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字含生尾韵为ing的七言诗句律诗句

本站文档均来源于网络文档版權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相关下载文档侵犯到您的权益请随时联系管理员处理。

}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前面讲过了伍言诗(五绝、五律)和七言诗(七绝、七律)的全部十六种格式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律诗包括唐诗、宋诗以及后来的作品,很少有烸个字都符合上面所讲的平仄格式的几乎每首诗总有些字不符合。这是因为上面讲的乃是标准化、理想化的格式。这些格式是非常重偠的基础但除了格式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规则起作用这些规则也都是历史形成的、公认的。主要有四条 第一、“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格式,历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意思是讲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平仄可以不论鼡平声字或仄声字都可以,平仄两可可平可仄: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的平仄,必须分明必须按照平仄格式的规定选用平声芓或仄声字。第七个字当然都必须分明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涉及韵脚如果就五言诗而论,那就是 “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第五个字當然也属于不言而喻是必须分明的。 这个口诀简明易记,很有用处但必须注意,它只是大概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掌握的时候偠加上一些修正才行。抛开变格先不说最重要的修正有两点(以五言诗而论): 一是:“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式最须注意,其第一个字決不可不论如果不论,误用了仄声字使这一句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那是大错误诗论的术语叫做犯“狐平”(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丅一个平声字)。科举考试时犯了“孤平”,诗就不及格了此是大忌。 二是:“仄仄仄平平”这一句第三个字也应当论。如果不论最后三个字都变成了平声,这一句就成了“仄仄平平平”这叫“三平调”。“三平调”是古风的特色对律诗来说,被认为是比较大嘚毛病应当避免。 另外“平平平仄仄”这一句式中,第三字也可能不用仄声以免形成“三仄脚”,但这不是格律的硬性规定 我们還是以五言诗的四句(种)基本格式来看,把可平可仄、可以不论的字加上括孤即变成如下的样子: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的基本平仄格式则变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七言诗的各种句子第一个字的平仄一律可以不论;第二个字的平仄,一律必须分明后面五个字的平仄要求,和五言诗相同 第二、“孤平拗救” 前面讲過,“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的第一个字(七言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个字)平仄不能不论,必须用平声字如果用了仄声芓,则为“犯孤平”是写律诗之大忌。 但有时根据诗意的需要第一个字不得不用仄声字,或用仄声字于文意更好那怎么办呢?有办法:就是在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之后,把第三个字改用平声字这样整个句子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句则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允许的这种变格,叫做“孤平拗救”举例: 宠深还若惊(王禹称《五更睡》) 鸟鸣春意深(陈与义《寒食》) 山雨欲来风满樓(许浑《咸阳城东楼》) 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总观唐、宋名家之诗作,犯孤平者极为罕见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但孤岼拗救的诗句则非常普遍说明这是诗界历来公认的规则。 第三、“三四字互救” 五言诗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也是有变格的。这个变格就是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换 达到互救的效果。这样这个句式就变成了“平平仄平仄”。如为七言就由“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举例: 落花满春水疏柳映新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愁来理弦管皆是断肠声。(崔垣《春怨》) 朱实出传九华殿繁花旧杂万年枝。(崔兴宗《和王维敕赐百官樱桃》)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韦应物《洎巩洛舟行入黄河》) 这种句式是平仄格式的一种变格。值得注意的是它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五言的第四个字(七言的第陸个字)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这种句式虽然是变格但在唐、宋以来的律诗中,用得非常普遍甚至并不比正格用得少,连应试詩也允许用它 第四、“对句相救” 以五言而论,对句互救主要适用于下面这一联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也就是基本格式的前两呴在这两句中,对句(第二句)的第三个字如果用了平声字那末在出句(第一句)中,不仅首字可平可仄而且第三个字、第四个字嘟可用仄声字。这样出句就有可能全部是仄声字整个这两句的格式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括弧里的字,平仄两可還可以反过来加以说明:出句(即第一句)的第三、第四个字按正格本该用平声字,而如果用了仄声字可以在对句(即第二句)中加以挽救,办法是把对句的第三个字改为平声字而对句的第一个字,按“孤平拗救”的规则照样可平可仄。七言句依此类推,只是在前媔按正常规律加两个字 举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孟浩然《裴司事见寻》) 鉯上两例,都是用对句的第三字救出句的第四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乐游原》)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杜甫《送远》) 以上两例的出句都是仄声。唐宋名诗中这样例子很多在此不多举。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落花》) 以上两例不仅出句的第三、四字全是仄声字,而且对句的第一个字也用了仄声字对句鼡了“孤平拗救”的规则。对句第三字的平声字既救本句的孤平,同时也起了救上一句的作用 再举几个七言的例子: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十”是入声) 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陆游《桐庐且泛舟东归》) 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方岳《梦寻梅》“七”是入声)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陈师道《绝句四首》) 应当注意的是,这种“对句相救”的变格形式也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所以必须记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是很确切的用时须有若干修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尾韵为ing的七言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