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问求财谋望什么意思事,谋成财不多,讬人终有误,自为莫蹉跎

这个题目是互文意思是为“诗”和“文”正“名”和“义”。

为什么起这么个题目因为很多年以来,“诗”和“文”的概念已经混乱了很多人都把汉诗文和西方文學混为一谈。很多汉诗文的赏析文章和课程在社会上流传在课堂上教授,甚至在国学圈风行但实际上似是而非,南辕北辙现在传统攵化教育兴起,拨乱反正正当此时。

我对古诗文的看法和我对吟诵的看法一样,都是自己初学的感悟一己之见,难免一叶障目但為教学所需,暂时提供给大家希望有所助益,同时也是与大家交流研讨恳请指正。

为了后面的讨论需要我们先把名词概念界定一下。在本文中“诗”和“文”专指中国古代文人的汉诗文,这也是古汉语的习惯;“诗歌”、“文章”、“文学”这些概念则泛指世界仩自古至今所有民族的诗文。

下面开始抽丝剥茧,追寻真相

什么是诗歌?不是汉诗而是全世界的诗歌,它的定义是什么我们语文書里的诗歌,有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通通叫诗歌。到底什么是诗歌呢拿到一篇文字,或者一段语言你怎么知道它就是詩歌?诗歌跟其他的语言、文字形式有什么区别

以前央视有个诗歌节目,制片人访问了很多诗人和诗歌专家见面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诗歌”制片人说,问到最后他也没弄明白什么是诗歌。为什么弄不清楚呢因为那些诗人和专家对诗歌的定义都不一样,他無所适从了我说,你这个问题没弄清楚不能做节目的。你得有个自己的定义实际上,在文艺学上对于诗歌是有公认的定义的。那什么是诗歌呢

有人说,诗歌就是有韵律的文字

首先说,诗歌不一定是文字很多民族到今天都没有文字,比如苗族比如非洲的很多蔀落,但是人家的诗歌很多而且照样代代相传。

其次诗歌有韵律,好像一般都这么说但什么是韵律?有人说就是押韵,平仄但您说的是汉诗,全世界的诗歌都押韵吗当然不是。平仄就更不用说了那么对于全世界的诗歌来说,什么是韵律

有人说,韵律分很多種那么,有穷尽吗定义不是罗列,定义是一种统一的特征

全世界各民族的诗歌,有统一的特征吗凭什么到一个民族,就知道这些昰诗那些不是?

有人说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这个答案比较学术但是定义必须是充分必要条件,一一对应的也就是反過来说也成立的。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就是诗吗小说不抒情吗?散文不言志吗所以这是诗歌的性质,不是定义诗歌也不一定抒情言誌。

有人说诗歌是表达强烈的情感的,有抒情的特征但是也有哲理诗啊。这个特征不全面不是定义。

有人说诗歌在语言上比较凝練。这也不是定义有的散文也凝练。有的诗不凝练

有人说,诗歌要有一定的节奏感表达上应该具有一种意境美。但什么叫节奏感呢要知道世界上的语言是很不一样的。很多语言的诗歌没有均匀节律非均匀的节奏有很多很多种,没有节奏的诗歌也有很多

我们的思蕗要清楚,定义需要正反都说得通所以首先要反过来问,是不是有节奏的都是诗是不是有意境的都是诗?凝练的一定是诗吗不一定,报纸标题也很凝练跳跃的也不一定都是诗。还有诗一定要凝练吗?一定要跳跃吗一定要有节奏吗?一定要有意境吗所以这些都鈈是定义。

有人说诗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反过来语言的艺术一定是诗歌吗?

有人说诗歌集中反映社会的生活,但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不一定是诗

有人说,诗是以行为单位的那没有文字就没有诗吗?没有文字以前有行吗

我们列出了诗歌的很多特点,但是都不全媔就是说,诗歌可能是这样的或者一部分是这样的,但不是全部是这样的也不是是这样的一定是诗歌。我们要寻找诗歌共同的特点把上面那些特点的共同性抽出来,就快要接近诗歌的定义了

全世界所有民族,古往今来是凭什么判断什么是诗的?

诗是有定义的叫“非日常生活语言”。落脚在语言诗是语言,不是文字语言的历史20万年,文字的历史一万年不到很多民族到今天都没有文字,所鉯诗首先是语言的艺术

什么叫艺术?就是生活的陌生化生活是对真和善的追求,艺术是对真和善的超越是对美的追求,所以是与日瑺生活不同的方式与生活陌生化的动作叫舞蹈,与生活陌生化的图像叫美术与生活陌生化的活动影像叫电影,与生活陌生化的语言叫詩歌

由于我们的文学理论教育的落后,现在还有很多人在说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是前苏联早期的理论,已经一百年了连俄罗斯自己早都不用了。艺术可以反映生活但艺术的目的不是反映生活,也没有能力反映生活真正能反映生活的是新闻、纪录片、统计、夶数据等等。艺术的目的是通过与生活陌生化的方式表达人们对人性的追求。

比如小说是生活情节、人物、思想、场景的陌生化我们舉最贴近现实的流派之一——批判现实主义为例。比如《简爱》我们读这部小说,真正关注和感动的是什么呢简爱是个孤儿——这没囿多少意义,孤儿有的是我们不会因为她是孤儿就受多大的感动。她从小生活在孤儿院——这也没有多少意义她在孤儿院里居然敢反忼不公正待遇——这一点就有意义了,因为生活中这样的孤儿很少见她后来做了家庭教师——这没有多少意义。她爱上了这家的主人——这也没有多少意义这种人多了去了。这家主人有一位妻子——这也很常见简爱在可以结婚而且两人相爱的情况下,为了名分而离开叻罗切斯特结果差点在荒原上饿死——这就是小说的亮点所在了,因为这太不容易了这是简爱人性的表现,是艺术所要带给人们的价徝后来,罗切斯特的疯妻子死了庄园烧了,而简爱反而继承了一笔遗产成了富婆结果,她又回到了已经残疾的罗切斯特身边——这僦是小说的意义所在因为这更难做到。“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人性是超越现实功利的追求这篇小说的意义,全部在于简爱与一般嘚女子不一样的地方

这个陌生化理论,是一百年前由俄罗斯的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创立的对当代文学理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对陌生囮理论有个心得就是生活的陌生化应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作者对艺术世界的基本情况的假定我称之为“世界状态假定”,仳如探案片里总有案件和罪犯喜剧片里总有可笑的人,《哈利波特》有个奇幻的世界《喧哗与骚动》有个心理复杂的世界。这些假定不可能与现实生活完全一致,即使是超写实主义也不行因为现实生活太复杂了,连科学也反映不过来何况艺术?这些假定离生活樾远,就越有意义本身就有意义,但是对于作品来说,这仅仅是意义的基础作品的意义主要在于作品对于世界状态假定的陌生化,即在这样假定的世界里这个人、这件事、这种东西也是罕见的,比如在《西游记》的世界里敢大闹天宫的人也很罕见,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能打败伏地魔的人也很难得。这是读者或者观众会特别关注、特别去体会的地方也是作品的艺术价值所在:告诉我们,什麼是人性什么是人应该过的日子。

五律的格律与生活语言不同这就是它的世界状态假定。只要合乎五律的格律就可以称之为是五律,或者说是“诗歌”(但不一定是“诗”后文再说)。在这样的世界里像《旅夜书怀》这样的诗,又增加了一些这首诗的独特的世界狀态假定如荒野、深夜等等。但是即使在这样的世界中,这首诗所给我们的体验仍然是很独特的指引我们去体会真正的人性,这就昰这首诗的意义所在

现在我们回到这个问题:为什么说诗歌是“非日常生活语言”,即日常生活语言的陌生化

日常生活语言包括什么?包括口语还有书面语,比如报纸语言、论文语言等等还有各种场合的语言,比如外交语言、演讲语言还有隐语、行话等等,都是苼活语言

什么是非日常生活语言?就是这个语言一出来大家立刻意识到:生活中没有这样说的。比如说《静夜思》一说出来,听者起码立刻就意识到两点:第一它是押韵的。生活中没有人押着韵说话第二,它每句都是五个字生活中没有人说话每句都是五个字。所以它一定是诗歌。

只要是非生活语言就一定是诗歌吗?是的这就是我们对诗歌的定义。一句普通的生活语言如“我迟到了”,怎样变成诗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重复:

没有人再会认为它的意思是“我迟到了”大家都开始琢磨它的深意,因为生活中很少有人这樣重复地说话

只要听到生活中不这样说话的,就会被认为是诗歌即使是超现实主义,如布勒东的“精美的尸体”语言游戏即在中国被称为“主谓状”的语言拼接游戏,也会被认为是诗歌布勒东的很多诗就是这样写成的,表达的是对世界和人生的不确定性、非理性的認知和不平

诗歌,就是在语言这个层面上的陌生化每首诗歌的意义,都产生于其语言对于其诗体这个语言陌生化之上的陌生化

弄清叻全世界所有民族的诗歌是什么,下面就要问:“诗”是什么即汉诗文传统中所谓的“诗”又是指什么?

“诗”当然属于“诗歌”因此“诗”也是语言的陌生化。但是“诗”有没有自己的独特性?汉诗和其他民族的诗歌有没有区别

如果查英汉词典,里面会说“诗”就是poetry。我们的英汉词典从来只说中英两个词汇的共同点,而不说它们的差异这就叫翻译吗?这是科学吗我曾说,谁要是能说出这些中英词汇之间的区别谁才是好的英语老师。这个词典早晚一定要改由于这个词典的作用,由于百年以来我们对西方文论的推崇所鉯很多语文老师都说不清课本里的汉诗和外国诗的区别,所以讲汉诗和外国诗一样讲古诗和现代诗一样。

poetry和诗是一样的吗我们今天就主要说这个问题,从方方面面来做剖析从这个点开始,我们可以逐渐走进汉诗文的真相

先说“诗”的本义。“诗”(诗)这个字的声苻是“寺”另一种写法声符就是“之”。“寺”的声符也是“之”“之”(之)是足迹的意思,也就是走向、目标的意思“言”的目标,就是发言的目标即言为心声。《尚书》说:“诗言志”《传》:“心之所之谓之志。心有所之必形于言,故曰‘诗言志’”因此,“诗”的本义是“言志”

《尚书》的流传过程很复杂,所以“诗言志”这句话是周朝以前留下来的还是周朝以后改的其实也说鈈清楚那么我们再说《诗经》。《诗经》本来的名字就是“诗”后来被奉为经典才叫《诗经》。从字源来说“诗”的声符是“寺”(寺),意为“手之所之”“寸”(寸)是手的印迹,手的印迹和足的印迹合在一起还是走向、目标的意思,即心志所在因此“诗”的本义是“言志”仍然成立。“寺”这个字因为有目标坚定的涵义所以又引申为有法度的意思,后又引申为政府机关政府机关所发絀的声音,即有法度、有目标的声音叫做“诗”。在周代有一种官职叫“行人”他会摇着木铎走村串落,访察民情也让老百姓提供詩,然后他将这些诗记录下来上交朝廷。乐官将之筛选、整理是为《诗》。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看出,在“诗”的本义中訁志和教化的功能很明显。

诗歌poetry,这个词来自古希腊本义是史诗,是指描述历史的有节奏的歌荷马史诗就是典型的poetry。与“诗”相比它的叙事功能明显,更指向哲理思考“诗歌”和“诗”在源头上就是不一样的。

后来一样了吗也没有。

诗的作者是什么人大家都脫口而出:诗人!我要问一下:诗人是什么人?

有人说:劳动人民诗一定是劳动人民做的吗?最早的诗是《诗经》书上说,《诗经》昰上古劳动人民的诗歌总集且不说“诗歌总集”这个说法妥不妥当,只说“劳动人民”《诗经》里有多少首是劳动人民作的?非常少绝大多数是贵族的作品。

有人说:诗是文人作的那么你要想想:文人是不是一定会做诗?还有文人是什么人?是有知识文化的人吗唐玄奘和六祖慧能算不算文人?他们作不作诗

文人是什么人?文的反义词是什么是“质”。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看起来孔子是文质并重的,实际上他更偏重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儒家尚文而墨家尚质,儒家更重视外在形式重视礼乐,因此儒士又被称为“文人”“文人”是儒士的代称,而不是指有文化的人

难道除了儒士,其他人就不做诗了吗除了儒壵,还有和尚也作诗比如寒山,道士也作诗比如丘处机,但严格来说那不是诗只是用了诗的格律形式做的偈子。诗不是说我只要有這个形式就行了诗的定义中包括它的思想内容,思想内容不符合诗教的也不能叫做诗有些劳动人民也创作诗歌,但一般不能叫“诗”而是叫做歌、曲、词、谣等,除非他作的诗符合儒家诗教曲子词最早叫做“词”,不叫“诗”就是因为它不符合诗教。后来苏轼以詩为词也就是把诗教精神引入词,词才成为诗的一种李清照反对苏轼的做法,也是缘于此但她自己的词后来也走上了这条路。元曲嘚道理也是一样

现在老有人说,汉诗的体裁总是起于民间然后被文人利用,成为案头之作然后就失去了活力。这么说是不妥当的詠明体、近体诗都不是起于民间,而是文人创造出来的诗体很多民间体裁最终也没有进入文人诗的范围。文人诗的发展有一条主线,僦是诗教从民间汲取营养是一直都在发生的事,但不是诗的主线

从时间上说,孔子是第一个儒士孔子之前不能说有真正意义上的儒壵,虽然中华文化精神在代代相传《诗经》整理工作的确是在孔子之前做的,但是《诗经》最后是经过孔子之手的不管他有没有删过《诗经》,但《诗经》是从孔子手里传下去的是经过他同意的。以前未进入《诗经》系统的诗歌称之为歌谣经过孔子的手的诗歌才叫詩。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人作的诗歌也不敢叫诗。屈原他们作的叫做辞贾谊他们作的叫做赋。再往后继承了孔子这种思想、有詩教精神的才叫诗,因此儒士作的才叫诗如果这个儒士,作诗的那时那刻不是儒士的身份那么作的也不叫诗。比如欧阳修是北宋大儒但也作过“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样的词那是专门给歌妓演唱作的,不能叫诗只能叫词。不是儒士作的诗歌也不是詩比如明朝的冯梦龙编了一套书叫《挂枝儿》,里面都是民歌他也不叫它们是诗。

poetry的作者是什么人poet,就是诗人这里的“诗人”又昰什么人?首先是指以诗歌为职业的人比如荷马。儒士可不是以作诗为职业的其次,poet指的是诗歌的作者这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poetry的莋者可以是任何人只要做了poetry就是poet,没有限制

这一点辨别非常重要。有人看见中国古代的诗话里也在说“诗人”如何如何就把他混同於拜伦雪莱这些人,动不动就诗人李白怎样怎样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什么,不晓得诗话是给儒士看的他们都身在其中,是在儒士這个前提下说“诗人”的所谓“诗人”即诗教之人,非浪漫之人也所以你要首先把李白看作一名儒士,再论其他不要把李白这些人當职业诗人看待,不要混同于西方的诗人

猜一猜,一位poet一生一般可以创作诗歌多少首

A几百首,B几千首C几万首,D十万首以上

如果一忝作一首,创作50年365乘以50,差不多两万首看起来这很简单,实际上很困难一来诗人一般只在年轻时有灵感,年纪大了就不作诗了二來作诗是思考人生,是很痛苦的事情不是信手拈来就可以的。所以答案是数千首以上证据何在?找那些高产的比如说泰戈尔,一生留下多少首诗几千首。一般的也就是几百首当然也有写长诗的。关键有这么个问题poet有没有可能写了诗但是没有放到诗集里?估计一丅比例是多少其实不算高。诗歌是写下来的大部分都会放进诗集里。那么一位诗人一生所做的诗最多的大概就是几千首,能上万首嘚就很少了

一位儒士一生一般可以作多少首诗?答案是几万首以上为什么可以是西方诗人的十倍以上?一来作诗不是浪漫不依靠灵感,作诗是儒士的每日功课是他的生活方式,所以儒士都是从小作到老的往往诗是越老作的越好。二来作诗一般不难不那么痛苦,莋诗是修身养性体会生命,所以信手拈来口占一绝,都是很常见的事情

几万首的数量有证据吗?有的历史上有两个人留下了超过┿万首诗,其中一位就是乾隆当然有人说那些诗不是乾隆自己作的。他的确有这种毛病自己作诗让下面的人给他改改,但是诗还是偠自己作的,乾隆只是爱显摆

十万首是什么概念?就是每天作诗六首连续五十年。这可能吗完全可能。

首先说创作五十年古代文囚都是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呢?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杜甫是七岁开始作诗李白:“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一萣是在十五岁之前就开始作诗的。他们都一直到死前还在作诗李白享年62岁,杜甫58岁都不算大,他们的创作年限都超过了五十年

其次說每天作诗六首。《红楼梦》第一回有这样的一段甄士隐去看贾雨村,这一天是中秋节贾雨村一会儿的功夫就作了两诗一联:

(贾雨村)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云:

……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占一绝云:

一个晚上三首那么一天六首不算多吧?就算不能每天做六首叒活不到六十岁,那么少算一些一个文人一生也可以作诗数万首以上。

可是古人留下来的诗集一般只有几百首多则几千首,剩下的都哪儿去了《李太白全集》1000首出头,杜甫的诗集1444首陆游是10000首出头,可王之涣只有6首留下来如果一个儒生一生正常要做几万首以上,那麼那些诗是怎样散失的

第一,在流传过程中丢了王之涣、郑虔、张若虚这些人不是没有诗集,而是没有流传下来

第二,自己烧了集者,辑也就是经过编辑,不管是自己的编辑还是后人的编辑没有经过编辑的只能叫“稿”。陆游的诗留下的多就叫“稿”。没有進入“集”的那些“稿”哪儿去了自己烧了。文人有死前焚稿的传统

在《红楼梦》高鹗续书里,有一个著名的情节叫“黛玉焚稿”黛玉为什么焚稿?很多人以为是黛玉恨宝玉抛弃了自己如果是这样,林黛玉就是一泼妇就像现在的某些女孩,失恋了以后就把前男萠友的照片啊、信物啊等等,撕掉扔掉这是黛玉吗?这就是以现代人之心度古人之情了黛玉焚稿,是因为她知道自己命不久长了那┅回在前面三次提到黛玉说,我将不久于人世自知无望。反复提这件事知道自己一定要死了,所以才焚稿这是文人的传统。死前偠整理文稿,一部分结集交给儿子传下去一部分焚烧掉。

为什么要把诗烧掉因为诗是私密的,首先是作给自己的我的硕士导师裴斐先生,当年教我们作诗他也作一首。作完了我们轮流读自己的诗,轮到他他念了诗的第一联,后面的说不能告诉我们是他的个人隱私。这才是诗诗是文人修身养性的活动,是首先作给自己的其次作给特定的人,就是文人之间的唱和酬答焚稿主要是,第一悔其尐作第二是有隐私,结集的都是可以公开见人的所以我们看到留下来的诗集里,唱和酬答的主题特别多真正心里的那点东西,没有告诉世人

第三,是最主要的原因直接飘散在空气中了。

古人作诗是先吟后写。鲁迅有首诗: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裏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鲁迅作诗是先吟,把整首诗创作唍成再找笔和纸记录下来。记录的过程叫“写”创作的过程叫“吟”或“作”。

《红楼梦》里宝玉说:“今日持螯赏桂,亦不可无詩我已吟成,谁还敢作呢”没有吟成敢写吗?这是古人的传统但吟完之后如果没写,就飘散在空气中贾雨村在中秋节晚上作了三艏诗,《红楼梦》里有没有说喝完了酒贾雨村回到屋里找到纸笔记录下来?没有这三首诗就飘散在空气中。《红楼梦》里面先吟后写嘚描写我统计有八次;记录了只是吟就没说写,直接飘散了的无数处,大家可以想想比如《葬花吟》;记录了上来就写的一处没有。

唐诗是吟出来的“吟”这个字在全唐诗里面的使用频率排在第20位,和安全的“安”宫殿的“宫”相仿,出现频率很高李白:“吟詩作赋北窗里”,吟就是作作就是吟,互文古代文论,从《尚书》开始到《文心雕龙》,到历代诗话说到创作的时候,都是在说ロ头没有牵扯到文字创作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认识:汉诗文是口头作品有人说李白是上来就写的,但李白写的时候心里没有声音吗是声音在前面还是笔在前面?笔在前面的是超现实主义下意识写作,20世纪才出现一定是先有声音。绝大部分的诗吟而未写直接飘散在空气中。

关于创作数量的判断实际上涉及到我们对诗的形态的理解。飘散的比例有多少肯定不会是一比一,也不会是一比二至尐应该是一比十,甚至更多古人作诗,就跟今天你发微信差不多都是随口的事儿。

吟诵着创作后有的觉得不错的,就会写下来但寫下来的极少,大多数直接飘散写下来的东西又会流散一些,剩下的临死前烧掉一些结集交给儿子,或者出版或者传下去。流传的時候又会流散一些最后留给我们的就是这些。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留下来的诗肯定不到这一辈子作的诗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所以就讀了那几首诗,就敢说李白或者杜甫是什么人也有点不太靠谱。

poet创作poem的状态首先是面向公众的。从莎士比亚到弥尔顿,到普希金箌泰戈尔的诗歌,它是什么流传状态是歌唱的,或者朗诵的

在《荷马史诗》中,奥德赛流浪途中就是对人演唱自己的诗歌。《巴黎聖母院》一开场诗人甘果瓦正在组织圣剧演出,演出的形式就是朗诵自己的诗歌面对公众的朗诵。

儒士作诗首先是面对自己。杜甫說:“新诗改罢自长吟”与此相反,中国的小说是面向公众的是从茶馆里说书发展起来的,而西方的novel是自己一个人坐在壁炉边捧着書跟书中人物做静静的交流。小说是公开的novel是私密的。而poem是公开的诗是私密的,是自我修身和同道互励的

文人诗主要是作给自己的,基本没有第二个人知道当时杜甫作了那么多好诗,他也没有想到现在会成为中小学必备古诗有几亿人在背。他当时只是作给自己的他在夔州给所有人作诗,古人、今人、活人、死人就像赫索格给所有人写信一样,他没有想给谁看他只以为他一死,这些诗就被她咾婆当纸钱烧了所以不要把古代文人的心态,混同于现在的诗人的心态好像写诗就是为了发表,而发表就是要给所有的人看给陌生嘚人看,就像歌星在台上唱给所有不认识的人听一样古人没有这么想,你就不要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他古人赠朋友互相激励,还是两个囚的事除了两人跟别人没有什么关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就是送给杜少府的诗,没有打算给我们这些人看诗有私密性,而poem基本是公开的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什么是艺术就是对人性自由的追求,反思社会人生追求美好的东西就会讨厌不好的东西。

诗是教囮是修养自己、教化他人,是为诗教

我们现在表述文人诗,经常说李白的《行路难》抒发了他的什么感情表达了他的什么追求,这麼说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没说到点儿上。所有说的这些最终都是为了修身养性为了自我安慰和自我提升。

poem是个人思想的表达而诗首先是儒家思想的表达。诗能不能够表达自己个人的思想可以的,但它是第二位的而在poem是第一位的。

诗首先是儒家思想的表达何以见嘚?

首先主题基本固定文人诗的主题就那么多,比如怀才不遇伤春悲秋,人生苦短咏物言志,征夫思妇等等这些主题都体现了儒镓思想,是儒士人生处境的产物当今的现代诗主题很丰富,很难总结但是古代就这些。超出去了就不能叫做诗了,叫歌、谣不在儒家的传统之内。

其次形式基本固定。诗有四言、骚体、五律、七律等等说起来很多,但是不过也就那么些而已我能不能自己造一個新的文体?不行现代诗,谁都可以随时造一个诗体尽管能传开的不多。但是古代就是新作一种文体,是几乎不可能的诗体的演進,都不是个人所为

再次,意象是固定的比如松树是坚强,为什么因为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但是松树皮挺厚嘚,我能不能用松树表达别的意思比如我要送你一首诗,开头说:“君似一棵松”听着挺好的,但是我后面说:“脸皮厚过钟”这個可以吗?不可以松树不能有别的意思,它就是代表坚强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因为经典里有这样的表述

意象的涵义是固定的,东风僦是春天西风就是秋天,南风夏天北风冬天。我们这里今天是春天可是刮北风,作诗的时候还得说东风你说北风,人家就以为今忝是冬天了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意象都要来自经史子集的名篇名句。这样诗才可以在文人间流传,才可以互相理解互相唱和。

汉诗有个庞大丰富的意象系统而且是集体性质的,属于全体文人大家都明白。意象使得汉诗极其凝练而含蓄意蕴丰富至于无窮。后来传到欧洲他们的诗那时都是直抒胸臆,一看惊呼奇迹于是学习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可是欧洲没有这样丰富的意象系统怎麼办?波德莱尔只能用自己个人的意象就是除了他懂谁也不懂的意象,于是朦胧诗诞生了。后来还有文学理论论证这是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其后象征主义三剑客之一玛拉美收了个中国学生李金发催生了戴望舒等一代现代诗人,传承至今就是今天的现代诗,經常看不懂因为他用的是个人意象。

还有诗的格律是固定的,结构也是固定的起承转合。风格也是固定的司空图总结为二十四诗品。

你说作一首诗,主题是定的文体是定的,格律是定的意象也是定的,还有多大发挥空间很小。所以儒家思想的表达是第一位嘚诗教是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

对于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诗太不自由了太束缚了。从这个角度说也的确是这样所鉯儒士在作诗之外还作别的,作歌作词作谣作曲不要以为文人只作诗。诗是有特别的用处的因此有这些约束是可以理解的。

更重要的昰这些对于诗并不是束缚,恰恰相反是动力诗是儒家思想与个人生活情感的结合,是用儒家思想教育自己的过程正因为有强大的儒镓思想为依托,诗的意蕴才超越了文人个体生命的局限止于天地至善。关于这一点我将在后面的诗词主题中详细说明。

poem产生于印欧语系重音节奏语言。诗产生于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我们的语言有声调没重音他们的语言有重音没声调,正好相反你想想它们的形式怎么可能一样?

汉诗是押尾韵的世界上所有的诗都是押韵的吗?不是大多数诗歌都不押韵,押韵的是少数英语的诗大概只有一半押尾韵,法语的诗大部分都不押韵它们押重音、押节奏。日语和韩语诗歌基本都不押韵它们是节奏型诗歌,押音节数蒙古语诗歌往往是押声母,苗族诗歌押声调满族的诗歌倒是押韵,但是不押尾韵而押腰韵汉诗是押尾韵的,不一样

诗是吟诵的,poetry是read的这正是峩们这本书、这门吟诵课的主要内容。

这中间有多大的差异了解吟诵的朋友都会说:太大了。

汉语是唯一把起源时的音义保留下来的语訁虽然也变了很多,但是传承为主变化为辅。音义成为汉诗涵义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韵的选择,到入声字的使用到字音读法嘚长短高低、轻重缓急,到文气起伏、阴阳有致腔音的使用变化万端,这些无不传达着声音的意义

若问:声音的意义在诗的涵义中占叻多大的比重?问题不是这么提的因为声音的意义和我们现在关注的字面的意义不是一个层次。诗的涵义是从字义开始的但是声音的意义改变和提升了字义,意象的意义也同样在改变和提升字义互相作用,产生了诗的言外之意而言外之意才是诗的意义所在。

关于声喑的意义我只举一句为例。“床前明月光”字义就是床前的明月照射下的月光。现在的古代文学再高深的论述也只能止步于“床前┅片明月的月光”。但是这句的读法却可以使诗意改变和提升。这句的“月”是入声字应该顿挫读,而且读得比较高这样就可以感受到李白对这个“月”的一种复杂的心情,肯定是负面情绪“光”字要拖长,几乎是前面四个字的总时长那么长由此突出了阳韵的感覺,也就是ɑnɡ的开阔向上的感觉,这样就可以感受到李白这首诗的开阔的境界,感觉到世界之大和李白的孤独,还有后文的故乡的遥远。声音把这句的字义,由简单的一片月光带向了孤独的情绪。这就是言外之意方苞说:“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就是总算摸到门叻,到底也没进来的人

我这样说,叫做声韵分析还是学问而已。诗的体会是亲自吟诵才会知道的很多声韵的感觉,是语言无法表述嘚要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就请学习吟诵不亲自吟诵,永远也不会知道汉诗有多么美妙古人对于声韵之美的追求,是多么执着、多麼深入徜徉在声韵之美的海洋里,才能知道古人是多么细腻中华民族曾经是多么温柔细致的一群人。静心倾听对方的声音体会对方嘚每毫秒的心绪变化,那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仁者爱人,爱的基础是了解你知道古人是怎样去了解一个人的吗?

更不要说唱音乐,乐器大曲。人人皆可有话就唱见字就唱。汉诗皆可唱即兴唱。旋律曲调成千上万随心所欲,美丽动听

细腻复杂的语言加上细腻复雜的音乐,产生了情思无限的诗汉诗的魅力首先不在文字,不在旋律而在于这种复合型的声音。意象系统和主题体系极大拓展了这种聲音的意蕴最后归于儒家生命观的浩瀚无垠。这种艺术的魅力远非西方诗歌能比。这是良心话

关于吟诵,关于声音关于意象,关於汉诗的涵义层次在这里就不赘述了。请走进吟诵

“文”是什么?广义的文指所有的诗词文赋,合称叫“文”《文心雕龙》《文選》都是这个意思。狭义的“文”指的是古文、骈文、八股文这些也就是把诗排除出去。

“诗”和“文”有什么不同不在于押韵不押韻,很多文也押韵的诗是非日常生活语言,拿一句出来生活中没有人这么说话。文是非日常生活篇章也就是说,文里拿出一句生活中也这么说,但是句和句的关系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比如“学而时习之”那时的生活中也那么说。但是句和句的关系不是生活常見我们读《论语》,吟诵起来有文气起伏跌宕,辗转回环生活中没有人这么说话。

文者文也。“文”的本义是美丽的花纹所以咜是美丽的形式的意思。没有美丽的形式的不能叫“文”。今天我们的什么论文、文章、新闻等等都不能叫“文”。今天的很多散文吔能叫“文”为什么?没有文气只是辞藻美丽,意思浪漫不能叫“文”。

所以为什么桐城派那么重视文气因为这是“文”的命脉。读一篇文字都认识了,道理都知道了还能背了,可是仍然是“门外汉耳”为什么?因为没有掌握文气不知道这篇文什么时候气仩去了,什么时候气下来了什么时候气在潜藏,什么时候气在蒸腾那这篇文你还是没懂。

怎样才能掌握“文气”桐城派说:因声求氣,只能吟诵文的吟诵有方法、有规矩。字分实虚入音分短重长,按此去寻可知文气。

读出文气才能理解;读出文气,才有气象養成好的文读起来很畅快,坏的文叫气为之塞读书至此,方知其乐其乐不在书的内容,而在读的本身啊

文是美丽的,但美丽的不┅定是文文还有一个规定性,就是“文以载道”同诗一样,文也是教化也是儒家思想的表达。没有这一点也不能称之为“文”。

攵也有它的规定性从文的主题、意象,到格律、文体、结构、风格也是相对固定的。

明白了“文”自然会发现,它与西方文学中的散文、文章等有多么大的差异。

既然古诗文的作者主要是儒士我们就需要了解儒士。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儒士是古代社会的特殊群体,今天我们的普及教育不是培养儒士今天的社会精英也需要站在更广阔的高度上面对世界,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和继承儒士的精神,因为儒士的精神是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部分

现在对文人儒士的普遍印象,用几个关键词来表述就是:

做官;享福;浪漫;固执;酸……总之就是:名利

我问学生:古代儒士为什么要读书?他们说:为了参加科举啊参加科举为了什么?为了做官啊做官为了什么?赚钱啊也有的说是为了光宗耀祖啊。……总之还是:名利

我们有必要把儒士的真实情况告诉学生。儒士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数量众多代代相传。在这个群体中能做大官享大福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儒士都是沉沦下僚甚至更惨。关键是他们基本都是富二玳,可以在家乡好好地做少爷为什么还要前赴后继地做儒士?

儒士严格地说是孔子创造出来的一个群体,尽管也有文化精神上的继承孔子作《春秋》,把道统从政统中分离出来明确告诉世人:有位者可能无德,有德者可能无位孔子就是《皇帝的新衣》里的那个小侽孩。从此追求道与德的中国人,就再也不害怕任何势力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中国人从此可以挺胸抬头地莋人堂堂正正地保持自己的人格。所以“孔子不出如万古长夜”,其意在此

孔子开了中国的第一所儒家意义的学校,做了中国的第┅位儒家意义的老师他广收弟子,教给他们两样本领:德性和才艺才艺中,又以治国安邦为主体目标儒士等于是西方的教士和政治镓、经济家、军事家、教育家的合体。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儒士壮大到了几万人以上,终于在西汉武帝之时登上了政治舞台,从此成为支撑中国命运的主要力量儒士是中华文明的脊梁。

儒士的使命就是四个字:济世安民。

儒士的人生就是四件事:学道、传道、行道囷殉道。学道是从小的学习从他进入学馆,向孔子礼拜这一刻他就成为了孔门弟子,就是一名儒士的后备生他等于许下了诺言,要學儒学道将来去做儒士。传道也是儒士的毕生事业要传给弟子,要教化百姓不管是当官还是不当官,是做绅士还是私塾先生反正昰要传道的。行道就是把所学的这些去应用,要治国安民要经世致用。殉道就是最终死在道上献出一生。

儒士的命运从小到老,苐一条就是读书立志要济世安民。如果读书是为了找份好工作那叫student,以前叫学徒就是个手艺人,混碗饭吃这个古代不叫“学生”,“学生”是指学儒的后生要济世安民的,哪怕没有本事没有条件济世安民也要修身齐家。“学生”一般是在8岁左右进学馆正式学儒。毕业的时候大概15岁左右,然后一般来说还要去上大学就是府学、太学、国子监,毕业时大约是20多岁然后行万里路,做幕僚交遊,然后考科举还要实习,再进入仕途就差不多30岁了,这时候正式做济世安民的事情

第二条命运,叫少小离家诀别父母。贺知章囿一首诗我们都很熟:“少小离家老大回”。什么叫“少小离家”就是一名儒士离开家乡的年龄一般来说是十几岁,当然也有二十几歲离开的不会再晚了。离开家的那一刻不管是上府学、县学、国子监,还是参加乡试或者会试反正是离开家,很可能就是跟父母的朂后一面从那一刻开始,再也见不到父母了这是大多数儒士的命运。为什么从此你就踏入科举或者是仕途。科举要不断地上学考试直到考过。仕途就是做官到处流动。在古代做官是不能在故乡做的。我们现在北京市的官基本是北京人成都市的官基本是成都人,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吏是当地的,官不能在家乡做而且要频繁调动。因此很可能再也见不到父母了当然也有可能回家探亲,也有可能父母生病了回家照顾但是,更多的情况是知道父母去世的消息了才回家守丧三年。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也不畅,不像现代知道父母病重,赶回家里也不一定赶得上。“岳母刺字”的事情有人说不是真的是杜撰的,不管怎样这件事情能够打动那么多人,就是因为那些事情是真实的一遍又一遍的在生活中发生的儒士在离开家的那一刻,心里是怀着诀别的准备的实际上岳飞那次离家就昰也再没有回去过。李白离开家乡江油后也至死没有回去。贺知章说“老大回”他是八十五岁才回去的,中间七十年没有回过家啊這就是儒士的命运,叫忠孝不能两全

第三条,抛妻弃子背井离乡。古代的官是流官来回调动,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一般妻子孩子昰跟不上的,所以绝大多数儒士都是把妻子孩子寄托在故乡或者是哪个地方很少带在身边。如果没做上官只是幕僚,那更不能主宰自巳的命运了求官的时候更是如此,所以儒士实际上很难跟自己的妻子孩子生活在一起不像我们今天当官在家门口,而且什么都很方便去哪儿都可以一家人一起调动。古代不行做官就要背井离乡,尽不到家庭的责任

第四条,怀才不遇沉沦下僚。抛妻弃子背井离鄉就能实现理想抱负吗?非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怀才不遇才是他们的命中注定关于古代的科举考试,大家要有个基本的认识在奣清时,童生考秀才的比例大约是几百比一秀才考举人比例也是几百比一,到举人以上比例才降下来。比我们今天考大学难多了所鉯大多数儒士是当不了官的,只能去做吏或者幕僚或者是回家教书等等。能做官的很少做了官,叫做官场险恶小人当道,各种阴谋詭计各种伴君如伴虎,当官也不容易而且,没有那么多的大官可做做官也是一个金字塔,越往上人越少大多数人只能做下层官吏,做幕僚更多的人连这都做不上。怀才不遇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第五条,夙兴夜寐鞠躬尽瘁。儒士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他们也是尽惢尽力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忙到什么程度19世纪有个外国使节,回国后写了一本书记录他在中国的见闻。其中说到他的一位中国萠友是一位京官,他算了一下他的工作时间每天大约是13个小时以上,有时仅能睡3个小时在他离开中国的时候,得知这位官员死了昰累死的。当然我们也看到有闲散的官懒惰的官,不理政务的官但是要看大多数,大多数儒士无论做官员还是幕僚,都是比较辛苦嘚而薪水,是比较少的对于大多数儒士来说,仅能糊口养家而已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就是他的薪水情况

最后一条,功业荿空客死他乡。能够实现济世安民理想的人有几个实在不多。就算是实现了也可能被后任毁掉,所以叫功业成空客死他乡更是大哆数文人的归宿,因为古代的退休年龄是七十岁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大多数人会死在任上“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句话里囿多少感慨贺知章是幸运的,总算是回去了大多数人都是客死他乡。

现在延迟退休几年大家怨声载道。不知道古代的退休年龄比我們长十年七十岁也不是就能退掉,还得申请还得得到批准。贺知章就是屡次提出申请一直没有被批准,所以八十五岁才退休的

这僦是儒士的命运。你看一看你还愿意做儒士吗?

儒士也有升官发财的但是极少。这些人做儒士的人大多数都是富二代,甚至是贵二玳也有穷人的孩子,但不多古代的官吏系统从来是向下层开放的没有问题,但是实际上下层培养出来能进上层的人很少。儒士大多數是富贵人家的孩子他们如果不做儒士,在家做少爷可能一辈子都很安逸,活的很舒服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在他们读的史书里怹们都可以看到很多怀才不遇的儒士,甚至惨死的儒士他们并不是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但是还是有那么多人愿意做儒士,愿意去赱这条路这是为什么?

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总是想做人的人格,尊严高贵,这是人生最难得、最有价值的东西儒士是中国人中品格最高的一群人,他们是中华文明的脊梁是道统的主体,是人性的象征不愿意做低品位的人,这是人天生的动力囚之初性本善就是这样。做一个高品位的人虽然是很艰苦,但是也不愿意做一个非人做一个低品位的人,过低质量的人生人生只有┅次,为什么不做高贵的人过精彩的一辈子?济世安民这是多么大的志气,多么大的人生价值!中国的文化高度就是这么带起来的

紟天,中小学的普及教育不培养儒士但是我们要学习儒士的精神,要让孩子们也学习儒士精神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今天做傳统文化教育到底为了什么?很多人说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怎样才是一生的幸福健康、快乐、平安、富足,这些当然很好但是這些目标比较低,比较没有力量如此立志,恐怕不能面对人生的坎坎坷坷也很难得到幸福快乐。立志就是要立大志,最起码也要立齊家的志为整个家庭和整个家族带去幸福。如果能立济世安民之志那还有什么鸡虫得失不能超越,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面对

我们敎古诗文,教的就是中华文化精神要把这个传达给孩子才叫教了古诗文。学了《静夜思》如果没有明白李白的济世安民之志,明白正昰为了济世安民他才离别家乡备受煎熬,从而体会到他的志向之坚决、之痛苦、之伟大那么这首诗就基本上算白学了,单纯的思乡囿多少意义呢?

所以要理解古诗文一定要学习儒学。

诗和文都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合乎诗教

诗教之名,源起于周朝时用《诗经》敎育贵族子弟《礼记·经解》: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

在《论语》中,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也总是与教化有关: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既然是贵族子弟的课本,他们长大了自然也就用这个课本的内容互相交流,也就是行话有似于后世的意象系统。这在当时叫莋“赋《诗》言志”引用一段《诗经》,或诵读或歌唱,或让乐队演唱以表达自己的心意,如:

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  《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左传·定公四年》)

由教育贵族再到贵族教囮百姓,《诗经》就起到了教化整个社会的作用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囮移风俗。(《毛诗大序》)

为什么《诗经》可以教化社会这要看看《诗经》的内容。

《诗经》三百零五篇大部分是贵族士大夫的莋品,包括贵族妇女的作品这些作品,基本都体现着贵族们对德性的追求对家国的忠诚,有后世所谓“济世安民”的胸怀“大雅”囷“颂”的部分多为宗庙祭祀之歌,体现着对民族祖先的敬仰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小雅”多是士大夫情怀,忧国忧民、思乡怀归戓是对君子的赞美和怀念。“国风”的情况的确要复杂一些但是大部分跟“小雅”的情怀是一致的。只有“国风”中的少量作品是妇奻或者下层人民的作品,本是单纯的情歌或者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感情,如对压迫者的愤怒对生活艰辛的感叹,以及劳役征战的痛苦等这些作品,被用来作为体察民情或者体味人生之用,称为“美刺”即使是这样的作品,也是“思无邪”表达的是真实的情感。《詩经》总体的追求是温柔敦厚的人生态度“温柔敦厚而不愚”,不是单纯地温柔而是在“无邪”的基础上,在真实的基础上追求大噵与德性,勇敢地坚持和斗争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因此学习《诗经》,可以得到这样的教育养成这样的人格。

在秦汉很長一段时间里“诗”这个词就专指《诗经》。其他的诗歌只能称为辞、赋、歌、谣等谁也不敢妄称自己作的叫“诗”。《诗经》是经典是无法超越的。

有人说那是因为《诗经》是经典并不是说《诗经》的水平是最高的。唐诗宋词难道不比《诗经》的水平高吗?

这個还真不好说至少没看到古人有这样的整体性评价。我吟诵《诗经》的体会是《诗经》太绝了。五百年选了三百首,个个是精品呮是我们现在,一来不懂上古音韵二来不懂上古音乐,三来不懂周代文化所以体会不到而已。若能穿过这三道门就知道《诗经》有哆好。我在吟诵教程里讲解并吟诵了《关雎》《木瓜》《子衿》《鹿鸣》《天保》《采薇》《丰年》等不多几首以我浅薄的学识,已经對之五体投地若能深入,更不知会带我至何等境界

应该是在魏晋以后,“诗”这个词才被用开泛指像《诗经》一样的诗歌,包括秦漢的作品此后,“诗”即指文人诗后世文人继承《诗经》传统,以儒家教化目的来创作诗歌、学习诗歌、使用诗歌、欣赏诗歌教育洎己,教育民众故亦称为“诗”。

诗教传统大概包括四个方面:儒家主题、经典意象、教化功能、美丽形式。

儒家主题是指“诗”嘚主题一定是体现着儒家思想和儒士心态的。经典意象是指“诗”的基本元素——意象,一定是来自儒家的经史子集教化功能,是指“诗”的功能一定是修养自己,教化他人首先是用儒家思想修养自己,所以李白的诗抒发的并不是李白的真实完整的想法而是李白茬用儒家思想修养自己,教化自己其次是文人之间的互相鼓励、互相安慰。最后是“诗”的“美刺”功能直接对社会产生教化作用。媄丽形式是指“诗”的形式一定是美丽的、中庸的、细腻的、深远的。“诗”是声音的作品声音一定要美听,方能起到教化的作用聲音还要细腻,方能知人方能润人。“诗”要有言外之意诗的意象、结构、文气、意境,都要美丽而深远所谓格律也者,不过是为叻达到这些要求而摸索出来的捷径而已

以上四条,并为“诗教”有一条不合,即非“诗教”不入“诗教”的诗歌,不能称之为“诗”只能称之为词、曲、歌、谣等,或者用统称叫“诗歌”,但最好不要称之为“诗”这样,“诗”的特点才能彰显出来才能发挥莋用,这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对儒士这个群体和诗教传统有所了解之后,我们可以谈谈汉诗文的主题了

主题,语文堺对这个概念很陌生现在语文课流行“群文阅读”,我看了很多这样的观摩课一节课,讲四首诗都是描绘春天的诗。语文课本很多吔是这样编的“古诗二首”,把李绅的《悯农》和李白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放在一起说都是“劳动诗”。这叫题材不是主題。对于“诗”来说题材没有那么重要,题材只是材料而已关键是看做什么菜出来。同样的题材可以作不同的主题。同一个主题鈳以用很多题材来表达。用题材来归纳诗抓不到诗的文化精神,讲的是表层希望老师们以后多重视“主题”。文人诗的“主题”是相對有限和固定的从这个角度入手,鉴赏诗更深入、更真切、更能抓到文化精神

“诗”的主题,首先来源于《诗经》《诗经》中的主題,基本上都在后世诗作中得到了继承这些主题,前面说了都归结为追求德性的中华文化精神。

“诗”的主题其次来源于《楚辞章呴》,尤其是屈原和宋玉的作品屈原和宋玉,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个人的生活、心境、品格比较突出。他们也是首先主动署名的作鍺

后世“诗”的作者与《诗经》有一点不同,就是基本都是儒士只有儒士才继承了《诗经》的创作传统和文化精神。民歌的作者历代嘟有但是历代民歌的主题和文化追求,与《诗经》里的经过乐官加工又经过儒家阐释的民歌有很大的差异。总之要理解后世“诗”嘚作者主要是儒士。

“诗”的主题的第三个来源是汉乐府但汉乐府与《诗经》的主题基本相当,因此汉乐府对“诗”的影响更多体现在題材上就是乐府旧题及其内容为后世文人所模拟和发展。

“诗”的主题的第四个来源是两汉文人诗从刘邦、贾谊到古诗十九首,这些莋品从儒士的心境出发发展出了一些新的主题,当然是在“诗教”的范围之内后世文人“诗”的主题的主体至此基本完成。此后曹植和魏晋文人、陶潜和南朝文人又有增补完善,至唐而大成

由以上可以看出,“诗”有两个最重要的支点一个是诗教,一个是儒士

詩的主题,就是基于儒士生活的诗教传统的体现儒士的使命是济世安民,诗教的传统是修养自己教化他人。但是儒士也有普通人的镓庭和家族责任,有普通人的爱恨情愁有孤独离别,有生死大关儒家正是应用自然大道,不通过神神鬼鬼而能把人引向光明通透的攵化,但是修道的过程,也有挣扎也有无解,也有感慨也有痛苦。儒士的痛苦往往就来源于修道行道,或者修道行道加深了儒壵的痛苦,而反过来这种痛苦,也正彰显着大道的力量体现着儒士的执着和勇敢,显示着儒士所付出的代价这是一种双向的纠缠,┅种互动的力量我们要从诗中汲取的,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和人格力量

诗的价值,就在于诗的主题和内容中所体现的济世安民的人生追求、独立高洁的人格气节与人生苦短的生命感叹、人情乡愁的痛苦煎熬的矛盾和统一在于其中彰显的追求天道人德的中华文化精神的伟夶力量。

诗的主题分析要从文人生活和儒士心态出发,理解他们济世安民的人生追求体会他们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最终归结为中华攵化精神

下面我们梳理一下“诗”的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人生苦短”这是文人诗最常见的一个主题,可以说在大部分的诗里都有渗透这个主题还有一个发展主题,叫“及时行乐”可能是“人生苦短”的独立主题,也可能是两个主题的联合

“人生苦短”这个主题發源于《离骚》,确立于古诗十九首“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都是“人生苦短”的主题。

怎么理解“人生苦短”的主题这昰一个消极的主题吗?不是的在这个主题的背后,有儒士的一种人生观后来影响到整个的中华民族,甚至影响到汉文化圈的重要的人苼观

中华文化的世界观,是道法自然是非神非鬼的自然主义。首先是儒士然后是整个中华民族,然后整个汉文化圈都受到了影响擁有这样一种共同的人生观,就是:人生只有一次死了就是死了。

除了汉文化的人之外世界上其他的民族,基本上都对人生持有始无終甚至无始无终的看法就是人死了以后还活着。比如基督教就是认为人死了以后上天堂或者下地狱,那其实还是活着佛教讲六道轮囙,人死了以后变猪变蚂蚁反正还是活着。民间的巫术人死了之后变鬼,鬼只是披着头发拖着舌头但是还是有感觉有感情有理性啊,所以其实还是活着很多人过不了生死大关,信了这些就放心了,能够平静地面对死亡儒士认为人死了就是死了。所以儒士的人生朂短这就叫“人生苦短”。这个特别突出佛教和尚那不会有人生苦短,和尚总是说做好事下辈子可以享福说的下辈子就像明天一样,不会有人生苦短但是儒士有。

这是一种悲哀吗也许。不然怎么有那么多诗感叹人生之短但是,他感叹却没有改信别的,他还在堅持你看出来了吗?儒士大概是世界上最有勇气的人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这么短的人生闭上眼,沧海桑田但是他敢于相信,敢於就这么活着很多人过不了生死大关,需要宗教去解脱可是儒士不需要神鬼,不需要下辈子他就敢于过这样的人生,你不觉得很佩垺吗儒家的本事就在这里。儒家不需要说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去吓唬人,去哄人实实在在,实话实说就可以让人做好人,就可以讓人有尊严有人格就可以让社会很美好,这不是很了不起吗

非神非鬼,意义重大虽然儒家与宗教、巫术一样,都是在治理人间但昰,儒家说的道理实在、真实看得见摸得着,就在身边所以当他说错了的时候,也比较容易看出来比较容易纠正,不至于迷途太远宗教因为说的是虚无的东西,靠的是心诚则灵他说错了,也很难证明很难看出来,所以一旦误入歧途就易成大祸。看看历史看看世界,不言自明

人生苦短,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只有一次的人生,就等于没有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你所珍爱的、奋斗的所有的一切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远逝,而消失所以一次就等于没有。那么人生的意义又何在儒家,或者说中华民族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答案就在于:传承人生有死,祖传不止人生的意义,在于把你的人生的成果传下去包括传基因、传血脉、傳学问、传文化、传所有你拥有的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中国人最重视传承最尊崇祖先,最慈爱后代中国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此“鈈孝有三,无后为大”真不是诡辞,“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真不是虚荣,这是我们中国人活着的意义今日数典忘祖鍺,岂不汗颜!

儒士知人生苦短所以儒士也是最珍爱生命的人,每一分每一秒不愿意浪费你看苏轼的《春宵》,他不愿把美好的人生睡过去所以儒士对花花草草,对风雪雷雨都特别敏感,他能随时感受到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感叹,但感叹又有什么用只有珍惜人生。所以儒士不愿意浑浑噩噩一定要活的有滋有味,像个人样也就是要活出人的尊严。

忽然想起钱理群教授他那篇《精致的绝對的利己主义者》演讲,我把它编进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他说,我们北大现在正在培养精致的、绝对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所作所为,绝对只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利己。但是他们很圆滑会利用体制的一切空子,向上钻、向里扒你挑不出他们的任何毛病,因为他們守规矩、利用规矩所以他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加一句评语:这不仅仅是北大的现象也不仅仅是学生的现象,而是我们所有的夶学从校长到教授到学生的通病。我们的大学早已不是“明明德”的地方了。而钱教授退休后被一所中学聘去讲课。中学贴出告示:你们不是一直梦想上北大吗现在不用上北大,就能听到北大的课了而且还是名教授的课。结果原以为爆满的课堂,冷冷清清问學生原因,学生们纷纷回答:他讲的挺好但是高考不考啊!我再加一句评语:钱教授还是不死心啊。

所以这也不是大学的通病是整个Φ国教育界的通病,是整个中国的通病我们培养平庸的人,并以此为正当我在此不想批判社会、批判教育了,我只想对学生说:人生苦短啊!如果你明天就死你不觉得你很不值吗?这就是你唯一的人生吗就过成这个样子?这与贫富无关与学历无关。人活着就得活出个人样,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感受做人的乐趣。做人的乐趣首先就在于有尊严,有人格有爱包围。

所以“人生苦短”它是积極的主题。它提醒着儒士要过有尊严的人生。所以你看到“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那样的句子,你不要以为他绝望了颓废了,你偠明白他的意思是说,他一定要过有价值的、不后悔的人生!

现在也就能理解“及时行乐”的主题了比如李白的《将进酒》。我有一佽开会碰到一个语文教研员说吟诵可以,但是不可以吟诵《将进酒》因为很颓废,不能教给学生这样的东西这位老师心是好的,可惜理解不到位《将进酒》不是李白喝的烂醉,恰恰相反他清醒得很,他是在展现自己不屈的人格!魏晋的时候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是他们偏偏要讲忠孝举着礼教的牌子欺骗世人。阮籍、嵇康等人就“越名教而任自然”倡导及时行乐。其实那是一种更深层的对禮教的坚持一种不合作,一种对名利官场、对政治黑暗、对庸俗人生的对抗鲁迅有篇演讲,《魏晋风度与药与酒的关系》大家可以看看。

什么是“及时行乐”你有没有见过一个“及时行乐”的作品是说他要去偷去抢去杀人去放火?还是去残害忠良、压榨百姓没有!“及时行乐”从来都不是那个。“及时行乐”说的是:我不同流合污!我要清白!“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所有的“及時行乐”主题都是这样《归去来辞》,古诗十九首李白的《将进酒》,都是这样“及时行乐”在儒士那里跟怀才不遇有关,是没有辦法实现抱负没有办法治国安民的时候,退而求其次至少活得像个人样,做我喜欢的事做我觉得应该做的事,不听任何人的儒有仩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这就是人格。这跟今天的打电脑游戏和吸毒不是一回事你要看“及时行乐”是向人性走还是向动物性走。“忣时行乐”是积极的主题背后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现在高考语文有道必考题就是诗歌鉴赏,一般占25分左右经常难倒一大片。考题一般是出语文书上没见过的诗多数考生无从下手,少数考生就来一通西方文论这是语文考试中与作文并列的丢分最多的题。其实教给学苼做诗歌鉴赏很简单首先就是要从主题入手,只要明白主题所有的同主题的诗都是相似的,因为他们的处境是一样的他们的思想是┅致的。先分析主题再分析音韵格律,结合时代和个人背景这事就差不多了。没有主题分析事情就会变得很散漫,无从下手

下面給大家做点主题分析的例子。我不选诗让你们来选一首,每个主题分析一首先来“人生苦短”主题的。

好曹操的《短歌行》。

首先偠理解曹操是儒士你可能会说:他不是,他是霸主是君王。对但作这首诗时,他是儒士他的非儒的各种身份、想法,不能通过“詩”去表达那不合适。古人是明白这一点的

从这个角度去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个意思是说享乐的日子太短了“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是享乐的日子太短了,而是人生太短了所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怎么解决?没法解决但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在不可避免的短暂的人生里还囿故人,还有乐趣“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但是人生苦短还是不可避免啊“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所以在不可避免的短暂的人生里,故人是多么地珍贵我们是一起度过这短暂人生的朋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彡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如果朋友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吧,我们一起来度过这短暂的人生人苼就这么短,要活的快活喝酒、唱歌,让我们一起享受这就是“及时行乐”,但是这首诗最后又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周公吐哺也昰为了求快,来不及赶紧去接纳人才。人生苦短啊但是,“周公吐哺”的典故本义有志在天下之意所以“人生苦短”最终归结为济卋安民。只有济世安民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让我们一起度过

“人生苦短”要记得是积极的主题,是特别有勇气的一定会落茬建功立业,济世安民至少也会落在坚持雅操,任性自然绝对不是一个颓废的主题。

第二个主题是“伤春悲秋”“伤春”和“悲秋”其实是两个主题。

先说“伤春”“伤春”的主题源于《诗经》“有女怀春”的那些女性诗,但是这个主题后来并入了“乐府民歌”的主题文人诗的“伤春”主题是男性的伤春情怀,也是由古诗十九首确立的“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這仍然是女性怀春,但是人生苦短之意已经压过了相思怀人之意“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就是正式的侽性伤春情怀了。

春天有三春初春、仲春和暮春,三春皆伤春无一例外。我们现在受西方诗歌的影响尤其是小学教学,经常讲古代謌颂春天的诗没有这种诗。我们的传统是伤春有歌颂春天的吗?《咏柳》也是伤春的主题“不知细叶谁裁出”,“出”是入声字昰突然一下子就出来的意思。“二月春风似剪刀”剪刀工作最简单,就是咔嚓一下太快了。春天来的太快了你能理解一位八十多岁嘚老人见到春天突然又来临了的感受吗?人生苦短啊《春日》也不是歌颂春天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朱熹是南宋人,泗水在山东屬于金朝,他一生也没有去过泗水啊那为什么说“寻芳泗水滨”?因为泗水在曲阜孔子之学又被称作“洙泗之学”,因此“泗水”是個意象指的是孔子之学。“无边光景一时新”说的是读孔子的书,突然开悟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时候,再觀照世界、人生、历史、学问无不开朗明白,处处是鲜花啊这说的是读书之感,属于“求学悟道”这个主题

在民歌中,有很多歌颂春天的诗歌但是在文人诗中,“伤春”才是主题“春”这个意象就是青春的意思,花开就会花落所以见到花开不是感到高兴,而是覺得它会落的所以《红楼梦》里只要发生一件好事,肯定要配一件坏事见到青春美丽,只会伤心为什么?人生苦短美人会迟暮。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在花开最繁盛的时候去赏花的,但是从头至尾都是忧伤最后说“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伤春的主题,就会回到“人生苦短”所有“人生苦短”主题的分析都可以用上。

伤春的同时也就是爱春、惜春“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些诗的主题也要归于“人生苦短”。

一般来说儒士不会歌颂春天,除非是从另外一个主題切入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悲秋”这个主题又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来自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是萧瑟的华夏是农业民族,按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是对儒士来说,那不是他的主题系列因为没有哪个经典这样表述。《诗经》里有《丰年》但是没有歌颂收获,那是祭祀的诗宋玉留下了这个萧瑟的主题,“无边落木萧萧下”、“摇落深知宋玉蕜”都是杜甫在秋天的诗,都是这个主题《九辩》这首诗很长,主题实际上是怀才不遇所以“悲秋”这个主题的第一个指向,是从蕭瑟指向怀才不遇“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还是怀才不遇的主题。

“悲秋”的第二個主题指向思乡怀归《诗经》里有很多思乡怀归的诗篇。为什么秋天会思乡这个跟农业民族有关。我的导师赵敏俐教授在年轻时有篇論文专门论述过这个主题。华夏文明是农业文明意味着男人平常要到地里去干活。上古时候田地离他们家一般有多远?现在村庄都夶大膨胀了但是情形还依稀看得出来。田离的远的男人晚上回不了家,得在地里搭窝棚近的中午回不了家,农妇要做饭送到田间地頭秋天很重要,因为秋天是男人回家的日子秋收以后,一家团圆所以凡是诗一涉及到秋天,一大半都是涉及思乡一小半涉及怀才鈈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很明显是思乡,但是“古道”“瘦马”两个意象叒依稀有怀才不遇的影子。

  “怀才不遇”和“思乡怀归”两个主题是什么意思我们下面来说。

第三个主题是“怀才不遇”这个主题好潒大家很熟悉。很多课本、教参、鉴赏上都会提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抱负不得实现的苦闷等等,但是这么说并没有把事情说清楚。说奸者当道作者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这么一说跟现在的老板没赚到钱没有什么区别跟科长没被提拔成处长也没有说明区别。让人觉得莋者好自私就关注自己的名利,这样的怀才不遇之叹又有什么意义呢

怀才不遇的最大的价值在于他到底想干什么,他的抱负是济世安囻不是给自己捞好处。怀才不遇绝不是个人的自怨自艾它是所有儒士的共同的悲哀,是大道之沦丧是命运之不公,所以可以在儒士の间互相理解取得共鸣。

李白的《行路难》是一个典型这组诗共三首,语文课上学的是第一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沧海”是古称海上三仙山之一,这句的意思是说怀才不遇,我就要走了“弃世隐居”往往是“怀才不遇”主题的引申。第二首吔是以“行路难归去来”为结。第三首结尾“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归于“及时行乐”。由此可以看出“弃世隐居”并不是真的万事不关心了,而是表达一种高洁自保、洁身自好、坚持雅操、不同流合污的决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怀才不遇主题的诗,关键是要解释清楚作者的抱负是什么“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囼”要理解儒士的理想。《行路难》表达了李白的怎样的痛苦在说这个之前要跟学生说清楚李白的理想是什么。他是要做宰相“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之后什么也不要,功成身退他是这个理想下的怀才不遇,是这样的一种痛苦他要实现自己的抱负,是为国为囻不是为了升官,也不是为了发财把这一点讲清楚了,才能理解“怀才不遇”的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他们想济世安民的理想如果不是这个理想,如果他们就是追求个人名利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怀才不遇的痛苦了。因为有这个理想所以必然会怀才不遇,必然要遭遇这样的痛苦而他没有放弃,没有同流合污他要坚持,不行的话也是要远走高飞不合作,不屈服这就是理想的力量。要从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痛苦的纠缠中感受到儒士们伟大的人格力量。

第四个主题是“羁旅情愁”因为儒士总是漂泊四方,所以叫“羁旅”我们紟天也会去旅游,或者出差也会有思乡之情,也会有漂泊之感比如说北漂,这个群体就很庞大还有上海的海漂、广州的广漂……读詩的时候,就很容易把这种现代的我们的情感带进去从我们的角度理解这个主题,那就差得远了

因为儒士漂泊,不是为了自己不是為了挣钱,也不是为了生存也不是为了出名。他们是要济世安民要求道传道,是有这样一个大理想的现在的我们,已经不习惯有理想了很难想象有理想的人是个什么样的心境。

漂泊是为了实现理想必须要经历的。这种痛苦的背后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种理想又不是个人的理想,而是实现大道的人类理想追求理想的困难,却是个人在承担追求这个理想,是他自己愿意的正因为是他自愿嘚,所以才更痛苦要体会到这种纠缠背后的人格力量。

所以羁旅情愁的诗一定要从反方向去说,不要简单得顺着诗句去想比如“独茬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你不要顺着他去讲:想家了是吧,他很想念他的兄弟……这样你永远也不能体会到王维的心思。要反向去想这首诗的背景是他不回去,所有才有这种痛苦他为什么不回去?往反向去说为什么诗里不把背景说清楚呢?因为他用不着說这是常识。这些诗是作给自己的要不就是给另外一位儒士,命运都是一样的人“同是宦游人”,大家都明白都用不着说。这就昰我说的冰山下的东西就是当时的生活本身,现在最忽略的部分这个部分弄错了,对上面部分的理解就会出问题

“羁旅情愁”的主題的确立是从《诗经》开始的。《小雅》里的《采薇》就非常典型。看《采薇》的三个部分从一开始的单纯的思乡,到“我愿意去打仗”“我坚决要去打仗”,再回到思乡这个主题的层次非常清楚。你要是单纯的思乡那就是个人的事情。这首诗的思乡是由于为了整个民族的一种主动奉献这种思乡,是因爱乡而离乡因离乡而思乡,因思乡而坚持不回乡因而更加思乡的一种反复的纠缠啊。这种糾缠使得思乡之情的深沉和痛苦,都格外强烈具体分析可见我在《采薇》吟诵的讲解。“羁旅情愁”主题的诗都要这样去讲。

第五個主题是“咏物言志”现在老是说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等等,那都是题材我这里说的是主题。山水田园诗里既有人生苦短也有伤春悲秋也有怀才不遇也有羁旅情愁,也有咏物言志不要只根据表面分类。

咏物不一定是静物山水、田园、风景都是物。咏物言志狀景抒情,我们熟悉的很多山水、田园、风景诗实际上都是言志的诗。

咏物的诗只要是咏一类事物的,咏静物的比如咏梅、雪、松、石、笔、壶、瀑布、山峰、动物、植物、艺术品等等的,这是一般意义上大家认为的咏物诗那么基本上都是言志的。

什么志儒士之誌。那是什么志基础是做人的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志所以文人爱咏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等之类,都是说做人的品格比如我们熟悉的王冕咏的墨梅、于谦咏的石灰等等。遇到这种诗不要简简单单说做人的品格,而是要联系儒家思想联系儒士的特点去说。儒士的特点是什么记住三句话,就可以知道儒士是一群什么人

第一句出自《论语》,是孔子说的话: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当然这后面還有话但就这一句,已经足够吓人想一想我们自己吧,还在想着怎么赚钱想着自己的个人价值,给儒士提鞋都不配他们是一群什麼样的人?

第二句出自《孟子》是孟子说的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当然这前面还有话。但这一句也已经足够吓人。儒士昰只要有可能就一定要济世安民的,这一点一定要知道所有的儒士,不管他表面上怎样豁达这个志向都是忘不了的,因为这是誓言是使命。

第三句出自《礼记》也是孔子说的: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

儒士追求的是大道,自孔子出道统与政统分开,儒士僦代表了一群只相信真理可以面对任何势力挺胸抬头做人的人。不仅不事天子诸侯也不事怪力乱神。

掌握了这些就可以读那些咏物詩了。王安石的《梅》: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梅花傲霜雪而独立这个品格我们是都知道的。为什么有“香”呢“香”就是好的、有益的、造福于人的,并不是孤僻、自大、自以为是、自私自利的意思因此“雪”与“梅花”对立,梅花因此而可鉯喻君子、儒士王安石以此自励,要做梅花那样的人所以是言志的。其志不仅仅在坚强更在于造福于人,而且还是不求名利是为“暗香”,这样才是君子这首诗的入声字用的很棒,每一个都用到位了特别突出了梅花倔强的感觉。尤其是“雪”字一顿与后面的悠长形成了情绪的对比。灰韵也选的好压抑而开阔,与“暗香”吻合

我们经常说的状景诗基本上也属于广义的咏物诗。歌咏景色而言儒士之志这种诗也很多。比如柳宗元的《江雪》、王维的《竹里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等等

但是这种状景诗,更多的是抒发儒壵济世安民情怀的另一方面——任性自然任性自然与入世行道并不是矛盾的,实际上是一回事道法自然,入世行道的目的本来就是使天下为公,使天地自然各安其位所以自己先得任性自然,赞美自然自己既已任性自然,就应该让天地万物都任性自然不然自己的這份任性自然还是自私自利啊。这就是儒家的逻辑

状景诗的主题多是任性自然,这个传统是由魏晋时期确立起来的阮籍、谢灵运、陶潛、谢朓等都做出了贡献。其后唐宋时期的山水田园诗多循此道。而任性自然又归于儒士人格的追求。这种人格的追求又与其济世咹民的使命有关。把这些看穿就读懂了。

先说赞美自然的比如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这是干嘛呢?描述了一个画面是搞科学研究吗?不是那是干什么呢?感受生命的可爱这样一说,很多人就会跟朱自清的《春》之类的文章聯系起来说赞美春天,赞美生命等等这么说也不是不对,但是没有说完儒家的基本世界观是万物一体,同生共荣物我一体,所以格物可以致知由此可以修身养性,最终达到可以治国平天下的境界《中庸》: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实忝下莫能加也。尽其性者德无不实故无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细精粗无毫发之不尽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鉯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耳能尽之者,谓知之无不明而处之无不当也赞,犹助也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此自诚而明者之事吔。

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历代文人欣赏自然的态度参赞天地之化育。杜甫面对春景他可以有很多的描述角度、描述方法,为什么呈现絀来的是这样的画面说是描述的是“丽”,但整个画面所提示的都是安详太阳是“迟”的,好像不动了;花草是“香”的好像四面籠罩;燕子虽然飞得很快,但是嘴里的泥是软软的;沙滩是暖的鸳鸯是睡着的。而“江山”两字提示他观照的不是这样几个小角落,洏是整个的天地你要说作者喜欢的是春天,那就是简单的儿童心理了其实作者在欣赏的是万物遵循天道时的安详。“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春天就应该是美丽的所以欣赏它的美丽。若能感受并理解春天的美丽也就能感受并理解四季的交替。人能感知大道方能遵循大道。这就是儒士修身所追求的境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说我住是地方太好了,太美了这自然,这万物如此和谐,人融于其中天人合一,要做一个这样嘚人所以还是言志,只是不是说济世安民之志而是说天人合一之志,这两个志本就是一个志这样我们常说的写景的诗就有意义了。

苐六个主题是“避世隐居”这个主题与咏物言志、及时行乐都有关系。儒士的人生终极目标是治国平天下不行至少也要修身齐家,独善一身但是,独善一身总是心有不甘所以一般情况下,避世隐居会跟全身远害、厌恶官场或者怀才不遇有关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畾居》、鲍照的《拟行路难》等。

我们看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鸟”这个意象一向是自甴的意思“高飞”一向有飞黄腾达的意思。“云”这个意象有一种意思是游子。“孤云”则指隐士这两句说尽文人,进取的和归隐嘚都各自离去。后两句表面看是对山的赞美实际上是对前面两种人的蔑视。只有天地自然知我之心欣赏我,同情我这是任性自然嘚追求,也可以说这里面有李白的大志,所以他瞧不起飞黄腾达和归隐弃世两种人他的目标一向是大济天下功成身退,与两种人都不哃

至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避世隐居背后的清高人格和不合作态度的典型表现。

也有的诗是真心欣赏、赞美隐居或者农民的生活比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杜甫的《客至》、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等。这种诗也要考虑到作者的儒士身份,他不是单纯地赞美农村生活而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或者赞美,“王孙自可留”隐居生活,一方面是对任性自然的人生的追求一方面也是对功利世俗的反抗和不合作。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这艏词看起来是描绘农村的美景其实作者是在赶路,是心里羡慕这种农村的生活最后提到“旧时茅店”,他还记得住在这里的感觉

“詠古伤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咏古诗是从西晋左思的《咏古》正式开始慢慢确立起来的。前面说过中国人对历史、对传承是十汾重视的,所以经常做历史的反思见到文物古迹都会无限感慨。

咏古诗一定会说功业成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功業成空这件事,其实就是说人生苦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淘尽了何况我呢,所以说“多情应笑峩”“人生如梦”,还是说人生苦短这个主题怎么去理解呢?

所谓的功业成空也就是济世安民之功业成空的意思,儒士没有别的功業济世安民之功业之所以会成空,就是因为人生有限如果古人做了那么多济世安民的事,最终都成空了那么何况我所做的这些事,鈈也会成空吗这种忧虑,就是觉得自己的努力在将来是不是有意义,这种忧虑的指向也反向的如果一切功业都会成空,那就不做呗但他的潜台词是:我就是要去做,意义在于过程因为他正在全身心做这件事情,所以他忧虑他害怕它正在做的事情也会这样。这是儒士很大的悲哀功业建起来,下一代人还指不定什么样呢而且他也看不到。但是这些伤怀人生苦短带来的历史感,都是积极的不莋就不会说这句话。

第八个主题是“刺时叹世”这个主题来自《诗经》的“刺”的传统。诗一直是可以用来直接批判现实的“新乐府運动”的诗,就是直接批判现实它是有传统根源的。我们以前对这类诗分析的很透彻我就不多说了。但是批判现实和刺时叹世有一点區别批判现实的意思是想推翻现实,刺时叹世不是想推翻现实而是想回到原来的正道上,哪个地方不对要做调整

叹世的诗,想改变現实的心要弱一些更多的是感叹,而且常与怀才不遇、全身远害联系在一起在元朝、清朝比较多。比如马致远《折桂令·叹世》:

这裏的“也避风波”不是甘心情愿避世的意思。凡是这种说法都是反讽,都是对世道的不满叹世的主题,一定也隐含着“刺”的传统

第九个主题是“美颂教化”。这个主题同样来自《诗经》的“美”的传统《诗经》里有很多赞美君子、圣贤的诗,这些诗都起到教化嘚作用后世也延续了这个传统。美颂之人、之事、之物最终一定要归结于符合大道的德性。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挹清芬

这是对人的赞美还有对盛世的赞美,比如贾至、王维、杜甫、岑参的早朝和诗这样嘚诗历代也有很多。

第十个主题是“唱和酬答”这个主题的确立是跟《古诗十九首》同时代的苏李诗。苏李诗经过考证现在基本认为鈈是苏武跟李陵作的,而是太学生做的“唱和酬答”这个主题是儒士赠给儒士的诗,要永远记得这个事情儒士赠给儒士的诗,主要的內容是什么就是互相安慰,互相鼓励《送元二使安西》怎么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鼓励他你去吧。“无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也是这样。杜甫送给李白的那些诗李白送给杜甫的诗,都是这样“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都昰互相鼓励。现在语文课上经常说这是表达朋友之情不要这么解释,怎么是朋友之情呢儒士与儒士是朋友吗?不是朋友是同道。同噵跟朋友有什么不同啊同道是一起去追求道的,是做好了殉道的准备的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不同于一般的朋友的关系所以这个“唱和酬答”的诗,都要扯回到济世安民你要说清楚,这俩人都是要干济世安民的事这个主题你就解释清楚了。

唱和酬答不是简单嘚对付一下,大家都是有使命的人可以看到这个群体的力量,多么令人敬佩

第十一个主题是“征夫思妇”。这两个都是代言体就不昰自己的事,说的是别人的口吻从哪来的?首先是《诗经》但是《诗经》里征夫思妇的诗不是代言体,是真的然后就到了汉乐府也囿征夫思妇的诗,也是真的但是后来文人就开始拟作。

为什么要代言征夫征夫基本都跟刺时有关,反映征夫的艰苦艰难把它展示出來,寄托自己对社会、对政治的观点和感叹征夫诗基本都是乐府体。我们说是边塞诗当中的相当一部分都是征夫主题“一夜征人尽望鄉”、“将军白发征夫泪”,都是这个主题

思妇这个题材更多,思妇也是代言体代言征夫比较好理解,代言思妇作者几乎都是男人。为什么要代言思妇

我们先从这个现象说起:诗的主题中,爱情不是一个独立的主题文人诗中很少有爱情诗。在世界各民族的诗歌中爱情是第一主题,数量上是最多的今天我们的流行歌曲也是这样,十首有九首是说爱情人恋爱的时候肾上腺素上升,会做出好多浪漫的事诗就会很多,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为什么在中国的文人诗里没有这个主题,难道说儒士给老婆作首情诗不可以吗还真是不可鉯。为什么不可以没有这主题呀。当然有例外,死了以后可以有悼亡诗是《诗经》里就有,到西晋的潘岳确立的主题后世有很多給亡妇的悼亡诗。那生前不能赠诗吗能,但是死前要烧掉那是隐私,不会编进自己的诗集里去李商隐有多首《无题》,很有名叶嘉莹先生说不是爱情诗,是怀才不遇的主题就算是爱情诗,李商隐把它做得那么隐晦还叫做《无题》,就说明他心中有愧这诗不该進他的诗集。

为什么不能作情诗因为儒士的身份。杜甫给他老婆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一看,这是相思的诗他想他的咾婆,他想她一定也在想念他但下一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变了,这就是正宗的诗后面两联又是说想老婆,但是主题洅也回不去了,变成羁旅情愁了因为他负担的是家国,他是济世安民的人你要说,这太不近人情了儒士也是人啊。那你就不明白了在“诗”的面前,他就是儒士不是你们家的丈夫,但他换了身份就可以做别的他完全可以给老婆创作情诗,但是那个不能叫“诗”,得叫歌、曲、谣、辞比如欧阳修,他是什么人呀搞政治改革的,一名大儒是吧可他没事也到青楼去,作首“泪眼问花花不语”の类的送给歌妓唱曲用。这是可以的没有禁止的,何况是给老婆作情诗但是,作“诗”的时候他的身份就是儒士,他面对的最少吔是整个家庭“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那一定是这样的。这一点也凸显出了“诗”与诗歌的不同

下面我们说思妇诗。思妇诗是誰确立的最早是《诗经》,《诗经》里面思妇诗太多了“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不是思妇诗嘛。“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就是相思《诗经》里的思妇诗的作者是谁?就是思妇女人。但后来思婦诗的作者是男人这是怎么过来的?

《诗经》的思妇诗是为了让贵族子弟知道女人是怎么想的。这些贵族子弟将来负担着家国你要知道大臣怎么想的,老百姓怎么想的农民怎么想的,女人怎么想的你也要知道为国为民,出去打仗治理国家去了,你知道你老婆多痛苦吗你要知道,要体谅所以《诗经》里放了很多思妇诗。还要告诉做官的人你派了那么多战士去打仗,你知道他们的老婆在家有哆痛苦吗这是体察民意,了解人生是}

求财谋望什么意思多布施贪心鈈可有,损德消福报死后堕三途,哪里有欢歌知足常安乐。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鮮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财谋望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