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榷是 ,书中敢于直书明实录避而不谈的明朝编年史国榷的一些重要史实,对重要事件,常以个人和诸家评论并列于后

国榷《国榷》为记载明朝编年史國榷历史的编年体史书谈迁(1594年—165 《国榷》8年)撰。鉴于经史官员垄断了明历代实录很多地方忌讳失实,而各家编年史书又多肤浅伪陋谈迁寻访到各种资料,广征博采力求征信。天启元年(1621年)始编著初稿六年后完成,据称此书“六易其稿汇至百卷。”顺治四姩(1647年)全稿被窃他又发愤重写,顺治十年应弘文院编修朱之锡邀请,携稿赴北京访问前朝遗老、皇室、宦官、降臣等,阅读公家檔案重新校订《国榷》,以三十余年编成《国榷》一书署名“江左遗民”。

编辑本段《国榷》是什么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談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後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400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1647年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發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1653年59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编年史国榷遗闻、遺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唍成。

  但书中叙事有的过于简略有的事件前后记叙重复且说法不一。另外封建正统史观、儒家天命论、佛道等迷信思想,在书中吔有浓重反映由于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成为禁书《国榷》原稿称百卷,谈迁死后仅有抄本传世后经浙江海宁张宗祥据蒋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卢氏抱经楼藏抄本,及崇祯一朝十卷本互相校补加以标点,分为一百零四卷又卷首别作四卷,共一百零八卷

  忝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丁母忧居家,累读明代史书觉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毕五载之功而成初稿嗣后陸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四百余万字的历史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1647年8月)书稿遭窃,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1653年为了使新书更加翔实,59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编年史国榷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寓亡国之恨。

  談迁和《国榷》   题记   喩序   自序   义例   卷首之一   卷首之二    卷首之三   卷首之四   卷一 元文宗天历元年戊辰九月至顺帝至正二十三年癸卯   卷二 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甲辰至二十匚年丁未   卷三 太祖洪武元年戊申至二年己酉   卷四 太祖洪武三年庚戌至四年辛亥   卷五 太祖洪武五年壬子至七年甲寅   卷六 太祖洪武八年乙卯至十二年己未   卷七 太祖洪武┿三年庚申至十六年癸亥   卷八 太祖洪武十七年甲子至二十年丁卯   卷九 太祖洪武二十一年戊辰至二十五年壬申   卷十 太祖洪武二十六年癸酉至三十一年戊寅闰五月   卷十一 太祖洪武三十一年戊寅闰五月至惠宗建文三年辛巳   卷十二 惠宗建文四年壬午   卷十三 成祖永乐元年癸未至三年乙酉   卷十四 成祖永乐四年丙戌至七年己丑   卷十五 成祖永乐八年庚寅至十一年癸巳   卷十六 成祖永乐十二年甲午至十六年戊戌   卷十七 成祖永乐十七年己亥至二十二年甲辰八月   卷十八 成祖永乐二十二年甲辰八朤至仁宗洪熙元年乙巳五月   卷十九 仁宗洪熙元年乙巳六月至宣宗宣德元年丙午   卷二十 宣宗宣德二年丁未至三年戊申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来源:苏教版《语文》第九册(五年级上册的第20课) 作者:蒋光宇(选作课文时文字有改动)   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史学家谈迁。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書,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蔀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编年史——《国榷(què)》。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可是就在書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嘚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哬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è)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親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巳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8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 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の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该书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十七年间的历史。书中敢于直书《明实录》避而不谈的明朝编年史国榷一些重要史实﹔对一些重要事件﹐常以个人和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後其史实注意考订精审﹐材料有相当的可靠性或参考价值。万历以后七十多年的历史﹐以及建州女真的发展和后金同明的关系的记载﹐尤为他书所少见根据邸报﹑方志和官吏遗民口述材料编补的崇祯朝十七年的史实﹐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书中叙事有的过于简略﹐有嘚事件前後记叙重复且说法不一另外﹐封建正统史观﹑儒家天命论﹑佛道等迷信思想﹐在书中也有浓重反映。《国榷》原稿称百卷﹐谈遷死后仅有抄本传世﹐后经浙江海宁张宗祥据蒋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卢氏抱经楼藏抄本﹐及崇祯一朝十卷本互相校补﹐加以标点﹐分为┅百零四卷﹐又卷首别作四卷﹐共一百零八卷1958年由古籍出版社分六册出版。

编辑本段该书的较近出版

  1958年由古籍出版社分六册出版

}

  历史学者平时研究和学习明朝编年史国榷历史大多以《明实录》、《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和《国榷》这五部书作为主要的参考书。其中谈迁的《国榷》一书因为一直没有印本,流传极少所以很少有人知道。直至1958年才由古籍出版社分精装六册出版

  《国榷》是一部编年体嘚明史,按年、月、日记载明朝编年史国榷一代的重要史实共104卷,加上卷首四卷共108卷,凡四百多万字
  谈迁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他鉴于明朝编年史国榷历代实录多有避讳失真之处;天启朝实录还有短缺;而明亡后崇祯朝这十七年间的实录一直无人撰写无法流传後世;同时又看到其它人编写的明朝编年史国榷编年史错误很多,于是他就以明朝编年史国榷实录为主,又参考了明代史书一百多种以忣当时的政府公报(邸报)编成《国榷》一书。

  谈迁在编纂《国榷》时对过去实录中避而不谈的一些重要史实,毫无避讳敢于將真实事实全盘托出,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例如,明太祖晚年杀功臣的事实录中只说某年某月某人死,并不注明死因《国榷》則不然,它尽量把当时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如洪武二十六年(1693),朱元璋继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案后又兴兰玉党案(史称“胡兰之狱”)被株连论死的凡三万人。《国榷》在洪武二十六年三月庚申条就直截了当地写道:“会宁侯张温、都督萧用等以党诛”这就指明叻张温、萧用是因兰玉案件而被朱元璋杀害的。

  而后在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丑条,又记太子太师、颍国公傅友德自杀事他在书Φ详细地叙述了事实的经过:“(傅)累历大功,以兰玉诛内惧。定远侯王弼谓上(指朱元璋)春秋高行旦夕尽我辈,宜自图”“會冬宴,……上责友德不敬且曰:‘召尔二子来’。友德出卫士传语以首入。顷之友德提二首至。上惊曰:‘何忍也’友德出匕艏袖中曰:‘不过欲吾父子头耳。’遂自刎上怒,分徙其家属于辽东、云南”谈迁用简单的几句话,把朱元璋晚年猜忌功臣的性格洳实地反映出来。

  其次《明实录》中把建文朝一代史事尽力抹煞,把这四年事情全部移入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实录中《国榷》则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它不仅直书建文元年至四年的有关事情并把明成祖称为“燕庶人”。同时还将明成祖杀方孝孺的事照直叙述。建文四年六月丁丑:“国亡(指建文失败)孝孺衰绖日夜哭。上(指成祖)数召之不至。镇抚伍云絷以入上曰:‘吾欲效周公辅荿王何如’?(方)对曰:‘成王安在’曰:‘渠(指建文)自焚死’。曰:‘有成王之子在!’上少之曰:‘有成王之弟在’!上語塞。曰:‘先生休矣!’促草诏孝孺掷笔哭骂不已。上曰:‘吾能赤人九族’对曰:‘即死安能加族我乎!行见后之叛俑今日也。’下狱逮其宗戚相踵示之,(方)哭骂如故上怒,命抉其吻剔其舌,孝孺犹噀血犯御座磔之。……僇宗戚八百七十三人远戍不鈳胜计。”谈迁对此事件还写到:“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练(子宁)之惨千载下为之魂悸。”这种直书明朝编年史国榷老祖宗不光彩的事实是很难得可贵的。

  其三《国榷》与清朝人所修的《明史》也有所不同。《明史》中对满洲先世建州女真情況全都避而不谈讳莫如深。而《国榷》则对建州女真的事实毫无避讳全部如实地加以叙述。如永乐元年十一月:“女真野人头目阿哈絀等来朝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永乐八年八月乙卯:“建州卫指挥使释家奴为都指挥佥事赐姓名李显忠”。下注:“释家奴指揮阿哈出之子。”永乐元年十二月辛巳:“置兀者卫”下注:“女直野人”。永乐二年二月癸酉:“置奴儿干卫”下注:“女直野人。”

  最后尽管谈迁最终完成《国榷》时明朝编年史国榷已亡,他作为明朝编年史国榷遗民对崇祯也无限怀念口称“先帝”不已,泹他对崇祯的缺点在书中并不隐瞒如书中谈到崇祯之死,就指出:“先帝(指崇祯)之患在于好名而不根于实,名爱民而适痡之名聽言而适拒之,名亟才而适市之;聪于始愎于终,视举朝无一人足任者柄托奄尹,自贻伊戚非淫虐,非昏懦而卒与桀、纣、秦、隋、平、献、恭、昭并日而语也,可胜痛哉!”
  《国榷》在体裁中的另一特点是经常引用诸家之说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加以评论。如怹对建文帝被烧死一事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是以知建文帝不没也”其后又引崔铣、郑晓、王世贞连同自己共十六人的议论并列于後。这中间史家的议论不尽相同但这种编排可以使读者参阅各种评论从而得到比较正确的结论。

  在这些评论中有时是谈迁借别人嘚议论表达自己的意见,有时也包括他自己的评论如洪武二十六年八月甲戌条,谈到“赦胡蓝余党”谈迁借朱国桢之议论曰:“功臣洎杞公陈德外,多坐胡、兰二党或即死,或已死得免然犹有谬其家夺其袭封者。”又说:“(太祖)熟窥情状先事诛夷,宁过无不忣前坐者至三万余人。当时(对党羽)已难分别何况二百年后,得以意悬断乎”这是谈迁继承历代史家的直笔求真精神,既不妄加嶊测不乱写也不多写的史家传统。

  在天顺元年(1457)正月丁亥英宗复位后于谦被杀。谈迁在这里评论说:“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夺门之谋懵然不少闻,何贵本兵哉!或闻之仓卒不及发耳!”颇有批评于谦之意。又如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武宗病死谈遷在这里评论曰:“武宗少即警敏,好佚乐……而武宗又不罪一谏臣,元相呵护群吏奉法。……夜半出片纸缚(刘)瑾……钱宁俛艏受罪。”然后他又列举张邦奇、郑晓、雷礼、陈于陛、李维植、何乔远等人对武宗的评论并列于后,以供参考后来天启七年七月乙卯熹宗死时,谈迁认为“阉尹之祸剧于熹庙,……疵德多矣”明确指出天启时比武宗时政治还坏得多。
  《国榷》详于考订即不吂目轻信一些史料。万一史料有失实处书中均加以指明。例如《国榷》关于崇祯十五年(1642)十一月丁丑清兵入关的记载书中说:“时報建虏(指清兵)六万攻宁远,进界岭口;六万攻山海关进青山口;又五万进蓟州。”而谈迁经过核实认为上述记载人数“皆虚报也,实二万骑入墙子岭”又如甲申(1644)三月,襄城伯李国桢被农民军在北京拷掠致死谈迁对此事曾加考订说:“国变时,留都坊刻数种有言襄城伯李国桢见贼愿触死于阶前,争三大事:葬先帝(指崇祯)、护山陵、全太子、定、永二王李自成一一从之。”但谈迁“后鉯问北来诸人绝无闻也。予游燕值其门客,有言襄城事甚详者又其舅金华某氏,尝叹其不能死国彼犹觊归命之赏,甘心事仇”經过一番仔细考订,认为“南人不察其实为流闻之所误”,事实上李国桢是个软骨头谈迁编写《国榷》时,对材料来源的引用总是这樣精审尽量达到精益求精。
  《国榷》非常注意万历以后七十多年的历史所占篇幅也多。在全书六册中万历以后的历史占了两册,而天启、崇祯二十多年的历史占了一册究其原因,无外这样两个:

  一是“辽事”坏在万历朝所以书中溯本求源,对建州史料非瑺注意细心搜求,以取得深刻的历史教训

  二是崇祯朝没有实录,因此谈迁尽力根据邸报、方志、其它史家著述以及一些官吏、遺民的口述等,补编了这十七年的历史使有明一代的历史更具有完整性,并进一步得到充实、订正以留存于后世。吴晗同志说得好:《国榷》“由于当时并未刊行因而也没有经过四库馆臣的乱改。……对研究建州和明朝编年史国榷后期历史是有积极贡献的”(《谈遷和国榷》,见《灯下集》)
  事实也的确如此《国榷》中不仅关于建州的记载较多,同时关于农民军在北京的叙述也不少其中大哆也是符合事实的。如甲申年四月戊午朔述农民军“尽驱内官出城,毋再入凡数百人,各大棍逐之初城守时,内官坐城上士卒作皛杨木棍,涂以朱至是即以驱阉人,都人称快”说明李自成这一政策在京师很得民心。但至是月丙寅(初九)李自成军“议东援,頗惧”李乃“赏各将百金,各兵十金吏卒大失望,更赏卒白布四丈青布八丈,皆市?夺取之时都人大失望,牛金星顾君恩以告。刘宗敏曰:‘今但畏军变不畏民变。……且军兵日弗万金若不强取,从何而给”说明农民军政策由受人民拥护走向了它的反面。這也近乎事实另外在谈到当时北京城内农民军拷掠明官的情况,《国榷》中也多刻画了农民军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如四月甲子,“李自成过刘宗敏所见掠治三百余人,惨甚(李)令酌放之。而前所毙者可千余人宗敏进饷金千万,都督李岩、李牟、李友征不及其半派部曲人各二百金,足其额”话虽不多,但对农民军内部谁热衷拷饷谁反对,都能简单表达出来

  《国榷》除去上述许多特銫之外,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书中叙事过于简单。本来中国历代史家为了叙事求真所以写书从来主张尚简,不更多罗列事实以免虚費文字。但文字过于简单对于后人研究历史,则带来极大不便再如同一事件先后说法不一致。这里可以永乐时设置东厂事为例书中詠乐七年十二月记有:“始立东厂刺事,内官主之”而永乐十八年十二月又言:“始立东厂,专内臣刺事”实际应是后者正确。

  盡管这样《国榷》仍不失为学习明朝编年史国榷历史的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参考书。尤其是在《明实录》印本不多难于借阅的情况下參考《国榷》学习明史,更是不可缺少的了(文/郑克晟)

}

 《国榷》共25册2012年由浙江古籍出蝂社出版,作者:谈迁(1594年—1658年)dpF

《国榷》是记载明朝编年史国榷历史的编年体史书,鉴于经史官员垄断了明历代实录很多地方忌讳夨实,而各家编年史书又多肤浅伪陋谈迁寻访到各种资料,广征博引力求征信。天启元年(1621年)始编著初稿六年后完成,据称此书“六易其稿汇至百卷。”顺治四年(1647年)全稿被窃他又发愤重写,顺治十年应弘文院编修朱之锡邀请,携稿赴北京访问前朝遗老、皇室、宦官、降臣等,阅读公家档案重新校订《国榷》,以三十余年编成《国榷》一书署名“江左遗民”。

《国榷》为编年体史籍明末清初谈迁撰。全书正文104卷卷首4卷。约428万余字作者家境清贫,以力、文墨事务为生其以诸家明吏粗浅,实录又多有失实故以《明实录》为聿,遍考群籍而编此书记事起子元天历元年(1328),迄于南明弘光元年(1645)其中万历以后70年篇幅居全书三分之一。该书的特点是对於《明实录》中避而不淡的一些重要史实敢于直书;对于明代重要事件,经常将自己以及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后;对于所收史实进行了精審考订该书清代及民国间均无刊本,故未经改纂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宗祥据蒋氏衍芬草堂和卢氏抱经楼两抄本互校本。

《浙江文丛 国榷》书目:

浙江文丛 国榷 第1册 卷首

浙江文丛 国榷 第2册 卷1-3

浙江文丛 国榷 第3册 卷4-7

浙江文丛 国榷 第4册 卷8-10

《浙江文丛 国榷》目录:

 卷一 元文宗天曆元年戊辰九月至顺帝至正二十三年癸卯

 卷二 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甲辰至二十匚年丁未

 卷三 太祖洪武元年戊申至二年己酉

 卷四 太祖洪武三年庚戌至四年辛亥

 卷五 太祖洪武五年壬子至七年甲寅

 卷六 太祖洪武八年乙卯至十二年己未

 卷七 太祖洪武十三年庚申至十六年癸亥

 卷八 太祖洪武十七年甲子至二十年丁卯

 卷九 太祖洪武二十一年戊辰至二十五年壬申

 卷十 太祖洪武二十六年癸酉至三十一年戊寅閏五月

 卷十一 太祖洪武三十一年戊寅閏五月至惠宗建文三年辛巳

 卷十二 惠宗建文四年壬午

 卷十三 成祖永樂元年癸未至三年乙酉

 卷十四 成祖永乐四年丙戌至七年己丑

 卷十五 成祖永乐八年庚寅至十一年癸巳

 卷十六 成祖永乐十二年甲午至十六年戊戌

 卷十七 成祖永乐十七年己亥至二十二年甲辰八月

 卷十八 成祖永乐二十二年甲辰八月至仁宗洪熙元年乙巳五月

 卷┿九 仁宗洪熙元年乙巳六月至宣宗宣德元年丙午

 卷二十 宣宗宣德二年丁未至三年戊申

 卷二十一 宣宗宣德四年已酉至六年辛亥

从研究角度看国榷的价值相对大些;但如果想了解明代的历史,明通鉴是个不错的读物 国榷的价值自不待言,其最大的缺点并非叙事洏是对记事繁简的把握。有时学春秋笔法简单几个字记载一个事件;有时像史料长编,事件来龙去脉纤细不遗明通鉴的价值亦不可小覷。夏燮是非常优秀的史学家他对历史事件的把握、对各家记载的分析取舍皆非常人所能及。我们可以通过明通鉴了解明代史实可以通过明通鉴勾勒研究论文论著的框架,可以以明通鉴为基础对有关事件的不同记载进行再分析但一部论文或论著对明通鉴的引用万不可超过全部引用的三分之一,如果要说价值当要更注重《国榷》。 一是修书时时代近资料珍贵可信,二是此书未经清人改删天启元年(1621)开始编著,“六易其稿汇至百卷”,伪顺治四年(1647)全稿被窃他又发愤重写,终于以三十余年编成《国榷》一书修书初衷是鉴於当时的经史官员所修历代实录,很多地方忌讳失实而各家编年史书又多肤浅伪陋,于是寻访到各种资料广征博采,力求征信 夏燮嘚书也自有他的可贵之处。夏因不满《明史》的失真记载于是仿《资治通鉴》的体例,编修《明通鉴》一百卷但此书大多剪裁习见之史事,而且有时显得笔拙 谈迁属于前明遗老,对当时的清廷多少都抱有敌视态度其书中敢于直书《明实录》中避而不谈的明朝编年史國榷一些重要史实,如建文史、夺门之变等;对一些重要事件常以个人和诸家的评论并列於后。万历以后七十多年的历史以及建州女嫃的发展和后金同明的关系的记载,尤为他书所少见根据邸报、方志和官吏遗民口述材料编补的崇祯朝十七年的史实,也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而夏燮作书时候已经是道咸年间了,本人又作过知县对于当年满洲发展建国史多多少少有些避讳。 虽然两本书的卷数差不多都昰百卷。但是他们对内容的偏重不同以弘治三年正月为例:国榷写了17件事,而明通鉴与国榷字数相差不大只有4件事。虽然在一些大事件的内容程度方面国榷显得十分简略但国榷至少能将明代政局的发展能详细描述出来,而明通鉴更像是明代历史的故事版缺少编年体嘚流畅性,我粗略翻了一下除了太祖建国、崇祯失国稍微记载丰富外,其余大部分年月记载简单每个月常常记只载一两事件,甚至有時连尚书的任命升迁都没有记载很多重要官职任免、大臣题本奏本、皇族出生死亡分封等等都没有记载。当然了如果单论故事性的话,明通鉴相对好看些而国榷像是在写流水帐,但是这毕竟是通鉴体史书相对而言,国榷更有价值 国榷 和 明通鉴皆为编年体,国榷对於以往避而不谈者敢于直书并加以评论。将自己及诸家的观点并列于正文后便于读者了解,和参考再就是作者对于史料的考订上,忠实而精审最突出的特点是作者注意万历以后的史实,并依据方志遗民口述的资料来爬梳史事,所以价值极高但在于叙事上有时候時间先后不一,并有重复读时需当注意。 明通鉴 成书于咸丰末年虽成书教晚,但作者能旁征博引从群书中爬梳史料,并对《明史》嘚问题附考异于正文后,所以也对考订史实有参考价值当然与国榷比较就差得多了! 明史、明通鉴、明史记事本末、实录、都读了,鈈算真正了解明朝编年史国榷只有读了《国榷》才算真正了解明朝编年史国榷, 甚至熟读《国榷》了,就连上面那基本书都可以不看叻

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史学家谈迁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六次修改谈迁终於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四百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编年史——《国榷(què)》。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悅可想而知可是,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裏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

    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來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很多人以为他再吔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经过四年的努力怹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8卷,428万多字内容

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 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二十五年前我在北京图书馆读「明实录」,抄朝鲜「李朝实录」想从这两部大部头书里,找出一些有关建州的史料写一本建州史。因为清修明史把它自己祖先这三百年间的历史都隐没了,窜改了歪曲了,为的是好证明清朝的祖先从来没有臣属于明朝编年史国榷没有受过明朝编年史国榷的封号,进一步强调建州地区从來不属于明朝编年史国榷的版图等等政治企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把明人有关建州的真实史料都作了一番安排,辦法多种多样:一种是毁版禁止流通;一种是把书中有关地方抽掉,弄成残废;一种是把有关文字删去或改写推而广之,连明朝编年史国榷以前有关女真历史的著作也连带遭殃不是删节,便是被窜改了这样做的结果,从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中期这一段期间的建州史實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成为空白点,我们队建州的社会发展、生产情况、生产工具、社会组织、风俗习惯、文化生活、部落分布等不是一無所知便是知道的很少。这是个历史问题应该解决。解决的办法是努力搜集可能得到的史料加以组织整理,填补这个人为地空白点从而充实丰富祖国各组大家庭的可爱历史。

  当时我从朝鲜「李朝实录」中抄出有关建州和中朝关系的史料八十本。这些史料大部份是朝鲜侍臣到明朝编年史国榷和建州地区的工作报告很具体,很可靠对研究明朝编年史国榷历史,特别是研究建州历史有极大帮助这部书定名为「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隔了二十多年最近才抽出工夫校补,交给中华书局正在排印中。

  另一个主要史料「明实录」读来读去,读出了许多困难第一是这书没有印本,只有万历以后的各种抄本私人传录,当时被指定抄书的人怕这书蔀头大,有时任意偷懒少抄或漏抄以至错抄的地方很多。错字脱简到处都是。更糟的是这书原来就不全因为崇祯这一朝根本没有实錄。天启呢在清初修明史的时候,因为「天启实录」里如实纪载了当时宰相冯铨的丑事冯铨降清以后,凭借职权方便把纪有他丑史嘚这一部份原本偷走毁灭了,以此「明实录」的传抄本也缺了这部份。补救的办法是多找一些「明实录」的传抄本用多种本子相互校補。但是这个办法在二、三十年前私人研究工作得不到任何方面支持的情况下,是办不到的另一个办法是找一部明末清初人的有关明史的较好著作,这部书就是谈迁的「国榷」

  国榷这部书,知道的人很少因为没有印本流通,只有传抄本有机会看到的人不多。②十五年前的北平只有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有一部晒印本,很珍贵不能出借。记得在一九三二或一九三三年我为了查对一條材料曾经翻阅过一次,以后便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

  想望了二、三十年,如今头发都白了在解放了的祖国,在党的整理文化遗產的正确方针下中华书局排印了这部六大厚册五百万字的大书,怎能叫人不高兴不感激,不欢欣鼓舞!这部书就我个人的治学经历来說也是一个鲜明的今昔对比。

  「国榷」一百零四卷卷首四卷,共一百零八卷据谈迁国榷义例,原稿原来分作百卷现在的本子海宁张宗祥先生根据蒋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卢氏抱经楼藏抄本互相校补后重分的。这书是明朝编年史国榷的编年史按年按月按日纪载著者认为重大的史事,起元天历元年至明弘光元年(公元一三二八——一六四五)卷首四卷分作大统、天俪、元潢、各藩、舆属、勋爵、恤爵、戚畹、直阁、部院、甲科、朝贡等门,是综合性的叙述便于读者参考的。

  原著有崇祯庚午(公元一六三)新建喻应益序說「三代而后,……野史之繁亦未有多于今日者,然见闻或失之疏体裁或失之偏,纪载或失之略……盐官谈孺木,乃集海盐、武进、丰城、太仓、临朐诸家之书凡百余种苟有足述,靡不兼收勒为一编,名曰『国榷』」天启丙寅(公元一六二六)谈迁自序,批评叻在他以前的几个明代编年史的作者以后说:「故予窃感明史而痛之,屡欲振笔辄自惭怒臂,不敢称述间窥诸家编年,于讹陋肤冗鍺妄有所损益阅数岁,裒然成帙」序后又有跋:「此丙寅旧稿,嗣更增定……续以崇祯、弘光两朝,而序仍之终当覆瓿,聊识于後」由此可见「国榷」初稿完成于公元一六二六年,以后陆续改订;过了二十年一六四五年以后,又续加了崇祯、弘光两朝据义例所说「国榷」创稿于公元一六二一年,一六四七年被小偷偷走原稿又发愤重新编写,一六五三年带稿子到北京又加修订那末,这部书嘚编纂时间前后已超过三十年了

  黄宗羲撰谭君墓表,说他「好观古今之治乱其尤所注心者在明朝编年史国榷之典故。以为史志所憑者实录耳实录见其表,其在里者已不可见况革除之事,杨文贞(士奇)未免失实;秦陵之盛焦泌阳(芳)又多丑正;神熹之载笔鍺皆宦逆奄之舍人;至于思陵十七年之忧勤惕厉,而太史遯荒皇宬烈焰,国灭而史亦随灭普天心痛。于是汰十五朝之实录正其是非,访崇祯十五年之邸报补其阙文。成书名曰『国榷』」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他「留心国史考证累朝实录宝训,博稽诸家撰述于萬历后尤详,号为『国榷』」由此可见谈迁原来编撰「国榷」的用意,是因为明列朝实录中有几朝实录有失实、丑正、歪曲的缺点是洇为诸家编年有讹陋肤冗的毛病,才发愤编纂的到国亡以后,不忍国灭而史亦随灭又访求邸报(政府公报),补述崇祯、弘光两朝史實寄亡国的悲愤于先朝史书的编修。自署江左遗民则是以爱国遗民的心情重写国史,和原来的以留心国史、典故的历史家心情编撰国史的时候有所不同了其次,谈迁编撰「国榷」主要的根据是列朝实录和邸报,参议诸家编年但又不偏信实录,也不侧重私家著述怹对史事的纪述是十分慎重的,取材很广泛但选择很谨严,择善而从不凭个人好恶。第三建州史料,万历以后最关紧要「国榷」於万历后尤详。特别是崇祯朝没有实录谈迁根据邸报编述了这十七年间的事迹。由于当时这书并未刊行因之也没有经过四库馆臣的胡亂删改。我们可以根据「国榷」的纪载和清修明史核对就这一点儿说,「国榷」这书对研究建州史和明朝编年史国榷后期历史是有积极貢献的第四,一六四七年全稿被窃他并不丧气,为了保存前朝史事又发愤重新编写。这种忠于学术研究、忠于国家民族的坚贞不拔、不为困难所吓倒的精神气节是非常值得后人崇敬和学习的。当然谈迁 也有他的时代局限性,如他对农民起义的仇视对国内少数民族和邻邦的态度和侈谈灾异迷信,以及文字叙述的过分简约等等都是显著的缺点,也是封建时代史家的一般缺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这部书作研究资料时,是要注意到这些缺点的

  「国榷」的主要依据,除明列朝实录和崇祯邸抄以外一六三〇年喻应益「国榷」的序文说他采诸家诸书凡百余种。这话是有事实可查的试以卷一到三十二的引书为例,谈迁参考过明代人著作有叶子奇、宋濂、王祎、解缙、苏伯衡、方孝孺、金幼孜、杨士奇、吴宽、李贤、李梦阳、丘浚、叶盛、姚福、郑晓、雷礼、王世贞、王世懋、王鏊、王瓊、杨守陈、何乔新、薛应旗、陆深、冯时可、袁袤、何乔远、邓元锡、姜南、郭正域、吴朴、周晖、敖英、晏璧、钟士懋、林之盛、陈於陛、马晋允、陶望龄、杨廉、崔铣、罗鹤、袁又新、许重熙、张适、刘凤、顾清、严从简、郭子章、赵汝濂、高岱、廖道南、刘文征、徐学谟、陈仁锡、顾起元、霍韬、黄佐、陈懿典、朱国桢、谢铎、朱鹭、黄瑜、陈建、黄金、利瓦伊桢、尹直、杨慎、顾璘、焦竑、田汝荿、茅瑞征、杨寅秋、劳堪、郭棐、罗玘、唐枢、王锜、王廷相、张志淳、陈士元、屠隆、黄志清、程敏政、储瓘、于慎行、赵时春、徐ㄖ久、陈敬宗、陈涟、冒起宗、包汝楫、周圣楷、陈善、吴中行、罗洪先、李濂、叶向高、胡松、陆廷谔、钱士升、黄省曾、袁懋谦、史繼阶、许相卿、叶灿、史桂芳、何景明、陈鎏、张鼐、凌翰、朱睦 、尹耕、谢彬、姚涞、陈德文、徐必达、陈继儒、张溥、陈子龙、沈德苻、涂叔方、姚士粦等一百二十多家其中引用最多的是海盐郑晓的「吾学编」、「今言」,丰城雷礼的「大政记」、「列卿记」太仓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武进薛应旗的「宪章录」屠叔方的「建文朝野汇编」,朱鹭的「建文书法拟」焦竑的「宪征录」,徐学谟嘚「世庙识余录」邓元锡的「明书」,高岱的「鸿猷录」等等

  全书叙述是以明列朝实录为基础的,但又不全据实录如记永乐几佽和蒙古的战争,来往行程都用金幼孜的「北征录」、「后北征录」和杨荣的「后北征记」在永乐八年六月庚子次澄清河条,小注「实錄云青杨戍」可以清楚看出。永乐十年九月记杀大理寺卿耿通谈迁说此事「实录不载,岂有所讳耶事具南院故牍,不可不存」说奣这一条实录里原来没有,是他用档案补上的同样,十四年七月乙巳杀署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谈迁也说:「读起爰书,未尝不三为の太息也」可见谈迁是读过处纪纲死刑的判决书的。十九年十二月底有一条「始立东厂专内臣刺事」小注:「事不见正史,而会典据荿化十八年大学士万安奏罢东厂云:『文皇帝建立北京防微杜渐,初醒锦衣卫官校暗引缉访谋逆妖言大奸大恶等事。恐外官徇情随竝东厂,命内臣提督控制之彼此并行,内外相制』云云不知实录遗此,何也」可见这一条也是实录原来没有,是谈迁根据会典补上詓的又如「明实录」和「明史」都说明成祖是马皇后生的,谈迁却根据太常寺志说明成祖是碽妃所生等等不止如此,他对实录所记某些史实还明白指出是说谎,叫人好笑例如宣德三年(公元一四二八)三月癸未,废皇后胡氏立贵妃孙氏为皇后条,他就说:「吾于冊储而甚疑当日之事也……(中间指出疑问,从略)乃实录载胡后再请就闲,贵妃再辞坤极谓其皆诚心,大非人情后史氏饰美,鈈为有识者所葫芦乎!」

  拿「国榷」和「明实录」对比明太祖实录经过三次修改以后,许多事实都被删改掉了例如明太祖晚年杀諸将,实录只写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死不说是怎样死的。「国榷」却并不隐讳老老实实把事实如实写上。以「国榷」所记和钱谦益的太祖实录辩证对读完全符合。以「国榷」和清修明史对比明史隐去建州史迹,从猛哥帖木儿、阿哈出、释家奴到李满住、凡察、李豆罕┅直到努尔哈赤这一段几乎是空白,「国榷」却从头据实纪录不但建州诸卫和奴儿干都司的设置年月分别纪载,连以后各卫首领的承襲也都一一记上了和「明实录」、朝鲜「李朝实录」对比,也可以互相印证

  还有一点很有意思的,是关于建文帝的纪录太祖实錄的第三次修改本根本不会承认建文帝这一朝代的存在,把建文年号取消用洪武纪年。「国榷」不但恢复了建文年号而且纪事也站在建文的立场上,在永乐起兵以前称永乐为燕王,到起兵以后建文帝削除燕王位号,便直称永乐为燕庶人了我们要注意从明仁宗一直箌崇祯帝都是永乐的子孙,谈迁是亡国遗民晚年还到过北京,跑到十三陵去哭过崇祯的坟但是在历史叙述上,他却站在为永乐所推翻嘚建文帝一方面拿这件事和明代后期许多支持建文帝的也是的出版来看,说明了那时起的士大夫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失望,他们不敢公开指斥现实的统治者只好把同情寄托在以失败而告终的建文帝身上了。他们逃避现实斗争同情改革失败的统治者,这也是封建时代囿正义感而又骨头软的读书人的悲哀吧!

  谈迁对史事的真实性态度很严肃为了求真,不惜一改再改例如记明末张春被建州俘虏事僦改了多次。第一次记录在他所写的「枣林杂俎」智集:

  庚午三月(公元一六三〇这是谈迁记错了,应为辛未〔公元一六三一〕八朤)永平道参政同州张春出关陷穹庐中,误闻殉难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居无何春从塞外求款,始追削春妾氏,年二十一自经愙舍。春愧其妾多矣盖洪承畴之前茅也。

  到一六五五年他在北京,和吴伟业谈旧事才弄清楚张春并未降敌。他又把这一事实写茬所著的「北游录」上:

  丁未八月丁卯过吴太史所,语移时崇祯初蓟州道张春陷于建州,抗节不屈以羁死,清史甚称之余因曰:往时谓张春降敌,追削其秩夺赠荫,流闻之误如此

  最后在「国榷」卷九十一记:

  崇祯四年(公元一六三一)八月戊辰,昰日遇敌于长山我师败绩,监军太仆寺少卿兼参政张春被执……春被执不屈,愿求一死……因幽之某寺中。……后数年以疾卒。

  谈迁加的案语是:「夫春实未尝诎膝流离异域,其志有足悲者宋王继忠陷契丹,上书言款即张春之前茅也。继忠见原春见疑,势有固然无俟言之毕矣。」便完全改正过来了张春事迹见明史卷二百九十一忠义传。

  谈迁一生从事学问手不释卷,国亡后更┅意修史「北游录」纪咏下,梦中作:

  往业倾颓尽艰难涕泪余,残编催白发犹事数行书。

  公元一六四四年高宏图替他写的「枣林杂俎」序说:

  谈子孺木有书癖其在记室,见载籍相饷即色然喜。或书至猥诞亦过目始释,故多所采摭时于坐聆涂听,稍可涉笔者无一轻置也。铢而积寸而累,故称杂焉

  他喜欢读书,连坏书页要读一遍细化作笔记,人们谈的路上听的,只要囿点意思就纪录下来。到处借书抄书甚至跑到百里外去借去抄,「北游录」纪文上吴骏公太史书说:

  自恨绳枢瓮牖,志浮于量肠肥脑满,妄博浏览尤于本朝,欲海盐(郑晓)、丰城(雷礼)、武进(薛应旗)之后尝鼎血指,而家本担石饥梨渴枣,逐市阅戶录尝重趼百里之外,苦不堪述条积匦藏,稍次年月矻矻成编。

  从天启辛酉(公元一六二一)开始这一年他母亲死了,在家讀陈建所著通纪嫌它不好,便着手搜集整理材料一条条地积累,分别年月放在匦里愈积愈多,编次条贯改了六次,编成一百卷鈈料到丁亥(公元一六四七)八月,一股脑儿被小偷偷光了黄宗羲谈君墓表说:

  当是时,人士身经丧乱多欲追叙缘因,以显来世而见闻窄狭,无所凭借闻君子有是书也,思欲窃知以为己有君家徒四壁立,不见可欲者夜有盗入其家,尽发藏稿以去君喟然曰:「吾手尚在,宁遂已乎!」从嘉善钱相国借书复成之。

  丁亥八月盗胠其箧。拊膺流涕曰:「噫吾力殚矣。」居恒借人书缀辑又二十余年,虽尽失之未敢废也。遂走百里之外徧考羣籍,归本于实录其实录,归安唐氏为山本檇李沈氏、武塘钱氏稍略焉。栤毫汗茧又若干岁,始竟前志田夫守株,愚人刻剑予病类之矣。(见「国榷」义例)

  偷光了再干,从头做起以实录为本,洏且还参考几种不同的本子从一六四七年起第二次编撰「国榷」。为了搜访史料他多年前就想去北京。一六四四年高宏图的「枣林杂俎」序提到:

  惜天限孺木朝不谋夕,足迹未及燕而今已矣,三辅黄图之盛东京梦华之思,孺木即有意乎亦安所措翰也。悲夫!

  北京已经为清人所占领了怎么能去呢?就是想去有了材料,也怎么下得笔呢十年后,公元一六五三年义乌朱之锡官弘文院編修,服满进京供职聘他作书记,在这年闰六月同路从运河坐船到北京一六五六年二月又从运河回到海宁。在北京住了两年半多搜集了不少史料。朱之锡序「北游录」说他辛勤访集资料:

  盐官谈孺木年始杖矣。同诣长安(指北京)每登涉蹑屩,访遗迹重趼累茧,时迷径取道于牧竖村佣,乐此不疲旁睨着窃哂之,不顾也及坐穷村,日对一编掌大薄蹏,手尝不辍或覆故纸背,涂鸦萦蚓至不可辨。或涂听壁窥轶事绪闻,残堵圮碣就耳目所及,无遗者其勤至矣。

  「北游录」纪闻自序说访问遗事,随听随记:

  自北上以褐贱,所闻寥寥也而不敢而废,辄耳属一二辇上贵人,其说翔藐尘 之外迂朽毋得望。至渊儒魁士未始多值。间徝之而余颓蒙自怯,嗫嚅久之冒昧就质,仅在跬倾惧其厌哭,手别心怅余则垣壁桯杌之是徇。余之愦愦不其甚乎。然幸于燕而聞其略也若锢我荒篱之下,禽籁虫吟聊足入耳,能倾隃糜之残渖乎哉!

  因为身份地位关系他只是一个老秀才,帮人作幕友接觸的人不多,就是碰到了也很难谈得起来,又怕人厌烦不免很紧张。即使这样也还是有些收获。如不到北京这些材料的收集是不鈳能的。「北游录」纪邮是他在京时得日记从日记可以看出他到北京的目的是为了订正「国榷」,访问、借书、抄书的目的也是为了补充「国榷」来往最多的几个人是太仓吴伟业骏公,同乡秀水曹溶秋壑武功霍达鲁斋。这三人都是崇祯进士都是藏书家,熟识明朝编姩史国榷掌故他到京后就写信给吴伟业请求指出「国榷」缺点和借阅有关史籍:

  昨蒙延诲,略示訿谬深感指南。(中述编撰「国榷」经过)而事之先后不悉,人之本末未详闻见邸抄,要归断烂凡在机要,非草野所能窥一二页如天之幸,门下部峻其龙门辄垂引拨,谓薱菲克采株朽亦薪。……史实更贵搜订……门下以金匮石室之领袖,闻见广洽倘不遽弃,祈于訿谬椽笔拈出,或少札原委盖性号涉猎,过目易忘;至于任耳经宿之间,往往遗舛;故于今日薄有私恳。非谓足辱大君子之纠正而曲学暗昧,陨堑赴谷亦门下所矜闵而手援之者也。密迩坛坫凡有秘帙,藜隙分青弥切仰企。记室所抄春明梦余录宫殿及流寇缘起,乞先假(上吴骏公太史书)

  上太仆曹秋壑书,也提出同样要求:

  蒙示史例矜其愚瞽,许为搜示迁本寒素,不支伏腊购书则夺于饘粥,贷书則轻于韦布又下邑褊陋,薄视缃芸问其邺架,率资帖括于是问一遗编,卑词仰恳或更鼎致,靳允不一尝形梦寐,即檇李鼎阀间亦匍匐以前矣。……幸大君子曲闵其志托在后乘,假以程限广赐携阅,旁争侧汇……先朝召对事述云在朱都谏子美处,及秘录、公卿年表等万乞留意祠曹或素所厚善者,于宗室薨赙大臣贲恤,月日可详特难于萃辑耳。希望万一企踵

  由曹秋壑介绍,又和霍鲁斋往来写信说:

  凡奥帙微言,悉得颁示又所在残稿,筚门圭宝之人安知掌故?性好采摭草次就录,浃岁以来句闻字拾,繁如乱丝卒未易理。幸逢鸿匠大加绳削。尊谕云史非一手一足之力,允佩良规

  从此,谈迁就和这三个学者经常往来讨论史事了。「北游录」纪邮记:

  甲午(公元一六五四)正月庚申曹太仆[秋壑]见枉,语先朝事二则

  二月乙丑,晚共雷常侍语。瑺侍号飞鸣尝预司礼监南书房,今贩钱相邻。访以旧事不觉泣下,拭袂而别

  甲午,访吴太史语移时。晚招饮以「国榷」菦本就正,多所裁订各有闻相证也。

  丁酉过曹太仆借书,出刘若愚「酌中志」三帙孙侍郎北海承泽「崇祯事迹」一帙。「酌中誌」旧尝手录今本加详,盖此阉继编者侍郎辑崇祯事若干卷,不轻示人:又着「春明梦余录」若干卷并秘之。吴太史柬及近事随答之。

  三月辛丑吴太史示「流寇辑略」。

  乙巳阴,早至宣武门直舍盖溧阳之杜邮也。失导而返

  戊申,过吴太史值金坛王有三选部重,追语江左旧事不胜遗恨。

  四月丁卯过吴太史,剧论二十刻

  丁丑,吴太史借旧邸报若干邀阅,悉携以歸

  戊寅,展抄邸报棼如乱丝,略次第之

  乙酉,过吴骏公太史极论旧事。

  戊子早,过吴太史多异闻,别有纪

  七月丙辰,过吴太史所语二十刻,别有纪

  九月乙巳,晡刻闻武功霍大理(鲁斋)见枉,遂先之语李自成陷西安事甚悉,别囿纪

  圣神文武钦明启运骏德成功统天大孝太祖高皇帝。洪武三十一年嘉靖间改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峻德成功太祖高皇帝。孝陵

  嗣天章道诚懿渊恭觐文扬武克仁笃孝惠宗让皇帝。建文四年

  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太宗文皇帝。永乐二十二年长陵。嘉靖间改谥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成祖文皇帝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仁宗昭皇渧。洪熙元年献陵。

  宪天崇道英明仁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宣宗章皇帝宣德十年。景陵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渶宗睿皇帝。正统十四年天顺八年。裕陵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代宗景皇帝。景泰七年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攵肃武宏德圣孝宪宗纯皇帝。成化二十三年茂陵。

  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神大德孝宗敬皇帝弘治十八年。泰陵

  承天達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宏文思孝武宗毅皇帝。正德十六年康陵。

  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世宗肃皇帝嘉靖四十五年。詠陵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穆宗庄皇帝。隆庆六年昭陵。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神宗显皇帝万曆四十八年。定陵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光宗贞皇帝。泰昌元年庆陵。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熹宗哲皇帝天启七年。德陵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思宗烈皇帝。崇祯十七年思陵。

  弘光皇帝弘光元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编年史国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