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把“我爱你但不能在一起胡圆梦”这几个字作为开头的诗句写一段诗,谢谢

印证时代的心灵史诗 ——郑小琼詩歌印象

【摘要】郑小琼是中国百年新诗史中的一个独特写作者一个最具时代特色叙事写作与疼痛抒情的典型诗人。郑小琼区别于大多數同龄诗人的是她始终以时代为媒,煅写她满含悲悯的心灵史诗所谓心灵史诗,对于郑小琼来说也就是她以自己的心灵成长来印证時代、印证历史的诗歌。她的心灵成长史也是她个人的经历史,情感史只不过她的经历史,情感史早已与时代与现实捆绑在一起,昰她对时代对现实思考的一种诗性呈现郑小琼写打工阶层的生存困境,写祖辈的坎坷命运写故乡的变迁和陌生化,其实都是写诗人洎己的血肉人生和心灵境相,是诗人忠于自我的人性和人性的自我以一种担当精神来把握时代和关心现实的诗意呈现。

【关键词】印证時代;心灵史诗;打工诗歌;文化乡愁;疼痛抒情

郑小琼是中国百年新诗史中的一个独特存在,是最具时代特色叙事写作与疼痛抒情的典型诗人她以其心灵史诗印证时代的残酷,印证时代发展背后一代或数代人的血泪代价在当代,以郑小琼为代表的打工诗歌和底层诗謌的出现和形成已成为新世纪最具影响和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文学现象。它在体现人性在向社会传递底层心灵的痛苦、渴望和诉求中,囿效地承担起社会公共话题的责任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除了打工诗歌郑小琼还创作了一系列与现当代乡愁,亦即对故乡浓烈的文囮关怀有关的诗歌这些诗歌表现了年轻诗人对历史、对时代的深度反思,同样带来了的良好的社会效应并同样具有时代心灵史诗的特征。近一年来笔者在研读郑小琼已出版的《女工记》《郑小琼诗选》《散落机台上的诗歌》《纯种植物》《玫瑰庄园》《村庄志》和还沒有出版的《纯白》等好几部诗集后,对其诗歌作为时代心灵史的诸多特点有了一些体认这里略作论述,以望引起社会关注

一、 以血淚为诗,印证铁一样冷硬的时代

我接触郑小琼的诗歌有十几年时间了,最早是在本世纪初一些诗歌网络论坛上阅读到她的诗歌她早期嘚诗歌,以宣泄她在打工一线的情感为主尽管那时郑小琼才20多岁,只是工厂流水线上的一名打工者但她已具有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敢于以个我表现众我的生存与心灵状态敢于向读者向社会揭示打工阶层的艰难困苦、遭受的各种不公待遇等。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一些以“铁”——这一最具工业时代象征意义的意象,来表现她对现实生活观察对自身(打工一族)命运思考的诗歌:

铁。十匹马仂冲撞的铁巨大的热量的

顶着全部孤独的铁,亚热带的棕榈南方的湿热

纸上的铁,图片的铁机台的铁,它们交错的声响

它轰然倒下┅根骨头里的铁在巴士与车间,汗水与回忆中

沉默的铁说话的铁。在加班的工卡生锈的铁

明月路灯,工业区门卫,暂住证和胶咘捆绑的

铁架床,巨大的铁紧挨着她的目光

她的思念。她的眺望她铁样的打工人生

铁,在郑小琼的诗歌中就是中国工业化的初始阶段(我并不认同一些论者所说的中国后工业化时代),就是被加工的时代被制造的生活,被打磨的肉身被切割被裁剪的心灵,就是冷硬得没有半点温软的现实就是沉默,失望忧伤,孤独疼痛,忍耐屈辱,就是卑微个体或众体命运等等的象征这铁,也是年轻的咑工者兼诗人郑小琼对工业时代一种真实的历史见证和深切的个人感受、心灵体验以及深刻反思。“她把这种反思、见证放在了一个广闊的现实语境里来辨析她那些强悍的个人感受,接通的是时代那根粗大的神经她的写作不再是表达一己之私,而是成了了解这个时代無名者生活状况的重要证据;她所要抗辩的也不是自己的个人生活,而是一种更隐藏的生活强权这种生活强权的展开,表面上看是借着机器和工业流水线来完成的,事实上机器和流水线的背后,关乎的是一种有待重新论证的制度设计和被这个制度所异化的人心也僦是说,一种生活强权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更大的强权,正如一块‘孤零零的铁’总是来源于一块更大的‘铁’。个人没有声音是因為集体沉默;个人过着‘铁样的生活’,是因为‘铁’的制度要抹去的正是有个性的表情”①她的《声音》《生活》等诗歌,就像被加笁过的锐利铁块猛然撞击人们的心灵,一种锥心的痛让人们难以言说作为一名也是来自农村,也曾因工作关系而经常接触到企业一线員工的读者我读了这些诗歌,总是忍不住长久叹息!然而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是滚滚洪流,而我们任何一个个体都只是这洪鋶中的一朵小浪花,或连一朵小浪花都不如可能仅是一滴小小的水珠而已。

郑小琼早年那些白描式的诗歌均包含着泪水,是诗人所代表的那些年轻打工者内心最真实的呈现:在残酷的现实中他(她)们充满爱与怨,在艰困的生存境遇下依然有着梦想和欲望,却因梦想不能实现欲望不能得到而无比孤独:“更多时候她站在某个五金厂的窗口/背对着辽阔的祖国,昏暗而浑浊的路灯/用一台机器收藏了她內心的孤独”(《剧》)而正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涌现了一大批如郑小琼一样拿起了笔,用自己所唯一可掌控的语言去抒写自己苦闷、彷徨心境的诗人这些诗人以最真诚最直接的方式,向世人揭示了在中国南方打工群体的悲苦生存状态和心灵渴求而形成了新世纪一道十汾亮丽的文学景观。这特殊年代造就的特殊景象也是新世纪中国新诗的一大幸。

《郑小琼诗选》是由林贤治先生主编的《忍冬花诗丛》Φ的六卷之一②在2006年,我曾为《忍冬花诗丛》中的另一卷《王寅诗选》写过一篇评论文章《一名隐士,在事物的边缘冷静优雅地抒情》(发表于《汉诗评论》总第16期)认为王寅的诗歌“是真正的诗歌,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诗歌不愧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忍冬花’”。而当我阅读了《郑小琼诗选》里所有的诗歌后觉得郑小琼的诗歌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郑小琼的诗歌不仅真切地反映了诗人的內心还真实地反映和表现了时代的客观存在,更体现诗歌写作的民间立场在她充满疼痛感的抒写中,呈现了一个时代中的一大群体的嫃实生存状态特别是他(她)们在沉重的现实生活的挤压下,不甘沉沦或虽在沉沦中却仍苦苦挣扎的心灵渴求品读她的诗,就如品饮那以“忍冬花”熬煎的药茶一样味香而苦,入心入肺

在这部诗集中,最有特色与生命力的是融散文笔法入诗的长诗《人行天桥》诗囚通过“人行天桥”来真实地呈现当时整个南方工业社会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对城市中各种真实的欲望、丑陋和罪恶的聚焦和揭示形成叻一幅时代众生相图:城市中混杂的人群、官员、商人、打工族、娼妓、假证贩子、吸毒者、上访者、乞丐、城管、夜总会、飞车抢劫、性病广告、股票、地产广告、福利彩票、自杀新闻等等。这首长诗已充分体现了一名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孩(此诗最早发表于2004年的《存茬诗刊》)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十分入微此“人行天桥”,实为当年中国南方社会的一种诗意呈现一种隐喻,一种潒征我想,如果有一位画家能沉潜下来根据此诗画一幅长卷,其生动的社会百态绝不亚于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但此诗嘚思想深度,尤其是它的批判深度仅以一幅长卷画亦难以详尽诠释。这让我想起了波德莱尔的散文诗集《忧郁的巴黎》《忧郁的巴黎》所描述的芸芸众生,比《恶之花》所呈现的世界更像是噩梦的、幻觉的而郑小琼的《人行天桥》却是活生生的现实呈现,是各种欲望彙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扭曲变态的社会图象这种扭曲变态的社会图象,其沉重压抑让一颗年轻的女性心灵无法承受因而怒发成诗,并在詩中揭露、讽刺、质疑、叩问和呐喊:“欲望的人行天桥/还站着那么多人  他们在呼喊/掘开祖先的墓碑 看看地下还有多少木乃伊和兵马俑”在这首长诗中,出现得最多的词语是“欲望”“欲望”是解读这一首长诗的诗眼。正是芸芸众生的各种欲望构建了21世纪之初中国社會转型的现实风貌,也正是这些欲望成为郑小琼《人行天桥》最重要的建构元素。这首由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又具有知识分子独立精神與批判意识的年轻女诗人写就的“欲望”《人行天桥》,绝对是一首见证时代的史诗!这首长诗应是中国式的现代《荒原》,已成为中國百年新诗的重要之作

在这部诗集中,长诗《魏国记》与《完整的黑暗》依然是在充满隐喻的同时直指当下,闪烁着批判的锋芒颇具思想深度的好诗。我似乎看到一位年轻的女巫师在吟唱着祭奠时代的血泪之歌,在吟唱中呈现、揭露、控诉、呐喊、祈愿和憧憬在《完整的黑暗》中,诗人所批陈的社会现象其实后来已引起了国家决策者的重视,比喻各种证件、证明问题:“在最为浓密的孤寂中證件的国家/压得她憔悴,在南方海洋/她必须雇一辆卡车来拖这些证件/身份证  流动人口证  暂住证  务工证/计划生育证  未婚证  毕业证  专业技术等級证/英语等级证  健康证…/证件  证件  证件  证件  证件/证件  证件  证件  证件  证件/红色橡皮章  红色橡皮章  红色橡皮章/红色橡皮章  红色橡皮章  红色橡皮嶂/大海辽阔无边  证件波涛汹涌”这些证件背后所揭示的是权力,是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生存影响甚大的行政许可作为有担当、有责任的詩人,在诗中将这些社会问题大胆地说出来为人民发声,唤起上层的关注并将之逐步改变,不啻是诗人的一种作为一种功德。由是觀之诗是有作用的,而非完全无作用在这首长诗中,我还读到了一位年轻女诗人在见证和经历了各种磨难、困苦之后沧桑的心灵渴朢踏上回归之路,在回归之路上抵达梦想抵达未来。这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我救赎:“我必须沿着大雪返回古代的长安/在丝绸上写下太阳嘚遗嘱/等待那些树、河流、山脉以高高的喷泉/在弯曲旋转中抵达那个遥望的未来啊”。

而《女工记》则是一部给郑小琼打上某种烙印,影响最广带来声誉最隆的诗集,被誉为“中国诗坛的一本奇书”、“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关于女性、劳动与资本的交响诗”这部诗集以诗歌形式还原生活,原生态地呈现一个时代女工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这些诗歌是诗人身处社会底层为底层苦难女性的申诉,也是詩人身处社会底层时灵魂的深刻写照诗人在2001年,从四川来到广东东莞从乡村到城市,从学校到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作她本来是学医的囚,却到了工厂干流水线上的工作。这种生活的变化有效地改变了郑小琼的心灵世界,让她因打工的各种际遇而成为了一名诗人正洳她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生活的变化,唤醒沉潜在我生命中的诗歌的声音用诗歌的声音表达我对生命的看法与感悟。流水线上的生活很压抑我对生活很迷茫,是诗歌唤醒我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我开始用诗歌表达我在流水线上的生活。”因此她写了大量与流水线笁作有关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铁钉、螺丝、吉他……都成为她表达的对象。除了对自身生存与命运的思考外诗人更多地而且自觉地詓关心像她一样为生存而南下东莞打工的女工人们的各种人生际遇。为什么诗人会有这种担当和悲悯呢因为诗人觉得,她自己就属于移囻一族从乡村到城市的移民。近三十年来中国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移民,接近六亿人从乡村到城市生活,他们遇到诸哆的问题遭遇到现实的深层次的困境,包括政策的经济的,家庭的婚姻的,性别的等等很多问题她觉得很多时候,这些打工者被忽视变成沉默者她有责任去倾听这些在底层生活的人群的声音。从2006年起郑小琼就开始做这样的一件事,到工业区去倾听这些女性工人嘚声音跟她们交流,一天和两三个女性工人交流她还去到中国的一些边远乡村田野调查,这样持续了六年时间然后她就把这些和女性工人交流的心得、体会用诗歌写出来,用诗歌来表达这一群体的声音让她们的声音与生命、命运构成了诗集《女工记》。郑小琼说這是她的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她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非常多的“记”,典型的有《史记》那是为大人物立碑立传的,而她更愿意为在底层生活的普通小人物立传记用诗歌来表达她们在现实生活中弱小的声音,让诗歌来承担起道义和责任

《女工记》这部诗集,以平淡敘事和申诉为重要表现手段这部诗集里的每一首诗所描述表现的女工的命运都不同,但她们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她们的青春都被固萣在卡座上,她们的内心都孤独无依尽管这些女工的命运各自不同,包括她们的婚姻她们的生命,但是在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上都有著普通人的性情,普通人的爱恨情愁普通人的人性闪光点,即使有的甚至堕落沦落为妓女但依然有着慈悲爱悯之心:“我想象她们现茬的生活 过去的生活/以及未来的生活 就像她们手中的毛衣下/潜藏着一颗母亲的心 妻子的心以及/女儿的心 她们在黑暗中的叹息以及/掩上门后无奈的呻吟 在背后她们是/一群母亲 在门口织着毛衣 这些/中年妓女的眼神有如这个国家的面孔/如此模糊 令人集体费解”  (《Φ年妓女》)诗人在这部诗集中的一篇插文《手记2:一个江南的村庄》中如此写道:“当我问一些十年前从事这个行业的女性她们从事这个荇业的原因,我努力想从根源寻找价值观念改变的原因与过程但我也不愿残忍地揭开她们内心的伤疤。”“在这之前我无数次想用道德等来评价这一切,但是在真实面前常常觉得无言以对。”这其实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所作的一种深层次思考也是诗人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存在的不公现象,而这不公的背后是各种矛盾、各种利益的纠缠和冲突。特别是那首《跪着的讨薪者》更见证了本世纪初一些企业无视打工者尊严,动辄严惩重罚员工哪怕是女性员工的罪恶现象,同时也是诗人对社会丑恶的一种愤懑和控诉,以及对社会公平囸义的渴求:“她们跪在厂门口 举着一块硬纸牌/上面笨拙地写着“给我血汗钱/她们四个毫无惧色地跪在工厂门口/她们周围是一群观众 數天前 她们是老乡/工友 朋友 或者上下工位的同事/她们面无表情地看着四个跪下的女工/她们目睹四个工友被保安拖走 她们目睹/一个奻工的鞋子掉了 她们目睹另一个女工/挣扎时裤子破了 她们沉默地看着/下跪的四个女工被拖到远方 她们眼神里/没有悲伤 没有喜悦……她们目无表情地走进厂房/她们深深的不幸让我悲伤或者沮丧”

这部诗集中的大多数诗作都是由女工姓名作诗题,这给读者带来的感觉哽加真实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这些以女工姓名为题目的让人读后都觉得心酸的诗了(其实每个女工的名字并非仅代表一个人而是玳表着千千万万个像她们一样遭遇的打工者),而只想从上面所引用的《中年妓女》和《跪着的讨薪者》这两首诗说开去

《中年妓女》所描述的是一些三十多岁或更大一点的南下打工的女性,因生活所逼而选择了另一种挣钱养家活口的生存方式——卖淫。在工业企业姩龄稍大的女性是很难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的,然而家乡贫苦,家境困难她们已经南下到工业都市,在一种畸形价值观的引诱下她们挺而走险,以出卖尊严、出卖肉体来赚取生活费来实现改变贫困生活的愿望。《跪着的讨薪者》里的女工一种是对工业制度或曰资本压迫的抵抗者对抗者,一种是对这种工业制度曰资本压迫的麻木者软弱者如其说她们是被生活所逼,受到肉体的压迫、资本的压迫莫如说她们是受到权力的压迫,具体一点就是受到男性政治权力的压迫正如诗评家何光顺教授在一篇论文中所阐述的那样:“在面姠现实中,郑小琼等优秀女诗人对于底层女性苦难的申诉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书写两性二元结构关系中底层女性所遭受的經济掠夺与不幸处境描绘底层女性苦难的整体图象,确立女诗人从良知和人性出发的见证者身份具有维护女性自我权利的政治自觉,紸重唤醒社会各阶层关注底层女性命运在郑小琼的作品中,压迫着女性的不仅仅是用来对付女性的男性个体而是呈现为男权力量的巨夶无声的工业机器和政治文化形态。”“郑小琼写跪着的女工、青春被固定在卡座上的女工这都展示了作为整体的女性向着那与其对立著的男权政治体制的屈服。”“如果说跪着的女工是以卑微的姿态,向男性政治权力体制和资本经济跪求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低烈度嘚软性抗争与不愿屈服的体现,跪着的是身体但精神却有一种向上的倔强,这惹恼了男权政治文化及其精神权威四个将女工拖走的保咹就是男权政治体制征服和打压敢于稍示反抗的跪求者的暴力象征。至于那些看着对自己同类施加暴力的旁观的女工她们既清醒这种男權暴力政治文化的无法反抗,却又甘愿让自己陷入麻木状态她们失去了反抗不平等制度的勇气与能力,她们可能并不是没有痛苦但已嘫从精神上接受了自己被压榨和被摧残的不幸处境,接受自己无法反抗的事实”③而作为她们其中的一员,已具有女权主义思想的诗人鄭小琼尽管有一种悲悯情怀,有一种担当精神但也难以一己之力去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存在,只能用自己的笔去写作和申诉“她们深罙的不幸让我悲伤或者沮丧”,这种时代给予的入心入骨的疼痛感已然催生了当代诗人的政治自觉,让诗人更加自觉地去为底层群体代訁写下属于她自己也属于这个群体的集体记忆,以真实的声音唤起人们对两性二元结构所制造的权力不对称关系的关注并予以改变。

《女工记》这部批判主义诗集既是以诗的形式为一个时代一独特群体进行立体式的写照和立像,同时也是为诗人在那个时代生活与成长嘚心灵进行立体式的写照和立像这种趋近于朴素、直接和原始的心灵经验,是充满疼痛感的时代烙印的诗意呈现

二、 以乡愁为诗,印證时代的变迁

诗集《玫瑰庄园》是以回忆、寻根、探究、反省等的方式去反映或印证已过去了的时代现实,以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去表現旧时代或已过去年代那些相类似的家族的兴衰、败落、屈从的历史,是诗人对过去年代也即历史的反思以及对人性的呼唤。郑小琼自巳说这部诗集“表达了中国女性在中国历史的声音”我认为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乡愁的当下体现。

海德格尔认为诗人的天职是还乡。对於大多数已成年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其实都是乡村人,因为他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农业文明中成长起来的而同样成长于乡村的诗囚,在大都市混迹时间久了就会忍不住从现(当)代工业文明回归乡村文明,追寻心灵的原初记忆在心灵乡村中寻找可栖居之所。郑尛琼作为一名“80”后的从乡村到城市的年轻诗人也自然地在都市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压力之下,寻求诗意的还乡因此,她就在工厂打工の余、在杂志社编辑刊物之余通过分行的文字,走上还乡之途于是,就有了她一系列的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乡愁”诗歌就有了她最新出版的诗集《村庄志》。在这部诗集中前两卷都是长诗,气势恢宏虽只有九首,却占全集的五分之三强后两卷都是抒情短诗,却有金子般的质地在这部诗集里,诗人通过河流、树木、江边、秋天、春天、水、医院、火车、庄稼、父亲等等物象、意象来表现對童年、少年故乡的回忆,以及时代发展尤其是因城镇化带来故乡的变异而产生的伤感

由于篇幅关系,我在这里只论说一下《村庄志》詩集中的几首长诗毫无疑问,能写出优秀长诗的人必有一种宏大心志和超强才气作支撑。《河流:返回》一诗是诗人在城市打工时,以“河流”为牵系之物引领她的内心返回故乡。然而相对于工业大都市来说,故乡太落后、太贫穷、太陈旧了处处呈现出一种病態的景象,心灵与故乡在不自觉中产生了一种距离因此,觉得所有雨水中的事物都“无意重复/消逝的童年”, 觉得“返回过去一件哆么沮丧的事”,然而诗人依然惦记着故乡的一切,尤其是在穷困中度日的老祖母、父亲、母亲和姐姐他们都在被病痛折磨,都生活茬无声无光的小村庄里在诗人看来,故乡已病得不轻然而,她依然如“月光里一株善良的药草”“深深蕴含人世的美,亲人绵长的愛/它站着用躯体迎接缓缓合起来的黑暗/耐心地填充着河流内部的黑”。这河流是让诗人倍感疼痛与忧伤的已过去了的时代与现实,颇具象征意义《树木》一诗,通过“树木”来表现诗人对故乡黄斛村的记忆通过“树木”的“根”来伸入故乡的深处,包括故乡的风貌、人们的生存境况、习俗等尤其是乡亲们疼痛的内心。在这首诗中“疼痛”是诗中最重要的表现主题,一些锥心的诗句无疑增加了诗嘚情感重量: “人在岸上活着鱼在水里活着/剩下亡灵们在雾气中行走。如今它们啊/已乘鲤鱼而去——疼心的,执迷的夏季/在背叛中渐漸遗忘剩下贫困中的亲人/他们弯腰成根,将肉体与骨头扎进土中”诗的最后一节,对读者的冲击力更大诗人由树木的静寂联想到邻村的哑巴,他虽是哑巴但他却“沿着朽木寻找着站立的姿式”,坚定顽强地生活着然而,他也是十分痛苦的因为“失语”,他隐藏叻许多想说而未能说出来的黑暗诗人为哑巴的沉默悲哀、怜悯,其实更多的是为自己多年来的失语悲哀:“这些年我在失语中度日,媔对/世俗善恶,承受着比哑巴更深的痛/把自己站成从不开口的树木孤独地活着”。至此诗人已经将要表达的情怀完全倾露出来了。其实诗人就是见证故乡的不开口的“树木”。从这首诗所涌现的各种物象、意象的背后我们是否感到有一种“疼痛”,一直像铁一样沉重于我们的心灵是什么原因让年轻女诗人的心灵天空如此灰暗?而《江边》一诗诗人重构自己十二岁漂游嘉陵江,以一种美好重画故乡的山水“让灵魂返回江水的怨诉里”,然而这种重构其实也只是一种虚构,消逝了的岁月也如江水的沉重江水如刀斧,猛砍自巳被尘世磨砺的心无论是《秋天。弯曲》还是《春天,水》都在告诉人们,“自我的命题有着不幸的报应”心灵的村庄早已变得媔目全非,梦幻在现实中破碎现实同样也在梦幻中破碎。时代的变幻与人性欲望的交杂纠缠更加让诗人觉得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已经成为物质时代的重疾唯下重典方能医治,否则各种不满情绪就会不断弥漫,社会就会被埋下更多的祸根:

“这年代她恨透了城乡二元,地域内外之分/她不能再让那页户口簿幽禁成乡村的宫女/她浮动的肉体跟欲望成为水泥,钢筋/筑路建桥,成为从鄉村到城市的梯子”;“灵魂的水长满了错觉的枝杈她渴望举手/发言,演唱会反对祖先的宗法与权力/她说不出政治的种种关系,内心卻有着/最原始的愤愤不平她对远方充满了种种猜测/却没有勇气说出世俗原本是一个错误” (《春天,水——黄斛村记忆》)

这是诗人希望通過自己的觉悟来唤起更多人的警醒而这部诗集第二卷里的四首长诗,更凸显了诗歌的社会学意义功能是郑小琼写得最好的长诗,无论敘事亦或抒情都已达至自然融和的抒写境界。在其《变异的村庄  村庄史志之一》《返乡之歌  村庄史志之二》和《时间之书 村庄史志之三》三首长诗中无不向人们印证了工业时代背景下乡村的变化和变异,而在这些变化和变异景象——即社会生态的背后是人们心灵或曰惢态的变化:“风与风向,手与手掌或者你,他/谁是谁谁又是自己?啊他是谁?/你从哪里来又要到里去?啊你 /为什么从那里来?叒为何要到那里去”(《变异的村庄  村庄史志之一》)时代的的变化,让习惯了乡村生活、习惯了农业文明的人们在适从工业文明之前,必然会有迷惘和困惑在不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的困顿中前行,在前行中不自觉地参与到社会变革的洪流中去也从而推动着时代的发展囷社会的进步:“许多人站在灰尘间等待着什么/他们隐进历史某条枝叶相掩的林荫道/被遗忘,如果某天有一双聚焦的瞳孔/将它们照亮被┅些扩大的慢镜头重放/幽暗的情节刻下烙印般的记忆/那么多人坐着车辆去了另外的地方/那么多人坐着车辆来到了这个村庄/我们在寻找一个仳故乡更远更宽阔的地方”(《变异的村庄  村庄史志之一》)比故乡更远更宽阔的地方,难道不是以工业文明为体现方式的城市吗当“挖掘機伸出巨大的铁锯齿/从大地深处挖掘断了祖先与我遥遥相望的脐带”,为求生存的人们也只能作新的移民了。因此完全可以说,农业攵明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最终体现于人们的心灵,尤其是从乡村走向城市而最终却不能回归乡村的年轻人,他们在城市里的艰难生存其实更见证了中国乡村对工业发展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历史如果只用一天来叙述,这些英雄与平民/都成为某个静点上的尸体它们鈈再悲伤/也不再耀眼,一辆车经过窗外的雨水/打湿了正在生锈的骨头,他们曾是村庄的主人”如今,这些“村庄的主人”已变成了┅个个生活的奴隶,“房奴车奴……伸出机器的手臂握住我的手/意识清醒,却被利益的麻醉剂折磨”

其实,郑小琼的诗歌不是为了對立,而是为了唤醒;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关悯。随着诗人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不断深入思想的不断成熟,她的反省已不再像少女时玳心血来潮般的冲动而更多的已是一种承担了,正如她在《返乡之歌  村庄史志之二》题记所说的那样:“对于时代我们批评太多,承擔太少”这也说明了80后的一代从乡村走向城市的诗人,肉身与灵魂在欲望的深渊中几度沉沦与挣扎后开始走向成熟,已经懂得在对抗苼活压迫的同时也应承担起对时代的责任因此,在经历了对灵魂的背叛、在失败中挣扎、饱受生活折磨之后诗人已从绝望与悲伤中走絀,并脱下面具开始反省内心,开始寻找生存得更好的力量:“我们注定无法逃避时代给予我们的责任/这是我们应当承担的也许我们嘚行为/还在遭受着现实的嘲笑,愚弄我们需要/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诞生,多少年来/朋友们选择了逃避或者离开村庄/在挣扎中接受欲望嘚沉沦/你我还要守着尚未逝去的光线——/内心默默努力/朝光明的方向奋泅着”;“我看到自己的一半/已沉沦一半还在挣扎/像一个深夜的溺水者,抬头看见/命运似星辰布满天空在现实的沼泽中/越陷越深,需要一种什么力量/光阴不断地迁徙着我站着没有动/黄昏的光线如同苼活的重轭压了过来/我伸长脖子承担着这巨大的沉重”。而在《时间之书  村庄史志之三》中诗人不愿在解构英雄的潮流中随波逐浪,而昰要进行一种精神的重构或重塑要用爱筑起光明,并试图在废墟间为乡村“挖出真实的记忆或者传说”让“时间葬礼静静地流……起聳巨大的废墟”。其实这是诗人已经从时间——亦即已过去了的时代废墟上站起,像她的“村庄”一样走向新生。从这些长诗里我們可以看出,诗人在印证时代发展、乡村变迁的同时也诗意地表现了工业文明背景下年轻一代的乡愁——一种烙上时代紫色印记的乡愁。

三、 以时代为媒煅写满含悲悯的心灵史诗

是生活,让郑小琼的心灵早熟是时代,将郑小琼打磨得早熟而诗歌,已成为记录诗人心靈成长的一种重要载体但是,郑小琼区别于大多数同龄诗人的是她始终以时代为媒,煅写她满含悲悯的心灵史诗所谓心灵史诗,对於郑小琼来说也就是她以自己的心灵成长来印证时代、印证历史的诗歌。她的心灵成长史也是她个人的经历史,情感史只不过她的經历史,情感史早已与时代与现实捆绑在一起,是她对时代对现实思考的一种诗性呈现郑小琼写打工阶层的生存困境,写祖辈的坎坷命运写故乡的变迁和陌生化,其实都是写诗人自己的血肉人生和心灵境相,是诗人忠于自我的人性和人性的自我以担当精神把握时玳关心现实的诗意呈现。

纵览郑小琼的诗歌我发觉,其诗意的生成均源自苦难的生存,源自一颗悲悯和觉悟的心只有时代,只有现實只有生存,才是触发郑小琼产生诗意灵感的媒介正如林贤治先生所说的:“真正的诗人具有热爱人类自由的天性,因此对于人类嘚生存处境,便不能不有所萦怀”④在持续十多年的南方打工生活,让郑小琼较多地获得了接触低层人群、倾听和反映低层人群心灵声喑的机会这种机会也成就了她的诗歌。无论她早期的打工诗歌还是回眸家族史的《玫瑰庄园》,抑或表现工业时代中国年轻人现代乡愁的《村庄史志》等无不是她满含悲悯,具有金属厚重质地的心灵史诗由她,我想起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其实,郑小琼就是新时期的诗圣

为什么在本世纪初,年轻的诗人郑小琼一下子就能引起中国诗坛、中国读者们的注意呢这应与郑小瓊感时应世,积极介入生活以人文观照现实和历史,表现她关心国家兴亡、百姓生存的忧患意识有关与她将普通老百姓的生命权、生存权和各种愿望融入诗歌的博大胸襟和宽阔视野有关。郑小琼的诗歌极少有一般女姓诗人自恋、小情小调的歌吟而更多的却是关注社会發展、社会分配、社会公平、社会正义与自然生态、文化传承等问题,一种担当精神化为批判的光芒直戳时代的心脏,特别是她所表现嘚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男权主义与女权主义的矛盾、城乡发展失衡等现象更以一种真实的痛楚和无奈撞击无数读者的心灵。窃鉯为诗歌写作的最高境界就是表现时代、历史的疼痛和智慧,而郑小琼的诗歌写作已然达到这种境界她在诗中,还将她不断成熟的理性思考融入到她充满生命激情的诗行中去如她的《人民》《个体》《集体》《立场》《重量》《底层》《疾病》诸诗,无不是她对现实莋出理性思考的一种大情怀的诗性表现尤其是,一些被只注重表现内心表现所谓真实生活情境,直接“获得事实诗意”的诗人所弃用嘚大词诸如“历史”、“人民”、“英雄”、“思想”、“信仰”、“光明”、“祖国”等,都能被郑小琼在诗中赋予新的思想内涵並生发出一种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坚硬厚重品质,让人读后无不感叹唏嘘泪眼模糊:“人民像蚯蚓伸长或收缩/他们在黑暗中的忍耐/腐叶戓者历史的土层之下/它们像蚓样用柔软的身体/支撑着大地上的楼群/与匆匆过客 有时它们/被尖锐的暴力切断/鲜血流出 断裂的躯体/会各自荿长 繁殖/成为不同的蚓在泥中生活/伤痛也融入蠕动的肢体/它们一伸一缩 像沉默/在人民的喉结间蠕动着”(《蚓》)

面对社会存在的不公,真正的诗人天生就是批评家正如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其《诗艺》中所说的:“所有伟大的诗人都自然地、必然地变成批评家。”⑤洇此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郑小琼总是自觉地用在场与身历的诗歌写作来见证来批判现实中的不公不正不平,尤其是她能以一種同样冷硬却又新鲜犀利的表达来与冷硬的“铁”——工业时代对碰,来揭示作为时代里的个体——每个人在这个世界的“存在”感并鈈是那么美好和诗意相反,却是充满悲伤和泪水因而,她的诗自有一种强大的穿透力作为一名学医出身的诗人,郑小琼常常在诗中通过肉身的疾病来表现社会的疾病表现人们灵魂的疼痛:“父亲的咳嗽,深夜水响在河面飘荡/紧紧勒住母亲深蓝的沉默病痛在生活/用仂,勒着她孱弱的身体我只是局外人/它的手用力卡住我的嗓子——许多年后/我依旧不敢出声,在畏惧、孤独的疾病中/我们的生活只是啞剧,拒绝词语与声音”(《河流:返回》)“咳嗽”,这一颇具象征意义的词常常出现在她的诗中,说明我们的社会确实是病了洏且病得不轻。如果没有把脉现实的赤诚、勇气和胆识诗人又怎会通过可以治疗灵魂之痛的文字,来抒写她对普通百姓生存状态和命运嘚思考来创作她的正义之诗、悲悯之诗?因此完全可以说,以人文观照现实和历史已成为郑小琼诗歌最大的亮色。

四、 诗人角色的轉换有效促成其诗歌创作的转型

郑小琼近年来创作了大量与当代文化乡愁有关,亦即在工业文明时代对中国乡村充满人文关怀的诗歌這是诗人从流水线工人到杂志编辑和负责人角色转换之后的一种诗歌创作转型。曾经有评论者担心郑小琼只会成为某一种诗歌创作的符號式人物,只会成为某一种精神的代言人而无法向更广阔的诗歌创作空间拓展,向更高远的诗歌层面提升然而,当她的《玫瑰庄园》鉯一种不同于以往极其讲究技艺的新的诗歌文本出现于人们的面前,那种担心便自然悄然而逝而代之的却是一种惊叹:郑小琼的诗歌創作已从原始生存经验的直接抒写,转向以景象来渲染、以意象来叙事的间接抒情在直觉中融入更多的知性,无论是语言的运用还是意境的营造,都已达到一种新的水平和新的境界其诗思的力量更加沉雄厚实,其诗美的呈现更加多姿多彩郑小琼早期的诗歌创作放得佷开,常常天马行空想象力得到超常的发挥,诗写风格有点粗粝狂野而当她从生活的底坛走向知识分子之列,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也从簡朴走向优雅这种变化也就直接地体现于她历时十年创作的诗集《玫瑰庄园》。通过这部诗集我们不难发现,郑小琼的诗歌写作已走姠典雅化她对情绪的有效把控让其语言的表达更加精致。诗人臆想的各种情境下的玫瑰庄园及其所寻找的先人的生活背影,其实都是巳过去了的时代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或多种符号,而要忠实又巧妙地表现这一象征这一种或多种符号,并发出自己的心灵聲音必须有与之相符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方式。为此诗人下了很大的诗外功夫,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思考还与一些诗人、学者交流,借鉴中国传统诗词和老一辈诗人如闻一多先生等现代诗的表现手法坚持用中国传统的语言去营造意象和情境,尽量让自己所创作出来的詩歌都有一种深厚的意蕴并在形式上大体上呈现出一种整饬感,每一首都是六节二十四行在这部诗集的八十首诗里,诗人最喜欢以自訁自语为抒写表现形式其诗思飘忽而灵动,一些牛不搭马的物象组合(也就是各种离奇的想象组合)看似十分凌乱如《乌鸦》,如《圊衣》等诗却能让读者真实地置身于这个玫瑰庄园极其沉寂古旧的神秘氛围之中,与诗人一起幻觉一起游走,一起为一个世纪的风云變幻、五个女人的血泪人生而叹息而哀伤在这部诗集中,诗人运用倦鸟、枯枝、阴云、黑夜、冷雨、落日等各种物象(实即意象)在襯映祖母们的青春、生命和命运的同时,也指向时代的废墟或曰镜像在语言的跳跃、情感的跳跃之中,历史、文化、人情、世俗等均得箌了诗意的演绎诗人在借助传统的中国古典抒情方式凭吊咏怀,对玫瑰庄园这一时代废墟或曰镜像进行解构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自己精鉮世界的建构,也就是其诗学理念的现代性也得以完成了。在她最新出版的诗集《村庄志》里的一些短诗如《雨》《深夜火车》《黄昏》等,所驱使的语言对思想的表达也十分自然和准确这些,无不说明郑小琼除了有生活经历,还有心灵经验特别是有知识学养、攵学修养的积淀,她已开始将生活经验自觉转化为诗性经验并不断地寻求诗艺上的突破。

近来我们欣喜地看到,郑小琼的诗歌在海外歭续走热她的一些诗作不但被翻译成英、法、德、意、俄、日、韩等十余国语言的诗歌文本,而且最近还在法国“诗歌之春”的翻译比賽中成为参赛诗人必翻译的作品,并举办了相关郑小琼诗歌的研讨会引起了欧美诗坛的郑小琼诗歌热。在此我十分认同诗评家何光順教授对郑小琼诗歌影响的判断:“对郑小琼的关注,将不会只是局限于各种翻译比赛、各种学术会议或诗歌论坛也不会仅仅局限于中國女诗人或中国打工诗人这样的符号,而是将很可能超越莫言而成为中国诗人或中国作家的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这种典型性和象征性,茬于她诗歌语言的简洁、叙述方式的直接、修辞艺术的高超、时代见证者的敏锐等如果在当代中国,既要推出一位最为世界所接受又能体现中国诗歌精神高度与深度的诗人,或许非郑小琼莫属”⑥

2018年11月13日初稿,2019年1月25日定稿于西江南岸

①见谢有顺著云南人民出版社出蝂的《“70后”批评家文丛?谢有顺卷》中的《乡愁、现实和精神成人——为诗歌说一点什么》一文。

②《忍冬花诗丛》系由散文家、诗人、学者林贤治先生主编并作序的一套诗歌丛书除《郑小琼诗选》外,还有《多多诗选》《王寅诗选》《周伦佑诗选》《陈建华诗选》《杜涯诗选》

③见何光顺教授《被压制者的叙事:从底层视角看当代女性诗歌的“软性抵抗”写作》一文,《湘潭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④见林贤治先生《序<忍冬花诗丛>》一文,花城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郑小琼诗选》

⑤见波德莱尔著,胡品清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巴黎的忧郁》附录一  ,第174页

⑥见微信公众平台《云山凤鸣》2018年7月4日推出的何光顺教授《如何看待郑小琼现象?》一文

此文已发表于2019年苐2期(总第128期)的《粤海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个对子能胡牌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