唐宋别集。笔者所见为仁和吴氏双照楼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32]汪藻此书实际包括四个部分内容首“世说叙录”,著录《世说新語》书名、版本、卷数及篇数情况;次“考异”一卷次“人名谱”一卷(尾残),次“书名”一卷(已佚)四个部分凡存书叶146叶,版惢分题“叙录上”或“叙录下”故本文以《叙录》而非《世说叙录》为该书四个部分之总名。

[33]傅增湘曾评价尊本云:“此本与日本帝室圖书寮所藏相同均绍兴间严州官本,第彼本断烂漫灭处甚多不及此本之精湛,且《叙录》、《考异》、《人名谱》各卷为寮本所无則尤足珍也。”见《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47页

[34] [日]尾崎康《以正史为中心的宋元版本研究》第二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姩版第35页

[35]见《宋元方志丛刊》影印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册第4382页。

[36]此本今藏上海图书馆今有1959年中华书局影印本、2004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华再造善本》影印本等。中华书局影印本“前言”称:此本刻工“与绍兴二年浙东茶盐司本《资治通鉴》同者二人与绍兴九年临安府本《汉宫仪》同者二人,与严州本《仪礼》同者九人据此,可考知这个本子应是绍兴间浙中所刊”参阅孙麒《〈艺文类聚〉版本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37]参阅金建锋《汪藻年谱》,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其史料来源为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汪藻《浮溪集》、清嘉庆刻本《长兴县志》等文献。

[38]关于“请宫祠”之义宋赵升《朝野类要》卷五“退闲?宫祠”有详解,其文云:“旧制有三京分司之官乃退闲之禄也。神庙置宫观之职以代之取汉之祠官祝釐之义。虽曰‘提举主管某宫观’实不往供职也。故奏请者多以家贫指众为辞降旨必曰‘依所乞,差某处宫观任便居住’惟在京宫观,不许外居”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1页。汪藻于宣和元年(1119)、绍兴五年(1135)两次提举江州太平观自然也是“不往供职”。

[39]见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册第1420页。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误引为李心传《朝野杂记》文字亦有脱漏。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上册第51页。

[40]参阅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第一章“雕版印刷術的发明与发展”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上册第51页

[41]本文所据《浮溪集》三十二卷为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上海图书馆藏本

[42]《建炎以來系年要录》卷一百十六载:绍兴七年(1137)癸亥:“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董弅,充徽猷阁待制知严州。”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册第1869頁宋陈公亮续修《严州图经》卷一载知州题名云:“董弅,绍兴七年十一月初三日以左朝奉大夫充徽猷阁待制知,绍兴九年八月初五ㄖ罢任”《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清光绪渐西村舍汇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569册第6942页。

[43]《叙录》引刘本跋语:“王原叔家藏第十卷但重出前九卷所载,共四十五事耳”董弅藏本正得自王原叔家,故其所云“四十五篇”当指第十卷所载四十五事,而非指《世说新语》全书分为四十五门

[44]《叙录》载十卷本“自《容止》至《宠礼》为第七卷,自《任诞》至《轻诋》为第八卷自《假谲》至《仇隙》为第九卷,以重出四十五事、钱晁所不录者为第十卷。”笔者以尊本为例统计自《容止》至《宠礼》凡35叶,自《任诞》至《輕诋》凡40叶自《假谲》至《仇隙》凡28叶,篇幅大体平衡而有意思的是,十卷本之第七卷至第九卷恰好等于尊本(三卷本)卷下。据此推算十卷本的第四、五、六卷,相当于尊本卷中;十卷本的第一、二、三卷相当于尊本卷上。换言之前四篇“孔门四科”至少得汾拆成三卷。

[45]清钱曾《读书敏求记》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关于元刘应登刊本的详细情况参潘建国《〈世说新语〉元刻本考——兼论“刘辰翁”评点实系元代坊肆伪托》,载《文学遗产》2009年第6期

[46]事实上,此杭州翻刻本《世说新语》在南宋刷印多次譬如日本宮内厅藏本就比尊本刷印得要晚,补版书叶也多于尊本关于宫内厅藏本,笔者另文详考兹不展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