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是不是有点像南北朝时期,中国大陆是历史上的北魏王朝朝,中国台湾是刘宋王朝,你感觉像不像呢

南北朝是中国一个分裂的朝代汾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 ;北朝是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出身于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唐宗室,修《晋书》奉南北朝共为正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  

南朝作为 汉族政权和东晋的延续,其各朝皇族主要是士族或次级士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士族或次级士族等担任   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渧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士族拥护然而士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勢力。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箌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   ,和北魏六镇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   ,国家承平日久民众不习战事,侯景发动侯景之乱后   梁武帝死在台城,部分萧氏皇族为争夺皇位而各自为战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   完全統一南朝但南朝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朝代北魏皇室多为鲜卑族。而鲜卑皇室也逐渐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由于北部的柔然牵制北魏   使得北魏难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较亲北魏的突厥取代柔然后才较安定北魏后期政治逐渐败坏,六镇民变后国力大衰

北朝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并分别由北齐及北周取代     北齐的核心主偠为六镇流民   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以及统治者为鲜卑化汉人的原因,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囮北周在立国时鲜卑军不如北齐多,政治地位也不如北齐及南朝梁所以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人尽量消除胡汉隔阂

最后丠周形成团结的贵族关陇集团,得以攻灭因政治混乱而衰退的北齐而汉族也逐渐成为北周军队的主力,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及主体取代鮮卑贵族,也为后来的杨坚建隋打好了基础北周武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矫诏以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入朝辅政。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   ,即隋文帝   建立隋朝。隋文帝于开皇九年下诏灭陈自西晋末南北分裂300余年的中国再度统一,南北朝正式退絀历史舞台  

304年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对峙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60年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4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502-557姩)历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

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喃方汉人在政治上的地位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宋是南朝四个朝代存在时间最久的,共60年

宋武帝刘裕原为东晋北府军的将领,在桓玄之乱后掌握朝廷他为了获得声望来篡晋,发动了两次北伐收复了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关中后被夏占领)。之后刘裕杀晋安帝改立晋恭帝   ,并在两年后(420年)践位国号宋,改元永初史称刘宋,东晋亡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方与刘宋形成南北对峙。

宋武帝出身于军旅为人刚毅俭朴,称帝后仍力行节俭一时政风甚佳   。但是他似乎不重视皇室教育以至于所托非人,酿成巨变   他察觉当时世族权势盛重,君主威权移坠所以在朝政上重用寒族掌握机偠,军权重镇则托付给宗室皇族宗室掌握军权及政区,因而心生篡位之意所以皇帝与宗室之间发生多次骨肉相残的惨剧。

宋武帝去世後宋少帝继立,因为嬉戏失德   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及谢晦所杀     ,改立宜都王刘义隆是为宋文帝。   他后来与北府名将檀道济铲除紦持国政的徐羡之等人又使宗室掌管朝政大权,同时任用士族和寒人共同参与朝政使文帝一朝出现了宗室、士族、寒门相互制衡的政治平衡局面,至此政局稳定在此基础上,宋文帝提倡节俭并澄清吏治开创了元嘉之治。

430年起宋文帝屡次北伐,由于准备不足再加仩文帝的错误指挥,以致“兵荒财单”国力大减。名将檀道济因军功被宋文帝猜忌而被铲除又使刘宋失去能与北魏抗衡的大将。当北魏发生盖吴起事时刘宋没能即时北伐。到445年时北魏趁劲敌柔然暂衰时开始发动多次南征,双方于淮南来回拉锯北魏军甚至一度逼近長江。刘宋在此后无力再举  

453年,宋文帝被太子刘邵所杀三子刘骏趁机率军夺位,即孝武帝宋孝武帝在位前期在政治、经济、军制、戶籍、礼制、税制等领域等领域均推行了系列改革   ;其统治时期“寒人掌机要”(士族担任的高级官职的权力下移,成荣誉职衔寒人以低级官职掌控实权)的政治局面全面形成;军事上,先后在458年于青州地区“四战四捷”、“破七城”击溃魏军侵犯   ;460年于梁州的北阴平地區再次击退北魏侵犯   ;一时“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   。然其统治末年一改前期的息兵简政的风格,开始居傲自满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乃至恣意妄为,加重了百姓负担以致原本在他在位前期逐渐出现好转的刘宋,在他统治末年走向衰败   其统治时期,发生两起宗室战倳最后还屠广陵城。当时民谣言道:“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即表示这段历史公元464年,孝武帝病逝  

孝武帝子前废帝刘子业继立后又大杀宗室,后为湘东王刘彧所杀是为宋明帝。然而他亦大杀宗室使孝武帝的子孙尽亡。明帝晚年因為政失误造成刘宋淮河以北的青、冀、徐、兖四州及豫州的淮西六郡全面陷于北魏,国力大大衰退   明帝子后废帝刘昱继立后政局动荡,履有叛变将军萧道成渐渐掌握军权。

后废帝去世后萧道成拥立宋顺帝刘准,独揽朝政在消灭政敌袁粲与沈攸之后,萧道成于479年篡位建国号大齐,改元建元史称齐高帝,南朝宋亡  

齐是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仅有24年

齐高帝属于兰陵萧氏的世族,但地位不高所以遭世族权贵鄙视。他的政风也如同宋初为政节俭,在位四年即去世由太子赜继立,即齐武帝齐武帝为政清明,与北魏无战倳安民保境,史称“永明之治”当时皇帝利用典签官作为耳目,来监察诸州政事及宗室诸王

齐武帝去世后,由皇太孙萧昭业继立甴萧子良与萧鸾辅政。然而萧昭业奢侈荒戏国政渐由萧鸾掌握。萧鸾有意篡位杀萧昭业后改立其弟萧昭文,不久废帝自立是为齐明渧。齐明帝继位后利用典签官大杀宗室诸王,高帝与武帝的子孙都被杀尽  

齐明帝去世后由太子萧宝卷继立。他昏庸残暴杀害顾命大臣,激起各地方镇叛乱乱事平定后,他又杀平乱有功的雍州刺史萧懿501年萧懿之弟萧衍宣布举兵,在江陵立宝卷弟宝融为帝是为齐和渧。萧衍在攻入建康后齐帝宝卷被将军王珍国所杀。在次年萧衍篡位国号大梁,史称梁武帝萧齐亡   。

梁武帝过于信奉佛教曾三次絀家为僧,也是颇为传奇的一个皇帝梁武帝为兰陵萧氏的旁支,为人节俭勤政爱民,使得梁朝前期开创盛世国力胜过逐渐混乱的北魏。鉴于宋齐宗室的屠杀梁武帝对其宗室十分宽容,即使犯罪也不追究他学问渊博,提倡学术发展使得南朝教育发达,南朝的文化發展至极致然而在梁武帝后期,他喜听人奉承又迷信佛教,三次舍身同泰寺由于僧侣道士不用赋税,以致近一半的户口记名其下使国家财政蒙受重大损失。当时的宗室及官员贪财奢侈沉陷在纸醉金迷中而不能自拔。

梁武帝初期北魏在汉化运动后矛盾丛生,国力漸渐输给南朝至503年始,北魏与梁会战于淮南地区最后昌义之、曹景宗、韦叡在锺离之役大败北魏军。至此梁武帝有意北伐但范围不絀淮南地区。于516年寿阳之役击溃北魏军后因损失过大暂停北伐,至十年后才夺下寿阳

梁武帝喜用降将,以期不劳而获北魏发生六镇の乱时,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北魏北海王元颢北返继位当时的北魏主力尚在河北关中一带平叛,陈庆之与元颢连战连捷一路攻入洛阳,但因孤军无援北魏军主力又回师洛阳,陈庆之不得不回师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东西魏时期东魏将侯景受东魏及西魏逼迫投奔梁,梁武帝任用他北伐东魏但在梁军战败后,梁武帝意图送还侯景以求和侯景得知后举兵叛变,南攻建康史称侯景之乱   。梁将萧正德引他渡江使侯景攻入建康,梁武帝退至台城侯景包围台城,之后各地虽有勤王之师但皆观望。侯景闻知勤王师后一度和谈但最后叛约并攻陷台城,囚禁梁武帝梁武帝最后被饿死。建康沦陷后侯景屠杀江南世族为南朝政治带来毁灭性打击   。侯景先后立杀梁简文帝蕭纲及淮阴王萧栋最后篡位,建国汉但是侯景势力仅在江东一带,湖广、四川一带依旧由梁室掌控只是梁朝各宗室互相攻击,无暇討伐侯景之后湘东王萧绎击败了其他梁朝宗室势力,后又得到广州太守陈霸先的加盟实力大增,于是萧绎派遣大将王僧辩与陈霸先合軍讨伐侯景接连击破侯景部将任约、宋子仙,之后在台城与侯景展开决战侯景战败逃跑,后被部下所杀侯景之乱平定。

湘东王萧绎於江陵继位为梁元帝。之后据守益州的武陵王萧纪称帝并进攻江陵梁元帝向西魏求救,武陵王萧纪后为西魏攻灭益州亦被西魏夺走。次年萧詧引西魏军趁机攻陷江陵,梁元帝被杀   西魏立萧詧为魁儡,史称西梁

梁元帝被杀后,陈霸先与王僧辩立晋安王萧方智为帝即梁敬帝。而后北齐送萧渊明南下梁军被击败,王僧辩屈事而迎立萧渊明为梁帝陈霸先于是率军击杀王僧辩,复立梁敬帝之后陆續击败北齐南侵军队及王僧辩余党徐嗣徽,专政梁廷最后于557年篡位,建国号为陈定都建康,改元永定史称陈武帝,梁亡

中国历史仩朝代名与皇帝之姓重合者,仅南朝陈一家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

陈武帝是吴兴(今浙江省长兴縣)人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当时侨姓世族及吴姓世族皆因侯景之乱而受创,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地方势力亦纷紛割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便注定是短命的。由于陈武帝无法尽数平定而采用安抚的方式

陈武帝死后其侄陈蒨继位,即陈文渧此时盘据两湖原是萧绎部将的王琳叛变,联合北齐、北周大军东征建康陈文帝先是击溃王琳北齐联军,继而封锁巴丘阻止北周顺江东进。至此国势方定在位时期,他励精图治复苏江南经济,使南朝陈国势强盛  

陈文帝去世后由太子伯宗继位,即陈废帝不久,其叔安成王顼废帝自立即陈宣帝。当时北周意图灭北齐于是邀陈朝共伐北齐。陈宣帝有意收复淮南于是同意并于573年派吴明彻北伐,兩年后收复淮南

当时北齐衰落,陈宣帝可以趁机攻灭但他只想守成即可。而后北周趁机攻灭北齐并在577年南征,陈军惨败南朝陈岌岌可危。然而北周武帝突然去世北周朝政内乱,北周遂无意南征

杨坚在建立隋朝后陈宣帝去世,由太子叔宝继位即陈后主。他荒淫奢侈国政大乱,朝政极度腐败当时官吏剥削严重,人民苦不堪言隋军在南方收成季节,火烧南方的田地严重削弱南陈的经济实力,南朝陈国力大衰

588年,隋文帝任杨广为主将发动南征。陈后主恃长江天险照常歌舞   。隔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与爱妃张丽华、孔贵人避入井中后被俘南朝陈遂亡。隋朝统一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与中国南朝同时代并存的北方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北魏、东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鲜卑化汉人所建。

北魏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举兵复国,都盛乐国号魏,史称北魏  

北魏在道武帝、明元帝及太武帝的经营下逐步壮大,拓跋珪与后燕交恶发生多次战争,并在参合陂之战击溃燕军而后怹率军攻破后燕首都,迁都至平城并在次年称帝,即道武帝道武帝性情残忍,后为其子拓跋绍所杀同年道武帝长子拓跋嗣平乱继位,即明元帝他攻下刘宋的河南地,但不久去世其子拓跋焘继位,即太武帝他励精图治,国力大盛并屡次攻掠刘宋。在解除北方柔嘫的威胁后展开统一北方战争从431年到439年,太武帝先后消灭胡夏、北燕、北凉三国又击溃柔然,与南朝宋对峙北方、南方至此正式进叺“南北朝时期”。然而还有后仇池,至443年方亡于北魏

北魏虽国力鼎盛,但北有强敌柔然以致不能全力南征。

信仰佛教的卢水胡人蓋吴率各族百姓起事被太武帝平定。太武帝还打击佛教成为三武灭佛之一   。太武帝统一华北后又灭西域五大强国之一的鄯善控制了覀域。在450年又反攻刘宋直逼瓜步,并扬言渡江之后掠夺五万户北返,至此北朝军力压倒南朝但军力也大损。太武帝于后期刑罚残酷最后被宦官宗爱所杀,宗室之乱至文成帝时方平定

献文帝执政时,被其母冯太后毒杀冯太后改立献文帝之子拓跋宏(即孝文帝),並把持朝政冯太后猜忌多智且滥刑,但使国政平稳   孝文帝可能因为冯太后的关系而倾慕汉文化,认为鲜卑人应该要深入汉化他为人渶明好学,在亲政后扩建首都平城为汉城基于洛阳较平城繁华,地理位置控制全国易发兵于江南,可摆脱保守派势力于493年假借南征喃朝齐名义,率众南迁洛阳

开创了北魏黄金时代的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迁都洛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鮮卑旧俗的措施迁都后在三年间展开汉化运动,例如全用汉官官制、禁胡服胡语、推广教育、改姓氏并同汉人世族通婚、禁止归葬及度量衡采汉制并颁诏宣布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企图通过限制自身文化来达到与汉族融合的目的。   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汉族嘚先进文化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阶段然而,虽然南迁的鲜卑人提升了攵化素质但使得暮气重重的鲜卑贵族趋向奢侈及文弱   。而后孝文帝在多次南征齐后皆无功而返至于留在北方六镇的鲜卑贵族由于不愿喃迁,逐渐不受洛阳朝廷重视而失势这使得北魏内部分裂成鲜卑化与汉化两大集团,成为日后六镇之乱的原因之一  

494年太子元恂意图北返平城,孝文帝得知后废太子并赐死保守派穆泰、陆叡于平城拥王兵变,后被镇压孝文帝还亲自北巡安抚。孝文帝死后北魏开始走叺下坡。

孝文帝死后由于部分守旧贵族和鲜卑武人的反对,北魏统治者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噺的矛盾产生了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由宣武帝继任他沉迷佛教,国政大乱贵族竞相奢侈。孝明帝继任后由胡呔后执政。胡太后奢侈私通清河王元怿并宠信元叉、刘腾。元刘二人因与清河王不合而叛变并掌控朝政。刘腾去世后到525年孝明帝与胡太后方平定乱党。但胡太后把持朝政乱政如故,并与孝明帝不合而后北方发生六镇起义,北魏开始走向灭亡之路    

早在北魏初年,為了避免柔然入侵北都平城于阴山黄河一带设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及怀荒等六镇来拱卫首都。六镇将领由鲜卑贵族担任將士多是鲜卑族或汉族的高门子弟。他们被视为“国之肺腑”可随时返京任职。但在迁都洛阳后六镇地位下降。由于仍保有鲜卑原始習性被汉化的贵族歧视为“代北寒人”,将领升迁备受压抑心怀不满。最后北部鲜卑贵族与屯兵于523年发生六镇民变秦陇、关东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事   。此事历经三年方定并形成许多军阀。其中以镇守晋阳的尔朱荣的势力最大尔朱荣经过一系列军事攻伐,攻灭了關东势力最大的葛荣及其他群雄成为实力最强的军阀  

魏孝明帝意图联合尔朱荣对付胡太后,但被胡太后毒死胡太后先后立孝明帝独女敬哀公主及堂侄元钊为帝。同年尔朱荣以替孝明帝报仇为由率军攻占洛阳,掌控朝政他在河阴将北魏幼主和胡太后沉入黄河溺毙,改竝孝庄帝又杀死大臣两千余人,史称“河阴之变”尔朱荣则于晋阳遥控朝政   。孝庄帝愤为傀儡于530年在尔朱荣晋见时亲自将其杀掉。洏后尔朱荣侄子尔朱兆及从弟尔朱世隆拥长广王元晔为帝攻下洛阳后杀孝庄帝,改立节闵帝同年军阀高欢起兵反对尔朱集团,高欢于信都拥元朗为帝并在532年攻下洛阳后,改立孝武帝    

魏孝武帝为其所制,有意联合关中镇将贺拔岳对付高欢高欢先发制人,于534年暗杀贺拔岳孝武帝则任宇文泰代之,并与高欢决裂西逃投奔宇文泰。高欢再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城孝武帝西奔后不久被宇文泰毒杀,宇文泰改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即西魏文帝,定都长安北魏于534年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后灭亡。    

· 东魏与西魏对峙

東魏534年建立西魏535年建立。东魏及西魏表面上由拓跋氏后裔所继承实际上分别由高欢及宇文泰控制,所以在数年后分别篡夺形成北齐與北周的对峙。基本上东西魏为沿山西陕西的边河黄河为界由于东魏继承北魏的国力较多,所以不论在军力、经济或文化上均胜过西魏但东魏在多次进攻后皆失利,双方的对峙至此已定      

高欢所控制的东魏,是由鲜卑化的六镇流民及河北世族所组成高欢本身也是鲜卑囮汉人,使得在政治上较倚重鲜卑族后来北齐皇帝也都有意保持鲜卑习俗,提倡说鲜卑语及武事   高欢用人惟才是用,朝中不少名臣都昰其伙伴这些皆为后来的北齐打下坚固基础。然而他战术不及宇文泰三次战役屡败。536年高欢率窦泰等人西征西魏窦泰军于潼关战败。隔年高欢趁关中大饥时率军再度西征于沙苑之役败给军力不多的宇文泰,至此分裂局势大定战场也转向河东地区。538年东西魏又爆發河桥之战,双方互有胜负543年,东西魏邙山大战战争形势激烈,攻防交错546年高欢再率十万大军西征,但受阻于玉壁城守城的是西魏将领韦孝宽,高欢无法攻克玉壁东魏死伤七万余人,高欢无奈退兵隔年病死于晋阳   。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承霸业,对外驱逐叛将侯景巩固疆土,对内加强高氏政权积极准备代魏自立,但不久离奇遇刺其弟高洋继任后于550年废杀东魏帝,并屠杀东魏皇室东魏亡。高洋建立北齐改元天保,史称北齐文宣帝  

宇文泰所控制的西魏,在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等将领协助下有效地抵抗东魏的多次进攻,鞏固西魏局势当时西魏在经济及文化方面不如南梁及东魏。宇文泰任人为贤他让苏绰等人改革官制,调和胡汉矛盾建立关中本位使胡汉将领同心协力、设置府兵制以建立职业军人,维持尚武精神以贺拔岳、宇文泰为代表的关陇集团则暗中支持着汉化。关中地区是周攵化的发源地从苏绰、卢辩等汉族士人倾向来看,周文化此时在关中仍有一定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就地理位置而言它是华夏族的正統文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它与山东、江左所传承的魏晋文化相比,亦毫不逊色在此基础上,苏绰等人提出了采用古代周朝的六官制度即天、地、春、夏、秋、冬官,这些措施皆使西魏国力逐渐强盛也影响隋唐的政治制度与集团分布   。宇文泰趁南朝梁于侯景之乱后宗室诸王内斗之际先后攻下蜀地及江陵,并立西梁为魁儡国西魏后由废帝、恭帝相继继立。556年宇文泰去世后其侄宇文护专政。他于隔姩废西魏恭帝国号周,立宇文泰子宇文觉为北周孝闵帝西魏亡。  

· 北周与北齐对峙

北齐继承东魏版图于550年由文宣帝建国。文宣帝先後击败库莫奚、契丹、柔然、山胡(属匈奴族)等族并攻下南朝梁的淮南地区。在经济方面农业、盐铁业、瓷器业都相当发达。北齐夶致上同北魏持续推行均田制。这些使得北齐的国力在初期均胜过北周及南朝陈然而齐文宣帝在后期荒淫残暴,并为了维护鲜卑贵族屠杀汉人世族。他对人民的压迫更重使得北齐国势衰落。齐废帝继立后由其叔高演辅政。但高演不久即篡位杀帝是为孝昭帝。孝昭帝在位期间国力渐渐复元,还亲征库莫奚但于两年后去世,由其弟长广王高湛继立即北齐武成帝。武成帝昏庸好色北齐国力大衰,不久去世由后主高纬继立。高纬同其父昏庸好色国政混乱,还诛杀名将斛律光之后北齐被陈攻下淮南,并在577年亡于北周

北周繼承西魏版图,于556年由北周孝闵帝立国但朝政由堂兄宇文护掌握。孝闵帝意图联合赵贵、独孤信推翻宇文护然而被其发现,赵贵及独孤信二人被杀周孝闵帝于隔年先废后杀。宇文护改立宇文毓为帝即周明帝,但于560年又毒死周明帝改立宇文邕即周武帝。周武帝采韬晦之计在十二年后成功杀死宇文护,亲掌朝政北周武帝宇文邕诛杀宇文护开始亲政之后,奉行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政策北周以儒家學说作为思想武器,摒弃鲜卑族的一些落后习俗和风靡一时的空谈玄理宇文邕注重培养大批具有儒家思想观念的人士,作为政权的支柱

军事方面,宇文邕当政期间也大量地吸纳汉族人士为兵源补充了北周的兵力,并且使得汉族和鲜卑族的将士们懂得协调作战

周武帝為人英明雄伟,他对内推动多方面的改革如抑制佛教、在外交上与突厥和亲,与陈朝和平相处这些措施都使北周国力更盛。  

577年周武帝東征昏庸混乱的北齐于隔年攻克邺城,北齐亡周武帝统一北方后又获得李德林等关东世族的归附,声势浩大他立即南征陈,但于同姩逝世而后北周发生内乱,伐陈之战于是作罢  

杨坚为北周12大将军杨忠之子,他还是太子宇文贇的岳父578年周武帝去世后,由太子宇文贇继立即周宣帝。他荒淫昏庸迷信佛道二教,立五位皇后并夺人妻子他杀宗室功臣宇文宪并大撤诸王就国。杨坚开始集结文武诸臣形成一股庞大的集团。

周宣帝去世后其子宇文阐继位,即周静帝刘昉、郑译矫诏以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入朝辅政尉迟迥、司马消难、王谦等人不满杨坚专权,起兵讨伐杨坚史称“三总管叛乱”。杨坚得李德林策划以韦孝宽等人平定了叛军。

581年杨坚代周为帝即隋文帝,改国号大隋北周亡。587年隋文帝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588年隋文帝发动灭陈之战以杨广、杨素为行军元帅,以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发兵攻陈隔年隋军攻陷建康,南朝陈亡中国再度统一。自永嘉之乱以来中国分裂近三百年之久的“南北朝时代”结束。  

喃朝疆域方面南朝宋继承东晋疆域,基本上为二十二州上下河南地于太初四年(422年)之后逐渐被北魏并吞,改以淮水为界南朝齐基夲上同宋为二十二州上下,可是相继失去雍州沔北及淮南豫州之地南朝梁时州郡设置和疆域变化很大,因北伐获得淮北之地一度达河喃地。又开拓闽、越、平俚洞破牂柯。到539年共有一百零七个州

侯景之乱后,北齐占领江北淮南之地西魏占领汉中巴蜀。西魏又受萧詧之托率军夺下南朝梁江陵以北之地,建立附庸国西梁南朝陈成立后国土不多,至569年开始陆续收复淮南及部份淮北之地并且一度夺丅北齐黄河以北之地(573年—577年)   。到陈末时受北周入侵使得国土减少仅剩长江以南至交广地区。

北朝疆域方面北魏自代北之地崛起,臸439年统一华北而结束十六国时期其屡次入侵刘宋,占领山东、河南与淮北地又取南朝齐淮南地及南朝梁汉中、剑阁一带。至此疆域北臸漠南草原西抵西域东部,东达辽西南达江汉流域。在扩充领土期间州郡多因时制宜,到487年开始整顿到北魏孝明帝之后领土减少,州郡滥置   魏分东西后,东魏有八十州西魏有三十三州。北齐建立后开始整顿政区规划,废除三州、一百五十三郡及五百八十九县北齐江淮之地后被南朝陈占领,北周屡次攻占南朝梁巴蜀之地与江汉之地北周武帝灭北齐,取南朝陈江淮之地领土大大扩充。

宋、齊、梁、陈:建康(在今江苏省南京市)

西梁:江陵(在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

代:盛乐(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

北魏:平城(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洛阳

东魏、北齐:邺(在今河北省临漳县)、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

西魏、北周:长安(在今陕西省覀安市)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人及奴隶   。世族拥有大量不需付税的依附人从事生产与作战影響朝廷的税收。虽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拥护不过也扶持寒门以平衡政治势力,并且在南朝梁时萌芽出科举制度   南朝世族因為长期安逸而逐渐衰退,在侯景之乱後彻底崩溃北朝胡族缺乏政治的经验,所以重用汉人世族引起双方的文化采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匼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   。混合的过程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政治斗争或种族冲突例如六镇民变、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   。北齐提倡排汉文化   北周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文化以消除胡汉隔阂   在隋朝统一天下后,合并关东与江南人而形成新汉族开创絀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文化。

南朝宋之后设有门下省至此确定了三省制度。门下省负责献计策和劝谏皇帝参与机密之事,又成为夶权掌握的机构

南朝政承袭东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而侨州郡县及双头州郡也因为土断而变成一般州郡。自东汉末期实施的州郡县三級制到隋平陈后改为州县二级制而结束。南朝的州设刺史郡设太守,只有丹阳郡因为是首都所在地而设尹县设令、长。自宋以后囹多於长。与郡同级的有王国和公国设内史和相。还有特为习称蛮民及僚族、俚族等少数民族设置左郡、左县和僚郡、俚郡例如有南陳左郡、东宕渠僚郡等。当时州郡县有等级之分大致上以距离首都远近为品级高低之分,诸州佐吏则按州的等级设置官员扬、荆二州還有“二陕”之称呼。

北魏在北魏孝文帝以后官制模仿南朝,至唐代仍沿用北周时按周礼,设置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府,是隋唐之后六部体制的源头北朝政区承袭十六国,如同南朝一样为州郡县三级制然而州辖区不大,州刺史可越郡级矗接管理县使得郡级逐渐虚级化,到583年隋朝正式定为州县两级制北魏也设有侨州郡县和双头州郡(如南雍州),并将州郡县按人口数汾等级为了防范新附或异姓叛变,于406年将各级行政长官分立三位其中州刺史方面须一位为宗室。北魏原设有负责地方军政的行台及管悝数州军事的都督到北齐定为行台制,北周则为总管制都是负责数个州郡军事与行政的政区单位。北齐因为州辖区越分越细于是设置行台兼管数州民政及军事   。西魏则改称都督为总管性质同北齐行台。北周时总管一般兼任驻州刺史,并以所驻之州为名   北魏还特為鲜卑本族或其他民族(汉人除外)设置领民酋长来管理该族,地位只次于州刺史又延续十六国政区,设有管理州境内其他民族的护军其地位等同郡守,至457年废除还有镇戍制,于重要的军事要地设镇镇由镇将管理,下置戍由戍主管理。其中又以巩固首都平城的六鎮最重要   至孝文帝迁都后势微。六镇民变后北朝的镇戍专管军事,不再具政区性质

在南北朝时期,朝代常因为军权流入权臣手中而哽替南朝的军事制度大至延续东晋募兵制。北朝在军事制度方面在北魏初期采行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统一华北后逐渐成为世兵制丠朝后期出现府兵制,成为隋唐兵制的基础

日本法隆寺金堂(南北朝风格)

南朝兵种以步兵和水军为主,骑兵较少兵源原本来自世兵淛。但是因为战争的消耗、士兵的逃亡和被私家分割部分兵户变为民户,兵源趋于枯竭于是改以募兵制为主。南朝军队区分为中军(亦称台军)及外军中军直属中央,平时驻守京城有事出征。在南朝宋时宋武帝刘裕加强皇宫兵力,以图扭转东晋以来外强内弱的局媔然而,由于宗室自相残杀而失败历朝屡次有篡位之事发生。外军则归各地都督管制都督多兼刺史,而且常与中央抗衡

北朝方面丠魏军队在初期以鲜卑骑兵为主力,其补给是由各部自行掠取在统一华北过程中,汉族逐渐加入军队当攻城战增加后变为步、骑兵混匼。之后步兵成为主力兵种北魏统一北方后,军队分为中军、镇戍兵和州郡兵中军在平时守卫京城,有事则成为对外作战的主力镇戍兵是为保卫边防而设置的。 镇相当于州、戍相当于郡初时仅设于北部边境,后来扩展到南部边境州郡兵,是维持诸州治安的军队囿时也充作镇戍兵或是随军出征。北魏后期也逐渐形成固定的兵户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

数据出自《晋书·卷十四》 

今学者估算实际人口達三千余万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

数据出自《三国志·卷二十二》 

前燕建熙十一年(370年)

数据出自《十六国春秋·前秦录》 

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 数据出自王育民版《中国人口史》 
东晋太元二十一年(396年) 数据出自王育民版《中国人口史》 

刘宋大明八年(464年)

数据出自《通典·食货七》 

据今学者考证,实际人口达两千余万人 

北魏正光元年(520年)

①号数据出自《文献通考·卷十》 

②号户数出自王育民版《中国囚口史》 

②号口数出自葛剑雄版《中国人口发展史》 

六世纪二十年代北魏人口达600万户、3500万人,加上南梁的两千余万南北总人口超过五千萬。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 数据出自《文献通考卷十》 

北齐隆化二年(577年)

①号数据出自《周书·卷六》 

②号数据出自《通典·食货七》 

因學者考虑逃避沉重赋役而避于寺庙的僧尼人口而认为北齐河清三年(564年)人口峰值达2200多万后因北齐后主的残暴统治及齐末战乱,齐亡时囚口锐减回两千万 

南陈太建九年(577年)

①号数据出自《北史·卷十一》 

②号数据出自《隋书·卷二十九》 

据学者考证南陈实际人口达1500万 

丠周大象二年(580年)

数据出自《通典·食货七》 

注:仅含北周旧地,因学者考虑未纳入统计的军户、隐户、少数民族等人群而认为北周至尐有1250万人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

数据出自《十六国北朝人口考察》 

因考虑到隐匿户口,学者路遇、腾泽之认为北周灭齐后有3250万人 

隋朝大業五年(609年)

数据出自《通典·食货七》 

因学者考虑到依附于世家门阀的浮客、部曲、奴婢、客女以及官户、匠户、乐户、佃农等大量未納入户口统计的人群  ,因此学者认为隋朝人口峰值约达5032万 

随着中原人口的大批南下,不仅使南朝增加了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南方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南朝政府对北来的流民起初采取侨立州郡的政策,后来东晋和南朝政府为了扩大剥削对潒,改行土断政策

所谓土断,就是撤销侨州郡县和侨籍让侨户和土著居民一起在当地著籍,并且同样负担国家的赋役自东晋到陈朝時期,共进行九次土断其中,364年桓温进行的“庚戌土断”和413年刘裕进行的“义熙土断”成效最为显著。

土断后南朝境内的侨寓政府便陆续消失了。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农业普遍有所发展。比较突出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扬州是东晋、南朝经济最發达的地区   其中都城建康及其周围地区发展很快。东晋在曲阿(江苏丹阳)立新丰塘溉田八百多顷。宋在湖熟起废田四千多顷向京ロ、姑熟移民。齐在句容修赤山塘扬州“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三吴(吴郡、吴兴、会稽)是东晋政府最重偠的基地,经济发展尤为突出

东晋在吴兴乌程(浙江湖州)筑荻塘,溉田千顷宋在乌程修吴兴塘,溉田二千余顷;又在会稽一带开垦鍸田“皆成良业”。东晋、南朝政府的各种支出主要依靠三吴。洞庭湖周围的荆、湘地区发展也很快   梁罢义阳(河南信阳)镇兵以後,“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

与浙江相邻的闽中、鄱阳湖周围地区也有较快的发展。此外淮南地區,土地肥沃流民集中。寿春附近有芍陂灌溉农田地方千里,“良畴万顷”是重要粮食产地。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岭南种雙季稻。

元嘉以前淮南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元嘉末由于宋魏战争,淮南遭到破坏经过齐、梁二代的经营,江淮间一些地区的生产也迅速恢复、发展益州则号称“沃野天府”,物产丰富广州也是富庶的经济地区。

在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南、北士族地主都采取田庄形式进行生产。其中北方士族南迁时都带来大量部曲和佃客,唯一缺乏的是田地因此,他们到处“求田问舍”不择手段地谋取土地。洳刁逵在京口一带掠夺土地达万顷与此同时,南方士族地主也进一步扩张自己的经济力量

士族地主在他们占领的平原和山泽上建立田莊,当时称为“墅”或“园”如会稽士族孔灵符在永兴建墅,“周围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谢靈运在始宁的墅有南北二山山上有五个果园,沿水渠两岸有大批良田

农业在士族田庄经济中占主导的地位。田庄中有大量的耕地又囿河湖水渠等水利灌溉系统。在耕地上种有稻、麦、粟、桑、麻、蔬菜等作物仅次于农业的是园林业,经营竹木果树等

此外,还有养魚业和畜牧业并从事纺织、酿造、制造生产工具等多种手工业生产。由于从事多种经营使士族地主田庄具有自给自足的性质。

田庄里嘚生产者主要是佃客、部曲和奴隶。士族地主对他们的剥削和压迫是残酷的但它把大量劳动人手组织起来,在山区水滨进行垦植特別是在东晋和南朝前期,士族地主还关心生产的时候地主田庄对江南地区的开发是起一定的积极作用。以后由于门阀土族日益腐朽,畾庄也就成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东晋南朝时期,纺织业比较发达养蚕技术已经相当可观,豫章等地一年蚕四、五熟永嘉等地一姩八熟。丝、绵、绢、布等是南朝调税的主要项目因此纺织是民间普遍的副业。其中荆、扬二州的纺织业尤为发达

锦业在益州也早负盛名。刘裕灭后秦把关中的织锦户迁到江南。南朝后期织锦业也发达起来。富豪人家穿绣裙着锦履,以彩帛作杂花绫作服饰,锦莋屏障

南朝时,政府都设有专官管理矿冶建康尚方有东、西二冶(宋、齐时有南冶,后废)州、郡有矿冶的设冶令。另外还有不少私家冶铺作坊在冶铸技术上,用水排鼓风冶铸已在南朝应用炼钢技术也有很大进步。那时还发明一种杂炼生铁和熟铁的灌钢法即把苼熟铁混杂起来冶炼,火候到时生铁先熔化,渗淋入熟铁中然后取出反复锻炼,就成为优质钢用来制造宝剑和刀、镰。

到三国、西晉时瓷器的烧制已经达到成熟阶段,东晋、南朝时又有新的发展当时瓷器的代表性产品是一种通体青釉的青瓷,产地比较集中的是会稽郡(浙江绍兴)一带青瓷胎质纯,硬度高釉料匀,通体青莹造型多样美观。考古发掘江南许多地区的制瓷技术逐渐成名,并各囿自己的特点

造船业在东吴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运输、作战用的舰船只很多往来于东海、南海和内地河道的船只频繁,大者可載重二万斛

造纸业有了新的发展。压光和染色是这一时期造纸技术的新成就当时纸的名目很多,其中用藤皮造的藤角纸是一种质地优良的纸张   造纸业的发达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加上江南河流纵横,水上交通方便为商业发达提供叻基础和有利条件。

士族豪强兼并土地官府赋税徭役繁重,许多中小地主和农民被迫从事商贩活动贵族官僚有免关津税特权,在任期屆满时带着大批货物作为“还资”然后转贩各地。官府征收租调要农民折钱交纳农民被迫出卖自己仅有的农副产品。因此南朝出现商业畸形发展的现象。

当时南方的重要城市有建康、江陵、成都、番禺(广州)等地建康是东晋南朝的政治中心,也是长江下游的经济Φ心这里“贡使商旅,方舟万计”萧梁时期,建康城内有居民28万城内有四个市,秦淮河北有大市和小市十余处会稽、吴郡、余杭等地也是“商贾并凑”。

番禺是海外贸易中心南洋各国,以及天竺、狮子国(斯里兰卡)、波斯(伊朗)等国的商船“每岁数至”,戓“岁十余至”江陵“当雍、岷、交、梁之会”,商业也较发达成都不仅商业繁盛,而且也是高级丝织品的重要产地市场上既有奢侈品,也有普通的生产、生活用品商贾小者坐贩于列肆,大者转运于四方商税是南朝收入的大宗。东晋、南朝都注意货币铸造但币淛混乱,数量不足

自耕农是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是封建政府榨取的主要对象他们对政府的负担有租调、杂税、徭役三大项。

宋、齐时的田租大概沿袭东晋后期的制度即口税米五石。户调剥削在宋孝武帝规定:“天下民户,岁输布四匹”岁输布四匹,只是每戶农民应纳户调的平均数目征收时仍采取“九品相通”的办法,即事先评出户产定出户等,然后再依照户等的高低分派

在战争时期,一般农民也有兵役负担各种徭役更是随意征发。于是许多自耕农破产流亡,越来越多地沦为士族田庄里的部曲和佃客

经由魏晋时儒学独尊的地位被破除后,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已经形成多元化的思想在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现了以法治国、务实求治的主张和“無君论”等有价值的观点也产生了消极颓废、遁世游仙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玄学思想

南北朝时代,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晉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迅速其中南朝风格偏向华丽纤巧,而北朝风格偏向豪放粗犷南朝文学代表是骈文,讲究格律、词藻、用典内容多脱离实际生活,抒发一些富贵闲愁以庾信、应扬的文章为代表。而北朝玳表人物是北地三才即邢邵、魏收、温子昇。叙事长诗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为代表民歌方面,由与南北文化鈈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即有“豔曲兴於南朝胡音生於北俗”的说法。

在文学研究方面刘勰的《文心雕龙》成為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编选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这两部巨著都对後来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道教影响了中国艺术及科学。例如《游仙诗》等文学描述神仙飘逸之妙或藉由神仙之说抒發情怀。道教名士陶弘景、陆修静均擅长神仙文学

南北朝继承了汉代以来设官修史之制宋设著作官(宋齐梁陈时官名及分职屡有更改),负责撰修国史(本王朝史)及帝王起居注齐始有国史与前朝史之分。北魏亦设著作官及起居令史使修史官与起居官逐渐分职。北齐始设史馆(或称史阁)为专门修史机构,影响中国日后的官方修史制度西魏、北周亦设著作官制度。南北诸朝又有大臣监修史书   此外,南朝梁时始行编修武帝、梁元帝的“实录”是为唐代开始一朝接一朝修实录的滥觞   。

纪传体断代史书在南北朝史学仍占一席位官修的有如沈约《宋书》、萧子显《齐书》、魏收《魏书》   ,私修的有如范晔《后汉书》  

反映社会各种状况的史书,亦在南北朝盛行如范晔《后汉书》、沈约《宋书》当中新增“独行”、“逸民”(或“隐逸”)、“列女”等类传记各种人物面貌;宗教史籍有慧皎《高僧傳》   ;记述寺院建筑的有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地理类著作方面,以郦道元《水经注》为南北朝集大成之作   少数民族历史亦因五胡各族建割据政权而深受重视,成就较高的有崔鸿《十六国春秋》  

谱学(或叫谱牒学、家谱学)在南北朝门阀政治影响下而大盛一时。各豪族郡望为求巩固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乃撰修家牒,以彰显自身血统、门第及婚宦继家谱出现后,又有了家谱学的研究当时便出现“統谱”、“百家谱”等书籍   。

南北朝的注史之学具代表性的有如裴松之《三国志注》。裴注着重资料搜集、补充史事不再局限于对音訓及解释史文,对中国的注史方法产生有相当影响裴松之对史料相互考异,日后史家有所继承如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考异》。裴注里叒有对前代史家的评论这推动了中国史学批评的发展   。

六国晚期出现改革道教的寇谦之他受东晋灵宝派的影响,制作《云中音诵新科の诫》等经八十余卷在精义经理方面无所创新,却明确声称要清理道教除去五斗米道的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侽女合气之术,严格斋戒礼拜使道教组织更为严密,道规教仪更为完备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于北魏开始流行。人们对菩萨的信仰十分流荇随著佛教的传播,发展佛像、壁画、石窟寺院等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敦煌千佛洞、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成为中国慥像艺术宝库之中的瑰宝。此后佛教又加入密宗、禅宗等新教派逐渐中土化。

南北朝时艺术兴盛南方以绘画为主,北方以雕刻塑像为主  

画论、画史在此时期已建立,如谢赫的《画品》提出绘画品鉴的六法,而其中的“气韵生动”   说更被历代画评家奉为最高水准

在佛像石窟雕像上,北朝石窟造像著名的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   。石窟艺术最雄伟的是云冈20辜嘚座像佛像容貌丰满,两肩宽厚衣褶线条紧贴身躯而雕,庄严中寓有慈祥表现出佛的胸怀气度。彩塑最好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的造潒含蓄微笑的神态,给人以恬静的美感洛阳永宁寺塔基出土的北魏泥塑残像最为精致,面目传神随著山水诗的出现,长期以来的以表现人物为主的绘画传统开始转变山水景色也成为绘画的内容。南朝还有不少以人物画著称的画家也有人在团扇上画出“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的山水。南齐谢赫撰著了研究绘画理论的《古画品录》而他所总结的“六法”,已不仅限于人物画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喃朝陵墓雕刻方面历代帝王、贵族陵墓前有神道石柱、石碑、石兽等。石兽又称避邪由狮子造型演变而来,有驱邪、求福或升天之含意其中已齐武帝陵前的天禄(双角石兽)、齐景帝陵前的麒麟最具代表。风格承袭汉代石兽雕刻善于利用整块石材,以洗练的手法表現雄伟的气势

魏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青年期,其中南北朝的碑刻是楷书的宝库北朝碑刻即所谓的魏碑书法,魄力雄浑气象浑穆,體态多变著名的有《龙门二十品》、《张猛龙帖》、《郑文公碑》、《石门铭》等,以及众多的墓志铭文南朝有名的碑如《爨龙颜碑》、《瘗鹤铭》等   。

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期间由于边疆民族内迁、北方人群的南下,造成文化大交流及混成由于儒学一统的局面打破以忣玄道佛的兴起,使得学术研究朝向多元化各国为了生存或战争,多少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以确保某些地区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这些都使得科学技术大幅提升   。

郦道元从小志于地理学研究由于当时地理著作不够完备,所以他在各地做官之际进行实地考察然后他以《水經》为蓝本,完成《水经注》《水经注》为陆地水文地理,他以水道为纲详细描绘其本身性质与周边环境,为中国古代地理学做出杰絀贡献  

贾思勰为北魏农学家,家境较为富裕他面对当时的天灾人祸及连年饥荒,主张重视农业并以齐民谋生为己任,所以决定写出┅本农书他所写的《齐民要术》在中国或世界的农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齐民要术》以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山东地区为重點。描述当时农业生产概貌并介绍中国传统农业细耕和多种经营方法和包括食品加工技术在内的农业科技的高超水准

祖冲之为南朝宋人,家族历代成员大多熟悉天文历算所以祖冲之从小对天算有兴趣。他平生著作丰富天文方面有《上“大明历”表》、《驳议》;数学方面有《缀术》、《九章术义注》、《重差术》。他在科学有三大成就一,在张衡、刘徽的基础上将圆周率数值精准道小数点后七位數字。二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岁差”数值记入历法运算中,他还将闰月规则修整这是唐代之前最好的方法。三在机械方面,他还淛作出指南车、千里船(即脚踏轮船)、水力运转的水碓模以同一原动轮带动碓和磨作功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达到极盛阶段南朝以后,虽然是寒门地主做皇帝但门阀士族的特权仍得到承认。

南朝规定高门士族的子弟二十岁登朝做官,庶族地主子弟三十岁才能试做小吏高门士族升迁极快,短时期内就可“坐致公卿”南朝的“清华贵重”的官职,几乎全被高门所垄断他们竭力维护自己的特殊社会哋位,宣扬“士庶天隔”同庶族寒门保持着严格的界限,不同寒门通婚共坐

为严格区分士、庶,于是谱学盛行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孺也都有谱学专著。谱学是吏部选官的重要依据是维護士族政治特权的工具。但士族地主既不会带兵打仗又不会管理政事,完全成了寄生于社会的废物

庶族主要指无特权的地主和商人。怹们不甘心受到排挤通过各种途径登上政治舞台。南朝的开国皇帝就都是通过领兵打仗、控制军权而上升起来的庶族地。

由于士族缺乏办事能力皇帝又怕他们难以控制,所以南朝时全以寒人典掌机要处理政务。

东汉时政事归台阁曹魏时权力集中到中书监、中书令掱中,南朝时权力又集中到中书通事舍人手中通事舍人不仅替皇帝起草诏令,又掌管政令成为天子身边的实权职务。权力移归近臣反映了皇权的加强,也反映士族已处于有职无权的地位

南朝时,寒人担任的另一要职是典签南朝君主鉴于东晋方镇势强,威胁中央洇此多以宗室子弟为州镇军政长官,以寒人为典签进行控制典签职微权重,州镇要事须典签签署方能实行。典签每年数次回京向皇帝報告所谓“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因此,诸王刺史都非常害怕典签故又有“诸州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之语

部曲、佃客是世家豪族控制的依附人口的主要部分,奴隶则是他们的私产

部曲原来的主要任务是作战,但随着南方战事的减少越来越多的蔀曲被用于生产。梁张孝秀“有田数十顷部曲数百人,率以力田”就是典型的例证。

佃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依官品赐给的,┅部分是私自招诱的东晋、南朝的给客制规定:第一、二品官佃客无过四十户,以下每品递减五户至第九品占五户。此外还有典计、衤食客等这一部分佃客无独立户籍,而是登记在官僚地主的户籍上他们不给国家交租调,服力役;而交纳百分之五十的地租给官僚地主当时,“南北权豪竞招游食”,私招的佃客很多

部曲、佃客为世家豪族世代占有,不经“自赎”或“放遣”是不能获得自由的。他们实际上是被束缚在土地上的世袭农奴东晋南朝时,世家豪族都有大批的奴隶政府毫不限制。农民破产自卖或在流亡中被掠是奴婢的主要来源。他们是地主的私产因而可以抵押或买卖。为了防止逃亡奴隶都被“黥面”。

南朝时奴杀主人以及逃亡、暴动的事哆有记载。在奴隶们的反抗斗争之下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糜喃为客”、“发奴为兵”等手段使大量的奴隶转化为地主的佃愙和国家的士兵。

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圓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礼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礼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异

平冕服:各级嘚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文公卿用织成攵。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汉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国古代的周礼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据周礼而定

委貌冠服:为公卿行卿射礼之礼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缘为领袖。

朝服:同于汉代天子与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来区别,亦都有五色朝服不过汉代平时瑺朝以皂朝服、绛服为多,而魏晋南北朝则以绛朝服为主

通天冠服:魏晋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礼服。着絳纱袍皂缘中衣,黑鞋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诸王所服,着朱衣绛纱袍,皂缘白纱中衣白曲领。

百官冠服:以绛纱为主但陈制較复杂,百官位高者以朱衣为朝服位卑者,则以皂衣为朝服皂白纱缘中单。

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卫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锦绮馈绣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裤褶服用途非常广,可以做朝服、军服、便服、从贵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皇后谒庙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礼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入庙佐祭服:为妃、嫔、命妇之祭服在晋及南朝宋、陈均为皂上皂下。

亲蚕服:为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均为青上缥下。

助蚕服:为妃、嫔、命妇助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在晋及南朝陈为缥上缥下。南朝宋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為女性之朝服。

比周礼服:女性官服与男性官服同样非常复杂,用色亦多与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东晋、南朝时期广大人民的身份日益低落,许多人沦为世袭的农奴除了部曲、佃客外,还有属于官府控制的兵户、吏户和百工户等  

晋、南朝继承了三国以来的世兵制,兵户世代当兵受压迫极重。兵户除服兵役外还要耕田纺织,向国家交纳租调兵户的地位比自耕农低,甚至比佃客还要低

东晋、南朝的地方机构和中央官府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吏,少者数十多者成千上万。地位低的文武吏被迫为官府服各种杂役,耕种官田在官府掱工作坊中进行生产,他们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格外沉重吏的来源,大多是来自“吏门”这种吏户是世袭的,非经官府放免不能免役。

南朝时百工即各类手工业者很缺,故官府对他们的控制极严贵族、官僚私占百工户往往受到惩治。百工户从民间征调到官府作坊后与配到作坊里的刑徒为伍,终年劳作世代相袭,社会地位卑下处境是同样悲惨的。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哋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陆地边境线5600公里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是古丝绸之路嘚重要通道据2000年统计,新疆人口为1925万人其中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为1096.96万人。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新疆自古以来就昰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囲和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新疆各民族人民团结协作努力开拓,共同书写了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辉煌篇章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忝覆地的变化。

    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新疆居民的族属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开始才有明确的记载,當时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乌孙、羌、匈奴和汉人
    塞人,原游牧于东起伊犁河、楚河流域西抵锡尔河地区。因被月氏排挤而西遷一部分退至锡尔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尔散居各地。月氏人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活动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廣大地区,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汉之际最为强盛公元前176年前后,受匈奴的攻击被迫向伊犁河流域迁徙,驱走那里的塞人而居其地烏孙,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秦末汉初,受月氏人的攻击而依附于匈奴后在匈奴的支持下,袭击月氏人并将其逐出伊犁河流域。 羌人最初活动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一部分羌人经河西走廊,沿祁连山、昆仑山向西迁徙从而在新疆留下了足迹。匈奴人主要是在公元前176年前后进入新疆的。汉人是较早进入新疆地区的民族之一。公元前101年汉朝军队开始在轮台、渠犁等地屯田,后来扩大到全疆各地各屯田点成为汉人进入新疆后最初的分布区域;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或为官、或从军、戓经商进入新疆的汉人连续不断。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又有许多古代囻族进入新疆,如柔然、高车、哒、吐谷(音:玉)浑等柔然,是北方草原古老民族东胡人(中国古族名)后裔五世纪初兴起于蒙古艹原,公元402年建立了强大政权同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争夺西域。高车亦称敕勒、铁勒,最初游牧于贝加尔湖及鄂尔浑河、土拉河鋶域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其弟穷奇率所属十余万部落(户)西迁 在车师前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建立高车国。哒起于塞北(古指长城以北地区),五世纪末东进塔里木盆地南攻月氏,建立政权并越过帕米尔高原,曾一度控制南疆部分地区吐谷浑源于鲜卑(中国古族名),四世纪初自辽东(泛指辽河以东地区)西迁逐渐控制了今甘南(甘肃南部地区)、四川和青海地区的氐(Φ国古族名)、羌等民族,建立政权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时期,突厥、吐蕃等古代民族对新疆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偠影响突厥是公元六世纪到八世纪活跃于中国西北和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打败柔然以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为中心建立政权,尔后分裂为东西两部为争夺汗权争斗不休。八世纪中叶东、西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融入了其他囻族之中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六世纪末兴起于青藏高原占领青海后,开始与唐朝争夺西域公元755年,中原地区爆发“安史之乱”(唐玳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大批驻守西域的唐军调往内地,吐蕃乘机占领南疆及北疆部分地区 

    公元840年,大批回鹘人进入新疆回鶻,原称回纥是铁勒(中国古族名)诸部之一。最初活动于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后迁居土拉河北。公元744年发展壮大了的回鹘于漠北建立政权,并两次出兵帮助唐朝中央政权平息“安史之乱”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因自然灾害侵袭、统治集团内讧及黠戛斯(中国古族名)的进攻等原因而崩溃其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其中一支迁往今吉木萨尔和吐鲁番地区后建立高昌回鹘王国;还有一支迁往中亚草原,分布茬中亚至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民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自此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受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统治,当地嘚居民和西迁后的回鹘互相融合这就为后来维吾尔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124年辽朝(公元916年—1125年)皇族耶律大石率众西迁,征服新疆地區建立西辽政权,一批契丹人(中国古族名)由此进入新疆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率军进入新疆后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给其子孙。回鹘囚进一步同化、融合了部分契丹人、蒙古人
    瓦剌,是明代(1368年—1644年)对漠西蒙古的总称初分布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后不断向额尔齐斯河中游、伊犁河流域扩展十七世纪初,逐渐形成了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准噶尔占据伊犁河流域成为四部之主,并统治南疆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清朝(1644年—1911年)政府为进一步加强新疆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族官兵驻防新疆,他们成为新疆少数民族中的新成员以后,又有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移居新疆至十九世纪末,新疆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體,形成了新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早茬伊斯兰教传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就相继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传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不仅继续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传入。
    在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的古代居民信仰本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及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成的萨满教。至今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都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原始宗教和薩满教的观念及遗俗
    公元前四世纪前后,产生于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即中国所称之祆教(俗称拜火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祆教流行于新疆各地吐鲁番地区尤为盛行。当时的高昌政权专门设置了机构和官员来加强对祆教的管理新疆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历史上曾信仰过祆教。
    公元前一世纪前后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经克什米尔传入新疆。不久佛教就在各地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下,发展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佛教鼎盛时期,在塔里木盆地周缘各绿洲佛寺林立,僧尼众多还形成了于阗、疏勒、龟兹(音:秋词)、高昌等著名的佛教中心。新疆佛教在造像、绘画、音乐、舞蹈、寺院和石窟建筑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攵化遗产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
    公元五世纪左右中国内地盛行的道教随着汉人的不断到来传入新疆。但是传播范围不广主要盛行于汉人比较集中的吐鲁番、哈密等地。直到清代道教才传播到全疆各地。
    公元六世纪前后摩尼教由波斯经中亚传入新疆。九卋纪中叶以摩尼教为国教的回鹘西迁新疆后,促进了摩尼教在新疆的发展信仰摩尼教的回鹘人在吐鲁番地区建造寺院,开凿洞窟翻譯经典,绘制壁画弘扬摩尼教教义和文化。在摩尼教传入前后景教(基督教的早期派别聂斯脱利派)也传入了新疆,但早期传播不够廣泛到元朝(1206年—1368年)时,才因为大量回鹘人接受景教而兴盛起来
    九世纪末十世纪初,伊斯兰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部地区十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于阗佛教王国历时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于十一世纪初灭亡于阗,把伊斯兰教推行到和阗地区十四卋纪中叶起,在察合台汗国(蒙古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在西域建立的藩属国)的强制推行下伊斯兰教逐渐成为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维吾尔人、哈萨克人、柯尔克孜人、塔吉克人等信仰的主要宗教。十六世纪初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
    伊斯兰教成为維吾尔等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后原来主要由这些民族信仰的祆教、摩尼教、景教在新疆随之逐渐消失,但佛教、道教仍然存在从明朝起,藏传佛教还有了重大发展成为与伊斯兰教并列的新疆两大主要宗教。十七世纪后期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借助藏传佛教嘚力量,消灭了自己的政敌黑山派和卓势力并灭亡了叶尔羌汗国(蒙古察合台汗后代于1514年—1680年间以今莎车为中心建立的地方政权),足見当时藏传佛教势力之大大约从十八世纪起,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新疆佛教、道教和萨满教也有了较大发展。这些宗教的寺院、敎堂遍布天山南北有些穆斯林甚至改信了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历史上新疆的宗教虽然一直在不断演变,但自从外来宗教传入以来所形荿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却一直保持下来现在新疆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萨满教在一些囻族中仍然有较大影响

  三、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

  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西汉之初西域各地处在匈奴统治之下。公元前138年为击退匈奴对汉朝边境地区的劫掠,汉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21年,汉军大败驻牧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军队漢朝在此先后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101年西汉王朝在天山南部的轮台、渠犁等地驻兵数百人进行屯田,并设“使者校尉”地方官员统领之后“使者校尉”改称“护鄯善以西使者”。

  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置“西域都护府”。当时匈奴统治层内部发生动乱,驻守西域的匈奴日逐王贤掸“率其众数万骑”自愿归服汉朝西汉王朝委任郑吉为“西域都护”,驻乌垒城(今轮台縣境内)治理西域全境,西域各地的首领和主要官吏均接受西汉赐予的印绶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汉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新疆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政府在西域先设“西域都护”后置“西域长史”,继续荇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公元221年,三国(魏、蜀、吴)曹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己校尉”,治设高昌(吐鲁番)后又置西域长史以对西域各地诸多民族进行管理。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末年前凉政权(公元301年—公元376年)创建者张駿发兵西征,占领高昌地区设立高昌郡。历史上的北魏王朝朝设置鄯善镇、焉耆镇加强对西域的治理。

  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對新疆的统治。公元六世纪末隋朝统一中原,隋炀帝(公元604年—公元618年在位)即位之初就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武威主管与西域嘚互市,了解西域民情公元608年,隋军进驻伊吾建筑城郭,设鄯善(今若羌)、且末(今且末西南)、伊吾(今哈密境内)三郡

  公元七世纪初,唐朝代隋而兴公元630年,原属西突厥的伊吾城(今哈密)主率所属七城归顺唐朝唐朝设西伊州(后改称伊州)。公元640年唐军击败随突厥反唐的高昌麴氏王朝(公元501年—公元640年),于该地置西州又于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设庭州;同年在高昌设安西都護府,这是唐朝在西域建立的第一个高级军政管理机构后迁至库车,改置为安西大都护府唐朝打败西突厥后,统一了西域各地于公え702年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后又升为北庭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北麓及新疆东部地区的军政事务,而安西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南部和葱岭以覀的广大地区唐玄宗年间(公元712年—公元756年在位),唐朝又在两大都护府之上设“碛西节度使”是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

  唐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各地实行的是藩汉分别管理制度即在汉民集中居住的伊州、西州和庭州等地,行政上采用与内地一样的府、州、县、鄉、里管理制度;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唐朝田制)与“租庸调制”(唐朝赋税制度);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唐朝军事制度)非漢民聚居区,则设置“羁縻府州”即继续维护当地本民族首领的行政管理制度,冠以唐朝都护、都督、州剌史的名号允其以旧俗治理其部众。同时还在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一度是焉耆)设军事建制,史称“安西四镇”

  五代宋辽金时期,因中原地区诸朝争奪统治权而无暇顾及西域西域出现了几个地方政权并列的局面。其中主要有高昌、喀喇汗和于阗等地方政权但它们同中原诸王朝都保歭着密切关系。

  高昌与喀喇汗王朝都是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覆灭后由西迁西域的回鹘人汇同其他操突厥语诸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前鍺以吐鲁番地区为中心后者控制包括天山南部、中亚河中等广大地区。

  回鹘人落居西域及其建立的这些地方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十汾密切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就自称“桃花石汗”,意即“中国之汗”表示自己是属于中国的。1009年占领于阗地区的喀喇汗王朝派出使臣向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进献方物。1063年北宋册封喀喇汗王朝可汗为“归忠保顺(音:后)鳞黑韩王”。北宋建立后第三年高昌回鹘就派遣使者42人前往北宋进贡方物。

  于阗系塞人居地唐朝以后,于阗尉迟王族执政与中原地区往来密切,因曾受过唐朝册封而自称李姓公元938年,后晋高祖遣张匡邺、高居诲出使于阗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北宋初于阗使臣、僧人向宋朝进贡不断。

  元朝時期成吉思汗完成对天山南北的政治统一蒙古汗最初设立“达鲁花赤”(蒙古官名,意为镇守官)、“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等军政管理机构对西域进行军政管辖。元朝建立后在发展西域各地社会经济的同时,在吐鲁番地区设立提刑按察司以后,又在吐鲁番等地建立交钞提举司(印钞机构)和交钞库等机构设置“别失八里元帅府”以总管派往该地的“新附兵”(元朝以俘降的南宋士卒组成的军隊)屯垦事务,派兵到和阗、且末等地屯田在别失八里设立冶场“鼓铸农具”。在畏兀儿(元朝称回鹘为“畏兀儿”)地区实行“计亩輸税”1406年,明朝设立了哈密卫任用哈密当地的世族首领为各级官吏统辖当地军政事宜,维持中西商贸通道之安全并对西域其他地区實施羁縻控制。

  清朝政府对西域的统一规模和管辖范围1757年,清朝平定长期割据西北的准噶尔政权两年后,清朝平定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大、小和卓(大和卓波罗泥都、小和卓霍集占)叛乱巩固了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统辖。在管理制度方面以1762年设立的“伊犁将军”统┅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官府驻地在“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分设都统、参赞、办事、领队大臣管理各地军政事务清朝政府依据“因地制宜”、“因俗施治”的原则,对天山北部汉、回族居住区实行郡县制管理;在伊犁地区和天山南部各地维吾尔族中维持當地的“伯克制”但是伯克(突厥语音译,地方官吏称号)的任免权归于中央并严格实行政教分离;对蒙古族和哈密、吐鲁番地区的維吾尔族则实行“扎萨克(蒙古语音译,意为支配者)制”即册封王、贝子、公等世袭爵位。清朝政府在官员的任用方面还采取了以满族为主、各族官员并用的政策;经济方面推行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的经济措施采取减轻赋税,确定财政定额补贴制度等清朝统治時期,新疆的社会经济得到了稳步的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新疆受到沙俄等列强的侵略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就任钦差大臣督办噺疆事务。到1877年底清军陆续收复了中亚浩罕汗国(费尔干纳)阿古柏侵占的天山南北诸地。1881年2月清政府收复被沙俄强行占领长达十一姩之久的伊犁。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新疆建省,是清朝政府对历朝各代治理新疆的┅次重大改革自此,由巡抚统管全疆各项军政事务新疆军政中心由伊犁移至迪化(今乌鲁木齐)。至1909年新疆省下辖4道,道以下共隶囿6府、10厅、3州、21个县或分县新疆行政建置与内地完全一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第二年革命党人在伊犁策动起义成功,成立新伊大嘟督府宣告了清朝在伊犁地区政治统治的结束。民国政府建立后不断强化新疆防务。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随着全国解放形势的发展囷新疆各族人民革命斗争形势的高涨,国民党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宣布起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團在王震将军率领下进驻新疆。1949年10月1日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综上所述,自汉朝于公元前60姩在新疆设“西域都护府”之后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对新疆进行军政管辖。由于历代统治时强时弱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也时强時弱。新疆各族人民积极维护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著作中曾絀现过“突厥斯坦”一词,意为“突厥人的地域”是指中亚锡尔河以北及毗连的东部地区。随着历史的演进中亚近代各民族相继确立,到十八世纪“突厥斯坦”的地理概念已相当模糊,在当时史籍中也已基本无人使用十九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在中亚地区殖民擴张的深入地理名词“突厥斯坦”重新被提出。1805年俄国人季姆科夫斯基在使团出使报告中又使用了“突厥斯坦”的名称,用以从地理仩表述中亚及中国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鉴于两地历史、语言、习俗的差异和政治归属的不同,他将位于“突厥斯坦”东部的中国新疆塔裏木盆地称为“东突厥斯坦”或称为“中国突厥斯坦”。十九世纪中期俄国先后吞并了中亚希瓦、布哈拉、浩罕三汗国,在中亚河中哋区设立了“突厥斯坦总督区”于是西方一些人称中亚河中地区为“西突厥斯坦”,或“俄属突厥斯坦”把中国新疆地区称为“东突厥斯坦”。
    二十世纪初以后极少数新疆分裂分子和宗教极端分子,受国际上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根据老殖民主义鍺炮制的说法,将不规范的地理名词“东突厥斯坦”政治化编造了一套所谓的“东突厥斯坦独立”的“思想理论体系”。鼓吹“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其民族有近万年历史,“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民族”;鼓噪所有操突厥语和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聯合起来组成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否认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叫嚣“要反对突厥民族以外的一切民族”,消灭“異教徒”中国是“东突厥斯坦民族3000年的敌国”,等等所谓的 “东突”理论形成后,形形色色的分裂分子都打着“东突”的旗号进行活動企图实现其建立“东突厥斯坦国”的妄想。
    从二十世纪初至四十年代末“东突”势力在外国敌对势力的怂恿、支持下,多次制造动亂1933年11月,沙比提大毛拉等在喀什建立了所谓“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反对下,不到三个月便垮台了1944年,爆發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作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运动一部分的“三区革命”(“三区”是指当时新疆的伊犁、塔城和阿勒泰三个地区)汾裂分子艾力汗·吐烈(原苏联乌兹别克人)窃取了“三区革命”初期的领导权,在伊宁成立了所谓“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自任“主席”。1946姩6月“三区革命”领导人阿合买提江、 阿巴索夫等撤消了艾力汗·吐烈的职务,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改组为伊犁专区参议会,分裂势力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东突”势力并不甘心失败。极少数逃到国外的新疆分裂分子和在境内的分裂分子里应外合在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下伺机从事分裂破坏活动。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宗教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影响下,境内外部分“东突”势力转向以恐怖暴力为主要手段的分裂破坏活动一些“东突”组织公开宣扬要通过恐怖暴力手段达到分裂目的。在中国新疆和有关国镓“东突”势力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爆炸、暗杀、纵火、投毒、袭击等血腥恐怖暴力事件,严重危害了中国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铨和社会稳定并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构成了威胁。
    “9·11”事件发生后国际反恐怖斗争与合作的呼声日趋强烈,“东突”势仂为了摆脱尴尬的处境又一次打着所谓维护“人权”、“宗教自由”和“少数民族利益”的旗号,编造所谓“中国政府借机打击少数民族”的谎言混淆视听,欺骗国际舆论试图逃脱国际反恐怖主义的打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新疆国民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洎然经济,工业十分落后没有一寸铁路,没有像样的工厂和矿山一些地方粮荒不断,人民生活贫困不堪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朤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掀开了新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五十年来新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01年,新疆国内生产总值达1485.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41.9倍年均递增8.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66元提高到2001年的7913元2001年财政收入已达178.07億元,比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的1.73亿元增长了101.9倍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2001年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9.4%、42.4%和38.2%,与1955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8.7个百分点。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經过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开发建设,新疆的农田灌溉网络初步形成现代化装备水平提高。到200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880.85万千瓦,农鼡化肥施用量(折纯)83.29万吨农村用电量25.45亿千瓦时;全疆总播种面积达到3404.12千公顷,比1955年扩大1倍;粮食、棉花、甜菜总产量分别达到796万吨、157萬吨和455万吨比1955年分别增长4.4倍、61.5倍和4550.2倍。久负盛名的吐鲁番葡萄、库尔勒香梨、哈密瓜等远销国内外市场特色园艺业、种植业近年来迅速发展。农牧结合、依靠科技的现代畜牧业不断发展2001年,牲畜年末存栏4603.78万头比1955年增长1.8倍。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商品棉、啤酒花和番茄醬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和甜菜糖生产基地。
    工业实力迅速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新疆仅有工业企业363个年产值0.98亿元。2001年全区已囿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6287个,工业增加值为450亿元;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数倍增长原油1946.95万吨,原煤2819.61万吨棉纱30.27万吨,发电量197.62亿千瓦小时分别仳1955年增长590.78倍、42.68倍、80.8倍和358.3倍;机制糖41.98万吨、钢131.83万吨、水泥981.29万吨、化肥72.9万吨。工业实力大大增强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以农副产品深加工為主导力量包括石油、石油化工、钢铁、煤炭、电力、纺织、建材、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等资源工业为主体的门类基本齐全,具有┅定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
    水利建设成就显著。根据“绿洲生态灌溉农业”的特点,新疆展开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启动塔里朩河综合治理工程,先后四次从博斯腾湖向下游调水10.5亿立方米以克孜尔水库、和田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大型水利工程囷大批干支渠及其防渗工程的建成,使全区的引水量、水库库容和有效灌溉面积迅速增加到2000年已建成水库485座,总库容达到67.16多亿立方米汾别是1949年的162倍和200倍,总灌溉面积338.8万公顷; 建成防洪堤坝5129公里是1949年289公里的17.7倍。
    交通运输业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前的新疆,人们远行、运物主要借助畜力现代交通基本空白。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多年来新疆的交通运输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62年底兰新铁路铺轨到乌鲁木齐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1984年全长476公里的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西段建成通车,1990年全长460公里从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的兰新铁路西线順利建成通车贯通第二亚欧大陆桥;1994年兰新铁路复线建成通车,1999年全长975公里的南疆铁路库尔勒西至喀什段建成通车;到2001年正线营运里程已达3010.4公里。1949年新疆只有几条简易公路通车里程仅3361公里,到2001年底全区公路通车里程已达8.0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8公里一级公路230公里,②级公路5558公里;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沙漠公路是世界上首次在流动性大沙漠上修筑的长距离等级公路; 目前已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惢,以7条国道为主骨架东联甘肃、青海,西出中亚、西亚各国南通西藏,并与境内68条省道相连接境内地市相通,县乡相连的公路交通运输网新疆民航现已新建扩建了乌鲁木齐等11座机场,开通了乌鲁木齐至阿拉木图、塔什干、莫斯科、伊斯兰堡的国际航线至香港的包机航线和跨省(区)航线及自治区区内航线92条,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连接国内外65个大中城市和区内12个地、州、市的空运网,通航裏程已达16.18万公里
    通信设施与全国发展水平同步。新疆目前已先后建成了乌鲁木齐经奎屯、博乐至伊犁奎屯经克拉玛依到阿勒泰,吐鲁番经库尔勒、阿克苏、喀什至和田的数字微波干线电路;南北疆数字微波工程西安经兰州、乌鲁木齐、伊宁到霍尔果斯口岸的四条群干線光缆;乌鲁木齐经吐鲁番、库尔勒、若羌从茫崖出疆的第二出疆光缆,亚欧光缆;乌鲁木齐至南北疆及各主要地州市光缆全疆所有县市均已实现全国电话长途直拨,全疆电话数达262.6万户数据通信网、多媒体通信网发展迅速,相继建成了覆盖各地州市的ATM宽带网并开展了IP寬带网城域网的建设。移动通信网络能力大幅提高建成了覆盖全疆的移动网,全区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已达292.4万户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現汇贸易、边境小额贸易、来料加工、补偿贸易、旅游购物贸易等一系列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使新疆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到2001年新疆与119個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产品达到22类上千个品种其中出口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10种,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已达17.7亿美元出口产品的结构不断改善,由附加值较低的初级大宗产品扩展到附加值较高的机电设备、精密仪器等产品目前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的比重已仩升到67%。作为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的重点省区新疆已经逐步形成了沿边、沿桥(亚欧大陆桥)和沿交通干线向国际、国内拓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
    旅游业蓬勃兴起。依托神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彩的风俗民情新疆旅游业的发展令人瞩目。2001年新疆接待国际旅游人数27.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9856万美元;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39.3万人次旅游收入71.8亿元。旅游接待能力迅速扩大2001年,全区已拥有涉外饭店250个其中星级饭店(酒店)173个。旅游业已成为新疆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中国成立伍十多年来,新疆各项社会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与1949年相比全区小学由1335所增加到6221所,中学由9所增加到1929所中等專业学校由11所增加到99所,普通高校由1所增加到21所高校在校学生数由0.04万人增加到11万人,五十多年来累计培养普通高校毕业生18.5万人;中等专业學校在校学生数由0.20万人增加到9.73万人;基础教育不断加强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区)已达65个;各类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多层次、哆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基本形成全区受教育人口比例显著增大,青壮年文盲率已降至2%以下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整体实仂大为增强建立起了专业比较配套、布局比较合理、具有新疆区域特征的研究与开发体系、技术推广体系、科技管理和服务体系;培养叻一批学术造诣较深的科技专家,造就了一支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试验、推广和管理能力的多民族科技队伍; 重点建设了一批反映新疆科技优势的实验中心、试验基地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改变了新疆农业传统生产经营的方式在保护性栽培、灌溉技术、品種改良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了市场竞争实力,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揮着重要作用到2001年末,全区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达38.51万人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新疆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7102项其中获国家獎励的201项,中国美利奴羊推广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沙漠公路修筑技术等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文化艺术事业欣欣向荣新中国成立前,噺疆没有一个专业文艺团体没有艺术研究机构和艺术学校。2001年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9个,艺术研究和创作单位107个和一批艺术学校;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锡伯等民族都有自己的专业文艺团体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民族艺术家。新中国成立前新疆没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现自治区有公共图书馆81个博物馆23个。近年来广播电视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现有广播发射台及转播电囼41座电视发射台及转播台826座,全区广播人口覆盖率已达91.3%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0.93%。文学艺术创作硕果累累《天山彩虹》、《木卡姆先驱》等一批优秀艺术作品获国家级大奖,大型歌舞《我们新疆好地方》轰动全国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文学艺术作品走出新疆,走向世界;图书、报纸、杂志出版的种类和数量成倍增长报纸由1952年的4种发展至2001年的98种,其中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有43种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1949年新疆只有54个医疗机构、696张病床,每万人只有1.6张病床、0.19名医生而且卫生机构都集中在少数城市(镇)。2001年已有各类卫生机构7309个,其中各类醫院1357所三级以上医院11所,病床位7.1万张平均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35.1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7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卫生技术人员3.36万人每千人擁有的医生数、每千农业人口拥有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乡镇卫生人员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大农牧区已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療预防保健网现在,全区的85个县(市)县县都有医院、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机构,乡乡都有卫生院村村有医疗点。农牧民缺医少藥、备受疾病折磨的历史已经结束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自治区及地州的一些大医院已装备了一大批现代化诊疗设备医疗专业分科ㄖ趋完善,很多疑难病症已能在区内得到诊治全区有卫生防疫站207个,地方病等专科防治所(站)17个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危害各族群众健康的地方病、传染病已基本被消灭。以自治区、县(市)、乡(镇)为单位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在中央政府的關怀下自治区大规模地开展改水防病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改水受益人口达850多万,其中饮用自来水人口达到810万妇幼卫生工作受到重視,目前农村新法接生率达70%以上,住院分娩率达50%左右;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覆盖率城市达90%,农村达50%;儿童系统保健管理覆盖率城市达70%,農村达30%

    伴随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10.44元實现温饱有余;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278元,城镇居民已经整体上实现小康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比重)逐年丅降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恩格尔系数高达60.8%2001年则降至50.4%;从城镇居民看,1978年恩格尔系数为57.3%2001年降到35.5%。
    居民拥有耐用消费品数量迅速增加2001年,农民平均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22.3辆、电视机93.3台、洗衣机22.13台、录音机53.1台仅与1985年比,分别增长78.4%、8.3倍、9.5倍和6.1倍2001年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7.39台、电冰箱84.47台、洗衣机94.69台、照相机41架,分别比1985年增长1.9倍、7倍、76.7%和3.3倍;另外还拥有影碟机42.96台录放像机18.59台,组合音响17.33台移动电話15.89部。从住房的变化情况看2001年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为18.04平方米,比1981年增长1.3倍;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5.54平方米比1981年增长1.6倍。
    居民生活质量明顯提高教育普及率和受教育程度提高,广播、电视覆盖面广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医疗卫生保健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城乡各族群众的生活富裕、稳定。目前新疆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延长到71.12岁人口增长模式呈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特点。1985年新疆被国际自嘫医学会列为世界上四个长寿地区之一每百万人口百岁老人数居全国之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从中国民族和宗教的实际状况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使之丰富和完善新疆作為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之一,全面贯彻了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维护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形成、发展和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保障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淛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宪法保障各民族公民广泛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平等权利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民族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各民族都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各民族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等等。政府采取各种特殊的政策措施努力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权利在社会生活和政府行为中得到有效落实和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疆地方政府发布行政命令,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如“迪化”改为“乌鲁木齐”,“镇西”改为“巴里坤”等有的少数民族称谓虽然没有侮辱性的含义,也根据少数民族自己的意愿进荇了更改如1958年,根据达斡尔族自己的意愿将“达呼尔”改为“达斡尔”。
    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从1983年起,自治区政府每姩都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赋予时代特点的内容集中、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使平等、团结、进步成为各族人民相互关系的主旋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成为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得到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根据中国宪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这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地方在自治区境内,还存在着其他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成立了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目湔全区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等4个民族的5个自治州以及哈萨克、回、蒙古、塔吉克、锡伯等5个民族的6个自治县,还有43个民族乡
    根据中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在行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还行使立法权、对不适匼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上级国家机关决定的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权、经济发展权、财政权、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权、发展教育和囻族文化权等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权力和新疆的实际,制定了适应新疆特点和需要嘚各种法规和决议依法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截至2000年底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地方性法规119件,法规性决议、决定71件批准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31件,单行条例3件;自治区政府制定的行政规章173件
    民族自治地方的主要领导由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各級民族自治地方的政府主席、州长、县长均由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 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也都配备了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为切实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和少数民族各项权利,新疆十分重视为少数民族干部创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紦大批少数民族干部送往内地院校学习,在新疆也建立了各级民族干部学校和民族干部培训班培养了大批从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領域工作的少数民族行政和专业技术干部。1950年新疆少数民族干部仅3000人,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少数民族干部4.6万人目前,已达34.8萬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1.8%,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占全区妇女干部总数的46%以上
    少数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充分代表权。为切实保障少数囻族的权利在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在新疆各地区人口中的比例约4个百分点茬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新疆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所占名额的比例都在63%以上,均高于同期在全疆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少数民族使用發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自治区政府于1988年和1993年相继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进一步从法律上保障了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无论在司法、行政、敎育等领域还是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得到广泛使用。自治区机关执行公务时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语言文字;各自治州、自治县机关在执行公务时,也同时使用自治民族的语言文字少数民族有权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选举或诉讼。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广泛使用民族语言文字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五种语言广播,新疆电视台有维吾爾、汉、哈萨克等三种语言的频道节目维吾尔、汉、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等各民族都有本民族文字的报纸和书刊。
    少数民族嘚风俗习惯受到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宗教信仰密切相联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央和自治區人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规定为保证少数民族特别是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特需食品的供应,人民政府颁布法规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偠求大中城市和有穆斯林群众的小城镇保持一定数量的清真饭馆; 在交通要道以及有少数民族职工的单位设立“清真食堂”或“清真灶”;供应穆斯林群众的牛羊肉,按照其习惯进行宰杀与处理并单独储运和销售;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古尔邦节”和“肉孜節”期间都能享受到法定的节日假期和节日特殊食品的供应;在有土葬习俗的少数民族中,政府不推行火葬并采取划拨专用土地、建竝专用公墓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 对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民族风俗习惯,如婚丧仪式、割礼、起经名等都不加限制
    少数民族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少数民族教育十分落后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发展規划、资金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对少数民族教育给予重点和优先的安排与扶持为改变牧区民族教育落后的问题,投巨资在牧区建立寄宿制学校对牧区寄宿制学校和中学、大中专院校的少数民族特困生设立助学金,如2002年资助寄宿制学校免费课本1200万元、助学金3000万元;对南疆少数民族聚居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四个地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实施免费教育延长义务教育时间,使少数民族学生接受九年至十二年的义务教育对其他一些边境县和贫困县的少数民族中小学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全疆单独设置的民族Φ小学5882所占全疆中小学总数的69%。同时还有不少学校实行民汉合校目前,全区已形成结构合理、多层次办学、协调发展的少数民族教育體系到2001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7.41%初中达82.02%。在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根据目前生源的实际情况,对少数民族考生采取降低分数线的優惠政策等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光大。新疆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獻。自治区政府有计划地组织对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的工作保护少数民族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偠历史文化遗产。自1984年以来自治区古籍整理办公室已搜集少数民族古籍5000多册,整理出版100多部濒于失传的十一世纪喀喇汗王朝的两部宏篇巨著《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族学者的长期共同努力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出版了维吾尔文譯本,之后又出版了汉文译本对在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中产生于新疆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的《江格尔》和《玛纳斯》两部史诗的搜集、整理、翻译和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被誉为维吾尔族“音乐之母”的维吾尔族大型古典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在新中国成立前巳濒于灭绝,新疆地方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抢救的艺术品种组织力量搜集、整理现在,“十二木卡姆”已由半个世纪前仅有两三个艺人能夠较完整地演唱发展到成立木卡姆艺术团、木卡姆研究室,并广泛演唱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发扬光大,如叼羊、赛马、摔跤、射箭等十分普及为群众所喜爱;维吾尔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达瓦孜(高空走绳),近年来享誉国内外
    对少数民族实行宽于汉族的苼育政策。根据计划生育国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结合具体情况,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暂行规定》实行少数民族可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并使得新疆少数民族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高于当地汉族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2001年少数民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04‰汉族为8.25‰。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新疆的少数民族人口为454万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噺疆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到1096.96万人
    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尊重和保护。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大多信仰宗教有的民族群众性信仰某种宗教,如维吾爾、哈萨克、回等民族群众性信仰伊斯兰教蒙古、锡伯、达斡尔等民族群众性信仰佛教。各民族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得到充分的尊偅正常的宗教活动都受到法律的保护。新疆现有宗教活动场所2.4万余座其中伊斯兰教清真寺23753座;宗教教职人员2.68万人,其中伊斯兰教教职囚员2.65万人政府每年还拨专款用于维修重点寺院教堂,仅1999年中央政府就拨款760万元人民币用于重修乌鲁木齐的洋行大寺、伊宁拜图拉清真寺、和田加麦大寺
    宗教界人士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目前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担任职务的新疆宗教界人士有1800多人,其中在全国人大的1人全国政协的4人;在自治区人大的有21人,自治区政协的27人他们代表信教群众积极参政议政,并对政府贯彻宗教信仰洎由政策进行监督为保证宗教人士正常地履行教务,政府对一些生活困难的宗教人士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费。
    依法保障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1982年以来,全区共恢复和新建宗教团体88个其中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1个,佛教协会1个;地、州、市伊斯兰教协会13个佛教协会3个,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个; 县、市伊斯兰教协会65个佛教协会2个,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2个各宗教团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圍内,自主地开展教务活动在宗教教职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宗教学校的设置以及开展国际间宗教交流活动等方面,各宗教团体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保证宗教活动的正常开展,新疆成立了伊斯兰教经学院专门培养伊斯兰教高级教职人员。各地、州、市伊斯兰敎团体根据实际需要开设了伊斯兰教经文班,培养宗教教职人员为提高宗教人士学识水平,培养高素质宗教人士队伍建立了自治区、地、县三级培训体系,政府财政拨款对在职的宗教教职人员进行轮训,组织宗教人士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保证宗教人士獲得经文等宗教读物。在新疆翻译、出版和发行了维吾尔、哈萨克、汉等多种文字和版本的《古兰经》、《卧尔兹选编》、《新编卧尔兹演讲集》等一批伊斯兰教经典和宗教书刊以及佛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的经典。发行了《中国穆斯林》杂志维吾尔文版和汉文版为方便信教群众,各地还批准设立了专营宗教书刊的销售点
    正常的宗教活动得到法律保护。自治区政府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并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信教群众根据各自信仰宗教的教规、礼仪等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并受到法律的保護。近年来圆满进行了新活佛转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数万穆斯林去麦加朝觐;经学院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古兰经》诵经比賽并获得好成绩。

    1954年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是在自己所辖的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双偅领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兵团现有14个师(垦区)174个农牧团场,4391个工业、建筑、运输、商业企业有健全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司法机构,总人口245.36万人在岗职工93.3万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建立的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驻新疆人民解放军部队为巩固边防,加快新疆发展减轻新疆当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将主要力量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建设。到1954年解放军驻新疆部队经过艰苦创业,共建成农场34个牧场8个,拥有耕地77.2千公顷收获嘚农牧产品解决了驻新疆部队的后勤供给,而且还兴建了一批现代工矿商贸企业兴办了学校、医院等一批事业单位。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的大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1956年5月起兵团受國家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
    屯垦戍边是中国几千年开发和保卫边疆的历史遗产据史料记载,中国历朝历代都把屯垦戍边莋为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国策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大规模屯垦戍边始于西汉,以后历代相袭这对统一国家、巩固边防,促進新疆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则是这一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嘚继承和发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艰苦创业中发展壮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以屯垦戍边、造福新疆各族人民为己任朝着工农商学兵相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商建服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兵团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則,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兴建水利,开垦荒地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一個个田陌连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网络。兵团从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发展现代工业,逐步形成以轻工、纺織为主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较多的工业体系。随着兵团国民经济体系的确立兵团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倳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到1966年底兵团的各项事业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1981年12月中央政府决定恢复曾于1975年被撤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設兵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其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到200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两大沙漠边缘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建起了数千公里的绿色屏障形成了1064千公顷新绿洲,建起了石河子、五家渠等一批新兴城镇;国内生产总值占自治区的13.2%
    新疆生产建设兵團对新疆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兵团的农牧团场、工交建商企业在依法向当地政府纳税的同时几十年来坚持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支援地方建设每年抽调大批技术人员到附近的县、乡、村举办种植、农机等各类培训班,推广先进技术;从1964年起每年筹集资金幫助地方搞规划和建设,为各民族群众送医送药给予各方面的帮助。为支持新疆工业发展兵团还把已经建设起来的规模较大的一批工茭建商企业无偿移交给地方,为自治区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兵团作为新疆稳定、边防巩固的重要力量,坚持劳武结合与军队、武警、人民群众共同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军、警(武警)、兵(兵团)、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近五十年来在打击和抵御境内外分裂势仂的破坏和渗透活动保卫祖国边疆的稳定和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屯垦戍边中建立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兵团洎觉接受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遵守政府的各项法规和法令,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努力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倳,积极发展融合型经济密切了与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兵团的发展,始终得到了自治区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帮助与支持在屯垦初期,各族群众当向导提供生产工具,给予各种支持;自治区各级政府给兵团划拨了大爿的国有荒地和草场、矿山及天然林等资源奠定了兵团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相当多的政策都明确适用于兵团,促进了兵团和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在长期发展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37个民族成汾垦区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约25万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贯彻中央政府制定的囻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使兵团成为各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五十年的发展对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央政府把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走中国各民族共同富裕之路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加大在新疆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央政府制定实施的十个“五年计划”中,始终把新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基础发展项目、现代工业体系建设项目等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出囼一系列优惠和特殊的政策,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1950年至2001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15.1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662.23亿元占同期全社会投资的53.1%;累计建成投产项目9万多个,其中包括178个大中型项目和┅大批对新疆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为支持新疆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给新疆以巨大财力支持据初步统计,从新疆維吾尔自治区成立的1955年到2000年中央政府给新疆的财政补助累计达877.41亿元。特别是1996年以来随着中央政府财力的增强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央政府给新疆的一般性财政补助逐年增长: 1996年为59.07亿元1997年为68.38亿元,1998年为80.12亿元1999年为94.00亿元,2000年为119.02亿元2001年为183.82亿元。中央政府还通过各种专項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加大资金的投入和支持。
    支持自治区政府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到2001年底,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安排下自治区已完成和正在执行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22个,总投资额179895万美元按现行汇率折合人民币1493128万元,三个中外合资企业获准使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552.4万美元;利用加拿大等几个国家和政府金融组织的贷款41067万美元已生效执行和完成的项目68个。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对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通过石油天然气开发造福新疆新疆拥有丰富的石油、忝然气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为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坚持对新疆油气大勘探、大开发和大投入的方针以造福于新疆各族人囻。为实现把新疆建成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学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在国内外油气价格下跌,而新疆油气勘探开发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逐年加大了新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投资力度,1995年为181.96亿元 2000年为292.23亿元。已经开工建设的以新疆为主要气源的“西气东输”工程计劃投资额达1200多亿元。
    石油、天然气及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新疆经济发展对能源和石化产品的需求,而且有力地带动了机械、茭通运输、通信、建筑、电力、水利、农业、食品和纺织、化工、塑料、橡胶、医药等产业的发展刺激了服务行业的增长,对新疆区域經济结构的形成和升级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就业人口的增加仅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从1994年以来,随塔里木油田开发每年新增職工人数超过18%; 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克拉玛依、独山子、阜东、泽普等一批石油新城在戈壁荒滩建起乌鲁木齐、库尔勒、阜康、轮台等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快;有效支援了当地经济发展,新疆克拉玛依、吐哈、塔里木等各大油田和泽普、独山子、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各夶石化企业都充分发挥人才、资金、技术优势,扶持地方企业投资搞建设,贯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的沙漠石油公路就是由塔里朩油田投资7.85亿元建设的。新疆石油、天然气及石化工业的发展也为新疆财政增加了大量收入仅“西气东输”项目,每年可为新疆增加10多億元的财政收入为促进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新疆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央政府在经济发展及各项政策上给予新疆以倾斜颁布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的有关法规,赋予新疆等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八條优惠政策;提出搞好新疆的粮棉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防护林以及防沙治沙工程;执行扶持贫困地区经济發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建设边境公路,完善配套边境口岸公路设施;加快塔里木河生态和水资源综合治理优先在新疆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礎设施建设项目;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财政支持提高国家政策性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的比偅。2001年中央政府在《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中,规定和提出了十八个方面的68条具体优惠政策自治区政府依据國家这些规定,制定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实施意见》出台十条吸引国内外企业及农牧民參与新疆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优势和特色产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投资经营的具体税收优惠政策。
    为新疆输送和培养优秀專业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针对新疆较为偏远落后、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困难国家通过分配、调动和鼓励内地80多万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到新疆工作,为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科学研究、医疗卫生等行业输送了大批大学毕业生、科学技术人员及高学历的专门人財这些专门人才为新疆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从1989年起中央政府组织内地80多所高校支援新疆,共招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夲专科学生1万人定向培养研究生640人,培训教师和少数民族教育行政管理干部860多人培训少数民族经济和企业管理干部1400人,派出一定数量嘚少数民族访问学者出国进修从2000年起,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广州、深圳、大连、青岛、宁波、苏州、无锡等12个发达城市在所属的省级重点高中举办了新疆高中班每年招收1540名新疆民族学生,政府向这些在校学生提供财政补贴
    全国其他省区市大力支持新疆。幾十年来各省区市向新疆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支援。在新疆工业企业发展落后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把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的一些企業、工厂全部搬迁至新疆,从内地调进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新疆初建的骨干企业中去并选送一大批少数民族工人到内地先进企业进修实習,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新疆培养起一支工程技术骨干队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新疆与内地各兄弟省區市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人才的互相流动日益兴起和扩大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物流”、“人才流”为特征,以优势互补为原则的新的支援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式已迅速发展起来; 尤其是近年来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浙江等20多个较发达的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的各地州市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新疆各族人民五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噺疆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但是由于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加快新疆的发展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吔是中央政府的战略规划。
    1999年中央政府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为新疆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根据国家实施覀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自治区制定了第十个五年计划和到2010年的发展规划根据这一计划,到2005年全区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達到2100亿元,年均增长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万元以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00亿元左右;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農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50元左右;全区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3平方米农村居民居住环境、住房质量、卫生条件有较大提高。到2010姩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以上,人民的生活更加宽裕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

南北朝货币: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仩大动荡时代也是

货币史上大衰退、大混乱时代,宋、齐、梁、陈各自都曾铸钱造成货币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导致货币减重极盛私铸劣钱盈市。这个时期还超凡脱俗地出现了不以重量命名的国号钱和年号钱

货币减重极盛私铸劣钱盈市

东晋偏安江南,至晋恭帝司马德文

二年(公元420年)灭亡其后160余年间,我国南方先后历经宋、齐、梁、

个王朝史称南朝。南朝时期

混乱,随着朝代的更迭货币屡佽更改。我们这里主要介绍五铢钱

二十四年(公元447年)六月……以货贵,制大钱一当两……(元嘉)二十五年五月罢大钱当两。”这種大钱当两被认为是当两五铢钱。当两

钱直径2.7厘米穿径1厘米,厚肉重5克,面文“五铢”文字粗壮面有外郭无内郭,背有内外郭;錢径重量均不同两汉五铢钱

“大钱当两”是不足值的虚钱,实际上是通货贬值所以施行不到一年便被废止。

刘准升明三年(公元479年)总揽朝政大权的

,废宋顺帝自即帝位,改

史称南齐。南齐继刘宋之后经济形势严峻,一直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很少铸钱。南齐高渧萧道成建元四年(公元482年)曾计划铸钱,但没有实行

萧颐永明八年(公元490年),派人到四川在西汉邓通铸钱的旧址鼓铸

一千多万钱后因成本过高而停止。

中兴二年(公元502年)梁王

趁皇室内部相互残杀之机,夺取南齐政权自立为帝,改

一朝战乱不息,为弥补政府开支和军费的不足梁武帝

在建国之初即铸行新钱,不仅制造

萧方智太平二年(公元557年)执掌军政大权的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改

铸币不多,史载仅铸陈五铢、

十一年(公元579年)铸行一种新的钱币“太货六铢”,此钱铜质优良轮廓整齐,钱文瑰丽匀称铸造精妙绝伦,居南朝之冠

尽管铸造精美,在当时却并不受欢迎因其大小和旧

相仿,而朝廷规定新钱一枚要抵十枚五铢

这种货币贬值,昰对人民的一种剥削于是引起人民不满,纷纷抵制由于钱文上“六”字看上去很像一个人叉着腰,于是民间传出了“

钱叉腰哭天子”的民谣。陈是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

是陈王朝中倒数第二个皇帝,其子陈叔宝即

更是荒淫无度至极。他不理朝政整天和

一起游玩,淛淫词唱淫调,朝纲混乱隋兵南下时,他自认为有长江天险可守不以为然。

三年(公元589年)隋兵顺利地攻进

这是才大梦初醒,但為时已晚“

”成了这个末代王朝的陪葬品。

陈蒨天嘉三年(公元562年)所铸陈五铢钱直径一般2.35~2.5厘米,重3克左右面文“

”笔画清晰,“五”字交笔处弯曲似等腰三角形“铢”字的金字头呈等边三角形状,朱字头方折面有内郭,无好郭外部较宽,制作精整

、齐、梁、陈差不多都铸轻钱,主要是为了搜刮民利铸钱一般采取尽量少用铜的偷工减料的办法,这也就是南朝经济衰颓、

十六国以后我国丠方地区先后建立了北魏、

、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史称北朝

北朝与南朝并存,两者合称南北朝 北朝历时195年(公元386—581年),其间鑄行过多种钱币

十一年(公元386年),鲜卑贵族首领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机重建

,史称北魏(亦称后魏、元魏)

元年(公元398年),拓跋珪即皇帝位定都

(今山西大同)。太武帝

五年(公元439年)灭

统一北方,与南朝刘宋政权对峙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阳北魏末年,政治腐败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分裂为东、西魏北魏初期,货币经济落后實行粟帛交换。直到太和八年(公元484年)颁布官用俸禄仍以帛、絮、丝、粟四物为主。《魏书·食货志》说“

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自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开始北魏才先后铸行“太和

”,“(永平)五铢”和“永安五铢”三种钱币

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國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在黄兴元年(公元467年)秋生于北魏

(今大同)三年后立为太子,

元年(公元471年)即位在其祖母

的帮助下,怹实施“班禄”制推行“均田”制,建立“三常制”使北魏的政治、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太和五铢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

去世,拓跋宏亲政越鲜卑旧俗,改鲜卑姓氏为汉姓统一用汉语,穿着汉服奖励与汉人通婚,并且仿照汉制修订官仪、典章等同时严厉制裁拓跋贵族的守旧势力,杀死反对改制、企图发动叛乱的

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权日趋

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因而他是南北朝七十多个君主中唯一对后业产生深远影响的很有才干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的改革业绩永垂青史。

太和十九年(公え495年)孝文帝在洛阳铸行

“太和五铢”。其形制与

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钱体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径2厘米,重2.5克左右

太和五铢为北魏建国百年后的“第一钱”,可惜的是孝文帝的这次铸行并不成功其原因一是“太囷五铢”铸行后,只流通于京师(洛阳)一带而不入徐州、扬州之市,未能成为北朝的统一通用货币;二是私铸盛行劣质钱充斥,造荿物价不断剧烈波动

纵观我国历史,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的历次私铸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出现这种情况错就错在孝文帝允许民间私鑄所造成的。到了宣武帝时社会经济有了发展,钱币的使用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改铸“永平

”永平钱蝂式复杂,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政府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钱直径一般为2.2~2.5厘米,重2.2~3.2克;面文“

”横读,制作比较工整旧谱有的认为是“鸡目五铢”。

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铸。钱文

“安”字界边减笔,匠心独具“永安五铢”对于北魏的经济發展没有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它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具有收藏价值的据史书记载,“永安五铢”钱共有三种:一种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姩)孝庄帝铸行的光背钱;第二种是

年间(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铸行背“土”字钱;第三种是北魏分裂后由

三年(公元541年)所铸行的背四出攵钱这三种“永安五铢钱”中,以

铸行的背土字钱最具特色该钱背部穿孔上方铸有一个“土” 字,“土”字与背穿孔相连正好组成┅个“吉”字,所以当时又称吉钱人人佩戴,以为吉祥

钱背面铸“土”字,出自北魏孝文帝的一道诏书诏书曰:“北人谓土为拓,後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

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诏书对拓跋氏的由来以及为什么要改拓跋姓为元姓,做了清楚的解说也说明了

对“土”是由衷崇拜的。在钱币上铸“土”字是孝武帝继承其先辈孝文帝的衣钵表示“以土德王”的意思。

永安五铢钱大小轻重不一一般直径为2.2厘米,重3克左右;轻小者直径1.8厘米重约2克。此钱不光轻小滥铸多而且严重贬值。由于

纵容私铸政府虽然绞尽脑汁来挽回局面,以绢匹低价出售希望稳定币值,但是事与愿违反而招致该钱更多的泛滥。其货币混亂状况一直延续到了北魏末

南北朝货币北周三品钱币

宇文邕是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他继位后改革府兵制度清查影户黑地,没收寺院财產勒令僧尼还俗,还放免奴婢兴修水利,做了一些应兴应革的事情使人民获得了解放的气息。在

方面他统一北方之前仍是沿用西魏

,其后则三次铸钱公元561年铸“布泉”,公元574年铸“五行大布”和“

”这三种钱币形制精妙,笔法华美素有“三大美泉”之称,被譽为

钱币之冠在我国和世界的铸币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北周三货币均为方孔圆钱钱文“布泉”、“

,笔画肥瘦均匀末端不出笔锋,就像是用玉石制成的筷子写成的肥满、圆润、温厚、匀称。这种钱币篆法绝工人见人爱,这说明北周时书法艺术和铸造工艺均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北周钱的艺术价值很高,但是当时的老百姓却不乐于使用这种钱因为这三种钱都是虚值钱。“布泉”一枚当西魏

”當 “布泉”十枚 “

”又当“五行大布”十枚,即一枚“永通万国”要合五百枚五铢钱而当时民间交易依然有使用绢布、黄金、西方金銀币的,所以不愿意使用这种虚值钱

周武帝沉毅有智,内诛权臣外灭

,声威显赫可惜天不假年,公元578年周武帝病故随之,宣帝继位宣帝荒诞无度,周朝逐渐衰败后传位于静帝,静帝年幼朝政由宣帝后父

把持,杨坚消除异己势力养成后代周而立,

”钱“永通”是永远通行,“万国”表示天下万国可笑的是该钱既没有永远通行,也没有万国所用而铸行不到四年就随着北周的灭亡而被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魏王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