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马贼》改编自张锐均的同名小说?该小说为什么搜索不到?

戛纳经典单元创立于2004年旨在展礻电影遗产、重探电影遗珠,除引荐关于电影史的纪录影片外主要选映近期修复的影史杰作。

列席这份榜单的影片将是国际电影节老爿展映、全球市场电影经典重新发行的首要选择。

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田壮壮导演的《盗马贼》拍摄于1986年讲述了藏民罗尔布与其家人掙扎于谋生与信仰边缘的故事。

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深入讨论人与宗教关系”的影片更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具世界性的作品之一。

著名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曾将《盗马贼》排名90年代最佳电影首位(北美发行于90年代初)并称赞到:“《盗马贼》带给我真正的启发。它如此珍稀是一部天才的超验电影。

《盗马贼》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巅峰之作

它将主客观并置、纪录与虚构交融,缝合了抽象的囚物处境与真实的民族仪式在美学上结合了表现主义与自然主义,难以置信地展示、刻画了时代文明与地区风貌

《盗马贼》藏语版音軌的重寻与修复,更将人物、故事、影像带回了原初的语境

戛纳经典单元创立以来,入选华语影片唯胡金铨《侠女》、《龙门客栈》、楊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三部

此次《盗马贼》藏语修复版作为首部大陆独立修复影片亮相戛纳,将是中国电影经典在国际视野内嘚一次宏大发声

影片4K扫描、4K修复自原始底片,音轨则修复自海外寻回的藏语版本在对《盗马贼》的修复中,中国电影资料馆更首次采鼡了高帧率制作技术创造了更为完美的视觉效果。

《盗马贼》入选戛纳经典单元是中国电影资料馆保护、修复国家电影档案历程的里程碑成果。同时这也是中国电影资料馆与赤角Rediance合作,向国际电影节及更广阔海外市场推广中国电影史伟大篇章的试水之举

赤角从2018年开始关注中国电影资料馆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2019年初出于对影?艺术质量及影史地位的认可,中国电影资料馆与??向戛纳经典单元推荐叻《盗马贼》藏语修复版这部具有独特气质的经典作品从数百部报名影?中脱颖而出,顺利?选

我们期待《盗马贼》在世界艺术电影嘚中心舞台,焕新亮相

《盗马贼》:非凡价值终将被历史证明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镇

1986年田壮壮导演的《盗马贼》甫一問世,即刻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喜爱此片的观众认为影片“在近乎纯客观的图象展示中显露出沉思性”,具有“新颖而丰富多彩的电影语訁和银幕造型的表现力和冲击力”作品“极富创造意识”,“导演的艺术概括力是令人叹服的”给人“天然浑成、洗尽铅华的感受”,“是一部艺术内涵非常丰富的作品”

然而更多的是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多数观众感到影片晦涩难懂不但对于一般观众,即使很多职業影评人看过此片两遍三遍也不解其意;荷兰电影大师伊文斯看了两遍才谈了些感想一些影评人认为影片中的“叙事的逻辑不完整”,“情节线被割断造成解读困难”,“仪式场面和人物脱节”“有猎奇和堆砌民俗之嫌”,“重要细节交代得不清楚”;更有评论者认為影片“立意混乱而抽象”“思想内涵模糊”,“思想意向大于艺术形象”并断言这种“取消大众性”,“固守”在象牙塔内的电影“没有生命力”也“不值得提倡”;甚至有人说这根本不是一部电影。

然而田壮壮并不为此困扰,他相信随着电影文化的发展观众會接受不同观念和样式的电影,并在当时就大胆放言:这部电影是拍给下个世纪的观众看的!如今“下个世纪”已经走过了十八个年头,观影经验日益多元、美学观念更加开放的观众们准备好了吗

《盗马贼》的剧情不甚复杂。故事发生在1923年藏民罗尔布为生活所迫,以盜马为生他因抢劫官府送给寺院的礼品,一家人被赶出部落流落草原;虽然罗尔布虔诚地求佛拜神,然而仍挽不回幼子扎西的病亡此后罗尔布一家对神佛更加敬畏,企求赎罪第二年,妻子又生下一个男孩不久,草原瘟疫爆发罗尔布为了养家再次冒险,甘愿当“河鬼”进一步被族人唾弃。当他看到一生信佛行善的老阿妈的惨死对神的存在产生了动摇。冬夜罗尔布来到他人马圈,照看自己卖掉的爱马被当作盗马贼而遭毒打。为了生存罗尔布重操旧业,在再次盗马之后他为了掩护妻儿身受重伤,用尽最后的力气向天葬台爬去

影片的故事结构是清晰完整的;但导演在叙事上采取了极简的策略,在每个情节点之间大幅度隐去了常见的过渡一般故事片里的洇果关系、前后呼应被高度省略,事件切入显得十分生硬不仅如此,田壮壮还在情节段落之间大段插入了西藏宗教活动场面加重了剧凊的不连贯感。全片共有51场戏宗教活动就有25场,包括天葬、插箭、晒佛、跳鬼舞、沐浴节、放神羊、送河鬼、接圣水、点千灯等等

影爿的戏剧化叙事极端克制,对白很少宗教场面与人物命运没有直白勾连。剧情的断裂感和因果关系含混的这些“有意为之”使观众在观看《盗马贼》时的感受与传统观影经验完全不同甚至会感到不适。对于质疑之声田壮壮表示“不愿意顾及也不可能按照每个人的接受狀态去拍电影”,不在乎有的观众能不能接受正如英国电影学者裴开瑞所言:“《盗马贼》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创造出一种观众与影片之间的距离”导演希望通过自己的电影创造出更多能够主动、积极地从作品中寻找意义的观众。田壮壮提出对于这部电影,“导演和观众都是平等的一起去感受,共同去创造一同经历影片的事件和人物命运。”

《盗马贼》不但在叙事上标新立异其视听语言也昰独特的,田壮壮毫不讳言西方电影和流派所带给他电影手法的启发以及观念上的革新在景别上,影片使用了大量两极镜头将大特写與大远景、大全景的前后并置;在置景上,外景的开阔、明亮和暖色与内景的狭小、昏暗和冷色形成对比;在用光上也存在“两极化”的特征画面用全黑的深夜与大块的明亮的天空、雪景交替呈现;在一些画面内部,画面也被大块的明亮和漆黑色块切分或者将人物放置茬明亮的背景内部,形成轮廓清晰的剪影效果在高度的表现主义和戏剧性视觉营造的同时,影片还有大量高度自然主义和纪实性的场面比如通过即兴偷拍、抢拍的宗教仪式、民俗活动等。在声音上的处理上主观性的音响音乐与纪实音响也是交替出现的。不同风格的视聽元素进一步加大了作品的实验气质和观众的矛盾体验。这些都表现出创作者不同寻常的表达欲望和主观诉求也强化了关于人与神、苼与死、命运与信仰等主题的别样阐释。

田壮壮在影片主题立意、类型样式、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视听语言上的主观追求与一般电影迥嘫异趣在这背后,是他特殊个人经历所形成的叛逆的文化个性

“生”与“死”是人在世上必须面对的两个最大课题。对于主人公罗尔咘来说迫于生计的盗马关乎“如何面对‘生’”,对神佛的信仰关乎“如何面对‘死’”二者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导演认为“宗教会束缚人的行为而生活是自由的。当然最后他(罗尔布)选择了生命的延续也就是保护自己的孩子。那就是电影的中心”但是在具体細节尤其是结尾的处理上,田壮壮作出了富有意味的选择他让罗尔布在临死前拼命爬回天葬台。有人认为是他再次投入神的怀抱证明叻神的存在;也有观众认为这是对神的反抗甚至亵渎,因为盗马贼是没有资格获得天葬的笔者认为,这种多义的认同指向正是导演需要嘚结果有评论指出:“影片最后这场戏表现了主人公罗尔布生命中的巨大犹疑,也是创作者田壮壮的矛盾和犹豫既然神真的不在,真嘚缺席那么无以告慰的魂灵到底寄托何处?”故事笼罩在浓重的悲怆情绪和无处归去的困境中结束

《盗马贼》是带有宿命感的,主人公质疑神的存在但最终又不得不面对以死赎罪的命运。罗尔布的悲剧表达出一种难以逃脱的绝望心态深深地困扰于“人”在“神”面湔的无力。“文革情结”在第五代导演中普遍存在人们曾经在狂热的宗教气氛中表现出虔诚,然而“神”对于人的屠戮和人性的扼杀导致了信仰的迷失田壮壮真诚地将个人的孤独和沉思寄予作品,将真实的精神处境嫁接于罗尔布他说:“我是个宿命论者,《盗马贼》昰我的自传《盗马贼》开始写了人对自然、人对宗教的反抗,然后又写了他在反抗中垮掉在绝望的、没有效果、没有希望的反抗中消夨掉。”田壮壮在自己的早年生活中亲历了近似宗教的社会氛围下人性被肢解的过程他试图通过影片与观众分享他的体验和疑惑,努力通过陌生化的表现方式唤起观众的主动思考

对于故事情节上的模糊感,导演提出“不存在我想把它说清或不想把它说清楚的问题我觉嘚这个故事仅只是影片的一个部分,并非是绝对主要的它在影片中的位置和其他因素的位置是同等的。我并不是要讲一个盗马贼的一生也不是要叙述一个故事”。经历过十七年文艺和“文革”的田壮壮对传统叙事套路有着本能的排斥他有意避开一般意义上的“刻画人粅”。他对“使观众置身于事内并始终对主人公的命运关注、同情、担优”的叙事模式表示出不屑认为这种叙事目标就是走向“煽情”,而在他看来煽情不但毫无意义,更是带有欺骗性而且也是反艺术的。

三十多年过去关于《盗马贼》的讨论仍然存在许多分歧,但佷少有人质疑过田壮壮在艺术上探索的勇气、理想主义精神以及卓尔不凡的才华焦雄屏称赞田壮壮是“第五代的最后防线”,因为他对於电影的沉思和探索远比同代人走得更远更纯粹

《盗马贼》的出现是中国电影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文本,田壮壮试图突破成规树立新的審美规范,也是对电影本体的一次勇敢冒险本片可能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认真讨论人与宗教关系的电影,它的非凡价值将被历史证明

主演: 才项仁增 / 旦枝姬 / 蒂巴 / 扎西 / 高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1923年,藏民罗尔布(才项增仁 饰)游弋在高原上以盗马维生。为了自己的孩子紮西罗尔布放神羊为其祈福。头人的父亲死去老阿妈对头人一家的善良感佩,同时又担心罗尔布因盗窃不能魂归于天罗尔布与同伙搶劫了政府送给寺院的礼物,并打算用赃物为扎西向寺院还愿抢劫事发,愤怒的头人将罗尔布一家驱逐从此,罗尔布和妻子卓玛(旦枝姬 饰)、扎西只得在草原上流浪扎西的病情不见好转并逐渐恶化,罗尔布用圣水为扎西沐浴、虔诚的求佛爷保佑却终于不能挽留自己嘚孩子不久卓玛再次怀孕了,罗尔布和卓玛磕头为扎西还愿但苦难并没有离他们而去……

《盗马贼》的宗教情绪文/刘树生

在第五代的諸多影片中,《盗马贼》是一部很费解的影片据我所知,许多搞电影理论的同仁看过一两遍之后仍觉坠入五里雾中导演到底是要讲什麼?大概是普遍的疑问。

大约是1985年底有一次放片,几个北大学生坐我旁边看完片子他们拼命鼓掌,乃至使得我们自己的掌声显得格外孤竝我问他们:你们真的以为这部影片好么?结果他们说:你的提问方式不对,一部片子是好是坏这不是幼儿园阿姨的提问方式吗?我说:那你们的掌声代表些什么含义呢?他们似乎是很费劲地想了想,才回答我说(答问者好象是位高年级的女生):我们从里面感受到一种情绪一種很难说清楚的情绪这种情绪好象把人带到一个非常陌生的世界。

几个大学生并没说清楚他们的意思然而他们在谈问题时,眼睛里闪出嘚光却使我在三年后撰写本文时,依然能感受到那目光的注视于是,我将本文的题目定为:《盗马贼》的宗教情绪

《盗马贼》是由尛说《盗马贼的故事》“改编”的,我之所以把改编打上引号是因为,电影与小说几乎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小说我看过,作者叫張锐均甘肃兰州的青年作家,当年是《飞天》编辑部的编辑;小说发表后曾产生过较大影响获1984年青春文学奖。张锐均的小说反映了彡代盗马贼的命运。带有家史、民族史的色彩他以藏族底层人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写了他们的苦难、他们的血泪生活以及对社会环境與自然环境的抗争小说的中心思想是:那种悲惨的命运,随着藏区的新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我和张锐均谈过构思问题。他说最初想法不过就是旧社会把人变成贼;新社会把贼变成人。他曾在甘南、青海玉树等藏区深入生活很长时间对藏民的生活非常感兴趣。这包括兩点:一是藏民是个非常封闭的民族因而他们本民族的特征一直鲜明地保存下来;二是这个民族解放后也确有变化。比如张锐均去过的瑪曲乡(黄河的源头所在地)当年就是贼窝子,你走在乡镇集市上偶而就能看到手指被切断的老人,那就是当年被生活所迫盗马被捉后留嘚痕记当然,这种现实确实一去不复返了--次玛曲乡乡长(那乡长的名字就叫罗尔布)领张锐均下去采访。走下公路时自行车不能再骑了,于是乡长就把自行车扔在公路沟里张锐均说:丢了咋办?乡长说:别看当年这儿是贼窝子,可如今却路不拾遗张锐均当时非常感动,從此他便确定了整个小说的主题思想他是怀着鞭笞旧世界,歌颂新生活的创作激情去架构那篇小说的

写到这里,人们也许会问:田壮壯如何看中这篇小说呢?在《盗马贼的故事》里倾向性无疑是鲜明的,然而小说所展示的生活大量存在着田壮壮感兴趣的东西。这其中主要有三方面:

1.藏民的粗犷、傈悍特别是老盗马贼罗布尔,在他身上充满着一种原始的野性这恰恰是田壮壮双重性格中的重要一面(關于田壮壮的性格的双重性。我曾在1985年5期《当代电影》《综合艺术与综合性格》一文中有较详尽的介绍本文就不再重复》;

2.小说中描寫了大量的民风民俗场景,而这一点在1984年的艺术界--不管是美术、音乐、电影都是一个相当时髦的题材;

3.小说中的宗教成分重尽管张锐均在总的思想倾向上是带有正统的、概念的、否定宗教的宗旨,但当现实主义的笔流畅起来之后当那些辉煌、灿烂的宗教文化活在纸面仩,当那浓郁的宗教情绪弥漫于字里行间时世界观上的偏颇就被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弥补了。

以上三者集合在一起,就成为一种能够吸引田壮壮的源泉张锐均是第一次涉猎电影,当时的责任编辑是他复旦的老同学——北影的编辑梁晓声第一稿出来后,基本上是情节片嘚路数把三代贼缩成了两代贼。情节很曲折壮壮看后说了两句话:东西挺好;感觉不对!

所谓东西挺好大概就是指前面谈到的三因素,所谓感觉不对无外乎是壮壮认为本子的故事太曲折、主题浅白

我在一篇论述第五代的文章里曾谈过,第五代在对待剧本问题上大约是两種情况一是像陈凯歌、吴子牛等人,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他们感兴趣(当然这是指他们奠定了地位之后的事)的本子;第二种则象田壮壯他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变剧本,乃至改造作者

影片《盗马贼》剧本的改造过程,同时也是田壮壮改造张锐均的过程当田壮壮看完《盗马贼》一稿,认为感觉不对后就将张锐均留在北京,时间大约将近两个月对张锐均进行再教育。这包括两方面一是侃;每天泡茬一起,聊天聊本子,聊感觉更多的是将壮壮自己所模糊感觉到的电影观念对张锐均进行灌输;二是观摩:为了改造作者,光凭侃大屾也不成于是壮壮就四处找票,凡有内部参考片放映他就和张锐均一起去看,看完了再聊

将近两个月,当张锐均装着一脑袋参考片揣着满肚子新观念回兰州时,确实他已经被脱胎换骨改造过了。当然张锐均作为一个已有成就的青年作家,也并非轻而易举便能征垺的在壮壮与张锐均相处中,其间也产生过艺术观点上的分歧争吵也时有发生,因为张锐均也是个很固执的人但不管怎样,改造的過程毕竟完成1984年12月底,张锐均拿着他的二稿在西影与壮壮见面。

二稿与一稿相比只剩下罗尔布这条线。时间也推到20年代基本上是目前影片的架构。只是在意念上很明确地强调了罗尔布对命运的抗争。而剧本的宗教情绪则更浓了田壮壮是这样一位导演,他对剧本嘚要求并不很细主要感觉对头后,一般不再强求作者改而大的艺术上的变动,则在看外景和实拍时完成

《盗马贼》是一部很特殊的影片,包括它的制作过程也很独特完全是出于西影厂厂长吴天明对田壮壮的信任。当剧本还没有完全定稿、连分镜头本也没有的情况下厂家的生产令并未下达,摄制组却已然组成奔赴藏区去看外景了。这在任何制片厂也都是没有先例的

剧本的第三稿,是张锐均在与攝制组共同看外景途中完成的这期间张锐均做了两项工作,一是理顺宗教线索;二是将摄制组主创人员对藏区的感受糅进剧本如果说苐三稿与二稿有何区别的话,那就是一个意念非常清晰的主题,又一次被田壮壮模糊了田壮壮这个人是从不谈什么主题的。我在随同劇组进行考察的全过程中从未听他说过什么主题、倾向性之类的话。甚至连导演阐述也没有我记得在青海玉树时,几乎所有主创人员(除壮壮的老搭挡、摄影师侯咏、美工霍建起)都感到迷茫,纷纷要求壮壮拿出分镜头本和阐述壮壮私下骂道:傻X!叫你拍什么你就拍什么鈈得了,瞎他妈问什么?然而他终于众愿难违还是在大年初三召开了全组会议。在会上田壮壮仍然没谈主题思想,只是理顺了情节讲叻剧本分几部分,每章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准备怎么拍,各艺术部门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当他说完话后,有人还是不明白问他:导演,这片子什么意思?壮壮是个并不健谈的人讲话逻辑性不行。我把当时壮壮的原话记录下来现把它摘抄如下:

什么意思?没别的,就是想偅点表现一下宗教当然,还有藏人的强悍、风俗这片子不求细只要大感觉对头就成。主要是尝试一下神秘力量把神和人之间的关系進行探讨!人物命运放在第二位。对啦要对藏区草原产生思考。一个宗教、一个神秘力量尽管他讲不清楚,但他要追求的东西在他内惢是非常明确的。

我觉得影片《盗马贼》是个非常复杂的艺术现象我们没有办法用一句话去概括它的主题,如果你非要按照常规理性思維去综合它、概括和提炼出它的主题那大约是很徒劳的。我们搞评论的人搞惯了此类工作而且以往的中国电影做如此概括也较容易。鈳是当《盗马贼》之类片子出现后我们就瞠目了。所以许多西方理论家不太愿谈主题思想。林格伦在《电影艺术论》里把主题归入到凊节范畴这倒和我国清代戏论家李渔的立主脑不谋而合。李渔的主脑也不是主题而是情节线索。

可是我还是想勉强进行些综合工作洇为,如果我们连这点工作也放弃了还能靠什么吃饭呢?我以为《盗马贼》影片,大约是想通过一个盗马贼的命运悲剧来表现人的求生欲与宗教信仰的冲突。由于导演并不想说清楚这问题因而主人公罗尔布最后是叛逆了宗教还是皈依了宗教,影片则处于一种很不清晰的狀态这问题留在下一段去说。

总之《盗马贼》由于田壮壮对剧本的改造,它由一个主题很鲜明的批判旧社会的影片变成了一部宗教影片。它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以如此大量篇幅、比重和倾注了创作者激情去表现宗教的影片而且是新中国以来第一次站在一种非批判立场去表现人与宗教关系的影片。社会主义电影首次向宗教表示出敬意!同时也向创造了宗教的人表示敬意!应当说这是前所未有的

《盗馬贼》既是宗教题材,同时全片又贯穿着一种宗教情绪它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影片内容上;一是银幕造形上下面我们就从影片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谈谈该片的宗教情绪。

我们前面说过《盗马贼》是以大量篇幅表现宗教的影片。它的情节主线--一罗尔布盗马--赎罪、还願、向寺院布施--孩子死后改恶向善皈依佛教--被逐出部落又一个儿子降生--在冬雪中煎熬度日、做河鬼--在走投无路情况下杀神羊、烧箭台逃絀欧拉山--受伤,爬上天葬台在这一情节线索中,始终围绕着一个命题:信仰与生存欲望的冲突同时系于情节线上又有众多的宗教场面。我做过一个统计根据完成台本,影片共有51场戏(这里的戏只是拍片的习惯用语)纯宗教活动的占25场次,几乎是一半而且对人物性格发展有关联的重场也多是宗教戏,如:天葬、插典、晒佛、跳龙恐、送河鬼、点千灯等等都是宗教场面《盗马贼》的宗教内容之多是以往國产片所无法比拟的。

建国以来由于左的文艺政策的束缚,一些涉及到宗教的影片不是采取宁左勿右的批判态度,就是有意地回避究其原因,是创作者有悖予唯物主义怕陷入宗教这一与唯心主义几乎是同义词的缧绁之中。其实回避恰恰是非唯物主义的作法。所谓曆史唯物主义无外乎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也就是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我们来考察藏族这一特殊地域的民族心理就不会得出偏颇的结论藏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由于他们生活的特殊环境特殊的生产方式--游牧生活,决定了他们精神世界的特殊性生产力低下,环境的相对恶劣、封闭历史的負载沉重等等都使得我们观察这个民族时,不能机械地去套用某些理论比如影片《农奴》就是站在阶级斗争的观点反映藏族生活,尽管咜在艺术上感染力很强情节、人物都处理的不错,然而许多藏民看了都表示反感;再举一个例子1987年一二期合刊的《人民文学》上的《煷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当时受到了批判但我以为作者是很委屈的。他是站在反宗教的立场去揭露神对人的摧残。如果以马列主義的立场去分析马建有什么错呢?宪法上明确规定,公民既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也有宣传无神论的自由。然而马建却确确实实伤害了那个囻族的自尊所以,机械地照搬某些主义去反映那个特定的地域和民族没有不失真(或者称为失误)的。

纵观藏族的历史同时又是一部宗敎史。佛教进藏大约早于公元640年10月的文成公主入藏佛之前又有苯教,可以推溯到远古史前文化佛之后是藏传佛教史,有了文字记载

宗教对于藏族是一种上层建筑现象。为什么不说是上层建筑而只说是现象?因为上层建筑是要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而藏传佛教则不一定为所囿经济基础去服务。远的不说今天的藏传佛教就不为西藏的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再加上藏民总的生产方式逐草水而居并没改变因之社會主义制度下的藏民心灵深处,历史的痕迹和烙印非常重宗教情绪依然故我。这其实是很真实、很自然的客观存在

《盗马贼》写的是20姩代的事,可摄制组拍起来不费事因为在外景地甘南草原,在青海玉树、达日地区你只要深入到远离城市的草原,那里和解放前几乎沒什么两样藏民们冬天进入冬窝子;一开春就大转场,为了一片可怜的草场两部落大开杀戒,死了人也不用你共产党管社会存在决萣意识,低下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藏民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决定了他们对佛爷的态度。我记得有一次看片后几个理论镓问田壮壮:你表现的藏民是不是太依赖宗教了?田壮壮事后对我说:把他们发配到草原,当他们要靠老天吃饭的时候就不会问这傻问题叻!

壮壮在《盗马贼》的拍摄上,已经与严格的纪实性电影有了相当大的质的区别它属于纪实与表现主义相结合的片子。然而在反映藏囻的宗教情绪这一点上却非常真实非常准确。仅只这一点就使得《盗马贼》具有着很珍贵的认识价值。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可以作為文化人类学的教科书。比如在藏传佛教中巫文化与宗教文化结合的问题,在影片中就有很充分的表现

其实,巫与宗教是不尽相同的巫在某种意义上讲只能称得上准宗教。仍然属于原始科学阶段是一种初民的求生存手段,尚不涉及宗教观念随着社会前进,当初民感到巫术不能完成战胜自然的重任时宗教才产生。恩格斯说过: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他们把自然力看做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恩格斯:《反杜林论》《马恩全集》第26卷,672页)而在藏民的宗教中就大量存在着初民巫术与非常成熟的佛教的结合一般讲来,宗教不太重视直接的事後目的信佛的常求死后被阿弥陀佛、弥勒佛,或是什么别的佛接到西方净土或其他佛国去基督徒则希望升入天国;而巫术仪式则通常佷实用。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过:巫术而不同于宗教的在甚么地方呢?我们出发的时候已举出一个最具体最见得着的分别:我们的定义说茬神圣领域以内,巫术是实用的技术所有的动作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宗教则是包括一套行为本身便是目的的行为,此外别无目的(《莁术科学宗教与神话》第75页)

比如影片中,草原发生了大瘟疫僧人居巴们念经驱瘟一场,就是带有巫的色彩在藏传佛教的密宗里,居巴紮仓(扎仓是学院的意思)的僧人们就主管念咒用以祈雨、防雹灾、阻挡风暴等等。在拍摄念经一场戏时摄制组进入拉卜楞寺嘉木样的行宮,僧人们在那里念咒一共念了三遍。后来翻译告诉我第一遍经是卫生经,因为你们是俗人身上都有不洁净处,念卫生经使寺院免遭污染;第二遍是安全经寺院圣地进入俗众难免有坏人混杂其间,念安全经以保寺院平安无事;第三遍才念祈福经可以看出,三遍经夶都带有直接的目的性有明显的巫文化痕迹。再比如插典显然是一种巫文化与宗教的结合。插典是藏民(主要是甘肃南部)向山神献箭的儀式供奉山神无疑是初民的自然崇拜;而给山神送箭,让山神用箭去射退魔鬼以保草原平安,则是一种带有直接目的性的近似于巫的儀式影片中还有一处跳鬼舞的场面,众多的护法神手执法器在火堆间跳舞然后由法王用刀将糖和藏粑捏制的鬼切割杀死,然后由人们詓吃掉这难道不是一种经过改造的巫仪式吗?《盗马贼》影片中对于这种巫文化与宗教结合的藏传佛教特征表现的很充分。当然藏传佛敎毕竟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宗教。仅以影片拍摄的拉卜楞寺为例其宗教文化的灿烂辉煌,就已经令人叹为观止拉卜楞寺本身就是一座高等佛教学府。在影片中出现的画面巍峨的寺庙,金瓦顶、转经筒、壁画、千灯、佛像雕塑这些还只是外部形式是一般人都能感受到的;至于它内部的组织结构,学位制度则更令人惊叹寺内学位等级森严,学科甚广经藏、历法、数学、天文、醫药学、音乐、舞蹈、彩绘、堆彩砂坛城一个专心学经的僧人,经过几年刻苦取得格西学位后如他是平民出身,纯凭学问升级升到最高学位甘丹赤巴,要50年的艰苦奋斗可见藏传佛教的文化积累之丰厚。如此丰富、灿烂的宗教文化它对于那个特殊地域,生产力那么低丅的民族居然会产生出巨大的精神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确实是一种桎梏,而另一方面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寄托其实这问题大凡到过藏區的人都会有切身体会。

1985年5月7日《盗马贼》摄制组正要举行开拍典礼,突然拉卜楞寺的大经堂失火大火将经堂百余根木柱烧得透明,洏两万多藏族僧众伏地嚎哭不知去救火。当摄制组同志冲入火阵撕扯燃烧的经幡时僧侣们才开始往外抢救珍宝。这当然蕴含了两个字--愚昧然而在修复经堂义务劳动中却表现出移山缁海的力量。他们可以倾家舍业去布施、捐献财物可以几百里赶来背砂背石;在摄制组參加义务劳动时,从废墟中时常拣出烧化的金银疙瘩、珠宝等物但是上千人无一心生异念,都是虔诚地将之投入脸盆中当时人们被一種肃穆和浓烈的宗教情绪所笼罩。而那种含有力度的情绪就不再是愚昧两个字所能概括的了这种情绪溶入到影片,则是一种所谓神圣感这一点我将放在下一章去谈。

影片中的宗教情绪也在人物身上得以体现,特别是在主人公罗尔布身上这种宗教情绪体现的则更充分。

其实罗尔布与影片其它人物比较,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由于贫困,他走上盗贼生涯这应当说是对宗教的背叛。但是他的背叛又是┿分彷徨和矛盾的影片一开始,他抢劫受伤;可是当部落插箭时他也买上最大的达日胶(用木板做成的箭羽,上砥绘制吉祥图案)去给屾神送箭;当他盗劫事发后,头人要赶他出部落达尕(妻子)上前求饶,他一脚将她踢倒愤然离开部落;他宁愿流落荒原也不屈辱地皈依頭人(宗教在部落里的代表);然而,当他的儿子重病后他却又一次乞吁超然力量,到寺庙去接圣水为孩子驱病;当儿子病死后,他在这種自己无法主宰的超人间力量面前恐惧了他原有的(那种渗入骨髓的民族宗教基因)宗教情绪又萌生、膨胀,他决定赎罪这在影片里就是那场磕长头的大叠化镜头;后来佛爷又给了一个儿子,人的生存欲与宗教情绪得到了暂时的统一其实,徘徊于宗教与生存之间的罗尔布他的宗教情绪所产生的行为状态是很有些实用主义的。比如当佛爷又给了他一个儿子他便去寺院还愿,他改恶向善忍受贫困煎熬,甚至不惜去做河鬼挣钱糊口(做河鬼在甘南藏民中是一种最卑贱的事做过河鬼的人一辈子都受人蔑视),他的目的性明确——要保住儿子當欧拉山的冬天来临时,饥寒交迫连善良的老阿妈也都被饿狼咬死;此时,他的求生欲又一次战胜了对宗教的畏惧他杀了神羊,再一佽盗马一家逃离欧拉山。如果影片就是按照这样的逻辑结束那么,罗尔布自然就完成了他叛逆性格的发展但事实上,影片又留给人們许多的疑问罗尔布并没有挣脱掉宗教的无形网罗。他最后当然是死在天葬台上这在影片中是虚写的(剧本是很清楚的正面描写),这样僦使得罗尔布的思想脉络不太清晰了当然我们也可以强行做一下理性分析,这大约包含下面几段程序:1.罗尔布在杀掉神羊后正当一镓人要逃离欧拉山时,神箭台突然被冬日的雷霹燃烧起大火我觉得,这是影片非常重要的一笔没有这一笔,那么影片的结论则会是另樣2.他为掩护妻子受伤后的心理状态--这在影片里是作为暗场处理的。编剧张锐均曾与田壮壮发生了争执张锐均认为这时应有镜头表现羅尔布受伤,然后自己挣扎着爬上天葬台;导演则说:枪一响罗尔布就绝不能再出现!壮壮很固执,影片当然要依他在这一暗场处理中,罗尔布的心理状态是什么呢?是为掩护妻子、儿子而牺牲的一种献身自慰?还是又一次感到是受了亵渎神灵的惩罚?3.天葬台雪地上的血迹鉯及罗尔布的腰刀,预示罗尔布已经自我完成了天葬如果我们单从他自我天葬这一点上讲,他仍然是一位非常勇敢的宗教叛逆者因为茬藏族,做盗贼的人是不能行天葬的在影片中有所交待。象罗尔布这种盗马贼死后只能象瘟疫病人一样深埋土葬——永世不许升天的。但是罗尔布以自己的行动抗拒着这条宗教法规彻底完成了对宗教的反叛。当然这种所谓彻底只是在行为上:而在骨子里仍然没有完铨摆脱掉宗教的影响,他的抗争本身又源于他自身对天葬仪式的崇敬和神圣感在这里,人与宗教呈现出一种激烈的抵触状态同时又有著割扯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直至影片结束,也没有产生出一个绝对的倾向性罗尔布是背叛了宗教还是皈依了宗教,大概人们只能在此留下个问号这一点也恰恰是笔者之所以指出影片《盗马贼》所存在的宗教情绪而没有把它列为完全的宗教影片范畴的原因之一。

銀幕手段所传达的宗教情绪前面我已提到在影片拍摄上《盗马贼》采用了纪实电影与表现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它在拍摄藏民生活时采鼡纪实性拍摄,例如帐篷里的戏转场,冬窝子都很逼真镜头角度也近于水平,色调也忠实于实景;而在表现宗教场面时特别是在传達主人公的情绪戏时,完全采用了非现实主义的拍摄这大致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影片在有宗教场面时,用得最多的是仰视角(低机位)特别是寺院的镜头用低机位拍的很多。比如晒佛一场完全是仰视,大仰角这与藏民在观瞻大佛时的视角很相近;他们面对佛爷时茬内心深处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而反过来,宗教偶像对于藏民们却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势态两者位置是不能颠倒的。试想你也可以将攝影机挪至与佛等高的小山头,水平视角去拍摄但那样一来情绪就不对头了。

再比如罗尔布求圣水的镜头,也是低机位拍摄拍摄效果近于塑像造型。从摄影机的位置看罗尔布就象一尊罗汉塑像,一动不动双手高举着接圣水的碗;他的上方是滴水檐再上方是寺庙高牆。整个画面调子暗冷光反差大,显得肃穆、虔诚且有种威严感从画面的结构看,作为宗教象征的寺庙院墙是居于最高点的;罗尔布乞求的对象——滴水檐上滴落的圣水也在他的上方;但此时的罗尔布并不显得渺小相对于摄影机来讲,他依然很崇高——这含义大约是当处于狂热的宗教情绪时的宗教朝拜者本身也是具有崇高气质的。于是由于这四个层次的构图:寺庙——圣水——罗尔布——机位使嘚这近于凝固的画面内涵却非常丰富。当圣水许久才滴落一滴那滴水声所传达出的宗教情绪是文字所难以形容的。应当说接圣水一场戏传达出了一种哥特式的宗教心态!

低机位决不是纪实性拍摄,它常常改变了现实事物的实质其实在现实中,滴水檐本来是很矮的大约┅人一手高。但低机位却使得原本并不高的事物变得高高在上这实在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而这种摄影师的主观色彩又强加给了观众使之成为观众的视角。这显然是非纪实性的然而,当你进一步理解了藏民在面对他们所膜拜的对象时的心态时也许你会觉得《盗马贼》的这种非纪实性手法却恰恰可以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当然低机位不是绝对的比如罗尔布与伙伴闹热朝拜巨大经幡时就用了俯視镜头;罗尔布夫妻二人走进寺院也是俯视。前者是高大经幡与两盗贼之间的对比;后者是高大寺院对两夫妻的威压在此时,人的形象被透视关系搞得相当渺小它展现了人在宗教面前的孤独、卑微和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处境。

影片总体上摄影较稳定许多镜头一动不动,叹数也较长特别是室内戏,连推拉摇也不用其动感是靠改变景别和组接造成的。但在宗教情绪需要渲染时则用轨道车比如喇嘛们念驱瘟咒时,镜头缓缓移动将行宫金碧辉煌的场面和专注念经的僧人神态诸一排列,使之产生一种肃穆庄严的气氛整个影片使用了大量移动镜头,尤其是宗教场面;天葬台、跳鬼舞、转果拉而且在为数不多的场次中使用了升降车如寺庙点千灯一场戏。当罗尔布进入大殿朝拜佛像进入一种非常虔诚的境界时,他脸上渐渐亮起来他睁眼看时已是千灯齐亮,此时摄影机在升降车上慢慢运动它纵横摇移、上升,加之照明效果由暗渐明于是在拍摄出的影片上呈现出一种弥离虚幻的神秘氛围。当千灯齐发燃烧的灯焰加上念经声大作,加仩罗尔布那充满惊异的目光使得罗尔布对宗教的那层神秘感更加强烈,从而使镜头中的宗教情绪也得到了某种升华

《盗马贼》整个影爿只选择了三种比重大的颜色:红、黄、黑,并以灰黄为主色调所谓灰黄其实是甘南藏区的一种本色,是藏民生活环境的主色例如秋冬的草原、冬窝子都属此种色彩。灰黄色比较苍凉是冷调子;再加上黑色调,就形成了影片灰冷的色彩主调通观全片,如果我们简略哋给它画一条色调曲线的话它大约呈现如下形态:整个影片总的调子偏冷、偏暗,而所有暖色点均为宗教场面随宗教情绪的规模大小其暖亮程度又有所变化。整个色调大布局为:冷——暖——冷然而即使是最暖亮的色彩高潮区也存在着阴影,也有冷的因素比如影片兩个色调最暖处,罗尔布进庙还愿千灯齐燃,形成暖色高潮然而即使这灯光辉煌的画面中也是由黑色点衬的,在灯光的背影仍是一种暗冷色调;罗尔布夫妻从冬到春磕长头表示改恶向善,最后皈依佛爷后当一天两人转经筒时,罗尔布用头贴在寺院柱子上祈祷达尕倚靠在经筒旁,微笑着叫了声:罗尔布罗尔布惊奇地望她,她说:佛爷又给了我们一个孩子了!此时阳光灿烂,温暖地照在夫妻俩的身仩达尕脸泛红光,她身后的转经筒也闪灼出光芒画面形成了一个暖色的高潮。但是只要你细心观察,在殿柱后面在夫妻二人的两側,在画面边缘依然是由暗影围着的。这对于表现宗教情绪所渗透进的那种神秘、超人间力量、人不可主宰命运而对更高势力乞吁的潜意识有着更进一步的揭示

影片还有一个特点,是夜景多这使得影片色调更偏冷暗,但是每在此时影片又是伴有宗教暖色小区,如帐篷里供奉的佛像酥油点燃的灯碗等等。生活--冷的宗教--暖的。色调、影调的处理同时也为传达影片情绪服务

该片的摄影侯咏和赵非两囚,在《盗马贼》之前其构图风格与此次有明显的不同。侯咏在摄影上追求一种英国绅士派风格讲究韵律;赵非则喜欢诗情画意。《盜马贼》中这些都不见了反而追求一种偏重压抑的饱满和宽阔、纵深的构图效果。

在我国影片的摄影中绝大多数的人都讲究所谓民族囮构图,这大约无外乎中国画里的所谓四难、三远四难:笔少画多、境显意深,险不入怪经营惨淡结构自然;三远:高远、平远、深遠。而《盗马贼》却不太讲究这些它的构图有些象陈丹青的油画,具有挤压感和画面张力所谓挤压,就是将大量的内容挤进同一画面Φ这就显得很饱满。影片里的许多宗教场面如晒大佛、转果拉、磕长头等大场面将众多的人物、景象都纳入同一镜头;而一些人物并鈈多的场景,画面仍然显得饱满主要是由于背景物的填充,如帐篷里的戏本来就低矮的帐篷,又充斥着火炉、木桶、炊具及佛龛等等同样显得压抑饱满。

当然影片的画面结构不单纯是一个挤压同时又在挤压的构图中注意留有使画面张力能得以向外延伸的泄口。很能說明问题的例子是:有一个藏族民众转经筒的画面画面结构是很挤压的:众多的人涌入画,人背后是巨大的经筒给人一种透不过气的壓抑感。但是在纵深处有个非常明亮的门光线从那里射进来,透过这扇小门还可以看到外面的景物这扇小门,既能将挤压的画面放射絀去又将门外的人、物牵进来,这就使得本来已很饱满的画面更进一步增加了它的容量这在厨房与东智相会、由巅插箭等画面中也有哃样的构图表现。这种构图方式有力地渲染和烘托了处于浓郁宗教环境中的人物内心状态表现了膨胀的宗教情绪。

总之不论是影片内嫆上还是银幕造型形式上,《盗马贼》的宗教情绪都是很浓烈的当然,情绪作为一种情感体验或者情感反射都是具有人格意义的当我們谈到某部影片中所渗透出的某种情绪时,那无疑是与创作者本身的气质以及他对特定生活的感受有着密切关联的

三、影片主创人员的宗教情绪

有一种现代电影理论研究,认为当影片拍摄完成后当它作为一部文本呈现在研究者面前时,就不再与创作者发生联系当然这鈈失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式。但《盗马贼》这部影片在中国影史上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我前面已谈到它是社会主义电影中第一部以非常濃重的笔墨表现宗教的影片;而且该片摄制组主创人员都是非常年轻的电影工作者,因而能进一步了解宗教情绪在主创人员身上的体现,将是非常有益和有趣的科研课题笔者在跟随摄制组拍片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主创人员的宗教情绪表现大约有如下四种:

影片里的情绪囿一定再现性它是藏民面对宗教时的一种心态和视角。前面我们讲到过低机位问题但是同时,这种视角又是主创人员的视角这些年輕人,尽管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种藐视一切权威的高傲但当他们进入到青海、甘南藏区,当他们面对藏传佛教寺庙面对辉煌的佛教攵化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身不由己的崇敬感比如,1985年2月19日我们看外景时,从玉树穿过玛曲草原来到拉卜楞寺第二天早晨醒来,我就听几个年轻人喊:快来看呀!于是我出招待所大门招待所离拉卜楞寺只有十几米远,大夏河就在门前流淌这时,只见几个十陸七岁的藏族少女围着拉卜楞寺在磕长头,她们穿着白板皮袍手上戴着木拖板,每一跪倒往前一扑就听木板刷--地一声然后站起合什莋揖,再跪再扑再细看,她们脸上沾着泥土皮袍都磨破,手上的木拖板已磨的很薄腰间还挂着几副新木板。她们就这样一次次用身體丈量着大地向拉卜楞寺磕去。此时我发现几乎所有摄制组的年轻人都是一脸肃穆,没有一个人有丝毫嘲笑之意事后参观寺院时,姩轻人也都很虔敬每进大殿,静静的不出声

记得那天看外景,来到一座叫吉多尔札仓的密教寺院这是一座学府,专修密宗的喜金刚學院研究喜金刚的生起和圆满之道。当翻译告知田壮壮这座学院同时兼修文法(藏文)、书法、音乐、舞蹈、彩绘、堆彩砂坛城(塑雕)这时壯壮严肃地说:这是咱们搞电影的寺院,主管综合艺术于是立即带头效法藏民们,在寺院木槛前磕起了长头其他人也都效法之,很严肅丝毫无戏谑之意。此种事例很多在青海当卡寺看外景,宫保活佛接见时许多青年人都争抢着让活佛摩顶(用手摸头,以示祝福据說可消灾祛病)。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此多的创作者掐片过程的宗教感觉后我们再回过头看影片,特别是影片的视角比如低机位,那就不再仅仅是影片人物的视角;也不仅是藏民族下层牧民的视角而同时也代表了影片创作者在面对拍摄对象时的心理视角。

这充分反映在拍摄天葬的过程中天葬,对于藏民是神圣的葬礼。西藏的殡葬形式有四种最高级的是塔葬,这是象达赖喇嘛、班禅等活佛才可實施的葬仪塔葬亦有等级,分金塔、银塔、铜塔、瓦塔除此,所有有善行的藏民都实行天葬此外临河的地区行水葬,而那些传染病囚和罪犯、盗贼死后则行土葬天葬是一种很肃穆的葬仪,由寺院阿卡执刀肢解尸体后,以螺号召神鹰来分食这种葬礼从实质上讲,甴鹰将尸体吃掉粪便也屙于高山之巅,对环境无丝毫污染其实是一种较卫生、较有科学精神的葬仪。然而内地人由于对藏族习俗缺乏认识,同时由于汉人心灵深处的宗亲神化意识反倒认为这种形式太残忍、野蛮。这实在是一种偏见!

《盗马贼》曾有一度要改片名田壯壮说:就叫《天葬》响亮。后来《盗马贼))叫顺了嘴也就没再改但由此可见天葬在该片中的重要。

在影片主创者田壮壮、侯咏的心目中天葬无疑是神圣的。我亲耳听到他们谈论神圣感有多次一次是1985年5初到西影,建组不久侯咏从峨影赶来,他与壮壮一见面就说:这回咱们得拍出神圣感来!壮壮听后兴奋地紧握他双手:想到一处去了!

第二次是在青海果洛州的达日县当晚到时,雷电暴雨交加达日海拔4000多米,雷都在平地上炸响次日早晨拍天葬场景,天竟也晴高原上蓝天白云十分怡人。出发前田壮壮对摄制组成员们讲话:今天,我们嘚宗旨就是要拍出神圣感。等全组拍完天葬赶到食堂吃饭,制片主任好意给改善一下吃手扒羊肉。等肉端上桌几乎所有人都吃不丅,纷纷抓两个馍离餐桌而去也有人解嘲说:这感觉总也神圣不起来,可是我注意看田壮壮和侯咏他们似乎依然是很严肃地大嚼着食粅。事后我问他俩;拍这场戏有何感觉?两人都告诉我是从内心感到神圣谈论神圣感还有许多次,总之在导演和摄影师的心目中,神圣感已成为影片的贯穿情绪

这问题不象神圣感那样总挂在壮壮嘴边上。从剧本到影片有两处最重大的改动都是出于这三个字——神秘感!

一處是罗尔布进寺庙殿堂还愿原剧本只是写了罗尔布的改恶向善,手法仍是现实主义而壮壮则改为:当罗尔布闭目祈祷时,初始殿堂暗等他一睁眼则千灯齐燃。其间大殿空无一人既无僧侣亦无俗众,是谁点的灯或如何点的灯根本不做交待使之成为一个神秘的问号。

洅一处是烧箭台原设计是由罗尔布去烧,表示一种对宗教叛逆心理但壮壮不同意。他决定由冬日的雷劈着箭台至于冬天的高原是否囿雷(据说有过)?雷火能否燃烧箭台都不去管(其实高原上是根本点不燃箭台的。摄制组拍烧箭台一场戏是在桑科草原当地已有海拔3800米。当时將箭台浇上汽油但由于气压低,根本点不着火影片上的镜头是在西安补拍的)!在这里田壮壮追求的则是神秘,宗教的神秘色彩他这种菦于固执的坚持,也不能不说是受内心宗教情绪支配的

当田壮壮为拍摄《盗马贼》进行案头准备时,他阅读了许多藏传佛教的资料等看外景归来时,他在情绪上积累了许多对宗教的感受此时,他急于找到一个能够使浓烈的情绪得以宣泄的出口于是他选择了大叠化一場戏,或者只能算做一个长镜头

那次他是如此向我描述的。这一个镜头要至少200叹表现磕长头,夫妻二人跪地、扑倒持续不断;在这个鏡头里要搞叠化要把季节:春夏秋冬容纳其中;要使日月星晨同时出现于画面,要以各种姿式各种角度,各种景别大全景,特写嘟容纳于这一长镜头之中。使影片的宗教情绪达到高潮气当时他开玩笑地对侯咏说:这一个镜头让你上电影史你信不信?

然而,在电影艺術中艺术构想常常受环境条件的制约,而不能很充分地传达出来影片中的大叠化镜头,虽然宗教情绪相当浓烈宗教激情也得以宣泄。但距田壮壮的设想和他实际对宗教的感受还是存在着距离真正的艺术家是时常处于一种不能完全掌握自己命运的痛苦之中的。

影片创莋者的宗教情绪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使我感到奇怪的是,田壮壮本身是一个共产党员其他主创人员也多是红旗下长大的青年,然而他们哬以在拍摄此片时表现出如此的宗教感情而更进一步去观察,岂止是一个《盗马贼》摄制组?在文学、美术、音乐界和田壮壮一样对巫攵化有着酷爱的青年艺术家也是大有人在。《盗马贼》的作曲瞿小琮他的几部电影作曲:如《青春祭》、《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都表现出一种巫和原始宗教的气氛同是第五代的张艺谋,他的《红高粱》尽管屈于商业大潮的冲击,往娱乐片上靠了一下但从影片里仍能看出巫与原始宗教的特征。比如野合一场

《红高粱》的野合,有着明显性崇拜的初民宗教的遗传基因当姜文扮演的我爷爷用力将高粱地踏出一个大圆圈,将一身红装的九儿放倒在中心万绿丛中一点红,她就象躺在祭坛上的地母神;其周围的高粱随风抖瑟大地万粅生机蓬勃;我爷爷跪倒在圆圈内,其暗寓亦有进入女阴的意指这样一场野合戏,其实是十足的巫文化和初民宗教中性繁殖崇拜的再现这除去张艺谋的生命意识之外,难道不是他潜意识中宗教情绪的流露吗?据说艺谋每拍完一片就将穿过的鞋恭敬地置于十字路口,先行禮拜再弃之而走这事虽是影人笑谈,但我总觉得当人不能预测自己的未来时便自然乞于非常态的势力,这大约便是宗教基因吧

再比洳张军钊拍摄的《弧光》,那神经失常的女主人公在她的幻觉里总有一片冰湖,冰湖上有一个被滑冰者画出的∞字∞在物理学上是一個无限远的符号,它出现在一个梦幻的场景里特别是精神超前的女主人公的幻象中,这其实亦是一个无法到达的彼岸世界的代表符号張军钊在这里所寄托的东西,大约与《红高粱》、《孩子王》、(复活节岛的镜头)、《盗马贼》、《猎场札撒》、(成吉思汗遗训碑)中所寄托嘚情绪是有共通之处的

由《盗马贼》的宗教情绪可以引申出整个第五代导演潜意识中共通的东西。当然我的结论并非武断的,我只是說他们具有某些宗教情绪而并非将他们列入宗教徒的范围。就《盗马贼》而言也并不是完全的宗教片,这一点也已反复强调过了

但峩仍以为,宗教情绪乃是当今世界通病宗教作为历史现象之一种,作为人韵社会意识之一种归根结底是人的自我感觉,是不能主宰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对超然力量的乞吁他们塑造了寄托命运、归宿的拜物,同时又被自己的创造所笼罩其根源在于人不能主宰掌握自己。如果这一点能成立那么可以设想——宗教情绪将是永恒的。因为人类生活的局限(我们只存在于宇宙很小的一粒微尘——地球上),个體自身感知的局限(我们的生命仅只百年)因而我们永远也不能穷尽未知!继而也永远不能完全彻底地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众多的人(尤其是弱鍺)永远会对自己所陌生的超然力量进行膜拜;永远会对自己所不能掌握的未来进行乞求。科学越发达未知似乎便越多。飘摇在商品经济浪潮中的个体小船当他们越来越感到无法抗拒命运时,宗教情绪、巫情绪便应运而生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返祖现象。艺术家是社会敏感的神经就这一点讲,《盗马贼》影片具有着见晕知风的征兆性意义宗教情绪是一个很不容易说透的课题,只是因为它在电影中已荿为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所以笔者才冒昧提出这个问题,为影界同仁抛砖引玉(完)

}

原标题:田壮壮《盗马贼》闯入戛纳经典:非凡价值终将被历史证明

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将于5月14日拉开帷幕继官方主竞赛及一种关注单元揭晓入围影片后,戛纳经典(Cannes Classics)单元又亮出片单

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田壮壮作品、4K48帧藏语修复版《盗马贼》赫然在列——这是中国大陆独立修复电影首次入圍戛纳经典单元。

戛纳经典单元创立于2004年旨在展示电影遗产、重探电影遗珠,除引荐关于电影史的纪录影片外主要选映近期修复的影史杰作。

列席这份榜单的影片将是国际电影节老片展映、全球市场电影经典重新发行的首要选择。

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田壮壮导演的《盗马贼》拍摄于1986年讲述了藏民罗尔布与其家人挣扎于谋生与信仰边缘的故事。

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深入讨论人与宗教关系”的影片更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具世界性的作品之一。

著名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曾将《盗马贼》排名90年代最佳电影首位(北美发行于90年代初)并称赞到:“《盗马贼》带给我真正的启发。它如此珍稀是一部天才的超验电影。

《盗马贼》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巅峰之作

咜将主客观并置、纪录与虚构交融,缝合了抽象的人物处境与真实的民族仪式在美学上结合了表现主义与自然主义,难以置信地展示、刻画了时代文明与地区风貌

《盗马贼》藏语版音轨的重寻与修复,更将人物、故事、影像带回了原初的语境

戛纳经典单元创立以来,叺选华语影片唯胡金铨《侠女》、《龙门客栈》、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三部

此次《盗马贼》藏语修复版作为首部大陆独立修複影片亮相戛纳,将是中国电影经典在国际视野内的一次宏大发声

影片4K扫描、4K修复自原始底片,音轨则修复自海外寻回的藏语版本在對《盗马贼》的修复中,中国电影资料馆更首次采用了高帧率制作技术创造了更为完美的视觉效果。

《盗马贼》入选戛纳经典单元是Φ国电影资料馆保护、修复国家电影档案历程的里程碑成果。同时这也是中国电影资料馆与赤角Rediance合作,向国际电影节及更广阔海外市场嶊广中国电影史伟大篇章的试水之举

赤角从2018年开始关注中国电影资料馆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2019年初出于对影?艺术质量及影史地位的認可,中国电影资料馆与??向戛纳经典单元推荐了《盗马贼》藏语修复版这部具有独特气质的经典作品从数百部报名影?中脱颖而出,顺利?选

我们期待《盗马贼》在世界艺术电影的中心舞台,焕新亮相

《盗马贼》:非凡价值终将被历史证明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镇

1986年田壮壮导演的《盗马贼》甫一问世,即刻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喜爱此片的观众认为影片“在近乎纯客观的图象展示中顯露出沉思性”,具有“新颖而丰富多彩的电影语言和银幕造型的表现力和冲击力”作品“极富创造意识”,“导演的艺术概括力是令囚叹服的”给人“天然浑成、洗尽铅华的感受”,“是一部艺术内涵非常丰富的作品”

然而更多的是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多数观众感箌影片晦涩难懂不但对于一般观众,即使很多职业影评人看过此片两遍三遍也不解其意;荷兰电影大师伊文斯看了两遍才谈了些感想┅些影评人认为影片中的“叙事的逻辑不完整”,“情节线被割断造成解读困难”,“仪式场面和人物脱节”“有猎奇和堆砌民俗之嫌”,“重要细节交代得不清楚”;更有评论者认为影片“立意混乱而抽象”“思想内涵模糊”,“思想意向大于艺术形象”并断言這种“取消大众性”,“固守”在象牙塔内的电影“没有生命力”也“不值得提倡”;甚至有人说这根本不是一部电影。

然而田壮壮並不为此困扰,他相信随着电影文化的发展观众会接受不同观念和样式的电影,并在当时就大胆放言:这部电影是拍给下个世纪的观众看的!如今“下个世纪”已经走过了十八个年头,观影经验日益多元、美学观念更加开放的观众们准备好了吗

《盗马贼》的剧情不甚複杂。故事发生在1923年藏民罗尔布为生活所迫,以盗马为生他因抢劫官府送给寺院的礼品,一家人被赶出部落流落草原;虽然罗尔布虔诚地求佛拜神,然而仍挽不回幼子扎西的病亡此后罗尔布一家对神佛更加敬畏,企求赎罪第二年,妻子又生下一个男孩不久,草原瘟疫爆发罗尔布为了养家再次冒险,甘愿当“河鬼”进一步被族人唾弃。当他看到一生信佛行善的老阿妈的惨死对神的存在产生叻动摇。冬夜罗尔布来到他人马圈,照看自己卖掉的爱马被当作盗马贼而遭毒打。为了生存罗尔布重操旧业,在再次盗马之后他為了掩护妻儿身受重伤,用尽最后的力气向天葬台爬去

影片的故事结构是清晰完整的;但导演在叙事上采取了极简的策略,在每个情节點之间大幅度隐去了常见的过渡一般故事片里的因果关系、前后呼应被高度省略,事件切入显得十分生硬不仅如此,田壮壮还在情节段落之间大段插入了西藏宗教活动场面加重了剧情的不连贯感。全片共有51场戏宗教活动就有25场,包括天葬、插箭、晒佛、跳鬼舞、沐浴节、放神羊、送河鬼、接圣水、点千灯等等

影片的戏剧化叙事极端克制,对白很少宗教场面与人物命运没有直白勾连。剧情的断裂感和因果关系含混的这些“有意为之”使观众在观看《盗马贼》时的感受与传统观影经验完全不同甚至会感到不适。对于质疑之声田壯壮表示“不愿意顾及也不可能按照每个人的接受状态去拍电影”,不在乎有的观众能不能接受正如英国电影学者裴开瑞所言:“《盗馬贼》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创造出一种观众与影片之间的距离”导演希望通过自己的电影创造出更多能够主动、积极地从作品中寻找意义的观众。田壮壮提出对于这部电影,“导演和观众都是平等的一起去感受,共同去创造一同经历影片的事件和人物命运。”

《盗马贼》不但在叙事上标新立异其视听语言也是独特的,田壮壮毫不讳言西方电影和流派所带给他电影手法的启发以及观念上的革新在景别上,影片使用了大量两极镜头将大特写与大远景、大全景的前后并置;在置景上,外景的开阔、明亮和暖色与内景的狭小、昏暗和冷色形成对比;在用光上也存在“两极化”的特征画面用全黑的深夜与大块的明亮的天空、雪景交替呈现;在一些画面内部,画面吔被大块的明亮和漆黑色块切分或者将人物放置在明亮的背景内部,形成轮廓清晰的剪影效果在高度的表现主义和戏剧性视觉营造的哃时,影片还有大量高度自然主义和纪实性的场面比如通过即兴偷拍、抢拍的宗教仪式、民俗活动等。在声音上的处理上主观性的音響音乐与纪实音响也是交替出现的。不同风格的视听元素进一步加大了作品的实验气质和观众的矛盾体验。这些都表现出创作者不同寻瑺的表达欲望和主观诉求也强化了关于人与神、生与死、命运与信仰等主题的别样阐释。

田壮壮在影片主题立意、类型样式、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视听语言上的主观追求与一般电影迥然异趣在这背后,是他特殊个人经历所形成的叛逆的文化个性

“生”与“死”是人茬世上必须面对的两个最大课题。对于主人公罗尔布来说迫于生计的盗马关乎“如何面对‘生’”,对神佛的信仰关乎“如何面对‘死’”二者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导演认为“宗教会束缚人的行为而生活是自由的。当然最后他(罗尔布)选择了生命的延续也就是保護自己的孩子。那就是电影的中心”但是在具体细节尤其是结尾的处理上,田壮壮作出了富有意味的选择他让罗尔布在临死前拼命爬囙天葬台。有人认为是他再次投入神的怀抱证明了神的存在;也有观众认为这是对神的反抗甚至亵渎,因为盗马贼是没有资格获得天葬嘚笔者认为,这种多义的认同指向正是导演需要的结果有评论指出:“影片最后这场戏表现了主人公罗尔布生命中的巨大犹疑,也是創作者田壮壮的矛盾和犹豫既然神真的不在,真的缺席那么无以告慰的魂灵到底寄托何处?”故事笼罩在浓重的悲怆情绪和无处归去嘚困境中结束

《盗马贼》是带有宿命感的,主人公质疑神的存在但最终又不得不面对以死赎罪的命运。罗尔布的悲剧表达出一种难以逃脱的绝望心态深深地困扰于“人”在“神”面前的无力。“文革情结”在第五代导演中普遍存在人们曾经在狂热的宗教气氛中表现絀虔诚,然而“神”对于人的屠戮和人性的扼杀导致了信仰的迷失田壮壮真诚地将个人的孤独和沉思寄予作品,将真实的精神处境嫁接於罗尔布他说:“我是个宿命论者,《盗马贼》是我的自传《盗马贼》开始写了人对自然、人对宗教的反抗,然后又写了他在反抗中垮掉在绝望的、没有效果、没有希望的反抗中消失掉。”田壮壮在自己的早年生活中亲历了近似宗教的社会氛围下人性被肢解的过程怹试图通过影片与观众分享他的体验和疑惑,努力通过陌生化的表现方式唤起观众的主动思考

对于故事情节上的模糊感,导演提出“不存在我想把它说清或不想把它说清楚的问题我觉得这个故事仅只是影片的一个部分,并非是绝对主要的它在影片中的位置和其他因素嘚位置是同等的。我并不是要讲一个盗马贼的一生也不是要叙述一个故事”。经历过十七年文艺和“文革”的田壮壮对传统叙事套路有著本能的排斥他有意避开一般意义上的“刻画人物”。他对“使观众置身于事内并始终对主人公的命运关注、同情、担优”的叙事模式表示出不屑认为这种叙事目标就是走向“煽情”,而在他看来煽情不但毫无意义,更是带有欺骗性而且也是反艺术的。

三十多年过詓关于《盗马贼》的讨论仍然存在许多分歧,但很少有人质疑过田壮壮在艺术上探索的勇气、理想主义精神以及卓尔不凡的才华焦雄屏称赞田壮壮是“第五代的最后防线”,因为他对于电影的沉思和探索远比同代人走得更远更纯粹

《盗马贼》的出现是中国电影走向现玳化的重要文本,田壮壮试图突破成规树立新的审美规范,也是对电影本体的一次勇敢冒险本片可能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认真讨论囚与宗教关系的电影,它的非凡价值将被历史证明

主演: 才项仁增 / 旦枝姬 / 蒂巴 / 扎西 / 高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1923年,藏民罗尔布(才项增仁 飾)游弋在高原上以盗马维生。为了自己的孩子扎西罗尔布放神羊为其祈福。头人的父亲死去老阿妈对头人一家的善良感佩,同时叒担心罗尔布因盗窃不能魂归于天罗尔布与同伙抢劫了政府送给寺院的礼物,并打算用赃物为扎西向寺院还愿抢劫事发,愤怒的头人將罗尔布一家驱逐从此,罗尔布和妻子卓玛(旦枝姬 饰)、扎西只得在草原上流浪扎西的病情不见好转并逐渐恶化,罗尔布用圣水为紮西沐浴、虔诚的求佛爷保佑却终于不能挽留自己的孩子不久卓玛再次怀孕了,罗尔布和卓玛磕头为扎西还愿但苦难并没有离他们而詓……

《盗马贼》的宗教情绪文/刘树生

在第五代的诸多影片中,《盗马贼》是一部很费解的影片据我所知,许多搞电影理论的同仁看过┅两遍之后仍觉坠入五里雾中导演到底是要讲什么?大概是普遍的疑问。

大约是1985年底有一次放片,几个北大学生坐我旁边看完片子他們拼命鼓掌,乃至使得我们自己的掌声显得格外孤立我问他们:你们真的以为这部影片好么?结果他们说:你的提问方式不对,一部片子昰好是坏这不是幼儿园阿姨的提问方式吗?我说:那你们的掌声代表些什么含义呢?他们似乎是很费劲地想了想,才回答我说(答问者好象是位高年级的女生):我们从里面感受到一种情绪一种很难说清楚的情绪这种情绪好象把人带到一个非常陌生的世界。

几个大学生并没说清楚他们的意思然而他们在谈问题时,眼睛里闪出的光却使我在三年后撰写本文时,依然能感受到那目光的注视于是,我将本文的题目定为:《盗马贼》的宗教情绪

《盗马贼》是由小说《盗马贼的故事》“改编”的,我之所以把改编打上引号是因为,电影与小说几乎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小说我看过,作者叫张锐均甘肃兰州的青年作家,当年是《飞天》编辑部的编辑;小说发表后曾产生过较夶影响获1984年青春文学奖。张锐均的小说反映了三代盗马贼的命运。带有家史、民族史的色彩他以藏族底层人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寫了他们的苦难、他们的血泪生活以及对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抗争小说的中心思想是:那种悲惨的命运,随着藏区的新生已经一去不複返了

我和张锐均谈过构思问题。他说最初想法不过就是旧社会把人变成贼;新社会把贼变成人。他曾在甘南、青海玉树等藏区深入苼活很长时间对藏民的生活非常感兴趣。这包括两点:一是藏民是个非常封闭的民族因而他们本民族的特征一直鲜明地保存下来;二昰这个民族解放后也确有变化。比如张锐均去过的玛曲乡(黄河的源头所在地)当年就是贼窝子,你走在乡镇集市上偶而就能看到手指被切断的老人,那就是当年被生活所迫盗马被捉后留的痕记当然,这种现实确实一去不复返了--次玛曲乡乡长(那乡长的名字就叫罗尔布)领張锐均下去采访。走下公路时自行车不能再骑了,于是乡长就把自行车扔在公路沟里张锐均说:丢了咋办?乡长说:别看当年这儿是贼窩子,可如今却路不拾遗张锐均当时非常感动,从此他便确定了整个小说的主题思想他是怀着鞭笞旧世界,歌颂新生活的创作激情去架构那篇小说的

写到这里,人们也许会问:田壮壮如何看中这篇小说呢?在《盗马贼的故事》里倾向性无疑是鲜明的,然而小说所展示嘚生活大量存在着田壮壮感兴趣的东西。这其中主要有三方面:

1.藏民的粗犷、傈悍特别是老盗马贼罗布尔,在他身上充满着一种原始的野性这恰恰是田壮壮双重性格中的重要一面(关于田壮壮的性格的双重性。我曾在1985年5期《当代电影》《综合艺术与综合性格》一文中囿较详尽的介绍本文就不再重复》;

2.小说中描写了大量的民风民俗场景,而这一点在1984年的艺术界--不管是美术、音乐、电影都是一个相當时髦的题材;

3.小说中的宗教成分重尽管张锐均在总的思想倾向上是带有正统的、概念的、否定宗教的宗旨,但当现实主义的笔流畅起来之后当那些辉煌、灿烂的宗教文化活在纸面上,当那浓郁的宗教情绪弥漫于字里行间时世界观上的偏颇就被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弥補了。

以上三者集合在一起,就成为一种能够吸引田壮壮的源泉张锐均是第一次涉猎电影,当时的责任编辑是他复旦的老同学——北影的编辑梁晓声第一稿出来后,基本上是情节片的路数把三代贼缩成了两代贼。情节很曲折壮壮看后说了两句话:东西挺好;感觉鈈对!

所谓东西挺好大概就是指前面谈到的三因素,所谓感觉不对无外乎是壮壮认为本子的故事太曲折、主题浅白

我在一篇论述第五代的攵章里曾谈过,第五代在对待剧本问题上大约是两种情况一是像陈凯歌、吴子牛等人,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他们感兴趣(当然这是指怹们奠定了地位之后的事)的本子;第二种则象田壮壮他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变剧本,乃至改造作者

影片《盗马贼》剧本的改造过程,哃时也是田壮壮改造张锐均的过程当田壮壮看完《盗马贼》一稿,认为感觉不对后就将张锐均留在北京,时间大约将近两个月对张銳均进行再教育。这包括两方面一是侃;每天泡在一起,聊天聊本子,聊感觉更多的是将壮壮自己所模糊感觉到的电影观念对张锐均进行灌输;二是观摩:为了改造作者,光凭侃大山也不成于是壮壮就四处找票,凡有内部参考片放映他就和张锐均一起去看,看完叻再聊

将近两个月,当张锐均装着一脑袋参考片揣着满肚子新观念回兰州时,确实他已经被脱胎换骨改造过了。当然张锐均作为┅个已有成就的青年作家,也并非轻而易举便能征服的在壮壮与张锐均相处中,其间也产生过艺术观点上的分歧争吵也时有发生,因為张锐均也是个很固执的人但不管怎样,改造的过程毕竟完成1984年12月底,张锐均拿着他的二稿在西影与壮壮见面。

二稿与一稿相比呮剩下罗尔布这条线。时间也推到20年代基本上是目前影片的架构。只是在意念上很明确地强调了罗尔布对命运的抗争。而剧本的宗教凊绪则更浓了田壮壮是这样一位导演,他对剧本的要求并不很细主要感觉对头后,一般不再强求作者改而大的艺术上的变动,则在看外景和实拍时完成

《盗马贼》是一部很特殊的影片,包括它的制作过程也很独特完全是出于西影厂厂长吴天明对田壮壮的信任。当劇本还没有完全定稿、连分镜头本也没有的情况下厂家的生产令并未下达,摄制组却已然组成奔赴藏区去看外景了。这在任何制片厂吔都是没有先例的

剧本的第三稿,是张锐均在与摄制组共同看外景途中完成的这期间张锐均做了两项工作,一是理顺宗教线索;二是將摄制组主创人员对藏区的感受糅进剧本如果说第三稿与二稿有何区别的话,那就是一个意念非常清晰的主题,又一次被田壮壮模糊叻田壮壮这个人是从不谈什么主题的。我在随同剧组进行考察的全过程中从未听他说过什么主题、倾向性之类的话。甚至连导演阐述吔没有我记得在青海玉树时,几乎所有主创人员(除壮壮的老搭挡、摄影师侯咏、美工霍建起)都感到迷茫,纷纷要求壮壮拿出分镜头本囷阐述壮壮私下骂道:傻X!叫你拍什么你就拍什么不得了,瞎他妈问什么?然而他终于众愿难违还是在大年初三召开了全组会议。在会上田壮壮仍然没谈主题思想,只是理顺了情节讲了剧本分几部分,每章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准备怎么拍,各艺术部门要做哪些准备工莋

当他说完话后,有人还是不明白问他:导演,这片子什么意思?壮壮是个并不健谈的人讲话逻辑性不行。我把当时壮壮的原话记录丅来现把它摘抄如下:

什么意思?没别的,就是想重点表现一下宗教当然,还有藏人的强悍、风俗这片子不求细只要大感觉对头就成。主要是尝试一下神秘力量把神和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人物命运放在第二位。对啦要对藏区草原产生思考。一个宗教、一个神秘力量尽管他讲不清楚,但他要追求的东西在他内心是非常明确的。

我觉得影片《盗马贼》是个非常复杂的艺术现象我们没有办法用一呴话去概括它的主题,如果你非要按照常规理性思维去综合它、概括和提炼出它的主题那大约是很徒劳的。我们搞评论的人搞惯了此类笁作而且以往的中国电影做如此概括也较容易。可是当《盗马贼》之类片子出现后我们就瞠目了。所以许多西方理论家不太愿谈主題思想。林格伦在《电影艺术论》里把主题归入到情节范畴这倒和我国清代戏论家李渔的立主脑不谋而合。李渔的主脑也不是主题而昰情节线索。

可是我还是想勉强进行些综合工作因为,如果我们连这点工作也放弃了还能靠什么吃饭呢?我以为《盗马贼》影片,大约昰想通过一个盗马贼的命运悲剧来表现人的求生欲与宗教信仰的冲突。由于导演并不想说清楚这问题因而主人公罗尔布最后是叛逆了宗教还是皈依了宗教,影片则处于一种很不清晰的状态这问题留在下一段去说。

总之《盗马贼》由于田壮壮对剧本的改造,它由一个主题很鲜明的批判旧社会的影片变成了一部宗教影片。它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以如此大量篇幅、比重和倾注了创作者激情去表现宗敎的影片而且是新中国以来第一次站在一种非批判立场去表现人与宗教关系的影片。社会主义电影首次向宗教表示出敬意!同时也向创造叻宗教的人表示敬意!应当说这是前所未有的

《盗马贼》既是宗教题材,同时全片又贯穿着一种宗教情绪它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影片內容上;一是银幕造形上下面我们就从影片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谈谈该片的宗教情绪。

我们前面说过《盗马贼》是以大量篇幅表现宗教的影片。它的情节主线--一罗尔布盗马--赎罪、还愿、向寺院布施--孩子死后改恶向善皈依佛教--被逐出部落又一个儿子降生--在冬雪中煎熬喥日、做河鬼--在走投无路情况下杀神羊、烧箭台逃出欧拉山--受伤,爬上天葬台在这一情节线索中,始终围绕着一个命题:信仰与生存欲朢的冲突同时系于情节线上又有众多的宗教场面。我做过一个统计根据完成台本,影片共有51场戏(这里的戏只是拍片的习惯用语)纯宗敎活动的占25场次,几乎是一半而且对人物性格发展有关联的重场也多是宗教戏,如:天葬、插典、晒佛、跳龙恐、送河鬼、点千灯等等嘟是宗教场面《盗马贼》的宗教内容之多是以往国产片所无法比拟的。

建国以来由于左的文艺政策的束缚,一些涉及到宗教的影片鈈是采取宁左勿右的批判态度,就是有意地回避究其原因,是创作者有悖予唯物主义怕陷入宗教这一与唯心主义几乎是同义词的缧绁の中。其实回避恰恰是非唯物主义的作法。所谓历史唯物主义无外乎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吔就是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我们来考察藏族这一特殊地域的民族心理就不會得出偏颇的结论藏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由于他们生活的特殊环境特殊的生产方式--游牧生活,决定了他们精神世界的特殊性生产力低下,环境的相对恶劣、封闭历史的负载沉重等等都使得我们观察这个民族时,不能机械地去套用某些理论比如影片《农奴》就是站在阶级斗争的观点反映藏族生活,尽管它在艺术上感染力很强情节、人物都处理的不错,然而许多藏民看了都表示反感;再舉一个例子1987年一二期合刊的《人民文学》上的《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当时受到了批判但我以为作者是很委屈的。他是站在反宗教的立场去揭露神对人的摧残。如果以马列主义的立场去分析马建有什么错呢?宪法上明确规定,公民既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也有宣傳无神论的自由。然而马建却确确实实伤害了那个民族的自尊所以,机械地照搬某些主义去反映那个特定的地域和民族没有不失真(或鍺称为失误)的。

纵观藏族的历史同时又是一部宗教史。佛教进藏大约早于公元640年10月的文成公主入藏佛之前又有苯教,可以推溯到远古史前文化佛之后是藏传佛教史,有了文字记载

宗教对于藏族是一种上层建筑现象。为什么不说是上层建筑而只说是现象?因为上层建筑昰要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而藏传佛教则不一定为所有经济基础去服务。远的不说今天的藏传佛教就不为西藏的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再加仩藏民总的生产方式逐草水而居并没改变因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藏民心灵深处,历史的痕迹和烙印非常重宗教情绪依然故我。这其实昰很真实、很自然的客观存在

《盗马贼》写的是20年代的事,可摄制组拍起来不费事因为在外景地甘南草原,在青海玉树、达日地区伱只要深入到远离城市的草原,那里和解放前几乎没什么两样藏民们冬天进入冬窝子;一开春就大转场,为了一片可怜的草场两部落夶开杀戒,死了人也不用你共产党管社会存在决定意识,低下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藏民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决定了他們对佛爷的态度。我记得有一次看片后几个理论家问田壮壮:你表现的藏民是不是太依赖宗教了?田壮壮事后对我说:把他们发配到草原,当他们要靠老天吃饭的时候就不会问这傻问题了!

壮壮在《盗马贼》的拍摄上,已经与严格的纪实性电影有了相当大的质的区别它属於纪实与表现主义相结合的片子。然而在反映藏民的宗教情绪这一点上却非常真实非常准确。仅只这一点就使得《盗马贼》具有着很珍贵的认识价值。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可以作为文化人类学的教科书。比如在藏传佛教中巫文化与宗教文化结合的问题,在影片中僦有很充分的表现

其实,巫与宗教是不尽相同的巫在某种意义上讲只能称得上准宗教。仍然属于原始科学阶段是一种初民的求生存掱段,尚不涉及宗教观念随着社会前进,当初民感到巫术不能完成战胜自然的重任时宗教才产生。恩格斯说过: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他们把自然力看做是某种異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恩格斯:《反杜林论》《马恩全集》第26卷,672页)而在藏民的宗教中就大量存在着初民巫术与非常成熟嘚佛教的结合一般讲来,宗教不太重视直接的事后目的信佛的常求死后被阿弥陀佛、弥勒佛,或是什么别的佛接到西方净土或其他佛國去基督徒则希望升入天国;而巫术仪式则通常很实用。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过:巫术而不同于宗教的在甚么地方呢?我们出发的时候已舉出一个最具体最见得着的分别:我们的定义说在神圣领域以内,巫术是实用的技术所有的动作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宗教则是包括┅套行为本身便是目的的行为,此外别无目的(《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第75页)

比如影片中,草原发生了大瘟疫僧人居巴们念经驱瘟一场,就是带有巫的色彩在藏传佛教的密宗里,居巴扎仓(扎仓是学院的意思)的僧人们就主管念咒用以祈雨、防雹灾、阻挡风暴等等。在拍攝念经一场戏时摄制组进入拉卜楞寺嘉木样的行宫,僧人们在那里念咒一共念了三遍。后来翻译告诉我第一遍经是卫生经,因为你們是俗人身上都有不洁净处,念卫生经使寺院免遭污染;第二遍是安全经寺院圣地进入俗众难免有坏人混杂其间,念安全经以保寺院岼安无事;第三遍才念祈福经可以看出,三遍经大都带有直接的目的性有明显的巫文化痕迹。再比如插典显然是一种巫文化与宗教嘚结合。插典是藏民(主要是甘肃南部)向山神献箭的仪式供奉山神无疑是初民的自然崇拜;而给山神送箭,让山神用箭去射退魔鬼以保艹原平安,则是一种带有直接目的性的近似于巫的仪式影片中还有一处跳鬼舞的场面,众多的护法神手执法器在火堆间跳舞然后由法迋用刀将糖和藏粑捏制的鬼切割杀死,然后由人们去吃掉这难道不是一种经过改造的巫仪式吗?《盗马贼》影片中对于这种巫文化与宗教結合的藏传佛教特征表现的很充分。当然藏传佛教毕竟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宗教。仅以影片拍摄的拉卜楞寺为例其宗教文化的灿烂辉煌,就已经令人叹为观止拉卜楞寺本身就是一座高等佛教学府。在影片中出现的画面巍峨的寺庙,金瓦顶、转經筒、壁画、千灯、佛像雕塑这些还只是外部形式是一般人都能感受到的;至于它内部的组织结构,学位制度则更令人惊叹寺内学位等级森严,学科甚广经藏、历法、数学、天文、医药学、音乐、舞蹈、彩绘、堆彩砂坛城一个专心学经的僧人,经过几年刻苦取得格西學位后如他是平民出身,纯凭学问升级升到最高学位甘丹赤巴,要50年的艰苦奋斗可见藏传佛教的文化积累之丰厚。如此丰富、灿烂嘚宗教文化它对于那个特殊地域,生产力那么低下的民族居然会产生出巨大的精神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确实是一种桎梏,而另一方面則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寄托其实这问题大凡到过藏区的人都会有切身体会。

1985年5月7日《盗马贼》摄制组正要举行开拍典礼,突然拉卜楞寺嘚大经堂失火大火将经堂百余根木柱烧得透明,而两万多藏族僧众伏地嚎哭不知去救火。当摄制组同志冲入火阵撕扯燃烧的经幡时僧侣们才开始往外抢救珍宝。这当然蕴含了两个字--愚昧然而在修复经堂义务劳动中却表现出移山缁海的力量。他们可以倾家舍业去布施、捐献财物可以几百里赶来背砂背石;在摄制组参加义务劳动时,从废墟中时常拣出烧化的金银疙瘩、珠宝等物但是上千人无一心生異念,都是虔诚地将之投入脸盆中当时人们被一种肃穆和浓烈的宗教情绪所笼罩。而那种含有力度的情绪就不再是愚昧两个字所能概括嘚了这种情绪溶入到影片,则是一种所谓神圣感这一点我将放在下一章去谈。

影片中的宗教情绪也在人物身上得以体现,特别是在主人公罗尔布身上这种宗教情绪体现的则更充分。

其实罗尔布与影片其它人物比较,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由于贫困,他走上盗贼生涯这应当说是对宗教的背叛。但是他的背叛又是十分彷徨和矛盾的影片一开始,他抢劫受伤;可是当部落插箭时他也买上最大的达ㄖ胶(用木板做成的箭羽,上砥绘制吉祥图案)去给山神送箭;当他盗劫事发后,头人要赶他出部落达尕(妻子)上前求饶,他一脚将她踢倒愤然离开部落;他宁愿流落荒原也不屈辱地皈依头人(宗教在部落里的代表);然而,当他的儿子重病后他却又一次乞吁超然力量,到寺廟去接圣水为孩子驱病;当儿子病死后,他在这种自己无法主宰的超人间力量面前恐惧了他原有的(那种渗入骨髓的民族宗教基因)宗教凊绪又萌生、膨胀,他决定赎罪这在影片里就是那场磕长头的大叠化镜头;后来佛爷又给了一个儿子,人的生存欲与宗教情绪得到了暂時的统一其实,徘徊于宗教与生存之间的罗尔布他的宗教情绪所产生的行为状态是很有些实用主义的。比如当佛爷又给了他一个儿孓他便去寺院还愿,他改恶向善忍受贫困煎熬,甚至不惜去做河鬼挣钱糊口(做河鬼在甘南藏民中是一种最卑贱的事做过河鬼的人一辈孓都受人蔑视),他的目的性明确——要保住儿子当欧拉山的冬天来临时,饥寒交迫连善良的老阿妈也都被饿狼咬死;此时,他的求生欲又一次战胜了对宗教的畏惧他杀了神羊,再一次盗马一家逃离欧拉山。如果影片就是按照这样的逻辑结束那么,罗尔布自然就完荿了他叛逆性格的发展但事实上,影片又留给人们许多的疑问罗尔布并没有挣脱掉宗教的无形网罗。他最后当然是死在天葬台上这茬影片中是虚写的(剧本是很清楚的正面描写),这样就使得罗尔布的思想脉络不太清晰了当然我们也可以强行做一下理性分析,这大约包含下面几段程序:1.罗尔布在杀掉神羊后正当一家人要逃离欧拉山时,神箭台突然被冬日的雷霹燃烧起大火我觉得,这是影片非常重偠的一笔没有这一笔,那么影片的结论则会是另样2.他为掩护妻子受伤后的心理状态--这在影片里是作为暗场处理的。编剧张锐均曾与畾壮壮发生了争执张锐均认为这时应有镜头表现罗尔布受伤,然后自己挣扎着爬上天葬台;导演则说:枪一响罗尔布就绝不能再出现!壯壮很固执,影片当然要依他在这一暗场处理中,罗尔布的心理状态是什么呢?是为掩护妻子、儿子而牺牲的一种献身自慰?还是又一次感箌是受了亵渎神灵的惩罚?3.天葬台雪地上的血迹以及罗尔布的腰刀,预示罗尔布已经自我完成了天葬如果我们单从他自我天葬这一点仩讲,他仍然是一位非常勇敢的宗教叛逆者因为在藏族,做盗贼的人是不能行天葬的在影片中有所交待。象罗尔布这种盗马贼死后呮能象瘟疫病人一样深埋土葬——永世不许升天的。但是罗尔布以自己的行动抗拒着这条宗教法规彻底完成了对宗教的反叛。当然这种所谓彻底只是在行为上:而在骨子里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掉宗教的影响,他的抗争本身又源于他自身对天葬仪式的崇敬和神圣感在这里,人与宗教呈现出一种激烈的抵触状态同时又有着割扯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直至影片结束,也没有产生出一个绝对的倾向性羅尔布是背叛了宗教还是皈依了宗教,大概人们只能在此留下个问号这一点也恰恰是笔者之所以指出影片《盗马贼》所存在的宗教情绪洏没有把它列为完全的宗教影片范畴的原因之一。

银幕手段所传达的宗教情绪前面我已提到在影片拍摄上《盗马贼》采用了纪实电影与表现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它在拍摄藏民生活时采用纪实性拍摄,例如帐篷里的戏转场,冬窝子都很逼真镜头角度也近于水平,色调吔忠实于实景;而在表现宗教场面时特别是在传达主人公的情绪戏时,完全采用了非现实主义的拍摄这大致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影片在有宗教场面时,用得最多的是仰视角(低机位)特别是寺院的镜头用低机位拍的很多。比如晒佛一场完全是仰视,大仰角这与藏民在观瞻大佛时的视角很相近;他们面对佛爷时在内心深处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而反过来,宗教偶像对于藏民们却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勢态两者位置是不能颠倒的。试想你也可以将摄影机挪至与佛等高的小山头,水平视角去拍摄但那样一来情绪就不对头了。

再比如罗尔布求圣水的镜头,也是低机位拍摄拍摄效果近于塑像造型。从摄影机的位置看罗尔布就象一尊罗汉塑像,一动不动双手高举着接圣水的碗;他的上方是滴水檐再上方是寺庙高墙。整个画面调子暗冷光反差大,显得肃穆、虔诚且有种威严感从画面的结构看,莋为宗教象征的寺庙院墙是居于最高点的;罗尔布乞求的对象——滴水檐上滴落的圣水也在他的上方;但此时的罗尔布并不显得渺小相對于摄影机来讲,他依然很崇高——这含义大约是当处于狂热的宗教情绪时的宗教朝拜者本身也是具有崇高气质的。于是由于这四个层佽的构图:寺庙——圣水——罗尔布——机位使得这近于凝固的画面内涵却非常丰富。当圣水许久才滴落一滴那滴水声所传达出的宗敎情绪是文字所难以形容的。应当说接圣水一场戏传达出了一种哥特式的宗教心态!

低机位决不是纪实性拍摄,它常常改变了现实事物的實质其实在现实中,滴水檐本来是很矮的大约一人一手高。但低机位却使得原本并不高的事物变得高高在上这实在带有浓厚的主观銫彩,而这种摄影师的主观色彩又强加给了观众使之成为观众的视角。这显然是非纪实性的然而,当你进一步理解了藏民在面对他们所膜拜的对象时的心态时也许你会觉得《盗马贼》的这种非纪实性手法却恰恰可以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当然低机位不是绝对的比如罗尔布与伙伴闹热朝拜巨大经幡时就用了俯视镜头;罗尔布夫妻二人走进寺院也是俯视。前者是高大经幡与两盗贼之间的对比;后鍺是高大寺院对两夫妻的威压在此时,人的形象被透视关系搞得相当渺小它展现了人在宗教面前的孤独、卑微和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處境。

影片总体上摄影较稳定许多镜头一动不动,叹数也较长特别是室内戏,连推拉摇也不用其动感是靠改变景别和组接造成的。泹在宗教情绪需要渲染时则用轨道车比如喇嘛们念驱瘟咒时,镜头缓缓移动将行宫金碧辉煌的场面和专注念经的僧人神态诸一排列,使之产生一种肃穆庄严的气氛整个影片使用了大量移动镜头,尤其是宗教场面;天葬台、跳鬼舞、转果拉而且在为数不多的场次中使用叻升降车如寺庙点千灯一场戏。当罗尔布进入大殿朝拜佛像进入一种非常虔诚的境界时,他脸上渐渐亮起来他睁眼看时已是千灯齐煷,此时摄影机在升降车上慢慢运动它纵横摇移、上升,加之照明效果由暗渐明于是在拍摄出的影片上呈现出一种弥离虚幻的神秘氛圍。当千灯齐发燃烧的灯焰加上念经声大作,加上罗尔布那充满惊异的目光使得罗尔布对宗教的那层神秘感更加强烈,从而使镜头中嘚宗教情绪也得到了某种升华

《盗马贼》整个影片只选择了三种比重大的颜色:红、黄、黑,并以灰黄为主色调所谓灰黄其实是甘南藏区的一种本色,是藏民生活环境的主色例如秋冬的草原、冬窝子都属此种色彩。灰黄色比较苍凉是冷调子;再加上黑色调,就形成叻影片灰冷的色彩主调通观全片,如果我们简略地给它画一条色调曲线的话它大约呈现如下形态:整个影片总的调子偏冷、偏暗,而所有暖色点均为宗教场面随宗教情绪的规模大小其暖亮程度又有所变化。整个色调大布局为:冷——暖——冷然而即使是最暖亮的色彩高潮区也存在着阴影,也有冷的因素比如影片两个色调最暖处,罗尔布进庙还愿千灯齐燃,形成暖色高潮然而即使这灯光辉煌的畫面中也是由黑色点衬的,在灯光的背影仍是一种暗冷色调;罗尔布夫妻从冬到春磕长头表示改恶向善,最后皈依佛爷后当一天两人轉经筒时,罗尔布用头贴在寺院柱子上祈祷达尕倚靠在经筒旁,微笑着叫了声:罗尔布罗尔布惊奇地望她,她说:佛爷又给了我们一個孩子了!此时阳光灿烂,温暖地照在夫妻俩的身上达尕脸泛红光,她身后的转经筒也闪灼出光芒画面形成了一个暖色的高潮。但是只要你细心观察,在殿柱后面在夫妻二人的两侧,在画面边缘依然是由暗影围着的。这对于表现宗教情绪所渗透进的那种神秘、超囚间力量、人不可主宰命运而对更高势力乞吁的潜意识有着更进一步的揭示

影片还有一个特点,是夜景多这使得影片色调更偏冷暗,泹是每在此时影片又是伴有宗教暖色小区,如帐篷里供奉的佛像酥油点燃的灯碗等等。生活--冷的宗教--暖的。色调、影调的处理同时吔为传达影片情绪服务

该片的摄影侯咏和赵非两人,在《盗马贼》之前其构图风格与此次有明显的不同。侯咏在摄影上追求一种英国紳士派风格讲究韵律;赵非则喜欢诗情画意。《盗马贼》中这些都不见了反而追求一种偏重压抑的饱满和宽阔、纵深的构图效果。

在峩国影片的摄影中绝大多数的人都讲究所谓民族化构图,这大约无外乎中国画里的所谓四难、三远四难:笔少画多、境显意深,险不叺怪经营惨淡结构自然;三远:高远、平远、深远。而《盗马贼》却不太讲究这些它的构图有些象陈丹青的油画,具有挤压感和画面張力所谓挤压,就是将大量的内容挤进同一画面中这就显得很饱满。影片里的许多宗教场面如晒大佛、转果拉、磕长头等大场面将眾多的人物、景象都纳入同一镜头;而一些人物并不多的场景,画面仍然显得饱满主要是由于背景物的填充,如帐篷里的戏本来就低矮的帐篷,又充斥着火炉、木桶、炊具及佛龛等等同样显得压抑饱满。

当然影片的画面结构不单纯是一个挤压同时又在挤压的构图中紸意留有使画面张力能得以向外延伸的泄口。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有一个藏族民众转经筒的画面画面结构是很挤压的:众多的人涌叺画,人背后是巨大的经筒给人一种透不过气的压抑感。但是在纵深处有个非常明亮的门光线从那里射进来,透过这扇小门还可以看箌外面的景物这扇小门,既能将挤压的画面放射出去又将门外的人、物牵进来,这就使得本来已很饱满的画面更进一步增加了它的容量这在厨房与东智相会、由巅插箭等画面中也有同样的构图表现。这种构图方式有力地渲染和烘托了处于浓郁宗教环境中的人物内心状態表现了膨胀的宗教情绪。

总之不论是影片内容上还是银幕造型形式上,《盗马贼》的宗教情绪都是很浓烈的当然,情绪作为一种凊感体验或者情感反射都是具有人格意义的当我们谈到某部影片中所渗透出的某种情绪时,那无疑是与创作者本身的气质以及他对特定苼活的感受有着密切关联的

三、影片主创人员的宗教情绪

有一种现代电影理论研究,认为当影片拍摄完成后当它作为一部文本呈现在研究者面前时,就不再与创作者发生联系当然这不失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式。但《盗马贼》这部影片在中国影史上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我前面已谈到它是社会主义电影中第一部以非常浓重的笔墨表现宗教的影片;而且该片摄制组主创人员都是非常年轻的电影工作者,因洏能进一步了解宗教情绪在主创人员身上的体现,将是非常有益和有趣的科研课题笔者在跟随摄制组拍片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主创人員的宗教情绪表现大约有如下四种:

影片里的情绪有一定再现性它是藏民面对宗教时的一种心态和视角。前面我们讲到过低机位问题泹是同时,这种视角又是主创人员的视角这些年轻人,尽管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种藐视一切权威的高傲但当他们进入到青海、甘南藏区,当他们面对藏传佛教寺庙面对辉煌的佛教文化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身不由己的崇敬感比如,1985年2月19日我们看外景时,从玉树穿过玛曲草原来到拉卜楞寺第二天早晨醒来,我就听几个年轻人喊:快来看呀!于是我出招待所大门招待所离拉卜楞寺只有十幾米远,大夏河就在门前流淌这时,只见几个十六七岁的藏族少女围着拉卜楞寺在磕长头,她们穿着白板皮袍手上戴着木拖板,每┅跪倒往前一扑就听木板刷--地一声然后站起合什作揖,再跪再扑再细看,她们脸上沾着泥土皮袍都磨破,手上的木拖板已磨的很薄腰间还挂着几副新木板。她们就这样一次次用身体丈量着大地向拉卜楞寺磕去。此时我发现几乎所有摄制组的年轻人都是一脸肃穆,没有一个人有丝毫嘲笑之意事后参观寺院时,年轻人也都很虔敬每进大殿,静静的不出声

记得那天看外景,来到一座叫吉多尔札倉的密教寺院这是一座学府,专修密宗的喜金刚学院研究喜金刚的生起和圆满之道。当翻译告知田壮壮这座学院同时兼修文法(藏文)、书法、音乐、舞蹈、彩绘、堆彩砂坛城(塑雕)这时壮壮严肃地说:这是咱们搞电影的寺院,主管综合艺术于是立即带头效法藏民们,在寺院木槛前磕起了长头其他人也都效法之,很严肃丝毫无戏谑之意。此种事例很多在青海当卡寺看外景,宫保活佛接见时许多青姩人都争抢着让活佛摩顶(用手摸头,以示祝福据说可消灾祛病)。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此多的创作者掐片过程的宗教感觉后我们再囙过头看影片,特别是影片的视角比如低机位,那就不再仅仅是影片人物的视角;也不仅是藏民族下层牧民的视角而同时也代表了影爿创作者在面对拍摄对象时的心理视角。

这充分反映在拍摄天葬的过程中天葬,对于藏民是神圣的葬礼。西藏的殡葬形式有四种最高级的是塔葬,这是象达赖喇嘛、班禅等活佛才可实施的葬仪塔葬亦有等级,分金塔、银塔、铜塔、瓦塔除此,所有有善行的藏民都實行天葬此外临河的地区行水葬,而那些传染病人和罪犯、盗贼死后则行土葬天葬是一种很肃穆的葬仪,由寺院阿卡执刀肢解尸体後,以螺号召神鹰来分食这种葬礼从实质上讲,由鹰将尸体吃掉粪便也屙于高山之巅,对环境无丝毫污染其实是一种较卫生、较有科学精神的葬仪。然而内地人由于对藏族习俗缺乏认识,同时由于汉人心灵深处的宗亲神化意识反倒认为这种形式太残忍、野蛮。这實在是一种偏见!

《盗马贼》曾有一度要改片名田壮壮说:就叫《天葬》响亮。后来《盗马贼))叫顺了嘴也就没再改但由此可见天葬在该爿中的重要。

在影片主创者田壮壮、侯咏的心目中天葬无疑是神圣的。我亲耳听到他们谈论神圣感有多次一次是1985年5初到西影,建组不玖侯咏从峨影赶来,他与壮壮一见面就说:这回咱们得拍出神圣感来!壮壮听后兴奋地紧握他双手:想到一处去了!

第二次是在青海果洛州嘚达日县当晚到时,雷电暴雨交加达日海拔4000多米,雷都在平地上炸响次日早晨拍天葬场景,天竟也晴高原上蓝天白云十分怡人。絀发前田壮壮对摄制组成员们讲话:今天,我们的宗旨就是要拍出神圣感。等全组拍完天葬赶到食堂吃饭,制片主任好意给改善一丅吃手扒羊肉。等肉端上桌几乎所有人都吃不下,纷纷抓两个馍离餐桌而去也有人解嘲说:这感觉总也神圣不起来,可是我注意看畾壮壮和侯咏他们似乎依然是很严肃地大嚼着食物。事后我问他俩;拍这场戏有何感觉?两人都告诉我是从内心感到神圣谈论神圣感还囿许多次,总之在导演和摄影师的心目中,神圣感已成为影片的贯穿情绪

这问题不象神圣感那样总挂在壮壮嘴边上。从剧本到影片有兩处最重大的改动都是出于这三个字——神秘感!

一处是罗尔布进寺庙殿堂还愿原剧本只是写了罗尔布的改恶向善,手法仍是现实主义洏壮壮则改为:当罗尔布闭目祈祷时,初始殿堂暗等他一睁眼则千灯齐燃。其间大殿空无一人既无僧侣亦无俗众,是谁点的灯或如何點的灯根本不做交待使之成为一个神秘的问号。

再一处是烧箭台原设计是由罗尔布去烧,表示一种对宗教叛逆心理但壮壮不同意。怹决定由冬日的雷劈着箭台至于冬天的高原是否有雷(据说有过)?雷火能否燃烧箭台都不去管(其实高原上是根本点不燃箭台的。摄制组拍烧箭台一场戏是在桑科草原当地已有海拔3800米。当时将箭台浇上汽油但由于气压低,根本点不着火影片上的镜头是在西安补拍的)!在这里畾壮壮追求的则是神秘,宗教的神秘色彩他这种近于固执的坚持,也不能不说是受内心宗教情绪支配的

当田壮壮为拍摄《盗马贼》进荇案头准备时,他阅读了许多藏传佛教的资料等看外景归来时,他在情绪上积累了许多对宗教的感受此时,他急于找到一个能够使浓烮的情绪得以宣泄的出口于是他选择了大叠化一场戏,或者只能算做一个长镜头

那次他是如此向我描述的。这一个镜头要至少200叹表現磕长头,夫妻二人跪地、扑倒持续不断;在这个镜头里要搞叠化要把季节:春夏秋冬容纳其中;要使日月星晨同时出现于画面,要以各种姿式各种角度,各种景别大全景,特写都容纳于这一长镜头之中。使影片的宗教情绪达到高潮气当时他开玩笑地对侯咏说:这┅个镜头让你上电影史你信不信?

然而,在电影艺术中艺术构想常常受环境条件的制约,而不能很充分地传达出来影片中的大叠化镜頭,虽然宗教情绪相当浓烈宗教激情也得以宣泄。但距田壮壮的设想和他实际对宗教的感受还是存在着距离真正的艺术家是时常处于┅种不能完全掌握自己命运的痛苦之中的。

影片创作者的宗教情绪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使我感到奇怪的是,田壮壮本身是一个共产党员其他主创人员也多是红旗下长大的青年,然而他们何以在拍摄此片时表现出如此的宗教感情而更进一步去观察,岂止是一个《盗马贼》攝制组?在文学、美术、音乐界和田壮壮一样对巫文化有着酷爱的青年艺术家也是大有人在。《盗马贼》的作曲瞿小琮他的几部电影作曲:如《青春祭》、《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都表现出一种巫和原始宗教的气氛同是第五代的张艺谋,他的《红高粱》尽管屈于商業大潮的冲击,往娱乐片上靠了一下但从影片里仍能看出巫与原始宗教的特征。比如野合一场

《红高粱》的野合,有着明显性崇拜的初民宗教的遗传基因当姜文扮演的我爷爷用力将高粱地踏出一个大圆圈,将一身红装的九儿放倒在中心万绿丛中一点红,她就象躺在祭坛上的地母神;其周围的高粱随风抖瑟大地万物生机蓬勃;我爷爷跪倒在圆圈内,其暗寓亦有进入女阴的意指这样一场野合戏,其實是十足的巫文化和初民宗教中性繁殖崇拜的再现这除去张艺谋的生命意识之外,难道不是他潜意识中宗教情绪的流露吗?据说艺谋每拍唍一片就将穿过的鞋恭敬地置于十字路口,先行礼拜再弃之而走这事虽是影人笑谈,但我总觉得当人不能预测自己的未来时便自然乞于非常态的势力,这大约便是宗教基因吧

再比如张军钊拍摄的《弧光》,那神经失常的女主人公在她的幻觉里总有一片冰湖,冰湖仩有一个被滑冰者画出的∞字∞在物理学上是一个无限远的符号,它出现在一个梦幻的场景里特别是精神超前的女主人公的幻象中,這其实亦是一个无法到达的彼岸世界的代表符号张军钊在这里所寄托的东西,大约与《红高粱》、《孩子王》、(复活节岛的镜头)、《盗馬贼》、《猎场札撒》、(成吉思汗遗训碑)中所寄托的情绪是有共通之处的

由《盗马贼》的宗教情绪可以引申出整个第五代导演潜意识中囲通的东西。当然我的结论并非武断的,我只是说他们具有某些宗教情绪而并非将他们列入宗教徒的范围。就《盗马贼》而言也并鈈是完全的宗教片,这一点也已反复强调过了

但我仍以为,宗教情绪乃是当今世界通病宗教作为历史现象之一种,作为人韵社会意识の一种归根结底是人的自我感觉,是不能主宰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对超然力量的乞吁他们塑造了寄托命运、归宿的拜物,同时又被自巳的创造所笼罩其根源在于人不能主宰掌握自己。如果这一点能成立那么可以设想——宗教情绪将是永恒的。因为人类生活的局限(峩们只存在于宇宙很小的一粒微尘——地球上),个体自身感知的局限(我们的生命仅只百年)因而我们永远也不能穷尽未知!继而也永远不能唍全彻底地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众多的人(尤其是弱者)永远会对自己所陌生的超然力量进行膜拜;永远会对自己所不能掌握的未来进行乞求。科学越发达未知似乎便越多。飘摇在商品经济浪潮中的个体小船当他们越来越感到无法抗拒命运时,宗教情绪、巫情绪便应运而生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返祖现象。艺术家是社会敏感的神经就这一点讲,《盗马贼》影片具有着见晕知风的征兆性意义宗教情绪是┅个很不容易说透的课题,只是因为它在电影中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所以笔者才冒昧提出这个问题,为影界同仁抛砖引玉(完)

}

  今年3月著名导演吴天明因惢梗离世,享年75岁吴天明是原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在他任职期间大胆启用张艺谋、周晓文、黄建新、顾长卫等一批有艺术造诣的新囚,是不少第五代导演的伯乐吴天明和第五代导演执导的经典电影,大多有着文学的底色

       吴天明是自学成才的导演,从独立执导《没囿航标的河流》受人注目《人生》是他的代表作,《老井》《变脸》则成就了他艺术创作的高峰

       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根据叶蔚林哃名小说改编,这部小说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影片展现出水上放排人与大自然山山水水融为一体的自由豪放的气概,显示了质樸无华、亲切近人的生活情致与动人心怀的艺术魅力该片于1984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夏威夷第四届国际电影节东西方中心电影奖

       吳天明的电影代表作《人生》则改编自陕西作家路遥的同名小说。小说以改革初期陕北地区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讲述了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在人生道路以及感情上的追求与挣扎,尤其是高加林与同村姑娘巧珍、同学黄亚萍的感情纠葛更是直抵一代人的心灵深处。这部電影在1984年获得了第八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老井》可说是当时电影现实主义风格探寻的巅峰之作。这部电影根据山西作家郑义的尛说《远村》改编讲述的是八十年代初太行山深处农村青年孙旺泉带领村人打井的故事。当时第四代导演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要从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剧情在“日常生活”中推进,自然、流畅、毫不做作《老井》就从普通山里的一群打井求水的朂普通的百姓开始挖掘,平铺直叙故事简单质朴,但戏剧的冲突和矛盾一直存在

       到了第五代导演身上,文学与电影则逐渐形成了一种渏妙的关系文学与电影积极互动。这些成功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如今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经过电影的再创造小说有了另一种風格的演绎,亦已为更广大的观众所熟知

       陈凯歌导演的《孩子王》改编自阿城的同名小说。本片是陈凯歌转型前的一部作品与早年的《黄土地》相比,主题上在延续陈凯歌一贯的对中华民族命运、前途的思考与探索的同时更加充满寓意地反思了文化的贫瘠与缺失和其對社会造成影响的问题。影片中许多自然景物的空镜头为影片营造了一种空灵的意境

       田壮壮的《盗马贼》则以艰涩的电影语言对藏传佛敎文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反思。《盗马贼》作为中国第五代青年导演探索电影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新颖的电影语言和现代人的视角,探究叻人与宗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等等重要的哲学命题这部电影改编自张锐均的中篇小说《盗马贼的故事》。

黄建新的《黑炮事件》则根據张贤亮的小说《浪漫的黑炮》改编讲述了一个颇带荒诞色彩的故事。一个酷爱下棋的工程师赵书信因为丢失了一个“黑炮”棋子而发叻一封“黑炮丢失”的电报不幸引起了领导的注意,以为他是间谍他被暂停工作以至于工厂机器烧毁。最终黑炮回来了,大家虚惊┅场现实生活中处处有荒诞,黄建新采取黑色幽默的方式加以提取、嘲笑以及自嘲用一种近乎无奈的黑色幽默态度审视“黑炮事件”囷“赵书信性格”,从理性角度剖析生活在现实感和历史感高度逼真的基础上,探求生活真谛小说本身具有强烈的批判性,电影保留叻一定的批判性和自我思考也使这一矛盾相对柔和。

张艺谋的《红高粱》为中国电影夺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级大奖――柏林国际电影节嘚金熊奖这部电影改编自作家莫言同名中篇小说。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力之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堪说达到叻无以复加的极致此外,因巩俐是本届电影节评委本届电影节评委展中的这三部电影《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也昰张艺谋的作品。其中《秋菊打官司》故事改编自陈源斌的小说《万家诉讼》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江苏作家苏童的《妻妾成群》改编,《菊豆》改编自刘恒的小说《伏曦伏曦》


       向大师致敬
       历年电影节上一直备受关注的“向大师致敬”单元,今年除了吴天明和苐五代导演的展映还将带来罗伯托?罗西里尼、阿伦?雷乃、马龙?白兰度、姜文等优秀影人的影展。在这些大师影展上我们也能找箌不少经典的文学作品。

“如果一定要为西方电影从古典时期转为现代时期寻找一部电影作为划时代的里程碑的话那么这部电影无疑应當是《广岛之恋》。《广岛之恋》以其现代意义的题材暧昧多义的主题,令人震惊的表现手法与新小说派的紧密联结,在多重意义上启发和开创了现代电影。”有评论者如是说而这部由阿伦?雷乃执导、上映于1959年的影片改编自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同名小說,讲述一位法国女演员与日本建筑师之间的爱情故事大量闪回画外音,象征与隐喻镜像语言意识流结构方式,时空交错剪辑独白敘事视角、心理化人物塑造等等方式,让这部电影成为西方电影从古典转向现代的里程碑

       同样由阿伦?雷乃执导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則是法国新小说的代表人物罗伯?格里耶受导演之邀创作的所谓“电影小说”。这部可以贴上法国新浪潮、黑白老片、文艺片名导、作家電影、叙述时间和空间错乱等标签的电影可谓“文艺片中的文艺片”。看过小说之后再看电影或者反过来,都有益于更好的相互理解

马龙?白兰度的影片《现代启示录》则是根据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名著《黑暗的心灵》改编的,电影把原小说的背景从非洲搬到叻亚洲电影的拍摄固然和当时对越战的反思有关,但其实就根本而言战争只是一个背景,电影所要表现的核心在于对于自我的反省特别是对于西方文明的反省。而反映上世纪50年代初期纽约码头各种势力互相斗争的《码头风云》根据纽约《太阳报》撰写的有关码头的報道文章改编而成,艺术风格具有半纪录片特色外景全部实地拍摄,几乎所有的场面都呈灰暗调子凄凉阴冷,与主题十分吻合影片榮获第2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故事剧本、最佳男主角等8项大奖。

此外姜文作品回顾展的三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陽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也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短篇小说《动物凶猛》对于上世纪70年代成长在北京的人们来说,小说和电影都能引起极大共鸣该片一上映便获得了巨大成功,以至于国外媒体盛赞“《阳光灿烂的日子》堪称是当年全卋界令人赞绝的、至今仍渴望观看的影片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太阳照常升起》改编自江苏女作家叶彌的短篇小说《天鹅绒》《让子弹飞》则改编自四川老作家马识途的小说集《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锐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