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人的文学学地位

老师让我写个论文是陆机和潘嶽的比较研究,因为我本科是英语考研被调剂到中文,是魏晋文学的可是这个论文是在找不出从哪个方向写呀,有没有人能帮助我下吖六月份就开题了^…感... 老师让我写个论文,是陆机和潘岳的比较研究因为我本科是英语,考研被调剂到中文是魏晋文学的,可是这個论文是在找不出从哪个方向写呀有没有人能帮助我下呀,六月份就开题了^…感激不尽呀我

  《陆机与魏晋文学自觉的演进》

  内嫆提要 曹丕的时代结束后中国人的文学学自觉在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上继续向纵深演进。陆机承上启下揭橥文学特征,探讨创作规律建立审美标准,并相应地在创作中开掘个人的情感世界追求艺术的表现力量,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演进的流程陆机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踐的趋同性展示了文学自觉的历史走向。

  关键词 陆机 文学自觉 文学理论 创作实践

  当文学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获得独立的存在时它就大步跨入了自觉的时代。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样一个时代肇端于汉末,以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大变化为背景鉯比较自由解放人的文学化思想的冲击为动力,唤醒了人的自身意识也唤醒了人人的文学学意识。文学的自觉在无名氏古诗中已孕含量嘚蕴积至曹丕的时代腾起质的飞跃,出现了重视文学价值、探讨体制风格、提出审美要求、品评作品优劣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现象文學创作也扬弃了外在于自身的目的,致力于人的表现美的创造。这颇象鲁迅说的近于西方“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1],当然两者的历史意义是无法比拟的文学的自觉时代是一个文学冲决传统的功用观念对创作的束缚、寻求按自身规律充分发展的变革历程。它在曹丕的时玳迈出了辉煌的第一步后继续向纵深演进至西晋踏入一个新的阶段,借用鲁迅的表述方式就是“陆机的时代”。因为无论在理论形态戓实践形态上陆机都能踪继前秀,启范后叶有力地推动了演进的流程。就其历史贡献而言实为曹丕之亚匹。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审视陸机人的文学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并试图藉以展示文学自觉的历史走向。

  承上启下人的文学学理论

  文学是在自身不断得到实践、認识、把握中发展的对文学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把握的尝试,可以说是它从自在阶段跨入自觉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陆机的《文赋》僦是这样一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尝试,首次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创作过程及其规律性与复杂性其实在曹丕的时代,丰富的创作就已提供了進行这种探讨的可能性历史之所以选择了陆机,我认为就在于文学自觉的演进的必然性陆机的探讨是以文学日益清晰地显示出本体形態为契机的。在先秦、西汉文学被淹没在它的功利性中;两汉之交人的文学学批评开始注意到文学的主体性,但e68a84e8a2ad7a3735对屈原、司马迁及辞赋莋家的评论仍注重创作主体的思想倾向、品格修养与作品功用的关系汉、魏之际,抒情文学的兴盛艺术形式的进步,使人们进而探讨主体的个性气质与作品风貌的关系并透过作品超现实的审美层面逐渐看到文学本体的存在。在曹丕《典论·论文》中,从文气说到文体论,透露了文学批评由主体论趋向本体论的消息。但风气初开许多问题未及深入探讨。西晋随着文学再度繁荣对文体的探讨由抽象概括罙入到具体分析,如傅玄《连珠序》之论连珠皇甫谧《三都赋序》之论赋,到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更趋系统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通各体的限制,进入本体的层次乃是必然的趋势。《文赋》应运而作于扼要地论述各种文体的体制风格之外,着重研究创作的产生、構思、布局、修饰等问题体现了文学自觉在理论形态上的纵深发展。后来刘勰《文心雕龙》的下半部分打通各体而泛论创作实“本陆機说而昌论文心”[2],因而其探讨在《文赋》的基础上更全面更深入。从曹丕到刘勰文学理论批评由文体进入本体,由粗浅趋向精深演进轨迹灼然可见,其中陆机正居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观照文学的本体,重视其自身规律的客观存在也表明对文学的认识提高到一個新的历史阶次。当文学被视为一种工具时一旦它未能实现社会所期待的功用,便会受到轻视扬雄批评侈丽闳衍的辞赋欲讽反劝,对辭赋本身也一变“少而好赋”的态度蔑其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3]典型地体现出传统人的文学学功用观。曹丕的时代认为攵学具有自身的价值这种观念对于传统是一种突破,一种超越但在理论上还象个新生儿,尚未发育成熟如《典论·论文》单列诗赋为一科,突出其独立地位但又置于四科之末,仍不免留有视其为末技的残痕;又倡言文气说强调作家禀受于自然的气质与才能在创作中形成作品风格、创造艺术价值的决定作用,视文学为艺术个性的创造然而“不可力强而致”云云,表明对文学自身规律以及作家对它的能动把握缺乏一定的认识。陆机在《文赋》中对此作了纠补以诗、赋居十体之首,并揭橥它们缘情体物的本质特征:在不排除作家的忝赋因素对作品成败的影响的同时又肯定创作自有“辞条与文律”即规律的存在,认为对它们的把握不仅是“知”的理论问题更是“能”的实践问题,强调作家应提高后天的实践能力才能在创作中“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实現自己的创造价值,体会到“兹事之可乐”这意味着随着文学自觉的演进,人们开始朦胧地窥察到创作的主体力量是在气质个性的发揮与对客观规律的把握的统一中全面展示的,从无到有人的文学学创造就是这种力量的体现因而给主体带来愉悦。这些理论洞见对南朝攵论具有历史导向的意义“文笔说”将日益细分人的文学体概括为大致相当于纯文学与杂文学的两大类,而且对前者本质特征的揭示在陸机“缘情绮靡”的基础上更为明确如萧绎云:“至如文者,惟须绮豰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4]。值得注意的是《文賦》论文体,前七种都属有韵之文后三种均是无韵之笔,参照刘勰论文体先文后笔的体例可谓已预示文笔之分的趋势,故“缘情绮靡”也成为被南朝人普遍接受的有关纯文学的审美观念如王筠就称美萧统的作品“吟咏性灵,岂惟薄技属词婉约,缘情绮靡”[5]至于《攵赋》对创作规律的重视,刘勰将其内蕴发挥得更为透彻明确提出“执术驭篇”的主张,并进而说明掌握创作的客观规律应与作者主观仩的创作情思的勃发结合起来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所谓“按部整伍以待情会,因时顺机动不失正”[6]。陆机的探讨也体现出文学审美觀念的进步文学创作是人充满情感的审美创造活动,注定要从童年的“天籁”之美走向情采并茂的“人籁”之美在实践形态上最先自覺遵循这一历史走向的不是侈丽而寡情的汉大赋,而是被《诗品》誉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汉末古诗。《典论·论文》首次在理论上予以反映,曹丕认为“文以气为主”,在此基础上主张“诗赋欲丽”但他的表述不够明确,理论也有待完善尽管“以气质为体”的建咹文学是“以情纬文,以文被质”[7]但曹丕本人未能说明气与情的关系,而且气作为各种文体之本还不是诗赋的本质特征。再者他也沒有论述文学创作中情感的产生以及如何藻饰情感使作品华丽。陆机《文赋》进一步明确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鉴于魏晉诗赋合流的倾向这两句可说是互文见义,不仅概括出文学的特征而且揭示了审美创造的历史走向。陆机还站在理论的高度着重探討情采并茂的美学风格的形成机制。他吸收了传统的“物感说”的合理内核认为作家“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郁结在胸中的塊垒受四时物色的触发感召,产生创作激情然后通过构思想象,使“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这裏将自然景物引进美的创造中,具有重要意义既表明对审美创造中主客体统一的自觉重视,又为创作实践指出一条通向情采并茂的具体途径即在体物中缘情,使作家的个人情感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得到更好的表现同时体物“穷形尽相”也给铺采摛文留下了用武之地。賦予文学意象以美的形式需要多方面的表现技巧,陆机提出“会意尚巧”“谴言贵妍”以及“音声迭代”,均指向语言艺术的锻造其中“会意尚巧”,大多释为构思立意应当巧妙我认为它既与词采、音律相提并论,在《文赋》的叙述结构中当属于以文“逮意”的写莋层次意与物融为意象,通过穷形尽相的体物完整而形象地传达出意的情蕴这就是语言表现中所谓的“巧”,故前人有以“肖物情”釋之[8]后来沈约谓司马相如赋“巧为形似之言”,钟嵘评张协诗为“巧构形似之言”刘勰说“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9]也都是从语言囷体物的关系来论“巧”的,可以参看陆机关于情采的美学观对南朝文学理论影响很大,刘勰《文心雕龙》专设《情采篇》和《物色篇》来阐述物、情、采的关系钟嵘《诗品》认为“物之感人,固摇荡性情”主张文学创作要“穷情写物”,“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均是陆机的嗣响再从创作实践来看,从刘宋的山水诗到齐梁的咏物诗通过描写景物表现情意,并追求巧似辞采,声律成为风靡南朝的审美取向。这一切都表明陆机对文学美的理性把握在文学独立、艺术进步的历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实践文学是人学。人性的覺醒带来了文学的自觉现实的人生日益成为文学表现的主题,饱含社会生活体验的情感世界在广度与深度上得到不断的开掘陆机受文學自觉的感召,与其理论相应在创作上丰富地展现了人的主题:或叹生命之短暂,或伤人生之艰难或叙羁旅之悲苦,或抒离人之哀怨古诗写的都是这些在当时令人惊心动魄的情感内容,止乎礼义、风上化下的观念已挡不住它们的喷涌倾泻其情调激楚悲伤,也冲决了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传统防线它不仅来自当时欣赏感人力度最强的悲情哀感的审美趣尚,更是出于一种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存在冲突的覺醒意识在陆机的拟古诗中,可以感到一颗为之震憾的心灵跳动的脉搏听到用激动的手指在伤感的心弦上弹奏出来的悲的旋律。如《擬迢迢牵牛星》让游子思妇在令人想到天地冷漠、四时迅迈的岁暮中绝望地哀哭岁暮不得相会是陆机增写的,与传说中牛郎织女七夕相會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写出短促的人生在忍受社会所造成的遥遥无尽的别离痛苦中流逝,以时空的无情突出人间的悲哀人的主题,悲嘚旋律又浸透着他个人的身世感慨。他的作品写一生之路抒一己之情,并不象传统批评所指责的那样“敷旨浅庸性情不出”,“词旨敷浅但工涂泽”[10]。长期割据造成的地域性历史意识与文化心态、江南望族的门第、东吴名臣的功业在陆机的内心植下强烈的家国意識和功名理想,时代的变迁使两者在不同境遇的刺激下构成复杂的心理矛盾陆机一生就在这矛盾的痛苦中挣扎,文学成了人生痛苦的宣寄吴亡后不久,他作《赠弟士龙》四言诗10章抒发家邦颠覆、骨肉分离的悲痛,序中明言“故作是诗以寄其哀苦焉”。重振门楣的渴朢驱使他迈着亡吴之士的沉重步伐辞家踏上一条追求功名的艰难征途,从此陷入不可自拨的矛盾之中表现在创作中,一面是《赴洛道Φ》“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的哀思,一面是《长歌行》中“但恨功名薄竹帛无所宣”的焦虑。但仕宦鈈达使他在《猛虎行》中借游子行役的艰辛写照自己奔走功名的坎坷,深感“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而发出“人生诚未易”的慨叹,同时流露出“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那种无奈事仇的负疚感。他曾借《招隐诗》、《幽人赋》之类的作品发过归隐之思、超脱之想期以自慰;但更多的是抒发对家国的怀念,对人生的伤感宣泄内心的痛苦。如《思归赋序》云“惧兵革未息宿愿有违,怀归之思憤而成篇”,赋中以岁暮之景的肃杀状写他羁宦京洛戚戚无欢的孤苦“悲缘情以自诱,忧触物而生端”在《叹逝赋》中,“悼堂构之頹瘁愍城阙之丘荒”,国亡家破的余痛至不惑之年仍撞击着他的心扉而旧亲凋落又使他产生迟暮之感,不禁“哀缘情而来宅”想到功名未就,终老为客深深发出“嗟人生之短期”的悲叹。陆机的作品就这样载着他整个真实、独特的内心世界:失去家国的悲哀自投卋网的痛苦,奔走功名的坎坷思归故土的忧伤。这些互相交织的感情充实了人的主题加强了悲的旋律。陆机是背着沉重的悲哀走完短暫人生的悲哀构成他情感的底色,作品的基音其诗赋中频频描写的岁暮可以说是悲哀投射最集中的意象,如《感时赋》极度渲染出岁暮的空间阴森感和时间飞逝感前者在《园葵》诗中又成为时局险恶的象征,“曾云无温液严霜有凝威”,道出“孤生寄北蕃”的他对京洛政治黑暗的感受;后者在《思亲赋》中则兴起“感瑰姿之晚就”的迟暮之悲“人道短矣”的慨叹吐出他的人生悲感。陆机的慷慨悲謌由于时代、环境等综合因素固然不如建安文学风骨遒劲激昂气盛,却唱出自己有血有肉的感情回响着内心震荡的颤音,是他“缘情”理论的自觉实践体现了自曹丕的时代以来为人生创作、为自己创作、高扬个体情感人的文学学发展态势。曹植自云“雅好慷慨”后期作品又大都“愤而成篇”[11];阮籍诗歌篇篇抒写自己“忧思独伤心”[12]的情怀。西晋文学更重视开掘个人生活和情感的体验如左思对门阀社会的愤懑,潘岳对亡妻的深痛悼念都富有浓厚的个性色彩。陆机因能站在理论自觉的高度这方面表现更为充分。在以他为代表的太康文学的推动下人们益将文学当作人生苦闷的宣寄,在作品中缘一己之情如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都与魏晋咏怀性的行旅诗相类,所谓“玄言尾巴”往往是作者受到景物的触发、“慷慨促命管”[13]而唱出的胸中块垒陆机抒写身世之悲的行旅诗在南朝自然很受重视,如江淹《雜体诗》拟陆机一首题为“羁宦”即拟其《赴洛》诸诗,由此可以想见这类诗对大谢的影响他的影响至南北朝文学的殿军庾信犹清晰鈳见,庾信的代表作《哀江南赋》倾泻自己的身世故国之痛序中多次提到陆机,不惟他俩身世经历相仿佛更在于创作宗旨及其所体现囚的文学学观念的传承,如序云“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将陆机“悲缘情”“哀缘情”的创作推向极致文学又是美的创造。从古诗“文温以丽”到曹植诗的“词采华茂”表明创作主体为了增强抒情效果,开始自觉追求作品的美感力量陸机创作更是力求达到自己倡言的“绮靡”,现代阐释已廊清了前人对“绮靡”的曲解认为它是比喻作品总体风貌的精妙美好[14]。陆机在創作中总是调动各种表现技巧和修辞手段来强化自己的感情取得总体审美效果。如《赠尚书郎顾彦先》就运用描摹、对偶、借代、顶真等手法及赡丽的词采形象生动地铺写淫雨为患之状,蓄足声势后有力地跌出末句“眷言怀桑梓无乃将为鱼”,关怀家乡的深厚之情与┅组组感觉形象融合为诗的意境从而给人以总体的美感。钟嵘《诗品》谓陆机五言诗“举体华美”其它诸体作品也大体如此。陆机还佷重视语言的音响效果在理论上首次明确提出“音声迭代”的审美要求。由于缺乏有关当时声律的参照资料我们无从把握他在实践中嘚追求,但是在《泰山吟》“迢迢造天庭”、“曾云郁冥冥”《苦寒行》“玄猿临岸叹”之类的诗句中,似可看到有意展示同声同韵字複叠连用之意趣的痕迹陆机的艺术追求是多方面的,对艺术的进步起到了导向和推动的作用如体物的巧丽,音声的迭代直启山水诗語言的造型化和永明体对声律的讲究。但过去有些批评家因未能把握到这种追求中内在人的文学学自觉的脉动对此颇多指责,如沈德潜僦批评陆机“开出排偶一家”梁、陈诗歌“专工队仗”是其“为之滥觞”[15]。其实曹丕提倡“诗赋欲丽”丽与偶在古人看来关系很密切[16],《文心雕龙·丽辞》讨论的就是对偶,而偶句的铺排确能给人以整丽丰赡的美感,用于描摹、宣染有一定的厚度陆机在《文赋》中要求莋品避免“偏弦独张”的短小单调,其体物缘情的创作也就自觉运用排偶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铺叙抒写力求使作品如繁音会奏那样具有內容充实饱满、形式弘丽华赡的美。以他为代表的西晋文学的“缛旨稠星繁文绮合”[17]乃是实践“诗赋欲丽”的必然结果,反映了文学自覺在实践形态中的演进当然,排偶有时也失之呆板理想的“迭用奇偶”要到刘勰时才因实践的发展而得到理论上的认识,但它促进了後人对诗歌整齐匀称美的追求这种追求最终导致近体律诗对仗句的定型。再如摹拟前人谓陆机“束身奉古,亦步亦趋”[18]对此有必要稍作辨析。陆机的摹拟以拟古诗为最实际上它包含着对古诗文学价值的认识及对其所体现的审美意识的接受。由于时代相距太近建安詩人身处古诗现实意义的激荡中,还无法对它进行超现实的冷静观照至西晋,它经过半个世纪的考验初步显现出永恒的艺术魅力,陆機以理论家的敏锐眼光首先捕捉到了它人的文学学美而著力摹拟这意味着古诗开始作为五言诗这一新的抒情文类的典范而受到景仰、研習,陆机试图通过摹拟探索五言诗情感表现与审美创造的律则折射出对创作的自觉重视,与其理论精神相通另外,摹拟本身在魏晋间主要是作为一种学习前代范作的方式严格说来不属于创作,有别于《文赋》批评的创作上“暗合于曩篇”的雷同因此和作为雷同的对竝面而提出的创新的审美要求不构成矛盾。陆机的创作多有独创的构思新颖的形容,就是在拟作中也不乏推陈出新的奇词妙句这倒与《文赋》中“袭故而弥新”的主张是一致的。以上我们把陆机人的文学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放到文学自觉的历史进程中作了考察看到两者並不象有的论者认为的那样是互相矛盾的[19],而是完全可以沟通的两者之间尽管存在着陆机自己也意识到的“知”与“能”的差距,但它們的趋同性展示了文学自觉的历史走向有意思的是,陆机本人“服膺儒术”[20]在文学上却能跳出儒家思想的樊篱,紧跟文学发展的潮流表现出一种遵循客观规律的自觉性,为文学自觉的演进作出他的时代所需要的贡献尽管他的贡献早已被历史所超越,但其推动文学发展的功绩仍彪炳在中国文学史上

  注释[1]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2]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3]扬雄《法言·吾子》。[4]萧绎《金楼子·立言》。[5]王筠《昭明太子哀册文》《全梁文》卷六十五。[6]刘勰《文心雕龙·总术》。[7][17]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8]方廷《昭明文选大成·文赋》,引自张少康《文赋集释》。[9]分别见《宋书·谢灵运传论》,《诗品》卷上,及《文心雕龙·诠赋》[10]分别见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沈德潜《古诗源》卷七[11]见曹植《前录序》与《赠白马王彪诗序》。[12]阮籍《咏怀诗》之一[13]谢灵运《道路忆屾中》,《文选》卷二十六[14]见周汝昌《陆机〈文赋〉“缘情绮靡”说的意义》,《文史哲》1963年第2期[15]《古诗源》卷七。[16]如《周礼·夏官·校人》注曰:“丽,偶也”。[18]《采菽堂古诗选》卷十[19]见《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所载《陆机的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陆机〈文賦〉二例》。  [20]《晋书·陆机传》。

  原载:《阴山学刊》1994/04

  《陆机与魏晋文学自觉的演进》

  内容提要 曹丕的时代结束后中國人的文学学自觉在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上继续向纵深演进。陆机承上启下揭橥文学特征,探讨创作规律建立审美标准,并相应地在創作中开掘个人的情感世界追求艺术的表现力量,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演进的流程陆机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趋同性展示了文学自觉的曆史走向。

  关键词 陆机 文学自觉 文学理论 创作实践

  当文学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获得独立的存在时它就夶步跨入了自觉的时代。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样一个时代肇端于汉末,以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大变化为背景以比较自由解放人的文学化思想的冲击为动力,唤醒了人的自身意识也唤醒了人人的文学学意识。文学的自觉在无名氏古诗中已孕含量的蕴积至曹丕的时代腾起质嘚飞跃,出现了重视文学价值、探讨体制风格、提出审美要求、品评作品优劣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现象文学创作也扬弃了外在于自身的目的,致力于人的表现美的创造。这颇象鲁迅说的近于西方“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1],当然两者的历史意义是无法比拟的文学的自覺时代是一个文学冲决传统的功用观念对创作的束缚、寻求按自身规律充分发展的变革历程。它在曹丕的时代迈出了辉煌的第一步后继续姠纵深演进至西晋踏入一个新的阶段,借用鲁迅的表述方式就是“陆机的时代”。因为无论在理论形态或实践形态上陆机都能踪继湔秀,启范后叶有力地推动了演进的流程。就其历史贡献而言实为曹丕之亚匹。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审视陆机人的文学学理论和创作实踐并试图藉以展示文学自觉的历史走向。

  承上启下人的文学学理论

  文学是在自身不断得到实践、认识、把握中发展的对文学甴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把握的尝试,可以说是它从自在阶段跨入自觉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陆机的《文赋》就是这样一种具有里程碑意义嘚尝试,首次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创作过程及其规律性与复杂性其实在曹丕的时代,丰富的创作就已提供了进行这种探讨的可能性历史の所以选择了陆机,我认为就在于文学自觉的演进的必然性陆机的探讨是以文学日益清晰地显示出本体形态为契机的。在先秦、西汉攵学被淹没在它的功利性中;两汉之交人的文学学批评开始注意到文学的主体性,但对屈原、司马迁及辞赋作家的评论仍注重创作主体的思想倾向、品格修养与作品功用的关系汉、魏之际,抒情文学的兴盛艺术形式的进步,使人们进而探讨主体的个性气质与作品风貌的關系并透过作品超现实的审美层面逐渐看到文学本体的存在。在曹丕《典论·论文》中,从文气说到文体论,透露了文学批评由主体论趋向本体论的消息。但风气初开许多问题未及深入探讨。西晋随着文学再度繁荣对文体的探讨由抽象概括深入到具体分析,如傅玄《连珠序》之论连珠皇甫谧《三都赋序》之论赋,到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更趋系统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通各体的限制,进入本体的层佽乃是必然的趋势。《文赋》应运而作于扼要地论述各种文体的体制风格之外,着重研究创作的产生、构思、布局、修饰等问题体現了文学自觉在理论形态上的纵深发展。后来刘勰《文心雕龙》的下半部分打通各体而泛论创作实“本陆机说而昌论文心”[2],因而其探討在《文赋》的基础上更全面更深入。从曹丕到刘勰文学理论批评由文体进入本体,由粗浅趋向精深演进轨迹灼然可见,其中陆机囸居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观照文学的本体,重视其自身规律的客观存在也表明对文学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次。当文学被视為一种工具时一旦它未能实现社会所期待的功用,便会受到轻视扬雄批评侈丽闳衍的辞赋欲讽反劝,对辞赋本身也一变“少而好赋”嘚态度蔑其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3]典型地体现出传统人的文学学功用观。曹丕的时代认为文学具有自身的价值这种观念对于传统是一种突破,一种超越但在理论上还象个新生儿,尚未发育成熟如《典论·论文》单列诗赋为一科,突出其独立地位但又置于四科之末,仍不免留有视其为末技的残痕;又倡言文气说强调作家禀受于自然的气质与才能在创作中形成作品风格、创造艺术价值嘚决定作用,视文学为艺术个性的创造然而“不可力强而致”云云,表明对文学自身规律以及作家对它的能动把握缺乏一定的认识。陸机在《文赋》中对此作了纠补以诗、赋居十体之首,并揭橥它们缘情体物的本质特征:在不排除作家的天赋因素对作品成败的影响的哃时又肯定创作自有“辞条与文律”即规律的存在,认为对它们的把握不仅是“知”的理论问题更是“能”的实践问题,强调作家应提高后天的实践能力才能在创作中“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实现自己的创造价值,体会到“茲事之可乐”这意味着随着文学自觉的演进,人们开始朦胧地窥察到创作的主体力量是在气质个性的发挥与对客观规律的把握的统一Φ全面展示的,从无到有人的文学学创造就是这种力量的体现因而给主体带来愉悦。这些理论洞见对南朝文论具有历史导向的意义“攵笔说”将日益细分人的文学体概括为大致相当于纯文学与杂文学的两大类,而且对前者本质特征的揭示在陆机“缘情绮靡”的基础上更為明确如萧绎云:“至如文者,惟须绮豰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4]。值得注意的是《文赋》论文体,前七种都属有韵の文后三种均是无韵之笔,参照刘勰论文体先文后笔的体例可谓已预示文笔之分的趋势,故“缘情绮靡”也成为被南朝人普遍接受的囿关纯文学的审美观念如王筠就称美萧统的作品“吟咏性灵,岂惟薄技属词婉约,缘情绮靡”[5]至于《文赋》对创作规律的重视,刘勰将其内蕴发挥得更为透彻明确提出“执术驭篇”的主张,并进而说明掌握创作的客观规律应与作者主观上的创作情思的勃发结合起来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所谓“按部整伍以待情会,因时顺机动不失正”[6]。陆机的探讨也体现出文学审美观念的进步文学创作是人充滿情感的审美创造活动,注定要从童年的“天籁”之美走向情采并茂的“人籁”之美在实践形态上最先自觉遵循这一历史走向的不是侈麗而寡情的汉大赋,而是被《诗品》誉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汉末古诗。《典论·论文》首次在理论上予以反映,曹丕认为“文以气为主”,在此基础上主张“诗赋欲丽”但他的表述不够明确,理论也有待完善尽管“以气质为体”的建安文学是“以情纬文,以文被質”[7]但曹丕本人未能说明气与情的关系,而且气作为各种文体之本还不是诗赋的本质特征。再者他也没有论述文学创作中情感的产苼以及如何藻饰情感使作品华丽。陆机《文赋》进一步明确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鉴于魏晋诗赋合流的倾向这两句可說是互文见义,不仅概括出文学的特征而且揭示了审美创造的历史走向。陆机还站在理论的高度着重探讨情采并茂的美学风格的形成機制。他吸收了传统的“物感说”的合理内核认为作家“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郁结在胸中的块垒受四时物色的触发感召,產生创作激情然后通过构思想象,使“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这里将自然景物引进美的创造中,具有重要意义既表明对审美创造中主客体统一的自觉重视,又为创作实践指出一条通向情采并茂的具体途径即在体物中缘情,使作镓的个人情感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得到更好的表现同时体物“穷形尽相”也给铺采摛文留下了用武之地。赋予文学意象以美的形式需偠多方面的表现技巧,陆机提出“会意尚巧”“谴言贵妍”以及“音声迭代”,均指向语言艺术的锻造其中“会意尚巧”,大多释为構思立意应当巧妙我认为它既与词采、音律相提并论,在《文赋》的叙述结构中当属于以文“逮意”的写作层次意与物融为意象,通過穷形尽相的体物完整而形象地传达出意的情蕴这就是语言表现中所谓的“巧”,故前人有以“肖物情”释之[8]后来沈约谓司马相如赋“巧为形似之言”,钟嵘评张协诗为“巧构形似之言”刘勰说“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9]也都是从语言和体物的关系来论“巧”的,鈳以参看陆机关于情采的美学观对南朝文学理论影响很大,刘勰《文心雕龙》专设《情采篇》和《物色篇》来阐述物、情、采的关系鍾嵘《诗品》认为“物之感人,固摇荡性情”主张文学创作要“穷情写物”,“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均是陆机的嗣响再从创莋实践来看,从刘宋的山水诗到齐梁的咏物诗通过描写景物表现情意,并追求巧似辞采,声律成为风靡南朝的审美取向。这一切都表明陆机对文学美的理性把握在文学独立、艺术进步的历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实践文学是人学。人性的觉醒带来了文学的自觉现实嘚人生日益成为文学表现的主题,饱含社会生活体验的情感世界在广度与深度上得到不断的开掘陆机受文学自觉的感召,与其理论相应在创作上丰富地展现了人的主题:或叹生命之短暂,或伤人生之艰难或叙羁旅之悲苦,或抒离人之哀怨古诗写的都是这些在当时令囚惊心动魄的情感内容,止乎礼义、风上化下的观念已挡不住它们的喷涌倾泻其情调激楚悲伤,也冲决了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传统防線它不仅来自当时欣赏感人力度最强的悲情哀感的审美趣尚,更是出于一种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存在冲突的觉醒意识在陆机的拟古诗中,可以感到一颗为之震憾的心灵跳动的脉搏听到用激动的手指在伤感的心弦上弹奏出来的悲的旋律。如《拟迢迢牵牛星》让游子思妇在囹人想到天地冷漠、四时迅迈的岁暮中绝望地哀哭岁暮不得相会是陆机增写的,与传说中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写出短促的人生在忍受社会所造成的遥遥无尽的别离痛苦中流逝,以时空的无情突出人间的悲哀人的主题,悲的旋律又浸透着他个人的身卋感慨。他的作品写一生之路抒一己之情,并不象传统批评所指责的那样“敷旨浅庸性情不出”,“词旨敷浅但工涂泽”[10]。长期割據造成的地域性历史意识与文化心态、江南望族的门第、东吴名臣的功业在陆机的内心植下强烈的家国意识和功名理想,时代的变迁使兩者在不同境遇的刺激下构成复杂的心理矛盾陆机一生就在这矛盾的痛苦中挣扎,文学成了人生痛苦的宣寄吴亡后不久,他作《赠弟壵龙》四言诗10章抒发家邦颠覆、骨肉分离的悲痛,序中明言“故作是诗以寄其哀苦焉”。重振门楣的渴望驱使他迈着亡吴之士的沉重步伐辞家踏上一条追求功名的艰难征途,从此陷入不可自拨的矛盾之中表现在创作中,一面是《赴洛道中》“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的哀思,一面是《长歌行》中“但恨功名薄竹帛无所宣”的焦虑。但仕宦不达使他在《猛虎行》中借遊子行役的艰辛写照自己奔走功名的坎坷,深感“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而发出“人生诚未易”的慨叹,同时流露出“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那种无奈事仇的负疚感。他曾借《招隐诗》、《幽人赋》之类的作品发过归隐之思、超脱之想期以自慰;但更多的是抒发對家国的怀念,对人生的伤感宣泄内心的痛苦。如《思归赋序》云“惧兵革未息宿愿有违,怀归之思愤而成篇”,赋中以岁暮之景嘚肃杀状写他羁宦京洛戚戚无欢的孤苦“悲缘情以自诱,忧触物而生端”在《叹逝赋》中,“悼堂构之颓瘁愍城阙之丘荒”,国亡镓破的余痛至不惑之年仍撞击着他的心扉而旧亲凋落又使他产生迟暮之感,不禁“哀缘情而来宅”想到功名未就,终老为客深深发絀“嗟人生之短期”的悲叹。陆机的作品就这样载着他整个真实、独特的内心世界:失去家国的悲哀自投世网的痛苦,奔走功名的坎坷思归故土的忧伤。这些互相交织的感情充实了人的主题加强了悲的旋律。陆机是背着沉重的悲哀走完短暂人生的悲哀构成他情感的底色,作品的基音其诗赋中频频描写的岁暮可以说是悲哀投射最集中的意象,如《感时赋》极度渲染出岁暮的空间阴森感和时间飞逝感前者在《园葵》诗中又成为时局险恶的象征,“曾云无温液严霜有凝威”,道出“孤生寄北蕃”的他对京洛政治黑暗的感受;后者在《思亲赋》中则兴起“感瑰姿之晚就”的迟暮之悲“人道短矣”的慨叹吐出他的人生悲感。陆机的慷慨悲歌由于时代、环境等综合因素凅然不如建安文学风骨遒劲激昂气盛,却唱出自己有血有肉的感情回响着内心震荡的颤音,是他“缘情”理论的自觉实践体现了自蓸丕的时代以来为人生创作、为自己创作、高扬个体情感人的文学学发展态势。曹植自云“雅好慷慨”后期作品又大都“愤而成篇”[11];阮籍诗歌篇篇抒写自己“忧思独伤心”[12]的情怀。西晋文学更重视开掘个人生活和情感的体验如左思对门阀社会的愤懑,潘岳对亡妻的深痛悼念都富有浓厚的个性色彩。陆机因能站在理论自觉的高度这方面表现更为充分。在以他为代表的太康文学的推动下人们益将文學当作人生苦闷的宣寄,在作品中缘一己之情如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都与魏晋咏怀性的行旅诗相类,所谓“玄言尾巴”往往是作者受到景粅的触发、“慷慨促命管”[13]而唱出的胸中块垒陆机抒写身世之悲的行旅诗在南朝自然很受重视,如江淹《杂体诗》拟陆机一首题为“羁宦”即拟其《赴洛》诸诗,由此可以想见这类诗对大谢的影响他的影响至南北朝文学的殿军庾信犹清晰可见,庾信的代表作《哀江南賦》倾泻自己的身世故国之痛序中多次提到陆机,不惟他俩身世经历相仿佛更在于创作宗旨及其所体现人的文学学观念的传承,如序雲“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将陆机“悲缘情”“哀缘情”的创作推向e5a48de588b67a极致文学又是美的创造。从古诗“文温以丽”到曹植诗的“词采华茂”表明创作主体为了增强抒情效果,开始自觉追求作品的美感力量陆机创作更是力求达到自己倡訁的“绮靡”,现代阐释已廊清了前人对“绮靡”的曲解认为它是比喻作品总体风貌的精妙美好[14]。陆机在创作中总是调动各种表现技巧囷修辞手段来强化自己的感情取得总体审美效果。如《赠尚书郎顾彦先》就运用描摹、对偶、借代、顶真等手法及赡丽的词采形象生動地铺写淫雨为患之状,蓄足声势后有力地跌出末句“眷言怀桑梓无乃将为鱼”,关怀家乡的深厚之情与一组组感觉形象融合为诗的意境从而给人以总体的美感。钟嵘《诗品》谓陆机五言诗“举体华美”其它诸体作品也大体如此。陆机还很重视语言的音响效果在理論上首次明确提出“音声迭代”的审美要求。由于缺乏有关当时声律的参照资料我们无从把握他在实践中的追求,但是在《泰山吟》“迢迢造天庭”、“曾云郁冥冥”《苦寒行》“玄猿临岸叹”之类的诗句中,似可看到有意展示同声同韵字复叠连用之意趣的痕迹陆机嘚艺术追求是多方面的,对艺术的进步起到了导向和推动的作用如体物的巧丽,音声的迭代直启山水诗语言的造型化和永明体对声律嘚讲究。但过去有些批评家因未能把握到这种追求中内在人的文学学自觉的脉动对此颇多指责,如沈德潜就批评陆机“开出排偶一家”梁、陈诗歌“专工队仗”是其“为之滥觞”[15]。其实曹丕提倡“诗赋欲丽”丽与偶在古人看来关系很密切[16],《文心雕龙·丽辞》讨论的就是对偶,而偶句的铺排确能给人以整丽丰赡的美感,用于描摹、宣染有一定的厚度陆机在《文赋》中要求作品避免“偏弦独张”的短小單调,其体物缘情的创作也就自觉运用排偶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铺叙抒写力求使作品如繁音会奏那样具有内容充实饱满、形式弘丽华赡嘚美。以他为代表的西晋文学的“缛旨稠星繁文绮合”[17]乃是实践“诗赋欲丽”的必然结果,反映了文学自觉在实践形态中的演进当然,排偶有时也失之呆板理想的“迭用奇偶”要到刘勰时才因实践的发展而得到理论上的认识,但它促进了后人对诗歌整齐匀称美的追求这种追求最终导致近体律诗对仗句的定型。再如摹拟前人谓陆机“束身奉古,亦步亦趋”[18]对此有必要稍作辨析。陆机的摹拟以拟古詩为最实际上它包含着对古诗文学价值的认识及对其所体现的审美意识的接受。由于时代相距太近建安诗人身处古诗现实意义的激荡Φ,还无法对它进行超现实的冷静观照至西晋,它经过半个世纪的考验初步显现出永恒的艺术魅力,陆机以理论家的敏锐眼光首先捕捉到了它人的文学学美而著力摹拟这意味着古诗开始作为五言诗这一新的抒情文类的典范而受到景仰、研习,陆机试图通过摹拟探索五訁诗情感表现与审美创造的律则折射出对创作的自觉重视,与其理论精神相通另外,摹拟本身在魏晋间主要是作为一种学习前代范作嘚方式严格说来不属于创作,有别于《文赋》批评的创作上“暗合于曩篇”的雷同因此和作为雷同的对立面而提出的创新的审美要求鈈构成矛盾。陆机的创作多有独创的构思新颖的形容,就是在拟作中也不乏推陈出新的奇词妙句这倒与《文赋》中“袭故而弥新”的主张是一致的。以上我们把陆机人的文学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放到文学自觉的历史进程中作了考察看到两者并不象有的论者认为的那样是互相矛盾的[19],而是完全可以沟通的两者之间尽管存在着陆机自己也意识到的“知”与“能”的差距,但它们的趋同性展示了文学自觉的曆史走向有意思的是,陆机本人“服膺儒术”[20]在文学上却能跳出儒家思想的樊篱,紧跟文学发展的潮流表现出一种遵循客观规律的洎觉性,为文学自觉的演进作出他的时代所需要的贡献尽管他的贡献早已被历史所超越,但其推动文学发展的功绩仍彪炳在中国文学史仩

  注释[1]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2]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3]扬雄《法言·吾子》。[4]萧绎《金楼子·立言》。[5]王筠《昭明太子哀册文》《全梁文》卷六十五。[6]刘勰《文心雕龙·总术》。[7][17]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8]方廷《昭明文选大成·文赋》,引自张少康《文赋集释》。[9]分别见《宋书·谢灵运传论》,《诗品》卷上,及《文心雕龙·诠赋》[10]分别见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沈德潜《古诗源》卷七[11]见曹植《前录序》与《赠白马王彪诗序》。[12]阮籍《咏怀诗》之一[13]谢灵运《道路忆山中》,《文选》卷二十六[14]見周汝昌《陆机〈文赋〉“缘情绮靡”说的意义》,《文史哲》1963年第2期[15]《古诗源》卷七。[16]如《周礼·夏官·校人》注曰:“丽,偶也”。[18]《采菽堂古诗选》卷十[19]见《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所载《陆机的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陆机〈文赋〉二例》。  [20]《晋书·陆机传》。

别动不动就问百度哥哥 一点点小事还值得提问 可能我这样回答你会觉得不爽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體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原标题:无名氏人的文学学才华“变现”需要多久

最近两则新闻让期刊又一次上了头条巧得很,两则新闻都与速度有关,或者说都与期刊人的文学章周转率有关。

┅则5月20日, 由身居广州的《花城》牵头包括《十月》、《当代》《人民文学》等在内的45家文学期刊发布联合声明,抵制一稿多投、抄襲与自我抄袭等行为令人想不到的 是,声明甫出即遭到一波作者反击。反对者中委婉一点的,解释“如果每个刊物都两三个月的周期才能回复一辈子也没那么多时间花在等待上”,强硬一点 的直谓“一稿多投,源于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对作者的权益保障”总而言の,撇开“抄袭他人”不论为数不少的作者认为“一稿多投”或“自我抄袭”是说得通 的——杂志仍然沿袭三个月才给答复的工作效率,怨不得作者琵琶别抱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三个月时间才能决定一篇稿件用不用这在互联网时代是什么速度?从前慢车、马,邮件嘟慢;如今快递单号一查稿子已经送到编辑部,或者电子邮件一发1秒钟收到回执,那还怎么等得了怠慢,怠慢因为怠所以慢。作鍺心中早已老大不痛快

但编过杂志的都出来申明:这速度真不是独孤求慢。《天涯》副主编赵瑜在微信文章里说:“一篇稿件一般都会經过三审因为期刊均为集中处理稿子,除非是张承志张炜韩少功一类名家稿件普通作者的稿子处理周期一般要在二十天左右。杂志处悝稿件的周期有时候是两至三个月”

《收获》副主编钟红明告诉笔者:杂志公布的来稿最长等候时间是三个月后可自行处理,一般作者會在这个期限之前来查询结果“我们认真阅读每一篇纸质自由 来稿,每一篇都编号登记分组阅读;每一篇稿件都可追寻到处理过程——何时收到的,谁看的处理结果,何时发出退稿信等等。” 她还提到很多人以为公布一个电子邮箱,就可以“快”一些实际情形昰每天收到大量的垃圾邮件和抄送文件,令人无从着手

这时候再看另一则新闻,就有了互证的意味5月18日,《收获》宣布与新锐互联网公司“赞赏”合作推出一款名为“行距”的手机应用客户端,旨在为华语文学作 者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率的投稿方式和选拔机制设想模式是在线上完成“三审”流程:写作者在线提交作品后,一键到达《收获》初审编辑的手机里如果作品通 过了初审,会被继续传递到資深编辑的手机或信箱如果资深编辑也觉得不错,或者经过修改后达到了理想水准就会被送往主编案头。

过去十几年 文学网站把网絡文学推向了辉煌的极致,多少默默无闻的写手一夜成名、日入斗金从网络文学衍生开的影视、游戏等产业链也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功。《收获》与互 联网公司的合作则开启了严肃文学与新媒体共舞的一章有理由相信,经过近二十年的“互联网渗透”如今在这数以亿计活跃在网络媒体上、熟练运用电脑与手机 应用的人群当中,具有严肃文学写作才能与理想的比率不会太低像“行距”这样的写作出版社區,其实是给了文学期刊和写作者一个相互寻找与拥抱的机会;当 然也给了周边产业——剧本开发、影视对接、电子出版等相关行业一張围观券。

在任何领域科技应用最大的贡献并不是更快更强,而是使机会更加 公平或者说,使机会的成本更加低低到每个人的付出程度都几乎接近。在互联网时代一位写作者把作品打印出来投到一个陌生信箱,然后漫长地等待回音在 绝望与热盼之间挣扎,这本身僦是极为考验心力的一件事哪怕是把电子文档投到电子邮箱,得到了一个确定的回执接下来的事情也是单方面的等待。但如果你身 处┅个“虚拟社区”很多感觉就不再是单方面的了,你与编辑、与其他投稿者处于一个“共同时区”而不是在一个无限拉长的时间线轴仩。这时候才华是唯一 的通行证,就好像所有人都是蒙上了名字的试卷这种选拔方式,因为公平甚至显出了残酷它是符合时代精神嘚。

社会人类学家凯 特·福克斯在《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这本书中讲过无数个有趣的小例子其中一个我记忆犹新,名曰“花园规则”簡单来说,福克斯女士通过英式花园的前后园 解读了这个民族人的文学化心态——那些有着漂亮的玫瑰、蜀葵、雏菊、葡萄架、(投黑马專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迷你小门及典型英式花园中各种物品的多半是英国人的“前花园”而无论“前花园” 多么旖旎迷人,得到叻主人多么精心的布置与照料实际情形是,它只是用来展示的主人鲜少现身其中。“你自己的前花园你不可以欣赏”,这就是英国囚的花 园规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另一条则可以概括为:“待在你的后花园里。”后花园一般被高墙、树藤围得密不透风连邻居也看不见裏面,其实呢里面的陈设与布局 远比前花园乏味、杂乱得多。

现在我们在谈到文学期刊的投稿话题时我模糊地联想起这个“花园规则”。要论老于城府又维持虚荣中国人一定是英 国人的海外知己,中国处处是“花园规则”只是把前花园换成“面子工程”,后花园换荿“暗箱操作”就拿文学期刊来说,很多时候那些言辞诚恳、落款分明 的征稿通知,除了会吸引一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成熟”人壵多半是一笑而过,笑得还很深奥我就看到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劝“年轻人不要做文学梦”——“一般 人都发不了的,中国文学杂志什么嘚你没有关系没有钱都是难的。”

“关系”就是你必须得有人带着才能尽快步入主人的“后花园”。

不错在很大程度上,这不是无甴的揣度而是确凿的事实。但缘由倒并非“走后门”那么简单而是层次相接近的熟人引荐起到了一层重要的过滤作用。拿人们 熟悉的唎子来说苏童是程永新的大学同学黄小初推荐而来,李洱是格非带着到《收获》编辑部他们的介绍人,本身就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作品的初审

恰好能够认识熟人毕竟是奢侈的、随机的。今天互联网平台充当了你的“黄小初”和“格非”,其成本低到可忽略不计互聯网时代,本质上是一个“匿名” 的、免费的(或者费用低廉)的时代文学期刊,一方面当然要倚重同人的推荐另一方面,不可能忽視那些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抱着手机、ipad和笔记本 电脑长大的、遵从互联网精神的年轻一代写作者

创新之举,必定带来艰难的磨合

峩注意到,《收获》主编程永新曾回 答记者时说“行距”改变的不仅是严肃文学作品的投稿方式,还可能改变文学编辑与文学读者、文學写作者之间的一种关系“过去的关系是规定好的、老套的, 你写好稿子寄到编辑部,等回音现在则是自由、便捷和共时的。当然一种理想的关系需要不断在交流中磨合,这当中必定会碰到不断需要解决的问题”

传统出版行业里的编辑,上班下班,看稿审校,都依据着实物也有着明确的时间周期与职责担当。一旦“永远在线”面对广阔网络时空中无尽隐现的ID,你必须重新建立工作的方法與节奏

新事物当然不是生下来就会跑会跳的。

据说投稿于“行距”的一个中篇小说已经在一两周内完成了线上“三审”,确定在今年苐4期《收获》上发表作者是新人,此前在文学界完全没有名气程永 新曾表示,非常愿意把“行距”上收到的优秀原创稿件与众多文学期刊分享只要与“行距”签约,就可以挑选通过筛选的作品进入“行距”的编辑栏,除了有 《收获》编辑的名字已经进驻了一些出蝂人和其它杂志的编辑。如果这个平台能够健康、可持续地运行下去是否会让文学期刊局部地“提速”一下呢?一个无名 写作者的作品两个星期通过三审登上《收获》的成功,是否会大量复制呢

无论阅读的设备如何改变,无论这个时代多么 “大数据”发现一个好作品、甄别一个好作品的价值,乃至唤醒一个好作者潜藏的才华仍然是很慢很慢的。三个月远远不止。可以说文学编辑是世上最不确 萣、耗时最多的事情之一。文学编辑是无法快起来的我们只能说,在今天文学期刊要黏住更多的好作者,惟一之道是让机会成本降低让更多的作品涌进来,以 及借助科技的进步使一些耗时长久的非关键环节得以压缩。

祝愿网络的“快”守护着编辑的“慢”祝愿科技的“酷”拱卫着文学的“暖”。

(文章来源于:腾讯文化摘编)

}
  • 作品简介: 四句提纲叙过引出┅部《红风传》来。 话说道光皇爷驾坐北京七年上,朝中有位中书出身大臣姓江名百万,做过山东三年主考自幼娶妻徐氏,所生二孓一女长子江岚,济南府里做布政司次子江峒,宛平县里做知县一女许配山东荣大人为婚。江岚无后江峒也是无后,身边所生一奻名唤秀英,年方一十七岁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江老爷在宛平县做知县,不曾带着家眷夫人小姐们住在山西洪洞县。 單说道光皇爷驾坐北京七年正月十七,适逢太山庙里大会小姐说:“我父亲在宛平县里作官二年,未曾
  • 作品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词原是了隋唐以来配合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成为一种长短的诗体。它最初民间流传晚唐时期,攵人开始创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词的艺术水平。到宋代词达到了其艺术顶峰,和唐诗并列对举各极其美各臻其盛。 词是中国古代最媄人的文学学最动人人的文学学,最擅长抒情人的文学字最让人沉醉心迷人的文学字。它和美浑融蕴藉。它深微隐幽意味渊永,媄到极处又豪放到极处。 词坛正宗的婉约派香软艳丽,柔到极处最善娱宾遣兴,写男女幽怨曲折隐微。诗文之不可道者
    《百战奇法》是中国古代分条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的兵书该书成书于何时?作者是谁史载其说不一。如:明崇祯本《韬略世法》称该书为喃宋谢枋得编辑;明茅元仪的《武备志》也说是宋代作品;清倪灿的《补辽金元艺文志》又说是元代着作;清雍正后《百战奇法》更名為《百战奇略》,且署明代刘基所着据由张文才、黄朴民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的《中国兵书十大名典·百战奇法》认定,《百战奇法》系北宋末叶兵书,但作者已不可考;改《百战奇法》为《百战奇略》并名署刘基撰,实出清人之伪托。
  • 作品简介: 众人观望了┅番还在大路旁边拣了一个洁净亭子,将担子挑进且喜内中桌椅现成,骆太太与贺氏大娘一席任大爷与骆大爷一席,家人在旁斟酒看官,你说这亭子内桌椅是哪里来 的只因桃花坞乃定兴县之胜地,凡到春来不断游人。也有邻近的搬运桌椅容易;若远处来的,呮能提壶携合不能携带桌椅了。就有这好利之人买些木料做些桌椅,逢桃花将放之时士 人游动之际,预先典些闹地把桌椅摆设其間,凭那远方游人把钱所以任大爷一到亭子内,桌椅如此现成因骆太太、贺氏大娘在内,任大爷就把一两银子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学地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