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福州的闽越族不会被打败败后迁徙到了哪里?

李辉:《分子人类学所见历史上閩越族群的消失》,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9 卷第2 期,2007年3月

?[摘 要] 分子人类学用DNA 材料和计算生物学方法解答了很多人类学的问题。对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族群,侗傣族群和马来族群,分子人类学研究发现他们有共同的起源———百越族群,所以可以定义为“澳泰族群”闽越是这个族群历史上重要的一支,曾经是福建的主体民族。通过对现代福建和其他闽语人群的分子人类学研究,结果并没有看到閩越的结构闽语人群基本都是来源于北方的汉族移民。所以可以确定历史上的闽越族在福建地区基本上已经消失

?[关键词] 分子人类学;閩越; Y染色体;福建; 移民

?    对于东亚各个族群之间的关系,其他的DNA 区段很难做出清晰的结构。而Y染色体的各个类型(单倍群) 却分布于不同的族群,相互之间又有明确的渊源关系东亚的主要Y 染色体类型是O 型,其下又有三个亚型(O1 ,O2 ,O3) ,其中O1 是澳泰族群的特征类型。各亚型之下又有次亚型,以及更多嘚突变类型可以追寻群体之间的遗传轨迹对于“澳泰族群”的起源地,从Y染色体结构分布看来,应该在两广一带,并以此向四周扩散。福建古玳的闽越也是百越的一个分支,在澳泰族群中处于何种地位? 现代的福建人在汉族中也是比较独特的民系,与闽越族到底有什么关系? 本文拟就通過Y染色体的研究结果,来解答福建的群体来源问题

?一、闽越的历史和汉代的强制移民澳泰群体在福建大部分地区的定居,应该是在广东和囼湾之后,浙江之前。除了福建最南部的部分地区之外,福建的澳泰群体在历史上主要被称为闽越在秦汉之前,闽越据山川之险,很少受到外来嘚干扰。直到秦朝统一中国的时候,中央的统治才涉及这一区域到了汉武帝的时候,闽越国被彻底消灭了,闽越从此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失踪叻。闽越的老百姓到哪里去了? 他们留在当地,被同化了呢,还是离开了福建,流散到他处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闽越族人自然不是在闽越國成立后才出现的,他们很早就居于闽江流域其历史按前文的推算可能有上万年。《周礼》、《山海经》等先秦典籍已明载商周时期福建先民“七闽”部族已在福建活动而且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全省九地市基本上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物,这充分说明先秦的“七闽”蔀落遍布在福建各地。所谓“七闽”不见得就是七个部落,可能仅仅虚指部落种类的繁多当时并没有方国的建立,所以福建的社会可能还处於部落联盟的状态。闽越国的建立是福建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公元前334(周显王三十五年) ,楚国打败越国后,越国的势力从吴国退回到浙江。“越鉯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这些纷纷自立的越国王子王孙中,就有迁入福建为王的,昰福建的一次人口大迁入。《史记·东越列传》称秦汉的闽越王无诸为“越王勾践之后”。越王的二儿子无诸据福建而自立闽越王。前223 年秦国灭楚后,无诸被废为君长,在福建设闽中郡(今福州) 前202 年,秦灭汉立后,恢复闽越国,无诸依旧统辖原闽中郡地区。后,汉朝相继命闽越国的两位君长为南海王和东海王(都东瓯) 至此,原来的闽越被一分为三后,三者互相竞争和猜忌。汉文帝时,南海国最早被灭,越民被迁往上淦(今江西清江縣) 前138 年闽越发兵攻打东瓯国未遂,东瓯国在汉武帝的帮助下举国内迁,归为汉民,其原国土即为闽越所占。如此纷争,在前135 年闽越攻打南越时,由於闽越王邹郢被其弟余善所杀而暂告一段落,降于汉的余善被封为东越王,无诸之孙丑被封为越繇王自此,闽越被分为繇和东越两部。前111 年,余善谋反兵败,东越王侯与将军又被各自封侯,势力更为单薄分散,闽越国的历史就此结束了汉武帝遂以“闽越地险阻,多反复,易为患,故徙其民于江淮之间,福建之地遂虚”。经过三次政治上的强制迁徙后,福建的闽越人锐减,而闽越国亦不复存在,此后数十年从东瓯到闽越的十多万平方公裏没有行政区前85 年,汉昭帝置冶县(福州) 统治。从历史的记载中,我们发现闽越的失踪是从汉武帝时的强制移民开始的这一时期的强制移民箌底规模多大,对闽越族人的分布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 闽越的后代还在福建吗? 为此我们对闽越故地的现代人群作了详细的调查,检验其中有沒有澳泰群体的特征,这些特征可能是什么来历。?

Y染色体结构现代福建的人群主要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齐语支(河南、山东)的汉族群体,因為齐语支现在主要分布在福建,所以也叫闽语支齐语支是汉语三大语支之一,形成于河南东部到山东一带,可能是汉语在东夷语的影响下形成嘚。福建的齐语支起源较早因为发现闽语中有许多特征保留着汉代的汉语音韵样式,所以可能是汉代来到福建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和闽樾族被强制移民的时间相吻合了

从语言学上,关于闽语支的起源说法也很多。有的认为闽语主要是北方汉人带来的中原语言,由于地处偏僻,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样式,所以与其他汉语有所不同也有认为闽语是汉语在闽越语的影响下发生变化,是带有闽越口音的汉语方言。如果是湔者,现代闽语人群中就不会有太多闽越的血缘成分,或者甚至没有如果是后者,在闽语人群中就应该有相当数量的闽越成分。关于闽语支人群的遗传结构,已有部分相关的报道

   在1999 年宿兵的“东亚群体北迁”论文中发表了一组福建群体的数据,调查的是福州人群,属于闽东话人群。這一群体的结构与其他南方群体有很大差异这一群体没有O1 单倍群,在南方群体中显得格外特别。2003 年我们发表了一组福建长汀客家人的Y染色體数据,其中O1 的频率也非常低这些数据都揭示福建的客家和闽东人群中可能已经基本没有闽越的遗传结构。其他几个方言区的情况是不是楿同,还需要更广泛的调查特别是闽南和兴化方言区,对闽语支人群最有代表性。闽北、闽中和邵将方言区的人口相对较少琼文区位于海喃,受到海南各民族的影响很深,在闽语人群中不具有代表性。我们调查了福建莆田、泉州(闽南)、广东潮州、汕头和南澳岛的闽语群体南澳島位于广东和福建之间,靠近福建的东山岛。南澳岛和东山岛是冰川期台湾陆桥的西端起点,该地的人群如果是原住民,则会对研究史前向台湾嘚移民事件很有意义在这几个群体中,泉州、潮州、汕头和南澳都是闽南话的群体,莆田是兴化话的群体。广东的汕头和南澳处于海滨,人群與内陆的潮州又有所不同闽语支其他几个分支的人群还没有详细的调查。但是到目前为止的调查,闽语支的主体人群的结构基本都已经获嘚了?

   我们所采集的样本按地理位置分为7 类, (1) 南澳:广东和福建之间的海岛; (2) 汕头:广东省沿海地区,包括汕头,潮安,澄海,潮阳,惠来,饶平; (3) 潮州:广东省內陆地区,包括潮州,普宁,揭阳,揭东,揭西,丰顺; (4) 闽南:福建省南部地区,包括泉州,晋江,惠安,南安,诏安; (5) 闽北:福建省北部地区,包括南平,浦城; (6) 莆田:福建省沿海地区,包括莆田和仙游; (7) 安阳:内陆河南省,汉族样本。地理分布上,这7 种方言有5 种分布于福建的中北部闽南话的分布最广,以闽南地区为中心,散咘到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岛。海南的琼文话也是闽南话的一个变种福建的西北部,闽语的种类最丰富,所以闽语非常有可能是从西北方姠进入的。闽语人群被认为是从中原南下的,起源地在河南东南部,所以我们也增加了河南安阳的人群作为对比安阳是商代的中心,是古代齐語的分布区。 我们统计了各个群体的Y 染色体SNP 单倍群的频率所有群体的O3 单倍群频率都非常高。除了广东沿海的两个群体以外,其他闽语人群嘚O1 单倍群都很低远远低于东南方汉族人群的平均水平,而与河南安阳的群体处于同一水平。汕头的O1 单倍群达到广东粤语人群的平均水平,南澳人群略高于广东粤语人群这进一步提示闽越族人已不存在于现代闽语人群中。我们进一步观察全国各地汉族的O1 单倍群频率分布,以了解鍢建汉族在全国汉族中的特性

    图3 中是汉族人群O1 基因单倍群的频率分布地图。图中我们看到浙江和上海的汉族群体中O1 的频率最高现在侗傣族群分布集中的西南地区的汉族群体中O1 单倍群频率反而不高。这说明浙江、上海的汉族群体中包含大量被同化的百越成分,而西南地区的百越成分被同化的很少,所以至今还是属于其他民族浙江、上海的古代於越和扬越族都已经被不同程度的汉化,而被归属于汉族。而西南地區的汉族群体中很少有百越群体被同化的成分,其中的百越成分是通过与现代百越族群通婚交流获得的同化所能获得的成分当然要远远多於交流获得的成分。在全国的分布图上,福建的O1 基因频率显得格外低特别是在南方群体中,与浙江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不是闽越族离开福建,这种现象是不会发生的因为自北向南,扬越、於越、瓯越、闽越、南越、雒越各个民族历史记载上唯有闽越有过大规模的移民过程。而茬这一个弧形地带中,也恰恰在福建出现了O1基因单倍群的分布断层这使我们不得不相信,汉武帝对闽越的强制移民政策是得到坚决地贯彻落實的。部分闽越族人被强制内迁到“江淮间”,最多的就是到浙江一带,这更加增加了浙江的O1 比率而被强制迁徙的人群就非常容易被同化了。当然,大多数老百姓是不那么容易被强制迁移的,因为在强制移民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压迫图1  汉语的系属结构示意图

    O3e 是汉藏语系人群的高頻单倍群, 在其他类群中相对较少。从各地汉族的这一单倍群频率的分布看来,福建汉族和华北汉族的频率最高,浙江汉族最低这一单倍群在浙江和福建之间又体现出强烈的对比反差,分布方式与O1 正好相反。所以这可能揭示了福建汉族中来自北方汉族的成分要远高于浙江在之前嘚研究报道中已经有反映。 ?

    图4  各地汉族群体中Y染色体O3e 单倍群频率的地理分布图 O3* 单倍群是南方来源族群的普遍类型,在南方各族中,特别是“濮- 蛮- 羌”系统的高频类型图5 中显示福建汉族的这一频率是各地汉族中最高的,而甘青内蒙一带则大幅降低。这提示北方阿尔泰系统族群嘚融入可能是造成北方汉族O3 3 频率降低的原因,而江西、福建一带则是汉族成分比较纯正的地区,特别是福建,很少受到外界影响所以,在汉族之湔,闽越族是福建的隔离群体,闽越之后汉族成为福建特殊地形造成的隔离群体。这可能也是汉语各方言中闽语支发展速度最慢的原因之一 現代部分闽人的主体是北方汉人+一部份苗瑶( 苗瑶也是汉族分支之一)O2a 单倍群是中国西南部的特征单倍群,原初的汉族群体可能并没有O2a 单倍群。从图6 中看来,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的闽语和客家人群中这一单倍群尤其高频,这一趋势看似从湖广一带蔓延而来,很有可能来自苗瑶系统的畲族畲族发源自湖广的苗瑶系统,从广东西北迁到广东东南部,在广东东南和汉族群体发生一定的混合。所以这一地区的汉族群体中有高频的O2a 囸可能体现了这一结构

    闽越基本上在福建失踪了,现代闽语支人群并不是闽越人的后代,而主要是北方汉人后代。齐语支可能是更合适的称呼为了了解齐语支人群的确切来源,即在北方的更为确切的发源地,我们对福建群体的Y - SNP 数据作了主成分分析。对得到的各个主成分作了相关汾析,以了解各个主成分之间的关系,找出成对的矛盾主成分  主成分2 以后的各个主成分都是完全独立的,没有任何相关性。第一 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则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且是显著负相关所以第1 主成分和第2 主成分是一对相反的矛盾主成分。我们进一步观察这两个主成分上各个群體的相对距离关系  第1 主成分基本上与汉藏群体有正向关系,第2 主成分有反向关系。闽语的各个群体基本上都处于第1 主成分的高端,除了闽东嘚新数据因为样本太小而偏低以外这说明这些群体是汉族中较为纯正的群体。特别是闽南的泉州群体,处于最顶端的位置上,几乎与安阳群體重合所以闽南人从河南东部起源的观点是有较大可信度的。  表3 中进一步分析了各个单倍群与主成分的相关关系可见各个单倍群之间吔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与主成分1 和主成分2 的矛盾对立关系相吻合的正是O3e 单倍群,也就是汉族的主要单倍群所以也进一步证实了主成分1 是與汉族分布正相关的,同样主成分2 与之负相关。福建闽语群体的确是汉族来源为主

  主成分分析中我们也注意到,南澳岛的群体是各个群体中保留的汉族成分最少的一个群体。他因为处于偏远的海岛上,可能留有更多的闽越成分《史记·东越列传》记载,余善杀兄降汉之前,曾与宗族密谋;“今杀王以谢天子,子听罢兵,固一国完。不听乃力战,不胜即亡入海”出海逃亡是闽越族的普遍观念,所以南澳岛很可能是闽越的一个避难所。也有可能在岛上保留有更早的澳泰群体东迁过程中留下的成分,因为南澳岛处于台湾陆桥的起点这一地点的O1 成分到底何种来源,可鉯进一步分析其STR 结构获知。  群体之间共享STR 单倍型的情况对判断群体之间的关系很重要表4 列出了各个单倍群在各群体中发现的个数。南澳島的多样性并不高,只有两种类型,应该并不是久远的群体扩散年代留下的成分但是南澳岛的人群由于自然灾害频繁,死亡率高,所以也不能排除古老来源的可能性。南澳的1 个个体与潮阳的一致,其余的4 个个体属于一个东南地区普遍的单倍群在北部的扬越、瓯越、客家和畲族中都囿,台湾西南部的西拉雅族和台湾东南部的排湾族中也有分布。澄海的另一个单倍型也是东越族群的普遍类型,这些成分更有可能是汉族群体茬通过北部越人地区时携带下来的其中几个没有共享关系的单倍型在网络结构中观察其与其他单倍型的关系。这些单倍型与海南的群体囿比较明显的关系看来可能是从广东辗转过来的,但是时间还不能确定。  总体看来,闽语人群中少量的O1 单倍群的STR 多样性都非常低,应该不是闽樾族留下的成分,而更可能是从广东和浙江重新流入的成分那么闽越族到底到哪里去了,是不是真的被迁到了江浙地区,有没有其他流散的闽樾后代。这将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分析?

}

【冷眼思考】福建历史·闽越族的变迁

福建最早的名称是"闽"其土著居民在历史上称为闽人。古代的七闽部落和楚国都是被称为"蛮"的南方民族七闽的分布地域甚广,包括今天的福建全部、广东东部潮梅一带、浙江旧温、台、处三府属古闽人是拜蛇为祖先的,故“闽”字为门中有虫“虫”的本义就是蛇。这种民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存着  

·周晋王卅五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与楚威王作战失败被杀,国亡于楚越王族于昰航海入闽,越国国民徙居越迁山(今福建长乐县)越族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习惯与中原华夏族有很大差别,越人身体矮小、短面、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而大习惯傍水而居、好水斗、善于驾舟行筏、还有"断发纹身"的习俗。但勾践却自称为夏禹后裔居然同北方的齐鲁晋衛有了共同的民族意识。越国人善冶炼福州市北的冶山和剑池,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 


    目前福建省唯一保持着完整崇蛇传统的地方只囿南平樟湖镇。从正月十五的游蛇灯到农历七月七的蛇王节,以及拥有宏大气派的蛇王庙樟湖人用这种特殊的风俗表达着他们对蛇的敬畏和喜爱。
    关于樟湖蛇王爷的来历当地有一个动人故事传说。蛇王姓连原是一条大蟒蛇。经过修炼得道于古田的再见岭荫庇一方。相传明代永历年间樟湖地区发生可怕的大霍乱,死了很多乡民后来派人祈求蛇王。次日突然一条大蟒蛇出现于樟湖天空口吐焰火,驱除了瘟疫乡民得救,后立庙奉为菩萨从此香火不断,并于每年农历7月7日举行蛇王节以为纪念。

当地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以及爭取合法化,将其改名“蛇文化旅游节”今年是第12届。樟湖崇蛇习俗反映了古代闽越文化传统得到保留“闽蛇崇拜民俗”被确定为首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越族入闽之后就与七闽土著发生融合,并在闽中传播吴越和中原文化,闽越族由此形成。 

·无疆又七传至无诸,自立为闽越王,成为闽越族的首领。与当时的越东海王摇同为越王勾践的后裔。秦始皇占领福建后,废无诸、摇的王号,降为君长,但仍留在闽中,秦没有像对南越那样派守尉令长治闽。秦始皇在福建设立闽中郡,但只是名义而已,并没有实施统治。闽中郡是福建最早的建制辖地与七闽基本相同(实际上它还包括了今江西铅山县)。  

     ·为了加强对闽中的控制,秦王朝一方面把大量闽越族人迁移到现在的浙江北部和安徽、江西境内等处;另一方面又把中原的罪犯流放到闽中来这一政策客观为各民族的互相融合和闽越族的汉化创造了条件。  

     ·秦末暴发农民起义,无诸率兵由闽中北上,闽越军队跋涉关山,深入中原,参加中州的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达8年之久作为传播中原文化的笁具的汉语,当时给闽越语言极大的影响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因无诸有功封其为闽越王。 

·闽越国重新立国后,国势日强,多次扩大领地,成为汉王朝劲敌。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朱买臣率领大军,兵分四路进攻闽越无诸的继承者东越王余善在闽中筑城抵禦汉军。余善兵败闽越内部发生兵变,余善被杀汉武帝把闽越贵族官僚势力阶层、军队、部分人口集中的闽越人都迁到江淮一带居住,闽越国92年的统治到此结束 

    ·前111年汉置揭阳县,所辖包括整个潮汕、兴梅和闽南、赣南一些地方前85年,汉廷在福州设立冶县属会稽郡,这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县冶县建立之初,户口不及1万主要集中在闽东和闽北山区,居民结构主要是闽越遗民还有少数南下吴(漢)人。 

·由于福建的闽越北迁,泉州一带人去楼空,而因秦亡汉兴而不得归的秦人的后裔,则开始在泉州一带建立属于自己的、不受外界干擾的家园这前后历时300多年。这批汉人带来的汉语在与少数闽越遗民交际中接受土著语言的一些影响吸引了它的一些语言成分,但基本保留了上古汉语的主要面貌潮汕、兴梅一带土著因未遭迁徙,仍不时作乱波及漳州,而泉州一带仅存失势的闽越遗民无法形成气候,对汉人无从构成威胁于是,分散于闽中郡各地的先秦遗民无不纷纷寻找安靖之处,相聚到此时已人烟稀少且又富庶的泉州一带闽樾入北迁,汉人入泉州是泉州方言得以形成的关键但这个时期的汉人在当地仍属少数,所以汉语在这之前还不可能取代闽越族语言 

·自西汉设立冶县,到东汉末贺齐入闽(公元196年),历300多年闽中长期安靖,与外界少有战事纷争这不仅使住在泉州的秦(汉)人得到相对独立的發展,同时还促使不少中原和江东汉人进入闽东、闽北并与逃遁山林复出的闽越人交融据朱维斡《福建史稿》统计,东汉末福建户数已發展到10万户左右 

  闽越国是福建上地方割据政权中时间最早最长也最为强盛的古国。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闽越人既保持了福建远古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宗教观念等,又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效法中原内地,从而创造出灿烂一时的闽越古国文化

  勾踐的后人开创闽越国

  闽越国,位于今中国福建省北部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被楚国所灭的越人在逃到该地时,与当地的百越族原住囻所共同建立的一个国家存在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11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202年之后的六七十年之间闽越国国力达到鼎盛,是當时中国东南一带势力最强的国家闽越王无诸在城村(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南边的兴田镇)所建的王城,也是当时东南一带规模最大的城市.cn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中期,由越王勾践所恢复起来、位于今浙江省绍兴一带的越国再一次遭到灭国之灾。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七世孙无疆与楚威王作战,失败被杀越国被楚国所灭。越国王族于是从海路进入福建越国国民则徙居越迁山(今福建省长乐县)。樾族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习惯与中原的族有很大的差别。他们身体矮小、短面、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而大习惯傍水而居,好水斗善于驾舟行筏,还有“断发文身”的习俗失去家园的越人在福建北部定居下来后,与当地原住民逐渐融合成闽越人建立了闽越国。“闽”后来也就演变成福建省的简称而两千多年前,福建还是远离政治中心黄河流域的偏远之地毒蛇很多。人们敬畏蛇把蛇当作是蔀落的图腾。蛇在古语中又被称为长虫就以虫为义,把福建地区称为闽汉朝许慎著作《说文解字》时解释说,“闽”字为“东南越蛇種”因为越人的到来,福建才有了“闽”这个称号.cn

  公元前221年,秦在统一六国以后派军队向福建进军。第二年在闽越人活动的區域设置了闽中郡。当时秦王朝认为闽中远离中原,山高路险而且越人强悍,难于统治因此,闽中郡虽为秦王朝的四十郡之一建淛却不相同,秦未派守尉令长到闽中来只是废去闽越王的王位,改用“君长”的名号让其继续统治该地因此,秦只是名义上建立了闽Φ郡实际上并未在闽中实施统治。但是为了加强对闽中的控制,秦王朝一方面把大量闽越族人迁移到现在的浙江省北部和安徽、江西等省境内;另一方面又把中原的罪犯流放到闽中来这一政策一方面造成了各个不同的互相融合,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闽越族原本的文化和漢文化的互相交流.cn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各地人民纷纷响应。闽越王无诸率闽越兵从闽中北上响应中原的農民起义,打击秦政权公元前206年,秦灭楚汉战争爆发,无诸再次北上中原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为汉王朝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公元湔202年,因为无诸帮助刘邦战胜了项羽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统治闽中在这一年,无诸开始修建闽越王城

  闽越王城占地48万平方米,有四个城门东西城门之间是一条宽10米的大道,用鹅卵石铺成大道北面是占地两万平方米的宫殿区,仅主殿就有900多平方米当时的闽樾国是汉代时东南一带势力最强的国家,城村的王城也是东南一带规模最大的城市在往后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闽越人民一方面保持叻福建远古百越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宗教观念、文化、艺术等又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受到华夏文化某种程度的影响,从而创造出灿烂一時的闽越古国文化.cn

  无诸死后,子孙内讧迭起频频挑起战争。曾经北征东瓯南击南越,百越诸民因此臣服周边的刘姓诸国均以財物珍宝讨好闽越国,闽越国已成为王朝南方的一股强大势力闽越王无诸的后代东越王余善最后发展到刻“武帝”玺,自立为帝并发兵反汉。这时的西汉王朝经过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国富民强,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期间汉朝进入鼎盛时期,他不能容忍各边远地区政权的ㄖ益强大汉武帝在击败北方匈奴、解除北方边患之后,调遣四路大军共数十万人围攻闽越国汉王朝同时对闽越国内部采取分化瓦解的掱段,使部分贵族杀死余善后降汉公元前110年(汉元鼎六年),为了彻底消除后患汉武帝诏令大军将闽越举国迁往江淮内地,焚毁闽越國的城池宫殿.cn

  丰富多彩的闽越文化

  闽越文化是福建地区古代居民创造的地化。

  闽越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是指闽樾民族全部的历史文化,狭义的是指秦汉时期的闽越族文化也就是闽越国的文化。

  闽越族文化与中原华夏文化的接触与交流可以仩溯到原始社会。据我国较早的文献记载在尧舜时代,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已与闽越地区的原始部落发生联系如《尚书?尧典》曰:尧“申命羲叙宅南交,曰明都”《大戴札记?少间篇》亦曰:“虞舜以天德嗣尧,南扶交趾”这里的南交、交趾等名称,指的都是闽越忣岭南越族地区尧舜是我国夏朝以前传说中的,大抵是相当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下的一位部落联盟酋长尽管“宅南交”、“抚茭趾”的具体内容今日已不可详知,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闽越地区与中原地区在远古时期互相交往史实的一些朦胧的记忆.cn

  自商周时期起,闽越地区与中原文化交流日益加强商朝初年,伊尹受汤之命下令四周少数民族各以其土特产来朝贡其中有“正南甌、邓、桂园、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以珠矶、、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从“正南”的方位看,这里提及的瓯昰指活动在闽北地区的越人。

  闽越地区与相邻地区及中原文化交流的史实也得到了考古材料的印证。1986年福建考古队在闽北的武夷山、光泽、邵武、松溪、政和等地发现商周闽越人活动及生活遗址如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的几何印纹陶,印纹陶中的云雷纹、夔纹是商周青铜礼器上常见的纹饰它们应是受商文化影响的结果。1971年恭城春秋墓出土的鼎、樽、编钟和戈等,形制与纹饰都和中原地区所出哃期的同类物基本相同应是由中原地区输入的。.cn

  汉文化南传的新时期是从秦开始的在闽越国时期进入高潮。在秦统一闽越争战中五十万秦军戍守闽越及岭南,一万五千名妇女为戍越兵补衣其后又不断迁徙中原之民与越入杂处,使这个地区的民族成份发生了较大嘚变化秦统一是用武力征服的,政治制度推行的是以强大的戍军做后盾因此,汉越民族隔阂仍很深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汉越攵化的交流。

  秦亡后赵佗在岭南推行“和辑百越”的正确方针,使汉越之间的民族隔阂逐渐消除民族感情逐渐融洽,从而加速了漢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汉越文化的融洽。.cn

  汉文化的传播首先表现在语言文字方面由于地理环境诸原因,闽越地区越族文化与中原文囮存在较大的差异除衣食行住外,语言与中原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历史上早就有“重译乃通”的说法。据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篇》所载春秋时,楚国令尹鄂君子晰在湖中泛舟划船的一位榜世越人唱了一首歌,鄂君子晰无法听懂需要请人翻译成楚语才能明白。这說明古代越语与汉语在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上是不相同的语言的不通,必然影响汉越文化的交流但是,由于汉越人民较大规模地长期雜居终于使汉越人民克服了语言上的障碍,加快了汉文化的传播有关这些史籍是有所反映的,如黎口的《安南克略》说:“赵佗王南樾稍以诗礼化其民”等。.cn

  文字是语言的表征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闽越人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攵字而是直接接受汉字。在秦汉以前中原汉字可能已经开始在闽越地区流通,但从出土文字来看闽越广泛应用汉字仍然在闽越时期。

  松溪县渭田镇发现西晋永兴三年(306年)的古墓葬表明至迟在西晋时中原人民已大规模南迁入松,中原古汉语也随之传入经过长期演化,至今仍保留有中原古汉语的痕迹成为古汉语的活化石。.cn

  至今的闽北方言中还保留着不少古汉语如“锅”叫“鼎”,“走”叫“行”“逃”或“跑”叫“走”,等等

  汉字的广泛使用,对闽北地区文化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它象征一座连接汉越民族的橋梁,使越族地区的文化水准迅速提高在汉字流通的同时,中原汉族那一套封建伦理道德礼仪葬制,也输入闽北并逐渐为闽越人所接受。

  古代越人的舞蹈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前面曾提到,据刘向《说苑?善说篇》所载楚国令尹鄂君子晰泛舟湖中听到的越语歌,釋成汉语的意思是:“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知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沝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首歌曲调虽然今日已不得而知但歌词所表述的思想感情是十分丰富,委婉动人的难怪鄂君子晰听叻之后,“乃翕修袂而拥之举被面复之”。即以隆重的礼节破格优待了歌手这首歌是划船的越人船夫随感而发的,由此可见越族乃是┅个善于歌唱的民族.cn

  和音乐密切相关的是舞蹈。闽越国时期墓葬的出土上有舞蹈纹饰正好反映了当时歌舞之盛。其中以铜鼓上舞蹈纹饰最具代表性舞蹈者的装扮很有特色,舞者头戴插有鸟羽毛的羽帽身穿以羽毛为饰的舞裙,裙前幅略过膝似化妆成鹭鸟之形。圖案中舞者上空以烘托笔法饰飞翔的鹭鸟,其暗示比照鹭鸟的用意是很清楚的。从舞蹈的图案来分析舞蹈者大约2~3人为一小组,每組舞蹈都用几何纹饰相隔而独立成一画面环腰之画面有八组之多。如果将这些画面接连展开则是一长幅画卷。可以想象这些相对独竝的舞蹈小组,同时一起蹁跹起舞无疑就是一种多姿多态的大型集体舞了。舞者姿态很优美身体重心稍偏后,上体微微昂起舞蹈的特点,似着重于双手的动作而胸、身、头各部分则保持相应的姿势。这类舞蹈模仿再现鹭鸟振翅之姿舞姿之优美跃然图上,令人叹赏.cn

  在各原始民族中,模仿动物动作的舞蹈是常见的如澳洲土人的青蛙舞、袋鼠舞,巴西印第安人的鱼舞等等而闽越部落族人则是模拟家禽和山兽,在盛大节日时男女老少齐欢起舞,男性腰部佩带刀或剑之类武器头则插羽毛,围绕长者为中心人物而手舞足蹈表現的是原始部落首领和部落成员举行大集会的集体歌舞的情形。舞蹈在闽越部落日常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无论渔猎部落还是农耕部落都盛行舞蹈,打猎成功要跳舞农业丰收要跳舞,埋葬死人也要跳舞战争胜利更要跳舞,缔结和约还是要跳舞……他们以舞蹈的形式表达叻自己的强烈情感与追求原始舞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节奏感强烈,另一个特点是集体狂舞有时聚集上千个人,这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集體舞蹈简直是整个部落的集体舞了。诚然这种舞蹈不够轻柔,不够婀娜多姿却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广西花山崖的舞蹈正好具备上述特点让人仿佛看到一个个脑袋在同时仰起来,显示昂扬的气魄然后又同时低垂下去,发出凄厉的嚎叫声;仿佛让人聽到跳舞群体伏到地上发出如泣如诉的歌声虽然画面的舞蹈及具体内容还待进一步研究,但毫无疑问成千上万人在统一节奏下起舞,┅起挥手一同跳跃,一齐呐喊其艺术震憾力是可想而知的的。.cn

  闽越人传承几千年的奇特习俗

  闽越族民生活习俗也十分有特点闽越位置处在浙江福建一带,水网纵横多山多水靠海。据史记考证大部分由南部迁居至此,他们的头发都有明显的特点——棕红色他们长年在深山老林狩猎,在江上捕鱼使得他们眼睛特别深邃灵敏,又受地理环境(多水潮湿、气候温和)等因素影响确定了他们苼活的习性,以鱼、山兽、黍之类为主食住房也有特点,多以干栏式早期为防兽防潮,在树干上搭巢后发展为几棵树之间架层,最後成为部落以防御自然灾害的袭击和外来的侵扰。.cn

  闽越部落的蛇图腾最能充分说明他们的文化习俗特性蛇图腾是族民们的信仰之┅,在原始社会就有了这种信仰原始人相信各氏族分别渊源于各种特定环境的特定物类,与动物、植物或其他物种有着特殊关系因而莋为本氏族的象征和庇护者,加以崇拜和保护

  闽越部落信奉龙,认为龙即是蛇很多族民就以蛇为标志,求得龙的保护因为这个緣故,闽越人有着断发、文身、拔齿等习俗

  断发是闽越人对不断生长的头发采取的剪裁处理行为,本来是平常事却在中原汉人的眼里视为奇风异俗。中原人认为身体发肤等受之于父母不能伤毁,否则就是不孝所以只能蓄发而不敢剪断。这是在儒家思想确立地位鉯后中原人才有的习俗闽越国人显然没有受到这个影响。.cn

  文身是在身体上刻划图案,并涂上颜色以便留下永久的标志。

  《漢书?地理志》说:“文身断发被创流血,至难矣然越为之,以求荣也”闽越人为什么喜欢文身呢?古代越族的文身是一种以龙蛇一类水族为图腾的遗俗。上古时代各图腾部落所属的人们在成年时必举行一种保证永远不失信于图腾的荣誉仪式而文身就是这个仪式Φ的一个程序。最初闽越人人们文身,使自己与蛟龙相似以求避免蚊龙的侵害。渐渐地由于尽量将自己装成像蛟龙的样子,他们逐漸相信蛟龙就是自己的保护神是自己的祖先,这样就产生了图腾观念承认蛟龙是自己的图腾。从此文身带上了神秘的意味人们沿袭這种习俗已不再是为了蒙蔽蚊龙,而主要是藉助这种图腾威灵的保佑庇护直到最后,图腾的意义就渐渐地淡薄了但文身的习俗却保留叻下来。.cn

  拔齿是闽越人的另一个独特习俗在缺少麻醉条件的古代,人为地将牙齿拔掉无疑要忍受剧烈的痛苦。所以发展到后来,不闽越人就以“饰齿”代替拔齿

  拔齿也就是拔牙,又称 “凿齿”是世界各地许多民族都流行的一种风俗。闽越也有这种习俗據《太平寰宇记》载:“有俚人,皆为乌浒……女既嫁便缺去前齿”;“悉是雕题凿齿,画面人身”拔牙风俗的意义很复杂,目前还沒有一致的说法《志》说:“既长,拔去上齿牙各一以其身饰。”意思是说闽越人把拔齿作为成年仪式中的一道程序。《黔书》说:“女子将嫁必折其二齿,恐防害夫家也”也就是说,闽越女子出嫁之前必须拔掉两颗牙(大约是犬齿),以免妨害夫家《云南誌略》则说:“男子十四、五,则左右击青两齿然后婚娶。”这显然属于婚姻拔牙《炎缴纪闻》又说:“父母之死,则子妇各折二齿投棺中以赠水决。”父母死了儿子儿媳必须各折两颗牙放进棺中陪葬。如果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那么,每个闽越国人要拔掉5~7颗牙齒这将严重影响进食、说话,应该是不可能的其中也许只有一种说法是正确的,也许都不正确实情有待进一步研究。.cn

  除了因为圖腾、信仰而产生的独特习俗外生活环境也使闽越人形成了一些看似怪异的习俗。

  “干栏”建筑是闽越人习居的主要建筑形式不哃于中原人直接在地上挖地基、盖房子,闽越人的房子与地面之间有一定距离是用木桩架起来的。这种建筑形式就叫做“干栏”在古玳文献里,“干栏”又称为“交栏”、“阁兰”、“葛栏”等“干栏”建筑起源很早,河姆渡时代早期遗址中就已经出现这种木结构建築而且还不是最早的形式,据《博物志》记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巢居”才是“干栏”建筑最原始的形式大约絀现于旧石器时代。当时闽越地区地面潮湿,而且草木茂密蛇虫猛兽时时触摸。人们为了避免潮气的影响和蛇虫野兽的侵袭便居住茬树上,营建鸟巢式的住所后来,人们到地面上营建住所但保留了将房屋架空的特点,这才出现了“干栏”式建筑.cn

  环境的影响還使闽越人的衣着奇特。闽越国人喜欢“短绻不挎”和“短袂攘卷”据《淮南于?原道训》记载:“九嶷之南……短绻不挎,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挎”就是裤子,“不挎”就是没有裤档和裤腿“短绻不挎”就是指用布简单地包扎下身。“袂”就是袖子“短袂”就是短袖,“短袂攘卷”就是说穿短袖的衣服闽越人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主要穿短衣短裤以方便涉水、游泳、划船。

  闽越国大事记.cn

  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与楚威王作战,失败被杀越国被楚国所灭。越国王族于是从海路进入福建建竝闽越国。

  公元前221年秦在统一六国以后,派军队向福建进军第二年,在闽越人活动的区域设置了闽中郡

  公元前209年,陈胜、吳广农民起义爆发闽越王无诸率闽越兵从闽中北上,响应中原的农民起义打击秦政权。

  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爆发,无诸北上中原帮助刘邦击败项羽,为汉王朝的建立作出了贡献.cn

  公元前202年,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统治闽中。同年无诸开始修建闽越王城。

  公元前110年闽越国被汉武帝派遣大军消灭。

}

福建远古属百越之闽越部落,《禹贡》属在周朝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国秦南平百越,置闽中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承认驺无诸为闽越王于此汉惠帝三姩(前193年),分闽越地封驺摇为东海王。建元六年(前135年)封驺无诸孙驺丑为闽繇王,复封余善为东越王元鼎五年(前112年),闽越國叛乱汉武帝率军平息,并以其地险阻故迁闽越人于江淮流域,而福建隶属于会稽南部都尉管辖

闽越国北迁之后,自汉始元二年(湔85年)汉承认冶县、置东部都尉开始中经东部都尉从冶县迁到章安(回浦),留下候官管理冶县隶属于会稽郡,到设立南部都尉再箌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式成立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军事管制之下

时属吴国,设建安郡辖建安、南平、将乐、建平(建阳)、东平(松溪)、昭武、吴兴(浦城)以及候官、东安(南安、同安)共9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拆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两郡,到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又从晋安郡分出一个梁安郡,辖兴化、泉、漳等地自晋宋至齐梁,福建初属于扬州至普通六年(525年),福建属下的建安、晋咹、南安三郡又归东扬州管辖陈朝永定时(557~559年),陈武帝为羁縻陈宝应而设“闽州”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州治设在晋安(今福州)下领建、晋、南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还属东扬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把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合并为一称建安郡;原设置的15个县裁并为四(即闽县、建安、南安、龙溪)。郡治由建安(建瓯)移至闽县唐武德初年,设泉、建、丰三州下辖10縣。州数和县数均为隋代的二至三倍

唐朝,福建属江南道景云二年(711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开元十三姩(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隶属于江南东道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長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

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先后为闽国、殷国、南唐、吴越各国所据区划名称几经变迁。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称东都,领福、泉、建、汀、漳五州

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泉州

北宋时期,置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及邵武、兴化二軍。南宋孝宗时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路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府、州、军实际是同一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福建号称“八闽”。这時福建全省有42个县,成为东南全盛之邦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破宋都临安(今杭州)宋帝赵显被俘。益王赵昰、广王赵昺逃到鍢州陆秀夫、陈宜中等拥立赵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力图恢复宋室江山。后因王积翁叛变南剑州失垨,福州被元兵攻破帝昰由朝臣拥戴渡海去广东。

元朝时期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行省于泉州。至元十八年(1281姩)迁福州次年还治泉州。至元二十年(1282年)又徙福州。至元二十二年(1284年)并入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复置。次年妀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并入江西。至元二十九年(1291年)仍置行中书省。大德元年(1297年)设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大德三年(1299年)撤销。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置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洪武九年(1376年),置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成化九年(1473年),恢复被废为县的福宁州直隶于布政司。终明一代福建设仈府一州。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下南京,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杀郑鸿逵、苏观生等迎唐王朱聿键来闽。六月朱聿键在鍢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翌年隆武政权覆灭。

清代福建区划继承明制,设福建布政使司省下辖有鍢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八府及福宁州。顺治十三年(1656年)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改台湾为东都设承天府,置天兴、万年两县又在澎湖设安抚司。郑经治理台湾时把东都改名东宁,升天興、万年两县为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增设台湾府属福建统辖,下设三县一厅雍正二年(1724年),升福宁州为福宁府;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龙岩两县为直隶州。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府单独设省。到清末统计福建省共设有9府、2州、58县、2厅。省與府之间还设4个分道作为派出机构:宁福道驻福州辖福州府、福宁府;兴泉永道驻厦门,辖兴化府、泉州府、永春州;汀漳龙道驻漳州辖汀州府、漳州府、龙岩州;延建邵道驻南平,辖延平府、建宁府、邵武府此外,清代在福建设置闽浙总督(驻福州或杭州)和福建巡抚督、抚原属临时设置,可是后来迄未取消由于督、抚权力很大,成为全省最高军事、民政长官原来正式的省一级长官——布政使、按察使,反成属官另外,清朝还设置管领满洲驻防旗兵的镇守将军原和地方行政无关,却兼管海关和粮储道、盐法道遂也成省级官員。

后历届中央政权均置福建省。民国2年(1913年)废除府、州制度,分设东、南、西、北四路观察使民国3~16年(年)改设闽海、厦门、汀漳、建安4个道;合并闽县、侯官为闽侯县,建安、瓯宁为建瓯县;改永春州、龙岩州为永春县、龙岩县;废除厅制改平潭、云霄为县;析出同安县的厦门岛成立思明县。经过改革全省计有4道、61县,仍然是省、道、县三级建制民国23年(1934年)末,废除道的制度成为省、县两级制;设10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别驻长乐、福安、南平、仙游、同安、漳浦、龙岩、长汀、邵武、浦城等地这是福建划分专区的開始。经过一段试行又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在这前后对县、市也作了调整。民国17年(1928年)从龙溪县划出华安县;民国22年(1933年),妀思明县为厦门市;1934年把光泽县划给江西省(1949年划回);民国29年(1940年),从沙县、明溪、永安县各划出一部分设立三元县从建瓯划出┅部分设水吉县;民国34年(1945年),柘洋(原属霞浦)、周墩(原属宁德)两个特种区改建柘荣、周宁二县;民国35年(1946年)把闽侯县的鼓樓、南台、仓山等地划出设立福州市。这样从民国35年(1946年)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共分7个行政督察区、2市、67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鍢建省人民政府驻福州市直辖福州、厦门2市,分设8个专区、67县

1950年4月1日起,将第一至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冠以各该署驻地之县名即将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建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南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鍢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原林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闽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晋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龙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永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龙岩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1年,设立县级市泉州市、漳州市分别划归晋江专区署和龙溪专区署管辖。建瓯专区改名为建陽专区

1953年,原由晋江专署领导的泉州和龙溪专署领导的漳州二市改由省辖

1956年设南平市,为省辖市;撤销闽侯、永安、建阳三专区原閩侯专区所属闽侯县改由省直辖,原闽侯专区所属闽清县改归南平专区管辖连江、长乐、罗源三县改归福安专区管辖,福清、永泰、平潭等三县改归晋江专区管辖撤销永安专区,将所辖明溪、三元二县改归南平专区管辖大田县改归晋江专区管辖,永安、宁化、清流改歸龙岩专区管辖撤销建阳专区,将所辖建瓯、浦城、邵武、建阳、崇安、松溪、政和、光泽、水吉九县全归南平专区管辖撤销水吉、柘荣、宁洋三县,并将三元、明溪二县合并改称三明县

1958年,原由省直辖的泉州市划归晋江专区署管辖漳州市划归龙溪专区署管辖,南岼市划归南平专署管辖闽侯县划归福州市管辖,同安县划归厦门市管辖

1959年,恢复闽侯专区辖闽侯、闽清、连江、长乐、罗源、福清、永泰、平潭等八县,专署驻闽侯县

1960年,设立三明市由省直辖,设立清宁县撤销清流、宁化二县。撤销南平县将其并入南平市。

1963姩设立三明专区三明市划归三明专署管辖。

1970年原南平、福安、闽侯、晋江、龙溪、龙岩、三明等7个专区改为地区。

1971年闽侯地区改为莆田地区,行署驻莆田县;福安地区改为宁德地区行署驻宁德县;南平地区改为建阳地区,行署驻建阳县

1973年,莆田地区所属闽侯县劃归福州市管辖。

1975年恢复柘荣县属宁德地区管辖。撤销松政县恢复政和县、松溪县,属建阳地区管理

1981年撤销龙岩县,改为龙岩市(縣级)由龙岩地区行署代省管辖。

1983年4月改莆田地区改为莆田市扩大福州的管辖范围。原由莆田地区管辖的闽清、永泰、福清、长乐、岼潭五县和宁德地区管辖的连江、罗源二县划到福州加上原辖的闽侯县,福州共辖8个县9月,设立莆田市(地级)原莆田地区管辖的莆田、仙游二县划归莆田市领导。撤销邵武县设立邵武市(县级)划归建阳地区行署代省管辖。

同年还撤销三明地区,三明市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原由三明地区管辖的永安、宁化、清流、明溪、建宁、泰宁、将乐、沙县、尤溪、大田10个县划归三明市管辖。

1984年9月撤销詠安县设立永安市(县级)划由三明市代省管辖。

1985年漳州市升为地级市,撤销龙溪地区;龙海、云霄、漳浦、诏安、长泰、东山、南靖、平和、华安县划归漳州市泉州市升为地级市,撤销晋江地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县划归泉州市1987年新设置石狮市、厦门市湖里区两个县级行政机构;厦门市的郊区更名为集美区。

1988年建阳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建阳县迁至南平市,并更名为南岼地区南平行署仍辖南平市、邵武市、建阳县、建瓯县、顺昌县、浦城县、崇安县、松溪县、政和县、光泽县。撤销宁德县设立宁德市(县级市)。为宁德地区行政公署驻地

1989年8月21日起,撤销崇安县设立武夷山市(县级市)。11月13日撤销福安县,设立福安市(县级市)

1990年8月15日起,撤销漳平县设立漳平市(县级市)。12月26日撤销福清县,设立福清市(县级市)

福建省2013年政区图

1992年,撤销晋江县设立晉江市(县级);撤销建瓯县设立建瓯市(县级市)原行政区划均不变,亦不增加机构和编制

1994年,撤销南平地区设立南平市(地级市)。撤销南平市(县级市)设立延平区。撤销长乐县设立长乐市(县级市);撤销建阳县,设立建阳市(县级市)

2014年5月,撤销建陽市设立南平市建阳区。同年12月撤销永定县,设立龙岩市永定区

2017年11月,撤销长乐市设立福州市长乐区。

福建省辖9个地级市(含1个副省级市)1个综合实验区,共包括29个市辖区12个县级市,44个县(含金门县) 10个非正式区划的市辖开发区、高新区、国家级新区。

地级市:福州市(省会)、厦门市(副省级市)、泉州市、漳州市、莆田市、宁德市、龙岩市、三明市、南平市

非正式行政区划:综合实验區:平潭综合实验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会被打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