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籍知津注解方法有哪些

《中国医学源流论》真正的著者昰谁

——史学家吕思勉的《医籍知津知津》显露真相

由民国时期著名中医谢观署名的《中国医学源流论》,被中医界和医史学界公认是20卋纪论述古代中国医学的一本重要著作也是作者医学思想的代表作,收入《谢利恒先生全书》此书对中医的演变分期,古籍医书和分科的考证严谨辨析精当,正误得失评价客观高屋建瓴,由博返约他的学生秦伯未在序言中称海内医家,叹为绝作谢观字利恒,号澄斋生于1880年,1950年逝世他出身中医世家,早年肄业于东吴大学后在广州多所学校讲授地理课成名。大约在1908年和1914年两次入商务印书館编辑地理类书籍和《中国医学大辞典》。其间曾任上海澄衷学堂校长1917年和1925年,先后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和上海神州中医大学的校长著名中医秦伯未、张赞臣、章次公和程门雪等皆出其门下。1922年后在上海设诊行医积极参加中医行业团体的活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卷列有此书及其作者谢观的词条

近年我在搜索我国文史哲人有关中医的评论时,发现了著名史学家吕思勉的《医籍知津知津》论文(下面或简称为吕著)读了不久就发现,其中许多文字似曾相识与先前看过的《中国医学源流论》(下面或简称谢书)有相似之处。于是将二者加以比较惊讶地发现二者的文字基本相同,只是编辑略有不同标题各异。《医籍知津知津》除了缺少《中國医学源流论》的最后六节——中西汇通、东洋医学、民国医学、时代病、地方病和结论约五千字以外可以说基本相同,仅有两点差别一是两书内容和顺序相同,只是分节长短不同《中国医学源流论》共有65节,每节文字较短有几节仅百余字,而《医籍知津知津》共囿30节比谢书少一半。但是现在发表的《医籍知津知津》的整理,是由他的女儿吕翼仁后来完成的二是《医籍知津知津》和《中国医學源流论》的文字也基本相同,只有很少的细微差别或少许的添加例如:谢书的针灸学一节,注释中加了余于民国二十三年五月至丠平游故宫,入延德殿见所谓宋代铜人者……恨不能拓样本携回也。显然这是谢观的个人经历在辨证学一节提及蒋金镛所著《临病栲证》一书时,吕著说书虽浅近实于病家大有裨益,谢书多加了尊生者所宜家置一编也在祝由科一节的最后,谢书加了以下攵字:今此术虽少然社会上述其奇效甚多,有非科学所能解释亦非凭书籍所能研究者。这说明写者相信祝由巫术在谢书宋学の弊一节,吕著以下句开头:宋学末流之弊在于偏重理想,遂致凭臆见以进退古人所谓六经皆我注脚,实其致误之原也并将苐一二段对调。谢书中还将偏重理想改作过尊空想更加准确,而从语境来看吕稿也可能是笔误,因为后面的文字也是偏重涳想

吕著第二十四节为霍乱与痧胀,谢书中则分为霍乱病和痧胀病两节在吕著霍乱的结尾为,重症则接服解毒汤……无不愈者鈈知信否。而谢书在霍乱病中删去了不知信否,表示作者对疗效的深信不疑;同时加了几句辨证的话并以但西医之盐水针,能救危亡于顷刻其术较中医为优,故治疫能用中西合参方为完善结尾。这些差别显示出二人身份的不同趣味相异;吕思勉是学者,只是对医籍知津记载加以评述而谢观是中医师,加入了临症的细节但是这本书阐述中医变迁的大纲,不是诊疗手册因而有续貂之嫌。

1957年去世二人算是同龄人,又是同乡吕的外公也是中医名家,舅舅皆精研儒学而知医他自己也对中医书籍了然于胸。与謝不同的是他没有上过新学,受家庭教育凭着天赋和勤奋登上学术高峰成为新型的大学教授,杰出的史学家台湾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嶊崇的史学四大家——吕思勉、陈垣、陈寅恪与钱穆,称吕思勉为通贯的断代史家并非偶然。1911年谢观就进入了商务印书馆编辑地悝方面书籍;1919年吕受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之邀,协助谢观编辑《中国医学大辞典》在此期间吕思勉利用该馆涵芬楼的丰富藏书对中医古籍進行深入的研究,写成了《医籍知津知津》成为日后谢观署名的《中国医学源流论》。造成张冠李戴的原因从谢书的分节零碎短小,楿互不连贯可以推测,谢观原来打算把吕的《医籍知津知津》原材料作为《中国医学大辞典》的词条,后来没有收入1935年,谢观掠人の美将吕著加了一些无关宏旨的话或赘语,由自家的澄斋医社刊印出版据为己有。

《中国医学源流论》的首篇是《谢利恒先生传》署名是同邑吕思勉,序言是弟子秦伯未所撰此时吕已是大学教授,有多部名著问世但他仍然默许自己的心血巨著署上他人的名字,并為这个人立传;在传中称谢的著作是其为弟子讨论学术而君弟子群谋辑君言论行事。吕思勉生前未将《医籍知津知津》整理发表泹手稿一直保存。其心胸虽宽宏如海但未必无违心之痛。1986年他的女儿吕翼仁将父亲的《医籍知津知津》的手稿示于古文献学家胡道静先苼并加以抄清、分节和标题。1987年胡道静的《吕诚之先生<</SPAN>医籍知津知津>稿本题记》在《社会科学战线》第二期发表,将《医籍知津知津》原委公诸学界但其文并未提及它与《中国医学源流论》的关系。200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吕思勉文集》,将《医籍知津知津》的莏稿与原稿校对后置于《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卷首。吕翼仁在父亲逝世30周年前夕着手公布真相或许有深刻用意,为逝者讨还一个公噵可是,迄今研究《中国医学源流论》利用它作材料写文章的人不少,还没有见到有人注意到此书实是吕思勉的研究成果

我在上海讀医学院时就闻得吕思勉先生大名,知道他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可见他声名远播。十多年前因为浏览我们近现代哲人对中医的评价读叻他的《先秦学术概论》,尝到大家之作的风采发人之所未发,洞见清晰深入浅出,读者之不忍释卷;其中阴阳数术和方技两章对峩了解中医的渊源至有裨益,有关中医分期的注释尤其令我欣赏因而把它摘下编入拙作《哲人评中医——中国近现代学者论中医》书中(台湾民生书局出版)。他在《先秦学术概论》中对清代中医的批评是:惜无科学以为凭借仍以阴阳五行等,为推论之据遂至非徒鈈能进步,反益入于虚玄矣”“直至今日,医家之风气犹未大变。

    中国旧时的传统名医大都是洞察人情社会、善于应对进退的聪明書生读了些医书再发些议论,写些心得感想的人吕思勉虽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家学饱读医书,已具备了名医的要素但却没有像谢觀那样开业行医。这也正是他更为高明的境界

    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余永燕点校)福建科技出版社,2004

    吕思勉:《医籍知津知津》載:吕思勉文集:《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医史文献專业  研究方向: 中日韩医学交流

《医方类聚》是由当时朝鲜王朝的统治者监督御修的此书从1443年开始编修,经过朝鲜成宗、世祖、世宗三玳国王和众多朝鲜医家的共同努力直到1477年才正式修讫刊行。《医方类聚》卷帙浩繁内容广博,全书共950万字收方5万余首,是历代中医聚方著作之最在朝鲜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被称为朝鲜四大医著之一

《医方类聚》是中朝古代医学交流的产物,因为它虽成书于朝鮮但内容却几乎全部来自于中国古代医籍知津。在古代中国与朝鲜密切而频繁的医学交流过程中朝鲜吸收并保存了大量的中国医学典籍,众多的朝鲜医家和医官对当时朝鲜存有的这些医籍知津进行了仔细的甄选以此来进行《医方类聚》的辑录编撰。他们最终选用了152种Φ国医药典籍和1种高丽医方著作来进行辑录引用而且是只字不改的原文辑引,所以这部950万字的巨著是古代中国和朝鲜医学交流的结晶

《医方类聚》内容丰富,影响巨大值得研究的领域甚广。本文主要针对它所引用的152种中国医籍知津进行探讨运用文献学、目录学和统計学的方法,对这152种医籍知津的资料进行详细查阅和统计研究围绕《医方类聚》所引中国古代医籍知津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阐释。

本论攵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医方类聚》中引书情况的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从朝代归属来看《医方类聚》引用战国至秦代医籍知津2种,汉代3种晋代3种,隋代2种唐代13种,宋代49种金代17种,元代31种明代15种,著作年代不详的16种宋元两代的医籍知津是引书的主体組成部分;从学科分类来看,《医方类聚》引用了《内、难经》专著7种基础理论类4种,《伤寒、金匮13种诊法类6种,《本草3种方类49种,临证综合类11种内科类2种,外科类7种妇科类6种,儿科类7种五官科类3种,针灸类10种养生神使类1l种,医论医案类3种还有因亡佚等原因无法确切分类的书籍6种,方书是《医方类聚》引用最多的医籍知津种类从引用次数来看,《医方类聚》引用次数200次以上的书籍有2种150-199次的有3种,100-149次的有12种5099次的有25种,50次以下的有78种引用次数不明的有31种,引用次数位居前列者皆是历代著名医学典籍它们的引鼡内容占据《医方类聚》文字的大部分比例。

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宋元著名方书为《医方类聚》主要引用医学著作

第二部分为《医方类聚》中引用的中国医籍知津的亡佚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医方类聚》中保存有《澹轩方》、《备预百要方》、《神巧万全方》、《施图端效方》、千金月令》、《医林方》、《吴氏集验方》、《新效方》、《烟霞圣效方》、《保童秘要》、《王氏集验方》等35部亡佚书籍的內容,这也直接体现了《医方类聚》的巨大文献价

第二部分为《医方类聚》中引用的中国医籍知津的笔误研究。

在对《医方类聚》中引書情况进行研究的同时发现了一些其他问题。结果表明《医方类聚》对其引书的记载有之处《医方类聚》引书中所列《针经》即为《灵枢》一书;引书目录中遗录了《伤寒发微论》、《伤寒医鉴》及《伤寒心要》三本书名;有《素问》、《灵枢》、《伤寒论》、《脉經》、《直指脉诀》、《针经指南》、《医经溯洄集》、《十四经发挥》等31本没有正式引用的书籍被列入了《医方类聚》引书书目。本文苐三部分对此进行了研究阐述

《医方类聚》作为朝鲜编撰的一部医学典籍,在朝鲜医学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它收录了中国从秦汉箌元明时代的152种医学典籍和1部朝鲜医著的内容,列方丰富卷帙浩繁。《医方类聚》流传至今因为版卷巨大,一般人很难传阅所以在國内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又因为历史和其他原因在韩国也没有成为研究的热点,对于《医方类聚》一书尚有很广阔的研究空

目前對于《医方类聚》辑录引用的152种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只有一般性的书名记载至今没有特定研究资料的产生,这些医学古籍属于什么方面嘚著作《医方类聚》引用中国典籍中哪个朝代的医书最多?何种医书引用内容较多何种较少?通过研究这些问题能分析出朝鲜医官撰著《医方类聚》时,选择中国医籍知津的倾向性也可从中了解当时哪些中国医籍知津在朝鲜半岛流行普及并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医方类聚》对于引用中国古代医籍知津的记载,和其正文所辑录引用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出入,此问题也有探讨研究的必要

中国曆代医籍知津在流传的过程都要经受亡佚散失的考验,《医方类聚》中所引用的152种医书中也有亡佚书籍多少书、什么书已经亡佚,这个問题值得研究它可直接体现原书的重要文献价值。因此本文选择从《医方类聚》所引中国古籍的研究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本文运用目錄学、文献学的方法详尽查找每一本被引用医籍知津的相关资料,将它们整理归类并用统计学方法查找书籍被引用的次数及内容,最後对资料进行条分缕析总结出研究成果。

在研究原书内容之前有必要简介《医方类聚》的成书及版本流传过程。

《医方类聚》一书卷帙浩繁从编撰到刊行共历时34,此书不仅问世相当艰难而且成书一百多年后,原版《医方类聚》便辗转流传几经舛难,幸运的是《医方类聚》没有在流传的过程中亡佚散失,而且传承至今有了几种新版本的发扬光大。

根据朝鲜《世亲实录》第110卷的记载世宗二十伍年(1443)开始,命集贤殿副理校金礼蒙、著作郎柳诚源、司直闵普和等汇集诸方分门类聚为一书。后又命集贤殿直提学金汶、辛硕祖副校理李芮,承文院校理金守温聚医官全循义、崔闺、金有知等编辑之。令安平大君、都承旨李思哲、右副承旨李师纯、佥知中枢院事盧仲礼监之历三岁而成,365卷賜名曰《医方类聚》。由此可知原书是根据李朝世宗之命,由文官医官共同合作汇集古今医书而成

《医方类聚》编撰完成后,一直未能刊印原因有多方面,最主要的恐怕是由于其“卷帙浩繁”直至世祖五年(1460)由左承旨李克堪提议,財开始加以校正付梓历时17年后,终于在成宗八年(1477)五月宜告原书校完,并马上付以刊印

从1443年初编此书,到1477年最终校正刊行历时34。该书首次活字印刷为朝鲜乙亥活字所印仅有30。此时刻成的《医方类聚》载为266264每卷页数达几百页,数量相当可观原书分为92门,每门先论后方按照方书的编撰年代载方,对所引原文不加任何改订依原样加入。在原书的引用诸书中作者具体地列出了所有书名,共有152种中国古籍和1种朝鲜医书

1592年至1598,日本封建主丰臣秀吉发动了侵咯朝鲜的战争朝鲜称此为壬辰之乱。在此期间大量朝鲜医書及朝鲜版中国医学典籍被日本侵略者掠夺并带回日本,《医方类聚》也未能幸免由日将加藤正清作为战利品携回日本,后藏于仙台医笁藤平助家中之后工藤平助又将此书寄存于多纪元简家的跻寿馆。

跻寿馆是江户幕府时代唯一的私立医学校后来进行改制后,成为官竝江户医学馆它由多纪家族历代相继,从事医书讲习、考试、施药等多项事业特别是在医书校勘方面做出了诸多成就,名载日本史册藏于多纪家的《医方类聚》原刊本随着德川幕府的倒台,离开了多纪家族移藏至大学东校典籍局,后入宫立浅草书库继藏上野帝国博物馆,最后珍藏于宫内省图书寮即现今的宫内厅书陵部。据三木荣《朝鲜医书志》所载现存为252(12)

《医方类聚》藏于多纪家族的江户医学馆时一个改变《医方类聚》传承命运的人出现了,此人就是喜多村直宽喜多村直宽()是日本考证学泰斗,在日本文政天保姩间以博通医学而著称他在1821年进入江户医学馆,后来任医学馆教谕在江户医学馆,他触阅到了《医方类聚》这一著作认识到原书的諸多重要价值,于是便开始萌发了复刻原刊本的愿望经过艰难的资金筹集,从1852年开始喜多村直宽开始着手《医方类聚》的复刻工作,為了弥补多纪家所藏《医方类聚》中的欠缺内容他特地邀请了多纪元坚的弟子、考证学家涉江抽裔加盟此事,通过细致的考证工作他們将原书所缺部分做了一定程度的辑佚补充,即将原缺的第1116120148149180207卷补充完成此项复刻工作前后花费十年的时间。1861年复刻告讫時原书仅缺第154155156209220卷,共有262这就是著名的文久元年(1861年)本《医方类聚》。该版本初刻部数已无从考据但现藏此版本的图书机构囿日本国立公文馆内阁文库、东京大学医学图书馆、京都大学图书馆、武田杏雨书屋、横滨市立大学医学情报中心高田文库、北京大学圖书馆、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浙江中医药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韩国延世大学图书馆,还有台湾等

日本明治九年(1876年),日朝缔结修好条约同时两国间的医事交流有所加强,日本外务大臣宫本小一出使朝鲜喜多村直宽便将自己作为江户幕府医官时期所刻的《医方类聚》及其它著作托付宫本小一,要求其将此书转赠与朝鲜此举得行,文久元年本《医方类聚》遂以此种形式回归故土后来此夲先奉藏于朝鲜王室典医局,因战乱纷扰恐其散佚遂赐之于朝鲜医家洪宅柱,以赖保存后来洪氏于1945年,其书也转售与延世大学图书馆

1965,汉城东洋医科大学(现庆煕大学校医科大学)校长李钟奎博土发重刊之宏愿,组建委员会征集4.893人,以延世大学文久元年本为蓝本费时半年,再刻《医方类聚》

出版当年,李钟奎校长台湾赠李焕之先生此版《医方类聚》一部,李焕之先生为使国人分享这一医籍知津宝藏于1979年全文缩小影印出版,全书十册另有索引一册,目前北京的国家图书馆藏有此版并将其中的朝鲜文索引翻译改印为中攵。

1982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湖州中医院以文久元年本为蓝本,点校出版了《医方类聚》一书因点校者主观因素,原书一至四册的部分內容被删节同时依据后世的医书通行本该改正了原《医方类聚》所引用的中国医书内容,使该书文献参考价值遽减

2002,中国文化研究會依据日本文久元年本为底本并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拍回了朝鲜原本的两万多张照片,出版了《医方类聚》合校本此本为了保存原书嘚风貌及历史文献价值,对于底本与参校本存在的文字错误和脱漏未做改动,而是单独列表加以说明

综上所述,可知《医方类聚》目湔共有六种版本:

一是1477年刊行的朝鲜原本世上仅存一部,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

二是1861年(日本)问世的文久元年本此版分藏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各地;

三是1965年韩国庆熙大学依据文久元年本重刻版,韩国和台湾藏有此版;

四是1979年(台湾)根据韩国庆熙大学文玖元年本重刻版影印而成的版本台湾和中国国家图书馆都藏有此版;

五是1982年,(大陆)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湖州中医院以文久元年本为底本出版的《医方类聚》点校本;

六是2002年(大陆)中国文化研究会依据文久元年本和朝鲜活字原本(日本仅存一部)编撰的合校版,此書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上述六种版本的《医方类聚》,第一种版本即朝鲜活字原版在日本无法触阅;第二种版本即文久元年本版本稀少,研阅不便;第三、四种版本不如文久元年本权威详实;第五种版本删改原文研究价值及文献可靠性衰减。而第六种版本的《医方类聚》以文久元年本为底本,合校以朝鲜活字原本集中了两版的文献优势,较好地展现了《医方类聚》的原貌而且导师梁永宜教授有此《医方类聚》全套书籍,能保证本人拥有丰富的时间和便利的条件对其进行翻阅研究所以,本论文针对《医方类聚》开展的研究主要依据九州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日本聚珍本与朝鲜活字原本的合校版,文中所引书中内容及卷页注解都出自此版本。为研究方便起见下文中統称此为最新版《医方类聚》。

《医方类聚》产生于朝鲜李朝时代是经朝鲜成宗、世祖、世宗三代国王及众多朝鲜医家历时多年前赴后繼而克成之伟业,与其成书之时的辉煌相比后人对它的研究利用却是甚为微少。对于这样一本由中国古代医籍知津汇聚而成的方书巨著中国国内及中医学散播地韩国、日本的研究成果均较为稀少。

目前对于《医方类聚》的研究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笔者搜查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以来的文章发现很少有针对《医方类聚》特定研究的论文,目前仅发现三篇

1.盛增秀对《医方类聚》的编撰者及原书编撰情况做了介绍;

2.刘时觉等指出《医方类聚》中所载的《王氏易简方》并非《续易简方脉论》亦非王硕《易简方》,而是元代江西豫章徐若虚《易简归一》

3.王米渠等搜列了《医方类聚》妇人门中对于双生子的记载描述对比其所记双生子形成机理,结合遗傳学、现代医学对双生子进行分析研究为双生子证候研究提供了思路与依据。

另外梁永宜也曾撰文对《医方类聚》的成书背景及版夲发展流传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李经纬在《中外医学交流史》一书中简略地概述了《医方类聚》的成书及背景情况

《中国医籍知津大辞典》等医学目录工具书也记载了《医方类聚》此书,但只作浅略介绍没有突破性的研究内容。

国外对《医方类聚》的研究主要昰在韩国和日本进行

汉城大学教授金信根将《医方类聚》朝鲜原版的序言、凡例及所引中国古籍名目加以收录,并总结了书中各病证門类的多少从中发现《医方类聚》中小儿门疾病内容最多,妇人和伤寒次之;

韩国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申舜植对《医方类聚》进行了较哆研究包括中、日、韩版本比较以及刊行及《医方类聚》的作者考查等;

韩国韩医师协会也对医方类聚》的作者进行了研究;

韩国烹饪協会根据《医方类聚》所载进行过饮食研究,并根据其记载知识开发了消除压力和失眠的韩方药枕

日本三木荣对《医方类聚》所进行嘚研究,是关于编撰者的记述及基本内容介绍《朝鲜医书志》书中录撰了聚珍本《医方类聚》的序言,相对以前有更进一步论述

真柳誠对朝鲜活字原本的《医方类聚》?进行过研究,配以彩图论述其编撰过程及此原本收藏日本的来龙去脉,并对喜多村直宽校勒刊行的《医方类聚》版给予配图介绍?包括《医方类聚》的复刊过程、刊后书版样式及其流传。

综上所述中国、韩国和日本都对《医方类聚》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主要针对其成书背景、编撰作者、版本流传等方面进行其他内容很少涉及,给《医方类聚》留下了很大的研究领域

因此,本论文将对《医方类聚》引用书籍的朝代归属、学科分类、引用次数等进行统计从而分析原书对医籍知津的选择倾向性;同时对其书进行亡佚考查,统计出亡佚医籍知津的数量及种类由此体现《医方类聚》的巨大文献价值;还发现了《医方类聚》记载引書方面的一些错误,也对此展开研究阐述

上述研究,可以填补目前国内外对《医方类聚》某些研究内容的空白在体现原书收藏中医文獻价值的同时,可提高人们对朝鲜医学名著《医方类聚》的重新认识和评价补充和完善中国医学文献研究,为中朝医学交流史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①梁永宜,《医方类聚》考辨.医方类聚(第一卷)北京:九州出版杜..

②三木荣,朝鲜医书志.日本:大阪学术图书刊行会..

③梁永宜《医方类聚》考辨.医方类聚(第一卷),北京:九州出版杜.

④盛增秀.从点校《医方类聚》说起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期:18.

陈克平.《续易简方脈论》和《王氏易简方》续考,中华医史杂志200530卷第4期:197-199.

⑥王米渠 李敏学..《医方类聚》对双生子的记载及其现代分析中医文献杂志2001期:1213.

⑦梁永宜.《医方类聚》考辩,医方类聚(第一卷)北京:九州出版社.

⑧李经纬.中外医学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⑨金信根.韩医药書考,韩国:汉城大学校出版郎.

⑩三木荣.朝鲜医书志日本.大阪学术图书刊行会,

?真柳诚.现存唯一无二の[医方类聚].初版「漢方の临床]1992.3910号:.

喜多村直宽たよる[医方类聚]之復刊,「漢方の临床]1992.3912号:.

第一章《医方类聚》引书情况研究

《医方类聚》卷帙浩繁,洋洒950万字錄陈5万余首方剂,可以说历代聚方之书以此为最,然而以九百万字之巨何以成之?中朝两国古代医学交流密切而频繁由于古代中国攵化及医学在当时世界上具有的先进性,中国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医学典籍、输送医药人才是这种交流的主体。朝鲜及其他周边国家嘟吸收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并传播保留了丰富的中国医籍知津这也是《医方类聚》得以在朝鲜成书的前提。

根据《医方类聚》撰著者所记此书全部内容是辑引自153种中国及朝鲜医著。朝鲜活字原本及日本文久元年版《医方类聚》皆于凡例之后,详列所引153种医籍知津名称153种古籍当中,除了《御医撮要》一书为朝鲜国人所撰著外其它皆为中国历代医家著作。

《御医撮要》一书为朝鲜医学家崔宗峻奉敕编撰成书于古代高丽高宗十三年(1226),此书现已亡佚不存原本。中国与日本医学目录书皆罕见其名目前唯见《韩医药书考》简述此书赅要,并录有《新集御医操要方》序文:“夫有生之所重者身与命而已矣。虽死生寿夭皆关乎天若因节宣失适为疾羔所寇,而无良方妙药洏理之则其间岂无横失其命者耶?是古圣贤所以著《本草》、《千金》、《素问》、《圣惠》诸方以营救万生之命者也。然部秩繁浩難于省阅其若寝疾弥留,势可淹延时日则谒医可也,搜诸书求其方亦可也至于暴得重病,仓皇危急则又何暇谒医搜书之是为也,鈈若采箐撮要以为备急之具也国朝有茶房所集药方一部,文略效神可济万命,以岁久脱漏几于废失矣今枢密相公崔讳宗峻见而惜之,思欲幕印以广其传以此闻于上,上遂欣然额可公于是分为二卷,又添附诸方之最要者使人缮写,名之曰《御医撮要》”?

依此序言,笔者再查考《医方类聚》所引《御医撮要》之文见其论方多为《千金方》、《素问》、《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原论原方。由是可知由古代朝鲜医家所编撰的《御医撮要》一书,内容大都来自于《神农本草经》《千金方》、《素问》、《太平圣惠方》等中國古代医籍知津为上述诸书精粹之方汇聚也。此书虽成于朝鲜却尽载中国医书内容,是中朝两国古代医学交流的产物

《御医撮要》┅书由朝鲜医家所撰,为突出本文的研究主题及特色所以本文对《医方类聚》所引医学典籍的研究,不包括该书只针对余下的152种中国醫籍知津。

?金信根:韩医药书考.韩国:汉城大学校出版部.

1.1所引医箭朝代归属

《医方类聚》凡例后引书目录列有《灵枢》和《针经》两書的名称,笔者研究考证认为此处所记《针经》,即为《灵枢》一书因此实际所研究的中医古籍为151种。对于《灵枢》和《针经》在《醫方类聚》中重录问题的研究详见第三章。

传入朝鲜并被引录入《医方类聚》的这151本古籍属于什么年代的医学著作?笔者查阅了《全國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医籍知津考》、《宋以前医籍知津考》、《中国医籍知津大辞典》、《中国医籍知津通考》、《中医人物詞典》、《中医人名词典》等中医文献工具书确认了每一本书的成书年代。

现以《医方类聚》引用书名为准以朝代为序,总结排列如丅:

战国至秦2种:《素问》、《灵枢》;

汉代3种:《难经》、《金匮方》、《伤寒论》;

晋代3种:《葛氏肘后方》、《王叔和脉诀》、《迋氏脉经》;

隋代2种:《巢氏病源》、《龙树菩萨眼论》;

《千金方》、《千金月令》、《福寿论》、《海上仙方》、《五脏六腑图》、

《食医心鉴》、《千金翼方》、《四时纂要》、《产宝》、《理伤续断方》、

《五脏论》、《遗篇》、《玉函经》;

《圣惠方》、《三因方》、《仁斋直指方》、《大全本草》、《严氏济生方》、

《和剂局方》、《朱氏集验方》、《是斋医方》、《运气》、《项碎录》、《聖济总录》、

《神巧万全方》、《衡药院方》、《管见大全良方》、《吴氏集验方》、

《寿亲养老书》、《急救仙方》、《子午流注》、《明堂灸经》、《修真秘诀》、

《王岳产书》、《直指小儿方》、《小儿药证直诀》、《黎居士简易方》、

《严氏济生续方》、《妇人大铨良方》、《事林广记》、《易简方》、《卫生十全方》、

《断病提纲》、《简奇方》、《小儿药证》、《无求子活人书》、《外科精要》、

《胎产救急方》、《伤寒百问歌》、《简要济众方》、《伤寒活人书》、

《王氏易简方》、《伤寒类书》、《通真子伤寒括要》、《傷寒百证歌》、

《小儿痘疹方》、《川玉集》、《南阳活人书》、《铜人经》、《资生经》、

《黎居士决脉精要》、《直指脉诀》;

《东垣试效方》、《十形三疗》、《宜明论》、《治病百法》、《保童秘要》、

《治法杂论》、《兰室秘藏》、《儒门事亲》、《三法六门》、《杂记九门》、

《神效名方》、《伤寒论注解》、《伤寒明理论》、《伤寒直格》、

《东垣内外伤辩》、《脾胃论》、《素问玄机原病式》;

《永类钤方》、《得效方》、《医方大成》、《漕寮方》、《经验良方》、《卫生宝鉴》、

《澹轩方》、《金匮钩玄》、《医林方》、《经验秘方》、《山居四要》、

《南北经验方》、《烟霞圣效方》、《瑙竹堂方》、《王氏集验方》、《拔粹方》、

《居家必用》、《修月鲁般经》、《省翁活幼口议》、《外科精义》、《医方集成》、

《金丹大成》、《延寿书》、《伤寒指掌图》、《难经本义》、《李晞范脉诀》、

《汤液本草》、《针经指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十四经发挥》;

《卫生易简方》、《玉机微义》、《寿域神方》、《袖珍方》、《臞仙活人心》、

《神隐》、《疮科通玄论》、《仙传济阴方》、《徐氏胎产方》、《追痨方》、

《秘传外科方》、《外科集验方》、《眼科龙木总论》、《医经溯沺集》、

以上可确认朝代归属的医籍知津共135

还有因为亡佚或撰者不明等原因、著莋年代不详的医籍知津16种:

《备预百要方》、《施图端效方》、《新效方》、《助道方》、《必用全书》、

《运化玄枢》、《必用之书》、《宝丹要诀》、《小儿疮疹方》、《疮科精义》、

《劝善书》、《针灸经》、《玉龙謌》、《纂图脉诀》、《针灸广爱书括》、

综合上述统计结果,《医方类聚》引用中国战国至秦代古籍2种汉代3种,晋代3种隋代2种,唐代13种宋代49种,金代17种元代31种,明代15种著作年玳不详者16种

据此统计结果,制作图表如下:

由上可知《医方类聚》引用的中国古代医籍知津,朝代跨度非常大远有战国秦汉的医籍知津,近有从明朝刚刚传入朝鲜的医书比较后发现,原书引用唐代以前医籍知津较少仅有《灵枢》、《素问》、《难经》、《伤寒论》、《金匮方》,《葛氏肘后方》、《王叔和脉诀》、《王氏脉经》、《巢氏病源论》、《龙树菩萨眼论》等10部唐代以后医籍知津是主要引用部分,其中又以宋元为最一共引用两代医书80种,占全部引用书籍的一半还多

研究发现,《医方类聚》引著的151种中国古籍中有3种非医学典籍分别为《居家必用》、《四时纂要》《事林广记》。此三书皆非医书历代医学书目俱无记载,却均见载于《四库全书总目》如《四库全书总目》第129卷子部杂家类载云:“《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十卷(内府藏本)不著撰人名氏,载历代名贤格训及居家日鼡事宣以十千分集,体例颇为简洁辛集中有大德五年吴郡徐元瑞吏学指南序,圣朝字俱跳行又永乐大典屡引用之,其为元人书无疑”?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871113.

《居家必用》又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是由元代无名氏所编撰的一部家庭日用手冊式的古代类书全书内容丰富多彩,育儿敬老、冠婚丧祭与摄生疗病等内容都加罗列

《四时纂要》是由唐代.韩鄂所撰写的一部农书,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及技术的诸多内容还有一些有关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医药卫生知识

《事林广记》是由宋代.陈元靓等人编撰的一部日用百科全书型的古代民间类书包含较多的市井状态和生活顾问内容,还涉及了一些生活中的医药卫生知识

此三书皆有较大影响,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同时也传入了朝鲜。朝鲜医官在引录中国医籍知津时择选了三书中的一些医药内容,录入到《医方类聚》中据笔者统計,《事林广记》被引37处《居家必用》被引34处,《四时寡要》被引11处

除去这三部非医学典籍,本文所研究的《医方类聚》引用中医古籍实为148。这些中医古籍或论基础或言临床,或专内外或偏妇儿,各有侧重因此对它们的分类研究非常必要,可从中探讨《医方類聚》撰著时对中国古医籍知津的选择倾向

笔者根据这些古籍的内容,将其按照《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的分类方法进行了归纳结論如下:

《素问》、《灵枢》、《遗篇》、《难经》、《难经本义》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

《巢氏病源》、《运气》、《五髒六腑图》、《五脏论》

伤寒金匮类专著13种:

《金匮方》、《无求子活人书》、《伤寒论注解》、《伤寒百问歌》、《伤寒活人书》、

《伤寒类书》、《伤寒明理论》、《伤寒直格》、《通真子伤寒括要》、

《伤寒百证歌》、《伤寒指掌图》、《南阳活人书》、《伤寒论》。

《王叔和脉诀》、《王氏脉经》、《玉函经》、

《黎居士决脉精要》、《直指脉诀》、《李晞范脉诀》

《大全本草》、《食医心鉴》、《汤液本草》。

《圣惠方》、《千金方》、《永类钤方》、《得效方》、《三因方》、《仁斋直指方》、

《卫生易简方》、《医方大荿》、《葛氏肘后方》《严氏济生方》、《溏寮方》、

《寿域神方》、《经验良方》、《和剂局方》、《朱氏集验方》、《是斋医方》、

《琐碎录》、《圣济总录》、《澹轩方》、《备预百要方》、《神巧万全方》、

《施图端效方》、《东垣试效方》、《千金月令》、《袖珍方》、《医林方》、

《御药院方》、《管见大全良方》、《验秘方》、《海上仙方》、《神效名方》、

《吴氏集验方》、《拔粹方》、《急救仙方》、《南北经验方)《新效方》、

《烟霞圣效方》、《黎居士简易方》、《严氏济生续方》、《瑞竹堂方》、

《王氏集验方》、《易简方》、《卫生十全方》、《千金翼方》、《膿仙活人心》、

《医方集成》、《简奇方》、《简要济众方》、《王氏易简方》

临证綜合类专著I1种:

《玉机微义》、《卫生宝鉴》、《金匮钩玄》、《十形三疗》、《治病百法》、

《治法杂论》、《兰室秘藏》、《儒门事親》、《三法六门》、《杂记九门》、

《东垣内外伤辩》、《牌胃论》。

《外科精义》、《疮科通玄论》、《外科精要》、

《秘传外科方》、《外科集验方》、《理伤续断方》、《疮科糟义》

《妇人大全良方》、《仙传济阴方》、《王岳产书》、

《产宝》、《徐氏胎产方》、《胎产救急方》。

《直指小儿方》、《小儿药证直诀》、《保童秘要》、

《省翁活幼口议》、《小儿药证》、《小儿痘疹方》、《小兒疮疹方》

《龙树菩萨眼论》、《眼科龙木总论》、《川玉集》。

《明堂灸经》、《针灸经》、《子午流注》、《铜人经》、《资生经》、

《玉龙謂》、《针经指南》、《十四经发挥》、《纂图脉诀》、《针灸广爱书括》

养生神仙类专著11种:

《山居四要》、《寿亲养老書》、《延寿书》、《修真秘诀》、《助道方》、《福寿论》、

《劝辔书》、《金丹大成》、《神隐》、《宝丹要诀》、《追痨方》。

《醫经溯洄集》、《格致余论》、《局方发捧》

还有因为亡佚等原因无法确切分类的书籍6种:

《必用全书》、《修月鲁般经》、《运化玄樞》、

《断病提纲》、《必用之书》、《小学医经》。

根据上述内容制作图表如下:

由此可见,《医方类聚》搜罗丰详引用了诸多类別的中国古代医籍知津。其中所引用的中医著作以方书为最共49种,其次是伤寒金匮类此外还选用了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针灸科等各种临床专科著作,这体现出朝鲜医家对临床治疗医籍知津极端重视同时原书还辑引了部分内难、脉诊等医学基础专著内容,体现絀对临床与理论结合的重视另外选用了神仙养生类等道家著作,甚至还辑引了非医学典籍中的一些医药内容说明《医方类聚》对医籍知津的搜罗是十分广泛的。

1.3医籍知津引用次数研究

在研究《医方类聚》所引典籍朝代及分类的基础上有必要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其引用每種典籍的次数进行统计分析,因为引用次数可以体现其所引内容的多少从而区分《医方类聚》对每种医籍知津的引用重视程度。

1.3.1引用次數统计依据

《医方类聚》辑录了151种中国历代典籍它从总论以下,按病因、病位、疾病种类等分为五脏、诸风、诸寒、诸暑、诸湿、伤寒、眼、齿、咽喉、口舌、耳、鼻、头面、毛发、身体、四肢、血病、诸气、诸疝、诸痹、心腹痛及妇人、小儿、养性等92门各门之下又再細分病证,分别辑录医论及方药因此,每一本被引录的中医典籍其内容都是因不同的疾病证候门类而先后分开引用的

《拔萃方》为唎,此书又名《济生拔萃》代.杜思敬辑而成,刊行于1308年《医方类聚》全书共先后引用此书101次,如第3卷总论三下引数篇医论有《百疒在气在血》论日:

“夫百病昼则增剧,遇夜安静是阳病有余,乃气病而血不病

    百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乃血病而氣不病

    昼则安然,夜则发热烦燥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昼则发热烦燥,夜亦发热烦燥是重阳无阴也,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

    夜则恶寒昼亦恶寒,是重阴无阳也当亟泻其阴,峻补其阳

五藏有邪,各有身热其各异以手扪摸有三法:

    以轻手扪の则热重,按之则不热是热在皮毛血脉也;

    重按之至筋骨之分,则热蒸手极甚轻手则不热,是邪在筋骨之间也;

    轻手扪之不热重加仂以按之不热,不轻不重按之而热是在筋骨之上,皮毛血脉之下乃热在肌肉也。

此为三法以【三黄丸】通治之细分之为五等。”?

茬所分各疾病门证下也引有《拨萃方》医论,如第25卷诸寒门下录《诸脉按之无力所生病证》论:

“六脉中之下,得弦细而涩按之无仂,腹中时痛心胃控睾阴阴而痛;或大便泻泄,鼻不闻香臭清浊涕不止,目中泣出喘咳痰嗽,唾出白沫腰沉沉苦痛,项背胸皆时莋痛目中流火,口鼻恶寒时头痛目眩,苦振寒不止;或嗽或吐或呕或哕则发躁,蒸蒸而热如坐甑中,必得去衣居寒处;或饮寒水則便过其振寒复至气短促,胸中满闷而痛必有膈咽不通欲绝之状;甚则目瞪,声闻于外而泪涕涎痰大作方过其发躁须臾而已,振寒複至;或面白而不泽者脱血也;悲愁不乐,情惨惨意悲悲健忘或善嚏间出,此风热大损寒水燥金之复也。如六脉细弦而涩按之空虛,此大寒证亦伤精气以辛甘温热滑润之剂,大泻西方北方则愈”?

更多的引用形式是先引医论,再附方药如第157卷积热门,先附《拔萃方?热论》:

“有表而热者谓之表热无表而热者谓之里热,有暴热者病在心肺。有积热者病在肾肝。治暴热者宜局方中【雄黃解毒丸】,积热者宜局方中【妙香丸】。暴热心肺上喘者谓之高喘,【木香金铃子散】主之上焦热而烦者,【大黄散】主之脏腑秘者,【牛黄散】主之有上焦热而无他证者,【桔梗汤】主之有病久憔悴发热盗汗,谓之五脏齐损此热劳骨蒸病也。瘦弱虚烦肠辭下血皆蒸劳也宜养血益阴,热能自退此谓不治而治也,【钱氏地黄丸】主之”?

“【木香金铃散】:大黄半两,金铃子三钱木馫三钱,轻粉少许朴硝二钱,右为末柳白皮调下,食后服三钱或四钱以利为度,喘止则已;【大黄散】治上焦虚烦燥热不能睡卧:梔子仁、大黄、蔚金各半两、干草二钱为末,每服三四钱水煎,食后微利则已;【牛黄散】治上焦热脏腑秘结:大黄一两、白牵牛頭末五钱,右为细末有厥冷用酒调下三钱,无厥冷而手足烦者蜜汤调下”

原书中也有不引医论而直接引用方药者,如第252卷小儿门十四の诸虫兽伤下录:

“【蝉花散】治夏月犬伤及诸般损伤,蛆虫极盛臭恶不可近者:蛇蜕皮(一两用爨[cuàn]烧存性研为末)、蝉壳半两,青黛半两华细辛二钱半,右为细末每服三分,酒调下;【雄黄消毒膏】治蝎蜥不可忍:雄黄、蛇信各半两巴豆三钱,右为细末黄蜡半兩溶开,入药搅匀为定子如枣子大,用时将定子签于灯焰上灸开滴于蜥着处,其痛立止”?

除《拔萃方》之外,其他医籍知津的引鼡情况也是如此它对每种文献典籍的引用,俱是先后分开有时引其论,有时引其方有时论方俱引,通过内容排列格式可以看出朝鮮医官在辑撰过程中,首先确定《医方类聚》中的病证门类再根据病证门类而辑录排列各种医籍知津内容。而又因为每部典籍的内容不哃因此在编撰者的眼中价值有异,故此151种典箱被引内容与次数也有极大差别

?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 2 ).北京:九州出版社.

?中国攵化研究会.医方类聚(10).北京:九州出版社,.

?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60).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21.

?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93).北京:⑨州出版社,.

1.3.2引用次数统计

《医方类聚》对于中国医籍知津的具体辑引是全书按病类先分92门,每门之下再分细证然后在每证之后,辑引属于此证的所有医籍知津内容每证辑引的所有医籍知津内容,都由其被引书名分隔开来各书内容间隔鲜明,不为混淆

原书在目录Φ清楚地记载了每门每证下每种古籍的被引用情况。只要对其目录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统计出每种古籍被引用的次数。最新版《医方类聚》共100卷全书有三种目录,第1卷为总目第99卷至第100卷为详目,同时正文中每门之下又皆列引书及方论目录总目只按照卷页顺序记载在烸一门证下出现的古籍名称,而详目则还记载每一种古籍所引用的论名及方名笔者以此版《医方类聚》为依据,翻查目录并结合核对正攵内容统计出此151种典籍的被引用次数,现以多寡为序排列如下

《圣惠方》231次;《千金方》218次;《巢氏病源》183次;

《永类铃方》159次;《得效方》155次;《三因方》139次;

《卫生易简方》130次;《医方大成》122次;《葛氏肘后方》115次;

《大全本草》113次;《严氏济生方》112次;《玉机微义》110次;

《澹寮方》109次;《寿域神方》104次;《拔粹方》101次;

《经验良方》100次;《和剂局方》99次;《卫生宝鉴》99次;

《朱氏集验方》93次;《是齋医方》91次;《项碎录》89次;

《圣济总录》85次;《澹轩方》83次;《备预百要方》78次;

《神巧万全方》76次;《施图端效方》70次;《金匮钩玄》69次;

《东垣试效方》65次;《千金月令》64次;《袖珍方》64次;

《医林方》64次;《十形三疗》63次;《宣明论》63次;

《御药院方》62次;《管见夶全良方》61次;《经验秘方》58次;

《治病百法》56次;《山居四要》55次;《海上仙方》52次;

《神效名方》51次;《吴氏集验方》50次;《寿亲养咾书》49次;

《急救仙方》49次;《直指小儿方》48次;《小儿药证直诀》46次;

《南北经验方》46次;《新效方》46次;《金匮方》45次;

《烟霞圣效方》44次;《黎居士简易方》42次;《严氏济生续方》42次;

《妇人大全良方》42次;《瑞竹堂方》41次;《助道方》37次;

《保童秘要》37次;《必用铨书》37次;《事林广记》37次;

《王氏集验方》35次;《修月鲁般经》33次;《易简方》30次;

《卫生十全方》29次;《省翁活幼口议》28次;《食医惢鉴》24次;

《治法杂论》24次;《外科精义》24次;《兰室秘藏》23次;

《千金翼方》21次;《臞仙活人心》17次;《断病提纲》15次;

《简奇方》15次;《小儿药证》14次;《必用之书》14次;

《疮科通玄论》12次;《仙传济阴方》12次;《四时纂要》11次;

《王岳产书》11次;《产宝》10次;《无求孓活人书》10次;

《外科精要》10次;《徐氏胎产方》10次;《杂记九门》9次;

《秘传外科方》9次;《外科集验方》8次;《胎产救急方》7次;

《延寿书》7次;《伤寒论注解》6次;《龙树菩萨眼论》5次;

《伤寒百问歌》5次;《理伤续断方》5次;《五脏六腑图》4次;

《简要济众方》4次;《修真秘诀》4次;《伤寒活人书》4次;

《王氏易简方》4次;《伤寒类书》4次;《神隐》次;

《伤寒明理论》3次;《伤寒直格》3次;《东垣内外伤辩》3次;

《脾胃论》3次;《宝丹要诀》2次;《通真子伤寒括要》2次;

《伤寒百证歌》2次;《伤寒指掌图》2次;《小儿痘疹方》2次;

《川玉集》2次;《小儿疮疹方》2次;《五脏论》1次;

《福寿论》1次;《南阳活人书》1次;《疮科精义》1次;

《劝善书》1次;《金丹大成》1次

以上是《医方类聚》正文中出现过书籍的引用次数统计结果,可以发现每种医籍知津的引用次数均不相同最多者如《圣惠方》达231佽,最少者如《南阳活人书》、《金丹大成》等仅1次这些医籍知津引用次数的多少,直接体现了《医方类聚》撰著者对不同医籍知津的偅视程度之差别

笔者发现,以上可统计的医籍知津共有120种另外31种则仅列入《医方类聚》凡例后引书书目,引用内容在正文中并没有出現此问题详细论述见于第三章。

1.4《医方类聚》引用中国医籍知津的倾向性

根据以上研究清楚地得出了《医方类聚》所引用的151种中国古籍的朝代、分类及引用次数。引用次数达40次以上者共54种被引用的次数合计为4.632次,占所有典籍引用次数的85%也就是说《医方类聚》所辑录嘚内容绝大部分都出自这54种医学文献。现将其以引用次数为序统计分析如下:

由上表可以非常清楚得看到,其中方书类别最多有40种;其次为临证综合类,有5种从年代所属来看,宋代医书最多有21种,元代有15种综合来看宋元方书合计有28种,引用次数2.354次占上述54种医籍知津引用次数的一半,此统计结果清楚表明《医方类聚》引用最多的医籍知津,是宋元两代的方书

同时分析发现,引用次数居于前列嘚书俱为中国历代声名极显、流传最广的医家典箱,如:

《圣惠方》、《千金方》、《巢氏病源》、《永类钤方》《世医得效方》、《彡因方》、

《仁斋直指方》、《卫生易简方》、《医方大成》《葛氏肘后方》、《大全本草》、

《严氏济生方》、《和剂局方》、《是斋醫方》、《圣济总录》等等

引用最多的《圣惠方》,即为《太平圣惠方》北宋.王怀隐等奉宋太宗诏命编纂。此书共100卷根据疾病证候划分为1.670门,共载方剂16.834首内容丰富,条理清楚体现了比较完整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体系,是由宋政府刊行的一部大型方书全面系统哋反映了北宋初期以前医学发展的水。?

《千金方》又名《千金要方》,由代“药王”孙思邈编著此书共30卷,总计233门含方论5.300余首,创分证列方的编写体例书中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遍涉临床各科及灸、食疗、药物、预防、卫生保健等该书是中国第┅部理法方药俱全的医学巨著,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巢氏病源》又名《诸病源候论》,为隋.巢元方等撰成铨书50卷,分67类疾病1.739种病证。书中对每类疾病都分列各种病证必先明确病证概念,再论述其病因病机和证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病洇证侯学专著,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21]

《永类钤方》李天池、李仲南兄弟先后集撰,共22卷本书昰元代著名医书之一,收集医论、治法、方剂甚广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22]

《世医得效方》为代危亦林所撰全书共19卷,论述临床各科骨科论治尤精,其所著治法及方剂对骨伤科学有很大贡献全书共载医方3.300首,保存了许多濒于失传的古代验方此书议论详奣,证治精审是代重要的方书。[23]

《三因方》又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无择撰。全书18卷分180门,共载方剂1.050余首论方结合颇切实用,对临床治疗富有参考价值而且是为探讨中医病因学说的重要文献。《四库全书提要》评曰:“理致简賅非他家鄙俚冗杂之比。[24]

从上述诸书可以看出这些引用次数较多的医籍知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为中国历代的著名医籍知津对医学理论及临床治疗都囿贡献,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流传甚广而《医方类聚》所辑引的这些在中国医药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医籍知津,其中又多为大型方书《仁斋直指方》、《卫生易简方》、《医方大成》、《葛氏肘后方》、《大全本草》、《严氏济生方》、《和剂局方》《是斋医方》、《聖济总录》等,它们收方广博均为著名中医方书典籍。

如上所见《医方类聚》编撰者在辑引中国古籍时,主要选择的是在中国医药史仩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著名医籍知津在这些著名医籍知津中,宋元两代的著名方书又是编撰者的首选对象它们是《医方类聚》引用医书嘚主体组成部。

对于宋元著名方书的选择倾向性为何会出现在《医方类聚》的编撰过程中?笔者推测有以下原因:

古代朝鲜医学本来僦是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主体思想而发展的,因此朝鲜医学的发展与中国医学的交流发展密切相关。高丽(918-1392)时代后期宋元医学传入朝鮮半岛,许多医书广为传播如《太平圣惠方》成为整个高丽时期的主要参考医方书,宋元医学思想成为了此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医学基本理論[25].

李氏朝鲜()建国之初崇儒抑佛,提倡宋代理学思想古代医学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其医学在本国医学理论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湔提下仍然承袭着高丽时期的医学理论,即宋元医学理论

《医方类聚》一书,是由朝鲜世宗()赐令开始编修的世宗非常重视朝鲜医学嘚发展,有着“书册须赖中国而备”的思想[26]因此当时朝鲜广收中国医籍知津。除了以前传入的医籍知津也同时积极吸收着中国明朝的醫学新著。故推测当时朝鲜己经通过各种途径收藏了丰富的中国医籍知津对于这些大量流入的中医药书籍,朝鲜还按其所需进行了相当哆的翻印刊行[27]因此在选书编撰《医方类聚》时,编撰者自然会挑选其中的精良著作来进行辑录也自然会采选《圣惠方》、《千金方》、《巢氏病源》、《永类铃方》、《世医得效方》、《三因方》、《仁斋直指方》、《卫生易简方》、《医方大成》、《葛氏肘后方》、《大全本草》、《严氏济生方》、《和剂局方》《是斋医方》、《圣济总录》等著名中医典籍,而由于宋元医学理论在其时朝鲜的主导地位[28]其著名医书也顺理成章地被最大量地选择了。

小结:朝鲜医官在撰著《医方类聚》时遍选了当时朝鲜拥有的中国历代医书,对其内嫆进行甄选辑录在此过程当中,宋元两代的著名医学方书是他们的主要选择对象。也就是说朝鲜历史上四大医著之一的《医方类聚》,其主要内容都来自于宋元著名方书这是由当时朝鲜统治者对于中国医籍知津的重视和宋元医学理论在朝鲜占有统治地位而共同决定嘚

[19]裘沛然等,中国医籍知津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95

[20]裘沛然等,中国医籍知津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83.

[21]碳沛然等,中国医籍知津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3.

[22]裘沛然等,中国医籍知津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94.

[23]裘沛然等,中国医籍知津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95.

[24]裘沛然等,中国医籍知津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90.

[25]王孝莹编译。韩医学的历史与现状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量,199517巷第3

[26]李经纬中外医学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7]李经纬,中外医学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8]此为本人推测非他人观点。

第二章《医方类聚》中所引医籍知津亡佚考查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世代相传之中,却也常常因为兵燹战乱、收藏不善、自然灾害、传播不便等多种原因造成亡佚这种现象历见每朝每代,有很多当时存世的中医古籍茬流传的过程中亡佚散失。在《医方类聚》引用的医学典籍中也必然存在这种情况。因此对《医方类聚》所引用的151种中国医学典籍的存亡考证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此项研究希望能确定其亡佚书籍的数量及种类,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医方类聚》在保存亡佚书籍方媔的重要学术价值

本人选定了《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医籍知津考》、《宋以前医籍知津考》《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子部》等比较权威的医学工具书进行研究查阅对《医方类聚》所引151种典籍进行存亡查证,同时查阅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书目錄》、《宫内厅书陵部医书目录》、《韩医药书考》、《朝鲜医书志》等部分海外(日本、韩国)医学目录书并通过现代网络手段考查了台灣图书馆的医书存目情况,对《医方类聚》所引医籍知津的存佚情况加以综合分析

研究确定,目前公认存世的《医方类聚》引用古籍除去与《灵枢》重录的《针经》外,共有109前述的几种权威性医书目录工具书皆有所载。因本节重点考查亡佚医籍知津在此不赞附其洺

除了明确存世的109种引用书籍外,还有有42部引用医籍知津因载录有异或不详需要细致加以查考,书名如下:《寿域神方》、《经验良方》、《澹轩方》《备预百要方》、《神巧万全方》、《施图端效方》、《千金月令》、《医林方》、《经验秘方》、《吴氏集验方》、《噺效方》、《烟霞圣效方》、《黎居士简易方》、《必用全书》、《助道方》、《保童秘要》、《王氏集验方》、《运化玄枢》、《修月魯般经》、《卫生十全方》、《断病提纲》、《简奇方》、《必用之书》、《疮科通玄论》、《产宝》、《王岳产书》、《胎产救急方》、《简要济众方》、《川玉集》、《小儿疮疹方》、《宝丹要诀》、《通真子伤寒括要》、《五脏论》、《疮科精义》、《小学医经》、《小儿药证》、《子午流注》、《玉龙謌》、《李晞范脉诀》、《针灸广爱书括》《黎居士决脉精要》、《纂图脉诀》

对这42种医籍知津嘚存亡情况,笔者进行了详细研究

《川玉集》一书,《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和其它医书目录皆记载为亡佚或未载此书名,如《中國医籍知津考》载:“《亡名氏川玉集》《艺文略》作穿玉,崇文总目一卷佚。”[29]

可见此书国内不存惟独《宋以前医籍知津考》载ㄖ本存有辑本:“《跻寿馆医籍知津备考》载有《川玉集》,一卷四册宋亡名氏,《医方类聚》采辑本”《跻寿馆医籍知津备考》由ㄖ本高岛久也、罔田元矩合撰,刊于1877年本书将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医学校“跻寿馆”(后称江户医学馆)收藏的1390部中国古医书,分为二十余類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敷陈大义、介绍版本,是一部有关医书的目录学著作此书所载的中国医籍知津,现在大部分藏于日本国立公攵书馆(内阁文库)还有三万册重要医籍知津藏于宫内厅书陵部,另有一些流入民间及传回中国还有一些毁于火灾。[31]由此可见《川玉集》原书不仅国内不藏,亦失传于海外惟有十九世纪的日本官办医学校“跻寿馆”,藏有由日本医家从《医方类聚》一书中摹录出来的辑佚本《川玉集》

2.1.2《小儿药证》

《小儿药证》一书国内同样不存,《中国医籍知津考》:“《刘氏景裕小儿药证》《崇文总目》一卷,佚按:是书久佚,弟坚从《医方类聚》各证门所辑录出裒为一卷。”[32]可见《小儿药证》一书也不仅亡佚于国内,日本也未流传有原書丹波元坚将《医方类聚》所引《小儿药证》每处方论药文,皆加以择抄然后整理辑录成一卷,成一册《小儿药证》辑录本

《宋以前醫籍知津考》也云:“《跻寿馆医藉备考》载有《小儿药证》一卷一册,宋刘景裕撰《医方类聚》采辑本”[33]以丹波家族同“跻寿馆”の密切关系,当是丹波元坚辑录出《小儿药证》亡文一卷后跻寿馆又收藏之。

又《中国医籍知津通考》云:“《小儿药证》丹波元胤《医籍知津考》称,是书久佚弟坚从《医方类聚》各证门所辑录出,裒为一卷按:刘氏原书早佚。日人丹波元坚之辑佚本亦未传入我國然于《医方类聚》中亦可略睹其书之面目。”[34]

可见《小儿药证》一书海内海外皆不存其原书,惟有日本藏有《医方类聚》辑佚本一卷而且至今未传入我国。

[29].丹波元胤中国医籍知津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1983561

[30].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知津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446

[31].嫃柳诚,王铁策日本内阁文库收藏的中国散佚古医籍知津.中华医史杂志,199828卷第2期:65-67.

[32].丹波元胤。中国医籍知津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1983991

[33].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知津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366

[34]. 严世芸中国医籍知津通考.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44056

2.1.3《卫生十全方》

《卫生┿全方》,此书国内不存但《中国医籍知津大辞典》记载原书虽佚,却有《永乐大典》辑佚本三卷传世[35]《中国医籍知津考》则载:“《卫生十全方》,《宋志》十三卷佚。《四库全书提要》曰:‘《卫生十全方》三卷《奇疾方》一卷,宋夏德撰德字子益,其里贯始末未详是书有唐仲友原序,云友人夏子益裒其师傅之方经常简易用辄得效者为十卷,并取旧所家藏他方掇其佳者,为二卷附以洎着《奇疾方》一卷,共十三卷则此书非一人之所著,观其治腰肾疼方即唐郑相国方,其明证也今从《永乐大典》录出,辑为上中丅三卷虽与原书卷数十不逮其三四,然诸证方药论说亦已略具其中’”[36]

《宋以前医籍知津考》则谓辑本有二:一是前所言《永乐大典》輯佚本北京北海图书馆(既今之中国国家图书馆)有藏;二为《医方类聚》采辑本,日本跻寿馆有癥为一卷一册。[37]

可见《卫生十全方》此書原书确亡于海内外但现今中国存其《永乐大典》辑佚本三卷,日本存《医方类聚》辑侯本一卷

2.1.4《千金月令》

《千金月令》此书皆谓鈈存,如《中国医籍知津通考》云:“《千金月令》孙思邀撰,《新唐志》三卷佚。”[38]惟独《宋以前医籍知津考》载日本存有辑本:“《丛书书目聚编》记:玉函山房所辑佚书《千金月令》一卷唐孙思邀撰《跻寿馆医籍知津备考》记:《千金月令》二卷一册,《医方類聚》采辑本”[39]可见,《千金月令》国内不存日本却存有其《医方类聚》之采辑本。

《五脏论》一书以《五脏论》一书为名者,有數种国内皆载亡佚不存,但《中国医籍知津考》云:“《耆婆五脏论》《祟文总目》载一卷,存陈自明《妇人良方》曰:‘《五脏論》,有称耆婆者今推其说之理,类皆浅鄙不经妄托其名于三藏者,语涉怪诞’按《医方类聚》所载《五脏论》,篇首生育说与陳氏妇人良方所引同。其药名之部及五常之体,其文理殆类《雷公炮制论序》体制古朴,似非唐以后之书也且有黄帝为医王,蓍婆童子妙述千端。又裹四大五常假合成身等语。则所谓托名于耆婆三藏者而《祟文总目》所载是也。弟茞庭从《医方类聚》中录出別为一卷.”[40]

可见丹波元胤认为《医方类聚》所引《五脏论》,即是《崇文总目》载之《耆婆五脏论》而非其它《五脏论》命名之书,多紀茝庭将之从《医方类聚》籍录而出

而《宋以前医籍知津考》载此书不仅跻寿馆存《医方类聚》辑佚本,又云:“《观海堂书目》记有《耆婆五脏论》一本一卷之钞本”[41]观海堂为清代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杨守敬所立藏书之所,但观海堂既藏《耆婆五脏论》一书之钞本為何现今中国大陆图书馆皆不记此书?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观海堂藏之此书又亡佚不见未能入藏于后世藏书机构;二是此书藏于个人,鈈曝其事;三是此钞本在建国之前随走台湾现藏于台湾藏书机构,但笔者通过网络的台湾国家图书馆藏书目录查询系统却查不到此书存证,或许为国家图书馆之外的藏书机构所藏

以上所考,笔者认为《医方类聚》所引《五脏论》一书有《医方类聚》辑佚本存于日本,而一卷一册之钞本存亡难鉴,尚需细考

《玉龙歌》一书,医学目录书皆不载或谓不存如《中国医籍知津考》云:“《杨氏阙名玉龍歌》,《读书敏求记》一卷未见。钱曾曰:玉龙一百二十穴有穴行针,恐时人有差别故作此歌,以为卫生之宝焉”[42]

《中国医籍知津通考》则谓:“存,现有版本见杨继洲《针灸大成》”[43]《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图书目录》谓:“存,见杨继洲《针灸大成》及何霜梅《新针灸手册》”[44]

《针灸大成》卷三,确有《玉龙歌》之歌赋:“扁鹊授我玉龙歌玉龙一试绝沉疴,玉龙之歌真罕得流传千载无差訛,我今歌此玉龙诀玉龙一百二十穴,看者行针殊妙绝但恐时人自差别。补泻分明指下施金针一刺显明医,伛者立伸偻者起从此洺杨天下知……”[45]“此歌赋中间加有杨氏的注解。

可见《玉龙歌》原书虽不存但在它书中存其文意,是谓书虽亡而其文未亡

2.1.7《寿域神方》

《寿域神方》一书,唯有《中国医籍知津考》载存:“《寿域神方》崇被元年,青阳阁重刻作《延寿神方》,《明志》四卷存,”[46]其他目录书皆载亡佚或不载其名《中国医籍知津考》之谓存,本不知从何而考且未记载其所存之版本及地方,本孤证难立幸得筆者得阅《内阁文库藏书目录·医书类》[47]一书,其书记藏有《延寿神方》一书四卷为祟祯元年青阳阁重刻本。可见此书虽亡于中国却存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

}

原标题:《中国医学源流论》真囸的著者

由民国时期著名中医谢观署名的《中国医学源流论》(谢观著余永燕点校,福建科技出版社)被中医界和中国医史界公认,昰20世纪研究中国古代医学的一本重要著作代表了作者的医学思想。此书对中国古代医籍知津的考证严谨参照儒学的发展,揭示医学与儒学演进的关系对其源流传承、演变分期和正误得失做出客观的评价。2003年这本著作列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的“民国名医著作精华”系列之一出版。秦伯未在该书的序言中称“海内医家,叹为绝作”“近日及门诸子,为先生编印全集复以此篇冠其首”,足鉯代表中医界的评价(秦序所说的《全集》,即《谢利恒先生全书》——本文作者注)

谢观字利恒号澄斋,江苏武进人生于1880年,1950年逝世他出身中医世家,祖父是孟河名医其父谢锺英是清光绪的举人,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延其为幕僚,参政论学是一位对舆地有研究的学者。谢观早年于东吴大学肄业后在广州多所学校讲授地理课程,因善讲课而成名他两次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辑地理和医学书籍主编出版了《中国医学大辞典》。后来担任过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和上海神州中医大学的校长1922年以后在上海悬壶行医,著名中医秦伯未、张赞臣、章次公和程门雪等皆出其门下《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年)卷分别列有《中国医学源流论》及其作者谢观的词条。

《中国医学源流论》中的《谢观生平业绩及其学术思想》一文对谢利恒的赞扬无以复加,称怹在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发生巨变、西学东渐、新旧文化碰撞和中医界的动荡中做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他集中医教育家、中国医史学家、中医文献学家、中医临床学家于一身,又是一位出色的活动家他的医史学家和文献学家两个衔头正是来自于这一本书,而他对中医的突出贡献实际上在于他的活动家能力他作为中医行业社团的领军人物,在反对废止中医的运动中起了“中流支砥柱”的作用(张赞臣所撰挽联的用语)

数月前购得吕思勉文集《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一书,《医籍知津知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是该书的第一种。从開始阅读那一刻起我就觉得其中文字似曾相识,越看越觉得像过去读过的《中国医学源流论》尤其是其中某些特别的句子,记忆犹新于是将两者加以对比,惊讶地发现二者的基本内容相同只是编辑不同,标题各异

吕思勉,字诚之也是江苏武进人,出生于1884年1957年逝世。他自幼受家学启蒙未曾接受过新学堂的教育,凭着天赋和努力攀上了学术高峰担任过上海光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囷历史系主任。他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与陈垣、陈寅恪和钱穆被推崇为中国现代史学四大家钱穆读中学时,曾受业于吕晚年在怹的《师友杂忆》中不止一处提到对吕师的回忆。他说“当时常州府中学堂诸师长尤为余毕生难忘者,有吕思勉诚之师”

总体来说《Φ国医学源流论》与《医籍知津知津》都是从纵横两个方面介绍我国古代医书的,一方面概述从远古、汉唐至明清的历代医书本草及其传承发展另一方面是对传统医术各科和病症的重要医书的概括的介绍。两书都只有五六万字内容和顺序相同,各节独立一般大多短小,许多节仅百余字或数十字言简意赅。谢书比吕著多了最后的六节——中西汇通、东洋医学、民国医学、时代病、地方病和结论约五芉余字。

此外两书还有两点差别:一是《中国医学源流论》分节更多更短,一共65节《医籍知津知津》为30节,少了一半有些主题本是楿互联系、顺理成章的,但在谢书中被分解成多节显得有些支离破碎,失去连贯性以吕著的绪论为例,概述中国古代医学的分期并鉯古代儒家学术的传承发展为喻,来解释古代医学代表性人物及其医术的传承在《中国医学源流论》里,这个绪论的内容则分成医学大綱、儒学比例和医学变迁三节医学大纲大约只有一百来字,十来句关于中国古代医学各期特点的话显得有点文不对题。古代中医各科發展不平衡所存医书数量不等,因而反映在这个书上对各科评述的文字长短不一由于儿童的传染病较多,古代幼科的书籍亦多因此這一节较长,故谢书将其中儿童传染病的一个症状——痘疹作为痘疹学单独成节应当指出的是,吕思勉的《医籍知津知津》手稿是在上卋纪80年代由他的女儿吕翼仁重新抄录,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杨宽教授共同校对、补正、分节和加标题的

二是两书的文字只有不多的細小差别。《中国医学源流论》与《医籍知津知津》的很多内容和文字基本相同有些似乎只是在吕著的基础上改动几个字,或添加一点瑣屑的个人经验举几个例子:针灸学一节,谢书的注释中比吕著多了“余于民国二十三年五月至北平游故宫,入延德殿见所谓宋代銅人者……恨不能拓样本携回也”。在辨证学一节提及蒋金镛所著《临病考证》一书时吕著说“书虽浅近,实于病家大有裨益”谢书則多了“尊生者所宜家置一编也”。在祝由科一节的最后谢书加了以下文字:“今此术虽少,然社会上述其奇效甚多有非科学所能解釋,亦非凭书籍所能研究者”这说明谢观相信祝由巫术。吕著第二十四节为霍乱与痧胀谢书中则分为霍乱病和痧胀病两节。吕著霍乱┅节的最后一段为:“谓得此方后(指前面说的“白痧药”)治霍乱皆令先嗅此药少许……无不愈者,不知信否”而在谢书中称霍乱為“霍乱病”,该节的末尾没有“不知信否”四个字表示作者对白痧药疗效深信不疑;同时加了几句临床辨证的话,并以“但西医之盐沝针能救危亡于顷刻,其术较中医为优故治疫能用中西合参,方为完善”结尾此书是论述中国医籍知津的变迁及其源流的纲要性著莋,不是诊疗手册加进有关中医临症知识的四行文字,实是续貂之笔

于是,我进一步去探寻造成这种一文二主的原因究竟出自谁的掱笔?起先读了附在《医籍知津知津》后面的史学家胡道静的文章——《吕诚之先生〈医籍知津知津〉稿本题记》此文最初发表在《社會科学战线》1987年第二期,后来收入俞振基编的《蒿庐从学记》(三联书店1996年),题目为《读吕诚之师〈医籍知津知津〉》胡文说,他昰1986年“就夫子大人女公子翼仁大姐处盥手恭读遗著原稿”的,吕思勉对中国古代医籍知津深有研究有这种作品是不足为奇的,但是该攵没有提及《中国医学源流论》一书再读的是李永圻和张耕华为《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所写的前言以及张耕华著的吕思勉传——《人類的祥瑞》。李、张的前言说:“《医籍知津知津》写于1919年夏吕先生由谢利恒(观)介绍进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协助谢先生编纂《中国醫学大辞典》撰《中国医籍知津源流论》(原文如此。——本文作者注)后未出版,由谢先生私人木刻印行少许册分送同行友人。”二位作者都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在吕思勉遗作的整理出版及其研究方面,与吕翼仁女士有密切的接触当早读过1952年吕思勉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所做的自述。(《自述——三反及思想改造学习总结》载《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4期第51—60页)但是,他们似乎不太了解以谢观署名的《中国医学源流论》及其在中医和中国医史界的评价或者没有看过这本书。

谢观与吕思勉是同乡少时即已相识,吕在1952姩的《自述》中对进商务印书馆的缘由做了记述:

“1919年入商务印书馆,助谢利恒君编辑中国医学词典予于医学,本无所知而先外王父程柚谷先生,先舅均甫先生先从舅少农先生,皆治汉学而兼知医故予于中国医书之源流派别,略有所知谢君本旧友,此时此书亟欲观成乃将此一部分属(嘱)予襄理。至暑假中事讫”

这里的“此一部分”,很可能指的就是《医籍知津知津》但不知什么原因,謝观并没有把这个材料纳入《中国医学大辞典》而是在时隔16年后,即1935年用《中国医学源流论》的书名,由自家的澄斋医社刻印出版茬正文的开头署名是武进谢观利恒著和门人张赞臣校录,前有弟子秦伯未撰写的序言而将同邑吕思勉撰写的《谢利恒先生传》置之卷首,使得这本书的著作权似乎是铁板钉钉容不得半点质疑。但是《医籍知津知津》的手稿,却一直保存在吕家1986年,在吕思勉逝世30周年嘚前夕吕翼仁将父亲的手稿示于胡道静先生,次年胡先生写的《题记》发表胡也是史学家,长于古代文献的研究《中国文化思想史⑨种》中的《医籍知津知津》是以抄本为底本,并与原手稿进行了校对(《前言》)从此《医籍知津知津》公诸于世。但在中医和中国醫史界迄今却毫无反应或浑然不知

总体来说,吕的《医籍知津知津》是为辞书而写的分题细小,篇幅不大但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呂先生称此为《医籍知津知津》,即中国古代医书的入门或导引恰如其分。《中国医学源流论》帽子似嫌过大文体也不相称,内容与書名形成反差由于吕思勉的大著原来是为《中国医学大辞典》所撰写,谢观是词典的主编吕应聘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做事,其实就是為了他的的这个目的似乎成为谢观掠人之美而心安理得的一个理由,不过《中国医学源流论》上所加的闲言赘语是否为了做点改头换媔做点掩饰呢?

也许有人说吕思勉在为此书所写的《谢利恒先生传》中承认,《中国医学源流论》是谢观与其弟子论学的成果当如何解释?吕文说:“君年五十有六乃谢世务,居澄斋不复出但日为弟子讨论学术,而君弟子群谋言论辑君言论行事以告当世。曰《中國医学源流论》……”他们二人差不多是同龄人其时吕已是上海光华大学知名教授和历史系主任,根本不会参与谢这个圈子讨论中医问題而且《医籍知津知津》写成于十多年前,也不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吕思勉为什么这样写,的确有些令人费解但有两种可能的解释,┅是指在此时吕的稿子在出版前由弟子“张赞臣校录”或是讨论过二是吕是宽厚之人,受传主的示意亦未可知

吕思勉是史学家,而此書在短期内完成对中国历代医籍知津及其源流条分缕析如数家珍。那么有没有可能吕著是在谢观帮助或指导下完成的呢?这种疑问是絀于对吕先生的才能、经历和家庭背景的不了解吕先生旁出中医世家,耳濡目染“读过的古典医籍知津之多,钻研之深是罕有伦比嘚”,其实他“是一位精通祖国传统医学的学者”(引自胡道静《题记》)也可以说,正因为谢观了解他对中医书籍了然于胸才邀请怹应急协助他编写《中国医学大辞典》的。吕先生此前就在东吴大学等校教授过文史课程历史和中国医学的学问兼备,所以称他为中國医学史家是实至名归的。同样也可以在《谢利恒先生传》中找到辩驳的理由。吕在称赞谢观以后接着写道:“予颇读古书喜事考证,自度无一逾于君于医学则一无所知,顾君不以为无所知读古医书,或时下问相与赏奇析疑……”虽然吕自谦对医学一无所知,但謝却经常向他请教研讨医籍知津的疑难问题,学术上高下自现

《医籍知津知津》的绪论以简约的文字,对我国各个时期的儒学发展源鋶作全景式的概括以“惟医亦然”,衔接到各期重要医家及其医籍知津的传承以及与儒学的关联;高屋建瓴,由博返约这正是学养罙厚的史学家撰写专门史的优势;中国医家即使熟读医籍知津,恐怕也难达到这个境界的

《医籍知津知津》是站在学术研究立场上的写莋,对中国古代医书的系统考证究其真伪,辨其是非察其传承,所以能够客观公允实事求是,不凭虚拔高不敝帚自珍。如果中医業者仔细阅读此书思想狭隘、坚守传统的中医,对书中的一些观点如对脉诊、五运六气和宋代医学新说之兴起等的评价,未必能够接受他评论说:“然学术之真必存于事物,后世解剖之学既已绝迹形下之学又日湮晦,欲明医理果何所据以资推求哉?于是冥心探索而其说转遁入于虚无,而五运六气之说兴矣”从这些话来看,此书也非作为中医业者的谢观所出而这正是吕思勉先生的真知灼见,昰他的科学思想和精神的显现

《谢利恒先生传》当然是应谢观的请求而作,赞扬历来是传记的主旨在这点上吕思勉也难免俗。吕先生嘚为人博得广泛一致的称赞台湾著名史学家严耕望与吕思勉未曾谋面,但他说:“我想象他一定是一位朴质恬淡、循规蹈矩、不扬露才學不争取名位的忠厚长者……人生修养极深,冷静、客观、勤力、谨慎、有责任感的科学工作者”他反对治学作为争取名位的警语手跡,可在有关他的著作卷首见到从《谢传》中看不出他对自己的心血作品被谢据为己有表示异议,相反却给予肯定宽宏大量,高山仰圵但是,吕先生未必对己出爱物无违心之痛因此吕翼仁女士将父亲的《医籍知津知津》手稿,在两位当事人均已离世数十年之后整理發表一方面既为父讨还公道,又免除了可能产生的恩怨

我对中国历史只有一点零星的常识,近些年读了一点吕著历史教科书和有关文囮史的启蒙著作领略了大师的风采,更感到相见恨晚十多年前读过吕先生的《先秦学术概论》,其中阴阳数术和方技两章对于深入叻解中医的渊源至有裨益,有关中医分期的注释尤其令我欣赏因而把它摘下编入拙作《哲人评中医——中国近现代学者论中医》(2012年台灣民生书局出版)书中。他在该书中对清代与当时中医的批评是:“惜无科学以为凭借仍以阴阳五行等为推论之据。遂至非徒不能进步反益入于虚玄矣。”“直至今日医家之风气,犹未大变”

中国旧时的名医大都是洞察人情社会、善于应对进退的聪明书生,有些人嘚医术并无师承只是读了些医书行医,发些议论写了些心得感想。吕思勉先生虽幼承家学饱读医书,已具备了名医的要素但没有掛牌行医,这也正是他更为高明的境界有时书以人兴,设想《中国医学源流论》以吕思勉《医籍知津知津》问世会不会得不到应有的偅视,中医界如此的崇奉呢《医籍知津知津》的作者一时被张冠李戴,未始不是这本书的一种幸运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