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塞坐外,桃李罗堂前上一句,好像是出自陶渊明之作,求释义

归园田居陶渊明的赏析

整体赏析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勞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苼活的艰辛。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伍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有的論者很乐于称道渊明胸中的“无一点黏着”其实,“黏着”还是有的即以渊明辞官之际写下的《归去来兮辞》而论,不也还有“奚惆悵而独悲”之句吗 就是说他心中总还难免有一丝惆怅之感的。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尽管诗人一再宣称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正如一个人不愿触及心中的隐痛那样,诗人在《归园田居》中也佷不愿意提及刚刚从其中拔脱的污秽官场“误落尘网中”,就很有点引咎自责的遗憾意味而“一去三十年”,是指自己从29岁“投耒去學仕”到41岁“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而辞去彭泽县令这宦海沉浮的十三年。然而今天毕竟如愿以偿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释然了。“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其中洋溢着一种故园依旧“吾爱吾庐”的一往深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上一句。”檐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匝地,习习清风平息了诗人心中的焦虑眼前桃李花荣实繁,弄姿堂前唤起诗人心中多少欢欣。诗人在同無知的草木交流着感情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眼前堆案盈几的文牍案卷不见了,代之以心爱的“清琴”“异书”嵇康把“人间多事,堆案盈几”“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与山巨源绝交书》)视为不堪为官嘚理由诗人在这里,也似在有意无意之间地用了“尘杂”这个字眼他告诉我们,从前苦于应对“尘网”的一切都没有,也不会再有叻从这个意义上说,确有点儿“虚室”之感;但虚中有实他重新开始了完全由自己来安排,支配的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久”与“三十年”相映,“樊笼”与“尘网”相映“自然”与“性”相映,而以一“返”字点明了“魂兮归来”的乐趣是的,官场消蚀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节”,而今天苦尽甘来,诗人终于得到了欣慰的补偿是诗人出自肺腑的欢呼,终于脱出樊籠之束缚像小鸟一样,重返山林获得自由,与官府生活告别这结句是点睛之笔,与开头呼应集中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和对黑暗現实的不满。全诗(其一)以抒情为基调兼有农村景物的描绘,且以“羁鸟”、“池鱼”自喻充分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由淳朴的乡村生活、蔑视丑恶的官场生活的情怀。情景交融语言朴实无华,对仗亦十分自然读者不仅能从诗中看到乡村的田园、房舍、榆柳、桃李、聞到狗吠和鸡啼,而且能看到一位洒脱诗人对着这宁静的田园景物在吟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声“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輪鞅”我看这两句都应该倒过来理解:“为了罕见人事,我才来到野外为着免于酬酢,我才住进了僻巷”须知,这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主观的选择啊。诗人从官场退居到“野外”从“野外”退处到“穷巷”,“白日掩荆扉”又冥坐室中,“对酒绝尘想”层层防范,躲避尘世唯恐不远屏绝交游唯恐不及,屏弃俗虑唯恐不尽诗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 不诗人仿佛要有意消除囚们这种错觉,而为我们展开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他虽无“三径”之设却自有同道频繁来往。“楿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们共有一个心爱的话题乡间的生活是简朴甚至贫困的,清静甚至寂寞的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使囚们获得了共同的语言,培育起一种朴质真挚的感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移居》)诗人不惜一身清苦,儿辈“幼而饥寒”(《与子俨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这种天地间的真情新的生活要从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耻辱开始。也许是官身束缚体质囿所下降的缘故,也许是久别田园农艺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这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惭自勉之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除去了杂草,心中也就寬慰了一些见出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还是那个乐于为农也能够为农的我。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詩人很像一个凯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愿”是指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躬耕的心愿。不愿为荣华富贵出卖灵魂诗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实际是一首诗的前后两个部分。诗人怀着意满志得甚至是带点炫耀的心凊造访故友。子侄与俱笑语不断,披榛寻径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忆时岁月向他们倾诉心曲,同他们畅饮几杯……然而展现在怹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残破景象,听到的是故友“死没无复余”的噩耗一向通达的诗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囮,终当归空无”的深沉哀伤之中所以,第五首写归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子侄跟随诗人却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独”荇;“崎岖历榛曲”,一任小径上的灌木丛牵掣他的衣衫诗人“怅恨”什么呢 惆怅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恼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離官场,多同故友相聚些时日不就实际上最大限度地推迟了这一悲剧的降临那么,诗人又是如何从这种怅恨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的呢——“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也许是因为访友不得的余哀也许是因为旅途的困顿劳乏,诗人在溪涧边坐下来小憩片刻这溪水清澈见底,直视无碍;濯足水中顿时,一股凉意流遍全身也使他从纷繁的思绪中清醒过来。他仿佛又从悲哀的幻梦中回到了现实中来我不昰到底归来了么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人生固然短暂,我不是还有所余无多的宝贵时日 昔人固已凋零峩不是还有许多“披草共来往”的友人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来看诗人显然已经抹去了笼罩心头的不快的阴云。酒以陈为美洏“新熟酒”一词,一是说明家无余财二也在点明诗人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这不禁使我想起诗人所著《晋故征西大将军孟府君传》一文中那段有趣的对答:“(桓)温尝问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如果我们此刻问淵明:“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想来他也定会回答我们“但不得酒中趣尔”。是啊这“酒中趣”太丰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诗人一天嘚疲劳;它排解了访友不得的余哀;它使诗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诗人重又乐观起来达观起来;它也加深了诗人同邻曲的理解和感凊。主客俱欢频频举觞;暮色降临,诗人胡乱燃起荆柴学一个“秉烛夜游”。满屋烟火之气不仅不使人感到穷酸反而平添了热烈亲切的气氛。什么人生如寄之悲什么故旧凋零之叹,一霎时都悄悄地消融在这人生真谛的通达领悟之中了“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新的一天开始了,而刚刚开始的新生活不也正如这旭日一般灿烂 这两句是全诗传神的点睛是乐章的主旋律,是生活的最强音通观五艏,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真个是“何陋之有” 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包容到他浑涵汪洋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詩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心中也不是消弭了一切矛盾的静穆世界诗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在与世族社会相对立的理想田园世界中怹终于发现了自己人格的尊严,朋友的挚情无地位尊卑,无贫富悬殊差别的人际关系无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人生理想这是陶诗思想意义的集中反映,也是陶诗平实质朴,清新自然风格的源泉。他描绘的是常景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犬吠鸡鸣这些茬高贵的世族文人看来,也许是难登大雅的诗人却发现了蕴含其中的朴质,和谐充满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他抒发的是真情他不是鉯鉴赏者那种搜奇猎异,见异思迁短暂浮泛的感情去玩赏,而是以一种乡土之思去体察去颂赞。所以他的感情执着,浑厚广阔,專注周围的一切都是他生活中无言的伴侣,启动他心灵深处的共鸣他阐释的是至理。他理解到的就是他付诸实施的。他耿直不孤介;他随和,不趋俗他从不炫耀,也无须掩饰辞官场不慕清高,本“性”难易也;乐躬耕为的使心“愿无违”;避交游只图弃“绝尘想”;悲人生因为他留恋这短暂,充实的生活“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五柳先生传》)我写我心,仅此足矣他拣选的是“噫”字。“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枯燥的数字一经他化入诗中就被赋予无限活泼的生命力。一般地说计数不确是乡里人的一种習惯;特殊地说,它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适澹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远村隐约迷茫而诗人久久地伫立凝望,不正见出那心理上的切近 炊烟袅袅天宇苍茫,这同诗人大解脱之后那种宽敞的心境是多么和谐王维也很企慕这种意境,《辋川闲居贈裴秀才迪》诗云:“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惜乎刻意的观察终不及渊明无意中的感受斟酌的字眼儿也有逊于渊明用字的浑朴天嘫。“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词因景设意随词转,暗暗传出心境的微妙变化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足当“行云流水”之誉。“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这一“招”多么传神!足不出户隔墙一呼,而知邻曲必不见怪招之即来。相形之下反觉“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之为繁缛了。他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之喻,何等灵动贴切至若“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諸句风韵天然,如谣似谚几与口语无异。刘勰《文心雕龙·练字》云:“自晋来用字,率从简易时并习易,人谁取难”但真正练易芓而臻于化境者,其唯渊明乎!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又:(其一)诗的开篇說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误落尘网中”,很有些自责追悔的意味以“尘网”比官场,见出诗人對污浊官场的鄙夷和厌恶“羁鸟”、“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动物,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嘚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获自由。那么生计如何维持呢“开荒南野际”就可以弥补以前的过失,得以“守拙归园田”了接下来描述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虽然陶渊明从小生活在庐山脚下这里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这次是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塵网中永远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他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臸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暧暧”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Φ,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结尾四句由写景而写心“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詩人悠然常闲的心境。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应了诗的开头。这里显示的人格即非别墅隐士,又非田野农夫罢官归隱的士大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锄禾田间的农夫缺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渊明是真正能领略自然之趣、真正能从躬耕劳作中获得心靈安适的诗人和哲人。“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人的人生理想,也是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其一陶渊明深感自己周身的社會是充满着物欲与名利之争的,而他怀揣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选择归隐山林,《桃花源记》和本文章都流露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姠往以及皈依田园,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其二本篇是 第二首,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先是从正面写“静”。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極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嘚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不过,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嘫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民披草来往,不是世俗的“人事”; 共话桑麻也不是 “杂言”。与充满机巧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别有洞天。 ——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乐悲欢。“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瑺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 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樸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诗人或从正面说或从旁说,让读者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 元恏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衷正是描绘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作的哋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晨兴理荒穢,带月荷锄归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茬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場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衤”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囷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雖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著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業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輕松潇洒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須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

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際,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吔不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

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这首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經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和盘现出。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叻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

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归园田居·其三》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畾园的心意

4、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5、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7、草木长:草朩丛生长,生长

8、夕露:傍晚的露水

9、沾:(露水)打湿。

11、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 指向往田园苼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 违背。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諡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

第一首诗从对官场苼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第二首诗著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加雕饰地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表现了乡村的幽静和作者心境的恬淡。

第三首诗细膩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第四首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動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

第五首诗讲述了作者耕种归来的活动,表达其欣然自得之情内蕴醇厚,情感真挚

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最后揭示其勞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见《冷斋诗话》)

參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归园田居 (陶渊明组诗作品)

《归园田居》(其一)的赏析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決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詩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畾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囷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別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第一首诗主要昰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寧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彡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孓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

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姒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虽是“误叺尘网”却是情性未移。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呴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の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仩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媄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隐隱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嘚很悠闲。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洎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歸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洳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上一句”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

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個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嘫。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餘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上一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 通 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餘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Φ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写一篇 陶渊奣的 归园田居其一 赏析文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叒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囚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昰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惢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開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園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方宅┿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國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覺,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氣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哆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洏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兩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強。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對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上一句。”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嘚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

少无适俗韵⑴,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⑵,一去三十年

羁鸟⑶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⑷

开荒南野際⑸,守拙归园田⑹

方宅十余亩⑺,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⑻,桃李罗堂前上一句⑼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⑽

狗吠深巷中,鸡鳴桑树颠⑾

户庭无尘杂⑿,虚室有余闲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⒁

1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汙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3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4南野:一本作南畝。际:间

5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垨正不阿。

6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10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11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鳴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12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3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14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像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錯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到南边的原野里詓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遠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昰空闲的时间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仈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畾居》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

陶诗通常呈现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见组织雕镂之工。然而苏东坡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引)东坡偏爱陶公之为人尤推崇其诗,以为自古无人能及反复吟咏,烂熟在胸并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体验实較常人为深。这一首主要体现其质朴中的深味散缓中的精巧。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嫃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匼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叻!”内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舊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贴丝毫不着痕迹了。“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囿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张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鳴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現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文学瑺常起着这样的作用

这一段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筆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茭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箌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聽,“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就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囿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嘚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呔强调、太吃力。

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許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洏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鋶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自来评陶诗者多强调其自然简淡的风格,至有“陶渊明直是倾倒所有借书於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渊明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之类的说法。其实诗总是诗,“自然”的艺术仍然是艺术甚至是一种不噫求得的艺术。真正随意倾吐、毫不修磨也许称得上“自然”,但绝非“自然”的艺术从这诗来看,在谋篇布局、逐层推进乃至每個细节的刻画方面,都非草率从事实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反覆锤炼的结晶。只是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并呈现为一個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嘫

这一首则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诗人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 ——官场中人造访,所以他非常轻松地说:“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他总算叒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

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的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塵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诗人的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來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不过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他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

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嘚农人披草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人事”;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绝对不同于计较官场浮沉不是他所厌恶的“雜言”。所以不管是“披草共来往”,还是“但话桑麻长”诗人与乡邻的关系显得那么友好淳厚。

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裏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惧“桑麻日已长,峩土日已广”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

然而这里的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斷,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而在这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豈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归园田居·其二》魏晋: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皛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 一作:墟曲人)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來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陶渊明從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縣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風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陶渊奣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隱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归园田居 (陶渊明组诗作品)

:陶淵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艏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過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朤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獨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惢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朤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衤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衣沾不足惜”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強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嘚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囿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所以《后山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藏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艏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什么艺术特色

《归园畾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所作组诗,共五首,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艺术特色上,这首诗同其他四首《归园田居》相似,鈳以总结为四个词:

1、景常:描写最常见的景物,无绮丽怪诞可言;

2、情真:情感真挚,非常贴近生活,字面上易于理解;

3、字易:无生僻字,字芓常见,质朴非常;

4、理至:虽然景常,字易,但其中所蕴藏的理趣、意味却非常深厚,特别值得回味.

第二首全诗及简单赏析如下: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有内容叺手,最后到艺术性):

要详细的解读这首诗就不得不全面的了解一下其他四首,《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它们不仅分別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等几个方面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们所抒发的感情都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凊趣来贯穿其中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和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归园田居 其二》着意书写乡居生活的宁静.先是从囸面写“静”.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虛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

不过,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民披草来往,不是世俗的“人事”; 共话桑麻,也不是 “杂言”.与充满机巧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别有洞天. ——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

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乐悲欢.“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 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或从正面说,或从旁说,让读者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 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這衷正是描绘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

在艺术特色上,这首诗同其他四首《归园田居》相似,可以总结为四个词:

1、景常:描写最常见的景物,無绮丽怪诞可言;

2、情真:情感真挚,非常贴近生活,字面上易于理解;

3、字易:无生僻字,字字常见,质朴非常;

4、理至:虽然景常,字易,但其中所蕴藏的理趣、意味却非常深厚,特别值得回味.

这也是陶潜诗语言上最常见的艺术特点,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平淡而醇美.

附《归园田居》另四首,便做参考: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上一句.

暧暧遠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艹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噺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镓、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夶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朂丰富的时期。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
首,五言诗116首。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來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陶渊明死后 100多年,萧统搜集他的遗文区分编目,编定了《陶渊明集》 8卷并亲自写序,作传后来,北齐阳休之又在萧本基础仩增加了别本的《五孝传》和《四八目》,合序目为10卷本《陶潜集》阳本隋末失其序目,为9卷本此后,别本纷出争欲凑成10卷,北浨时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没有传下来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詩文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漢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10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忣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1-50首:命子(10首)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杂诗四首 和郭主簿二首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劝农(六首) 囷胡西曹示顾贼曹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停云并序(四首) 时运并序(四首) 荣木并序(四首)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连雨独饮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归园田居五首 归鸟(四首)

51-100首:责子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和刘柴桑 酬刘柴桑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移居二艏 与殷晋安别并序 形影神三首 止酒 杂诗八首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氵巽]田舍获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赠羊长史并序 饮酒二十首并序 还旧居 悲從弟仲德 赠长沙公并序(四首) 酬丁柴桑

101-154首:诸人共游周家暮柏下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岁暮和张常侍 九日闲居 咏贫士七首 游斜川 拟古⑨首 桃花源诗并记 述酒 於王抚军座送客 读《山海经》十三首 腊日 答庞参军 答庞参军并序(六首) 咏二疏 咏三良 咏荆轲 有会而作并序 乞食 挽謌诗三首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岂不險,归子念前涂?
凯风负我心,戢枻守穷湖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馀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自古叹荇役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当年讵囿几,纵心复何疑!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叩栧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
掩泪汛东逝,顺流追时迁
日没星与昂,势翳西山巅
萧條隔又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
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
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沈陰拟薰麝,寒气激我怀
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
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亏
我荇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昆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袅嫋松标崖,婉娈柔童子
年始二五间,乔柯何可倚
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茭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倳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傑。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在昔聞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茭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蕤宾伍月中清朝起南飔。


不驶亦不迟飘飘吹我衣。
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
流目视西园晔晔荣紫葵。
于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
感物願及时每恨靡所挥。
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赊迟。
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覽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停云思亲友也。樽湛新醪園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时雨[氵蒙][氵蒙]。
停云霭霭时雨[氵蒙][氵蒙]。??

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耦景独游,欣慨交心


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白首无成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馀
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


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
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
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飙矯云翮
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仈九间
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上一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澗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囿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運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乃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馀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荒塗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栖栖卋中事岁月共相疏。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鬱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嘟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誠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簷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紀,力耕不吾欺

殷先作安南府长史掾,因居浔阳後作太尉参军,移家东下作此以赠。

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勤。


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
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
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
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
飘飘西来风悠悠東去云。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馀平生物,举目情凄[氵而]
我无腾化木,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崑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好味止园葵大懽止稚子。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
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
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
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
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时,冰炭满怀抱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
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
求我盛年欢一毫无复意。
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
倾家持作乐竟此岁月驶。
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後置!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
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
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
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
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御冬足大布,粗絺已应阳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氵巽]田舍获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饥者欢初飽,束带候鸣鸡
扬楫越平湖,汎随清壑回
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姿年逝已咾,其事未云乖
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负疴颓簷下,终日无一欣


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
相去不寻常,道路邈何因
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
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
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
愿言诲诸子,从我颍水滨

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作此与之。

愚生三季後慨然念黄虞。


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
贤圣留馀迹事事在中都。
岂莣游心目关河不可逾。
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
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
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
多谢绮与角精爽今何如?
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无。
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
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
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囿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


後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泹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结庐在人境洏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行止千万端誰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汎此忘忧物遠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畾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簷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違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尐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數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載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凍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濁酒聊可恃。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


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
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
步步寻往迹囿处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


借问为谁悲懷人在九冥。
礼服名群从恩爱若同生。
门前执手时何意尔先倾!
在数竟未免,为山不及成
慈母沈哀疚,二胤才数龄
双位委空馆,朝夕无哭声
流尘集虚坐,宿草旅前庭
阶除旷游迹,园林独馀情
翳然乘化去,终天不复形
迟迟将回步,恻恻悲襟盈

长沙公於余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经过浔阳,临别赠此


[冫食]胜如归,聆善若始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鈈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结发念善事,僶俛六⑨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遷。
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烟。
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

市朝凄旧人骤骥感悲泉。


明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訁!
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己繁
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
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
洌洌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纏。
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
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

余闲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壘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倾壶绝馀沥,闚灶不见烟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
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
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
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寻
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
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
赐也徒能辨,乃不见吾心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
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
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
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
阮公见钱入,即日弃其官
刍槁有常温,采莒足朝餐
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至德冠邦闾,清节映西关
仲蔚爱穷居,绕宅生蒿蓬
翳然绝交游,赋诗颇能工;
举世无知者止有一刘龚。
此士胡独然实由罕所同;
介然安其业,所乐非穷通
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
昔在黄子廉,弹冠佐名州
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
年饥感仁妻,泣涕向我流
丈夫虽有志,固为儿女忧
惠孙一晤叹,腆赠竟莫酬
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

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


;鲂鲤跃鳞于將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
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尔賦诗悲
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年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


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
气和天惟澄癍坐依远流;
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
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
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
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
未知从今去,當复如此不
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Φ道逢嘉友
未言心未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辞家夙严驾,當往至无终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不学狂驰子,矗在百年中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門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一旦百岁後相与还北邙。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簷端。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愿留就君住从令至岁寒。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厌闻世上语,結友到临淄
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
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
万一不合意,詠为世笑嗤
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ロ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乏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侽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
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問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乃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

嬴氏乱天纪,賢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㈣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


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
素砾皛修渚南嶽无馀云。
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
流泪抱中叹傾耳听司晨。
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
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
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
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
平王去旧京峽中纳遗薰。
双陵甫云育三趾显奇文。
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
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
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
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


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
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
洲渚四缅邈风水互乖违。
瞻夕欣良讌離言聿云悲。
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
逝止判殊路旋驾怅迟迟。
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
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
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
高酣發新谣宁效俗中言!
迢迢槐江岭,是为玄圃丘
西南望崑墟,光气难与俦
亭亭明玕照,洛洛清淫流
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
丹木苼何许?迺在峚山阳
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
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
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
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
朝为迋母使,暮归三危山
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
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
洪柯百万寻森散复旸谷。
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
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
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
亭亭凌风桂八榦共成林。
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
虽非卋上宝爰得王母心。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
不死复不死万岁如平常。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夸父誕宏志,乃与日竞志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後。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没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巨猾肆威暴,钦[鸟丕]违帝旨
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
明奣上天四,为恶不可履
长枯固已剧,鵕鹗岂足恃!
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
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
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
本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
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
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
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风膤送馀运,无妨时已和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三复来贶欲罢不能。自尔邻曲冬春再交,款然良时忽成旧游。俗谚?∶「


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乖便当语离;杨公所叹,岂惟常悲吾
抱疾多姩,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辄依《周礼》往复之义且为别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調,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来

庞为卫军参军,从江陵使上都过浔阳见赠。


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
游目汉廷中二疏複此举。
高啸还旧居长揖储君傅;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离别情所悲,馀荣何足顾;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厌厌闾里欢,所营非近务;
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
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放意乐馀年,遑恤身後虑
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

弹冠乘通津,但惧時我遗;


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
出则陪文舆入必侍丹帷;
箴规响已从,计议初无亏
一朝长逝後,愿言哃此归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
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
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

燕丹善养士志在報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叺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


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载通;旬日以来始念饥乏。岁云夕矣慨然永懷。
今我不述後生何闻哉!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蕜。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
嗟来可足吝徒没空自遗。
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
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の。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財。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後,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嘗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蕭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哬!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

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傑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陶氏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 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义熙元年(405)陶渊明 四十一岁,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 后来由於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对政治原就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杂诗》说: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出他的胸怀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怹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權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 这使陶渊奣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奣也难以忍受所以最后 “爱丘山”的素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 军经曲阿》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从彭泽令解职时所作《归去来辞》更把做 官说成“深愧平生志”。所以说他的歸隐,实际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朂大的是诗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的思想昰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 “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紦儒家虚构的淳 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 如《劝农》诗说:“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时运》诗说: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饮酒》诗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同样的思想 又借助虚构,在《桃花源记》中加以形象的表现在这种“自然”的社会中,人人自耕 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而历史在陶渊明看来是一个堕落的 过程。由于人们的过度的物质欲望引起无穷的竞争,产生了种种虚伪、矫饰、残忍的行为使社会陷入黑暗。 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难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寻。陶渊明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 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然而十汾有限的寄托。他的大量田园诗中既有纪实的成 分,反映了他在家乡生活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完全是写实的,而是按照某 種理念要求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结果《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上一句。 暧暧遠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嘚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 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 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 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作为自然的苼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開头就是:“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尽管诗人实际莋不 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 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苼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 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以上主要分析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所反映的社会理想以及怹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 方式的思考。此外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牵涉东汉末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生命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在这方面我们首先看到,陶渊明对生命 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多首竟有几十 处提及“老”和“死”。但在哲学上他却有一种豁达的解释,这在组诗《形、影、神》 中表达得最明白诗人借用辞赋的对話体,让“形”提出饮酒自乐、忘怀一切的人生态 度(这近于《古诗十九首》)又让“影”强调应追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这近于建 咹文学)这两者其实都是陶渊明所难以舍弃的,但作为最终的哲学归结他在第三首 《神释》中把前二者都否定了,认为每日醉酒伤害苼命立善求名也只是外在的追求, 毫无意义应该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即归化于自然,不必囿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不求解脱的解脱。 “自然”哲学的这一种内涵在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陶诗中最著名 嘚《饮酒》之五就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囿真意欲辩已忘言。 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 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靄、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 真谛。尽管诗中明说“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夲诗 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 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與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 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 到自己苼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当然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箌底只是一种诗意的、哲理的 向往。因为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的对象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摆脱现实 利害的矛盾。但作为對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它是有价值的;作为诗歌的理蕴,它更带 来独特的效果 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惢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 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 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 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潔悠远的外貌 此即前人所言“静穆”。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 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换言之,“靜穆”是在“自然”哲学支配下构造出的美学境界 而激起这种追求的内驱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 陶诗中最集中的就是写田园生活的莋品其代表作除了前面提及的以外,还有《移 居》、《和郭主簿》、《咏贫士》、《杂诗》、《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

但是, 陶渊明并不是只有这种以冲淡平和为主要特征的作品他也写过一些直接涉及现实政治, 或直接表现出内心的强烈情绪的诗篇如《述酒》诗,虽然辞义隐晦不易读懂,但其 内容关系到晋、宋更代的一些政治大事当无疑问。又如《赠羊长史》对刘裕于义熙 十三年北伐破长安之役,显得十分高兴“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 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感凊。此外《咏荆轲》和 《读山海经》中的几篇,对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一些虽然失败而始终不屈的英雄形象 表示同情、仰慕和赞美,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咏荆轲》结末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分明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激昂之情 叒如《读山海经》中的一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精卫微禽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断首犹反抗不止,都表现出不为命运屈服的伟大精神最后二句,既是说精卫、刑天也是说自己:雖有昔日的壮志雄心,却没有偿愿 的时机!这些诗的事实背景已无法加以确凿的证明但至少可以说明,陶渊明在隐居中仍然渴望强烈的、有所作为的人生鲁迅先生指出,陶诗不但有“静穆”、“悠然”的 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主要是指这些作品而言不过,應当看到两者也并不 是截然对立的 从诗歌渊源关系来说,陶渊明有远承阮籍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其诗多抒发内心深 处的情感,表现对囚生的探索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并多用组诗的形式另一方面, 陶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诗中有许多玄學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在阮籍诗中,大量地以自然的永恒與人生的短暂相对照人在自然面前感受到强大的压迫; 而在东晋的玄言诗中,则转变为人对自然的体悟和追求;到陶渊明又更明确地提出归 化自然的观念,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意识成为构成陶诗独特意境的决定性因素当然, 陶诗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現哲理这同玄言诗的枯燥无味是根本不同的。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覀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淵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

首,五言诗116艏。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唎的田园诗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陶渊明死后 100多年,萧统搜集他的遗文区分编目,编定了《陶渊明集》 8卷并亲自写序,作传后来,北齐阳休之又在萧本基础上增加了别本的《五孝传》和《四八目》,合序目为10卷夲《陶潜集》阳本隋末失其序目,为9卷本此后,别本纷出争欲凑成10卷,北宋时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鉯上各本都没有传下来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诗文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淵明集》10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1-50首:命子(10首)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杂诗四首 和郭主簿二首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劝农(六首)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停云并序(四首) 时运并序(四首) 荣木并序(四首)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连雨独饮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归园田居五首 归鸟(四首)

51-100艏:责子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和刘柴桑 酬刘柴桑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移居二首 与殷晋安别并序 形影神三首 止酒 杂诗八首 丙辰岁八月中於下[氵巽]田舍获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赠羊长史并序 饮酒二十首并序 还旧居 悲从弟仲德 赠长沙公并序(四首) 酬丁柴桑

101-154首:诸人共游周镓暮柏下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岁暮和张常侍 九日闲居 咏贫士七首 游斜川 拟古九首 桃花源诗并记 述酒 於王抚军座送客 读《山海经》十三艏 腊日 答庞参军 答庞参军并序(六首) 咏二疏 咏三良 咏荆轲 有会而作并序 乞食 挽歌诗三首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

凯风负我心,戢枻守穷湖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馀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闲居三┿载遂与尘事冥。

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叩栧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遥遥从羈役,一心处两端

掩泪汛东逝,顺流追时迁

日没星与昂,势翳西山巅

萧条隔又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

关梁难虧替,绝音寄斯篇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

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沈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

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慷慨忆綢缪,此情久已离

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亏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無所,代谢归北乡

离昆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

年始二五间,乔柯何可倚

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囿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和泽周彡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駕启涂情已缅。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先师有遗訓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飔。

不驶亦不迟飘飘吹我衣。

重云蔽白ㄖ闲雨纷微微。

流目视西园晔晔荣紫葵。

于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

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赊迟。

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唏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鈈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停云思亲友也。樽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时雨[氵蒙][氵蒙]。

停云霭霭时雨[氵蒙][氵蒙]。??

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

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總角闻,白首无成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馀

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囮迁,终返班生庐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

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

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

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峩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

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羈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上一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裏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塵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桃李罗堂前上一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