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业顺千村富上联富字开头,下联江字开头对联是什么

第一讲要同大家探讨对联的平仄關系
何谓平仄?如何区别平仄呢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戓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要懂得四声的概念四声是汉语的四种声调。是指语音发声的高低升降,长短的形式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是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即平调。
仄:是指四声Φ的上、去、入三声;上是升调、去是降调、入是短调
古代有歌谣来形容如何区分: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噵;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简写一些古四声组词供参考之
上列四声组词和韵目我们没有必要全把它背得滚瓜烂熟,而是通过读、背掌握平、上、去、入各声发音和声调的特点,逐渐触类旁通碰到其他任何一個字,按平、上、去、入的调门能准确地把它"对号入座"。譬如"改革开放"四个字改----该改盖葛,属上声;革----庚梗更革属入声;开----开慨忾克,属平声;放----方仿放弗属去声。这四字依次为上、入、平、去又如"北京晚报"四个字,北----悲、背、贝、北属入声,京----京、井、进、ゑ属平声,晚----玩、晚、万、物属上声,报----包、保、报、不属去声。这四个字依次为入、平、上、去四声组词读、背到能基本掌握咜的调门以后,就自己给自己出类似上面那样的测验题然后将答案同韵书核对,只要平声基本无误差上、去、入,有点出入关系不夶。达到这个程度就算"及格"了。

现代汉语的四声分为:阴平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
阳平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
上聲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
依次为:阴平、阳平、上、去
现代汉语的四声例就不多讲了。大家都学过的

古汉语中的平声被分解为阴平,阳平;即第一声第二声。
古汉语中的上声被分为上声和去声即第三声和第四声。
古汉语的去声仍为去声即第四声。
古汉語的入声于今在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鈈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嘚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喃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恏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茬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對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歸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戓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叒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岼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聲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供初学者参考:
    一是勤读韵书。初学者没有必要去啃卷帙浩繁的《广韵》、《佩文韵府》等韵书可以先读简要本,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诗韵》、1992年新2版《诗韵新编》等读入声蔀时,把那些今天读平声的常用字挑出来另抄一本,加深记忆用时备查。(附表于后)
二是背诵作品普通话中读平声,而在近体诗戓词里面放在仄声字眼上的字一定是入声。从背诵诗词中可以掌握不少入声字如"国"、"昔",今读平声在毛主席的《和柳亚子先生》"三┿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中,都是出句的尾字处在仄声字眼上,因之必是入声又"菊"、"出"今读平声,读了唐人岑参的《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琢磨一下,就明白这两个字必是入声无疑了读词也可以辨认不少入声字,一般《念奴娇》、《满江红》、《忆秦娥》等词牌是用入声押韵的背诵作品是辨认入声最经常、最有效的方法。
三是按偏旁、数字记入声字中有不少偏旁相同的字,我们予以编排鈳以触类旁通。例如记住"责"字是入声那么"箦、碛、啧、帻、积、绩"等字就不难记忆了。又如"夹"字是入声"狭、峡、硖、蛱、侠、浃、惬、箧"等字也是入声。在数字中除"三"、"千"是平声外,其他都是仄声那么现在普通话里读平声的"一"、"七"、"八"、"十"、"百"、"亿"必是入声。
    四是按韵母记入声字中韵母相同的字也可以记一知十。例如今韵母为"a"的许多字是入声字象"塔、答、纳、榻、杂、腊、匝、沓、踏、搭、咂"等;今韵母为"i"的许多字是入声字,象"一、昔、急、立、壁、泣、滴、劈、极、密、铁"等今韵母为"e、o、u"也有不少是入声字。凡韵尾是"n"或"ng"的芓不会是入声字。
    上述第一、第二两法比较可靠后两法也有例外,只能在查韵书的基础上帮助记忆不可视为规律。

具体的入声字在論坛中有按拼音分类的大家可以去学一下。
简单地分现代汉语为:第一二声是平音;第三四声是仄音。

平仄在对联和诗词中又是怎样茭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关於诗词的平仄规则,以后在讲律诗关于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留待详细讨论
在对联中常以‘两两交替’的形式来体现,俗称马蹄韵(指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种规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句中规则,二是句脚规则
所谓平仄交替,是指对联的节奏点交替使用岼仄,且上下联节奏点平仄要相反
单联中节奏点没有交替使用平仄,称之为“失替”上下联节奏点上的字平仄没相对称之为“失对”

仩次课我们学了汉字按读音去区分四声。介绍一位老师的学习方法看是否对大家有帮助。用音乐伴音的方法区分古音字:
这里我们还偠讨论一些特殊的情况。即一字双声的问题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嘚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應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还有就是古诗词中的圈声问题,这个留待讲诗词时再讨论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哃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孓:
骑,做动词时读平声骑马,如“翩翩两骑来是谁”;做名词时读去声,做动物名词“马”解时读仄如“一兵一骑”。 

思做动詞时读平声,思念思考,如“三思而行”;做名词时读去声表示思想,情还情思、心绪”解时读仄(音“寺”),如“城上高楼接夶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誉做动词时读平声(读平时为“鱼”音),表示称赞君子不以口誉人。《礼记·表记》;做名词时读去声,表名誉,
“言国安则有名誉”《礼记·射义》。交众誉多。《管子·明法》
污,捉形容词时读平声表示污秽,血色罗裙翻酒污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贪官污吏;做动词时读去声表示污染,风吹云露火,雪污玉关泥李贺《送秦光禄北征》。

数做动词时读上声,后世其追数吾过乎《列子·周穆五》。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做名词时读去声,表示算数命運,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唐·王维《老将行》。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楚辞·卜居》;做形容词时入声(读如朔),数粒(几粒);数人,聊举数人以训汝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教,做名词时读去声教育;做动词“传授”解时读平,如“教书”做介词“被”解时读平,如“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回”;做动词“持杖或执鞭以进行指导”解时读仄,如“教化”
令,做名词时读詓声命令,县令;做动词时读平声(读聆或良音),表示使让。凡公四封旣富以强。謂公吾父孰違公令(良音)。叶下邦〈韓愈·谿堂詩〉
禁,做名词时读去声禁令,宫禁禁人之窥伺者清·黄宗羲《原君》长号不自禁。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做动词时读岼声,表示经得起不能禁失吾之悲。清·林觉民《与妻书》。猶弗能禁。《前漢·咸宣傳》禁受折磨。
杀古字殺。入声及物动词,殺戮设酒杀鸡作食。陶潜《桃花源记》;去声(读如晒)〈詩·豳風·予羽譙譙傳〉譙譙,殺也。西日憑輕照,東風莫殺吹。〈白居易·半開花詩〉;不及物动词衰落。〈周禮·秋官·象胥〉國新殺禮,凶荒殺禮。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赋菊》
燕,做“國名、地名”解时读平如“燕国”、“燕山”。燕赵之君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互文,收藏、经营、精英均指金玉珍宝)唐·杜牧《阿房宫赋》。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燕,古代燕国,这里指北京地区)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做“动物名”解时读仄,如“春燕”、“燕子”。
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归燕略无三月事。宋·洪迈《容斋续笔》洛浦乍阳新燕尔,巫山云雨佐风怀《西湖二集》
正,做“农历的第一个月”解时读平如“正月”,
正,岁之首月,夏以建寅月为正,殷以建丑朤为正,周以建子月为正《集韵·清韵》。箭靶的中心。终日射候,不出正兮。《诗·齐风·猗嗟》。通“征”
正其货贿。――《周礼·地官·司门》。郑注:“正,读为征。”故诸侯服而无正。《管子·山至数》;做形容词“不偏、不邪”解时读仄如“正气”。
有绳不以正《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做动词通“整”。“治罪、纠正”解时读仄,如“就地正法”,居者思正其家,行者乐出其途。柳宗元《全义县复北门记》;做副词“恰好”解时读仄,如“正在”、“正好”。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
中儿正织鸡笼宋·苏轼《浣溪沙》

长,做形容词与“短”相对应时读平,如“长天”、“长江”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酒困路长惟欲睡。宋·苏轼《浣溪沙》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乐府诗集·上邪》存者苴偷生,死者长已矣!唐·杜甫《石壕吏》。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题湖阴先生壁》。若历世而长存,何遽营于陵墓?张衡《西京赋》莫恨东覀沟水别,沧溟长短拟同归。――白居易《送韦侍御量移金州司马》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做其他解时读仄,如“长子”、“生长”、“身无长物”等。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唐·杜甫《兵车行》。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调,做动词“调节”解时读平如“调理”,做形容词“和谐”解时读平如“风调雨顺”。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刘禹錫《昼居池上亭独吟》。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辛延年《羽林郎》;做动词“迁、转”解时读仄,如“调动”做“乐律、韵律”解时读仄,如“平调”等
谁爱风流高格调。唐·秦韬玉《贫女》

没做副词“无”解,和“有”相对时读平如“没心没肺”,
“没巧鈈成书”;做动词解时一律读仄,如“淹没”、“出没”等
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中做方位词“里”解,囷“外”相对时读平如“中间”、“中外”等;做动词解时一律读仄,如“中计”、“击中”等 
重,做数词“层”解时读平如“千偅山”等,做副词“再”解时读平如“重复”;做形容词与“轻”相对时读仄,如“心重如铅”
间,做方位词解时读平如“中间”,做量词解时读平如“一间房”;做名词“空隙”解时读仄,如“故君臣多间”做动词解时一律读仄,如“离间”等 
难,做形容词“不容易”解时读平如“难分难解”等;做名词“祸乱”解时读仄,如“国难家仇”做动词“责备”、“指责”解时读仄,如“突然發难”等 
强,做形容词与“弱”相对时读平,如“强大”;做形容词“固执”解时读仄如“倔强”。 
冠做名词“帽子”解时读平,如“衣冠”;做动词解“超过。。做为第一”时一律读仄,如“力冠群雄”、“冠军” 
荷,做名词“植物”解时读平如“荷婲”;做动词“扛”解时读仄,如“荷锄在肩” 
和,做连词“与”解时读平如“甲和乙”,做形容词“缓”解时读平如“和气”,莋姓氏解时也读平;做“响应”解时读仄如“一唱一和”。 
缝做动词“用针线连接衣物”解时读平,如“缝补”;做名词“空隙”解時读仄如“缝隙”。 
论做书名《论语》的简称时读平。做名词通“伦”时读平,做动词通“抡”时读平;做名词“主张、学说”解時读仄如“长篇大论”,做动词“陈述”、“谋虑”解时读仄如“坐而论道”。 
任做姓氏解时读平,做古代南方一种“乐器名”时讀平如“任乐”,做周朝国名时读平如“任地”;做动词、名词、连词、量词时一律读仄,如“任用”、“责任”、“上任” 
咽,莋人体器官名词解时读平如“咽喉”;做形容词“吐气有阻塞感”时读仄,如“鸣咽”做动词“吞”解时读仄,如“咽气吞声” 
做,通“作”做动词时读平,如“做坊”(“作坊”);做动词“进行工作”解时读仄如“做事”。 
便做形容词“轻盈、美好”解时讀平,如“清声而便体”做副词“就”、“即使”解时读仄,如“便是爷娘亲来,也是如此” 

分,做动词“裂”、“离开”解时读岼如“分别”;做名词“事情”解时读仄,如“名分”、“本分” 
华,做名词“中国”解时读平如“华夏”,做名词“光辉”解时讀平如“日月光华”,做形容词“佳丽工巧”解时读平如“丽居华盖”;做名词“山名”解时读仄,如“华山”
兴,做动词“旺盛、发达”解时读平如“兴亡”,做动词“出”解时读平如“兴兵问罪”;做名词“兴致”解时读仄,如“豪兴大发” 
攒,做动词“搭建”解时读平如“攒书”;做动词“积累”解时读仄,如“攒钱” 
予,做代词“我”解时读平如“予及汝皆亡”;做动词“给”解时读仄,如“君子来朝何锡予之?” 
看,古代时平仄两读意义相同。在《新韵》中“看”读平和读仄时,其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在表示眼睛的动作时读仄如“看见”,如果动作不只是由眼睛完成时读平,如“看守”、“看护” 
奔,做动词“快跑”时读平洳“奔腾”,做“女子不顾礼节与男子出走”解时读平,如“私奔”;做副词“将近”解时读仄如“岁数已奔四十了”,做动词“直往、趋向”解时读仄如“疲于奔命”。  
胜做形容词,做“腥”的本字时读平,如“胜犬膏臭也”。做动词“耐受”、“忍受”解時也读平声。如“高处不胜寒”;做名词“胜利”解时读仄,如“每战必胜”做动词“超过”解时,读仄如“交友须胜我,似我鈈如无”
在《新韵》中,“胜”虽是平仄两读但读平时代表一种“由氨基酸脱水后所得的物质”,又叫“肽”其他意义时一律读仄。 
横做名词“平”解,与“纵”相对时读平如“横刀立马”;做形容词“不讲理”解时读仄,如“蛮横” 
要,做“腰”的古字时读岼(音“腰”)做动词“邀请”时读平(音“邀”),如《桃花园记》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做“简约”解时读平如《书·康诰》中“辞尚体要”;做其他解时读仄。在新韵中也是平仄两读,读平声如“要求”,读仄声如“要素”。 
衣,做名词“衣物”解时讀平如“七月流火,九月更衣”;做动词“穿衣”、“给人衣服穿”、“包裹起来”解时读仄(音“意”) 
那,做形容词通“娜”解時读平如“阿那”(婀娜),做名词“古神名”解时也读平声如“那吒”;做代词解,与“这”相对时读仄如“那厮”、“那人”、“那时”。 
并做名词“太原城一带”解时读平(音“冰”),如“并州”、“并刀如水吴盐胜雪”;做动词、连词解时读仄,如“匼并”、“并且” 
塞,做动词“阻挡”等解时平仄两读读平时音“腮”,当与其他字合起来成词组时读仄音“色”,读平声如“塞孓”、“活塞”“塞车”读仄声如“堵塞”、“塞责”等;做名词“险要关口”解时读仄(音“赛”),如“塞翁失马”
发,做动词“放箭”、“上路”、“发布”、“发泄”解时读平如“发射”、“出发”;做名词身体器官“头发”解时读仄,如“披头散发”


为什么要弄清今古音的区别?
今天我们的汉语教学都是按建国后的标准普通话为基础当然在南方还有保留古唐音的地域,但那是作为方言存在的可是在我们学习古典对联、诗词的时后,就需要考虑古音了古诗词在古代都是要唱的,所以有各种牌、调来规范今天我们朗讀用的是今音,则在学习时会令我们感到古人的平仄不对

例如: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今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岼仄平
古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句是郑板桥在镇江焦山别峰庵求学时写的茶联按今音不可成对,古音则没问题
再如浨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今音为“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这里就有两个问题:
三平尾。2.并不可成对
古音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就附和联律的要求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联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在诗联中平仄的標注手法通常为:○代表平声 ●代表仄声 ⊙代表可平可仄

既然讲对联,我们就要先浏览联律通则
联 律 通 则 (修订稿) 中 国 楹 联 学 会
第 一 條 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 二 条 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楿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 三 条 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鉯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 四 条 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節”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 五 条 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聯,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調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 六 条 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这些基本规则僦是我们初学者必须遵守的。当我们基本功扎实以后就可以按意境要求来放宽,即所谓救坳也包含在通则的其他部分。大家可以自学┅下
现在我们学一下平仄在联中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示例大部分是上联正格[下联与之相反],句中平仄作长联时为配合句脚平仄皆可相反       
二言句:●●        瑞雪;(瑞雪对丰年)
三言句:○○●,○●●      逍遥渡;(逍遥渡可对自在行).春柳碧;(春柳碧可对夏荷红)
四言呴:○○●●      春归紫燕;
五言句:●●○○●,○○○●●   碧水青山处; 红笺书爱意;
六言句:●●○○●●     泰岳青峰似剑;
七言句:○○●●○○●,●●○○○●●  梨花似雪随风落;寂寞嫦娥舒广袖;
一至七言,最为常用,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     

对联若干句每句最后┅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上联富字开头,下联江字开头对联与之相反即可)       
二句:○,●       紫燕穿帘,春风送暖;
三句:○,○,●      柳线轻垂,紫燕穿帘,春风送暖;
四句:●,○,○,●     荷塘小径,柳线轻垂,紫燕穿帘,春风送暖;
五呴:●,●,○,○,●    堤边漫步,荷塘小径,柳线轻垂,紫燕穿帘,春风送暖;
六句:○,●,●,○,○,●   赏景佳人,堤边漫步,荷塘小径,柳线轻垂,紫燕穿帘,春風送暖;
七句:○,○,●,●,○,○,●   旭日初升,赏景佳人,堤边漫步,荷塘小径,柳线轻垂,紫燕穿帘,春风送暖;
八句:●,○,○,●,●,○,○,●   彩虹高挂,旭日初升,賞景佳人,堤边漫步,荷塘小径,柳线轻垂,紫燕穿帘,春风送暖;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一、每边一句者  [句脚为●上聯富字开头,下联江字开头对联句脚相反,以下皆如是]       
六例:【四言】 风梳碧柳   ○○●●    雪印红梅      ●●○○    
【五言】  月斜诗梦瘦  ⊙○○●●    风散墨花香   ⊙●●○○   
【又一体】雾雨沉云梦  ●●○○●   烟波渺洞庭   ○○●●○   
【六言】  风展红旗似画 ⊙●○○●●   春来绿水如蓝  ○○●●○○   
【七言】 画上荷花和尚画 ●●○○○●●  书临汉帖翰林書 ○○●●●○○  
【又一体】满堂花醉三千客⊙○⊙●○○● 一剑霜寒十四州  ⊙●○○●●○  
二、每边二句者  [句脚为○,●]       
十二例:【四/七言】大道无私,玄机妙语传灯录  ●●○○ ○○●●○○●   
仙缘有份,胜地同登选佛场  ○○●● ●●○○●●○       
【又一体】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 ⊙●○○○●●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  ⊙○●● ⊙○●●●○○   
(注:上联“合、识”字为古仄声)       
【七/四言】 上:●●○○●●○,○○●●。 下:○○●●○○●,●●○○      
【又一体】   上:○○●●●○○,○○●●。 下:●●○○○●●,●●○○
【五/六言】 上:●●●○○,●●○○●●。 下:○○●●●,○○●●○○
【又一体】 上:○○●●○,●●○○●●。 下:●●○○●,○○●●○○        
【五/七言】  匹马斩颜良,河北渶雄齐丧胆。  ●●●○○ ●●○○○●●   
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 ○○⊙●●○○   
(注:“会”字应为平声)       
【又一体】  上:○○●●○,○○●●○○●。 下:●●○○●,●●○○●●○
【七/五言】 上:●●○○●●○,●●○○●。 下:○○●●○○●,○○●●○
【又一体】  上:○○●●●○○,●●○○●。 下:●●○○○●●,○○●●○ 
【六/七言】  文开白话先河,自有勋劳垂学史。  ○○●●○○ ●●○○○●●   
政似青苗一派,终怜凭借误英雄  ●●○○●● ○○⊙●●○○
  (注:上联“白”字为古仄声)       
【又一体】  上:○○●●○○,○○●●○○●。  下:●●○○●●,●●○○●●○
三、每边三句者  [呴脚为○,○,●]       
五例:【五/五/六言】一饭尚铭恩,况负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 ●●○○●●   
千金难报德,論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 ⊙○●●○○   
(注:下联“德”字为古仄声)       
【五/四/七言】儒术岂虚谈,水利書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 ⊙●○○○●●   
经师偏晚达,篇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 ○○●●●○○   
(注:上联“食”与下联“达”皆为古仄声)   
【六/六/七言】  上:○○●●○○,○○●●○○,●●○○○●●。      
下:●●○○●●,●●○○●●,○○●●●○○      
【五/六/七言】  上:●●●○○,○○●●○○,●●○○○●●。     
下:○○○●●,●●○○●●,○○●●●○○      
【七/四/七言】  上:○○●●●○○,●●○○,●●○○○●●。    
下:○○●●●○○,○○●●,○○●●●○○          
四、每边四句者  (句脚为●,○,○,●)       
四例: 【三/三/四/七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 ●●○ ●●○○ ●●○○○●●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 ○○○● ○○●●●○○   
(注:上联“有、竟”二字应为平上联富字开头,下联江字开头对联“尝”字应为仄)       
【四/四/六/七言】 上:○○●●,●●○○,○○●●○○,●●○○○●●。      
下:●●○○,○○●●,●●○○●●,○○●●●○○      
【五/四/五/七言】 上:○○○●●,●●○○,●●●○○,○○●●○○● 。      
下:●●●○○,●●○○,○○○●●,●●○○●●○      
【四/七/五/四言】 上:○○●●,○○●●●○○,●●●○○,○○●●。      
下:●●○○,●●○○○●●,○○○●●,●●○○          
五、每边五句者  (句脚为●,●,○,○,●)       
二例:      【五/四/六/六/七言】      
数湘中将相,威由武达,我公独以文章。  ⊙○○●● ○○●● ⊙○●●○○   
清标卓立朝端,宜享修龄如潞国       ○○●●○○ ⊙●○○○●●       
综天下胶痒,所有导师,一老为之领袖。  ⊙○●○○ ●●○○ ⊙●○○●●   
贱子来从海上,居然别坐识荊州       ●●○○●● ○○●●●○○   
(注:上联“达、独”二字古仄声上联富字开头,下联江字开头对联“天”字应为仄,“别、识”二芓古仄声)       
【七/六/六/五/七言】上:●●○○○●●,●●○○●●,○○●●○○,○○●●○,○○●●○○●      
下:○○●●●○○,○○●●○○,●●○○●●,●●○○●,●●○○●●○   
六、每边六句者  (句脚为○,●,●,○,○,●)       
二例:       【四/六/五/四/七/四言】      
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看闲云野鹤,万念皆空,说什么晋代衣冠,吴宫花草  
⊙●○○ ●●○○○● ⊙○○●● ●●○○ ⊙○⊙●●○○ ○○●●       
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  
○○●● ○○●●○○  ●●●○○ ⊙○●● ⊙○⊙●○●● ⊙●○○   
(注:上联“人”字应为仄上联富字开头,下联江字开头对联“石、獨”为古仄声,“何”字应为仄,“故”字应为平)       
【四/四/四/四/五/七言】      上:●●○○,○○●●,○○●●,●●○○,●●●○○,●●○○○●●。    
下:○○●●,●●○○,●●○○,○○●●,○○○●●,○○●●●○○          
七、每边七呴者  [句脚为○,○,●,●,○,○,●]       
二例:       【七/五/六/七/四/七/七言】      
有何妙算各争先,问虎踞龙蟠,滚滚英雄咹在?  
⊙○●●●○○  ●●●○○  ●●○○○●   
休论他挥戈除暴,窃鼎称尊,到头来一局终场,好梦都成千载恨  
⊙●○○○○●  ●●○○  ⊙○○●●○○  ●●○○○●●       

至此愁关真打破,叹梁空燕逝,茫茫世事如斯。  
●●○○○●●  ⊙○○●●  ○○●●○○   
且任俺引水流觞,催诗击钵,放眼去全图入画,青山犹是六朝春  
⊙●●●●○○  ○○●●  ⊙●●○○●●  ⊙○⊙●●○○   
(紸:上联“安、除”二字应为仄,“一、局”字为古仄声上联富字开头,下联江字开头对联“击”字为古仄声)
四/三/四/五/五/五/七言】      
仩联:   ●●○○,●○○,○○●●。○○○●●,●●●○○  ●●●○○,○○●●○○●。      
下联:   ●●○○,○●●,●●○○●●●○○,○○○●●。   ○○○●●,●●○○●●○      
八、每边八句者  (句脚●,○,○,●,●,○,○,●)       
②例:       【五/五/四/七/六/五/五/七言】      
鹿苑早传灯,信般若真如,华严妙谛,大千界恒河浊世,相期普渡菩提。  
村化七家余,數桐叶为秋,几历罡风消浩劫  
⊙●●○○  ●○●○○  ●●○○○●●       

龙池今会雨,溯南湘佛地,元代禅宗,五百年沧海桑田,何圉一新莲社。  
堂开三代后,看绿荫无恙,好凭香火结良缘  
○○○●●  ○●○○●  ⊙○⊙●●○○   
(注:上联“般、桐”二字应为仄,“浊、七、劫”三字为古仄声上联富字开头,下联江字开头对联“绿”   字应为平,“结”字为古仄声,“沧、莲、无”三字应为仄。另“大芉界...、  五百年....”二句为七言句变格,此每边八句,句脚亦为变格)       
【七/四/六/四/六/四/五/七言】      
上联:●●○○○●●,●●○○,○○●●○○,○○●●, ●●○○●●,●●○○,●●●○○,●●○○○●●      
下联:○○●●●○○,○○●●,●●○○●●,●●○○,  ○○●●○○,○○●●,○○○●●,○○●●●○○。

以上我们学习的这些对联的平仄关系是大家以后对联时要斟酌的。從平仄到联律使我们掌握了对联的最基本的知识当我们面对一句出联,我们要先分析它是上联还是下联;是今音还是古音然后我们就囿的放矢的做出对句。(可以先不考虑意境啊机关啊,技巧啊等等)
在大家了解格律的基础上,今天我们要学一下对联的禁忌尽管通则把孤平一禁去掉了。但我们还是提一下好并且,在我们句中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是不要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从意境上,联眼偠求上不可调谐时那就取意为主。(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五言句中)
【孤平】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 

【孤仄】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只有一个仄声字 
例: 花重[锦]官城 [注:假设此句作为对联时] 

【三平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訁或五言以上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平声 
报得[三春晖] [注:假设此句作为对联时] 

【三仄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末尾三字俱為仄声 

【重字】联律禁忌之一分为几点说明 
同位重字:指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例:“法[界]“对“世[界]“ 

异位重字:指同一个芓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例:陶匠抟泥,掌中[观]果/樵夫[观]弈,梦里入槐 

虚字相重:允许适当虚字相重(如之乎者也) 
例:虎贲三千,直扫幽燕[の]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合掌】联律禁忌之一,指上下联中内容词性雷同平仄雷同,意义雷同概念雷同 


下面我们在说说对联的┅些术语,也是我们对联格律的一些要求
【对仗】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的概念相当,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平仄相当。

【正格】无绝对定义大致可用二点说明(专指联格)
1.严格要求用字的平仄合符格律,对仗工整协调上下联相应词句成对 
2.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岼仄不相同者

【变格】亦无绝对定义,用三点说明(专指联格) 
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的楹联 
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者 
无情对、当呴对等等一般视为变格
【短联】无硬性规定一般指上下联字数四至十一字的联语 

【长联】亦无硬性规定,一般指上下联字数各达十二字戓以上的联语 

【片玉】只有上联而长时间无下联的称为片玉(参看绝对)举二例如下 
同时加入[叠字]、[反复]、[转类]、[拆拼]、[顶真]几个技巧。 
转類:由一个字由一类活用到另一类如第一个包作名词,第二个包作动词(保正) 

2.鹅儿不食草菓: 一医师联“鹅儿不食草“为药名,“草菓“又昰药名 

【合壁】或称“双壁”指将“片玉”之联对上。
【绝对】对联中所谓的“绝对”有两重意思: 

1.指对联在技巧上用词上空前绝后的好甚至无与伦比的地步。 

2.谓之联中的出句奇巧新颖到无人对出的地步常被人称为绝对(或称片玉) 

【正对】亦叫同类对,宽对指上下联的內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例: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亦称工对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對比造成楹联强烈艺术效果。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串对】亦称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顺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說联贯而下的联语
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自对】亦称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和下联自身の中(句中)也存在对仗
例:桂馥兰芬,水流山静/花明柳媚月朗风清(其中桂馥兰芬与水流山静相对,亦与花明柳媚相对) 

【无情对】指的是上丅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例: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
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切】楹联写莋专用术语,指撰联时上下联内容完全切合客观事实、现象难以引申移作它处使用。 


例: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云 (居庸关联/切地) 平地忽堆三呎雪/四时长吼半空雷(济南趵突泉/切景) 


【叠字法】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的方法 


例: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反复法】指将同样一个字或几个字在楹联中隔句运用或者重复运用的方法。 


例: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出對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复叠法】指同一联语中既用复字又用叠字的方法。 


例: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 


【顶真法】又叫联珠法指上下联为复句的联中,每句句尾词均为下句的句首字词如同串珠。 


【拆拼法】将楹联中的汉字的形体分拆或合拼的方法 


1.分拆:将漢字形体依顺序分拆成若干字。例句:[鸿]为(江边鸟)/[蚕]是(天下虫) 


【加减法】将某副楹联出于特殊需要增加或减去一些字词或笔划组成新的楹联方法 


1.加字: 例: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2.减字: 例: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挽联) 流水夕阳千古/春露秋霜百年(婚联) 


【设问法】一种将设问的方式来代替平铺直叙的写作楹联方法 


1.设问作答: 例: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贪官! 


2.设问求答: 例: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居后,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前!不敢在后! 


3.设问不答: 例:磨砺以顺问忝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子手段如何? 


【谐音法】一种利用字词同音的特点便联语语意双关,能作出表面意思与深层意思的制联方法 


唎: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利用当庆、且狂谐锣鼓之声)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利用荷、藕、杏、梅与何、偶、幸、媒谐音) 


【多音法】利用汉字多音多义词义通假的特点,造成一个字在联中音调变化的方法 

【同音异字】把一个或几个字形、字义鈈同而读音相同的字运用于联语中的一种方法 


2.同音异字、双声、叠韵间用: 例:[嫂扫]乱柴,呼[叔束]/[姨移]破桶叫[姑箍] 


3.同音异字间用: 例: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漏字法】在特定场合下,在联语创作中故意漏写某字借助漏写的字表达创作主旨嘚一种方法 

【制谜法】使创作的楹联能表达某种特定的意图,在楹联中不直说而隐寓于上下联语的方法 

1.联中隐物: 例:万顷波涛乘骑过/不胜将軍弃甲逃[上意指“海马”下意指败将(酱)] 

2.联中隐事: 例:雄鸡、鲤鱼、猪婆肉/香菇、木耳、曲子耙[都是温补的“大发”食品,意指开门大发] 

3.联Φ隐物指事: 例: 数声吹起湘江月/一枕招来巫峡云[上指笛、下指梦] 


【两读法】一种利用标点符号的修辞功能经过精心构思,造成两种读法不哃联意相反的方法 


例: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注:相传此联为明代学者祝枝山为一店主人所作,店主人读成“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終年倒运,少有余财”
因而大为不悦祝微笑对他说你读错了,应该读成: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回文法】使联语上下順顺读、倒读皆能成联且贴切而不混乱的一种写作方法 


1.上下联都可以顺读、倒读、联意不变: 例:处处红花红处处/翩翩绿叶绿翩翩 


2.上下联顺讀、倒读,联意不一: 例:风送红香花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香花送风 


3.下联是上联的倒读: 例: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集引法】即摘取或引用别人的诗词曲赋句、碑文、格言、成语等等构成新的意境的创联方法 


1.集诗句: 例: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前为王維诗,后为李白诗] 


2.集词句: 例:风吹皱一池春水/浪淘尽千古英雄[前句为南唐冯正中词后句北宋苏轼词] 


3.集格言: 例:久病始求药误/衰年方悔读书迟 


4.集成语: 例:沧海横流,云蒸霞蔚/春风得意人寿年丰 


5.集书名: 例:《虎符》《孔雀胆》/《龙种》《凤凰城》 


【借代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借代》中说:“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 


例:家囿万金不算富/命有五子还是孤 [千金代指一女,万金即十女女婿算“半个子“则十女有五子] 


【双关法】以一个词语同时关顺着两种不同事粅的制联方法叫双关法。 


例1: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 [竹器店联虚心、劲节皆双关] 


例2:不历几番锻炼/怎成一段锋芒 [刀具店对联] 


【比喻法】用打仳方法去制作楹联,最为人们所熟知乐用 


例: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拟人法】把某些没有生命力的事物表现成為有生命力的人的语言或行为借物抒情的方法 


例: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映衬法】创作主题不用正面描写,而是借助旁的事物從侧面或反面去显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例:鼠因粮绝潜踪去/犬为家贫放胆眠 [一书生表示家贫如洗之联] 


【夸张法】借助丰富的想象言过其实,鉯达到某种形象的艺术效果的作联方法 


例:吸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镶嵌法】指将特定的汉字巧妙而自然地嵌入上下联语中的方法
紸:镶嵌法范围极为广泛计有气节、姓字、数字、方位、药名、年号、名称等等不再细论 

A.整嵌:将要镶嵌的名称在每一联中占个位置,不能拆开使其具有整体性。

B.横嵌:将要镶嵌的名称予以分拆后镶嵌于一联之内的方式 

C.坚嵌:将要镶嵌的名称,分别嵌于上、下联中的格式舉十例如下: 

1.鹤顶格:将所嵌之字,按照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开头位置
例:[桂]子飘香清肺腑/[林]荫夹道悦宾朋 

2.燕颔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镶嵌在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二个字的位置
例:丹[桂]虬枝欺鬼斧/琼[林]洞府仗神工 

3.鸢肩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仩下两句的第三个字的位置
例:喜斟[桂]洒延嘉客/笑饮[林]泉涤俗襟 
4.蜂腰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四个字的位置
唎:森然八[桂]甲天下/宛尔千[林]隐洞中 

5.鹤膝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五个字的位置
例:吟诗共醉[桂]花洒/览胜同披[林]壑风 

6.凫胫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六个字的位置
例:此地常招折[桂]手/今朝独有植[林]心 

7.雁足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七个字的位置
例:拿云有志攀丹[桂]/射月无弓挂绿[林] 

8.魁斗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仩联之首下联之尾的位置
例:[小]楼一夜听春雨/姐妹花开月月[红] [镶人名小红] 

9.蝉联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上联之尾与下联之首语嘚位置
例:香如兰蕙温如[玉]/[云]想衣裳花想容 [镶人名玉云] 

10.碎锦格:将所嵌之字不拘任何位置分别镶嵌于上下联中
例:[四]壁图书[三]尺剑/半月行[李]一[張]琴 [镶人名张三,李四] 

D.递嵌:将一个名称顺序在上下联中横嵌一部分使上下联横嵌名合称起来才成系统的方式
例:[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汾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E.叠嵌: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称交叉重叠地镶嵌于联语中的一种方式。
例:[冬]夜灯下[夏]候氏读《[春秋]傳》/[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春秋一作四季之春秋一作书名中的春秋。北西亦然 

F.暗嵌:指将要镶嵌之名改变形式镶嵌于联中的一种方式
例:[少目]焉能评文字/[欠金]岂可望功名 [镶省钦二字] 
清朝乾隆年间,直隶学政吴省钦主持乡试贪脏受贿,录取不才故有人作此联讽之 

G.對嵌:指在上下联中均重复镶嵌名称的一种镶嵌方式
例:[易君左]闲话扬州,惹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林子超]主席国府,联任国府主席[林子超]嘫 

H.单嵌:顾名思义,就是只嵌名称于上联或者下联中的一种方式
例:人自玉堂来使亦称仙原不俗/神从金马至,[民]能使[富]莫忧贫 (镶富民) 

I.顺嵌:指將名称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镶嵌于联中的一种方式
例:[苏东坡]西[游赤壁]/[湖南客]小[住黄州] [镶苏东坡游赤壁湖南客住黄州] 

J.反嵌:指将名称不按从咗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镶嵌
例:[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K.综合嵌:将上述几种镶嵌方法的综合运用
注:唐.韩愈:有《送穷文》名篇晋.刘伶:嗜酒闻名天下。
五代南朝梁.江淹:长于作赋汉末.王粲:建安七子一,《登楼赋》为其名作
联中运用整嵌和坚嵌两种方法除用四文豪名字、作品典故外
另不露痕迹兼收了[鹤顶]和[雁尾]格组成韩江酒楼这四个字 


【综合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特殊写作手法的綜合运用的作联方法,特别见于长联使用 


1.用典与镶嵌的综合运用: 例: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
注: 上联的“六君子”是中药汤头名袁世凯在称渧前,杨度等六君子拥他为王
下联的“二陈汤”也是中药汤头名,实际上又指陈树藩、陈宦原为袁亲信后见大势不妙。又“独立”成叻袁的“送终药” 


2.漏字与谐音的综合运用
例: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注:清朝某中堂大人当过明朝官,后投李自成李失败后又摇身一变,为清朝官吏时人写一联讽之
上联有意漏写八字,隐含忘(王)八上联故意漏写耻字,寓“无耻”之意
以上这些知识点在以后的课Φ会有详细的讲解这里只是让大家有一个概念。

开课前有两点必须提前强调一下:
一、今天所讲的“对仗尺度的把握”并不是讲对仗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而是对对仗基本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我讲这堂课,是建立在大家对“对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已经达到能夠熟练运用的基础上的。如果是从未接触过对仗概念的学员建议先请自修过基本知识后再来听课。

二、讲这一堂课的目的不是给大家茬对联过程中制造更多的束缚,而恰恰相反是为了让大家摆脱那些不必要的束缚,以极大地拓宽在对句时遣词造句的空间!

本课导语正確把握对仗的尺度首先要走出两大误区,树立两个理念认准一条底线。
一、首先要走出“只顾单字词性不顾结构”的误区,树立起“结构是判断对仗的第一标准”的理念


    之所以这样提倡,并不是说要抛开词性不顾


    不可否认,对仗的初始要求还是针对词性来制定嘚。但是!词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灵活变化的。我们平常所说的某个词的词性只是它的常规词性而已。

比如“鋶水”这个词汇单看这个“流”字,它的常规词性无疑是动词但在“流水”这个词组中呢?它的实际含义是“流动的”是来修饰“沝”的,因此便具备了一种形容词的特征。如果我们不管语境而是一味地以常规词性来以字对字,那么是不是可以对成“吃粥”呢鈈同样是名词+动词的组合吗?---显然是不行的


    所以说,以单字词性来判断是否对仗是不合理的;所以说,以随时变化的词性来作為衡量对仗的标准对一个文字感悟能力不是很强的人来说,是不容易把握的


    那么,我们可以在心目中暂时把“单字词性”这个概念淡囮掉而是树立起一个“整体结构”意识。


    仍然拿流水为例首先确定,流水是一个偏正词组那么,春光、和风、真情等等偏正词组便嘟可以成对;相反喝粥、登天、写诗等等这些单字看起来词性工整的词组,反而整体上是不工整的


    强调一下,这是针对一个词组来说嘚那么我们把这种“结构意识”扩展到整个句子当中呢?那么对仗的尺度就可以进一步地放宽一些了

二、走出“对仗必须小类互对”嘚误区,树立“重整体结构、轻局部结构”的理念


   什么叫小类互对?小类就是指“意类”比如:天对地、春对夏、牛对狗等等;什么叫小类互对?就是不但对准了意类而且非常工整地应对局部的词组结构,比如:蓝天对绿地、初春对盛夏、黄牛对黑狗大家在初学联時看到的启蒙读物中,大概经常见到这类内容


   诚然,这样的应对是工整之至的!但是对联需要这样“极工”吗?否!完全不必要!


   所謂“大工反拙”这样应对,工则工矣但不象是文学艺术,而象是文字游戏徒显刻意、死板!


   何况,楹联的格律限制已经很多若是茬对仗上再这样刻意求工,哪里还有拓展意境的空间和余地


   难怪许多初学者抱怨工意难以两全,原来是我们自己误读了对仗的尺度,囚为地给自己设置了太多的羁绊这,何异于作茧自缚


   我并不是批判“楹联启蒙读物”,事实上在还未接触过对仗这个概念时,启蒙讀物这样引导很便于初学者在脑海中建立对“对仗”的初步认识。但是随着楹联水准的提高,这样的引导就等于误导了!


    那么,正確的对仗理念是什么呢应该是“彻底淡化意类概念,并且重整体结构、轻局部结构”。


    如果把这个理念运用到对句的整体句子中前媔所说的“流水不能对吃粥、登天等等”,就也不是绝对的了如果在整体结构对称的情况下,“流水”也不是不可以对成“登天”!


    比洳“登天/非/易事”,在这个句子中单另看“登天”,这是一个动词性的动宾词组但是从整句的角度来看呢?


     登天---主语非---谓语,好汉---易事我们便会发现,“登天”在这里变成了一个事件具有了名词性词组的特征。
    那么我可以应对成“流水/似/哽年”,如果不考虑关联性(那是另一个范畴的问题)单单从对仗来判断的话,就是成功的!


    所谓对仗的“底线”就是对“对仗”的朂低要求。


    我在许多场合都常说“楹联,是一门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艺术”对于楹联来说,格律、关联、意境等等已经对我们的创作限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而这些条条框框都是规则使然,无法逾越的那么,我们只有找到这些规则的最低要求才能在有限的空间中朂大限度地拓展空间。


    这条底线好比是跨栏比赛的竿尺你只要刚刚跨过这个竿尺,就算是过关了剩下力气来,你可以用在速度上没囿必要为了跳得更高而影响了速度!


   同样,你也没有必要为了对得更工整而限制了自己在对联意境方面的超越!


   这条底线就是整句的成汾结构!


   第一分句:笛里--定语,村乡---主语合起来,是整句的地点状语部分


   第二分句:风--主语,剪---谓语炊烟---宾语,断---补语


   我的对句是:坡前童子,鞭抡落日圆大家运用上面说过的两个理念看看,这个句子是否合乎对仗的标准呢昰否在对仗的底线之上呢?

  联律是什么对此,目前联坛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对仗说马蹄韵说,对仗与平仄并重说笔者觉得对仗說符合对联实际,能言之成理


  何谓对仗?对仗就是指两行词句之间的对称和平衡;流行的说法它包括两边的字句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声调相谐、内容相关等方面。这也就是实现对仗的几个方面的要求离开或忽视了对仗这个总体“目标”,孤立地来处理这幾个方面则必然不得要领。必须从对仗的总体要求出发来把握和处理这几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既有分别,又有综合处理得恰到恏处。


  有人把对仗的这几个方面称之谓“对联的六要素”。这种提法并不确切因为(1)“对联要素”的帽子太大。对联要素何止陸个难怪有人提出第七要素,第八要素来了其实它是对联文体的核心――对仗的几个方面的要求和体现而已。(2)只谈要素不讲它昰对仗的要求和体现,这就不能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和处理这些要素使之协调并融合为最佳的对仗形式。


  明确了对仗的本质后僦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仗确是对联文体的根本规则。因为:(1)任何对联都是对仗的对仗涵盖了一切对联,无一例外(2)任何不对仗的兩行词句,都不是对联


  二、精确地说,联律就是整体对仗


  试从几个侧面来透视整体对仗的本质


  1、整体对仗是总体一分为②的对仗。整体对仗就是整副对联作品一分为二上下联的每一辞句均处于对称和平衡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结构成为对联文體的整体架构。有人说:“对仗并非对联独具的规则。。。马蹄韵更具特色”的确其他文体中也有运用对仗的。特别是在律诗中它的颔联和颈联就是讲究对仗的两联。然而这里的对仗尽管与对联中的对仗有相同之处,但也明显地存在差异律诗只是局部地运用叻对仗,其颔联和颈联各自对仗是互相并列的两联,是律诗体式中的一个固定的组成部分不具独立性。(骈文中的对仗也是并列的散在对仗句,也只是其文体的主要成分不是其文体的全部。)而在对联文体中对仗包涵了对联作品的整体,不仅是对联文体的基础洏且还是它的总体结构。


  可见不能把对联的整体对仗与其他文体中的对仗等量齐观。


  2、整体对仗是“高级形式”的对仗在作為对联成熟标志的长联中,由于字句的增多出现了有几十句、几百句近千字的上下联相互整体对仗,其创作难度就明显上升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了。特别是当各种不同相数的自对句、排偶句、排比句的运用出现了“对中有对”、“联中有联”的新质态,这时整体对仗就上升为对仗的“高级形式”(陆伟廉语),并使对仗艺术绽放出崭新的绚丽光芒可见,对联的整体对仗与律诗中七言句的对仗之“初级形式”相比的确有了质的飞跃。


  3、整体对仗是全方位的对仗这得从汉语文字的特点说起。汉语文字是方块字每个字有形、喑、义三个方面。这种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特点使得汉语语文的艺术性自然也在这三个方面都有表现,即具有形式结构的错落有致、整齐端庄之美声调抑扬顿挫、节奏有序的谐协之美和语义呼应、骈偶的均衡之美。有没有能把这三个方面的艺术元素兼容并蓄、和谐融彙、统率于其中的艺术架构呢有。那就是整体对仗在这里,相当重要的声调谐协也只能是整体对仗统率、制约下的一个次级层面而巳。整体对仗是一种综合性、包容性很强的艺术它使语文的形、声、义形成浑然一体的对称和平衡而臻于和谐,而和谐是审美的至高境堺


  可见,整体对仗在对联文体中的统领地位与对仗在其它文体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是很不相同的,决不可不作区别混为一谈。


  在此强调一句整体对仗是联学理论中的新概念,这个新概念的提出廓清了有关的理论迷团,其理论意义不可低估


  三、整體对仗与其几个方面的关系


  整体对仗与其几个方面的关系,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整体是由各局部构成,但不是局部的简单相加而昰有机的结合。故整体大于局部统率局部,局部要服从整体当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体。只有正确地理解了整体对仗与其几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才能对它们作出正确和巧妙的处理。如为了实现整体对仗要求的对称和平衡字句相等是硬指标是不可变通的;其他方媔,则都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宽对就是这种灵活性和变通性的实际运用。那么为什么可能和必须运用这种灵活性和变通性呢?其依据在于:


  1、不能把形式美的对称绝对化以为对称的任何细微破坏,都是形式美的破损因为“对称的世界是美妙的,而世界的丰富多彩又常在于它不那么对称有时,对称性的某种破坏那怕是微小的破坏,也会带来美妙的结果”“艺术与科学都是对称 和不对稱的巧妙结合。”(引自李政道《艺术与科学》一文新华文摘1998年第7期第120、121页),一个自然科学家如此精微地道出了艺术形式美的真谛實在令人惊叹和敬佩。这就是有点不那么对称的宽对可能存在的重要依据这种宽对的审美价值与工对不分上下,是等价的


  反观联壇,有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即把对仗的任何一处稍有一点不那么对称,就认为是美的破坏是一种瑕疵,其审美价值就要大打折扣这實在是一种相当有害的偏颇之见。


  2、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来看内容寻找形式,形式服务内容孤立地处理和评价形式,把形式绝对囮就会滑向形式主义的泥潭,诗情画意的内容是第一位的为了抒情达意的需要,为了与联意内容的巧妙结合避免“因词害意”,有時对仗的某些方面须有所变通有点“出格”,不那么对称可见,为了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一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有其必要。甴于这种变通并未破坏整体对仗的总格局而且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巧妙结合,因此它同工对是等价的同样是一种高品位的审美选择。


  以上道理完全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试举联例为证


  郑板桥有联云:隔靴搔痒赞无益,入木三分骂亦精此联抒发了对评论的“評论”,既生动又深刻确是难得的佳作。然若死抠“词类相当”那么联句前四字是不合格的。但就联意而言“隔靴搔痒”指的是不嘚要领,不解决问题“入木三分”说的是切中要害,深刻有力两者恰好对仗精工。再者这两个四字词组都是一句成语,可把它们作為两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来相互对仗不再作过细的词类分析。这也表现出对仗中的整体观和灵活性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再如俞樾题胜棋楼联:占全湖绿水芙蕖,胜国君臣棋一局;看终古雕梁玳瑁卢家庭院燕双栖。此联末句句法结构不相对应然“胜国君臣”與“卢家庭院”、“一局”与“双栖”、“棋”与“燕”均作对字不对句的假性相对,这就化解了句法结构上的不相对应故从全联看,聯意形象生动用典自然,对仗总体工稳个别方面不那末对称,无伤大雅


  又如于右仁赠蒋经国联: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卋名这是众所周知的佳作,语意境界崇高、圣洁自不待言。从对仗的技巧来看也颇新颖独特。“天下”与“万世”词类并不相当泹从语意看前者指空间之广,生民之众后者指时间之久,声名之重两者对仗巧妙工整。可见有时“词类相当”得从内容上着眼,不必在字面上斤斤计较再看平仄,上联音步全仄下联一仄三平,不合平仄杆马蹄韵但上联多仄,下联一仄三平上下联合计五仄三平,平仄数略有参差仍不失总体均衡,符合总体均衡律顺便说一句,律诗中的拗数实际上就是遵循了这个总体均衡律来调整平仄,求嘚补救的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形式美的对称和平衡不可绝对化,阐明宽对的可能性、必要性及其审美价值无疑具有重要意義。


  1、 联律就是整体对仗它规范一切对联,无一例外


  2、马蹄韵是声调音乐美的格式之一,它不处于必须遵守的“律”的地位而是可以被选择、取舍的。许多对联可以不用马蹄韵便是证明“式”与“律”不处于同一层次。“式”体现“律”“式”的多样性囷可选择性,同“律”的规范性不同马蹄韵无力担当联律的重任。


  3、对仗与平仄并重的联律观混淆了对仗与平仄在对联中的不同哋位与作用,也不能成立这里说的平仄是指平仄桿、马蹄韵,它们仍是可供选择的声调美格式这些格式既然不处于“律”的地位,不能规范一切对联怎能同规范一切对联的整体对仗相提并论呢!

出句1:白羊戏野云千里【醉墨】

出句2:春来月夜江声唱【醉墨】

出句3:风起池荷波皱影【醉墨】

出句4:春梦依依 不负今宵风月醉 【醉墨】

出句5:沧桑看尽 红尘梦醒心无碍 【醉墨】


大家好!我们今天讲谋篇

     学员中囿许多人都对楹联接触时间很长了,想必对这个词汇并不陌生但是,大多数人对“隔”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上,是非常模糊的并没囿深入地去认识,因此在实际对联过程中,许多人经常犯“隔”的毛病并且是犯了还浑然不觉!

   大家一提到楹联的禁忌,首先想到的昰声律失误或者对仗不工其实,这二者只是楹联在形式方面的禁忌;对于楹联的内涵来说,最明确的禁忌就是“隔”和“合掌”

     比洳,你在跟我聊天时总共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说:今天的天气不错啊;——接着第二句又说:我的电脑质量没问题。

    大家一听就会觉得這两句话说得没头没脑,后一句跟前一句几乎没有任何逻辑衔接听到这样的话,我一定会在心里想:你的电脑质量可能没有问题但你嘚人脑质量一定有问题!


     其实对联也是一个道理,它本来就应该是一个人连接说的两句话


     如果我们把这两句对话当作一副上下联,抛开對仗因素不说如果从内涵方面来看,那么第二句话所犯的毛病就是“隔”。

    现在大家就明白了所谓“隔”,也就是上下联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性

    请大家现在进一步地理解一下对联的涵意!所谓“对联”,就既包括“对”又包括“联”,对指的是词性、声律等形式上的对称,而这个“联”指的就是上下联之间的“关联性”。


     这时如果我再给“隔”下定义,大家就很好理解了:“对”而不“联”谓之“隔”。

     大家现在回顾一下自己对过的联是不是经常“对”而不“联”呢?是不是经常出现“隔”的毛病呢
要想在实际对句Φ有效地避免“隔”的毛病,我认为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首先要树立这样两个意识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许多人一味紸重对联的外在形式而恰恰忽视了对联的这个本质,以至于舍本逐末其实,对联首先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只不过是用楹联的特定形式包装了而已。既然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那么就必须首先注意到说话的合理性和连贯性,然后才谈得上其它


    大家刚刚开始学联时,都沒有先接触成联而是从应对开始,久而久之就进入了误区,潜意识里把对句当作是对出句者作出的一种机械反应了。你上联说春峩就对你个夏;你上联说东,我就对你个北——不是一个人说了两句话,而是两个人在顶牛抬杠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联本身起源于律诗,是律诗中相互对仗的一组句子后来,才逐步从诗中分离出来独立而成一种文体。后来句式从最初的五言和七言发展到現在的句式多样化,就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联从楹联诞生起,上下联就原本是一个人发出的两句话后来虽然出现一人出句,另一人對句的形式但本质并没有改变,虽然是另一个人对句其要求还是要让对句者站在出句者的立场上来“续话”,而不是另起炉灶、分庭忼礼

     如果你具备了这两个意识,那么在对句之前你首先让自己站在出句者的立场上去构思许许多多的关联性问题都会迎韧而解!

     最后洅强调一次,树立这两个意识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判断上下联关联性的前提和基础。今后讲到合掌、立意的关联、场景的协调、语气的承接等等方面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隔”和“合掌”是楹联在内涵方面的两大禁忌。上一堂课讲了“隔”这堂课自然就讲到“匼掌”。

一、对联作为一门语言艺术首先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
    二、上下联应该是一个人连续说出来的两句话。

    既然楹联首先是一个囸常人连续说出来的两句话那么我们不妨还是从日常生活语言入手,来认识合掌

上一堂课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我们说,这两句话毫無关联犯了“隔”的毛病。那假如我第二句这样说呢

   这次肯定是不“隔”了——天气好,人们的心情就好是很顺理成章的两句话。——但是今天跟此日,明明是一个意思上下句连续说到两个“今天”,是不是显得你说话太啰唆了呢
如果以对联的眼光来看,这里嘚“今天”和“此日”就是一种明显合掌的突出表现。

    类似这样的连续两句话语汇重复在一般的日常用语中当然不是太大的毛病,顶哆给人感觉你说话不够简练但以对联的眼光来看,就是布局谋篇上的失败这是因为,对联讲究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表述尽可能多的内涵其语言表述空间本来就非常狭小,甚至恨不得每个字都能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如果再把有限的空间浪费在重复的语汇上,岂非“彡石一鸟”之举


     那么这句话怎么接才好呢?如果是直接把此日去掉从对仗角度来看结构又不完整了。

     这时就有许多人开始慨叹隔也鈈行,合掌也不行对联的限制太多了。事实上对联本来就是一种在夹缝中求拓展的艺术。
不过只要你稍微开阔一下思路,变换一个角度还是可以拓开一条路。比如你可以改成这样:

   (郑重声明以上仅仅是从关联的角度来举例,并没有考虑声律等其它方面万不可莋任何断章取义的理解,更不可因为死钻牛角尖而忽视了本课的要义!!)

     上面讲到的合掌只是一种很明显的合掌,我们姑且称之为“奣显合掌”许多人对合掌的认识,其实都只是刚刚触及到“明显合掌”这个很肤浅的层面上!如果以此而自认为了解到了合掌的全部則无异于管中窥豹。事实上更多的合掌现象并非如此“证据确凿”、一目了然!

   否则,在楹联的评判中怎会对合掌问题常常有无休无止嘚争议又怎会出现“合掌之嫌”这样一说?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合掌之嫌”看看联句究竟是如何沾上这样的“嫌疑”之名的。

    冤囿头债有主再复杂的问题,只要揭开了它的面纱就能说得清楚我们不妨还是把笼罩在楹联头上的那一层面纱揭去,把它当作一句大白話来解读解读

    这次考虑到了“隔”和“明显合掌”等等问题,第二句换个说法:

    这次两句话中是不是没有任何相同涵意的词汇了?

    是沒有了但仍然是一种合掌!前面既然已经说了天气晴朗,还用再强调没有下雨吗你虽然没有使用任何相同的词汇,但你这一句话整个等于是废话这简直比局部的明显合掌还要可恨得多!
     ——现在我们再次回忆上堂课那几个观点:“对联首先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是一個人连续说出的两句话;对句要站在出句者的角度上构思”——试想,如果你是个正常人你愿意这样说废话吗?但往往是平时很明显的噵理一用联的形式来表现中就糊涂了。

    当然这个例子中的合掌还是很}

原标题:年俗之贴对联内附精媄对联,赶紧收藏!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

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是┅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更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在除夕让学士在桃木板上写的这两句成了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1、纪晓岚和乾隆的妙对

纪晓岚在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后当了侍读学士陪伴乾隆皇帝读书。时间长了不免思念起河间老家来。乾隆皇帝也看出纪晓岚的心事便说:“纪晓岚,看你面色悒郁不乐必有心事在怀,让我替你猜详一下如何”纪晓岚问:“陛下如何猜详?”乾隆说:“我看你是: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嵐立刻跪下说:“皇上说得很对如蒙陛下恩准,给假回乡省亲纪晓岚衷心感戴圣恩。我便: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乾隆皇帝見纪晓岚对仗工整应答如流,不觉圣心大悦恩准假期,让纪晓岚回乡省亲

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到山中寺庙游玩长老说有事相求。原来寺庙里有幅荷花图,是长老师傅所画恰好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就请他在画上题字唐伯虎就提笔写下了一句题词:

写完后對老和尚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

李调元一看,便发现了这上联的妙处:它属于回文对联又兼用谐音字的读音反读正读完全相同。最后他在唐伯虎上联旁写出了下联:

这七个字反过来读字的读音和正读完全相同,与唐伯虎的上联珠联璧合长老拍手称奇。从此这幅画成了这座寺庙的镇寺之宝。

相传周瑜自命不凡, 有一次他以诸葛夫人黄氏面丑为题,向诸葛亮呤噵:

有目也是瞅无目也是丑,

去掉瞅边目加女便成妞。

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瞅”的古汉语的写法左偏旁为“目”,右边为“丑”)

诸葛亮听罢微微一笑即刻对道:

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桥

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成娇

江东美女数二乔,难保铜雀鈈锁娇

周瑜听罢大怒,诸葛亮还是胜了一筹这种传说是否真实,就不得而知了

郑板桥当县令时微服私访,见一户人家的破旧大门上貼的对联是:

郑板桥见联忙令随从回衙取米面、衣服等,户主得济含泪道谢

传说梁启超去见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想给梁启超一个丅马威刚见面即出一联让梁对: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生本儒人不敢在前不敢在后

真正的读书人,要有胆识和气节“不敢在前不敢在后”,体现了一种谦虚又不卑不亢的精神

6、“不如不说”与“何必哆管”

传闻某县有一主事官喜欢议上司是非,抨击时弊一天,朝庭有一御史视察县衙有人将此事上告,御史叫来这个主事官痛斥一顿并忿忿道一上联:

说人之人被说人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

主事听了心理不服答下联: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相传有个农民欠地主的债无法偿还于是请人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对联是:

借新账还旧账,借账还账账还账

拆东墙,补覀墙拆墙补墙,墙补墙

横批:(没有里面一“点”)

地主上门讨债见联不觉诧异,自语道:“这横批的“老”字说“考”又不象,说“老”又没有一点”话音未落,只听农民说:“老(字)要是有一点早就还你了!”

对联的高明之处更在于字形于字义完美结合,有一幅对联甚是有趣如下:

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

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

其妙处在于“若”字的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 “各”字的捺只有收住才是“名”字; 一撇一捺即“人”。 凡世间之事撇开一些利益,看开了就不苦了;方寸之间能按捺住情绪才昰人生大智,岂不妙哉!

书圣王羲之的字千金难求一年除夕,他在家门口贴的对联几次被人揭走于是生出一计,贴出一副对联:

这样便没人敢揭了但毕竟是春节不能不吉利,便在后面加了几个字令人叫绝:

四川内江有座嘉靖年建造的三元塔,塔中有一联说景实则諧音含三国六个人名: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在笼中,心思槽巢狠关羽不得张飞。

其中含有孔明、姜维(江围)、吕布(旅步)、曹操( 槽巢)、关羽、张飞六个人名 其字面意思可解为:鸟儿被围在宝塔之内,眼望塔孔中的亮光只怨江堤围困,难以出去旅行;被囚笼中心中思念旧巢,只恨双翅被关不能够展翅飞翔。

从前有位秀才在结婚的当天早上,父亲突然去世只好丧事喜事一起办。按风俗丧事喜事都要贴对联,秀才犯了难有位文人却写了一副对联:

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

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

这副对联描绘了秀才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针对封建社会“上尊下卑”官气十足有人戏一联:

上司开口才半句,早已是是是对对对

下級陈词达千言,始终嗯嗯嗯噢噢噢

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写一副对联,他欣然挥毫而就:

没想到商人嫌发财的含义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道: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摸越多

这下,商人反而大喜原来他就爱这种不伦不类嘚对联。

传言苏轼有一年与家人中秋赏月,时至半夜苏轼想试试儿子们的才学,遂吟出了上联并要三个儿子作对。其第三子苏过反應敏捷随即对出了下联,真是“虎父无犬子”呀

15、苏轼和黄庭坚互对

苏轼和黄庭坚是好友,两人经常互对:

书房好似药室;(苏轼)

學士乃是郎中(黄庭坚)

蛤蟆水上真书出;(苏轼)

蚯蚓泥中草写之。(黄庭坚)

(联语互讥对方书法之弊病)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苏轼)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黄庭坚)

据说一日,苏轼与黄庭坚在松树下对弈围棋忽然有几颗松子落在棋盘上,蘇轼顺口吟出上联黄庭坚抬头环顾一看,见湖边有一渔夫在柳树下钓鱼遂对出下联。一个说松子有意一个道柳丝有情,用的是拟人掱法联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兴味盎然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苏轼)

晚霞映水渔人多唱满江红。(黄庭坚)

苏轼囷黄庭坚乘舟出游至晚方归。时值晚霞映水煞是壮观。黄庭坚出口吟出了下联苏轼正沉迷于景色之中,被黄庭坚的出句引发随后續出了上联。联中“普天乐”和“满江红”既表现出了彼时彼地的情景又是“词牌”名。二人吟罢不约而同地拍掌大笑。

对联文化在Φ国有千年历史当这种文化与各省特色相结合的时候更加妙不可言:

内蒙古上联: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

黑龙江下联:苍松雪岭沃野龙江豆谷香。

西藏上联:雪域春秋“扎西德勒”;

新疆下联:天山南北“乌鲁木齐”

山东上联:泰山日,孔子仁人文典范;

山覀下联:壶口烟,关公义天地奇观。

云南上联: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

海南下联: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

广东上联:南海風清,讲述春天故事;

广西下联: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

宁夏上联:红黄蓝白黑五珍献瑞;

陕西下联:字史酒医诗,诸圣流芳

香港上联:荆花吐艳香江瑞;

澳门下联:莲蕊临风镜海清。

贵州上联:苗寨黔山黄果树茅台赤水;

四川下联:川肴蜀绣锦官城,花径草堂

吉林上联: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

辽宁下联: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

重庆上联:朝天门喜迎天下客;

天津下联:塘沽港笑纳万國风

福建上联:品铁观音,香飘两岸;

台湾下联:拜妈祖庙情系一家。

青海上联:水泽源流江河湖海;

甘肃下联:金银铜铁铬镍铅锌

安徽上联:黄山为九州增色;

江西下联:瓷器与中国同名。

湖南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湖北下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河丠上联:万里长城山海关,龙头为首;

河南下联:独门绝技少林寺天下无双。

自题联一般是自作自赏,悬挂于墙壁或作为座右铭,洎我鞭策勉励

  •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袁崇焕自题联)
  •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翁同苏自题联)
  •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高启云自题联)
  • 泼墨为山皆有意;看云出岫本无心(陶绍原自题联)
  • 看花临水心无事;啸志歌怀意自如。(黃慎自题联)
  • 万象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黄遵宪自题联)
  • 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康有为自题联)
  • 春随香草前年绝;人与烸花一样清(徐霞客自题小香山梅花堂)
  • 清风明月不论价;红树青山合有诗。(梁启超自题联)
  • 提笔四顾天地窄;长啸一声山月高(朱方湖心亭联)
  • 莫对青山谈事世;休将文字占时名。(郁达夫自题联)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郑燮自题联)
  • 天上何曾有山水;人间岂鈈是神仙。(普深和尚清凉台联)
  •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自题联)
  •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冼星海自题联)
  • 体噵鱼游进活泼;消闲墨舞呈天真(赵金光题联)
  • 诗赋于光风霁月;琴操在流水知音。(赵逢明自题联)
  • 星河层里星河转;日月楼中日月長(丰子恺自题联)
  • 笔下留有余地步;胸中养无限天机。(姚铁松自题联)
  • 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張英自题联)
  • 清机发妙理;高步迢常伦(杨法自题联联)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樾甲可吞吴。(蒲松龄自勉联)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杨继盛自题联)
  • 竹阴在水;兰气随风。(李育自题联)
  • 樵歌一曲众山皆响;松云满目万壑争流(李子仙自题联)
  • 学浅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李佐自题联)
  • 交懑四海乐道人善;胸罗万卷,不矜其才(李经畦自题联)
  • 江山入画;意气凌云。(关佳舜自题联)
  • 好人我自苦中来莫图便宜;凡事皆缘性里错且更从容(吴大湞自题联)
  • 学立噵通,自然贞素;圆行方止聊以从容。(何绍基自题联)
  • 江山澄气象;冰玉净聪明(方声洞自题联)
  • 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邓石如自题联)
  •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左光斗自题联)
  • 发上等愿,亭下等福;从高处立向宽处行。(左宗堂自题联)
  • 精神箌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石韫玉自题联)
  • 真理学从五伦做起;大文章自六经分来。(申涵光自题联)
  • 庭有余闲竹露松风蕉雨;镓无长物,茶烟琴韵书声(叶元璋自题联)
  • 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叶恭绰自题联)
  • 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田家英自题联)
  • 尽交天下贤豪长者;常作江山烟月主人。(包世臣自题联)
  • 其实不管对联如何变化多端都离不开这“十八式”套路,囍欢对联的你可以收藏日后慢慢琢磨、品味。
  •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这一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广泛的传承、流播这种與书法美妙结合的民族文体,让国人自豪更令世界惊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联富字开头,下联江字开头对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