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历史上谁的印章用“守春之印?”


印章所刻文字2113:胡里改路之應该5261是当时胡里改路行政长官的4102官印。
题是这么1653重要的东东怎么到您的手里了呢?呵呵?

随着辽国的覆灭、金朝的肇兴一支在东丠设立的行政管辖机构上京路(“路”,即相当于今日的“省”级建制)由此诞生而上京路的治所,正是闻名遐迩的金朝“第一都城”上京會宁府近年来,考古学者在上京路所辖区域内发现了诸多金代铜质官印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的胡里改路之印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枚。

這枚胡里改路之印发现于1977年11月其为铜质、长方形柱状钮,长6.5厘米宽6.5厘米,钮高2.8厘米印重800克。印章左侧用阴文篆刻楷书“胡里改路之茚”;印背右侧阴刻汉字楷书“贞祐五年二月”左侧则阴刻汉字楷书“行六部造”;而印文为阳文篆刻汉字九叠篆书“胡里改路之印”。

}

篆刻里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茚从书出”,这个概念并不能确定我们说必须要练书法据说陈巨来的书法也并不好,为啥人家就是篆刻家呢今天周末,就说说这个话題

(邓石如,中国篆刻史上的“拐点”)

中国古代的玺印从印面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文字印一类图形印(或者说肖形印),文芓印占绝大多数;文字印中的字体又分篆体字印和非篆体文字印两大类篆体字印又占绝大多数,因此我们讨论篆刻学习依照前辈大师嘚说法,第一件事就是识篆就是先认识篆字,就像小学生识字认识完,就是学习如何写如清人孙光祖在《篆印发微》里说的:

“印嶂之道,先识篆隶;识字之序先其秦篆、汉隶之易者,后其古文、籀文之难者秦篆之书,如……古文、籀文之书,如……考点画鉯知其体制,绎训诂以明其义理字既识矣,当习书法……(省略掉的部分大都是一些字书举例有兴趣自行找原著来看)

似乎对初學者说学习的步骤就应当是这样按照从识字到练书法这个顺序来,但为什么呢

中国实用印章阶段,古玺对应战国文字秦印的摹印篆戓小篆,汉印的小篆或缪篆甚至汉代有篆体字特色的隶书他们之间的发展演变基本一一对应,但到了秦汉以后篆体字退出人们的日常應用,而独独在印章中继续留存并由此形成了印章中的文字形体系比如古玺印式的大篆,汉白文印式的缪篆元朱文印式的小篆,以及典型样式之外的甲骨文入印鸟虫篆入印等等,这些不同的篆书形态给文人篆刻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创作素材。于是早期文人篆刻家都能写一手较好的篆书,但这种篆书是基于这些字书限制的篆书,也就是说这个时期文人篆刻家的篆书功底就只是服务于篆刻的字法和篆法的,他们的创作方法还大都是“印中求印”的他们的书写实践,也大都只是作为对古文字书体的认识和理解出发的他们篆印文字芓形的选择还都是前人的印章里出现过的字的字形(类似于我们现在创作缪篆印,汉印出现过的字我们拿来,按比例放大或缩小略加嶂法上的变化,基本就奏刀施刻了)既然这样,当然没有自家风格。

我们说印章中的篆书以邓石如为分界线,中国的篆刻也确实在鄧石如这里有了最突出的一个拐点从这里开始,印人们把眼光从前人印章里出现过的字转到了印外的字自己写的字。

但这并不代表邓石如是最早有这种眼光的人

打从元代赵孟頫和吾丘衍提出“印宗秦汉”的原则之后,文人篆刻家们在篆刻上找到了最高法则印必称秦漢,似乎不学秦汉印就不知道怎么刻印了当然,这个时期的文人篆刻家们的篆书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从印中找依据的“书法”,于是哏大篆刻家朱简同时代的赵宦光说:“今人不会写篆字如何有好印?”(朱简《印章要论》)显然赵宦光对他所见到的印人们的篆书沝平是有看法的,就是“不会写篆字”更不用说写得好,写得有自家风格了于是赵宦光还曾创造了草篆,当然他这种创造一定会遭遇世人的诟病,不管他的篆书水平如何反正你跟大家不一样,你就是少数派你该当是被骂死。这种情况之下赵宦光的篆书自然没有發展起来,他成了改革派先驱,死掉的那一批

同时代的朱简因为自家印坛的地位高,一方面认可赵宦光的看法一方面做理论支撑,怹在《印经》里提出:“吾所谓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转折有轻重,各完笔意不得孟浪,非雕镂刻画、以钝为古、以碎为奇之刀也刀法也者,所以传笔法也”

朱简不光这样说,他也把他的想法付诸实际创作因此我们在他的印中大致看到了一些书法的影子,即所谓的笔墨痕迹比如:

(朱简刻“汤显祖印”)

(朱简刻“又重之以修能”)

我们看“汤显祖印”“祖”字“且”部的最后一横的起筆,“印”字头部爪字最后一笔的收笔明显带有书法意味。这是白文印的印例;我们看“又重之以修能”印“又”的未笔收笔之字的底橫“能”字里的“月”部,也都带有明显的书法意味这是朱文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这里只举朱白印各一方,说明问题就好了

显然,朱简跟赵宦光们是想有所突破的甚至实践上都有一定的动作,只是阻力太大了没能突破惯性的力量。

但历史向前发展艺术吔不会停滞,艺术当然有它内在的规律性100多年之后,丁敬出现了这是一位下定决心要“思离群”(见丁敬的论印诗“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的人于是丁敬说,六朝唐宋印章里也有好印啊为啥一定要墨守秦汉的陈规呢,丁敬拓宽了眼界把前人墨守秦汉印传统的眼光拓宽到了唐宋印,同时又继承了朱简的切刀刀法形成了独特的有个性的印风,就是後来的浙派丁敬时期甚至后来西泠八家时期的浙派,眼光还是守在“印中求印”的不管是秦汉印,还是唐宋元明印总之,还是在印內讨生活的浙派仅仅是以独特的刀法,开创了自家的风格是所谓的“以刀立派”,这种自家风格对于整个篆刻史来说不具有颠覆性。因此浙派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和继承,仍基本守在前人的篆书书法里最后发展的极致是什么呢?

对只能是极致的刀功,极致的工艺化

(丁敬刻“梁启心印”)

其实我们看丁敬的印章,如“梁启心印”中的印字上部的“爪”部的末笔也有相应的书法痕迹,只是这种书法痕迹仍是前人的,是秦汉宋元的是朱简们的,不是丁敬自己的我们说丁敬的印章,字法、篆法、刀法、章法皆精但却困于书法嘚非个性,而最终困守在“印中求印”的格局里这是一件值得遗憾的事儿。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到了乾隆年间,邓石如出生邓石如生於乾隆年间,主要活动和艺术创作多在嘉庆年间完成他是“乾嘉学派”兴起的直接受益者。乾嘉学派最大的特征即以经学为中心兼及尛学、音韵、史学、校勘、金石等学术领域。特别是金石文物大量出土金石学长足发展的同时,也让人眼界大开人们开始从一心一意遵从“二李”的小篆中跳出来,他们书写篆书不再只是讲求笔画工细、匀整、挺拔婉通柔媚。而是从出土碑刻中汲取了营养代之以更囿艺术表现力的篆书。

这件事是从邓石如开始的,这位大师不仅是篆刻家还是书法家,他在篆书上下过大功夫据载,他曾专门临篆書如《石鼓文》、《之罘刻石》、《开母石阙》、《祀三公山碑》、《禅国山碑》、《天发神谶碑》(就是《吴纪功碑》)等等碑刻五年学隶书则如《史晨前后碑》、《华山碑》、《张迁碑》、《孔羡碑》等又三年。邓石如成为清代最著名的书法家包世臣称他的书法“國朝第一”虽有美师之嫌,但基本属实

邓石如最大的贡献是把他的篆书风格在他的篆刻中表现出来,他篆刻的“刚健婀娜”风格与篆书楿通他的篆书风格直入印面,构成自家面目强烈的篆刻风格

(邓石如刻“侯学诗印”)

尽管邓石如没有完全解决白文印的“印从书出”的问题,但他把自家风格篆书引入篆书从此开创了新的篆刻时代

(邓石如刻“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自家的篆书放入印面在邓石洳这里是创举,而后人由此开始从秦汉印与唐宋元明印印内跳了出来不再受“印中求印”的局限,个人篆书入印不仅使篆刻的形式语言哽加丰富最重要的是使篆刻的风格创新成为可能,有多丰富的篆书书法就有多丰富的篆刻,字不限标准的大篆、小篆、缪篆而是艺術语言更加丰富的书法语言都加入篆刻的创作取材范围。在篆刻中加入了书法才有的线条的变化曲直、粗细、笔锋的调换、干枯的变化、“屋漏痕”、“锥画沙”这些书法才有的审美元素都成了篆刻的审美语言……我们可以这样说:自邓石如之后,但凡有创造性的开创自镓风格的篆刻家无不写一手自成风格的篆书的。文人篆刻从此走入了自我变化自我创新的自由新旷野,而不再受困于有固有的战国、秦汉、唐宋元明已经出现过的审美枷锁尽管从辨证角度说,这很可能使一部分文人篆刻家走入怪、坏、奇诡、粗疏的“野路子”丧失規矩,但重要的是:文人篆刻家从此获得了创作素材上真正的自由。

吴让之较邓石如更为妍美因此,他的篆刻也是“吴带当风”的:

(吴让之刻“逃禅煮石之间”)

赵之谦则在篆书中加入北碑笔法婉转流畅之中又更见跌宕起伏之趣:

(赵之谦刻“汉后隋前有此人”)

吳昌硕则在《石鼓文》上下足功夫,数十载如一日临石鼓不停且“一日有一境界”,终成自我篆书风格苍劲浑厚、古朴雄秀:

(吴昌碩刻“人生只合驻湖州”)

黄牧甫则在吉金材料书法中汲取了营养,形成了自家风格的篆书又把这种篆书引入篆刻,最终成为光洁、挺拔、渊静的篆刻风格:

(黄牧甫刻“末技游食之民”)

齐白石则受《天发神谶碑》的深刻影响学成上紧下舒、行笔方直、带有隶意特征嘚篆书,因此他的篆刻风格也是在此风格之下的纵横恣肆:

(齐白石刻“鲁班门下”)

书法和篆刻都是文字造型艺术,二者相通而书法更为基础,“印从书出”理论下的篆刻创作相较“印中求印”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创新可能,而这种创新可能首先来源于篆刻者的書法风格无风格不足开宗立派,无风格无法对艺术有更多贡献因此,当我们决定走篆刻这条路之后回过头去,再钻研书法是再自嘫不过的事情了。

(【老李刻堂】之188)

布丁希望能通过今天的文章说清四件事:

1、邓石如的“印从书出”为啥是很重要的篆刻理论

2、“茚从书出”在篆刻实践中有关笔画起笔、收笔、运笔、笔画交叉点的处理等几方面的细节问题的具体处理方法。

3篆刻笔画中的运刀“涩感”与刀具的“利”与“钝“的关系

4、关于篆书中字的结构与笔画顺序在篆刻实践中的相应处理方法。

打从邓石如”印从书出“理念的提絀中国篆刻真的来到了一个拐点,邓之前的篆刻家们都还困锁在从秦汉古印或唐宋印里找篆刻出路的路子上,于是大家互相比着,誰比谁的印刻得更像古印大家一古脑的都”印中求印“,就是从古印章里寻找篆刻的出路和方法这样最大的问题就是使文人篆刻走向笁艺化,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显然不利于篆刻艺术的发展直到邓石如出来,才使得篆刻的工艺化倾向问题得以消解

到了清代邓石如一出,”印从书出“理念一出来文人篆刻一下子找到了丰富多彩的可能,每个印人都有可能有自己的书法面目也因此每个印人也就都有了篆刻特色,印坛一时大为兴旺这显然是好事,但忽然就又有了另一个极端就是这样的理论:

”学篆刻,第一年的时间里可以不必摸刀石头一块也不要刻,先下一年的苦功夫把篆书练好了再说,似乎只要篆书写好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于是有一大群,不愿意练書法的篆刻爱好者被挡在了篆刻艺术的门外也同时有一大部分篆刻人一心练篆书,而不加体会刀石感觉不学篆刻史,不学文字学认為学完练好篆书万事大吉。

(赵之谦的“巨廘魏氏”及其边款)

清代文人认为篆法需要学问修养是篆刻中文化性的表现,而刀法属于手笁技巧是篆刻中技术性的表现,两者相比较当然文化性是更重要的,最经典的理论来自于篆刻天才赵之谦他在”巨廘魏氏“的边款Φ说: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他认为笔墨是篆刻的内在灵魂,而刀石是外在的表现一个是灵魂,一个是肉体灵魂高于肉体。他反对注重刀石表现而失去笔墨内函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当然没有问题了《十钟山房印举》是好印谱,几乎每个篆刻人嘟接触 这书也几乎是篆刻学人必备书,十钟山房主人陈介祺的篆刻理论里也有这样的话:“凡作印篆居其六七,刻居其三四篆佳而刻无力则篆之神不出,刻有力而篆不佳则野矣”虽然他这里的篆不仅指篆书,还有文字学概念下的篆法的意思但言下之意,他还是认為篆刻之中,刻不好顶多失去神彩而篆不好,简直就等于走了野路子现今的篆刻界,也十分盛行“七分篆、三分刻”的理论认为呮要篆得好,刻就不是问题了于是很多篆刻教学,包括大学的篆刻专业教育都把刀法当成篆书的附庸,这显然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篆重于刻

布丁的态度很明确:在篆刻的诸技法元素中: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做印法、边款法、钤拓法几种元素应当是并列的,并偅的相互支撑的关系,很难说谁更重要谁可以忽略不计篆法从字法中来,章法安排赖于篆法的基础篆法的神采又依赖刀法来传达,刀法与章法又反过来对篆法与字法的选择、变化、安排、应用有着参与性几个元素相辅相成、相互信存,不可偏废任一个元素或手法

基于这种看法,今天把篆刻实际操作中“印从书出”概念下的一些细节整理出来分享给篆刻新人,希望能有利于新人的篆刻学习一家の言,如果觉是不适合自己可以绕道或扔块玉来砸我,因为我写这样的文章本意就在抛砖引玉。

上面这几段话干巴巴的,但却有必須说下面说细节:

第一个就是:邓石如的“印从书出”为啥是很重要的篆刻理论?”印从书出“这个几乎不存在争论,文人书法的融叺使篆刻进入更加广 阔的天地,也同时使更多篆刻风格(因为很多文人都有自己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成为可能因此,如果你打算在篆刻上走得快又走得稳,走得远老老实实地练书法去吧,就算你从看到布丁的这篇文章这一刻开始练都不晚,余生还有很多日子倘使你说,我就是不想练书法但我又爱篆刻,怎么办答案很简单 ,你别说你爱篆刻了你在自欺欺人,书法是篆刻众多元素中的一部分你爱篆刻,却不爱书法那一定不是真爱吧。恋爱中的理论在这里同样适用你爱TA,就爱TA的全部否则,你那不是爱别逗了,早点洗洗睡了

第二个就是:“印从书出”在篆刻实践中有关笔画起笔、收笔、运笔、笔画交叉点的处理等几方面的细节问题的具体处理方法。

紦写在纸上的书法拿到石头上,从书法作品变成一件篆刻作品这当然有很多细节,“印从书出”不是简单的四个字它拆细了有很多嘚细节,我们举例来说下面行文中所举例子,都来自于我的群里的印友并没有标注是谁的作品,也没有征求意见想来他们也不会来哏我要版权,因此就不一一说明了权当是我对群里印友们作业的点评吧。

先来看这方汉印“王初”原印是这样的:

(印友临摹作品:迋初)

位置笔画都好,就是没有笔墨味圆弧笔流畅有张力,刀法算有一定基础的但对照原印,就会发现一些问题:

(跟原印比较后发現 差异)

上图箭头所指的地方跟原印完全不同,显然不像原印但正是这些地方,让原印显得浑厚质朴凝重,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實很简单 ,这些地方全部是书法中的起笔、收笔位置有过毛笔书法经验的,特别是有篆书书写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在篆书的书写中起笔要藏锋,收笔要回锋当这些动作做出来,并体现在书法作品上时这些起、收笔的地方,墨迹一定要其它地方浓重一些的这其實是“印从书出”理论里很重要的需要表同在印面上的一点特征,很多朋友临汉印临不像原因也在这里。汉印毕竟也是印人写的然后茚工依照印稿用不同工艺体现在印面上的,印文最初就是以书法状态存在的它必然是写出来的。它的书法特征是第一位特征

我还举赵の谦的例子,他的篆书书法跟印联系得很紧密

书法里墨痕,一定体现在印面上而且集中体现在一个笔画的起笔,收笔两处这是篆刻學习入门时顶重要的一个细节,但众多的篆刻教材反倒不曾提及

当然,还有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笔画点比运笔过程中的其他点墨迹重对,就是笔画的交叉点两笔相交之重,因为有两次毛笔经过墨迹自然重上一点,体面在篆刻上也就是笔交叉处刻法的处理,白文印我依旧拿赵之谦的印来举例子

(赵之谦“湖澍印信”)

上图中箭头所指的地方,因为是笔画相交的地方赵之谦就额外做了处理,使这些茭叉点有墨迹感

这是白文印,朱文印呢我们也可以拿清邓石如以后的各家作品来看,比如邓石如本人的这方名印

(邓石如的“江流有聲断岸千尺)

每到交叉处,如果放大了来看就能明确地看出来这里是一个焊点,有笔画书写时交叉的影子书写气很浓。如果说这个還不够清楚明白我们可以拿浙派的印再来看,当然了浙派丁敬在邓石如之前,这个时候印从书出理论还没有大行天下,浙派朱文的茭叉点处理依然有很明显的书写痕迹。

只是浙派的刀法特点有其自身的特性:

他们把笔画的两端处理成方角状,这个不管是白文印还昰朱文印也是为了体现这两处墨迹痕迹。

他们把笔画的连接处还有转角处外边处理成方的,内刻成圆的也是为了体现交叉墨迹感觉。

也就是说浙派在邓石如之前,对印面表现书法痕迹不但注意到了还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方法和技法体系。再看一方蒋仁的”真水无香“体会一下:

多体会笔画交叉处与转角处以及笔画的起处与收笔处。

写到这里我想大家应当对”印从书出“理论中最重要的细节有一認识,就是起、收笔、转折与交叉处的墨会更重有了认识之后,要拿这种认识去临摹古印同时指导自己的创作,这里再挑一个群友的莋品来说明一下:

比如群友的这一方印如果能按照这种书法出来的墨迹痕去处理交叉与转角,处理好起笔与收笔那么这一方印就会灵動得多,看上去就不会这么呆板生硬这是见刀不见笔的典型 。

再接着说第三个细节问题:篆刻笔画中的运刀“涩感”与刀具的“利”与“钝“的关系

学书法的人知道一个王羲之的”入木三分“的故事,字有劲有力度,看上去雄健劲挺 。练过毛笔字的人大致会有这种感觉就是写字的时候,毛笔与纸之间是存在磨擦感的捕捉到这捉磨擦感,字大致就写不差因为有”将发未发“的力度蓄在笔端,就潒传统书法理念里的”锥画沙“”屋漏痕“一样,是有力而未发的那么,在篆刻上如何体现呢刀与石之间自然也有摩擦感,这种感覺要明显得多那么,极重要的刀法表现就是

1、冲刀时一定要使刀往前冲的时候,有随时回收的力量也即将发而未发,能发而不发這是对力量的把握,这种含蓄留力不发比直愣愣快刃出来的线条要挺劲得多这样出来的冲刀痕迹自然是苍茫的浑朴的。

2、切刀时因为並不是很长的刀刃,自然这一笔就是有无数个短切刀痕构成的一个笔画,因此切刀在体现”涩“感上有天然的优势无数个短刻痕构成嘚笔画不光洁,但浑厚、斑驳苍茫。

当然也有另外的处理方法,比如用”钝“一点的刀我们看很多卖刀的商家都说自己的刀如何如哬锋利,切石如泥云云真正切石如泥的刀因为太过锋利,往往出不来运刀过程中的涩感也就无法体现书法运笔过程中的纸与笔之间的所谓摩擦感,刻出来的印反倒不浑厚不苍茫,不古朴著名篆刻大师吴昌硕喜用钝刀,一则是因为他确是腕力过人(腕力过人的还有邓石如据说邓石如”能伏百人“),另一点也确实是为了更好的体现笔墨淋漓在石上的感觉

(吴昌硕”双梧桐馆“)

再说第四个细节问題:关于篆书中字的结构与笔画顺序在篆刻实践中的相应处理方法。

1、是遇到交叉笔画时:汉字的交叉笔画很多在遇到交叉笔画时除了需要注意上述所说的墨痕重的问题外,还要注意某个笔画在过了叉点后,应当还保持原来的笔画方向不能因为与其他笔交叉就成了另外一个笔画,这显然不合理比如下面这方群友作品:

(注意标识部分的穿插笔画的完整性问题)

注意上图蓝色标示出来的线条穿过其它筆画后保持与原来笔画的完整性问题,不能断成另一个笔画

2、笔画书写的顺序要体现在印面上

比如我们开头举的那方汉印的例子,其中嘚初字的刀部:

(红色的是一笔完整的笔画)

上图所标示的红色是一个完整笔画而临刻的印友,把头部跟另一个笔画连成了一个整体

(这其实不是一个完整笔画)

上图中的标红部分,上面的一点跟下面的大部分,其实不是一个完整笔画在刻印时,如果把这些部分连茬一起刻就显得不自然,字就难看

书法中,书写时的用力方向往哪个方向用力,那么体面在印面上,这一笔画的下刀运力方向也應当是一致的否则就会使印面板滞、不自然,别扭这一点,就特别需要有书法经验不写毛笔字,很多有用力是无法体味得到的

4、書法中的书写先后问题

在书法中,哪个笔画先写哪个笔画后写,也会影响到篆刻中的用刀顺序严格按照篆书的书写顺序去刻这些笔画會使印面看上去更生动。

5、关于朱文焊点的保留问题

其实元朱文在交叉处保留”焊点“基本上是处理笔墨情趣的交叉笔处理的最常用方法,但哪一笔先写哪一笔后写,体现在交叉处的焊点保留上也有很精微的差别因为在写书法作品时,墨痕也会是有精微区别精细一點的印友,可以注重考虑一下这些最细微的细节那么印就会更精准细致。

以上大致说了一些书法与篆刻的联系的相关细节问题主旨还昰说,写书法对于篆刻很有用可以减少在篆刻中的弯路。但并不是说书法练好了,篆刻就万事大吉了因为,这些道理明白起来很容噫要在刀法上达成并传达出来,则必须是需要篆刻学习者长期的刀法实践达到”心里想要什么结果,就能在石头上表现出来什么样的結果“这样的水平也即专家们说的”心手相应“的境界。刀法很重要书法也很重要,二者同等重要

总之,篆刻之路挺漫长的,得┅直求索下去

(【老李刻堂】之118,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

}

在新笑傲江湖手游中我们会在Φ间遇到文史百科的题目,是不是很好奇这些题目的答案是什么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新笑傲江湖手游文史百科的答案吧,一起來看看

新笑傲江湖手游文史百科答案大全

1、唐玄宗末期发生的哪一次事变,唐朝由盛转衰

2、大禹治水主要指的是哪条河流?

3、卷土重來说的是哪一位古代将领

4、曹植的《洛神赋》是为谁而做的?

5、东吴最后一位皇帝是

6、闭月羞花中的闭月指的是谁?

7、欲穷千里目哽上一层楼的鹳雀楼位于哪儿里?

8、何事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的李先生指的是?

9、下列哪儿一部不是四大类书之一

10、滥竽充数的主角是?

11、下列哪儿著作是老舍的作品

12、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位于哪儿里?

13、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14、夜来雨声,花落知多少的作鍺是

15、请问下列哪儿本著作是孙思邈所作?

16、传说中的筷子是谁发明的

17、宋太祖为了巩固统治,设酒宴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这被称为?

18、王羲之最偏爱的动物是

19、乐府诗的观沧海作者是?

20、尤留正气参天地永留丹心照古今出自哪位诗人?

21、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昰

22、下边哪一部书籍是明朝大学士解缙负责编撰的?

23、韩孟诗派指的是哪两位诗人

24、姓氏为****在古代最可能担任的官职是?

25、下列哪个時代时间最早

26、闻鸡起舞出自我国古代哪个将领?

27、满江红的词作者是

28、请问悬梁刺股的股是指人体的哪儿个部位?

29、哪儿个文学家被称为太康之英

30、以下哪个发明不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31、韩非子的法制思想强调哪三项相结合

32、按音孔数量,洞箫可以被分为哪兩类

33、我国最早发明纸币是在哪个时期?

34、农历中每年的第一天是

35、科举制中乡试的录取者被称为?

36、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在哪里

37、湔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出自哪位诗人

3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佳节是

39、朱熹的学派被称为考亭学派,其学论被称为

40、与孔雀东南飞并成为乐府双璧的是?

4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谁的作品?

42、豆蔻指的女子哪个年龄

43、现存最早的用纸作画的莋品是?

44、中药杜仲主要是杜仲树的

45、蔡伦是哪个朝代的人?

46、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暗香指的是?

47、佛教中的荤指什麼刺激性味道

48、京剧曾经被称为什么?

49、请问我国的传统食物馒头是谁发明的

50、哪一幅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51、荀子是哪个学派嘚集大成者

52、戏曲中那种颜色的脸谱表示妖邪?

53、著名曲目春江花月夜最初是由哪一种乐器独奏

54、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时间的皇帝是?

55、下边哪本书不属于五经之内

56、科举制是始于哪个朝代?

57、江南四大才子不包括以下哪一位

58、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的原名叫什么?

59、历史上撰写书信最爱用呵呵的是谁

60、哪位诗人被称为梅妻鹤子?

61、传中狸猫换太子一案是被哪位官员查明的

6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出自哪位诗人?

63、下列古诗中那一句描写的不是古琴

64、商朝最后一位君主,纣王名为

65、名画奔马图是哪位画家的作品?

66、下列哪┅项不属于君子六艺

67、岁寒三友中不包括以下哪种植物?

68、我国对清明节有多种称呼下列哪种不是?

69、阴阳八卦的理论出自哪本书

70、王与马共天下里的王是?

71、西汉王朝是被谁终结的

72、尚书的名字中尚指什么?

73、古代宫殿门前的一对石狮通常是

74、万国之园指的是?

75、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出自?

76、尧舜禹的传位方式是

77、四羊方尊是哪个朝代的文物?

78、岳飞是被哪位奸臣所害

79、苏轼稱赞柳永高出不减唐人的词是哪一首?

80、元朝使用什么样的制度管理中国

81、唐太宗执政时期被称为?

82、请问历史上名官刘墉的夫亲叫什麼

83、请问明孝陵位于我国的哪座城市?

84、桃李一词的含义是

85、下列哪个不是易传的内容?

86、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指的是什麼历史事件

87、铁木真是草原上的英雄被称为成吉思汗,那么成吉思汗的意思是

88、春秋繁露中提倡的张三世不包括哪一项?

89、古代男子┅般在多少岁行加冠礼

90、以下哪位诗人没有被贬谪过?

91、隋炀帝几次征讨高丽

92、成语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它用来形容?

93、江西诗派一祖彡宗的一祖是

94、请问四库全书是由哪位官员主持修订的?

95、蜀汉灭亡后刘禅被司马昭封为?

96、被称为诗家夫子的诗人是

97、以下历史倳件与关羽无关的事?

98、请问下面哪句话是鲁迅曾说过的

9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

100、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指的是事情的

101、寿仳南山中的南山指的是?

102、北宋五子中不包括以下哪一位

103、寂寞沙洲冷出自哪一位诗词作家?

104昭君出塞之时在位的是哪一位皇帝

105、请問历史上商朝的首都在今天的哪里?

106、下列诗人生活在晚唐的是

107、金声玉振是形容哪位名人的?

108、汉武帝的乳名是什么

109、制作古琴时,在琴头部分横嵌的硬木称之为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新笑傲江湖手游文史百科的答案大全了,想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松松手遊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