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诗集的再传弟子汪曾祺提出了"?"的概念,以此可以总结沈从文诗集的人生与文学命运?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原标题: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简論(一)

第一章 着眼于文学创作的批评鉴赏活力

张勇 (宁夏银川邮编750021)

摘要:从一定的意义考量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还算不上一种系统囮体系化的理论;他也无意于理论化的构建,作为一个艺术化的小说家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有其自身的特色——紧密结合创作实践、密切联系同时代的作家创作现状。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既着眼于创作又推动着创作进程发挥着文学批评应有的功效,体现了其着眼于文学創作的批评鉴赏活力

关键词:沈从文诗集 文学批评与创作 鉴赏活力

从文学的起源来看文学创作先于文学批评;从文学的发展考察,文学創作也总是离不开文学批评的参与;从文学批评最终目的观察文学批评服务于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和批评构成了文学世界一对永恒的范畴。没有离开文学创作的批评也不存在离开文学批评的创作活动。文学批评把脉文学创作积极回应文学创作,发挥文学批评应有的效应;文学创作关心人类生存现状瞩目精神领域细微波动变化,呵护人性丰富着人类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

王先霈、胡亚敏在《文学批评导引》中这样界定文学批评:“从发生学的角度说,广义的文学批评几乎是随着文学的产生而产生的起源在非常邈远的往古初民們对于文学的反应和议论即是最早的文学批评,但那只是文学批评的萌芽状态;从批评主体的角度说狭义的文学批评以专门家为主力;從批评对象的角度说,文学批评面对的是变化中的当前文学它力图对批评家所身居其间的文学运动的走向、对作家创作的走向施加影响;从主体动机的角度来说,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批评是为社会的不同于仅仅为着自己留下的阅读随感,或一二知己之间的闲谈”[1]

由此可鉯知,文学创作和批评从来就是一对双胞胎所谓泾渭分明对文学创作和批评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最初的文学创作其实也孕育着某种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伴随着文学观念的变迁,文学不断地发展演变、走向自身、走向属于文学发展真正的自由之境

在王先霈看来文学批評的思维是“实证性、思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是“抽象思维与艺术思维相结合”;”文学批评应该是对于文学现象的社会的评价、分析和审美的评价、分析的自然的结合”;“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参与文学批评的创作家有许许多多才华横溢的批评家,为我们提供了文學批评思维的良好范例歌德和鲁迅,别林斯基和李健吾他们从事文学批评的时候,就把这几个方面结合得很好”[2]

在当今,作为一门獨立的文学学科学科归属意识更为强烈,文学内部的分化也更为突出批评理论就是这种分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新形式,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关系在大约20世纪60年代发生历史性变迁“批评理论,来自英文critical

theory,直译就是‘批评理论’”[3]“在理论的批评化、批评的理論化和跨学科互渗语境中,批评理论寻找到自身的合适的存在理由和发挥作用的开阔地带……批评理论在欧美的生成和登上主流宝座显嘫就是必然的和合理的了……中国当代文学界的情形与欧美虽然不同,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文学研究领域,就是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传统关系也解体了出现了新的理论与批评互渗的批评理论形态”[4]。批评理论正日益成为我们关注的焦點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世纪更是被称之为一个“批评的世纪”。

从这样的意义考量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还算不上一种系统化体系化的理論;他也无意于理论化的构建,作为一个艺术化的小说家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有其自身的特色——紧密结合创作实践、密切联系同时代嘚作家创作现状。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既着眼于创作又推动着创作进程发挥着文学批评应有的功效,体现了其着眼于文学创作的批评鉴賞活力

第一节贯穿于创作中的文学批评话语

根据法国思想家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研究话语可以看作是“语言与言语结合而形成的更丰富和複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5]英国的伊格尔顿明确主张“文学是一种话语——确切地说,是一種置身在更广阔的语境(in a winder contxt)中的完整的‘话语实践’领域”[6]按照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的说法,“话语(discourse)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訁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7]这些都突出了话语实践过程文学是一种特殊话语,不同于哲学和科学话语自然也迥异于日常生活话语。沈从文诗集文学创作中的批评话语也是从实践出发有着特定的语境——┅定的时代背景、个人阅历因素、社会风尚和心理要素,折射在沈从文诗集身上这些都打上了鲜明的个体烙印,形成了贯穿其创作中的攵学批评话语特色构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学批评话语系列。

一、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意识的凸显

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意识贯穿于整个文学創作生涯中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的论争由沈从文诗集挑起,归根结蒂是现代文学流派、思潮演变的结果也是沈从文诗集自觉進行文学批评,是其文学批评意识最为集中的体现之一罢了

批评、前瞻意识构成五四思想解放运动主体意识。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國文学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影响着中国历史总体走向。五四倡导思想自由揭露专制制度、文化传统弊端,以西方眼咣审视一切以外来视角审视自己的传统,以他者的身份确定自己的存在和不足;而不像西方文艺复兴那样在新的经济形势发生大变动凊况之下——自然经济被新兴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所逐渐取代的历史前提下,站在世界近代历史的开端上全球化浪潮起步的新阶段,鉯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观点从自己古代文化典籍中发现可供借鉴的传统资源,以此为起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开始进入现代世堺的历史坐标轴中人类被重新纳入到新的世界体系中来了,开启了文明新纪元

五四思想启蒙者从“输入学理”的角度广泛吸纳运用西方文化,摸索建设新文化的路径和方法五四启蒙者身体力行,积极响应倡导在黄遵宪、梁启超、严复、王国维等前期启蒙者的影响下,运用各种思想资源批判传统的“文以载道”和民国时期兴起的黑幕小说、鸳鸯蝴蝶派以文学为消遣游戏的种种传统文学流弊,为新文學创作和批评廓清了前进道路在此之后,文学流派纷呈文学思潮迭起,多样化的创作态势促进了五四现代文学最初的繁荣中国现代攵学步入到了它最初的成长期。

文学研究会简称“文研会”,成立于1921年1月的北京“为人生而艺术”是其宗旨;随后区别于文研会,创慥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也宣告成立他们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忠实地传达“内心的要求”着重文学的审美、表现。文学思潮迭起社团流派崛起,显示着中国现代文学开始阶段蓬勃的生命活力湖畔社、未名社、莽原社、浅草社、新月社、语丝社、现代评论派、沉鍾社、弥撒社等文学社团相继成立,体现的是不同文学流派和思潮之间的互竟互溶互渗展示了五四作为狂飙突进时代的文学激荡磨砺的特定风貌。文学社团成立代表一定的文学倾向;文学论争、批评,凸显迥异的文学观念

新文学最初的论争是和古文家林纾的论争;随後的1922年又发生了与学衡派(吴宓、梅光迪、杨啸等人)的争辩;延续其后的1925年又和甲寅派(以章士钊等为代表)展开了激烈文学论辩。新攵学的诞生过程就是各种文学思潮和流派反复斗争过程由此壮大了新文学的队伍、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20世纪三十年代在对“海派文學”的否定和批判中,以沈从文诗集为代表的“京派文学”逐渐形成了需要明确的是“京派文学”也是一个被文学史家追认的文学流派,随着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京派文学被发现、被一些学者所关注,形成了探讨的热点问题不可避免纳入到中国现代文学传统中重新考量。正如陈平原所说:“如果你读过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就会知道所有的知识体系,都并非自然生成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被逐步建构起来的。文学流派也不例外我们不只需要知道其内涵与外延,更必须了解它的建构过程……正是姚鼐的承上启下、东拉西扯以及走南闖北,广而告之桐城派方才得以确立。这里有文学理想的选择也不无技术层面的操作,二者几乎同样重要”[8]

这种文学论争,承续着伍四文学论争的流脉是现代文学思潮流派不断发展衍变的产物。考察现代文学史不能仅仅视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论争仅仅是个单纯文學文化事件,应该把它纳入到现代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考量否则,很难孤立地判断出京派文学出现的独特文学史价值和意义到三十年玳,特别是以沈从文诗集的《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关于“海派”》、《关于看不懂》、《再谈差不多》、《一种新的文學观》等文章的发表为界限标志着新的文学流派、思潮的重新聚集拢合,“京派”的文学团体开始逐步显现并在批评论争中显露出来其崢嵘面目

沈从文诗集在论争中,表现“京派文学”独立、自由的文学观念主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京派文学”作为松散的文学团体在二十年代初露端倪。追根溯源周作人、胡适是“京派文学”的开端和肇始;影响所及,新月社前期以闻一多为代表后期以徐志摩為旗帜;再加之以梁实秋深受美国学者白璧德影响,大力提倡新古典主义;林徽因的太太客厅和朱光潜的文学沙龙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京派文学”以《大公报》、《骆驼草》、《水星》等报刊杂志为载体,形成松散的文人圈子加上凌淑华、萧乾、师陀、废名、沈从文詩集等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及影响所及形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京派文学”团体。[9]

二、沈从文诗集进行文学批评的思想资源

沈从文詩集批评意识的凸显和其接受的自由主义思想息息相关自由主义文学在中国现代的演变和接受有着一个过程。“五四”是中国社会由近玳过渡到现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影响历史进程的分水岭具有无限生成的可能性。五四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竞相登陆中国各种思潮纷呈、各种主义激烈交锋形成了五四特有的场景,构成我们对于五四不同的言说和判断历史选择的结果,形成了影响中国的三大主要思想流派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社会主义激进主义思想和信奉英美式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

而自由主义思潮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严复、胡适与殷海光是三位最具有典型性与标杆性的思想人物。他们在激烈变革与激剧动荡的社会情势之下在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夹击的思想氛围中,前赴后继地守护、接续着自由主义的精神传统并在传承中不断进行趋新、扬弃与转进,冲破‘万山鈈许一溪奔’的阻隔顽强地流淌出一脉曲折蜿蜒却不断奔流的思想清流。”[10]在此之前赵慧峰、俞祖华发表于2010年第6期的《文史哲》上的┅篇文章《从严复到胡适: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承与调试》就勾勒出从严复到胡适“自由主义思潮既一脉相承、薪火相传而又不断发展、不断调整的思想里程”。[11]他们进而这样分析到:“从学理的角度严复移植的是西方古典自由主义思想,而胡适择取的是新自由主义箌殷海光推崇哈耶克的古典自由主义,因此我们不妨以从借‘古’到趋‘新’、再从趋‘新’到返‘古’来归纳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演變路径与发展轨迹。”[12]

殷海光在《自由主义底蕴涵》一文中指出自由主义包括了政治的自由主义、经济的自由主义、思想的自由主义与倫理的自由主义等四个层面。沈从文诗集就是属于思想的自由主义沈从文诗集1925年来到北平(京),受到林宰平、胡适、郁达夫等人的帮助走上文学之路深受新月派和现代评论派等自由主义的影响和浸染。这影响着沈从文诗集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成为我们解读沈从文诗集文學创作和批评的基点和着眼点从此出发,我们考量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和创作才能觉察出其不同凡响的文学创作和批评特立独行姿态囷卓立不俗的一面。

沈从文诗集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是密切相连的从没有人像沈从文诗集那样这样密切地注意创作和批评的关系问题,联系文学的创作进行文学的批评;谁也不像沈从文诗集那样联系文学的批评来重新阐释文学的性质,从而赋予文学以独特而深刻的内涵思想上的自由主义,体现在沈从文诗集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上表现为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的身体力行,成就着文学家沈从文诗集嘚美誉和盛名自由主义的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造就了沈从文诗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许纪霖先生指出:“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严格而言发端于五四时期。……大批经历了英美和欧陆自由主义洗礼的留学生回国和西方思潮的大规模东渐自由主义遂在中国成为顯学,并铸造了五四及后五四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灵魂”

沈从文诗集接受自由主义思想和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也有着密切关系。在《阿麗思中国游记·后序》中,他称:“可是我小时候生活太过于散漫,我自己看我自己,即或是头脑极其健康,我已经成为特别懒于在学问上走路的一个人了……要我在一件事上生五十种联想我办得到这个事,并不以为难……所有的难处,又不是便能全不记到纵然明白也鈈能守着某一目的活下来——在这一件事上我却又很乐于寻找另外五十个目的。……脾气是这样确定这怪谁?因这脾气的难改愿意了解我而终于因接近有限,仍然误解了我对我失望的长辈是有人,朋友也有人……不过我仍然希望用各样言语使别人多明白我一点。”[13]

從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诗集自由主义的思想接受有其生活的根底更有其幼年生活经验和湘西民间文化形态、立场和民间艺术隐形结構的影响。自由主义思想资源的接受到借重无疑和其与生俱来的性格有某种天然相合性;执拗于“乡下人”民间理想;执着于文学表现苼命的“立功立名立德”传统观念的无意识熏染;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丰富多彩的生命本真自然情状都吸引着作家沈从文诗集醉心着艺術上试验和创新。心灵自由的状态、无羁飞腾的想象理想中的世俗、生活、人事涌现腾挪于笔端,在文学创作的领域终于使沈从文诗集夶显身手找到“对人生远景的凝眸”。这一切都化为对“湘西世界”艺术化的呈现和摹写中

三、以创作为旨归的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話语形成

沈从文诗集批评意识最为明显标志是以创作为旨归的文学批评话语形成。1930年代“京派文学”和“左翼文学”、“海派文学”构荿了一种互渗互溶互竟互补文学格局,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深刻久远影响从“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论争入手,才能理清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思想及其发展脉络“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论争,标志着沈从文诗集独立文学理念形成也是他文学批评思想逐步演化嘚关捩,考察其文学批评不能不关注其文学论争而“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论争正是我们理解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出发點和关节点。

文学论争展现不同的文学批评观念,体现着迥异的文学批评流派深刻影响着文坛格局和文学生态。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脫离不了时代的影响正像黑格尔所说,我们不能脱离时代正如我们不能脱离自己的皮肤那样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具有“递进的真情的、舒缓的自然的、崇古的含蓄的、稳健的养性的、世俗的趣味的、激情的幻想的、抒情的归一的、博采的想象的”等复杂的特征,挖掘其Φ的内涵对于当前文学批评和创作具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价值这些表现为以创作为旨归的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话语形成。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创作为旨归的文学批评话语占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地位只不过不同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主要表现为朝代更替,朝代更替是文学活動分期的依据和标志打上了鲜明的中国文学印迹,这可能是其它国家和民族不可能同时具备的特征而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的必要暂且峩们不考虑今昔文学观念巨大差异,从质变和量变辩证关系上来看以往文学观念正是现代文学演变的内因,西方文学观念正是中国文学觀念激变演化的外因

吴福辉在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后这样指出:“应当说,从理论角度感受到的小说‘中国化’是有限的事实上一面是總结自己,一面仍在不停地探向世界这是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的总趋势。”[14]确实如吴福辉所言“中国化”确实是有限的,“中国化”是個长期的过程尤其是遭受列强各国瓜分侵略的100多年之后,中国依然还没有很强大的自信接纳和“融化新知”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学批评话语,对西方话语霸权有些人仍然表现无所适从甚至提不出自己理论研究前沿性东西,要么拿西方话语空洞地阐释中国文学现象偠么拿中国作为个例来亦步亦趋证明西方文学理论的普遍适用性。这距离我们真正理论创造有着极为强烈的反差

而沈从文诗集创作批评活跃的二三十年代正是小说理论著述繁荣的时期,茅盾在1935年写的《小说作法之类》有很清楚的表述:“销数居第一位的就是创作小说以忣‘小说作法’、‘文艺描写辞典’之类。文艺理论和文学史次之翻译的小说又次之,翻译的诗歌和戏曲则居于末位”[15](载1935年8月1日《文學》第5卷第2号,署名明.)“但小说理论著作当时之畅销是可以肯定的……除孙俍工、郁达夫写的《小说作法讲义》、《小说论》再版外,尚有茅盾的《小说研究ABC》赵景深的《小说原理》,李何林《小说概论》等它们的读者对象主要不是创作家,而是大中学校师生反映叻小说在本世纪初登上文学正宗地位之后的广泛普及。甚至还有权威性出版社编印的专给小学生读的《小说作法》出现我(吴福辉)把這类书看作小说理论的形态之一,它们是系统的、教科书式的不免有经院气息,除了少量小说家所写此类书能渗入个人经验外主要是參考了外国同类的小说学著作。……它们受到一切严肃作家包括鲁迅等在内的嘲笑,是可以想象的”[16]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种与创作最能发生关联的小说理论形态。属于充满创造力的小说家的自述与议论比较零散,采用论文、讲演、序跋、书信、笔记、创作谈、译后介紹以及对个别小说理论题目加以讨论等样式又生气,不凝固发挥着中国文论传统的实用精神,与创作采同步前行的姿态由此,小说悝论探索的任务在现代中国几乎完全落在了创作家的肩上,鲁迅、茅盾、郁达夫、老舍、沈从文诗集、李健吾、胡风、朱自清、吴组缃、钱杏邨、赵景深、苏雪林等同时也成为三十年代重要的小说批评家、小说文论家。”[17]

中国现代文学有无传统这是不用讨论的伪命题,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发掘研究以创作为旨归的文学批评话语,在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话语中表现尤为突出正像吴福辉所说的那样,作為作家的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话语充满了创造性活力,采用了比较零散的形式——论文、讲演、序跋、题记、答读者问、书信、创作谈等集中阐释自己的文学批评思想逐步形成了以创作为旨归的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话语。

在1951年11月11日《光明日报》和1951年11月14日的《大公报》上沈从文诗集发表《我的学习》曾提到:“涉及文学和政治关系时,就始终用的是一个旧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观点立场认为文学从属于政治为不可能,不必要不应该。且以为必争取写作上的充分自由始能对强权政治有所怀疑否定,得到健全发展和进步的”[18]京派文学囷海派文学论争是他对当时文学创作现状进行批评,试图纠正妨害文学健康发展不利因素自由主义的文学立场和批评,平等、独立的文學批评精神这形成了独特的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话语。五四文学自由主义观念的流行周作人自由主义文学观念的身体力行,胡适对自甴的崇尚加之以“新月社”、“现代评论派”影响和自由派文人交往、精神契合,影响着其文学创作、批评

反过来说,沈从文诗集文學批评贯穿着一贯的核心思想——自由主义的文学精核——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又不满意于文学的商品化趋势。文学沈从文诗集视の为其终身事业,为此确立下自己的目标和信念他坚决捍卫着文学的纯洁、独立和自由,这正是沈从文诗集的姿态这正是沈从文诗集進行文学创作和批评的依据、信念、坚持所在。这就形成了独特的以创作为旨归的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话语系统

第二节“乡下人”独特嘚文学批评话语

以创作为旨归的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话语,表现着文学世界的绚烂多姿以“乡下人”的坚韧践行着文学批评的独立、自主精神,从而完成对生命的超越、艺术世界的重塑;沈从文诗集以创作为旨归的独特文学批评话语体系表现着“乡下人”的执拗和执著,以“乡下人”的立场、观点审视城市、看取社会人生、对话宇宙万物和生命百态在超越性的对湘西艺术世界审美批评建造中,赢得了怹的世界性声誉

文学批评的对话与阐释重塑着现代文学史,文学批评的对话与阐释玉成着沈从文诗集独立的文学批评立场追求生命的罙度,正是沈从文诗集闯荡北京的人生理想是其内在的动力和信仰,是他从事文学事业的自觉意识而且作者深信“好作家固然稀少,恏读者也极难得!这因为同样都要生命有个深度与平常动物不同一点。这个生命深度与通常所谓‘学问’积累无关,与通常所谓‘事業’成就也无关”[19]

1922年沈从文诗集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来到北京,找寻属于自己别样的人生和生命寻找自己的信仰和真理,在对那“詠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的凝眸中,受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作家林宰平、郁达夫、胡适、陈西滢、丁西林、徐志摩等人的帮助和提携加之童年逃学经验的影响、青少年时代的行伍阅历积累以及湘西故土人情的浸染和民间文化的洗礼,在动荡时局和社会纷争的时代氛围下逐步确立自己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文学创作及批评的基本理念,这一切都在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沈从文诗集文學创作和批评的独特立场和价值观念

一、“乡下人”的身份认同和观念系统

乡土经验是生活赐予沈从文诗集最深刻的记忆、乡土生活也昰沈从文诗集对生命刻骨铭心的感受体悟。特别是离开故乡走向都市以后这种感受更是挥之不去。这构成沈从文诗集从事文学创作和批評的依据和标准1936年,沈从文诗集曾这样评价自己“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20]六年后沈从文诗集对自己的认识仍然不变,他说“我是个鄉下人,走向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通社会权量不合一切临近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證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讨厌一般标准,尤其是伪‘思想家’为扭曲压扁人性而定下的庸俗乡愿标准”……少年时男女欲望受压抑Φ年时权势欲望受打击,老年时体力活动受限制因之用这个来弥补自己并向人们复仇的人的病态行为罢了……这种人从来就是不健康的,那能希望有个健康人生观[21]

身份的自觉认同,究其实是一种价值观念的阐释和确立过程自觉的文学创作使命正是沈从文诗集信仰生命、人生的最好注释和最为深切的感受。这样的自觉过程是其在不断地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的神性和兽性的过程中确立的,生命永恒的追求和象征及其永生的愿望和理想促使沈从文诗集进行文学理想的再造和重塑文学理想的再造和重塑决定着国家的再造和重塑,因为这一悝想把文学当做自己的事业而不是消闲娱乐工具,决定了沈从文诗集坚定不移的文学追求这正是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的核心所在、用意所在。

“乡下人”究竟应该作为一种观念系统抑或是一种文体风格,甚至是文学批评和创作坐标观察世界的视域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堺限、很容易引起人们更大的争论。作为观念系统和道德、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的,和身份定位纠葛成一体和成长环境融合成整体的系统自组织。贵州作家蹇先艾在其《乡间的悲剧·序》中自况为乡下人:“是乡下人,所以对乡村人物格外喜爱”;河南偃师的芦焚(师陀)《黄花台·自序》坦然承认自己是从乡下走来的:“我是从乡下来的人,说来可怜,除却一点泥土气息带到身边的真亦可谓空空如也”;李广田《画廊集·题记》中:“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我几乎还是像一个乡下人一样生活着思想着……”;他还说“我来自田間,是生在原野的沙上的”(《道旁的智慧》)不管是他们作为一种乡下人的身份体认也好,还是作为一种价值认同也罢还是作为与城市人生观相对立的人生姿态也好,乡下人必然作为一种观念系统而存在着的作为观念系统,必然会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用以观察社會人生,思索生命自然审视宇宙一种独特思维方式、视域以及一种与生俱来爱欲情仇纠结在一起特殊复杂的情绪体验。

“乡下人”作为觀念系统必然衍生出一种价值判断坐标。“乡下人”的观念系统体现在文学批评和创作上表现出的正是一种独特文学创作和批评的话語实践过程。相对于他者“城市人”的对立面或者说不同的侧面才是“乡下人”,“乡下人”相对于城市人这个他者的存在才能体现絀“乡下人”的自我存在;相对应的方面,也由于他者的存在才能体现出城市人独特自我存在。城市的兴起或许遮蔽了“乡下人”的身份特质;正是这种有意无意的遮蔽,凸显出“乡下人”在现代全球化背景、语境之下独特的存在和意义文学史上“乡下人”的发现本來是人们极其熟悉的东西,在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的浪潮下显得陌生化了“乡下人”呈现出一种繁复多义的复杂结合体了。

二、“乡下囚”身份的对照意义

在我看来“乡下人”身份对照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乡下人身份的世界对照意义;另一方面则是乡土意识隨着城市化进程不但没有消弭反而更加有力地激发起现代人深深地“怀乡”愁绪即“乡下人”身份认同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首先我们认识“乡下人”身份的世界对照意义。和沈从文诗集的乡下人身份认同相似的是作为美国作家福克纳终身未曾离开过约克納帕塌法小镇,作为典型的美国南方小镇土生土长的福克纳给我们描绘出色彩斑斓的约克納帕塌法艺术世界足以让我们诧异和惊愕。同样的情況沈从文诗集的发现和认识来自于凌宇和著名美国学者金介甫先生。两个不同国度两个不同人生经历,都又创造了独特文学世界的艺術大师能不给我们以强烈而鲜明的对比?这是不是偶然现象或者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困惑也许这些根本就不昰什么问题,文学的感觉、体验和审美的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虽然他们生长的地域不同。单单从文学的个别现象来看看起来琐碎无味洏且迷一样难解。如果从世界语境、全球化的背景下来考量思考的话这些困惑和疑问或许能得到一些合理有效的解释,这就是城市的大量涌现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降临,同时也昭示着“乡土的情怀”弥漫和追忆面对逝去的乡土,城市历史性地瞻望着乡土的消弭“乡丅人”的怀旧情绪和“乡土的情怀”扩散弥漫,成为现代人类挥之不去的梦想和奢望城市弊端日益扩大,人类生存环境进一步加剧破坏嘚态势无不引起世人的担忧和有志之士的警醒。譬如资源大规模开采导致资源短缺的危机、水土流失造成人类家园的毁坏、工业的污染使城市充斥着恶臭味、废弃的城市垃圾严重污染着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酸雨、雾都的形成,这都和现代化、全球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城市显现出狰狞的面目,促使人类转而进行反思和文学意义上的探寻自我

乔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底芬根胒的守灵人》的逃离主题、异乡主题;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意识流笔法;纳博科夫《洛丽塔》的复雜多义,正日益显现着一个和传统大不相同的艺术世界;卡夫卡小说的怪诞、变异现代人的典型形象——格列高利一夜之间变成一个“夶甲虫”这种触目惊心的异化现象,能不是我们倍感现代世界的荒诞和困惑;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在永远的等待中无聊透頂,内心的空虚和无意义的寄托笼罩着现代人远没拯救的希望。

英国小说家哈代“他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罗曼史和幻想’、‘爱凊阴谋故事’、‘ 性格和环境小说’他的全部重要小说归在最后一类。”[22]“威塞克斯小说”以其悲剧性而独具一格“长篇小说《绿荫丅》(1872)开始描绘英国西南部农村的生活,揭开了一系列‘性格和环境小说’的序幕《绿荫下》分为《冬》、《春》、《夏》、《秋》㈣部,一条线索写梅里斯托克合唱队的历史和命运一条线索写一位青年农民和一位女教师的爱情故事。故事在类似世外桃源的环境中展開英国农村的风光和习俗在小说中得到富于诗意的描绘。”[23]到1874年《远离尘嚣》《还乡》问世田园诗的气氛渐行消失,农村不可避免陷叺悲剧的境地作家随着也转向了悲观主义。

与哈代走向悲观主义相反沈从文诗集在走向城市的过程中,更多地把希望寄托在农村、把對“乡下人”的世界对照意义及其鲜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进一步了解了“乡下人”的世界对照意义之后,我们回过头来考察“乡下人”身份认同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中国现代化进程伴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奴役开始的,打上了屈辱的烙印也就是说中国现代化是┅种被动的进程。

“洋务运动”从实质上看就是近代历史上的一场现代化运动从军事到民办工业,中国兴起了现代化建设的热潮可惜荿果毁于1895年的甲午海战。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启蒙和救亡的双重变奏,只能使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蹒跚行进新中国成立后嘚重大成就和“左倾”冒进及“文革”导致的新灾难,仍然困扰着中国走向富裕改革开放30年以来,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入世界前列城鄉差别仍然有着一道不小的横沟。反映在文学上“乡下人”的种种屈辱、磨难和挣扎仍然拷打着正在迈向城市或者是正在城市边缘徘徊遊走的个体打工者。

“乡下人”正是这种历史进程中即将消失的个体同时也是写作者群体对“乡下人”群体的一种审视和凝望,无不带囿一种伤痛的苦楚或者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牵绊。从中国现代文学确立起表现农民题材的文学作品就大量涌现,展现一幅乡土中国的别樣现实看来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流派兴起自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鲁迅塑造出“鲁镇艺术世界”的一群人物画像——祥林嫂、阿毛、阿Q、王胡、九斤老太、闰土等等到追随其后的作家王鲁彦、许钦文、彭家煌、蹇先艾都有着细致的刻画和表现。沈从文诗集对“湘西世堺”情有独钟自然也有着自己非凡的艺术视野和表现手段,呈现着湘西色彩斑斓的苗民土著民风民俗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

由此看来,沈从文诗集的文学批评话语以创作为旨归呈现的是乡下人独特的视角、价值立场和道德审美判断,把文学批评的最终归宿指向了“工具重造”和“工具重用”形成了乡下人独特的文学批评话语。

三、“乡下人”独特文学批评话语的历史性形成

乡土中国的阐释者和文学現代性进程的双重性呈现塑造和构成了沈从文诗集“乡下人”独特文学批评话语。乡土文学、乡土经验、乡土话语也许就是中国近现玳以来,文学提供给世界最为宝贵的文学经验和中国情结费孝通《乡土中国》认为中国本质上是乡村中国。是固本的国家是农业大国,是诞生闲适、悠闲、实用精神的文化文明产物的渐渐远离的一个历史背影

世界从本源上看是乡土的,乡土情结、故土情怀是萦绕人類情感生活的主旋律。在现代文明和现代文化冲击之下必然会出现与乡土文明和文化相对立的城市文明、文化繁荣,那可以说是人类进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是人类足以称耀宇宙、傲视一切的智慧之果。反映到文学上则是都市、城市文学的崛起和发展,但是中国的城市囮进程相比较而言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滞后自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进程,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则又开始于一个特殊嘚地理空间里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租界等地,上海等沿海地区就是作为这样的典型城市而发展而来的上海等沿海地区自然而嘫承担起中国城市化的一种文学性想象而存在,存在于作家对城市文明、文化的想象性构架之中

与此相对应的是,城市虽然日随一日的發展却日益暴露出特有的弊端,生产的日渐扩大、人口的越来越稠密、交通道路的拥堵趋向严重、工业化的污染物渐次呈现出狰狞可怕嘚面目一切都有违于发展的初衷,以至于越走越远有悖先辈所描绘出灿烂前景的期待。与此相对应数千年乡土文化、文明的浸染又無不使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类对已逝的过去投去眷顾的一瞥,这短暂的一瞥也正是文学驰骋的广大空间留下很多精彩的名篇大作以滋养現代人贫乏、紧张而忙碌的现代生活。

沈从文诗集是湘西养育出来的大地之子、自然之子同时也是“湘西世界”的发现者、创造者。在赱向城市、走向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有着自己的困惑、忧虑和对前景的构想和幻想。文学就是沈从文诗集走出湘西、走向广阔社会的一种掱段和工具用以阻挡内心的陷落,用美好的情愫拯救那些让人类堕落的因子文学在他那里化作反抗内心黑暗和挣脱纷扰人事的一种巨夶精神力量。在阐释乡土的淳朴、乡情的温馨以及乡民的良善中把讽刺的笔触指向了城市中反文明的堕落中去。在文学世界里提出了对現实世界的严重抗议在批评和创作实践中,沈从文诗集“乡下人”独特的文学批评话语历史性地形成了

第三节 在对话和阐释中展现批評鉴赏活力

一、沈从文诗集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对话和阐释

沈从文诗集文学的批评和创作密不可分的。考察沈从文诗集的文学批评离不开他嘚文学创作;反过来考察其文学创作同样离不开其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和批评在不断地对话中各自获得有益营养因子使其不断地克服自身的局限;文学创作和批评也在不断的阐释过程中明确各自的定位和职责文学从本质上看更近于艺术,批评从本质上说更近似于科学科学和艺术具有不同的思维品质,他们有着学科上的差别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现象。在批评越来越成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以来文學和批评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和微妙。

在关注文学批评和创作的同时文学的对话和阐释过程日益受到重视。文学的对话和阐释过程既是發生在同一个作家的文学批评和创作之间也存在作家和批评家的对话交流过程中,更存在在作品与读者的共鸣和阐释中批评家赋予文夲一定的内涵,读者也会赋予文本以独到的价值、意义系统作家、批评者、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和阐释,以及文本与社会个体的经验、阅历之间的解读和沟通构成一系列的对话过程社会文化和独特的文学创作和批评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赋予文化一种噺的人文内涵反过来文化又在不断推动文学的变化与发展过程。

这种动态的互渗过程构成了文学永恒的动力与源泉文学参与的文化建設过程,恰恰表现出文学丰富多彩一面托多罗夫在解读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中,首先阐明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区别他在其文《人文科学认识论》中这样说到:“在研究话语在人类不同活动中的作用时,巴赫金偶尔发现了这一现象在人文科学中,(话语)这个作用是占主导地位的而在自然科学中却毫无价值。……我们还可以这样说在自然科学里,人们想了解的是客体而在人文科学里,则是主体……对自然科学而言,精确超出一切而人文科学则是以其深度见长。”[24]

马克思、恩格斯注重交往的思想在他们的一系列著作中就体现絀来了在阐释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的相互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得到重视和强调马克思讲到:“生产直接是消費,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媒介运动生产媒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苼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媒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唍成”[25]

当代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吸收马克思的理论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把文学艺术理解成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和交往的过程是互相阐释和说明的过程,以文本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读者、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彼岸世界的对话交往关系,这样文学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对话交往结构

童庆炳阐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基本观念的五個部分有着内在的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从人类学嘚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经济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會的观念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这样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媒介学的、符号学的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26]

在巴赫金的陈述理论中對话主义是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这是为了“说明陈述与其他陈述的这种关系……最起码两种陈述之间的任何关系都是互为文本……两種并列的文本、陈述发生了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我们称之为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就是交际中所有话语的语义关系”。[27]

沈从文诗集的創作和批评就是这种对话的产物在不断地对话中,在反复地阐释中沈从文诗集完成了着自己对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之间辩证关系的梳悝和认同,他说过“愿意在章法外失败也不愿意在章法内取得成功”。对生命的虔诚、对生活的流动性态度使其文学充满了动人的魅仂。在沈从文诗集的创作和批评的对话交流中完成着沈从文诗集对文学的阐释。作家个体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对话阐释往往更具有反省囷检查的作用,而不像读者和批评家对作品的批评言说总有一种隔膜之感。这是我们探讨沈从文诗集创作和批评之间对话和阐释的意义所在

二、各种文学批评间的对话与阐释

杨雪梅、姜泓冰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探讨现在的大学能否教出来作家有这样的说法,佷有意思我们不妨借鉴一下:“作家有两类,一是作家等于作品想到哪里想到多少写出来;一类是作品大于作家,虽然有些东西没有想到但是通过各方面的技术的训练,通过文学性的表达产生的东西大于自己所想的。”[28]当代学者于丹也这样说:“华文作家传递出詓的不仅是中国人的文本,还有隐蔽在背后的中国人态度有深深蛰伏于文字之中的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把中国人的文化态度融入国際化的体系当中这难道不是文化间的对话与阐释?进一步看不同国度之间是这样,不同作家之间、有差别的读者之间作家与批评家の间是否也存在这种对话与阐释?答案当然不言而喻当今世界需要对话、各样的文明之间需要做更好地沟通、多样的生活现象需要阐释。不同的对话阐释或许能产生出新的内涵,引起文学观念的变革

沈从文诗集就是一个作品大于作家的哪种类型,通过沈从文诗集各方媔的技术的训练通过他富有技巧的文学性表达,通过他富有魅力的沈从文诗集独特白话语体观——“情绪的体操”——“扭曲文字试验咜的韧性重摔文字实验它的硬性”——在本论文中我既把它看做白话语体观,更把它看做一种批评审美维度和趋向最终使他的文学批評产生出巨大的生命活力、生活魅力和文学批评鉴赏活力,激动着读者和研究者文学性地完成了对“湘西世界”塑造和建构。

文学批评嘚对话与阐释体现着多方面的维度:首先体现在个体作家的创作和批评层面上作家的创作行为本身就体现着一种阐释行为,用作品形象哋阐释自己的文学批评理想和观念;在作家和读者(包括批评家)对文本的不断发掘、“填空”、“兴味”、“对话”中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把世界在更深的意义上联系起来。只不过批评家对文本的阅读、欣赏和批评过程,和作家的创作过程不同的是批評家更多的不是用形象而是运用理性审视文学作品的独立审美价值从而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解读。作家和批评家的对话过程是以文学莋品为媒介为核心而展开的

其次,体现在批评家之间的沟通对话的过程中批评家对作品的阐释需要作出自己的分析和价值判断。每个批评家由于不同的批评和评价标准的差异可能造成对作品的解读大相径庭从而导致每个批评家做出不同的价值和审美判断这是文学论争嘚深层次原因和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再次读者和读者的对话和阐释,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影响着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对文学作品的接受读者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造成对文学作品的不同评价和认识。文学作品在多维视角的关照之下必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义复杂的场面和凊景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学和批评的对话和阐释才显得如此必要和关键。文学批评对话与阐释对我们分析文学现象和进行文学批评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更加具有异常显著的地位。

正如《永恒的瞬间无言之诗学》所提到的那样:“陶渊明茬《饮酒》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说的正是‘无言之诗学’,这无疑和西方德国的接受美學理论家伊瑟尔、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和伽达默尔(1900-)他们分别提出文学文本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需要读者自巳去体验、‘填空’,文本在这种理解中、交流中形成一种‘对话’从某种意义上看,文学作品永远处于绵延不地对话中去形成开放嘚、没有终结地对话和审美活动中。”[29]

沈从文诗集和同时代作家的对话、阐释和批评扩展了文学批评的视野——他和巴金就有过这样的對话、阐释和批评,据巴金回忆当1930年巴金发表《沉落》时,沈从文诗集写信质问他:“写文章难道是为着泄气”[30]只不过沈从文诗集是鉯写信的方式进行的,中国古代文人有一个传统并不把写信当成是个体的隐秘他们往往通过书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立功立言立德”,並传至于后世像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等可做例证。

据统计沈从文诗集对同时代的近50位作家进行了批评和比较分析,这是一笔珍贵嘚批评资料也是文学对话、阐释、批评的一个很好的例证。经过历史的考验时间的淘洗,事实说明沈从文诗集的文学批评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因此走进了作为文学批评的沈从文诗集的话语世界。在对话和阐释中在对文学文本的品评中,越来越表现絀沈从文诗集文学批评鉴赏活力

地址:宁夏银川市文萃北街217号宁夏大学B区研究生公寓楼8号楼218房间

[1]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页1~2.

[3]王一川主编.《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页6.

[4]王一川主编.《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蝂社.2005.4.页8.

[5]参看鲍德温等编.《文化研究导论》.[M]伦敦:欧洲普雷提斯霍尔出版社.1999.页30~33.

[6]伊格尔顿.《文学理论导论》.[M]牛津:布莱克韦尔出版社.1987.页205.

[8]陈平原.《从攵人之文到学者之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6,页203~p204.

[9]李生滨.《沈从文诗集与京派文人的魅力》.[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3.页31.

[10]俞祖华,赵慧峰.《從胡适到殷海光:近代自由主义的趋新与返古》.[J]《河北学刊》.2011年第5期.页52.

[11]俞祖华,赵慧峰.《从胡适到殷海光:近代自由主义的趋新与返古》.[J]《河北學刊》.2011年第5期.页52.

[12]俞祖华,赵慧峰.《从胡适到殷海光:近代自由主义的趋新与返古》.[J]《河北学刊》.2011年第5期.页52.

[14]吴福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前言》(第三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页18.

[15]转引吴福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前言》(第三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页4.

[16]吴福輝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前言》(第三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页4.

[17]吴福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前言》(第三卷).[C]丠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页4~5.

[18]沈从文诗集.《我的学习》,见《沈从文诗集全集》,第12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2.页361.

[19]沈从文诗集.《小说作者和读者》.见《沈從文诗集全集》.第12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2.页74.

[20]沈从文诗集.《习作选集·代序》.见《沈从文诗集全集》.第9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2.页2.

[21]沈从文诗集.《水云》.见《沈从文诗集全集》.第12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2.页94.

[22]朱维之等主编.《外国文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4.页372.

[23]朱维之等主编.《外国文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4页373.

[24][法]托多罗夫(著)蒋子华等(译).《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1.页194~206.

[25]马克思.《〈政治经济學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页9.

[26]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页20.

[27][法]托多罗夫(著)蒋子华等(译).《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1.页258~259.

[28]杨雪梅、姜泓冰.《大学能教出作家吗?》.见于《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日第17版.

[29]史新艳、张勇、张厚璐.《永恒的瞬间,无言之诗学》.见《昌吉学院学报》.[J].2011年.第6期.页18

[30]巴金.《怀念从文》.见孙冰编:《印象书亲·沈从文诗集》,学林出版社,1997,页10.

張勇男,1972年出生于河南南阳市新野县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宁夏大学多年高中教师经历、房地产開发企业、医院、媒体工作经验,现从事企业文化策划、宣传、企业内刊、自媒体矩阵布局作品多发表于《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昌吉学院学报》、《科技创业月刊》、《商情》、《香港文艺报》、《安徽文学》、《东莞日报·打工文学》、《宁夏大学校报》、《普州文学》《永平回族》、《山东商报》、《六盘山》等刊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沈从文诗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