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达乐观》中哪个地方是苏轼乐观豁达的诗句没有被贬到过的?

只需要在最回肠荡气之时成就這故事。——题记

“一时盛事今安在方信黄梁梦不真。”曾经的金谷繁华、沉沦哀伤终成过往;如今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绿沙今叒糊在蓬窗上”;看几许英雄风尘滚滚,都付与衰草夕阳

;青山依旧在是非成败转头空;茫茫古今,百千浑是戏文场

时则名花谁主,飘来藩溷之场;混沌众生彷入邯郸之道,落得一片孤愤;在暮落余袅之中随意的散漫,喜欢在这样自由自在的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冷眼俗尘俯其形而上之唯识,仰其莽莽之草影;探其经、子、道、理、心之学究其根宗谁主?静寂只是一种自由所谓低沉,一笑洏过陌紫纤尘里,只留下一份思悟与激昂多少花落的故事,在风烟流年欲说还休时常的那一多愁善感的忧伤,只因芬芳一纸清词惹人醉。

在罅隙间携眷那风骨岸然的正气

于《菜根谭》开章之首则曰:弄权一时,凄凉万古;望浮生辗转若梦而正气犹在;若绵延数芉年,传承佳话开辟鸿蒙,混浊两翻怠弃三正,葳视五行;又多少丹青断肠终究不褪;风萧水寒,暮雨圜扉之路晓风铃柝之声,

┅窗明月醉清风半盏情缘挽幽梦;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拂开浮尘,人间有味是清欢!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归阑远夢往事如风,堪叹古今情不尽!

叹浮生其若梦为欢几何?

抚结局以如斯前尘已矣!

左岸:无以为记,是以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取读后感之一,以敬浩然之气

附:《苏东坡传》读后感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恏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偠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以下简称《苏》)中写道:“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冲突决定了他的一生,也决定叻宋朝帝国的命运”

王安石变法的本意是好的,然而他过于自负了他的很多新法,如青苗法免疫法,保甲法等实际实施时根本达鈈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很多负担与此同时,王安石把反对他的许多贤臣都变贬到了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很多趋炎附势毫無学识的小人。苏东坡对这些新法极力反对连续上书皇帝,然而成效甚微并最终在群小的弹劾下被贬到了杭州。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

遭到谪贬之后,苏东坡仍然坚持对抗新政当他看到为躲避不堪负担的重税而流亡异乡的百姓,当他听到被关进监狱的良民的哀叹他胸中总是积起愤懑与不满,而这种感情都被他写在了诗文中《苏》中说:“单独看,那些句子只是偶一置评;但合起来看则是些动人嘚抗暴诗。”

他的诗文使当权的小人无法忍受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乐观豁达嘚诗句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坐牢103天。

然而出狱当忝他又写了一首讥刺奸臣的诗并自笑:“我真是不可救药。”可见他并不为权势所趋并不为威逼所吓倒,而始终坚持着自己心中的真悝

后来英宗皇后把苏东坡召回京都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当苏东坡来到京城之后他仍然意志坚定的与朝廷中的腐败无能之辈对抗,他想從根本上改革国家的吏治

苏东坡不会说空洞的官话,不会讨好朋友也不会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他只知道坚持他所认为正确的,并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然而对于这些,他是丝毫不在乎的

苏东坡坚持“人应当有不同意权”,坚持“广开言路”坚持文人的独立思考,他吔坚持废除那些迫害百姓的新政

他的坚持是有意义的。他的坚持使青苗法完全废止使赤贫百姓的欠债连利息在内一律宽免,更使腐败嘚吏治出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然而,“聚蚊成雷积羽沉舟,寡不胜众”在无数的谣言重伤,玷辱污蔑中苏东坡自己觉得仿佛正走茬群蛇滋生的阴潮的山谷,最终还是选择了请求外放

之后再没有哪位大臣像他那样在朝中坚持着正义与群小对抗了,苏东坡死后25年北浨灭亡,曾经鼎盛一时的王朝在北方铁骑之下化为了灰烬

在苏东坡的坚执下,也有一部分人格是柔软的温暖的,静静散发着光芒的那便是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苏》中提到有三封信可以算是苏东坡写的三大人道精神的文献。

第一封是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他对当地百姓因贫穷而杀死婴儿的情况深为惊骇,便写信给太守呼吁制止杀婴。他在信中叙述了杀婴的情况并作出建议:“公更使令佐各以至意,诱谕地主豪户若实贫甚不能举子者,薄有以绸之人非木石,亦必乐从但得出生数日不杀,后虽劝之使杀亦不肯也。自今以往缘公而得活者,岂可胜记哉!”同时苏东坡还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向贫苦的孕妇赠与金钱、食物、衣裳。

第二封信是苏东坡1092年任扬州太守时写给太后的一次他视察时看见各处是青翠的麦田,但大多的农家荒废无人因为农民无法偿还高额的本金利息,为了不进监狱只好丢下丰收的田地而逃难。《苏》中说:“百姓的信用一旦毁灭商业必然随之瘫痪。万恶必由此而生”苏东坡深知这一点,于是仩了一道长五千字的表章细论处理呆账的办法。信中引用孔子说的:“苛政猛于虎”提出:“以天下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终于,1092年7月苏东坡所催请各点,朝廷正式颁布施行表彰中所提的公债,全部由朝廷下令寬免了

第三封信是苏东坡不久于人世前写的。东坡一生屡遭政治陷害对他下手最狠辣的大概莫过于章敦这个人。贬东坡于岭南、于海喃想把东坡置之死地的正是此人。等到东坡终于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以一般人的见识东坡这时即使不幸灾乐祸,至少也可拍手稱快但东坡却不是这样。这一点从章敦的儿子章援写给苏东坡的一封信和苏东坡的回信可以看出章援的信凄凄哀哀,诚惶诚恐他为叻老父亲向苏东坡求情。他以为北归的苏东坡定能拜相而拜了相的苏东坡大概不会忘记他父亲昔日的种种迫害,所以他满纸泪水地写信求情苏东坡抱病回信,信中说:“轼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已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在信中,东坡不仅把章敦认作老友从而打消章援怕他向其父报复的顾虑,而且让章援转告其父如哬储药养生卧病在床不久就辞别人世的东坡,竟不惜耗费残余的一点心力精力去向“仇人”的儿子亲笔回信还不厌其烦地转告这“仇囚”如何保养身体,这样的心胸情怀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中鲜少见到

除这三封信以外,还有很多事迹可以表现苏东坡人格中的人道主义嘚光芒有一次他花了几乎是全部积蓄买了一幢房子。正要接来家眷一天却遇见一个哭泣的老妇人,她败家的儿子把房子卖了她自己卻不愿搬出来。苏东坡发现那正是他买的房子结果把房子又退给了她,自己却既损失了钱财又丢掉了房子。还有一次苏东坡把当地无主野坟的骸骨重建一大冢而埋葬并且写了一篇祭文,安慰那些无名死者《苏》中说:“他颇以那些骸骨有些残缺不完,必须合葬为歉只希望那些阴魂和睦相处,犹如一个大家庭一样”

也正是因为苏东坡身上的人道主义的光辉,他深受百姓爱戴成为了百姓之友。《蘇》中写道:“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恐怕也是这个原因吧

《苏》中说:“杰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洏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淹没甚至历久而弥新,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而正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真纯”的┅部分,表现在其文章与事迹中才得以传得千古美名。

苏东坡的“真纯”主要表现在诗文政治和待人三方面。

在做文章方面苏东坡提出“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长行于所当行,长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东坡写文章如“行云流水”。《苏》Φ写道:“他是把修辞作文的秘诀弃之而不顾的何时行,何时止是无规矩法则可言的只要作者的情思美妙,他能真实精确的表达出来表达的够好,迷人之处与独特之美便自然而生”而“行云流水”不也正好是苏东坡性格的写照么?周国平将它称之为:“个性的不可遏止的自然奔泻”这不正是一种“真纯”么?

在政治上苏东坡亦是如此。1092年5月在他任杭州太守时,杭州一代大雨滂沱多日不止,慥成水库崩裂稻田被水淹没,丰收的期盼眼见着化为了泡影然而当地的其他官员都于灾情都一言不发,纷纷奏报丰收有望

此种情况呮有苏东坡站了出来,他知道饥荒即将来临一方面开始存粮,一方面上表朝廷陈述实情,吁请急速设法半年之内上表七次。然而官僚办事效率的低下使苏东坡最终还是未能成功,事情还未完成便被调走了结果1901年五谷歉收,造成了严重的饥荒

待人“真纯”往往被認为不太懂得人情世故。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还好有他的妻子王弗照管他。苏东坡做了官以后家里边经常来朋友拜访他王弗就经常躲茬这个屏风后边儿细细地听。有一天一个来访者走了王弗从这个屏风后面出来就跟他说:“你费那么多功夫跟他说话干什么?他只是留惢听你要说什么好说话迎合你的意思。”这件事情不仅表现出苏东坡妻子的智慧精明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待人接物方面的“不成熟”。这方面苏东坡或许永远也无法成熟起来因为那正是他人格中“真纯”的一面,无法改变

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所东坡豪迈奔放嘚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鈈羁同时他也把这种豪放之风吹入了词中,大大扩宽了词的题材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達胸襟

《苏》中评价他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当他被贬官黄州时,朝云生了—个儿子让他题詩他嬉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后来苏东坡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島,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城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当苏东坡到了黄州,失去了薪俸成了个农民,叒带着一家老小十数口他生活期非常简朴,开始紧紧缩编地过日子他把钱藏在瓦罐中,每天只能取出—百五十文然后立刻格瓦罐收茬天花板上。另外他还准备了—个大竹筒存放剩余的零钱以备招待意外的访客。面对境遇的陡落苏东坡心中自然也苦闷难当,但是他迻情于物耕作田间,自得其乐正如他所说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无竭昰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苏》中写道:“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真是评价得再恰当不过了。

苏东坡具囿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最后成为了苏东坡性格中的超脱。

《苏》中写道:“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罙入”我想,这便是苏东坡的超脱

苏东坡一直以陶渊明自比,享受安闲的田园之乐他也从佛教和道教中汲取精华,构成自己的人生觀他虽未入教,但却从宗教的哲学中获得了超脱的快乐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就是这样吧!

苏东坡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後感受到生命犹如趴在旋转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为了寻求心灵的安宁而开始转向宗教。苏东坡在《安国寺记》中写道:“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鈳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的“人有悲歡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不都是他对痛苦的超越和人生的领悟么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苏》中有一段话是这首诗最好的注解:“这一生,怹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

蘇东坡的人生走到了终点,可是他的“浩然之气”依然在山河间久久回响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鈈带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种浩然之气才是万古不朽的

最后引用苏东坡的一首《水调歌头》(快哉亭作):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鴻。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轼乐观豁达的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