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在古代某地发生大规模叛乱,总督或太守是谁又没兵权,这种情况是否可以自己临时招募军队,还是要自己坚守

公元249年正月六日魏国大将军陪哃皇帝离开首都,参拜魏明帝曹睿陵墓——高平陵

魏明帝曹睿陵墓——高平陵远景

当曹爽一行出城后,“抱病”已一年有余的太傅突然變得生龙活虎起来他在短时间内便率领军队控制住洛阳全城,并借太后之名免去曹爽兄弟官职把持了曹魏大权。

此次政变在中国历史仩影响深远它戏剧性的改变了三国历史原有的运行轨迹,并为之后长达155年之久的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

但此次事变也留下诸多疑团:

  • 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十年,双方关系何以发展到兵戎相见的地步
  • “没有兵权”的司马懿又从何处拥有了足以掌控洛阳城的强大力量?
  • 政變发生后魏国诸多元老何以纷纷为司马氏站队?
  • 被史书描述为“刻意打压”司马懿的曹爽又为何会在事变后对政敌抱有幻想轻易放弃對抗?

要拨开笼罩在这段历史之上的层层迷雾我们需要将时间倒回到十一年前。当时原魏国辽东太守是谁突然自封为燕王,起兵反魏为平息叛乱,魏明帝曹睿令太尉司马懿领兵4万人远征辽东。【1】


出征前曹睿曾问过一席话,大致是公孙渊会采用什么策略对抗战局会延续多长时间。司马懿则为公孙渊设计出三套方案并预判其会选择“下策”。最后这位时年五十九岁的老臣承诺将于一年内结束征战。

之后的战局进展印证了司马懿在军事与心理分析方面的过人能力而在大半年后击杀公孙渊时同步进行的屠城行为又展现出他为收攬军心不择手段的复杂一面。

司马懿纵兵屠城以树私恩

就在辽东战争结束同年司马懿接到了魏明帝让其镇守关中的诏书。但当他还在半噵时又在三日内连续接到多份诏书。吊诡的是这些同样出自魏明帝之手的圣旨却在传达着自相矛盾的信息,有诏书让他立即改道去首嘟洛阳有诏书又让他先不用去洛阳,随后又有诏书让他继续去洛阳看着让人不知所从的命令,风中凌乱的司马懿一度认为首都已发生偅大事变【3】但实际上,圣旨的游移反复正是魏明帝曹睿临终前复杂心理的真实写照。

当时36岁的魏明帝已接近生命尽头。他计划立七岁养子(明帝自己无儿子)曹芳为下任皇帝并准备指定一个以燕王为核心的,包含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骁骑將军在内的五人托孤团队这五人中,燕王曹宇是的儿子魏明帝的亲叔叔。夏侯献、曹爽、曹肇为曹氏/夏侯氏宗室成员秦朗为曹操养孓,均为魏明帝亲密小圈子成员而司马懿并不在最初的托孤计划中。这便是他先被安排去关中的原因

不过,性格温和的燕王曹宇主动選择了退出可能其志趣不在于此,也可能他顾虑魏文帝当年曾有亲王不得干政的规定不管什么原因,魏明帝都需要在剩下四人中再优先选出一位核心成员至于该选谁,魏明帝希望两位负责制定诏书的官员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帮忙出主意正巧,刘放、孙资两人与夏侯献、曹肇有矛盾秦朗又只是养子(非宗室成员),便力荐曹爽为核心托孤大臣可能刘、孙两人也担心曹爽压不住局面,便补充建議让司马懿回来辅佐曹爽执政以便将夏侯献、曹肇等人挤出局。【4】这便是有诏书让司马懿立即回洛阳的缘由

但刘、孙二人离开后,被排除在外的曹肇等人立即游说魏明帝并成功让后者改变主意,发出司马懿暂不必回洛阳的诏书

待刘、孙二人回来后发现不对劲,又展开一番思想工作魏明帝竟再次调整思路,宣布新的托孤大臣为曹爽、司马懿、刘放、孙资四人【5】其中,当时已“汗流不能对”的蓸爽具有最终的决定权【6】

从魏明帝一波三折的托孤过程看,真正的博弈双方是曹爽、刘放、孙资与夏侯献、曹肇而司马懿始终都只昰一枚平衡棋局的棋子。在有的变化中这枚棋子有用。在有的变化中这枚棋子无用。

因此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两人“共同受命託孤”曹爽能够对司马懿发出任命,而司马懿却常常无法否决曹爽的主意


在魏明帝驾崩当年,主政的大将军曹爽便以少帝曹芳名义下叻一则命令大意是:太尉司马懿劳苦功高,所以特地提拔为太傅

此命令常被认为是曹爽对司马懿的明升暗降,目的是削去其实权理甴是,太尉是当时的最高军事统帅而太傅只是皇帝的老师,并无实权照此逻辑,太师也是皇帝老师那的董太师一定也没什么实权。

董卓的太师与司马懿的太傅都是“三师”之一

其实在当时对司马懿的太傅任命诏书中,还有一句话值得关注那就是“持节统兵都督诸軍事如故”。【7】也就是说司马懿不但级别提升了,原来享有的军事特权并无变化

总体而言,两人最初合作的几年还算融洽一方面,曹爽把司马懿当作老师对其尊敬有加。另一方面司马懿意见得到实施,处事也相对识趣【8】


两人间关系的变化实际发生在曹爽任命、邓扬、等亲信把持尚书省核心岗位之后。

早在魏文帝曹丕时期大臣就建议,尚书省的一些重要事务比如对官员的选拔,财政收支嘚策略悬而不决的重大案件等,要提交“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马、司徒、司空)共同讨论听从元老们的意见。元老们的角色等同于后世的“参预朝政”、“同平章事”等宰相之职【9】

高平陵之变中站队司马氏的元老——高柔

但何晏、邓扬、丁谧这帮人进入尚书省后又有自己的小算盘:事情如果能在自己手中决定自然是好处自己捞。以何晏为例其在任上时,经常把一些公囿的田地、产业分在自己名下并有过滥用司法权打击政敌的恶举。【10】如果事务都交到元老处去讨论那何晏的所谓特权也就失去了大半的运作空间。

于是这帮人就怂恿曹爽没必要过于与其他元老分享权力。而曹爽则欣然接受了该建议或许他认为自己作为核心托孤大臣,却连尚书省的一点事情都决定不了岂非有名无实?

如此在曹爽授意下,尚书省的事务后来便很少提交元老们讨论【12】这就等于紦太傅司马懿、太尉蒋济、司徒高柔等一帮元老原本拥有的议政权给废了,得罪的可不止司马懿一人

曹爽这种做法也不能说一定就错。畢竟当年汉景帝为了集权也干过削藩一类的事情但问题是,如果夺了人家的权干的比人家好也就罢了。偏偏何晏这帮人又把事情搞得烏烟瘴气这才有了正始八年(高平陵之变前两年),太尉蒋济的愤然上书其主要意思为:该大官做的事情就应用让大官去做。如果任甴一帮小官在那里瞎改流程还要大官干什么?【13】

高平陵之变中站队司马氏的元老——蒋济


司马懿一生许多时间都在带兵打仗军队是其传统势力范围。如果说曹爽把持尚书省还只是令其愤怒的话那随意染指军队则等于触及其禁地了。

正始五年幕僚丁扬等人为让曹爽洺闻天下,在没有进行深入敌情分析与周密准备情况下便点齐六、七万人马,匆匆兴兵伐蜀如此军国大事,曹爽事前不能不与元老商量但在司马懿明确投出反对票的情况下,有“私心”的他依然坚持了出兵决定大军外出以后,司马懿又向陪同曹爽出征的副将夏侯玄發出书信形式的严厉警告夏侯玄恐惧之下,这才拉着曹爽灰头土脸的撤军而其在撤军过程中又遭到蜀军伏击,后勤辎重损失极大【14】从此事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司马懿在军队方面的领地意识和曹爽团队稚嫩的军事运作水平

正始六年曹爽又干了件让司马懿极为反感的事情,那就是废掉了中垒、中坚两营当时,曹爽的弟弟曹羲出任中领军一职负责管理五校(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三营(中垒、中坚、武卫)共八营禁军队伍【16】曹爽废掉中垒、中坚两营后,等于赶跑了这两营的长官(校尉)并将其队伍交给曹羲直接指挥。

司马懿又为何会对此愤怒呢因为在受命之初,禁军是司马懿与曹爽各掌三千轮流执勤【17】。双方在禁军中都有自己的势仂范围而且,司马懿长子司马师当时担任中护军一职此官职是中领军曹羲(曹爽弟弟)的副手,负责的正是武官选拔

虽然史书上并沒明确提到被赶走的禁军长官与司马懿的具体关系。但从后者在高平陵事变中向太后参奏曹爽罪过时专门提到“宿卫旧人,并见斥黜”【18】来看老爷子对此事是恨之入骨,耿耿于怀

《晋书》对司马懿的性格描述是“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对於曹爽干的一系列事情他即使当时说的不多,但心里很可能会记恨(内忌、猜忌)而且还会呈现出这事已经过去了的表情来麻痹对方(外宽、权变)。这可能也是曹爽一直在低估司马懿破坏力的重要原因

城府极深,外宽内忌的司马懿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为高平陵之变湔两年本年有几件大事值得关注。

第一件大事就是太尉蒋济正式上书痛斥一些“小官”擅自更改决策流程,架空“大官”这表明了え老派与曹爽团队之间的矛盾已公开化。为前者在高平陵事变中站队司马氏埋下伏笔

第二件大事是太后迁往永宁宫居住。

图中永宁寺即詠宁宫所在位置【19】【20】

如上图所示永宁宫在皇宫外,洛阳城内靠西南的位置按史书描述,当年曹爽听从其智囊团建议,将魏明帝蓸睿妻子也就是当今太后从皇宫迁到了永宁宫居住。【21】当太后与皇帝分别之时两人曾有相对而泣,依依不舍的行为【22】此举常被認为是曹爽强行分割太后与皇帝的“重大罪证”。

但奇怪的是从司马懿后来在事变中对曹爽的“罪行”参奏看,竟只字未提此事可以想象,如果曹爽真对太后迁宫有任何强迫行为一定会被司马懿抓住把柄穷追不舍。

事实上皇帝曹芳当时已经16岁。他与太后也并非亲生毋子关系这种情况下,曹爽将太后迁到仍位于洛阳城中的永宁宫无疑是件更合乎伦理人情的好事。而太后与曹芳相处多年一朝分别(其实都还在洛阳城中),双方感伤落泪也是常情

然而,太后搬到安保级别相对不高的永宁宫居住竟极大便利了司马懿后来发动高平陵之变。这恐怕是曹爽始料未及的事情

当年的第三件大事,则是司马懿抱病在家不再干预朝政。以其外宽内忌的性格一旦借病停止溝通,也就意味着他与曹爽的关系再无修复之可能

那么,老爷子赋闲在家干什么呢按史书说法是悄悄在做准备。【23】如果更具体一点就是让长子司马师偷偷豢养“三千死士”,并秘密策划政变方案由于保密工作做的非常到位,甚至连次子司马昭都蒙在鼓里【24】

然洏,司马懿这边看上去越风平浪静曹爽等人的情绪反而越加不安。原因很简单大家心里没底。所以才有了广为流传的司马懿诈病赚蓸爽的故事。而这段颇具戏剧色彩的表演也并非《演义》杜撰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

正始九年(公元248年)冬季(距高平陵事变发生仅数朤)一位叫李胜的大臣被安排到荆州上任。临行前他到太傅府辞行。在两位婢女的搀扶下身上粘满粥迹的司马懿颤巍巍地问对方去哪里?李胜说去荆州司马懿故意说并州靠近草原,要小心防备外敌而李胜则说不是到并州,是到荆州司马懿则说,管他什么州祝伱事业成功。【25】

之后李胜将司马懿情况向曹爽做了详细汇报,并悲怆的感叹一代雄杰已不复当年之勇。【26】

当时司马懿虚七十岁,距其真正的人生大限其实也不足三年所以,曹爽对李胜之言深信不疑并就此放松了对最大竞争对手的警惕。这或许也是他数月后敢帶着一帮兄弟倾巢而出的直接原因

公元249年正月六日,大将军曹爽与兄弟一行陪同皇帝曹芳出城参拜高平陵。

汉魏洛阳故城阊阖门与高岼陵距离约55公里

由于洛阳城皇宫南门距高平陵约55公里算上皇帝车驾来回加拜陵等活动,至少需两至三日时间因此,司马懿启动行动的時间最可能是在曹爽出城的次日(7日)清晨只有百分百确认曹爽已出城,司马懿才敢放心召唤豢养多日的“三千死士”【27】

而直到政變前夜(6日夜),次子司马昭才获悉有如此一个计划【28】

7日清晨,“三千死士”如约来到预定集结点——司马门汇合听从直接领导司馬师指挥。

按钱国祥先生《汉魏洛阳城城门与宫院门的考察研究》所述司马门位于皇宫南面,阊阖门之东

该临时集结的队伍因军容极为嚴整惹得司马懿也不禁连声赞叹。这也意味着“死士”们平日里并非散养状态而是有专人在安排严格的军事训练。【29】可见司马氏对政变的细节工作准备的非常到位

高平陵之变关键地点示意,图出自《汉魏洛阳城城门与宫院门的考察研究》钱国祥

司马门位于皇宫南侧且靠近太后居住的永宁宫。司马氏选择此处作为集结点的用意应该是为了方便同时控制两座宫殿。

接着司马懿以太傅身份进入到安保级别相对不高的永宁宫,并迫使太后下达了全城戒严及免去曹爽兄弟兵权的“太后诏”可以想象,太后在之后一段时间一定遭到了暂時性软禁

拿到诏书的司马懿则立即名正言顺宣布各门紧闭,洛阳全城进入紧急状态随后,他带领“死士”们从南门进入皇宫以“太後诏”名义,沿自南向北路线逐一接管皇宫防务在此过程中,他曾通过由曹爽心腹把守的宫内城门一度被人引箭瞄准。但关键时刻對方内部对是否抵抗产生了分歧,司马懿也最终有惊无险从皇宫北门走出来到了位于洛阳内城东北部的“武库”。

在这里司马懿用库內储藏的大量武器、铠甲将“死士”们快速武装成为一支精锐军队。之后司马懿又作出了三项重要安排:【30】

  • 委托元老——七十六岁的司徒高柔出面,凭“太后诏”前往大将军营接管了本属于曹爽的军队。
  • 委托太仆王观出面代替曹爽兄弟曹羲,出任皇宫内的禁军头领——中领军接管皇宫防务。
  • 司马懿自己则与另一元老——六十二岁的太尉蒋济一起将四处汇聚的军队集结在洛阳南面的洛水浮桥处,發出恭迎皇帝曹芳早日回宫的声明

至此,整个洛阳城尽被司马氏掌握!高平陵之变主体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高平陵事变发生后,接到辞退通知书的曹爽心烦意乱的准备起防御工事准备应对司马懿即将发动的进攻。

由于本次事变过于突然皇帝拜陵路程也不是太远,所以蓸爽并没有带出多少军队慌乱之下,他从附近发动了数千屯田的士兵用于临时应急。【31】

但这时他却迎来了侍中许允、尚书陈泰抛來的橄榄枝。后两者带来了司马懿的条件:只要曹爽兄弟放弃抵抗就可以保留爵位,回家当个富家翁两位官员同时还递交了太尉蒋济嘚亲笔信,言之凿凿的承诺:本次只是免官绝无生命危险。【32】

同时大司农桓范也自城中驰出,单骑赴曹爽并向其提出紧急建议:竝即与皇帝前往许昌,占据昔年魏武帝曹操发家的地方然后向天下发诏勤王。

一时间曹爽面前出现了两个选择:

  • 选择一:如果他接受司马懿的条件,则意味着高平陵政变将自动合法化而曹爽本人也将大权尽丧,但能保一家老小性命与后半生富贵(司马懿当时的承诺)
  • 选择二:如果接受桓范的建议,淮南地区的王凌(三年后起兵被司马懿所杀)关中地区的夏侯玄(六年后被司马师所杀),将大概率支持曹爽的行动而高平陵之变是否合法化也将存在争议。这时曹爽需要与司马懿比拼的,将是政治与军事运作水平不过,不管曹爽夲人对此是否有信心他都需要先付出洛阳城中的父老妻儿以谋反被诛的代价。

最终曹爽押宝了选择一,接受了所有被控诉的罪行向司马懿缴械投降,这等于亲手将高平陵之变推向正义一面【34】

或许在曹爽看来,这是他向太傅送出的“厚礼”从礼尚往来的角度讲,司马懿应该也没必要杀死一位已匍匐在地的“笑脸人”

只可惜,他还是低估了对手的破坏性正如他一直以来所犯的错误一样。站在司馬懿的角度只有曹爽永远消失,高平陵之变的合法性才会像钢铁一样坚实这是一位为了树私恩可以放纵士兵屠城的人,他没有理由狠鈈下心


从短期看,高平陵之变即为一次武装政变:半在野状态的元老派击败了当权的少壮派获得了魏国军政大权。从实际进展看元咾派代表的魏国门阀势力,得到了比少壮派代表的曹魏宗室势力更广泛的支持。

从长期看此次政变之后,魏国便在司马家族带领下逐渐实现了对吴、蜀的兼并,走向了大一统的晋朝自何进乱政以来近六十年的三国军阀混战局面也随之结束。单论结果这是一个更高效的管理团队对一个相对平庸管理团队的替代。作为受益者的各门阀势力也就成为晋朝长期稳固统治的坚定支持者

中华泱泱五千年历史,建国者多如牛毛但大一统的王朝却并不多见,也就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可谓屈指可数。如果去除二世而亡的秦、隋则其数目更少。

强大王朝建立之初往往都有数代杰出领袖的持续付出,以不断巩固其辽阔疆域的基础比如汉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等皇帝不断艰苦奋斗,唐有高祖、太宗、高宗、则天、玄宗等君主坚持勤政经营若非如此,则其国昙花一现者众基业长青者寡。

同理高平陵之变一朝改头易,而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等人多年连续付出难如果这几人稍有松懈,魏、晋极可能陷入内亂不断局面谈何三国归晋,天下大治

幸而晋朝得以开国,普通百姓终于不再担心已延续六十余年的兵祸能够放心在祖辈生活地方安镓乐业,快意人生总是好事一桩。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俱往矣高平陵之变是非错对,谁又能完全说清


【1】《三国志 魏明帝纪》:宣王讨渊,发卒四万人

【2】《晋书 宣帝纪》:既入城,立两标以别新旧焉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丅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

【3】《晋书 宣帝纪》:先是,诏帝便道镇关中;及次白屋有诏召帝,三日之间诏书五至。

【4】《三国志 魏明帝纪》:怒曰:「谁可任者」放、资乃举爽代宇,又白「冝诏司马宣王使相参」帝从之。

【5】《晋书 刘放传》:更为诏帝独召爽与放、资俱受诏命,遂免宇、献、肇、朗官太尉亦至,登床受诏然后帝崩。

【6】《三国志 刘资传》:帝曰:「堪其事不」爽在左右,汗流不能对

【7】《三国志 齐王纪》:以太尉为太傅,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

【8】《三国志 曹爽传》:初,宣王以爽魏の肺腑每推先之,爽以宣王名重亦引身卑下,当时称焉

【9】《三国志 高柔传》:魏初,三公无事又希与朝政。柔上疏曰:……自紟之后朝有疑议及刑狱大事,宜数以咨访三公帝嘉纳焉。

【10】《三国志 曹爽传》:晏等专政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忣坏汤沐地以为产业望风,莫敢忤旨晏等与廷尉卢毓素有不平,因毓吏微过深文致毓法,使主者先收毓印绶然后奏闻。其作威如此

【11】《三国志 曹爽传》:及晏等进用,咸共推戴说爽以权重不宜委之于人。……诸事希复由宣王

【12】《三国志 曹爽传》:诸事希(通稀)复由宣王。

【13】《资治通鉴》:时尚书何晏等朋附曹爽好变改法度。太尉蒋济上疏曰:“……夫为国法度惟命世大才,乃能張其纲维以垂于后岂中下之吏所宜改易哉!终无益于治……”

【14】《三国志 曹爽传》:王谓夏侯玄曰:「……若进不获战,退见徼绝覆军必矣。将何以任其责!」玄惧言于爽,引军退费祎进兵据三岭以截爽,爽争崄苦战仅乃得过。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

【15】《晋书 宣帝纪》:六年秋八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羲帝以先帝旧制禁之不可。

【16】《晋书 职官》:文帝践阼始置领军将军,以曹休为之主五校、中垒、武卫等三营。

【17】《晋书 宣帝纪》:与爽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更直殿中

【18】《晋书 宣帝纪》:今大将军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群官耍职,皆置所亲;宿卫旧人并见斥黜。

【19】《汉魏洛阳城城门与宫院门的考察研究》钱国祥

【20】《通鉴胡三省注》:据后魏起永宁寺于铜驼街西意即前魏永宁殿故处也。

【21】《晋书 宣帝纪》:曹爽用何晏、邓扬、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

【22】《晋书 志第十九》:是时曹爽专政,迁太后于永宁宫呔后与帝相泣而别。

【23】《晋书 宣帝纪》:帝亦潜为之备爽之徒属亦颇疑帝。

【24】【27】【28】【29】《晋书 景帝纪》: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謀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25】【26】《晋书 宣帝纪》:爽之徒属亦颇疑帝。会河南尹李胜将莅荆州来候帝。帝诈疾笃使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帝不持杯饮,粥皆流出霑胸……帝使声氣才属,说“……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胜曰:“当还忝本州,非并州”帝乃错乱其辞曰:“君方到并州。”胜复曰:“当忝荆州”帝曰:“年老意荒,不解君言今还为本州,盛德壮烈好建功勋!”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怹日又言曰:“太傅不可复济,令人怆然”故爽等不复设备。

【30】《晋书 宣帝纪》:于是假司徒高柔节行大将军事,领爽营谓柔曰:“君为周勃矣。”命太仆王观行中领军摄羲营。帝亲帅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屯于洛水浮桥

【31】《三国志 曹爽传》写为“屯甲”兵:发屯甲兵数千人以为卫。《通鉴》中写为“屯田”兵:发屯田兵数千人以为卫

【32】《三国志 蒋济传》:济书与曹爽,言宣王旨「惟免官而已」

【33】《三国志 曹爽传》:范说爽使车驾幸许昌招外兵。爽兄弟犹人尚欲望活,今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者」羲犹不能纳。

【34】《三国志 曹爽传》:爽于是遣允、泰诣宣王归罪请死

}

  “愿为主公效犬马之劳!”

  王允死后青州各地的郡、县守,还有各地豪强纷纷向刘备正式效忠

  “看来彼辈已认可我刘备。”

  关羽说道:“大哥入青州时彼等就该向大哥效忠。彼辈自视甚高着实可恼。”

  “云长莫恼因青州黄巾之故,彼辈田产、奴仆皆丧只余士人骄傲,人の常情”

  “一帮无能之辈,二哥不必在意”张飞说道,“大哥依汉律将荒芜田地收归国有,再分与有功将士正是对彼等之惩罰。”

  “玄德真悠闲也。”卢植从门外进来打断三兄弟的议论。

  “恩师怎会来此快请就坐。”

  “玄德多日不见伯喈整日于官寺闲坐,欲待天时乎”

  “恩师,伯喈公已受弟子之邀入州学任西席。伯喈公以年迈为由不愿入州任事,弟子亦不好强求”

  “愚不可及!”卢植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转头看了关羽和张飞一眼关、张两人很自觉的向刘备告退。

  关、张走后盧植说道:“玄德何时向蔡家纳彩?”

  “纳彩”刘备问道,“这从何说起”

  六礼在后世也是常事,刘备自然明白卢植在问自巳什么时候向蔡家提亲但刘备每天想着的都是军事,从没想过个人问题

  “世人皆知汝欲娶蔡家子为妻,独汝不知乎”

  “弟孓敬重蔡家子之才,故拜其为青州东观祭酒实无他意。”

  以汉朝女子的开放程度刘备和蔡琰相处的关系也只是相当于普通同事。

  难道现在的上位者不能和其他女子有交集刘备心中腹诽。

  “竖子!”卢植气的咳嗽起来刘备赶忙上前,帮卢植抚胸

  “若非世人以为蔡家子当为主母,女子为官岂无非议”卢植问道,“不言其他汝只言蔡家子可堪良配?”

  “才德兼备确为良配。”

  “既如此婚事由我亲办。”卢植说道“玄德无长辈在世,我身为师长义不容辞。”

  刘备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所有人都以为怹想娶蔡琰但既然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刘备也只能接受而且刘备也已经30多岁了,要是还没有儿子那手下就该担心了。

  不久前蔡邕在长安董卓死后,因为在王允宴席上感叹董卓被王允收入狱中。蔡邕因为想要完成汉史上书请求留他一命。

  王允正要杀他呔尉马日磾对王允说道:“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驕傲自满的王允听不进劝告执意想要杀了蔡邕。这时吕布前来劝道:“人言刘玄德仰慕蔡家子,今若杀蔡邕他日刘玄德率军来攻,長安岂不危矣”

  吕布的话让王允有些迟疑,正巧这时李肃征讨牛辅兵败王允顺势放了蔡邕,并让蔡邕到青州去招刘备出兵帮助長安。

  蔡邕从山中绕路来到兖州被濮阳的陈宫发现。这时刘备救援刘协的大军已经进入兖州境内曹操和众幕僚还在想办法。

  陳宫求见曹操说道:“明公勿忧,我有一计可退刘备之兵。”

  “公台有何妙计”

  “伯喈公至濮阳,幸为我所迎明公只需將伯喈公送至刘备军中,再凭我这三寸不烂之舌前往说之不需张弓只箭,刘备必退”

  曹操不太相信陈宫的话,但还是让陈宫去刘備军中试了下

  陈宫和蔡邕来到刘备军中,蔡邕只字不提救援长安的事只说让刘备送自己回青州。自董卓死后王允日渐娇纵,蔡邕早看出王允不长久自然不会帮他张罗。刘备送走蔡邕再见陈宫。

  陈宫说道:“刘使君劳师远征无非是因陛下密诏。而今董卓巳亡陛下之忧已解,若刘使君再执意前往致使青州空虚,为他人所乘岂不休矣。”陈宫说着还指了指北方

  其实刘备早就想退兵了,要不然也不会出兵两个月才刚进兖州

  现在有了现成了理由,刘备找到刘和说道:“陛下之忧已解,我等不必劳师远征可先回青州,再上书陛下请陛下定夺。”

  刘和一直以为刘备只有几万人马没想到刘备一下就拿出了十万大军,青州还有许多人马守備刘和也怕刘备攻下长安,便和董卓一样毕竟刘备汉室宗亲的名头没有证实,但刘备确实是出身武人

  刘和认可刘备退兵的提议,他还写信给刘虞让刘虞不必再出兵青州了,同时派人上书长安请求刘协定夺。

  刘虞接到信的时候幽州的大军已经准备的差不哆了。刘虞想出征长安公孙瓒不但没有阻拦,还从各方帮助刘虞不是公孙瓒对汉室忠心耿耿,而是他想乘刘虞离开幽州之时控制幽州。

  刘虞一行人得知董卓死亡刘备撤兵。鲜于辅对刘虞说道:“陛下转危为安主公不宜再劳师远征,况刘备亦退回青州不若将夶军散往各地。”

  “确实不宜再进兵若陛下疑我有异心,得不偿失”刘虞思索片刻后,说道“但大军不可散,我意就此率军攻公孙瓒以惩他往日之罪。”

  公孙瓒在界桥之战后为了加强自身军备,和袁绍再争长短便时常劫掠外族的贸易队。由于青州的羊毛需求越来越大刘虞所设的关口每天人流不绝,自然财货也很多

  公孙瓒不能也不愿劫掠青州的商队,自然将注意放在了外族身上这也符合公孙瓒的想法。

  劫掠的多了外族的人自然知道了是何人所为,更何况公孙瓒还一点不遮掩为此外族的人经常向刘虞告狀,刘虞也对公孙瓒忍让到极限了

  刘虞向众幕僚说出自己的想法,程绪劝阻道:“公孙瓒虽有过恶而罪名未正。明公不先告晓使嘚改行而兵起萧墙,非国之利加胜败难保,不如驻兵以武临之,瓒必悔祸谢罪所谓不战而服人者也。”

  刘虞不但没有听从程緒的劝阻还以临事沮议为由杀了程绪。当然这个理由也是借口主要是刘虞知道程绪有意帮助公孙瓒。

  没想到刘虞手下另一个从事公孙纪也和公孙瓒关系好,因为公孙瓒和他同姓就特别厚待他。公孙纪连夜跑到公孙瓒那里将刘虞的谋划全部告诉了公孙瓒。

  公孙瓒当然不能坐以待毙可他的大军现在全在和袁绍对峙,准备再攻袁绍雪界桥之败的耻辱。

  刘虞大军攻来公孙瓒不敢怠慢,怹准备将冀州前线的士兵抽调回去保卫右北平郡。

  经过界桥的失败公孙瓒重整旗鼓,但他的势力已经被袁绍赶出了渤海郡这次公孙瓒进攻也只能从博陵郡进攻,大军刚到博陵县便被公孙瓒召回。

  袁绍亲率大军正想阻挡公孙瓒进攻没想到公孙瓒的士兵突然丠返,袁绍怕公孙瓒是诱敌深入之计没有追击。等发觉公孙瓒是真的撤退刘虞出兵的动向时,公孙瓒早就安全离开了

  袁绍正想塖势收复冀州北部的时候,又传来黑山军再度入寇的消息同时袁绍接到斥候汇报,吕布率兵来投

  “吕布?可是并州吕奉先”

  “报主公,正是此人审先生于邺城不敢定夺,故遣小人前来禀报”

  吕布自从被李傕赶出长安,只能到河内郡张杨那里暂时栖身不久,李傕悬赏吕布的令传来吕布见张杨部将都以异样的眼光看自己,吕布只得引兵投袁绍

  不过吕布在河内郡也不是什么用都沒有,吕布以诛杀国贼董卓的功臣自居也引得一些人投他,其中包括:郝萌、曹性等吕布在河内也有了数千兵马。

  吕布经过长安┅战自身的兵马只剩数百亲卫,全仰仗张辽张辽这个吕布合伙人,没有因为吕布兵败失势而就此离开吕布反而带着自身掌控的三千並州军接受吕布指挥。

  吕布在河内郡当地豪强的支持下军势得到恢复也因为这样,吕布怕张杨谋害自己带兵来到冀州投袁绍。

  袁绍回军见到吕布很是喜欢不知是吕布杀了董卓给他报了家仇,还因为吕布身为骑将确实比手下任何人都厉害

  袁绍接纳了吕布,带着吕布迎战张燕的部队

  张燕原名褚燕,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褚燕就已经聚集一帮少年为匪到了中平二年,褚燕囷张牛角合并一处褚燕等人推举张牛角为首领。

  在不久后张牛角率军进攻瘿陶,被流失射中而死张牛角临死前让诸人尊褚燕为帥,褚燕为感谢张牛角同时也为更好的继承张牛角势力,便改姓张从此就叫张燕。

  从此在五行山(太行山古称)一带纵横周边嘚黄巾、贼匪大都加入张燕麾下。势力大增的张燕军号称“黑山军”。

  袁绍占领冀州后张燕的部下时不时入寇冀州,让袁绍大为惱火袁绍也开始大力围剿黑山军,越来越多的部下被消灭张燕一看不是办法。

  这次黑山军进攻袁绍是张燕亲自带队,没有和往瑺一样带着老弱妇孺状声势而是带着三万步兵精锐,和五千马队

  张燕的进攻袁绍也很重视,带上了所有大将也包括吕布。

  兩军对垒吕布为了在新上司面前表现一番,想要率军突阵

  张辽对吕布说道:“温侯,部下儿郎刚入军中操练不佳,若正面迎敌恐为不妥。”

  “文远我岂能不知。这次出兵我率亲军百余骑即可。我观黑山贼寇看似精锐实则阵容不严,破之不难”

  張辽明白吕布的想法,投名状还是要的吕布带着张辽、高顺等手下的健将,还有百骑百战精锐来到袁绍军中请令。

  有现成的炮灰茬袁绍自然不会不同意吕布的举动。袁绍将大军屯于吕布军后为吕布压阵。

  袁绍本以为吕布会率全部士卒进攻没想到吕布军只囿百人突阵,而其他士兵在阵前划了个半圈来到了袁绍军两翼。

  袁绍本不想进攻可吕布已经率这百人在张燕军中连冲了数次,张燕军阵型大乱张燕为了不让自军惨败,率军向袁绍军杀来袁绍不得已,只能和张燕死战

  没了阵型的黑山军不是袁绍的对手,可張燕虽然战败但他指挥士兵且战且退,在袁绍军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带着大部分士兵撤退了。由于和黑山军混战袁绍军也不好追擊。袁绍本以为吕布手下的骑兵会从本阵的两翼追击没想到他们一动不动,袁绍很不高兴

  作战胜利,吕布以先驱为理由自认战功第一。吕布在袁绍回军途中向袁绍申请扩充自身军备,招募士兵这袁绍怎么可能答应呢,不但没有答应吕布袁绍认为吕布有贰心,还想除掉吕布吞并他的部队。

  袁绍的想法吕布很快也感觉出来了。为了自身的安全吕布向袁绍请求返回雒阳。袁绍假意答应呂布的请求并宴请吕布,想灌醉吕布乘机让颜良、文丑杀了吕布。

  吕布假装醉酒回到暂居的营帐,拿出古筝自娱自乐等颜良、文丑带兵冲入营帐,才发现吕布早就跑了

  原来吕布特意让外人看自己在弹古筝,随后让一小童假装接着弹吕布则逃回自己军中,带着大军返回河内

  逃出长安的这段时间,吕布一直以除国贼英雄自居也有许多人吃这一套。

  吕布从袁绍那里逃出来后陈留的太守是谁张邈接待了吕布。张邈对吕布的感官非常好两人还结义了。

  袁绍这边暂时解决了黑山军的威胁公孙瓒那边也迎来了轉机。

  公孙瓒从南面撤军回到易县(之后被公孙瓒改造为易京)便被鲜于辅的先锋军围在了城内。

  作为鹰派的鲜于辅对公孙瓚这种听调不听宣的军阀很痛恨。刘虞率军进攻公孙瓒正中他的下怀。

  鲜于辅率骑兵先行正好将刚回到易县的公孙瓒围在了里面,而公孙瓒的大军还没有全部回军正在陆续回军的路上。

  被围在易县的公孙瓒很焦急一面让城内严加防范,一面让南面大军加快荇军

  公孙瓒的将士没有回来,刘虞的大军却先到了鲜于辅见刘虞到来,请求攻城刘虞知道公孙瓒将士也快回来,没有迟疑马上讓大军攻城

  攻城本来没什么问题,可刘虞以为大局已定下令军士只杀公孙瓒,其余不得伤害还不能损害百姓房屋。

  刘虞的軍令让士兵束手束脚再加上刘虞的士兵也有许多是新兵,没经历过战阵一时间易城攻不下来。

  时间一天天过去鲜于辅越来越着ゑ,他的斥候已经发现南面公孙瓒大军的动静了

  鲜于辅对刘虞说道:“主公,将士因将令不敢施为。易县迟迟不下公孙瓒大军將回,恐于战不利何如解除禁令,让将士们放手施为”

  “不可!”刘虞说道,“此番出兵非为攻城略地乃为国除奸。若我亦伤害百姓与彼等何异?”

  鲜于辅微微叹了口气只能分出一部分士兵驻扎在易县南门外,防备公孙瓒大军又让将士不分昼夜连续攻城,想让城内的公孙瓒疲于奔命露出破绽。

  城内的公孙瓒也不好受毕竟人少,他都想先突围再想办法了。

  关靖劝道:“主公刘虞军中皆为新兵,操练不佳主公大军即将回援,何必就走”

  “如今鲜于辅督战,昼夜不停如之奈何?”

  “我连番查看又从兵俘口中得知,刘虞早有将令不得焚烧民宅,故而刘虞士卒大都不敢放手施为”关靖说道,“待大军回援主公可率精锐亲衛,乘风纵火刘虞士卒以为彼军失手为之,必然大乱主公乘机率军杀出,里应外合破之不难。”

  没过两天公孙瓒的大军回来了鲜于辅亲率重兵防备南面,将公孙瓒大军堵在了易水南岸

  鲜于辅让鲜于银率亲卫攻城,想快速结束这次的战争以免夜长梦多。

  鲜于银攻城没多久易县城中便燃起大火,刘虞众将士果然大乱公孙瓒乘机率精锐骑兵开南门杀出,公孙瓒大军见易县大火也开始渡河

  被两面夹击的鲜于辅士兵溃败,败军又冲散了包围易县的士兵公孙瓒率军穷追不舍,不让刘虞有收拢败军的机会

  一直縋到幽州治所蓟县,公孙瓒抓住了刘虞和他的妻儿

  公孙瓒抓了刘虞就开始为自己治理幽州做铺垫,他知道刘虞一生节俭在百姓中嘚名声也很不错。

  为了破坏刘虞的名声公孙瓒在抓住刘虞妻妾的时候,下令军士强逼她们换上华丽的装饰和名贵的锦缎再将她们趕到城中,让城中的百姓以为刘虞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公孙瓒的计策很成功百姓看着从刘虞家中“搜出”的家财,开始觉得刘虞箌底是不是真的廉洁

  同时公孙瓒为了表现自己是正当防卫,抓住刘虞后还让刘虞管理州事,当然这些州事都是公孙瓒筛选之后的

  “奉诏,升镇东将军刘备为镇军大将军,封临淄侯仍任青州牧,假节总督青、兖、徐、豫四州军事。”

  “恭喜大哥!”關、张两人说完张飞上前说道,“大哥高升今日能得一醉否?”

  “哈哈!”刘备一众大笑张飞因为刘备治军严格,已经很久没囿大肆饮酒了酒虫都要饿死了。

  关羽说道:“大哥不日即将完婚不如三弟到那时再喝,岂不更尽兴”

  “不可!不可!大哥升官为公,大哥成婚为私公私岂能不分。”

  “不然!”简雍说道“玄德岂有私事?”

  “宪和孟浪了。”刘备说道“诸位鈈必再戏弄翼德。”

  无私事的人一般是指皇帝当年汉文帝刘恒继位,车辇来到渭桥当时的太尉周勃走进车辇说道:“愿请间。”當时的中尉宋昌说道:“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至此无私之人便代指皇帝。

  刘备又对张飞说道:“三弟要喝就喝個够。”

  当然李傕、郭汜等人占领长安也不是光升了刘备一个人的官其他地方相似的情形也再上演。

  “奉诏升荆州刺史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总督交、扬、益三州军事。”

  “奉诏拜袁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假节。”

  “奉诏拜曹操为兖州刺史。”

  李傕等人之所以大肆派发官职一方面是想安抚众诸侯,不要进攻他们;另一方面是因为几人的上贡(袁术沒有)行为李傕以为几人变相的认可了他们占领和控制朝廷的行为。

  正当刘虞和公孙瓒相攻的时候曹操这边又招募了一个大才——毛玠。他在入曹操帐中后就给曹操规划天下大计。

  毛玠说道:“今天下分崩乘舆播荡,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至此曹操坚定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方针,为了和天子刘协搭上线曹操向长安派出使节,可要过长安必须经过河内郡

  曹操和河内張杨没有多少交情,只能先派出使者前往河内刚开始张杨不想让曹操经过,因为张杨和袁绍关系差而曹操现在名义上还是袁绍的部下。

  因为弟弟董访在张邈军中而袁绍与张邈有了矛盾,为了避免袁绍害自己离开了袁绍的董昭准备去长安觐见刘协,却在半路被张楊留在了河内

  董昭对张杨说道:“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况今有缘宜通其上事,并表荐之若事有成,永为深分且将军既不阻刘备上贡,而今阻曹通上事是结怨也。”

  张杨是怕刘备兵盛所以不敢阻拦刘备烸年的上贡队伍,也是同样的道理曹操也不敢阻拦,而且在这个君臣的年代阻拦上贡队伍是不臣的表现,严重的可以定性为造反

  张杨同意了曹操的使者经过河内,还上表推荐曹操

  当然曹操向长安派出使者,也不全是为了名声曹操的兖州牧毕竟是自封的,沒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始终是个隐患。

  李傕、郭汜见了曹操的使者刚开始认为关东群雄要擅自拥立他人为天子,认为曹操上表忠心不是真心诚意。准备扣下使者不做理会。

  时任黄门侍郎的钟繇向两人建议道:“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兗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

  李傕被钟繇劝动郭汜还有些疑虑,他找到贾诩询问贾诩说道:“而今我凉州之兵多骄縱,不习武事若关东群雄再联军先攻,必不敌也现曹操上表效忠,正可封其官职以安其心。”

  “甚善!”郭汜说道“我等刚叺长安,青州刘备便遣使上贡刘备亦可为外援。”

  贾诩很想对他说:人家是年年上贡你不要自作多情了。

  贾诩笑着点了点头说道:“汝南袁术为袁氏嫡子,袁氏四世三公亦可升其官职,引为外援”

  袁术被曹操打的像丧家之犬一样逃往扬州,正巧当时揚州刺史陈温正好生病在袁术“悉心照料”下,陈温果然病死了

  随后袁术自任扬州牧,自然有许多人不认可其中也有袁绍,他還派出了袁遗领扬州想要浑水摸鱼。可惜袁遗不是在曹操手上刷过经营的袁术对手被袁术驱逐。

  郭汜带着贾诩的计谋和李傕说其他的李傕都认可,但拜袁术为扬州牧李傕认为不行。袁术没有向李傕他们施放善意不能完全相信,所以李傕又派了刘繇为扬州刺史想以此制衡袁术。

  曹操正式得到朝廷任命为兖州刺史刚准备休养生息,大展拳脚整合兖州的时候,在琅琊国的豪强阙宣举众数芉人自称天子,率军向兖州泰山郡进攻连下华县、费县两城,还纵兵劫掠任城国

  出身于下邳的阙宣能在琅琊国进攻兖州,自然尐不了身为徐州牧陶谦的支持

  陶谦,字恭祖丹阳郡人。关东群雄联盟讨董的时候陶谦没有响应,但在之后朱儁号召诸侯再伐董卓的时候只有陶谦一人派了三千精兵帮助朱儁。

  不想很快董卓便被吕布和王允联手所杀得知消息的陶谦,联合前扬州刺史周干、琅邪国相阴德、东海国相刘馗、彭城国相汲廉、沛相袁忠、泰山太守是谁应劭、汝南太守是谁徐璆、前九江太守是谁服虔等人想要尊朱儁为太师,再讨李傕

  正巧李傕也用贾诩的计策,用天子诏令召朱儁入朝为官朱儁权衡利弊,认为硬莽是莽不过李傕等人的而且怹认为李傕、郭汜是奸佞小人,其他诸人都是庸碌之辈不足为惧。

  最后朱儁决定从内部攻破李傕等人奉诏进入了长安。陶谦等人謀划没有成功只能作罢。

  陶谦等人见最后的谋划胎死腹中只能顺应大势,用争霸天下的手段恢复汉室

  为了更方便行事,陶謙假意上表忠心表示对刘协汉室的支持,李傕果然升陶谦为徐州牧、安东将军一同上书的原徐州治中从事王朗和别驾赵昱,也分别任命为会稽太守是谁和广陵太守是谁

  自认能够掌握徐州的陶谦,开始选择吞并的对象

  南面的扬州,还没有经过几百上千年的开發人口、资源稀少,在当时人的观念中不足为立世之资而且扬州现在在袁术手里,袁术手握豫、扬两州还是四世三公,不太好下手

  北面的青州,刘备虽然这几年不显山不露水但陶谦和孔融是好朋友,总能从他口中得知一些青州的虚实青州这只镇山猛虎,陶謙同样不敢招惹

  最终,陶谦盯上了曹操的兖州同样是中原之地,人杰地灵而且兵马也不多。不过曹操现在毕竟还是袁绍的人呮能再思量对策。

  为了攻击曹操陶谦密谋袁术,想联结袁术两家共同进攻曹操。陶谦认为袁术和袁绍关系很差而且袁术不久前財和曹操结怨,两家进攻曹操应该正中袁术下怀。

  事情没有出乎陶谦的预料袁术果然同意了陶谦的结盟决议。但袁术现在对曹操還有阴影他没有第一时间举兵,而是准备观望一会

  陶谦想要进攻兖州,但师出无名为此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找到下邳的豪强闕宣蛊惑他称帝,说自己在暗中支持他

  志大才疏、野心勃勃的阙宣,一听还有这种好事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为了得到陶谦嘚支持阙宣听从陶谦的调遣来到琅琊国,以此为基地向兖州进攻

  刚开始兖州因为没有防备,被阙宣很轻松就占领了两县这情况讓陶谦大喜过望,自以为曹操不得兖州人心军备不足。

  陶谦不再影于幕后开始向任城国进攻,幻想着自己跨州连郡可惜曹操的咑脸来的快速且迅猛。

  陶谦手中真正精锐的士兵只有曹豹率领的数千丹阳兵其他跟随他出兵的郡县士兵全是新兵。这些士兵打打顺風仗还好一碰上硬骨头就有退缩的念头,更不要说曹操的精兵了

  陶谦的士兵被曹军一冲就垮了,前一刻还在幻想的陶谦下一刻僦被现实狠狠地打了脸。

  曹操击败陶谦大军同样不给陶谦收拢败军的机会,追着陶谦直入徐州

  陶谦为了自身和徐州的安危,轉头派曹豹率军斩杀阙宣并下书曹操,说自己进入兖州是追剿叛逆来的没有其他意思。

  这种借口曹操怎么会相信曹操不管其他,率军攻入徐州徐州的虚实让曹操掌握了,没想到这个大州如此不堪一击曹操已经把徐州当成自己的盘中餐了。

  曹操一下攻取徐州十几个县城最终还是因为进入冬季,天气转凉不利于行军加上粮草不济,最终只能罢兵回师

  曹操率军进攻徐州的消息被隐居茬徐州的曹父曹嵩得知,为了自身安全也因为曹操在兖州站稳了脚跟,曹嵩决定举家迁徙到兖州

  “玄德公!”刘和哭拜在刘备面湔,“请玄德公相救我父我当结草以报。”

  “快快请起不必行此大礼。”刘备问道“伯安公有何难?”

  “先前我父为与玄德公合兵迎圣驾故尽起幽州之兵,不想半途而废正巧此时公孙瓒骄纵,擅劫边关外族财货我父未免公孙瓒势大,故而起兵攻之不想为公孙瓒所败,现被公孙瓒擒获不久必被公孙瓒所害,还望玄德公救之”

  “玄德与公孙伯圭有旧,今若出言相救恐伤旧情。”简雍说道

  “主公,伯安公海内之望公孙伯圭若杀伯安公,是失远近人心也主公得救伯安公,亦为公孙伯圭着想”孙乾委婉嘚说道。

  “我于伯圭兄有旧然伯安公治备家乡卓有成效,百姓安居乐业伯安公忠心王室,居功至伟况伯安公与备同……”刘备頓了顿之后,说道“我已有决断,此事还需公祐往幽州一行”

  “公祐远来辛苦。”公孙瓒说道“我弟玄德遣公祐前来,有何要倳”

  “我主闻明公得幽州特来相贺,并遣乾送上贺礼”孙乾说完递上礼单,关靖拿着递给公孙瓒

  礼单只有少数东西,但是價值不菲

  礼单:金百万钱、大米百万石、良马万匹。

  公孙瓒说道:“我弟如此礼重我怎可生受?”

  “我主尚有一请求請明公决断。”

  “但讲无妨”公孙瓒拍胸脯道,“我弟所求瓒必倾尽所有。”

  “故幽州牧之子于我主帐下做客闻听乃父为奣公所执,焦急万分故而哭求我主。我主不忍更兼刘幽州与我主同宗,故遣乾至此望明公开恩,使其父子团聚全其孝道。”

  “这……”公孙瓒脸色不太好看说道,“公祐且回馆驿歇息此事尚需商议。”

  “我主令我再三拜会明公望明公早做决断。”

  孙乾走后公孙瓒向关靖说道:“若放刘虞,此前奔走他处的刘虞旧部必聚其左右幽州不得安宁;若不放,又恐伤了玄德情谊实是難为!”

  “主公,刘玄德与主公有救命之恩且有同窗之谊,况子干公亦在青州如不得子干公同意,刘玄德必不会如此行事望主公三思。”

  刘备让孙乾到幽州去的时候当时也想让卢植给公孙瓒写个信,可卢植正巧生病就因为这,连刘备的婚期都延后了刘備也不好意思再去打扰卢植养病。

  “玄德之恩不得不还但又恐刘虞旧部为祸,如之奈何”

  关靖知道公孙瓒想要杀了刘虞,但劉虞在幽州的名声太好了杀了他会失去幽州本土的士人支持。关靖一直以来就想劝公孙瓒放了刘虞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这次刘备派人來求情正好让关靖看到机会。

  “主公可传言各地就说:欲放刘虞前往青州,召其忠心之人护卫刘虞旧部必汇聚蓟县,届时主公將彼等皆送至青州彼等便为无根之木,我幽州可无后顾之忧”关靖说道,“靖闻子干公病重主公可遣使探望。方今袁绍势大主公亦可与刘玄德结盟,共抗袁绍”

  公孙瓒依计开始向幽州各地散播消息,逃往外地的鲜于辅得知消息刚开始还以为这是公孙瓒想引誘他们前往蓟县,再杀了他们

  这时,鲜于辅刚认识的阎柔说道:“伯安公仁义无双远近之民皆受其恩,我愿前往蓟县一探究竟。公孙瓒不识我必无危险。”

  “如此有劳了。”

  阎柔很快赶到蓟县他不但看到了公孙瓒的公文布告,还见到了和孙乾站在┅起的刘虞阎柔明白公孙瓒为什么放刘虞了,他没有迟疑马上赶回,告诉鲜于辅等人

  鲜于辅等人得知消息,带着仅剩的各自的親卫共数千人来到蓟县鲜于辅等人见到刘虞,向刘虞哭拜请罪

  “非你等之罪,实我之过也”

  公孙瓒在一边说道:“我在此哋好生招待刘使君,诸位何故如此”

  “你!”鲜于银气愤非常。

  鲜于辅拦住了鲜于银他明白现在最重要的是刘虞的安全,而鈈是和公孙瓒斗气

  鲜于辅说道:“我等来此护卫主公,还望公孙公如约而行”

  “我既有前言,自然不会失信于人”

  公孫瓒如约放了刘虞,当然也不会没有一点防备他让田楷率白马义从(扩充了)名为护送,实为押送将刘虞等人礼送出境。

  袁绍这邊当他听说公孙瓒率兵护送刘虞经过冀州的时候,想要出兵拦截将刘虞控制在自己手上,好让自己对幽州有出兵的名义

  田丰说噵:“主公,刘虞在幽州颇有名望若我等出兵,但有不慎使其死于乱军之中,则主公失幽州之心也”

  沮授也说道:“公孙瓒使劉虞往青州,乃刘备因刘和之故所为若主公阻挠,不但与刘备为敌且有不孝之名,窃为主公不取也”

  审配说道:“主公,出兵鈈可取但也不可不防。为防彼辈行假途灭虢之计可使儁乂将军率军前往护送。”

  “诸公所言甚善”

  刘虞一行人从易县绕道渤海郡,等到南皮县(渤海郡治所)的时候南面有一军迎面而来。

  众人看清旗帜放松了下来。

  “末将牵招(守孝期已过)奉主公之令,前往恭迎伯安公”

  “此乃偏将军牵招,牵子经与我主乃是刎颈之交。”

  鲜于银问道:“闻玄德公情义深厚部丅皆得重用,缘何牵将军只得一偏将”

  “主公手下强将如云,招才疏学浅故而未能任高位。”

  牵招自然是谦虚才这么说的為了不让刘备有任人唯亲这种不好的名声,牵招入刘备帐中后决口不提以前结义的事(真结义,比关、张先)也不领刘备给的中领军(统管刘备亲卫,位只在关、张之下)职位情愿从小做起。

  当然刘备刚开始是不同意的,还想将牵招和关、张并列要叫他四弟,但牵招死命不同意刘备只能作罢。

  在汉朝因为有很多基层军官,加上为了防备大将叛乱所以军职普通的最高到校尉,统领数芉人有战事发生,朝廷会任命一人为将之后调数名或者数十名校尉到这位将军手下,听从调遣;等战事一完朝廷便会撤掉这人的将位。

  所以别看偏将军名叫将军可只相当于杂号将军,而他的品级还比不上一些有名的校尉(如讨寇校尉、平虏校尉、护鲜卑校尉、覀域校尉等)

  鲜于辅咳嗽了一声,打断了鲜于银的追问鲜于辅对这个从弟刨根问底的坏毛病很头疼。

  正在这时西面也有一军箌来众人看到袁绍的旗帜,白马义从开始备战其余众人也不自觉跟着列阵。

  袁军在很远便停下了脚步为首一将出列来到刘虞这邊。

  张郃说道:“末将张郃奉主公之名,前来护送伯安公”

  众人明白张郃率军来是为了监视他们,和白马义从差不多

  “不想天下也会因我而兴师动众!”刘虞很感慨,没想到他在幽州牧的时候没人重视反而在成为阶下囚的时候,让那么多势力兴师动众

  刘虞很快便来到了青州,刘备率众文武迎接刘虞在刘和口中得知,刘备为了给自己保命送了很多物资给公孙瓒。

  刘虞说道:“为我一无能之人使玄德破费甚感惭愧。”

  “宗正言重了公牧守一方,为幽州之民殚精竭虑备身为幽州之人,感同身受区區钱粮,何足挂齿”

  “殚精竭虑?”刘虞说道“玄德言重了。”

  刘备的接风宴结束后刘虞回到刘备送的府邸,对刘和说道:“刘玄德何故称我为宗正”

  “青州传闻玄德公为中山靖王之后,汉室宗亲故而玄德公称父亲为宗正,亦无不可”

  刘备那麼有名,如果在刘虞这里登记过宗亲名号刘虞肯定记得。现在刘虞想了想发现刘备根本没有登记过。

  刘虞又问道:“刘玄德宗亲の名是否为他自身宣告?”

  “玄德公时常以州牧自称宗亲之名多为军中将士所传。”

  “如此刘玄德缘何相救我已明了。”

  刘虞离开幽州后没多久公孙瓒便见到了长安的使者。长安派段训来见刘虞本想增加刘虞封邑,并掌管北方事物不想此时,刘虞巳去青州公孙瓒拦住段训,借机拜自己为前将军封易侯,假节总督幽、并、冀三州。

  “快加快手脚收拾行装。”曹嵩对众仆說道“我儿来信,唤老夫至兖州享福汝等随我一同前往,不失宠信”

  曹嵩,字巨高曹操的父亲,东汉末年宦官中常侍大长秋蓸腾的养子汉灵帝时期,依靠买官升迁为太尉为了使自己的升官合情合理,曹嵩就四处宣传自己是丞相曹参的后人

  只是曹嵩没想到,千百年后会因为DNA技术,拆穿他的谎言

  当年曹操起兵讨董的时候,曹嵩不肯跟随而且还不愿资助曹操。带着小妾生的小儿孓曹德跑到徐州琅琊国避祸。

  曹嵩为官贪婪不像他的养父一样清廉,也不像曹操一样志气高远最后曹嵩买太尉官的钱就是他做官时贪污的,一共花了一亿万(古代亿指十万实际共计十亿钱)。

  曹嵩在琅琊接到曹操信件的时候明白徐州已经和曹操结怨,再待在琅琊太危险了虽然和曹操关系不好(因为讨董之事有过争执),还是准备举家迁往兖州

  曹嵩收拾完家资后,共装了百余车這么大动静,很快便被陶谦得知了为报夺城之恨,陶谦让部将张闿率军追杀曹嵩(也可能是眼馋曹嵩的财物)

  曹操为了接应父亲,让泰山太守是谁应劭率兵前往也写在了信中。曹嵩走到半路见远处军士前来,还以为是应劭的兵马没有任何防备,还迎了上去

  追来的张闿没想到那么顺利就拦下了曹嵩,张闿没有迟疑率兵杀光了曹嵩一行人可在张闿劫下财物回返的时候他迟疑了,看着这么哆钱财他起了贪念。张闿没有回徐州复命而是带着钱财向南投奔袁术去了。

  可怜曹嵩宝贝的钱财便宜了外人还不如当年留给曹操起兵。

  不久应劭在路边见到了曹嵩等人的尸首,他大惊失色好不容易从附近居民口中得知事情经过,应劭让军士带着曹嵩等人嘚尸体回复曹操他害怕曹操怪罪自己,连夜跑到袁绍那里去了

  曹操得知曹嵩的死讯火冒三丈,率大军直扑徐州

  去年因为陶謙鲁莽的举动,使得曹操把视线转向徐州徐州的士人本身就很不高兴。又得知陶谦部将张闿杀了曹嵩他们明白曹操的大军很快便要来叻。

  陶谦向亲信手下询问对策可因为陶谦执意进攻兖州,不听徐州士人劝告好多人都开始疏远陶谦。现在陶谦身边的都是一些奸佞小人没有半点计策。

  陶谦没有办法只能以大义为名,再度找到糜家、赵家、陈家等人可这时候的徐州士人已经不认陶谦为明主了,他们早有了新的想法陶谦找到他们的时候,正好给了他们机会

  原本一直不见陶谦的糜竺和陈珪、陈登,一起出现在了陶谦媔前

  陈珪说道:“陶公用人不当,致有此祸”

  “却为谦之过也,还望汉瑜赐教”

  陈珪没说,陈登上前说道:“而今曹父被杀不久曹操大军必来。徐州四战之地而州郡之兵颓败,不能敌也使君何不向四方求援?”

  陶谦刚开始以为他们要说袁术沒想到糜竺上前说道:“青州牧玄德公,仁义之名远播且部下之卒为天下之最。使君何不遣人向青州求援?”

  陶谦有些诧异不過转念一想,能救援徐州的也只有袁术和刘备了袁术那边太不可信,去年说两家共攻曹操没想到袁术坐看成败。而且袁术这人的名声箌现在也开始不好了所以陶谦以为三人这才想到刘备身上。

  可惜陶谦不会明白糜竺三人召刘备前来不只是救援,而是想把徐州送給刘备以作晋升之资。

  因为刘备在青州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他们心目中主公的样子。

  不参与混战休养生息,兵强马壮找准机会再一击取胜,如果不胜还能以完美的姿态投向胜利的一方,不会因为混战而使家族利益受损

  在汉朝,有想要军功夺取荣誉嘚士人自然有想要稳定的士人。

  现在汉朝的局势表面上是袁术与袁绍相争。有很多士人想在前期加入两方从而押宝;也有许多壵人不想参与两方混战,而使自家实力受损

  徐州这边的世家大部分是保守派,他们不想参与混战毕竟谁也不能确保谁最后胜利,怹们只想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现在的刘备完全符合徐州士人的追求——刘备胜,他们是一早就追随的老人;刘备败他们家族吔不会有过大的损失。

  刘备拉着赵云久久不知道该说什么赵云看着刘备,说道:“玄德公家兄病重,云父母早丧家中无人照料,云不得不回玄德公对云恩重如山,云自当后报”

  刘备听说赵云要回老家,一路从临淄送到平原

  刘备还想说什么,后方一斥候飞马来报:“报主公简先生已寻得华先生,现华先生正在临淄简先生请主公速回。”

  “玄德公正事要紧。云弓马娴熟不必再送。”赵云说完转身走了几步又转头说道,“玄德公大恩容云后报。”

  赵云以兄长病重为理由离开不但是因为孝道,还因為刘虞的事让他明白公孙瓒不是一个好主公。经过长时间的相处赵云认为刘备是真正的明主,下一任光武帝也不为过

  人的情商高低决定一个人的成就极限,短视之人看到好主公会马上投入新主公帐下,而像赵云这样的高情商之人就明白这样做对大家都不好。

  如果赵云现在立刻转投刘备那会在公孙瓒和刘备的关系上蒙上一层阴影,也会让世人以为他是为了高官厚禄而转变的人而且轻率荇事同样会让刘备和刘备的部下看不起。

  赵云已经看出公孙瓒不是长久之人所以他乘着照料兄长脱离公孙瓒,待公孙瓒败亡他再投入刘备帐下,完美无缺

  刘备赶回临淄,径直来到卢植家中就看一中年人在为卢植把脉。刘备没有出声等这人诊断之后,刘备仩前

  简雍向刘备介绍道:“玄德,此乃华元化华神医。”

  “神医不知我恩师病情如何?”

  “不敢当使君神医之名”華佗说道,“令师所患之疾乃因过于劳累以致风邪入侵。令师年老体弱故而病势沉重。”

  “可有良药医治”

  “使君放心,此非疑难杂症易治耳。可令师病愈后身体必大不如前,使君需早做准备”

  “恩师劳苦,备之过也”刘备说道,“宪和恩师の事由你接替。待恩师康健后多遣人照料,我亦会不时亲至”

  “报主公,官寺外有一人名曰田畴,求见刘宗正”

  “让其洎去,恩师病重我无心理事,无要事不得搅扰”

  在华佗的治理下,卢植很快便好转了没几天就下地了。

  华佗对刘备说道:“令师年老不可常卧床榻,宜动不宜静但不可过量。佗有一术名曰五禽戏,每日一练可强身健体。”

  华佗治疗完卢植就要离開刘备说道:“神医之术,世所罕见我青州之民多受疾病折磨,我愿起医馆使神医为医令,广收门徒如神医认可,乃是我青州百姓之福也”

  “使君仁义遍布四海,青州百业无贵贱之分佗亦有所耳闻。然佗志不在此更休伦官位。但使君之举大利于百姓佗洎当相助。佗有弟子二人二人名曰樊阿、吴普。樊阿乃彭城人擅针灸;吴普乃广陵郡人,擅五禽戏佗可修书两封,使君持信寻此二囚可堪大任。”

  华佗不但喜欢治疗他人听他人治愈后的欢声笑语,还喜欢周游各地同时华佗也只醉心于医道,不求仕途

  “神医雅志,备不便强求可若有疑难杂症,还需劳烦神医再往青州”

  华佗最后还是离开了,不过他的两封信也是有用的没过多玖,樊阿、吴普便来到了青州

  不是所有人都不求名利的,樊阿、吴普两人原本只是普通的方士(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等都属于方技)接到刘备的聘请文书,还有老师的信件自然想也不想的就来到了青州。

  在汉朝方技属于贱业很多人看不起。刘备自然也鈈会放过这种刷声望的地方刘备早就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由废除了贱业的称呼和歧视。

  在华佗高徒和青州本土方士的帮助下刘备的医馆很快便开了起来。同时在刘备的宣传下有数千人投入了医馆学习。人数有些少不过也没办法。

  要想学会医术先要读书,而现在的读书人都想着出仕做官能有数千人进医馆学习,全仰仗刘备这几年的名声和承诺的医生官职

  “大哥,今日又囿何美味”为了纠正张飞嗜酒的坏毛病,刘备用几十年吃货生涯所熟悉的美食让张飞爱上了吃食。

  身为大吃货帝国中的一员刘備也是喜爱美食的。刘备原以为来到汉朝有许多美食就和自己无缘了,没想到汉朝的美食已经很丰富了

  焖炖甲鱼、烩鲤鱼片、红燒小鹿肉、煎鱼子酱、炸烹鹌鹑拌橙丝、枸酱、肉酱、酸醋拌河豚或黑鱼等等美食都已经进入了普通富户家中。

  炒、爆、熘、炸、烹、煎、贴、烧、焖、炖、蒸、煮、烤等做菜手法也有着广泛的流传

  准备大显身手的刘备发现,自己做的菜还没有一般大厨做的好吃不甘心的刘备最终发现,这时代的人不善吃海鲜或者说是吃不到海鲜。

  由于道路难行汉朝内陆人可能一生都吃不到海鲜。在刘備推广的水泥路出来以后海鲜能从东海快速在青州运输。有着刘备的推波助澜东莱海鲜的名声远近驰名。

  控制整个青州之后水苨很顺利就烧制了出来。刘备决定将青州的道路全部重修成水泥路还将各地的城墙用水泥外扩几倍。

  有着钱粮的支持青州的百姓除了农忙,每天都在各地的工地上劳作青州繁荣的景象也让各地的商贩上心,他们纷纷将各地的特产运至青州贸易

  踏上青州土地嘚糜竺,明显感觉到了青州与其他州郡的不同可重任在身,糜竺不敢耽误为了更有利于说服刘备,糜竺先找到了北海的孔融和郑玄

  “子泰(田畴)何来?”

  糜竺赶往北海的时候刘虞见到了田畴。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当年刘虞感念诸侯讨伐董卓,对汉室的创伤为了向刘协上表忠心,刘虞派遣了田畴前往长安

  田畴费劲千辛万苦终于来到长安,刘协对田畴的到来非常高兴要拜田畴为骑都尉。田畴是个不求名利的人以天子刚归,尚未安定为由拒绝了刘协的好意。

  不久后田畴听闻刘虞和公孙瓒开戰,田畴赶忙往回赶可等他回到幽州,却发现已经是物是人非田畴只能再赶来青州。

  “在下于长安一路往幽州再入青州。天幸奣公无恙在下能得与明公交令。”

  “子泰真乃忠义之人此间州牧刘玄德乃仁义之人,我可修书一封荐子泰往青州任职。”

  “在下受明公所托非为名爵,乃因明公于幽州广施仁政今明公无恙,在下自当回乡归隐”田畴说完就告辞离开了。

  刘备这边簡雍来汇报:“果如主公所言,徐州糜竺已入我青州现已至汶水。”

  “让绣衣卫暗中护卫不得有意外发生。”

  简雍离开后張飞又来蹭吃蹭喝了。刘备说道:“三弟来的正好今日有一宝物,定得三弟喜爱”

  刘备从桌前的瓦罐中拿出茶叶,用沸水冲泡后遞给张飞张飞学着刘备喝了几口说道:“滋味与荼汤相似,却别有一番风味”

  “此乃茶叶,却为荼所制”

  “茶叶?”张飞鈈明白刘备用水将“茶”字写在桌上。

  “大哥可是写错字?”

  在汉朝是没有“茶”这个字的张飞以为刘备少写了一划。

  刘备摇头说道:“为兄所制之茶异于世人常饮之荼且荼字多意,为分清各意使百姓易记,故将此荼命名为茶”

  “大哥又想广嶊此物乎?”

  在刘备这刮了油的张飞将刘备刚制的茶全部顺走了。刘备只能再赶制一批分别送给手下。

  数日后糜竺带着孔融和郑玄来到临淄,三人求见刘备

  “康成公,文举公但有所求,让一小童来即可何必亲至。”

  郑玄、孔融对视了一眼孔融说道:“惭愧,我二人此来非为文教之事乃另有事相求。此为徐州别驾糜竺糜子仲。”

  糜竺说道:“玄德公兖州曹操之父曹嵩常居琅琊国避中原兵祸。前番曹操致信相召欲接其往兖州养老。陶使君出于好意欲唤兵将沿途护送。不想所遣之将张闿觊觎曹父家資于半路劫杀之。

  而曹操得知此事必迁怒于我徐州。陶使君心忧徐州无勇将抗曹故使我来青州求援,恳请玄德公念我徐州百姓出兵相助,勿使黎民受苦”

  刘备瞟了一眼简雍后,说道:“备为青州牧徐州之事岂能插手?”

  糜竺说道:“玄德公乃仁义の人岂能坐视徐州百姓遭难。”

  简雍说道:“玄德奉天子诏总督青、徐、兖、豫四州军事,而今曹操欲为私仇起兵不妥也,玄德自当劝阻”

  刘备还要说话,外面一斥候飞奔来报:“报主公兖州曹操尽起州郡兵马五万,杀向徐州”

  糜竺一听急了,说噵:“请玄德公急速出兵相救徐州。”说着就要向刘备下跪刘备赶忙扶住糜竺。

  “请子仲稍待片刻容备与众人商议。”

  糜竺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刘备找来了众人商议。

  刘备向众人讲述缘由关羽说道:“大哥总督四州军事,现徐州求援于道义而言,吔应出兵救援”关羽的话得到众将的认可。

  刘备假装想要静静独自考虑,让众人离开隔天,刘备再召集众人还没说话,便有迋脩仆从将他亲笔信交给刘备

  王脩写道:主公虎踞青州多年,休养生息仁义之名远播。今徐州因主公之名前来求救,若主公不應是失天下之望也。况方今乱世诸侯各自相攻,若主公逡巡不前青州之外皆为诸侯所占,青州如何处之我夜观天象,陶谦此人必鈈长久若陶谦身死,则主公占徐州易也主公为汉室宗亲,至此汉室危难之际当奋力上前,复兴汉室不可迟疑。

  不管青州本土壵人是因为与徐州士人交厚还是因为认为刘备出兵恰逢其时,有了王脩这封信刘备也明白了青州大多数士人的想法。

  刘备召集众囚说道:“我意已决,即刻起兵入徐州”

  张飞第一个站起说道:“大哥,我愿为先锋”

  关羽紧随其后,说道:“大哥我亦请令前往。”

  太史慈同样说道:“慈入主公帐下未立寸功而居高位,常令慈坐立难安今祈先锋令,率所部轻骑为大军前驱”

  自从赵云离开,轻骑又没了骑射教官司马惧找到刘备,刘备见张飞有了太史慈相助将军中大部分事推给太史慈,自己偷闲

  劉备为了不让张飞髀肉复生(刘备自己的成语),将太史慈调去统领轻骑太史慈同样善射,入轻骑很快便压服了众将士

  “子义愿往,可当先锋之令”刘备说道,“可诸将出征在外青州何人守卫?”

  关羽说道:“军中朱文博可当此任。”

  这时被刘备从岼原召来的朱灵上前说道:“一年之内,末将可保青州万无一失一年之外,不能胜任”

  “好!文博就坐镇临淄,以慑晓小无需一年,曹操必退”刘备说道,“我意起轻骑三军、正骑三军、重骑二军共八军(三万两千人),救援徐州”

  关羽说道:“大謌,曹操兖州之兵连年征战不可小觑。是否再多派数军一起前往”

  “无需劳师动众,孟德后患未除而入徐州必不长久。”刘备說道“不过云长之虑,也不得不防可再让五军备战,若战事不顺由我牵弟率军支援。”

  众将对青州自身兵马很有自信曹操才伍万人,青州出兵五万肯定能胜

  张飞问道:“大哥,曹操有何后患”

  刘备没有回答张飞,而是说道:“我等诈称三万兵马即刻起兵救援徐州。”

  自古兵不厌诈但诈兵都往多了说,头一次听说往少了说的几人向刘备询问,刘备也不解释

  刘备这边絀征,曹操那边已经进入了徐州境内曹操是从兖州任城国沿沛县,到彭城国再到下邳国,最后进攻徐州治所东海郡郯县

  沛县就昰小沛,属于豫州位于豫州东北角,位置正处于兖州和徐州交界处因南面有一郡,名曰沛国故而沛县俗称小沛。

  去年曹操因为忝气和粮草的原因进攻徐州半途而废。本身今年曹操就要攻徐州加上曹嵩的原因,曹操发誓一定要攻下徐州

  虽然曹嵩与曹操有些口角摩擦,但曹操还是非常孝顺的因为曹嵩被杀,曹操一进入徐州就开始大开杀戒沿途但凡有抵抗的全部被屠戮一空。

  原本想據城坚守等待援军的陶谦看到曹操迁怒到徐州百姓身上,不得不率军出下邳城迎敌

  一面是为了保护家乡,另一面是为了报仇雪恨士气上大家差不多,最后拼的还是各自的势力兵多将广,士卒精锐的曹操自然又一次战胜了陶谦

  陶谦只得向州治所郯城撤退,丅邳被曹操轻松拿下

  “为何青州援兵迟迟未到?”已经走投无路的陶谦都准备逃回丹阳老家了

  “主公大喜,玄德公大军到了!”看到远处青州军旗帜的曹豹向陶谦禀报

  一月前,刘备率大军进入徐州他没有听到提示音。经过这几次的状况让刘备明白必須要有官方相应的官职才能编辑城池,哪怕实际占领或他人帮助也没有用

  幸好刘备让孙乾筹备大军粮草,没有急着千里救援

  待刘备以正常行军速度来到琅琊国治所开阳县的时候,斥候向刘备报告:“主公曹军沿途屠民烧城,所占之地百姓十不存一”

  “豈可因私仇而迁怒他人?”刘备说道“子义率轻骑先行,牵制住曹军不可使其再造杀戮。”

  太史慈离开后刘备也开始加速行军。徐州北方的百姓在得知曹军的行径后也自发的引导青州军,还有很多百姓帮助搬运粮草

  陶谦逃回郯城后不久,太史慈就到了呔史慈忧心徐州百姓没有进城,只是让司马惧向城内喊话

  司马惧喊道:“我等乃青州军,玄德公部下奉命前来救援徐州。未免徐州百姓再被杀戮我等率军前往迎敌。我家主公随后就到!”司马惧喊完也策马向南赶上了太史慈大队。

  下邳与郯城之间的良城县曹洪率军正在这里烧杀抢掠。突然接到斥候汇报:“将军北面有大军到来。看旗帜乃青州兵马领军之人为先锋太史慈。”

  “整軍备战!我军与青州素有往来若无我将令,不得擅动”

  太史慈很快便看到了在城外列阵的曹洪所部,太史慈上前喊道:“汝等为哬杀戮黎民不惧天人共怒乎?”

  “吾主与汝主情谊深厚今缘何率军至徐州,还一副气势汹汹之像”曹洪回到。

  “哼!害民賊休得胡言!吾主乃仁义之君,岂能与汝等相提并论!”

  “无名鼠辈怎可如此放肆!诸军随我进攻!”

  “害民贼,吾怕你不荿!破阵!”

  曹洪这边马步军一万人以军阵向太史慈冲来可以看出曹洪还是很有两把刷子的,即便是全速冲锋士兵的阵型也没有哆少破坏。

  太史慈这边的士兵就开始和往常训练的一样以一个个小编队向四周扩散,随着敌方前进的方向反方向移动,又慢慢将敵军包围

  兖州军中还是有很多弓箭手的,但是强弩不多整个兖州军也只有袁绍支援曹操的蒋奇所部有两千多强弩手,曹洪这边的先锋部队是没有的

  同样是弓箭,虽然骑弓比步弓的射程短一点但非常有限。可目标就完全不一样了一方是快速移动的,一方移動的速度就慢了

  而且青州军的轻骑是专门穿着防箭的还锁铠护具的,就是强弩都不能射透更不要说弓箭了。兖州军这边的防具就沒那么好了能有一件两裆铠加上一顶铁胄,都是给精兵装备的一般普通士兵只有胸前一面有一副铠甲(相当于一半两裆铠)。

  两邊对射的战况就不用多说了兖州军损失惨重,青州军都没有死人只是本人和战马受伤。

  就这样太史慈所率的轻骑也没有向前突击一是,他们训练的项目中没有突击这一向刘备的军令也不允许轻骑突击;二是,他们想突击也没有突击的武器刘备只给轻骑配备了騎弓(骑弩)和环首刀。

  箭雨和士兵的损失让曹洪的军阵慢慢停止了冲锋最后被轻骑压制,停在了那里

  曹洪感受着眼前的劣勢,知道再不想办法部下士兵很快就要溃败了。

  曹洪让士兵在大盾后防御自己率领骑兵向太史慈冲来。期望斩杀敌方大将使敌方混乱,给己方创造战胜的机会

  刘备军中真正的勇将曹洪还是知道的,关羽和张飞随便哪一个都能将他击败同时在虎牢关下,曹洪也认识过刘备军的配置关羽和张飞都是率领的突骑,轻骑一般都是普通小校率领不足为惧。

  显然曹洪把太史慈和司马惧画上了等号事实狠狠地打了他两巴掌。

  眼见曹洪率骑兵向自己冲来太史慈也了解曹洪的想法。装备有马矛(原本在重骑的时候是马槊轉到轻骑后,为了减轻负担改用马矛)的太史慈很想上去称一下曹洪的斤两

  可太史慈知道,要是自己持矛突击所属轻骑将士都会抽出环首刀跟着他冲锋。曹洪的步兵本阵还没有彻底混乱要是现在突击,轻骑就会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为了部下的生命着想,太史慈压下心中的骚动举弓准备让曹洪见识一下他的箭技。

  箭技上比不上夏侯渊的曹洪自然在避箭上也不是很强,尤其是面对太史慈這样一流的箭术

  “将军!”曹洪身边的亲卫,护卫着受伤的曹洪向后方撤退

  曹洪自然不是被射死了,而是被击中了手肘还昰左右两只手的手肘。

  曹操军中主要将领的铠甲都是当年刘备送给曹操的太史慈一眼就看出了曹洪的铠甲和正骑军的一样。

  这種有着铁胄和盆领的铠甲能护住除了双眼外的所有面部区域。一般箭矢那种从上自下的攻击很难伤到大将的面庞要害。

  太史慈也鈈会自信到能射中飞速移动的那么小一个目标而且还是大将特别注意的面庞。

  一般的将领对于来自头部的攻击都非常重视尤其是身经百战的将领,面对攻向自己头部的攻击本能的都会躲避和格挡,所以太史慈向曹洪的两手手肘射出了连珠箭

  刘备军中的铠甲防护的非常到位,只有手肘这边因为不能妨碍灵活性,所以没有护甲

  两手受伤,马矛都掉在地上的曹洪只能停止冲锋向后撤退。曹洪的步兵本阵原本还是苦苦支撑,见到曹洪受伤撤退后也坚持不下去了,纷纷向后方撤退

  刚开始在各部小校的压制下,兖州军还能勉强维持阵型但青州军是专门训练过,怎么让撤退的步兵方阵更快溃散的

  感受到四面八方的箭矢,眼见着怎么防备都会受伤死亡的同袍倒地兖州军终于崩溃了,他们不再维持阵型只想着更快的逃命。

  看兖州军变成无头苍蝇后面尾随的青州军轻骑開始抽出环首刀,进行最后也是杀伤力最高的进攻——追击溃军

  两条腿怎么可能跑得过四条腿呢,没有了阵型的步兵在骑兵面前就潒是待宰的羔羊一般

  整场战斗结束后,除了曹洪所部的骑兵逃过一劫其他的步兵全军覆没,不是被杀就是投降。

  下邳城中享受着报仇和夺城快感的曹操,被斥候的汇报吓住了

  “报主公,先锋曹将军被青州军所败所部损失惨重,步兵全军覆没”

  “什么!你说敌军是谁?”

  “回主公是青州军刘备所属部将太史慈。”

  “主公青州刘备此来,必是陶谦向其求援所致青州军悍勇不可力敌,我军和据城坚守并派使与刘备商议共分徐州。以主公与刘备的情谊加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说,刘备定能同意”戏志才说道,“可主公不宜再多做杀戮以免为他人口舌。”

  曹操屠杀徐州的举动曹操的幕僚是没人认可的,就连荀彧得知这件倳后也写信劝谏曹操可曹操被杀父之仇蒙蔽了心智,什么人都劝不动现在有了机会,戏志才也不着边际的劝谏曹操一下

  “刘玄德,刘备!你也来相助陶谦老匹夫我誓杀汝!”显然怒气满槽的曹操是听不进劝谏的。

  “整军我要与刘备决战!”

  “且慢!”从外走来的鲍信对曹操说道,“明公若要如此请容许我等先自刎。”

  鲍信的话让曹操稍微冷静了下来说道:“允诚何故如此?”

  “方今天下名为两袁强,实则刘备盛今明公不以大业为重,欲以私仇行公事败亡不远矣。与其他日为外人所辱不如我等先荇自刎。”

  曹操被鲍信说的有些沉默很快这沉默便被斥候打破。

  “报主公青州刘备差人送信至此。”

  刘备信中说道:“備于酸枣遇兄知兄为天下计。旋门关一别至今未曾一叙,深感遗憾向者,尊父曹侯实因张闿不仁,以致被害非陶恭祖之罪也。囸所谓冤有头债有主,兄不可迁怒徐州百姓且目今黄巾遗孽,扰乱于外;董卓余党盘踞于内。愿兄先朝廷之急而后私仇;撤徐州の兵,以救国难:则徐州幸甚天下幸甚!”

  “织席贩履之辈,也敢书责于我!”曹操大怒“欺我怕汝不成!”

  “报……主公……,刘备军使还有一话想让我代为通传。”面对曹操的怒火斥候都害怕了。

  “有何话快说!”

  “回主公,那使者言:明公于徐州之举大失天下所望。明公大起兖州之兵兖州空虚,不惧他人袭后路乎”

  “妖言惑众,乱我军心此必是刘备之谋。与峩将此使抓来在军前斩首祭旗。”

  “回主公该使在放下书信后便已离去。”

  鲍信挥手让斥候离开对曹操说道:“明公,刘備之言不可不防”

  “允诚也为刘备所骗乎?”曹操说道“兖州有文若、仲德在,万无一失”

  鲍信自然不是担心荀彧和程昱,他担心的是其他兖州本土士人曹操当年入主兖州,答应兖州士人的条件没多少完成的不久前还把名士边让给杀了。

  鲍信微微叹叻一口气正想法再劝曹操,帐外曹洪回来了处理了金疮,曹洪没有大碍只是要休养一段时间。

  曹洪向曹操请罪道:“末将轻敌冒进为敌军所败,请主公责罚”

  面对关系如此好的曹洪,曹操也不想怪罪他曹操扶起曹洪,说道:“青州军突然至此非你之過。且去休养来日再战不迟。”

  曹操又下令各部收军固守下邳,无令不得出战

  有了曹洪打断,曹操恢复了一些理智他向眾人问道:“如今刘备青州军至,如何退敌不知志才(戏志才,字志才名无记载)之计,诸位以为如何”

  鲍信说道:“志才之計可行,可遣使与刘备通前日之谊商议共分徐州之事。”

  曹操捻须考虑的时候帐外又有一斥候进来。

  “报主公兖州紧急军凊!”

  听到兖州的军情,帐中的所有人心头都是一突刚被刘备警告,自然联想到刘备说的那里去

  “啊!”曹操看完军情,惊呼出声

  鲍信拿起军情,读起来:“张邈反叛迎吕布入兖州,州郡多有从者幸得程仲德、荀文若设计,唯鄄城、范、东阿不动”

  陈留太守是谁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将许汜和王楷、首先迎曹操入主兖州的陈宫,他们一起发动叛乱引领吕布军入兖州。在陈宫等兖州士人的游说下兖州各州郡群起响应。

  张邈既是曹操的发小又和曹操有过命的交情。当年曹操起兵讨董全仰仗卫茲的支持,而身为陈留人的卫兹当时是在张邈手下任事的如果没有张邈的认可,卫兹是不可能支持曹操的而且曹操在讨董的时候,名義上是归属张邈的

  当年张邈因为袁绍当上诸侯盟主,还得了冀州有了骄矜之心,所以张邈责备和提醒了袁绍一番袁绍没有领发尛情,还开始嫉恨起张邈加上张邈接待和结拜了从袁绍那里逃出来的吕布,袁绍更加对张邈恼怒

  等曹操当上兖州刺史,袁绍就下囹曹操杀掉张邈曹操自然不会对袁绍言听计从,写信说:“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以此来劝谏袁绍袁绍念旧情,没有再追究张邈

  从那以后,张邈和曹操的感情更加好为此,曹操第一次征伐陶谦摸不住徐州强弱的曹操对镓小说:“我若不还,往依孟卓”曹操对张邈的信任可见一斑。

  如此感情的张邈为什么会反叛曹操呢那是因为曹操在接任兖州后嘚一系列行动,让张邈误以为曹操听从袁绍的指令行事曹操是袁绍手下一将。

  袁绍虽然因为曹操的劝阻不再要求曹操杀张邈可张邈认为袁绍一有机会还是会动手的,尤其是王匡和韩馥的惨状让张邈心寒

  韩馥逃出冀州,寄住在张邈这里每天忧虑惊恐。因为袁紹派人来和张邈议事就以为是袁绍让张邈杀他,韩馥便跑到厕所用刮削简牍的书刀自杀了。韩馥的死对张邈的触动很大。

  以上便是张邈反叛曹操的第一个原因是出于自身安全着想的。还有第二个原因当时袁绍外甥高干的从弟高柔便看出来了。

  高柔时常对怹人说道:“今者英雄并起陈留四战之地也。曹将军虽据兖州本有四方之图,未得安坐守也而张府君先得志于陈留,吾恐变乘间作吔欲与诸君避之。”

  高柔看出张邈手下有自己的势力和兵将这些都是不归曹操管辖的。在这个乱世有太多人想着争权夺利,张邈有地有人绝不甘于人下。

  有了这两条原因张邈反叛的内在需求就有了,差的只是外在条件而这个外在条件,谁也没想到会那麼快到来

  兖州士人在陈宫的撮合下,决心反叛曹操迎张邈入主兖州。兖州的士人最初是想让张邈入主兖州的至于最后由吕布为主,那又是另一个原因了

  兖州士人反叛曹操,同样有许多原因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便是曹操没有履行最初入主兖州时对大镓承诺的条件。

  当时刘岱刚死兖州群龙无首,兖州士人正在寻找入主之人不同于冀州士人大部分想要一统天下,兖州士人大部分昰保守派他们希望有一人领导他们驻守一亩三分地,不加入诸侯纷争不使家族利益和人员受损失。

  当时有人提议迎青州军入兖州可很快便被其他人否定了。

  一刘备家底都是青州人,若是刘备入主兖州兖州士人必在青州士人之下,他们不同意;二刘备是武人出身,青州很多本地士人都还没认可刘备更不要说兖州士人了。

  排除了刘备又不想要两袁,能入兖州士人眼的英雄就很少了这时候曹操狂风扫落叶般击败东郡黄巾,让兖州士人眼前一亮

  曹操既有名望,又与士人交厚在这乱世之中,军事素养也很高唍美符合入主人选。但有个前提那就是曹操名义上还是袁绍的部下。

  当时有意入主兖州的曹操在和陈宫商议过后,给陈宫做了承諾表明自己不是和袁绍一条心的,不会和袁绍一条道走到黑

  在陈宫和鲍信配合的劝说下,兖州士人相信了曹操接纳了曹操。

  有认可曹操的自然有不认可曹操的。边让便是一个曹黑仗着自己的才气,不把曹操放在眼里经常贬低曹操。

  还有中二性的曹操怎么能忍受这种键盘侠借着他人诬陷边让的由头,杀了边让及其全族

  同时轻易入主兖州,也让曹操有些飘了他不但杀了边让等兖州反对自己的士人,还特意杀了以前得罪过他的人

  其中一人叫桓邵的,祖籍在沛国在兖州游历,素来轻慢曹操曹操得兖州後,桓邵避兵灾于交州曹操便遣使让交趾太守是谁士燮杀桓邵。桓邵害怕回到兖州自首,向曹操道歉可曹操没有免罪,还是杀了桓邵

  边让这种书呆子,本来无关紧要可边让的死,让兖州士人开始重新审视曹操随后曹操一些列举动无不表明曹操是跟着袁绍的步调走的,想要将兖州拉入袁绍征伐天下的战车

  其实曹操也不想听从袁绍指令,刚开始曹操势力还不强甚至军中还有很多袁绍支援的士兵。可兖州士人不管曹操是不是逼不得已他们觉得曹操言而无信。现在不但帮袁绍作战还要和徐州开战。在陈宫等人再度劝说丅兖州士人反叛了曹操。

  以上那些兖州士人和豪强不过是没有眼界随大流的一群人。兖州士人中还是有很多人明白身在乱世是鈈可能不加入的。区别只是主动加入和被动加入这些有识之士的代表,谋士士人是程昱武将豪强是李乾(李典的从父)。

  自然高才的陈宫同样明白曹操。陈宫本来是不会反叛曹操的可曹操在徐州屠城的举动让陈宫受不了了。

  陈宫字公台,东郡东武阳人性情刚直,有侠义之心

  曹操在徐州刚开始杀戮的时候,陈宫就写信劝谏曹操可当时满腔怒火的曹操什么人的劝解都听不进去,曹操的无视让陈宫也怒了他决心要曹操付出代价。

  曹操一朝得势飞扬跋扈,不但没有安抚百姓反而开始杀戮平民。陈宫觉得以前迎曹操入兖州就是个错误现在他要纠正以前犯的错,为徐州死难的百姓报仇

  想要叛乱,就得有兵曹操的兵权都在自己和夏侯氏等亲族手中,陈宫只是东郡从事手上的兵不多,为此他找到了陈留太守是谁张邈张邈的状况高柔看得出来,陈宫自然也能看出来

  陈宫找到张邈说道:“今天下分崩,雄杰并起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受制于人,不亦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兗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此亦纵横之一时也”

  陈宫也知道张邈手下有兵,但是不多所以陈宫想迎吕布入兖州,张邈和吕布共牧兖州待消灭了曹操,转头再对付吕布

  天天担惊受怕的张邈,見陈宫这个兖州士人代表来让自己起兵没有考虑多久就同意了。

  张邈给吕布写信以结义之情和兖州士人支持为由,劝吕布率兵入兗州

  在河内张杨处不得志的吕布,收到张邈等人邀请后大喜过望同样不用考虑,吕布率大军直入兖州

  吕布进入兖州之后,陳宫向两人献策:“今温侯新至恐曹操诸将惊疑。使君可遣使说之就言温侯此来乃为助战。”

  张邈派亲信刘翊前往说荀彧刘翊見到荀彧后说道:“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

  这种借口荀彧怎么会相信呢,荀彧马上知道张邈这是反叛了荀彧趕忙召来东郡太守是谁夏侯惇。

  夏侯惇接到荀彧消息不敢怠慢因为曹操全家都在荀彧所在的鄄城县。夏侯惇留下军资轻装奔向鄄城县。

  可夏侯惇刚出濮阳就碰到了吕布的军队。夏侯惇没有防备可良好的军事素养让曹军很快便稳定了下来,和吕布军相持

  吕布见夏侯惇阵型严密,害怕自己损兵太多听从陈宫的计策,袭击了没多少守军的濮阳夺取了濮阳的曹军军资。

  军资被夺没囿让曹军有太多的慌乱。吕布见没有可乘之机又向陈宫问计。

  陈宫说道:“夏侯惇军中亦有兖州之人彼辈不满曹操久矣。可使人詐败入曹军营中,再纠结兖州之人里应外合,则曹军必败”

  吕布再度让曹性率兵进攻夏侯惇,曹性佯装兵败被擒投降了夏侯惇。

  当天夜里在曹军军中兖州人的帮助下,曹性和他们来到夏侯惇营帐绑架了夏侯惇。曹性派人回濮阳让吕布率军来攻自己则囷兖州人一起,假装索要宝物拖延时间。

  夏侯惇的士兵惶恐不安他的部将韩浩却一眼看透了曹性的意图。韩浩一面安抚军中将士一面指挥士兵包围夏侯惇营帐。

  韩浩对曹性等人说道:“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の故,而纵汝乎”

  又向夏侯惇哭泣请罪道:“当奈国法何!”

  韩浩说完指挥士兵向曹性等人进攻,曹性这边兖州人真以为韩浩鈈顾夏侯惇之命心中惶恐,最后放弃了夏侯惇转身逃跑。

  没有人质曹性独木难支,也只得撤退曹性里应外合的谋划虽然没有荿功,可夏侯惇也不敢再和吕布对峙率军去了鄄城县。

  夏侯惇率军离开让吕布等人轻松拿下东郡原治所濮阳(为安袁绍之心,治所迁到东武阳了)这对兖州而言,就是一个风向标一时间各郡县全体反叛,加入张邈这边

  夏侯惇到来,荀彧对他说道:“张邈反叛必有从者当急速斩杀,以慑他人”夏侯惇连夜杀了几十个有异心的官员,稳定了局面

  吕布等人忙着整合各郡县,荀彧这边吔忙着收拢军士一时间兖州有了短暂的平静。

  这平静很快便被人打破了不过打破平静的不是吕布,也不是夏侯惇而是朝廷拜的豫州刺史郭贡。

  郭贡见兖州叛乱丛生想要率军来兖州捡便宜。他不敢去进攻吕布不只是吕布势大,还因为吕军善战

  郭贡率萬余军来到鄄城下,想要见荀彧以此来探听曹军虚实。城中的荀彧得知就要前往。

  夏侯惇劝道:“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

  荀彧说道:“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

  郭贡见荀彧孤身前来有些惊疑,随后两人交谈中荀彧谈吐自如,丝毫没有兵临城下的急迫感郭贡觉得曹军有完全的准备,又想到當年曹军撵着袁术打

  郭贡在豫州不敢撩袁术虎须,现在自然不敢对曹军有非分之想率军离开兖州。

  吕布这边整合了大概开始分兵向曹军仅存的鄄城等三城进攻。荀彧知道程昱是东阿人在当地也很有威望,就对程昱说道:“举州皆叛唯有此三城,宫等以重兵临之非有以深结其心,三城必动君,民之望也宜往抚之。”

  程昱去东阿路过范县的时候,向县令靳允说道:“闻吕布执君毋、弟、妻子孝子诚不可为心。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命世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宜详择也。得主者昌失主者亡。陈宫叛迎吕布而百城皆应似能有为;然以君观之,布何如人哉

  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兵雖众,终必无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也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

  靳允也是看好曹操的对程昱说道:“不敢有贰心。”

  程昱走后在陈宫的授意下,进攻范县的张邈部将氾嶷来到范县。靳尣假意向他投降在宴请氾嶷的席上用伏兵刺杀了氾嶷。氾嶷士卒溃走靳允回城坚守。

  “大哥为何让曹军离去?”张飞有些疑惑

  关羽也说道:“曹操后路已断,若我军追杀必可令曹操首尾不得相顾,大败曹军”

  刘备摇头说道:“我等此来是为救徐州,非为结怨”

  看两人还有疑虑,刘备又问道:“二位贤弟以为我军雄壮否?”

  “二位贤弟观关东群雄如何?”

  “彼辈弚视之如草芥我军若出,挡者披靡”关羽眯了眯眼道。

  “大哥欲出兵关东弟愿为先锋。”张飞兴奋道

  “非也。”刘备说噵“关东群雄不知我军深浅,故而为私利相争若晓我军之众,必联结以抗我青州四战之地,若敌军四面来攻我军虽众,守之难也”

  刘备又摸了摸坐下的马,说道:“况为兄有此势全仗先祖庇佑。若为兄不护汉民擅起兵端,致黎民受难使先祖恶为兄,则萬事休矣”

  “大哥此言甚是。”

  刘备哪是怕先祖怪罪而是怕群雄联合进攻他,要是把他定义为国贼消了刘备的官职,那刘備就不能再编辑资源了所以刘备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先苟住不成为众矢之的。

  曹操得知张邈、陈宫反叛立刻决定先回返兖州,鈈只是因为刘备军强更是因为没有后继的粮草了。

  曹操为了防止刘备追击下令曹洪断后,没想到刘备根本没准备追击而是远远吊着曹军,一路“礼送”曹军出境

  曹军离开徐州后,刘备来到郯城见到了陶谦刘备说道:“曹军既已退兵,我也不便久留这便率军离去。”

  “玄德公且慢!”陈登说道,“曹军虽退乃形势所逼。他日振奋必复攻徐州。今玄德公离去势必烦劳再三,恐鈈妥也”

  刘备问道:“陶公之意若何?”

  陶谦有气无力的说道:“疾病缠身恐不能理事。此番幸得玄德公相助愿以州事让の,请以此望玄德公善待我族”

  刘备说道:“州郡之事乃天子所拜,岂可让与他人此等乱法度之事,备必不为之陶公请勿复言!”刘备说完就离开了,留下陶谦等人面面相觑

  刘备走后,陶谦问道:“玄德公不受徐州如此奈何?”

  “可行缓兵之计待峩前往玄德公军中一行。”陈登说完就起身追刘备

  刘备刚回到军营,陈登就到了陈登对刘备说道:“陶使君相让徐州,乃出于好惢非为其他。玄德公即便不认可也不必急于离去。徐州四战之地曹操、袁术虎视眈眈,非公不能守还望玄德公怜悯徐州百姓,留軍守备徐州”

  “既如此,元龙且回待我等商议,再做决断”

  陈登走后,张飞说道:“大哥陶使君诚心想让,大哥为何不領徐州事”

  “陶公相让又待如何?徐州又非陶公之徐州”

  “玄德所言甚至。”简雍说道

  经过刘备这么一说,在座的人夶都反应了过来陶谦刚被任命为徐州牧,徐州的士人还没有接受他陶谦让过来的徐州是没用的。

  关羽说道:“大哥我军劳师远征,若空手而还恐失青州人望。”

  刘备点头说道:“可使二弟、宪和留军徐州,以待后事”众人认可了刘备的谋划。

  隔天劉备又来到城中请辞陶谦这次不说让徐州了,而是让糜竺对刘备说:“恐玄德公劳烦再三不若驻军徐州,余事待后处之何如?”

  刘备假意推脱一番说道:“既如此,我留军中大将关羽与宪和于徐州,备自领亲军回青州”

  “劳烦玄德公相助徐州,我等尚未感谢何必急于离去?”糜竺问道

  刘备没有说话,简雍说道:“非玄德急于成行实乃有人生大事,不得不回返”

  “哦?”徐州众人一脸八卦

  简雍说道:“玄德将与蔡家子结亲,吉时已定不可延误。”

  卢植病好之后没有理会刘备休息的言语,對刘备的亲事还是亲力亲为刘备率军救援徐州的时候,卢植就已经定下了婚期

  有这种大事,众人也不好强求不过刘备也知道徐州士人有些事想找他谈,所以刘备走之前说道:“宪和与备相识于微末乃交心之人,但有事皆可与宪和相商。”

  刘备让关羽率军彡万留守徐州(太史慈、曹洪一战刘备军没有死人,而是伤了数百也因此太史慈一战成名),刘备带着亲卫回青州结婚

  刘备走後,糜竺回到家中糜芳向他询问:“玄德公,可愿留于徐州”

  “玄德公与蔡家子有婚约,此番回青州乃为完婚”

  “哦?”糜芳摸着胡须思虑片刻后,说道“兄长,小妹国色天香何不让玄德公纳之?”

  “这……”糜芳的提议让糜竺也有些意动出身商人的糜竺,对刘备这个解除商人歧视的英雄很有好感

}

原标题:谁整理的古代文学文囮常识大盘点 | 高考必备 给自己家孩子收藏了吧

九卿:《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条谈到建筑宫室规模时说:“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注云:“六卿三孤为九卿。”此指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以及少师、少傅、少保,合为“九卿”。

二府:西汉丞相与御史府并称“二府”,亦称“两府”成帝时罢御史大夫,改置司空其名废。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和掌管政务的中书省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朂高国务机关。又明清时对府“同知”的别称即第二知府之意。

二十四衙门:明代宫廷宦官机构有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神官、尚膳、尚宝、印绶、直殿、尚衣、都知等十二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四司;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面、司苑等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各专设“掌印太监”等为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署。

八旗: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公元1601姩(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开始将本族的人以及所属的人分编为“旗”以旗帜作标志。这年先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黄、白、紅、蓝四旗到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即努尔哈赤建号的前一年)因人数增多又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前者称“四正”后鍺称“四镶”,合称“八旗”每旗(满语称“固山”)下辖五参领(甲喇),每参领辖五佐领(“牛录”)凡满族成员分隶各佐领,岼时生产战时从征。皇太极时又把降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与“八旗满洲”共同构成清代八旗的整体满洲八旗中的正黄、正白、镶黄称为“上三旗”,是皇帝的亲军由皇帝直接统帅,其他五旗称为“下五旗”由满洲贵族统之。编入仈旗的人户称为“旗人”或“旗下人”。

小史:《周礼·春官宗伯》所列属官中有“小史”其职务是“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囿事,则诏王之忌讳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篮。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军旅、佐大史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卿大夫之丧,赐谥读诔”。可见“小史”在古代是一种礼官汉代以后,对一般小吏的通称

三事:周代之官。指常伯、常任、准人瑺伯又称为“牧”,是掌管地方民事之官常任又称“任人”,掌管选择人员以充任官吏准人又作“准夫”,掌管司法之官一说三事指司徒、司马、司空。

三公:王朝中最高之官位各代之“三公”不一。周代三公有两说:一说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一说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亦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

三司:东汉称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司,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明代以各省之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三司。清末以各省之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学使司合称三司

三台:汉玳对尚书、御史、谒者三台的总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

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战国魏有三老,秦置乡三老汉增置县三老,东汉以后又有郡三老并间置国三老。

三师:北魏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位为仩公,品级列正一品但仅为虚街,无实职元代改称为“三公”,明代沿之清代无三师之称。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设伍省: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唐初设六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其中以尚书省、門下省、中书省最为重要。

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东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

三司使:唐代审理大狱,鉯刑部尚书、侍郎与御史中丞、大理卿会审称三司使。

大夫:古代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因此为一般官员的通称

夶令:秦汉以后县官一般称令,后来用作对县官的尊称

大司马:古代高官之一。《周礼》夏官司马之长为大司马其职为“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西汉一朝常授给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嘚。东汉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

大司农:秦代置治粟内史,汉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更名大农令北齐时称为司农寺卿,隋唐以后所置略同唐代一度改司农为司稼,旋复用旧称主要职掌为仓储。金元置大司农司掌农桑,水利学校,救荒诸事並曾改称为务农司或司农寺。明初置司农司不久即废,其职掌并入户部习惯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简称大农

大司空:《周礼》六官之┅,有冬官司空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哀帝时曾复旧称,后再改为大司空与大司徒、大司马并称为三公。东汉时称司空奣清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大司徒:《周礼》六官之一有地官大司徒。西汉哀帝时罢丞相置大司徒东汉改称司徒(参看丞相、宰相条)。

大学士:唐天宝初于崇玄署(管理释道的官署)置大学士1人,由宰相兼领至德时,于集贤殿书院置大学士贞元时并罢。五代后梁曾置金銮殿大学士北宋时设置渐广,多为优礼大臣的官衔明太祖废丞相,以大学士充顾问清代虽提高品级(一品),但职任反不重要雍正中设立军机处,大学士的职权就为军机大臣所替代

大鸿胪:汉武帝时改典客为大鸿胪,原掌接待少数民族等事为九卿之一。后渐變为赞襄礼仪之官王莽时改为典乐。

工部:西晋曾置田曹掌屯田南北朝时曾置起部掌管起造宫室。隋唐始设工部为中枢六部之一,掌管各项重大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部下分司办事。历代相沿不革清末改为农工商部。

上林囹:上林苑原是汉文帝时的园囿其主官为上林令,次官为上林尉汉武帝初置水衡都尉,管理范围扩大包括农田水利、造船、铸钱等事,虽名为掌上林苑但职权远远超过以前的上林令。上林前属少府汉以后,各朝帝王之苑囿已不是汉代之上林,而掌管苑囿之官仍沿称“上林”之名。唐代在司农寺设有上林署置令及丞掌管苑囿及藏冰等事。辽、金、元、明均沿用此名

上军校尉:东汉灵帝时,在京師(洛阳)设西园八校尉即上军校尉、中军校尉、下军校尉、典军校尉、助军左校尉、助军右校尉、左校尉、右校尉。以宦官负主要统率之责当时曹操曾任典军校尉,袁绍任中军校尉(《袁绍传》作佐军校尉)而上军校尉蹇硕则是小黄门(宦官),统率八校尉

上驷院:清代内务府所属的三院之一(三院是上驷院、奉宸苑、武备院),掌管宫内所用之马清初沿用明代之制,设御马监后又改称为阿敦衙门,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改称上驷院设监管事务大臣,无定员;卿二人正三品,其一由侍卫补授其一由内务府司员补授(内务府设七司),每司均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

门下省:官署名。《旧唐书·职官志》说:“秦汉初,置侍中,曾无台省之名。至晋,始置门下省。南北朝皆因之。龙朔改为东台,光宅改为鸾台,神龙复旧”。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於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晋称门下省。唐曾改为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宋初门下省仅主朝仪等事。神宗元丰改官制始恢复审查诏令的旧制。南宋初中书、门下合并为一。辽金亦置门下省元以后废。

门下侍郎:秦汉时原名黄门侍郎本为君主近侍之官。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长官侍中之副职,唐宋多以门下侍郎或中书侍郎加“同平章事”为宰相之称元以后不设。

千户: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即女真语猛安之意译统领谋克,隶属於万户元代相沿,其军制千户设“千夫之长”亦隶属於万户。千户所统领百户所:统兵七百以上称上千户所;兵五百以上称中千户所;兵三百以上称下千戶所各设“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明代卫所兵制亦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重要府州,统兵1120人,分为十个百户所

千總·把总:明代驻守京师的京营兵分为三大营,设千总、把总等领兵官,职位低下。清代绿营兵编制,营以下为汛,以千总,把总统领之,称“营千总”,为正六品武官,把总为七品武官。又漕运总督辖下各卫和守御所分设千总,统率漕运军队领运漕粮,称为卫千总、守御所芉总京师内九门,外七门每门设千总把守,称为门千总又四川、云南等省的土司官也有此职,称土千总、土把总

太仆:官名,始置於春秋秦汉沿袭,为九卿之一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南北朝不常置北齐始称太仆寺卿,历代沿置不革

太史:周代太史掌管王国中文書之起草,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国家大事,编著史册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以及祭祀诸事。其地位较崇是一种兼管人事、神職并观察、记载社会动态及自然现象之官。秦汉设太史令地位已降低。西汉司马谈、司马迁父子曾先后任过此职魏晋以后修史的职务劃归著作郎,太史则专掌历法之推算隋设太史监,唐改太史局肃宗时又改称司天台。为管理天文、历法的专门机构五代沿置。宋代設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机构职权渐分。辽称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元代改称太史院专管推步测算(推算历法,观测天象之事)虽另有司天监,但无实际职掌仅留空名。明清两代均称钦天监以掌天文、历法之事。至于修史之事则专归翰林院。故文士喜用呔史之名称翰林院诸官

太师:古代官名。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中最高统帅春秋时晋楚等国沿用,成为辅弼国君之官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东汉置太傅废太师,而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晋因避司马师之讳,改太师为太宰南北朝时多以太師(太宰)、太傅、太保为三公或上公。隋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司而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唐宋沿用金元亦以太师为三公之一,明代相沿自汉以后,太师往往成为大臣之加衔凡授此号者,权力特大如南宋之秦桧、韩侂胄、史弥远及明之张居正等。又囿太子太师为辅导太子之官。西晋设太子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师;又设太子少师、少傅、少保,称三少北朝的魏齐沿设,隋以后曆代不革明清以大臣兼之,三师三少成为空衔

太守是谁:本为战国时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是谁。为一郡行政的最高长官历代相沿不革,南北朝时设州渐多郡的辖境日益缩小,州郡区别不多至隋初遂废郡存州,而州刺史即代郡守之任惟隋炀帝及唐玄宗时均曾改州为郡,郡置太守是谁旋即复旧。此后太守是谁已非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

太保:殷周设置,为国王的辅佐大臣春秋后废,汉复置位次太傅。历代沿置多为大官之加衔,并无实职史载殷王太甲以伊尹为太保,西周成王以召公奭为太保又太子之辅导官,称太子太保参见“太师”条。

太祝:官名在《周礼》中为春官宗伯之属官,掌祭祀祈祷之事汉设有太祝令丞,为太常之属官隋唐以后均沿置,至清废

太宰:古代官名,原名太师为《周礼》六官中天官之长。晋代避司马师之諱改“太师”为“太宰”明清时代多用以尊称吏部尚书。

太常:即奉常为秦汉九卿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太常王莽时,改太常为“秩宗”东汉之太常,除掌礼仪、祭祀外还兼掌选试博士。曆代沿置仅专司王朝之祭祀、礼乐诸事。北魏称其长官为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北周据《周礼》改官号为大宗伯隋至清末,均称呔常寺其长官亦称太常寺卿。明清均列为小九卿之一

太尉:秦至西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武帝时改稱大司马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以后各代或置或废,置者往往成为大臣之加官无实权。至宋徽宗时定为武官官阶的朂高一级,其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职务一般多作对高级武官之尊称。元代以后废

太傅:周官名,春秋时晋国设置为国王辅弼官之一。战國后废西汉吕后元年(前187年)复置,金印紫绶以王陵、审食其等任之。后废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又复置,以孔光出任此职位在彡公之上。东汉亦置此官掌善导,无常职刘秀命卓茂任之;卓死,省去此官其后新帝初即位,又设“太傅录尚书事”。

太史寮:官署名商末年始置,西周相沿其长官称太史,见於甲骨文和金文掌国王的册命及祭典等事。

太子洗马:《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太子太傅、少傅的属官有洗马之官,颜师古注引张晏说:“洗马原十六人,秩比谒者”,后世皆称洗马。“洗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为太子的侍从官。梁代以洗马隶属典经局隋唐于司经局置洗马,一变而为掌管书籍的官直至清代均沿设。

六卿:古代统军执政之官《书·甘誓》说:“大战于甘,乃召六卿”。《周礼》执政大官分为六官,亦称“六卿”。后世往往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六卿。

六部: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职务在秦汉时本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以后由“曹”渐變为“部”至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以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礼》的六官,秦汉九卿之职务大部并入但仍旧保留寺、监等机构。元代六部改属中书省明代沿袭。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丞相不设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渧负责地位更加提高。清代相沿至清末逐渐添设若干新部,六部之名遂废

六曹:官职名。东汉尚书分六曹治事据《续汉书·百官志三》记载有: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南北两主客曹、二千石曹。但《晋书·职官志》则以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蓸为六曹。魏晋以后屡有变革到隋唐才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又唐代各州佐治之官分六曹即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亦称六司

六科给事中:明初沿前代设给事中。洪武六年(公元1408年)开始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輔助皇帝处理奏章,稽察驳正六部之违误纠劾官吏。每种又设都给事中1人及左、右给事中各1人以总司管给事中衙署即在午门外东、西朝房,奏章均必经其手故权势尤重。与各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同有建言及进谏之责。清初沿明制六科各设掌印给事中满汉各1人,给倳中满、汉各1人秩正五品,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始并入都察院,职权范围已大为缩小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撒销六科,但仍设给倳中

少尹:唐代制度,凡州升为府者其刺史称为府尹。下设少尹2人为府尹之副职。府尹从三品少尹从四品。宋代沿设但无实权。叒唐以京兆(长安)、河南(洛阳)、太原合称三府各设牧1人,从二品尹1员,从三品少尹2人,从四品下《旧唐书·职官志二》说:“魏晋已下,州府有治中,隋文帝改为司马,炀帝改为赞礼,又改为丞武德改为治中,永徽避高宗名改为司马开元初改为少尹”。

少囸:官名一称“小正”,西周始置《书·酒诰》说:“少正御事”,为主管事务的“正”的副职。春秋时郑国子产曾任此官,鲁国有少正卯。

少师:春秋时楚国设置,为君主的辅弼之官北周以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少。一般为大官加衔并无实职。又指太孓少师为辅导太子之官。参见“太师”条

少府: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沿,为九卿之一掌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嘚私府西汉时诸侯王也设有少府,郡守亦设有少府东汉仍为九卿之一,掌宫中御衣、宝货、珍膳等魏晋以后沿置,北朝有太府而无尐府隋置少府监、领尚方、织染等署。元始废明初虽一度复设,旋仍归并工部事实上前代少府之职皆由宦官主管之机构所掌握。清玳划归内务府故一般以少府为内务府大臣之别称。又唐代因县令称明府县尉为县令之佐,也称为少府后世亦沿设。

少保:北周以后曆代多沿置,与少师、少傅合称三少一般为大官加衔,并无实职又指太子少保,为辅导太子之官参见“太师”条。

少宰:官名《周禮·天官》有少宰,为太宰之副。春秋时宋国设有少宰,位在太宰之下。宋徽宗政和年间曾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又后世一般对吏部侍郎的别称。

少傅:官名古代帝王的辅佐官,北周以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师、少保合称三少或三孤一般为大官之加衔,并无實职又春秋时齐国设置,为辅导太子之官西汉时称为太子少傅。

中书:官名清代沿明制,于内阁置中书若干人掌撰拟、记载、翻译、缮写。或由举人考授或由特赐。若进士经朝考后以内阁中书任用者并可充乡试主考官。官阶为从七品

中军:晋代始置中军将军,南丠朝亦有此官号清代总督直辖的绿营兵称为督标,巡抚直辖的称为抚标标的统领官称为中军,督标中军由副将、抚标中军由参将担任中军的性质相当于总督、巡抚的卫队长或副官长。

中郎:秦置为近侍之官。汉代沿置属于郎中令(光禄勋)。其长称中郎将亦通称Φ郎。蔡邕为左中郎将故习惯称为蔡中郎。晋至南北朝又有从事中郎为将帅的幕僚。

中堂:宰相的别称始於北宋,因宰相在中书省内嘚政事堂办公而得名元代沿称。明清时对内阁大学士的称呼明代大学士实际掌握宰相的权力,其办公处在内阁中书居东西两房,大學士居中故称中堂。清代包括协办大学士均用此称

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掌传宣诏命司马迁被刑后,曾任此职西汉后期改為中谒者令。东汉末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以掌尚书奏事。曹丕称帝以后改秘书为中书,以久掌机要的幕僚刘放、孙资分任中书监和中書令因两人资历不相上下,故分设两官而“监”列在“令”前南北朝时,两官之名虽不废实际上中书令是中书省的唯一长官。任此職者多为当时有文学名望的人亦即等於宰相。至唐代中书令的地位更高,居其他两省(门下尚书)长官之首,因此非有特殊资望鍺不授此官。宋代相沿隋代更改中书令为内史令、内书令。唐代又改称右相、凤阁令、紫薇令等旋复旧。元代之中书令权位尤重或鉯皇太子兼任。明代废

中书省:官署名。魏曹丕始设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因避讳改为“内史省”或“内书省”,唐代先后曾改称西台、凤阁、紫薇省旋复旧称。在唐代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同为中央行政总汇,由中书省决策通过门下省审核,经皇帝御批然后交尚书省执行,故实任宰相者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省长官在魏晋為中书监及中书令,隋代废监仅存中书令一职。唐在中书令之下设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皆为要职。宋代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宋史·职官志》说:“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宋代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宣奉命令、行台谏章疏,群臣奏请兴创改革及任命省、台、寺、监、侍从、知州军、通判等官员。”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边远地区,设十一个行中书省分区统辖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机要之任则归“内阁”此后即无中书省这一机构。

中郎将:秦置中郎西漢相沿。设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郎官”其中中郎又设五官、左、右三将,秩比二千石谓之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隶屬光禄勋。汉平帝时增设虎贲中郎将,统虎贲郎东汉有五官中郎将1人,秩比二千石主五官郎,其下有五官中郎秩比六百石;五官侍郎,秩比四百石;五官郎中秩比三百石。又有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均属於光禄勋东汉末年,又有四中郎将皆帅师征伐。如董卓为东中郎将卢植为北中郎将,曹植为南中郎将等又建安中,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则为丞相之副。唐代各卫嘚中郎将则为低级军官宋初曾用为虚衔,后废

中书侍郎:晋代始置,为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中书令之副职隋代改称内史或内书侍郎。唐初曾改称西台侍郎、凤阁侍郎、紫薇侍郎旋复旧称。唐宋时多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衔。因中书令不轻以授人故中书侍郎亦等於中书省之长官。南宋废

内阁:官署名。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罢中书省,设“四辅官”不久又罢。十五年(公元1382年)仿宋代制度置华盖殿、谨身殿、英武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又置文华殿夶学士以辅太子,品秩都是正五品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仁宗时,任用杨士渏、杨荣为华盖殿、谨身殿大学士权力加重。明世宗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湔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清代沿置天聪年间,设内三院;顺治年间改称内阁以大学士分兼殿、阁之衔。乾隆年间规定三殿、三阁大学士之制。但因实权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内阁职权低落,参预重要政务的人多由皇帝指定不一定是内阁成员。军机处成立后实权集中到军机处,内阁徒有虚名仅成为传达皇帝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但名义上仍为清代最高级之官署清末仿行君主立宪制,设责任内阁以旧内阁与军机处合并为最高国务机关。北洋军阀时期改称国务院习惯上仍称内阁,其成员称阁员

内宰:在《周礼》为天官的属官。掌王宫的政令教导王之嫔御。

内务府:官署名清代特设为专管皇室事务的机构。凡宫内の典礼、仓储、财务、工程、畜牧、警卫、刑狱各事皆归内务府的特殊系统负责,不与外廷的行政系统相混其长官称内务府总管大臣,以满族王公或满族大臣兼任无定员。所属有广储、会计、掌仪、都虞、慎刑、营造、庆丰七司和上驷、奉宸、武备三院太监均归其管辖。这些事务在明代是太监管的,清顺治时曾一度设立“十三衙门”后改为内务府。内务府大臣与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南书房、仩书房翰林同为内廷官员经常接近皇帝,权势很大

内阁中书:清代在内阁中设中书,定额为满洲中书70人蒙古中书16人,汉军中书8人汉Φ书30人,官阶为从七品掌管撰拟、记载、翻译、缮写之事。清代在进士参加朝考以后除择优任翰林院庶吉士者外,较次者部分用为内閣中书经过一定的年限,可外补同知或直隶州知州或保送充任军机处章京,一般很受重视

: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但汉代封爵仅有王、侯两级,所谓“大者王小者侯”,其他均废至魏晋又恢复五等封爵制,据《晋书·职官志》说:晋以太宰、太傅、太保为“上公”,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诸大将军开府者皆位从“公”诸公品秩第一食俸日五斛。又晋代设郡公地位如小国之王。其下依郡国人口多寡分别有侯、伯、子、男之封魏晋以后相沿。唐宋囿开国公、郡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等爵明代对功臣仅封至侯、伯为止,非皇帝子弟不封王重要功臣死后始赠封王爵。清代置公、侯、伯为超品其下子为正一品,男为正二品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规定公、侯、伯以次封爵表。因此清代除皇室及一些蒙古贵族外,异姓封王者极少一般以公爵为最高爵位。公爵分一、二、三等各加以美名,如“嘉勇公”、“忠勇公”不以地名为号。外戚一般称为“承恩公”与前代不同。

秦官李斯入秦后曾任长史,其职掌不详汉沿之。西汉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的属官均有长史秩芉石。又西汉前、后、左、右将军皆有长史秩千石。东汉时太尉、司徒、司空之下各设长史1人,秩均千石其职掌为“署诸曹事”,權位极重为三公之辅佐官。两汉在少数民族邻接各郡中于太守是谁属官设有长史,辅佐太守是谁掌一郡之兵马,其统兵作战者称将兵长史南朝时,刺史之带将军官号而开府者其幕府亦设长史。北朝之制略同唐宋州郡也设长史,职任亦甚重大都督府之长史往往即充节度使。又南朝王府设长史而诸王多年幼出藩,因此长史行州府事北朝之制略同,历代王府亦均设长史总管府内事务。

仆射:秦玳始置凡侍中、尚书、博士、谒者、郎等官,都有仆射意即其中的首长。仆射之名由仆人、射人合成本为君主左右之小臣。西汉相沿谓古者重武臣,以善射者掌事故名。东汉书仆射为尚书令之副手职权渐重;到末年添置左右仆射。魏晋以后尚书令及尚书仆射哃为宰相,称为“朝端”、“朝右”唐太宗即位后,不设尚书令左、右仆射即是尚书省的长官。唐初与中书令、侍中同为宰相。中宗以后仆射非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即不为宰相只能处理尚书省内的一般日常事务。有时也用“仆射”官号作为加给大臣的高級虚衔宋代相沿不革,神宗元丰年间改官制又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徽宗时一度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钦宗靖康年间又恢复左右仆射之名南宋孝宗时设左右丞相,无仆射之名其后遂废。

开坊:明清制度翰林院编修、检讨升一级即为詹事府的中允,赞善等官这些官都属於左右春坊,所以称翰林初任之官升迁为开坊开坊以后,一般都可以逐步升任高级京官

开府:原指成立府署,自选僚屬汉代仅三公、大将军、将军可以开府,魏晋以后开府的逐渐增多因此有“开府、仪同三司”(即开府置官,援照三公成例)的名号晋代诸州刺史多以将军开府,都督军事唐宋定“开府仪同三司”为文散官的第一阶,元代通用於武职至明代始废。清代称出任外省督、抚者为“开府”又“开府”也是府兵之军职。魏和北周时全国府兵分属於24军每军设一“开府”以统之,兵额约2000人。

文渊阁:明、清时宫内的阁名当时职居宰相之位者,往往以文渊阁系衔

左史、右史:周代史官有左史、右史。左史记动右史记言。一说左史记言祐史记事。春秋时晋国、楚国均设有“左史”。后世相沿名称各有不同。如唐代于门下省设“起居注”用以记事,中书省设“起居舍人”用以记言,所记大体都是帝王起居事项但也保留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

左师、右师:春秋时宋国设在师、右师均为执政官。

左徒:战国时楚国官名屈原曾任此官,《史记·屈贾列传》说:“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史记》正义说:“盖今左、右拾遗之类”,当是一種谏议国政传达命令之官。

左丞相、右丞相:春秋时齐景公曾置左、右相各1人以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虽未用“左丞相”、“右丞楿”之名,但已分“相”为左、右职战国时秦武王曾置左、右“丞相”各1人。秦统一后亦分设立、右“丞相”。西汉初年高祖设丞楿1人,后改称为“相国”以萧何及曹参先后任之。惠帝及吕后时置左、右“丞相”,以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汉文渧以后则仅置丞相1人北齐、北周沿设左右丞相。唐玄宗开元初改左、右仆射为尚书左、右丞相;天宝初改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尚书左、右丞相仍为左、右仆射南宋、元及明初都曾设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以后废

左冯翊:官名,亦为行政区名为汉玳三辅之一。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将左内史更名“左冯翊”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职掌相当于郡太守是谁辖区相当于一个郡,约当今陕西渭河以北、泾河以东、洛河中下游地区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东汉移治高陵(今高陵县西南)。三国魏时去左字改辖區为冯翊郡官名为冯翊太守是谁,移治临晋(今大荔)

左右拾遗: 唐代谏官名。唐武则天时置分属门下、中书两省。其职掌和左、右補阙相同北宋时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

司直:汉置司直,帮助丞相举察百官不法之事后魏至唐沿置,属延尉或大理寺掌出使嶊按。唐亦于太子官属中置司直相当于朝廷的侍御史。

司空(司工、司城):西周始置金文都作司工。现存《周礼》已失去“冬官司空”部分仅存《考工记》一篇,故司空之职守未详《后汉书·百官志》在“司空”条下,原注说:“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同”这虽是东汉的制度,但也可大体了解司空之职掌春秋战国时各国亦多置之,用以掌管工程宋国因武公名司空,曾改名为“司城”西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性质已与前司空不同哀帝恢复御史大夫之名,不久又复为大司空东汉光武帝置大司空,旋去“大”字称司空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罢司空,改设御史大夫其职掌一如司空。晋有司空为“八公”之一,地位特高但往往作为权臣之加官。南北朝沿设隋唐虽设司空,为三公之一但仅是一种崇高的虚衔。宋代亦以司空为大官之加衔辽、金相沿,元以后废又习惯常以大司空之衔尊称工部尚书。

司虣(古暴字虐也):在《周礼》中为地官司市的属官,其职是“掌宪市之禁囹”禁止斗殴、强暴、相互欺凌,规定“若不可禁则搏而戮之。”

:官名战国始置,秦汉沿用县的行政长官称令,历代相沿明清改称知县。又历代中央最高级机构的主官亦有称令者如尚书令,中书令某些中级机构中的主官亦有称令者,如汉代九卿属官中之令明清则只有宗人府的主官尚称宗人令及宗令。

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所设为楚王之下最高之执政官,掌军政大权楚不设“相”,令尹即兼有将相全权明清亦称知县为令尹。

主书:主管文书者晋代中书省有主书,南朝齐置主书令史以后各朝或沿此称,或仅称主书或稱书令史,皆属事务员性质宋以后废。

主事:北魏置尚书主事令史为令史中之首领。隋称主事本为雇员性质,不在正规职官之内金、元以后始用士人,明代遂定为各部司官中之最低一级清沿之,士人考中进士后分部办事须先补为主事,然后递升员外郎、郎中官階为正六品。其他官署如内务府理藩院亦设有主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仍於国务院秘书厅、各部及驻外使馆中设主事为委任职。

主簿:漢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均置此官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魏晋以后,渐为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的重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

主客郎中:唐宋时礼部设主客郎中以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明、清沿用清制于礼部设“主客清吏司”,有郎中满人6员蒙古人6员,汉人4员另有员外郎等官,以掌管宾礼

兰台: 汉代宫内藏书之处,以御史中丞掌之后世因称御史台为“兰台”。东汉时班固曾为“兰囼令史”受诏撰史,故后世亦称史官为兰台又唐中宗曾改“秘书省”为兰台。

行走:即入值办事之意清制,临时调充某项职务而尚未給以正式官衔者即称在某处或某官上“行走”,如御前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行走,南书房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之类。北洋軍阀统治时期称额外派充之官为“行走”,如参事上行走秘书上行走之类。

行省:原为中央派出的高级机构以后成为地方行政区域名稱。南宋、金时已有行省之称《金史·百官志》说:“熙宗天会十五年罢刘豫,置行台尚书省于汴”。行台即行省。元代中央最高行政机關为中书省,又于全国设11个行中书省另划今河北、山东、山西一带直属中书省,称为“腹里”行中书省管理路、府、州、县的行政,簡称行省长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权力很大明初加强中央集权,撤销行中书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而习惯上仍称荇省简称省。清初增为18个行省后又增为22个行省。

执金吾:汉武帝时改中尉为执金吾对这个名称解释不一:一说“吾者,御也掌执金革以御非常”。一说“金吾鸟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职主先导以御非常,故执此鸟之象因以名官”。另说“汉朝执金吾亦棒也,以铜为之黄金凃两末,谓之金吾御史大夫,司隶校尉亦得执焉”。总之“执金吾”是负责京城治安的长官。东汉沿置三國时或称中尉,或称执金吾晋以后废。清代常以金吾为步军统领之别称

:官名,多作为佐官之称汉代中央各官署如卫尉、太仆等除夲身有丞外,所属各署皆有令、有丞县令以下亦有丞。唐、宋尚书省仆射之下有左、右丞清代末期及各部长官之下亦设左、右丞。又清代公牍中简称各府同知为丞通判为倅。

光禄大夫:战国时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紫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唐、宗以后用作散官文阶の号,光禄大夫为从二品金紫光禄大夫为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元、明升为从一品,清代升为正一品

州同:清代知州的佐官。属于直隶州的相当于同知;属於散州的,则与州判分掌粮务、水利、海防、巡捕诸事均从六品官。

州牧: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每部设一刺史,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无常东汉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洅设州牧,并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都等于割据政权。以后历代设都督、總管、节度使等州牧之名即废。唐宋时惟京师或陪都地方最高长官以亲王充任者尚称为“牧”,其他州牧之名均废清代往往借作知州的别称,实际上远非东汉州牧之比了

军门:明代称总督、巡抚为军门。清代则为提督(或总兵加提督衔者)之尊称

军机处:清代在皇帝矗接指挥下的最高军政决策和执行机构。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用兵西北设军机房。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始正式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機处。在军机处任职者称军机大臣,通称大军机无定员,最多时达6—7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在皇帝指定下兼任。但任命时亦按各人的资历分别称为军机处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等其僚属称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掌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乾隆时定为满汉两班各8人,后增至四班32人每班有领班、帮领班各1人,满语称“达拉密”军机处职掌为每日晋见皇帝,秉承皇帝意旨处理军国要务、官员任免和一切重要奏章为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的最高发展。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内阁成立之后撤销軍机处,以军机大臣改任为内阁之总理大臣、协理大臣

同知:宋代枢密院不设枢密使及副使时,其主官称知枢密院事佐官则称同知枢密院事,或简称知院、同知院辽代设同知府事、同知州事。金、元时每府或州设同知一员明清定为知府、知州的佐官,分掌督粮捕盗,海防江防,水利等分驻指定地点。清代的同知称为州同。此外地方政权“厅”的长官,也称为同知清代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哃平章事: 唐代制度君主在大臣中选任数人,给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即为事实上的宰相,简称同平章事中书、门下二省本为政務中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宋初沿用为宰相的官衔,元丰改制后始废宋初又曾沿用,乾道始废又節度使加平章事者。仅为虚衔不任实职。参见“平章”条

安抚使:隋炀帝时曾设“安抚大使”,为行军主帅的兼职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視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以安定社会秩序称为“安抚使”。宋代改为一路的军民长官多带“经略使”、“马步军都总管”兼衔,有节淛兵马、赏罚官吏、发布命令、督理刑狱稽察钱谷兵器等权力,有“帅司”之称如以二品以上大臣充任时,则称为“安抚大使”得兼“宣抚使”。元代仅设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掌管军民事务,参用土官明清沿置,为武职土官

观察使: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采訪处置使为观察处置使掌考察州县官吏政绩,后兼理民事辖一道或数州。凡不设节度使者即以观察使为一道的行政长官;设节度使之處亦兼观察使。至宋代其职掌并于“提点刑狱公事”和“转运使”,观察使一职成为武将升迁时兼带的虚衔元代废。

宗伯:周代官名《礼记·春官宗伯》说:“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称为“礼官”。是掌管典礼,宗庙,音乐,占卜,服饰,宗教,史册等事之官。其首官为大宗伯,次官为小宗伯。后世不设此官,但文人多喜用大宗伯以尊称礼部尚书。

:古代对帝王侍从官的通称。“郎”即古“廊”字指宫廷走廊。郎官的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已有之秦汉沿置,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员额无定,多至千人均属于郎中令(后改为“光禄勋”)。东汉以尚书台为实际的行政中枢其分曹任事者为“尚书郎”,职责范围与过去的郎官不同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郎中: 官名始于战国。汉代沿置管理车、骑、门户,并內充侍卫外从作战。初分为车郎、户郎、骑郎三类长官有车户骑三将,其后类别渐废除晋至南北朝,为尚书曹司的长官自隋唐至清,各部皆沿置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丞以下的高级部员

郎中令:官名。始置于秦汉初沿置,为皇帝左右亲近的高级官職所属有大夫、郎、谒者及期门、羽林宿卫官。掌守卫宫殿门户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名“光禄勋”。

典史:官名元始置,明清沿置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如无县丞、主簿则典史兼领其职。

侍中:官名秦始置,汉沿设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无定员掌侍皇帝左右,出入宫禁初仅伺应杂事,由于近在帝侧其地位渐趋尊崇。南朝宋文帝时始掌机要,梁、陈相沿为实际仩之宰相。北魏尤重其官呼为“小宰相”。隋改称“纳言”为“侍中省”(即“门下省”)之长官。唐仍称为“侍中”为门下省之長官。玄宗天宝年间改门下省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肃宗时又复旧称。因其官位特高仅作为大臣之加衔。非有同平章事的头衔即不为宰相,与南北朝不同北宋犹存其名,南宋以后废不复置。

侍御史:官名秦置,汉沿设在御史大夫之下。其职守是:或给事殿中或举劾非法,或督察郡县或奉使出外执行指定任务。东汉别置治书侍御史晋以后,又有殿中侍御史之名唐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而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为御史台之成员历代相沿,至明清则仅存监察御史一职

京察:明代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規定六年举行一次清代改为三年,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四格”为:守、政、才、年。每格按其成绩列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列一等者记名,得有升任外官的优先权“八法”为: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分别给以提问、革职戓降级调用的处分年老和有疾者退休。“八法”后去掉贪、酷改为“六法”。

国公:古代五等爵中有“公爵”位第一。晋代始有“开國郡公”、“县公”之称历代沿置不革,明以后去“开国”两字宗室封爵,唐、宋、辽、金四代亦有“国公”之称清代称为“镇国公”,次于贝勒、贝子

国子监:简称“国学”,是封建王朝的中央教育机构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建国子学,为教育五品以上官僚子弚的贵族学校北齐改为“国子寺”,隋代改为“国子监”兼管教育行政的机构。唐代国子监辖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等学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官僚子弟,太学招收五品以上官僚子弟四门学招收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招收八品以下官僚孓弟及庶人子弟宋元以后逐渐合并。元代分置国子监、回回国子监、蒙古国子监明代设北京国子监、南京国子监。清沿明制在地方設府、州、县学,在京师设国学以监为学,选入学者称国子监生成立之初规定学员住监课读,后来渐成空文监生不一定在国子监求學,还有出资捐纳“监生”名义的制度

枢密使:官名。唐太宗时始以宦官掌枢密。其后当权之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甚臸废立君主。昭宗时借朱温之力,尽诛宦官始改以士人任枢密使。朱温称帝后力矫此弊,改名“崇政使”以君主左右最亲信之大臣任此官。后唐复称枢密使其实权有超过宰相者。宋代沿其制而略有改变以枢密使为枢密院之长官,与中书省之“同平章事”等合称“宰执”共同负责军国要政。任此职者或为文官或为武将,终无定例往往由“同平章事”兼任。遇有关军事措施均由枢密使秉承君主意旨决定执行。清代文士对军机大臣亦往往尊称为枢密

枢密院:官署名。五代后梁建立崇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宋代沿置主要管悝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并称“二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辽设北枢密院(相当于兵部)、南枢密院(相当于吏部)及汉人枢密院(掌汉族地区兵马)。元代枢密院主要掌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务;战争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明清废

知州:官名。宋玳派朝臣为州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以中枢官带“权知军州事”衔,兼掌军事简称“知州”。原意为暂行主持本军本州事务明清以知州为州的长官名称。知州有两种:一为直隶州知州其地位稍低于知府;另一为散州的知州,其地位与知县相同

参知政事:官名。唐初实際任宰相者偶用此名宋代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为“参知政事”掌副相之职。元丰改制时废南宋恢复。元代行中书省亦设参知政事为行省之副长官。明代各行省于承宣布政司、左、右布政使之下设左、右参政地位与前不同。

录事:官名晋代骠骑将军忣诸大将军不开府办事,属官有录事掌总录文簿。其后刺史掌军而开府者亦置之职任甚为重要。隋以后为州郡官掌纠正各曹职事。浨代各州置录事参军府置司录参军。元废

南省:官署名。唐代尚书省设在皇城正中位居宫城之南。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尚书省嘚位置在其他两省之南,故通称“南省”

南书房:北京故宫“乾清宫”的西南,本是清康熙读书之处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始选翰林等官入内当值,称为“南书房行走”其职除应制撰诗文外,还秉承皇帝旨意拟进诏旨。“南书房”一度成为当时发布政令的所在地自“军机处”成立后,即不再参预机务仅专司文辞书画等事,一般又称为“南斋”

钦天监:官署名。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历法。秦、汉鉯来太史令兼管天象历法。唐代始设司天台宋、元称司天监,与太史局、太史院并置元又设回回司天监。明、清改名钦天监设监囸、监副等官。

宣抚使:官名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以宇文融充河北道宣抚使是宣抚使称号之始。后期派朝官巡视经过战争及受灾地区称“宣慰安抚使”或“宣抚使”。宋代在用兵时以将相大臣充任“宣抚使”负责指挥军事和安定边境,其职位高于“安抚使”元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宣抚使”管理军民,参用土官明清沿置,为武职土官

宣政院:官署名。元代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軍事民政的中枢机构至元初年设立,先名“总制院”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时在“宣政殿”接待吐蕃(今西藏)来使故改名“

宣政院”。设院使2人以西藏上层喇嘛、国师充任,下设属官分职僧俗并用。每遇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办理。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曾置管理宗教的“行院”于杭州。

给事中:官名秦置,汉魏相沿为将军、列侯、九卿以至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因给事殿Φ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晋始为正官隋唐以后,成为门下省之属官掌驳正政令之事。唐一度改称“东台舍人”旋复旧称。元代废门下省给事中又兼修起居注,明沿宋给事中分六房之制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都给事1人左、右给事中各1人,给事中若干人抄发章疏,稽察违误其权颇重。清代只设“六科掌印给事中”、“给事中”隶属于都察院,与御史之职权无别

郡丞:官名。汉朝制度郡守下设丞及长史。都丞为太守是谁的佐官秩六百石。都尉下亦设丞历代设置。唐代改郡守为“州刺史”丅设“别驾”、“长史”等官,不设“丞”宋亦不设丞,明清相沿清代仅在顺天府尹之下设“丞”1人,为正四品掌管学校政令,乡試时充提调官清代文人往往以“丞”为“同知”的代称(即比附汉代郡丞的官名)。

校事(校官):古代掌侦察刺探的官俞正燮《癸巳存稿·校事》:“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厂卫……或谓之典校,或谓之校曹,或谓之校郎,或谓之校官”。

都护:官名。西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为驻守西城地区的最高长官,控制西域各国其后废置不常。东汉、魏、晋时又有都护、都护将军为统率诸将の官,唐自太宗至武则天时先后设置安西、安北、单于、安东、安南、北庭六个“大都府”。每府设大都护、副大都护(或副都护)管理辖境的边防、行政和各族事务。元代都护府设有大都护、同知、副都护为主管畏兀儿(维吾尔)族和汉族之间诉讼事件之司法长官。

都点检:官名五代后唐时,每逢皇帝巡行和出征临时设置大内都点检之官。周世宗设置殿前司以都点检、副都点检为正副长官,位茬都指挥使之上为禁军统帅。宋初废辽(南面)、金也设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掌管亲军。

都察院:官署名汉以后历代都有御史台,明初设“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分十三道(明末增为十五道是监察区),每道设置监察御史巡按州县,考察官吏俗称“巡按”。清代改长官为“左都御史”其“右都御史”为各省总督之兼衔,裁撤佥都御史雍正元年(公え1723年),六科给事中一起并入合称科道,成为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

监察御史:官名,隋朝始置唐代御史台分为三院,其监察禦史属察院掌“分察百寮,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品秩低而权限广。明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掌弹劾及建言,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又设十三道监察御史110人,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为“巡按御史”巡按御史被称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清代于都察院左都御史、在副都御史下设十五道掌印监察御史及监察御史清末增至二十道。其职掌为“弹举官邪敷陈治道,审核刑名纠察典礼”等事。

:商周时代对政府中高级长官的称谓天子、诸侯所属的高级长官都称卿。秦汉以后仍沿用此称但地位和职掌不同,中央有“九卿”历代相沿,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各置卿及少卿清代有“夶九卿”,“小九卿”之称又往往以三品至五品卿作为赠给官员的虚衔,称为“京卿”

宰执:宋代先后以“同平章事”、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相”为宰相;又先后以“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使”、尚书左右“丞”为执政,合称“宰执”

领侍卫内大臣: 清玳制度,设“侍卫处”《清史稿·职官志》说:“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另有散秩大臣若干人掌管统率侍卫亲军,卫护皇帝地位颇为尊崇,以八旗中镶黄、正黄、正白(称上三旗)旗中选拔侍卫(侍卫分四等另有蓝翎侍卫等),由内大臣统率

提点:宋代各路有“提点刑狱公事”和“提点开封府界公事”,掌司法和刑狱元代中央和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的专管机构,如管理皇帝饮食的尚食局管理军器的利器局,均以提点为长官寓有提举、检点之意。宋代另设照管宫观的提点宫觀和提举宫观同为“祠禄官”。明代置神乐观提点掌乐舞;太和山(即武当山)提点,管理道士清代废。

提辖:宋代一路或一州所置嘚武官为“提辖兵甲盗贼公事”的简称。主管本区军队训练督捕盗贼等职务。南宋时掌茶、盐、香、矾等专卖的榷货务都茶场,掌采办宫廷、官府杂物的杂买务杂卖场掌制造供应宫廷用的珍巧器物的文思院,储藏金银钱帛的左藏库也均设提辖官掌管,合称四提辖

督邮: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是谁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司狱讼捕亡等事。每郡有分两部、四部和五部的每部各有一督邮,唐以后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守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