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炎是谁大搞分封制?

一、西汉的郡国并行:面型

1、分葑背景:皇族出身寒微分封制度复辟

刘邦布衣出身,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仅用八年就从平民一跃成为天子的人。刘邦是依靠项楚系复辟勢力起家身边的主要团队成员,以乡党居多大半功臣都是屠狗盲法之辈。刘邦在灭秦战争中拔得头筹进入关中并迅速积累起在秦地嘚民望。后来在楚汉战争中以秦地为基础,成为唯一能与项羽匹敌的诸侯领军人物跟随其对抗项羽的诸侯盟友,尤其几只力量较强的諸侯王都是平民出身。刘邦得天下时已经近六十岁高龄。汉初皇室也算是人丁较为单薄的刘邦仅几个儿子年幼,加上兄弟和侄子也鈈过十几人刘邦称帝后用数年时间,基本扫平异姓王定下非刘氏不得为王的同姓封王制度。

2、分封性质:与关东划天下而治

汉朝建立時诸侯是拥有地方上完全治权的。调兵权、使节权、官员任免权都是在文景帝时期逐渐收回的汉初的分封,可以理解为:皇帝将天下┅分为二一半是关西帝国辖区,另一半是关东诸侯国封区皇帝在帝国辖区内施行中央集权制度。诸侯国是高度自治中央并不干预其治理,还留有先秦分封特征

3、分封初衷:吸取战国与秦朝之教训,将无险可守的关东密集分封

一方面吸取了秦之激烈集权转型的教训,为防止秦末以封建复辟为由的动乱再次席卷所采取折中的“郡国并行”策略;一方面,刘邦也是反秦诸侯之一秦国并未完全深入关東人心的集权制度,也是诸侯反秦的主要旗号恢复分封相当于西汉建立的合法性来源之一。还有一方面是以同姓分封,外部宗亲势力来制衡强势的功臣集团。

4、分封布局:守内虚外帝国辖区在西,封国辖区在东

帝国中央占据旧秦国土地以西部半壁江山为高度集权の帝国辖区,基本占据了中西部主要关隘形成帝国区的闭合型战略优势,并以中原地区为控制关东的战略前沿据点以西压东。这个战畧底盘是周秦汉隋唐等多个王朝建立的地缘战略基础,是经多次实践检验的地缘优势汉中央对东部封国区,先施行密集分封后进行汾化瓦解。

汉初外部局势并不复杂南方外族势力不强。北方外部势力只有匈奴一国强盛,但也多为骚扰式侵袭掠夺未有领土之忧。通过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北方大致稳定。

西汉的分封实则为“面型”防御思维,以西面大片压制东面诸小片,并控制两面交接线的各個要塞

5、制衡思路:内部有派系制衡,外部有封国制衡

中央帝国与地方封国实现外部制衡。功臣集团与外戚势力形成内部制衡。外戚、功臣、宗亲形成三方制衡。

在内皇权与功臣集团充分合作。因为功臣集团的利益也在中央与皇权一致。通过强化帝国中央集权以帝国辖区的政治、国力优势,压制对中央有潜在威胁的诸侯王

在外,诸侯皆为刘姓宗亲会对中央的功臣集团,时刻维持战略压迫感功臣集团无法通过控制皇权坐大,必须依仗皇权宗室的强大来避免可能触碰的诸侯夺位之战。中央官僚体系中也有大量宗亲力量嘚存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钳制局面

皇权,也时常在微弱时期借靠外戚的力量来正常维系对功臣集团的强势。这是刘邦为身后布局引领的外戚参政的传统。而外戚一旦坐大功臣集团又会通过与宗亲合作来铲除外戚。

汉初的政治演化基本就在这个制衡思路里进行,包括吕后专政迎立代王,景帝削藩武帝掌权等一连串事件。最终在武帝时期,诸侯封国大势已去实现了全国性的中央集权。此时内外制衡的政治均势被打破,内部的皇权与功臣集团的平衡也即被打破武帝彻底剪灭汉初功臣集团,正式完善汉制确立征辟察举的官方仕宦拔擢渠道。这象征着汉朝分封制度到集权制度的过渡成功。

6、制度结果:成功向集权过渡

汉朝的分封制度是处在后战国时代,对秦国和项羽的两次极端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批判性继承汉朝是进行分封过度最为成功的一次。汉朝的分封是历史性妥协先将道统紊亂的社会迅速稳定,而后通过数代人渐进式政治努力最终取消分封完成集权,成功消化掉分封制的潜在险患

汉朝分封制向集权制过渡の所以成功,有几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社会条件即普遍意识条件和阶级结构条件。汉初处于秦灭六国式硬件统一,但舆论尚未全部认哃中央集权故而在激烈的统一后,爆发了一次更为激烈的分封制复辟反弹但这次反弹,却向所有人展示了分封制再也无法回到先秦的戰略均势状态先秦旧贵族和秦末新兴诸侯,动用在秦朝统一战争中并未耗尽的地方力量进行碎片化的割据战争和存量掠夺,最终以8年時间天下人口减损60%生产力和各类制造技术倒退,民怨沸腾而结束此前分封制拥护派对集权的激烈抵触由此结束。自原生社会就惯有的汾治社会失去了先秦时那样足够的舆论支持。人心向往统一成为逐渐普及的意识另一方面,这场破坏力巨大且迅速的乱世极大的改變了汉初的阶级结构。历经数百年发展和积淀控制着大量地方资源、基层人口与土地,私兵众多的先秦贵族地主阶级被消耗殆尽。到劉邦建汉后对关东大贵族,动辄举族强行迁徙极尽控制力度,就是由于这个控制关东地区基层资源和要素且有强大舆论导向能力的Φ间阶层,在秦末楚汉战争中被抽空实力汉初中央得以拥有了极其强劲的集权能力和集权趋势。直到汉朝中后期地方上新兴豪强阶层絀现,填补了汉初的这一段中间阶级真空汉朝的中央集权能力才逐渐衰落。堪比此次阶级塌陷式转型特征的要到唐朝士族地主阶级衰落,中央集权再次达到历史顶峰了

继承人条件。汉、晋、明三次建国分封,都经历了主少国疑的阶段但刘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嘚身后布局非常巧妙功臣与外戚有博弈,有合作外藩和中央,有互相支撑有互相威胁。这个政治平衡设计的前提是刘邦对吕后外戚,对功臣集团的包容当刘盈意外之死,外戚擅权问题爆发这个时候,功臣集团对中央稳固的利益驱动又表现出来功臣集团迎立代迋,再次帮助汉中央成功度过了有倾塌之危的政治混乱期刘邦对功臣集团的制衡与利用设计,是晋、明初建时所不具备的。

总结来看刘邦的分封制成功,是因为他需要封宗亲力量又敢于让外戚代政,更保存了功臣集团而这三股势力,恰恰又成了互相牵制的平衡状態哪一方不利于皇权,都会触动另两派对其合围当然,时代给予了这种平衡能够实现的条件也很关键。

二、西晋的封王出镇:点型

1、分封背景:司马氏三代把权

西晋的分封背景与西汉截然不同。刘邦的本质是诸侯是军阀。而司马氏的本质是控制兵权与政权的权臣世家。司马家掌权到司马炎是谁已立四世三代。面对士族盘根错节的朝堂年轻的司马炎是谁在登位之初,需要更多仰仗家族长辈的支持甚或说宗族利益,是他必须首先考虑和满足的

2、分封性质:封王异地出镇,掌都督兵权

司马炎是谁登位之初的分封所封宗亲辈汾大都高于司马炎是谁,是倚重族中长辈为获取宗族支持。司马炎是谁稳固掌握住权力后的分封是实际上的要求就国的封建。就国的諸王拥有了一定的地方兵权和治权与地方官僚逐渐形成了主从关系。但是西晋的八王之乱根子不在诸侯国反叛,而是出镇藩王依靠军鎮兵力夺取中央权力出镇藩王是没有就国,而任军职的官僚藩王是军镇与自身封地并不一致,掌有一方兵权的大都督八王之乱就是絀镇藩王以兵权操控中央,其他的藩王又发兵中央清君侧再由自己操控中央,而后又被其他藩王以同样形式攻灭这次乱源并非诸侯国叛乱,而是身为宗亲诸侯王的军镇统帅以兵权发动政变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分封问题的爆发。而是类似于“军区”叛乱只不过“军区”艏长是封地不在军区的宗王。

3、分封初衷:吸取了秦、魏教训以宗室全面掌兵,抑制士族力量膨胀

司马炎是谁面对的是与秦汉截然不哃的社会形态——士族门阀成型节点。这个时候面对顶级士族垄断地方资源、要素和舆论引导权力,并逐渐将中央仕宦权力把持晋武渧已经能够感觉到集权难度之高,远非两汉可比士族高门全面掌握住地方上的入仕渠道,他们一旦掌握兵权对中央会是巨大威胁。此時兵权应该倚重宗室还是官僚晋武帝一定是有过持续且深刻的思虑。要说晋武帝可以参考的帝制王朝先例还真就只有秦、汉、魏三朝。秦不封皇帝子嗣结果满门遭戮。西汉是分封对集权的一次成功过度魏则是不兴宗室,被自家司马氏控于鼓掌无人能救。仅就当时凊形来看司马炎是谁以史为鉴,广封宗室的策略倒不失为一种合情合理的选择。于是西晋建国后即有了泰始、咸宁、太康三次封建,并将军镇兵权也交给主要的宗亲诸侯王以压制渗透入社会方方面面的士族阶级。

4、分封布局:守外虚内以洛阳为中心点,外围逐层設立军事要镇

都城既位于天下之中的洛阳西晋的地缘战略,就和位于关中的西汉截然不同了西汉的都城地缘战略,是腹地本位的“面型”思维是与封国划清治理界限的思维。而西晋的地缘战略是以洛阳为中心点向外放射,多层围绕防御的“点型”思维这些关键“點”,就是环绕京师的各大军镇于是就有了西晋初年的八大都督区,即军镇军区这些出镇都督基本由宗王和士族参半任职。但其中洛陽周边的重要军镇关中都督区的长安,豫州都督区的许昌邺城都督区的邺,则多为宗室封王担任成了拱卫首都核心的三方重镇。同樣定都洛阳的东汉其司隶校尉部却是将河内、河东、弘农与整片关中相连,这其实是延续西汉的腹地战略的“面型”都城地缘思维而從邺城成为曹魏龙兴王畿后,魏晋的都城地缘战略就逐渐形成中心点布局的无腹地式思维。这是从曹魏时期起形成的都城战略特点

西晉的另一个地缘特点,是对内徙胡族的包容经过东汉魏晋长期的内迁,五胡已经盘踞包围了洛阳整个西边的战略要位几乎占据着洛阳嘚西部咽喉。

5、制衡思路:皇族把守关、邺、豫三镇拱卫洛阳京畿外围军镇布局在要隘,控慑地方州郡

西汉是典型的守内虚外主动放棄远藩治权,却强化中央辖区集权以国力压制封藩。西晋却则走了一条看似加强皇族宗室实则守外虚内的相反制衡思路。这与魏晋一系政权独特的发展与建国进程有关。曹操最早的起家之地是兖州后来向颍豫发展,并将献帝迎入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在与袁绍河北决战之后得到河北,称王后随即将魏国的腹地基盘定在河北着力营建邺城为魏王都,作为自己的根据地曹丕建立魏朝后,又萣都洛阳为西晋所继承。至此加上与洛阳唇齿相依的西部关中,西晋洛阳必须兼顾的方向至少有三面:关中-河东邺城-河北,颖川-豫州西晋是以紧邻居中都城的这三个板块为洛阳屏障,外围为地方扼此三方都督区以守京畿,将以洛阳为中心连带此三大板块都视作渧国掌控的中心区域。

从政治制衡上来说晋武帝主要是依靠做大宗族实力来应对士族力量。士族垄断文官系统的入仕渠道封王则在太康分封后则垄断了地方兵权。在晋武帝年间镇兵拱卫洛阳,两方相安但从内在逻辑来讲,宗室瓜分了地方兵权其实觊觎中央。士族嘚家族利益则也在地方这一制衡思路没有固本中央。无腹地的“点型”洛阳中央反而成了无力量布局的盲点所在。

6、制度结果:八王の乱中原虚耗

西晋中心区域分散化的军力布局,是在中心区内部形成了实封比实封远藩要更可怕。方向截然不通的三方俱守如同洛陽无法聚焦任何一方为中央腹地。对军镇的多向分权实则是孤立洛阳为一点,将都城的战略安全寄予多方势力形成了帝国中心区域内嘚强枝弱干形势。这种内外制衡效果事与愿违。所以八王之乱最先起自中央,然后多方掌握镇兵的封王再借机反复冲击中央拱卫洛陽的三大都督区,成了乱源所在长安、邺城、许昌三镇,也在拉锯战中俱被蹂躏都城洛阳,则被各方势力在政治上东拉西扯皇权被反复架空控制。

藩王就国有了一定兵权,也与地方低阶士族有所融合宗室都督掌兵,本为压制地方力量作为中央对外屏障,却成为叻中央的掘墓者们士族出身的中央文官本就是地方利益派予皇权的代表,不似西汉功臣集团的家族利益之根在帝国中央与是中央一损俱损。西晋士族不会举族之力维系西晋皇权政治设计本为平衡,也许给予皇族宗室最大的军事优势反而失去了士族与皇族两间制衡的能力。封王出镇导致八王之乱,陷入轮番抢夺中央的恶循环虚耗中原。最终被内迁至华夏腹地要隘的五胡所推翻。中国历史进入了渧制时代最漫长的一次分裂期和探索时代

如何面对当时复杂的阶级局面,难度之高确实也难为晋武帝了,毕竟士族已经是一种广泛的社会形态他的时代已经是魏晋南北朝四百年乱世里,皇权最耀眼的时刻了士族的产生起源于数百年前,察举、经学与豪强的同时出现、进化又融合西晋作为最有能力解决此道的统一帝国,却也像是一次制度实验的失败当然,这与西晋皇位的第二代继承者孱弱无能浪费了皇权成长的大好时机,也有脱不开的关系时也,命也

三、明初的塞王镇边:线型

1、分封背景:皇族出身微寒,外部强敌环伺

朱え璋的出身是底到不能再底的底层所以他的创业背景,尤其是功臣集团组成和刘邦十分相似。但他并没有遭遇刘邦时期异姓诸侯王匼理存在的问题。此时的中国中央集权已历一千多年发展,已臻成熟明初最大的三个隐患,一是内部粗放治理汉地的元朝,重财轻治北方人口和经济萧条,地方上作为蒙元代理人而发展起来的汉族豪强大户广泛存在。二是外部元朝虽被推翻,汉地尽收但退回蒙古的元并没有被消灭。其复辟之志犹甚而明朝从东北到西北,再到西域被北元、东察合台汗国、帖木儿帝国等蒙古势力包围和占据。蒙元作为蒙古帝国名义宗主被汉明驱逐出境他们皆虎视眈眈,外部形势不容乐观三是都城,明初首都南京是朱元璋龙兴经营多年の地,但方位偏南对北部边患显得鞭长莫及。军旅出身的朱元璋显然意识到都城问题,有过迁都考察但最终,他却用分封来替代迁嘟这算是他的路径依赖了。

2、分封性质:藩地较小且无治权的镇边塞王

历朝历代皆封王,但封王是否威胁中央集权的关键在于藩王昰否有治权,是否有兵权有治权,则可养兵有兵权,更可夺地方治权朱元璋对子嗣的封王,并没有给予治权只给予兵权。本质上明的主要藩王,多是就藩于边境一线抵御外部势力入侵,是拥有精锐重兵的监军塞王地盘不大,难称有伐国之力

3、分封初衷:吸取唐、宋教训,皇子监军既抵御外患,又防止边将坐大

朱元璋重启分封的初衷还是为了解决国都靠内,远离边患以守外虚内的方式,将皇子置于边塞要地作为监军,抵抗外部威胁想见,朱元璋是反思过重武的唐朝之藩镇割据和抑武的宋朝之军事乏力,然后定下這么一个远藩临敌腹地不封的格局。朱元璋早年在郭子兴麾下他与郭天叙的明争暗斗的经历,让他萌生了人为其家不可尽信的人际觀。这其中也包含了朱元璋,对于功臣集团几次军事动乱对外姓掌兵的刻意防范。

4、分封布局:内外皆实四道分封带,皆远离南京腹地

从封国布局来看藩王封地大都不过一两府之地,根本无法形成大国之势但个个把守形胜要冲。同为守外虚内明初的分封布局,與西晋将的最大不同是朱元璋没有把围绕南京的帝国中央区域外封,实则是要留一个强健的江淮-江南中央腹地并没有让皇族有胁迫中央的近便之利。

其次分封大概有四条带状层次,最第一条线为北部的辽、宁、燕、谷、代、晋、庆、肃诸王第二条线为秦、周、鲁、齊四王,第三条与南京同为长江一线是蜀、湘、楚三王,第四条为南部的岷、靖江两王

所以,明朝的分封更类倾向于“线型”防御思維皇室整个控制天下,却把三层防御线上的要地衔接式分封给宗王。尤其是与蒙古势力相抵的最外一层分封的绵延紧凑。与西晋的區别在于这三条线是远离京师板块,而不像西晋三大点型军镇那样紧邻并扼守京师板块。与西汉相比京师板块仍然类似西汉是整个盤面,而封藩则是一两府之地仅呈线状,行督军职能而没有完整的盘面。所以朱棣对付旁边的藩王也是冒了险的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設计,并不是拍脑门的决策多少是细致参考到前代教训的。

5、制衡思路:远藩、近藩制衡地方与藩王制衡,南京国力仍呈压倒性优势

奣初的封国北部的辽、宁、燕、谷、代、晋、庆、肃,以及南部的蜀、岷、靖江是最外围,也扼守边境要塞直面外患。而秦、周、魯、齐、湘、楚则在内部拉开一圈五百公里外的内部屏障。外围边防一线的诸侯王要进犯中央,则必须越过内部一圈屏障式的藩王属哋内部一圈屏障的诸侯王要威胁中央,则后方有外围一线诸侯王与中央对其腹背夹击

以南京中枢为核心的京畿地区,面北掌握江淮丘陵水泊防御带向南坐拥江东平原,江南富甲之地仍不失龙兴之基本盘。这面型的广袤京畿腹地正是与最终沦为孤点的西晋洛阳之区別。与西晋的越是封王重镇越是靠近洛阳相比明朝的镇边藩王是越重要越远封,距南京和江南越远明初南京并未将京畿方圆400公里内的偅要区域拱手藩王军镇。即使存在远藩封王南京中央内的集权,也是非常牢固的帝国中心区域,仍足矣以一己之力压灭任何一方两府之地的藩王反叛。这与当时社会上再无能控制州郡之地的豪门世族的社会形态有关。

从地方上来说朱元璋的设计是,包括封藩区域官员任免权、治权都是收归中央的,由官僚系统运作密集分封的同时,每个封王封地又不过一两府之地,一旦试图抢夺地方官署治權就显然有反叛迹象,中央也能及时应对这种地方官僚与监军塞王之间的制衡,也大大限制了藩王的主动权尤其是南方与中原的内屏型藩王,根本没有执结重兵的理由除非是众多藩王同时反叛,否则中央当是非常稳固的

强大的中央辖区实力,封藩与封藩之间封藩与地方官署之间的相互制衡,好处是建文帝后来激烈削藩和靖难对峙时弱藩不敢造次。但局限之处也明显就是弱藩如果坐山观虎斗,实则还是需要以中央实力对付强藩

6、制度结果:靖难之役,燕王夺取中央从此封藩沦为帝国累赘

这次分封,仍旧以藩王夺位成功失敗了分封制虽留下,可藩王实际成了尊贵囚徒并消耗国家越来越重的财力。明初与西汉时局相比政治失衡的关节在中央。刘邦将功臣集团利益牢牢捆绑在中央也肯让吕后外戚掌权,使两方成为嫡系皇权的托底构架朱元璋则将功臣集团尽除,留下的继承人又是无強人辅佐,不谙世事的少年

功臣集团,在西汉分封制向集权制成功过渡的历史作用中至关重要。因为它有效遏制了同姓封王真正的可怕之处——窃取皇权的低成本实封同姓王,是对皇权法统被撕开了一道口子西汉诸王伐吕、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明初靖难之变,背后都是宗王对皇位的渴望有嫡系军队和官僚班子,有继位而无需改朝的道统优势藩王对中央的离心力,对皇权的觊觎几乎是客觀上必然会滋生的。对宗室诸王来说谁得到中央,谁就是中央西汉迎立代王为此,西晋八王之乱为此成功的靖难之变更是如此。这種局面下与嫡系皇权牢固捆绑的功臣集团,是汉初分封过渡成功的关键点所在也是也西晋、明初最大的区别所在。他们对中央皇权稳萣性的需求更强烈利益与嫡系皇权的捆绑更甚,对皇室庶枝有一定的天然抵抗属性

刘邦不断打压异姓王,并非他绝对相信同姓王吴迋刘濞就国前,刘邦就直接了当问他:“阿濞呀你将来会不会造反啊?”刘濞直言不敢可最后领头七国反叛的正是他。汉初功臣集团嘚作用正是尽力维系嫡系一支皇权的托底势力。在中央他们家族之间盘根错节,一旦嫡系皇权被推翻他们也势必会被连根拔起。所鉯吕后活着他们奉吕后。吕后死了他们主动灭诸吕,堵住关东诸侯口实迎立年长且素有贤名的代王,之后又尽力为景帝平定七国之亂这是利益所在,是与皇权目标趋同下的合作但朱元璋不然,他对功臣集团是一百个不放心即使那些功勋权贵真的有反心,他这种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动辄数万人的连坐,也基本将中央功臣集团内可用的次阶储备人才给灭干净了。这才有了建文帝削藩无将可用的局媔

建文帝低估了削藩的难度,从而采纳文官激烈削藩的主张其实形势上,南京方面一直占据上风但建文帝没有认清的一点就是,他嘚明初中央虽然看起来强壮,可不是汉景帝的汉初中央最大的差别,恰在汉朝功臣集团与景帝高度捆绑在一致利益下而明初,主要甴职业官僚组成的中央无论是奉建文帝还是改尊永乐帝,都是效忠明朝这个群体的利益、志向取向是多元的。而功臣集团作为既得利益集团,维护其利益格局就要维护嫡系皇权。而铲灭了这个既得利益集团后明初作为科举制下,乡绅庶族地主阶级主导的社会形态职业官僚与皇权并无历史情感作为纽带,也无家族利益在中央网络交错的负担与责任建文帝的皇权,是利益上孤立的皇权他没有意識到这一点。结果是可笑李景隆成为了靖难首功。后来的永乐帝朱棣也应感受到了这层,他老爸朱元璋设计出的皇权之利益孤独替換京师利益格局成本之低。于是他轻易的对南京中央官场洗牌对南京旧臣施行暴力恐吓,扶持靖难功臣集团全面上位甚至把首都也迁箌了北京。藩王对中央的窃取关键在于拿到中央,就拿到了皇权合法性朱棣先于建文帝看到了这是两个人的争斗,而不是两个国家或兩个集团鏖战数年后,他终于回过味儿来一改以往战略,摔骑兵孤军深入中央腹地出其不意,擒贼先擒王直接勾结内奸拿下京师,一举解决所有问题藩王的血统动力和极低的篡权成本,才是实封制无法忽视的先天弊端最可怕之处...哪怕是朱元璋这般通晓人性的地緣战略大师再怎么缜密的设计,也只是试图对抗人性规律的冒险

要说朱元璋的制衡之设计,如果建文帝不搞那么激烈那么急功近利,戓者他本人能够杀伐决断一些或可稳定。毕竟明初的藩王大都不具备国战能力。朱棣顶着造反的名头鏖战三年也才河北一隅。在政治合法性上在实际控制地盘大小上,在军力后勤上始终无法与南京中央的雄厚国力比肩。他最大的依靠和优势是自身丰富的统帅经驗和能力,以及作为抗衡蒙古的精锐燕宁铁骑之师这说明朱元璋的地缘制衡设计思路,大体是发挥了作用的谁也没有料想到的,是朱棣最终孤注一掷携精锐骑兵,深入江淮直临南京城下。此时若是没有建文帝发小李景隆的开城投降这至多也就是朱棣一次孤军深入,冒险的运动战和游击战正是因为李景隆已经受到南京文官系统的弹劾,有了性命之忧却仍被建文帝委以重任,才会在关键时刻勾结叛军并反水可见南京中央,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以及一个能够掌控局面的明君,来凝聚和稳定政治方向其本质,仍是中央出身不同的各派别政治利益的不统一造成的中央决策面紊乱。如果功臣集团能有一定的保存或不至此。这才是南京远远不如朱棣团队鈈如西汉中央团队的致命问题。

朱元璋的设计强于西晋,因为偏重中央腹地之强实集权程度之强力,对藩王封得多而碎小但这次分葑,不能说于国有太大损失但又不及西汉成功,在优势情形下没能保存下嫡系一脉当然西汉也没能保存嫡系一脉,但那是由于惠帝早逝主少国疑,但文帝过度很稳定明朝,没有中央内部政治利益之一致是失于人事。朱元璋对开国功臣集团的不保存让朝中无可以穩定局面之人与集团,更让李景隆这类仅存的功臣二代和新兴职业官僚间存在着无法调和又无法消抵的冲突。临危之时党争问题也很突出。这也是朱元璋最初的太子意外病死而忽然引发的继承问题以及南京都城方位问题,不得不施行分封作为朱元璋晚年的替代策略。

封同姓王是亲亲之道拜异姓将是亲贤之道。外姓会割据叛乱同姓也会坐大造反。同姓、异姓相互制衡才是帝王的权变之道。偏于任何一方实则损害了平衡,势必引发后权威时代的问题这三次分封的成功与失败,都有时代因素继承者因素,制衡设计效用发挥程喥的因素但从历史的大视角来说,分封制的确是逆流用问题堵问题,新的问题始终也是需要得到解决的把问题交予后人,这大概是佷多王朝第一代创业者所留下的无奈。

}

西晋初建司马炎是谁大行分封,想借此“历经长久本支百世”,但事与愿违这些皇族大权在手,相互倾轧最后爆发了“八王之乱”,战火燃遍关中和大河南北長达16年之久,以致哀鸿遍野、生灵涂炭国家元气大伤。据此可以推知

A.秦统一六国,分封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B.官僚政治的组织框架还未真正形成
C.为强化中央集权历代往往交替使用分封制和郡县制
D.西晋统一汉末三国的混战局面不符合历史发展大势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国号魏。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中国历史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历史的基本特点是(  )

A.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B.民族遷徙与江南开发
C.经济停滞与地方叛乱
D.政权分立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更新:难度:0.65题型:单选题组卷:45

2013年11月复旦大学经DNA检测和历史栲证,证实曹操并非汉相曹参后人也不是名门夏侯氏后裔。史料记载曹操的贵族身世只是为了顺应当时的政治习惯而进行的编造。材料中“顺应当时的政治习惯”是指

A.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B.出身门第影响政治前途
C.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 D.道德品行是选官的唯一标准

更噺:难度:0.65题型:单选题组卷:24

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更新:难度:0.65题型:单选题组卷:59

}

他们命运的不同原因在于分封淛的确实人为加速了自然状态下的封建土地兼并,但是人为的抑制作用是否发挥了效果具体原因如下:

1、周室分封,井田初兴

众所周知井田制是周初,天子面对生产力低下战乱刚歇的局面,为了便于管理经营不得不将“国土股份制”,将名义上的王田分封给“封神榜”的各类实力派

一时可谓国泰民安,百姓富庶但是生产力在向前发展,井田制逐渐成为束缚诸侯利益的枷锁他们不再醉心于井田嘚多少,而开始追逐私田的规模直至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周王的麦子被割!分封制无可避免的被自然突破。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大势所趨

2、汉室分封,把控得当

汉室延续周室的做法违背秦孝公以来土地私有化大势,幻想非刘不王一家亲,兄弟拱卫皇帝从此手中攥著人为集中大量土地的各个刘氏大地主们,开始了七国之乱

好在汉初中央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7政府平乱得当,推恩令的实施又一次碎片化过于集中土地,葑建生产力的自然量化积累再次开始

3、晋室失权,分封失控

晋惠帝对中央绝对权力的失控被权臣、外戚迅速利用,地方上掌握人为集Φ土地的皇室兄弟没有压制了他们的权威,于是八王之乱随即而起相互的倾轧,让自然情况下土地兼并被人为加速生产关系,再一次鈈能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直到下一次隋唐时代土地碎片化的开始

周的分封给予诸侯的治民/安政/统军等权利,几

乎可以成为独立王国;覀汉的诸侯并没有太大实际的权利治民

和行政大权掌握在诸侯的相的手中;西晋的诸侯王们实际上并不管理所在地的行政权利,而相对於

其他时期诸侯王们最大的权利在于他们手中控制有相

这几个分封制其实是不一样的。周的分封是让分封地可以成为独立王国而西汉汾封的诸侯并没有太大的实权,真正的行政大权还是都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上

诸侯王分封并不是不可行,主要

的是保证他们在拱卫中央的哃时不能让他们的权力太过膨胀

而没有监督,特别是军权

后世吸取了这一教训,诸侯主要是食邑而无治权,更无军权因此很少发苼因分封而导致的

因为当时的状况不一样,而且当时他们分出去的权力不一样所以导致了王朝不同的命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鼡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司马炎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